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

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

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

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范文第1篇

一、以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思想引领视障

学生幸福人生

特殊教育是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教育公平、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体现。培养视障学生积极心理品质,是帮助视障学生健全人格、融入社会的重要举措,是立德树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需要,是特殊教育现代化的必由之路。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思想为视障学生的培养指明了新的方向,引领视障学生幸福人生。

1.培养视障学生强大的心理

视障学生因为生理上的缺陷,他们在生活、学习中会遇到更多的困难。身体不足心理补,他们更需要强大的心理。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思想主张教育者要挖掘学生积极的人格力量,帮助学生提升对学习、生活、人际等方面的生活满意度,最终实现个人的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获得人生的意义。对视障学生实施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能培养视障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帮助他们获得积极的力量,让他们对未来充满希望,让他们带着美德和优势去生活、学习,更自信、更积极地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帮助视障学生迈向成功。

2.促进视障学生开发潜能

根据多元智能理论,所有孩子都是一个发展的个体,视障学生也不例外。他们不应被视为包袱,教育得当同样能成为有用之才。对视障学生实施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是用开放和欣赏的眼光看待学生,积极地寻找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发掘学生自身具有的优势和潜能,扬长避短,通过提升他们内在的自我发展力量解决存在的问题与不足,进而点亮视障学生的心灯,实现人生更大的价值。

二、以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思想探索视障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途径

以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思想为指导,结合视障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泰安特教中心从五个方面培养视障学生积极心理品质:以“美丽约定”激发内心驱动力,以“慧心阅读”奠定文化底蕴,以“团体辅导”保证培养内容的系统性、活动性,以“主题强化”实现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以“个别训练”满足个性化需求。

1.美丽约定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思想倡导激发个体内在的积极力量,进而实现个体的不断发展。约定,是在双方充分沟通、互相信任的基础上共同议定的要遵守的条款,以尊重对方的自主意识为前提。美丽约定,是学校将积极心理品质培养与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养成创造性结合的成果。学校从积极的角度出发,结合《中小学生守则》的内容,将爱、真诚、勇敢、热爱学习(求知力)、友善、合作力、宽容等积极心理品质表述为学生现实生活中的行为举止,形成学校整体的“约定”。在约定内容确定后,学生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制作“约定卡”,由校长与每一名学生签订约定并宣誓,以神圣、隆重的仪式强化“约定”在学生心中的分量,激发学生自觉遵守“约定”的内驱力。全体学生共同践行“美丽约定”,互相监督,互相提醒,发挥同伴在视障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中的作用,营造积极的舆论环境、行为环境。

2.慧心阅读

阅读是滋养心灵的源泉。视障学生由于视力上的缺陷,获取信息的途径非常有限。只有通过大量的阅读,才能够拓宽学生的知识面,积淀学生的文化底蕴,为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提供丰富的感性素材。根据孟万金教授带领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组的调查研究,中小学生在积极心理品质六大维度上表现出不同的年级发展特点。例如,小学四、五、六年级学生需重点培养的品质包括创造力、求知力、思维与洞察力、真诚、领导力、宽容、谦虚、持重,同时还应重点培养五、六年级学生心灵触动品质。以积极心理品质培养为目标,视障学生慧心阅读,并不是随意地读、泛泛地读,而是在每种积极心理品质发展的关键期,在教师的指导下,阅读最有营养、最具有针对性的书籍。为了保证阅读效果,学校建立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的电子书数据库,提供必要的硬件设备和支撑,满足视障学生慧心阅读的需要。

3.团体辅导

积极心理品质是个体在活动中有所体验、有所感悟、有所触动而形成的。团体心理辅导强调学生在活动中主动地参与和体验,其游戏性质使得学生更乐于参与其中,减少了他们对教师“要教育我”的抵触情绪,也降低了他们在实际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真实问题时所产生的压力,是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最直接、最有针对性的方式。视障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团体辅导的内容选择,建立在各年级学生应重点培养的积极心理品质内容的基础上。在辅导形式上,打破原有的班级界限,以年级段为单位进行,利于活动的组织实施。在教师配备上,安排多名教师共同主持,保证各种游戏或活动顺利开展,实现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的目标。在活动内容上,兼顾认知维度、情感维度、意志维度、律己维度、利群维度、超越维度等六个维度的要求,设计多样的活动主题。团体辅导教师要及时与班主任、科任教师,以及学校管理者、家长等所有教育者沟通、交流,确保团体辅导效果在课堂外的延续,形成教育合力。

4.主题强化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思想强调,积极心理品质内化为个人的稳定素质后,将会更加持久地发挥作用。主题强化是集中全校资源,开展以“集中轰炸”为特点的主题式积极心理品质培养。各个学科都在教学内容上进行挖掘,选取与主题相关的内容,从学生生活的各个角度对同一积极心理品质进行强化。在全校范围内开展相应的主题实践活动,丰富形式,予以检验。通过集中轰炸、头脑风暴,强化学生对某一种积极心理品质的理解,进而认同、内化成为学生身上的一种特质,实现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的目标。

例如,_展以“诚信”为内容的主题强化,语文课程学习课文《九色鹿》《诚实与信任》,从主人公身上感受诚信的力量。数学课程学习天平中的“缺斤少两”,在数学概念中体会诚信交易。历史课程学习历史名人关于诚信的故事,体育课程了解关于兴奋剂的知识以及各种赛事中因兴奋剂问题而声名俱损的事例,家政课程安排食品安全方面的内容,主题班会以诚信做人为内容开展大讨论,等等。在校园环境氛围建设上,可以精选与诚信相关的散文、诗歌在广播站播放,可以开展“我身边的诚信”征文活动等。通过多个角度、多个途径地集中轰炸,让学生真正地理解诚信,实践诚信。

5.个别训练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最大特色在于看到了传统的“问题式、诊断式”心理健康教育的不足,但并不排斥心理与行为问题的解决。培养积极心理品质坚持以正向引导为主,但绝不忽略问题学生的重点咨询辅导和干预。视障学生由于家庭教育和视力残疾程度的不同,个体差异极大,因此教育需求也是千差万别。视障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的个别辅导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关注到部分学生在心理发展方面的个别化需求,开展一对一的、积极导向的个体心理咨询,更有效地帮助学生健康成长。二是对视障学生进行个别化地康复和辅导,例如进行生活自理能力训练等,满足他们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的实际需求。

三、以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思想营造积极的支持系统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思想认为,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需要以心理学专职教师为引领,以辅导员和班主任为骨干,以学科教师为生力军,以各级领导为龙头,以活动式、体验式为主要途径,以正向校园文化为氛围,形成全方位、全过程、全面渗透、全员参与的立体网络。因此,要保证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的有效性,还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努力。

1.培养积极的老师

无论是团体心理辅导活动,还是个别辅导,都需要教师具备专业的心理辅导技能,尤其是以积极为导向的心理辅导技能。教师的专业素质,直接影响着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成效。开展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学校领导必须组织、带领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学科教师,及其他员工深入学习这一理念,切实开展研究和讨论,真正领会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精神,了解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维度和内容,真正在教学实践、管理实践和服务实践中自觉以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思想为指导,营造全方位、浸入式的积极心理培养氛围。

2.营造积极的校园文化

办学思想是学校文化的内核,是学校各项工作的灵魂。要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首先在办学思想上就要有积极的体现。学校以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思想为指导,践行“美丽特教”的办学思想,让积极的思想融入到师生生活的方方面面,体现在每位师生员工的行动中,成为学校处理各种问题的引航灯。美丽特教,美在学生,美在教师,美在事业。“美丽特教”办学思想,是对师生的尊重和认可,是对特教未来的期盼和向往,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号召力、凝聚力、宣传力、鞭策力。以“美丽特教”办学思想为核心,学校加强校园环境的建设,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让学生在广阔的生活空间尽情地施展天赋与才华,增强竞争意识,奋发进取,培养健全的人格。

3.建立积极的评价机制

积极心理品质培养重视挖掘个体人性中的积极成分,引导学生自我教育、自我发展,让他们在学习与生活中自觉、积极、主动地追求美好,创造幸福。以积极为导向的评价机制,不是看教师讲授了多少知识,也不是看学生参加了多少活动,最重要的是讲授的内容最终是否能有效内化为一种心理品质从而提升自我成长能力。要给予学生充分的展示平台,让他们在参与中获得动力,在鼓励中获得力量。

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范文第2篇

【关键词】小学生;品质教育;实践初探

教育的本质在于育人,而育人的核心是品德教育,也就是教会学生学会做人。学生学会做人,主要是形成和发展好自我的为人做事的好的品质。《哈佛学生必须具备的15种优秀品质》一书认为:品质是人的立身之本,是通向成功的第一阶梯,一个人的品质和修养决定了他成就的大小。人的品质是指人的心理素质和行为的品位,心理素质如情感与意志,个性心理倾向等,行为的品位主要是行为的道德水平、性格指向和习惯的良好与否等等。小学生品质教育是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结合小学思想品德课程的实施,在各类实践活动中培育其良好的心理素质与行为的较高品位。

一、小学生品质教育的主要内容

法国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罗曼・罗兰曾经说过:“没有伟大的品质,就没有伟大的人,也没有伟大的艺术家、伟大的行动者。”实践证明,优秀品质的塑造远比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更重要。人的品质是指人的行为和作风所显示的思想、品性、认识等实质,是人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具有巨大的心理潜能,小学期是心理潜能开发的最佳时期,因此也是品质教育的最佳时期。针对小学生的品质教育,有研究认为小学阶段学生应形成与发展的良好的品质是:身心健康,终身喜爱运动的习惯,性格开朗,与人为善;诚信、守时、责任、正直勤勉,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生活内务能够自理,按时完成各种任务;不撒谎、不推委,敢于承担;感受生活的美好,热爱生活,充满阳光;保持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并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敢于表现,不怕出丑;具有独立战胜的勇气和能力;多思、善问、大胆质疑的习惯。也有研究者认为小学生良好的品质主要体现在六种能力上:自信能力、自主能力、快乐能力、交往能力、理智能力与积极学习能力。

二、小学生品质教育的基本认识

成长中的小学生要想在未来取得杰出成就,就必先锤炼出优秀的品质。20世纪以来,针对人的积极品质的探讨迅速在世界各国兴起并取得长足发展,为此,笔者主张小学生品质教育的重点与核心在于引导学生形成与发展积极的个性品质。

1.积极品质的认识。积极一词在英文中是“正面、肯定”的意思。积极是人在积极的情绪体验中形成与发展的个人心理素质与行为品位,是与正面的、积极的个人生活目标密切联系在一起的。著名心理学家弗兰克指出:积极的思维准则,正是每一个追求成功的人都应具有的人生态度。教育家塞里格曼更认为:美德和力量是积极品质的核心,是所有少年儿童都应具备的积极发展的潜在能力。中国研究者官群、孟万金等人在借鉴西方积极品质成果基础上,提出了中国学生6大维度的积极品质,如认知品质维度上有:创造力、求知力(热爱学习、好奇心)、思维与洞察力(开放思维、洞察力)、领导力、宽容与t虚等。

2.积极品质的特征。积极品质的特征研究者认为有,学生的积极品质都是可观测的;积极品质都是有利于少年儿童未来的幸福和成功的;积极品质有利于少年儿童抵御生活中可能遭遇的发展风险,帮助他们度过人生中的不利处境;积极品质在少年儿童阶段都具有一定程度的可塑性。

三、小学生积极品质的培养实践

1.创建积极的环境。一是在家庭环境创建方面,学校可以采取家长讲座、家长作业、亲子心理剧、优秀家长经验分享等多种途径帮助家长优化少年儿童积极品质的家庭环境。二是在班级环境创建方面,教师应该为学生创建一个充满接纳、鼓励、温暖和关爱的环境,以及给予学生自主管理、自主决策、自我监督、自我评价的空间。三是在学校氛围创建方面,学校应通过种种活动建设明确的舆论导向,要利用学生榜样弘扬积极品质,让每个学生都把积极品质的发展作为自我设计的目标。四是在同伴环境创建方面,应该创造足够多的机会,让少年儿童得以接触较年长的、具有突出积极品质的伙伴,使其可能通过观察学习而产生模仿的意愿。五是在媒体信息环境创建方面,应充分挖掘身边的或者新闻中的正面信息和积极榜样,尤其是那些具有强大情绪感染力的正面新闻事件,用作少年儿童的讨论话题。

2.开展课程的实施。一是直接教学,如包含相关内容的德育课、心理健康课、主题班会课、电影课、传记阅读课、成长小组等,可以为少年儿童积极品质的培养最方便手段。二是开展积极品质的课程实施,通过创设真实的体验情境,使学生作为主体主动参与到体验活动中,忘我地亲近自然、亲近社会,从而实现品质的完善和提升。有研究者在品德、数学、英语等学科实施中进行尝试体验式教学,也积累了一些积极品质培养的宝贵经验。如毛静娣认为教师应适当采用成功机制,激发学生提问的兴趣,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促使学生善于质疑。

3.实施多样化的思品教育。所谓多样化,是指教育形式的多样,如课堂讲解上教师在思想品德课上可根据教材联系实际补充丰富德育资料向学生讲授,着重抓住德育目的,讲清人物实际,让学生感受德育道理。再如专题班会上,班主任可创设机会,让学生进行有意义的德育专题班会,使学生从活动中有所悟、有收获。当前,思品教育应重视对教育者的心理健康教育,在网络非常发达的时代,要求在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中,要以儿童的实际生活为学习背景,依据活动、体验、内化的逻辑规律,从儿童生活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生成教学活动主题,再根据主题去引领学生用心去经历生命的美好艰辛,用心去体验生活的酸甜苦辣,用心去感受人生的奋斗与幸福,从而丰富他们的情感世界,提升他们的思想境界, 让儿童的心灵变得敏感、细腻、诚实、坚强。

4.获得正确的道德体验。小学生有多动、插嘴、干涉他人正常学习的学习问题,在成人看来是不道德的,不允许的行为,而这在儿童心目中是道德的、是完全合理的。小学生的内心道德世界虽极其丰富,但其道德情感非常脆弱的,模仿性强,易受暗示,意志落后于认识,因此作为小学任课教师,需要深深领悟到观察和正确了解儿童内心道德体验的重要性,需要把德育渗透在教学的全过程,把道德养成贯穿在儿童生活的始终。如用适当的竞赛激发儿童道德行为的内需,间接组织学生活动培养儿童道德意志,利用游戏培养儿童的道德行为等等。

5.指导好自我评价。小学生掌握道德修养的标准,是进行自我教育的基础。教师应该把学生认同的集体目标分解为具体指标,作为小学生思想和行为的标准。教会他们运用已有的道德概念、道德知识和道德标准,对自己的言行进行自我分析、自我判断和自我批评。班主任要具体指导学生进行道德情感体验,为每一个学生创造自我教育取得点滴成功的机会,并给以肯定和赞扬,帮助学生形成先进的自我。

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范文第3篇

关键词: 中小学生 厌学 积极心理学

积极心理学是20世纪末西方心理学界兴起的一股新的研究思潮,心理学不仅要研究人的各种心理问题,更要研究人的积极品质、积极能力和积极潜力等,关注如何更好地促成人类的天赋和潜能的发展。积极心理学挑战传统的消极心理学模式,是一种全新的“革命性”观点。当前西方积极心理学研究的重点是积极的情绪和体验、积极的心理品质、积极的社会系统。

中小学生厌学是当前教学实践中比较普遍的问题,是一个令社会、学校、家庭都十分担忧和关心的问题。解决这一问题对于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学生厌学情绪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缺少自主性,学习动机不强,学习兴趣不浓;二是缺少自信心,自我效能感差;三是缺少自制力,缺乏有效指导;四是缺少自强精神,没有远大理想。在厌学的原因上,大多数研究者把它归结为社会因素如读书无用论影响,校外游乐场所影响等;学校因素如教学内容枯燥、教学评价单一、教师素质不高、学习负担过重等;家庭因素如家长教育不当、不良的家庭环境等。故而研究者多从社会方面、学校方面、家庭方面探求解决中小学生厌学问题的策略,如优化社会文化环境;更新教育观念,修正学校教育目标,改进教育教学方法,寓教于乐;加强家长与学校的联系,使家庭教育科学化、合理化;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心理素质,等等。但这些只是企图通过改善客观外在的条件来消除学生的厌学情绪。“厌学”是学生厌恶学习或学业的心理,包括厌学态度、厌学情绪和厌学行为。①所谓心病还需心药医,只有从厌学者心理上着手,培养学生的自主、自信、自制、自强等积极向上的心理品质,才能从源头上彻底地解决这一问题。以往也有研究者主张采用心理干预的办法来解决厌学问题,其中以行为疗法、认知疗法的应用最为普遍,他们也仅仅是想着如何消除厌学这一消极心理状态,而不去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在这一方面,积极心理学无疑给我们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启示和现实的依据。我们认为,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接受积极的心理暗示,进行积极的心理体验,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为学生营造一个积极的社会环境,才能在真正意义上克服中小学生的厌学情绪。

一、欣赏学生,让学生获得快乐的积极体验

有一段这样描述厌学学生的话:“对于厌学学生,他们先前的学习生活经验往往是失败的,又受到老师和同学的消极评价,他们认定自己永远是一个失败者,无论怎样努力也无济于事。厌学学生大多自卑多疑,自我概念低,态度消极,对自己没信心,学习时漫不经心,对学习无兴趣。他们对自己完成学习任务的能力持怀疑和不确定的态度,倾向于制订较低水平的学习目标,往往不能给自己确立恰当的目标,以避免获得失败的体验。与其他学生相比,他们更多想到的是自己在学习活动中失败的情况,遇到挫折时,他们往往没有自信心,不加努力便会放弃。在他们心目中,对于失败的恐惧远远大于对于成功的渴望,尤其是经历多次失败之后,他们往往不再指望自己获得成功。”在他们身上我们可以发现有以下几种心理特征:没信心、害怕失败、自卑多疑、态度消极、自暴自弃……虽然致使学生产生厌学心理的根本原因“在于一些学校过多地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考分,相对忽视了对学生的学习兴趣、态度、情感等品质的培养”。②以考试分数这一单一的教育评价方式,把学生当成“知识的容器”,让学生进行着简单而枯燥的知识输入与输出活动,忽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体验,在一定程度上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与动力,产生厌学情绪。但我们不难发现,厌学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长期所遭受的挫败感,使他们有了习得无助感。自我效能感理论告诉我们,只有当人们胜任某些活动、认为自己在这些方面是有能力的,才会产生对这些活动的内在动机。反之,当人不断地受到挫折,便会感到自己对一切都无能为力,丧失信心,这种心理状态叫习得无助感。积极心理学认为,人的本性是偏爱积极,要让人获得足够的积极情绪的体验。积极情绪包括高兴、兴趣、满足、自信、自豪和爱,积极情绪有助于消除消极情绪。教师在日常教学实践中应该给每个学生设定适度的期望,哪怕是一点点的进步也要及时给于肯定,用激励或赞美的语言帮助他们找到自信,而不能仅看学业成绩,重要的是看他个人潜能的充分发展与自我实现。不仅如此,教育工作者还应多创造机会,让学生体验一次又一次的小成功,增强自我效能感,进而增强学习的动机。

二、引导学生,培养积极乐观的心理品质

积极的心理品质指一个人所具有的良好的心理素质,它表现在人的认知、情感、意志、心态等诸方面,如积极思维活动,积极的习惯养成,积极人格的培养,积极的认知方式,积极的意志品质。今天许多中小学生依旧面临着沉重的学习压力。“学生从早学到晚,双休日也没有休息。一天平均下来要学习十多个小时,从早上六点起来,七点半上早自习,上午四节课,下午四节课,连中午一个小时都要在学校看书。一些老师为了追求升学率,给学生布置了大量的作业,学生一天要上九节课,课后,老师又给学生布置大量的作业,学生课业负担沉重。到了周末,老师也要给学生布置大量的作业,使得‘休息日’也不得空闲,每位任课老师都会布置大量的作业。学习只是为了完成任务,他们弱小的心灵难以承受如此大的压力”③。学生毫无自由活动的空间,厌学情绪不免由此而生。尤其当他们失败时,就认为是自己不行而不是努力程度不够。积极心理学告诉我们,每个人都蕴藏着积极的心理品质,表现为接受自我、具有个人生活目标或能感觉到生活的意义,或者是能够把握环境的挑战,拥有成熟防御机制和心理弹性力面对生活中的各种压力情景。具有积极心理品质的人能进行积极归因,一般将负性生活事件和体验归因于外在的、暂时的、特定的因素。

中小学生是不成熟的发展个体,在成长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要教会学生如何快乐自信地学习和生活,幸福地感受现在和乐观地面对未来。我们不仅要积极有效地评价学生,将积极心态、积极情绪传递给学生,而且要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自我评价,觉得自己能行。如果老师和家长给他们传递的是积极的心态和情绪,可以说,他们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就会更乐观、坚强、快乐,更容易接受挑战和挫折。积极心理学相信人是一种“正在成长过程中的存在”,人人都有积极的心理潜能,都有自我向上的成长能力,具有自我完善的倾向,能够克服现实生活中的种种限制,完善和发展自我。主张尽可能地激发人的积极心理需求,使之具有积极的意向、愿望、动机、抱负、兴趣、信念、价值观等。积极心理品质对身心处在发展中的中小学生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应坚决反对以分数作为唯一教学评价指标的错误行径,而应把学生当作是充满潜力的个体,把培养积极的心理品质作为教育的最终目的,这才是彻底消除厌学心理的根本途径。

三、爱护学生,给学生创造一个积极的社会环境

积极社会环境主要研究人类幸福的环境条件(家庭、学校、社会),以及影响天才发展,创造力的体现、培养、发挥等社会环境因素上。积极心理学认为,个人的经验获得与成长是在与环境的积极互动中得到体现的,良好的环境塑造积极的人类经验。社会文化、学校、家庭乃至语言环境等都是影响个人成长的环境因素。研究表明,当孩子们的周围环境和师友提供了最优的支持、同情和选择时,他们最有可能拥有良好的心理健康和人际关系;反之,这些孩子容易出现不健康的情感和行为方式。如果父母经常无休止地吵闹,将会使孩子的精神受到严重的创伤,形成孤僻、冷漠、自卑、冲动、报复、人格偏执的不良心理,导致厌学情绪的发生。父母滥施惩罚、打骂孩子,让孩子感觉不到家庭的关爱和温暖,将会在他们今后的人生道路上投下浓重的阴影,也会让孩子在学习上产生逆反心理,最后导致厌学情绪的发生。一个健康和谐的家庭气氛对于一个孩子的健康成长是十分重要的。和谐的家庭关系,有助于培养子女优良的思想品德、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对于学校方面,教师、教材、教学方法手段、教学评价等诸多因素对学生的学习构成影响,如紧张的师生关系,单调枯燥的教学方法,沉重的学习负担等,这些都可能成为学生厌学的原因。要想“从根本上消除中小学学生的厌学情绪,必须建立起以人的发展和自我实现为核心,以激励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和培养健全人格为内容,以科学教育原则和科学评价体系为途径的有效教育系统”。④中小学阶段是学生大量接受信息、增长知识的重要阶段,是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形成发展的最佳时期,也是心理发育尚未完全成熟的时期。这个时期他们对自己行为的自控力比较差,极易受到社会不良文化影响,如读书无用论。种种不良社会风气导致了厌学情绪的发生。社会系统应下大力气坚决清除社会上那些丑恶现象,改善广大中小学生生活的外层空间,减少不良社会现象对中学生的刺激和诱惑。总之,要给学生营造一个轻松舒心的学习环境,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它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努力。

值得一提的是,以往都是当学生出现厌学心理问题后,才采取弥补措施,缺乏对中小学生厌学问题的积极预防。广大教育工作者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乐观、希望、诚信、毅力、快乐等积极心理品质,在教学过程中给予学生充分的积极情绪体验,以消解心理障碍的困扰。因此,研究当代的积极心理学对中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极为重要。

注 释:

①陈雪松.重庆市大学生厌学心理的初步研究[D].硕士论文,2008,1.

③王卓琴.成功体验在厌学型学困生转化中作用[D].硕士论文,2009,21.

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范文第4篇

一、思想品德素质的培养

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实质就是塑造学生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的教育;教会学生做人、求善、养德,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优秀品质。

1.培养学生助人为乐的品质。体育课上教师要求体质好的学生帮助体质差的学生完成教学任务,教育学生做好人好事,帮助有困难的同学解决问题,并教育学生树立见义勇为、敢于同坏人坏事做斗争的思想,培养学生为他人服务的意愿和行为,使学生从小养成一种助人为乐的高尚品德。

2.培养学生善良正直的品格。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尊师敬长,爱护体弱者的品格。教育学生做事公正、为人和善、言行一致、文明礼貌、不损人利己、不投机取巧、爱护公物。培养学生做新时期合格的接班人。

3.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体育教学靠师生的合作,靠学生之间的合作,只有一个团结合作、温暖的集体,才会凝聚人心,才会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同时也要教育学生关心集体,热爱集体,为集体争荣誉,教会同学之间的相互交往,相互尊重人、理解人、善于与同学友好相处。让学生明白,只有生活在好的合作集体中,才能创造出优异成绩。

4.培养学生具有坚强的意志品质。体育课的学习很苦很累,要求学生必须具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必须具备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品质。教育学生对应做的事自己要坚持不懈,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和毅力,教育学生对失败挫折有一定的承受力,培养学生胜不骄、败不馁、顽强拼搏的优良作风。

5.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体育教学重要的是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教师的讲解与示范,教会学生锻炼身体的方法手段,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自我教育能力,让学生逐步达到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目的。

二、文化科学素质的培养

文化科学素质的培养,主要是通过基础知识的学习、基本技术的掌握、基本技能的形成过程进行智能教育,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创造、求真。而体育课对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都有积极的训练作用,尤其是对数学学科帮助很大。例如,在体育器材的使用上,学生可以别出心裁、创新使用,这对数学中的空间观念和想象力有极好的辅助作用。

1.培养学生的求知好学精神

问题是课堂的生命,没有问题的课堂是没有生命力的。体育教学与其它学科一样,在课上的各环节都离不开教师的提问,提问不仅可以唤起和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还可以启迪学生的思维,开拓和引导学生的思路,出色的课堂提问可引起学习动机,诱发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求知欲,启发学生思维和实现教学目标等功能,也往往会成为一节体育课是否出彩的点睛之笔,换言之即提高课堂效益。

2.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创造力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素质教育就是从这一思想出发,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重点。要抓住这个重点,就必须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始终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品质的培养。学校体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教会学生能动优化身心的技能是其主要任务。“能动优化身心”本身就包含着创造和创造性思维品质――这就规定了体育教学具有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品质的责任和义务。

三、身体心理素质的培养

大量的心理调查表明,广大中小学生各种各样的心理反应,并不都是心理疾病,而主要属于学生健全人格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必然出现的一些心理现象。因此中小学培养实施心理素质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各方面素质和谐全面发展。

1.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始终保持开阔的心胸,提高对心理冲突和挫折的忍受能力,热爱生活,热爱学习。

2.充分认识自己,正确估价自己,有自知之明,不自卑不自负。

3.积极交友,宽容待人,善于与他人交流思想、感情,相互帮助,相互学习。

4.积极培养各种兴趣爱好,如琴、棋、书、画,参加有益的娱乐活动,积极参加各种体育活动。

5.多读优秀的文学、艺术作品,陶冶情操,树立远大的理想。

6.学会思考,爱动脑筋,学会全面分析复杂问题,要有遭受挫折的思想准备。

7.要积极参加劳动,在劳动中吸取教训,接受艰苦的磨炼。

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范文第5篇

积极心理学从传统心理学研究个体消极心理变化到研究个体最积极、乐观的心理品质,这不得不说是心理学发展的一个飞跃。它研究三个主题:第一是积极情绪体验。积极心理学指出任何人生活的质量首先不在于对物质财富的占有量,而是在于积极的情绪体验量。个体具有积极的情绪体验,将会更好地促进身心和谐发展,适应社会,健康生活。其次是积极人格特质的研究。赛里格曼用“解释风格”来对人格进行描述,他把人格分为“乐观型解释风格”和“悲观型解释风格”。积极心理学具体研究了包括好奇、乐观等在内的24种积极人格特质,认为培养个体具有这些积极人格特质的一条最佳途径是增强个体的积极情绪体验。再次是积极组织系统的研究。积极心理学主要研究了怎样建立积极的社会、家庭和学校等系统,从而使人的潜力得到充分发挥的同时也能感受到最充分的幸福。这种研究取向有效克服了当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局限性。积极心理学把关注的焦点放在个体积极的心理品质上,主张充分挖掘人固有的潜能,促进个人心理特质的发展,从而拥有幸福感。积极心理品质是以积极乐观为主基调的持久的、积极的情绪体验,包括智慧、幸福、坚持、仁慈和爱等积极的主观体验,包括创造力、领导能力、洞察力和思维力等积极心理特质,以及包括慷慨、正直、谦虚、自律、幸福感快乐感的积极态度。对个体而言,积极的心理品质主要是指爱的能力、工作学习的能力、积极的人际关系、审美体验、宽容和智慧性等等。只有具备了积极的心理品质,才能够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使个体健康幸福地成长,积极心理品质能让正常人更强壮更具有活力,让人的智慧、勇气、洞察力、交际能力、乐观、真诚、勤奋、现实、慷慨、责任感等特质得到充分的发展,达到人格的自我完善,并最终成为一个自我实现的人。积极的心理品质必然为构建诚信友爱的和谐人际关系奠定坚实的精神基石。

二、艺术教育在培养高职院校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中的作用

积极心理学提出人应该具有的六大心理品质,具体包括:知识与智慧、勇气、仁慈和爱、正义与文明、修养与节制和心灵超越。艺术教育作为高职院校人文教育中的重要内容,能够帮助高职生激发活力和潜力、有助于他们拥有积极乐观的心态,提高抗压排压能力,对于培养高职生的积极心理品质有着重要作用。

(一)艺术教育有利于丰富知识,促进高职生创造力与智力的发展

高职教育是培养高级技能型人才的高等教育,生产制造业是高职生今后就业的主要领域,具有高创造力的高级技能型人才将会得到各企业的极大重视。形式多样的艺术教育能够启发高职生的职业灵感,激发他们的创造激情,并在生产实践中加以应用发挥,产生各种创意,满足生产的需要。很多优秀的科学家和发明家都对艺术有着特殊的感悟,爱因斯坦的母亲从他幼年时就注意培养他对音乐的兴趣,他六岁开始学小提琴,是一位演奏水平很高的小提琴手;诺贝尔奖金获得者杨振宁教授不但在物理学界成就斐然,还对绘画和音乐有很深的造诣。创造心理学家泰勒认为,音乐、绘画及技能的表露称为表露式创造,是其它各种创造的基础。艺术教育对培养具有高创造性的高级技能型人才有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

(二)艺术教育有利于仁慈与爱心的培养,提高高职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仁慈与爱心是人的基本感情,是人与人之间平等交往的重要基础,一个能够尊敬师长、关爱同学、感恩父母的人,必然得到别人的肯定与欢迎。优秀的艺术作品不但给人以美的享受,更能激发高职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对人性的关爱和对生活的珍爱。只有具备仁慈与爱心,才能发现别人的优点,用宽容去理解他人,用真诚去打动他人,用感激去回报他人,用赞赏去鼓励他人。威廉•詹姆斯说过:“人性中最深切的品质,是被人赏识的渴望。”无论是心理学研究还是人际交往的实践都表明,赞赏与真诚往往更能赢得朋友。

(三)艺术教育有利于加强艺术修养,增强高职生自我心理调节能力

当前的社会环境下,高职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往往会受到学习问题、情感问题、就业问题等多方面压力的影响,常常感到心力交瘁、十分疲惫。对于压力的缓解与调节可以通过心理咨询、团体游戏、读书运动、建立社会支持网络等多种方式进行。艺术欣赏在心理调节方面更起着独特有效的作用。艺术活动能够使高职生克服激烈的竞争带来的各种消极、负面影响,感受文化艺术意韵,产生对美的向往与渴望,培养他们的兴趣、爱好和健全的人格,营造一个美好的精神家园。达尔文晚年谈到自己因为对科学的专注而导致心理困境时说:“在30岁或更大一些的时候,各种诗歌给了我极大的享受。但现在,我已经有好多年读不进一行诗了,我同时也失去了对绘画和音乐的兴趣。如果我活第二次的话,我必定规定自己每个星期都要读点诗和听点音乐,以使我大脑那些尚未衰退的部分在不断运用中保持活跃。”艺术教育对高职生心理调节作用主要在于培养他们的兴趣和爱好,提升审美欣赏能力,从而调节情绪、缓解压力和塑造健全人格,使学生在遇到学习、生活中的困难后,能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寻找疏导心理问题的方法。

(四)艺术教育有利于审美能力的发展,培养高职生希望、乐观的积极心理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