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社区文化需求

社区文化需求

社区文化需求

社区文化需求范文第1篇

关键词:农村社区;公共文化需求;意愿表达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04-0201-02

引言

需求表达作为政治参与的方式,主要表现为社会成员通过各种手段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态度,从而影响政府决策。在过去农村社区公共文化供给主要取决于地方政府的偏好,与居民的真实需求存在偏差,加上随着经济的发展,居民对公共文化的需求偏好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因此,在缺乏有效的需求表达渠道的情况下,有必要对农村社区居民公共文化需求表达意愿进行关注,识别背后的决定因素。这不仅有助于居民民主参与意识的提高,还有助于居民利益诉求的满足,从而进一步加强居民权益的保障与维护,促进社会转型期多元社会利益整合与和谐社会的构建。

一、相关理论综述

(一)国外关于需求意愿表达的研究

阿尔蒙德对需求表达给出了如下定义:“当某个集团或个人提出一项政治要求时,政治过程就开始了。这种提出要求的过程称为需求表达。”根据目前的文献来看,国外学者将需求表达分为直接和间接两种方法,所谓直接法就是通过问卷调查等方式直接收集被调查者的需求意愿,而间接法就是根据被调查者的实际行为来推断其需求意愿。国外学者通过影响需求表达意愿的各种变量来进行实证研究。萨恩(Sahn)等人通过以价格、医疗质量、疗程等变量对坦桑尼亚农村居民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表达意愿进行分析,以此弄清影响居民需求表达意愿行为的因素。爱萨(AsaAhlin)等人在2001年将性别、年龄、政治偏好、拥有孩子个数等作为需求表达意愿的影响变量来分析瑞典居民对地方公共教育的需求表达意愿。国外学者对需求表达意愿的研究对农村社区居民的公共文化需求表达意愿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二)国内关于需求意愿表达的研究

不少学者对农村居民公共需求意愿表达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主要认为:居民收入的提高对公共需求有了更高要求。廖清成(2006)通过对中部地区居民调查后发现,农村居民的公共需求表达受收入水平的影响相对较大,不同的收入水平有不同的需求表达意愿。二是受教育水平的不同会影响居民的需求表达意愿。梁爽等(2005)通过对密云水库周边的实地调查,并通过Logistic回归模型对居民环保支付意愿进行分析发现,年龄、家庭年均收入以及受教育水平都会影响居民的支付意愿。三是居民的组织化程度也会影响居民的需求表达意愿。陈晓莉认为,农民进行政治参与,要想更好地实现自身利益及提高自身社会地位,农民就要联合起来形成代表自身利益的组织。

通过对相关文章的梳理,本文认为关于需求表达意愿的研究主要有两点结论:一是随着社会的转型,农村公共文化需求表达意愿正迅速增加;二是家庭收入水平、受教育水平等因素会影响居民的需求表达意愿。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假设

1.人口特征

本研究对性别、年龄、职业、健康状况、思想是否传统5个人口学变量进行测量,分别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1.1:女性相对于男性,更不容易感受到异己意见的压力,其公开需求表达的意愿更强。

假设1.2:农村社区居民的年龄越大,其公开需求表达的意愿就越弱

假设1.3:农村社区居民的农村社区居民的职业越脱离农业,其公开需求表达的意愿越强烈。

假设1.4:农村社区居民的身体状况越健康,其需求表达意愿越强烈。

假设1.5:农村社区居民的思想越传统,其公开需求表达的意愿就越弱。

2.社会地位

德国社会学家韦伯最早提出社会分层理论,他提出社会地位等级的三重评价标准:一是财富――经济标准,二是威望――社会标准,三是权力――政治标准。他指出,财富是社会成员在经济社会中的能力,可以用经济收入来交换商品与劳务。威望是个体在他所处的社会环境中所获得的声誉与尊重。根据当前研究发现,我国农村居民中已出现分层的局面。

假设2.1:农村社区居民文化程度越高,需求表达意愿越强烈。

假设2.2:农村社区居民收入水平越高,需求表达意愿越强烈。

3.社会资本

从社会资本的视角来看,网络是资源的载体,拥有网络意味着可以可以从网络关系中获取实现目标的资源。社会关系网络可以从网络规模和网络关系性质两方面来展开分析。一般来说,网络规模越大,从社会关系网络中获取资源的可能性就越大。而网络关系性质不同,网络资源动员的能力也就不同。

假设3.1:交往人群的层级越高,需求表达意愿越强烈。

假设3.2:在交往圈中的威信越高,表达自身公共文化需求的意愿就越强烈。

(二)研究方法及样本情况

本文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方法,笔者选取山东省G县某新农村社区作为调查对象,在该新农村社区通过偶遇与滚雪球的抽样方式,共发放问卷200份,回收196份,回收率98%,有效问卷196份,有效率100%。

三、研究结果分析

为了探讨农村社区居民表达自身公共文化需求意愿的影响因素,笔者从人口学变量(性别、年龄、职业、健康状况、是否传统)、社会地位(文化程度、收入水平)、社会关系网络(交往人群、在交往圈中的威信)这三个方面来分析。以下是对农村社区居民表达自身公共文化需求意愿的影响因素的相关性分析。

通过对表1分析发现:除性别外,农村社区居民的年龄、职业、健康状况、思想是否传统、文化程度、收入水平、交往人群、在交往圈中的威信这些变量与社区居民表达自身公共文化需求意愿的程度显著相关。

农村社区居民的职业、健康状况、文化程度、收入水平、交往人群、在交往圈中的威信这些因素与农村社区居民表达自身公共文化需求意愿的程度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关系,即农村社区居民的职业越脱离农业、身体越健康、文化程度越高、收入水平在整个社区层级越高、与其交往的人群层级越高、在交往圈中的威信越高,他们表达自身公共文化需求的意愿就越强烈。其可能原因在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文化程度的提高、职业的多元化及信息的快速传播,这部分居民的人际交往圈子不断扩大,同学朋友越来越多,基于共同的爱好、共同的利益等,“农民越来越成为社会各个圈子的一部分”,其主体意识增强,敢于表达自身的真实需求。

农村社区居民的年龄、思想是否传统这两个因素与农村社区居民表达自身公共文化需求意愿的程度存在明显的负相关关系,即居民年龄越大、思想越传统,这些居民表达自身公共文化需求的意愿就越不强烈。其可能原因在于,一是居民的权利意识、政治意识相对淡薄,缺乏维护公共利益和关注公共生活的热情;二是随着人们年龄的增长,人们就变得相对圆滑,个人主义倾向严重,往往怕生出事端,有“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少说为妙,多说无益”、“枪打出头鸟”的思想,缺乏合作意识;三是受世俗文化的影响,传统观念根深蒂固,某些居民存在“搭便车”心理,认为即便自己不参与公共文化供给决策,同样可以享受公共文化带来的好处,这就导致农村社区居民在进行需求表达时出现信息失真的情况。

四、结论与对策

其一,农村社区居民的公共文化需求表达意愿与其社会认同度(身份)有关,认同度越高,需求表达意愿越强烈。除性别外,年龄、职业、健康状况、思想是否传统都对农村社区居民的公共文化需求表达意愿产生影响。因此,一方面,举办社区文化活动,培育社区文化。通过社区宣传栏、讲座等宣传教育方式,增强社区居民的归属感、认同感及凝聚力,培养社区居民的权利意识以及依法表达自身需求意愿的能力;另一方面,培育农村社区居民积极表达公共文化需求的意识。制定农村社区居民权益保障法,引导他们积极参与公共文化决策活动,改变被动消极的心态,摒除部分社区居民存在的“搭便车、随大流”思想,逐步形成主人翁意识。

其二,农村社区居民的公共文化需求表达意愿与社会经济地位有关,地位越高,需求表达意愿越强烈。居民的文化程度、收入水平都对农村社区居民的公共文化需求表达意愿产生影响。因此,一是要大力发展农村教育,增加受教育年限和改变受教育方式,提高农村社区居民的文化水平。二是发展乡镇企业,实现农村社区剩余劳动力转移,增加居民的工资性收入,加大人力资本投资,提高居民的劳动技能,切实提高居民的收入水平。

其三,农村社区居民的公共文化需求表达意愿与其社会关系网络相关,网络规模越大、网络资源动员能力越强,需求表达意愿越强烈。交往人群、在交往圈中的威信都对农村社区居民的公共文化需求表达意愿产生影响。目前,农村社区居民组织化程度较低,呈现出原子化状态,多为个人参与,因此,居民要扩大交往圈,增强其组织化程度,不断促进农村社区居民由个人参与公共文化需求表达上升到通过社区组织参与公共文化需求表达。

参考文献:

[1]贺雪峰.新乡土中国[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罗兴佐,贺雪峰.农村社区组织建设与公共品供给[J].改革与发展,2008(2):64-66.

[3]王浦劬.政治学基础[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社区文化需求范文第2篇

不少学者对农村居民公共需求意愿表达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主要认为:居民收入的提高对公共需求有了更高要求。廖清成(2006)通过对中部地区居民调查后发现,农村居民的公共需求表达受收入水平的影响相对较大,不同的收入水平有不同的需求表达意愿。二是受教育水平的不同会影响居民的需求表达意愿。梁爽等(2005)通过对密云水库周边的实地调查,并通过Logistic回归模型对居民环保支付意愿进行分析发现,年龄、家庭年均收入以及受教育水平都会影响居民的支付意愿。三是居民的组织化程度也会影响居民的需求表达意愿。陈晓莉认为,农民进行政治参与,要想更好地实现自身利益及提高自身社会地位,农民就要联合起来形成代表自身利益的组织。通过对相关文章的梳理,本文认为关于需求表达意愿的研究主要有两点结论:一是随着社会的转型,农村公共文化需求表达意愿正迅速增加;二是家庭收入水平、受教育水平等因素会影响居民的需求表达意愿。

二、研究设计

德国社会学家韦伯最早提出社会分层理论,他提出社会地位等级的三重评价标准:一是财富———经济标准,二是威望———社会标准,三是权力———政治标准。他指出,财富是社会成员在经济社会中的能力,可以用经济收入来交换商品与劳务。威望是个体在他所处的社会环境中所获得的声誉与尊重。根据当前研究发现,我国农村居民中已出现分层的局面。从社会资本的视角来看,网络是资源的载体,拥有网络意味着可以可以从网络关系中获取实现目标的资源。社会关系网络可以从网络规模和网络关系性质两方面来展开分析。一般来说,网络规模越大,从社会关系网络中获取资源的可能性就越大。而网络关系性质不同,网络资源动员的能力也就不同。

三、研究结果分析

为了探讨农村社区居民表达自身公共文化需求意愿的影响因素,笔者从人口学变量(性别、年龄、职业、健康状况、是否传统)、社会地位(文化程度、收入水平)、社会关系网络(交往人群、在交往圈中的威信)这三个方面来分析。以下是对农村社区居民表达自身公共文化需求意愿的影响因素的相关性分析。农村社区居民的职业、健康状况、文化程度、收入水平、交往人群、在交往圈中的威信这些因素与农村社区居民表达自身公共文化需求意愿的程度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关系,即农村社区居民的职业越脱离农业、身体越健康、文化程度越高、收入水平在整个社区层级越高、与其交往的人群层级越高、在交往圈中的威信越高,他们表达自身公共文化需求的意愿就越强烈。其可能原因在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文化程度的提高、职业的多元化及信息的快速传播,这部分居民的人际交往圈子不断扩大,同学朋友越来越多,基于共同的爱好、共同的利益等,“农民越来越成为社会各个圈子的一部分”,其主体意识增强,敢于表达自身的真实需求。农村社区居民的年龄、思想是否传统这两个因素与农村社区居民表达自身公共文化需求意愿的程度存在明显的负相关关系,即居民年龄越大、思想越传统,这些居民表达自身公共文化需求的意愿就越不强烈。其可能原因在于,一是居民的权利意识、政治意识相对淡薄,缺乏维护公共利益和关注公共生活的热情;二是随着人们年龄的增长,人们就变得相对圆滑,个人主义倾向严重,往往怕生出事端,有“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少说为妙,多说无益”、“枪打出头鸟”的思想,缺乏合作意识;三是受世俗文化的影响,传统观念根深蒂固,某些居民存在“搭便车”心理,认为即便自己不参与公共文化供给决策,同样可以享受公共文化带来的好处,这就导致农村社区居民在进行需求表达时出现信息失真的情况。

四、结论与对策

其一,农村社区居民的公共文化需求表达意愿与其社会认同度(身份)有关,认同度越高,需求表达意愿越强烈。除性别外,年龄、职业、健康状况、思想是否传统都对农村社区居民的公共文化需求表达意愿产生影响。因此,一方面,举办社区文化活动,培育社区文化。通过社区宣传栏、讲座等宣传教育方式,增强社区居民的归属感、认同感及凝聚力,培养社区居民的权利意识以及依法表达自身需求意愿的能力;另一方面,培育农村社区居民积极表达公共文化需求的意识。制定农村社区居民权益保障法,引导他们积极参与公共文化决策活动,改变被动消极的心态,摒除部分社区居民存在的“搭便车、随大流”思想,逐步形成主人翁意识。

其二,农村社区居民的公共文化需求表达意愿与社会经济地位有关,地位越高,需求表达意愿越强烈。居民的文化程度、收入水平都对农村社区居民的公共文化需求表达意愿产生影响。因此,一是要大力发展农村教育,增加受教育年限和改变受教育方式,提高农村社区居民的文化水平。二是发展乡镇企业,实现农村社区剩余劳动力转移,增加居民的工资性收入,加大人力资本投资,提高居民的劳动技能,切实提高居民的收入水平。

社区文化需求范文第3篇

为进一步准确把握我市社区文化活动的动态,广泛收集社区文化活动的信息,激励社区文化指导员积极参与社区文化活动,满足社区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特制定本制度。1、积极了解、收集社区居民的文化需求和文化活动信息,掌握社区文化活动特点、队伍现状等。

2、每月月底前填报信息反馈表,真实反映社区文化需求及存在问题、意见和建议。

3、文化指导员应及时向社区传达区、市重大文化活动、赛事等信息,并根据社区需求给予必要的指导。

4、各级文化指导员进社区工作领导机构对社区文化活动信息要及时进行汇总、分析,并研究确定服务内容和工作措施。

文化指导员进社/!/区活动考核制度

文化指导员考核制度是文化指导员进社区工作的重要部分,是一项基础性管理工作,是激励文化指导员积极努力地开展工作、促进文化指导员队伍素质提高的重要方法。

1、实行月度考勤制度,重点考核文化指导员《信息反馈表》的上报、参加会议活动和当月工作开展情况等。

2、实行年度考核制度,对工作业绩显著、工作表现突出的文化指导员给予表彰和奖励。对不能履行职能的文化指导员给予批评,直至取消文化指导员资格。

3、考核重点检查信息反馈制度的执行情况、工作职责的履行情况、社区文化活动开展情况、社区文化团队建设情况等内容。

4、实行文化指导员工作评议制度,由区文化指导员进社区工作领导机构负责定期征求社区领导、居民对文化指导员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并及时反馈给个人,提出工作要求。

5、实行市、区(市)分级管理考核制度,考核工作以县市区文化部门为主体,按要求实施。市文化指导员进社区工作领导机构负责对县市区工作的督促检查以及重点示范社区工作的开展。

文化指导员进社区活动工作制度

为进一步促进镇江市社区文化工作的全面发展,将文化指导员进社区工作推向新的层次,全面调动全体文化指导员工作积极性,特制定有关工作制度:

1、接受文化指导员进社区领导小组及办公室的领导,妥善处理好本职工作与社区文化指导工作的矛盾,认真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2、在社区的领导下,协助组织开展各类社区文化活动。每月到社区指导不少于0.5个工作日,要根据社区的需求,做好服务指导工作,做好文字记录备案。

3、由领导小组办公室牵头,每半年召开一次各县市区参加的文化指导员进社区工作交流推进会议。

4、积极创造条件协助社区组建社区文化活动团队,建立健全团队的管理制度和活动计划。

5、配合社区努力引导社区居民参与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一年中必须为文艺团队排演文艺节目1—2个、组织各类活动1—2场次,并积极为社区文化活动出谋划策。

社区文化需求范文第4篇

文章在对社区艺术教育的需求与供给,以及其现状与成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高职艺术教育介入社区教育的路径:建立健全社区与高职艺术教育工作机制;整合资源,构建校社一体的社区艺术教育体系;建立适应社区各类艺术教育需求的经费保障机制;创新社区艺术教育合作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区艺术教育活动;不断提高服务于社区教育的高职艺术教育质量。

关键词:

高职;艺术教育;社区教育

近年来,随着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城市中各类人群共同生活聚集的社区建设也日臻完善。社区教育作为社区建设的重要内容,在构建学习型社会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走访调研发现,社区群众对文化艺术教育的需求越来越大。高职艺术教育由于其应用性显著等特点,较为契合社区群众的艺术需求。为此,笔者试图结合社区艺术教育需求与高职艺术教育供给,探索出高职艺术教育介入社区教育的路径。

一、社区艺术教育的需求分析

城市社区是指在特定的城市区域内,由一定规模、从事各种非农业劳动职业人群所组成的社会共同体。接受社区教育的人群,可以按照不同年龄、职业、文化程度及家庭人口结构等因素来分类,他们对社区教育的需求也是各不相同的。未成年人和老年人两个群体是社区艺术教育需求的主体,未成年人接受教育的主渠道是学校的文化课教育,但由于义务教育阶段艺术教育的非普及性定位,对未成年人的个性艺术发展较少顾及,因而课后在社区教育平台,未成年人对艺术教育的需求较为旺盛。对于在社区居家养老的老年人,由于不再受工作时间限制,从距离远近考虑,更乐于接受家门口社区层面的教育培训,通过在温馨的家庭式氛围里学习一些文娱技能,既能充实闲暇时间,也能怡情、怡性、怡心,获得精神上的享受和慰藉。对于不同职业和文化程度的人群,社区艺术教育的内容、形式也有所不同。从事管理工作等文化教育程度较高的人群,对艺术教育的专业性、复杂艺术形式的需求较多,而其他人群则对简便易学且普及性强的艺术技能需求较多。经济收入较高的人群,对艺术教育的期望则体现在艺术门类的系统性、长期性和稳定性上。

二、高职艺术教育的供给分析

艺术教育是高职公共通识教育。通过教学,可以让学生了解基础的艺术理论知识,掌握一定的艺术技能,初具审美能力,使其成为具备较高艺术素质的技能型人才。不难看出,培养高职学生艺术素养的教学目标定位,与社区艺术教育的初衷在诸多方面具有共识。比如,高职院校对非艺术专业的学生开设艺术教育的主要目的是陶冶学生性情、提高审美修养,而不是以此为谋生手段。因而学生选择的艺术门类是根据个人情趣自愿选修的,不受传统考核评价的束缚,随性而为。这和社区那些接受艺术教育的人群的初衷不谋而合,这是高职艺术教育能够服务于社区教育的介入基础。同时,高职艺术教育的内容形式,主要是教授学生艺术通识和基本的艺术技能,凸显其应用性和文娱性,这恰恰能够满足社区人群接受艺术教育的实用性需求,这是高职艺术教育能够服务于社区教育的介入内容载体。目前,高职院校除了面向学生办学,还可以充分利用现有职教艺术资源,加大服务社区、服务社会的力度,既能统筹整合艺术教育资源,也能为高职院校办学定位与发展提供一些新思路,这是高职艺术教育能够服务于社区教育的介入物质保障。

三、社区艺术教育的现状及成因分析

(一)对艺术教育的认识不到位

社区教育是指利用各种教育资源,以社区全体成员为对象,开展旨在提高成员素质和生活质量,促进成员和社区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活动。近年来,社区着重在维稳、安全、医疗等方面开展了相关教育活动,对社区的安全稳定、日常生活秩序等方面产生了积极作用。但这仅仅是社区基础层面的教育,未能及时跟进社区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艺术需求。而恰恰是在群众衣食无忧的情况下,加强引导群众参加适宜的艺术教育活动,无论是满足群众的精神需求,还是营造健康文明的社区文化氛围,其效果都不容小觑。

(二)社区艺术教育的工作体制欠缺

爱好艺术的群众大多会自发地聚集在一起选择社区的某个区域开展自娱自乐的活动,这种情况显然属于“五无”状态,即无组织者、无固定场所、无必要经费、无授课教师、无稳定的时间安排。虽然在一定程度上闲散自得,但按照社区建设的规范化标准要求,难免显得有些凌乱且无政府主义。究其原因,主要是社区管理机构对此类教育活动缺少工作体制与制度安排。

(三)社区艺术教育呈现零散化、碎片化

社区是个大家庭,聚居在一起的各类人群人才济济。但出于各种原因,自发自愿形成的小圈子阻碍了小区内教育资源的统筹安排。可能是同样的艺术门类、受众人群和艺术水准,由于未能在社区这一平台下统一开展艺术教育活动,难免会出现时间冲突、地点冲突、人员冲突等情况,显得社区内部零散化、碎片化,也不利于营造社区整体的文化艺术氛围。

四、高职艺术教育介入社区教育的路径

(一)建立健全社区与高职艺术教育工作机制

高职院校要依托社区管理委员会这一平台,指定专人担任社区教育管理协调员,对内征集社区群众的艺术需求信息,建立学员相关的教育学习档案,安排教育活动日程,对外联络高职院校艺术教育团队,在高职院校内部由继续教育培训部牵头,制定社区艺术教育的培训规划、课程、师资及其他资源配置方案。通过社区管理人员总牵头,统筹协调财政、教育、文化等行政部门和高职院校、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将人员、经费、场所等教育资源信息汇总、归类、梳理,分类安排实施社区艺术教育活动,形成高效的高职艺术教育与社区教育互动工作机制。

(二)整合资源,构建校社一体的社区艺术教育体系

教育场所资源可以由社区管委会牵头摸排所辖各个小区的活动场所,以及辖区内幼儿园、学校等校园场所,通过与小区物业公司、学校的协商,将分散的活动场所统筹安排使用;师资教学资源,可以以高职院校的艺术教师为主体,遴选社会上的高水平艺术人才,以及具有较高水平的社会办学机构等师资,搭建社区艺术教育人才库;经费及教育需求信息资源,可以由社区内部形成群众自治的文艺社团来管理使用并公示,并加强同职教中心、老年大学、文化馆、博物馆、技能培训机构的联系,互通有无,实现校社艺术教育的无障碍衔接。

(三)建立适应社区各类艺术教育需求的经费保障机制

高职院校要健全政府投入、社会捐助、学习者合理分担等多种渠道的经费投入机制。对于有广泛需求的基础性艺术教育门类,可以由教育主管部门协调文化部门向高职院校定向定点招标购买,由高职院校结合艺术需求以项目管理的模式,组织学校艺术教育资源提供艺术供给服务,让社区群众免费接受教育。高职院校可以以加强服务社会能力为契机,主动选派艺术教师到社区开展艺术教育实践活动,客观上扩大学校的影响力。还可以通过与企业合作,由企业赞助出资或设立社区教育基金的方式,高职院校针对企业、社区群众双方需求,开展公益性与效益性兼具的艺术教育活动。针对社区群众个体的差异化需求,还可以由学习者适度交费来实施精准艺术教育,来满足其个性化的艺术口味。

(四)创新社区艺术教育合作形式

对于青少年社区艺术教育,要着力实现社区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力促共青团、少先队组织走出校园,走入社区,全方位、全时段持续发挥团学组织的艺术教育引领作用。对于需要提升艺术职业技能的受教育者,要着力结合再就业、扶贫的工作安排,由政府购买艺术教育产品,提高弱势群体的生存技能。对于高职院校的艺术教育社会实践,要着力开展一些群众喜闻乐见,还能锻炼教师艺术实践技能的活动,达到群众喜欢、教师锻炼的双赢效果。高职院校还可以运用商业化的合作模式,以各种文化艺术表现形式为载体,既让群众获得了艺术享受,也扩大了资助企业的知名度。

(五)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区艺术教育活动

艺术教育以情感为纽带,是知、情、意等因素的和谐统一。因此,社区艺术教育要围绕孝、善、美等优秀传统文化的主旋律,开展适度得体的教育形式。要通过艺术教育活动,扩大社区艺术教育的影响力,艺术教育活动以群众的艺术才华而出彩,群众以参加了品牌艺术活动而荣耀。高职院校要以群众性文化艺术活动、社会性实践活动和综合性艺术比赛等为载体,组织社区文艺社团常态开展诸如参观游学、话剧、摄影、美术、文学、辩论、演讲、诗歌朗诵、主持人大赛、歌舞、、篆刻、集邮、戏曲、书画、花鸟、垂钓、收藏比赛等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活动,以文会友,以艺交流,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居民的美学修养。还要根据群众个体差异和群体特征进行分类艺术教育规划。针对老年人的艺术教育,应以艺术沙龙、读书会等形式,开展居家装饰美化、休闲娱乐、强身健体的文化项目及亲子艺术活动等,丰富其审美体验,提高其艺术技能;针对中青年人的艺术教育,应以工艺制作教学、展览、参观等形式,开展布艺、绣花、编织等工艺制作,健身操、瑜伽等体验式学习,达到休闲娱乐放松的目的。

(六)不断提高服务于社区教育的高职艺术教育质量

高职院校要以常态化、规范化和专业化为目标打造高职艺术教育。常态化就是要经常在社区开展各种形式的艺术教育活动,有牵头组织机构,有稳定的经费保障,有适宜的场所和硬件器械。规范化就是要使各种艺术教育活动有组织、有规章、有监管、有评价,流程合理,管理有序。专业化就是要努力使艺术教育活动的层次、水准达到一定专业水平,提高其科技含量,摒弃低层次、庸俗、平淡的格调趣味。只有提升高职自身艺术教育水准,才能更好地服务于社区教育。同时,要注重加强社区艺术教育课程资源建设,运用信息化传媒手段,创设一些形式灵活、易于传播、乐于接受的优质艺术网络教学资源,使高职精品艺术课程在线上线下、社区内外广泛融入社区群众的日常生活,使社区群众无时无刻不在感受社区浓郁的文化艺术氛围。

总之,在终身教育和建设学习型社会背景下,高职艺术教育与社区教育互动合作,既是沟通、整合社会教育资源的需要,也是高职教育拓展办学空间、提升服务社会能力的有力抓手。高职院校只有主动作为,瞄准社区教育的空档与短板,做到艺术教育的精准服务供给,才能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充分利用高职办学潜力契合职业教育的初衷。

作者:叶秋美 单位:汉中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李敏,刘华富.老年人社区教育培训潜在需求与对策研究:基于北京的实证研究[J].成人教育,2016(8):41-43.

[2]张群,杜佩莲.试论高职教育对社区教育的介入[J].教育与职业,2007(8):28-30.

[3]邢泽宇,郎益夫.高校参与社区教育的模式与对策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6(5):55-58.

社区文化需求范文第5篇

关键词:居住区;人性化;景观设计;探究

近几年来伴随雾霾天气的疯狂肆虐,使得全球的气候质量每况愈下,这就使得生活在这一环境里的人们尤其关注自己的生活环境质量。居住区绿化面积的不断扩大,空气质量的不断提高反映了人们对居住区环境的要求。此外,居住区的建筑设计和配套设施的构建都要围绕人的需求进行设计,因此,具有园林式景观化设计的居住区,是满足人们对生活环境空间的高标准要求。本文详细阐述了人性化景观设计的内涵,并分析了居住区人性化景观设计应遵循的原则,以便为小区的人性化景观设计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1.居住区人性化景观设计的内涵

随着人文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性化”已经没有了固定的概念,人性化是指使建筑设计的技术围绕人的需求发展而进行针对性的设计。其设计的核心要充分体现人的需求,能够满足人的物质文化等方面的需求,还包括精神需求、心理需求和行为需求等。居住区的人性化景观设计就是指居住区的规划设计和景观的环境设计都要以人为本,体现服务于人的理念,围绕人的需求而进行相应的设计,体现出景观设计的人文情怀,从而促进人与社会环境的协调统一。

2.居住区人性化景观设计的原则

2.1生态环境与人文环境的协调统一

居住区的建筑设计和管理要和当地的人文环境相统一协调,要把当地的文化融入到建设中。不盲目地追求欧式的建筑风格和异地的风格,而是要立足当地彰显地方性的建筑特色,选用当地的物种进行小区的绿化设计,尽量还原本土的景观特色。对于小区的雕塑等小品的设置也要反应出当地人们生活的特色,打造地方特色的文化属性,给予人们流动的空间,促进文化与建筑的有效融合,形成一种文化名片。其宗旨是使人们的生活更加便利、舒适、有亲切感,就像说的“要让人们的居住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2.2居住区的景观设计要与当地的风俗习惯性统一

居住区的景观设计是建立在绿色的生态环境的基础之上,要给人们构建一个良好的空气质量空间,同时也要求人们共同参与到环境的共同维护的活动中来,增强人们共同维护环境的意识,使人们之间达成共识。例如,在景观设计时,北方就要多以常年四季常青的物种为主,如松柏。在植物的选取上要注重四季交替、颜色、功能的搭配,注重高矮的空间配置、注重品种的搭配,注重物种吸收有害空气物质的特性、考虑物种具有消除空气噪音等的功能,以便营造一个有机的生态环境系统。有机的生态绿化环境能够给人们带来良好的生活空间,尤其是在烈日炎炎的夏季,绿化面积高的小区就会感觉舒适凉爽,没有夏季的燥热,而绿化面积少的居住区则给人感觉燥热从而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

2.3居住区的配套设计与人们的需求相统一

居住区的配套设施是增强人们与社区之间粘合力的建筑,例如,社区诊所、停车场、社区幼儿园、社区老年活动中心等的构建有利于人们更好的生活,这是硬件上的设计。此外,还要加强软件上的设计,例如,定期组织社区娱乐活动,增强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构建良好的社区氛围;组织大家进行社区环境卫生的维护和宣传,使大家都参与到社区的环境维护当中来。尤其是在雾霾天气严重恶化的今天,除了绿化覆盖面积扩大之外,加强人们对小区绿化环境的维护也是人文环境的一个体现,彰显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另外,由于社区的大部分中青年人都忙于自己的事业,那么小区居住的多是老人和儿童,这就要求在设计上要体现满足这部分人群的需求,设计儿童娱乐场、老年健身器材活动场地,小广场的设计等都要满足这部分人群的需求,增强老人对社区的亲情感,有利于社区里的人们和睦相处,构建良好的社区人文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