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农村网络普及率

农村网络普及率

农村网络普及率

农村网络普及率范文第1篇

关键词 网络媒体

城乡知沟 乡村教育

当今信息社会,网络媒体的作用与影响力日益增强。一种思维是互联网在城市的普及与在农村的缺位,必然造成城乡“知沟”差距进一步拉大。另一种思维则是互联网在知识与信息上的海量性及几乎不受时空限制的传输特性正是缩小城乡“知沟”差距的利器。这两种思维都缺乏对人的因素的考虑,犯了工具决定论的错误。网络媒体只是一个工具,人的因素才是问题的主因。因而,本文认为网络媒体要起到缩小城乡“知沟”差距并阻止这一差距在新媒体的冲击下进一步扩大的话,则必须加强农民对网络媒体的使用能力提高农民的媒介素养,而做到这一点,先行条件则是要对农民做好相关方面的教育培训,即相关的“乡村教育”要推行起来,因为有效使用网络媒体离不开一定的知识及相关技能这一必要前提条件。

一、网络媒体在农村稀缺的现状与原因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05年12月31日调查表明,我国城市网民大约有9168.6万人,城市网民普及率为16.9%;而同期乡村网民1931.4万人,网民普及率仅为2.6%。乡村网民数量是城市网民数量的1/5,普及率是城市网民普及率的1/6。CNNIC在截至2006年底的数据是:农村家庭拥有的电脑数量为每百户2.7台,远低于城镇电脑拥有量每百户47.2台。CNNIC提供的《2007年中国农村互联网调查报告》显示,截至2007年6月,农村网民规模为3741万人,其中农村中小学生网民1575万,农村外出务工人员网民达2000万人。从这个报告中可以得知,留在农村的真正意义上的农民,上网者仅有166万。

CNNIC第20次调查报告显示,2007年6月为止我国网民达到1.62亿,其中城镇网民占到近8成(76.9%),而农村互联网普及率还只是5.1%。CNNIC2008年的调查显示:53。3%的不上网的农村居民是因为不懂电脑或者网络而不上网。截至2009年6月30日,中国网民规模达到3.38亿人,农村网民规模达到9565万人。

从上述数据来看,农民上网还不是普遍现象,虽然近年来农村网民数量逐渐有较大的增长,但农村网民主要是农村中学生以及农村青年打工者,他们已不是纯粹意义上的农村网民。这从电脑在农村的占有率就很明显地反映了这一特征,虽农村网民逐年有较大的增长,但农村居民电脑拥有量增长缓慢,这就说明网络媒体在农村仍缺乏市场。据农业部对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最新调查数据显示,全国农民上网的平均比例只有O.2%,且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西部地区农民的上网率几乎为0。这一反差带来的结果是城镇居民在信息的获取上与农村居民的差距逐步扩大,加上城镇居民的知识占有优势带来的对网络媒体的有效主动利用,必然递进式地增加其信息与知识而进一步扩大城乡“知沟”差距。

网络媒体在农村普及率低的原因:一是实用性不大导致的需求心理不足。我国小农经济的特性决定了大部分地区的农民并不需要利用互联网来建立起农产品的“产、供、销”渠道;二是青少年上网成瘾导致不少只对电脑有粗浅感性认识的农村居民认为电脑是坏东西,这也影响了农民的购买欲望;三是二次付费偏贵带来的“买得起,用不起”的购买顾虑同样影响购买欲望;四是使用网络媒体对知识与技能上的要求,又对农民购买电脑设置了一道心理障碍。

可见,解决电脑在农村难以普及的关键则是发展教育与经济,因而,要想网络媒体在农村普及并利用其缩小城乡“知沟”差距,发展相关方面的“乡村教育”则是必须要做好的前提工作。

二、网络媒体在缩小城乡“知沟”差距上的优势

利用大众媒体缩小“知沟”差距的做法早已有之,我国近代报业开启民智的传统其实就是一种努力缩小中西“知沟”差距的做法。相对而言,网络媒体在缩小城乡“知沟”差距方面的功能更为强大更为便利。对于互联网而言,其在这方面的明显优势就是其信息的海量性与互动性,具体而言:一是百度等搜索引擎的强大搜索功能。对于不知晓的知识,输入关键词基本都可以从中得到通俗易懂的回答;二是各类网站的健全性。通过互联网,各行业的基本知识都可以清晰全面地呈现给使用者。而针对不同层次与年龄人的网站,更能让不同年龄不同文化层次不同爱好的使用者能做到各取所需;三是各类博客、时评、论坛、社区等栏目的丰富性,完全可以起到过去政论报刊的作用而开启民智,这对农民如何开拓思维与更新观念具有很好的启迪作用。同时,就知识容量及信息容量而言,纸媒体在容量上具有限定性,而电脑则几乎不受限制,是一个无所不包的电子图书馆。

网络媒体除上述优势以外,其互动性则又是其他媒体所无法比拟的,其互动性帮助了使用者在寻求这些知识时的便利与能动性。网络既是一个娱乐的平台,同时也是学习的平台。对于农民,只要有学习欲求,通过电脑基本可以弥补乡村信息隔绝的不足,也可以弥补农村书籍资料匮乏和缺乏教师这一问题。正如美国现代化的理论家英格尔斯对于大众媒介对现代化的积极作用的描述:“大众媒介给人们带来有关现代生活诸多方面的信息;给人们打开了注入新观念的大门……所有这一切在能够接受外来影响的人那里。将会导致更多的现代性。”网络媒体的出现在信息上使整个世界呈现“地球村”状态,因而利用互联网在帮助农民开启民智以及“睁眼看世界”这些方面具有传统媒体无法做到的技术优势,对改变农民对农村向现代化变迁,皆是一种有力的推动工具。“大众传播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补偿自然形成的乡村隔绝状态……大众传播开阔了农民的视野,传播了信息,说服农民接受变迁。”

我们多谈论近代报人利用报纸作为缩小中西“知沟”差距并开启民智的工具,网络媒体综合三大传统媒体的优势以及在知识与信息上的“超市”特征和互动性,应是发挥这一功能的更好媒体。但是,如何利用互联网缩小城乡“知沟”差距,使农民会正确使用互联网会对互联网的信息进行批判接收与理解则是关键,而问题是在我国农村,农民缺乏的就是知识并进而由于知识缺乏导致的无法对互联网的正确使用和利用。因此,建设新农村培育新式农民,对农民开启民智缩小城乡“知沟”差距,互联网是一个有效的工具,但对农民进行针对性的乡村教育则是关键前提。

三、对“乡村教育”这一网络媒体在农村普及的关键前提条件分析

网络媒体在缩小城乡“知沟”差距上与其他大众媒体相比具有绝对优势,但其在使用上的复杂性与对知识的高要求则是其在乡村普及的重要障碍,农民要想在互联网上能动地寻找自己想要的资料以及准确理解相关资料,而不导入仅仅寻求娱乐与刺激的偏向,则必须具备一定的知识与媒介素养。同时,由于互联网的平台特性,网民需要的信息不是直 接地呈现在网民面前,需要网民自己从这个平台上去搜索并选择,而这个搜索选择就对网民的知识水平、个人修养与爱好提出了_一定的要求。这也是文化水平高者多把互联网当成获取信息与知识的工具而文化水平低者则把其仅当成娱乐的工具的体现,因此,要想互联网在农村普及并达到缩小城乡“知沟”差距的功能,对农民进行相关教育尤为必要,否则,“网络下乡”等良好愿望的措施都可能治标不治里。

解放前,梁漱溟、晏阳初、黄炎培皆认识到改变农村则必须对农民进行文化教育,三人都认识到对农民进行教育才是改变农村的治本之方。如梁漱溟认为,通过乡农学校对农民进行教育,才能做到乡民自治。晏阳初认为,对农村要搞平民教育,包括文化教育和艺术教育。如今,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大背景下,要建设新农村培育新式农民,提高农民的知识水平则是根本,农民知识的增长与农村经济的发展是两个最基础的基石。梁漱溟指出:“总言之,救济乡村便是乡村建设的第一层意义,至于创造新文化,那便是乡村建设的真意义所在。”。梁漱溟还认为在社会改造时期,则应注重社会教育、成人教育、民众教育。这些观点用在今天同样正确,因为新式农村的建设,没有新式农民则是不可能成功的,而没有文化知识做基础则根本不可能成为新式农民。而能发挥这一教育功能从而缩小城乡“知沟”差距的网络技术则是开展这一教育的有力工具。

但如何使“农民科学化”和“科学简单化”,以期把简单化了的科学技术转化为农民自己的实际操作,一直是平民教育工作者从事乡村改造事业的第一要素。可见,成熟的技术转化为农民的现实技能,是一个教育难题也是首要问题。对于农民关于网络媒体方面的教育主要包括:一是要使农民具备相关使用技能,包括如何上网如何查找下载资料如何打字以及系统如何安装等基本技能。对于硬件毛病,一个村至少应该有一个能解决基本问题的技术员。二是要对农民进行基础知识的再教育,对网络的正确利用所依附的本体还是知识。但采取何种方式为佳?梁漱溟在他那个时代给出的药方是:要靠外来的力量。主要靠有知识的外来人来充当教育先锋。这些外来人指“有知识、有眼光、有新方法、新的技术的人”。而晏阳初希望让受过平民教育的青年成为乡村建设的主要力量。这些方法在如今也具有可借鉴性。

农村网络普及率范文第2篇

为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响应市委、市政府关于切实解决“三农”问题的精神,加快××市农村通信基础设施建设,逐步提升农村信息化水平,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特制定××电信“村村通电话工程”实施方案。

一、建设目标

按照“信息扶贫、电信先行、宽带进村、电话入户、统筹城乡、共同致富”的农村通信发展方针,用3年时间,建设好农村电话网、互联网、服务网,使我市农村地区通信有一个跨越式的发展。

2005年底前,在全区率先实现电话村通率100%,入户率达到40%;2006年底前,农村电话入户率达到50%,农村电话普及率10%;2007年底,实现农村电话入户率60%,农村电话普及率15%,农村互联网普及率4%;2008年底,实现农村电话入户率70%,农村电话普及率20%,农村互联网普及率6%。

2005—2006年各县、区电话发展计划如下表:

各县、区

行政村数

家庭

户数

2005年底

用户目标数

2006年底用户目标数

2006年入户率目标

*县

217

150512

61912

85782

57%

*县

301

208240

79017

102017

49%

*县

131

74697

24797

31797

43%

*县

144

103828

24871

35371

34%

*县

129

93002

23780

33580

36%

*县

223

104508

50965

63665

60%

*区

*区

*区

*区

*区

*区

247

238504

64602

123902

52%

合计

1392

973291

329944

476114

50%

二、实施计划

(一)工程建设

××市“村村通电话工程”从2005年9月开始实施,计划建设农村智能电话站点150个。该工程分两期建设,一期工程在11月底前完成80个站点的建设,基本实现对××市3440个自然村的全覆盖;二期工程在2006年上半年前完成另外70个站点的建设,实现网络的无缝覆盖,满足更多农村用户的通信需求。2007年至2008年,将开展农村宽带网络建设工作,使大部分村屯都能接入宽带互联网。

(二)电话发展

1.提升农村电话普及率

一是充分考虑农民的经济承受能力,制定农户安装、使用的多种资费优惠和补贴办法,在通信产品的价格、性能等方面更符合农村经济特点,让农民装得上、用得起、用得好电话。二是建立农村电话推广队伍,采取主动上门、现场受理、立即安装的方式,方便农户装通电话。在2005年底前新安装15500户农村电话,实现绝大部分村屯通上电话;2006年继续以提高电话普及率为重点,安装8万部农村电话,实现部分农户装上电话;2007和2008年在发展农村电话同时,侧重于发展农村信息化应用,提高农村互联网覆盖水平。

2.提升农村互联网覆盖水平

结合政府信息化工作,构建农村宽带互联网,将电脑等信息终端延伸到乡镇农村,让每一个村屯都成为一个信息网站,不断提高信息网的密度,加速经济信息传播途径,消除城乡数字鸿沟。

3.提升农村信息化应用水平

围绕农村区域信息化需求,加强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一是协助政府推进电子政务建设,将电子政务网延伸到乡镇农村,加强基层政权建设。二是建设农业服务平台,在技术信息和商业信息方面引导农民群众,促进农业资源开发。三是构建农村文化娱乐平台,丰富农民文化生活,引导农村用户进入信息化。为让农民群众更好地使用互联网,电信部门还将联合农业和科技部门,每年免费培训农村电脑和信息应用操作人才。

三、保障举措

(一)积极争取地方政府的支持,把发展农村通信纳入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列入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村村通公路、村村通电、村村通广播电视、村村通电话”等四项标志性工程之一,各县、乡镇政府成立“村村通电话工程”领导小组,负责协调农村电话建设和发展。

(二)做好组织保障工作,成立市分公司“村村通电话工程”领导小组以及市县两级公司实施工作组,将该工程列为分公司2005-2006年重点工程,并积极向区公司争取资金投入,至少保证6000万元的资金投入,确保网络建设和业务推广的顺利实施。

(三)采取灵活措施,推动农村电话普及。充分考虑农民的经济承受能力,制定符合农民群众需求的多种资费优惠和补贴办法,让农民装得上、用得起、用得好电话。

(四)建立农村通信服务体系。立足当地,在广大农村设立1392个服务点,培育通信服务人才,锻炼一支既能开展业务营销又能进行线路维护的队伍,并制定相应的管理流程,提高农村通信服务的响应速度和质量。

(五)建立农村电话推广合作体制,争取乡镇政府协助,确定各村屯通信发展专员,由其掌握村屯通信状况,并协助开展农村电话推广工作。

农村网络普及率范文第3篇

目前74.9%的网民都居住在城镇,城镇居民的互联网普及率是27.3%,农村仅为7.1%。农村非网民中,有53.3%的人不上网原因之一是不懂电脑或网络,23.1%的人不上网原因之一是没有上网设备,影响农村互联网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是农村居民的受教育水平和收入。

中国整体互联网处于快速增长的势头。截至2007 年12 月,网民数已增至2.1 亿人,年增长率达到53.3%,在过去一年中平均每天增加网民20 万人。总体互联网普及率已经达到6%。

年轻男性为农村网民主要构成

初高中学历者居多

农村网民中男性较多,占到62.7%,比城镇网民中男性比例的55.9%高出6.8个百分点。

农村网民性别发展不平衡会影响到农村互联网的发展方向。男性占较大比重,偏重于男性的互联网应用,如网络游戏等发展会相对较好,而网络购物等略偏女性网民的网络应用发展明显滞后于全国水平。

农村网民年轻化程度较高,25岁以下的比例高达61%。比城镇相应的42.8%高出18.2个百分点。图4

我国总体网民的特征是偏年轻化,25 岁以下网民超过一半(50.9%)。而农村网民则更趋于年轻化,农村网民中25 岁以下的比例高达61%,学生网民占据较大比重。再者,在受收入影响较大的农村地区,改革开放之后,农村收入提高,受教育水平才提高幅度较大。

改革开放距今有三十年,改革开放之后受教育的居民年龄在30 岁以下居多。农村网民的年轻化,决定了农村互联网的娱乐倾向性更强。

农村网民中初中学历者占到38.4%,高中学历则是40.8%,两者合计占到了农村网民总数的近80%。

城镇与农村网民之间的学历分布差异较明显,农村居民文化程度相对偏低。城镇网民中大专及以上学历者居多,但农村网民中初中和高中文化程度者居多。尤其是初中文化程度的网民,城镇网民中只有17.4%,农村网民则达到38.4%,农村比城镇高出21个百分点。

农村网民中收入低于1000元的比例较高,超过半数(54.4%),这一比例比城镇相应比例高出17个百分点,这一点与农村整体偏低的经济水平相关。

视点

影响居民是否上网的两大重要原因是居民的教育水平和收入水平。

在农村,这两者对女性居民的影响尤为明显,导致女性上网人数偏低。在教育方面,长期以来农村存在重男轻女思想,女性的受教育程度要低于男性。

从全国来看,农村女性在就业上,部分存在思想观念滞后的问题,总体文化水平比男性较低,存在就业结构单一化等现象。

在农村开展信息化及互联网普及工作,要充分考虑农村的实际情况,针对农村网民和非网民的文化程度都不高的情况,力图使农村网站上的信息通俗易懂化,吸引更多的农村居民利用互联网获取有益信息。

互联网应用程度浅

娱乐化倾向明显

目前农村网民平均上网时长是12.3 小时/周,比城镇网民的17.9 小时/周的使用深度要浅,这与农村网民的构成有一定关系。

原因之一是,农村网民中的中小学生网民比重较大,中小学生的主要任务是上课,课余时间才能上网,上网时间要短一些;再者,农村网民中新增网民较多,而初上网的网民上网时间要短一些。表6

从细分互联网应用上看,代表信息获取方式的网络新闻、搜索引擎使用率分别为61.4%和56.6%,分别比城镇居民相应使用率低了15 和18 个百分点。

娱乐是多数农村网民上网的主要目的,多数网民仅将互联网当成聊天工具和玩乐工具,网络音乐和网络影视的在线收听观看率非常高,分别有86.4%和76%的农村网民使用这两项网络应用。

农村网民的网络应用较为单一化,娱乐是多数农村网民上网的主要目的。网络音乐和网络影视的在线收听观看率超过城镇,分别有86.4%和76%的农村网民使用这两项网络应用,很多农村网民仅将互联网当成聊天工具和玩乐工具。在农村,网民使用即时通信的比例高出城镇1.6个百分点,玩网络游戏的比例也高达58.2%。

农村网吧的盛行给互联网娱乐创造了有利条件。农村家庭上网基础设施,如电脑等拥有量较小,众多有需求的农村网民涌入网吧上网。

网吧为尽可能地吸引网民上网和延长网民上网时间,会大力挖掘互联网的娱乐功能。而农村网民进入收费网吧上网,注意力大多仅集中在比较容易上手的互联网娱乐服务上,对其他互联网应用甚少加以关注。

促进农村网民更多地关注互联网的其他有益方面,需要多方面齐抓共管。一方面,宣传到位,使广大农村网民充分意识到互联网除了娱乐功能外,还可以帮助发家致富,引导村网民的注意力转移到互联网的其他有用面;另一方面,从硬件和接入方式等方面改善农村

网民上网的实际困难。

此外,农村网民在网上发帖(回帖)的比例是21.5%,比城镇网民的36.8%低了15.3 个百分点,农村网民在互联网上的互动程度低于城镇网民。

视点

互联网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许多农村居民并没有切实感觉到互联网的用途。增强居民主观上网意识是推广互联网的重要手段。

可以让农村居民认识到通过互联网交流的便捷。即时通信、电子邮件和网络电话等都是简单易行的沟通手段。再者,可以通过获取信息是互联网最突出的优点,可以结合当地的经济特点,政府配套整合农民切实相关的信息与建设网站,吸引更多的农村居民使用互联网。

网吧盛行凸显经营违规

未成年人进网吧比例高

农村网民在网吧上网的比例已经接近半数(48.5%)。即5262万农村网民中,网吧网民已经达到2552万人,网吧是农村网民上网的重要途径,以收入不高的男性网民为主。图7

但网吧违规经营及农村中小学生网民出入网吧的情况仍比较严重。

在农村网吧上网的人群以男性网民为主,占到近3/4(73.3%),这些网民的学历主要是初和高中,这两者的比例都超过了4 成,初中学历占到41.3%,高中学历占到46.4%。这些网民的收入水平要低于网民平均水平,收入在1000 元以下的比例达到58.1%,比农村网民平均水平低了近4 个百分点。

网吧经营过程中,在给农村网民提供方便的同时,违规现象也屡禁不止。如大量黑网吧存在、超时经营、未成年人的涌入及暴力黄色信息浏览等。

农村未成年网民在网吧上网的比例非常高,达到45.4%。这一现象要比城镇普遍的多,同期城镇未成年人在网吧上网的比例仅有26.1%,比农村低了近20 个百分点。

农村这些未成年网民中,87.6%都是学生,学生大量进入网吧上网,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业。加强对未成年人规范上网的引导,是当前教育面临的重要问题。

视点

大量的农村网民没有上网设施,选择在网吧上网,农村网吧的盛行和疏于监管,已经使农村网吧成为众多重要社会问题的滋生地。农村网吧对农村网民的影响力要远远超过城镇网吧对城镇网民的影响力。

目前农村中小学生存在涌入网吧上网和沉溺于网络游戏等各种问题,这是农村互联网自由发展的结果。中国互联网十年的发展历程表明,互联网总体上是一个利大于弊的新生事物,对于居民使用互联网的行为,禁止上网不符合社会发展总体趋势,农村也是如此,在中小学校开设网络课程并不会加重这些问题的存在,关键在于管理措施的得当与否。

在学校开设网络课程,正确引导学生认识到互联网的积极一面,比让中小学生自由接触互联网,受互联网负面影响较多要好得多。遏制这些问题的手段应该是齐抓共管,从网吧管理、互联网内容治理、家长对学生教育等多方面加强控制。

手机上网渐成规模

发展潜力较大

中国存在城乡二元结构现象,农村与城镇在涉及经济发展的很多方面都存在较大差异。但在手机上网方面,农村与城镇手机上网比例差异不大。

5262 万农村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网民比例已经达到23%,农村手机网民已经达到1210万人。同期1.57亿城镇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为22.6%。

在农村某些地区,手机成为很多居民的通讯工具,手机拥有量的快速增长,促进了农村手机上网的发展。

农村上网设备的相对匮乏,使得手机上网成为农村网民上网设备的有益补充,各大运营商也在为农村手机上网作出各种努力。

2007 年9月份信息产业部电信管理局领导在互联网大会上讲话时提到,为了解决农村手机上网难的问题,中国移动已经开发了专门的技术。

观察农村手机上网网民的特征,主要以30 岁以下的男性为主,用户包括学生、当地乡镇工作人员、农业种植或养殖户、农民工等各种阶层。

目前已有部分省市开始利用手机上网更好地为农民服务,温州早在2006年即开通了WAP 信息电话和手机上网等服务。

手机上网可以在农产品生产需求、农资供应需求、农产品销售需求、国家农业政策法规等各个方面及时准确地给农村提供有益信息。

按照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07年5月公布的《中国WAP发展状况调查报告》,目前WAP在我国进入快速增长期,农村是互联网高速增长的地区,又处在WAP快速增长的时期农村手机上网潜力巨大。

视点

农村上网设备的相对匮乏,使得手机上网成为农村网民上网设备的有益补充。在农村,依托运营商村村通工程的实施,促进手机用户数的发展,手机上网也应该凭借可以随时查看的优点,成为农村上网的一种新渠道。

而上网对农村网民帮助最大的方面是信息获取,手机上网可以在农产品生产需求、农资供应需求、农产品销售需求、国家农业政策法规等各个方面满足农村居民的需求,可以及时准确地给农村提供有益信息。

对于政府来说,还可以选择对当地农村居民有益的信息,通过手机上网,实现信息的随时随地获取。

■观察

快速增长的农村网民构成了新增网民的重要组成部分。2007年农村网民规模年增长率超过100%,达到127.7%,农村网民数量达到5262 万人,远高于城镇网民38.2%的增长率。300万新增网民中的4成,即有2917万来自农村。

但城镇与农村的互联网发展水平仍存在很大差异,城镇居民的互联网普及率是27.3%,农村仅为7.1%。不仅如此,农村在互联网基础信息资源上的发展水平也相对不高。

农村网络普及率范文第4篇

很长时间以来,由于地域和自身资源的经济条件限制,我国农村金融市场往往带有金融抑制性的特点,又加之农业生产和经营的独特性以及三农领域征信体系不健全的原因,这样便引起了农业领域在投资和融?Y方面并没有得到有效的满足,而互联网金融依据互联网与生俱来的开放性、包容性和互联互通性,表现出轻应用、碎片化理财的独特属性,使得农村投融资在信息经济、金融抑制以及利率市场化的大背景下进一步拓展了新渠道,并有效降低了融资成本提高融资效率,因此在广大的农村地区普遍受到农业企业以及农业生产者的青睐。总之,将互联网金融与农村金融相融合将更好地促进普惠金融在农村地区的长期有效发展,引发并推动农村金融的新一轮革命。

二、农村地区互联网金融发展现状及其趋势

(一)农村互联网金融发展现状

由于我国农村地区幅员辽阔、农村地理位置偏远,人员集聚水平较低,加上农村地区人口收入水平较低,无固定性收入,人均消费水平也比较低,传统的金融机构的网点覆盖相对匮乏,农民获取相应金融服务的机会比较少,产生了金融服务配置的严重失衡。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尤其是互联网技术和金融服的融合,互联网金融的出现使得农村地区被抑制的金融服务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的供给缓解。互联网金融的低门槛和高效率将传统的金融服务根植于农业生产和经营的各个环节,有效缓解农户在生产过程中对资金的有效需求,以移动支付和线上支付为代表的全新支付模式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农户对于传统金融的依赖程度,基于此互联网金融在农村地区得到了快速发展。

(二)农村地区互联网金融发展的趋势

1、农村经济对于互联网金融有着强劲的内在需求

在互联网技术的广泛普及下,农村业已成为电子商务较为广阔的市场,电子商务也已经成为农村地区最具有潜力的交易模式,而智能手机等移动终端在农村地区的普及。农村网民数量增加迅猛,电子商务在农村潜在市场需求比较大,故而农村电子商务将作为我国农村地区金融和新经济的强大引擎,对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也将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强大作用。

2、互联网技术支撑日臻成熟

当下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互联网和云计算等技术得到了迅速发展。电脑、移动手机、平板等智能终端技术的完善使得网民在网络技术的催生下日渐庞大,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16年我国网民数量为7.31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到53.2%,其中农村地区互联网普及率达到33.1%。正是互联网普的迅速普及和在农村地区的快速发展,在为互联网金融提供基础条件和市场空间的同时,更为普惠金融的发展提供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

三、当前我国农村地区互联网金融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农村地区互联网金融监管存在缺失

目前我国互联网金融刚处于起步阶段,各项法律法规以及配套的监管措施尚未出台。虽然我国已将互联网金融监管工作交由证监会和银监会进行,但是具体监管细则未出台,监管部门、监管职责、监管内容、监管形式、对应措施、权责问题等都没有确定。

(二)农村征信体系不健全

农村地区的人口集中都我比较低,消费水平比较落后且互联网消费的观念尚未普及、互联网消费的习惯尚未养成。而互联联网金融获取用户的信用状况的主要依据就是其平时的消费记录、浏览记录和信用情况。在农村地区,由于物流、网络、习惯等的影响,大家通常采用现金交易,即使有剩余的资产也会选择存于银行机构。

四、关于加强农村地区互联网金融发展的措施

(一)加大农村互联网金融基础设施建设

政府应积极扶持电信企业在农村地区加快网络设施建设,提升我国广大农村地区的网络服务水平,推动农村数字化网络覆盖项目建设,构建基于“三农”的农村互联网金融服务体系,便于广大农民积极的加入互联网金融服务中来。同时鼓励农民在互联网平台上销售本地区的特色产品,让互联网平台真正地用于改善农民生活上来,提升农民学习互联网知识的积极性。

农村网络普及率范文第5篇

[关键词]农村信息化 基层政府 服务

当前,我国城市信息化建设迅速发展,城市居民能够方便、快捷、低成本获取政府提供的信息和服务,而农村信息化建设是相对滞后的。乡镇和村是新农村信息化建设的主要对象,这个层次数量多、地域广,组织管理和服务的难度确实是比较大的。许多乡镇干部深感农村信息化的滞后,阻碍了农村劳动力素质的提高,迟滞了农村的经济社会建设步伐。因此,认清农村乡镇信息化建设的现状,把握农村乡镇信息化建设进程,提升基层干部信息处理能力,对于推进农村社会经济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目前农村信息化建设仍存在“四低”问题

在各级政府对农村信息化建设的重视和大力投入下,我国农村已构建了较完善的信息化组织体系,建立了初具规模的农村信息服务网络平台,已基本实现100%行政村通电话、100%乡镇能上网的“双百”目标,极大促进了农村互联网的发展。随着农村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推进,我国农村信息服务领域得到进一步拓展,信息技术在农民生活消费、农业生产管理、农业科学技术、农业经营管理、农业市场流通和农业资源环境方面的应用越来越广,让农民享受到了信息技术发展所带来的便捷。但从整体上看,农村乡镇信息化建设仍存在”四低”问题。

1、信息网络覆盖仍较低。据相关调查数据显示,我国互联网发展重心从“广泛”转向“深入”,第3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4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32亿,其中,手机网民规模5.27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46.9%。但到目前为止,我国农村非网民人口仍有4.5亿,在农村新增学生网民中10岁以下人群占比仅为16.1%,远低于城市新增学生网民中54.2%的占比。特别是互联网在农村村组的普及率更低。如我们了解到湖南的一个乡镇现有桌面互联网用户仅95户,集镇一块含机关事业单位用户为24户,村组农民用户61户,按住户统计,在村组的普及率不足3%,光纤仅接至乡集镇。传统媒介电视在该乡全面普及,但信号接收则是五花八门,有自装天线、村村通设备和村民自建的小范围闭路电视,信息获取量有限,管理不便。一村一个的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终端站点,因无操作人员或维护跟不上等原因,基本上成摆设。保证信息网络的全面覆盖,是农村信息化建设必须解决的基本问题。

2、信息服务效益低。当前,广播电视虽然入村入户,但指导农业生产和生活、针对性较强的有效信息远不能满足农民的需要。主流网站如网易、搜狐、新浪等专门针对三农的版块较少。农信通等平台在提供市场信息、农业技术指导等方面的作用不强、互动性也不够。总之,在市场对资源配置的作用下,社会提供的信息服务还是侧重于主流受众城市,而政府对于农村提供公共信息服务仍较缺失,使农业和农村信息化步伐是滞后的,使得农民获取全面、可靠、针对性强、实用信息的方式较少,在迈向信息社会的过程中,农村农民与城市居民的差距仍然较大。我们在调查中发现,即便是有些使用互联网的农户,也以搜索新闻和玩游戏为主,只有较少的农民和农业专业户以及农村合作组织的管理者使用互联网了解农村农业信息及运用电子商务销售农产品、购买农业生产资料和日用品。农村信息化对于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的新的支撑作用体现不够。因此,搭建全面、可靠、适应农业生产发展及农民生活需求的信息服务平台,是发挥农村信息化作用的根木保障。

3、信息处理效率低。乡镇干部在对群众工作处理过程中有大量数据、信息需要采集、处理、传输、保存、利用。这些重复性、事务性的工作对于做好农村群众工作非常重要。同时,在基层群众工作中,由于对基层民情信息的掌握难完整、难集中(各种信息分散在不同工作职责人员的头脑中、登记在不同的业务台账中、零散记录在工作笔记中),难更新, 使得乡镇干部在做基层群众工作时,无法有效掌握真实民情,上下级之间、干部与群众之间沟通不畅、难以达成统一共识,从而导致群众工作不易做深做细做实,以至于花了时间费了力气却取不到良好实效。传统的工作方式对这些基层民情信息、重复的事务工作处理效率低,消耗大量人力物力,即达不到党和政府对乡镇干部工作的要求,而且也容易出现纰漏,极大的影响了基层干部的工作积极性,这一现状与新时期党的群众路线要求极其不协调。

4.信息受众水平低。现在有些偏远地区或年龄大一点的乡镇干部自己不会用计算机,也很少上网,不会借助电脑处理日常事务信息,更谈不上通过网络学习农业技术知识以及网上销售农产品和购买生活用品,像这样的基层干部又怎么能在农村工作中承担推进农业信息化、为农民提供全方位的信息服务呢?同时,农村信息化系统网络管理、网站开发、信息采编、信息化项目的实施缺乏既懂信息技术又懂农业技术的复合型人才,部分村对农业信息化工作重视不够,兼职农村信息员的积极性不高,制约了农村信息化工作的推进。此外,由于农村中大多数有文化、高素质的年轻人大量外出打工,人口老龄化现象十分严重。留在家的老人、妇女普遍文化水平低,见识少,对电脑的需求较低,这样的家庭一般没有购买电脑并安装宽带。信息的接受还只停留在通过观看电视被动接收农业科教知识上,且吸纳新知识和学习新技能的能力差,加上长期传统农业下形成的思维定势,使农民对农村信息化的作用普遍认识不够,这些都会对在农民中推广使用计算机,推进农村信息化工作增加了难度。

二、提升基层政府服务水平的有效途径

做好农村群众工作,为农民提供无处不在的服务,是乡镇基层政府的重要任务,也是推动农村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农村基层工作基础性、政策性、实践性强,这就决定了农村工作体系必须全局化、层级化、自动化。从领导研究政策到基层落实执行,基层工作网络离不开全局化、层级化、自动化、上下联动的信息支撑。我们的乡镇干部在做群众工作、为群众服务时,如果没有高效的信息处理能力,没有一套行之有效落实到位的管理办法,就不能形成齐抓共管的格局,不能快速高效地抓住工作问题处理的关键点,致使基层工作处理效率低、效果差,也容易使工作流于形式、浮于表面,导致问题潜伏或恶化,影响农村经济发展与社会安定。在农村信息化的进程中基层政府要在以下几方面下功夫:

1.要打造乡镇高效服务的网络平台。这就要求我们乡镇政府即要重视促进基层工作的信息化建设的投入、网络平台的建设,同时提升信息服务与提高共享水平。首先要做好农村信息网络覆盖。要在农村实现宽带、数字电视、移动网络等信息、网络的全面覆盖。农村信息网络建设的制约主要在农村用户少,建设成本大,运行维护成本高,收益率低,导致企业主体在农村网络建设投入积极性不太高。我们乡镇政府应重视农村信息化建设所需设置的基本投入,整合资源,努力实现农村信息网络覆盖与城市的逐步同步。其二,做好农村信息和信息化工具的推广应用。在加大投入完善农村信息、服务站点建设的基础上,更应重视规范站点正常运行、提高利用效益。要解决现在一些乡镇各涉农部门之间信息沟通不够,受部门职能的限制。现在的管理体制乡镇一级为农服务部门就有农业站、林业站、畜牧站、民政办等多个,信息容易出现分散管理、多头管理、各自为政、效率低下的现象。如民政办采集的低保、五保户信息不能被农办采集贫困户(包含低保、五保户)信息所用,在信息化推广中,要避免造成信息采集、利用的重复浪费。同时,应加强对农户购买信息工具的补贴力度,降低农村互联网用户收费标准,减轻农民使用信息工具、获取信息资源的经济成本,提高农民应用信息网络技术的积极性。此外,要多方联动,提升信息平台建设水平。各涉农部门应联合建立一个更贴近农村生产、销售、生活的高质量的“三农”综合信息网站。政府引导并鼓励企业先期投入,主导建设关于农村气候、土壤性质、农作物与畜禽水产品特性、农业技术、政策法律等涵盖“三农”各方面的基础数据库,并由各级政府组织专业人员提供市场分析、政策法律咨询、农业生产技术等“三农”问题解答,将乡镇网络平台打造为服务功能完善、服务内容丰富,基层干部管理方便、农民时时受益的好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