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心理素质的好处

心理素质的好处

心理素质的好处

心理素质的好处范文第1篇

关键词:素质;品质;个性;心理;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1)09-0-01

一、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取决于校长的领导素质

校长素质,包括两个层次:一是校长作为社会公民的基本素质;二是校长的岗位素质,也称职业素质,是其从事学校管理工作必须具备的素质方面的物质要素和精神要素的总和,是校长在管理工作中经常起着重要作用的内在要素,是为实施学校管理活动在德、识、才、学、体等方面应具备的基本条件。

(一)从学校自身来说。校长办好学校要受学校管理水平、教育教学水平、学校设备水平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学校管理水平实质上是校长的素质修养水平,它是办好学校的首要因素;教育教学水平实质上是教师队伍的素质水平,它是办好学校的关键;设备水平是办好学校的物质保证。教职工积极性的调动及培养提高,取决于校长的组织、协调与激励,可见校长的素质条件具有重要意义。

(二)从校长的管理活动来看。校长的管理活动个人(校长)与群体人(学校组织、师生员工)之间的一种特殊性的互相作用的过程。因此,校长自始至终要正确处理个体与群体、领导与群体之间的关系问题,即把协调作为学校管理的核心职能。例如,校长与学校组织之间,政教处、教导处、后勤处、团委会、年级办公室等,就起着平衡、协调的作用,既要让各处室为校长服务,又要协调好各处室之间的关系,要明确分工,各负其责,以避免各处室之间矛盾冲突,见利就要,遇事就推的不良问题的发生。所以,校长要成为有效的协调者、影响者,发挥其领导力,其自身素质水平是十分重要的。协调力越强,影响力愈大,领导效能就愈高,领导功能的实现就愈好,相应的学校办的也就越好。

(三)从学校教育的对象看。校长素质尤为重要。学校教育的对象是学生,他们的生理、心理发展还不成熟,思维类型仍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他们模仿性强,可塑性大,对学校校长和老师更怀有敬仰、崇敬的心理倾向。中学生的模仿性和“向师性”决定了校长素质的示范性。校长是学校管理的主体,他们的教育、管理手段,在很大程度上就是自身的素质,人格和言行,在引导学生认识周围世界的时候,他们自身形象也作为周围世界的一个重要的成分出现在学生面前,参与学生的认识过程。因此,校长在学校管理中既要“言传”,又要“身教”。以其良好的素质,以其表率影响师生员工。

二、校长的思想品质素质是办校成功的基础

良好的思想品质素质是校长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也是校长取得成功的内在因素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校长是学校活动的组织者、管理者,有无良好的品德直接影响和决定着学校活动的方向性和规范性。因此这要求校长必须做到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认真学习马列主义理论水平,有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路线,说实话、办实事,做老实人,关心师生,团结同志,为人正派,不,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而且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能严以律己,诚实正直,言行一致,秉公办事,心胸宽广,对同志赤诚相待,助人为乐,为自己谦虚谨慎、光明磊落。

三、校长的文化知识和能力素质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

管理离不开知识,校长不仅是掌握专业技术的“硬专家”,而且要成为精通管理的“软专家”。要学习教育管理的基本理论和主要手段、方法,懂得领导科学的内容。了解与教育管理关系密切的现代管理技术,同时还要学习政策法规知识,做到“依法治校”、“科研兴校”。

四、校长的身体素质,是办校成功的保障

有健全的身体,才有健全的精神,才能成就一番事业。同样,身体也是校长成长的物质基础,是从事繁重的管理工作的物质前提。没有健康的身体,其他素质再好也发挥不了作用,校长有了健康的身体,才能精力充沛,心境愉快,才能胜任领导工作。因此,校长应具有一定的身体素质、顽强的毅力和适应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变化的能力,保证有充沛的精力和旺盛的情绪,每天能坚持八个小时以上的工作去完成自己的繁重任务。

五、校长的个性心理素质是办校成功的重要条件

良好的个性心理素质,是校长不可缺少的一项基本素质。作为现代社会、现代学校的校长面对错综复杂、瞬息万变的客观社会,更应具有良好的个性心理。能抓住一切机会,积极而有效地改造客观世界,改造自我;并能乐于接受新的思想观念、经验和行为方式;尊重并愿意考虑各方面的意见;有强烈的个人高能感,对个人能力充满信心,办事讲求效率;有强烈的主动性,期望发挥自己的管理才能等。但是,对于强化学科管理活动能起主导作用校长是个性心理素质。

心理素质的好处范文第2篇

关健词:心理素质;心理障碍;因素

一、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素质教育就是要培养高素质的公民。作为高素质的公民,应当具备较高的思想道德修养,较高的知识修养,健康的体魄以及良好的心理和人格素质。可见,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是素质教育的目标之一。

心理素质在个人的成长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不良的心理素质会阻碍个人的发展,而良好的心理素质则是个人成功的必要条件。现代心理学研究证明,一个人能否成才,知识和智力方面的因素占30%,非智力因素占70%。在智力水平相当,其他条件相同的条件下,优良的心理素质将起决定性作用,甚至在智力水平较低,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具备优良的心理素质也同样可以成才。美国心理学家特尔.曼曾对800名男性进行测试,抽取其中成就最大的20%与成就最小的20%进行比较研究,发现两组最明显的差别就在于他们的个性心理素质不同,成就最小的一组心理素质如兴趣、自信心、进取心、不屈不挠或完成任务的坚韧性等方面明显低于成就最大的一组。这是因为,个人所进行的一切实践活动都是在心理活动的支配下完成的。心理素质好,可以充分发挥人本身具有的巨大潜能;反之,则可能使潜能受到压抑。可见,心理素质与个人成才关系密切。

现在的青少年是21世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加强对他们的心理健康教育,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使他们在未来社会生活中具备较高的心理适应和心理承受力,才能成为有益于社会的人。可见,加强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是必要而紧迫的。

二、学生心理障碍的表现

根据权威部门测试统计,当前我国学生心理素质合格率仅为17%,其中小学生存在不同程度心理障碍者占20%至30%,中学生为40%至50%,大学生为20%至30%。大多数学生存在的问题是由各种因素造成的心理承受问题,心理不平衡间题及心理失常间题。中小学生心理障碍的表现是多方面的,主要有:

第一,在学习心理方面,对自己的能力缺乏认识。课堂上学习积极性不高,缺乏主动性,不能配合教师,比较被动;课外爱好不广泛,特别是缺乏有益于自身健康的爱好。不能正确对待学习中的成功与失败,不能正确对待考试成绩,有点成绩就骄傲起来,遇到困难就灰心丧气。对待学习只看到结果而不注重过程,考试焦虑,厌学等。

第二,在生活心理方面,缺乏生活理想,脱离生活实际。在家不能孝敬父母,在社会和学校不能尊老敬长,缺乏对家庭和集体的热爱;不能正确对待友谊,有代沟现象,同龄伙伴关系紧张,与异性交往困惑,部分产生早恋。

第三,在个性心理方面,个性心理发育滞后。没有比较清楚的自我意识,不能自尊自爱,缺乏自知之明,自我调节和控制的能力差,容易遇事冲动,与他人合作相处不好,人际关系紧张,对社会关系和自然环境的各种变化不能主动、自觉的适应等。

第四,在择业心理方面,缺乏理想与信念,人生目标不明确,对未来感到迷茫、困惑;对自己所从事的事业缺乏自信心、缺乏对事业成功的追求。

三、造成学生心理障碍的教师因素

造成学生心理障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先天的,也有后天的;有客观的,也有主观的;涉及到遗传因素、生理条件、身体健康、所处的时代、周围环境等多方面,包括家庭因素、学校因素、社会因素、学生心理、实践等,这里只讨论学校方面的原因,仅学校而论主要有学校教育体制、教师和学生本身等。

1.中小学是人生发展的奠基时期,在学校所受到的教育将影响他们一生,校园生活、学校的环境和风气都会对学生的心理发展产生重大影响。但是由于相当一部分学校办学思想不够端正,办学水平有限,以优生为重点而忽视了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以抓好文化课为重点而忽视了学生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的全面发展,忽视了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和提高,重视了学生的共性而忽视了个性。特别是片面的追求升学率,为考试而教,为考试而学,摧残了不少学生的聪明才智,扼杀了许多学生的创造个性,把学校办成了毫无生机的经院。

2.中小学生师向性很强,教师是他们生活中的重要人物,教师的德才学识、情感人格、处世态度乃至言谈举止,对他们的成长、心理发展产生重大影响。但可惜的是,由于部分教师教育思想不够正确,教育素养不够高,教学方法不当而伤害了学生。如讲课乏味,负担过重,考前突击,疲劳轰炸,处事不公,待人不平,甚至讽刺挖苦,侮辱人格,打击报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等。这些无疑都会给学生带来超负荷的心理压力,使学生对自己缺乏信心,对未来茫然无从,对老师丧失信任感,进而对老师所授课程产生厌倦情绪,失去学习的动力与积极性,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应该说,相当多学生的厌学症是由我们教师造成的。

3.中学生处于生理上和心理上急剧变化阶段,特别是心理上处于半成熟半幼稚状态。一方面独立意识开始增强,不愿意简单地接受大人的意见,认为自己已经长大了,是大人了,可社会并不认同他们具备了独立的能力;另一方面,判断是非的能力较差,生活经验不足,容易轻信,容易接受外界的影响—包括好的和坏的影响。他们好奇心强,容易激动,容易做出不冷静的事情来。若不加以及时引导,任其自由发展,他们的心理能量就得不到正常释放,因而不能成为前进的动力。他们很可能吸收东方传统价值观中的不良成分或接受西方资产阶级的价值观而不能自制,误人歧途,造成心理障碍。现在的中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他们缺乏独立生活能力的锻炼,缺乏坚强意志的培养,吃苦耐劳、团结协作的精神和承受挫折的能力较差,在家里长期扮演小皇帝的角色,可能会造成他们日后过于骄横或脆弱的心理。

四、克服学生心理障碍对教师的要求

上述情况对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要求。

1.要更新教育观念,树立科学的学生观、人才观、教育观,尊重学生的人格,保护学生权益,形成新型民主的师生关系。要切实推行素质教育,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面向每一个学生;既要抓好智力因素的培养,又要注重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要切实减轻学生负担,使学生从过重的学业负担下解脱出来,以充分发展个性,使受教育者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为学生心理健康营造良好的氛围。

2.要求教师学习和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学习新的教育理论,掌握并运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学习和了解变化着的学生心理状况,能够在自己的教学工作中自觉灵活的运用,以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成长。

心理素质的好处范文第3篇

1.1整体设计

高职教育学生职业素质情况分析设计围绕职业素质的目标与任务,从不同的阶段和角度认识职业素质培养的核心问题,进行整体设计。通过“现状问卷调查”、“网络调研”及“教师反馈”等三个单元设计真实反馈学生职业素质情况。

1.2单元设计

(1)现状问卷调查:以问卷的形式进行,集中组织测试调查,由专职教师负责。(2)网络调研:运用网络,获取我校学生的职业素质信息。(3)教师反馈:与专业教师及辅导员沟通进行信息反馈,获取学生各方面素质信息。

2高职学生职业素质调研分析的具体情况

2.1职业素质分析

根据本次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职业素质较高的有14%,较好的占全班的49%,一般的30%,有9%的学生学生职业素质较低。

2.2具体各项素质调查分析如下

2.2.1关于高职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调研

通过设计活动对学生进行考量,结果表明:高职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与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标准相符合,对尊老爱幼、热心奉献、维护正义等优良传统持肯定态度。调查结果显示:79.7%的学生爱护公物,83.7%的学生尊敬师长,75.4%的学生能够做到随手关灯,82.8%的学生比较讲究卫生,90%以上的学生没有随地吐痰的习惯,96.7%的学生遵守校规校纪,98.8%的学生孝敬父母,91.4%的学生诚实守信,93.5%的学生助人为乐。

2.2.2身体素质

良好的身体素质对学生成才尤为重要,学校高度重视学生的身体健康,通过军训、出早操等活动以加强学生身体锻炼。通过主题班会对学生的生病情况、体育达标情况、饮食情况、睡眠质量等方面的问题调查学生的身体状况。统计结果表明,高职学生的身体素质比较好,他们经常进行体育锻炼,不易感冒,体育达标较容易,食欲好,睡眠质量高。

2.2.3心理素质

为了解大学生当前的心理素质,学院特设了大学生心理辅导中心,安排心理辅导讲座并进行网络心理测评,调查结果表明大多数高职学生的心理素质良好,能够正确对待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但也有部分学生心理素质不够好,是教育工作的重点。

2.4.4专业素质

专业素质是指专业知识、专业理论、专业技能等方面的能力。通过与专业代课教师座谈,了解到多数学生在入学时对本专业毕业后的发展存在一定的迷茫,故学习积极性不高,缺乏主观能动性。

2.4.5社会交往和适应素质

社会交往和适应素质主要是语言表达能力、社交活动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等。社交适应是后天培养的个人能力,职业素质的另一核心之一,侧面反应个人能力。通过问卷调查,85.8%的学生认为在入学以后,个人的沟通能力、与人相处能力及主动适应社会、生活能力逐渐改善。

3结论与建议

心理素质的好处范文第4篇

要从根本上解决队伍素质不高的问题,需要很长的时间和艰苦的努力。笔者根据多年来在提高政法队伍素质过程中的实践和教训,认为当前应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一、正确处理好提高基本素质与提高政治素质和职业素质的关系

应当承认,基本素质的明显提高,为政治素质和职业素质的进一步提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是,基本素质的提高,并不等于政治素质和职业素质也就同时得到了提高。在实践中,虽然文化结构等基本素质有了提高,但往往群众和社会对政法部门的执法水平和公正执法意见仍然很多。这就说明没有正确处理好提高基本素质与提高政治素质和职业素质的关系,在队伍建设的指导思想上还存在着片面性。

对于政法干警来说,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严格依法办事,公正执法,是最基本的职业要求。只有把提高基本素质与提高政治素质和职业素质紧密结合起来,才会有正确的政治方向,也才能在执法活动中懂得顾全大局,讲求社会效果。

二、正确处理好队伍良好素质的长期培养与短期培训的关系

这几年,在政法部门中组织开展的“争先创优”、“集中教育整顿”和各种“创建”活动,对解决队伍中存在的执法不严、裁判不公、为政不廉、接待群众冷、横、硬、推等问题,都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但要巩固创建和整治的效果,还不能仅满足于一时一事的成效,还要注重长期的基础性素质培养。政法队伍管理应坚持持久性原则。素质养成是长期的,这就决定了管理活动的长期性。首先,管理依据要有超前性,立足长远。其次,管理活动应持之以恒,不能热一阵、冷一阵。应有长期行之有效的、基础性的、能适应不同时期要求的、规范性的、立足于素质养成的教育管理活动,坚持不懈,长期抓下去。

总之,要正确处理好队伍素质的长期养成与短期的集中培训(活动)之间的关系,既要通过短期的集中培训或开展“活动”,解决一些突出的、带有倾向性的问题,同时通过长期的日常行为规范的管理教育,以达到日积月累,起到质的进步作用。

三、正确处理好个体素质与整体素质的关系

一般说来,素质可以具体分为个体素质和整体素质。个体素质就是个人素质,整体素质是指一个单位或部门的内部结构、外在形象和全体个人素质在工作中和社会上的综合反映。

当前,在处理个体素质与整体素质的关系中,往往看整体多、看个体少,工作中对整体要求多、对个体则有所忽视。严格说,这是本末倒置。因为,个体素质是整体素质的基础,在一个队伍中,个体素质都很差,那整体素质肯定不会高,如果个体素质参差不齐或悬殊过大,那整体素质的基础就显得不牢靠,呈时好时差的不稳定状态。

我们在强调提高个体素质的同时,绝不能忽视整体素质的提高。

因为整体素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个体素质的高低,但是整体素质绝不简单地等同于个体素质的总和。在队伍中,个体素质都很高,如果内部制度松弛,成员之间不协作配合,甚至勾心斗角、相互掣肘,那这样的队伍,整体素质就体现不出来。因此,提高队伍素质,一定要处理好个体与整体的关系,把提高个体素质与提高整体素质结合起来。

四、正确处理好抓业务工作与提高队伍素质的关系

抓业务工作与提高队伍的素质不能割裂开来,必须坚持一手抓业务工作,一手抓队伍素质的提高。

心理素质的好处范文第5篇

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就开始了。经过30多年的努力与发展,教育与科研都取得了许多重大成就。伴随着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历程,特别是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强调: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工作中,必须更加重视德育工作,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把心理健康教育,提升到国家素质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推进素质教育,2001年再次下发《教育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文件,强调:当前我国正处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战略目标的关键期,社会情况发生了复杂而深刻的变化,如何指导学生在观念、知识、能力、心理素质的等方面尽快适应新的要求,是高等学校德育工作需要研究和解决的新课题;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新形势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手段,是高等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学校培养的学生不仅要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身体素质,而且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指导下,大力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时展的需要,是社会全面发展对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必然要求。它对于提高大学生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培养大学生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促进心理素质与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身体素质的协调发展,提高高等学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具有重要作用。可见,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不仅是教育改革发展的内在需求,也是新时期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大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主、客观因素分析

人的心理活动受到环境因素、生理因素和已有的心理因素的影响;我们从主、客观的因素来归纳分析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问题。

1.分析环境因素(或称客观因素)

(1)家庭的因素。家庭是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中的一个重要因素。中国父母包办式教养方式与传统家庭文化意识的主导,独生之女家庭政策,使孩子在中小学教育过程中缺乏独立意识与自主能力,一旦进入到大学这一准社会群体、远离父母家庭的监护而相对宽松与自由的环境,他们就会感到困惑、迷茫;一些家庭父母感情不和或离异等原因,造成孩子从小性格暴躁、心理压抑苦闷、容易产生逆反心理、自卑心理、孤僻心理、自闭心理等;有些父母把自身理想寄于(或强加于)孩子身上,对孩子的期望值甚高,造成学生压力过大;当孩子遇到问题与挫折时,又感到无助、茫然,从而引发各种心理问题。

(2)学业与学习竞争的因素。大学生学业任务重,学习竞争激烈而产生的对学生心理问题的影响。中学时代的学习模式与大学学业要求,学习竞争、学习生活的不适应,造成部分学生的学习成绩的不理想,这使他们心理承受较大的压力,过度的学业压力、学习竞争使大部分学生睡眠不足,造成学习兴趣下降,学习效率低下;加上学生进入大学后,准职业人的职业素质能力要求,使得学生除了学习好校本专业课程外,还要到社会学习一些技能课程(或职业资格证书课程)的要求,使得学业与学习竞争加重,学生处于超负荷承受,长期处于紧张的状态。长此下去,神经紧张、失眠、考试怯场等多种焦虑并发症,就会容易相继出现。

(3)人际关系的因素。良好的人际关系,往往是一个人心理健康水平、社会适应能力的综合体现,是辅助人生走向成功的重要手段。对离开熟悉的中小学成长环境、家人的呵护,来到准社会群体的高等学校,开始独立的大学生来说,获得良好的人际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大学生正处于道德观、人生观、社会观的形成期,他们与人沟通、与社会交往,愿意被人理解得到社会认可。然而,社会的激烈竞争、人际关系的复杂性与学生心理的单纯性,学生缺乏一定的社会知识、阅历浅薄等原因,缺乏处理各种社会人际关系的技巧,致使他们受到挫折,陷于苦闷与焦虑、或企图对抗而陷入困境,由此产生心理问题。

(4)经济因素。随着国家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各地区经济与社会的不平衡发展,区域间国民收入间差距的不断加大,使得校园中同龄人经济地位的悬殊问题显得更为突出,因而诱发出部分大学生间内心失衡感的增加。当家庭经济收入低下的学生与周围富裕同学间的生活条件,产生明显的差距时,内心容易萌生强烈的不平与怨恨,并可能引发自卑、嫉妒等心理困惑,严重的可能会导致偷窃、抢劫等犯罪行为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