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浅谈中医养生

浅谈中医养生

浅谈中医养生

浅谈中医养生范文第1篇

【关键词】慎独 中医学生 培养

慎独是儒家的一个重要概念,慎独讲究个人道德水平的修养,看重个人品行的操守,是儒风(儒家风范)的最高境界。慎独是我国传统的优秀道德精神,以敬天诚意为本,向内强调内心的真诚和善意,向外保持谨慎自守。培养慎独精神,有利于中医学生养成仁爱、责任与良知的德性和关爱生命、无私奉献的精神。中医学生的慎独培养应明确其意义、内涵和方法三个方面,现就此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中医学生慎独培养的意义

随着社会经济的巨大发展和医疗领域科技的迅猛发展,当代医学生的权利意识逐渐增强,崇尚自我价值,部分医学生道德人格方面存在一些缺陷,主要包括:价值取向偏离,过分强调个人利益,忽视对社会的责任和使命;生命意识薄弱,缺乏对生命应有的敬畏和尊重;道德人格功利化,承担责任的勇气和能力不足;道德标准降低,缺乏信仰和追求,缺乏为医学事业献身的精神和强烈的职业认同。作为德育教育中行之有效的道德修养方法,慎独对培养个体道德品质,提高医学生道德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一)慎独有利于医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培养

价值观是指一个人对周围的客观事物(包括人、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是一个持久的信念,一种具体的行为方式或存在的终极状态。美国学者Rokeack认为价值观是一般性的信念,是个人也是社会的现象,是行为和态度的指导,不仅具有评价功能,还具有规范和禁止功能。医学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有良好职业素养和专业知识,能适应医疗保健工作需要,为患者解除痛苦,维护人民健康的专业技术人才。慎独的培养,建立在了解现实的社会条件和人们的实际状况,把握社会的主体价值观基础上,通过分辨“义”“利”之间的关系,认识人人都有对物质追求和趋利避害的本性,在承认自己正当私利的同时,注重“义”所包含的全社会的整体的“利”,认识到人的价值是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和的统一,肯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真实生活中,处理好个人、集体、社会三者之间的关系,确立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为人民服务的理想,不追求名利,认真负责,救护病人。

(二) 慎独有利于培养学生仁爱精神

医本仁术,这是医学人道主义的精髓和核心。晋代杨泉在《论医》中指出“夫医者,非仁爱之士不可托也,非聪明答理不可任也,非廉洁淳良不可信也。”。“仁”是儒家伦理学说的中心范畴和最高道德准则,《说文》指出:“仁,亲也。”《韩非子・解老》中谈到“仁者,谓其中心欣然爱人也。” 《论语》有言:“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礼记・中庸》提到“仁者,人也。”。“仁”是针对人实施爱,自觉的付出,由己及人,关爱生命。“慎独”蕴含着“求仁”的思想,把“仁”作为个人行为规范的内在原则,明辨是非,克制自己的私心,严格要求自己,关爱家人、关爱他人、关爱生命。

(三) 慎独有利于个体强化道德习惯,坚定道德意志和道德信念,提高道德自律能力,成就道德人格

裘法祖教授认为“德不近佛者不可为医,才不近仙者不可为医”,《大医精诚》提到“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勿避险、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功夫形迹之心。”“所以医人不得恃己所长,专心经略财物,但作救苦之心,于冥运道中,自感多福者耳。”对医学生道德人格和行为提出了一些基本的要求,即慈悲、关怀、不计较利益得失、不自得、全心全意救治病患。慎独强调心的修行和行为的一贯性,其根本于居敬、怀仁,居敬是指顺从自然和社会的变化规律,正念专一,怀仁是指仁爱、良善、慈悲,慎独的伦理学内涵与医学生的道德培养目标具有共同特征。《礼记・中庸》指出“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认为个体“心”对道德的认知和评价贯穿道德习惯养成的全过程。慎独的培养,涵括道德习惯、道德认知、道德意志、道德信念等内容,能通过个体对道德法则的敬畏和敬仰,实现对外在行为的自我约束和控制,久而久之,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坚定道德意志和道德信念,形成良好的医德医风,从内心关爱病人,急病人所急,想病人所想,不断学习,提高医术,尽心尽力,救治病人。

二、 中医学生“慎独”培养的内容

(一) 慎独的内涵

慎独一词最先见于《礼记》中《大学》和《中庸》,即“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独也。”“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 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先秦儒家认为慎独就是慎心、慎所以感、顺乎自己的善良本意不自欺。宋代朱熹认为慎独是敬心诚意,存养省察,是“实用其力,勿自欺”及“遏人欲于未萌”,君子应在“意”之“已发”和“未发”两个阶段都能节制自己的欲念,修养心性,严于律己,在闲居独处的时候,依旧能谨慎地对待自己的所思所行,防止有违道德的欲念和行为发生 。《辞海》解释慎独为“在独处无人注意时,自己的行为也要谨慎不苟”,《辞源》将之解为“在独处时能谨慎不苟”。慎独就是指内心的专注、专一及与行为的同一性,即内心专注于仁、义、礼、智、性五种德行的状态,行为上能约束自己,无论有无外在的监督或控制,都能遵从道德规范,恪守道德准则。其境界包括三个层次,即“明明德”前的慎独 ,以善为本 ,谨守善道;“明明德”后的慎独,唯道是从 ,渐除习气;大圆满层次上的慎独,君子不器 ,从心所欲。既注意谨慎独处,也强调敬诚修心。

(二) 中医学生“慎独”培养的内容

在中医教育中,慎独的培养,要注意知、情、意、行等方面的统一,培养学生诚敬、居谨,向内强调内心的真诚和善意,向外保持谨慎自守,在独处或全体活动中保持行为同一性和连贯性。曾国藩在《君子慎独论》中说“日慎独则心泰,日主敬则身强,曰求仁则人悦,日思诚则神钦。慎独者,遏欲不忽隐微,循理不问须臾,内省不疚,故心泰。主敬者,外而整齐严肃,内而专静纯一,斋庄不懈,故身强。求仁者,体则存心养性,用则民胞物与,大公无我,故人悦。思诚者,心则忠贞不贰,言则笃实不欺,至诚相感。”慎独的培养,要注意慎心和慎行两方面的内容,既要强调外在的道德行为的养成,也要注重内在的道德品质的修行。

1. 慎心

儒家认为:“是故贤者之祭也,致其诚信与其忠敬,奉之以物,道之以礼,安之以乐,参之以时,明荐之而已矣,不求为己”“故曰‘修之身,其德乃真。’真者,慎之固也。”“诚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是故君子诚之为贵。诚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成己,仁也;成物,知也。性之德也,合外内之道也,故时措之宜也”。慎心是指内心的专注、专一,即内心专注于仁、义、礼、智、性五种德行的状态,其关键在于居敬、怀仁、诚正。主要有四方面的内容,第一是慎欲,清楚“义”“礼”之分,对道德法则心存敬仰和敬畏,克己复礼,节制私欲;第二是慎德,君子之德,怀仁存爱,慈善悲恤,诊疗救治,虔心诚志,不避亲疏或恩怨;第三是慎意,循道不悖,格物致知,明理澄澈,心存敬畏,一以贯之;第四是慎省,时常提醒反省自己得失。

2. 慎为

《论语》:“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孟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都指出利根基于内心的仁、爱、宽恕和忠诚,在慎心的同时,我们还要注重对个体行为的约束,无论有无外在的监督或控制,都能遵从道德规范,恪守道德准则,这就是慎为。慎为要注意“微”“隐”之中尤宜“慎”之,《礼记・中庸》指出:“莫见乎隐,莫显乎微。”在独处时候尤要慎之,事虽微小亦应慎之。慎为有四层意思,一是慎礼,遵守社会公德,行为习惯符合社会礼仪,诚信友善,宽恕忠和,长幼有序,能把握人际沟通和交流的“度”;二是慎听和慎言,语言是人类重要的交流沟通工具,语言的沟通有赖于能听到和理解语言,在语言传递信息的过程中,因为每个人听到的内容和理解的意思的差别,常常会出现信息递增或信息递减的情况,“慎”要求我们对听和言进行谨慎的管理,需要有所选择的听,有所选择的说,要言之有物,避免言语琐碎、无中生有,废话连篇;三是慎形,形包括形态和行为两方面的内容,慎形是指穿着、打扮、举止、行为要符合年龄、职业的特点。

三、 中医院校学生“慎独”培养的方法

学校期间慎独的培养,主要针对“明明德”前和“明明德”后两个层次的慎独,以引导学生以善为本 ,谨守善道,逐渐发展为学生能自觉修正行为习性,唯道是从。医学生慎独的培养,可以通过以下一些方法进行。

(一)通过传统文化和德育教育,培养慎独精神

在中医院校开设中医文化传统讲座、选修课程,介绍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医文化之间的关系,讲授儒家文化的特点和核心思想,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的伦理观、道德观和价值观,配合德育教育课程中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道德观的教育,让学生逐渐认识到文化是民族之本,仁心湛术为行医之本,中医学的发展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密不可分,慎独是我国传统的优秀道德精神,中医学生要继承和发扬传统道德修养中对理想境界的执著追求精神,加强自我修养。通过慎独培养,树立学生良好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懂得个人利益和为社会所作出贡献的关系,明确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国家利益的关系,明确责任和使命,敬畏和尊重社会核心道德观,逐渐形成为人民服务、为健康服务的意识和观念。

(二)通过临床思维的培养和临床见习,培养学生慎独精神

中医教育,通过专业知识的教授和专业技能的培养,旨在培养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良好的专业技能和临床思维,能适应医疗保健工作的专业人才。在临床思维的培养中,我们要求学生勤谨求学,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比如在《针灸治疗学》的课程中,我们要培养学生务实求真的学习作风和继续学习能力,要求学生掌握针灸辨证论治中“理、法、经、穴、术”五项内容,逐渐形成自己的临床思维,这个过程,我们常常以案例教学的形式,要求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分析,最终提出自己的治疗方案;临床见习过程,通过学生观摩和实际进行接诊、病例收集、病情观察、疗效观察等活动,让学生对医生的仪容、医德医风等有正确的认识,能在日常学习、生活中自觉遵循。

(三)通过教师言传身教及多形式的社会活动,培养学生慎独精神

言传是指通过言语讲解、传授知识来影响、教导别人;身教是指用自己的做法感动人,以行动为示范带动人。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直接接触学生,能较准确地掌握学生的学习、生活状况,能较好的把握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心理需要,能基于传统文化和社会道德的基本规律和原则,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指引,学生通过良好的师生沟通,对教师指导的依从性较高,也有利于促进教师言传身教对学生“慎独”精神的培养。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良好的慎独修养,能带动学生形成良好的严谨求实的工作态度和关怀他人、乐于奉献的良好的道德习惯。

社会活动,是指关于社会上各行各业或者某一社会性质问题调查或走访的活动。通过多种形式的社会活动,能培养学生慎独精神,让学生怀仁存爱,至诚勤敬,逐渐形成稳定的职业认同意识和为医学事业献身的精神。通过组织各专业学生到社区进行医疗服务、健康宣传,或学生社团自发到关爱学校为聋哑儿童和盲童业务读书、指导推拿手法,这一些活动,都能让学生更真实的了解社会经济、文化状况,能培养学生关心他人,不计较个人利益,乐于奉献,自觉奉行社会道德规范,逐渐形成良好的道德观和价值观,热爱医疗工作,在本职工作中产生良好的个人效能感。

(四)积极和及时的评价和鼓励,强化和稳固学生慎独精神

通过观察学生在校期间的情况,教师要把握学生学习、生活中出现的各种情况,多进行积极的评价,对学生表现出的优点,即便很细小亦及时予以肯定和鼓励,对学生表现出的不足,则要观察学生的心理动态,根据具体情况给予评价和建议。例如教师发现有学生在《针法灸法》学习过程中,以提高实践操作技能为目标,主动做其他学生练针模特并与施术者沟通、讨论针刺感受,教师要及时在班级讨论这一事件,肯定学生乐于助人的精神和帮助他人学习和进步的事实,同时开展安全教育,让学生模拟医院门诊施治情境,了解和学习医患沟通、观察病情、安全操作知识,这一个过程,即能强化和巩固学生关心同学、乐于助人的精神,对其他同学也起到良好的示范和引导作用,有利于培养学生仁爱精神和良好的道德习惯。教学中,还要注意引导学生做好学习记录和见习记录,学习反省每阶段自己行为、心态的变化,逐渐将仁爱精神和良好的道德习惯内化为坚定的道德意志和和道德信念,提高道德自律能力。

基上述观念,我认为培养中医学生慎独精神是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学习和工作作风的重要方法,深慎独的培养,即符合职业需要和社会需要,也符合中医学生的个人需要,在慎独精神的培养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引导者、观察者,一支品德高尚、具有良好的教学作风、业务能力强的队伍,一些适合的教学方法和活动,对学生慎独精神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国学大师王国维去世后,另一位国学大师陈寅恪在其清华大学里的墓碑上撰文曰:“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这十个字,应该是大学的灵魂之一,应该成为大学生的思想和精神追求,但现在这也正是一些大学生所欠缺的。大学生都已经是成年人了,有了独立思考和自我约束的能力,但“慎独”精神的缺乏,却让他们这种能力“晚熟”了不少。那么,作为大学教师,就有责任把培养大学生的“慎独”精神作为自己教书育人的一个任务来完成,让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都“慎独”起来。

【参考资料】

[1]任玲艳.医学生道德人格的现况及培养途径探析[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1,24(8):487-488.

[2]何青.基于Web的多媒体网络教学在医学教育中的应用[J].医学信息,2001,14(2):66-67.

[3]朱晨静.论慎独精神及慎独在个体道德人格养成中的价值[J].潍坊教育学院学报,2010,25(5):31-33.

[4]罗久.先秦儒家“慎独”观念的思想史探析[J].鲁东大学学报,2011,28(2):6-24.

[5]裴骞.朱子《中庸章句》“慎独”解析[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0(3):47-50.

[6]孙雪雷,万鹏.略论儒家“慎独”本义及其现实意义[J].贵州教育学院学报,2009(1):41-43.

[7]苏树华.论儒家的慎独观[J].郑州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16(3):45-49.

[8]吕友仁,吕咏梅.礼记全译.孝经全译[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8:865.

浅谈中医养生范文第2篇

 

关键词:博士生 创新思维 人才培养

    博士生是中医药高等院校培养的最高层次人才,如何把他们培养成适应社会需要的具有创新思维和能力的高级人才,正是我们中医药高等院校思考的问题。中医药学的创新,即是根据社会发展程度及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而对医疗技术的需要,根据发展中存在的间题在中医药领域内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满足社会对这种高级人才的需要是中医药学创新的根本。为此,我们在中医药博士生的培养中,进行了一些大胆的探索。

1构建培养博士生创新思维的条件

1.1博士生指导教师的选聘我们取消了论资排辈,采取院内外专家同行评议制度,结合申请者的科研情况,对具有创新精神的、承担国家及省部级重大科研课题的导师优先聘用。同时,注重导师组的作用,即采取“群策公关法”,集思广益,促使博士生产生创新性思维。

1.2改革招生制度拓宽博士生的招生面。根据培养目标,允许具有创新潜质的、临床工作达到一定年限、具备扎实的临床工作基础和出众的临床工作技能并有科研成果的本科毕业生报考博士或跨专业的招生,对他们的创新性思维的新颖性和价值进行评价,进而判断他们发展的潜力,以决定是否录取,将有限的资源投人到更加能够发挥价值的地方。

1.3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及氛围多方面给予博士生优先和照顾,例如,增加博士生借阅图书数目并延长借阅时间,优先使用校际联用图书卡,共享其他医学院校的藏书。再如,允许博士生与导师组协商并自选课题,对于他们的新颖、新奇想法给予大力支持,在课题完成所需要的条件上给予优先解决;同时,对于他们的具有创造性的观点(没有固定的程序和公式,而是以一种超越思考的既定方式达到未知和创新的领域),可能面对不被接受的局面,我们会尽量想办法解除博士生的压力,协调好他们与导师组的关系,消除他们对完成、实施新想法的条件等方面的顾虑。此外,尽量排除他们在生活、工作中的困扰,解决他们的实际问题,保持博士生的最佳脑力资源状态,也是促使他们产生创新性思维的重要手段。

2注重博士生基础理论和技能的培养

2.1加强理论知识的培养对博士生进行中医药理论知识培养,增强他们对本专业知识的洞察力,培养他们正确观察事物的能力,在他们的头脑中形成正确的思维图,建立正确的思维模式,使他们的思维匣处于开放状态,更加容易接受新理论、新知识,能够主动、积极地进行必要的思维模式更替,进而为他们以后进行创新活动打好基础。在博士生学习、工作期间,尊重他们的灵感和直觉,鼓励他们随时记录他们的想法和思想火花,坚持写“做梦日记”,以利于当创新性思想一旦出现,他们能够及时抓住,并进行跟踪。平时的教学中,要求任课教师培养博士生随手记录的习惯,尤其在听取跨学科、专业的学术讲座中要记录随时出现的灵感。

2.2重视新兴学科及动手能力的培养重视对博士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尤其教给他们一些新兴、交叉、边缘学科的理论知识。例如浙江大学盛正卯教授关于“物理学与现代文明”的讲座,对同学们很有启发,触发了一些同学的灵感并将物理学研究的一些思路和方法应用到中医药研究中,为创新开启思路。同时进行实践能力的培养,一些实验课程学校无法开设就送到综合性大学去培养。宽广、扎实的多学科知识给他们今后的创新成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注重博士生个性化和创新思维的培养

3.1个性化发现与培养考虑到博士生的个体差异,采取个性化培养。根据个性分析,准确判断其适宜的发展方向。结合个体情况,对表现出众的学生进行重点培养;根据个性特点,培养新的思维模式,以便于在科学研究中、在必要时进行模式更替(所谓模式更替就是用一种新的思维模式修改或替换旧的思维模式的过程,是转变思想观念或思维模式的过程……)。如,在首届3名博士生中,分别在科研思路、临床技能、教学方面具有倾向性和优势,与他们的个性相符合,因此在培养中就注重分别培养,将他们的各项特长有效发挥,毕业后都走向了适宜自身发展的工作岗位。

3.2创新思维的激发与培养一名博士生要想在以后的工作中有所创新,必须培养其创新思维。而发散思维(divergent thinking)和收敛思维(convergent thi-nking)是创新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散思维又叫辐散思维、求异思维,是根据已有的信息,从不同的角度、不同方向思考,从多方面寻求多样性答案的一种展开性思维方式。收敛思维又叫辐合思维、集中思维、求同思维,是一种有方向、有范围、有条理的收敛性思维方式,与发散思维相对应。中医药院校的博士生一般均接受过正规的中医学理论和现代医学理论教育,可以说知识面是比较宽广的,但由于受到中医学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即“智者察同,愚者察异”思想的影响,更加注重收敛思维。为此,我们在注意加强他们的思维训练的同时,对发散思维的培养作一定的侧重,鼓励他们结合宽广的中西医理论知识及现代科技发展进行联想和想象,以利于学会指出新问题,提出新看法,培养这种能力,是最重要的创新技能。通过思维培养,培育博士生正确看待事物,客观辨证地看待问题的各个部分以及总体,从而更好地继承和发展中医药学理论,为民所用。

4培养博士生创新思维的目标

    要想达到博士生的培养目标,注重积累和准备是必需的。为此我们设定了近期和远期目标。近期目标就是在博士生就读期间,其创新成果要具有个体新颖性(主观新颖性),可以进行初级创新,这种创新往往是更大创新的起点。鼓励博士生的思想具有地区、团体或行业范围内的新颖性,进行行业、地区范围内的创新。远期目标就是在博士生毕业后2-5年内其创新成果具有地区、民族、团体或行业范围内的新颖性,进行行业、地区范围内的创新。毕业后5一10年内其创新成果具有世界新颖性,进行历史性的创新。

浅谈中医养生范文第3篇

【关键词】太极拳;中医;养生保健

【中图分类号】G8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3-0665-02

太极拳是中华传统武术中的主要拳种之一,是我国优秀的文化瑰宝。它吸收了古代哲学、医学、导引吐纳术等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形成了一套符合中医医理的独特健身方法。太极拳运动的特点,是举动轻灵,动作和缓,呼吸自然,用意不用力。是静中之动,虽动犹静,静所以养脑力,动所以活气血,内外兼顾,身心交修,也就是使意识、呼吸、动作三者密切结合,从而达到调整人体阴阳、疏通经络、和畅气血,使人的生命得以旺盛,故可使弱者强,病者康,起到增强体质、祛病延年的作用。为了更好地普及和推广太极拳这项运动,中国国家体育运动委员会在1956年主持编定了二十四式简化太极拳。笔者通过太极拳练习及教学,并结合中医理论对其养生保健作用进行探讨,以供同道参考。

1 道法自然,平衡阴阳

中医养生学作为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以阴阳学说作为理论基础,又以平衡阴阳为养生的核心内容。《素问・生气通天论》谓:“凡阴阳之要,阳秘乃固,两者不和,若春无秋,若冬无夏。因而和之,是谓圣度……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经文强调“保持阴阳平衡”是人体健康无疾的关键,又是养生论的主旨[1]。太极拳理论法于古代哲学中的阴阳学说,所以阴阳之道乃太极拳运动的基础,是太极拳运动的规律所在[2]。因此,太极拳先贤按阴阳特点将太极拳运动平分阴阳,将柔、吸、引、化、收、蓄、入、来、退、屈、虚、合等列为阴,将刚、呼、击、打、放、发、出、往、进、伸、实、开等列为阳。这样的划分使阴阳概念、阴阳平衡理念在太极拳运动中更具体化,更富指导作用[3]。简言之,太极拳拳法处处以阴阳为纲,练习以阴阳平衡为要。

1.1 拳路浑圆 太极拳的一招一式均仿太极图形而生,自始至终保持圆弧状态。如太极拳势一般由两手臂构成,俨然太极图的阴阳二鱼形态,各招式均需两手臂同时运转,分之为阴阳,合之为整体圆[4]。

1.2 立身中正 太极拳的身法要求“立身中正”,步法要求轻灵与沉稳相协调。这需要运用好“虚灵顶劲”与“气沉丹田”这对上下平衡的力量。太极站桩式中的升降桩也是上下力量平衡的体现。通过平衡上下的力量有益于交通任督二脉,使得周身气血如环无端的运行,从而维持人体气血的动态平衡。

1.3 左右平衡 如有左野马分鬃就配合有右野马分鬃,有左搂膝拗步就配合有右搂膝拗步。太极拳正是通过左右势的协调配合使人体左半身与右半身的经络气血得到均衡的锻炼,从而确保了人体经络系统的阴阳平衡[5]。

1.4 虚实变化 如云手动作寓阴阳平衡之理于脚下虚实转换之中。左脚虚时,轻轻提起向左开步,重心完全落在右脚;左脚实时,重心全部移于左脚,此时右脚为虚,轻轻抬起向左并步,如此完成一次虚实的转换。太极拳中除了脚下的虚实变化,还有手的虚实变化以及手与足配合的虚实变化,通过虚实转变来调转阴阳,使人体的阴阳处于衡动态变化之中。

2 动静结合,形神兼修

中医养生提倡动静结合、形神兼修的养生方式。《黄帝内经》的养生专论《素问・上古天真论》确提出了“形与神俱”的形神共养观点,即所谓“守神全形”、“保形全神”。这说明精神与形体是统一的,养生必须同时注重形体锻炼和精神修养[6]。在传统中医养生术中既有以调形为主的五禽戏,又有以调息为主的放松功[7]。而中医学推崇的最高养生方法是形神共养,太极拳运动恰是一项结合了“导引术”与“吐纳术”发展起来的具有形神兼修、动静结合特点的养生运动。太极拳在外主动而养形,在内主静而养神。其外在的肢体运动讲究手、眼、身、步法的协调配合,整体动作舒缓大方、轻松柔和、连贯均匀、圆活自然;通过外在的肢体运动能够使练习者全身放松,经络疏通,气血流畅。在内则重视精神内敛,以意导气,以气导动;习练过程中要求集中注意力,全神贯注,毫无杂念,通过意识的主导作用进行调息、调身的锻炼。事实上太极拳的动作节节贯穿,重心的虚实转换、刚柔变化、快慢相间、蓄力发劲等都是在意念的指导下进行的。总之,意念不止,动作不息体现了太极拳形神兼修,动静结合的特点,从而达到内外合一。

3 调节呼吸,怡情易性

浅谈中医养生范文第4篇

寓现代意识教育于医学教育之中 范海云

中等医学教育改革之我见 王雪梅,李久霞,王桂莲

考试的作用及其与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关系 丁宏伟

浅谈中专学生的美学修养 王春妮

预防医学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张理科

对护理教育中药理学教学内容进行优化组合的思考 解绍玢

制作动物胸部损伤模型进行胸部损伤教学的探讨 张江华

对教材一则自感现象的解释的疑议 王向东

综合归纳法在医学微生物教学中的运用 李天群

青少年晕厥35例临床分析 牟立明,牟齐鸣

浅谈态度改变过程中的要素 刘凤兰

英语汉译技巧浅析 黄解蓉

对中等医学教育中数学教学的几点探讨 武爱萍

搞好实践性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梁海霞,黄友恩

传染病学教学中两种教学法对比研究 李秀英

运用函数论的原理加强中专生的分段式教育 刘逶迤

努力实现教学中主导与主体的共活 盛树东

医学影像学高职教育应加强计算机和外语教学 马玉富

利用病案讲好外科急腹症 李银平

浅谈在"药理学"教学中进行素质教育的几点体会 王开贞

营造课堂教学情境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李克俭

导入技能在病理教学中的应用 吴枫

激发学习兴趣提高生物学课堂教学效果 汤雅婷

药理学综合实验的设计与实施 郝洪,王群,徐持华,井小娜

探索中专学生体育兴趣实施终身体育教育 姚献昌

"药用植物学"目标教学初探 钱枫

护生应增加竞争就业意识 牛秀美,郑跃娣

学生对半封闭管理逆反心理的成因与对策 黄景志

手在医用化学教学中的模具作用 刘梯楼

浅谈学生思想工作的艺术 戚林

几种教具在中医伤科学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王文锋

中专生早恋现象透析 曹丽萍

浅谈中专学生的管理 王海安

提高认识系统操作切实提高德育效果 许练光

对消化道出血患者静脉穿刺的体会 张鸿,聂玉芳

对卫生职教"德育问题"的归因及策略思考 杨建平

中医教学释疑二则 张俊川

妇产科教学"课前语"艺术探讨 李素华

改革办学模式增强办学实力发展中等教育 李嗣生,余万春

专业教育与自觉育人 刘振远,冯军人

转变观念办好高职教育 戴瑞君,程继勇,宋华松

浅析临床课教师临床工作能力的培养 宋芳

实施素质教育创办专业技能特长课 王汇玲,王艳

创名牌学校育一流人才--让爱贯穿于学校的各项工作之中 赵从玲,金云柱

拓宽继续教育内涵提高中专卫校教师的综合素质 张少云

对"以考促教"的几点思考 丁雨,吕桂凤

谈学生的心理差异与因材施教 刘树新

浅谈体育课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与途径 胡继兰

试论知识经济时代教学应完成的基本任务 左学军

体育游戏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 王克斌,刘绍清

医学伦理学要为提高医学生的整体素质服务 许胜勤

如何提高英语阅读理解能力 封育新,崔宁

怎样有效地开展CAI课件的开发 史春华

化学实验教学中注重思想教育和能力培养 王玉琴,张姝娜

在基础护理教学中注重操作技能的培养 郭素霞,杜国香

生物教学中学习方法的指导 王敏杰,王敏娣

影响英语听力的因素及对策 王娟

病历教学与学生能力的培养 马晓衡,李燕

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几点尝试 朱立军,赵金岩

谈数学教学中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刘宗平,杨娈英

在诊断学基础教学中强化技能训练的尝试 刘佳

寓健康教育于化学教学中 陈霞

检验专业生物化学教学改革的尝试 郭桂平

浅谈微格教学法的特点及应用 薛书德,张秀珍,宋淑艳

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实验初探 段广河

追求全方位增值的学生量化管理 王立志,郭建东,段广河,胡云帆

试论教师创新品质的培养 闫立安,孙立华

继续护理学教育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孟发芬

中等职教发展与就业 潘蔚,孙艳华,徐凤艳

一次性输液器排气方法的改进 孙晓嘉,曾爱芳,曾丽芳

实施"2345"工程发展优秀学生入党 何玉蕊,许黎明

中专护士素质教育路在何方 余惠清

努力加快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 王江琼

在中等卫生学校实行选课制可行性的调查与分析 苏金林,叶宝华

专业英语词汇强化刺激在护理高职教学中的应用 黄静芳

中等卫生职业教育新编教材<解剖生理学基础>浅议 武天安

"生化"教学中如何提高民族生的学习能力 胡秀萍

新形势下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思考 黄跃进

浅论学习和掌握现代科技知识的重要意义 李丽冰

新形势下解剖学教学改革探讨 邓健全,周立

浅议医学生的职业道德 徐学文

关于中等卫校多媒体机能实验室的建设与应用 姜德才

不同的磁化溶液对人血清ALT活性影响的探讨 胡志才

医学高职教育跨学科实验中心建设的构想与实践研究 唐小敏

对护理高职师资培训问题的探讨 张继荣

采用简易工具制作人体解剖断面标本 贺成贵

课堂有效性教学应把握五个要素 石敬萍

搞好选修课培养特色化人才 金学军

对卫校不同专业统计学教学的体会 李哲

在实验诊断学教学中进行特色教学的探讨 陈彦,孙鑫

中专语文教学的现状及对策 靳文华

药剂学教学中应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翟西峰,王之炜

运用形象化比喻提高生化教学质量 张继荣

奥苏伯尔有意义学习理论指导的生物学教学 周岚

医学高职作文教学的问题及对策 饶红涛,李宁

以西促中提高中医教学质量 顾洪

武夷山旅游与解剖学教学 符建元

小议数学教学中的"度" 黄海

如何教好『医院内感染的预防和控制一章 李桂兰

单基因遗传病发病风险的临床估计与教学 涂冰,柳小年

融水民族卫生学校成功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经验 覃光兰

中等医学教育中药学的教法探讨 刘琳,王晓红

内科护理学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和运用 陆一春

在生化教学中应用小论文替代期末考试的实践 尹幼明

太冲穴治疗头面部疾病举隅 莫逸

化学教学中采用研究性教学模式的尝试 张小英

浅谈"顺口溜"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唐守勇

在教学中为学生创新导航 杨晓晖

在药物教学中应用护理程序的体会 郭进

浅谈中专英语听力的训练与提高 梁国慧

从<祝福>的教学谈语文课的情感灌注 袁锦玉

"人体解剖学"的教学艺术 董武忠,刘振远

澳大利亚医疗卫生服务与人才培养 田民,欧波,崔学光,莫益勇

浅谈中医养生范文第5篇

1.浅谈高职医学护理专业教学方法的改革              

2.应急状态下的医学护理实践与探讨                 

3.近五年中国大陆文献中美国医学护理的现状 

4.高职医学护理生生活事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  

5.医学护理教育的创新思维培养 

6.医学护理观下的化学教学 

7.高血压病人的医学护理方法研究 

8.医学护理专业毕业论文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9.医学护理中无菌技术的使用技巧探析 

10.探究应急状态下的医学护理实践 

11.分析高血压患者的医学护理方法 

12.《运动医学护理》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施 

13.综合性医学护理对脊髓损伤患者并发症的影响  

14.应急状态下医学护理实践探讨 

15.脊髓损伤运动员营养与医学护理需求 

16.应急状态下医学护理工作的实践 

17.医学护理中无菌技术的使用技巧探析 

18.对现代医院临床医学护理工作的初步探讨 

19.高职院校医学护理专业“概念图”教学模式的探索 

20.大型综合性医院外科系运用循证医学护理理论控制感染管理体会 

21.浅析医学护理教育中的素质教育 

22.论新时期医学护理工作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对策 

23.本科生导师制在医学护理领域的研究进展 

24.综合性医学护理对脊髓栓系综合征患者并发症的影响 

25.高职医学护理专业教学方法的改革 

26.医学护理专业开展计算机教学的探讨 

27.医学影像科室的护理管理探讨 

28.生理驱动ECS仿真系统在急诊医学护理教学的应用 

29.采用三维质量结构评价重症医学科护理质量 

30.医学护理论文的撰写 

31.医学护理人员的人文素质教育 

32.某市护理人员继续医学教育需求和科研意向调查分析 

33.浅谈临床医学肝胆的外科医学护理的研究方法 

34.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医学护理系 

35.高职高专医学护理专业学生实习存在问题原因分析及对策 

36.高等医学护理教育之我见 

37.医学护理专业大学生在儿童期受虐待情况回顾调查分析 

38.中职医学护理模拟教育及现代护理技能训练中心建设探讨 

39.医学护理专业学生生物安全防护知识调查分析 

40.探讨新形势下医学护理教学模式的重建 

41.论医学护理专业女生运动动机的特点与培养 

42.在医学护理专业开展ESP教学的可行性研究 

43.护理专业医学微生物学实验中无菌观念培养的尝试 

44.蒙医护理与西医护理医学护理理念的分析与研究 

45.改变医学护理观念,突出礼仪发展 

46.灾难医学护理教育研究 

47.浅谈医学护理专业第一堂见习课的重要性  

48.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护理建设 

49.临床医学上的外科护理新技术研究 

50.PBL模式在医学四年制护理专业细胞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 

51.优化护理专业教师的知识结构是现代医学护理模式的需要 

52.医学护理学的进展(综述) 

53.论医学护理专科生的就业心理指导探析 

54.论护理学在救援医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55.现代医学护理中沟通技巧的重要性 

56.对涉外医学护理学生人体解剖学教学工作的探讨 

57.浅谈医学护理职业高中教师的人格魅力与教学方法 

58.分组分层级管理模式在我院重症医学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 

59.浅谈医学护理教育的发展 

60.Internet医学护理资源简介 

61.学习医学护理杂志 提高护士专业水平 

62.怎样撰写医学论文(连载) 怎样写医学护理论文  

63.对高职护理专业基础医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 

64.高职护理专业基础医学课程整合教学实践 

65.重症医学科护理信息系统应用实践 

66.浅谈加强医学护理教育中的素质教育  

67.提高医学护理实践能力的探索 

68.辽宁省临床护理人员循证医学实践现状的调查 

69.贵州省首届重症医学护理论坛会议论文研究分析 

70.INTERNET上的医学护理资源 

71.医学护理心理学在妇科手术患者中的应用 

72.医学护理职业学院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73.老年医学护理专家:是浪费还是必要? 

74.关于医学护理专业教师培养的点滴体会 

75.试论转化医学在护理学发展中的应用 

76.基于循证医学的颈椎病康复护理方法及体会 

77.美学在现代医学护理中的作用  

78.心肌梗死的医学护理与心理护理  

79.实习前临床医学生与护理学生患者安全知识调查与比较分析 

80.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稿约 

81.高血压性脑溢血病人的医学护理常识 

82.重症医学科护理安全工作环境的创建及效果 

83.临床医学护理对责任护士的素质要求 

84.品管圈在重症医学科护理安全管理中的应用 

85.从医学护理模式的转变谈护理教育改革 

86.持续质量改进在重症医学护理中的应用 

87.把握医学整体观促进护理管理 

88.基于第二课堂的护理医学生职业素养培养模式、作用机制与认知评价研究 

89.浅议医学护理学继续教育的必要性 

90.护理专业基础医学课程设置与教学调查分析 

91.康复医学护理 

92.医学护理女生青春期生理健康知识调查 

93.卫生Ⅷ项目医学护理培训班学习情况的调查 

94.有“血”有“肉”带心跳,医学护理模型人出世 

95.医学护理专业医用化学教学改革初探 

96.康复医学护理 

97.芜湖市某医学院校护理专业学生专业认同与学习动机的相关性研究 

98.医学院校涉外护理英语课程体系构建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