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跨文化的知识能力

跨文化的知识能力

跨文化的知识能力

跨文化的知识能力范文第1篇

一、生态视角下的高职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框架

(一)生态视角下的跨文化教学观生态语言学和教育生态学是将生态学分别与语言学、教育学相结合的新兴交叉科学,它们的兴起为高职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研究与实践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尽管二者研究范围各有侧重,但都强调生态学的基本要义:综合、平衡、动态、发展。从生态的视角来看文化与跨文化教学,我们不难理解如下观点:语言是文化整体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开展高职英语教学就必定要进行跨文化教学;跨文化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实现向“全人”发展的培养目标;文化是动态的,是随着时间、地点及文化群体成员的年龄、性别、价值取向等变化而变化的,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要通过多方式、多渠道开展。这些观点对于我们理解高职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构成要素和培养框架的构建具有重要启示作用。

(二)高职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框架高职学生在未来工作岗位中,跨文化交际能力主要包括不同文化间的沟通能力、协调能力、合作能力、问题讨论与处理能力、应变能力等。根据上述能力要求,结合生态学综合平衡、动态发展等观点,我们认为,高职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构成要素应涵盖跨文化知识、跨文化意识以及跨文化交际技能三个层面的内容,以此为基础,构建出生态的高职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框架(见图1)。跨文化知识。注重的是认知层面。主要包括显性跨文化知识和隐性跨文化知识两方面。显性知识是可以直接学习到的跨文化知识,如本族语和目的语两种语言在政治政治制度、社会背景、语言交际、风俗礼仪、历史宗教等方面的异同;隐性知识则潜藏于人们的思想意识之中,只有在跨文化交际实践时才显露出来,包括思维方式、价值观念、非语言交际等方面的文化差异。跨文化意识。注重的是意识层面。从生态综合平衡的角度来看,文化生态中的任何一种因子都有其存在的理由,文化只有差异之别,没有优劣之分,本族语文化与目的语文化同等重要。因此通过高职英语教学平台,我们要在意识层面上让学生树立生态的文化观,提高学生对文化多元性的认识及对文化差异的理解与宽容,摒弃文化偏见,从而在交际实践中能自觉进行跨文化思维,并根据文化情境调节自身的交际行为。上述跨文化意识的树立将直接影响学生在交际实践中的表现。跨文化交际技能。注重的是行为层面。旨在增强学生语言与文化的协调能力,包括调适能力和实践能力。调适能力即要提高学生为适应具体的跨文化交际环境而在心理和思维方式上调节自身文化行为的能力,而实践能力是开始、维持和结束跨文化交际活动的技巧、策略和应变能力,从而克服文化差异导致的交际障碍,成功进行交际。从生态的角度而言,跨文化知识、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技能三方面内容是一个整体、动态、多元、开放的生态系统:树立意识是前提,拓展知识是基础,培养交际技能是关键。跨文化意识的树立根植于丰富的跨文化知识,而熟练的跨文化交际技能又是具有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知识的外在表现。同时,三方面内容又是一个动态开放的生态系统,三者综合平衡,并随着外语语言能力的提高螺旋向上发展。因此,三方面内容在生态的高职跨文化交际能力构成要素中缺一不可,其培养要同时进行,不能顾此失彼。根据上述构成要素,我们可以确立生态的高职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框架:在确立高职跨文化能力培养目标的前提下,利用外语教学等多种平台,从丰富跨文化知识、树立跨文化意识、培养跨文化技能三方面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在此基础上通过多种方式方法开展跨文化交际实践,发现问题并反思、调整培养思路与方法,再应用于跨文化培养教学实践。

二、框架践行策略

(一)课堂教学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教学这一平台,借助教材,讲授英汉语言交际和非语言交际的主要内容及差异,让学生养成“入乡随俗”的思维习惯和交际习惯。另外,教师可通过泛读材料,浏览相关视频、网站,阅读英美报刊等,让学生接触到更多真实、全面的跨文化知识。教师在选择教学材料时既要包括目的语文化也要包括本族语文化,引导学生树立中西文化兼容并举的生态文化观,尊重和理解文化差异,以客观的心态开展跨文化交际。

(二)教学方法首先教师可用多种方法丰富学生的跨文化知识:显性的跨文化文化知识可以通过讲授知识、阅读材料、观看视频等方式获得,而隐性知识的获取可通过“耳濡目染”的方式,教师在日常教学及与学生交际中,随时涉及跨文化交际的相关知识;也可通过课前布置跨文化知识任务,课堂上让学生轮流做CultureReport的方式,自主进行文化内涵探究。跨文化意识的树立可通过三个步骤:理解文化差异、客观鉴别和比较文化差异、最终能进行跨文化思维,教师可通过音频、视频

跨文化的知识能力范文第2篇

(1)三维目标的整合思路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明确指出“国家课程标准应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这实际上是对三维目标的具体诠释,这三个维度是相互渗透、相互融合在一起的,应将三维目标视为一个统一的整体,以此来指导我国当前的教学改革。(王丽红,2013)就跨文化交际的内容来看,其包含的知识较为庞杂,必须要具备驾驭语言文字,尤其是动态语言的诸多能力,从知识与能力目标来看,实际上重视的是基础知识的掌握以及基本技能的形成,交际能力的培养实际上也是这一目标教学的基本依据;从过程与方法目标来看,实际上重视的是教与学的方法,即将教学过程视为学生对知识的建构过程以及自身情感体验过程,交际能力的培养要经历一个行为过程;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来看,实际上体现的是课程教学的人文性特点,重视学生的内心体验,跨文化交际必然要受到个人情感态度以及价值观的支配和影响,有效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更有利于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培养。在跨文化交际培养中,三个维度的目标是相辅相成的,必须对其进行整合,跨文化交际能力框架应立足于三维目标,在此基础上完成构建。(刘桂影,2013)

(2)三维目标在交际教学中的落实

从认知心理学角度来看,跨文化交际实现的不同文化的迁移,期间要借助程序性知识这一手段,影响文化迁移有三个认知结构变量,即原有知识的可利用性、原有知识的巩固性和新旧知识的可辨别性,通过对认知结构的变量能够促进新的学习迁移,这是在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中必须要注意的问题;从情境认知理论角度来看,跨文化交际是对已掌握的信息进行再加工的过程,在特定情境下,跨文化交际要完成情境脉络的构建、角色的参与以及实践共同体的建构,在教学中则是要实践学习者身份的发展以及知识的再生产;从人本主义学习理论角度来看,跨文化交际是情感与认知的统一体,首先要重视学生的情感教育,提高其文化认知能力,情感交流的建立是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重要环节。(王华,2014)在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中落实三维目标,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其一是知识与能力的习得和再现,交际的保持开始于知识的习得,实际是对知识的再现,相关教学实际上是在对交际知识进行有意义的编码,形成程序性知识,使其在交际中能够实现迁移,即在实践中得到落实;其二是过程与方法的运用和体现,应积极提倡自主和合作相结合的学习方式,使学习主题对学习过程和学习内容能够有一个自觉的意识,重视跨文化交际情境的创设,满足民主性、趣味性、主题性等特点,激发学习主体的交际欲望;其三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和升华,学习者对某一文化的倾向性,会影响到自身的行为习惯。在跨文化交际中,言语行为将直接影响到交际成果,必须注意自己的说话态度,养成良好的道德情操和文明的交际素养,反映在教学中,则应注重对学生情感的引导,规范其语言习惯和交际态度,使其在跨文化交际时能够受到良好文化的熏陶,保证交际活动的顺利进行。(詹晓丽,2012)

2基于三维目标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框架的构建

(1)跨文化交际能力框架的具体构成

对于跨文化交际的评价,普遍遵循的标准为有效性和恰当性,语言的使用要与文化环境相适应,语言的适应性也因此被视为交际能力的核心,是交际双方共同遵守的规范,而语言的有效性则是长期培养的结果,主要涉及到完成任务、适应新文化能力和构建良好的人际关系三项结果。与普通交际相比,跨文化交际需要考虑的因素更多,跨文化交际能力框架的组成也更为复杂。跨文化交际反映的是不同文化群体之间的交际行为,必须考虑到交际双方的文化语境,二者也是影响跨文化交际成功与否的核心要素,换言之,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必须在多元化语境下进行,并重视内容与方式的变化,培养的是一种动态发展的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需要综合的知识为基础,构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框架则需要考虑知识、能力、态度和素养四部分构成,对各要素进行细化,其中知识包括文化知识、语言知识、社会知识和专业知识,能力包括交际能力、社会能力、学习能力和专业能力,态度包括交际态度和个人太态度,素养则指的是个人的品行及心理素质,这些构成要点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文化交际能力框架的构建必须包括知识、能力、态度和素养四个层面的内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涉及的内容较多复杂,贯穿于整个外语教学中,相关教师必须要具备较高的外语水平和文化知识,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建立与跨文化交际相配套的教学方式和评估体系,制定切实可行的跨文化教育目标、原则和方法,拓展培养扩文化交际能力的途径。(刘春燕,2012)

(2)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模式的构建

基于三维目标整合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框架的构建实际上要达到一种全新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模式,其重点在于对培养理念、培养目标、培养原则、培养内容以及培养环节的确立和梳理,培养模式的构建以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基本框架为基础,以已有的培养理念为依据,参照国内外相关方法,基于我国当前教育的培养现状,设计以下构建流程:其一,培养理念的确立,应将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主线渗透到外语教学的各个环节以及学生的个体发展当中,形成统一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体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通过不断的学习、体验以及实践,使自身跨文化交际能力得到提升;其二,培养目标的确立,基于三维目标整合模式下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目标应保证个层面要素的全面发生,将学生培养成为跨文化人,最终达到自主性培养和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其三,培养原则的确立,首先要保证培养内涵的明晰化,体现出培养的动态和发展特征,更注重学生的内因,其次是培养实施体系化,将教学各环节统一结合在一起,再次是培养方式的多样化,将能力培养与交际实践相结合,最后是培养过程渐进性,即形成一个循序渐进的培养过程;其四是培养内容的确定,从总体上要保证各层次要素的均衡发展和同步提高,重视方法的灵活性和测评的全面性,使培养内容得到不断优化,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得到不断提高。

3结论

跨文化的知识能力范文第3篇

关键词: 东盟 英语教学 跨文化交际能力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

一、引言

随着中国-东盟战略伙伴关系“钻石十年”的到来,以及“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推进,中国和东盟之间的合作交流势必更加紧密、深入和宽广。东盟各国日益高涨的“汉语热”在进一步推动我国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人才大力培养的同时,也对人才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提出挑战。因此,2012年教育部高教司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2012年)》中对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人才明确提出了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要求。

二、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英语教学中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现状

目前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基本上包括六大部分,即语言类、文学类、文化类、教育类、技能类和公修类。从文化与交流的广义视角看,几乎所有类别的课程都对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具有促进作用。英语是目前使用最为广泛的跨国文化交流工具(张晶,2010),从语言与文化联系的紧密度及课程对国际视野的呈现度来看,大学英语课程无疑是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理想渠道。事实上,早在2007年教育部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就在教学性质和目标及教学要求中提出大力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方面的内容。可见大学英语课程与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在人才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目标上具有高度一致性。此外,大学英语课程通常贯穿于学生大一、大二两个年级阶段,共计15个学分,累计达240个学时,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系统性提供了可能。因此,从理论上说,以大学英语课程作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人才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主渠道是合理的,也是可行的。

就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所修习的大学英语课程实际情况而言,在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方面,教师大多采用的都是文化导入的方法,即在单元内容讲解中对所涉的异国文化知识进行简要的介绍或比较,使学生在认知层面了解他国国家概况、风俗习惯、礼仪禁忌等事实性文化知识。这样产生的问题有两个:

一是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体系不完整。对异国文化知识的了解仅是跨文化交际能力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并不能等同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获得。跨文化交际能力是个体在认知、情感和行为三个层面共同发展而成的,大学英语课程中的文化知识导入仅是在个体认知层面给予了一些文化事实和交际规约的知识性介绍和储备,要推动学生在情感、行为层面发展,还需要大量基于文化知识的对比、分析及反思等体验性教学活动。以Byram等为代表的西方学者就尤为强调经历(experience)文化差异,然后通过“分析―反思―再经历”这一循环往复的过程而提高跨文化意识,从而最终获得跨文化交际能力。反映在教学中,即始终将以学生为中心的跨文化体验活动置于教学过程的核心地位。缺少了具体的跨文化体验活动,静态的文化导入难以促使个体对文化的深切思考,停留在个体浅层认知层面的可能性极大。

二是文化知识结构失衡。就广西高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面临的机遇而言,人才培养倾向于以东盟为重点的“一带一路”国家的交流合作,学生毕业后在东盟国家进行海外汉语教学的概率比在英美国家要高得多。在文化知识的学习上,东盟国家的文化知识理应受到重视。然而,由于英语教材中出现的文章体现的多是欧美等西方国家的社会文化内容,几乎没有与东盟国家相关的内容出现过,因此这种文化输入的失衡,可能会造成学生今后从业所需文化知识的缺乏,并产生某种文化偏见。

从上述分析来看,要利用好大学英语课程体系作为广西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人才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主渠道,首先必须在大学英语课程体系框架内构建一个合理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模式,并在此模式内体现出向以东盟为重点的“一带一路”国家的教学倾向。

三、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英语课程中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模式构建

(一)跨文化交际能力模式理论

跨文化交际能力研究起源于美国,在几十年的发展变化中,已基本形成了“认知―情感―行为”三位一体的研究框架。在此框架之下,学界提出了多种各有侧重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模式。其中对外语教学中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影响较大的主要有Fantini和Byram提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构成四要素理论,四要素分别为知识、态度、技能和文化批判意识。Byram认为跨文化交际过程中涉及的知识,不仅应包括社会群体及文化知识,还应包括有关交际过程的知识;态度指对互动文化所具有的好奇、开放、包容、尊重和欣赏的积极正面的态度;技能不仅包括对他国文化进行解释与联系的能力,还包括真实交际中探索文化新用娌⒂胫互动的能力;而文化批判意识则指对互动双方文化进行思考、质疑和评价的能力。由于Fantini和Byram是从语言教学和跨文化教育相结合的角度提出的四要素模式,因此,该模式也强调这四个构成因素必须与语言能力、社会语言能力及语篇能力相结合才能最终形成个体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毫无疑问,这一模式对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进行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提供了十分有益的借鉴。

跨文化的知识能力范文第4篇

关键词: 高中英语教学 文化差异 跨文化交际能力

《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根据高中学生认知能力发展的特点和学业发展的需求,高中英语课程应强调在进一步发展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基础上,着重提高学生用英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注重提高学生用英语进行思维和表达的能力;形成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基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进一步拓宽国际视野,增强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使命感,形成健全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为未来发展和终身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什么是跨文化交际能力?为什么要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如何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本文拟就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和论述。

一、关于跨文化交际能力

高一虹认为:“跨文化交际能力指的是进行成功的跨文化交际所需要的能力或素质。”毕继万则进一步指出:“跨文化交际能力是语言能力、非语言能力、跨文化理解能力和跨文化交际适应能力等方面的综合能力。”

21世纪外语人才的需求日趋多元化,对学生的培养目标,无论是在宏观上还是在微观上都需把跨文化交际能力放在一个重要位置上加以强化。我们不仅要使学生有基本的文化素质,而且要使他们在国际文化交流传播中减少因文化背景不同而产生的误解和冲突,避免本民族文化中心主义,以积极和宽容的态度沟通并消除误解,在中国文化和世界文化之间顺利跨越“文化沟”,构建“文化桥梁”。

二、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在我国现阶段的英语教学中,教师往往片面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应试能力,而忽视文化背景知识的教学对语言学习的重要作用,致使很多学生虽然掌握一定的英语词汇量和语法知识,但是缺乏在不同的场合下恰当使用语言的交际能力。

因此,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英语教师首先应该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和对跨文化交际教学的认识与能力,然后才能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与此同时,英语教师还应采取多种途径,充分挖掘教材资源,组织丰富的课内外活动及充分运用多媒体资源,慢慢地对学生进行跨文化意识培养,逐步让学生感受西方国家的文化,提高他们的认知水平,帮助他们拓宽国际视野,激发他们学习英语文化的兴趣,从而达到发展他们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目的。

三、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具体方法

1.结合教材,从词汇、习俗、语篇等方面着手,进行中西文化的差异比较,帮助学生了解文化差异,逐步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我国各阶段的英语教材都含有许多体现英语国家文化特色的文章,其中涉及英语国家文化背景及中西文化差异、中西文化对比等内容。英语教师可以结合教材介绍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增强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例如,外研版高中英语必修5 Module 4中,通过教授新单词“基督教”和“圣诞节”,英语老师可以引导学生了解西方社会的节日和宗教,以及一些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同时,外研版高中英语中每模块都有Cultural corner,即介绍国外的文化背景与中西文化差异的知识,对此英语老师可以对学生进行跨文化能力的培养。

在教学中,教师不但要对词语的文化知识背景进行必要的解释,而且要和母语进行适当的比较,以便使学生了解两种文化的差异,从而掌握正确运用英语的方法。

例如,“足球”这个词,英式英语中叫“football”,而在美式英语中叫“soccer”,美国人口中的“American football(美式足球)”其实是橄榄球“rugby”。在讲到这些时,老师应当让学生了解美式足球不是圆的,而是橄榄形的,玩时多用手而不用脚等。又如在讲到“floor”一词时,老师应告诉学生,它除了当“地板”讲,还可以当“楼层”讲。但是,英美两国的表达方式又不一样,美国和中国说法一样,而英国则把二楼叫“first floor”,一楼叫“ground floor”。如此除讲清词语的概念部分外,还向学生介绍了它包含的文化背景知识及英美词语的差异,使学生掌握比较地道的英美英语。

2.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创设具有英语文化特色的交际情境,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跨文化交际意识。

课堂活动是学生进行语言实践的重要途径,教师应精心设计、创设出的具有英语文化特色的交际情境,组织学生在这种特定的语言情境中开展语言交际活动,增强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例如让学生进行诸如自我介绍、打招呼、道歉、购物、就医、请假等特定情景的语言练习和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结对练习等课堂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具有英语文化氛围的教学活动中来,运用所学的语言知识进行练习,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3.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创造出具有浓郁的西方文化氛围的学习环境,使学生熟悉中西文化差异,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多媒体教学的迅速发展,为英语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课程资源。为了更形象生动地了解、熟悉中西方文化差异,教师可以给学生播放相关的影像影视资料,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从中体验到西方文化生活氛围,学到教材上学不到的跨文化交际技巧。

4.开展多种多样的课外活动,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扩充自己的文化知识,了解和积累英语国家文化,实现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伸。要让学生获取丰富的文化知识,单靠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还要鼓励学生充分利用课外时间来扩充自己的文化知识。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经常给学生补充外国网站上的文章,让学生阅读地道、鲜活的语言材料感受文化。此外,还可以开展专题讲座报告、文化知识竞赛等,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可以给学生播放英美电影,引导学生注意观察英语国家的社会文化等各方面情况,各阶层人们如何与朋友交往,怎样进行娱乐活动,说话表情、手势等;还可以经常组织学生举办英语角、英语沙龙等活动,帮助学生存储相关的文化背景内涵等各个方面知识,最终增加和增强其跨文化方面的知识和素养,达到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目的。

总之,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对于学生文化意识和能力的形成有明确的指示,教师在进行英语教学时不应只是单纯地进行“语言教学”,而应加强“文化教学”,通过多种具体可行的方法营造英语学习的文化氛围,丰富学生的英语文化知识,提高学生的文化敏感性,从而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最终达到成功交际的目的。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25-27.

[2]高一虹.语言文化差异的认识与超越[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3]毕继万.跨文化交际研究与第二语言教学[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8,(1).

跨文化的知识能力范文第5篇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能力;英语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1-0134-02

一、引言

跨文化交际是一种交际行为,就交际的种类来看,可以是人际间的交流,也可以是个人与公众(群体)间的交流。跨文化交际是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谈话者之间进行的交际。

美国跨文化交际研究著名学者把跨文化敏感度定义为:人激发自己理解欣赏并且接受文化差异的主观意愿。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跨文化交际无论在广度还是深度上都在不断拓展,跨文化交际能力在国际交往中的作用日益重要。随着网络的诞生和发展,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中国正在走向世界,世界也在关注中国,中外文化的建立与交流已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这一切使得跨文化交际成为了时代的突出特征。而在这一过程中,英语作为世界语言越来越凸显其在世界交流中的重要作用。

在英语学习中,学生需要认识到语言与文化的关系。语言与文化相互依赖、相互影响。二者的关系是辩证的,语言属于文化的一部分,它是表达和传播文化最明显、最有效的交际工具;是文化得以生存的力量。在英语教学中,教师也应该意识到外语教学的重点之一即在于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这也是外语教学不断追求的最高目标。

二、研究目的

本次研究以实际调查为主要方法,通过问卷及访谈的方法,调查了我系学生在英语学习中对跨文化交际的认识和理解,以及教师在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现状,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缺失的现状及文化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因此,进一步寻找合理的途径解决问题,改善现状,使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了解和掌握跨文化交际知识和能力,从而能够培养出符合时代要求的应用型复合型英语人才。

三、研究设计

1.研究问题设计。(1)英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2)英语专业学生跨文化日常交际能力;(3)英语教师的跨文化教学意识。

2.问卷设计。针对学生和教师,设计两套不同的问卷。学生问卷包括跨文化交际意识和交际能力两个方面,其中跨文化交际能力包括跨文化交际知识、对西方习俗的了解、非语言交际知识、与西方人交往中的细节、影响跨文化积极主动交往的心理因素、跨文化交际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以及提高途径等方面的选择题。每个选择题有3个选项,受调查者需选一个最适合自己的选项。教师问卷包括教师对跨文化交际的认识和课堂教学中对跨文化交际知识的处理等方面的选择题,教师根据自己在实际教学中的情况作答。

3.调查对象。调查对象是河套学院外语系的学生及老师:英语专业一、二、三、四年级各20人;教师20人。男、女生比例为1∶3。受调查者的年级、性别都考虑在内,因而能够较准确地反映出目前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4.数据收集。采用无记名答卷方式。要求独立完成,时间15分钟。发放问卷100份,回收有效问卷98份。

四、分析统计

1.英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以下表格从不同角度提供了大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大体情况,揭示出他们跨文化交际意识淡薄的现状。从表1中看到,大多数被调查者对西方历史与文化只是一般熟悉,而十分熟悉的只占了5%,28%的学生对此完全不熟悉。表2显示,被调查者中与以英语为母语的人之间的交流几乎没有,极少数10%的学生经常与以英语为母语的人交流。而将近一半的学生(47%)从来没有过交流。

2.英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以下表格从交际中不同的角度提供了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大体情况,从表中可以看出,多数学生对跨文化交际基础常识还是比较熟悉,他们了解到中西方文化的不同,了解到日常交际当中需要注意的礼貌原则等。这些也得益于平时开设的《英美概况》、《西方文化入门》等课程的学习,同时,学生平时的搜集和积累也是非常重要的。

3.英语教师的跨文化教学意识。以下表格反映了大部分英语教师在课堂中很少重视西方文化的渗透,教师只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疏于对学生跨文化能力的培养。而且一些基础课程,侧重点都放在了培养学生语言基础能力,即听说读写能力,特别是阅读的能力,而忽视了综合人文素养的培养和提升。

五、提高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基本对策

(一)利用条件,创造氛围,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1)举办跨文化知识讲座;(2)主题文化活动;(3)自主学习;(4)鼓励社会调查。

(二)提高教师跨文化交际知识和能力

1.提高教师对跨文化交际的认识。要重视教师的能力培养,改变教师教学观念。通过跨文化交际培训、文化讲座和学术交流等方式强化教师的自身综合文化素质。只有教师认识到了这一点,才能从整体上把握英语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的关系,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模式,切实在课堂教学中做到注重学生跨文化能力的培养,变传统的语言知识讲授为知识与文化并重讲授。

2.转变课堂教学理念。跨文化交际与外语教W密不可分。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改变传统的只讲授语言知识的方法,可以结合教学内容中涉及到的一些文化知识进行拓展和补充。

3.重视课堂教学方法。教学方法尽量多样化,从全方位进行文化熏陶。

六、结束语

根据分析结果,本研究认为英语专业的学生在注重平时基础知识学习的同时还应当多参加有关实践活动以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多和外教进行交流,平时多阅读英语文化方面的书籍以增加自己的文化修养,提升自己的文化内涵。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性,大胆改变课堂教学方法,寻求多种途径,增强学生的文化敏感性,增强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学校也应当抓住合适时机,举办各种活动,尽量为学生在校内创造跨文化交际的环境和氛围。总之,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是一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需要老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

⒖嘉南祝

[1]高永晨.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现状调查和对策研究[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11)

[2]胡艳.大学生跨文化交际敏感度调查[J].外语界.2013,(2).

[3]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李立胜.英语专业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J].2009,(3).

[4]刘凤霞.跨文化交际教程[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5]彭世勇.英语本科生跨文化敏感多层面间相关系数对比[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07,(6).

[6]孙杰,孙鹤.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调查研究[J].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5).

An Investigation and Study on the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of English Majors

―Taking Students of Foreign Language Department in College as an Example

ZHU Xue-min,Wang Fang

(Foreign Language Department Of Hetao University,Bayannur,Inner Mongolia 015000,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