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理解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理解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理解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理解范文第1篇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专业;运用性;美学指导

一、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性质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性质,从其专业名中即可得到相关的理解。首先是“语言”,然后是“文学”,其中“语言”起修饰“文学”的作用, “文学”是中心词,二者呈偏正关系。在此结合汉语言文学相关专业课,来理解汉语言文学的性质:

1、语言性。语言类是个集合总称,它包括语言学,文字学等。汉语言文学专业,关于语言类的专业课比较多,有《现代汉语》,《古代汉语》,《汉字学概论》,《语言学概论》和《训诂学》等,其所涉及的种类也比较多层面也比较多。不仅有现代汉语的层面,也有古代汉语的层面。在语言性的延展上,又包括文字学以及文字训诂学。所以总的来说汉语言文学专业,其语言性比较强的。

2、文学性。汉语言文学专业,在一语言性的基础上,而又延展到文学性上,尤以中国文学较为侧重。汉语言文学专业,相关文学类的专业课占其总的课程一半以上,光古代文学这一块就包括两门课程,又有现当代文学,以及和文学相关的文学史,课程繁多,深浅不一,要求所学者掌握的程度也不一样。主要文学类课程有《古代文学作品选一、二》,《现代文学作品选》,《当代文学作品选》以及相关的文学史,不过一般情况下,一般高等院校是不开设“当代文学史的”,这是中国类的文学课程,还有外国类的文学课程《外国文学作品选》以及《外国文学史》,可见汉语言专业的文学类课程相当多的,而且都是需要着重掌握的。所以总的意义上来说,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文学性事占其总性质大多数,是最重要的性质。

3、文学教育性。基于其文学性的基础上,有延展到文学教育性上。汉语言文学专业,其文学教育性,当是其第二大性质。所包括的专业课,不仅应用性强,而且指导教育性也很强。文学教育性的最主要体现是其自身的深刻性,理论性以及研究性。从其相关专业课程安排就可以知晓:《美学》,《写作学》,《文学概论》,这三门课程,以《写作学》的应用性最强,其它两门则以理论和深刻性为代表。这三门课程的文学教育性是其本质的特征,也是汉语言专业学习的关键,也是在总体上给理解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科性质提供了理论支持和帮助。文学教育性,在本质上揭示了汉语言文学专业内在规律性,是汉语言文学专业最深刻的性质。

二、汉语言文学的运用性

1、美学指导。汉语言文学的首要应用性既是美学指导,而不是相关文学的运用性。美学是理解文学的基础,也是理解世界万物的基础。只要适合美的标准的事物,其即可存在,如果不适合美的标准,其不可存在。美是维持世界存在的根本规律,也是人类心理发展的最高层次,在这个基础上来说,理解文学的前提,就是要理解美学,美学给文学提供了内在的规律,是文学存在的根本保证。所以,汉语言文学的首要运用性就是美学指导。

2、文学理解。文学理解是在美学指导的基础上,引申出来的一种运用性,也是汉语言文学专业最显现的一种运用性。美学可以解构文学作品,在解构的基础上,即可帮助我们理解文学作品,文学理解,既是理解文学作品。汉语文学专业,通过相关专业课的学习,并在美学指导的基础上,已经具备了很高层次的文学理解性。在其运用性上,不仅可以对已学过的文学作品进行理解,也可对没有学过,没有看过,甚至刚刚出版的文学作品进行理解,文学理解,是一个高的层次,不是一般没有拥有相关专业知识的人可以做到的,文学理解不同于文学阅读。文学阅读只是理解文学作品文本字面意思,对于文本反映的深层次上的含义是不能作理解的,文学理解既是要解构文本深层次上的含义,这就需要相关理论专业知识作为基础。

3、写作运用。汉语言文学专业本身就有写作的训练,也有相关的理论专业课。《写作学》为汉语言文学专业所学者提供了理论上的支持以及格式规范,《文学概论》则为其提供了深层次上规律总结,这两门课时写作运用的基础,也是写作运用的以进行的保证。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写作即同于其它专业的写作要求,也有其自身的特点。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写作,因其文科性质比较强,其写作追求的层面也“以文弄墨”,不过归之于个人,可能也会相应的转弱。写作的运用是汉语言文学专业自身的要求,也是其专业性质的一种体现。

4、语言规律。汉语言文学是一门有关语言的专业,其对语言文字的修养及其能力也是相对较高的。其对语言文字规律的总结是综合实用的,也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相对比较实用的部分。语言规律的运用,变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方面是对自身语言规律的运用。因为我国幅员大,语言情况比较复杂,国家规定现在官方通用的语言是:普通话,但是实行到个人,不是每个人都很好的掌握了普通话,以区域来看:南方人对f和h以及卷舌音分不清,也用不好,东三省则对卷舌敏感度不高。通过语言规律的运用,可以让所学者知道语言规律的来源以及正确状态,提高对语言的运用能力。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性与其学科自身的特点相关联,其运用性大多是其学科的基本要求。对语言音韵的要求,对文学理解的要求,对美学的理论的理会等,都对其运用性作出了要求和指导。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的运用性,是其学科自身的延伸,是其理论的实际应用,其运用性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对其自身理论的掌握程度。

参考文献:

[1] 胡经之.文艺美学论[j].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6月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理解范文第2篇

关键词:新建本科院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现代汉语;课程改革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主要是培养海外汉语教师。随着汉语热的到来,很多新建本科院校都开设了这样一个新兴而热门的专业。《现代汉语》在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课程体系中是基础课程,也是主干课程,一直承担着传授现代汉语基础理论和知识的重任,这门功课的教学效果,直接决定了学生将来从事汉语教学的能力。然而,由于师资力量、办学经验、教学条件、地理位置等因素,新建本科院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学习现代汉语的热情并不高,学习效果并不理想。

以笔者任教的晋中学院来说,我们给2011级汉语国际教育专业100余名学生发放的调查问卷显示,对《现代汉语》这门课“很有兴趣”的学生仅仅占15%,“有一定兴趣但不知道怎么学”的占50%。调查结果显示了对《现代汉语》课程进行改革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本文结合笔者的教学经验,针对晋中学院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现代汉语》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拟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式上进行初步的改革和探索,希望能改变该专业学生的学习现状,也希望能对新建本科院校的相关课程建设有一些启示。

一、晋中学院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现代汉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目标不明确,课时安排不合理

在任何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首先要明确的教学目标。晋中学院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自2007年成立之初,只是在人才培养目标、教学大纲等方面体现出与汉语言文学专业略有不同,对于《现代汉语》这样一门在两个相关专业同时开设的主干课程,在教学目标、教学时数甚至于教学内容上都没有任何分别。而由于师资有限,我们讲授《现代汉语》课程的老师既要给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讲,又要给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学生讲,这就导致这样一种结果:一样的老师、一样的教材、一样的内容、一样的课时,但我们却忽略了最重要的一点,即学生所学专业不同,他们对知识的需求也不同。从人才培养目标上讲,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是培养“从事汉语国际教育教学及中外文化交流相关工作的实践型语言学高级人才”,而汉语言文学专业是培养“能在学校、机关、新闻出版部门、科研机构及其他企事业单位从事汉语言文学教学与研究的人才”,所以,《现代汉语》在不同专业应该有不同的教学目标。

在教学时数的安排上,目前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和现代汉语专业是相同的,都是每周3课时,但是从教学实践来看,这是不够的。教师经常是匆匆地讲完课本上的基本知识,根本没有时间去延伸和拓展这些语言理论。

(二)教学内容与专业实际存在脱离现象

在我们组织的调查问卷中,有这样一道多选题:

你认为现代汉语课应该教哪些内容比较好?A.以教材为体系的教学内容;B.关注生活中的语言现象;C.组织与语言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D.了解语言学界最新动态。

有15%的学生选择了A,60%的学生选择了B,40%的学生选择了C,15%的学生选择了D。从学生们的选择上可以看出,该专业的学生普遍重视语言知识的实用性,小部分基础较差的学生满足于教材知识的讲解,小部分考研的学生希望能了解学术前沿的动态,绝大部分学生都希望在今后的教学中跳出课本,选例注重现实性,讲解注重知识的实用性。

(三)教学方法古板单调,缺乏创新性

《现代汉语》作为一门传统课程,学生对这门课的印象就是“枯燥乏味,内容死板”,造成这一印象的主要原因是教学方法单一化,即以老师为主体,先讲些枯燥的语言理论,再举几个“循规蹈矩”的例子。而如今,用这样单一的教法去教这门传统课程,在“汉语国际教育”这个新兴专业面前受到了严峻的挑战。因为以往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培养目标是“用好汉语”,而现在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培养目标是“不但要用好汉语还要会教汉语”,学生在具备更深厚的汉语知识的同时,还要具备解决汉语运用中所出现问题的能力。这时,单一化的教学方式根本满足不了教学需求,必须进行改革。

二、《现代汉语》课程改革中应采取的对策和方法

(一)重新确定教学目标,修订教学时数

为了使学生胜任对留学生的汉语教学工作,我们应当把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现代汉语》的教学目标明确为:系统掌握现代汉语语音、词汇、语法、文字及文化语用的基本规则;正确使用现代汉语普通话,并能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解释汉语的言语现象;掌握汉语国际教育教学的重点、难点,能发现学生在语音、词汇、语法及文化语用上的错误,并能够运用所学汉语理论知识进行分析和指正。

由于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学生对现代汉语理论知识要求更高更细,建议由现在的每周3课时增至4课时,这样教师也能在课堂上增加一些设计练习和课堂教学模拟环节,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二)合理整合教学内容

结合新的教学目标以及学生的现实需求,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现代汉语》教学内容需要在现有的基础上重新整合,即在语音、文字、词汇、语法部分进行适当调整,并根据教学需要,增加文化语用部分。具体如下:

语音部分:语音部分除了要学好普通话的声韵调,还要强调汉语语音和其他语言的差异。语言学习者的母语与汉语的差异,往往就是学习的难点。例如:以英语为母语的学生,学习声母就是难点;以阿拉伯语为母语的学生,韵母是难点;对我国维吾尔族学习者来说,复韵母是难点。对于大多数学习者来说,汉语的清浊辅音、声调、语流音变现象、儿化现象等都是教学重点。这些外国人语音学习阶段的重点和难点,应该在语音教学部分予以强调。学生不仅要准确地说出每个音素的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还要用舌位图等方法来说明如何发这些音。

文字部分:文字部分的学习仅仅要学生掌握教材上有关汉字的笔画、笔顺、构造等知识是远远不够的。我们知道,与世界上大多数民族使用的拼音文字不同,汉字是表意体系的文字,组成汉字的笔画数目众多,之间又有细微的差别,认知汉字的过程是音、形、义的结合,对于习惯拼音文字的使用者来说,必然会感到汉字难认、难记、难写。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学生,要想教会他们深层次地认知汉字,必须把握汉字的构成规律,了解汉字演变的历史过程,熟悉传统的字源学“六书”理论, 能运用“六书”理论对一些汉字进行音、形、义的解释。

词汇部分:在讲授词汇部分时,教师要在学生能够正确理解运用词汇的基础上,注重对学生进行词汇解释能力的训练。要让学生学会引导留学生对现代汉语词汇分类别进行学习:对于基本词汇,重点要了解其理性意义,有多个义项的还要注重分项理解;对于一般词汇,除了要介绍理性意义,有的还需要介绍来源(如“模特”),有的要介绍感彩(如“老头子”),有的要介绍文化色彩(如“走狗”),有的要说明形象色彩(如“美人蕉”)等。对于汉语词汇中独有的一些文化词(如“红娘”)、一些很难使用的虚词(如“并”与“并且”)、一些难以辨析的同义词和反义词、一些随着社会发展而出现的新词新义(如“给力”)则需要通过使用实物或图片、运用对比或类比法进行练习。

语法部分:目前国内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一般都很注重语法部分的教学,而且学界的共识是要重点突出外国学习者易出现偏误的语法现象。这一点当然很重要,外国学习者容易出错的把字句、被字句、兼语句、连动句等都是教学的重点。课堂上就要训练学生针对具体的语法偏误现象进行分析并纠错。但是,除了这些传统的教学内容,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语法教学还要格外注重语言对比教学,如在讲授词类时,可以从汉语和英语的对比入手,让学生认识到两种语言的个性不同,认识到汉英词类与句法成分之间截然不同的关系,这样才能从源头上解决以后的语法教学问题。

文化语用部分:目前通行的《现代汉语》教材大都没有语用章节,但是很多语言交际是离不开语用知识的,如中国人的见面问候语、告别方式、道歉、请求之类,这些文化语用规则必须渗透进教学中。

(三)教学方法多样化,提倡创新性和实践性

在单一化的教学方式根本满足不了教学需求的现实下,我们认为,应该从以下两方面改进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现代汉语课的教学方式。

1.方法多样化,提倡创新性。在现代汉语课堂上,不能仅仅采取单一的教学方式,而要实现教学方式多样化。我们可以使用比较法,拿学生熟悉的英语和汉语在语音、词汇、语法、语用等方面进行比较,还可以把方言和共同语进行比较,把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进行对比,让学生对语言理论有全面的理解。例证法是《现代汉语》教学常见的方法,但传统的例证教学法往往是举一些“循规蹈矩”的例子来验证语法规律,至多再举一些不“合乎规矩”的例子来分析其不合乎常理的原因。这些都是在围绕着语法规律说事。在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现代汉语课上,我们更应该围绕着语言学习者说事,即从留学生学习汉语的角度出发,采用“案例教学法”,大量搜集留学生在学习汉语时集中出错的案例,“对症下药”,分析其容易用错的原因,培养学生的思考精神,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2.学以致用,提高实践性。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现代汉语课必须提高实践性,决不能局限于教师的“讲”,还要留部分时间让学生去“讲”。教学中要安排一定的实践教学环节,开展一些语言规范化知识竞赛、“找错误”趣味游戏、地方方言调查、演讲比赛等活动,拓宽学生对汉语知识的认知,加深学生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另外,我们在使用案例教学法时,要让学生积极参与,充分利用学院留学生的资源,建立起留学生与我院学生的联系,让学生在课余时间从留学生身上搜集“活生生”的有偏误的例子,并把这些例子进行分类,让同学们自己去分析他们为什么会错,应该怎样纠正,用什么方法去纠正。

通过以上的改进,我们有理由相信,《现代汉语》一定会改变自己“枯燥乏味”的形象,变得更具体、更鲜活生动,学生也会改变自己的听课状态,变成课堂的主人,提升自己学好汉语的能力,具备教好汉语的专业素质。

参考文献:

[1]孙春颖.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现代汉语课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语言文字应用,2006,(4).

[2]郑庆君.全球化视野下的汉语母语教学[J].湖南社会科学,2011,(6).

[3]钱道静.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现代汉语课教学改革探索[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8,(5).

[4]张强.关于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现代汉语教学的几点思考[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2010,(4).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理解范文第3篇

关键词:少数民族学生;基础汉语学习;专业汉语学习;必要性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3-0146-02

近几年来,新疆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汉语教学改革直接影响预科阶段汉语教学质量,调查发现,随着汉语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预科阶段汉语教学质量也不断提高。虽然一些少数民族学生在预科阶段汉语水平达到了结业的要求,然而汉语语言表达能力与专业课教学要求还存在相当大的差距。新疆少数民族学生在经过一年的汉语系统学习以后进入专业学习阶段,然而一部分民族学生在听、说和写方面存在很多问题,汉语语言水平无法达到与专业知识学习相衔接的要求[1]。新疆少数民族学生大学学制一般为5年,第一年为预科阶段,从第二年开始为正式的大学本科学习阶段。在这几年的学习中,预科学习阶段以学习基础汉语为主,大学二年级主要学习专业基础课,而从大学二年级开始进入到专业课学习阶段。畜牧业专业汉语课是学习畜牧专业的少数民族学生的必修课,是少数民族学生了解畜牧业专业知识的基础课,一般在大学一年级开设。其既延续了基础汉语,又为少数民族学生学习专业课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有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因此,加强专业汉语的学习,对少数民族学生学习专业课的影响很大。

一、专业汉语课的开设在新疆少数民族学生汉语教学中的必要性

虽然少数民族学生对基础汉语课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学习,但因时间短、语言环境等条件所限,缺乏实战练习,未能很好地将汉语转变成为自己的一门语言技能,因此在大学一年级阶段开设专业汉语课,既可以巩固学生在预科阶段的汉语知识,帮助学生解决尚未掌握的语言难点,又可以让学生在学习汉语的基础上循序渐进地进入到专业知识的学习中,使学生既提高了运用语言的熟练程度和汉语水平,同时又学习了专业知识[2],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专业教材每一章、节、段落之间既有联系,又比较独立、专一,且语言表达精确、专业性极强[3];各章、节、段落之间逻辑推理性强,同时专业教材还具有篇幅长等特点。这些特点都是学生以往在基础汉语中很少接触到的。如果让刚从预科阶段毕业的学生瞬间过渡到专业知识阶段,学生学起专业知识来就会很难,适应需要很长的时间。而如果让学习在进入到专业课学习之前,有个过渡期,让学生适应专业课的学习,那么专业汉语课就可以较好地解决这个问题,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目前专业汉语教授当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1.少数民族同学汉语基础存在差异。目前新疆的少数民族学生分为两种类型,即民考民和双语两种类型。对于民考民学生来说,在义务教育11年期间主要以本民族语言的学习为主,而汉语学习时间为每周4~6学时,其他课程的学习也均已本民族语言的教授为主,因此学生们对汉语的听、说、写、理解能力严重匮乏,虽然预科阶段进行为期一年的强化,但是效果也不是十分的明显。对于双语学生来说,在义务教育11年期间除去语文课外,所有的课程均是以汉语教学为主,因此学生们对汉语的听、说、写、理解能力较强,该种类型的学生不经过预科阶段汉语学习。专业汉语既是一门汉语学习的课程,又是一门介绍专业课的课程,对学生们汉语理解能力的要求较高。民考民学生由于汉语基础差,专业知识又匮乏,在上专业汉语课时面临着很多困难;而对于双语学生来说,汉语基础较好,理解能力较强,虽然专业知识欠缺,但是经过专业课教师的讲解很快就可以理解。

2.专业汉语教材过于陈旧。畜牧专业知识包括的内容非常的广泛,其中包括生物学基础部分、专业基础部分以及专业各论部分。随着畜牧业的快速发展,很多新型生物技术、方法、新知识融入到畜牧教学中。目前学生们所用的教材都比较陈旧,教材编辑的年限普遍在10年以上,教材中的专业知识尤其是一些近些年来新出现的专业名词在教材中没有得到体现,学生对一些新型名词的掌握、理解欠缺,导致在今后的专业课教学中遇到很多困难。

3.教学方式过于单一。从事畜牧专业汉语教学15年,通过对其他专业汉语学习的学生的问卷调查和谈心过程中发现,绝大多数从事专业汉语教学的教师,教学普遍以专业词语的简单介绍、课文内容翻译为主,对课文的内容没有做详细的介绍,学生由于还没有学习专业课程,对专业汉语课所介绍的内容基本上处于不了解或模糊的状态,在学习中产生了困难。

三、专业汉语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理解范文第4篇

【关键词】对外汉语教学;汉语;文化;脱节

我们认为,对外汉语专业所培养的师资,是既有扎实的汉语功底,又有较深厚的文化底蕴。因此,对对外汉语教学中课程内容的构架和布局将直接关系到该专业优秀师资培养目标能否实现的问题。从汉语角度,对外汉语专业的教师必须掌握汉语语言学知识,包括现代汉语语音、词汇、语法、修辞及古代汉语知识,对汉语不仅要做到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从文化角度,它是一个动态的复合概念,是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制度与精神,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是遵循汉语作为外国人第二语言和习得的规律,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围绕影响外国人学习、理解和交际的种种汉语言的社会文化因素。本文主要从对外汉语本科教学中汉语与文化两者关系入手,结合我校对外汉语教学实践,试图对汉语与文化在教学中脱节所涉及到的几个方面作一些初步探讨。

1、教师对中国文化重视程度不够

国家汉办把对外汉语专业人才描绘成“语言的信鸽,文化的使者”,无论是语言类课程教师还是文化类课程教师都有责任保障对外汉语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对外汉语专业学生对民族文化知之过少,很大原因是教师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的导入重视不够,由于教学任务和教学进度的限制,教师只能专心于语音、词汇和语法等教学内容的传授,文化的导入自然变得很少。汉语教学无疑是主体和基础,对学生所学汉语的政治、经济、外交、社会、历史等文化有较广泛地了解是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需要,因此,对外汉语专业实际是应用型文科专业,这就要求教师打破原有的教学模式,在汉语课程设计上有所突破,采取系统的教学方法保证汉语和文化互有联系,互相支持,并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目前对外汉语教师队伍仍属于年青的队伍,业务素质不高

我们开设对外汉语专业的目的是教外国人学习汉语,并为其了解中华民族,外国人学习汉语的目的更多的是为了与这个东方民族进行交流,所以外国人学到的每一个词语、每一句话在什么时候说合适,什么地方用何种方式,对象是谁表达的更恰当、合理,就要求对外汉语教师应具备广阔的文化视野。近几年来,对外汉语专业毕业的硕士、博士是刚刚培养出来的,实际教学经验不足,另外很多教师基本来自现代汉语、古代汉语和语言学等专业的班底,于是文化知识在教学中自然一带而过。实际上对外汉语专业的教师要求具备语言学、教育学、心理学、文化交际学、中国文学史等多门功底的复合型教师。教师根据民族文化的背景和语言表达习惯,指导专业学生如何教外国人使用汉语,防止文化差异遭成交流的困难。如果一个对外汉语专业学生只有单纯的字、词语、语法等的汉语基础,是无法进行对外汉语教学的,就象我们过去中国学生学习英语,其真正语言交流的时候,却发现自己学的是“哑巴”英语,所以汉语的学习如果与文化脱节是十分可怕的事情,也是我们对外汉语教师队伍一直困扰的问题。

3、多媒体和网络教学资源利用不够

对外汉语专业人才培养的好与坏受到教师教学手段的影响是十分明显的,尤其刚刚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生,基本上是模仿原来教师的教学模式,因此,教师对多媒体和网络的利用率很高,自然学生将来的汉语推广开阔得多。我们要鼓励教师利用多媒体和网络等现代化手段,丰富教学内容,拓展学习空间,如汉语教学中历史文化生活习惯、人文地理、风俗习惯进行的立体化教学渗透,生动展示汉语是如何生动展示中国文化的教学过程,将会激发学生全面认识自己的文化并热爱自己的文化。学生在将来的对外汉语教学中更深入的传授自己的文化,充分体现自己民族的价值观,是与教师革新单一的教学手段分不开的,因为多媒体和网络教学注重学生独立思考和创造意识的培养,这也是我们培养面向国际的新型对外汉语专业人才相吻合的。

4、受传统的语言学观念的影响

汉语言领域分解的很细,迫使学生认为修辞是一个领域,语法也是如此,于是把文化单独设为一个领域,把汉语学习和文化看成是两回事,然而对外汉语专业学生的汉语教学应该是互动性质的汉语的传播者,重在培养外国人的交际能力,这就要求对外汉语专业的学生侧重广泛阅读、课外活动以了解中国文化知识为主,最好是汉语学习中真实地展现中国文化的内容,引导对外汉语专业学生阅读大量具有代表性的中国文学作品,更深入理解中国成语、歇后语、惯用语等。作为对外汉语专业的学生具有丰富的文化知识,将会为汉语的推广提供了强大的动力。由于中国的民族文化是一个博大精深,超凡复杂的整体,作为一名对外汉语专业的学生掌握到全部文化的内容是不可能的。所以对外汉语教学中要尽可能地改变传统的语言学的负面影响,不能超越学生对文化的接受能力,即要有一个由浅入深的科学的文化导入过程,避免随意性和主观性。

5、对外汉语专业语言课程至今仍没有体现此专业特点的教材

很多院校仍在使用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材,这种教材理论研究性强,而对外汉语专业的汉语课程中应是关注中国文化的人际关系、风俗习惯、社会结构、人文价值观念的渗透,甚至习语、谚语等的掌握能力。可以开设课程“汉语与中国文化学”,这样的教材编写应是汉语言知识系统化、交际化等,语言示例材料的选取要有典型的中国文化主流的各种题材和风格,用现当代活生生的文化现象,特别是学生所关注的现当代的社会文化生活。其中的名家名篇名句当然也是不可或缺的,教材要有真实的语境,涉及知识面广泛,建议中国文化示例要增加注释与西方文化的差异。

总之,教师要通过多种方式在汉语教学中同时把文化的丰富内容贯穿于教学当中,提高学生汉语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汉语学习的实践性,只有对外汉语专业的学生打下良好的汉语和文化的坚实基础,才能做一名合格的对外汉语教师。

【参考文献】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理解范文第5篇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应用性;方法建议

汉语言文学专业作为发展历史悠久的学科,主要目的是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但在随着社会发展时,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性成为该学科发展水平的重要衡量标准,所以面对新世纪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应该加大对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的重视程度,并作出具体改革措施。

1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相关介绍

1.1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历史发展

汉语言文学专业是中国高等院校最悠久的教学行政单位——中文系下设的五个专业之一,从高等院校被设立之初,汉语言文学专业就被设立了。而它最初只是培养基础扎实的科研型、教学型的人才,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高等教育逐渐普及变得大众化,所以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人数大规模增加,而如今的汉语言文学专业也在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调整教学内容及形式。

1.2汉语言文学的几大特点

首先,汉语言文学专业具有较强的针对性。汉语言文学专业设立的主要目的是为社会培养高文学素质、高内涵的人才。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对人才的要求不只局限于文学素养和内涵上,所以这就要求汉语言文学专业针对社会形势对人才的需要进行教学。其次,汉语言文学专业具有特定的教学内容。悠远的发展历史使汉语言文学专业有丰富的文化底蕴。随着社会的进步,其教学模式不断进行完善,但其教学内容没有太大的变化,仍然是一直以来的授课内容,并且缺乏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2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的相关介绍

2.1汉语言文学的应用性的含义

首先,汉语言文学有关于写作的理论课和训练课。《写作学》和《文学概论》为写作的规范性要求和规律进行了理论总结,这里的理论基础既能够使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写作和其他专业的写作要求一样,又能够使其带有自身的特点。因为汉语言文学的文科性质较强,所以在写作方面也会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追求。其次,汉语言文学可以站在特定美学角度的基础上结构作品,也就是通常所说了文学理解。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在经过相关专业课的学习后,不仅可以解构已经学过的文学作品,还能够对刚了解的作品进行文学理解。最后,汉语言文学是对语言文字运用能力要求较高的学科,尤其注重语言文字规律的运用。它会按照语言的基本要求,培养学生语言专业性和自身语言特点的统一运用,增强学生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

2.2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的必要性

2.2.1深入贯彻落实素质教育的要求每年毕业的大学生是企业员工的主要来源,随着社会的发展竞争越来越大,企业在提高用人标准的同时就意味着各大高校要重视人才的培养。素质教育方针的提出就是为了增强学生的专业实用性,所以各大高校要为素质教育的实现创造有利条件。其中,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性,就有利于在增强学生专业知识的同时锻炼社会实践能力,推进素质教育方针的落实,培养高素质的优秀学生。

2.2.2增强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需要培养高素质的人才,为社会的发展进步作出贡献,是学校建立的主要目的。而要想为社会做出贡献,就需要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因为在学校表现优秀,学习成绩好的人不一定在社会岗位上表现优秀、做出成绩。所以,学校在培养学生专业知识的同时也要注重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而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实用性,可以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在与社会的不断接触中不断地去了解、探索,这样在步入到社会实践岗位上才不会陌生、恐惧,才能做到“知己知彼”,进而为社会做出贡献。

3提高汉语言文学应用性的相关建议

3.1改革创新教学方法与内容

当今时展日新月异,需要教育工作者,站在时展的前沿并根据学生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科学合理的教学模式,更新教学内容。教师更新教育理念,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增强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进而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高素质人才。

3.2完善教学体制改革

首先,学校可以为学生选择合适的教材,为学生的知识来源提供保障。其次,学校应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训练,可以通过辩论赛等形式的活动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打下良好基础。因为,教学工作能够顺利进行并取得成效与完善的教学体制是分不开的。

3.3培养学生思维创新与实践运用能力

汉语言文学专业要求学生具备丰厚的文化底蕴,这样才能为灵感提供充足的来源,对文化作品进行创新,而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提高学生自身的专业能力的两个主要方面。所以,教师就要有意识地提高学生写作的效率并培养语言表达习惯并采取一定措施,提高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写作能力以及语言交际能力。这样才能有效的培养学生的文学素质和内涵,具备进入社会所需要的基本能力。

4结语

综上所述,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应用性是时展的必然要求,这有利于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所以高校应该提高对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的重视,继续在实践中探索更加科学高效的建议,为培养全面型高能力的人才做努力。

参考文献

[1]张钱.本科院校汉语言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问题及策略.《文学教育:下》.2015

[2]靳瑾.浅谈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的问题.《教育教学论坛》.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