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浅谈小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

浅谈小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

浅谈小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

浅谈小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范文第1篇

摘要:当今社会很多人人云亦云,没有自己的思维,如何改变和预防这种现象的发生,就要从小学校园开始。数学,作为开发思维的重要学科,担负着培养小学生思维能力的不可推卸的责任。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提高并培养小学生的思维能力迫在眉睫。。

关键词:培养方法 数学思维 能力

数学思维就是把一些具体事物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用抽象的数字符号来表达出来。在数学教学中,教师不仅要传授数学知识,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各方面的技能,其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特别是创造思维能力是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指标,也是现代小学数学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接下来本人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如何培养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

一、 培养兴趣,激发思维

学习作为一个主动过程,对激发学生学习最好的方法是对所学材料感兴趣。而兴趣是数学学习最好的老师,也是学生求知欲的动力所在。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每一节课,创设情境导入,设置诱人的悬念,使每节课都形象、生动,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内在动力,使学生乐于动脑、积极思考。同时鼓励学生独立思维,并敢于发表不同的见解。

由于小学生具有较差的独立性和归纳总结能力,因此他们并不善于开发自己的思维活动,通常是比较直接的看到什么则想到什么。通过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还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精心设计问题,提出一些有启发性的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思维,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因为要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有效的发展,则需要学生的思维处于活跃状态中。同时教师应根据教学的重难点和学生的实际知识存储量,提出具有思考性的问题,从而激发每位学生的思维活动。在提出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注意提问的具体内容和方法,切忌提问过于简单。传统的提问方式:“对吗?”“懂吗?”并不能激发学生的思维。因此教师要善于提问,并逐步培养学生掌握问题分析、归纳总结等常用的逻辑思维形式。

二、 注重方法,启发思维 

大思想家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在数学教学中也是一样,只有恰当地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才能够收获良好的效果。因此要培养学生善于思维,而培养数学思维的前提必须是重视学习基本的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没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技能,谈提高数学思维能力则是一句空话[1]。而数学教材中的基本概念、基本定理是运算和推理论证的基础,能够准确理解,是学好数学的前提。在日常教学活动中,要与学生共同探索,让学生学会分析的方法,以及解决问题的突破口,而非填鸭式的教授、记忆教育。真正做到“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实际上就是培养学生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学会全方位地思考,养成追根溯源的好习惯的能力。拿数学解题速度为例,有些学生只注重速度,做题质量不能得到提高;而有些学生准确度是高了,速度却慢了下来。如何培养学生既有速度又有质量,在数学教学中,一方面要考虑提高学生的运算速度,另一方面要使学生掌握教材中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本质,只有理解了,参透了问题的本质,才能在保证准确度的前提下,提高运算的速度。为了培养学生灵活性的思维,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增强教学的多维度性,为学生提供广泛的思维空间,使学生在解题时能够从多种角度进行考虑,从而建立起自己的解题思路。当学生学会灵活学习课内外知识以后,自然而然也就养成了独立思考的习惯。并在此基础上,教师还要启发学生多思善问,引导学生归纳总结解题过程中运用了哪些方法和技巧,分析相同的题型并提出不同看法,为创造性思维开辟广阔的空间。 

三、探索规律,培养逻辑思维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意识到:数学活动要的并不只是结果,更加重要的是得到这一结果所“经历的过程”及过程的规律性。这就需要学生学会自主探究和归纳总结,并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和发现数学规律。归纳是思维的基础。数学上的归纳经历了一个从具体到抽象、从初级到高级、有层次、逐步深入的发展历程。随着学生归纳总结能力的不断提高,教师应根据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及时向学生布置更高一级的归纳总结任务,从而逐层次发展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当积极引导学生发现题目与题目之间的内在规律,从而增强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融会贯通的能力。我们应当从数学学科特点出发,通过观察实物、图形等实体,结合使用数学语言和符号来表述数学原理,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他们通过自己的独立思维来学习数学知识,创设情境,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从而进行创造性学习,利用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完成对数学原理的归纳总结过程[2]。我们要引导学生理解数学学科的特点,探索数学规律,而不是通过死记硬背来记忆一个数学原理,数学学科的特点也要求我们把数学当成一门科学来探索其自然规律。

四、充分调动学生的自身思维能力

数学是一门严谨的逻辑系统学科。往往旧知识和以往学习方法是新知识、新方法的基础,同时新知识又是对旧知识的拓展和延伸,因此我们应当指导学生运用已经学过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释遇到的实际问题。 而对于较难的问题和内容,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地分解知识,分散难点,创造更有利于学生自身能力的条件让学生乐于思维。同时我们应当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归纳总结问题,从而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鼓励学生敢于发表不同的见解,多肯定,从而促进学生广阔的思维发展。

总之,根据小学数学的学科特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们应当通过各种各样的方法来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这是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也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要求,我们相信:只要坚持不懈的努力,一定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参考文献:

浅谈小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范文第2篇

【关键词】 高年级;数学;创新思维;培养

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的培养,一直是教育所探寻的目标之一. 爱因斯坦有一句教育名言,他说:“能培养独创性和唤起对知识愉悦的,是教师的最高本领. ”这是对创新能力培养的最好诠释. 在小学高年级的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已经给我们提出了一个需要探究的问题. 我们在教学实践中,通过实践研究,得出:在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应该从以下几点入手进行教学活动.

一、积极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一句话,充分地阐述了兴趣的功能. 在小学数学高年级教学中,要想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无疑从兴趣作为切入点是最好的选择. 学生的兴趣,又必须依凭教师恰到好处地引导. 故而,在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中,教师的积极引导尤为重要. 但是,小学高年级的数学,相对于其他科目来说,比较单调而枯燥. 兴趣的激发就愈发显得重要. 这就需要教师充分地钻研教材,把握教学重点,从中创设出充满情趣的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促进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 比如在教学“圆的面积”时,教师可以先进行铺垫教学,把已经学习过的求面积知识回忆一遍,比如长方形面积求法,三角形面积求法. 然后提出问题:三角形面积公式是如何推导出来的?教师用问题激发学生进行探究,学生在兴趣支配下进行充分地思考. 紧接着,教师提出本课的主要问题:圆是否也像这些图形一样,可以通过转化,从而变成我们已经学习过的图形呢?这样一来,学生的创造欲望被激发出来.

二、充分为学生创造探索创新的空间

要求学生创新,就必须给予学生创新的空间. 在学习高年级数学教学中,如何进行创新思维的培养,一条最为重要的路径就是充分地让学生在学习数学过程中,指导他们进行知识的探索体验活动. 学生只有在充分的学习体验活动中,其创新思维才会得到锻炼. 目前,小学数学高年级课堂教学中,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活动中,给予学生学习的时间极为不足,这就影响了学生学习的探究活动,影响了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但是,我们对学生又如何进行引导呢?比如在教学“小数乘法”一节时,教师尽量立足于学生已经掌握的计算技能知识,对学生进行教学,让他们充分地回忆旧知,通过回忆,旧知识点被充分激活,有助于学生思维活动灵活地展开,不至于因为缺乏应该具备的知识而打不开思维活动. 还要给予学生充足的学习活动时间,让他们投入到学习探究中去,经过充分体验,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快乐. 这样通过为学生创造出探索的空间,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目的.

三、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新一轮教育教学教改,在课标上特别强调学生的学习主体性,这是以人为本的重要体现. 而教师只是教学活动的主持和引导者,充分地诠释出教师和学生的关系. 在小学高年级数学课堂中,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意识,首要的任务就是在课堂中,充分地凸显他们的学习主体地位,改变以往教师一言堂的现状,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 以“简易方程”为例,先不提出方程的概念,而是用实际的情境性问题,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活动,让学生在学习中发现问题,并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最后各个小组进行比较,得出最好的解决办法. 通过这样的学习探究后,学生的自主性得到充分的体现,达到了凸显学生主体地位的目的. 同时,使得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培养,提高学生创新能力,最终促进整个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提升.

四、结 语

综上所述,对如何在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进行探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作为新时期背景下的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师,在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中,应紧密结合新课改的需要,始终以兴趣为切入点,积极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充分为学生创造探索创新的空间. 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地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让学生主动探索,用心地体验和思索,致力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进而促进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张晓玲.在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J].新课程(下),2013,06:46.

浅谈小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范文第3篇

1设疑激趣,拓宽思维时空

古人早有“行成于思毁于随”的戒言,也有“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的训导,如果缺乏必要的深思熟虑,就不会促使思维从量变到质变的瞬间飞跃,迸放出创新的火花。“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疑义的是问号,而生活的智慧大概就在于逢事都问个为什么”。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给学生创造充分的思维时空,既要张弛有度,遵循小学生生理和心理周期性起伏变化的规律,还要“处处留心搜求,把进行的其它活动或接触到的其它事物有意无意地和自己思考的问题联系在一起。这样一遇到适当的剌激,就会触发灵感的产生”。因此教师要灵活布设问题悬念,努力创设问题情境,以此激启学生积极思考。特别是要脚踏实地,充分利用课堂教学的空间和时间,把握教材的内容特点,开拓创新思维的培养途径。

例如,我在教学生求长方形面积的时候,为了发展学生善于观察事物的意识,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回到家观察哪些物体是长方形的,试着计算它的面积,并跟自己的父母交流自己的看法,看你计算的对不对,第二天上班级来交流,有的同学提出了质疑,我们班小宋说:“我家桌面的面积为40平方厘米”,小沈说:“我家桌面的面积为120平方厘米”,怎么会相差这么大呢?我先给予鼓励,然后针对学生的疑问有针对性的予以指导。我带领学生在教室里观察课桌和黑板面,从而使学生明白都是长方形的面积,只是大小不一样,也使得他们进一步懂得,无论在任何情况下,都应该根据实际问题进行具体分析的道理。又如:在教学小学数学第三册《可能性》一课时,课伊始,我让一名男生代表和一名女生代表上台进行摸球比赛,比赛规则是蒙上眼睛摸五次,摸到红球次数多者为胜。结果女生代表每次都是红球,这时男生有的生气,有的责怪,有的打抱不平,说老师有“阴谋”。这样的情境创设,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形成知识之间的悬念,引导学生尝试改变固定的、传统的思维方式,拓宽数学思考的思维时空。

2拓展学生思维空间,给学生思维的空间和时间

皮亚杰指出:一切真理都要有学生自己去获得,或由他们重新发明,至少由他们重建,而不是草率地传递给他。因此要克服以往教师一言堂,满堂灌的毛病,克服以教师思维代替学生思维的现象,采用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教师不要急于把结论告诉给学生,而是留给学生思维的空间和时间,通过激发兴趣,引发思考让学生主动猜想,小组讨论等多种方式,让每个学生都充分的参与,积极发表见解。遇到困难教师只是从旁引导、点拨、帮助学生发现新问题,获取新知识。作为教师要相信每一位学生都有学好的能力,传统教学中,课题教学中追求是“小步走”讲究水到渠成,这样课堂上学生思维空间比较小,便于教师控制,但是扼杀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剥夺了学生在数学课堂里的思维空间与时间。例如:我在教学“平行线”时,我采用了三大问题贯穿全过程,让学生通过自己活动去探究生成,①在纸上任意画出两条直线,他们的关系是怎样的呢?②你能用什么方法来证明这两条直线是平行的呢?③生活中,哪些地方存在平行线?(老师用的黑白有几组平行线?)通过这三个问题,让学生进行探究,学生在自己实践、观察、讨论的基础上法相两条直线会相交,会平行,还会重合三种情况,通过实践又发现了平行线的特点,丰富完善了平行线的意义,发展了学生创新思维的空间。

3开拓思路,诱发思维的发散性

徐利治教授曾指出:创造能力=知识量×发散思维能力。思维的发散性,表现在思维过程中,就是思维不受一定解题模式的束缚,从问题个性中探求共性,寻求变异,多角度、多层次去猜想、延伸、开拓,是一种不定势的思维形式。发散思维具有多变性、开放性的特点,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没有发散思维就不会有知识的创新思维,创新思维是极其复杂的心理现象,在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打破常规,别出心裁,勇于标新立异,寻找与众不同的解题途径,教师要循循善诱,启发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方位的进行大胆尝试,勇于创新,提出合理新颖,独特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的空间观念。一题多解和一题多变是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的重要方式。

3.1一题多解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的思维能力,“一题多解”是最切实可行切实有效的方法,是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一种好方法。教师要重视引导学生在解好一题后,不要满足于结论,不要拘泥于常规,不束缚于定势,而是通过有针对性的,有数学依据地开展积极思维,大胆设想,合理分析,探索和开发题目的“潜在价值”,在沿着不同的方向思考后,比较了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后,找出最佳方案,锻炼学生敏捷的解题能力。具体来说,可以通过纵横发散、知识串联、综合沟通等方法,达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效果。

3.1.1在应用题解题中培养思维发散性。应用题解题方法多样化,主要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针对具体题目让学生寻找不同方法,换个角度思考、分析,可能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如:小学数学第四册有这样一个应用题:“一辆公共汽车原有35个人,下车了9人,又上来了12人,现在车上有几人?”大部分学生列式:35-9+12=41(人),这毫无疑问是对的,不过,我没有满足,继续问:“还有不同的想法吗?”这时,一个小朋友举起了他的小手:“我是这样做的:12-9=3(人),35+3=38(人)。”好多小朋友瞠目结舌,然后就说:“不对吧”。另外有几个小朋友发出了不同的声音:“对的”,我让这位小朋友说理由,他说:“12-9=3(人)求出的是上来的比下去的多的,多的加上原来的就是现在有的人数。”多么精炼的回答呀!

以上两种方法各具特色,妙趣横生,我似乎看见学生的思维正自由驰骋于数学领域。

浅谈小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范文第4篇

一、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的重要性

学生的数学能力受到先天素质、家庭教育、外界因素等的影响。有的学生学习能力强,依据自己的理解及老师的讲解,能很快地掌握知识,他们不仅能很快地解决问题,而且会有自己的独特的理解,能凭借原有的知识去掌握新的知识。有的学生只能通过死记硬背来记住知识,没有自己的理解,学习起来也就相对费劲,他们的思维无条理,混乱,面对没见过的题目,无从下手。对于这种情况,在教学中只有注重培养数学思维才能解决根本问题。因此,认识培养数学思维的重要性是必需的。

1.数学思维能力与知识、技能紧密结合

教学过程不是简单地传授知识,还是全面培养学生各种素质的过程。学习知识的过程,就是运用各种思维解决问题的过程,在学习中不注意培养数学思维,就无法较好地理解所学的知识,有可能养成死记硬背的习惯。

2.判断能力体现了数学思维能力

学习的根本任务是让学生学会对身边的事情进行真假判断,对教材上的内容、老师的讲解质疑。学生要用自己的数学思维提出自己的观点,发表有个性的见解。

3.数学思维能力体现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总结能力即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概括自己观点的能力,它要求学生首先具有推理思维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另外,总结能力是综合素质的表现,所以数学思维能力也体现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理清学生思维脉络

认知心理学家指出:“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是寓于知识发展之中的。”在教学中,对于每一个问题,既要考虑它原有的知识基础,又要考虑它下联的知识内容。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思维,并逐步形成知识脉络。我们教学的关键在于使学生的这种思维脉络清晰化,而理清思维脉络的重点就是抓住思维的起始点和转折点。

1.引导学生抓住思维的起始点

数学知识的脉络是前后衔接、环环紧扣的,并总是按照“发生——发展——延伸”的自然规律构成每个单元的知识体系。学生获得知识的思维过程也是如此,或从已有的经验开始,或从旧知识引入,这就是思维的开端。从学生思维的起始点入手,把握住思维发展的各个层次逐步深入直至终结。如果这个开端不符合学生的知识水平或思维特点,学生就会感到问题的解决无从下手,其思维脉络就不会在有序的轨 道上发展。

例如,在教学新教材的连除应用题时,首先将连除应用题拆分成两道与生活有关的除法应用题,让学生分析数量关系,并列式计算。再出示连除应用题,通过学生读题、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学生明白这题与上面两道题不同,然后我启发提问:“能不能一步算出每头牛一天产奶多少千克吗?”学生都回答说:“不能。”接着我又提问学生:“既然这道题不能一步算出来,那么应该先算什么,后算什么?”然后让学生分小组分析解答。交流汇报时,有的小组说出了两种算法,甚至有个别小组说出了三种以上的方法。这样从问题入手逐步深化认识,不但能够解决学生思维过程中无从下手的问题,而且有利于使学生的思维沿着起点发展,培养其思维的流畅性。

当然,不同知识、不同学生的思维起点不尽相同,但不管起点如何,作为数学教学中的思维训练必须从思维的“发生点”上起步,以旧知识为依托,并通过“迁移”、“转化”,使学生的思维流程清晰化、条理化、逻辑化。

2.引导学生抓住思维的转折点

学生的思维有时会出现“卡壳”的现象,这就是思维的障碍点。此时教学应适时地加以疏导、点拨,促使学生思维转折,并以此为契机促进学生思维发展。抓住转折点,有利于克服学生的思维障碍,有利发散思维的培养。

3.多样化的思维策略,让学生产生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能力是创新思维的核心,没有发散思维就谈不上思维的集中、更谈不上思维的求异和创新。我们遇到一个问题,往往会有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案。在数学教学中,我尽量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去思考探索问题的解答方法,产生尽可能多、可能新、尽可能独特的解题策略。把学生思维在事物的不同层次上引向纵、横两个方面发展,强化对问题的深度和广度的认识和思考,使学生感受到用不同的方法可以解决同一个问题,促使学生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思考问题,以达到对事物的全面认识,增强思维的密度,使学生思维品质得到进一步优化。

三、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的建议

小学数学课程新标准的基本要求是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数学思维能力包括丰富的空间想象能力,较强的归纳推理能力,善于发现、观察问题。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把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贯穿在教学各环节中。

1.从具体到抽象认识来培养数学思维

在学习数学基础知识时,应重视概念定理的学习,由于此方面的知识比较抽象,小学生不易理解,学习起来也较吃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从具体实物着手,再逐步脱离具体实物,转入抽象定理,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这样才能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以便更好地运用相关定理。

2.在教学关键点上培养数学思维

在学习新知识或复习时,都应结合具体的内容来教学。对每节的知识点,教师设置相关的问题让学生思考,间接引导学生对每节的知识进行回忆、分析、理解、推论,以做出正确的回答。最后,还要对每章的内容做总结。这种落实到教学关键点上的特殊的思维培养方法是值得研究的。

3.联系生活实际培养数学思维

浅谈小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范文第5篇

1.直观思维能力比较强。小学生由于理解能力有限,对一些抽象的概念总是难以理解,相反,对于他们自己看到的、嗅到的、听到的,他们总是会有更加深刻的印象,更好的理解。对于小学生的这一思维特点,老师可以尝试着更多的将数学的知识点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结合在一起,通过把握学生的直观思维强的特点,加强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

2.有效思维的持续时间短。由于小学生的年纪小,因此他们的自我控制能力较差,导致他们的注意力集中的时间比较短,对知识的有效记忆时间也十分的短。因此,一节没有任何变化的、平铺直叙的教学,效率会十分的低下,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也是十分有限。因此,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老师应该让课堂更加变化多端,时不时地给学生在课堂上准备惊喜,保持学生的新鲜感,提高学生的有效思维。

3.思维理解层次浅,缺乏灵活性。小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一般仅仅停留在事物的表面,无法进行深入的探讨。在小学的知识学习中,规律寻找题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题型,然而,对于大部分的学生而言,这些题目会是他们的困难,他们往往耗费很多的时间在这些题目的解答上,然而结果总是不尽人意。因此,老师应该加强对学生思维的灵活性的锻炼,帮助学生适应类似的题型,减轻他们的考试压力。

二、培养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有效措施

思维能力作为学生学习数学的基础,因此,老师应该积极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积极结合各种现代科技,保持学生的课堂注意力,提高数学课堂的效率,同时将数学知识教学与生活实践紧密结合,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1.运用多媒体技术,提高学生的上课积极性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技术更加广泛的运用于各个学科的教学之中,数学的教学也可以运用多媒体,增加知识的直观性,结合小学生的思维特点,使用多媒体教学可以更加直观的展现抽象的知识,帮助小学生更好地吸收知识,而且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可以刺激学生的上课积极性,扩散他们的思维。

例如,在上有关直线定义和差别的课时,老师可以充分运用几何画板这个软件,通过该软件更加清楚演示各种线之间的区别。如直线两端都可以无限延伸,过一点可以有无数条直线;射线的一端可以无限延伸,过一点有无数条射线;线段不能延伸,它有固定的长度,且两点确定一条直线。这种动图的方式可以更加直观的表示不同定义之间的差别,而且,因为人对动图总是会有着更加深刻的印象,所以这种方式在人的脑海里能保存更长的时间。

多媒体技术的运用既符合时展的潮流,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能够更加专注的对待数学学习,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

2.引导学生学会质疑,夯实基础知识,活跃学生思维

45分钟的课堂,学生很容易疲惫,所以,老师可以时不时的在课堂上创造惊喜,为学生疲惫的身体注入活力。 例如,老师可以在课堂上故意引导学生用一种错误的思维方式,从而得出错误的答案,然后,让学生自行检查,当学生通过检验发现答案错误时,他们很容易的会去思考在哪一个步骤出错了,然后他们就会从头开始,理清思路,一步一步进行验证,这样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提高了课堂效率,又增强了学生思维分析能力和逻辑思考能力。达到了锻炼学生思维的目的。

基础知识是学科的基础,老师夯实学生的知识基础可以让他们在以后的解题过程中少走弯路。对于基础知识,老师可以频繁的进行巩固,把概念相近的定义进行区分比较,让学生对知识点有更加深刻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