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大学生心理素质规划

大学生心理素质规划

大学生心理素质规划

大学生心理素质规划范文第1篇

【关键词】职业生涯规划 心理健康 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2)08-0123-02

当前我国就业形势严峻,大学生就业择业面临许多的不稳定,大学生正处在职业生涯探索阶段和生涯确立阶段的转换期,此时的任务是通过职业生涯的探索,明确发展方向,完成职业知识的储备,制定职业生涯发展计划。因此如何提高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能力,促进其职业生涯规划持续健康发展,不仅是实现顺利就业的有效途径,也是塑造成功人生的重要法宝。基于心理健康视野下的职业生涯规划既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组成部分,又是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必不可少的环节,更适合大学生,也更为有效。

一、心理健康视野下的生涯规划的涵义

生涯规划最早源于20世纪初在美国出现的职业辅导领域,是指通过信息给予,帮助个人选择职业,做好就职准备,进入自己喜欢和擅长的职业。而心理健康视野下的生涯规划指一个人在尽其所能地规划未来生涯发展的历程,在考虑个人的智能、性向、价值,以及阻力和助力的前提下,做出妥善的安排,并借此调整和摆正自己在人生中的位置,以期做到适得其所。心理健康视野下的生涯规划更多地关注全人发展,更多地强调终身发展。目前职业生涯规划的理念与当代心理健康观日趋吻合,两者逐渐形成了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1]职业生涯规划中蕴含着丰富的心理因素,而心理健康作为一种具有相对稳定的心理状态,也是个体进行适宜的生涯规划的基础和保证。即个体在职业生涯规划中实现着心理健康,心理健康继而又影响着职业生涯规划,两者在个体身上构成一种循环和整合,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心理因素分析

如上所述,个体的心理发展与职业生涯的发展存在着密切的关系。根据大学生心理发展的普遍规律以及职业生涯规划的一般特征,可以将影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心理因素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1.职业个性心理

美国职业指导专家、心理学教授约翰?霍兰德曾提出职业个性理论,认为不同的个体根据个性特征的不同,有各自最合适的职业。他提出了六种职业个性的类型,即现实型、研究型、艺术型、社交型、创新型和传统型。[2]在大学生个性心理的发展过程中,个体的需要、兴趣、气质以及性格等因素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其职业类型。需要主要是指大学生在职业规划过程中缺少某种事物时的心理状态。大学生的需要有很多种,不同的需要引发不同的职业生涯追求方向,并形成不同的职业生涯规划动机和行为。同时,多种需要之间存在冲突,只有不断调整需要,才能保证职业生涯规划的顺利开展。兴趣是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选择的依据,不同的兴趣适合不同的职业类型。同时,兴趣还能提高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效率,它是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过程中的精神动力,不仅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的能力,而且能推动大学生锲而不舍地追求某一职业目标,保证职业生涯规划过程的稳定性和连贯性。气质在传统上分为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和抑郁质等四种类型。气质类型影响着大学生的职业类型。一般来说,胆汁质的大学生适合从事开拓性的职业;多血质的大学生可以考虑困难性、灵活性较大的工作;粘液质的大学生更适合条理性要求高的职业;抑郁质的大学生适合较为细致、需要细心观察的职业。性格大体上可分为外向和内向两种。外向的大学生开朗、活泼,适合从事社交性的工作;内向的大学生安静、谨慎,适合从事稳定性的工作。性格大部分源于后天的培养,因此大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过程中尤其要注重职业性格的养成。

2.职业生涯认知

职业生涯认知包括职业生涯理念、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和职业生涯价值观,是指个体对职业生涯规划的知识、理论及其相关因素的认识和理解,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和职业生涯规划价值观念。职业生涯理念主要包括对职业及其相关因素的认知和理解,对职业生涯规划的概念、理论以及实施过程中必须考虑的因素的认知与理解。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即对现阶段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的认识,其中职业生涯规划对于大学生顺利就业、实现未来人力资源合理开发的作用的认识尤为重要。职业生涯价值观包括对职业的社会意义、社会需求、职业声望以及个人的职业需求、职业期望、择业动机等的认识,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稳定的、科学的职业生涯价值取向。职业生涯价值观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大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中的选择与决策。

3.职业自我意识

职业自我意识指个体对自身的评价以及对自身与职业之间关系的认识。首先是自我评价。主要包括大学生对自己的需要、兴趣、性格、能力、学识、特长、价值观等的了解和评价。自我评价既包括对优点的肯定,也包括对缺点的正视。正确的自我评价有利于大学生发掘自身的职业倾向性和适应性,从而进行准确的职业目标定位。其次是对职业匹配性的评价。即大学生对自己与某些职业适合与否、匹配与否的认识。对职业匹配性的正确评价有利于大学生实现“我想干什么”的职业理想自我意识与“我能干什么”的现实职业自我意识之间的统一。再次是自信心。即大学生对自身现有能力和潜能的客观认识和正确评价。拥有良好的自信心,能够帮助大学生保持乐观的心态,积极寻找机会,敢于接受挑战,勇于克服困难,有利于培养更强的自我调控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推动自己以出色的胆识和才智就业、创业,成功实现职业生涯规划的目标。

大学生心理素质规划范文第2篇

关键词: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人文素质

中图分类号:G40-0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2)05-118-03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高等教育要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普遍提高大学生的人文修养和科学素质。这说明,人文素质教育是时展的精神需求,是大学生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文素质教育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基于人文素质教育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高度关注大学生的全面可持续发展,体现了时展的要求,同时也是人性本源的一种再现。同时,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也是适应我国目前严峻的就业形势、解决社会就业问题的必然要求。重视人文素质教育既有利于大学毕业生在就业困难的形势下转变就业观念、培养创新意识、提高创业能力,也有利于解决学生的就业问题,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开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是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是指导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必要前提,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因此,我们要通过对二者的综合构建来完成高等学校的育人目标。

一、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体系建设对高校人文素质培养的重要意义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辅导与教育是当今高校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职业生涯规划,是指个人与组织相结合,在对一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总结的基础上,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点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结合时代特点,根据自己的职业倾向,确定其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作出行之有效的安排。大学生通过职业生涯规划的自我认知,可以深入地了解自己兴趣、爱好、性格、气质和能力;通过对外部环境的认知,可以了解社会对人才需求。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大学生对内外环境的了解,将直接决定其职业生涯规划的制定与管理。

通过一个完整的规划过程,大学生可以了解自己与现实社会的差距,从而有目的地规划自己的人生,通过完善自身素质,以及专业能力与人文素养的有机结合,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职业生涯规划对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具有不可替代的导向作用。大学应在全校范围内,通过开设职业生涯规划与指导的相关课程,激发学生培养自身人文素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体系建设是高校人文素质培养的重要途径之一,其效果是其他课程教学实践无法比拟的。

二、人文素质培养过程中加强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体系建设需要关注的问题

我国的生涯教育始于1916年清华大学周寄梅先生引入并实施的“生涯规划”相关的课程辅导。然而,由于社会、政治、经济等因素的影响,我国在生涯规划领域的发展停滞不前,大大落后于发达国家。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提出了大学生“自主择业”要求,就业指导问题随之开始引起注意。随着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就业指导为重点的职业指导提上重要日程。而美国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兴起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并成为大学生在校期间接受教育的一部分。如今,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已成为美国、英国、加拿大等国学校教育的就业指导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起步较晚,教育模式不够成熟,作为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我们应该注重以下三个问题。

1.高校对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重视程度

近年来,各高校在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的过程中逐渐重视并开展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但却多流于形式,缺乏实用性,生涯规划的辅导多为对个别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大赛的指导,而非对学生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虽已被众多高校提到日常工作中来,但不同高校关注的侧重点不一致,有的重视全体学生基础知识的普及,有的重视部分学生的针对性教育与指导。因此,尚处于转型期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需要高校进一步加大重视力度,将其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课题进行研究,以创建适合我国大学生成长与发展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模式。

2.职业生生涯规划课程体系建设水平

我国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体系建设处于摸索阶段,各高校的教学没有统一的模式可以遵循。有的学校仅对毕业生的职业生涯进行指导,然而,由于缺乏对学生四年大学生活的总体规划,致使这类指导如亡羊补牢,为时已晚;有的学校教育模式单一,只注重理论教学,缺乏实践性指导、缺乏技巧的传授,致使这类指导如纸上谈兵;有的学校作为选修课,未能引起广大学生的普遍重视,只是作为完成学分要求的硬性条件,缺少课程教学的实效性;有的学校设置的学时偏少,学生无法通过教学环节领悟到职业生涯规划的精髓,从而造成学生对该课程不够重视。纵观以上各种教学形式可知,在当今严峻的就业形势下,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体系势在必行。它不仅关系到学生个人人文素质的培养,更是高校育人目标的全新体现。

3.职业生涯规划教师队伍建设

职业生涯规划的好坏与否,直接影响一个人事业上的成就,关系到一个人自我实现需要的满足程度。一名好的职业生涯规划教师不仅能够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传道、授业、解惑,更重要的是能够帮助学生进行针对性的生涯规划,引导学生作出正确的职业决策。而目前,我国各高校担任本门课程的教师多数由辅导员、行政人员和部分对该课程感兴趣的教师组成。这些教师缺乏专业的培养与指导,缺乏扎实的专业背景,更重要的是缺乏自身的职业生涯规划实践经验,只能把本门课程的教学工作作为一项副业来完成,严重影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教学效果。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既是一项神圣的事业,又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需要一支具有较强专业知识、能力和素质的队伍。因此,只有加强职业规划课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才能从根本上完善我国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三、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的人文素质问题调研

1.大学生人文素质现状

人文素质是人们在人文方面所具有的综合品质,是人文科学知识在个体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气质、人格、修养等方面的内化。人文素质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社会文明的缩影。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学生的各种能力得到了较为全面的锻炼,各方面素质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和提高。但是,转型期大学生的人文知识匮乏、人文精神缺失现象仍较为严重,具体表现是:大学生人文知识面窄,知识结构不合理;口头和文字表达能力、动手

能力较差,其综合索质不适应实际工作的要求;由于人文素质不高,有些大学生没有高尚的品质、健全的人格和正确的处世态度。比如,在大学生人文知识储备方面,呈现出“三多三少”的鲜明特征,即大学生对文学、历史知识掌握较多较好,对哲学、艺术知识掌握不足,理工科学生尤为突出:对中国人文知识储备较多,对国外人文知识储备较少;对近现代人物、时间了解多,对古代人物、事件了解较少。

2.大学生对自身人文素质培养的意识

笔者对河北农业大学等5所高校的1000名大学生进行的关于人文素养培养意识的调查显示,有60.2%的学生现阶段有意识培养自身的人文素质,只有4.6%的人表示完全不关注人文素质;其中大四学生的关注率达到89.6%,而大一学生的关注率仅为33.9%。这表明,大学生的主流重视对人文素质核心内容的培养,这是他们素质自我社会化自觉性的重要表现。尤其是四年级学生,随着人生阅历的增加以及临近毕业时就业压力的不断增强,他们意识到,人文素质的高低将决定其今后的人生道路。人文基础知识与人文精神的匮乏,使大学毕业生在面对激烈的社会竞争时显得手足无措。在这种情况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就显得尤为重要。对低年级学生开设该课程,可以唤醒其心中潜在的职业意识,帮助大学新生从中学阶段的“求知目标”导向轨道转到大学阶段的“求职目标”导向轨道上来,从而有意识地培养自身的综合素质与综合能力,提高人文修养。

四、基于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途径

1.借鉴国内外先进的课程建设经验

系统完整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是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基础。目前,不少高校都将生涯教育课程纳入日常教学计划。作为开展职业生涯教育的主要渠道和有效方式,这一课程涵盖生涯规划、就业指导、创业指导等方面的内容。有些高校还充分利用网络载体开设了网络课堂,在线提供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环境认知、求职技巧、素质拓展等方面的课程。各高校根据自己的办学特色开展不同形式的教学。在课程体系的建设上,除综合国内的教学经验外,还应借鉴国外高校的教育模式,将该课程设为大学生的必修课,增加职业生涯实践环节和实践学时,将该课程的教学分层次地贯穿于大学四年的学习中,根据年级需要的不同,循序渐进地开设相关课程,如职业生涯规划、创业教育、择业指导、就业心理等内容。除此之外,国外大学教育前的职业教育模式,也值得国内教育者深入思考。比如,加拿大的学生从高中一年级起,就开始接受专业职业顾问的指导,并应用在选择大学专业方向上;日本大学对毕业生的就业安排作为整个教育过程的最后一个环节,是以前期小学、中学等阶段的职业辅导为基础进行的。

2.制定统一、规范的职业生涯规划教材

目前,我国各高校教学中可参照的众多《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版本不一,内容各异。总的来说,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没有统一规范的国家教材可以借鉴。教材多得满天飞,但多有多的麻烦,如何选择和利用,是关键问题。有的高校确定自己的校本教材,即学校为了有效地实现校本课程目标,达到教育学生的目的,对教学内容进行研究,并共同开发和制定一些基本的教与学素材,作为校本课程实施的媒介,这些素材构成了校本教材。而有的学校仅制定教学大纲,教师依据自己的理解与知识累积开展教学。依据校本教材或教学大纲进行教学,教师讲课侧重点不一致,虽然有利于高校教学工作有针对性地展开,但是,对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这门新兴课程而言,各高校普遍缺少职业生涯指导专家,所谓的校本教材缺乏一定的指导性。因此,急需由国内外专家、学者根据我国大学生成长就业的实际情况,制定统一、规范的国家教材,作为高校教学实践及制定校本教材的参考依据。

3.大力加强专、兼职教师队伍建设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一门集专业性、综合性、实践性于一体的新兴学科,因此,需要专业理论知识扎实、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来完成。目前,虽然很多高校注重职业生涯规划教师的选拔与培养,但大部分师资力量专业知识匮乏、职业生涯教育经验薄弱的状况依然存在,严重地影响了我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发展。对此,学校应采取各种措施,大力加强职业生涯规划专、兼职教师队伍的建设。第一,选拔学校的优秀教师参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教学,鼓励教师获取职业指导、心理咨询等技能与资格;第二,增加教师培训机会,通过外出培训、对外交流,积累教学经验;第三,以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为导向,加强对学生职业生涯的个别指导,帮助学生完善个人的求职信息、进行形象设计、心态调整,通过针对性的指导,弥补大部分教师缺乏个人生涯规划经验的不足;第四,为教师提供宽裕的职业规划的科学研究平台,鼓励教师利用课余时间、寒暑假期参与科学研究,通过科研提高教师的教学兴趣、教学水平与教学创新能力;第五,通过培训提高教师的人文素质,鼓励教师转变观念,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环节中渗透人文素质教育,言传身教,提高教学整体水平。

4.大学生人文素质评估反馈机制的建立

大学生人文素质的评估与反馈是衡量高校教育管理水平的有效依据。大学生不同阶段人文素养的调查与了解,不仅有利于完善高校育人机制,更是检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最便利的途径。建立大学生人文素质评估反馈机制,首先,要抓住评估要点,确定评估内容及方法,对大学生人文知识、人文精神的相关内容采用问卷调查及多方信息搜集等方式,记录大学生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后的成长经历。其次,选择评估时间。根据职业规划课程安排,确定评估的时间间隔。个体不同,间隔不一致。及时了解每名学生的成长状况有助于因材施教。最后,分析评估结果,进行反馈调整,确定人才培养机制,完善职业规划课程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2][7]马磊,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模式探讨[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3):174-175.

[3]张伟,张佳,浅谈当代大学生人文素养的缺失与培养[J],教育教学论坛,2011,(15):103.

[4]孙琳,肖兰英,当代大学生人文素质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J],学理论,2011,(2):269-270.

[5]黄巧荣,高校职业生涯教育发展状况分析和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2011,(6)上:75-78.

[6]曹瑞明,邵妍,发达国家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对我国地方高校的启示[J],现代教育管理,2011,(5):123-125.

大学生心理素质规划范文第3篇

关键词:职业生涯规划 思想政治教育 大学成长平台

如今在大学开展思想政教工作,需要运用多种方式并开拓新的教育方法,就目前来说大学生成长平台成为了最新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探索,在开拓大学生成长平台中运用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生涯规划相结合,力图从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的道德培养和素质培养使学生建立正确良好的职业素质,通过职业生涯规划发现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从而提高现代大学生的整体素质,完善大学生成长平台使学生有针对性的面对就业。

一、大学生成长平台:思想政治与职业生涯规划的作用

“职业生涯规划又叫做职业生涯设计,是指个人与组织相集合在对一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总结的基础上,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点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结合时代的特点,根据自己的职业倾向,确定其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从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中观察大学生的实际需求,通过教育活动和教育方式让大学生更准确的认识自己,这为日后的职业生涯选择提供参考和依据。指导与帮助是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是时展的需要,更是大学生成长的需要,因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能够加强教育效果,实现高校和大学生之间的和谐发展的目标。职业生涯的规划与思想政治的目标性的一致, 现代大学的培养方案是以培养高素质人才,重视专业培养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的培养,首先用正确的思想引导学生的人生观,使学生能够有正确的思想意识、品德意识、行为意识,这种意识培养正是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实践目标。反观职业生涯规划是一个发展中多维变化的自我实践,这样我们就可以得出职业生涯规划中最为核心的理念“如何明确自我的定位以及个人的全面发展”,再大学生步入职场之前准确的定位是最为关键的一步,将所学专业和自身素质的综合有一个良好的总结,再选择最合适的岗位。在教育为核心的前提下,将思想政治和职业规划相结合,为学生提供个性发展的需要,实现社会与个人的全面发展。在构建大学生成长平台之中需要考察个人的需求和社会的需求如何结合达到预期的目标,从而帮助大学生完成对于职业生涯的初期探索,同时可以明确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目标。“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包括世界观、政治观、人生观、道德、法律常识、健康教育等。可见,职业生涯规划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是相互联系的。在职业生涯规划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能从根本上弥补我国现阶段职业指导忽视思想政治教育的问题,可以将学生的生活理想与职业理想同社会的共同理想结合起来,从而转变大学生的就业观”。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职业道德、职业素质这是为职业规划提供了发展的空间、提升的价值、充足的储备,这是思想政治教育在职业规划中的核心价值。同时也可以达到统一思想的作用,让学生们集中思想有针对性的分析自身存在优势与劣势。

二、大学生成长平台:思想政治与职业生涯规划的有效契合

经济的发展规律来设计切实可行的职业生涯规划,将个人实践作为主体针对未来职业目标进行规划,用一种前瞻式的视角来观望社会需求。从学校的立场出发,是为社会培养特定的高素质的大学毕业生;从学生的立场出发,个人的培训与积累以满足就业的职业道德和专业技能的要求。“大学生适应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式的需要。尽管目前国家迫于严峻的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所造成的压力,已经开始限制高校扩招的速度,但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格局已经形成,就业问题不会因为扩招的步伐放慢而变得轻松,因为大学生就业难并不是扩招惹的祸,而是因为现行教育环境下大学生的个人职业规划做得不够,没有形成自己的个人核心竞争力,从而在低水平层面进行高密度的同质化竞争”。就现代高等教育的大众化结果,导致大学生的动手能力整体下降,还有道德素质的水平也是参差不齐,这对目前以招聘单位为主导的今天大学生本身的素质和动手能力是用人单位看重的,但大学生面对就业前如果能够将自身的职业规划有一个良好的设计,他们将会更好的选择职业以及面对复杂的市场,这就需要将重心落在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生涯规划上,力图从职业生涯规划中开拓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结合当前的就业形势具体分析,从而总体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向,让学生在日后的职场工作中能够准确的找到自己位置,在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上也有一个全面的提升。当中国迎来21世纪以来,经济建设成为了发展重心相应的社会发展也开始发生变化,这一转型伴随着很多的改变,而现代的大学生择业就成为了诸多改变中的一个,相应问题的问题是现代大学生如何面对就业,高校又如何能够为大学生提供就业前的指导,这就需要高校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相结合,为大学生提供在就业前有针对性辅导,将职业生涯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把体制内的规范形式作为一种方法传授给学生,让学生能够更为主动的接受职业道德和社会道德的规范形式,这是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生涯规划的切入点,在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生涯规划这个平台,需要提高大学生整体的思想意识,贯彻全面的素质教育对道德品质有一定程度的提升,同样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生涯规划也需要适应新时期的要求,有针对性融合当前经济发展形势。职业生涯规划是一个外来理念,随着中国的经济发展很多相关的理念涌入而来,职业生涯规划就是其中之一,虽然这个理念在我国目前并不成熟,缺少相关系统的理论支撑以及具体图标模型测试,但我们应该着眼于职业生涯规划理念带来的益处,发挥职业生涯规划的科学性与思想政教育有效的结合,运用两门科学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部分,为现代大学生提供最为完善的培养平台。

参考文献:

[1]张敏强.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大学生心理素质规划范文第4篇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Quality Development

Practice Teaching Research

YANG Kangxian, YANG Bin

(Yunnan College of Business Management, Kunming, Yunnan 650017)

Abstract Quality development practice teaching is an important part for vocational colleges to train professional people, the paper discusses on necessity and ways of quality development practice teaching.

Key words quality development; practice teaching; professional literacy

1 高职院校开展素质拓展实践教学的必然性

1.1 高职院校职业化人才培养的理念和学情决定了开展素质拓展实践教学的必然性

职业人的人才培养理念是由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三个具体的维度构成,具体来说高职院校应以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为培养目标。但高职院校的学生生源总体水平较低,基本素质普遍不高,专业知识的掌握与本科院校的学生相比较而言,显现不出学生的优势,学校要培养出具有职业特色的学生,从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方面为切入口是关键。高职院校的学生由于以前的“学习无能”心理阴影的影响,对传统的灌输、枯燥的教学模式的素质教育方式更感到压抑、反感,甚至使教学双方出现阻抗。素质拓展实践教学是一种体验式的学习,将大部分课程安排在室外进行,精心设计一系列新颖刺激的情景让学生主动体验,在情景体验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思想得到启发,认知、行为发生改变。适时地开展形式多样的、大空间、课内外相结合的素质拓展实践教学,整体规划,科学管理,就能解决专业教育及传统素质教育未能解决的深化综合素质的教育问题。

1.2 “素质拓展训练”转变为“素质拓展实践教学”,提升学生职业素养教育育的层次

实践教学有以下特点:(1)实践教学更强调教师主导下的学生主动参与,使学生在亲身体验和身体力行中加深对所学理论的理解和把握。(2)实践教学侧重理论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强调主体能力的锻炼和优化。(3)实践教学以体验感受为依据,侧重过程评价。“素质拓展实践教学”与“素质拓展训练”相比,笔者认为实践教学具有“整体规划,管理科学,考核完善”的教学体系优势,可以有效避免课素质拓展训练管理制度不严密,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不明确、组织管理跟不上的弊端,把部分课外活动、实践活动、素质拓展训练纳入教学体系,进行实践教学,提升职业素质教育的层次。

1.3 素质拓展实践教学可以把学生工作纳入学校教学体系,形成整体规划的大教育格局

教学工作和学生工作的“两张皮”现象长期制约着高校的发展,专业教学中往往只重视专业知识的传授,不能将专业教育与职业人才培养的总目标结合起来;而学生工作由于没有明确的教育目标指引,往往容易走入理论说教和俱乐部式的活动形式的教育状态。通过素质教育实践教学,特别是把学生工作的一些隐性的教育内容以学分的方式融入教学体系,可以整合多层次的教育资源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职业素养提升,优化学生工作,形成学生工作与教学工作融合的大教育格局,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2 开展素质拓展实践教学的途径

2.1 以职业化理念为核心,制定素质拓展实践教学计划

职业人的人才培养理念是由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组成的“三位一体”的概念体,其中职业人的综合素质具体来说应该由职业道德、职业品质和职业精神共同组成。因此,高职院校的素质拓展实践教学计划应紧紧围绕“职业人的综合素质”开展设计,将职业人中的职业道德、职业品质和职业精神的培养融入高职院校学生素质拓展实践教学计划当中,避免见子打子,为开展实践教学而开展教学,为完成实践教学任务和课时而东拼西凑的现象发生。比如,“人际交往”团体心理训练不仅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使学生通过亲身体验主动、深刻地认识到信任别人和勇于承担责任是一种优秀的道德品质,理解到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的重要性,感悟到团队合作精神是迈入社会必备的素质,从而提升学生的职业品质和职业精神。

2.2 以职业素养提升为目标,推进素质拓展实践教学课程多形式、大空间整合、开发

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质教育和专业教育一样都同样面临着教育时间、教学资源紧缺的问题,高职院校的学生在校学习的时间是相当有限的,只有将现有的教育教学资源进行整合,形成课程包的形式才能够满足现代高职教育的发展要求。例如,我院分散在各教研组、学生处、团委、公寓管理中心、保卫处分管的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以提升学生职业素养、职业精神为共同目标,整合到素质拓展实践教学体系中来,统一规划,系统管理,科学评价,互相渗透,相得益彰。例如,志愿者活动与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课程结合,借用思政教育专项经费、教师等教学资源,开展思政课程实践教学,在丰富思政实践教学渠道的同时,也提升了学生的组织、沟通能力;又如,职业心理测评与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实践课程相联系,为学生确立未来职业目标提供了解自我的科学测评手段;把人文素养教育、心理健康、法制教育、安全教育等讲座打包整合开展讲座,在全方位提升大学生职业素质的同时加强了学校的学生工作。再例如,在团委、学生处领导下的学生干部组织是学校学生工作的依靠力量,学生在这个组织中接受培训,辅助团委组织开展各类校级、二级学院的文体活动,他们的组织、管理能力和责任感都得到了极大的锻炼,但是有的同学也会因为受挫等原因离开学生干部的组织。实施参加学生干部期满即可获得素质拓展实践教学学分的机制,可以是学生综合素质得到提升的同时保持学生干部队伍的稳定性,形成学生干部组织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我院把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大学生素养讲坛、网络课程学习、书法练习、淑女(绅士)训练营、人际、自信团体心理训练营、职业心理测评、担任学生干部、参与社会实践等内容都统一整合到素质拓展实践教学中来,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以必修和选修的方式选择参与不同的项目,期末结束考评合格着按《素质拓展学分构成及验收标准》规定的考核方式及学分计入方式按学生在不同学期已经开展的实践教学成果以学分的方式计入《素质拓展学分实施手册》,在学校现有教学资源的前提下,保证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素质拓展实践教学中来,便于整体规划,科学管理,实现了教学资源的高效利用。

大学生心理素质规划范文第5篇

1.1 创业教育的目标定位不准确

与国外的创业教育发展情况相比,我们国家的创业教育起步较晚,还未形成系统的成熟体系,在我国市场经济建立后,创业教育才逐步引起人们的重视。但因基础薄弱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我国创业教育课程开展并不顺利,如何开展创业教育将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重大挑战,目前一些高职院校把创业教育等同于毕业前的职业指导,在创业教育的惠及对象、涵盖内容、开展形式等方面存在偏差,如有的学校依然局限在课堂上,通过讲授来开展创业教育,学校在资金、技术、物质等方面对创业实体雏形的孵化没有全面而积极的支持。

1.2 高职课程与教学流于形式

课程方面主要存在这样一些问题,一是目前还没有统一的创业教育教材,二是开展的诸如创业意识培养、创业素质提高等创业教育课程与创业教育课程内部之间的逻辑性尚待加强和完善,在创业教育的教育目的和内容上,还无规范的界定,在教学方面尚无统一的教材,在教学方法的实施上,科学性、创新性略显不足,在教学环境方面,目前高职院校开展的创业教育,仅仅局限在课堂上的理论传授,或是纸上谈兵式的创业计划设计。其三,在评价方面没有一个科学性、标准化的评价体系。

1.3 创业教育在运行过程中缺乏与社会和企业的联系

创业教育不只是简单的书本知识传授,也不只是教会学生如何进行创业计划书的设计,至少应该包括理论知识传授、实践体验和有效评价等主要过程,但目前高职学校的创业在运行方面还存在这样两个问题:一是学校与企业之间缺乏联系,加强二者的联系不仅是一种资源的共享,更是加强创业教育实践环节的有效手段;二是学校对学生开办小企业缺乏支持,让接受创业教育的学生亲自去经营,这符合教育学规律和创业规律,但是目前,学校对学生开办公司所需要的资金、场地以及其它一些硬件设施的准备缺乏应有的支持。

1.4 创业教育的评价体系不完善

大学生创业教育评价是对大学生创业教育活动的价值评判活动,评价的客体为大学生创业教育活动,评价的主体是大学生创业教育活动的评价者,大学生创业教育的评价体系实际上是由学生、学校和投资者(或企业)及政府有关部门组成,但目前的创业教育评价只是局限在学校范围内,缺乏多方参与的完善体系,也无一定的标准来衡量和检验创业教育是否成功,或者生搬硬套传统的课程考试评价标准。

2 高职大学生职业指导体系的构建

2.1 高职大学生职业指导体系构建目标

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指导体系构建的目标以培养学生的职业发展能力为核心,对学生进行职业规划教育、择业观念教育、求职技能训练、创业素质培养,促进学生充分就业,构建目标分为四个部分:

(职业规划教育目标——择业观念教育目标——求职技能训练目标——创业素质培养目标)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大学毕业生人数逐年递增,大学生在就业时面临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而高职大学生在求职时比普通本科生面临至少多一项“被质疑”的压力,应加强对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通过开设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必修课程、邀请校内外专家举办职业指导专题讲座、组织学生参加各类职业规划大赛与创业活动等,增强大学生职业规划能力与就业竞争力,改变大学生的择业期望值,将利于大学生的发展和成才,学校可以在校园内营造创业氛围,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提高大学生的创业素质。通过创业教育实践经验,笔者认为创业素质的培养应重点加强自主创业意识的培养,创业心理素质的培养,创业实践能力的培养。

2.2 高职大学生职业指导体系构建内容

2.2.1 职业规划教育

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可以帮助大学生树立明确的职业发展目标,引导学生了解目标职业对从业人员的能力和素质等要求,进而通过定期的全面盘点自己,评估自身条件与现实目标之间的差距,使其学会运用科学的方法,采取可行的步骤进行动态的调整,以增强学生实现职业目标的可能性。通过职业生涯规划,可以引导学生有针对性的做好学业规划并实施规划内容,增强大学生自身发展的目的性与计划性,提高职业素养和就业核心竞争力,促进学生成功就业并取得良好的职业发展。

2.2.2 创新创业教育

创新创业教育是指以创造性和创新性为基本内涵,以课程教学与实践活动为主要载体,以开发和提高受教育者综合素质为终极目标,培养创业实践活动必备的知识能力与心理品质。首先,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创业意识,创业教育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具备独立自主的自主创业意识,倡导创业精神,培养创新思维,引导学生积累创业技能,鼓励学生进行创业实践。其次,培养学生的创业心理素质,创业活动对创业者心理素质和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学校要重视大学生心理调节能力的培养,学校应加强心理健康课程的教育,结合学生心理素质的实际状况,开展创业心理辅导,指导学生进行心理素质训练,引导大学生挖掘自身创新潜能。

2.3 高职大学生职业指导课程体系的实施方式

2.3.1 就业指导必修课

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可以从性质、目标及教学计划、教学实现方式、课程内容指标确定以及课程质量反馈与评价等四个方面设计;课程内容指标确定是整个框架的主体,它的内容又分为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和就业实践体验教育等。职业生涯规划从职业测评、理论讲授、自我生涯设计三个方面考核;就业指导从就业形势、就业技巧和个人发展三个方面考察;就业实践和体验教育从模拟招聘和就业体验两个方面进行考察。

2.3.2 就业指导训练营

发挥就业指导训练营的作用。可以充分发挥高职大学生社团的作用,筹划职业规划训练营、模拟面试工作坊、企业家进校园、职业与就业宣传活动月、校友交流会等系列创新性的主题活动,致力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和职业发展意识,推动学校和学生,企业和人才,用人单位和育人单位间的双向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