首页 > 文章中心 > 小学体育学科素养

小学体育学科素养

小学体育学科素养

小学体育学科素养范文第1篇

一、小学科学素养教育现状

小学课程主要围绕语文、数学、科学课进行,适当的加入道德教育、安全教育、体育、音乐、美术等。在传统的教育教学中,人们普遍关注的是学生的成绩,用单一死板的学习成绩评价学生学习的好坏程度。这是一种极度不科学的做法,小学教育中没有重视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具有科学素养的人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了解科学知识,掌握一定的科学研究方法,能充分认识到科学技术对社会及个人产生的影响。然而目前小学科学素质教育,只是让学生了解一些简单的科学知识,忽视了科学研究方法及科学技术产生的影响的教育;影响我国国民科学素养的因素很多,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培养人们科学素养的起步比较晚,科学素养的培养理应从以接触科学知识为起点,即在小学就应重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但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基本没有注意这方面的教学。幸运的是,新课程改革后,科学素质教育被列入教学大纲,学校及教师加强了对小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在培养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如教师不能合理分配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所占的比重,学生在以往教育模式的影响下,很难改变学习科学知识的方式,教师的科学素养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影响科学教育教学等。

二、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的策略

科学技术的发展使人们的生活变的丰富多彩,现如今,科学技术的发展需要大量的具备科学素养的人才,提高全民科学素养成为目前科技发展关注的焦点。而提高全民科学素养最直接简便的方法就是,注重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在此,提出以下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的策略。

1.课程优化策略

小学教学课程不仅包括语文、数学、科学以及德治教育,安全教育,劳动教育,体育、音乐、美术等,还要适当的安排一些与学校特色相结合的校本课程。培养学生科学素养,首先要优化主体学科,即丰富语文教学内容,采取多种教学方式进行教育教学活动;重视数学教学的严谨性,要求学生认真对待,在活学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尊重科学,从实际出发,将学生带入科学的殿堂,让学生学习科学知识,掌握研究科学的方法,体会科学研究的过程,从而认识到科学对人类产生的影响。其次要参透其他科学知识,如在语文,数学及科学教学中适当加入美术、音乐或安全教育,使各学科结合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让学生从更高的角度理解科学。最后,学校要拓展校本课程,校本课程应该是动态发展的课程,根据课程内容进行安排,适当增设科学的课外活动,让学生感受科学的魅力,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发展。

2.创设环境,促进科学素养发展策略

学校要为学生创造浓郁的科学学习氛围,使学生在在这环境的熏陶和感染下自觉养成科学的学习态度,激励学生研究科学知识,学习科学的研究方法,达到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目的。小学教学中,学校及教师可以为学生创造硬件教学环境和软件教学环境,创建硬件教学环境比较容易,软件教学环境还需加强,如校长及学校领导亲临集体的科学活动现场,激励学生。将学校的科技活动展示给外界,增强学生的信心。在学生中展开科学竞赛活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科学的能力。

3.家庭与校方综合教育策略

教育教学不只是学校应该承担的责任,毕竟学生在学校学习的时间是有限的。父母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生活是一本百科全书,科学素养的培养重点应落实在生活之中。因此学校应和家长密切配合,为学生开发更多的学习资源,如在小区举行亲子联合科技艺术品展览会,家长定期陪孩子看科技报道,并指导孩子学习写观后感等。

4.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策略

教师是教学的主导者,教师科技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影响科学教育的教学质量,因此要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必须先提高教师的科学素养。为教师安排定期的科普知识培训课,提高教师的科学技术水平;在教师之间展开科技知识大赛或科学技术作品展评,让教师展现自身才华;另外,订阅科学学报,科普刊物等,为教师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

小学体育学科素养范文第2篇

一、充分利用信息资源能力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知识的飞速更新及信息化已成为世界发展的潮流。由此,现代教育仅靠书本知识的传授已远远不够,大量的知识,尤其是有关科技的知识,更需要通过现代化的手段来获取。因此,获取信息资源的能力已成为教育工作者必备的科学素养,这既是时展的需要,也是教育工作者为适应社会化学习要求,终身学习,终身发展的需要。同时,在获取大量信息的基础上,教育工作者还必须学会选择和利用信息。比如,有的小学在组织小学生观察,了解植物生长发育的过程时,除了让孩子儿亲自对植物进行观察外,教师还可以利用中央电视台七套节目中有关农业的节目录像,让孩子更直观,形象地观察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诸如此类的活动容易取得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而这其中的功劳无疑就是因为该小学教师善于从自己获得的有关科学的信息资源中吸取适宜的科学内容,融入小学生的科学教育活动中去。

二、科学探究能力

科学探究能力对小学教师来说是最重要的一种科学能力,培养教师的科学探究是发展教师科学素养的有效途径。科学探究既是教学目标又是教学手段,要培养小学教师的科学探究能力,需要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要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理论,形成对科学探究的初步印象,在教学活动中要以探究实践活动为载体,因此学校应该提供大量有经验教师的探究活动,让其他教师观看、讨论。同时开展大量探究教学活动的机会,加强教师之间的合作与交流,通过实践活动中的科学探究可以培养教师的科学探究能力。教师很难独自进行科学探究活动,因此教师之间的合作有利于提高教师的科学探究能力。

三、科学创造能力

科学创造能力已经成为现代教师的一项重要的科学素养。所以培养教师的科学创造力可以提高教师的科学素养。现代教育不断呼唤创新精神与创造能力的培养,“创造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现代教师必须要具有科学创造能力。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敢于创造,提高自己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不断将创新型的事物应用在教学中,同时教师应该加强与自然、社会活动的联系,对其中的事物进行探索、创造,这对提高科学创造能力很有作用。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要表现出属于自己的独创精神和独创能力,这样有利于培养自己的科学创造力,同时有利于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

四、教育科研能力

培养教育科研能力是提高教师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中要自觉地钻研教育科学理论,及时掌握教育信息,不断丰富学识,不断提高治学能力和教育教学水平,因此,教师必须努力掌握从事教育科研的能力。教师教育科研能力是教师工作创造性的表现,教师教育科研能力的进一步发展,使教师的工作更富有创造性,有利于教师科学素养的提高。培养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要坚持教育科研的正确方向和坚持用科学的态度进行教科研活动,要一切从实际出发,把握科研方向,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五、设计和组织科学教育活动的能力

有效的设计和组织科学教育活动是科学教育质量提高的关键步骤。教师应具备设计和组织科学教育活动的能力,这是教师科学素养的核心要素。在设计科学教育活动时,教师应能正确把握小学生年龄发展特点和班级特点,甚至是个别学生的特点,具备合理选用科学教育内容的能力。合理安排教学环节的能力,注意活动之间的连续性和层次性。这种连续性主要表现为要给孩子提供连续的对科学的理解和体验,而不是随意的、盲目的活动层次性就是要注意活动的难易和重点。例如,并不是所有的活动都要让孩子观察,有的活动就可能侧重于孩子对于科学方法的认识。

六、科学的审美意识和能力

小学体育学科素养范文第3篇

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科学素养的形成是长期的,早期的科学教育将对一个人科学素养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承担科学启蒙任务的这门课程,将细心呵护儿童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引领他们学习与周围世界有关的科学知识,帮助他们体验科学活动的过程和方法,使他们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乐于与人合作,与环境和谐相处,为后继的科学学习、为其他学科的学习、为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打下基础。学习这门课程,有利于小学生形成科学的认知方式和科学的自然观,并将丰富他们的童年生活,发展他们的个性,开发他们的创造潜能。

那么,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怎样实现这一目标呢?这是每一个任课教师思考的问题。科学素养的培养,以学生的探究科学的兴趣为切入点,倡导在活动中学,借助具体事物来学习科学。实践证明,充分利用和挖掘校内的科技教育资源,能有效增强小学生的科学意识,培养他们的科学方法。所以,小学生加强科技教育,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主要途径是充分利用学校内部和外部的科学教育资源来实现。

如何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有效地利用和挖掘校内外教学资源,开展科学教育活动,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是摆在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那么,在中小学立足于科学教育是非常可行的。

首先,小学生的人文素养也相当重要。小学生的人文素养主要指智慧品质、自主品质、责任品质、关爱品质、合作品质等各方面的人文品质。它是现代公民的基本素养。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就是培养他们的科学意识、科学思想和创新精神,培养他们探索科学的奥秘的情趣和志向,丰富和积累科学基础知识,培养他们一些基本的科研能力及不怕困难、勤于思考、积极探索、敢于攀登的良好的科学意志和品格。学校在科学教育探索和研究过程中,探索出科学教育的基本规律,即同步、综合、和谐。科学教育互相渗透、互相包含,学生在同一学习、活动过程中可以获得科学素养的同步发展。综合,一方面指小学生学习的目标、内容、策略的综合性的教育活动促使学生全面的发展。和谐,指学生的科学素养的发展是协调的,同时,科学教育多方面的培养要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识水平,使小学生更加容易地理解,掌握相应的科学知识,在以后的生活和学习中,建立完整的科学知识观和价值观。

其次,在实施在小学生科学教育的同时,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与科学素养等方面,它们各有侧重,互相补充。在研究实践中就要努力做到对各学科课程资源的深入挖掘与整合。并且,开发,对学校可开设一些特色课程,使学生在身体素质、内在修养、求生技能、意志品质、人际交往和实际的能力等方面都得到良好的发展。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特色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在活动中感悟,促使学生的全方面素养得到进一步的提升,也使得自身的专长和综合素质得到更大的发展,能很好地做到教研相长。学校必须要求教师要积极投身课题的研究中去,不断地探索和总结研究经验,同时要不断地吸收和消化现有的研究成果,并转化为教育资源,把促进学生总体素养提高作为首要的任务。

科学课堂应尽量扩大化。一是教育师资扩面。除了科学专兼职教师外,还充分利用另外各学科教师的个人特长或人格魅力,在各学科的课堂教学中渗透对学生科学方法的指导,努力创造条件,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为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奠定基础。二是教育场地扩容。实践证明,许多科学研究只局限在教室里是收效甚微的,完全可以走出教室,利用校园内现有的教育场所和资源,对学生进行科学教学。走出课堂的目的,最终还是要回归于课堂,课堂教学始终是科学教学的主阵地,小学生从感性到理性认识的过程中,学生需要教师进行方法论的引导,以便学生挖掘出更多、更有价值的学习资源。

小学科学课程的特点,决定了在教学方式上必须要求学生充分利用课外时间,结合校外的生活资源,学以致用,确立学生的科学概念,从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人们都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老师”,是学生校外学习的组织者。应有效利用学生的父母亲等家长资源,发挥学生家长各自的优势,挖掘他们的潜力,让学生从家长那里学到更多的科学知识和技能。同时,学校要求家长为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努力让每位学生生活在一个学习型的家庭氛围中。

农村学生成长在农村,有广大的空间,必须要以大自然作为学习的对象,河流、工厂、农田、花草树木等,都是科学学习的重要载体,也是开展相关科技活动的学习资源,在适当的时间到达适当的地点,用适当的方法来进行教学活动。如教学“动物”“植物”单元时,笔者要求学生在校外的田野上完成,注意观察花草树木、鱼虫鸟兽等,并记好科学观察日记。

科学教学应充分利用校外的科普读物。笔者认为,如果让学生的学习仅限于课本知识,那么学到的知识可能是单调的、片面的,有很大的局限性。要让学生明白,科学是在不断发展的,仅学好教科书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要有意识注意这类信息,引导学生从丰富的课外阅读中去获取广泛而深入的知识。笔者定期向学生推荐优秀的科普网站,如中国科普博览网、中国网上动物园等,还介绍网络上的有关科普读物和社会上出版销售的科普图书,要求学生及时阅读并做好学习笔记,并对学生的学习笔记有组织地进行检查评比,与学生期末总评挂钩。

小学体育学科素养范文第4篇

科学求真,人文求善,艺术求美,培育学生科学素养与科学精神,是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内容。2006年,国务院颁布实施了《全民科学素质提升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2007年,教育部会同有关部门制定了《未成年人科学素质行动实施方案》。之后,教育部成立中小学课程改革专家指导委员会和中小学课程教材审定工作委员会,进行顶层设计,推进中小学生科学教育内容及教学方法的改革。同时,教育系统广泛开展校园科技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和科技竞赛活动,积极营造学科学、爱科学的良好氛围,推进科学教育在中小学阶段的深入开展。

2016年9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正式,科学精神正式列为六大核心素养之一,并具体表述为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究三个基本要点。将科学精神纳入核心素养培养,从教育目标上更进一步明确了科学教育在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过程中的重大意义。但是长期以来,由于受基础教育阶段分科教学设计及应试现实压力的制约影响,中小学科学素养培育并未在课程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观念等实践层面实现科学有效的有机融合。在中小学科学教育中不同程度地存在不少问题:重技术与方法,轻思维与实践;重意识与创新,轻责任与担当;重特色项目和特色活动,轻人文情怀和价值导向。这些问题将科学教育与立德树人不自觉地割裂,导致了科学教育的技术化、项目化、活动化、浅表化。只有有效加强科学教育中的德育价值,才能持续推进中小学科学教育的健康发展。

一、提升生活价值

科技改变生活,科技运用于生活,科学蕴含于现实生活之中。在科学素养培育中,必须密切科学与生活的内在联系,倡导科学回归生活的价值导向,帮助学生认识生活、感知生活,并提高生活的能力。

(一)重视科学生活的常识普及

当前,基础教育阶段重知识轻常识的现象依然存在。多数学生,可能懂得概念化、系统化的专业知识,但是对日常生活中的科学常识却未必了解。尤其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进步,科技产品日益全方位、深层次进入现代生活,人们日常生活中吃穿住行的经验性常识、普及性常识、综合性常识却被中小学教育忽略、轻视,科学常识的缺乏导致中小学学生整体科学普及水平不高,实际生活能力较弱。事实上,常识决定观念,观念决定意识,意识决定行为,而行为决定习惯,习惯最终影响综合素养的实际形成。重视普及科学生活常识,就是要引导中小学生从书本走向生活本身,从专业知识走向日常生活实际,在日常生活和实际运用中增强科学意识,提升健康生活必备的科学素养。重视科学常识普及,必须注重现代日常生活科学常识的系统性普及,努力克服中小学生对现代生活科学常识的碎片化、零散化、模糊化的感知。重视科学常识普及,必须引导学生从小培养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基本意识和态度,进而培养他们热爱生活、创造生活的基本情感。只有帮助学生掌握系统化的科学生活常识,才能为科学素养和科学精神的培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找到科学课程的生活土壤

科学技术的进步,已经深刻改变了今天人们的生活观念、生活形态和生活方式,而今天的生活现实本身,又需要运用科学去观察、去思考、去研究、去创造。因此,现实生活本身就是科学教育最丰厚的课程土壤。注重现实生活的课程化,是克服科学教育学科化的关键环节。今天,部分学校或科技辅导员教师,常常认为没有专门的科学教育教材或课程,无法推进中小学科学教育。其本质就是割裂了科学与生活的内在联系,无法将日常生活本身作为课程引进课堂。促进日常生活的课程化,就是要将日常生活现实引进课堂,坚持问题导向,以现实生活需要为出发点,运用科学知识和方法去探究和实践,运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认识事物、解决问题、指导行为,增强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促进日常生活的课程化,就是要有意识地克服科学教育中的唯资源论、唯条件论的约束,因地制宜、实事求是地结合校情、乡情,结合所在区域的科学教育资源实际,卓有成效地推进科学教育。

(三)培养求是求真的生活能力

科学转化为技术运用于生活的过程,同时也是帮助学生认识生活、理解生活、学会生活的过程。正是在感知科技改变生活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促进学生在实际生活实践中培养热爱生活的态度、艰苦创业的意志与孜孜以求、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运用科学教育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学会生活的能力和品质,将比单纯的科学知识、科学思维和科学方法的掌握更有意义和更有价值。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委员会的报告指出:科学与技术必须同一切儿童、青年或成人的教育活动结合起来,以帮助个人既控制自然与生产的力量,也控制社会的力量,并从而控制他自己,控制他所作出的决定和行为。[1]这种控制的力量,是学会生活所拥有的最基本的理性精神和意志品质,是科学教育赋予学生最基本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二、提升生命价值

科学探索永无止境,科技进步永不停息,但是个体的生命时空存在方式却是有限的。因此,科学素养培养,必然需要正视科学教育与学生生命价值的内在联系,关注并促进学生生命价值的自我实现。

(一)尊重生命主体地位

极致的科学主义、工具主义,就容易导致科学技术对人的生命自身的异化,促进人的身心之间、心物之间的内在矛盾与冲突。因此,科学理性思维的本质意义,不仅表现为对客观世界规律性的理性认识和尊重,更应表现为对科学与技术所产生的对客观世界的影响的理性认识和观照。因此,英国数学家哈代曾说过:对热力学第二定律一无所知的一位人文学士和对莎士比亚名著一窍不通的一位科学家一样糟糕。只有将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和谐融合的人才能算是完善的知识分子。[2]爱因斯坦也告诉我们:科学只能断言是什么,而不能断言应当是什么。一切人类的价值的基础是道德。[3]145在实际的科学素养培育过程中,必须强化科学与技术为实现人的主体价值服务的基本意识,避免夸大科学与技术的纯粹功用,忽略人的主体价值的自我尊重与实现。事实上,随着今天网络信息化技术的全面植入,虚拟世界对现实世界的误导、概念世界对客观世界的失真、泛滥的技术发明与运用,正在累积人的主体地位和生命价值丧失的道德风险,如果离开科学与道德的辩證关系的意识启蒙,必然增加中小学生科学与技术崇拜的心理焦虑和生命困扰。

(二)尊重生命自身规律

崇尚科学的本质,就是捍卫真理。尊重科学的本质,就是尊重真理本身。但是,人们在穷极真理认识客观世界的时候,却往往忽略对生命自身规律的正确认识,忽略生命价值本身的自我实现。有效增强科学素养培育中的德育价值,必然要在科学素养培育中有效融入生命教育。

无论是科学家,还是普通人,促进生命的自我完善,始终是每个人的内在需求。以科学的态度正确认识生命自身的规律性,需要充分体现两个方面:一是充分尊重生命过程的阶段性。每个人生命过程既要体现每个阶段的特点,更要体现每个阶段的价值。在培育科学素养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激励和引导学生科学理性地面对生命,保持积极健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二是充分尊重生命境界的完整性。生命境界自我完善的过程,正是不断丰富生命内涵,追求真善美的过程。培育学生的科学素养,应该积极引导学生在提升科学素养的同时,注重艺术素养和人文素养的丰富和完善。

(三)实现个体生命价值

人们崇尚科学,但是科学存在的意义和价值是什么?人们追求技术发明,科学技术发明的意义和价值是什么?因此,科学技术存在的本质意义,无不回归到生命自身的价值实现这一基本出发点上来。科学在启迪人们正确认识世界的同时,更应该帮助人们清醒地认识自我、实现生命自身的价值。正如一切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应该更好地启迪人们去捍卫和追求生命的自由,而不是适得其反使人们失去生命的自由;应该帮助人们去追求身心的健康和谐,而不是适得其反使人们失去内在的均衡与和谐;应该帮助人们去追求更加幸福而富有尊严的生活,而不是适得其反使人们失去人的尊严与幸福;应该帮助人们更充分的实现对世界对生活对生命的爱,而不是适得其反使人们失去对世界对生活对生命的爱。

三、提升社会价值

科学本身的道德意蕴,不仅指向生活价值和生命价值,更指向社会影响和社会价值。正如爱因斯坦所说的那样:科学就其意义讲,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具有道德性质, 因为科学发现的成果, 任何时候也没有像现在这样影响人类的命运。[3]156加强学生科学素养培育,必须彰显科学与技术的社会价值导向。

(一)增强科学素养培育中的科学伦理

随着人类社会步入现代科技文明时代,科技带给人们极度物质繁荣的同时, 也延伸成了一种新型的社会统治力量;不仅摧毁着人类的物质世界本身, 也摧毁着人类的精神家园。不道德的科学开发, 核武器威胁, 生态危机, 环境污染, 所有这些, 与科学发展追求人类最大幸福的初衷渐行渐远。[4]这就促使新形势下的科学教育,必须增强科学自身的伦理性教育。在培育科学素养的具体实践中,应该积极引导学生充分认识、理解甚至评估、学会预测及控制科学发现与技术发明所带来的伦理道德风险,切实融入生态文明意识和环境教育,融入低碳意识和绿色理念教育。

(二)增强科学素养培育中的爱国情怀

科技改变生活,科技深刻影响着社会,科技更是全球化时代国家与国家之间的核心竞争力。物理学家周光召曾说:科学无国界, 然而科学家有属于自己的国家。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增强科技强国的意识,必须在教育中培育学生的爱国情怀。在帮助學生掌握科学常识、专业科学知识、科学思维、科学方法、科学精神的同时,更要积极引导学生了解我国基础科学研究以及科技发展现状,帮助学生从小树立科技强国的志向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三)增强科学素养培育中的民族自信

小学体育学科素养范文第5篇

    一、小学教师专业素质的内涵与作用

    教师专业素质是指教师在教育活动中体现出来的直接作用于教育过程的,具有专门性、指向性、不可替代性的品质,主要包括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情意。

    2003年教育部颁布的《三年制小学教育专业课程方案(试行)》中特别指出,小学教师要“懂得小学教育教学的规律,具有先进的教育思想和进行小学教育科研的初步能力”。

    因此,小学教师的专业素质主要是指教师应具有扎实的基本实践操作技能、全面的人文素养、崇高的职业理想、积极健康的德育组织管理能力和一定的教育研究技能。小学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本着“综合培养,学有所长”的要求,主要包括语言表达能力、文字与图形表达能力、课堂教学基本技能、现代教育技术与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美育与艺体活动技能、学生教育与班级管理能力、理论与实践的研究技能等方面的系统的培养和培训。

    二、小学教师专业素质的内容

    根据教育部的有关文件以及时代的要求,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应该具备的专业素质主要包括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情意。

    1.专业知识

    主要包括学科知识、一般教学理论知识、课程知识、学科教学知识、学习者及其特点的知识、教育情境知识,还包括关于教育的目标、目的和价值以及它们的哲学和历史背景的知识等。

    2.专业技能

    主要包括学科教学技能、班集体管理技能、教学研究技能、教学实践性知识与理论性知识互化的技能、人际交流的技能等。

    3.专业情意

    教师的专业情意是教师对教育专业所抱有的理想、情操、信念和道德操守,是教师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融合,也是教师专业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

    三、小学教师专业素质培养的途径与方法

    小学教育专业是高等师范教育体系中的一个源于中等师范教育的新专业,因此,小学教育专业在培养方式上既要吸收高师其他专业的长处,重视学科专业知识的教学和教育理论修养的提高,又要注意保持中师的传统优势,注重学生“三字一话”等职业技能的训练。从培养目标来看,小学教育专业培养的是小学教师,而小学教师的工作对象——小学生具有独特的心理特点,这些特点对小学教师职业伦理和职业行为提出了特殊要求。也就是说,小学教育专业所要培养的小学教师,必须具有坚定的职业信念、综合的知识能力和系统的职业技能。这些都决定了小学教育专业必须重视对学生进行系统化的职业素质的训练。

    1.激发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具有良好的职业意识

    激发学生的主体性就是使学生明确专业定位,热爱小学教育专业,知道专业素养对于未来从事职业的重要性,清楚决定专业素质高低的关键在于自己的态度和付出,从而发自内心积极主动地进行专业素质的训练。为此,学校要让学生了解教师成长与发展的基本阶段,理解教师成长发展的基本规律,树立当一位优秀的小学教师的职业理想。

    2.整合相关课程,全面提高学生的学识素养

    适应小学课程改革需要,整合相关类课程和小学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素养,培养学生的学识素养。目前,许多高师院校在小学教育专业本科的课程设置上主要照搬高师的“中文专业”,形成了相对“专门化”的课程设置。这种课程体系不符合小学教育专业的特点,培养出来的学生也不能适应小学教育课程改革对教师素质的要求。小教专业的特点强调“综合培养,学有所长”,高师院校小教专业的学科专业知识要相对宽厚一些,因此需要对相关类课程进行整合。通过整合,使学生不仅对枯燥的教育理论产生了兴趣,还能提高他们的现代教育技术水平,同时使他们充分掌握小学课堂的教学规律,从而大大提高高师小教专业学生的学识素养。

    3.使学生掌握较为实用的综合专业技能,提高学科的专业化技术水平

    综合教学技能是指在基本教学技能形成的基础上,在课堂教学情境中,综合运用基本教学技能的能力。这一阶段的训练反映了学生运用已形成的一定的教学技能来完成特定教学任务的熟练程度和水平,是对基本教学技能的运用和发展。这一阶段的训练目的是开发学生潜能,使其形成一定的教学能力,学会做小学教师。其特点是紧密结合具体的教学情景,开展见习、实习、调研等综合性的训练,使各种技能达到熟练与和谐,形成完整与灵活的教学能力。

    以往的小学教育专业教师专业技能训练内容多为普通话和口语表达、文字和图形表达、课堂教学以及班主任工作等传统教师技能方面。在新的形势下,教师要新增有关新课程和信息社会等所需的现代教师教育能力。小学教师教学技能具有基本性、全面性和规范性、展示性的特点。这就要求小学教师能从事小学多学科教学的能力,不仅具有扎实的听、说、读、写技能,还应具有能唱、会演、能做、会画等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能力。小学教育具有强烈的示范性,儿童模仿性强,具有向师性,对教师有着特殊的情感。教师自身基本的人文素养、教学技能对小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这就要求小学教师的教学技能不但要全面,而且要规范,要成为小学生模仿的榜样。因此,小学教育专业教学技能的培养要具有规范性、展示性的特点,小学教育专业在对学生基本技能的要求上,例如读、写、算、艺体等基本技能不但要会,而且掌握得要准确、扎实、规范,且富于美感,切实提高未来小学教师的人文素质,提升教学技能的内涵品质。

    4.采用学习与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培养学生教育研究能力

    为适应新时期的教育教学要求,教师应由过去的“作为技术员的教师”转变为“作为专家的教师”,全面了解教育科研的基本方法,具备初步的教育科研能力。在信息化社会。终身学习的要求变得日趋明显。教师在其职业发展过程中,要不断提升自己的知识修养,提高教学与管理能力,为了更好地认识教材、了解学生,教师应加强研究意识,并通过研究促进自身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