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内部审计法

内部审计法

内部审计法

内部审计法范文第1篇

现场沟通是内部审计现场实施阶段的一项重要工作,本文介绍了现场沟通的重要意义,引入“乔哈里窗口”诠释了信息沟通的运行原理,并结合内部审计工作实践,从了解型沟通、验证性沟通两种类型分别探讨分析了现场沟通的步骤与方法。

[关键词]

内部审计;现场沟通;审计方法

沟通是指个体与个体、组织与组织之间相互交换信息、传达思想,以达到相互理解的过程,是信息传递的过程,是一个双向、互动的反馈和充分理解的过程。本文所议的内部审计现场沟通,是指在开展内部审计过程中,审计组通过与被审计单位面对面交流的形式,获得有效信息,以达到提高审计组织绩效、实现审计组织目标的过程。

一、现场审计沟通的重要意义

第一,现场沟通是内部审计现场成功实施的重要条件。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调查发现:智慧、专业技术和经验共占成功因素的25%,其余75%取决于良好的人际沟通[1]。一个审计项目的圆满完成,与审计组良好的现场沟通协调息息相关。良好的现场沟通,有助于审计人员更快了解被审单位的基本情况、业务流程、收支特点等信息,尽快进入审计角色;同时,在审计实施过程中,也有助于减弱访谈对象的戒备心理,更快核实清楚审计发现的疑点。第二,现场沟通是内部审计获取审计证据的重要手段。《中国内部审计准则》(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公告2013年第1号)“第2103号内部审计具体准则——审计证据”的第三章“审计证据种类”第八条“审计证据的获取方法”指出,内部审计人员向有关单位和个人获取审计证据时,可以采用访谈法。访谈法的工作方式注重信息的双向流通,一方面审计人员要了解被审单位各部门的业务活动和职责履行,另一方面被审人员也能知晓内部审计工作职能,并给予配合。第三,现场沟通是内部审计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要求。《中国内部审计准则》“第2305号内部审计具体准则——人际关系”第十条指出,“内部审计人员在处理人际关系时,应当主动、及时、有效地进行沟通,以保证信息的快捷传递和充分交流”。通过现场沟通,有助于在内部审计工作中与相关机构和人员建立相互信任的关系,促进彼此的交流与沟通;内部审计工作中取得相关机构和人员的理解和配合,及时获得相关、可靠和充分的信息,提高内部审计效率。

二、现场审计沟通的原理分析

现场审计实施过程中,审计沟通的目的在于在时间和人力有限的情况下,尽快了解被审计单位的基本情况以确定审计重点,在有审计疑点的情况下能够尽快获取真实的反馈信息,以核实清楚有关问题。因此,有效的沟通方式和方法,是现场审计中提高工作效率的重要途径。在此,我们引进“乔哈里窗口”解释信息沟通的基本原理。乔哈里窗口这个概念最初是由乔瑟夫•勒夫(JosephLuft)和哈里•英格拉姆(HarryIngram)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它将人的心灵想象成四扇窗户,分别为“明区”“盲区”“隐区”“暗区”[2]。“明区”是我知人亦知的情况,双方沟通不存在问题;“盲区”是自己不知而他人知,如果对方不给信息,自己则无法理解对方;“隐区”是自己知道而别人不知道,如果自己不主动提供信息,他人则无法理解;“暗区”是自己不知道,别人也不知道,此时,沟通是无法进行的。要提高沟通效率,一是提高反馈程度,激励对方多提供信息,使“盲区”转为“明区”;二是增加自我暴露程度,激励对方多提供信息,使“盲区”转为“明区”。双方沟通只有在透明区域才能实现有效沟通。在审计现场工作中,被审计事项的真实性对于审计人员来说是“盲区”,而对被审计单位来说则是“明区”,此时,审计人员要不断激发、诱导被审计单位说出事实真相,获取充分可靠的审计证据,促进透明。在审计现场工作中,被审计事项的合法性对于审计人员来说是“明区”,而对被审计单位来说可能是“盲区”。有些时候,被审计单位领导对于单位经营活动的合法合规性,对于自己应该承担的经济责任,并不是完全了解,对于法律法规尤其是财经方面规范制度并不熟悉或知情。此时,审计人员应该及时宣传法律,消除迷茫,促进透明。审计现场工作中,审计人员要隐藏审计的真实意图,保留自身“隐区”,实现审计的主动性。环境的变化、突发事件等会引发“暗区”,这给审计人员与被审计单位的机会都是均等的,审计人员应尽快实现突破,将“暗区”转化为“明区”,争取主动性。

三、现场审计沟通的步骤和方法

审计沟通作为一种现场审计查证方法,贯穿于现场审计的全过程。按照现场审计阶段不同,我们大致将现场审计沟通分为情况摸底阶段的了解型沟通和问题核实阶段的验证性沟通,其中了解型沟通是在对被审单位尚不熟悉的情况下,为了尽快摸清审计单位的特点,结合审前调查的基本信息和审计人员的自身认知,敏锐提炼出审计重点和主攻方向,为下一步审计工作的开展做准备;验证性沟通是在对被审计单位有一定了解的前提下,审计发现了一些疑点和线索,通过面对面沟通,以尽快核实清楚有关情况,揭示表面信息背后隐藏的真实动机和意图。

(一)了解型沟通的步骤和方法

第一,有所准备。在面对面沟通之前,应通过审前调查,对被审计单位进行前期了解,掌握与沟通内容有关的审计背景、法规、知识,了解被审计单位的法人性质、内控制度、行业特点、人员规模、机构设置、收支特点等,并可以在审前调查中准备一些问题,以便于在与对方沟通过程中能快速与访谈对象“打成一片”,而不是一副“门外汉”的状态。第二,找好对象。一般来说,了解型沟通的对象包括三类:第一类是熟悉单位经营管理的人员,主要是单位负责人或在单位工作时间长的领导班子成员,能够对单位整体状况有全面和深刻的理解;第二类是熟悉单位财务制度的人员,主要是单位财务负责人或单位主管会计,能够向审计人员展示单位的核算特点、账套设置、财务人员分工等;第三类是其他领导班子成员以及重要部门负责人,这类人员可以从自己工作的角度,谈谈对单位业务、对单位负责人工作能力的看法,同时也可以鼓励他们提出自己对工作的见解,以及对单位潜在问题的反映。第三,选好场合。要视访谈对象的职务恰当选取访谈的场合,包括谈话的时间和地点。如果谈话对象是单位领导班子成员,考虑到领导班子成员会议、出差等事务比较繁忙,时间较为紧张,为体现尊重和理解,地点可以选择在领导的个人办公室,时间则通过预约的方式,在领导班子成员方便的时候,随时开始谈话。如果谈话对象是中层干部或普通人员,为保证谈话的私密性和保护谈话人的权益,可以要求被审计单位提供一间专门用于谈话的房间,时间上也是通过预约的方式,在访谈对象工作较为空闲的时候开展对话。第四,注意引导。在访谈过程中,应适当闲聊和客套,自然切入主题。审计沟通开头开得好,能创造良好的氛围,引起对方的谈话兴致。审计人员不要一开始就介入主题,要先与访谈对象适当闲聊几分钟,然后切入主题[3]。当然闲聊要把握适度,不聊过于私密的话题,不能过于亲密,影响审计的独立性和客观性。在访谈过程中,应向访谈对象介绍审计谈话的内容提纲,同时明确可以不限于该提纲,并适当对其反映的一些情况进行简单的复述和追问,对于一些审前调查中想重点了解的内容,可以进行询问。第五,做好记录。前文已述,访谈是审计证据取得重要手段之一,因此在访谈的同时应由专人做好谈话记录。记录可以采用手写笔记或者电脑打印的形式,在由谈话对象、审计人员共同签认后,形成正式的审计证据。负责记录的审计人员在记录时,应快速分清主次,对于一些客套话、题外话等无关信息进行主动过滤,对于审计关心的事项进行重点记录。在一些时候,访谈对象会特意提醒审计人员,有些内容不宜记录,一般情况下应尊重访谈对象的要求,停止记录,但对一些事关单位廉政、内控风险等重要的相关信息应在心里默记,并在事后做认真分析是否对审计有影响。

(二)验证性沟通的步骤和方法

第一,周密计划,目的明确。现场审计沟通前,审计人员要围绕审计沟通所要达到的目的,做好充分细致的前期准备工作。审计人员先要全面熟悉已取得的关于核查事项决策、资金流向、人员身份等内查外调的所有信息[4],对事件发生的异常信息多拟定一些疑问,做到明确谈话的目的;研究透彻与经济事项相关的国家法规、内部规定等审计评价标准,对问题的性质和严重程度有一个初步判断;然后制定详细沟通计划,适当多准备一些访谈对象不予配合时审计应对的预案和策略。第二,选择对象,找准突破。在有疑点和线索的情况下,如何选择沟通对象,是关系到沟通成败的关键点。一般说来,审计人员发现问题线索的主要途径大致有两种,一种是常规的符合性测试中寻找问题,第二种是收到直接举报获取信息。无论哪种途径,我们都要经过认真分析,找准访谈对象,争取能够获得真实有效的信息。分析时,我们可以对整个事件进行演绎,分为报销流程和决策流程:报销流程可以从账面资料获得,循着报销的程序,由经办人、部门负责人、单位负责人依次先后介绍他们所知晓的事件经过,重点查找资金的完整流向;决策流程可以从“三重一大”会议纪要中获得,在无集体决策资料佐证的情况下,可以循着事件发生的流程,由最直接经办人到间接经办人的顺序,依次询问事件来龙去脉,重点查找事件的背后动机。第三,循序渐进,拨云见日。选好访谈对象后,应尽快与其开展对话,以防止串联串供。访谈过程中,审计人员应本着循序渐进、由面及里的原则开展对话。具体来说,首先,审计人员应主动明确自己的身份,并明确这次谈话会被记录作为审计证据,给访谈对象一种不敢作假的压力;第二,审计人员应从了解业务的流程入手,向访谈对象了解该项业务的基本流程,以及访谈对象在流程中扮演的角色,迅速判断该对象的知情程度;第三,在了解清楚业务的基本情况后,审计人员应主动提出疑点,观察对方的反应,倾听对方的解释,审计人员要对访谈对象提供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不断进行判断,对于合情合理的解释给予积极认可,对于明显隐瞒或歪曲事实的情况,应在其表述后摆出审计掌握的信息予以质疑;第四,如果现场出现异常情况,或访谈对象以各种理由拒绝回答,审计人员要视情况向审计组领导乃至审计机构领导及时汇报,在取得授权后对相关人员和重要证据做进一步处理。第四,作好记录,铁证如山。由于验证性沟通的目的是核实问题,所以大多内容涉及到人的利益,话题敏感,内容特殊,证据显得尤为重要。审计人员在访谈过程中务必做好记录,做到准确、完整地记录访谈对象的表述。记录完成后,应允许访谈人认真阅读,并逐页进行签字确认,以保证审计证据的公正和客观。

四、结束语

审计沟通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因此现场沟通应更多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具体在实施时,应以诚恳耐心、尊重理解为基调,坚持以客观事实为依据,以有关法律法规、内部审计准则、内部控制制度为准绳,选择适当的沟通策略,实现审计目标。

作者:李梅 单位:上海铁路局

参考文献

[1]孙瑞亭,李岩.当合格审计组长需做到“四个三”[J].中国审计,2015(17):45-46.

[2]王宝庆.审计组织行为问题系列研究[J].审计文摘,2015(5):22-23.

内部审计法范文第2篇

关健词:医院内部审计;内容方法

医院内部审计主要是由单位内设的审计机构从内部对资产及负债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进行有效的控制、监督等,是医院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内部审计具有不同于外部审计的特征,并在经济发展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只有搞好内部审计的监督,才能保证医院宏观经济管理手段的有效实施和防止微观经济活动中违纪、违法行为的发生,当前市场经济环境日趋复杂,如何把握关键,有的放矢地对经济活动进行监督,有效地开展内部审计,是内审工作应该注重的新课题。以下就医院内部审计的内容和方法,谈几点认识:

一、审查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性、完善性和有效性

内部审计应从内控制度入手。医院作为行政事业单位,在经济活动中的会计核算应该遵循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财务准则,并根据本行业适用的国家财务规定,制定相应的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它包括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和内部管理控制制度。会计控制制度包括组织机构的设置以及财产保护和财务会计记录可靠性有直接关系的各种措施,包括各部门的规章制度和操作流程等;管理控制制度除组织机构的设置外,还应包括管理部门对事项核准和决策步骤上的程序记录,从而有效地监督和服务于本单位的经济活动,审计人员应根据医院经营特点和会计核算过程的关键控制点以及单位或部门应当遵循的有关规定,判断本单位内控制度的内容是否齐全,方法是否可行,单位是否在这些方面建立了监督管理制度,重点审查其内控制度的健全性、完善性;其次应对单位已有制度进行符合性测试,审查其是否符合行业规定,是否适用于实际情况,是否得到贯彻执行,从而审查其内控制度是否有效。

医院实行会计电算化后,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亟待完善:医院会计电算化的普及,体现在门诊收费、入院预交费管理、出院结帐、药品计价、药品会计汇总核算等方面。和传统手工记帐方式比,一方面提高了会计工作效率,另一方面也给我们的制度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首先,会计资料存储方式发生变化,各种信息转化为数字形式储存在磁(光)介质上,有形记录比传统手工会计大为减少,直观性较差,修改、擦除和拷贝均不会留下任何痕迹,这就给一些不法之徒篡改、变造会计资料提供了可乘之机;其次,会计电算化中的反记帐或反过帐等记帐清除功能的使用,对会计帐簿的严肃性也有一定的影响;因为手工方式下,不管是采用划线更正法、补充登记法或红字冲销法来更正,更正错误的过程都会留下痕迹,从而为我们分清责任提供了真实可靠的依据。另外,会计电算化系统下的权限分工主要依靠用户和口令授权,因此,应严格操作口令管理,严防泄密或被他人窃取。对实行电算化的软件也应有要高的要求,对有些操要有留有痕迹,以便分清责任。

二、审查各项收入的合法性和完整性

首先分清医院资金来源渠道,分清收入款项,审查其收入来源属于经营的是否合法,有无收费依据和收费代码,有无乱收费的现象,其次审查各类收入的性质是否列入相应的项目,将各项收入全部纳入单位财务统一核算和管理,对非经营性、专项资金等资金性质有无设置账外账等违法行为,再就是审查有关收入完税情况。主要审查药品收入总额的核定是否正确合理,药品折让收入是否计入药品进销差价,是否执行收支二条线,医疗收入与药品收入的划分是否明确,超出财政部门和主管部核定的药品收入总额的部分是否按规定足额上缴等。

三、审查各项支出的合规性和效益性

对于医院各项支出,应重点审查支出结构是否合理,和收入是否相配套,有关手续是否完备,支出项目是否真实,是否具有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专项资金是否专款专用,资金使用效果如何,有无挤占、挪用或损失浪费情况;其他支出中有无为了逃避监督的模糊项目,是否非法支出。审计部门应从实际出发,特别要抓住我院的大额资金支出项目(药品和医疗器械采购)和专项资金项目这两个突破口,必要时应对资金使用全过程进行跟踪审计。通过审计避免经济损失。如我院就用成本核算软件加强成本核算的审计。医院成本核算的对象是医疗服务和药品经营,应重点审查医疗服务成本的划分是否正确,成本核算的方法是否得当,管理费用(间接费用)是否按规定合理分摊,加强成本定额管理,定期审查定额完成情况,必要时和奖金挂钩,努力寻求降低成本的途径。

四、审查资产管理的安全性

一个医院的所有资产按流动性分为流动资产和非流动资产二大类。流动资产中存货占大部份的比例,它带来的收益比较可观(如药品、卫生材料、试剂等)。所以说存货管理的好坏,将直接影响一个医院的最终经营效益。存货是有形资产,具有较强的流动性和较快的变现能力,有实效性和发生潜在损失的可能性。医院要管理好存货,首先,必须建立健全有效的存货内部控制制度,使整个存货管理工作有章可循,其次,就是要严格地按照内部控制制度实施管理,把各项规章制度真正落实到管理工作的各个环节。我认为主要要做好实物流和价值流二大控制系统的核对工作。因为价值流存在电脑中,只有在人工核对过程中才能体现出来。

非流动资产主要包括对固定资产的购置、建设、处置等情况进行审查,主要查其账物、账账是否相符,做到每年对万元以上的进行普查,对十万元以上的做效益评估,对新购和报废的设备做一个收益和效益分析,判断是否能赢利,还是为了社会效益等情况。对报废资产处置要严查,主要查处置资金有无按规定入账,还是转做“小金库”随意挥霍等问题;资产处置手续是否完备,大额报废是否经过上级主管部门的审批,账务处理是否正确。

五、审查债权、债务总体情况

主要审查债权债务的明细项目是否清晰,有无责任人员或部门负责;债权债务形成的依据、原因、用途及形成过程,有无呆、死账,有无利用债权债务的问题;有无借债乱发钱物,随意改变借款用途等问题,还要查往来账户,要对往来账户进行核对,做到笔笔落实,分清来笼去脉,做到心中有数。有时也可参考一下每年的会计师事务所所做的年审,以减少一下自己的工作。

六、审大经济事项决策的制定和执行情况

主要审大经济事项决策是否经领导班子集体决定,有无独断专行造成重大损失的行为,有无重大遗留问题。如药品和医疗器械还有试剂的采购是否采用了公开招标方式,还有基建等是否也采用公开

招标来进行,是否经过公开的评标,实施过程中结算是否经过外部机构做审核等等,审计人员要积极参与进去,注意全过程的发展,主要考察是否公开、公平、公正,除了事前关心,还要注重事中和事后执行的实际情况。

七、加强HIS环境下内部审计风险防范

医院运用HIS(Hospital Information System)后,对内部审计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内部审计人员不能再局限于以前的工作方法和思路,必须对HIS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和认识,只有这样才能发现问题并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和管理建议。因此必须重新设置内部控制测评体系,并将对HIS中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安全性、合理性作为重点内容,从中找出内部控制的薄弱环节和风险。内部审计人员必须要创新工作,包括对HIS的开发和维护、核心业务的数据管理、信息安全、内控制度等方面进行审计检查,发现和揭示HIS存在的问题与风险。

总之,通过内部审计应该达到为医院领导提供可靠、真实、准确的经济活动监督信息,为领导决策服务,实现其战略目标。内部审计还要不断健全审计责任制,强化审计项目质量约束,确保审计证据的客观、公正、充分、有力、到位,有效的发挥内部审计的预警作用。只有科学掌握医院内部审计的内容和方法,才能更好地发挥其职能作用,为医院的发展保驾护航。为了避免会计信息失真的情况发生,建立健全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医院审计人员独立于财务部门进行合理合法地审计,都是非常必要的。

参考文献:

[1]李刚.浅谈医院内部审计的内容和方法[A].经济师,2006,(2):242.

[2]王明东.HIS环境下医院内部审计工作探讨[B].卫生经济研究,2007,(12):47-48.

内部审计法范文第3篇

我国内部审计立法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没有专门的《内部审计法》。国家审计主要依据《审计法》对国家机关、军队、国有企事业单位开展审计,社会审计主要依据《注册会计师法》,经委托对被审计单位开展审计。内部审计却没有类似的专门法律,审计署4号令只是部门规章。导致我国审计监督体系中的三大板块的立法层次不同,出现此长彼短,彼硬我弱的情况。

第二,《公司法》中没有专门的关于内部审计的规定。内部审计是公司治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理念已成为审计理论界和实务界共识。然而,我国《公司法》中仅有3处提到了审计,分别在第63、165、170条,且都是关于会计师事务所审计的,完全没有提及内部审计的地位和作用问题,这是导致公司内部审计地位低,定位不明确,公司治理较差的重要原因之一。

第三,现有内部审计规定不符合时展要求。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认为内部审计是“独立的、客观的确认和咨询活动”,其主要作用是“增加价值和改善运营”,主要目的是“帮助组织实现其目标”。内部审计的重点在于风险、内部控制和公司治理程序方面,被赋予“监督、评价、增值和服务”的四大功能,表明内部审计的世界发展潮流是从“监督型”转向“服务型”。国际上关于内部审计的最新发展没有充分体现在我国内部审计法规中。我国审计署4号令沿袭了《审计法》的监督主导型的定位,即内部审计是“真实、合法和效益审计”,我国的《内部审计基本准则》(2003)认定内部审计是“适当性、合法性和有效性审计”,该定义比审计署4号令的定义内容宽泛,较为接近国际内部审计协会的要求,但是,仍然是不全面的,本质上没有超出“监督型”定位模式。

第四、法律规定不全面,缺乏操作性。对于内部审计来说,《审计法》的主要缺陷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整部《审计法》是对国家审计工作进行规范的法律,没有列出一个板块来规范内部审计。《审计法》第二十九条强调内部审计必须接受国家审计的监督,只是附带性的法律条文。二是“指导和监督”没有实施细则,难以操作。审计法规定审计署对各内部审计机构具有“指导和监督”权,但审计署没有设置专门的部门来负责该项工作,也没有制定实施细则以确保正常行使该职权。在操作上几乎是空白,主要由本单位和行业自律组织来规范内部审计机构的工作。

第五、部门规章力度不够,刚性不够,且执行力不强。审计署4号令第三条规定单位“可以…配备总审计师。”由于该项规定缺乏刚性而且没有相应的惩罚措施,导致我国绝大多数部门和国有企业没有设立总审计师。实际上,我国的内部审计法律制度大多数是指导性的,多数情况是使用“可以”、“应当”等字眼,如4号令第八条审计经费“应当列入财务预算,由本单位予以保证。”造成各单位在执行制度上大相径庭,各不相同。第十二条关于内部审计“处理、处罚权”问题,由于缺乏监管部门和实施细则,绝大多数单位的内审处理、处罚权旁落。很多单位的领导认为“审计管事,监察管人”,当然,处理、处罚成了监察部门的事。

第六、内部审计主管机关不恰当且多头管理。首先,还存在大量不属于审计机关审计监督对象的单位,其内部审计工作则不受约束国家审计机关的约束。其次,国家审计的目的包括真实、合法和效益三个方面,审计目的决定审计内容和审计方法,合法性审计方法永远不会成为内部审计的主流方法,如果国家审计机关没有一套完善的机制和专门机构来指导内审工作,那么,所谓的“指导”只是一句空话,无法完成。此外,目前国家关于内部审计的规定,除了审计署外,还有国资委、证监会等多家主管机构出台的文件,内部审计管理政策不一致,缺乏政府统一管理。

完善我国内部审计立法的建议

第一,制定并颁布《内部审计法》。有观点认为,西方发达国家当前的内部审计获得如此空前的地位应当归功于美国《萨班斯法案》的巨大推动作用。我国内部审计的地位不稳定,差异较大,水平层次不齐,审计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与我国缺乏明确的内部审计法律、规范有直接联系。因此,我国目前迫切需要制定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部审计法》,以期以法律的形式对我国的内部审计工作做出全面的法律界定。该法律应适用于国内经营的所有企事业组织,包括上市公司、国有企业、外商独资企业、中外合资合作企业、民营企业,并确保内部审计的独立性、权威性、完整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内部审计的风险控制和免疫作用。《内部审计法》应包括以下较为全面的内容:公司治理与内部审计;审计委员会;总审计师制度;内部审计组织的建立;内部审计组织的职能;内部审计师;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内部审计的权限;内部审计工作方法;内部审计报告;内部审计的保密规定;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内部审计师的法律责任。

第二,修改《审计法》中的内部审计条款。在《内部审计法》出台后,《审计法》中关于内部审计的相关规定也应加以修改、删除。同时,通过立法形式,认真厘清内部审计与国家审计的关系,加强内部审计的企业性和独立性。

第三,修改《公司法》,增加关于内部审计的条款。内部审计部门不同于企业的其他如生产、销售等业务部门,它关系到公司的治理均衡,关系到公司控制系统的稳定运行,关系到国家法律法规的实施,因此,必须由公司法加以约束。建议在《公司法》修订中,增加专门的内部审计章节。

内部审计法范文第4篇

关键词:事业单位 管理制度 内部审计

一、事业单位内部审计的作用

内部审计在事业单位日常工作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内部审计能够及时、准确、连续、有效、有针对性地指出存在的问题,所以更容易获得良好的效果。其在事业单位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一是改善和督促作用。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较企业比起来力量要薄弱很多,很多小的基层事业单位只设一名会计、一名出纳,内部缺少必要的监督机制,通过内部审计制度的建立和实施指出问题,提出合理化建议,提出改进措施,并督促被审单位完善内部核算制度。二是监督和评价作用。通过正规的内部审计,对事业单位财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规范行为进行及时指出,确保会计信息资料的真实、完整、正确和合法,同时也可以对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工作的实施实施情况进行评估、肯定取得的成绩,指出需要改进的地方,为更好的工作做好准备。三是财务制度和领导管理相互制约和建议作用。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对事业单位财务人员对财务工作的处理及其领导对财务工作的管理起到监督检查的作用,事业单位内部审计部门会依据事业单位的财务制度规定,指出事业单位存在的不规范行为,能使事业单位各项工作更好地完成。再次,由于内部审计在日常审计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容易发生的问题,能够发现的较为及时,能较好地防止错误事态的进一步发展并能够以最小的代价挽回损失,对领导干部和财务人员队伍建设也起到保驾护航的作用。四是与外界沟通联系作用。一方面,内部审计人员与政府审计部门或社会审计机构进行沟通的机会较多,协助这些部门开展日常审计监督工作,有的内审结果可直接被政府审计部门或社会审计机构采纳;另一方面,内部审计人员对本系统、本单位内部情况更加了解,能够有针对性地对容易发现问题及时支出并提出更好的规范财务管理的建议,尽量避免违纪违规问题的发生。

二、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存在的问题

我国审计制度实施较晚,作为事业单位,作为为社会服务的部门,由国家财政拨款,按照拨款项目支出,社会监督比较少,逐渐形成了我行我素,自我管理,自己说的算的不良习惯,要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真正的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实属不易,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不相适应,需要加大力度予以引导。

由于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和束缚,内审工作的从属地位一直得不到根本性的改变,内部审计的重要性并没有真正被认识起来,认为内部审计相当于“自找麻烦”,很多事业单位认为将本单位的财务工作做好就够了,每年的财务工作都是差不多的,内部审计不重要,没有必要设置内部审计部门或者只是形式上设立内部审计部门,实质内部审计部门没有任何作用的事业单位大量存在,有些事业单位的内部审计部门还是主要履行财务审核的职能,对于财务账务以外的审计问题无法给予合理的建议。

事业单位内部审计部门的审计人员队伍建设滞后,内审人员的整体素质不高,内部审计部门的审计人员有很多是从财务会计抽调来的,只是熟悉日常账务处理,对管理方面知识缺乏,很难从单位全局角度审计财务工作是否合理,很难全面的开展审计工作,对于日常会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很难发现,工作难度大,给内审工作造成缺位或漏失,不能完全体现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在日常工作中的重要性。

事业单位内部审计没有完善的法律法规和内部制度作为依托,审计方式、方法单一,不够规范,工作思路不够明确,工作效率较低;内部审计工作只拘泥于日常会计处理是否规范、单据报销是否合理,使内审工作流于形式,无法与我国快速发展的社会经济相接轨,无法吸取先进的财务制度和管理制度,无法发挥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应有的监督作用。

部分事业单位内部审计部门被上级单位、本单位领导的控制,成为维护本单位利益、规避法律的工具,往往使审计工作只做表面功夫,使不合理的报销表面合理化,使审计部门成为违法违规套取国家资产的工具,使内部审计部门既无法公正、客观地反应不合理、不合法的问题,又为不法行为形成了保护伞,失去了内部审计应有的法律作用。

一些事业单位委托会计师事务所进行内部审计,大多数会计师事务所擅长对企业的审计和年报工作,对专业性较强的事业单位了解不足,一些专业性的经济支出是否合理也不能给予肯定,只是对肤浅的会计核算做大概审计,深层项目支出是否合理规范并不能给予正确的评判。

内部审计缺乏连续性,一些事业单位每隔几年就会换审计的会计师事务所进行内部审计,每个会计师事务所审计重点都不一样,对同一个问题的看法也不同,就会造成审计意见不一,使单位日常会计处理中遇到的问题不知道该怎样处理。

事业单位单位领导对内审工作重视程度不够,大多数人在思想深处还是认为事业单位是国家拨款,支出项目也是固定的,怎么花也不会出现问题,内部审计没有实质性的必要,内审工作一直处于一种可有可无的从属地位,并没有真正被重视起来,没有将内部审计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来抓,认为内部审计相当于“自揭伤疤”,没有存在必要的思想普遍存在。

内部审计的管理体制不健全、不通顺。内部审计是一个独立的监督部门,独立性和权威性是其充分履行职能的一个必要条件。但是在现实的单位管理体系中,内部审计部门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不能以一个独立的部门充分发挥作用,这种关系并未理顺。很多事业单位并没有专门的内审部门,少数事业单位虽然有内设的内部审计组织机构,但该机构不够独立、职责划分不清、制度不够完善,是否进行内部审计,内部审计发现的问题到底算不算问题,能不能改,还是领导一人堂,内部审计工作在开展中“既是运动员,又是裁判员”,监督形同虚设,权利得不到有效制约。

内部审计发现问题后惩处力度不够,不能发挥应有的威慑作用。内部审计的一个重要的职责就是对发现错误后如何处理,特别是除去麻痹思想和习惯性陋习,做到预防和杜绝人为的、主观的错误,做到按照规定严格地进行内审处罚,责任到事,责任到人,但是在实际操作中,由于内部审计属于单位内部的自查行为,内审处罚有时难以落到实处。

三、完善企业内部审计的几点建议

提高对事业单位内部审计重要性的认识,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的作用能够得到充分的展现。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应该改变其从属地位,做好事业单位的检查者和监督者。将检查督促与风险管理相结合,在完善事业单位治理结构的同时,使事业单位资金做到合理使用、健康发展。事业单位内部审计部门应该在严格遵守事业单位内部财务制度的同时,按照本单位领导的管理制度认真履行审计职责,正确处理好审计工作与财务工作,以及领导工作方针之间的关系,努力将审计制度融入会计日常工作和领导日常管理思想理念中去,将审计制度纳入单位财务制度中去,并将在日常审计工作中发现的财务问题,领导管理问题及时归纳总结并向领导汇报,并形成建议书,定期向领导报告,做好单位会计工作的监督者和领导的参谋者,使审计部门的作用得到有效的发挥。

事业单位应该制定内部审计规章制度,规范内部审计的工作流程及工作任务。事业单位内部审计的主要的工作重点是控制财务工作的合理性、规范性,领导管理的制度性、可行性。实行事业单位内部审计的最终目标是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有章可循,提高财务管理的合法合规性。因此,内部审计应该根据本单位的实际情况,把审计工作同日常的财务管理、领导管理结合起来,为本单位资金使用合理、合法、合规把关。其次,要转变事后审计的传统观念,将事后审计变为事前审计、事中审计、事后审计相结合,做到事前科学预测与决策,事中积极检查和督促、事后严格监督和整改,及时发现并纠正在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加以督查改进。对事业单位的财务工作做出系统、客观、规范的评价。

事业单位内部审计人员组成要合理,要定期对内部审计人员进行业务培训,提高审计人员的业务素质。事业单位内部审计人员要求有熟练的财务知识的同时要对事业单位管理体制也有足够的了解,要求审计人员在工作中一丝不苟、炳公执法、认真负责。熟悉国家财政法规和事业单位内部的规章制度。定期对审计人员进行业务培训、考核工作,从事业单位的实际情况出发,协助单位相关部门制定规范的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制度,给予内部审计人员一定的权利,使各个部门能全面配合内部审计人员的工作,对内部审计做出的审计意见要严格整改,对审计人员从工作待遇、工资待遇方面都给予解决,充分调动审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同时制定严格的内部审计人员的考核制度,加强内部审计人员的工作胜任能力的培训及考核,从根本上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

内部审计法范文第5篇

关键词:企业内部审计;监督管理;创新做法

中图分类号:F239.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32-0137-02

企业内部审计是我国社会主义审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内部审计的实质是对本部门、本单位经济活动的再监督,是企业内部控制机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国企业内部审计监督管理尚处于起步阶段,实施时间较短。2008年6月和2010年4月,财政部、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先后联合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和《企业内部控制审计》等三个配套指引,对我国企业建立内部控制制度提出了强制性要求,为各类企业建立健全内部审计制度提供了基本框架。建立企业内部审计监督控制制度是不断完善现代企业制度,细化企业管理的内在要求。

企业内部审计应突出以内部控制评审为特征。内审部门通过对企业内部各项业务活动的内部控制措施不断实施评价,指出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的薄弱环节,提出改进措施,有助于完善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发挥内部审计“一审二帮三促进” 的职能作用。

要做好企业内部审计,应用科学的内部审计方法至关重要。审计方法是在审计工作中达到审计目标、完成审计任务的具体途径、方式和手段。一直以来,企业内部审计,根据被审计企业审计项目和内容的不同,传统常用的企业内部审计技术方法主要有顺查法、逆查法、交叉法、复核法、审阅法、询查法等等,不一而足。

当前,传统的企业内部审计方法依然大量存在和使用。无论使用何种传统的企业内部审计方法,都是企业内部审计人员将大部分精力投入到财务数据的真实性、合法性的查证及生产经营的监督上,使企业内部审计还无法完全从传统企业内部审计的“阴影”中走出来,主要职能仍然是“监督”,还停留在“查错防弊”、事后监督的阶段上,而没有与时俱进,顺应企业经营管理的新变化,及时对企业的经营管理做出分析、评价并及时向企业经营管理者提出管理建议,审计的对象依然主要是会计报表、账本、凭证及相关资料,其主要工作仍然都集中在财务领域而未深入到管理和经营领域。

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外部制约机制的加强,企业内部管理水平的提高,账务表面的错弊会越来越少,企业内部审计的职能应该要及早从传统的“查错防弊”向为企业内部管理服务进行转变,企业内部审计的重点也应从内部检查和监督向内部分析和评价方面转变。企业内部审计不可能也不应该只局限于财务领域,应该将其将扩展到企业经营和管理的各个领域,开展管理审计,摆脱传统守旧、效率低下的监督型审计模式。

随着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大多数企业普遍实现了高速发展、跨越发展,企业的规模不断扩大,收益不断增加。然而,纷杂庞大的公司系统也为企业管理工作带来越来越多的难题。各企业在制定公司制度的同时如何在企业内部审计工作中推陈出新,已是企业规避风险、创造高效益的重要内容。这就给企业内部审计带来了更高的要求。企业内部审计监督管理方法必须要与时俱进,改革创新,创新才有生命力。

基于创新企业内部审计监督管理方法的发展方向,笔者结合本公司一直以来较为系统和完善的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基本情况,对本公司提出的几种内部审计监督管理的创新做法及取得的初步效果展开进一步的分析探讨,以期达到提高企业内部审计的合理性、科学性和高效性,更加有效的为企业的发展壮大提供服务的企业内部审计最终目的。

多年以来,本公司审计部始终紧密围绕公司发展战略与年度工作任务,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创新的姿态,积极探索并逐步构建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企业内部审计新模式,即由财务收支审计向管理审计转移,管理审计与财务收支审计相结合;由事后审计向事前审计转移,事前控制和事后评审相结合;以“板块式审计”为主,采取“参与式”的审计组织形式,开展专项审计或审计调查;建立审计整改落实监控流程和后续审计流程,保证审计结果的充分利用。

一、由财务收支审计向管理审计转移,管理审计与财务收支审计相结合

多年来,本公司企业内部审计工作一直以创新的姿态,不断向经营活动和管理活动延伸,并逐步向以企业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为导向的管理审计工作拓展,大力推行效益内部审计。

一是注重提高企业内部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经常性地组织企业内部审计人员参加各种专业业务培训以及与航空业相关的管理知识等的培训,扩大企业内审人员的视野,为企业内部审计创新提供人才保障。

二是强调要求审计人员消除“局外人”意识,积极参与企业的各项经营活动,并在具体的活动中行使监督和相应的管理职能,进而让审计理念得到升华,改变为审计而审计的观念。

三是切实掌握企业内部效益审计的实质,即被审计企业内部单位是否进行有效的管理,资源是否被最合理利用,相关项目资金应用效果是否达到预期。在这个基础上,再针对具体问题提出合理化解决措施,对于可以取得更好效果的情况,提出建议方案,帮助企业减少损失,改善企业的经营管理,切实有效的助力企业提高经济效益。

四是采取内部控制评审与财务收支审计相结合的方式,将企业内部审计定性为管理与效益的综合性工作,由财务收支审计向管理审计转移,管理审计与财务收支审计相结合,进而让管理完善企业内部审计,让内部审计促进企业内部管理。将重点放在生产运行审计,侧重管理评审,同时兼顾财务收支审计及下属企业审计,以促进公司内部控制不断规范和优化,建立长效机制,防范经营风险。

二、由事后审计向事前审计转移,事前控制和事后评审相结合

传统的企业内部审计都是事后审计,主要起监督作用。随着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企业内部审计的作用将不仅仅局限于事后监督,更多的是事前预防与事中控制,它将对企业内部控制进行全过程、全方位的监督和评价,及时发现各个环节存在的问题,把企业的风险降到最低程度。因此,为从“经济监督”的传统思维定势中解放出来,开展企业内部审计的另一创新做法就是由事后审计向事前审计转移,事前控制和事后评审相结合,

企业内部审计要真正做到由事后审计向事前审计转移,事前控制和事后评审相结合,离不开企业管理者对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视和支持,也离不开企业内部各个部门共同提高对企业内审工作的认识,各部门还要积极配合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尤其是财务部门、纪检监察部门,同时各业务部门也应积极主动向企业内部审计部门咨询业务,以及时堵塞漏洞,防范经营风险。

审计部得到了公司管理者和各个部门领导的高度重视,得以参加公司总经理办公会、基建例会、营销分析会等各项企业决策业务会议,及时掌握公司的各项经营决策,为建立事前预防、事中监督、事后审计的全程监控的审计工作模式提供了可能,同时,能够促进审计部门能够根据企业业务工作情况,及早完善审计工作计划,提高审计工作的时效性。

为做好对采购管理进行监督管理和指导,审计部采取企业内部审计事前控制和事后评审相结合的方式,依据公司“采购管理制度”,对重大项目进行事前监督,从采购文件编写到开标会议全过程都积极及时的参与。针对采购部门制定的采购文件及评审标准提出改进和修订建议,及时制止不合规定的采购会议。为实现最有效的成本决策,审计部积极与采购管理部门、业务部门就采购环节中的问题进行有效沟通,较好地提升了成本管理质量。

三、以“板块式审计”为主,采取“参与式”的审计组织形式,开展专项审计或审计调查

为了减少重复交叉审计及对被审计单位的干扰,审计部创新审计组织形式,根据企业内部审计所涉业务的系统、领域、性质划分企业内部审计工作范围,采用“板块式”审计方式,开展专项审计或审计调查。企业内部审计从业务管理控制到会计控制,进行系统的、全方位的评审,形成具有整体性、综合性和系统性的审计成果,促进业务流程优化和经营效益的提高。

针对涉及专业性强、情况复杂的特殊审计项目,审计部采取创新的“参与式”的审计组织方式,有效地改变了被审计单位对企业内部审计“敬而远之”的心态。通过邀请业务部门参与审计项目,增进了各部门对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了解和理解,有效地提升了相关各方的沟通效果。“参与式”的审计组织方式,即审计方案开始实施前就召开审前会议,与被审计单位沟通审计方案,听取被审计单位的意见,沟通审计发现,促进落实审计建议。

参与式审计优化了审计队伍专业结构,弥补了内部审计人员部分专业知识的不足,增强了审计建议的适用性和合理性,更好地提升了被审计单位落实整改效果,同时也为内部审计人员提供了自我学习培训和提高水平的机会。如邀请计财部进行销售业务管理、基建投资管理评审等,弥补审计人员相关专业知识和能力的不足,确保了审计工作质量。

四、建立审计整改落实监控流程和后续审计流程,保证审计结果的充分利用

企业内部审计必须做到客观、公开、公正,不仅重视问题查找,重视与被审计单位共同分析出现问题的原因及根源,更重要的还在于要提出客观、合理、可行的审计意见和建议,帮助被审计单位实实在在的做好整改落实工作,促进企业内部业务质量的改进和经济效益的持续提升。为此,审计部创新性的建立了审计整改落实监控流程和后续审计流程,有效地保证了企业内部审计结果的充分利用,较好地实现了审计目的。

为了保证企业内部审计报告的客观、公正及审计结果的充分落实,企业内部审计工作遵照PDCA闭环管理原则,从最初的审计计划的制定,到审计实施的全过程,再到发现问题、整改问题实行全过程监控管理。审计部除了原有的“审计报告征求意见书”外,增加“审计意见期中交换书”和“审计退出会议意见交换书”,召开审计沟通会等措施,以中立的角度客观、公正地检查相关工作程序流程,发现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

落实整改阶段,本公司审计部联合计财部、被审计单位,通过“审计报告整改监控”电子审批流程,确保审计意见和建议得到充分落实。即通过由被审计单位提出整改方案,审计部审核,被审计单位在规定时间内进行整改,审计部进行复核,计财部进行绩效考核等措施,确保整改到位。此外,对重大的审计项目,审计还进行后续跟踪审计,提升整改效果。

通过审计分析、评价和建议提升被审计单位管理质量。2010—2011年的审计建议接受率高达98%以上,得到了被审计单位广泛认可,较好地发挥了企业内部审计为公司管理服务的职能。

企业内部审计部门作为企业经营管理的“免疫系统”,以第三只眼为企业经营发展体检把脉,必须定位于服务,立足于监督,着力于规范,内部审计成效要为企业的快速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服务保障。

我国经济社会在高速发展,企业的发展也在提速,企业管理水平需要急剧提升,企业的内部审计监督管理工作始终在面临新的挑战,企业内部审计要始终把反思作为内部审计创新工作的切入点,学习先进的企业内部审计方法,总结企业内部审计的经验,宣传推广先进的企业内部审计方法,营造由“人本”向“能本”转化的观念,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智力和潜能,不断创新企业内部审计监督管理的方式方法,积极拓展企业新的审计领域,同时,还应建立有效的激励鼓励机制,鼓励创新。只有这样,企业内部审计才能适应企业的快速发展需要,为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跨越发展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 焦志伟.内部审计创新的探讨[J].中州大学学报,2006,(3):23.

[2] 何薇.内部审计在企业运营机制中的创新做法[J].现代经济信息,2012,(5).

[3] 沈翠玲.论内部审计创新的可行性[J].中外企业家,2012,(7).

[4] 李中华.论审计创新[J].财会通讯:学术版,20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