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传统文化与职业教育

传统文化与职业教育

传统文化与职业教育

传统文化与职业教育范文第1篇

【关键词】职业院校;传统文化;德育教育;有机融合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语言习惯、文化传统、思想观念、情感认同的集中体现,凝聚着中华民族普遍认同和广泛接受的道德规范、思想品格和价值取向,具有极为丰富的思想内涵。当代职业教育发展已完成价值超越,教育的核心已从注重职业能力转向职业素养。二者在教育的意义上都是以德行教育为核心的人文教育,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职业院校德育教育有机融合,是十分必要的。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解析

2014年3月教育部颁发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内容一是开展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重点的家国情怀教育,二是开展以仁爱共济、立己达人为重点的社会关爱教育,三是开展以正心笃志、崇德弘毅为重点的人格修养教育。着力完善青少年学生的道德品质,培育理想人格,提升政治素养是文件的重要精神。

具体而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德育资源:一是提倡强健体魄,中国传统体育有着悠久的历史,既能够强身健体,又能磨练意志。二是蕴含伦理规范,团结互助,尊老爱幼,严于律已,宽以待人等。三是蕴含完善的人格修养思想,中华传统文化十分重视对自身人格的修炼,即修身为本、道德至善。四是充满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中华民族具有悠久的爱国主义优良传统。五是蕴含锐意进取的民族精神,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二、职业院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

当前职业院校德育教育的问题,主要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两大方面:

第一个方面是职业院校在校学生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不良习惯多。学生大多数以“自我”为中心,集体观念淡薄,贪图安逸享乐,虚荣心极强,由此造成抽烟、酗酒、旷课、打架斗殴等问题。二是生活自理能力差。学生普遍有得过且过心理,依赖心理严重,动手能力差,生活状态一塌糊涂。三是普遍存在心理障碍。学生自幼养成倔强、孤僻的性格,存在自卑、爱走极端等心理障碍,由此给学生管理、同学交往等带来不利因素。

第二个方面是毕业生的综合素质问题。一是急功近利,眼高手低。一切以眼前利益为关注点,缺少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心态浮躁,满腹怨言,无法正确看待企业、社会、家庭出现的问题,对企业忠诚度差,频频跳槽。二是纪律性差。学生散漫惯了,对企业的严格管理不是正确面对调整自己,而是消极应对,要么自行离职,要么被企业开除,要么懒散混日子,无法适应企业的严格管理。三是职业道德、社会公德较差。一切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自利,缺乏基本的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团队意识,难以在企业长久发展。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职业院校德育教育的融合

首先,紧抓理念的融合。二者之所以能够起到的教育作用,其实质乃是抓住教育的核心和根本。古语云:“教者,上所施下所效,育者,养子使作善也”。因此,在职业院校的德育教育工作中,教职工在工作、学习、生活中做好行为世范的表率作用,进而影响学生积极效法,这样才会有较好的效果。基于以上认识,学校应该上自领导,下至老师,自上而下从各方面点滴去力行、去做、去实践。

其次,紧抓内容的融合。一是抓住人性本质。激发老师学生向善之心,培养师生正确的人生观念和人生态度。正如古语:“育者,养子使作善也”,优秀传统文化强调长养人的善心、善言、善行,这与德育教育的目标是一致的。二是重点培养职业精神。帮助学生养成不计较个人短期得失、乐于奉献、具有高度责任感的良好品质。三是注重个人综合素养的提升。德智体美,样样涉及;琴棋书画。门门略知,着力培养适应区域产业发展所需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四是突出教育重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孝道”为核心,职业院校德育教育则可以《弟子规》、《孝经》、《朱之治家格言》、《大学》等经典为核心教学内容,通过言教、身教、境教的途径达到教育目的。

第三,注重形式的创新。一是精编校本教材。精选《弟子规》、《孝经》、《朱子治家格言》、《中华德育故事》、《论语》、《大学》、《中庸》、《孟子》等内容,有针对性的选择开设部分课程。二是巧设教育媒介。充分利用早读、社团、演出、文艺等渠道,如在早上素质教育课上学习经学;在第二课堂上学习书法、中国画、音乐、太极拳、武术、乐器等;在学生活动上开展读书会、社团、义工队等实践性活动;在班级上开展以优秀传统文化为内容的班会、团会;在技能文化艺术节上增加以优秀传统文化为内容的知识竞赛、主题征文、主题演讲、实践感悟等比赛。三是成立学校分享团,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和力行情况进行分享,通过成立“师生读书会”培养学生爱学习、会学习、善学习的自我学习能力,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和视野。从而最终达到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将孝道、尊师、奉献、感恩、节约等优秀品质真正入心入德。

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职业院校德育教育融合的成效

一是学生素质得到提高。通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职业院校德育教育的融合教育,触动学生的心弦,学生能够自我反省改过。在校能够有爱待人,团结他人;在家能够尊重长辈,感恩父母;在社会能够谦恭有礼,遵循秩序,学生素质明显提高。

二是学生就业质量得到提高。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得到修正完善,普遍较谦虚好学、主动学习,尊重领导、师傅、同事,在企业责任心强、工作积极主动,具有奉献精神,不计较短期工资和个人短期得失,具有团队精神,人际关系好,不拉帮结派。

三是招生入学率得到提高。学生普遍对家长、老师、同学发生了诸如感恩、团队意识等积极态度的变化,学校经过一段时间严格管理教育后,后期学生的稳定性得以提升了,流失率降低,学生和学校的正面形象得到家长和社会认同,招生入学率明显提高,学校的综合实力明显提高。

总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职业院校德育教育的融合,是当前以及今后职业教育研究的主题。针对职业院校学生素质普遍较低的这样一个群体,更应该抓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核心和教育的本质来引导学生,长养学生的德行,从而教育其一技之长服务社会。

参考文献

[1] 石书臣,杨艳.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德育的契合点[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2,06.

传统文化与职业教育范文第2篇

【关键词】传统文化 高职 学生 职业素养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6-0155-01

近些年来,各类西方文化以及思想进入到中国,对我国传统文化所造成的冲击正在变得愈加显著,中华传统文化正受到西方外来文化的极大影响。教育是保障国家得到长期稳定发展的重要基础,在大力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战场上必须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教育是一个国家长久发展之基础,而作为高等教育重要构成部分的高等职业教育也面临着极大的挑战。在此,笔者将探讨怎样运用中国传统文化来推进高职学生的职业素质教育,从而提升高职生们的综合素质。

一、将传统文化渗透到高职学生教育中的必要性

在我国数千多年历史长河之中,各民族人民群众团结一心,共同创造出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国各族人民在其生产实践之中所创造出来的文明成果,也是中华民族屹立世界民族之林的精神动力。学习传统文化的精华,对于高职院校青年学生形成科学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大有裨益。

一是有利于弘扬民族文化。青年大学生群体的思想普遍较为活跃,其思维方式与价值观等有时会受到误导而出现偏差,这就需要靠传统文化加以熏陶。我们如今正在积极倡导的核心价值体系就来源于传统文化的肥沃土壤里。所以,大力发扬传统文化,能够有效维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能够实现稳步可持续发展。

二是有利于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传统文化能够为高职生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予以文化上的支持。比如,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儒家思想倡导的人性关怀、自强不息的思想、先天下之忧而忧的精神等,就能够很好地激发出高职生们的民族自豪感。

三是有利于提升高职业生的职业素养。职业素养可以说是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在校时参与实践以及毕业后走上新的工作岗位均需要具有的素养,主要是由职业价值观、通用以及专业职业素养等部分组成的。传统文化是通用职业素养的组成部分之一,可运用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如开学典礼、军训、节庆纪念活动、日常教育以及社会实践等诸多形式,切实帮助学习者们掌握传统文化的瑰宝。

二、传统文化在高职学生职业素养教育中的功能

一是建立昂扬向上的处世观念。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等名句体现出传统文化积极、有为、奋进的入世精神,对当前高职生打造职业素质来说显得十分重要。高职生要从传统文化中吸收正能量,以实现个人的人生价值。

二是形成人性本善的道德观念。我国传统文化从来都主张人性本善,要求君子必须有高尚的品德,而未经实践加以检验与锻炼绝无可能成就君子之品德。高职院校学生在职业理想、职业纪律、职业荣誉以及职业作风等方面都要通过艰苦的实践磨练,才能成就君子之品德。

三是树立刚柔并济的人格观念。传统文化要求人们先做到修身,再做到齐家,然后才能治国和平天下。正是因为有了刚柔并济之文化性格,从而让我国传统文化在长期的传承和发展之中始终未曾改变过对于人们在人格上的要求。青年高职学生也是知识分子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理应传承这一优良的传统,全力以赴去抵制西方传入的腐朽思想之侵蚀。刚柔并济要求高职学生们在待人接物上能够依据具体情况加以灵活变化,而且还应当在关键时做到始终坚持原则毫不动摇。

三、将传统文化渗透到高职学生职业素养教育中的建议

一是举办内容丰富多彩的技能文化活动,提升高职院校学习者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喜爱程度。在发掘高职生知识与技能的基础上,还应当努力培养其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热情,而举办这类富有传统文化气息的技能文化活动就是一个很好的教育方法。在技能文化活动之中,可以加进一些诸如戏曲、茶道、乐器以及人文等涉及到传统文化的活动项目,从而让高职生们能够挑选自己最感兴趣的活动,不但能够陶冶其情操,而且还能更好地传播传统文化,让学生们实实在在地体验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

二是把传统文化融合到专业课教学之中。高职院校要全面发挥出自身在课堂教学之中所具有的主导性作用,把高校校园文化和传统文化进行全面结合。高职学校专业课教师不仅是传播知识与技能之主体,而且还应当是传播传统文化之主体。人们往往觉得只有思想政治教育类课程可加入传统文化的内容,但实际上高职专业课一样能够加入传统文化的内容。比如,在化学专业课程教学中,可加入我国古代以及近现代知名化学家的事迹。

三是创设出具备良好传统文化气氛的高职院校校园环境。校园环境是展现传统文化的重要舞台。高职院校可以在这方面努力加以开发,并且开展相应的宣传,从而提升高职生们对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对一些建成历史较短的高职学校而言,可在校园建筑以及装修之中下一番苦功,从而让文字、建筑物风格、雕塑以及名人格言等均能够成为实施传统文化教育的关键性内容。如此一来,不但能够给高职生们传递更有教育意义的信息,而且还能够让青年学生们体验到传统文化的巨大魅力。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国传统文化历经千年,博大精深,具有极其深厚的内涵,在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上有着十分独特的功效。高职学校在塑造学生职业素养的过程中一定要充分发挥出传统文化所具有的作用,积极开发出符合高职院校实际并且为本行业、用人单位所认可的现代职业素养教育传统文化塑造模式,进一步提升我国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职业素养,从而为社会创造出更多的财富。

参考文献:

[1]陈定. 中国传统文化视域下的现代高职院校文化建设[J].中国高教研究,2011(2).

[2]周燕琳,江秀华. 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提升高职生隐性职业素养[J]. 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4).

传统文化与职业教育范文第3篇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高职语文教学的融合策略 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高职院校的探索与实践 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探析 高中语文教学中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渗透策略 高职院校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策略研究方向 跨文化视野下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实践策略研究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高职语文教学融合的思考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中职生德育教育中的渗透 校本课程中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意义 传统文化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探析 在古诗教学中渗透中华传统文化教育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华传统文化教育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职院校专业教育中的作用 低年级识字教学渗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策略简析 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 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实践 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高职院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状况调查 浅析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在幼儿教育活动中的实施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不可成为基础教育的软肋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十以来论中国传统文化[N].新民晚报(上海),2014-09-25

[3]郭凤海.生死抉择中的猛士乐章[N].报,2014-03-05

[4]曲茹.引导大学生践行核心价值观的关键[N].光明日报,2014-09-24

[5]《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印发[EB/OL].(2014-04-01)[2016-09-09].http:///xinwen/2014-04/01/content_2651154.htm

[6]米雨.以秀传统文化为载体开展工科学生人文教育[J].成功(教育),2012(1)

[7]黄志清.现代汽车设计与传统文化[J].艺术与设计(理论),2010(1)

[8]王惠军.汽车造型设计[M].长沙:国防工业出版社,2007

[9]宋正海.传统文化与科技创新的双赢与融合[N].大众日报,2013-03-23

[10]席泽宗.古新星新表与科学史探索[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11]宋正海,孙关龙.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科学技术[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9

[12]佚名.窑埠古镇项目正式启动[N].南国今报,2009-07-11

[13]马献忠.40所高校倡议:大学教育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06-23

传统文化与职业教育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 思想政治教育 传统文化 素质教育

一、高等职业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

在我国的高校教育设置里,本科院校突出的是技术理论学习、研究型学习;而高职院校则是一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的的。因此普通的本科教育,相较而言更受关注和重视。但是在我国的传统观念里,更加重视学历教学,因此高职院校的师资理了理和整体水平较本科而言相对较差。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建设,由于面对的受教育主体的学生群体的文化水平普遍较低,因此和本科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也存在一定的偏差。因此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开展的时候要注意以下几点:

1.要有利于帮助学生掌握与职业相关的知识

学生的职业能力的知识构成,主要是由“专业知识和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构成。二专业知识和基础理论知识,都可以通过理论授课教学获得。但是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帮助学生巩固和深化,学到的专业知识和基础理论知识。并且加强学生的思想理论教育,可以帮助学生培养正确的学习思维和学习意识,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有利于学生的认知水平的培养和提高,从而让学生学到的理论知识在实践中得到深化,不断加深。

2.有利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态度

职业态度是指个人对于职业生涯的基本看法以及对职业生涯的总体设想。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在学校学到的职业技术的技能和知识都是有限的。不能满足社会对当代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的要求,因此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在学习的过程中,向学生阐明职业态度的内涵,以及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职业意识和职业观点。有利于他们提高专业知识、技能。有利于学生正确的处理工作中的问题,不断的完善自我。

二、传统文化在高职院校中思想教育应用中的不足和原因

自从建国以来,我国思想政治教育进行了几次大的改革,改革的侧重点更加侧重于思想教育的政治性特点,对于大学生的社会公德、人文素质以及职业道德的培养没有足够的重视。对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视和传承,更是没有给予相关的关注,忽视了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代教育中的重要意义。

1.学校教育体系方面的缺失。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1忽视传统文化的重要性,课程设置不合理。

1.2教学体系缺乏系统性,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混乱。

1.3思想政治教育方式陈旧。

2.受教育主体表现的缺失

2.1高职学生的传统文化,知识基础薄弱。

2.2高职学生缺乏传统美德观念。

2.3人生观、价值观存在偏差,对于一些不良社会现象,容易出现认知偏差。

在当前的大学生群体中,传统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素质中的缺失,是由于各种因素共同导致的结果,既有来自学生个人、社会环境的原因,也有来自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等多个方面的原因。

3.高职院校普遍存在轻视人文素质培养,重视技能教育的倾向。在当前的教育体制之下,很多高职院校都把主要的精力放在了按照职业人才的培养计划和教学计划上面,很少有学校重视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这种隐形的内在素质,进行严格的考核和提出严格的要求。使得高职院校的学生在思想文化素质,和技能两方面存在不协调的关系,影响到社会对人才的双重需求。

4.家庭环境教育的影响。人是社会动物,必然会受到来自环境的影响。环境的好坏,对孩子的影响是十分巨大的,主要是以一种潜移默化的形式产生的,一个人的行为方式和思想观念的形成和培养,会受到家庭环境的影响。

5.高职院校学生自身的原因。正如前面分析的,由于高职院校的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欠缺的原因,是由多方面因素造成的。其实这些原因中有一点不能否认,那就是来自于高职院校学生自身的原因,他们普遍学习习惯不好,文化知识基础差。

6.社会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存在偏差。对于传统文化教育工作,社会上的宣传力度不够,不能够引起社会的关注,未成年人的重视。这是因为社会舆论的导向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不能让未成年人对传统文化有自豪感。

三、传统文化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建议

由于高职院校学生自身就存在的特点,与其他大学生不同,导致了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因此当前应用传统文化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要结合高职院校学生的特殊性,针对发现的问题和不足,进行改进。

1.理清传统文化和高职思想教育的契合点

2.建立传统文化融入高职思想教育的原则

2.1创新和批判原则,文化是历史的财务,是时间的积淀。在应用传统文化到高职院校的思想教育工作中的时候,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选择符合时代的传统文化,进行融合和学习。

2.2渗透原则。由于我国的特殊国情,当代大学生特别是高职类院校的学生,主体意识是非常强烈的。精神文化状态和思维方式,具有非常鲜明的个性。因此,对于大学生的教育方式要采取循序渐进的方法进行,让他们在潜意识中,不断的吸收传统文化,提高思想政治水平的提高。

2.3综合性原则,传统文化教育,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提高,需要各个方面的配合以及努力,这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因此,要从基础教育开始,依靠师生共同奋斗,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

结束语

传统文化在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可以有效的提高我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促进社会民主化的建设,有利于为社会发展培养一大批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 张洪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高职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缺失及其实现[J].职业技术教育,2010,31(14):90-92.

[2] 胡琳,李发辉.民办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中华传统文化相融合的思考[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4,(8):161-162.

[3] 彭红霞.传统文化中的人本思想与思想政治教育――以论语为例[J].文教资料,2012,(3):117-118.

[4] 王玉娜.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与传统文化的相互结合[J].中外企业家,2014,(21):175-175.

传统文化与职业教育范文第5篇

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一度发展低迷的工艺美术事业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恢复和发展起来了。随着国家工业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进一步改善生活环境、提高生活质量便成了工艺美术的时代课题。过去那种致力于观赏性传统工艺美术的教育状况显然已经不适应新的形势和时代要求。与人民生活需要直接关联的室内环境设计、装饰设计、服装设计、商业美术设计、包装设计和日用工业产品造型设计等现代工艺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成为工艺美术事业的主流。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国民接受高等教育的水平不断提高,部分职业学校教育还没有真正完成从培养以设计为主的专业人才的教育向培养以制作为主的操作人员的教育的转变,依然是以传统教育模式为主导。再加上受国外现代教育观念和理念的影响,有些职业学校盲目引进外来文化作为支撑,没有和我国具体国情相结合,这造成学生虽掌握一些理论知识、新理念,却不具有较强的技能而很难适应目前市场需求。而部分中等的工艺美术职业教育已从原来的完成型教育转变为继续教育的一部分,成为高等工艺美术教育的基础教育。近年来,职业学校工艺美术专业的学生的专业素养、文化素养和职业素质从整体上看均有所下降,而且参差不齐。生源现状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对职业教育改革提出了新的问题。我们应该将传统工艺美术文化与学校教育紧密结合,培养掌握我国传统工艺美术技能、现代技术并具有时念的多技能型人才。

二、在职业教育改革中应该着重抓好的几个问题

突破传统课堂教学僵化死板的固有模式,请传统工艺美术大师进校园传艺,让学生走进民1''''4工艺美术作坊学艺,走有地方特色的职业教育之路。“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传统工艺美术积聚了优秀的艺术传统和卓越的工艺技术,凝聚了中华民族一代又一代人的智慧和心血,从而处于显著的地位安定、和谐的氛围有利于展现人的本能力量,有利于制作者与制造物的情感沟通,那么人情味和亲和感自然地融入到制作过程和制造物之中。”“父传子子子相传、师传徒徒徒相传”的传统工艺传承方式使得学校教育很难做到对传统工艺美术精湛技艺的发扬传承,对于传统工艺美术的学习,往往只停留于表面了解而不能深入探究。这就使得我们应该对工艺美术职业教育重新进行定位,改变过去以理论为基础的教学模式和现代教育中过分强调以软件技术替代技能的局限性。首先,我们结合各地特色和民I''''4工艺美术资源,请传统工艺美术大师进校园传艺。例如,在陕西我们可以请陕北民1''''4剪纸大师高凤莲进校园传艺,让学生学习陕北剪纸技艺,了解北方黄土地文化的质朴、粗犷。此外,户县农民画、耀J,I1窑陶瓷、宝鸡凤翔泥塑等更是我国民1''''4工艺的瑰宝,我们可以请它们的传承人进入校园,为我们的工艺美术教育注入真正的传统文化和技艺。同时,我们还可以将具有中国特色的传统文化引入学院传承发展。如,苏州桃花坞木版雕刻艺术研究会就进驻了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并设置了专门的工作室和桃花坞木版画展馆,与学院的木版画工艺课程紧密结合,使得面临衰落甚至消亡的传统桃花坞木版画在这里得到了保护、传承和发展。其次,每个学院的设备和资源都是有限的,有的往往还受到很大的限制,我们选择校外的资源——“地方民间工艺美术作坊”作为基地,让学生直接走进民间工艺美术作坊学习,去体验和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在实践中学习实用的技艺。同时,这也给地方民间工艺美术作坊带来了另一个发展的机遇——有了新的传承人,改变了传统文化传承观念,开始普及化发展。如,笔者所在学院的陶艺课程就选择在陕西富平陶艺村作坊进行实践学习。

富平陶艺村是国内首家国际陶艺协会(IAC)会员单位、陕西省文化产业基地、全国工业旅游示范点,现已建成2万平方米的7个国家馆及国际陶艺文献中心,展出了来自50多个国家的260位陶艺世家的3000余件(套)陶艺作品。在这里,学生受到了当地浓厚的传统陶艺文化感染,领略了国际陶艺作品与文化的艺术魅力,其相关文化知识和技能也得到了提升。同时,这对教师也是一个提高,教师的教学才能在这里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挥,新的教学理念与传统文化、技艺在这种相互碰撞中得到了升华。在我国,这样的作坊很多,而且各地的民间工艺作坊都具有一定规模和特色,如乌镇林家铺子蓝印花布、贵州蜡染、陕西凤翔泥塑与木版画、户县农民画、陕北剪纸与布堆画、绥德石雕工艺等。同样是陶瓷,耀州窑工艺文化、景德镇瓷器工艺文化、定窑的瓷器文化等都各具特色。同样是漆艺,“北京以雕漆、镶嵌、刻漆、雕填为特色,以仿古家具为主;福州以脱胎漆塑、彩绘为特色,以瓶、盘、杯、盒等小型器物为主;扬州以平磨螺钿、镶嵌为特色,多为家具、屏风;山西平遥、新绛分别以‘堆古罩漆’、云雕为特色,以家具为主;四川成都以雕填、重庆以研磨莳绘为特色,产品多为小型器物;甘肃的天水、天津、陕西等地的漆器与北京的大同小异;上海、苏州的漆器与扬州的也无二致;还有贵州大方的漆器,以皮胎著称;安徽屯溪的漆器,以菠萝漆见长;中国少数民族的漆器,如彝族的食器、酒具和藏族的食器等,风格粗犷,富有民族特色,具有很高的水平,和楚汉漆器一样,对发展中国现代漆器颇有启示”。我国传统工艺美术蕴含着精湛的技术与丰富的知识,承载着整个社会的意识形态、生活方式、生产方式和价值观念,特别是它在日常生活中的实际功用价值,与人类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其绚烂多彩的外在形式和深远厚重的文化内涵,彰显着我国各地特色。日本著名的民1''''4Z-艺研究家柳宗悦从民间工艺与人的生活质量的关系中得出结论,即“美的物品必然形成美的生活,必然培养美的情操”。他说:“工艺文化有可能是被丢掉的正统文化。原因就是离开了工艺就没有我们的生活。可以说,只有工艺的存在,我们才能生活。从早到晚,或工作或休息。我们身着衣物而感到温暖,依靠成套的器物来安排饮食,备置家具、器皿来丰富生活。因此,如果工艺文化不繁荣,整个的文化便失去了基础,因为文化首先必须是生活文化。传统Z-艺因传统的造型语言和手工性质,能唤起我们对其无比的亲切感,这是现代工业的理性所不能代替的。”因此,工艺美术职业教育应密切结合地方特色,传承和发展我国传统工艺美术的文化与工艺技术。工艺美术职业教育必须将传统文化和工艺的传承与现代技术和观念的时代性紧密结合。

这也正是工艺美术职业教育适应我国行业发展现状的需要。进入新世纪以来,由于网络技术不断完善,快餐文化等普遍流行,更由于西方文化的渗透及现代人对本土文化和工艺美术的漠视,传统工艺美术的发展面临着极大的困境。“许多工艺美术品种正濒临‘人亡艺绝’的失传境地,这造成了工艺文化链的断裂。那是因为虽然传统工艺美术文化具有东方文化所蕴含的含蓄、淡雅、空灵的美学趣味,但在工艺技术方面却不能适应目前工业科技高速发展时代的生产。”但是现代人们对于工艺美术生活物品、产品,不只需求其功能的实用性,而是越来越注重其情感因素,喜欢亲近大自然、返璞归真、具有个性的产品。“传统工艺美术在当代的发展应采取传承与适度开发相结合的策略,即在保留传统工艺美术审美特征的基础上,根据现代人生活方式的需求,进行产品的延伸性开发,使产品为普通民众喜爱,走进普通人的生活。”这就要求我们的教育不仅要继承传统文化和工艺,同时还要紧密结合现代技术和观念的时代性,在传承中发展,在发展中传承。职业教育的具体教学永远不能离开实践与市场需求,特别是工艺美术职业教育应该以手工艺技能为基础,必须适应当今社会市场的需求,在教学中应时刻贯穿“探究、合作、自主”的教育理念。“项目教学法”、“主题教学法”是值得我们在课程教学中推广和实施的两种教学法。项目教学法虽源于美国并盛行于西方国家,但它同样适用于我国的职业技术教育。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开设工艺美术类专业课程已经有16年之久,过去强调学生造型基础的重要性,开设课时也比较多,专业设计课程的学习以理论为基础,以致学生没有多少机会可以与社会实际联系。我校培养的人才在知识和技能上都不能很快适应社会市场的需求,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