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小学音乐教师教育叙事

小学音乐教师教育叙事

小学音乐教师教育叙事

小学音乐教师教育叙事范文第1篇

关键词 小学音乐;情境情感教学;问题;创设

中图分类号 G622

文献标识码 A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传统教学模式已经不再适合当代教育现状。在以往的小学音乐教学中,学校和老师都将音乐教学看的很轻,甚至毫不在意。课堂上,也只是采取口头上的教学,一味的讲叙,学生也就随之无心向学。枯燥的教材内容,加之单一的教学模式,不仅大大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严重的抑制了音乐教学的发展。所以,如何才能让小学音乐教学有效的进行下去,是当前小学音乐教师面临的重要的研究课题。在实践中,我们发现,情境教学经过了一段时间的实践,不仅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还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情境情感教学的目的

通过情境情感教学,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在情境中欣赏音乐,感悟音乐。鼓励学生提出发表自己的心声,用自己的言语去表达抒感,这样的音乐教育,不仅完成了教学任务,还提高了学生的音乐素养,培养了学生的审美能力,有利于学生以后的发展。

二、情境情感教学的实施方法

1.模仿性情境情感教学

模仿性情境情感教学就是通过教师用动作和语言去讲叙教学内容,从而加深学生的记忆,让学生牢固的记住某些音乐符号或音乐知识。举个例子,在《请来看看我们的村庄》这一课中,换气的正确使用是关键,在以往老师仅仅用语言去讲叙如何换气,效果甚微。而运用模仿性情境情感教学方法来教学生如何正确换气却可以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比如将换气符号比作其他的实物或者动作,可以让学生勇于发言说出自己的想法,这样就可以让学生牢牢的记住何时该换气了。还有,将换气的技巧简化为一个小口诀:“小尖角,头朝地,见了它,吸口气。”让学生模仿闻花香时的吸气动作,加深学生记忆。

2.情节性情境情感教学

教学中老师常用的教学方式就是情节性情境情感教学。这是一种将故事或者情节与教学内容有机的结合起来来教学的一种教学模式。一般老师往往通过讲叙音乐的创作情境,或者创作的环境等,提高学生的兴趣,吸引学生注意,让学生理解音乐的内在意义,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比如在欣赏《四小天鹅舞曲》时,老师可以简单的介绍一下作家柴可夫斯基的生平,或者将音乐内容以短片的形式展现在屏幕上让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情境中,快乐的欣赏音乐,享受音乐。

3.画面性情境情感教学

画面性情境情感教学,是一种直观的教学方式。就是将教学内容与画面相结合,利用多媒体或者投影仪等教学器材,生动形象的将音乐展现在学生面前。如今,教学信息化已成为教育教学的发展趋势,合理的利用信息技术对于教学有着不可取代的作用和效果。在音乐课堂上,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将音乐教学内容转化为幻灯片、图片或视频,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还大大提高了课堂的气氛。比如在讲叙《找春天》这一单元时,正值春天的到来,老师就可以在网上查找一些美丽、充满生机的图片展示在屏幕上,让学生一边听着音乐,一边欣赏着图片。这些画面就伴随着《森林进行曲》这一音乐播放,让学生身有临其境的感觉,不仅听得到鸟叫清脆声、溪水叮咚还看得到青草满地,花开遍野。这样的教学不仅丰富了学生的情感,还激发了学生对音乐的热爱,这正是音乐教学不可缺少的因素。

4.演示性情境情感教学

演示性情境情感教学,不明思议,就是将音乐中的故事情节或者人物让学生以扮演的形式表现出来。是一种深受老师青睐的一种教学模式,效果很好。在这种教学模式中,老师作为学生的指导者,应该与学生良好的互动,做学生的朋友,与学生一起参演,带动学生的积极性,增进与学生之间的感情。比如在《摇船调》这一课,老师可以给学生讲叙摇船的文化背景,并请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想象去做摇船的动作,去幻想自己正在船上,接着,放出《摇船调》,让学生在音乐的节奏中一起整齐的动起来,以这样的方式进行音乐教学,不仅让学生感受到了学习音乐的乐趣,还深刻体会到合作精神的重要性。

三、情境情感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1.创设情境与教学内容相匹配

在教学中,有些老师盲目的追求情境的创设,但却忽略了情境情感教学的根本目的是教学内容的讲解。所以老师在创设情景时,不能脱离实际,一定要围绕着教学内容设计情境。在完成教学内容,保证教学质量的同时,还要丰富教学情境,发挥想象力,用生动有趣的情境创设,带动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和热情,激发学生的音乐灵感,让学生在一个欢快充满青春活力的环境下,享受音乐,学习音乐。

2.创设情境与学生能力相符

情境的创设要以小学生心理和年龄特点为基准。小学生大都有着很强的好奇心,对事物充满新鲜感,正是由于这些,很多小学生上课往往不认真,总爱溜号。所以教师在创设情境是要充分考虑到这一点,让教学既能达到教学内容上的要求,还能迎合小学生的特点,让小学音乐教学更好更有效的进行下去。

3.创设情境要融合多感官活动

情境情感教学之所以被广泛运用, 是由于它刺激了学生的听觉、视觉、感觉,将视听说演等多感官活动融为一体,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氛围,使学生在“玩”的同时到了音乐知识。

四、总结

小学音乐教学在新的教学环境下,面临着巨大的机遇和挑战。身为音乐教师,我们要及时更新教学理念,紧跟教育改革的步伐。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找出一条适合小学音乐发展的道路,不断进取,将小学音乐教学发展的更好。

参考文献:

[1]胡宜娴.情境的创设与能力的培养――关于小学音乐“情境

教学”的探索[J].青海教育,2005(6).

[2]申峰伟.谈小学音乐情感教学的实践[J].河北省快乐教学,2011,(01).

小学音乐教师教育叙事范文第2篇

 

1.1数字化故事叙述概论

 

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的达纳·温斯洛·阿奇力(Dana Winslow Atchley)--数字化故事叙述第一人,他用自己的讲述配上老照片,通过电脑自己制作了一部自传体小电影,把自己的作品在公共场合播放,赢的人们的关注。阿奇力受到鼓舞,开始和朋友伯特(Lambert)教别人讲叙自己的故事,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加入到这种创作中来。随后旧金山媒体中心(San Francisco Digital Media Center)成立,也就是现在数字化故事叙述中心(the Centerfor Digital storytelling简称CDS)的前身,来自8个国家,美国25个州的代表们,于2002年11月底聚集在一起创办了数字化故事叙述协会(Digital Storytelling Association)[1]。自此,数字化故事叙述在世界范围内迅速传播开来,教育者们也开始关注,并尝试将其应用于教育中引入课堂,从而相继有大量的数字化故事叙述教育网站以及著作出现。

 

在此论文中,笔者将数字化故事叙述定义为:一般是指将一些图片、文本、录制的音频叙述、视频剪辑和音乐以及网络等技术相结合的一种叙述形式。

 

2.1数字化故事叙述应用于中学英语口语课堂的理论支持

 

2.1.1多元智能理论

 

被誉为“多元智能理论”之父的教育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博士,他认为人的智能是多元而非单一的,是量度人的解题能力的指标。数字化故事叙述应用于初中英语口语课堂,有助于学生如下几种智能的开发:语言智能、空间智能、音乐智能、人际关系智能、内省智能。

 

2.1.2“做中学”理论

 

杜威在他的儿童中心论中就提出教育的进行要以儿童活动为中心的理论。“做中学”即教育要从儿童的真实生活出发,并附着于儿童的现实生活[2]。数字化故事叙述和英语口语课程的结合,能够很好的实现学生的课本知识与生活实际的紧密结合,并且数字化故事叙述的制作过程和杜威的思维五步骤相符合。

 

2.1.3人本主义理论

 

在系统的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中,罗杰斯认为学生是教育的中心,教师为学生而教,学校为学生而办。教师在教学中应该积极调动有效手段,发挥学生的潜能,发展学生的个性,让学生充分体现主体的价值[3]。在他的《学习的自由》中,强调教师是组织者、指导者、学习合作者,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学习策略,这些人本主义理论使得数字化故事叙述强调的学生自己根据自身的经验、兴趣和爱好,结合学习目标、内容等进行数字故事制作,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了理论依据。

 

3.1数字化故事叙述应用在初中英语口语教学中的潜力与价值

 

3.1.1数字化故事叙述应用在初中英语口语教学中的潜力

 

3.1.1.1应用数字化故事叙述进行中学英语课堂教学符合新课标的要求

 

《中小学英语新课程标准》中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目标要求“能在教师的帮助下和图片用简单的语言描述自己或他人的经历”,“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树立自信心”、“培养学生的观察、记忆、思维、想象能力和创新精神,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4]。数字化故事叙述制作数字化故事作品的过程中,学生的自信心、创新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能力等都能得到一定程度的培养。这与《初中英语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不谋而合。

 

3.1.1.2数字化故事叙述应用在初中英语口语教学中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征

 

数字化故事叙述引入到中学英语口语教学中是必要的,下面从以下四个维度来看中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1)认知方面,(2)情感方面,(3)意志方面,(4)动机方面。奥苏贝尔指出:“一般称之为学校情境中的成就动机,至少应包括三方面的内驱力决定成分,即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的内驱力以及附属内驱力”[5]。学习者早期的主要成就动机就是附属内驱力。学习者应用数字化故事叙述学习英语取得进步时,能够得到父母的认同和赞许。学习者将会为了获得更大的进步而更加努力的学习。

 

3.1.1.3数字化故事叙述引入中学英语口语教学符合中学英语的教学目标与学习要求

 

在初中英语新课程的四级目标中有部分要求如下:可以用熟悉的生活话题交流信息和简单的意见;能利用所给提示(图片,幻灯片,实物,文字等)简单描述一件事情;能讲述简单小故事;能在口语活动中语音,语调基本正确。在这些要求中,数字化故事叙述的趣味性、内容的丰富性、简单直观性以及实践性等都能够吸引学习者把目标放在实际应用中来,并且通过数字化故事叙述则可以更好的满足这些要求,帮助教师进行有效的中学英语口语教学,从而圆满的完成制定的教学目标。

 

3.2.2数字化故事叙述应用在初中英语口语教学中的价值

 

3.2.2.1数字化故事叙述能够为学习者创设良好的口语学习的环境

 

数字化故事叙述中学习者提供贴近生活的感性语言,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创设故事,从而构建起自己的知识结构,加深学习者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程度。学习者在自己创设的氛围中进行自我学习,从而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

 

3.2.2.2数字化故事叙述能够更好的激发中学生学习英语口语的动机

 

没有良好的学习动机是中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教师此时要引导学生,让他们明白,英语口语是一门应用学科,目的是会话。数字化故事叙述的各种特征,能有效的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学习者英语口语学习动机一旦建立,对他们学习成绩的影响和效果是很明显的。

 

3.2.2.3有利于培养初中生的信息素养和媒体素质

 

信息素养(information literacy)这一概念最早是由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泽考斯基在1974年提出的。在制作数字故事作品过程中,学生的搜集信息、甄别信息有用性以及怎么有效利用信息等这些信息素养能力都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8]。

 

在制作数字化故事叙述作品时,学生们开始学会如何根据自己的技能水平来选择合适的媒体,用媒体手段来表达自己的真实意图,让学生成为数字化故事叙述的创作者,而不仅仅是故事的听众。

 

3.2.2.4促进课程间的整合

 

由于数字化故事叙述的出现给课程与媒体素养的整合提供了新的视角,同时在教师的观念中有媒体素养的概念,那么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就会寻找合适的机会尽可能的将媒体素养教育放入实践中来。在英语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通常让学习者用小组合作的方式来制作数字化故事叙述作品以达到学习目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手段三方面的整合。

 

随着数字媒体技术的迅速发展,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再结合初中英语口语课程特点,数字化故事叙述将会更多的出现在初中英语口语学习中。

小学音乐教师教育叙事范文第3篇

[关键词] 《放牛班的春天》;电影;钢琴音乐

电影与钢琴音乐结合之后,这两种艺术形式碰撞出了极其绚烂的火花,相互作用开辟了美妙的艺术天地,一部成功的电影中,音乐是不可或缺的要素,特别是钢琴音乐进入到了电影艺术之中,并成为影片的视听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法国电影《放牛班的春天》是一部音乐穿插于始终,并随处充满着温情的“阳光情感电影”,影片中充满人性的钢琴音乐及孩子们真挚感人的合唱深深地打动了全球观者的心,并为影片注入了新的感觉。在2004年,播放之时,这部影片引起了影坛的轰动,其讲述了法国战后,一位教师用音乐打开了一群被社会遗弃的孩子们的心灵之窗,并以唯美的画面、动人的情节、动听的音乐征服了整个世界。

一、电影《放牛班的春天》概述

法国电影《放牛班的春天》一面世就赢得了世界各地人民的赞誉,其影片本身并没有过于复杂的情节、华丽的场面,而是运用了倒叙的手法,借助一本日记和两位老人的回忆,带我们进入了那群孩子的世界。影片开始出现了著名的指挥家皮埃尔·莫安琦回到法国故地,当他打开当年启蒙老师克莱蒙特留下的日记,回味起当时的意境,一幕幕童年的记忆画面开始浮现出来……克莱蒙特这位才华横溢的音乐人,却阴差阳错成为一间名为“池塘之底”的男子寄宿学校的教师,这所学校中的孩子们大部分是被社会所遗弃的问题少年,校长经常采用残暴的高压手段来管理这些孩子,克莱蒙特开始注意到这一情况,运用自己的音乐才华来创作一些合唱曲,用钢琴弹奏出美妙的乐曲来敲开学生的心灵之窗。

影片画面出现了用钢铁铸成的大门以及建造如同监牢一样的学校,让观者能够感知到学校的高压残暴的管理、充斥着压抑的氛围。面对这群10多岁的少年,校长哈桑采取了冷酷的高压政策,并且影片中也展示了其他教师冷冰冰的面庞。这些只会让孩子们的内心变得更加顽固,进而与教师们形成了反抗的关系。随着影片逐渐展开,观者会发现其实孩子们需要用爱来温暖他们,比如小主人公莫安琦只有残缺不全的母爱,或许只要给这些孩子们一些爱来点燃他们的内心世界,发现他们其实都是一群可爱的天使。克莱蒙特恰恰发现了这一点,并运用自己特殊方式来组建一个合唱团,用音乐感染他们,用音乐给予他们快乐,用音乐安抚他们内心的创伤,更使莫安琦找到了希望,启迪和引导他成为一名优秀的音乐指挥家。当影片中展现出孩子们宛如黄莺般的美妙和声,深深感染了每个观者的内心,克莱蒙特用音乐催开了孩子们心中的花。随着影片的故事情节展开,一首首钢琴音乐就如清泉一样在影片中逐渐流淌开来,“池塘之底”悄无声息变化着,原本的学校就如校名一样,被埋没于河底的泥沙之中,学校中的孩子们也生活于被遗忘的世界之中,克莱蒙特的到来带来了天籁般的音乐,使得孩子们心中开始充满了爱,使得“池塘之底”慢慢春意盎然。

电影《放牛班的春天》在结构处理上,成功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几乎不露痕迹。影片中,克莱蒙特在一个没有太阳的冬日清早来到了学校,使得观者也可以感知到克莱蒙特的内心非常失落,但当他离开学校的那天,却是一个阳光明媚的夏日午后,这与他刚来的时候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虽然克莱蒙特要离开学校和孩子们,但他的内心是愉悦的。同时,影片巧妙运用了旁白的手法,影片结尾处,以克莱蒙特旁白的手法来展现出他希望学生们会到校门口为他送行。但却没有一个人,这时镜头切换到了他走到高楼下,发现空中飘落下许多纸飞机,并听到孩子唱起了他教的歌,用这一特别方式和歌声来和克莱蒙特道别。

整部影片采用了回忆倒叙的手法,电影开始主要以皮埃尔、佩皮诺看到克莱蒙特的日记为契机来展开故事情节,回忆给整部影片带来了浓郁的情感色彩,让观者能够回味到影片的一丝忧伤之情。同时,电影也运用了大量插叙手法,影片虽然从克莱蒙特的视角出发,但观者看到的不仅仅是他的时空范围,其中还穿插着小主人公莫安琦的所见所感。比如,当克莱蒙特在组织合唱队时,莫安琦正在被校长哈桑惩罚,当莫安琦听到歌声之时,眼中充满了向往之情,并自己悄悄练习,这些都是正在指挥的克莱蒙特所无法看到的。影片正是巧妙超越了叙事本身,而来表达影片的真实内涵和想法。

电影《放牛班的春天》运用了多种不同的色调来使得画面更加突出影片的主题思想,使其感人至深。影片不同的情节运用了不同的色调,从克莱蒙特来到学校故事的开始到莫安琦加入合唱团之前,影片以灰蓝色调为主,烘托出一种沉闷压抑的氛围,其灰暗的色调也衬托了克莱蒙特出来时灰暗的心情,同时也代表着这群被社会所遗弃的孩子们的心境。当莫安琦加入合唱团之后,色调转变为以橘黄色为主,暗示出影片情节开始逐渐转变为光明的一面,随着春暖花开的季节,孩子们也迎来了自己的春天和阳光,观者也能深刻体会到光明和温暖,感受到了情感的真挚和共鸣,电影给予了我们愉悦。

二、电影《放牛班的春天》钢琴音乐魅力的简析

众所周知,法国电影一贯以追求个人化和内心化为基调,发挥影片本身的品性,而忽略了大众的审美趣味,使得观者与影片的主题呈现相互对峙的状态,电影《放牛班的春天》却打破了这种对峙的局面,不仅考虑到了受众的审美,而且鲜明展现了影片本身的品性。这一过程中,绝妙的钢琴音乐起了不可小觑的作用。

首先,这部影片的导演巴哈提亚是一位音乐人,这位有着深刻音乐功底的导演认识到了电影音乐的重要性,成功地将钢琴音乐融入影片之中。电影《放牛班的春天》将钢琴音乐融化、渗透于电影的总体构想中,并且也将人物的理解、对主题的理解融于人们对钢琴音乐的体验中。这部影片中的钢琴音乐与整部影片的风格一致,并与其叙事结构相辅相成。恰当的钢琴音乐使得整部影片充满了温情与人性的关爱。比如,影片中,布鲁诺·古莱与保加利亚交响管弦乐团以和煦动人的钢琴、和暖的交响乐配合着孩子们那天籁般的和声,将传统电影的温馨体验和孩子们的真挚情感表现出来,给观者留下了一个美好的音乐记忆。

其次,从这部电影的整体框架来看,美妙的钢琴音乐始终伴随于影片之中,其多次出现于影片的故事情节之中,对剧情进行了概括和凝练,并充分展示和表现了整部影片温情、优雅、怀旧的风格,奠定了电影的基本节奏和格调。同时,钢琴音乐对故事情节的启发和推动上也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影片以音乐家的钢琴演奏展开了故事情节,用克莱蒙特简单、质朴、纯洁的钢琴乐曲声奏入温情,最终这位教师成功打开了被世界所遗弃的孩子们的心灵天窗,将他们引入美好的梦想之中,进而充分显示了钢琴音乐对人道思想教化的巨大魅力。

第三,绝妙的钢琴音乐不仅仅奠定了电影的基本格调和推动影片情节的发展,并运用了点描的手法为影片描绘出一抹独特的音乐艺术色彩。影片中充分运用了有生源的钢琴音乐和无声源的钢琴音乐,提示观者钢琴音乐的重要性,并在这一过程中恰当运用了钢琴乐曲的柔美声音散发出其独有的温情,使得钢琴音乐与影像、钢琴音乐与情节搭建了一种完美的和谐,在推动影片情节的发展、构建整部影片的氛围同时也散发出钢琴音乐的极大魅力。比如,《放牛班的春天》结尾部分,选择了克莱蒙特被迫离开学校时,孩子们利用纸飞机和歌声为他送行作为情感的宣泄点,孩子们的歌声与钢琴音乐的巧妙结合,凸显了师生之间用音乐连接的深厚感情,也成功传达了音乐对孩子们所起的教化作用,展现了钢琴音乐的独特艺术魅力。

三、电影《放牛班的春天》钢琴音乐的美育价值

电影音乐存在的最终目的是为电影的叙事发展服务,否则就失去了音乐的美育价值,钢琴音乐更是如此。对于钢琴音乐的美育价值是一种艺术的对象与创作或欣赏它的心灵之间的关系,因此其美育价值不是一种物质,而是对象与满足了审美情感的个人之间的关系。这部影片运用它自身的成绩充分证实了钢琴音乐对人性所起到巨大的美育功能。电影《放牛班的春天》中钢琴音乐对故事情节的推动起着主要作用,但也较为充分体现了其美育价值,完美地契合了影片的爱与感化的主题,整部影片中没有一丝晦涩的说教,而是在叙事过程中,通过巧妙运用唯美的钢琴音乐来浇灌孩子们的心灵,同时也潜移默化感染着观者,让钢琴音乐唤醒了蛰伏于人们内心世界的善思。《放牛班的春天》当中的钢琴音乐积极发挥了其美育价值,克莱蒙特通过一首首优美的钢琴曲来感化这些顽劣的孩子们,虽然这群孩子被社会所遗弃,但他们对善与美还是有所向往,克莱蒙特正是发现了这一点,通过美妙的乐曲引领孩子们走出了心灵的荒漠。钢琴音乐深化了影片颂扬真善美、鞭笞假恶丑的思想内涵,影片的道德立场在这沁人心脾的钢琴音乐和清新温情的画面当中得以传达,也感化了观者的内心世界。影片中钢琴音乐重塑了心灵的美好,帮助孩子们找回了内心的安宁,钢琴音乐的美为电影增添了一抹浓郁的魅力,钢琴音乐的美为人性、人心、人格注入了一股清澈的泉水,钢琴音乐以其内在的,心灵的和精神的表达方式,体现出“人性的美好和自由”,使得影片中所有表现的“善”和“美”更加整体化,融为一体。钢琴音乐总能够引领人们奔向理想的意境,犹如《放牛班的春天》扉页中写到:“爱,点亮他们的生命,让他们的世界,有音符,也有蓝天!”

四、结 语

随着电影艺术不断发展,电影音乐起的作用也越来越大,电影画面是一种展示人物表情的艺术,诉诸观者的眼,音乐却是一种感染内心的艺术旋律,诉诸观者的耳,只有将视听结合,才能够让观者体验全方位的艺术享受。总之,电影《放牛班的春天》中每一次钢琴音乐的展现都是一种有意蕴的表达,赋予故事情节更大的思维空间,成为结合人物关系的有机体。影片以音乐为线索直接进入了叙事,运用简单的温情感动着观者的内心,成为人们的心灵鸡汤。美妙的钢琴音乐不仅唤醒了“池塘之底”所遮盖的孩子们的纯真,也为孩子们开启了一扇通往希望与快乐的天堂的大门。

[参考文献]

[1] 肖静,罗小平.在电影外衣下的音乐和诗的对话——浅谈《放牛班的春天》中的音乐运用[J].青年作家,2010(04).

小学音乐教师教育叙事范文第4篇

关键词:文学改编电影作品;文学叙事;审美艺术;文化传播

自从2016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美国音乐家鲍勃迪伦以来,究竟什么是文学的争论就一直持续不断。文学最初的定义告诉我们,所有书写出来的作品都通称为文学,后来学者们又把文学限定为具有美学价值的艺术表达形式,再到后来把文学形式基本只限于诗歌、小说与戏剧。因此音乐家获得文学奖这一事实显然突破了传统文学的边界,而且还在不断拓宽,信息时代出现的网络和电子文学也都是对文学形式的突破。文学作品是作家用独特的语言艺术表现其独特的心灵世界的作品。从精神层面上说,文学是关乎人类心灵的学科,是令人感怀的人、物与事,借助文字的创作力来彰显和抒发感受、交流与分享情感、净化与升华思想,无论是在自我人文教育还是教育他人方面都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电影作为一门较晚时期诞生的综合艺术,集文学、戏剧、音乐、舞蹈、美术、建筑等多种艺术于一体,用声、光、电、影等多种技术展现无数个多彩的画面。电影与文学同属艺术表达形式,都是叙事和抒情的艺术,都是通过美感的塑造来完成创作和欣赏的过程,完成表现社会与人之众生态的内容,其终极目的都是通过阅读或观看的愉悦感形成认知与审美,从而与美学内涵保持一致(刘明银,2008:178)。然而两者表现美感的形式各不相同。虽然音乐家获得文学奖引发争议,但是歌词仍然离不开语言创作,因此文学作品主要通过语言来表现审美,电影则通过声音和画面来表现审美;文学的语言形式相对单纯,而电影则包含各种各样的艺术形式,如音乐、舞蹈、绘画等等。文学作品给予读者更多的想象空间,对于作品的意境和感悟会因人而异;而电影作品则是编剧和导演根据自己对剧本的理解而演绎出的故事,留给观众的想象空间极小。经典文学作品和畅销文学作品改编成电影几乎从电影早期就已经开始了,借助文学大家的手笔和创作出来的生动故事,大量的文学改编电影作品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甚至带来商业价值。文学改编电影作品之所以能在蓬勃发展的当今电影界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从电影本身来说,与其独特的审美特性和文化精神始是分不开的。对于在高校从事英语教学的教师来说,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是自我专业提升的要求,也是文学文化教学的要求。文学改编电影作品的研究是近年来文学和电影跨领域研究的一个亮点,促进了大批高校师生读书、观影并深入研究的热潮。为了更全面有效地指导学生如何利用文学改编电影作品加强文学文化知识的学习,教师本身也要投入到文学与电影作品的学习和研究中去,只有提高了自己的文学素养,将语言的文学性和审美性蕴于教学之中,才能更好地指导教学和教育学生。

一、研究文学改编电影作品的意义

研究文学改编电影作品可以激发高校英语教师进行文学文本阅读和研究甚至创作的兴趣,促进他们对文学作品和其改编电影作品的对比研究,从而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优秀的文学改编电影作品无一例外都具有文学叙事、艺术审美和文化传播的特性。由电影叙事产生的文学性,包含着画面语言与文化艺术精神的融合以及传统美学精神由文字层面向画面层面的现代转化过程。电影作品所表现出的极富感染力的故事,或令人回味无穷的光影造型,或精彩叠现激烈的情节推进,或打动人心的人物形象塑造,所有这些因素的有机统一形成了令感官愉悦的审美意蕴。正是叙事性的共同存在使文学可以改编成电影,其改编过程就是将作品中的人物及行为搬上银幕的过程。文学作品由文字构成,在转变成电影时需要进行图像解码,虚幻的人物描写要转化为真实的人物形象塑造,人物的行动也要转化为真实可见的动作,人物的对话也要浓缩成精华表现出来,人物所处的环境也要以影音的方式展现出来。叙事电影中,文本的语言要通过影像和声音等多种方式表现,其选择和组合方式由多种因素决定,包括导演的统筹、剧本的构思、演员的表演以及场景、道具、灯光和其他电影技术,甚至还要受电影成本的约束。文学主要靠语言来叙事,而电影靠影音来叙事。在文学作品中,故事始终是以语言文字为载体而间接存在,需要读者沿着作者的思路加以想象;电影中的故事则直接表现为画面和声音,观众通过直接观看便能知晓故事的情节和人物的全貌。文学改编电影作品既可以沿用原著文本的叙事方法,也可以独立于文本之外另辟蹊径创造出更有说服力的叙事方法,从这一点上讲,文学作品和电影改编作品就有广阔的研究对比的空间,有助于全面理解叙事结构和文学特性。电影作品具有独特的美轮美奂的的艺术美感,源于镜头语言和电影特效的使用。文学改编电影由于文学本身的复杂性,其镜头语言和电影特效的使用更是丰富多彩、灵活多变。文学改编电影的剧本来源于文学原著,文学本身就是一门想象的艺术,在某种程度上为电影改编和拍摄增加了难度。但是却可以最大限度发挥编剧和导演的创作才华,配之以优美的音乐创作和精美画面,加之演员的精彩演绎,语言的厚重精炼,都会增加镜头语言的艺术美感。文学作品的艺术审美性也许远没有电影作品那样具有感染力,音乐和画面都是虚幻而不存在的。然而文学改编电影作品的出现很好地弥补了人们想象的空间,一段荡气回肠的主题音乐,几个令人窒息的绝美画面,还有蕴含哲理的电影台词最容易成为该作品令人难忘的标志。正是由于叙事、影音和文化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丰富的审美特性,文学改编电影受到了人们的普遍欢迎,因为观众更容易接受他们所熟悉的作品。任何一部电影,最终都要走向大众,作为一种文化形式进行传播。文学改编电影作品由于集结了多种文化形态,在多元文化的传播上具有不可忽视的价值。无论是世界上哪一个地区或者民族的文学作品,文学改编电影都是对该地区和民族文化的艺术展现,对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播具有现实意义。文学改编电影作品旨在反映人类共同的情感、精神、追求、理想等,同时也反映了多元文化的交流和碰撞,最终是展现人类所共同构建的普世文化和价值。正是由于传播上的优势,文学改编电影具有较强的反哺文学的能力,会带动文学作品的二次传播。文学与电影两种媒介间的互相影响、互相促进,使得文学改编电影具备强大的文化传播价值,文学与电影的强强联合正是文学改编的意义所在。尽管电影是一种更具有吸引力的大众更易接受的艺术形式,也具备一定的艺术内涵和审美价值,但是由电影欣赏回归阅读文学原著仍然应该成为时代的精神潮流,正如著名作家麦家在第四届郁达夫小说奖颁奖典礼致辞中说:“文学说到底是关乎心灵的事,它给心灵注入养料,给心灵驱散黑暗,给心灵以润物细无声的滋养,让心灵变得更加饱满,更加有力,从而能去感受更辽远的生活,能去对付比我母亲病痛更痛的痛。”研究文学改编电影作品,解读电影作品和文学作品的异同,可以获得对文本语言和电影画面的理解力和洞察力,甚至可以比较哪种形式的表达力更强,这显然可以激发人们阅读文学的兴趣,还有助于提升文学理解力。文学改编电影对内心独白、视角转换、诗化语言、领悟瞬间等会如何表现,文学改编电影如何运用音乐、灯光、色彩、摄像、剪辑等电影特定元素来弥补原作的不足或者挖掘作品的深度等等,这些崭新的视角都会使读者的文学理解力进一步提升。研究文学改编电影作品中的文化特色和民族风格必然会提升人们的文化洞察力乃至其文化生活水平,个人文学理解力的提升也必然给现在以及未来的文学作品创作、以及文化生活媒介的发展带来积极影响。

小学音乐教师教育叙事范文第5篇

坐在听众席上,听着老师们的演奏,两年前第一届高校教师演奏与交流活动恍若昨日。

听完了这届比赛心中有很多感想,赞美之词就不必多言了,只想借本文谈一下这次活动最突出的问题:老师们的选曲范围太窄了。时间在流逝,社会在进步,但是老师们参加活动的曲目似乎更集中了。

同样,还有一点让人意外的是,这两次活动都没有人演奏巴罗克时代作品,不要说亨德尔、库普兰、拉莫的作品了,连巴赫都没有。记得2008年《钢琴艺术》第一期里曾有文章呼吁老师们应该把印象派、近现代作品以及优秀的中国钢琴作品充实到曲目中。这次连常见的拉威尔、普罗科菲耶夫、斯克里亚宾、莫扎特、舒曼、舒伯特等作曲家的作品都罕有听到。难道这些也是属于生僻的作曲家吗?或者是这些作曲家的优秀作品都超过了6分钟以上10分钟以下的时间范围?

活动章程中已经明确规定了具体的演奏时间,但是仍有部分老师选择曲目严重超时。比如有4位选手选择了肖邦的《辉煌的行板与大波兰舞曲》,此曲奏完至少要15分钟。更有甚者还有部分选手把这个曲子拦腰斩断,只演奏后半段波兰舞曲。还有老师把舒尔茨改编的《蓝色多瑙河》和李斯特的《“唐璜”幻想曲》放在一起,正常情况《蓝色多瑙河》顺利奏完要大约七分钟。不知为什么还要加上更巨大,时间也更长的《“唐璜”幻想曲》?虽然这些例子不多,但是在我们这个比赛群体里出现这样的问题,却也不容小觑。

笔者根据事后拿到的演奏曲目单进行了粗略的统计。现在简单按照大家教学中常用作曲家的名录整理如下:

巴罗克时期:1人,选用了巴赫/陶西格的改编曲。

海顿:1人,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

莫扎特:2人,奏鸣曲K282和K475。

贝多芬:7人,其中3位选了《“热情”奏鸣曲》,2位选了《“暴风雨”奏鸣曲》。

肖邦:34人,其中《叙事曲》共有8人演奏,演奏《第一叙事曲》的有3人;《谐谑曲》共有5位老师演奏,其中有4位都选择了第二首;《练习曲》共有9位老师演奏,其中有4位演奏0p.25,No.11,其余的都集中在第一首、第五首、第二十四首;还有4位老师选择了演奏时间长达15分钟的肖邦名作《平稳的行板与辉煌的大波兰舞曲》(Op.22);另有3位老师演奏肖邦《夜曲》,其中有两位老师演奏《降E大调夜曲》(Op.9,No.2),还有一位演奏《降b小调夜曲》(Op.9,No.1)。

李斯特:25人,其中7人选择了《练习曲》,《玛捷帕》2人、《钟》2人,10人选择了《匈牙利狂想曲》,第十一首2人、第十二首3人。

舒伯特:4人,其中有两位都选择了第二首《即兴曲》(Op.90,No.2)。

舒曼:1人。

勃拉姆斯:3人,均选择了Op.79,No.2。

德彪西:9人,其中有4位老师选择演奏了前奏曲中的《焰火》,2位老师选择《水中倒影》。

拉威尔:1人。

柴科夫斯基:2人,选择《杜姆卡》。

拉赫玛尼诺夫:11人,其中有7人选择《前奏曲》,4人选择了《音画练习曲》,2人选择了《小丑》。

巴拉基列夫:2人,均选择《伊斯拉美》。

斯克里亚宾:2人,均选择了《音诗》Op.32。

普罗科菲耶夫:无。

王建中:9人,其中有4人选择了《浏阳河》、2人《彩云追月》。

双钢琴组,莫扎特创作的《D大调双钢琴奏鸣曲》(K488)仍然获得了大家的青睐。28组双钢琴中有7组选择了这个作品。

我们再回头看看第一届的曲目:

巴赫:无。

海顿:2人。

莫扎特:3人。

贝多芬:11人,曲目无重复。

肖邦:33人,其中第一叙事曲5人,第三叙事曲3人、《第二谐谑曲》4人、《练习曲》6人、《夜曲》3人,曲目无重复。

李斯特:其中有7人选弹《弄臣》、11人选弹《匈牙利狂想曲》,第六首3人,第十二首2人;《练习曲》5人,其中有4人选弹了《三首音乐会练习曲》中的第三首。

舒伯特:7人。

舒曼:10人,其中《蝴蝶》4人、《阿贝格变奏曲》3人。

勃拉姆斯:6人。

德彪西:8人。

拉威尔:6人,其中选择《水的嬉戏》4人。

柴科夫斯基:1人。

拉赫玛尼诺夫:12人。5人选择了《音画练习曲》、6人选择了《前奏曲》。

斯克里亚宾:5人,其中4人演奏了《练习曲》。

普罗科菲耶夫:8人,其中《第一、二、三钢琴奏鸣曲》均有2位选用。

王建中:8人,其中《百鸟朝凤》、《浏阳河》、《梅花三弄》各2人。

双钢琴组共27组参加,其中9组选择了莫扎特《双钢琴奏鸣曲》(K448),8组选择了米约的《胆小鬼》。

作为钢琴教师中的一员,我深深地了解,大家在繁重的教学工作之余。坚持练琴是多么的不容易。但是教学相长,只有不断地充实自己,提高自己才能够更好的教育学生。长期以来老师们教学生靠听碟或者比赛的时候听到好听的喜欢的曲子就回去教学生,这样怎么能做到对症下药?究竟这些曲子是不是适合这个学生的情况?天下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更何况人。所以专业教师必须积极地扩展曲目,然后才有更多对症的良药。光靠做学生时积累下来的那“三板斧”,将来必被时代所淘汰。

教师必须在亲身演奏实践中才能摸索出如何能够更好的表现音乐,如何获得美妙的声音,有了自己第一时间的感受才能够清楚的表达、示范给学生。作为身负重担的教师,提高自身的专业和知识是我们必须谨记在心的。因为我们的学生将来都是中小学音乐教育工作者,他们在大学阶段的学习直接影响到今后的教学,当他们面对千千万万热切希望接受音乐熏陶的孩子时,他们是否能用美妙的音乐来感染、教育学生,还是只能“以讹传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