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旅游经济的作用

旅游经济的作用

旅游经济的作用

旅游经济的作用范文第1篇

改革开放近40年来,农村面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但是农村经济的形式还是以第一产业为主,农民的收入依然跟城市居民有着很大的差距,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提高农民的收入就要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我国很多农村孕育着丰富的旅游资源,而当前很多城市居民向往农村的田园生活,喜欢农村的清新空气,因而乡村旅游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因而我们要大力开发乡村旅游,利用农村的旅游资源,不断提高农民的收入,不断增强农村经济的实力。

一、乡村旅游的概念和意义

乡村旅游是当前比较流行和时尚的旅游形式,也是很多人们选择的重要旅游方式,乡村旅游必须发生在乡村地区,必须以乡村性作为旅游吸引物。具体的讲乡村旅游就是以旅游度假为宗旨,以村庄野外为空间,人文没有过度的干扰、生态没有遭到破坏、以游居和野外行为特色的村野旅游形式。随着乡村旅游的迅速发展。往乡村旅游是到乡村去了解一些乡村民情、礼仪风俗等,也可以观赏和亲自体验当时种植的一些乡村土产。比如去种植水稻和玉米、观赏高粱和小麦等、在果树傍边安眠、在小溪傍边读书、在小桥上面散步,这些都是乡村旅游的重要环节。同时乡村旅游可以深入到农民身边,了解他们的故事,体验农村的习惯,感知农民的生活乐趣。总之,旅游者可在乡村尤其是在通常是偏远地区的传统乡村)及其附近逗留、学习、体验乡村生活模式的活动不但是一种锻炼,更是一种实践和学习。当前国家也提倡乡村旅游,积极开发农业的多种功能,不断挖掘乡村的人文历史、生态休闲以及旅游观光的价值,将乡村旅游发展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乡村旅游对农村经济的影响

(一)有利于促进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

乡村旅游虽然是在农村发展起来的,并借助了农村自身的资源和优势,但是严格的讲乡村旅游属于第三产业,因而发展乡村旅游有利于促进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同时也有利于推动农业的转型和升级。乡村旅游是在传统农业的基础上形成的后续产业,旅游业的发展带动了第三产业的发展,使得第一产业有了补充,丰富了农村经济的形式,也直接推动了第三产业活动自身需求的良性结构。

(二)有利于推动农村经济增长的多元化

从某种意义上讲,旅游业不是单纯的发展旅游业,旅游业的联动效应比之其他行业也大得多,世界旅游组织经过严密的调查,得出在旅游业每增加一个直接就业的人员,就能为社会创造5个甚至5个以上的就业机会。乡村旅游是近年来刚刚兴起和繁荣的产业,它为乡村剩余劳动力的就地就业和创业创造了机会,同时由于乡村旅游的大发展和大繁荣,也有利的推动了乡村地区以及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乡村旅游蕴含着一个大的市场,尤其是使得乡村地区的农副产品的有了可靠和稳定的销售,使得农副产品在一定的时期保持不断增长的势头,食品饮料、农副产品、山货等在乡村旅游的发展过程中需求量不断加大,这样农村就跟周边城区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将旅游的产业链不断扩大,进而形成了产业群。

(三)乡村旅游扩大就业机会,促进农村经济文化发展

乡村旅游包括吃、住、行、游、购、娱六大主要要素,每一个要素的完成都需要具体的人力去做,这样就扩大了就业机会。当前在乡村旅游中农家乐成了吃住、行、游的主要形式,人们在农家乐中能吃到可口的饭菜,能感受到淳朴的乡情,而农家乐也从一家发展成了多家,这样就扩大了就业的机会,并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让更多的人有工作去做,有钱去赚,推动了产业发展,稳定了农村的就业形势。同时乡村旅游的发展也进一步促进了农村文化的发展,乡村旅游传播了农村的乡情、农村的文明,乡村旅游改变了农民的形象,也改变了农民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乡村旅游在城市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这座桥梁不但是经济的桥梁,也是文化的桥梁,更是人心的桥梁。城市居民在乡村旅游活动中能够充分的感受到农村生活的整体面貌,农民也在城市居民的身上了解到了城市的生活节奏和发展状况,学习到了先进的经营理念和现代的生活方式。

三、发展乡村旅游的重要途径

(一)制定发展乡村旅游的规划

当前虽然乡村旅游成了一个潮流和趋势,但是实事求是的讲,乡村旅游大多是自发的发展甚至只盲目的发展,为了更好更快的发展乡村旅游,就要制定科学的高水平的旅游规划。乡村旅游要根据经济发展的大形势和自身具备的资源优势,站在全局的高度,站在时代的前列,制定一个科学有效、水平高超的旅游发展规划。在制定发展乡村旅游的规划中要注意突出重点,要注意资源特色,保障乡村旅游健康、良性、有序和稳定的发展。

(二)加大对乡村旅游的宣传,多渠道筹集发展资金

乡村旅游的发展有自发性和盲目性的特点,很多旅游资源并没有真正的开发和利用,因而要加强宣传,通过电视台、网络、广播、报纸等多种方式宣传乡村的旅游资源,让乡村资源和旅游特色有更好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这样就能促进乡村旅游的发展,增强乡村经济的实力。乡村旅游面临很多问题,而其中比较重要的问题就是资金问题,也就是说在发展乡村旅游和开发乡村旅游资源过程中缺乏必备的资金,因而要多渠道筹措发展资金,多渠道筹措发展资金就要利用国家给予乡村发展的政策,通过各种优惠的条件吸引各种投资,包括民间资本、国企投资甚至外商投资。

(三)发挥政府作用,培养专业人才

旅游业已经成了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而乡村旅游则是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政府要拿出更多的精力和时间关注乡村旅游的发展,促进乡村旅游的发展。政府要因地制宜,因堇导,积极创造乡村旅游发展的条件,引导广大农民群众充分利用乡村旅游资源,开发田园风光休闲旅游景点,要通过开设农家乐、农家饭和农家店吸引广大游客和留住广大游客,增强农民收入,促进农村发展。乡村旅游的发展需要更多的人才加入,因而要培养专业的人才,促进乡村旅游质的飞跃,要开设农民技能培训中心,对农民进行全方位的培训。同时要通过优惠的条件,让更多的大学生和有志青年投入到乡村旅游的发展中。

旅游经济的作用范文第2篇

关键词:旅游创意产业 发展 资源

一、旅游经济创意发展

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强调创意发展,其实这一政策的提出本身也就是一个创新。它之所以成功,就在于创新把握住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它准确地把握住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时代脉搏。文化旅游创意产业是一种新兴产业,将资源、经济、文化、技术等多方面相互融合,具有高度的融合性、渗透性和辐射力,为发展新兴产业及其关联产业提供了良好条件;文化旅游创意产业不仅可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推动区域经济发展,还可以辐射到社会的各方面,全面提升民众的文化素质和生活水准 。在当前国家大力倡导低碳经济加强环保的时候,文化旅游业更显示出经济与社会价值。

第二,它符合发展实际,有利于城乡统筹。如何实现城乡统筹发展也是发展面临的重要问题。如何在统筹城乡发展上破题,通过发展文化旅游产业进行初步尝试。例如,文化旅游业别是一些风景区往往位于农村,这就给当地农民带来收益机会,而且它不像工业企业样占用大量土地,有助于最大程度保护农民耕地,保护环境。

第三,它充分开发了优势资源。充分利用优势资源是众多民众的心愿。发展文化旅游创意产业之所以能得到干群的支持拥护,与民众这一相互心愿分不开。也许在部分人看来,资源往往是矿产、石油、天然气等值钱的东西,不是一个资源大省,成为一个经济强省,原因在于其两点,一为能吃苦,二为智慧。西部的民众吃苦精神并不比东部人差多少,但在思维观念上却相对贫乏。将过去人们不太重视的资源加以发掘,从而成就了现在的发展成绩。

第四,公共政策的制定者具创新求实的责任。在县域发展上,一个主要的责任领导,特别是党委书记往往决定着县域发展的重点与方向,这是当代中国政治体制下的必然现象,他也是主要或重要公共政策的主要制定者。一个在知识视野、理论水平、思维能力与工作作风上都过硬的书记也才会受当地民众的爱戴与拥护。从知识结构和工作履历来看,在管理、经济、政治、法律等方面都经历过磨砺,具有宽阔的眼光,善于从国际国内发展大势,并结合实际创新性地开展工作,提出发展理念。在认准发展方向后不畏艰难不惧压力,团结带领政府一班人勤于政务。

第五,它注重充分调动社会资源。发展文化旅游创意产业政策,是政府的公共决策,但并不仅仅是政府的责任,更是社会的责任。从县委的一系列决定会议可以看出,调动社会的参与意识一直为县委与政府所强调。

二、旅游经济创意发展中政府的作用

第一,要在全县干部群众身上进一步培育创意创新的思维。文化旅游资源作为产业发展政策的前提固然无比重要,但从重视文化旅游创意产业来说,拥有多少资源已经不再是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我们要充分地注意到,人的需求是多元的,发展文化旅游创意产业最终还要开动脑筋去捕捉和发掘人的需求的多样性,以满足人的多样性需求为引导进行经济社会建设。

第二,要大力引进高层次人才。掌握现代知识,具有活跃思维的复合型人才是创意发展的核心力量。发展文化旅游创意产业,需要有符合现代社会心理需求与审美理念的高端创意,要有相应的具有全局眼光的高素质人才。这在一时是难以做到的,作为西部欠发达县城,广大干部群众的文化知识素质还较低,因此,文化旅游创意发展需要引进更多高层次人才方可以使发展后劲更充足。

第三,推动经济社会等基础设施快速发展。一方面,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才能吸引更多人才来到,另一方面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又需要更多人才来加入建设进程中,对于文化旅游创意产业来说更是如此。当然,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并不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全部内容,在城市规划、各种项目投资、交通建设等多方面,全县还要全面发力,共同致力于县域治理的协调性。

第四,制定更多优惠发展政策,充分调动社会积极性。现代的公共管理,或者说治理,更多强调政府与社会的协同性。开发文化旅游资源需要大量的财力支持,仅靠政府财政远远不够,在此进行了有益的尝试,今后在这一方面,政府还要进一步发挥主导作用,给文化旅游创意发展有力的财政和信贷支持,拓宽投融渠道,探索多元化的经营机制。

第五,加强研究宣传扩大影响。要更深刻地留在人们记忆深处,一方面是自身要有过硬的发展能力,另一方面也要调动各种力量来宣传,特别是在研究基础上的宣传,显得尤其重要。

第六,更进一步激发干部群众干事创业的热情。广大干部群众具有创意思维基础,还需要有干事创业的平台。但调研中了解到,部分干部因为体制、交流等因素,心态老化,即使有创意的思维也不主动去发掘。因此,县委政府要注重通过体制改革的因素,通过完善公平、竞争、平等、择优的原则,加大不同岗位的交流力度,特别是注重统筹城乡干部的交流,丰富完善干部履历和能力,这都有助于提升干部创意创业的热情。

三、结束语

从理论上讲,导致两者相融合的基础首先是人们系统观的出现。人们认识到万事万物之间都可以有一定的关联,就政府政策与旅游产业而言,两者间可以存在一定经济关联一个产业基于不同的地域或经济关系上的逻辑与布局的价值关系,往往会形成相关的链条,处于上游的生产环节往往比下游有较高的经济价值。而用于生产的初级产品比种植要高,但经深加工的产品利润则更高。在文化旅游创意产业中,政府可以创造性做到这一点,通过布局产业链的上游环节提高利润。

参考文献:

[1]何丹.辽宁省森林旅游产业发展与县域经济增长关系研究[D].沈阳农业大学,2012

旅游经济的作用范文第3篇

[关键词]外语经济 文化旅游 河南文化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4)11-0116-02

《中原经济区规划》和建设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的获批,标志着河南省推进中原经济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三步走”工作部署全面完成,标志着中原经济区建设进入全面实施阶段,这也促进了河南与世界经济发展的接轨。河南文化旅游产业也要把握机遇,外语在“走出去、请进来”的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中发挥着纽带作用,克服不同语言、文化之间的交流障碍,加快对外宣传速度,促进河南文化的对外传播交流,以及中原经济的发展。将外语与经济联系在一起,外语经济便应运而生。

一、以语言经济学理论为基础,认识外语内涵、发掘经济效益

语言是一种商品,具有价值和收益的经济特点。外语经济贯穿于所有涉外经济活动中,对于未来涉外经济的快速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河南省中原经济区的建设,实际上是加快实现中原经济全球化的前提,只有加快河南经济“走出去”的战略实施,才能使外语经济这个经济资本的效能展现出来。张德富教授认为外语经济包括:1.外语经济是我国对外经济运行的必备条件之一,是融入世界经济的平台。2.它的核心平台是外语,外语经济是提高产品质量,消除文化背景差异,转变生产方式,获得经济效益的有效途径之一。3.挖掘外语与母语间经济范畴下的差异,寻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

外语服务于经济的发展,外语知识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国家或地区对世界最新知识技术的学习和应用,在对外贸易以及对外旅游方面,外语经济的效能作用更是凸显。

二、了解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差异,注重旅游外宣

(一)中外文化意识差异显著

河南景区对外旅游宣传的翻译材料中,很多精神内涵和文化信息都不能很好地被外国游客理解,甚至产生歧义,这就造成了文化不对称、语言风格不相称以及审美角度的差异。对于国外到河南省内的旅游,不仅是旅游信息的输出,更是文化内涵的传播,这种产业是跨语言的,也是跨文化的。好的翻译能增加旅游产业的附加值,能很好提升河南省在国际中的整体形象。翻译家尤金・奈达曾说,译语中须从语义到文体(风格)采用最贴切又最顺其自然的对等语重现原文的信息,做到语义、文体、文化上的等值,特别是文化等值。对于成功的翻译者来说,熟悉文化差异要比精通语言知识更重要,因为言语只有作用于文化才有意义。如何跨语言、跨文化的将异国的文化精髓准确传递,是对旅游外宣工作者综合素质的巨大挑战。

(二)中外文化差异现象显著

文学翻译要把握“信、达、雅”的标准,但在商业发展的模式下,还应更贴近中国实际发展,符合外国受众需求及思维习惯。

河南旅游外宣要贴近中原文化旅游产业的现状,能正确反映出文化旅游产业当地的人文及风俗。在当今经济全球一体化的发展过程中,跨文化交流既是融合又是碰撞。文化的外宣不是将一种文化同化另一种文化,而是要在文化的筛选中取其精华,弃其糟粕,避免文化的同化尤其是西化。

同时,旅游外宣要注意选择合适的主题和阅读人群。追寻中国文化是外国入境者的主要动机,因此,旅游翻译一定要将中国文化放在首位。如果,我们要宣扬的是山水风景,就应该加强对其中国历史渊源的介绍;如果是人文风景,就应该更多的融合民俗、建筑、宗教等多方面的元素。针对不同的受众群体,选题也要有针对性。

另外,语言的思维习惯也会影响人们的交际方式。中国人深受东方传统文化的熏陶,喜好形象思维,西方人倾向于理性的思维方式。因此,过分华丽的辞藻容易误导西方游客,在旅游外宣中应强调文字的逻辑性和结构性,不能拖沓或夸大。

三、提升外语经济效能,促进河南旅游产业快速发展

河南省已在“十二五”规划期间提出了打造全国旅游强省的目标,旅游作为河南省的新兴产业,对河南区域经济的发展起着极强的带动作用。旅游产业的发展可以刺激消费,扩大就业,拉动内需,又能在很大程度上宣传河南的风土人情,弘扬中原文化。旅游业是一个典型的窗口行业。虽然我省在最近几年已经对旅游产业加大投入,但与其他省份相比仍比较落后,尤其表现在旅游对外宣传上。这就需要加大外语旅游专业人才培养,充分利用外语资源,提升外语效能,加强外语媒介的宣传力度,推动河南旅游行业的快速发展。

(一)河南文化旅游产业现状分析

河南省地处中原,有着代表着中国5000年历史文化的旅游资源,被誉为“中国历史文化观光旅游的第三极”。其种类齐全、内涵丰富、人文色彩浓厚。还有近些年来新开辟的“三点一线”的黄河路线,对于海内外人士了解中国历史文化的渊源有着很好的宣传效能,早已成为河南旅游资源的精品路线。

表1 河南省旅游文化景点

河南安阳的殷墟文化遗址和中国文字博物馆打造了具有独特5000年中国文化特色的旅游景点,是典型的旅游与中国文化的结合,这是成为世界旅游胜地的一个必要条件。登封的“少林功夫”也响彻海内外,具有极强的国际影响力。同时,洛阳的牡丹花会、开封的展、殷商文化节等都是提升河南对外知名度,吸引外国游客的重要途径。

伴随着蓬勃发展的旅游业,我省的旅游行业所展现的问题也日益明显。资金投入不足,人员专业水平较低,服务内容不够完善,尤其是旅游翻译人才的匮乏,是导致我省旅游外宣很难走出国门的主要因素。和省外周边省份相比,虽然我省的4A级以上景区、国家重点保护文物保护单位和国家历史名城的数量占有足够的优势,但是旅游收入却远远低于别的省份。因此,提升旅游外语人才素质,完善旅游外宣体系,加强涉外服务是我省急需解决的问题。

(二)外语经济效能在河南旅游业中的体现

我省早在“十一五”规划期间,打造出了一批具有国内外知名影响力的旅游胜地,在“十二五”规划期间又提出了开拓国际市场,推动入境旅游市场快速发展的口号。在对外促销方面我省加强了力度,并增强了我省的国际影响力和吸引力。近些年来,由于我省强调旅游资源开发和建设对我省经济的推动作用,2010年召开的中国(郑州)世界旅游城市市长论坛,以及依托少林、太极举行的国际性武术擂台,都对河南的旅游资源进行了很好的宣传,并为打造河南特色旅游品牌,拓展国际市场,增加旅游经济效益都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同时,在旅游外宣上更要积极发挥外语优势,强调依托中国文化而呈现的特色旅游,为河南经济的发展提供软实力。在对外宣传上,要注重挖掘和开发内涵丰富、质量高的文化产品,如宣传手册、宣传片、旅游指南等,能让阅读者或观赏者身临其境感受到河南博大精深的中原文化特色。

四、媒介对河南旅游产业宣传的实效性

对河南旅游产业的宣传不仅是相关部门的职能工作,更是每一位河南人为家乡所应做的贡献。在各种媒介资源发展迅猛的今天,广告、报纸、电视、互联网、杂志等,具有很强的时效性,能及时反映当地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建设,可以在短时间内,将单纯的旅游宣传活动转变为实际的旅游效益。同时,要提升全民外语水平,将旅游外宣普及到每个人,真正提高外语成为推动河南旅游产业文化发展的软实力。

【参考文献】

[1]张德富.外语经济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J].商业研究,2005(24).

旅游经济的作用范文第4篇

[关键词]旅游业云南省经济增长

旅游业是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动世界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产业。中国现代旅游业经过20多年的发展,如今已经成为亚洲旅游大国。旅游业的产业地位已经得到确立,全国很多省份都把旅游业作为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云南是在全国最早提出把旅游业作为支柱产业来发展的省份,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资源得到了较为集中的开发和利用,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旅游业对云南省的经济也做出了相当的贡献,全省旅游业完成增加值占全省GDP的比重从1997年的3.2%上升到2004年的5.9%。同时,作为中国连接东南亚、南亚的大通道,云南在国内出境游和国际入境游方面还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因而,旅游产业在云南省的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不可忽视。本文通过实证分析旅游业对云南省经济增长的作用,在此基础上为云南省旅游业的发展提出一些建议。

一、云南省旅游业的基本现状

云南省自1995年把旅游业作为支柱产业以来,经过20多年的发展,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产业体系已经基本形成,产业地位日渐巩固,现在逐步开始由资源驱动的原始资本积累阶段向资本运作驱动的阶段转变,由单一推进型向区域联合推进型转变,旅游业已经成为支撑云南经济发展的新亮点,在全省国民经济中的作用日益明显。总的来说,云南省旅游业的发展现状基本如下:

1.旅游业各项指标保持高速增长。旅游总收入从2000年的211.4亿元增长到2005年的430.14亿元,其中旅游外汇收入从3.39亿美元增加到5.28亿美元,国内旅游收入从183 亿元增加到386亿元;接待游客数量从2000年的3941万人次增长到2005年的7011万人次,其中海外游客从100万人次增加到150万人次,国内游客从3841 万人次增加到6861万人次。可以说明,全省旅游业一直呈现持续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

2.旅游接待条件逐步优化,包括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旅游接待单位的改善和相关人力资源的培训等等。2003年,被誉为“黄金旅游河道”的澜沧江-湄公河航运开通;到2004年末,全省公路里程达到16万多公里,包括各条通往旅游区的高等级公路;云南目前拥有的机场数目位居全国之首,开通了直达东南亚、日本、港澳地区等海外客源地及国内主要客源市场的航线90多条。目前,全省拥有旅游基本单位9300多户,固定资产达320多亿元,包括旅游行政管理机构78家,旅行社430家,旅游住宿单位8571家(包括旅游星级饭店610余家,客房总数4.77万间,床位10万余张)等:已经投入接待经营的各类旅游景区(点)500 余处,其中A 级景区86个,国家和省级旅游度假区10个;现已初步形成了一个包括饭店旅馆业、旅行社业、旅游交通业、餐饮娱乐业、旅游风景区和旅游商品购物在内的综合产业体系。另外,全省旅游人才学历教育稳步发展,年输送旅游专业人才近2万余人,相关旅游服务人员8000余人,旅游行业员工培训不断得到加强,从业人员的素质逐步提高。

3.积极参与区域旅游合作,开发旅游资源。1992年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项目正式启动以来,云南作为代表中国参与的主要省份之一,一直都积极推动该项目的进行。旅游是该合作项目的优先区域之一,而云南又是中国的旅游大省,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现在已经初步完成了次区域旅游合作与开发规划,使得云南与东南亚国家和地区的旅游交流与合作进入了实质性实施阶段。同时,川、滇、藏联合开发的“大香格里拉旅游区”进展顺利,逐步开始发挥其旅游品牌效应,使云南在参与国内区域旅游合作方面也取得了新进展。

二、数据、模型及分析

可见,旅游业作为云南省的支柱产业,发展态势很好。本文选取云南省2000年~2005年6年的数据,以旅游业总收入为研究变量,实证分析其与云南省GDP的关系,从而说明旅游业总收入对云南省经济增长的作用。2000年以来,云南省的GDP总体持续增长(表1),尤其是2004年以来GDP的增长十分显著,在2005年突破了3000亿元。旅游业总收入主要由旅游外汇收入和国内旅游收入构成,2000年~2005年间也保持高增长,2003年突破了300亿元。

数据来源:2001年~2005云南统计年鉴;国家统计局统计公报

为了定量分析,建立以云南省旅游业总收入为解释变量,云南省GDP为被解释变量的回归模型:

Yt= + Xt+t=1,2,…6

其中,Yt为t年云南省的GDP;Xt为t年云南省的旅游业总收入;α为常数;β为系数;μ为误差项。通过表1的数据利用最小二乘法(OLS)对样本期间云南省的 GDP和旅游业总收入的时间序列进行回归,估计出反映云南省旅游业总收入对GDP的影响度系数β。结果(表2、表3)α为255.719,β为7.308,R-squared为0.968,方程的拟合度很好,P值很小,可以拒绝零假设。可得回归方程式为:Y=255.719+7.308X。

其中,该方程的旅游业总收入系数β说明,在其他变量不变的情况下,旅游业总收入每增加一个单位,将使云南省的GDP增加7.308个单位。

三、结论

根据以上分析可知,旅游业对云南省经济增长的贡献是巨大的。旅游业总收入每增加一个单位,就会带来7.308个单位GDP的增加,这就意味着旅游业的发展在极大地推动着云南省经济的发展。然而,虽然旅游业在云南已经是重要的支柱产业,旅游业各项指标持续增长,旅游接待条件也不断优化,在资源方面和配套设施方面都具备了规模化经营的基础,但是在发展的同时也存在不少问题,例如许多景点景区仍存在服务质量问题,对自然文化遗产保护力度不够,大规模无节制开发造成原来文化的流失等等。为了更好的保持旅游业对云南省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提出以下建议:

1.进一步加大对旅游业的投入力度,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旅游景区、景点的接待条件,提高旅游业从业人员的服务水平。云南地处云贵高原,铁路运输极为不便,往返国内主要客源地的车次较少,运力低下,但作为一种经济安全的交通方式,却是许多游客的首选;公路作为云南最主要的交通方式,虽然近年来的公路建设不断改进,但一些旅游区的公路状况仍待进一步改进。同时,服务水平是影响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游客享受旅游的过程,不仅包括自然风光、历史古迹,而且包括景区、景点及相关人员的接待水平。因而,需要加大投入力度,一方面增修新的铁路线路和高等级公路,为游客提供最大的便利,另一方面提高接待条件,通过培训提高服务质量,从而在保持原有旅游市场份额的基础上吸引更多的游客来滇。

2.加强旅游信息化建设。目前,云南旅游在全国范围内已经享有一定声誉,很多国内外游客都被云南秀美的风光和神秘的少数民族风情所吸引,但旅游信息网的内容不够丰富,游客不能及时准确的查找到所需信息。在步入信息化时代的今天,网络已经成为旅游促销的一种有效手段,成为旅游企业和游客进行沟通的必要方式,因而,需要通过加强旅游信息化建设,推动云南旅游业的全面发展。

3.在注重开发旅游项目的同时,重视自然文化遗产的保护。自然文化遗产的合理利用和保护直接影响到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影响到旅游业未来的发展,进一步影响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而要建立旅游环境监测体系, 健全旅游生态环保的法律法规, 完善旅游资源的执法力度。确定环境脆弱地区合理的环境容量,加强对旅游者和旅游从业人员的环保教育, 不断提高旅游参与者的环保意识,努力创造优美的旅游环境, 为云南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牢固保障。

4.鉴于云南是连接东南亚、南亚的国际大通道,要把握在参与区域经济合作中发展旅游业的契机,积极参与到中国东盟、大湄公河次区域等国际区域旅游合作中。借助国际旅游合作发展国际旅游业,在服务设施、服务标准等方面与国际接轨,通过不断完善本省旅游业软硬件环境,为旅游业的发展寻找外在的驱动力,从而进一步为云南开拓海外客源市场,促进云南融入到国际性旅游品牌的行列,使旅游业为云南省的经济增长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杨福泉余繁郑海:云南旅游发展报告[M].云南大学出版社,2004.56~110

[2]刘晓红李国平:旅游业对区域经济增长的溢出效应研究[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4(3)

旅游经济的作用范文第5篇

1.红色旅游的概念

近年来,红色旅游已成为传媒所用的高频词。那么到底什么是红色旅游呢?北京大学旅游研究与规划中心认为,红色旅游是一种以革命纪念地、纪念物及其所承载的革命精神为吸引物,组织接待旅游者进行参观游览,实现学习革命历史知识,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和振奋精神,增加阅历等目的的旅游产品。这种产品所依托的旅游资源,主要是指中国共产党成立后至新中国成立前重要的革命纪念地、纪念物及其所承载的革命精神,地域上主要包括革命老区和红军长征沿线。

副部长胡振民在答记者问时说过,红色旅游主要是指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和战争时期建树丰功伟绩所形成的纪念地、标志物为载体,以其所承载的革命历史、革命事迹和革命精神为内涵,组织接待旅游者开展缅怀学习、参观游览的主题性旅游活动。

我们认为,红色旅游是通过参观革命历史遗迹和缅怀革命先烈,使人们受到教育,增加人们的爱国主义意识并加以娱乐为一体的旅游活动。主要是让人们回顾历史,学习当年先辈们英勇作战的精神,珍惜今天这来之不易的生活,同时也是提高老区经济发展的一种有效方法。

2.红色旅游的意义

第一,红色旅游具有教育意义。红色资源作为红色旅游的载体,记录了我党我军在革命历史时期英勇抗战的事迹,体现了当年党军为保卫家乡不怕牺牲的抗日精神。我们是跨世纪的一代,每天过着近乎“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日子。只是在某个革命纪念日会参加一些学校举办的活动来纪念先烈。所以对历史、对革命老区,根本没深入了解。开展的红色旅游为我们青少年提供了了解历史的机会,它集革命传统教育与游乐于一体,是新时期、新形势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方法、新途径,是教育人民尤其是青少年一代的特殊课堂和鲜活教材,是新时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独特载体。

开展红色旅游可以使青少年通过参观革命遗址、演唱革命歌曲、体验革命激情等方式来营造自我启发的教育氛围,真正达到“游中学,学中游”的潜移默化的效果。这样会使青少年更加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生活。

第二,红色文化得到广泛传播。随着红色旅游的进一步兴起,人们对红色文化已有了更进一层的了解。景区通过报刊、电视网络等媒介来强化舆论攻势,编著出版具有历史价值和现实教育意义的图书和音像制品,举办学术研究、现场观摩、文艺演出及巡回展览等活动,进行红色旅游的广告宣传,对红色资源做了相应的包装。这样人们就会对红色旅游有真正的了解,也会引起他们对红色旅游的兴趣。同时对下一代也有一定的教育意义。

第三,红色旅游促进经济发展。红色旅游的发展必须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但同时也要不断提高经济效益。如果忽略经济效益或不讲经济效益,红色旅游的发展既不现实也将难以为继。因此,发展红色旅游产品不能仅停留在展示、观赏上,应走集约化发展的路子,大力发展红色旅游系列产品。在现实条件下,要把红色旅游市场与交通运输市场、文化产品市场结合起来,以满足旅游者的要求。当然,应突出这些系列产品的革命特色、传统特色和地方特色,并且要提高服务水平,这样才能大幅度提高经济效益,促进红色旅游目的地的全面发展和进步,最终力求做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完美结合。

二 革命老区发展红色旅游的优势

革命老区拥有较为丰富的旅游资源。国家、革命老区政府及老区人民十分注重红色旅游的发展。以老区丰富的旅游资源为依托,借助“红色旅游”形式,以人的流动引来信息流、资金流、文化流等现代经济发展的必要元素,从而搭建老区经济发展的科学平台,促进当地的产业结构多元化发展和产品体系多样化生产,以及产品内涵深化组合等市场经济活动运行。“红色旅游”的客观经济活动必然打破老区文化封闭、经济落后的生活状况。总体来说有以下两方面优势。

1.自然旅游资源与人文旅游资源

革命老区的自然资源非常丰富,风景优美,十分适合开展以红色旅游为核心,以生态旅游、农业休闲旅游、地质风光游、客家风情游为辅的旅游活动模式,把红色旅游与观光旅游有机结合起来。在革命老区旅游资源的开发和修复中,人们也绞尽脑计,力争恢复原有的自然风貌。

2.国家大力开展革命老区红色旅游

在人们心目中,革命纪念地意味着一种特殊的精神和文化,是接受革命传统教育、艰苦奋斗教育的重要场所。我国于1997年6月公布了首批百个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于建党80周年前夕又公布了第二批全国百个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这些示范基地成为人们接受革命思想教育的首选之地。

发展红色旅游成为革命老区促进自身发展的迫切要求和内在动力。革命老区一直注意红色旅游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现在,发展红色旅游已经具备良好的基础,通过加强规划、指导,红色旅游就可以进一步扩大规模、提升质量。我国政府就发展红色旅游的总体思路、总体布局和主要措施方面已做出明确的规定,并且制定了红色旅游的发展目标,即加快红色旅游发展,使之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阵地。

三 老区红色旅游带动革命老区经济建设与发展

1.提高对革命老区红色资源的保护

第一,防止红色资源遭到破坏。首先,旅游开发者方面。老区的红色资源是老区开发红色旅游的重要因素,这些红色资源大都在偏远的地方。为了搞旅游,需要兴建一系列的基础设施。而在开发基础设施的同时,如果缺乏保护意识,片面追求红色旅游的产业化,盲目开发,就会对红色资源造成严重破坏。其次,旅游者方面。有的旅游者到革命老区游玩,为了证明自己曾经来过,离开时就会用笔或刀刻下自己的名字。有些游客,游玩过程中会随处乱扔乱吐,对景区的资源造成一定的破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