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农业信息化研究

农业信息化研究

农业信息化研究

农业信息化研究范文第1篇

1农业信息化对我国农业经济增长方式的影响

1.1农业信息化的内容

农业信息化指的就是在农业劳动和农村经济中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形成农业信息产业,更深层的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让农业和农村经济能够更加迅速、全面的发展。农业信息化的内涵非常丰富,包括农业资源、环境的信息化、农村社会的信息化、农业生产信息化、农业科技信息化、农业教育信息化、市场信息化等多方面,可以说,农业信息化的目标是让一切农业活动都实现信息化,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让农民可以通过计算机信息各种农业知识,进行农业原料的采购等农业活动。

1.2农业信息化促进农业经济增长计划的原理

农业信息化不仅会推动农业经济增长,还会促进农业经济增长的集约化。农业信息化对农业经济的作用主要有:全面进入到生产力系统,通过劳动工具和对象间接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农业信息化会提高农民的业务水平,还会节省资源,让农业经济的发展更具效率和质量;如果把农业信息化应用到农业管理层面上,人们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宏观调控能力就会大大增强,让生产要素和生产资源得到更好的利用。

2我国农业信息化的问题

2.1农村信息基础设施比较落后

信息基础设施是实现农村信息化的硬件基础,但是,我国目前的农村学习基础设施的建设情况并不乐观,电信部门曾经有过统计,到2003年,我国固定电话数量为22149.4万户,其中农村用户只有8101.5万户,只占总数37.8%,在地方政府的和相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下,村村通电话的步伐进一步加快,到了现在这个目标已经基本实现。但是,农村信息基础的建设还是远远不够,农业信息化不光要做到村村通电话,更应该让家家户户都由网络,这样才能更好的采集、加工和存储信息家家户户都有计算机,家家户户都会运用计算机技术来学习农业技术知识,获取最新的农业讯息,这样才算是有了农业信息化的基础。

2.2农业资金制约农业信息化发展

我国农业的劳动生产力不是很高,还受到传统计划经济的束缚,发展的速度非常缓慢。薄弱的农业基础让我国农业资金非常匮乏。而现代信息技术需要一次性投入较多的资金,回报的周期又比较长,我国农业有限的资金还要用于农田建设,这成为限制农业信息化的主要因素。

3推进农业信息化的策略

3.1加强农业学习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农业信息网建设

建设农业信息基础设施是走信息化的第一步,要让传统媒体和现代信息网络优势互补,共同解决农民的信息鸿沟问题。鼓励农民自己建立互联网,购买计算机,对农民的计算机技能进行培养,让农民能够掌握基本的计算机技术。此外,有关部门还要推进农业信息网络的建设,让农民有一个交流的平台。

3.2加强政策引导,营造有利于农业信息化的良好环境

信息技术投入高,风险大,政府应当担负起相应的职能,加强宏观体安康,集中人力物力,提高研究效率,制定合理的扶持发展政策,为农业信息化创造良好的环境,协作攻关克服信息化建设的资金问题。

3.3联合社会多面力量共同参加信息服务

要想加快农业信息化的脚步,单靠政府的力量并不现实,最好的办法就是对社会各方面的力量进行引导,让各种农业专业协会、科研推广机构、各类咨询服务企业都参与到信息服务中来,让他们直接向农民开展信息服务,促进农业信息服务的社会化和共享化。

结束语

农业信息化研究范文第2篇

关键词:农业信息化;研究

1 农业信息化的概念

农业信息化是指人们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收集、开发、利用农业信息资源,以实现农业信息资源的高度共享。基于农业的信息资源非常丰富,农业信息化的内涵应包括:农业资源环境的信息化,主要指土地、土壤、气候、地形地貌、农业生物品种等;农业生产的信息化,包括种植面积、病虫害、种养品种、种养数量等;农业科技信息化诸如农业科研状况、农业科技最新动态、农业科技成果交流、农业科技专利等;农业生产资料信息化,如种子、化肥、农药、农业机械、农用薄膜等;农业产品信息化,如粮食、水果、家畜、木材等的产量、质量及国内外市场价格与供求状况等。

2 农业信息化的现状

在我国,农业信息化发展起步较晚,直到20世纪80年代以后,我们才逐步开展了农业信息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将系统工程、管理信息系统、决策支持系统、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应用于农业生产、资源规划、生态保护、灾害预防等方面。目前,信息技术农业应用研究与推广取得了一些成果,建立起一批农业综合数据库和各类系统。如利用计算机技术,对农作物的选种、灌溉和施肥等环节进行优化处理后,向农民提供信息咨询,指导农民科学种田;对农作物病虫害、产量丰欠等进行预测预报,帮助农药企业合理安排生产,辅助农民科学调整产业结构;根据各种动物营养需求,生产最佳的饲料配方,帮助生产厂家和养殖户获得最大经济效益。近年来,部分科研院所开始探索计算机视觉及图像处理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有些已取得显著的效果。但总的来说,我国农业信息技术发展仍然处于初级阶段,尚未普遍地、规模化地推广和应用,与大规模、广泛地发展产业化农业的要求还存在较大差距。

3 农业信息化存在的问题

3.1 农业信息技术总体水平不高

尽管我国某些领域研究成果具有较高水平,但在农业信息化领域还存在一定问题。技术不配套,研究项目内容单一,目标分散,适应面窄,缺乏多学科专业综合应用研究;缺乏具有综合性、多项信息技术集成、多功能、智能化、网络化的应用成果;缺乏具有适用我国农业国情的二次开发农业系统信息工具,且农业信息软件对上服务较多,面向基层、面向科研生产实用的还比较欠缺。

3.2 信息资源开发不能满足农业发展需要

我国已建成一批农业信息资源库,但其数量和质量均远不足以形成信息产业。现代的农业数据库速度慢、规模小、门类少、水平低;许多数据库只能单机使用,本部门使用,缺乏统一的数据标准;有的数据信息过时,更新系统不完备;数据信息库专业分布不合理,共享性差;地区之间,部门之间公用信息重复收集,传输不畅。

3.3 农业信息技术人才缺乏

由于种种原因,我国农民文化素质相对低下,信息意识较差,获取信息技术的渠道有限,对信息技术需求愿望低。而农业科技人员,由于计算机普及率低,知识不足,导致利用信息能力偏低。这是目前许多农业研究重复研究、低水平研究、盲目研究、甚至研究出结果后才发现与现实有很大差距根本无法应用等问题的症结所在。

4 实现农业信息化的对策

4.1 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信息基础设施主要是指数据通讯骨干网,相应的数据交换标准,以及一些基础软件。农业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目标是建立一个安全、可靠、多功能的数据通讯网技术环境。此外,还应包括一个良好的服务体系以及能体现公益性原则的收费标准。我们应把农业信息网当作农村与农业公用事业来对待,力争使农业企业及农户能用得上、用得起。目前,农业信息基础设施应着重于广播电视网、有线与无线电视网、公用分组交换网、数据库标准规范、农业企业管理数据查询的基础软件等等。

4.2 开发利用农业信息资源

开发利用农业信息资源,就是要通过农业信息资源数据库的建设,及时向社会有关农业信息。因此,应加快建立农业政策法规信息库、农业生产信息库、农业经营信息库、农业科技信息库,并将这些信息通过各种途径及时传递给农民,避免农民生产经营决策与国家产业政策及经济发展趋势相背离,保证各项经济活动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使农民对其自身的生产经营活动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避免因信息不灵而导致农产品过度产出的现象;引导农民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增加农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

农业信息化研究范文第3篇

关键词:农业信息化;精准农业;实施策略

多年来,经过国家和各级政府的积极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在农业各环节中的应用逐步深入,特别是在大田种植、设施园艺、畜禽养殖以及水产养殖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种养大户采用现代信息技术装备的意识越来越强,农业生产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精准农业也得到了迅速发展。

一、精准农业的涵义

精准农业是一种基于空间信息管理和变异分析的现代农业管理策略和农业操作技术体系。根据作物生长的土壤性状,调节对作物的投入,即一方面查清田块内部的土壤性状与生产力空间变异,另一方面确定农作物的生产目标,进行定位的“系统诊断、优化配方、技术组装、科学管理”,调动土壤生产力,以最少的或最节省的投入达到同等收入或更高的收入,并改善环境,高效地利用各类农业资源。精准农业能真正让农民群众受益,农产品持续提质增产,农业持续增效,农民持续增收,农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显著增强。

二、我国基于农业信息化的精准农业的发展现状

1.农业信息技术的应用正从单项应用向综合集成应用过渡。

基于现代农业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和安全的要求,我国农业生产方式正向集约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社会化服务、市场化运作以及信息化管理转变。从生产、经营、管理到服务涉及到诸多环节,依靠单一的信息技术很难实现,农业信息技术的应用正从现代信息技术的单项应用向现代信息技术的综合集成应用过渡。自动灌溉系统、精准的农业技术的推送、病虫害诊断系统,种植养殖环境监控系统等,都会产生大量非结构化数据。大数据技术的出现,提供了良好的解决方案。

2. 农业物联网技术在一些地方已经开始试点性应用。

农业本身所具有的特点使得农业在信息化智能化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复杂的非结构化数据,这些数据的处理和挖掘,需要大数据技术。目前,基于无线传感网络的滴灌自动控制系统在北京、上海、黑龙江、河南、山东、新疆等地开始试点性应用。

3. 解决农业信息化海量数据处理和精准服务的问题亟须创建精准农业信息系统。

农村是我国信息化建设最薄弱的区域。海量数据处理和精准服务一直是农业信息中的一大难题。如何整合相关部门的农业信息资源构建大数据精准农业信息系统工程,是我国农业现代化亟待解决的大问题。精准农业信息系统把有线与无线网络、通信服务与信息服务,终端产品的高中低档科学、合理、有效地组织整合在一起,真正解决了农业信息化海量数据处理和精准服务的问题。

三、农业信息化下,精准农业发展实施策略

1. 突破精准农业关键技术瓶颈。

目前精准农业信息获取、决策和实施三个环节均有技术瓶颈的制约,如:在农业信息快速获取方面,要加强生物物理学、生物数学、生物力学和光学的应用基础研究,重点突破农作物形态、营养、水分和土壤氮、磷、钾等营养元素无损快速测试传感技术,病虫草害信息的定性定量识别技术;在精准农业决策方面,要研究农作物不同生长发育阶段与土壤、气象、管理措施的定量关系,为不同尺度的变量处方生成提供理论依据;在精准作业环节,重点解决适合小规模田块和复杂地形的光机电一体化精准农业智能机械。

2.降低精准农业技术应用的门槛。

国外精准农业经过近20多年的研究,形成了很多商品化的技术产品,但主要是面向大规模农场作业需要,且产品价格昂贵,不适合中国目前的农业经济水平和生产作业规模,要实现精准农业技术广泛应用,必须降低精准农业技术应用的门槛。

3. 与当地农业主导产业紧密结合。

当地的农业主导产业是发展的重点和热点,是当地产业经济的支柱,也是当地政府部门、企业、农民关心的焦点,能够解决当地主导产业发展过程中问题的技术,必将成为其优先考虑的技术选择。因此,精准农业技术必须与当地农业主导产业的发展紧密结合,突出解决主导产业发展的难题,只有这样才能使精准农业技术得到社会的关注和大规模应用,彰显其在发展现代农业的地位和作用。

4.采取高效灵活的技术推广模式。

根据用户需求,可采取不同的技术推广模式,提供专业化、社会化的技术服务,通过驻地工程设计实施,实现系统的正常运转,形成“交钥匙工程的技术推广模式”。

5.制定统一的行业或国家标准。

目前国内外市场上精准农业的相关技术产品很多,但不同企业软硬件产品自成体系。在开展精准农业研究应用过程中,难于构建可运行的精准农业系统。在这样情况下,我国必须建立精准农业技术标准,与国际主流产品标准接轨的同时,也是争夺精准农业技术制高点的重要切入点。

参考文献

[1]宣锴,孟未来 路明祥浅析国内外农业信息化进展 农业网络信息 2010年02期

[2]黄慧德 应用信息技术提升农业研究水平 热带农业工程2011年03期

农业信息化研究范文第4篇

    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新疆农业信息化紧跟国家农业信息化发展。“十一五”期间,新疆村村通工程建设采用直播卫星方式覆盖,完成4740个20户以下已通电自然村盲村,5587个20户以上新通电自然村盲村,720个新通电行政村盲村,共34万多户通广播电视的建设;同时支持50座无线发射台站基础设施基础建设。截至2011年3月底,新疆电话用户总数达到1931.5万户,固定电话普及率达到24.8部/百人,移动电话普及率达到63部/百人,基本实现20户以上自然村全部通电话,互联网宽带用户达到173.8万户。按照自治区党委农村信息化推进进度要求,到2010年,全疆地区实现全部乡镇接宽带互联网,南疆三地州55%以上、其它地区70%以上的行政村、兵协和连队具备宽带接入的条件。尽管我国和新疆农业信息化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现状还不能让人满意。全国各地区农业信息化发展水平不均衡,表现在政府的支持力度不够;信息体系的基础设施比较薄弱;农村信息化人才短缺、农业信息法制法规建设十分薄弱等几个方面。我国“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信息网络体系不健全,无信息服务中介组织,基层缺少能够主动、科学地进行信息管理的人员、缺乏实用大型数据库、信息技术实用性差、农业信息服务体系还没有完成”,形成了中、东、西部的农业信息化发展水平严重不平衡,区域发展差异明显。就新疆而言,影响新疆农业信息化进程因素包括主、客观两方面的因素。国内和疆内在对客观影响因素的分析与建设上有着共同的关注度,集中在信息资源、硬件环境、应用的信息技术与软件开发等问题进行研究与建设。其主要表现如表1。实际上,农业信息化发展除了网络设施基础建设以外,还包括农业信息硬件、软件建设,农业信息服务,信息的收集、加工、处理、分析以及农业信息中介、网上农科教育、网上农产品交易、网上结算、定单农业、物流配送等一系列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活动。也就是说,农业信息化的发展涉及到全区经济的各个领域和农业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因此,需要全区特别是信息技术、信息资源开发和信息服务部门提高对发展农业信息化的认识,做到相互协调、密切配合,遵循市场规律,用市场运作方式共同促进农业信息化的发展。

    2农业高校在农村信息化建设中的优势

    2.1人才优势农业信息科研服务人员是信息和高科技与农业生产经营者之间的桥梁,以新疆农业大学为例,新疆农业大学有一支强有力的科研队伍,他们既为农业现代化建设培养了高水平的农业技术人才,又能为农民解决生产过程中的技术疑难问题。其次,信息服务人才优势。农业高等院校有一批精通信息业务的专门人才,长期的信息服务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不但掌握信息传递技术、信息管理、信息研究等诸多领域的知识,并能将这些知识熟练地运用于服务农村信息化工作中去。2.2农业科技成果优势以农业科技教育、科学研究和技术推广为主体的农业高校,具有学科齐全、人才集中、科研基础雄厚、设备先进等特点,是农业科技成果的源泉。以新疆农业大学为例,2000年以来,全校累计到位科研经费2.46亿元,科研立项697项,获奖科研成果59项;8275篇,授权专利65项。为服务“三农”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2.3数字资源优势数字资源的建设和利用已成为高校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数字化校园建设的重要组成部份。集中新疆农业大学农业技术专家,有计划的建设具有新疆农业特色的数字资源,既为我区广大农牧民提供丰富农业资源,同时也为学校广大师生提供丰富教学资源,对现代教育技术的推广和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的改革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2010年学校投入近200万元,完成了一体化演播室、录播教室及移动拍摄设备的建设,可以随农业科技人员走到田间地头,拍摄农民所急需的农牧业技术等相关资料。

    3新疆农业高校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对策

    3.1进行农业科技推广政府应出台相关政策,提高农业信息服务人员的待遇和地位,吸引高素质人才投身到农业信息化的建设中来,组织农业技术专家、科技人员、在校大学生开展农业科技下乡活动,了解农民急需解决的农业生产技术问题,并逐步推广新技术的应用。同时对现有的人员加强培训,提高其服务水平,这样农业信息工作人员才能面向农村、农民搞好信息服务。将农业产业化程度较高的农业企业与经营大户由信息服务对象发展为信息提供者和信息传播者,带动更多的农户利用信息,共同发展。3.2科技成果转化农业高校通过与行业主管部门合作,将科技成果直接或间接的应用于农民生产及经济活动中,为农业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提供技术支撑。通过现代农业技术推广的信息化手段,宣传学校的专家、学者和科技成果,拉近农业高校与农民间的距离,在农业生产与需求之间搭建起一座新桥梁,便于农民与专家之间取得联系,帮助农民解决农业技术问题,推进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3.3开展科技咨询服务要加大对广大农民的教育力度,加强对农民的系列培训。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农民素质的高低决定了农村社会发展的速度和质量,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最本质、最核心的内容,也是解决“三农”问题最为迫切的要求和关键所在。要对广大农民进行教育和培训,使其成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高农民获取信息的能力和整体素质。农村经济的迅猛发展,对科技信息咨询的需求日益增多。各部门应充分利用农村赶集等各种传统习惯开展科技下乡活动,比如,发放光盘等宣传资料,专家现场答疑等方式,随着信息网络的迅速发展,与网络结合将大大丰富乡村大集的信息服务内容。自治区政府应加大对农村信息员和科技使者的培训力度,提高其服务意识和服务能力,尤其是收集信息、整理信息和传播信息的能力。农业信息工作人员要及时掌握农村、农民、农业生产需要的信息,经常深入市场调查,认真收集、整理、加工农经信息,及时上网。要主动为乡镇企业、种养大户及广大农民提供信息服务,做到服务周到、信息准确,有效提高信息利用率。要积极参加信息知识培训,并注重总结信息服务经验,不断提高信息服务水平。3.4发挥数字资源服务优势,拓展信息传播途径在区内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依托校园网搭建农业信息服务平台,借助运营商(电信、移动、联通)的通讯平台,向农民传递实用农业技术信息,从而拓展信息传播途径。发挥农业高校的优势,拍摄、制作农技方面资源,同时建立后端农技支撑平台,为广大农牧民提供切实可行的农技服务,也为学校积累大量宝贵的具有版权的数字资源,为网络教学提供强有力的支撑,服务于广大师生。同时,加大与运营商的合作,充分运用运营商(移动、电信、联通、广电)现有的通讯平台,形成集信息采集、传输、加工处理、利用及服务为一体的网络体系,将学校的资源提供给广大农牧民。以新疆农业大学为例,2012年学校在数字化校园建设过程中,通过自身资源整合,与新疆广电网络合作,将优质资源与“天山云”平台结合,用现代教育技术改革教学方式,推进学校教育信息化及农村教育信息化,为网络化教育改革做出有益探索。农业大学数字资源建设方案如图1所示。同时,选择农村较为实用且易被农民接受的方式。其内容可由信息服务站人员将互联网上的信息进行筛选,将适合本地应用的信息,制成农民看得清、听得懂、学得来的实用信息,以宣传板报、“小喇叭”广播的形式定期或不定期的。

农业信息化研究范文第5篇

关键词:农民专业合作社;信息化建设;信息资源

中图分类号:F321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5年12月16日

一、绪论

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于2007年7月1日正式施行,自合作社法颁发以来,国内农民专业合作社数量与日俱增,质量不断提高,合作社逐渐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中心力量。而农民专业合作社信息化建设能够为农民提供各种各样的信息服务,并对农村实用技能的远程培训起到很大的作用。所以,充分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社的长处,将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组织管理、生产、经营等方面,对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农民专业合作社在信息化建设中面临的问题

(一)外部环境造成的问题

1、信息资源不足。近年来,尽管国家在农业信息资源建设方面投入了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农业信息资源仍然十分匮乏。一方面是因为农业信息包含的范围很广,农业是一门综合性的行业,涉及行业包括农、林、牧、副、渔等,与包括金融、气象、水电、交通、财政、环保在内的很多部门都有很大联系。而且,农业信息不但要为信息用户提供改良的作物品种、基础生产设施等物质形态的信息,还要提供科学决策、管理经验等知识形态的信息;另一方面因为农业信息时效性、地域性和更替性都比较强,所以不同地区农民对农业科技信息需求差别较大。由此可见,我国在农业信息资源方面还存在着信息量不足、信息收集覆盖率不足够大、收集方法不够标准等很多问题。

2、服务队伍建设不力。合作社信息化建设的基础是各个信息服务人员,虽然各地已经加快信息化建设的节奏,但信息服务人员和资源平台操作人员大多缺乏专业能力,还不能满足信息化建设的需要。作为服务平台操作人员必须能够非常熟练地使用电脑,具有良好的沟通表达能力,并且要对农业科技方面的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信息员队伍知识结构不能适应工作的需要,整体素质还比较低,其中绝大部分是由乡村干部所担任,他们没有办法起到良好的联络作用。专家队伍也还有待完善,现在我国的专家队伍,主要集中在农学、林业、畜牧业等方面,水利、气象、农产品加工方面的专家严重缺乏,覆盖面不够广。服务队伍建设的不力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业信息化建设的进程。

(二)合作社内部存在的问题

1、合作社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不足。当前,我国的农业信息化建设已逐渐完成省、市、县三级农业信息服务平台,但在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上还存在比较多的问题:一是农业信息网络基础设施较差;二是农业基础设施的信息化建设还比较落后。这主要体现在:

(1)网络传输存在故障。尽管目前我国农业网站已基本覆盖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各个方面,并且总数已经达到184万余个,但站点主要集中在经济发达地区,一些市县甚至连农业网站平台都没有建立,大部分乡村缺乏网络通信方法,使得农民之间的数据传输出现网络故障,信息到达农户出现了问题。

(2)网络基础设施成本高。农业信息高使用成本,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第一,高硬件成本。农民连接到因特网,需要一台计算机,一台调制解调器和一条电话线,总投入约在5,000元左右,仅此一项,就是一笔不小的支出;第二,网络软件和服务成本更加高,一年几千的网费,农民负担很成问题。所以说,让所有农户都有网上是不实际的。

(3)网站建设不发达,总体规模小,分布不均匀。我国农业信息网络建设还很不发达,网站规模总体偏小,质量较好的站点也不多,且站点之间相关性较差;此外,站点主要集中在经济发达的地区,中西部地区数量明显不足。

2、农民自身信息意识淡薄。当前,农民对于农业信息的认识、理解和运用仍处于非常低的水平,即使明白“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但也很难真正实施。首先,农民思想观念转变不够,农民受传统文化影响很深,大多数还保留着旧的规矩、旧的观念等顽固保守的思想,保守的、片面的信息仍然存在;其次,大多数农民只看得到眼前的利益,而无法从长远看农产品的市场价值;最后,农民对于农业发展的了解还不足,无法清楚了解信息网络的巨大作用,对信息化缺乏热情。这也使得他们很难接受新的思想,严重阻碍了信息化的发展。

三、完善农民专业合作社信息化建设具体措施

(一)政府方面的措施

1、加强政府组织领导。政府和有关部门应该着力解决民生问题,提高责任心,高度重视合作社信息化建设的发展,要把合作社信息化建设当作农村工作的重点部分。各级领导更要详细地划分各部门的职责,分工协作,而且要制定相关的考核制度,加强对农民专业合作社信息化建设工作的管理,对于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来说更要致力于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社信息化的建设工作。监督工作的落实,政府主要领导人应当成立监督及管理团队或者机构,加大考核力度。接下来有关部门要制定基于真实情况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信息化建设的发展战略,为信息化建设的发展提供长远的规划,制定长期的、有助于合作社信息开发和利用的管理和服务的机制,让农民专业合作社信息化能够健康发展。

2、实行优惠政策。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社支持和保护农业是很多国家常用的做法。现在我国对合作社的支持政策主要集中在税收优惠和财政资金扶持等各个方面,但是扶持力度还比较小,范围还比较窄,许多合作社尤其是中小型合作社不能享受到扶持政策。建议政府给予合作社更大的财政支持和税收优惠等政策。在合作社经营服务设施,特别是加大农业技术推广、农产品加工、运输和科研设施建设方面的投资力度,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鼓励和引导商业银行为合作社提供长期贷款服务,支持和鼓励土地向合作社流转等,促进合作社收购联合发展。

3、加强人才培养。人才是农业信息化的基础。农民专业合作社信息化建设需要综合型的专业人员,不仅需要他们了解农业信息知识,还需要了解信息产业经营方面的知识,所以政府需要积极开展信息技术相关知识的培训,大力培育信息技术人才。要抓紧信息员的培训工作,加强信息员专业技能的培训,努力培养出一批专业技能过硬,并且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二)合作社自身的措施

1、加强农民信息意识和技术的培训。着重培养农民的三种意识,即信息意识,使农民拥有较强的信息意识,舍得投资信息化建设,善于从农业、科技等部门以及网络上获取信息;科技意识,使农民拥有较强的科技意识,学习科技、运用科技,走科技兴农的道路;市场意识,使农民拥有较强的市场意识,学习市场经济知识,运用市场经济解决养殖问题。

2、因地制宜地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应以更灵活的方法吸收社会资金,处理投资方、使用方之间的关系,增强信息建设工作的活力,减轻政府的负担。具体而言,各地可以因地制宜根据环境和文化等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措施。比如,在东部发达地区可以多制定一些优惠政策,吸引集体和企业投资,发挥各自的优势,共同推动信息化建设,利益共享,从而减轻国家负担;而中西部地区,由于经济的发展比较慢,应该先由政府投资,带动经济发展,然后再考虑下一步的计划。这样,无疑会大大减轻国家负担,从而保证信息化建设更好的实施。

主要参考文献:

[1]杜奋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及其政府角色担当[J].改革,20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