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历史学科的育人功能

历史学科的育人功能

历史学科的育人功能

历史学科的育人功能范文第1篇

    论文内容摘要:构建历史学习知识体系是一个系统工程,历史教学知识体系又是这一体系中重要的一环。以新课改理念为指导,历史教科书为基袖,了解、熟悉、把握科学的教育学知识、课程与学习论知识和历史教育知识,充分认识历史教育教学规律,建构起适合每一个学生学习发展需要的历史教学知识体系。

    历史学科体系、历史课程知识体系、历史教科书知识体系、历史教学知识体系、历史学习知识体系是历史学习知识体系建立的五个层次,从历史学科知识体系到历史学习知识体系是层进的关系。也就是说历史学习知识体系得以最终确立必须以它前面四个层次体系的完整建立为依托。所以,这其中任何一个体系的建立都至关重要。

    历史教学知识体系,即历史教师知识体系。它是中学历史教师把握课程教学理念,依据课程标准,钻研历史教科书,并应用其他课程资源,从教学的实际倩况(主要是学生的学习状况,包括学习需要、学习水平与能力、学习兴趣等)出发,自己所构建起的、具体的在日常教学中所应用的历史知识体系。历史教师知识体系,上承历史教科书知识体系,下接历史学习知识体系,是历史学习知识体系得以建立的不可或缺的一环,基于其对建立历史学习知识体系的重要性,笔者在此仅就如何构建历史教学知识体系(历史教师知识体系)做一论述。

    一、课程理论、教学理论、学习理论是历史教学知识体系建立的理论先导

    理论引导实践。历史教师自身教学知识体系的建构,离不开教育理论的指导,教师的教学知识体系往往取决于其教育观、课程观、教学观。历史教师只有接受现代的、符合社会现实的教育教学理论,不断吸取历史知识,充分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采用现代教育科学技术,贯彻“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才能把历史知识与其他各种知识内化为符合教育教学的历史教学知识。

    然而,纵观教育史,教育理论、课程理论、教学理论纷繁,莫衷一是。这就要求我们历史教师要有先进的教育理念惫识,明辨的思维能力,对这些理论去伪存真,去繁就简,去粗取精。在学习教育学理论时,能明确教育的最本质功能。如自1978年以来的20年间我国教育学术界主要研究的内容有:教育功能的界说与分类、教育的育人功能、教育的社会功能、教育育人功能与社会功能的关系以及教育功能的发挥等;从纵的方面看,关于教育功能间题的研讨经历了“从阶级斗争工具职能到生产斗争工具职能,从工具功能到教育多种功能的综合”的发展过程。以当前新课程改革理念为指导,要清楚地知道教育的作用是要使受教育者成“材”成“人”,发展学生个性,即牢牢把握住“以学生发展为本”。

    课程强调的是学习者的经验和体验而非学科内容;是课程过程本身而非课程目标、计划;是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因素的整合而非单一的教材因素;是显性课程(指学校教育中有计划有组织的实施的课程)与隐性课程(指学生在学习环境中学到的非预期性和非计划性的知识、价值观念、规范和态度)的有效结合而非只是显性课程;是“实际课程”(学校和社会在课程变革中选择的课程)与“空无课程”(学校和社会在课程变革中排除学校课程之外的课程)的并重而非只强调“实际课程”;是学校课程与校外课程的整合而非只是学校课程。

    在课堂教学情境中,教师和学生都是人格绝对平等的主体,教学过程是师生间的交往过程,教主要是教师的行为,学主要是学生的行为,教不同于学。不过,教与学又是相互依赖的,它们互为基础,互为方向,不存在没有教的学,也不存在没有学的教,教师的教就意味,学生的学,学生的学也内含着教师的教。在教学过程中,以教师为主体对学生单向的教为中心的“教师中心论”和以学生为主体而放弃教师的教学组织、指导、咨询的“学生中心论”都是片面以至错误的。教学论界长期存在教学是科学还是艺术之争,教师要认识教学既是科学义是艺术,才不会认为教学是科学而忽视教学过程中人的主观能动性与情感价值及创造性,也不会以为教学是艺术而使教学不能量化、不能理性、无规律准则可循。

    教师对这些理论的准确解读与把握,结合历史教科书,就能创造出自己的教学知识体系。当然,这种知识体系不是教育理论加教科书知识的简单结合,它是一种动态的生成过程,其内容是开放的、丰富的,其方法是灵活的、多样的。不熟悉课程教学理论,就不能有正确的理论指导,也就难以正确理解历史教育的目标,拿握历史教育内容,把握历史教学的方式方法。其教育思想会迷途,其教学行为会盲动,其历史教学知识体系会窄化、甚至异化。教师对课程教学理论的不同理解,拥有不同的课程教学观,教师对历史教科书各知识内容取舍将会有所轻重,教师历史知识构成必然有所差异。教师只有熟知教育理论,具备科学的课程观、教学观,才能做到高屋建辘,充分级取各种教学资源为自己的历史教学服务,建构起完普的历史教学知识体系。

    二、教师对裸程改革文本、历史课程标准、历史教科书的解读能力

    新课程在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评价、课程管理与课程资抓等方面都有了全新的理念。为适应新课程改革,教育行政都门领布了一系列课改纲要、文件;此外还有一些教育教学专家有关课程改革方面内容的着作、译着等也相继面众。解读这些文本,教师能对我国学校教育面临的形势、课程改革的目标、这次课程改革的实质有一个清趁明确的认识,也是教师能胜任新课程的必要前提。

    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家质橄育的决定》和《国务院关于攀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文件精神,教育部决定大力推进基础教育改革,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内容、结构,建构符合索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体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对课程改革目标、课程结构、课程标准、教学过程、教材的开发与管理、课程评价、课程管理、教师的培养与培训、课堂改革的促进与实施等内容做了纲要性的规定,在新课改下每个教师必须要领会其内容与内涵。《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只是有关课程改革内容的纲要性文本,它以离度浓缩的语词涵盖了新课程改革的全部要领,对教师充分把握这次课改显然存在课程改革资料信息源上的不足。因此,教师还可读阅《新世纪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当议》、《面向素质教育、墓于信息技术的课程与教学改革》、《发达国家课程改革的趋势与启示》及((墓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等关于课程改革的文本、洽楚了解这次课程改革的背景、任务、使命、方向、方法、目标以及机遇与挑战。特别是《(墓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解读)》》,该书以详实的资料、生动的文笔对《纲要》进行了全方位的解读,理念先进,视野开阔。此外,《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实验)》及《方案》导读对普通高中新课程做了具体规定,是高中历史教师了解高中新课程的必读文本。

    《历史课程标准》是历史教材编写、历史教学改革、历史教学评估和历史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教育意志在历史学科中的具体体现。标准一般包括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与实施建议四个部分,具体包含了历史课程的性质、历史课程的墓本理念、历史课程的设计思路、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历史教学内容、教学建议、评价建议、教科书编写建议、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建议等。从中可以看出,标准对历史课程的学科功能、学科结构、培养学生的目标、历史教科书的编排、历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运用及历史教学的方式方法等做了纲要性规定。因此,历史教师梅建自身教学知识体系,就要认真研究历史课穆标准,把握课程标准中趁涵的历史教育塞本理念,逐步提高执行历史课程标准的水平。

    作为执行历史课程的最主要载体的历史教科书是依据《课程计划》与《历史课标》在浩如烟海的历史知识中选择符合中学生心理特点与认知水平的、为学生学习发展所浦的最墓本最重要的历史内容编侧而成的。教师掌握并内化教科书内容知识是对其起码要求。不过,教师把教科书知识内化为自己的教学知识,不能仅限于历史教科书上的文字内容,还要认识与理解教科书的功能、结构、体系,拓展教科书上知识内容。做到教科书上有我有,教科书上无我亦有〔实现历史三维日标教学为准则),以丰富的史学知识为基石,以深刻理解教科书功能、结构、体系为支柱,把丰富的史学知识、教科书功能、结构、体系各自作用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了然与脚,在教学时运用自如,构筑起坚实的历史教学知识体系大厦。

    三、历史教师对历史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能力

    凡是对实现课程目标有利的因家都是课程资佩。历史课程资源包括教材、教学设备、图书馆、博物馆、互联网以及历史遗址、遗迹和文物等物质资源,也包括教师、学生、家长及社会各界人士等人力资源。能否充分利用与开发历史课程资源直接影响着教师的历史教学知识。历史教科书只是历史课程资源的一部分,虽然是最为重要的部分,但它毕竟是固定化文本,它所承载的历史资料与历史信息是有限的,在网络化信息化的今天,如果历史教师在应用课程资源时仅限于此,教师的教学知识将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历史教师的教学也会因此陷人绝境。可见,历史教师充分利用与开发历史课程资源对充实和完善历史教学知识体系多么重要。历史教师利用和开发课程资源可做到:

历史学科的育人功能范文第2篇

    一、历史学科具有高于其他学科所无法取代的爱国主义教育的社会功能

    社会教育是人生教育的最大课堂。怎样利用历史知识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呢?历史知识并不是关于未来的知识,而是关于过去知识的追忆,不是对今天世界的描述,而是对昨天世界的记录。这就要求我们对历史知识作深人的分析和研究,用这些生动的历史教材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中国是世界上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发展作出过重大贡献。自秦汉以来,中国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各民族为促进祖国统一和发展作出了贡献。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构成中国古代政治长时期的特点,中国古代社会经济成就辉煌,有着光辉灿烂的文化,科技就硕果累累,走在世界前列,中国科技文化,特别是中国的四大发明,造纸术、活字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的发明、应用和传播,不仅促进了我国经济文化的发展,对世界文明的发展进程也起了重要作用。这些历史教材足以引起学生们的民族自豪感,是对学生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因此历史学科是当前进行素质教育中任何其它学科所无法取代的爱国主义教育的社会功能。

    二、历史学科具有培养创新人才德育功能

    历史教学的一大任务就是进行政治思想教育,即对学生进行社会发展规律、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教育和国际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热爱社会主义事业,热爱中国共产党的真挚感情,学习历史上优秀人物的高贵品质,树立为社会主义建设而献身的精神,并逐步培养学生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要达到这一教学目标,要求历史教师要充分利用历史教科书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教育。例如:春秋时期孔子提出认真学习的方法,“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孔子从春秋的“惩恶而劝善”;司马迁的“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述往事,思来者”到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以史为鉴,历史为现实服务的目的一以贯之。在素质教育中,充分体现了历史学科的作用,无不修正着人们的品行,陶冶着人们的情操,教人们做一个真正的人。

    在严谨治学探索科学方面,历史学科又给我们树立了光辉典范。李时珍千辛万苦写《本草纲目》;詹天佑设计京张铁路,为中华民族赢得了荣誉;侯德榜发明联合制碱法,使中国的制碱化学工业跃上世界舞台。钱学森对火箭技术的发展有杰出的贡献,面对美国的高薪聘用,他说:“我是中国人,我可以放弃这里的一切,但不能放弃祖国。”“两弹元勋”邓稼先,为打破美苏两国的核垄断地位,使中国立于世界之林,勇于攀登科学高峰。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有无数正反两方面的教员,它是历史教师进行素质教育的最佳教材。因此,历史学科具有修养一个人的思想品行的德育功能。

    三、历史学科具有培养其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智育功能

    所谓“前事不忘,后世之师”、“以史为鉴,知行替”,中国人向来非常重视历史的警世作用。例如:在近代中国,从洪秀全到康有为再到孙中山等多少仁人志上为了探求救国救民的真理,曾经设计出各种方案,探索了各种道路,经过失败、斗争、再失败、再斗争,最后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思想武器,确立了社会主义方向,经过二十八年艰苦卓绝的斗争,取得了新民主义革命的胜利,并使之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通过这样的教学,既加深了学生对“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只有社会主义能够救中国”的理解,又培养了学生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的真挚感情,从而培养学生献身杜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自觉性。同时,借史论人,也有历史发展规律,谁违背历史规律,就必然会走弯路。例如:十九世纪中叶,清王朝违背历史的规律,闭关锁国,导致列强入侵;十九世纪后半期,日本、俄国先后进行改革,并取得成功。一跃成为世界强国。通过历史上的改革和清末闭关政策所带来的后果的对比。以及改革开放成果的讲述,帮助学生认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必要性和正确性。因此,历史学科具有能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达到历史与现实统一的优势,并使学习历史的目的为现实服务的作用。

    四、历史学科具有培养各学科的学习兴趣,加强知识纵横联系的特殊功能

    历史学是一门博大精深包容万象的科学,举凡政治、经济、文学、艺术、军事、社会生活等等,无不包容其中。历史学科是其它各学科的载体,可以涉及到素质教育的各个方面。历史教科书中讲到了文学的起源--象形文字、甲骨文;数的起源,从印度数字--阿拉伯数字,可以加深学生对低年级的课程语文、数学的理解。历史教科书中讲到《九章算术》、祖冲之的圆周率、毕达哥拉斯定理。可以加深学生对高年级数学课程的理解,还讲了许多文学知识、物理知识、化学知识、生物知识……。例如,文学发展史、天文探索史,艺术发展史,哲学发展史、中医发展史,等等。此外。历史教科书还专门按章节、段落讲述了一些专业史,例如,书法、绘画、雕塑、体育等,既满足了学生个人学习的爱好,又可以为学生将来从事专业学习研究打下良好基础,加深发努力学习的兴趣。

历史学科的育人功能范文第3篇

关键词:基础教育;历史课程;学术功能;社会地位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我国基础教育的培养目标。在教育中,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是通过教学来实现的,而在教学中,课程又居于核心地位。学校通过开设各种类型课程,如学科课程和经济课程、综合课程和分科课程、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等,一方面为学生的身心发展提供必要的基础知识,形成基本能力,另一方面为他们身心的发展创设一定的条件,让他们主动探索、体验,学会适应社会生活,形成创造能力,促进他们情感、兴趣和爱好的发展。

在基础教育的学科课程中有历史学科,历史课程的功能和地位是什么呢?课程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依据。历史教育就是教师和学生依据历史课程通过教和学使学生了解历史,从历史中吸取养料,从而使学生获得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的本质是个体掌握社会中形成的“人类的本质力量。”(马克思语)今天个体所要掌握的人类的本质力量都是经历人类数百年的历史而形成的。从人的全面发展的过程来看应当是个体在同业已发展的人类的本质能力的接触中,掌握此前的发展水准,并进而超越这一发展水准的。学科教育中的学科作为人类以往经济的逻辑总结,既是历史与社会的产物,又是人类自由与解放、发展与幸福的教育性产物。学科教育是青少年人格全面发展与形成的主要教学形态。历史课程的地位是由其功能决定的,我们先看历史课程的功能。学科教学中的历史课程的功能有如下几点:(在这里对课程这一概念我们采取广义的理解,即:指学生在学校中获得的经验,它包括学科设置、教学活动、教学进程、课外活动及学校的环境气氛等。)

一、课程功能

(一)学术功能

1、播化功能。

所谓播化,就是各种文化之间的传递和相互影响。通过历史课程,学生可以掌握最基础的历史知识。例如:人类是怎样起源的?各个时代的人是怎样生活的?世界是怎样由分散到整体的?世界为什么会发生一战和二战?各民族在历史发展中具有什么特点?…这些知识可以在不同种族、不同文化之间交流。现代的国民不但应该了解中国的昨天和前天,而且应该了解世界各主要国家的昨天和前天。只有了解昨天和前天,才能真正理解今天,因为,历史与现实是互相以对方的存在为前提的。历史中包含着产生现实的条件。历史来源于过去,现在也将转化为历史。在国与国的交往中,不懂本国史,不懂外国史,就会漆黑一团。对于某些基础知识,可能一时看不到其现实的作用,但就历史学家而言,是必不可少的。光知道拿破仑死于哪一年,当然算不得掌握了什么高深的学问,但是,如果要进一步知道拿破仑为什么会死在圣赫勒拿岛?拿破仑在法国历史中扮演过什么角色?他对欧洲的历史进程产生过什么影响?这样的知识还是有用的。有相当多的历史知识,一时看不出有什么具体意义,但是可能具有某种潜在的作用。它可以发挥储备功能,等到要用的那一天,就会派上用场。

2、训练功能。

包括了对思维能力的训练和基本技能的训练两个方面。这两者都是中学历史学科智育的内容。思维能力包括了记忆力、观察力、创造力、历史思维等。记忆力无疑是各门学科都要求的基本能力。历史学科在机械记忆、理解记忆、复习巩固等方面也有自己的特点。由此产生了与外语记忆、数学记忆不同的方法。观察力则要求透过表象,深入到历史事实内部,掌握其本质。想象力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尤其重要。我们接触到的史料和考古资料都不可能完整、清晰地还原为生活,这就需要再造性的想象。至于分析、归纳、评价、比较,则是对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历史思维能力。历史是人类的记忆,是人类生产和生活的纪录。马克思在《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中,有一段非常深刻、著名的话。他说:“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马克思和恩格斯还说过:“历史的每一阶段都遇到有一定的物质结果、一定数量的生产力总和,人和自然以及人与人之间在历史上形成的关系,都遇到有前一代传给后一代的大量生产力、资金和环境,尽管一方面这些生产力、资金和环境为新的一代所改变,但另一方面,它们也预先规定新的一代的生活条件,使它得到一定的发展和具有特殊的性质。由此可见,这种观点表明: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第603页)历史认识是人们认识现在和预见未来的必备条件。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对周围事物的认识,总是从它的现状入手,例如,世界的现状,中国的现状,一个地区乃至一个单位的现状,等等。但是要真正认识一个事物,仅仅知道它的现状是远远不够的,知道现状,顶多只能说出它现在是这样,而不能回答它为什么是这样。这是由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发展都是一个有规律的客观过程,任何现实事物都是历史发展的产物,都有它的渊源和成因。只有了解它的历史,才能知道他为什么成为现在这个样子,才能把握它的内在本质和发展规律。

认识事物的现状需要历史知识,预测它的未来,也同样需要历史知识。历史犹如长河,过去、现在和未来是不可分割的,事物的过去不仅影响到它的现状,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它的未来。古往今来,不乏从历史的角度思考问题,以指导人类自身的行动。例如,以同志为首的共产党人通过对中国历史和国情的科学分析,指明当时的中国社会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而不是什么资本主义社会,除了存在强大的帝国主义势力之外,还存在着严重的封建势力,从而制定了一条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路线,引导革命从胜利走向胜利。同样,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中央拨乱反正,恢复实事求是的优良传统,从我国的历史实际出发,提出了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战略方针,经过多年探索,终于形成了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完整理论。为我们的建设事业走向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历史无情又有情,不尊重历史,必然受到历史的惩罚;尊重历史,肯定会得到历史的报答。历史知识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所有实践活动的必备条件,马克思和恩格斯有一句名言:“我们仅仅知道一门唯一的科学,即历史科学。”(《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第21页)恩格斯曾指出:“我们根本没有想到要怀疑或轻视历史的启示;历史就是我们的一切,我们比任何一个哲学学派,甚至比黑格尔,都要重视历史。”(《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第650页)也说:“指导一个伟大的革命运动的党,如果没有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没有历史知识,没有对实际运动的深切了解,要取得胜利是不可能的。”(《选集》合订本,第98页)因而,在历史教育的诸多能力培养方面,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历史教育的最高层次的目标。在基本技能的培养方面,中学历史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例如,查阅历史文献的能力,运用工具书的能力,搜集乡土历史资料的能力,认识、运用、制作历史地图的能力、编制图表的能力等等,这些能力的培养可以贯穿于历史教学中。此外,培养学生计算历史年代的能力,口头表达的能力,协作小论文的能力,也是历史学科能起到的作用。这里就不一一详述了。

(二)社会功能

史学的社会功能主要是指对社会发展起进步作用和积极影响。对中学历史学科而言,主要是指对学生的行为选择能力、审美能力及心理品质产生巨大影响。

1、德化功能。

这是指历史课对学生产生道德教化。这种道德教化,有时是显性的,有时是隐性的。某种强刺激可能对学生产生终生难忘的印象。中学历史的道德教育主要靠情感的联系和情感的刺激,形成心理定势,而不是靠生硬的说教。例如,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不同的时代,爱国主义的内容和表现形式是不一样的,但这些爱国主义者的高尚情操、英雄业绩、视死如归的精神,会给学生留下一系列蒙太奇式的镜头,长存于思想感情深处。又如,当我们不断讲述中国历史上的发现、发明和创造的时候,也会一次又一次强化对科学工作者的崇敬和热爱,同时,也会因我国的科学技术长期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而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屈原饱含爱国激情的《离骚》,杜甫诗歌中对人民的深厚感情,李白诗歌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会引起学生的共鸣。这种多角度、多层次的情感冲击,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又如,对不同时期、不同国度的文学艺术的介绍,可以帮助学生分清美、丑,提高审美能力。在社会美学领域,美和善是重合的,对历史上美的人和事予以肯定、赞扬,对丑的行为进行批判、鞭挞,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树立正确的审美理想。这一切都需要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积淀,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2、垂训功能。

我国历史上对史学的借鉴功能极为重视。孔子著《春秋》,目的是使“乱臣贼子惧。”汉高祖得天下,曾令臣下总结秦亡的教训,陆贾为此而作《过秦论》。唐太宗常用“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告诫大臣。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则把“资治”的作用明确地加在书名之上。人们普遍认为,历史学能帮助统治者科学决策,起着智囊或参谋的作用。然而,对中学生而言,历史课起的是一种垂训作用,“资治”则属于潜在的作用。例如,历史上出现的分裂割据,曾使繁华的城市变为火海,富庶的村庄化为废墟。无数人葬身战火,无数人背井离乡。历史告诉我们:和平安定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保障,要团结,不要分裂。当外来侵略降临时,历史告诉我们:妥协退让绝没有出路,只有奋勇反抗,才会使民族获得新生。历史上的改革,有的失败了,有的成功了,两者都留下了经验和教训。那么过着纸醉金迷生活,疯狂追求物质享受的人,只是历史的蛀虫。相反,勇于实践,不断进取的人在科技、文化方面留下了无数的瑰宝。历史是一面镜子,年轻的中学生学习历史的过程,是一个不断照镜子的过程,其间不断发现自己的缺点。或者说,在那些最容易出现污点,最可能影响美观的地方,反复地用历史这面镜子对照自己。这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当他日后走上工作岗位,担负起国家、社会责任的时候,中学历史的垂训,将会起到“资治”的作用。

3、激励功能。

学习历史,可以帮助人们明辨是非、辨别善恶,可以陶冶情操,振奋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自我保存、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重要力量。在世界文明古国中,我国是唯一抵抗住了外来侵略,保持了自己文化独立性和连续性的国家。学习历史,可以增强我们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鲁迅先生说:在我们的历史上,出现过许多“埋头苦干的人,拼命硬干的人,为民请命的人,舍身求法的人。”(《鲁迅全集》第6卷,第119页)左丘失明,写下《国语》;孙膑刖脚,修成兵法;屈原深处逆境,为祖国奔走呼号;司马迁忍辱负重,写出“史家之绝唱”;李白、杜甫在颠沛流离中写出不朽的诗篇;辛弃疾、陆游把悲壮的情怀注入诗词;宋应星穷困潦倒,写出享誉世界的《天公开物》;李时珍竟毕生之力,写出《本草纲目》;包拯、海瑞,刚直不阿,为民请命,敢逆龙颜;文天祥宁死不屈,敢于“杀身成仁”,勇于“舍生取义”;林则徐为禁鸦片,报国保种,置个人荣辱于不顾;谭嗣同为变法图强,愿洒热血惊醒国人;孙中山百折不挠,直至二千年的封建帝制。中学历史昭示着公正、进步、正义,为一切志士仁人竖起了永不消失的丰碑。这些人是民族的脊梁。在这些高大的形象面前,胆怯者会鼓起勇气,懦弱者会变得坚强。它能够调动中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一代又一代的青年学子,为了祖国的未来,努力进取。

中学历史的学术功能和社会功能是互相联系、互相补充的。学术功能是社会功能的基础和前提,社会功能是学术功能的补充和延伸。没有学术功能,社会功能只是一句空话。如果没有社会功能,学术功能只是陈词滥调,历史学也就失去了应有的价值。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只有把学术功能和社会功能有机地统一起来,才能真正体现中学历史的价值。

二、课程地位

上面我们阐述了历史教育的功能,下面我们看看历史教育的地位:人类社会有两种生产:一种是物质生产,一种是人类自身的生产。相对于物质生产,由于人类要征服自然,利用自然界,产生了自然科学;相对于人类社会自身的发展,由于人类要改造社会,发展社会,所以便产生了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所以能够产生、存在、发展是因为它对于社会、人类有着自己的功能和价值。历史学属于社会科学,它以研究、探讨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为主旨,它以服务现实为最后归宿。具体来说,历史教育的社会地位如下:

1、提高公民素质,培养合格公民的必需学科

新时期的合格公民要求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要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要使公民做到“四有五爱”,须有历史知识,历史教育。在新颁布的初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课程性质中说:“通过历史课程学习,学生获得历史基本知识和技能,初步了解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过程,…爱国主义情感,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促进个性的健康发展”。

只有通过历史学习、历史教育,才能正确认识现实,准确定位,踏实前进。说:“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中国现实的新政治新经济是从古代的旧政治旧经济发展而来的”。通过历史学习,学生不只是看到今天中国的问题,还可知道中国历史的基础;不光看到一些资本主义国家和地区的繁荣现实,还知道他们发展的漫长历史过程;通过历史学习,学生可了解到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的辉煌过去,也可了解到近代中国屡遭列强的悲惨,还可了解到新中国成立后中华民族不断复兴、强大的路。通过对历史的反思和现实的感受,学生可以鉴往知来,坚定理想,爱祖国、爱人民,自觉投身于建设祖国,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中去。历史是人类知识的海洋。它既是物质生产本身的历史,又是物质生产者的历史。它既囊括了社会科学知识,又包含着自然科学知识。这些知识是人类文明的基础。知识水平的高低,直接反映着文化素质的优劣。中学历史教学在提高全民族文化素质的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发挥着不可缺少的作用。有位历史学家指出:“历史之于民族,正如记忆之于个人。一个人如果丧失了记忆,那它就成了;一个民族如果不讲历史,那就会成为愚昧的民族。而一个愚昧的民族,是不能建成社会主义的。”(《中学历史教学法》夏子贤主编,华东师大出版社,1991年4月第1版,第13页)恩格斯说:“历史就是我们的一切。”“轻视历史,无视人类的发展,这完全是罪过。”(《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第650页)

2、社会科学知识的基础学科

历史知识是一切社会科学知识的基础。因为

各门社会科学都有自己的发展过程,没有历史的社会科学是不存在的。因此,每门社会学科都是历史科学的研究对象。学习历史,是学习各门社会科学学科的入门途径。

历史学科的内容同其他社会科学学科的内容相互交叉,密切关联。我国一向强调文史相通,文史交融,甚至文史莫辨。《左传》是先秦文学的优秀作品,又是春秋时期记忆前的重要历史典籍。《史记》是纪传体史籍的开山作、二十四史的第一部,同时它又是学术界公认的“无韵之离骚”。楚辞是战国时期文学之精华,然而它有为战国时的研究提供了许多第一手的宝贵资料。《资治通鉴》中的不少篇章被选作中学语文教材。这些都说明文史是一家。

中学历史课同政治课的关系尤为密切。中学政治课教学以讲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主要内容,对学生进行共产主义人生观的教育和建设社会主义理论的教育。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理论不是凭空产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来源是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论,政治经济学吸收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合理内容,科学社会主义则吸收了英法空想社会主义的正确内容。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理论也经历了从、邓小平到的发展。通过学习历史,学生能够基本掌握这些理论的发展轨迹,溯本清源,更容易的理解掌握这些原理,从而坚定的信仰并坚持,促进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健康发展。

历史学科的育人功能范文第4篇

一、造成中学历史学科现状的原因分析

1.现行教学计划和学校教学管理体制,使历史科客观上成为“副科”。中学阶段各门学科理论上都应当是基础学科,但在现行教学计划和学校教学管理体制中,历史学科在中学阶段长期以来是被忽视的,只有高三文科及初三才出现这门学科存在的价值。在现行教学计划中历史课课时少,一般为两至三节,使得历史教师上课班次多、任务重,加上高考、中考分数比例,使语数外三科成为宠儿。

2.功利主义的社会潮流,忽视历史是必然的。当前我们正进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追求经济效益是市场经济的目标之一。历史课作为意识形态学科,在市场经济建设中的直接价值并不大,使社会、家长、学生认为“历史无用”,从而影响了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古老的历史学科受到了现代化的严峻挑战。

3.历史学科地位的下降是世界各国的普遍现象,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中国。通过研究国外教育史表明,历史教育呈下降趋势,因而各国在新一轮课程教材改革中都比较重视历史教育,提高了历史学科地位。如:美国把历史课作为中学核心课程之一。

4.教学观念的滞后和教学手段的单调,加剧了历史学科的困境。面对今天信息化的社会,许多历史老师的教学观念仍然停留在“传道、授业、解惑”上,观念陈旧,加上教学手段单一(一本书、一个备课本、一支粉笔),历史课堂教学死气沉沉,毫无新意,根本无法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

二、面对现实,更新观念,迎接挑战

对于历史教学的现状,我们既不能麻木不仁,更不能自暴自弃。如果不痛下决心进行改革,任其发展下去,对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都是一场灾难。

1.全社会都来关心重视历史,充分发掘历史学科的教育功能。古今中外都非常重视历史,在市场经济建设的今天,历史学的功能较以往更广泛、更深刻。其重要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资政功能。历史是过去的现实,古人十分重视史学的致用功能,特别是资政功能,所以唐太宗留下了“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的千年古训。司马光主编的《资治通鉴》更是“专取关国家盛衰,系民生休戚,善可为法,恶可为戒者”,以实现其“以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的政治目的。二是教育功能。历史学能给人们以巨大的教育,这是历史学最普遍的价值所在,体现了历史学科思想教育的功能。它主要包括社会发展规律与前途教育、伦理道德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民族关系教育、国情教育、社会主义教育及人与自然的关系、可持续发展教育等。三是素质教育的需要。英国学者培根说过:历史使人明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需要的是高素质的通用型人才,通过学习和研究历史,能培养人们的历史意识、历史思维和历史方法,进而提高整个民族的文化素养和历史认同感。历史学科在素质教育中有其得天独厚的优势,这是其他学科都无法代替的。外国人提到中国,说中国是泱泱大国,有着5000年悠久的历史和文明,而我们的中学生甚至不知道四大发明是什么,当他们唱着国歌时,对“中华民族到了危险的时候”还能体会这句话的分量吗?所以素质教育更离不开历史。

2.改革历史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能动性。一是优化课堂教学内容,创设积极的学习情境。(1)引导学生体验与感受历史。历史是丰富多彩、多种多样的,学生应站在当时历史人物所处的历史环境中去思考问题,而不应以今天的标准去苛求古人。如讲岳飞抗金时,要求学生展开讨论,有的学生认为岳飞在抗金斗争的大好形势下应该不理朝廷的十二道金牌继续前进,甚至有的学生认为岳飞手握重兵,应取南宋政权而代之。教师应引导学生认识到,岳飞是用封建思想培养出来的将领,忠君报国就是他的人生宗旨,所以他不可能谋反。在引导学生感受历史的过程中,要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真实感情,尊重每一个学生的思考错误甚至于奇谈怪论。(2)采用角色扮演的方法,也可以达到较好的效果。如讲吐蕃与唐的关系时,让学生扮演文成公主、唐太宗、松赞干布等人,围绕“求亲和文成公主入藏”表演历史短剧。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要“知己”,更要“知彼”,要有“法”,有“新法”、“多法”,才能收到良好效果。

3.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引发学生学习历史的主动性。历史老师一般任课班次多,每班课时又较少,师生接触机会不多,如果讲究“师道尊严”,板起面孔说教,高高在上,不仅不受学生欢迎,反而会加大师生距离。因此我们要放下架子主动与学生交朋友,加强师生间的相互了解和情感交流,建立真正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学生才能做到“亲其师,信其道”。

历史学科的育人功能范文第5篇

关键词:历史课堂教学 加强德育 教师德育素质 挖掘课程德育资源 与生活和时政热点结合

历史课是中学德育的重要阵地,是爱国主义教育的源泉,初中历史教学蕴含着丰富的德育思想、德育内容、德育方法。通过历史学科的教学,可以丰富学生知识,启迪学生智慧,陶冶学生性情,从而提高学生的素养,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最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下面,我根据自身实践,谈谈初中历史课如何渗透德育。

一、切实转变教育观念,改变教学评价体制

在一些地区和学校,评价教师就看其中考、统考成绩,评价学生就看其学习成绩,其他方面则忽略不计,甚至可以一俊遮百丑。这种评价体制片面追求学业成绩,牺牲了学生在其他方面的发展,迫使历史教学和学习朝着追求单纯的学业成绩方向发展,优秀师资流失,导致历史教学和教育目标的背离,使德育渗透与学科知识出现分离,德育渗透的功能弱化。这就要求我们切实转变教育观念,充分重视初中每一门基础学科,改变以学生考试成绩为评价标准的体制,真正做到素质教育。

二、努力提升历史教师的德育素质

爱因斯坦说:“学生对教师的尊敬的唯一重要源泉是教师的德和才,无德无才的教师是绝对不可能受到爱戴和尊敬的。”可见,在教师的教育活动中,教师个人的道德素质和才是同等重要的。这就要求历史教师不仅有识,即历史教师要具有扎实、系统、广博的历史专业基础知识,还要有能,即熟练掌握教育科学知识和教学技能,还要具有较强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更要有高尚的人格和道德品质,必须自己首先学会做人,是一个对国家、民族充满强烈责任感,对学生充满爱,爱岗敬业、与时俱进的人。学生才能亲其师,信其道。

三、与生活和时政热点结合,帮助学生学史鉴今

历史教师要与时俱进,注重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有正确的观点,结合所学历史知识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认识。如结合莫高窟的历史价值和现状,让学生明白当今在发挥莫高窟的文化、历史、艺术价值,发展旅游的同时,必须保护好莫高窟,这是每个炎黄子孙的职责。通过对唐朝、明朝等后期的铺张浪费、贪污成风、宦官专权史实的学习,认识到这些加深了这些朝代的政治腐败和国势的衰落,进而使学生体会到腐败亡国的道理。由此认识到当今我国反腐败和要求励行节约的重要性,帮助学生初步树立节约意识和廉政意识。关注社会热点,用历史帮助学生释疑,如关于问题,初中生出现了思想认识上的盲区。作为历史教师,指导学生查阅资料明白从史实和法理上,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神圣领土,造成今天问题的原因。明确中国领土和是不容商量的,但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下,又不是初中生认为打一仗就行了的,设计了热点论坛,引领学生树立正确认识。既对学生实时地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又引领学生学习用历史分析处理时事。

四、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凸显历史课的德育功能

丰富的教学手段和教学设备,可帮助历史课堂鲜活起来,凸显历史德育功能,这就要求教师精心选用情境资料,比如影片、图片、古诗、漫画、故事等,把学生带入特定的历史氛围。例如前天在讲授《凡尔赛-华盛顿体系》这一课时,我选择了爱国影片《我的1919》,截取了中国代表顾维钧在巴黎和会上与日本代表据理力争我国山东的场景。“中国不能失去山东,就像西方不能失去耶路撒冷”,顾维钧话音未落,教室里响起热烈的掌声,学生们情不自禁地说:“还我山东!打倒北洋政府!”学生们情不自禁地喊出和当年青年学生一样的爱国口号……通过这些方式,成功地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使学生受到强烈的震撼,纷纷表达自己的意见,培养了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

五、充分利用课外历史德育资源,提升德育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