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初中物理实验能力培养

初中物理实验能力培养

初中物理实验能力培养

初中物理实验能力培养范文第1篇

1.1观察

首先应该使学生知道,所谓观察是指直接运用眼、耳、鼻、舌、皮肤等感觉器官,或者间接借助于器材对物理现象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并且持续、反复的感知过程。就是要有目的地辨明观察对象的主要特征,注意发现引起变化的条件和原因。其次,要使学生了解:观察是要经过一定的努力,克服一定的困难,才能发现问题,才能对事物有正确认识,才能得到正确的结论。

1.1.1在演示实验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在学习过程中有许多演示实验,学生对演示实验很感兴趣,但在进行观察时往往抓不住关键,这就要求教师要在实际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演示实验,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是很重要的。教师对所做演示实验的每一步都应该对学生提出具体的观察要求,使学生掌握正确的观察方法。

1.1.2在分组实验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现行初中物理教科书学生分组实验,其中初二年级开始的几个实验,就是有意识的安排学生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的。如观察水的沸腾实验中要求学生注意观察在给水加热的过程中,能看到什么?在此基础上引导同学讨论观察的方法和应当注意的问题。

1.1.3开展课外活动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

组织学生参观、做课外小实验等,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如学习音调前,就布置学生制作音乐瓶,使学生主动地去观察了解音调的相关物理知识,在此基础上进行观察演讲,活跃了学生的思维,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达到了培养观察能力的目的,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了解物理知识在生产实际中的广泛应用。

1.1.4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辅助教学提高学生的观察兴趣和能力

将计算机多媒体引入初中物理教学中,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手段,改变了以前呆板的教学方式,它图、文、声、动画、影像并茂,加强了表现效果,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帮助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在轻松的学习氛围中完成了知识复习、思考练习;操作模拟仿真的实验,学习了实验方法,锻炼了实验技能,为课内外动手实验作了基础准备。由于中学物理实验条件有限,某些物理现象,如运动和静止、力的作用效果、力的相互作用、惯性、压强、物体浮沉、电荷流动、扩散、分子无规则运动、磁场分布,等等,学生不能得到完整的感性材料,容易造成感知上的障碍而影响物理学习。而应用电脑教学软件,通过计算机多媒体,不仅能再现或模拟各类物理现象,而且还能通过各种手段使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将漫长或瞬间的物理演变过程成为可控、有序的演化过程,可以使学生在课堂上完整、清晰、形象地感知物理现象,给学生提供思维过程中必须的感受性材料,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教学难度,很好地促进学生的观察和认识能力健康发展。

1.2实验是学习前人的“创新”

1.2.1认识物理实验及其作用

物理学是一门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人们的许多物理知识是通过观察和实验认真地加以思索和总结得到的。初中学生对为什么要做物理实验存在着不正确的想法,有的是无所谓,有的是强烈的好奇心渴望老师多做实验,实际上他们都不知道为什么要做物理实验。如对于彩虹,学生认为只有在特定雨天后才能看到,平时看不到。在序言的教学中我就用三棱镜做光的色散实验让彩虹出现在教室里,当上午或下午有太阳光时,还带领学生到室外背向太阳光站立,用喷雾器或学生用口斜向上方喷射水雾,就可以看到一道人造小彩虹,使学生感到新奇,通过这段教学,师生共同讨论,形成共识,知道什么是实验。实验就是在人工控制条件下对物理现象进行观察和研究的活动。通过实验,能够对物理事实获得具体的明确的认识,有助于理解物理概念和规律。

1.2.2促使学生认真做实验

①引导学生利用课本做好初中物理开始阶段的实验,应指导学生做好教材中安排的实验,这样做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使用教科书的好习惯,养成尊重科学的好品质。这个阶段主要使学生知道怎样进行物理实验。初中阶段学生做实验时,其动机和目的往往具有不确定性,实验中经常会出现一些违反操作规范的事,教师要注意发现学生实验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并及时进行指导,形成良好的实验习惯,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作风。②创造机会多做实验,养成勤动手的好习惯。如声的产生中的音叉实验、摩擦起电实验等就请学生做;将其中的一些演示实验改成学生分组实验,如平面镜成像特点实验、决定导体电阻大小的因素实验等;做好教材中的小实验;让学生参与准备和整理实验器材过程中,使学生有更多的接触实验器材的机会,以便了解器材的性能、用途。处理好实验性的习题,准备好相关的实验器材,让学生亲自动手做,进行观察从中得出结论。总之增加学生动手的机会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③用简单器材做好实验。我经常用学生身边的物品做实验,例如学习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这部分内容时,就让学生通过敲桌子感到手疼来体会,如用铅笔和小刀做压强实验,用汽水瓶做液体压强与深度关系的实验,用汽水瓶做大气压实验,用小药瓶做物体的浮沉实验,用水和玻璃做光的色散实验等,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创造能力。

2.引导学生善“问”

2.1

问题是创新的前提

教学中经常引导学生回顾科学史上因善于发现问题而取得成就的例子,如1935年获诺贝尔物理奖的查德威克就是从约里奥-居里夫妇的论文中发现问题进而发现中子的。教育学生要善于发现问题,取得成就,使学生认识到发现问题也是学习,而且是更深的学习。

2.2善于设计问题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设计问题,从而引导学生学习新知识,设计的问题应该有艺术性,应根据教学内容由浅人深,在不同的阶段设计不同的问题,如在学习《杠杆平衡》一节内容时,从实验过渡到实际应用,设计将托盘天平做成不等臂的可以吗?引导学生想到托盘天平的制作原理,为什么要调节天平平衡?引导学生想到在设计制作托盘天平时,要考虑到杠杆等臂和平衡螺母。

2.3引导学生提问题

经常通过各种方式启发学生提问题,刚开始学物理时就引导学生讨论为什么学习物理?进一步引导学生从阅读课文中提出问题,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提出问题,让学生将发现的问题及时提出,并定期开展问题研讨。

3.综合提高创新的实践

3.1 培养学生应用物理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认识物理实验的重要性后,会积极主动做好实验,当学生能够做基本实验后,教师应当对学生实验提出较高层次的要求,可指导学生做一些验证性的和设计性的实验。如在学完力学知识后要求学生根据实验室所能提供的器材,解决如何测金属块的密度问题,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些问题:①怎样用弹簧称、量筒、水等测金属块的密度?②怎样用天平、烧杯、水等测金属块的密度?③怎样用量筒、水等测金属块的密度?④怎样用弹簧秤、水等测金属块的密度?⑤怎样用天平、量筒、水等测金属块的密度?⑥怎样用准确的砝码、直尺、水等测金属块的密度?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法进行实验。组织开展课外兴趣小组,积极鼓励学生进行“小制作、小论文、小实验、小发明”,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和智力的开发,也有利于发现人才和培养人才。

3.2引导学生学习新知识

掌握已学知识是为了更好的学习新知识,如学生学完长度测量的内容后,就建议学生去测量教室的体积、测量教学楼的高度、树干的周长、一张纸的厚度等;通过对物态变化的复习,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会发生物态变化,进而导人分子运动、内能的学习;通过内能的学习,引入热机知识的学习;通过质量、体积的测量,进一步研究物质密度的测量:通过欧姆定律的学习,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测导体的电阻等。使学生知道新知识建立在已学知识的基础上的,之后要进一步学习新的知识。

初中物理实验能力培养范文第2篇

关键词:实验教学;创新能力

一、物理验与素质教育的关系

当今时代特点之一就是科技发展迅速,而物理实验作为科技发展的基础其发展速度更是迅猛,物理实验相关的科技成功已经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便利,而且这种趋势正在增长.所以,老师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更是将物理实验看成一项十分必要的课程,提高学生对物理实验的了解程度和学习热情,不仅是满足当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更是培养学生全方位能力的重要手段.

为了适应课堂教学越来越高的要求和标准,不断进行教学方式的改革创新,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欲望十分必要,这也是满足教育改革的要求,更是教好物理的关键.同时,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是课堂教学的重点,这不仅是素质教育的要求,更是激发学生创造力和提高学习能力的重要手段.这些能力需要以思维能力为核心,它包括培养学生由微观到宏观,由抽象到具体,由现象到本质的推理、判断能力;对物理知识之间内在联系的分析、归纳和表达能力;对物理概念、规律的运用和迁移能力;运用数学方法定量计算物理问题的能力;自学和阅读能力等.而如今的教材编排都很好的结合了学生的学习认知特点,图文并茂,有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而老师更应该在此基础上,仔细研究教材,并立足于学生的学习实际,因材施教,而且主动创新教学方式方法,在培养学生全面素质的同时更要注意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二、学习兴趣的培养

虽然物理科学知识是一件严肃的事,但是老师的教学方式却不是呆板的,老师可以适当的讲述一些有趣的物理故事,增强学生的兴趣.对于初中生来说,他们的心智还不十分成熟,看待事物还过多停留在感性认知方面,因此兴趣是他们最好的老师.例如,在讲授“大气压”时,可在装满水的玻璃杯上用硬纸片盖住并倒置,发现水并不流出,纸片也不下落,使学生确信大气压的存在.接着让两个学生探索马德堡半球实验(可用小吸盘代替),使他们亲身感受到巨大的大气压力,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充分了解实验的内涵以及实验传达的物理信息,更能帮助学生记忆.此外,老师在实验时采取多媒体视频也不失为一项很好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理解的同时还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三、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学生动手进行实验操作在物理学习过程中十分重要,也是物理教学的一大要求.在目前教学现状中,老师往往重视学生的纸质练习而忽略学生的实验训练,这也导致了实验在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效果不明显.而这种教学状态将十分不利于学生的知识能力结构的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在物理教学时注重学生的动手实践操作能力可以帮助学生充分认识实验的内涵、把握实验规律,还能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让学生真正学会学习,享受学习,拉近学生与物理之间的距离感.而且,在学生进行实验操作时,还能帮助学生树立严谨的科学态度.注重学生兴趣的培养、注重和谐课堂和快乐课堂的构建,不仅可以有助于拉近师生间的距离,还能帮助老师进一步了解学生,真正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培养他们的参与度,更是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的一项重大举措.

四、注重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当然,在学生进行实验操作时,还要注意学生实践能力和合作能力的培养,让他们积极参与探讨和研究中去.为了达到这样的教学目的,学生可以分成若干小组,并且不同小组完成不一样的物理实验,然后上交实验报告,如果时间充裕,还可以让学生在小组中交换实验项目,完成几个不同的实验.还可以让学生展示实验成果,并在学生之间进行评价.虽然实践能力培养是物理实验课的重要目标,但与此同时还应该注重学生自学能力和表达能力的培养.比如:让学生讲述必要的实验材料和步骤,并在实验结束后完成实验报告.这样的方式还能使学生对所做的实验记得更加牢固.当然,在专门进行学生实验时,论文和实践报告应该是必要的要求.而且,一定的自学能力还能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和掌握物理知识,同时自学还能有助于学习质量和效率的提高,这也是当今社会素质教育的要求和时代的基本要求.

参考文献:

[1]彭新年.浅谈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创新教育[J].科教文汇,2009,(01):44

初中物理实验能力培养范文第3篇

关键词:实验 培养 能力

一、注意引导,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观察能力是中学物理实验能力中的基础能力。由于中学学生注意力容易分散,活动常常不具有明确的目的性,那个事物刺激性强,就被那个事物所吸引,而对那些应该观察的现象却“视而不见”,或者是漫无目的的看。因此,在初中阶段物理教学中,教师在进行演示实验和指导学生实验时,应引导学生有目的地去观察,有方向地主动思维,从而获得有关知识。如演示“光的反射”这一实验时,应指明观察的重点是:(1)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及法线三者之间的位置关系;(2)反射角与入射角两者之间的大小关系。这样就可以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对关键的物理现象的观察上,而达到预期的实验教育效果。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还要指导学生进行仔细的观察。如“水的沸腾”这一现象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司空见惯,在做这个演示实验时他们往往不太在意,这时就应该指导学生观察水沸腾时气泡在上升的过程中的体积变化情况及在液面上的破裂放气情况,以帮助学生对“沸腾”的概念形成正确的认识。总之,只要引导得当,就能使学生的观察能力逐渐敏锐起来,并激发学生的思维和联想。

二、加强动手,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实验操作能力是中学物理实验能力中的基本能力。人的能力是在实践活动中,不断地形成,发展和巩固起来的。学生只要通过实际动手实验,才能不断地形成具有实验能力。但是,学生动手做实验若只是按照课本机械地操作,则不仅不能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相反会削弱学生对物理实验的兴趣,挫伤学生动手实验的积极性。因此,教师在物理实验课中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导作用,有计划,有针对地指导学生实验,以逐步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初中物理实验中用到的基本仪器的能力,实验前要使学生了解仪器的构造原理及使用仪器的基本要求,然后再进行操作。如学生在做“电流表的使用”这一实验前,必须帮助他们弄清:不同量程的大小及选用,表头的读数,正负接线柱如何连接及如何将指针调零等等。实验操作能力的培养要有计划分阶段进行,才能逐步做到熟练。例如串,并联电路的连接,可让学生先学会串联,再学习并联电路的连接,并且在练习用实物连接之前,先用模型进行练习。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还要配合教学鼓励学生自己平时多动手做小实验,小制作,养成爱动手的好习惯。如九年级物理第十三章第二节重力中“想想做做”自制“不倒翁”。有的同学用常用鸡蛋,胶水,一些重物及装饰物品若干自制不倒翁:在鸡蛋的尖顶端开个小孔,用吸管或其他任何方式将蛋清,蛋黄取出,形成较完整蛋壳。将小重物放入鸡蛋中,用胶水固定在底部,用装饰品或颜料将鸡蛋外部按喜好装饰即可。操作及现象:将其左右压倒,仍顽强的恢复到竖直状态。学生动手能力增强了,又可以促进思维,增加学习的兴趣。

三、启发思维,培养学生从实验中归纳出物理基本规律的能力

实验探究的目的是要得到或验证物理规律。对于初中学生来说,重点是前者。如进行“焦耳定律”这一节的教学时,在做研究电流产生的热量和那些因素有关的实验之前,先按不同条件下观察到的现象及初步结论列一记录表格,边实验边记录,实验全部完成后,再由学生进行讨论,总结归纳出焦耳定律的定性描述。这样处理教材不但可以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分析归纳能力,同时还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四、改进物理实验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尽可能做到“一个物理规律可用多个实验来探究,一个或一套器材可探究多个物理规律”

如在探究“流体流速与压强”的关系时,我和同学们一起设计了这样几个实验:①硬币跳高②向两平行放置的纸中间吹气③用玻璃管向两靠近的乒乓球间吹气④将乒乓球压入漏斗内,用嘴向漏斗细口吹气⑤用一支两端开口的玻璃管,将其一端竖直插入有颜色的水中,再用另一支玻璃管向前一支玻璃管的上端水平吹气。这样通过多个实验探究同一个物理规律,不仅让学生感到通过探究所获得的结论是可靠的,更让同学们感到课本上的实验不是唯一的,可以用不同的器材、不同的实验方法进行实验,这样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活跃学生的思维,可以激发和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探索与创新欲望,使之达到不同层次创新能力培养的目标。同样在物理实验过程中,将同一器材尽可能地应用于不同实验之中,显示尽可能多的实验现象,发掘实验器材的新用途,也能实现创新。例如用钢锯条可以做许多实验:探究发声原因、音调跟频率的关系、响度跟振幅的关系、力使物体产生形变、磁化、光的直线传播、导电性能等等,这样的实验环境,能引导学生求异、求新,而不要拘泥于一种思维定势,能在实验中创出新意。

初中物理实验能力培养范文第4篇

1.教师要重视实验教学,理解实验探究的内涵,准确把握教学重点

实验探究教学,是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以学生独立的学习和合作讨论围前提,给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决疑难问题的活动,将自己所学的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的一种教学形式。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创造性思维和自学能力。力图通过自我探究,引导学生学会和掌握科学方法,做到自己能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实验探究是与物理学科特点相适应的一种学习方式,在实验探究过程中,不只单纯要求唯一的因果解释,而是追求开放的多种结论,不仅让学生知道科学结论,而且让学生经历原理、原则的推导过程,掌握研究问题的科学方法,发展学生的认识能力,从而形成学生合理的认识结构,培养学生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比如在“探究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教学中,以小组为单位,先猜想因素,再设计实验方式和途径,然后进行实验检验,学生也许会提出:跟液体温度、空气湿度、气候、液体表面积、表面气流快慢、液体质量、体积等等都能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许多猜想。然后让学生做了“比较一杯水和一桶水的蒸发”、“比较一杯开水和一杯冷水的蒸发”、“比较用电吹风和不吹风的两杯水的蒸发”等大量实验,当得到我们想要的结论时,一定不能忽视其他的猜想。有的教师说一节课怎么完成这么多内容呢?的确如果想都在课堂上完成是不可能,也影响本节的重点。但我们可以通过其他的方法来完成,如查阅资料,让学生写“影响液体蒸发快慢因素的探讨”实验报告。这样不仅能很好的完成课程任务突出重点,又能使学习得到延续。

2.教师要做好学生的实验组织者,着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实践是探究式学习的灵魂,我们应针对学生而言的“实践能力”着重强调学生的实验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这正是我们培养学生总体素质的首要目标之一。

实验教学中,我们应采用多种形式的实验探究以不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为此,我们可以进行演示实验让师生共同探究。比如,实验课上,碘的升华和凝华,可以采取对学生分组来完成探究。

另外,应不断加强学生的实践探究活动。且还要不断利用身边的物品开发、设计出各种物理实验,以更丰富课内和课外的探究活动。

3.教学中应当因材施教、循循善诱,不断培养学生的质疑提问能力

在课程改革的今天,作为物理老师无论在课堂上,还是在实验操作上,都要不断努力培养学生敢于向老师提问的能力。

首先,由于科学探究的要素之一就是提出问题,不断将问题作为探究的出发点。因此,在探究活动开始时,要不断努力创设物理问题情境,想方设法引导学生尽可能多地去发现新的物理情景与已有知识的冲突所在,从而提出一系列问题来,以激起广大学生的探究兴趣。

其次,现实生活中处处充满着物理知识。因为在物理教学中要根据学生已学过的物理知识和生活经验,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并还要注意及时表扬。

4.要时刻培养学生的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团结合作的探究精神

初中物理新教材中安排了三十多个学生探究实验,但大部分都不以个人为单位进行,而着重让学生分组进行。

在实验课探究中,应不断抓住良机指导每个学生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如记录实验数据,自觉养成实事求是、尊重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比如:在“观察水的沸腾”这一实验中,要及时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水沸腾前和沸腾后的水中气泡的现象,并将数据画成图表出来,再设法引导学生实事求是实验的精神。

另外,还要不断重视学生间的交流与合作,尽量安排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对各种想法、观点进行充分的交流和讨论。这样对于多数探究活动课来说,探究的过程比探究的结果更显得尤为重要。为此,在探究活动中,就不能为了赶进度而在学生还没进行足够的思考时草率地下结论。

5.要不断将物理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和自然现象的问题中,以着重培养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初中物理教学一直以来都重视物理知识在自然现象、科学技术和生活实践中的运用,以此来体现其科学价值,从而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首先,要尽量让学生搞一些家庭小制作,比如微型照相机、简易指南针等等。同时还要多布置一些探究性的问题:如挂衣钩是如何贴在墙上的?这样便可以拉进物理与生活的距离,且多让学生深切感受到科学的真实性,感受到科学与社会、与日常生活的关系,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和学习兴趣。

其二,要不断重视物理知识的实际运用。比如:在学完简单机械运动这一知识点后,应多组织学生亲自通过对自行车进行实物观察,尽量让学生说出自行车究竟运用了哪些简单的机械?只有如此,才至于让学生感到物理就在我们身边。这既激发了学生对物理课的学习兴趣,又能巩固了他们所学的知识,逐步培养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综合能力。

初中物理实验能力培养范文第5篇

关键词:初中;物理实验;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11)06-068-01

实验探究既是学习目标,又是学习方法,但有些学生实验能力较差,总是把注意力放到实验现象上,“小电灯亮了”便兴高采烈;“水迟迟不沸腾”便垂头丧气,这种只关注结果,不重视过程的实验教学也使学生的实验能力得不到提高。

一、培养兴趣,积极探究

采用各种实验吸引学生的眼球,刺激学生的神经,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促使学生积极探究,主动参与,自我体验。

1.用实验激发兴趣。例如,在讲解“大气压”一节时,可在装满水的杯子上用硬纸片盖住并倒过来用手托住,先让学生猜一猜:“水会不会流出来?纸片会不会掉下来?”,然后松开手让学生观察,结果意想不到的现象让学生惊叹,激发了学生对大气压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引发深思,使学生由“要我做实验”转变为“我要做实验”,进而在引导用注射器测量大气压的数值实验时,学生就会由被动变为主动。

2.用实验培养兴趣。例如,讲解“物体的浮沉条件”一节时,教师可选择这样的探究实验:先将一块木块和一只牙膏皮(卷成团),同时放入水中,让学生观察。根据实验现象教师提问:“为什么牙膏皮下沉,木块上浮呢?”有学生回答:“因为牙膏皮比木块重力大,所以牙膏皮下沉。”接着教师再利用天平称出质量相等的木块和牙膏皮,然后放入水中,牙膏皮仍然下沉,木块仍然上浮。教师再追问:“两个物体重力相同,为什么是牙膏皮仍然下沉,木块仍然上浮呢?”部分学生会感到难以回答,但有的学生会想到金属的密度比木块密度大,回答说:“牙膏皮密度大,所以下沉。”对此回答,教师可以不加肯定或否定。教师再继续取两块质量相同的牙膏皮,一块折成船形,一块卷成团,把它们同时放在水上,又见一浮一沉,教师再问:“相同材料,相同质量的牙膏皮,为什么形状不同会造成沉浮不同呢?” 这一追问,学生又会感到困惑不解。这样趣中设疑,疑中有趣,趣疑中有启发,使学生在兴奋状态中钻进去而培养了持久兴趣。

3.用实验发展兴趣。例如,学习了“弹簧测力计的原理”后,可以让学生用橡皮筋、几个重力已知的棋子、硬纸板、盒盖等自制实验器材测力计;学习了“光沿直线传播”后,可利用小孔成像现象,自制实验装置针孔照相机;学习了“物体的浮沉条件”后,可以让学生用注射器做潜水艇浮沉的模拟实验。兴趣起源于好奇心,增强于亲身实验中的成功感,学生自己的一吹一吸,一拉一松,既满足了他们好奇、好胜、好动的心理,又发展了他们的实验兴趣。

二、培养能力,训练观察

观察是研究物理最基本的方法,是获得物理知识的最基本途径,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应该在观察的目标性、敏锐性和理解性等方面下功夫,使学生拥有一双“慧眼”。

1.重视观察的目标性。观察的目标性是指能够对结构复杂的观察对象进行多角度、有主次、能持续的观察,能够对观察对象的局部和整体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都有清楚的了解。例如在观察水的沸腾实验中,就要引导学生对要观察的对象进行有主次的观察,对水沸腾前和沸腾时水中的气泡、水中发出的声音以及水的温度情况进行重点观察,这样学生就能抓住沸腾现象的主要特征,总结得出液体沸腾时的规律。

2.训练观察的敏锐性。观察的敏锐性是指能够捕捉到那些刺激性比较弱、比较隐蔽、呈现时间较短的现象。例如在电磁感应现象的实验探究中,一些学生只能观察到发生电磁感应时电流表的指针动了,而另一些学生能够注意到导体运动方向不同时,电流表指针的偏转方向也不同,还有极少数学生甚至能够观察到导体运动幅度不同时,电流表指针的偏转幅度也不同。这就是学生观察敏锐性的不同。在平时实验教学中,我们一般都要考虑实验装置简单,实验现象明显。这样对突出现象的主要特征、促进学生接受新知识是有利的。在探究实验中要引导学生关注那些“与众不同”的实验装置、“稍纵即逝”的实验现象。

3.提高观察的理解性。观察的理解性是指在观察活动中,要有思维活动积极参与,使观察到的现象与已知的相关知识不断发生联系,然后通过比较和分类,找出事物之间的异同点,从而总结出基本规律。如果学生的观察不与认知结构相互作用,就很容易出现“视而不见”的现象,那就算不上在观察。例如在冰的熔化实验中,有学生观察到试管中的冰不需要用酒精灯加热,如果观察就此到止,没有思考参与,那这种现象在脑海中就会“昙花一现”。不用酒精灯加热有什么好处呢?其实经过思考,学生就能深刻理解这样做可以使冰熔化速度不致于太快,便与观察冰熔化时的状态。

三、培养方法,启迪思维

在物理实验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学会实验的具体做法,掌握一些基本的实验技能,还要引导学生学会探究物理问题的实验方法,为培养他们的物理实验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例如在探究声音产生的过程中,实际上涉及到不少科学探究的实验方法:运用了比较的方法,即比较物体未发声时与发声时的区别;运用了归纳的方法,即通过大量发声的现象的归纳,发现发声的物体在振动;运用了转化的方法,因为人眼不容易直接观察到发声体的振动;探究时借助音叉触及面颊时的感觉,音叉击起的水花来显示音叉发声时在振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