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设计和文化的关系

设计和文化的关系

设计和文化的关系

设计和文化的关系范文第1篇

一、概论

1.解释学美学

把“解释学”或称“释义学”运用到美学分析或作品解释上来,非自今日始。但是到德国哲学家伽达默尔,则早已完成了原有意义上的解释学向本体论意义上的哲学解释学的转折。这在这种理解中,一切表达的意义——艺术的意义以及一切从前流传物的意义——就形成并实现了。 因为解释的目的不是诠释文本而是深入事质本身。①

伽氏的解释学美学是以胡塞尔的现象学为其基础,并师承海德格尔。伽达默尔说:“我的著作在方法上是立足于现象学基础本文由收集整理上的,这是毫无疑义的。解释学美学从传统理论中所吸取的理论营养;从传统美学中所吸取的人文主义的关怀精神、主体性精神、审美判断。这种凭借概念的审美的反思判断,恰恰为伽达默尔本体论解释学美学不同于科学论证的“此在”的真理观奠定了理论的基础。

2.接受美学

接受美学运用现象学、解释学的方法对接受者进行了深人的探讨。它提出,文学不是一种指向客体的对象活动,而是一种处理作为主体的人与人之间的活动。正如尧斯所说,文学的本质是它的人际交流性质。文学的进程应该成为一种“对话过程”。

尧斯认为接受美学应更多地去考虑接受者的心理和接受后的反应,像对待创作者一样,要深入地并系统地研究读者在有效阅读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而且要把读者作为研究对象之一。它强调应把文学史从实证主义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把审美经验放在社会历史环境中去研究。

二、设计理念与大众文化

1.设计理念与大众文化

大众文化这一概念最早出现在美国哲学家奥尔特加《民众的反抗》一书中。主要指的是一地区、一社团、一个国家中新近涌现的,被大众所信奉、接受的文化。依据目前的状况,从某种意义上说,在文化层面上每个人都属于大众,因此,将过去传统的“高雅趣味”作为人类普遍性的标准是难以成立的。事实上,可以理解,这种具有普遍性的趣味的标准,是在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审美习惯与审美规范。

朱立元先生在《接受美学导论》中提到,阅读是读者想象性再创造的接受美过程,一部新作品的文本“为读者唤起熟知的来自较早文本的期待和规则的视界,那样,这些较早的文本就被更动、修正、改变,或者甚至干脆重新只做了。”接受美学运用到二者中意味着设计理念的转变,从过多注重设计师的创作转变到既注重设计者的创作又要注重受众者的欣赏上来。关注欣赏者的接受效应,

转贴于

是提升审美的一项重要措施。因此,设计理念和大众接受在解释学美学和接受美学中,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具有十分重要的双层作用。

2.出现的问题

然而设计理念与大众文化并不是平稳的向前发展,在时代的影响下,各种审美思想的作用下,也会面临矛盾:设计理念中的历史精神和大众审美的矛盾。对待这个矛盾,有两种片面性。

一种是片面地强调历史的客观性,而排斥任何当代的解释。这样的历史,就成了编年史或者完全的复刻。死的材料是有用——只对少数学者有用,广大读者不会有兴趣。

另一种片面性是强调历史的当代性,否认历史的客观性。把历史的“当代性”理解为当代的某一个最新的思潮。把这种新思潮直接套用到历史的头上,改变历史本身。

众所周知,这两种观点都过于片面,正确的方法应该是折中的,也就是在历史主义精神和大众审美之间保持一种张力的平衡。这种张力的平衡,有些接近于尧斯的接受理论所说的视界的融合。

当然,要达到这种平衡的融合是很不容易的。因为这里显然存在着很大的困难。那就要求设计师的个人的视界尽量做到符合“历史精神”和“大众审美”才能更好地引导接受者在空白处填补和完善,实际上就是一种解释性行为,在设计创造中,利用接受美学中“为定点”理论提出的理想模式所创作的文本是一种开放的结构,具有充分的可解释性。

三、总结

设计和文化的关系范文第2篇

关键词:设计;文化;社会需要;文化传播

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03-0183-01

与设计本身相比,设计文化内涵要丰富的多、外延要广泛的多。文化问题的重要性和复杂性,导致了文化迄今已有二百多种定义和现状,而且新的解释仍然不断出现,这里,我们倾向于对文化的广义的理解,认为:文化是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既是人适应自然、与之相互作用的结果,也是人适应社会、人与人相互联系的结果。文化一旦形成并不断演进、发展,又制约着包括设计师在内的所有人的心态行为及其与外在环境的关系,同时,正如英国文化社会学家阿兰・斯威伍德所说的那样: “文化是一种实践,是以意识、行动与特定的价值观作为基础,然后寻求改变世界的一种手段。设计文化的实质是物质一精神的,它是社会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有机综合而成的一种独特文化,设计文化则将现实与理想,务实与务虚,实用与审美,经济、技术与科学、艺术,金钱、买卖,商业、消费与时尚创造、身心愉悦、精神升华如此紧密难分、水融地结合在一起。就其来源、实质、结构、功能作用的方法和形式而言,设计文化是社会的,它与商业或消费文化、经济或产业文化、艺术或审美文化、科技文化有着特别密切的关系。在日常生活中常常有人据说而简单地将它归于上述文化之一,而忽略或否认它的另外联系和它的独特性,例如说设计就是商业、或者说设计就是艺术,因此,设计文化具有无可替代的独特性,设计文化就是设计文化。将价值定义为任何有益的事情的美国哲学家和教育家拉尔夫・巴顿・佩里在他的名著《价值概论》中探讨了价值的领域,即道德、宗教、艺术、科学、经济、政治、法律和习俗。

设计和文化的关系范文第3篇

工业设计在现代工业发展当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是体现一个企业自身创新能力和竞争力的关键,因而不论是企业自身还是国家在工业设计上都十分的重视。本文主要是从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角度对现代的工业设计发展进行了探讨,对工业设计在我国发展的重要性和工业设计与文化创意产业之间的联系进行了讨论,以期能够不断促进两者的共同发展。

关键词:

工业设计;文化创意;产业

文化创意本身是含义比较广泛的概念,而文化创意产业则是在新时期诞生的一种新兴产业,旨在强调产业中技术、知识的创新,强调企业的创造力,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融合,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使得工业设计在这种背景下也受到了文化创意产业理念的影响,两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1工业设计发展的重要性

工业设计是企业创新力和创造力的直接体现,工业产品的经济效益主要是依靠其产品设计来体现的,因而工业设计在推动企业发展乃至振兴整个经济发展中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不论是企业本身还是国家都应该充分重视工业设计发展的重要性,其对于提升企业竞争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建设和谐创新友好环境都具有重要作用。对于企业而言,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体现,创新能力的提高都需要依靠其自身的工业设计,从我国当前的工业设计发展状况来看,工业设计的发展潜力还是非常巨大的,由于我国制造业规模比较巨大,要摆脱过去“加工厂”的局面,就要从工业设计上入手,增强制造业的创新能力,转变其经济增长能力。工业产品在市场上所具有的竞争力,不只表现在产品性能和价格这些表面上,而是体现在产品设计和技术上,设计和技术才是产品的本质竞争力,像是在世界上具有突出竞争力的企业,在工业设计上的表现都不俗。而随着文化创意产业的诞生,创意产业给工业设计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活力,创意产业本身所具有的技术、创新文化等对于工业设计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创意产业与工业设计之间的关系也是非常密切的,并且随着经济发展的深入,两者之间的融合程度也是越来越高。

2现代工业设计与文化创意产业的关系

工业设计在过去一直处在稳定发展的过程当中,随着经济发展水平提升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工业设计也进入了一个快速扩张发展的时期,这一扩张发展对于新兴的创意产业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文化创意产业和工业设计之间虽然是属于不同的行业,但两者之间却存在着很深的纠缠关系,在发展过程中两者也是分不开的,具体来说两者之间的关系表现在以下两点上:一是工业设计发展能够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工业设计发展进入了一个快速扩张的极端,其综合性强,包含了科学技术、设计艺术等多个学科,在当前节能环保的大环境下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工业设计直接关系着工业经济发展,对于改善人们生活环境,推动社会发展都起着重要作用,而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当中自然少不了工业设计的支持,工业设计的发展推动者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甚至可以说工业设计发展就可以等同于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工业设计发展对于很多相关产业和行业都是有促进作用的,作为一门新兴产业,想要取得快速发展和壮大也是需要借助外力的帮忙,而工业设计作为当前经济发展中最主要的竞争核心,不论是创意企业自身还是国家都给予了工业设计足够的重视,产品设计是增强产品竞争力的核心,而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离不开产品竞争力的提升,因而工业设计对于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来说是核心推动力。二是文化创意产业对工业设计发展具有推动作用。工业设计发展和创意产业发展两者之间的关系是相互的,工业设计在推动创意产业发展的同时,创意产业也在推动着工业设计发展,比如我国现在很多城市中都创建了动漫创意产业园,这些产业园不仅促进了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而且为工业设计发展提供了系统的服务和后备基础。并且随着全球经济竞争不断激化,越来越多的国家认识到创新能力在经济竞争当中的地位,这也使得工业设计开始走上历史的舞台,不再充当配角,而是真正开始作为主角在经济发展中发挥作用,可以说创意产业的诞生和发展为工业设计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促进了工业设计的快速扩张发展,因而从关系上看,两者之间的关系是相互的。

3现代工业设计在文化创意产业背景下的发展策略

随着人们对工业设计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经济发展改革脚步越来越快,工业创新能力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点,在当前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背景下,我国的工业设计还存在着很多不同,而这种不足的弥补也是需要文化创意产业来进行弥补的,充分发挥科学技术和文化之间的促进关系,让科技文化带动经济发展战略,不断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从而不断推动文化科技发展,为工业设计发展提供一个更加广阔的平台,让工业设计发展能够在平台中得到长足发展。在当前这种形势下,我国的工业设计要想取得长足发展,在经济发展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就应该与文化创意产业进行结合,以文化创意产业为发展平台,运用文化创意产业的理念来支持工业设计的发展,充分结合我国当前工业设计发展的状况,为工业设计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和政策支持,并且加深文化创意产业与工业设计之间的联系,将文化创意产业当中的文化资源和技术充分利用起来,进一步推动工业设计的发展。创意产业本身所具有的品牌效应也在不断得到彰显,这使得基于此发展起来的工业设计也逐渐受到全球的关注和重视,这对于我国工业设计的发展无疑是有利的。

4结语

随着经济的发展,创新能力已经成为工业发展的主要竞争力,而创新能力的提升与工业设计是分不开的,工业设计在我国现代工业发展当中具有重要地位,而要将工业设计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就需要不断为其发展谋求新的道路,其中文化创意产业就是工业设计未来发展的一个方向,融合文化创意的工业设计其创新力也将不断得到提升,从而不断增强我国的工业竞争力,推动我国的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雷珍.创意设计在工业产品造型设计中的应用研究[J].工业C,2015(48).

设计和文化的关系范文第4篇

关键词:“东方设计”;东方智造;活化

1 东方设计引领下的东方智造

中国美术学院原名国立艺术院,是1928年由蔡元培先生主持创办的中国第一所国立高等艺术学府,其设计教育与实践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当年的图案科。在80多年的探索历程中,中国美术学院的设计教育由东方传统图案为原点,兼容并蓄、与时俱进、持续改革、锐意创新,拓展为具有国际化特征的当代设计学科。21世纪前十年,中国美术学院设计艺术学院博采传统工艺、当代艺术、国际设计之长,适时提出“东方设计”的重要概念,逐步建立起以造图、造物、造境为专业界域的独特的“东方智造”设计体系,以传承和弘扬本土的、传统的、当代的、民族的、世界的东方设计文化为己任,有组织、有机划、有意识地发掘东方地缘文化的本质,并以创新的国际化设计语言诠释和传播东方文化,引领了中国设计教育和实践的新气象。

东方智造承袭中国“天人合一”的哲学精髓和“道内器外”的传统造物观,核心目的是以具有东方智慧的设计服务于全人类,创造美好生活,这是东方设计理念的务实践行和物态呈现,也可以解读为中国美术学院对东方设计的一种实践性尝试和阶段性成果。

2 东方设计中的活化

东方设计源于古代东方的造物活动,其中包含东方先民的思想观念、生活经验、美学技艺,以及西方现代设计的概念和方法。在长期融合与发展中,东方设计围绕生活需求,形成了一系列有立场、有思考、有判断、有追求的设计观念和技艺,并通过具有东方特色的形式表达出来。然而,历史的发展和环境的变迁,令大量优秀的东方传统造物思想、技艺和形式濒临消亡。现代化的开发和全球化的冲击甚至使部分传统文化成为绝学,使当代文化无以为继。这不仅是东方传统文化的悲哀,也是当下东方设计的遗憾。因此,结合当代生活时尚元素,对东方传统文化进行创新,使之持续发挥致用价值,成为东方设计师责无旁贷的使命,也是其研究和实践的重要内容。

需要强调的是,东方设计不是简单狭隘的地域文化概念,而是在保持东方本土文化基因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彰显其世界性,使之成为一种具有文化沟通性和共享性的国际语言。所以,当代东方设计不是东方传统符号的机械克隆或简单再造,而是在特定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下,通过创造性的变化对传统与当代物质和精神价值进行辩证诠释与批判重构,使之兼具本土国际的诉求性和传播力。2007年,中国美术学院设计艺术学院院长吴海燕教授借用化学动力学词语,首次将这种针对濒临消亡的传统工艺和文化的创新行为加以引申,称为“活化”。

在设计语境下,“活化”是面对正在消亡的传统思想、技艺和样式所采取的一种抢救性研究和实践的措施,是指在理解传统核心思想和技艺的基础上,从传统文化形态中提炼活力因子,注入体现当代生活需求和意识形态的新概念、新内容、新形式、新技术,使传统文化在当代继续产生致用于大众生活和适用于时代需求的价值。这里的“活”是形容词,表示积极、健康、适用之意;而“化”字在甲骨文中,由两个相互倒置的人形组成,一个头朝上站立,一个头朝下入土,表示由生到死的转变,引申为自然之造化。《黄帝内经》曰:“物生谓之化,物极谓之变。”化者,质变也,指新事物的生成,即渐变之成;变者,量变也,指旧事物的发展。可见,“化”含有动词和名词双重词性,表示事物的变化及其结果。从东方设计的角度上理解,活化的目的并非一味地恢复传统文化的形式、内容和技艺,而是在对传统文化全面深入的研究后,就其核心思想和技艺进行客观的鉴赏与解读,并根据当代的生活需求和意识形态,将时尚元素注入其中或与之结合,把握传统与当代精神之间的生态性关联,找到东方传统文化与当代需求之间的价值交集,借助传统文化和现代设计的力量解决当下问题,从而使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和发展。

东方设计中的“活化”,寻求的是国际化、民族化、生活化的时尚,而非流行。流行指当下热门及泛滥的事物,从某种意义上看,流行虽得到大众的追随,但却是一种很可能随着量变而质变为庸俗的事物;而时尚指该时代所崇尚和追求之物,具有未来性、前瞻性、价值性、革命性、趋势性,是东方设计关注的方向,也是成就“活化”的必要因素。

3 东方设计的教学建设

建院80多年来,中国美术学院设计类学科以图案学研究为基础和脉络,承袭中西合璧、兼容并蓄、传统出新的优良学术传统,谱写了东方设计的学理与文脉,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持续探索中,中国美术学院设计艺术学院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和国际化特征的东方设计教学思路和体系,下设东方营造(综合设计系)、东方织造(染织与服装设计系)、东方视觉(视觉传达设计系)、东方智造(工业设计系、设计制造业文创中心)四大专业板块。根据专业教学特点和社会实际需求,四大板块在教学、实践、展览方面既保持了各自的专业独立性,又不断寻求跨界融合、协同创新的可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不同专业的优势,通过人才创意和技术资源的互动互补而实现高效发展,成为中国美术学院设计教育的重要特色。

4 思考与展望

在充满变革的信息时代,东方设计在历史、文化、民生等方面肩负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使命。立足本土现状,面对国际挑战,中国美术学院吴海燕教授曾提出一系列有关东方设计教学建设的思考:

第一,定位理念思考。定位和理念决定事物发展的方向,也决定事物发展的深度和高度。东方设计的理念思考是与时俱进的常态性自我审视,主要包括如何在知识网络时代坚守大学独特的精神?如何站在中国历史文化角度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东方设计学科体系?如何站在中国产业经济转型升级的角度提升设计产业的发展?如何站在互联网时代构建独具特色的东方设计教育体系?如何站在世界科学技术发展前沿思考中国设计学科的未来?

第二,进化关系思考。人类的进化使得设计引领并促进社会的发展,教育的进化是提升东方设计教学水平的前提。东方设计的发展涉及一系列关系的思考:东方设计的学科与科技协同创新的进化关系,生活方式和文明形态进化的关系,学科设置与国家发展进化的关系,教育特色与文化进化的关系,人才培养与产业转型进化的关系,知识纵横与跨界的进化关系,教学大纲与社会发展的进化关系,课程设置与价值进化的关系,课程要求与方法的进化关系,教师团队与教学成果市场转化的进化关系,教学标准与价值评判体系的进化关系,教学质量与学科整合进化的关系。

设计和文化的关系范文第5篇

关键词:旧厂房;文化创意产业园;导视系统

当我们从一个地方来到另外一个地方,或者是从城市当中的地铁口出来,或是乘电梯来到一个不熟悉的楼层,片刻间让我们感觉茫然,失去方向感和安全感。这时我们会本能地四处张望,寻找那个既熟悉又陌生的导视牌,我们会努力地辨认自己身在何处,找寻一切可以引导的线索。就像我们需要在网上收集素材一样,要找到某个关键词,而这时的“关键词”就是我们的导视设计。

1 导视系统设计

导视设计最早是受1851年万国博览会的影响,当时参展的商家为了让自己的产品得到大家的认可和推广,于是都在自己的标牌上做文章。再后来,由于20世纪四五十年代以美国为首的西方经济的繁荣带动城市的大发展,导视设计越来越得到政府的重视,导视设计就发挥着它的重要功能。“导视”来自英文中的“Sign”,Sign在英文中的解释有很多种,有信号、标志、说明、指示、痕迹、预示等。目前国际上把“Sign”的含义开拓成了一个学科,延展成了一个完整的导视系统。导视系统(Way finding System)是指在一个公共空间支撑人们且人们在其中有效行动需要的综合空间信息系统。这个系统整合了标识以及标识系统作为一个媒介去传达信息,如图形、符号、标识牌和地图元素,这些元素是在一个基础空间信息架构中发挥作用的。

2 文化创意产业和文化创意产业园

一般通俗的解释和说法是:文化创意产业是指依靠创意人的智慧、技能和天赋,借助高科技对文化资源进行创造与提升,通过知识产权的开发和运用,产出高附加值的产品,具有创造财富和就业潜力的产业。文化创意产业园是从西方发展和引进来的,国外对文化创意产业园的讨论和研究也比较多。而根据我国国情,人们对它的说法是:文化创意产业园是一系列与文化关联的、产业规模集聚的特定地理区域,是具有鲜明文化形象并对外界产生一定吸引力的集生产、交易、休闲、居住为一体的多功能园区。

3 旧厂房式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导视系统设计

旧厂房改造的文化创意产业园既保留了工业遗址和工业文化风貌,又实现了工业园区向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的成功转型,是将一城市的文化与娱乐施以最集中的方式集中在该地理区位内,是文化生产与消费的结合,是多项使用功能(工作、休闲、居住)的结合。而导视系统设计是传统建筑设计与视觉传达的中间学科。在现代城市生活中,对人与环境的信息关系要求越来越高,小到一幢写字楼,大到一个区域甚至城市都要求有科学和人性化的导视设计。作为城市的一个较小构成元素的旧厂房类型的文化创意产业园,更是需要经过精心设计过的导视,不露痕迹地起到指引和告知的作用。而旧厂房改造的文化创意产业园的导视系统设计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3.1 一切以人为基本的设计

人们对环境的要求要从对环境的行为应激来说,环境中的诸多因素都会引起人的反应,如对噪音、拥挤作出反应。要是拥堵,人们会产生急躁和不安的情绪反应。再如,狭长和过多的弯道会给人带来心理的不安全和不稳定感。所以就更要求导视设计应该是以人为基本的人性化设计。要注意到人始终是设计的主体,要考虑人的生理、心理、情感、直觉等因素。还有安装和设置导视牌的位置高度,视觉信息量的多少和完善以及辨识度都应考虑在内。导视牌距离位置远近的放置,怎样做到导视方面的连贯性和科学性也是一个长期研究和探索的过程。在复杂的环境和空间中,除了考虑视觉、身高正常的人以外,还要考虑身体不便或是身体有残疾的人士,在关键的位置和信息点嵌入发声装置和触摸装置,来提醒一些弱势群体,从而提高公共空间的可介入性。导视信息的布局设置都应该严格遵循国际标准和国际惯例。在设置方面,根据人们的行为习惯和人体工程力学的原理,控制导视牌的高度、规矩、间距以及字体大小等。一般认为25m~30m为远视距,4m~5m为中视距,1m~2m为近视距;悬挂高度为2m~2.5m;中英文字体的大小比例一般为3∶1;字体以标准中文的黑体为主,连续设置距离为50m。在国内,有时候英文导视信息的不规范、拼写错误、用词不当都会给阅读者造成误解和疑惑。导视信息的接收和识别还应该充分考虑它所处的环境位置,如在夜间和环境昏暗处需要增加照明设施,在雨季多发地区增加雨水保护措施,以保证在雨中的可识别性和可读性。

3.2 导视系统设计和环境相融

自古以来,中国就讲究人类和自然和谐一致的“天人合一”,强调“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审美标准,所以导视的设计也不例外。要求其融入环境,不显突兀,与周边环境融为一体是优秀导视设计评判的一大标准。传递出“自然本位,人性回归”的哲学思想。

3.3 设计时要注意尊重历史和原味传承原则

在进行以旧厂房为延续项目的导视设计时,要注意尊重历史和原味传承。通过对历史的尊重、文化的传承,保留旧厂房结构的形式,保留原真性,低调地塑造一种语境“这里有故事,也有未来”,要找到当时的工业记忆和建筑肌理,让文化创意园再次焕发生命力和活力。在导视系统的设计时,要尽量让新的设计和材料同建筑的风格协调一致。利用以前精密、耐用、淘汰的机器来做景观雕塑,既能体现精神,又能唤回记忆。工业园区一般都保留修建时的最有代表性的标语和宣传画以及大喇叭,不仅采用了视觉还利用了人们的听觉。

以旧厂房为基础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它不仅肩负着工业时代的文化特征,而且还希望把这种文化传承下来,做到经济与保护的均衡发展。还要求系统的、完善的导视设计。不仅体现出文化创意园区良好的品牌形象,还要体现人文关怀,让来这里休闲娱乐的人们感觉舒适、愉快和安逸。笔者在写论文的过程中却发现景观规划里讲的导视设计和视觉传达里面的企业形象设计有很多的交叉点,这种交叉上的重叠就导致了设计上的混乱和迷茫。然而想把这种混在一起的概念和观点理清又是比较复杂的问题,需要将各个导视系统整合起来,强化导视系统之间的连接,充分反映空间的概况。关键问题还要探索导视系统与环境的结合程度以及传达的信息是否明确有效,是否通俗易懂。但目前仍然没有既可以解决视觉形象设计又可以符合景观导视设计的一个统一的理论标准和规范。这里说的系统的、完整的导视设计也是一个比较相对的概念,可能并没有全面的、系统的规划设计完整,达到某种深度。但却希望在此得到更多专业人士和学者的关注和研讨。

参考文献:

[1] 肖勇.看!导视系统设计[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3.

[2] 朱锷.消解设计的界限[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3] 原研哉.设计中的设计[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4] 韦恩・亨特(美).环境景观识别设计[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