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农业有机化学

农业有机化学

农业有机化学

农业有机化学范文第1篇

关键词:药学;有机化学;教学改革;农业院校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4107(2014)04-0003-02

有机化学是高等农业院校药学专业重要的基础课之一,担负着培养厚基础、宽口径、动手能力强、有创新性的全面发展的药学人才的任务[1]。药物的分子设计、化学合成、构效关系分析以及药物与生物靶标的相互作用的研究等,都涉及了大量的有机化学的原理与方法。缺少有机化学原理和方法的支撑,药物化学和新药研发难以发展。为培养新世纪的应用型药学人才,有机化学的教学内容必须结合药学专业的特点来设置。这也符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提出的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扩大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

一、药学专业有机化学教学现状

有机化学是高等农业院校中植物类、动物类、食品类和生命科学等各专业的重要基础课,并与许多学科交叉渗透,在解决人类可持续发展和生命运动等问题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目前许多农业院校有机化学课程的开设还是涉农的不同专业用一样的教材、学要求、统一考试,对不同专业没有区分,导致基础课程与专业需求有脱节现象,不利于研究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药学领域与有机化学关系十分密切,如在新药的研究开发、药物的合成、制备、质量控制和体内代谢的研究中都要应用有机化学的理论和知识,从分子水平认识疾病和药物的作用机制将推动新药的研究与开发。这样的专业对有机化学知识的要求就要比农业院校其他专业高,内容要深。

针对药学专业的特点,结合培养目标,设置有别于其他专业的有机化学教学内容,不仅可以为学生后续课程如中药化学、药物化学、药物分析、制药工程反应基础、生物药剂学等的学习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也可以使学生在这些课程学习中自觉应用化学原理加深对药物合成、检测、分析等过程的理解,进而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培养出来的学生理论水平高,动手能力强,专业素养好,能够满足社会对高级药学人才的需求。因此,农业院校药学专业有机化学教学的改革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二、药学专业有机化学教学改革的对策

(一)单独设课

有机化学教育同其他高等教育一样,也经历了不断的教学改革,并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上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多数农业院校有机化学基础课程内容的设置并没有因专业不同而不同,当然也有些院校的药学专业开设与其他专业不同的教学内容。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有制药工程和动物药学专业,以前有机化学课程设置完全一样,用同样的教材,讲授相同的教学内容,各专业没有区别。但是问题逐渐暴露出来,这点化学知识对于药学专业的其他后续课程的学习根本就不够。2010年生命学院和动物科技学院的领导与化学教研室部分教师一起探讨、协商了有机化学的教学改革问题。目前,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药学专业有机化学课程设置已做了调整,采用单独的教材、教学进度、教学大纲,增加学时,单独考核。

根据制药学专业的特点以及专业定位, 在教材的选用、 教学大纲的确定、 教学内容的选择等方面,我们都做了充分论证,选用倪沛洲主编的《有机化学》作为教材,教学大纲与专业课教师共同研究制定[2]。教学内容在保持有机化学理论体系相对完整和系统的前提下,在内容的选择、重点与难点的把握方面,反复研究,力求使该课程所讲授的内容更贴近药学专业的特点和需求。例如立体化学、手性化合物、杂环部分,对于农科各专业,只讲授比较基础的内容,不作过高过深要求,但对于药学专业讲的内容要多、要深,要重点要求;再比如碳负离子的反应,在农科有机化学教材中并没有单独列出一章,只是在相关章节中介绍了几个简单的反应,而在倪沛洲主编的《有机化学》中单独列出一章,这部分内容在药物合成中有很重要的应用,所以要重点讲授,重点要求。

(二)尝试多种教学方法

课堂教学是提升教学质量的关键,师生互动是培养学生兴趣的手段,学生课下探究是提高学生能力的有效办法。我们重点围绕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兴趣和提升能力进行教学方法改革,改革过程中正确处理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既要提炼出符合药学相关专业共性的教学方法,又要结合学生的层次、其他课程的开设顺序、学生的知识储备,任课教师做出必要的调整。即所谓 “教学有法而无定法”,探讨符合学生实际、易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的教学方法是我们教学改革追求的目标。教学中改变传统的“满堂灌”式教学方法,采取问题探究、类比归纳、专题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将教材的部分内容及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进行加工整理,提出具有普遍性、启发性的问题。比如在讲旋光异构时,可以从同分异构现象出发,设计出一系列问题,层层深入,引导学生思考、辨析、解决问题,在此基础上加以分析、 归纳,总结出知识的内在联系和一般规律,这样可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可以就某些问题进行专题讨论,培养学生语言表达、逻辑思维能力,有利于学生互相取长补短、相互学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学过程中,我们还让学生撰写科研小论文、综述、查阅学科前沿,比如“手性药物的研究进展”、“阿司匹林的多种合成方法简介”等,在课堂上加以介绍,开阔学生视野,培养学生科研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有机化学涉及微观世界的内容较多,如电子云的空间形状、轨道的杂化过程、化学反应机理、旋光异构体、立体异构、共价键的形成等内容抽象,理解难度大。针对这些内容我们开发了多媒体课件,课件力求形象、逼真,通过课件对抽象的反应过程、分子形状、分子构型进行宏观模拟,变静为动。同时我们利用多媒体课件形象再现了药物生产的工业过程,使有机化学教学过程更加直观、生动,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多媒体课件的制作既要突出专业特点,又要不断创新,为此我们制定了多媒体课件使用准用制度,保证授课质量。有些内容如分子结构、立体化学等也运用模型进行讲授。同时我们还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三)优化实验内容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药学专业的实验课教学和理论教学的改革是同步进行的,由于有机化学课程设置的改革,所以在实验内容上也进行了相应的变动,除了开设一些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训练的实验内容之外,还陆续和准备开出与药学专业相关的综合实验内容,如药物合成、药物分析等,比如冬青油的合成,乙酰水杨酸的制备等。此外,我们结合国家和省实施的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学院教师开展的科研项目,组织学生结合自身职业规划有目的地进行申报,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和创新能力,为使之成为合格的药学人才奠定基础。

(四)提升课程实习质量

学校确定了培养高素质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目标,为了确保目标的实现,必须加强课程实习环节。目前,由于学生人数较多,教学经费投入不足,学生实习场地和实习组织难度较大,课程实习有被削弱的倾向,甚至有被毕业实习、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所替代的现象。这种现象必须引起高度重视,课程实习有助于提升学生对课程的整体认知,进而对学生加强专业教育,有助于了解工业生产流程和劳动纪律,进而加强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的教育。所以课题组着重研究了课程实习的整体设计方案,提出课程实习注重时效性,即将课程实习安排在理论课程的前期或中期,以便于学生对课程的整体把握。课程实习注重合理的规模,将学生适当分组,避免走马观花。课程实习要加强组织,做到要求明确,指导到位,考核科学。

(五)完善课程考核方法

课程成绩仍然是学生关注的重点之一,所以课程考核是课程教学的隐形指挥棒,适应课程特点、培养要求,调动学生积极性的考核方法是我们追求的。所以该课程的考核办法确定的基本原则为:理论和实验单独考核、注重过程、方法多样、随时调整。即任课教师根据学生课堂学习的出勤率、回答问题、上课纪律、平时测验、课程实习、专题研讨报告等实际状况在合理的区间内设计平时成绩的比重,进而强化过程考核。鼓励任课教师进行多种考核模式探讨,比如同一门课程内根据内容设计必修与选修相结合的考核模式,微课程考核模式等等。教师设计的考核模式如果科学,可以定期调整考核办法。

(六)组建稳定的教学团队

自药学专业有机化学课程设置改革,我们立即组建了相对稳定的教学团队,组建教学团队的原则:除了注重合理的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学历结构之外,注重考虑了不同科研方向教师的合理搭配,加强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和配备。使得任课教师均有多年授课经验,职称、学历高,经验丰富,同时也加强对年轻教师的培养,通过听课、外出培训、国内访学等多种途径培养青年教师,使之迅速成长,使该课程教学团队更加稳定,结构合理,保证教学任务的顺利进行。

21世纪是药学迅猛发展的一个世纪[3]。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对高校培养的药学专业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使他们不仅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广博的基础知识,更应具有科研创新能力和良好的综合素质。而有机化学课程是基础,是重要基石,我们应坚持不懈地进行教学方法改革,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优化教学环节,灵活运用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使培养出来的学生既具有一定的理论水平,又具备较强的专业技能,能够适应社会对高级药学人才的需求[4]。

参考文献:

[1]汪佳凤,王萍,薛璇等.对药学类专业有机化学课的教学体会[J].广州化工,2011,(1).

[2]倪沛洲.有机化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

[3]王孝伟,刘俊义.六年制药学专业有机化学教学方法初探[J].医学教育,2005,(1).

[4]闫云辉等.药学(剂)专业有机化学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0,(13).

收稿日期:2013-09-16

农业有机化学范文第2篇

关键词:科学发展;农业;机械化

我国的农业生产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种子、化肥、农药、农业机械等都决定了农业生产的成本。农业机械是基础,在农业活动过程中,农业机械穿插于农业活动的全程,其成本较高,在农业生产的总成本中占比重较大。因此,通过科学发展农业机械化的深入使用,可以有效降低生产成本,具有重要的意义。

1科学发展农业机械化的意义

科学发展农业机械化,主要是通过合理地配置农业生产过程中使用的农业机器,从而降低生产成本。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降低农业机器的投资成本

在不影响正常的农业工作的前提条件下,投资者最先考虑农业机器的最低成本,这种方式就忽略了机组选择和作物轮作方式的相互影响。

1.2提升农业经济效益

对于投资者而言,提升经济效益是首要目标,对于科学发展农业机械化的使用,既要考虑土地、产量、种子等外在要素,又要保证农业机械成本低廉。

1.3动力资源配备严重不足

有的学者以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农业机械所消耗的最低能量为准,然而这种方法的专业性较强,只有专业的人员才能使用。

2科学发展农业机械化现状

(1)农业机械落后,大中型农业机械数量少。在我国的农业生产中,所用的小型和微型农业机械较多,农业机械的运用水平不高,导致我国的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不足[1]。(2)农民传统观念根深蒂固,与当今的市场经济格格不入。严重阻碍了农业机械生产效率的提高。(3)农民低收入的经济状况决定了购买农机具的困难很大。农业机械往往需要较大的一次性投资,而农民收入较低导致了难以承担购买农业机械的费用。(4)农业机械服务体系不完善,大多数农村的农业机械管理服务处或撤办或合并,使得农村农业机械推广的过程中受到了较大的阻碍。(5)我国农业的发展水平较低。在农业方面,中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差距主要体现在农业机械化的水平和农业生产率等,农业机械的使用水平较低,也就使得我国农业水平较低。(6)科学发展农业机械化法制管理体系不健全、不完善。正是由于我国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不够完善,也使得在市场中充斥着各种劣质农业机械。因而科学发展农业机械化需要建设相应的法律法规,保障农民的基本权益。

3科学发展农业机械化的建设途径

(1)加大科学发展农业机械化宣传力度。科学发展农业机械化是促进我国农业现代化的重要途径,各级地方政府要加大对于科学发展农业机械化的认识与学习,提高宣传力度,引进大量农民所需求的农业机械产品,促进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的不断提高。(2)加强和完善农业机械化的社会公共服务体系。处于信息化高科技时代,建立完善的信息管理制,为农民群众的农业生产提供更加准确、科学的相关信息。同时,地方各级政府要进一步加强和组织引导农业机械化的社会服务体系,通过举办专题培训或组织参观学习国内外先进技术,培养科学发展农业机械化的模范企业、模范户,从而提升整体的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尽显他们在发展农业机械化服务体系中的作用。(3)鼓励农业机械中介等机构的建设和发展,发挥中介机构在农民购买农业机械的纽带作用,进一步提高农业机械化效率。(4)加强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建设,促进我国农业机械化的正常发展。(5)加强农业区域化的建设和发展,为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作出基础贡献。各级地方政府要对农业区域化进行宏观调控,让农民能在一定的范围之内种植特定的作物,使得农业形成独特的产业优势,为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奠定基础。(6)加强国家财政支持力度。现如今,随着社会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的城市开始促进农村发展,工业开始促进农业发展。因此,国家要注重加大对于农业机械化的财政扶持,通过引导社会上的资金来对农业机械化进行投资,从而达到推动我国科学发展农业机械化的目的,促进我国农业结构的合理改造,提高我国农业的发展水平,使得多种农业机械的使用可以全方位促进我国农业发展。同时,要注重引进外国农业机械,促进我国农业机械体系不断发展,有效提升农业机械化效率,提高农民劳动积极性,保障农民的小康生活水平,真正实现农民心目中的中国梦。

4结语

在我国科学发展农业机械化领域内,不仅要促进我国农业的发展,还要面向其他国家,通过学习其他国家农业发展的经验,引入更多高新技术农业机械,从多个角度来对农业的多元化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推动作用。不仅要利用好信息和网络技术革命更好地学习世界各地区人们的技术,还要加强科技创新和管理创新,根据市场规律,抢抓机遇,实现我国农业机械化的跨越式发展。

参考文献

农业有机化学范文第3篇

关键词:县级农机校;农业机械化;超前教育;必要性;途径

我国为发展农业机械化已经做了几十年的努力。目前,农机总动力保有量指标已相当可观,但农业生产机械化程度仍然很低,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固然是多种多样的,但其中重要的一条是广大农民对农业机械化的认识不够,对农业机械的性能、应用农业机械进行农业生产所产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缺乏足够的认识和了解,对农机化的要求还不够迫切[1-2]。从顺应农业机械化发展的角度看,应该从根本上提高农民群众的整体素质,尤其是农村青壮年的技术素质,做到有计划、有目的地对农民进行超前教育。所谓超前,一是在人员数量上超前,二要在技术水平上超前。

1县级农机校实行农民超前教育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1.1提高认识是农机化发展的迫切需要

农民对农机化的认识程度是农机化发展的决定因素,任何一种新生产力的发展都需要有它的物质基础和意识基础,农机化的发展同样也不能例外。农业生产者和农业生产组织对农机化的迫切需求是农机化发展的最直接动力。当前,我国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或农业生产组织进行适度地规模经营的生产方式,是否使用农业机械涉及到每个农民或农业生产经营组织者,其应用科技的意识直接制约着农机化的发展[2]。但我国农民的科技文化水平从整体上看还比较低,科学知识掌握较少,接受新事物、新技术的能力还较差。较多的农民对各种农业机械的性能不甚了解,对机械化作业技术没有把握,即使有人向他们推荐使用农业机械进行生产作业,让他们通过观看现场农机化作业表演来了解这些机具的性能和生产效率,他们也有可能还对所能取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产生怀疑,这是发展农机化的不利因素。

一个人如果掌握了一个行业的从业本领,他就会对这个行业产生感情和信赖,一谈起这方面的事情,他就会津津乐道,会随时随地地自觉关心这方面事情的变化,一有机会他就会努力去从事这项工作,充分运用自己的专长去创造财富,即使有困难,他们也会千方百计地去克服。认识、了解和使用农业机械也是一样,“我要机械化”比“要我机械化”潜力大得多。笔者对白山市76家种粮大户进行走访调查发现,他们的平均受教育的时间为7年(包括同等学历),高于一般农民的平均水平。其中从事过一定社会工作(包括从事过乡镇、村社干部或、退伍军人、退职职工等)的有41人,占总调查人数的54%;有一定技术专长的(包括各种农机手、农村能工巧匠及从事过其他技术工作)的有47人,占总调查人数的62%(包含重复统计人数)。以上2种类型的农户,他们对新事物、新技术和新机具感兴趣、有热情,平均每户耕种4.33 hm2土地。从以上的调查可以看出,人们的思想意识、科学观念以及所掌握的技术对从事农业生产的影响十分重要。

1.2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是农机化发展的关键

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是农机化发展的关键条件。实现农业机械化是我国全面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是全民的事。要让亿万农民都有这个积极性,就要对所有农民普及文化和进行技术教育,进一步增强他们运用农业机械进行农业生产的理想和勇气,所有农民迫切要求使用农业机械之时,就是我国实现农业机械化之日[3]。查阅白山市农机化的发展过程可以发现,改革开放前农业机械全由国家投资,国家虽然进行了大量投资,农机化的发展速度却不快,1980年全市农机总动力为10.8万kW,改革开放后,实行国家、集体和个人一起上,尤其是近几年国家实行农民和农业经营组织购机补贴政策,极大地调动了农民购买农业机械的热情,农机总动力和农业机械保有量有了迅速地发展。截至2009年底,白山市农机总动力为43万kW,比1980年翻了近4倍,各类农机具的保有量为3.1万台(套)。

现在各地的驾驶员数量虽然比拖拉机保有量多,但这不能说明农民技术员数量较多,实际上还较缺乏。以白山市为例,目前全市农民中具备1种以上农业技术的人有15 680名,仅占全市农业劳力总数(24万人)的6.5%。而且,其中绝大部分只能熟练掌握单一操作技术(多数为拖拉机驾驶员),不懂农田作业等其他技术,这样一个技术构成对农业生产机械化是极不适应的。因此,要加强对农民进行文化和教育的普及力度,培养熟悉多种农业机械化技术的人才,以促进农村农机化的发展。

1.3县级农机校实行农民超前教育的可行性

我国的教育事业自建国以来迅猛发展,但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农民中、高级技术教育仍是空白,各类正规大中专院校是全民教育的主体,各地县级农业机械化学校,本来就是面向农业、农村和农民的主要教育基地,其可以向“三农”输送扎根农村的技术实用人才。因此,应尽快将县级农业机械化学校纳入全民教育体系中来,以填补我国农民中等教育的空白。“五大”解决了在职人员的深造问题;各类岗位培训、技术人员继续教育为在职人员提供了进修的机会;多层次的教育使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和民营企业获得了各个层次的人才。但是,在广大的农村情况则不相同,大中专毕业生不愿来到农村,农民进修的积极性又较小,原因是文凭在农村没有体现出相应待遇。因此,农民很难得到系统化教育的机会,导致农民中间掌握中、高级专业技术知识的人才匮乏,由缺乏专业知识的农民去系统有效地运用先进技术发展现代化的农业生产是不现实的,应当抓紧时间对农民进行中、高级农业专业技术教育[3-4]。分析现有的教育体系可以看出,县级农机校是建制较完善、面向农村、服务农民的中等成人教育学校之一,从学校的服务宗旨到各方面条件都比较吻合,只要落实一定政策,县级农机校完全可以承担起这样一个担子,弥补教育体系上的这个缺口。

2县级农机校开展农民超前教育的途径

2.1对农民进行不同层次的农业技术普及教育

作为中等成人教育学校,县级农机校不能只搞短期培训,只满足于服务于当前的短期思想,这会使农机校难以发挥其作用。应从发展的角度出发,超前进行农村人才培训、人才储备,逐步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除在校内招生培训以外,还可以走出校门,利用乡村农民夜校的场所,有计划、分期分批地在各个乡村开展培训,可以较系统地进行阶段培训,也可以开展单项的技术培训,还可以运用专题讲座、利用幻灯、电视录像或开展网上培训等多种方式来开拓农民的视野。

农业有机化学范文第4篇

【关键词】农机管理;农业发展;有效措施

【中图分类号】TU99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071(2012)07-0224-02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机化水平越来越高。农机化是现代农业的标志,是农业发展的技术基础。强化农机化管理不仅能够有效改善农民的生活条件,而且能够促进农村生产力的提高,同时缩小城乡差距,提高农业发展的整体水平。我国有些地区虽然加强了农机化的 应用,但是其取得的效果不显著,甚至在农村生产力上没有得到任何改变。因此,加强农机化管理、普及农机化应用是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1 强化农机管理的的目标

农机管理的目的是在保证安全生产、发挥农机作用的前提下,为农业的现代化服务。不论是单纯的安全管理,还是技术服务都是不能够成为农机管理的目标的,只是其中的一部分而已。强化农机管理工作,不仅能够保证农业机械的技术水平和安全生产,而且能够促进农业机械化的经济效益不断提高。强化农机管理是保证农业机械化发展、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手段,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关键内容,具有非常广阔的发展前景。农机管理既是一个独立的体系,又是一个多门科学综合体。因此,强化农机管理的目标是通过对农工机械和工作人员的工作进行监督和安全管理,为农业现代化发展服务。

2 强化农机管理的措施

2.1 更新农业机械设备,加强农机设备维护

(1)农业现代化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传统的农业机械设备由于其技术、规模、功能等方面的局限性,已经不能够满足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了,因此,更新农业机械设备是实现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必然选择。在进行农业机械设备的更新时,要加大大中型机械的购买率,比如液压翻转犁、整地机、播种机、秸秆还田机等,加大农机化的科技含量,提高农机作业的质量和效率。

(2)农业现代化的发展仅靠机械设备的更新是不够的,加强对农业机械设备的维护也是非常重要的。传统的农业机械维护工作是定时进行的,这样的维护工作不及时,因此,现代农业的机械化维护工作要不定时不定点进行,在机械开始作业之前,要对机械进行检查验收,只有达到了相关标准,才能够被使用。机械维护人员要跟着下地作业,在作业之中出现了任何问题,都要及时处理。对于不经常使用的机械,要派有专门的技术人员进行日常维护。

2.2 加强农机管理人员的培训:农机管理人员的培训是强化农机管理的重要部分,农机管理人员的专业技能直接关系着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在当前形势下,加大农机管理人员的培训力度是促进农业机械化发展的的必由之路。

(1)加大对农机管理人员的培训力度。人才是经济发展的根本,只有加强人才的培养,才能够促进农村经济的持久性发展。农机管理人员是农村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农村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因此,我国各级政府部门要高度重视新农村的建设,将农机管理人员的培训工作视为新农村发展与建设的重点工程,一定要将农机管理人员的培训工作落到实处,提高农机管理人员的专业技能和知识水平。

(2)加强与农机化培训学校的合作。农机管理人员的培训工作一定要以农机化的教育培训为主,建立培训平台,因此,必须要加强农机管理人员培训与农机化培训学校的合作。农机化的培训教育是一项具有公益性质的事业,而基层农机化培训学校正是为当地农村发展提供培训机会的机构,其不是职业院校。各级部门一定要加大对农机化培训学校的扶持,极大投资力度,在推动农机化培训学校发展的同时,促进新农村的建设,提高农村劳动生产率。

(3)加大农机管理人员的培训投入。要想提高农机管理人员的专业技能,提高农村生产率,就必须要加大农机管理人员培训的资金投入,满足培训教育的要求,更新农机化培训学校的教学设施,改善教学条件,以此来保证培训质量的提高,进而实现培训手段、培训环境、培训设施等同步完善,使的政府的资金投入取得相应的效果,满足农机管理的需求,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2.3 强化农机技术推广,提供信息服务

(1)要想促进农村生产力的提高,强化农机管理,就必须要强化农机技术的推广工作,加快科学技术转化为农机管理成果的速度。农机技术的推广工作是促进农村科技进步的关键,更是农村生产力提高的重要措施。落实农机技术的推广不仅能够提高农机化的服务水平,而且能够增加农机管理的科技化含量,增强农机化管理的实际效果。因此,各级政府要加大专项资金的投入,改善传统的农机技术的推广条件,优化农机推广机构体系,使农机技术的推广工作朝着规范化、科学化的方向发展。

(2)农业发展的资料信息是制定农业发展政策,调整农机化结构的重要依据。通过信息资料的分析,不仅能够发现农机化管理中出现的问题,而且能够保证农业政策的及时性和有效性。科学、准确的信息分析是强化农机管理的基础,因此,在强化农机管理的工作中,要加强对信息资料的收集与整理,加大信息真实性的监督力度,防止农机市场的不稳定性给农业发展带来巨大的损失,促进农机作业的顺利进行。

3 总结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不断加快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机管理工作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在进行农机管理的强化时,一定要以我国的基本国情为出发点,加强农业的基础研究,把生物信息技术视为研究重点,将高新技术与传统的技术相结合,有重点的推进农机化普及工作,促进我国的农业朝着规范化、机械化的方向发展,进而促进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提高农民生活水平。

参考文献

[1] 余国远,唐守来,王松田.强化农机管理向标准化迈进[J].农机化研究.2000(02)

[2] 冯兰新,刘林,顾斌,江军.采取有力措施 强化农机管理[J].新疆农机化.2008(1)

农业有机化学范文第5篇

1.1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迈进中承担了重要的历史使命在社会进步和农业发展中,农业机械化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极大地缓解了务农青壮年劳力进城务工,农业劳动力结构性季节性(劳力负荷高峰)不足对粮食生产带来的不利影响,已成为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促进农业稳定发展的重要支撑。二是带动了规模作业、规模种植、规模经营和土地流转,促进了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和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提高,已成为深入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促进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的推动力量。三是推动了先进农业科技入户到田,实现了现代意义的精耕细作,已成为引领农艺制度深刻变革,促进农业技术集成应用的主要载体。四是有效实施了保护性耕作,秸秆还田、高效植保、节本增效技术,已成为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农业,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力措施。五是为农业(种植业)转移劳力发展林牧渔业和第二第三产业提供了保障,已成为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推进四化同步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有效途径。

1.2农机服务产业化组织体系发展壮大到2012年全市自上而下基本形成了包括农机管理、科研推广、教育培训、安全监理和农机生产、机械(油料)供应、作业服务、维修服务在内的集管理、经营、服务于一体的社会化服务体系。一是农机管理服务体系基本健全。管理机构61个,250人,其中地级1个12人,县级6个,159人,乡级54个,79人。教育培训机构3个,21人,科研推广机构7个,60人,安全监理机构7个,80人,拖拉机驾驶培训机构6个49人。二是农机经营服务体系基本形成。农机生产企业恢复发展到11家,产值过亿元;农机经销企业8家153人,经销点135个439人,供油点15个27人;农机化作业服务组织124个1319人,其中农机专业合作社37个892人;农机户31164户92378人;农机维修网点214个718人。乡村农机从业人员42583人,经营服务收入5.3亿元。产前、产中、产后综合配套服务正在逐步形成。

2存在的问题与制约因素

10年来,咸宁市农机化发展取得的辉煌成就,归功于党中央国务院立足全局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的英明决策和购补拉动,归功于各级党委政府和农机部门按照中央要求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有力举措,归功于广大农民群众和农机工作者的不懈努力。由于咸宁“七山一水分半田,半分道路和庄园”的地理条件,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加之认识上的一些原因,农机化的发展与先进地区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存在一些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

2.1农机管理体系有待完善农机管理部门隶属关系、机构规格不统一,县级有的直属政府,有的归属农业局,有的降为副科,管理职能不强,力不从心;推广机构市级合并组建农科院后尚未理顺,县级以局代站,以管代推,乡镇撤并为综合站,按1个或几个乡镇设1个以钱养事岗位(如咸安1乡1个,崇阳2乡1个),管理有的归乡镇,有的归部门,人手少、经费缺,起不到应起的作用,形同虚设;安全监理手段弱,监管缺位,安全隐患大。

2.2有关政策不配套,总体投入不够由于计划经济时期国家包办农机化的失误,由于农业机械在业生产中长期处于服从服务的从属地位等一系列过去式的情况、观念的影响导致农机服务产业化被边缘化,不仅缺少对社会效益高、自身效益低,在市场竞争中处弱势地位的农机社会化服务产业发展的一系列配套优惠政策的支持,甚至没有把农机产业与其它产业一视同仁,市、县尚未建立稳定的农机发展基金,强调农机服务,没有突出农机产业。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农机服务产业化的进程,使管理、决策和服务严重滞后于农机服务产业化发展实践的要求。

2.3农机装备结构不合理,发展不平衡存在“三多三少”(动力机械较多,配套农具少;小型机具较多,大中型机具少;低档次机具较多,高档次机具少),“两高两低”(种植业较高,畜牧业、渔业、林果业、设施农业低;粮食生产机械化水平高,经济作物水平低),“两快两慢”(平原地区快,丘陵地区慢;发达地区快,落后地区慢)的问题。据统计,2012年全市林业、牧业、渔业的农机动力分别为307.4kW、21388.5kW、33467.8kW,仅占总力1680619.82kW的0.018%、1.27%、1.99%,这样的比例结构同实绿GDP,绿色崛起,打造100亿元的竹产业建设美丽咸宁的要求远不相称。

2.4农机人才短缺,创新能力弱,接收能力差,管理水平低2012年市县两级科研推广队伍中专业技术人员只占50%,具有大学本科学历的仅2人,取得中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仅高级1人,中级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断层。乡村农机从业人员中,小学及以下的就占43.44%、初中占31.74%、高中以上的仅24.82%,中小学文化程度占了绝大多数。即便是技术管理部门,也存在着素质不高的问题,真正懂经营、有技术、会管理的综合素质较高的人才不多。人是生产力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从而导致创新能力弱,技术储备不足;接收能力差,成果转化缓慢;管理水平低,经营效益不佳。

2.5农机工业落后,流通渠道不畅咸宁市农机修造业1951年起步,70年代的鼎盛时期建有农机修造厂上百家,1980年后关停并转,现农机工业非常落后,近几年得到恢复性发展,但有一定规模的企业寥寥无几。绝大多数农机产品靠市外提供,由于农业机械的区域适应性问题,导致结构不合理,适用机型少,远不适应我市农业生产,尤其是“四乡六业”特色农业生产的需要。国营农机公司解体后,个体农机经销商应运而生,但至今没有几家像样的农机销售企业和销售市场,甚至补贴资金还要通过市外结算。而个体经销商因资金、信息、技术、信誉等问题,无能力经营大型机械,组织新产品及时上市,开展技术培训和售后服务。

2.6基础设施不配套,农业生产规模小农田基建水平低,田块小、落差大,路不畅。农业产业化程度低,生产规模小,作物品种、种植时间、株行距不统一,影响机械作业。

3科学发展农机化的对策措施

党的十八和2014年中央1号文件再次强调了三农工作重中之重的战略定位,提出了“四化同步”、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思路,部署了农业发展农村改革的重点任务,进一步发展了党对三农工作的指导思想和政策理念。这些要求和部署为农机化科学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思想理论武器,是做好农机化工作的行动指南。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农机化,发挥农业机械化在咸宁市农业现代化、新农村建设和实现绿色崛起中的支撑引领作用,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市场经济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政策法规为保障,以深化改革和科技创新为动力,以组织体系为支撑,深化认识,科学规划,真抓实干。

3.1深化认识,提升农机化战略地位农业机械是先进的农业生产工具,是推广应用先进农业科学的重要载体,是现代农业的物质基础。农业机械化是衡量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是统筹城乡发展、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必然选择,是广大农民的迫切需要,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农机服务产业化实现农机资源共同利用,破解了小规模分散经营与机械化大生产的矛盾,解决了长期困扰我们的农机化发展动力机制问题。发展农机产业化既是现代农业之基,也是发展农机之路。对全面贯彻落实十、中央一号文件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实现绿色崛起,建设鄂南强市”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因此,政府及相关部门要站在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把农业机械化和农机产业化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统筹协调发展,明确农机产业化在农业现代化发展中的战略地位,与农业产业化经营、城乡统筹、小城镇建设等农村经济发展战略一起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特别是在今后农业发展战略中,明确树立农业产业化经营与农机服务产业化两条腿走路的方针,使农机服务产业化尽快成为加速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农业技术进步的有效载体,成为农业生产、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和农民收入持续增加的新的增长点,克服农机产业化边缘化倾向。

3.2科学规划,明确农机化发展目标没有目标就没有方向。到2020年,建立和完善充满活力、富有效益和效率的为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机械化技术服务实体的产业体系,和为农机经营者提供系列服务事业的产业体系。统筹农机制造、销售、作业和维修发展,到2020年农业机械化发展总体进入高级阶段,农作物耕种收机械化水平达到70%,水稻等主要粮食作物生产基本实现劳动过程机械化,主要经济作物机械化生产和现代设施农业取得重大发展,养殖业、林果业、农产品加工、农村运输等机械化全面推进。农业机械化科技创新能力和技术应用水平明显提升,农机与农艺、机械化与信息化高度融合,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资源利用率大幅度提高,农业机械化在农业稳定发展和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支撑引领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到2020年实现农机工业产值,农机销售额,田间作业收入,农机维修收入,农副产品、林(竹)茶麻果等机械化加工收入,农村运输收入等直接农机产业产值50亿元;通过机械作业替代人畜作业降低作业成本形成的价值,减少损失、节约种肥等直接形成的效益,改善生产条件促进增产的价值,转移劳力扩大生产领域、进城务工经商的效益,农副产品、林(竹)特(茶)产品、畜牧产品、水产品机械精深加工增值效益等间接农机产业产值50亿元,农机产业系列总产值100亿元的产业化目标。

3.3真抓实干,推动农机化科学发展着眼农业机械化发展全局,当前最主要的矛盾是日益增长的农业机械化需求与农机新技术新装备有效供给不足的矛盾,最大的“短板”和“瓶颈”在科技进步,最大的潜力和希望也在科技进步。面对建设现代农业和农机化快速发展的迫切要求,我们要采取扎实有效的措施,真正把农机化发展方式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实现农机化新一轮跨越式发展。一要围绕满足农业生产需求,着力加快增产增效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等“三型”农机化装备技术研发推广;二要围绕提高农机化技术应用水平,着力抓好推广机构、农机服务组织、示范基地等三个技术转化应用主体建设;三要围绕提高农机化从业人员素质能力,着力加强农机化管理人才、科技人才和实用人才三支人才队伍建设;四要围绕增强农机化科技创新及服务活力着力推进农机化科技发展联合协作、政策激励、评价考核等三个机制建设。当前着力抓好农科院农机科技队伍和研发中心及推广示范基地建设,并保留农机推广站牌子。在此基础上,深化改革,健全完善农机管理服务体系;依法扶持,促进农机合作组织健康发展;抢抓机遇,培育发展区域特色农机工业;强化监管,构建新型农机销售维修市场。

4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