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艺术教育教学工作总结

艺术教育教学工作总结

艺术教育教学工作总结

艺术教育教学工作总结范文第1篇

__县教育局多年来非常重视艺术教育,始终把艺术教育当作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确保艺术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重要地位。把艺术教育纳入学年工作计划、发展规划,并列入重要的议事日程,还根据自身条件和实际要求学校搞特色课程,重视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艺术活动,将艺术教育触入教育的全过程,不仅重视为艺术教育创造良好的物质条件,而且更重视为卓有成效地开展艺术教育创设良好的氛围,下面对我县近年来开展艺术教育工作的情况汇报如下:一、基本情况

我县现有中小学校===所,其中小学==所,初中==所,完中一所,普通高中=所,职业高中=所,在校生=====人,教职工====人,其中艺术类教师占==以上,各学校体、音、美教师基本配备齐全,对开展好艺术教育课程打下了良好基础。

二、明确认识,加强领导,管理落实

艺术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实施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创新教育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的突破口,是实施美育的主渠道。艺术教育不仅是为了传承人类文明,提升个人艺术品质,更是为了开发人的潜能,发展人的个性,塑造健康人格,激发人的无限创造力。艺术教育对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基于这种认识,学校把艺术教育放在学校教育的重要位置上,加强对艺术教育的领导。学校主要领导亲自过问,亲自对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进行规划和布署,亲自指导、组织学校艺术教育工作的开展,提出明确的任务和要求。从硬件建设、师资培训、课外活动等方面进行全方位指导,并狠抓检查和落实。学校还经常将艺术教育作为校长办公会和学校行政会的重要议题,就艺术教育的具体问题展开研讨和进行决策。有关领导也经常深入课堂和活动场所,检查工作,了解情况,及时解决工作中的问题。校内和社会重大的艺术活动,学校领导都亲自主持,亲自参加。对艺术特长生学校也给予全面关怀,重视其艺术特长的发展,充分发挥艺术教师和艺术特长生在艺术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中的排头兵,生力军作用。由于认识明确,领导有力,管理落实,使学校的艺术教育有了思想上、组织上和管理上的保障,艺术教育得以健康发展。

三、建立和健全全面高效艺术教育组织体系

全面高效的艺术教育组织体系是实现艺术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首要基础,组织上保证,制度落实,管理上到位就能保证艺术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组织落实。学校专门成立了艺术教育领导组,分管校长担任组长,体、音、美室主任为副组长,它包含了学校各个管理层面,不留管理空隙,全方位、立体式推进学校艺术教育。

=、形成制度,管理到位。教务处要求有关科目教师积极渗透艺术教育,具体落实在教学计划、教案中,并进行艺术教育教案的教学常规检查,把有没有渗透艺术教育内容作为评选优秀教案重要标准。

四、加大投入,完善设施,服务教学

开展艺术教育工作,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多年来,我县狠抓体、音、美器材的建设,改善艺术教育的办学条件,累计投资一千多万元,全县体、音、美达一类学校标准的有==所,达二类标准的有==所,现有音乐美术教室的学校==所,校校有体育活动场地,电教设施==以上学校达一类标准,所以给学校艺术教育工作的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市级以上举行的各项活动中均取得了良好的成绩。

五、开好艺术教育课程,充分发挥艺术课堂教学和课外文艺活动的艺术教育主渠道、主阵地作用

为了更好的开展艺术教育活动,要求各学校课堂教学都尽可能多地运用投影、电脑、音响等电教手段。在教学中,不仅重视对音乐等有关知识的传授和基本技能的训练,更重视通过对优秀艺术作品的学习、了解、体验和感悟,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丰富学生的感情世界,增强学生的知觉能力和想象能力,激发学生的表现力和创造力。注重于塑造学生健康完美的人格。艺术课程的开设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必要条件,充分发挥了课堂教学的艺术教育主渠道作用。

六、完善评估体系,加大督导力度

艺术教育教学工作总结范文第2篇

关键词:农村学校;艺术教育研究报告;问题及对策;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

艺术教育是学校实施美育的重要内容和途径。艺术教育的质量如何,直接关系到学校美育实施的效果。加强学校艺术教育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客观要求。素质教育的实施为学校艺术教育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前景,艺术教育正面临着建国以来难得的机遇。

学校艺术教育与学校其他方面教育相比较,有着自身的特点与规律。它是一种实践性、参与性、感染性很强的教育活动。因此,学校艺术教育无论在教学内容上还是在实施途径上,都包括三个主要方面,一是艺术课程教学,二是课外、校外艺术教育活动,三是校园文化建设。这三个方面相辅相成,共同发挥着显性和隐性的育人作用。

中国85%左右的学校在农村,75%的学生在农村,农村艺术教育的发展直接影响整个学校艺术教育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十几年,农村学校艺术教育发展很快,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学校的开课率大幅提高;教学改革不断深入;艺术教师队伍建设发展较快;艺术教育投入有所增加,办学条件有所改变。但从整体上看,农村学校艺术教育仍然是整个学校教育中最薄弱环节,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艺术教育的指导思想不够明确,造成一些学校只重视少数尖子、忽视面向全体;重视比赛、忽视教学。仅仅把艺术教育的外显成果作为响应素质教育的举措。二是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给学校艺术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新任务、提供了新机遇、也带来了新的挑战,对艺术教师的综合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使部分艺术教师原有学历的知识结构及教育教学思想严重落后于时代的要求。另外,农村艺术教育基本条件建设相对薄弱,教学、科研和管理还相对落后的问题也普遍存在。以上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艺术教育的健康发展。因此,明确艺术教育的指导思想,提高对艺术教育性质、作用的认识,建立一支高素质的艺术教师队伍,进而探索农村学校艺术教育的途径与方法,是当前艺术教育面临的首要任务。

二、实验的设计

1.实验目标。结合农村学校现状,拟着重解决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农村学校艺术教育现状、问题的调查研究;(2)艺术教育在农村学校教育中的作用;(3)艺术教师应具备怎样的素质;(4)艺术教育内容三个方面的关系;(5)农村学校艺术教育资源共享研究。

上述问题的解决,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为“农村学校艺术教育现状、问题和对策的研究”提供了科学的依据,为农村学校艺术教育健康顺利发展提供有利的保障。

2.实验时间。计划从2004年4月至2005年7月完成,实际完成从2004年4月至2008年12月。由于最初估计不足,在课题实验研究过程中,我们发现对于课题研究中涉及的每一个问题研究解决不是那么容易的,如果时间过于仓促,课题的研究就不可能深入,也就失去了我们研究此课题的实际意义。因此,从课题研究的实际出发,本着求真务实的态度和科学负责的精神,决定延时结题,求得更加真实有推广价值的实验研究结果。

3.实验研究对象。以课题组成员为核心,在教育局体卫艺科和教研室艺术教研组的指导下,调动全县艺术教师广泛参与,以艺术课程教学,课外、校外艺术教育活动,校园文化建设三个方面为切入点,研究对象涵盖全县所有中小学校。

4.实验研究的内容与方法。实验研究的主要内容:(1)农村学校艺术教育现状、问题的调查研究;(2)艺术教育在农村学校教育中的作用;(3)艺术教师应具备怎样的素质;(4)艺术教育内容三个方面的关系;(5)农村学校艺术教育资源共享研究。

实验研究的方法:(1)分析研讨法:搜集国内外有关艺术教育的理论文献,结合中国有关艺术教育的法规和规程,进行研讨、分析,借以提高对艺术教育的认识;(2)追踪调查法:将理论研究与艺术教育实践相结合,深入学校、深入课堂,结合实际调查研究,探寻农村学校艺术教育的途径与方法;(3)实验总结法: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对农村学校艺术教育开展有针对性地变革研究,分析其发展轨迹和特征,并在此基础上总结经验,使之上升为具有普遍规律的理论,使农村学校艺术教育改革超越经验的局限性,步入科学化的轨道。

5.实验研究原则。(1)实践性原则:课题研究的着力点要立足现有条件实际,立足学校、教师、学生实际需要;结合实际工作去研究探讨。(2)统一性原则:课题研究要以课程改革理念为指针,所有研究务必符合当前素质教育的要求。(3)可操作性原则:农村艺术教育积账很多,我们的研究既要有超前意识,更要立足实际,避免海市蜃楼似的虚无缥缈,要符合实际。(4)开放性原则:围绕课题研究的中心问题所展开的各个问题的研究要互相结合,互相作用,不要割裂开来;另外除了课题组成员外,还要广泛调动全体教师的积极参与,形成边研究、边促进的良好局面。

三、实验研究的程序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

1.建立机构:建立课题研究的组织机构,制订课题研究计划,做好课题开题的宣传与发动,明确课题组成员的任务与行动计划。

负责人:孙伯旭

成员:王卫欣 王东霞 刘秀云 刘艳红 刘强

张志文 赵红 赵江汉 张娟 邱文红

李春燕 张淑艳 李提姗 王红艳 冯敏

张文杰 魏巍

2.学习调研:发动课题组成员查找有关艺术教育理论资料,搜集当前对艺术教育论述的最新信息;组织课题组人员进行座谈,明确各自所负责研究的内容;对各自所研究的内容进行交流,通过相互沟通明确目标,形成共识,使研究达到在内容和形式上的分工合作。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

1.围绕:农村学校艺术教育现状、问题的调查研究;艺术教育在农村学校教育中的作用;艺术教师应具备怎样的素质;艺术教育内容三个方面的关系;农村学校艺术教育资源共享研究等内容,成立五个研究小组,课题组人员任组长,吸收部分青年骨干教师参与研究。

2.各研究小组针对各自的研究内容,通过调研、座谈、问卷等形式,了解广大校长、教师、学生对艺术教育的看法、感受和需要。

3.通过实践为理论提供依据,开展有针对性的课堂教学及课外艺术活动,结合所研究内容进行总结,为课题研究寻找支点,提供依据。

4.适时组织各种交流、比赛,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成果以论文、教学叙事、教学案例分析、教学实录等形式加以检验,倾听各方意见和建议,进而增加研究人员的自信心,也使研究成果得以推广。

5.定期交流,总结修正。每学期至少二次组织课题组成员汇报会,对研究进程与成果、内容进行调整和分析,对实验研究中出现的问题加以解决,研究布置下阶段的研究行动计划。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

1.总结归整。通过对五个方面内容研究的分析、总结、提炼,完成《农村学校艺术教育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的实验报告及相关材料的总结工作。

2.归纳研究过程中形成的相关成果,以论文集、音视频实录等形式整理汇编。

3.召开研讨会,通过交流、观摩等形式对研究成果进行宣传、推广,以检验成果的科学性、可行性、整体性、发展性、可操作性,使之更加完善。

4.归纳整理,申请鉴定。对需要评审的相关课题资料汇总,提请专家评审组对报告及相关成果进行学术鉴定,并呈送上一级课题领导机构审批。

四、实验研究的成果

(一)深化了艺术教师对艺术教育的认识

1.缺失艺术教育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缺乏艺术素养的学生不是全面发展的学生。艺术教育是学校实施美育的重要内容和途径。艺术教育的质量如何,直接关系到学校美育实施的效果。加强学校艺术教育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客观要求,也是全面贯彻教育方针的要求。缺失艺术教育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没有接受艺术教育的人是不完全的人。

2.让每个农村学生成为艺术教育的受益者。艺术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平等地接受艺术教育是每个学生应有的权利,让每个学生都成为艺术教育的受益者是公平教育的要求和体现。如果农村的孩子和城里的孩子能学同样的数理化,却不能享受同样的艺术教育,那就不是真正的教育公平。

3.让每个农村孩子的眼睛亮起来。艺术教育具有实践性、参与性的特点,丰富多彩的艺术活动,营造了向真、向善、向美、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实践证明,每一个农村孩子和城市孩子一样,都具有感受美、表现美、欣赏美、创造美的天赋和潜能。学校艺术教育就是要发现、激发、调动、激励、培养、发展农村学生的这种天赋和潜能,让每一个农村学生成为德智体美等诸方面全面发展的人。

4.艺术教育对于全面提升国民艺术素养具有的基础性作用。艺术教育是“人本”教育,不是“文本”教育;艺术教育是“艺术”教育,不是“技术”教育。意识决定行为,对农村学校艺术教育性质和作用的认识,使艺术教师在实际工作中能够改变就技术教技术,改变照本宣科的教育方式,解决了艺术教师原有学历的知识结构及教育教学思想严重落后于时代要求的问题。在艺术教育实施中潜移默化的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增强学生的审美体验和审美能力,陶冶情操,开启心智,丰富想象力和创造力。

(二)明确了艺术教育三个方面的关系

认识的提高为很好的处理艺术教育三个方面的关系奠定了基础。明确了艺术教育的指导思想,使艺术教育工作能够高效率的进行。在2007年和2008年的艺术工作中,广大教师根据全年的工作安排,结合自己的实际,协调安排好课堂教学和课外、校外艺术活动的关系,改变了有艺术活动就停开艺术课的现象。体现了广大教师对艺术教育三方面内容的把握意识和协调能力。

(三)促进了艺术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

通过参与研究,使广大教师明确了当前形势下如何强化自身素质,解决了艺术教师原有学历的知识结构及教育教学思想严重落后于时代要求的问题,形成一支业务素质过硬的、能够满足学校艺术教育需要的艺术教师队伍。为了达到以研究促提高的目的,我们在2007年举办了“宁河县艺术教师基本功比赛”,既促进了艺术教师素质的提高,也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依据。

(四)加强了艺术教育资源的共享

课题研究大大强化了艺术教师相互之间的交流,为全县艺术资料和设备资源、人力资源等艺术教育资源的共享创造了条件。2005年,我们对全县艺术教育设备、资料等进行了统计,除了大件设备外,所有物质材料形成全县流通,相互支援的政策,将有限的资金发挥更大的效益。同时材料的交流进一步促进了教师之间的交往,改变了过去各自为战、信息闭塞的局面。

(五)提高了艺术教师对教育科研的认识

课题研究使我们有机会把艺术教师从各校的“角落”里拉出来,给他们提供交流、展示的舞台,使他们意识到教育科研在我们工作中的重要作用,更新了教师们的教育观念、教学理念,大大提高了自身素养。最近几年,在全国及市、县组织的论文评比,教师基本功大赛及各种艺术教育获得中,课题组成员获得了许多优异的成绩,证明了课题实验对于提升艺术教师的综合素质具有显著的作用。

(六)形成了良好的艺术教师研讨交流的运行机制

经过几年的研究,使我们形成了一个很好的艺术教育研究氛围,在教育局体卫艺科和教研室的支持下,我们形成了每年搞不少于四次的研讨会,每年搞一次教师基本功比赛,彻底改变了艺术教师在学校“形单影只”的局面,给他们营造一个温馨充实的“家”;随时更新全县艺术教育资源配置统计,充分发挥资料的利用效率,达到资源共享。

实践证明,只有解决了认识问题,才能保证艺术教育的方向正确;只有形成一支高素质的艺术教师队伍,艺术教育的开展才有保障,只有相互合作,达到艺术教育资源共享,才能使艺术教育工作形成合力,高效率的开展。

五、对课题实验研究的认识、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及展望

我们在研究中经常会有困惑,“应试教育”、功利思想、领导对艺术教育的认识等等问题,总使我们有被挤压、被边缘化的感觉。随着研究的深入,越来越感觉我们的研究工作总是在自己的小圈子里徘徊,总是有一种想突破但又不能的感觉。我们在反问,我们所确立的研究目标是不是出现了问题?但得到的回答是:我们的研究方向还是科学合理的,也是当前农村艺术教育必须要解决的问题。那是什么在隐约地制约着我们呢?随着研究的深入我们越来越强烈地感受到,制约我们发展的恰恰是当前艺术教育管理机制的不科学。当前以校为单位的艺术教师管理模式,使艺术教师的工作受到很多环节的制约,这些制约就像很多座大山,阻隔在广大艺术教师之间,这样的管理模式也使所有艺术教育工作在落实的过程中层层衰减;另外,我们在“艺术教师应具备怎样的素质”的研究中发现,不论是以校为单位的艺术教师管理模式,还是从要求学生全面接受艺术教育的角度,都要求艺术教师必须具备综合的素质,尤其是综合艺术素质,但又有多少教师能够真正达到这个标准呢,这样的要求符合客观现实吗?

所有问题的提出使我们发现,我们在研究过程中之所以会有困惑,恰恰是因为我们的研究是在当前的管理机制下进行的,大前提决定了事物的结果。包括全国的农村学校艺术教育工作,如果不在艺术教育管理模式上有所突破,就谈不上艺术教育的健康可持续的发展。几年的研究使我们深深地感到,我们的研究夯实了农村学校艺术教育工作的基础,但改变现有的艺术教育管理机制,是农村学校艺术教育科学、健康发展的保障。可以说这是农村学校艺术教育的两个轮子。

随着时代的进步,随着艺术教育管理机制研究的加强与深入,具有科学性、可行性、整体性、发展性和可操作性的农村学校艺术教育的途径与方法将更加完善,将更加有力地推动农村学校艺术教育健康顺利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万丽君.走向公平的艺术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17-42.

[2]王安国,吴斌.《音乐课程标准》解读[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

[3]巴班斯基.中学教学方法选择[m].张定璋,高文,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

[4]高校艺术院校.艺术概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0.

艺术教育教学工作总结范文第3篇

从中等升格为高等的职业艺术教育,虽隶属于高等教育范畴,但在注重培养艺术人才规律以及传艺经验和教学方法等方面,和中等艺术教育基本相同或相近。譬如培养艺术人才的规律上(特指我国民族文艺),有三个方面很重要。一是因材施教,二是以各艺术门类独立演出的编制来构架“班级”,三是“以功保戏,以戏带功”。在传艺经验和教学方法上,大多数的教师,在师承的基础上,长期实践和摸索,都有自己的一套教学理论和思路。如萧长华先生,就是这样一位德艺双馨的剧坛前贤和贡献卓著的戏曲艺术教育家。钮骠教授在《桃李于今密似云──萧长华先生教学生涯略述》一文中,对萧长华六十余年的戏曲教学经验,概括了四个方面,分别是“注重品德教育”、“因材施教,人尽其材”、“主张学习‘普通学’”“、学有专工,力求精到”。郝寿臣先生,不仅是一位成就卓著的京剧表演艺术家,而且也是一位对戏曲事业作出重大贡献的教育家。“1952年初,在政府和同仁的重托之下,慨然受命任“艺培戏曲学校”(北京戏校前身)校长之职。为培养京剧后代,无私地奉献出耆年风华,在拓荒耕耘的艺苑苗圃中,倾注下全部心血,积累下许多可贵的经验。”[1]佟志贤先生在《忠诚艺教事业,悉心培养后代》一文中,对郝寿臣先生的戏曲教学经验,亦概括为四个方面,分别是“明确的办学宗旨”、“广聘贤能,不拘一格”、“坚持‘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坚持教学改革的实验”。遗憾的是,中等艺术教育五六十年的办学经历和一批老艺术家(名师)的传艺经验、教学方法,很少被人整理成资料。也正如马彦祥先生在《应为萧老立传及其它──在纪念萧长华先生诞辰100周年座谈会上讲话》中讲道,“有一件工作很需要做,但到现在为止,我们做得仍然不够,或者说还没有做。什么工作呢?就是记录老艺术家的艺术经验。”[2]在学校精神和师风师德方面,中等艺术教育,也有许多值得今天的艺术教育工作者学习的。我们知道,新中国建立之初,国家急需一大批艺术人才,要培养艺术人才,师资是重要的条件之一。所以,选好师择好师,成为每所中等艺术学校的头等大事。事实证明,当时所择的大部分教师,是符合党的要求、人民的要求,是符合教师这一光荣称号的。他们的勤奋、敬业、坚韧的精神,不仅是当时学校的光荣,也是今天艺术教育工作者引以为自豪的。这里引浙江艺术学校首任校长张西华为《书剑传芳录──吴剑芳艺术人生》序中的一段话:“办好一所学校最重要的基础条件是师资。学校当时的领导班子千方百计从全省乃至全国商调了一批德艺双馨、风华正茂的中青年优秀教师汇聚到了黄龙洞(当时浙江省戏曲学校的所在地)。吴剑芳老师就是其中的佼佼者。她有丰富的舞台经验,文武俱精,男女角色兼工,在艺术上博采众长,教学上精益求精。虽然她和其他年轻教师一样,最初也缺乏教学经验,但她在实践中虚心学习,不耻下问,善于总结,教学水平不断提高,受到全校师生的称赞。吴剑芳老师在教学上能根据不同学生的特长,因材施教,不断创新。她对每一个学生都有一种慈母之爱,在学习上严格要求,在生活上关心呵护。她在和同事的相处交往中,尊重前辈,帮助和提携青年教师,对从艺校毕业后留校执教的学生关怀备至,在校受到老一辈和年轻教师的交口赞誉。吴剑芳老师在戏曲教育园地上辛勤耕耘数十载,培养了不少艺术人才,赢得了大家的称道和尊敬,我认为这些荣誉和尊敬她是当之无愧的。”[3]这段话,虽是张西华校长针对吴剑芳老师说的,但用在其他教师身上,大多如此。正是有了像吴剑芳这样的老师,故五六十年代乃至七八十年代培养出来的学生普遍素质高,艺术水平好,即使在今天的舞台上有许多演(奏)员依然焕发出耀眼的光彩。如北京市戏曲艺术学校的郝寿臣、马连良等,培养了张学津、孙毓敏、赵葆秀等京剧名家;浙江艺术学校的盖叫天、姚水娟、赵松庭等,培养了王奉梅、张志明、张兰珠、詹永明、吴蛮以及“越剧小百花”、“五朵金花”茅威涛、方雪雯、何英、何赛飞、董柯娣等;安徽省艺术学校,培养了黄梅戏“五朵金花”马兰、吴琼、杨俊、袁玫、吴亚玲等;湖南省艺术学校,培养了民族歌唱家张也、雷佳、王丽达等。

升格之后的高职艺术教育,面临现代大学所要求的三大职能,即,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从常态来看,高职艺术教育中的教学,是中等职业艺术教育的延续和延伸,它们之间形成相接相连的“教学链”,两者之间有许多是(基本)一致的。如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培育艺术人才规律、“演学结合”(相当“工学结合”)等。故对这部分,高职艺术院校要多学习,多总结,多继承,少调整,少改革,少折腾。高职艺术教育要调整、改革的地方,不(主要)在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培育艺术人才规律、“演学结合”上,而重点应放在引进教学人才、搭建好教学团队、选拔好学科(专业)带头人、排(编)出知识面更宽,知识量更大,技能更提高,更适应现代社会、职业特征的新课程、新教材来。在排出新课程、编出新教材这点上,这些年虽有了很大的提高,但针对性不强、差异性不大、缺少特色、质量不高的问题依然存在,有些课程、教材,几乎就是高等艺术教育的翻版和减缩,这种“翻版”式、“减缩”式,初期阶段可以适当存在,但它不属于高职艺术教育,高职艺术教育应在今后的发展和改革中,做出重新的设计和整体的规划。高职艺术教育中的科研,是区别中等艺术教育最大的地方。从成立之初,大多高职艺术院校均成立科研管理部门以及学术委员会,出台相关科研(创作)管理条例等。在人才上,较大力度地引进科研能力强的教授、副教授、博士、硕士等。应该说,(近)十年的高职办学,无论对科研的认识、科研能力的提升、科研水平的提高,都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但教学是教学,科研是科研、社会服务是社会服务的“分离”状态依然存在,“演学结合”上升为“演学研结合”(相当“产学研结合”)的推进力度依然缓慢,即使有的已做了许多探索性、创造性的活动,如“演出周”、“演出季”、大型演出、出访演出等,但在总结和研究上,还是不够,上升为理论(学术)阐述的更是少之又少。在对“演学研结合”的理论思考上,很多院校还停留在对“产学研”的讨论中。实际上,对一所以表演为特色的高职艺术院校来说,“产学研”中的“产”,就是“演出”中的“演”,“演学研结合”就是“产学研结合”。所以,高职艺术教育中的科研(创作),抓好“演学研结合”,是科研(创作)中的重中之重。高职艺术教育中的社会服务,演出是重点,是亮点,演出搞好了,高职艺术教育服务社会的作用就突显了。所以,各个高职艺术院校都非常重视艺术团建设,青年演出人才培养,学生艺术实践锻炼,演出市场开发和拓展。在剧(节)目建设上,采取校内外专家相结合,采取大中小剧(节)目相结合,采取对内对外演出相结合,培养了一大批即将走上工作岗位的青年学子,也培养了一大批青年演员(教师),引得了社会内外的一片赞扬声。但我们也要看到演出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归纳起来有三多和三少。这“三多”是,临时性的演出比较多,流动性的演出比较多,一般质量的演出比较多。“三少”是,常态性的演出比较少,固定性的演出比较少,高质量、高水平、吸引眼球的演出比较少。这“三多三少”,和缺乏良好的机制有关系,“演学研结合”没有真正实现一体化、一条龙有关系,缺少优秀的创作表演人才和优秀的演出管理人才有关系。实际上,这些优秀创作表演和演出管理人才,完全可以和教学人才结合起来,有的特殊人才,也可以把他作为专门人才引进来,这些“专门人才”,不能惟一个标准(即高学历、高职称)来衡定。

从中等升格为高等的职业艺术教育,始终高举“特色办学”这面旗帜,在实践上,也做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归纳起来,主要有三方面,即有特色的教学、有特色的科研、有特色的社会服务。有特色的教学,主要表现在“演学结合”上。我国传统的“演学结合”,已有几百年的历史经验(尤其是戏曲),如果把它总结、整理出来,对今天的高职艺术教育是很有帮助的,但这方面的总结和学习借鉴较缺乏,甚至有的是空白。有的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只知道西方常规性的教学模式,只知道“我所知道的”教学模式(与缺乏高等职业艺术教育指导也有关系),很少有人知道我们的老祖宗,在几百年前即已探索出了一条培养艺术人才的规律,这一课必须要补上,越早越好。在“演学结合”上,还要积极推进“演学研结合”。这里所说的“演学研结合”,不是演出是演出,教学是教学,研究是研究,而是在学院(或系部)整体规划下,在学术(专业)带头人的带领下,依靠学术团队的力量,每位教师即是演出者,又是教学者,又是研究者(或者有所偏重也可以)。有特色的科研,可以从三方面来体现,一是“演学研结合”研究,二是传统表演专业研究,三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演学研结合”研究,主要由教学团队来完成,但学院相关研究机构,要积极参与到教学团队之中。传统表演专业研究,从中等艺术教育到高职艺术教育一直比较重视,有的专业教师,由于基本功扎实,教学经验丰富,故对这方面的研究较深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实际上和“演学研结合”、传统表演专业研究等是融为一体的。在对待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上,高等职业艺术院校多有两种思路并存,一是“非遗研究”,即把非物质文化当成遗产来研究,二是“活态研究”,即把非物质文化遗产变成活生生的创作剧(节)目。实际上,前为基础,后为提升和发展,一点儿都不矛盾。在艺术团的演出上,创作出有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强的作品,拿出精品力作,拿出对文化建设有支撑力的作品,是各级领导以及学院领导以及有关部门非常重视,而且是费尽脑筋、努力实践的。通过近十年的努力,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如《五姑娘》、《一把酸枣》、《解放》等。我们回过头来看这些优秀的作品,有三点经验值得总结,一是创作的作品,和生活紧密结合,和民族民间艺术紧密结合,和本土文化紧密结合,二是发挥青年教师以及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三是发挥大学生艺术团生动活泼、朝气蓬勃、青春靓丽的特点。以上三点,无论领导班子怎么更替,都要坚持下去,把它作为高职艺术院校艺术团的办团宗旨。在创作模式探索上,我们要有“从上到下”的模式(即学院选好题材,定好类型,请人创作,然后由艺术团演出),也要有一大批“从下到上”产生出来的好作品(即各师生、各教研室、各系部的创作轰轰烈烈、成果多多,学院的学术委员会、创作委员会以及科研、创作部门在这众多的作品中,挑选出一些有思想性、艺术性、有潜力、可加工的作品来,进行精心打造加工,上升为学院作品,直至追求精品力作)。只有这样,学院的创作才能走入正常的轨道,如果只有一种,都是有偏颇的。在对待演出上,应呈现出多元化的形式和风格,即,演出场地“可上可下”,作品形式“可大可小”,作品风格“可土可洋”、“可中可西”、“可雅可俗”,总之,没有固定的模式、固定的套路、固定的框框,一切从培养锻炼学生入手,从遵循艺术教育规律入手,从社会服务入手。

艺术教育教学工作总结范文第4篇

一、指导思想:

1、以“十七”大精神为指针,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有关规定,继续深入开展艺术教育,发展学生特长,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2、坚持“人人有发展,个个能成才”的办学理念,以教学研究为先导,以提高学生审美情趣,挖掘学生艺术特长为目的,端正教学思想,转变观念,深入进行教学改革。

3、加强艺教教师的自身修养及艺术修养,注重专业知识的学习、探究和发展,使素质教育过程中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二、工作任务:

1、加强艺教工作的目标管理和计划管理。

按照《课程标准》要求,开齐、开足音、美课,上好音、美课。教研组长负责在开学初根据《课程标准》及学校教育科研的要求,结合实际情况制定本组的教学计划、教学目的及实施措施。做到有目标、有管理、有措施、有检查、有阶段性工作总结。

2、建立教研组长监督、检查制度,教研组长要深入其中监管、检查、指导工作,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3、加强艺教教师的教育思想及业务学习。重视培养学科骨干教师和教学效果显著的教师,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研究创新教学方法,做到科学实用,组织艺教教师开展基本功训练、比赛等活动。

4、抓好艺教工作的常规教

结合学校的教学常规管理,抓好艺术教育的常规教学工作,并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分层次教学,使每名学生都在艺术教育中有所得,有所发展。

5、有计划地开展艺教第二课堂活动

音、美学科要根据上级部门的竞赛要求及学校的艺教要求,对七、八年级学生定期开展音、美第二课堂活动,培养艺术特长生,加强初三学生升学报考的艺术专业训练。

加强校本课程的开发和使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充分张扬学生个性。开设校本手工活动课《做一做》,为学生走向社会打开一扇就业窗口。

6、积极参加“明艺杯”少儿艺术大赛,做到提前酝酿,提前训练,信心十足地参赛,争取好成绩。

三、实施措施及成绩验收:

1、学生反馈(问卷、座谈)

2、同行反馈;

3、学生获奖情况;

4、平时授课跟踪;

附:艺教大事表

三月份:

1、撰写艺教计划

2、撰工活动课计划。

3、筹建第二课堂活动小组

四月份:

1、书法、绘画比赛。

2、检查艺教工作常规教学及开展情况。

3、“三队”、“两组”分头准备,开始训练。

五月份:

1、 阶段性反馈教学成果。

2、 参加“明艺杯”少儿艺术大赛。

六月份:

1、对各活动小组验收

2、反馈学期艺教工作

艺术教育教学工作总结范文第5篇

关键词:思政元素;中国工艺美术简史课程教学;考核方式

当前高校艺术教育大力推行课程思政的教学实践和研究,强调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如《新时期高校美术史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新探》中提到美术史课程要实现与思政教育的同向同行,必须立足于时代特色,从教育观念、课程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全方位思考[1];《艺术课堂与思政教育的融合研究》以艺术课堂与思政教育的融合为研究对象,结合艺术类大学生的群体特征和个性特点,提出了现阶段通过艺术课堂应加强艺术类大学生思政教育的策略等[2]。本文重在研究如何把思政元素很好地融入中国工艺美术简史课堂。十八大提出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提出的要把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提炼出来、展示出来[3]。这些为本次教学改革与实践提供了一个坚实的理论基础。将思政元素融入中国工艺美术简史课堂是从理论到实践,再从实践中得到升华的一种课程路径探索,能实现美育、智育和德育相结合的教学目的。

一、思政元素融入中国工艺美术简史课程教学的改革思路

本课程需要主讲教师将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教育等融入中国工艺美术简史课程的教学[4]。首先,本课程教学改革应明确课程定位,即是以专业知识为主、思政为辅。既不要把工艺美术史课上成思政课,又不能让工艺美术史只停留在“技术”和“史料”的层面。其次,教师需要围绕课程思政教学目标,调整中国工艺美术简史的教学大纲,打造师资队伍,实施课堂教学、课程考核及教学评价等,完成此次课程改革。

二、思政元素融入中国工艺美术简史课程教学的路径

(一)挖掘中国工艺美术简史课程中的思政元素,探索两者的“结合点”教师先要了解学生关注的社会热点,找到中国工艺美术简史课程与社会现实、学生思想动态的契合点,把工艺美术史里的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提炼出来、展示出来。如夏商周青铜器、战国的漆器、秦代兵马俑、唐三彩无不让世界称奇,让中国人骄傲和自豪。本课程通过教师的讲解和引导能够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与自豪感。对流失海外的艺术珍品,教师应让学生了解其历史背景、谈想法、出主意,以此来激发学生对国家强烈的责任感和爱国之情;找到古代工艺美术作品中具有绿色设计、以人为本、人性化设计、系统化设计、科学设计等因素的作品,如彩陶中众多人性化设计的例子[5]。汉代长信宫灯是利用虹管灯的原理,把产生的烟雾通过青铜制作的宫女的衣袖和手臂进入宫女的体内,达到了减少烟雾,让室内清洁的目的,这是绿色设计的典范。长信宫灯的灯罩可以转动,调节光线的强度和角度,这又是科学设计的范例。还有如西汉九子漆奁的系统化设计、东汉马踏飞燕中完美的力学原理等。学生对这些工艺美术赞叹不已的同时也可以从中获得极大的启发,再用于今天的创新设计中。

(二)探索适宜本课程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根据找到的“结合点”实施教学首先,撰写新的教案,包括课程切入点、德育元素应用、教学内容、方法及实施过程。教师应注意工艺美术教学中思政元素融入的时机要适当,并对德育元素进行合理和节制的使用,坚持德育元素和中国工艺美术简史课程有机融合的原则。其次,在教学课程中注意教育方法的艺术性。教师在讲授工艺美术知识时可以为学生提供精美的工艺美术作品,增加课程的形象性。如讲述商代妇好墓的发掘过程中考古工作者的艰辛工作和敬业精神、西汉霍去病墓石雕体现的家国情怀、陕西人民用生命保护昭陵六骏的英勇事迹、元代黄道婆对中国棉纺技术的巨大贡献、明代家具在世界家具史上的卓越地位等,以此增加课堂的生动性和感染性,强调在中华文化五千年的丰厚积淀下,中国的工艺美术技术需要薪火相传,鼓励学生主动积极地去承担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的历史任务。最后,教师团队在课后作业的设置方面也应做一些调整。如把一个班的学生分成几人一组,每组形成一个团队。教师把思政元素和工艺美术结合的内容以一个个课题的形式安排给每个组。组里的成员自行分工,有的查阅资料、有的对总体教学进行设计、有的整理和消化资料、有的制作课件、有的演讲等,之后每个团队学生代表在课堂中用20分钟展示。形式不限,学生可用传统授课方式、访谈方式、辩论方式等进行展示。学生把中国工艺美术史的学习和思政相结合,转化成主动性的学习和探究,通过教师倾听、学生互评、教师总评的方式来完成课堂作业。这种方式极大地促进了学生学习中国工艺美术简史课程的主动性及积极性,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学生在中国工艺美术间史课程中接受思政教育的抵触心理。

(三)探索适宜思政元素融入中国工艺美术简史课程的考核方式第一,我们对学生的平时成绩的评定发生了变化。除了一些平时的习题外,教师应结合各种课堂教学方式进行现场评分,注重对学生综合素养的评价;第二,教师应对期末考试进行改革探索,即把思政和工艺美术结合的内容形成各种题目,用答辩的方式进行。因为学生人数较多,答辩教师人数不够、上课时间不能统一等诸多因素,这种考核方法未能坚持下去。目前,我们采取了在期末试题中增加思政元素比重的考核方法。如“请列举中国古代工艺技术处在世界前列的工艺美术作品并简要分析。结合你的专业谈谈当今工艺美术设计如何做到发展与创新”等,让学生对思政元素融入中国工艺美术简史课堂有足够的重视。通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学生获得专业知识的同时也提高了思想道德修养。

(四)课后教师记录典型的教学案例,调整和完善教学手段,进行课程反思因思政元素融入中国工艺美术简史课程是新生事物,没有旧例可循,教师在探索过程中应经常总结和反思。对于对融入课堂效果很好的思政元素,教师课后应整理归纳,对典型的教学案例进行记录、分门别类和完善,整理成教学案例库。其后教师应根据学生的教学评价及反馈分析教学效果,反复比对,找出最适合的教学方法,并在以后的工艺美术史教学中灵活使用。另外,笔者也把思政元素和工艺美术结合的题目做成了试题库,用于学生课后作业和期末考试中。思政元素融入中国工艺美术简史课程改革在学校实施了一段时间后,从学生的反馈信息看,此种教学方法行之有效,但在教学中也出现了很多不足之处,如艺术教师在思政理论方面的欠缺、对思政元素植入课堂中“度”的把握都是一个尚未突破的问题。

三、思政元素融入中国工艺美术简史课程教学的创新点

(一)实现教学和科研的结合笔者在思政元素融入中国工艺美术简史课堂实践过程中,对教学行为、学科内容、教学方法进行总结、反思、研究与改进,从而形成较系统的、科学的教育思想,并逐步形成课程思政课题“思政元素融入中国工艺美术史的课程改革与实践”。一方面,教学为课程思政课题明确了方向,提出了问题,也成为科研成果讨论的平台;另一方面,科研成果是教学效果的有效支撑,让本课程的教学质量得到了很好的提升。

(二)采取“二旧化一新”的创新思维模式思政和中国工艺美术史分开来是两个“旧”的元素,但它们融合起来可以形成“新的”元素。这些旧元素看似不是太调和,但找到它们的契合点,就会让它们焕发出新的生机。如对学生的核心素养的培育融入对工艺美术作品的正确审美和评述、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育融入工艺美术人性化设计的讲解、对学生爱国思想、民族精神的培育融入中国工艺美术的史料分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