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

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

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

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范文第1篇

[中图分类号]R-055[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07)06(a)-102-01

临床实习医生从教室走进病房,从系统的理论学习进入临床实践,从学校步入社会,在实习阶段初步了解许多知识,其中包括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这对以后学生走上工作岗位的能力以及是否成才有着重要的意义。在具体的临床带教中,我们发现实习医生在临床思维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就如何培养实习医生的临床思维能力现探讨如下:

1 实习医生临床思维中存在的问题

1.1临床思维的懒惰性

现在的大学生平时在家里几乎所有的事情都是由父母亲的安排的,许多难题都由家人考虑,所以许多学生养成了懒于思考的坏习惯;在具体的临床实践中,许多实习医生懒于去思考,表现在平时的带教中,老师提出问题时,本来一些基本的问题经过思考是可以回答的,但一些学生不假思索就回答“不知道”或者回答的很外行。在某次教学查房中,针对一名发热病人,带教老师问一个学生发热说明什么问题,他答道:“说明病人体温高”,这样的回答是临床思维懒惰的典型表现,其实发热最常见的原因是各种感染。现在由于医学科学技术的进步,有了许多先进的设备,这也造成部分实习学生忽视临床实践,过分依赖如计算机断层扫描、磁共振成像、血液生化分析等日新月异的高科技设备。

1.2临床思维的被动性

我国高等医学院校教学工作中传统的、灌输式教学虽然能短时间内增加知识,但随着时间飞逝而很快忘记。在实习的整个医疗活动中学生还是处在一种被动的状态,每天都是在教师的指示下做抄抄写写的工作。平时老师的理论传授只是“填鸭”式和义务式。老师给学生布置任务,学生被动地执行,很少问“为什么”,在临床病例的处理中学生没有自己的见解,老师说什么就是什么,老师似乎成为绝对和必然的正确者。如平常交班中,值班实习医生交班时提到某病人腹痛,经解痉止痛药后症状缓解;某病人昨晚出现高热。有时问学生出现腹痛或高热的原因,学生仅仅回答是老师没有解释,而不是自己去考虑,自己去翻书查资料,这种被动的思维必然造成学无所成,知识肤浅,一些问题永远不知道为什么。所以在平时的临床实践中学生的思维是过分依赖于老师的被动思维。

1.3 临床思维的混乱性

在临床实习中,部分学生思考问题杂乱无章,缺乏条理和逻辑性,对一个问题的回答逻辑性、层次性不够,仅仅是零星和松散的片面。如有些学生对新收病人问病史时,一会问诱因、一会问一般情况、一时会主要症状,没有条理性,极易遗漏。在对某个诊断稍为困难病人考虑什么病诊断可能性大时临床思维极为紊乱,觉得这个病可能,哪个病又可能,不能找出―个最有可能的疾病,干脆以“某某待查”作为诊断了之。

2 实习医生临床思维的培养

针对实生医生临床思维的一些现象,临床老师在临床带教中,应着重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我们应从以下几方面来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

2.1让学生主动思考

对临床的一些具体问题不要一开始就将想法告诉学生,叫他们这样做那样做,而是要问他们对这个问题的想法,在学生考虑有问题时老师可以给适当的提示。如接诊病人要先让学生问病史和体检,要他们做出初步诊断和处理意见,着重培养学生的诊断思路,首先了解原发病是什么,全身情况如何,处理的原则和具体措施是什么。只有这样一步一步地、有条理地思考,才能作出科学的诊断,学生的思维能力才能得到加强,也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有创造思维能力的学生。

2.2多进行各种病例讨论,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

一个复杂的病例,往往包括许多复杂的问题,同时讨论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和分析能力。要求学生在病例讨论前,对病例特点、诊断、鉴别诊断、进一步要做的辅助检查、初步的处理等作好书面准备。讨论时,要求每个学生对上述几点提出自己的见解,然后讨论,讨论的主体是学生,老师给予适当的提示和最后的总结。随着多次病例讨论的进行,学生综合的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肯定会有明显提高,当在临床上真正遇到复杂的病例时处理起来就会有条不紊,正确合理,达到理想的效果。

2.3开展以“问题为中心”的临床教学,培养学生勤思考的好习惯

在平时的查房过程中主张老师每天给学生提一至二个问题,学生也每天向老师问一至二个问题,这样给学生充分思考问题的时间,日积月累学生所学的东西就会越来越多,记忆亦就深刻,在以后的工作中会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2.4临床思维亦要求教与学的互动

要培养有良好思维习惯、有创造思维能力的实习医生,当然要求有同样良好思维习惯、有创造思维能力的老师,既然教与学是互动的教学,临床思维也是教师与学生互动的临床思维,老师对一些问题的想法可以告诉学生,学生也可以将自己的一些看法和老师互动,老师可以问学生为什么,学生理所当然也可以问老师,要将两者的思维相结合,才能在思维上有所突破,才能产生最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临床实习是培养医生的必经之路,通过实习,使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疾病结合起来。但在实际的临床带教过程中,学生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临床思维问题,关键是我们老师怎样去引导和培养,我们不要“授之以鱼”,而是要“授之以渔”。

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范文第2篇

关键词:临床医学教育;视觉思维;意象库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059(2011)06-0093-04

当代美国德裔艺术心理学家鲁道夫・阿恩海姆在《视觉思维》一书中首先提出了视觉思维这一概念,他认为“所谓视知觉,也就是视觉思维”,视觉思维具有思维的一切本领。这种本领不是指人们在观看外物时高级的理性作用参与到了低级的感觉之中,而是说视知觉本身并非低级,它本身已经具备了思维功能,具备了认识能力和理解能力。

后来,美国心理学家麦金对这个概念作了进一步发展,将其表述为观看、想象和构绘三者的相互作用,并据此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进行有效训练。首先,由于视觉思维的运作单元和思维工具是视觉意象,主体在头脑中完全可以对视觉意象进行“自由地再生和组合”。其次,由于视觉思维是在主体与客体间直接的交流中进行的,主体完全有可能在对客体的直接感受和体验过程中,利用头脑里积累的知识经验获得更多思考和顿悟的机会。所以,视觉思维从一开始就与创造性思维的研究直接相关,视觉思维对创造能力的培养有着非常大的作用。

视觉思维是一种不同于言语思维或逻辑思维的富于创造性的思维。其创造性或创新功能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它具有源于直接感知的探索性;二是它具有运用视觉意象操作而利于发挥想象作用的灵活性;三是它具有便于产生顿悟或诱导直觉,也即唤醒主体的“无意识心理”的现实性。

在临床医学教育中培养视觉思维能力将有助于医学生创造能力的开发。本文就临床医学教育培养视觉思维能力的策略与方法作进一步讨论。

1 建立医学意象库

1.1临床医学学习中视觉意象的分类

临床医学视觉意象是进行临床医学思维的基本元素。只有当我们的头脑中有了丰富的临床医学视觉意象时,我们在学习新的临床医学概念和规律、解决临床医学问题时,头脑中才会产生连续的、清晰的临床医学情境。因此,引导、帮助学生建立丰富的临床医学视觉意象库就显得非常重要。我们知道,临床医学知识本身就是非常丰富的,而且已经按照不同的领域有了明晰的分类,比如解剖学、病理学、药理学等,我们建立临床医学视觉意象库的时候,将从另一个角度来进行分类,把f临床医学视觉意象分为临床医学时空意象、临床医学情景意象、临床医学模型意象和临床医学图形意象。

1.1.1临床医学时空意象。生理现象、病理现象、生理过程、病理过程总是在一定的时空中发生,也就是说总要涉及人体结构中各个生理器官在某时刻的空间位置并随着时间变化,这种在学生头脑中形成的有关临床医学问题的时空形象就叫做时空医学意象。

1.1.2临床医学情景意象。生理器官、病理现象、病理状态,都是客观、具体、生动的,这样每一个临床医学情景都可以形成一个意象,我们把这种具有生动具体性的临床医学情景称为临床医学情景意象。

1.1.3临床医学模型意象。在临床医学中,为了得出明确的临床医学概念或规律,常在临床医学问题的研究中,抓住问题的主要特征,忽略次要因素,建立有关问题的一个清晰简洁的理想化模型,即临床医学模型。我们头脑中对这种临床医学问题的新形象就叫做临床模型意象。

1.1.4临床医学图形意象。在临床医学中,从医学概念、规律的学习,到临床医学实验结果的分析,到临床问题的解决,作草图或示意图、列表格、画曲线图是经常运用的方法。利用这些图形,学生可以进行分析、得出结论,从而更好地理解临床医学概念、规律和解决临床医学问题。面对这些图形,学生经过观察、想象、构绘,最终内化为他们大脑中的临床医学图形意象。

1.2建立医学意象库的策略与方法

1.2.1积极创设观察的情境,丰富视觉意象贮备。视觉意象是视觉思维的“细胞”,视觉意象的积累是视觉思维的基础。在临床医学教学中应尽可能多让学生感受到各种具体疾病发生发展的“真实”过程,丰富学生的视觉意象贮备。

1.2.2增强特色记忆,强化医学意象。记忆是学习的基础,没有记忆谈不上学习。教学中须让学生明白每一个医学概念、规律的特点以及它是怎样抽象出来的。同时要培养学生掌握如下记忆技巧:抓住特征重点记,相似视觉意象对比记,关联意象联系记。

1.2.3重视图像表述,强化视知觉的理。用图像对临床医学概念、规律进行表述是训练学生视觉理解力的一种基础方法,也是培养学生多层次视觉思维的一个重要环节,因此应着重做好以下三点:(1)养成用图像表述的习惯;(2)读懂图像;(3)灵活运用图像法说明医学概念和诊疗过程。

1.2.4注重临床医学过程分析,培养视觉思维习惯。视觉思维能力的培养应从培养学生视觉思维习惯着手,在讲解医学规律时,要重视静态图的描绘。

1.2.5让学生身临其境。让学生亲身体验各种医学情境,各种感知觉并用,是建立临床医学意象库的最佳方式。

在临床医学教学中,教师不但要有意通过各种手段丰富学生的视觉意象库,还要定期“激活”这些意象,增强学生已有意象的活性,才有可能真正提高他们的视觉思维能力。

2 构建临床医学视觉思维方式

2.1临床医学视觉思维方式分类

2.1.1网络型医学视觉思维方式。网络型医学视觉思维方式就是从整体出发,全方位、多视角、多层次去看待医研对象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具有如下特点:一是系统性。它把每一个医研对象都看成是一个系统,而每一个系统就是一个网络,系统内部的各要素就如各网点。而系统与它所处的环境又构成更高一级的系统,即组成更大的网络。如人体本身是一个系统--网络,而它又与家庭、社会生物圈等组成更大的系统--网络。二是交错性。系统与系统之间、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即网点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相互交织、纵横交错的复杂的网状结构。三是互动性。网点之间、网点与大网络之间是互相影响、相互制约、互相作用的。在医学诊治和研究中,运用网络型思维方式,就能够从整体出发,注意分析和正确协调处理部分与部分、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关系,达到整体的最优化结果。

2.1.2前导型医学视觉思维方式。所谓前导型视觉医学思维方式,是指在观察、分析医研对象时,要立足现在,面向未来,注重医研对象的发展及其动态变化。这种视觉思维方式,把医研对象看成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对未来的多种可能性有足够的分析和准备,注意在对象变化之前采取行动。

2.1.3创新性医学视觉思维方式。创新视觉思维具有这样的特点:一是思维的发散性,即依据一定的思维原点,注意从正向、反向、逆向、平面、立体、纵向、横向等尽可能多的途径进行思考,从而探求尽可能多的

答案或解决方案。二是思维的新奇性。它是指在医学实践中,要注意发现和探求反常现象,繁中求简,简中求繁;合中求分,分中求合;同中求异,异中求同;长中见短,短中见长;正中见反,反中见正。三是思维的辩证整合性。这是指超越事物原有的系统,突破原有的限制,把思维的触觉从本系统拓展到其他系统,从不同体系、不同领域、多维视觉寻找最佳结合点,从更高层次、更广阔的背景和关系中去认识医研对象,由此及彼、由彼及此、由一到多、由多到一。

2.1.4循证医学视觉思维方式。循证医学是遵循现代最佳医学研究的证据(成果),将其应用于临床对患者进行科学诊治决策的一门学问。采用循证医学思维方式必须遵循下面几点:证据的来源强调临床的人体实验结果;证据的收集强调系统和全面;疗效的指导强调终点指标即患者的生存质量和最终结局;治疗的依据强调当前能够得到的最好临床依据;医疗模式强调以患者为中心。

2.2视觉思维方式的引导策略与方法

2.2.1眼、手、脑三位一体

临床医学视觉思维的培养和训练,需要实现眼、脑、手三位一体的协作与配合:眼的训练在于培养视觉的认识能力、辨别能力、判断能力以及接受信息的能力和对事物特征的把握能力,即培养学生的视觉思维能力;手的训练在于培养对技能尤其是信息技术支撑下技能的掌握能力、适应能力以及对视觉信息的传达能力,即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脑的训练在于培养对事物的分析、理解和富于理智的认识能力,即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从视觉要素的角度来看,是培养对临床医学形态的准确描绘能力,对人体生理结构、病理结构的分析能力,以及对临床医学形态解构与重构的组织能力。

2.2.2观看、想象、构绘三位一体

美国心理学家麦金指出,“视觉思维借助三种视觉表象进行”:其一是“人们看到”的表象;其二是“我们用心灵之窗所想象的”;其三则是“我们的构绘,随意画成的东西或绘画作品”嘲。在临床医学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积累医学表象,学习应用医学意象思维展开想象,能对所学医学知识在脑海里播放“心灵电影”,使所学医学知识历历在目,能利用各种表达工具将医学表象表达出来。

2.2.3视觉思维与言语思维的协调

在临床医学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将所擅长的语言思维移植到视觉思维当中,利用语言思维的成熟性为视觉思维服务。例如,手术操作的教学过程当中,通过一些词汇、一段文字对画面进行较为完整的描述后,再将其一一转换为相应的画面或者录像。随着外科视觉想象能力的加强,可以慢慢跳跃这一辅助手段。

其次,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个较为清晰明确的视觉目标。外科手术的实施不是某几个元素的简单拼凑,它需要建立在理解元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之上,依靠想象力将他们彼此集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如果学生有了一个比较明确的视觉目标,他们会在一定程度上充分挖掘现有方案的潜力,努力使画面的效果朝着预定目标前进。这种尝试性的挖掘活动带有明显的目的性,对于学生而言是非常有益的。

2.2.4静态思维与动态思维的结合

静态思维是以静为主的思维过程,是趋于定型化、稳定性的思维。它要求我们从固定的概念出发,-,循着固定的思维程序来进行。人体各组织、器官的形态、结构、特性及代谢变化都是以“静态”的物质为基础和前提的。在教学中,我们首先需要从静态思维开始,把定义、结构、分类等规范化、设计化。为增加直观性、可见性,还需要灵活应用模型、标本、投影、表格乃至多媒体等直观式、比较式教法,使知识形象化、具体化,目的是从静态开始启发学生的正确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动态思维是以动为主的思维,是运动的、调整性的、不断优化的思维活动。它要求思维者根据不断变化的条件、环境来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向、程序,从本质上认识、分析、掌握事物的内在联系和必然规律。人体是完整的有机体,人体内的物质是不断运动、变化、更新的,并和年龄、性别、环境等密切相关,即人体是不断地进行新陈代谢并高度完善的自控系统。我们必须以变化的、运动的思维形式综合认识、全面分析。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必须抓住“动”的核心,去引导学生积极的正确思维。如体内物质的反应大都是动态的可逆反应,在一定的条件下可达到动态平衡。条件一旦改变,原来的平衡必将发生移动,在新的条件下又要实现新的平衡。所以,我们不能孤立静止地看待某一个问题,否则就无法认识人体,更谈不上医治疾病。

静态思维和动态思维的结合是医学教学的关键。静态思维和动态思维是对立的统一,两者既对立又相成,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互补互促。静中有动,动中有静。只有动静结合,才能使我们的思维更具体、更完善,这是搞好医学教学的关键。如人体的各个组织、器官或各个分子,它们各自的结构不同、性质不一、功能各异,但物质之间又是不断转化、不断变化的,所以其性质、功能又是可以改变的。因此,只有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全面认识,综合分析,才能正确掌握身体内部各物质的内在反应规律。既要静态认识,又要动态分析,两者的完美结合才是正确、有效的科学思维方式。

2.2.5鼓励视觉化的表达

教师应鼓励学生运用视觉化的形式来表达自己对教学信息的理解。视觉化的表达能够调动视觉、知觉,促进手眼协调和创造性的表达,使认知的直接性在现实世界中得到实现。视觉化笔记和绘画是教学中常用的两种视觉化表达方式。

视觉化笔记可以包括概念图、思维导图等形式。概念图是运用图形来表示概念间的顺序和关系,它是确定学科知识中重要概念和彼此关系的有效工具。比如肺的概念图,它必须让人一眼就能明白肺的功能主要是换气,通过心脏作为泵的作用来将静脉血通过肺的换气后转换为动脉血然后供应全身。思维导图是从一个中心概念开始向四处发展,绘制出与主题有关的核心理念,形成以主题为中心的“大图像”。比如围绕食管癌切除这一主题的思维导图,要根据食管癌切除的几种方式运用开放式思维,再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确定其中的一种手术方式。

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范文第3篇

护士的临床思维能力是指运用理论、智力和经验对病人存在或潜在的护理问题的综合分析、判断和对将施行的护理措施的决策能力。它是开展整体护理的必要前提与基础,也是真正按照护理程序开展临床护理工作的关键所在。一个优秀的临床护士必须具备良好的临床思维能力[1],才能具备病情观察能力,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护士执业资格考试自2011年以来试题中临床病例题比例增大。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并非短时间就能达到,教师在护理教学中早期重视护生临床思维能力培养的影响及导向是十分必要的。笔者所在院校在暑期安排了护理教师到医院进行临床实践,现报告如下。

一、传统教学方法不利于学生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

当前我国医学院校课程大多采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注重理论知识的讲解和传授,忽视了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导致了学生喜欢死记硬背,不注重学习能力的培养。直到临床实习期间才能接触,中间存在很大的脱节,直接导致了很多学生在进入临床实习时临床思维能力缺乏,影响实习效果,医院在实习初期对护生的评价也不甚满意。教材是按照系统进行疾病分类,拿外科护理学来说,教材的前面部分是外科总论,后面是消化系统、胸部疾病、泌尿系统、运动系统等疾病部分,而医院是按照科室来划分。外科系统的疾病主要科室有普外科、心胸外科、泌尿外科、骨科和手术室。普外科收治的疾病种类较多,主要是腹部疾病及其他。教师进行临床实践时,可以拍一些外科病房图片,告诉学生什么应该去看哪个科室。这个科室收治的常见疾病有哪些。把手术室环境拍下来,甚至可以拍些刷手、术前书中小视频等,这样讲解手术室分区时学生就比较容易理解了,手术室的护理也就比较好讲好学了。尽早熟悉这些,学生在进入临床医院实习时才会尽快适应,不会茫然不知所措。

二、典型临床案例选择和整理,收集教学素材

传统教学以教材为纲,而实践要求以患者为中心。,由于近年来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教学医院的数量以及师资方面的限制,学生无法在早期接触临床,接触患者。因此,中国的医学教育要想在早期就培养学生的 临床思维能力,任课老师在课程教学中,就要精心设置相应的临床案例,对学生进行案例教学,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这些课程的兴趣,而且能让学生感到自己当前学习的知识具有很强的实用性,书本上的知识并不是枯燥乏味的。要把死板的书本知识变成鲜活的人,就要选择合适的患者合适的病例。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 培养并非只限于临床实习阶段,而应贯穿于整个大学期间[2]。对于高职高专院校护理专业的学生来讲,教师要尽可能选择单纯的典型病例,不宜选择有合并症的病例,以免主次重点不分,干扰学生的思维。另外,要选择临床症状比较典型的病例,也可以选一些不典型的病例作为对照。比如急性阑尾炎,不要选择那种合并胆结石的病例。这样医生的医嘱就有很强的针对性,少了很多干扰因素。医嘱太多,教师要选择主要的部分,不能全部照抄拿来用。还有检查,由于很多是不必要的辅助检查,与本病无关的检查就不能拿来讲,主要收集与本病相关的检查。护理措施也一样,不能把护理记录单上的内容都拿来讲,也要有所选择,选择那些有问题有意义的内容。比如高热的护理、术后感染、术后出血的护理等等。重点要选择术后回到病房的护理、术后一天、术后出现并发症的护理,术后刀口和引流管的护理,可以在患者知情同意的情况下,拍一些患者伤口局部的图片,或者医生换药的小视频,形象生动,很直观,学生如身临其境,记忆深刻。这就要求教师打破学科界限,不但要搜集护理方面的素材,也要搜集临床医生方面的素材。因为我们要求学生掌握的是系统的疾病,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对教师来说,跟随医生查房、换药、手术都是必要的。甚至到一些医技科室比如影像科去学习也是很有必要的。

三、个性化设计教学内容,补充教材不足的部分

高职院校的教材在讲治疗时就讲治疗原则,很概况很笼统,让护生了解疾病常见药物是很有必要的。比如术后常规用哪些药物,像止血药、电解质、营养药等,怎样静脉补液。还有术前备皮范围、术前常规检查、术后切口、引流管的观察和护理。都可以用图片或者小视频的形式向学生展示。根据患者出现的护理问题,让学生提出相应的有针对性的个性化的护理措施,锻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材上只是护理诊断的罗列和护理措施的陈述,没有针对什么样的护理问题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护理措施。精心挑选存在护理问题的护理记录单内容,引导学生主动观察和思考。

四、制作课件,精心设计多样化的教学模式

打破教材以疾病为中心的顺序,传统讲授法以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治疗和护理的顺序进行讲授。现在已经进入以人的健康为中心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要对患者进行全方位的整体护理。临床路径教学法以患者的就医流程贯穿整个课堂,更贴近真实的临床病例,可以尝试让学生角色扮演,模拟患者入院情境、围手术期健康教育情境、出院指导情境等,进行情景教学,课件以临床真实病房图片为背景,给学生创造一个逼真的临床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五、讨论

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范文第4篇

【关键词】  模拟问题;模拟病例;教学研究

临床医学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应用学科,中医学也不例外。医学生必须参加大量的临床实践,在医疗工作实践中不断增长自己的才能,提高操作技能和临床诊治能力。因此如何对学生进行以临床思维能力为主的临床前实践能力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加强临床实践能力的培养更是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是目前中医临床教学中值得思考与探讨的课题。

为了加强对学生进行临床前即临床理论课阶段的实践能力培养,提高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应变能力、动手能力,更好地适应临床实践工作,我们从优化课堂教学着手,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选择中医临床主干课程之一——中医儿科学作为本教学研究课程,开展以问题为引导的模拟临床课堂教学,丰富了理论课教学的实践内容,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现将具体实施方法报告如下。

1 设计儿科临床问题与模拟病例

我们根据教学内容、教学大纲的要求,认真设计了儿科各教学章节相关的临床问题与模拟病例,联合全国8所医学院校的儿科教师,编写成《中医儿科学临床前实践能力训练》一书,并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该书内容包括中医儿科“临床问题思考”与“临床模拟病例与解决方案”两部分内容。以教学大纲要求为核心,围绕儿科基础理论、临床常见问题及与各个相关学科知识及其最新进展提出问题,并以模拟临床病例的形式提出儿科临床辨病、辨证思路及临床思维程序等。

2 开展灵活多样的以问题为主引导的教学活动

选择中医本科2003级一个大班的学生作为项目实施对象,并分别在课前与课堂的不同环节中针对性地进行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

2.1 以问题为主引导的课前预习

在课前由教师向学生提出若干临床问题供学生思考,学生可模拟《中医儿科学临床前实践能力训练》中临床问题及病例分析进行临床问题解决方案的训练,并通过自学查找资料,归纳总结,自己解答提出的临床问题及提出疑问,做好讨论准备。

2.2 课堂以模拟病例方式进行思维训练

由教师主持,针对《中医儿科学临床前实践能力训练》所列的模拟病例,分别针对病例的特点进行诊断与鉴别诊断的分析,训练辨病思维、以证候特点归纳法训练学生的辨证思维,并根据疾病发生发展可能出现的预后分析提出疾病观察要点,培养学生观察疾病动态过程的意识。

3 项目实施效果检查

为了解以问题为引导教学方法对学生临床前实践能力培养的作用及项目实施的教学效果,我们对2003级中医本科128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项目实施效果问卷表内容包括“以往临床课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影响学生学习兴趣的因素”等8个相关问题。结果表明83.5 %学生认为以往缺乏实践机会,理论与临床实践相脱离,对以往临床理论课的学习不能激起学习的兴趣,同时有学生指出课堂讲授应突出重点,不能泛泛而谈,应有的放矢,抓住本质的东西。紧扣教学大纲,重点难点突出,提示该教学法在应用时必须注意把握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角度,一味地追求课堂生动活泼或课件的美化艺术化,可能会导致课程内容尤其是重点难点的淡化,而脱离教学大纲的要求,降低教学效果。对以问题为引导教学法的总体满意率为82.8 %,其中67人认为该教学法较传统教学法更能激起学习儿科的兴趣,占52.3 %;104人认为《中医儿科学临床前实践能力训练》对学习其他临床课程有较好指导作用,占81.3 %。分别有83名学生对临床问题思考、85名学生对辨病思维、85名学生对辨证思维、71名学生对模拟病例感兴趣。同时大部分学生强调理论教学应与临床实践更紧密结合,加强以问题为引导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结合临床案例及思考的问题,可使更多学生参与讨论,有助于启发学生思维,提高学习效果。

4 讨论

中医后期临床教学是高等中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中医临床思维能力、适应社会能力极其重要的阶段。在临床实习阶段,学生普遍存在问诊时思路不清、顺序不当,不能很好地体现出对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对有意义的症状、体征变化及病程演变过程,不善于观察、归纳和分析,忽视对临床思维能力的训练。

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范文第5篇

【关键词】泌尿系统;模块教学;以器官系统为中心

我国现行的医学教学体系以传统的学科划分为基础,学科之间横向联系不足,对讲授者而言,内容重复讲解,对学习者而言,知识结构区块化,纵向联系松散。肾脏结构复杂,肾脏疾病类型多样,多种类型的肾炎、肾病和泌尿系统肿瘤严重降低了患者生活质量,甚至危及病人生命安全,也是医学教学中的重点难点。近年来,滨州医学院在教改班中实施了“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课程整合教学模式改革,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1]。现就泌尿系统模块教学中取得的经验和不足谈几点体会:

1 旧课程体系初步破除,课程优化整合

“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要求从单一器官或系统的形态结构、生理、病理与病理生理、药理直至临床治疗原则的纵向学习。我们根据以培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为主导,以疾病为基础的原则,从肾脏的解剖结构到组织学超微结构,从肾脏功能与调节到肾脏疾病病理学与病理生理特征,直至临床用药及基本治疗原则,对教学内容进行了有机整合,避免了学生在学习疾病病理形态时忘记了正常解剖、组织结构的烦恼,老师也不必在课堂上占用较多时间重复和回顾学生学过的知识,解决了教学过程中的脱节现象,使学生的知识更加系统连贯,提高了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2]。

2 教学团队重组

打破原有的以教研室为单位的教学队伍组成,由治学严谨的学科带头人担任模块负责人[3],在各相关学院、教研室中选取教学经验丰富、学识渊博、教学效果好的教师担任教改班的泌尿模块教学任务,副教授及以上职称占比80%以上,确保教学任务顺利完成。

3 教学方式多元化

在泌尿系统解剖与组织结构、病理形态学课程中采用理论实验一体化教学模式,使理论知识及时与实践结合,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主性,并借助我校网络教育平台,营造多向的、自主性的教学环境。在机能实验中采用“利尿实验” 及“影响尿液的因素”综合性实验,使学生不仅能够掌握膀胱导尿、输尿管导尿的基本方法,提高了学生实践操作能力,而且能够熟悉静脉注射生理盐水、葡萄糖、去甲肾上腺素、速尿和垂体后叶素等因素对尿量的影响及其机制等基本理论。在教学过程中引入PBL教学,通过案例的逐级分析和总结,模拟临床的实践过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医学常识及专业知识到医学伦理等各层面培养医学专业人才素养。

4 教学实践中遇到的挑战与对策

(1)教学材料的缺乏是我们遇到的首要难题。教学团队本着实用性和早临床的原则组织撰写了《泌尿系统功能与疾病基础》,教学材料保证了知识的连贯性,本着以启发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为主导的理念,编辑典型案例,融入到教材中,强调基础与临床的结合,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集w备课制度的贯彻和落实。教学人员分属于不同教研室,模块负责人需要协调解决集体备课工作。开课前以说课的形式进行,组织各专业老师对自己的授课PPT进行演示,听取意见和建议,并进一步改进。对课程进度和可能遇到的问题如动物实验所需动物等提前准备或做出说明,保障课程的顺利开展。

(3)PBL案例准备。泌尿系统模块教学中所选PBL案例均出自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以综合性肾脏疾病为原型,经临床医生初步编辑,再由教学团队带教老师审定和再加工,改编成适合学生使用的病案。不仅从症状分析、疾病发生发展、体格检查、化验检查及其他辅助诊断手段、基本治疗原则等多方面具有广泛议题,锻炼学生临床发散思维,还要做到有趣味、有情节、有挑战性。

(4)考核方式多元化需求。我们对学生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三基”考核仍然采用闭卷考试的传统考核方式,并根据教学目标和大纲要求尽量做到分值合理分配,合理安排考核内容。对学生临床思维能力的考察,我们通过引入病例分析的形式,提供以泌尿系统疾病常见症状如“双下肢水肿”、“颜面及双下肢水肿”“泡沫尿”、“恶心呕吐”、 “腰酸腰痛伴有尿频、尿急、尿痛”等为主诉的病例摘要,要求学生做出初步诊断,列举诊断依据,并根据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对临床症状进行病理、病理生理分析。另外对泌尿系统相关前沿知识的综述写作也在我们的对学生自学能力的考察范围内。最终结合课堂小测试、学生课堂发言状况及出勤率等方面形成综合性评价。

5 展望

“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泌尿系统模块教学优化了课程体系,打破了传统的以学科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有利于学生构建较为完整的泌尿系统医学知识结构,多样化教学方法、设计性、综合性实验的应用以及考核方式的改进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增强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利于学生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锻炼医学生的临床思维和技能。但“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模块教学模式同样存在一定的缺陷,它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学科知识体系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人体各系统间联系减弱,如何解决学生可能在临床思维上出现“给器官看病”的定式,需要模块教学顶层设计的进一步优化,教学实践中的不断探索。此外,如PBL教学等先进的医学教学方式对师资比例提出较高的要求,在师资短缺和规模化招生的现实下存在无法实现的窘境。

【参考文献】

[1]王霞,王培源,吴淑华,等.口腔基础医学模块整合在成人教育中的探索[J].卫生职业教育,2016,1(34):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