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哲学的主要知识点

哲学的主要知识点

哲学的主要知识点

哲学的主要知识点范文第1篇

论文关健词:创新哲学 哲学创新 创新哲学

论文摘要:哲学创新与创新哲学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哲学创新是指马克思主义哲学自身的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体现。哲学创新必然要求对创新进行哲学研究,形成创新哲学。创新哲学是哲学的新分支,是研究创新的一般现象,揭示创新的一般特征、本质和规律的应用哲学。

一、创新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品质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对以往旧哲学的彻底变革和根本超越,是创新的产物。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之前,当时欧洲占统治地位的哲学是德国古典哲学。青年时期的马克思和恩格斯最初受到黑格尔哲学的熏陶,而后又受到费尔巴哈哲学的洗礼,但他们在革命活动中超越了前人,对德国古典哲学进行了彻底变革。马克思和恩格斯批判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吸取了其合理内核—辩证法;批判了费尔巴哈的形而上学,吸取了其合理内核—唯物主义,创立了自己的新哲学—彻底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是哲学史上的伟大革命,但它不是哲学的终极,而是哲学在更高的基础上向前发展的新开端。克思主义哲学的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本人从未为其哲学设置一个终点,把它变成封闭、僵死的体系,而是敞开通向真理的大门,为这一学说的再发展留下了无限广阔的天地。马克思列宁主义并没有结束真理,而是在实践中不断地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马克思主义哲学诞生150多年以来,自身一直地不断创新、不断发展。不仅马克思主义哲学创始人对他们的哲学作了发展,他们的继承者普列汉诺夫、列宁、斯大林、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等都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了重大的创新和发展。他们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新的时代特征有机地结合起来,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本国的实际有机地结合起来,既从实践和生活中源源不断地汲取营养,又不断地从批判旧东西中发现新东西,不断把马克思主义哲学推向前进。

马克思在谈到辩证法的本质时指出:“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存事物的必然灭亡的理解;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从不断的运动中,因而也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就具有这种辩证法的本质,是不断创新、不断发展的学说。“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的教条。 “以为人们可以到马克思的着作中去找;一些不变的、现成的、永远适应的定义”那只是一种“误解”因此,决不能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作万古不变的教条,而应随着实践的发展不断地创新马克思主义哲学,随着时代的前进而不断地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哲学创新就是指马克思主义哲学自身的这种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体现和二根本要求。

二、哲学创新必然形成创新哲学

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时代精神的精华。这就是说,任何哲学都是一定时代的哲学,只有真正摸到了自己所处时代的脉搏,映现了自己所处时代的精神,从而真正把握了自己所处的那个时代的哲学才是真正的哲学。所谓时代精神是关于一定时代内容的本质特征的集中表现。哲学从总体上反映把握时代的基本内容,反映时代的本质特征,因而是时代精神的精华。时代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时代的本质特征也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因而时代精神也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哲学创新就是要根据时代的不断变化,把握新的时代本质特征,概括和提炼新的时代精神。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真正的哲学,理应把握新的时代本质特征,概括和提炼新的时代精神。

如果说上个世纪的时代是工业经济的时代,那么新世纪的时代就是知识经济的时代、信息时代。信息时代的基本特征就是创新,知识经济就是创新经济。知识经济是建立在高新技术基础上的以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为基础的经济,是知识经济化和经济知识化的产物,是当今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结果,是知识创新的结晶。在知识经济中,科学技术和知识处于基础地位,起决定作用。以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为代表的高科技产业成为知识经济的支柱产业,科技创新、管理创新、制度创新、服务创新乃至整个知识的创新,成为知识经济发展的关键。知识经济的根本特征就是创新,知识经济是创新经济。

事物的根本特征是标志着该事物得以成立的根本点,是本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主要点。创新作为知识经济的根本特征,是知识经济区别于其他经济的主要点。农业经济、工业经济虽然也有创新,但创新数量少、速度慢、周期长,经济的增长主要靠资本和劳力的投人,知识创新不是主要因素,不构成这些经济的主要点、根本点。而在知识经济中,知识创新的周期相对较短,创新步伐越来越快,产品更新换代具有加速度的性质。上个世纪80年代技术产品的一般寿命为30年左右,90年代则为20年左右,世纪交替之际则更短。有些高新技术产 品的寿命甚至只有几年、几个月,就需要更新换代,计算机领域的产品更新周期已降为6个月左右。着名的摩尔定理恰好说明了这一点。美国的微软公司,正因为它不停地提供社会 需要的新产品,才在短短的20多年的时间内,搜取了数千亿美元的财富,也恰好说明了这一点。可见知识经济需要不停地开发、不停地创新。要是没有创新,科技就不能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就不会出现,知识经济也不会存在和发展。创新成为知识经济的命脉,成为知识经济的根本所在。正是看到了这一点,国家主席江泽民才在近年来多次强调:“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正因为创新成为知识经济的命脉,成为当今时代的本质特征,成为新的时代精神,对创新进行系统的科学的研究,就成为知识经济时代的主要课题,成为知识经济时代的呼唤。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时代精神的精华,理应关注新时代的呼声,把握新时代的基本特征,提炼新的时代精神,为时代提供理性的力量。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的创新,就必然要把创新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形成创新哲学。

三、创新哲学是一门新的应用哲学

创新哲学与哲学创新是不同的概念。哲学创新是指马克思主义哲学自身的与时俱进,是指哲学要随着实践的发展和时代的变化而不断前进。创新哲学则是关于创新的哲学,是以创新为对象的哲学,是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对创新的一般问题进行哲学探讨的科学,是对创新的哲学审视。因而它是哲学的一个新分支,是一门新的应用哲学。 创新哲学是研究创新一般现象,概括创新一般本质,揭示创新一般规律的科学。任何科学的建立,都必须有它特定的研究对象,有它基本的问题。创新哲学研究的对象,就是人类社会的一般创新现象,或者说是人类社会各种创新都具有的共同现象。就这一点来说,它同创新学是一致的,它同创新学有许多共同的地方。因此从这意义上讲,创新学也可以说是创新哲学。但它同创新学也有层次上的一定差别。创新学研究的根本任务,就是通过研究创新现象,揭示创新的内在机制,说明创新的一般规律,着重提高人们的创新能力。而创新哲学则强调对创新现象的哲学审视和批判,对创新一般知识进行反思,提供创新的精神和理念。因此创新哲学是创新学的理论基础。

创新哲学研究的一般创新问题,是各种具体创新现象都:具有的共同问题,如创新的本质和特征、创新的根源和基础、二创新的地位和作用、创新的价值和意义、创新的类型和结构、创新的要素和机制、创新的过程和变化规律、创新的主体和客三体、创新的能力和素质、创新的意识和思维、创新的原则和方法、创新的环境和条件、创新心理和创新人才培养等。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和反思,形成理性的范畴,就是创新哲学的基本通任务。

创新哲学研究的根本任务,就是通过研究创新现象,揭示冬创新的本质和一般规律,提供创新的一般理念。创新是一个么复杂的系统工程,它由许多相关要素按照一定结构组成,其中任何一个要素的变化,都影响创新的进程和效果。人的身体于和心理,特别是人脑这个复杂系统,是创新的主体,直接决定创新的进行和成败。人的心理素质如何,人的创新意识和创 新思维怎样,人的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关系怎样,是创新哲学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创新有哪些内在要素,它们有哪些内在联系,性质和作用怎样,都是创新哲学必须回答的问题。创贡新哲学也要研究创新的条件和环境,没有一定的条件和环境,任何创新都不能进行。创新哲学特别要研究创新的根源和基础、创新的地位和价值,关注创新的伦理意义,突出创新对人类的影响、对自然的影响,审视每项创新的终极意义。特别是对一些技术创新,要进行哲学批判,揭示其利弊,为人们制定其应用的伦理原则提供理念。

哲学的主要知识点范文第2篇

[论文摘要]要提高高校马克思主义哲学课程教学的教学质量,应对其进行准确的定位,把握好教学知识板块的划分,教学重点、难点的确定、选择运用合适的教学方法。

由于哲学研究的是关于整个世界一切事物的共同本质和普遍规律,它与各门具体科学研究某一领域的特殊规律不同,决定了它是一门抽象的理论性学科,学习哲学既要具备各门具体科学知识,又要有较高的抽象思维能力,才能够学好。正因为如此,一些学生感到哲学难学,其原因或是各门具体科学知识贫乏,不扎实,或是抽象思维能力不高。这给哲学教师提出了教学上的具体问题,即如何教好哲学,在教学方法上如何创新改进,如何提高哲学课的教学质量。本文就此作一探索。

一、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课程准确定位提高本课程的教学效果

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课程,应从理论灌输、方法论培养、思想政治教育三方面定位,做到三位一体,以提高本课程教学的整体效果。

一是从基本概念、原理着手,强化本课程的理论灌输。要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立场观点,首先必须弄清其基本概念和原理,讲清楚基本概念原理是本课程教学的首要前提。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指导思想、教学时间安排、教学方法运用等方面,突出概念原理的教学。马克思主义哲学课程是由一系列基本的概念原理构成的,只有学好基本概念原理,才能运用它对社会生活、自然现象进行深刻的分析,这可称为“以理论事”,突出的是“理”而不是“事”,强调的是“事”为“理”服务。而在以往的哲学教学中,有的教师主张不从理论着手,大讲社会生活自然现象,然后引出理论,即“以事论理”,突出的是“事”而不是“理”。这种教学模式,在教学内容安排,教学时间分布,教学方法运用等方面强化了“理”为“事”服务,而不是“事”为“理”服务,显然不符合哲学课程理论性强的特点。

二是从方法论原则着手,培养科学的思维方式。方法论是关于方法的理论,是观察问题和处理问题的一般指导原则。在观察和处理问题时,必然涉及到思维方式,思维方式是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理性的、理论的认识方式。思维方式在认识活动中决定思维指向和思维侧重点,是信息处理和转换的内在机制,决定着主体能否正确认识和把握客体以及认识正确性的程度。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辩证法、认识论、逻辑学、方法论具有同一性,哲学思维是一种高度抽象化和理论化的思维,具有思辨性特点,运用到科学的思维中和实际工作中,形成科学的方法论系统,并能不断开拓思维空间。大学生思维特点是抽象思维能力尤其是辩证思维能力得到高度发展,思维的逻辑性、独立性、批判性、灵活性、创造性等品质逐步形成。在哲学课教学中对大学生进行方法论、思维方式的培养,既是哲学课程本身的内在要求,又符合大学生思维的特点。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过程的一条红线,应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把哲学原理变成分析问题的方法。

三是从思想政治教育着手,进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哲学本身就是世界观的理论体系,而人生观、价值观又是世界观在人生目的、价值取向问题上的演绎和具体表现。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要重视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通过教学,使学生树立共产主义世界观,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学会做人,明确人生的意义,确立正确的价值取向,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使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与社会发展进步方向一致。应当注意,马克思主义哲学课程教学的思想政治教育,不是单纯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它是通过马克思主义哲学一系列原理的教学体现出来,如果脱离一系列原理的教学,单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那就完全失去了马克思主义哲学课程本身应有的哲学原理教学的功能。

以上哲学课程教学三个方面功能的定位,应紧密联系,互相贯通,互相渗透,融为一体,不可偏废。而基本概念、原理的灌输又是最基本的定位,它的教学效果的大小,决定和影响着方法论和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实现程度。

二、从整体与部分的联系上把握哲学内容的体系从而确定哲学内容的知识板块

现代认知学习论认为,学习的本质是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使学科的基本结构转变为学生头脑中的认知结构。学科的基本结构指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基本方法。当学生掌握和理解了学科的基本结构,就容易掌握整个学科的具体内容。在哲学教学中,我们可以从整体与部分的联系上,从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其相互联系上,把握哲学内容的体系,确定哲学内容的知识板块,形成哲学课程的认知结构。整体和部分是辩证的统一体。整体由部分组成,从整体宏观的视野出发,对部分进行单独的、分别的研究,能深刻地把握整体。割断联系,抛开整体,就看不清各个组成部分,离开部分,就不能从宏观把握整体的面貌。辩证法强调从整体以及整体与部分,部分与部分的联系上分析问题,反对只见部分不见整体的片面的孤立的形而上学观点。

要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容体系确定其知识板块,必须了解其本质特征。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以科学实践观为核心,辩证法和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相结合的严整的科学哲学体系,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唯物主义与辩证法,自然观与历史观是互相联系的板块结构,是相互渗透的统一体。因此,可以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分解为四大板块,即辩证的唯物论、唯物的辩证法、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历史唯物主义。这样划分的理由有三点:1、符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特征,使唯物主义、辩证法、认识论、唯物史观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有利于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内容的理解。2、既从哲学内容的体系出发,涵盖了全部哲学基本原理,又突出了各个部分内容的侧重点。即马克思唯物主义是辩证的唯物主义,该板块重点是突出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是唯物的辩证法,该板块重点是突出辩证法;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该板块重点是突出认识论;马克思主义历史观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历史观,该板块重点是突出唯物史观。这种划分考虑到整体与部分的联系,使各个知识点有机地联系成一个严密的整体。正如列宁所说的“在这个由一整块钢铸成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绝不可能去掉任何一个基本前提、任何一个重要部分。”(《列宁选集》,3版,第2卷,221-223页。)3、便于教学的有序进展。一般来说,哲学教学顺序按上述板块顺序推进,不可颠倒。当然,我们看到,近年来出版的有的哲学教材,将以上四个板块作了变动,如将“实践”的知识分割在“唯物主义”和“认识论”两个板块中,使这一知识点显得分散,不利于教学。

三、从知识体系大厦的构架和支撑上确定马克思主义哲学课的重点

重点是相对一般而言的,在一个知识体系中,重点的知识就是指处于基础性的、核心的、支撑大厦的基本理论、基本规则。就马克思主义哲学课程而言,其重点应该有6个。1、物质观及其与意识的关系。2、辩证法的三大规律: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3、认识的辩证规律及其真理观。4、社会基本矛盾: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5、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原理。6、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原理。

确定上述6个重点的理由。1、物质观及其与意识的关系,这是哲学课首先必须理解和掌握的知识,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或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是全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不懂得物质的原理,可以说就不能正确理解什么是唯物主义,离开物质原理,马克思主义哲学大厦就失去了根基。所以,掌握了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原理,也就坚持了唯物主义。2、把辩证法的三大规律作为重点的理由是,要坚持彻底的唯物主义,就必须辩证地看世界。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彻底的唯物主义,又是彻底的辩证法,是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高度统一。最能体现辩证法内容的就是三大规律,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事物发展源泉和动力,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事物发展的两种状态;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事物发展的趋势和道路。这两个规律又是对立统一规律从不同侧面的展开。掌握这三大规律,特别是对立统一规律,也就掌握了辩证法的基本内容。如果说不懂得三大规律特别是对立统一规律,也就不懂得辩证法。3、认识论是关于认识的哲学理论,它把认识本身作为思考的内容和研究的对象。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贯穿于认识论,就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由此,就提出了认识的辩证规律(实践与认识的关系)和认识的真理性问题。所以,要掌握认识论,就必须掌握认识的规律和认识的真理性问题,否则就不懂得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4、历史唯物主义是辩证唯物主义在社会历史中的运用,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板块,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以往旧哲学的一个根本标志,其内容非常丰富。社会基本矛盾作为重点,是因为它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力量,而其中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构成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生产力又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动力。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构成社会形态。由生产力一一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一一上层建筑,层层决定作用和层层反作用,构成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推动社会发展。所以社会基本矛盾囊括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把它们作为重点,理所当然。如果不懂社会基本矛盾,可以说就不懂什么是历史唯物主义。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原理,是在社会基本矛盾原理的基础上,从社会主体即人的观点出发,来做更深人的阐发。因为社会规律是通过人来实现的,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动力,生产力的构成中,劳动者是主导性因素。在某种意义上说,这一原理是社会基本矛盾在社会主体问题上的展开和深化,所以,这一原理应该作为重点。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属于社会文化结构领域,对文化进行专门的研究是必要的,所以也应作为重点。

四、突破难点是提高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质量的一个关键

就某一学科来说,其概念原理都有特定的载体,如数学概念、原理的载体有点、线、面、正负数等,物理学的概念、原理的载体有力、速度、热、光、电等。这些学科一般能通过实物、模型、演示、运算等方式和手段来认知,有直观性、具体性的特点。而哲学学科理论是这些具体科学理论的概括,没有直观、具体的载体,它是对这些具体学科理论的再概括、总结、提炼,因而就更抽象。由此,人们误认为哲学是玄虚缥缈、高深莫测的学问,给哲学教学也带来了难度。如何攻克哲学教学的难点,是提高哲学课程教学质量的一个关键。

一是注重原理的系统性、完整性、准确性。哲学原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是指一个哲学原理是由诸多要素相互联系构成的整体。在讲授原理时,对每个要素都要进行分析讲解,给学生一个系统的、完整的理论构架,要避免零碎地、片面地讲解原理。注重原理的准确性,是指对原理内容的概括、提炼、表述方面保持准确,避免曲解、误解。一般来说,哲学教师讲授哲学原理时,需要对原理重新概括提炼,以文字形式写成讲稿,讲稿要求准确,口头表述时,同样要求准确。

二是讲求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哲学理论是一系列抽象概念和严密逻辑构成的范畴体系,与各门具体科学知识不同,仅仅记住这些概念及其相互关系,并不等于真正懂得和掌握哲学理论的真谛,因此,必须使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用哲学理论分析社会热点实际,使哲学教学由空洞、抽象、枯燥转变为丰富、具体、生动。但同时,也应避免片面渲染、夸大实际事例,就事论事。

哲学的主要知识点范文第3篇

这样一来,重写中国哲学史的问题就转化为如下的问题,即如何实现中国哲学史“总体写作思路上的实质性变化”?毋庸讳言,我们这里说的“总体思路”涉及到哲学观。换言之,对于任何一个有志于重写中国哲学史的人来说,如果他还没有确立起新的哲学观,那么,“重写”就只是一个修辞学意义上的口号。要言之,没有新的哲学观,就不可能有新的中国哲学史。然而,任何一个研究者要确立起新的哲学观,就必须对传统哲学观的弊端有深刻的认识。事实上,不了解哪些哲学观是旧的,又如何知道另一些哲学观是新的呢?众所周知,哲学作为学科是唯一的,但哲学观却是多元的。所以,我们不能说:“张三有张三的哲学,李四有李四的哲学”,而只能说:“张三有张三的哲学观,李四有李四的哲学观”。既然哲学观是多元的,那么从不同的哲学观出发撰写的中国哲学史就会在总体思路上呈现出不同的面貌。 

当然,所有对中国哲学史的有效的“重写”都蕴含着一个前提,那就是对传统的中国哲学史著作所蕴含的哲学观的批判性反思。事实上,没有这样的前提,“重写”根本就是不可能的。那么,在传统的哲学观中,哪些哲学观至今仍然具有重大的影响呢?我们认为,主要有以下三种哲学观:一是把哲学理解为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斗争;二是把哲学理解为对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与总结;三是把哲学理解为关于世界观的学问。下面,我们逐一批判这三种传统的、影响深远的哲学观。 

哲学是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斗争吗? 

把哲学理解为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之间的斗争,把哲学史理解为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之间的斗争史,进而简单地把唯物主义与进步、唯心主义与反动等同起来,构成了一种简单化的、但又极有影响力的哲学观。不少治中国哲学史的学者深受这一哲学观的影响。比如,张岱年先生在《中国唯物主义思想简史》(1957)中就这样写道:“中国哲学的历史和别的国家的哲学一样,是唯物主义的发生发展的历史,也就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斗争的历史。”①在这样的表述方式中,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之间的斗争几乎成了哲学的代名词。 

其实,马克思主义的经典作家从未把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作为正价值与负价值简单地对立起来。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1843)中,马克思指责那种撇开社会历史、奢谈抽象物质概念的唯物主义是“抽象的唯物主义”,它与同样撇开社会历史、奢谈心灵作用的“抽象的唯灵论”实际上是同一个东西:“抽象的唯灵论是抽象的唯物主义;抽象的唯物主义是物质的抽象的唯灵论。”②在《神圣家族》(1844)中,马克思进一步深化了对“抽象的唯物主义”的批判。他在批评霍布斯把几何学家的抽象感性取代日常生活中的感性时,气愤地写道:“唯物主义变得敌视人了。”③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1845)中,马克思在批评旧唯物主义的被动性时指出:“和唯物主义相反,能动的方面却被唯心主义抽象地发展了,当然,唯心主义是不知道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④这些论述表明,马克思并没有把唯物主义的一切形式都作为正价值而与唯心主义对立起来。事实上,在唯物主义的所有形式中,他肯定的只是“实践唯物主义”,而对其他形式所具有的共性———抽象性进行了不懈的批判,同时也对唯心主义的能动性作了高度的评价。众所周知,列宁也在《哲学笔记》(1895-1911)中写道:“聪明的唯心主义比愚蠢的唯物主义更接近于聪明的唯物主义。”⑤这段重要的论述实际上消解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之间的那种被夸张的、简单化的、绝对的对立. 

从上面的论述可以看出,把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抽象地对立起来,作为哲学研究的核心内容,不但把哲学研究简单化了,而且也把唯物主义、唯心主义这两种不同见解抽象地对立起来了。而哲学和哲学史研究的丰富性则表明,这种黑白两分的、贴标签式的做法是毫无意义的。比如,就老子学说是唯物论还是唯心论来说,任继愈先生在其哲学史著作中先后有过两种不同的见解。但仅仅满足于给历史上的哲学家贴标签,又有什么意义呢?事实上,如果把这样简单的思路引入到中国哲学史领域中,中国哲学史研究必定会走进死胡同。历史和实践已经证明了这一点。 

哲学是对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与总结吗? 

把哲学理解为对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与总结,也是一种广有影响的哲学观,至今仍然被许多研究者所认同。肖前等人主编的《辩证唯物主义原理》主张:“哲学则是关于自然知识、社会知识以及思维(认识)知识的概括和总结。”①毋庸讳言,这一传统的哲学观也为中国哲学史的研究者们所认同。肖萐父等主编的《中国哲学史》也肯定:“这种哲学认识,来自人类在不同发展阶段的历史实践中对各种具体科学知识的概括、总结和反思。”②毫无疑问,这种哲学观也制约着人们对中国哲学史的看法。然而,这种哲学观至少存在着以下三个缺陷: 

其一,“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这样的提法并不能涵盖哲学与之打交道的全部知识。比如,数学知识就既不属于自然知识、社会知识,也不属于思维知识的范围内;同样地,语言学、修辞学、音韵学等方面的知识,也既不从属于自然知识、社会知识,也不从属于思维知识。何况,“知识”这一表达方式也是不严格的。比如,宗教是与信仰相关的,我们当然不能说信仰也是一种知识。记得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1781)的第二版序言中曾经说过:“我必须扬弃知识,为信仰开拓地盘。”③十分明确地把信仰与知识分离开来。所以,“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这样的提法不仅是不完整的,而且也是不严格的。 

其二,就“概括”这个术语而言,它关涉到的是形式逻辑中的归纳方法。比如,在与自然界打交道的过程中,我们发现:金属a是导电的,金属b也是导电的,金属c也是导电的……。于是,我们就“概括”出如下的结论:一切金属都是能够导电的。然而,用归纳法获得的真理是否具有普遍必然性呢?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当代科学哲学家波普倡导的“反归纳主义”就指出了这种以“概括”为特征的归纳方法的局限性。在他看来,即使人们发现10万只天鹅是白的,也不能合法地“概括”出如下的结论:一切天鹅都是白的。因为说“一切天鹅都是白的”意味着说话者必须担保今后还没有出生的全部天鹅也必须是白的。事实上,在经验生活中,谁都无法担保这种普遍必然性。前面提到的命题“一切金属都是能够导电的”同样缺乏普遍必然性,因为除非你能担保将来可能发现出来的金属也都是能够导电的,否则你就无权作出“一切金属都是能够导电的”这样的全称肯定判断,而至多只能这样说:“迄今为止发现的金属都是能够导电的。”问题还在于,像“概括”这样的表达方式限制了哲学所能采纳的逻辑方法,仿佛哲学只承认归纳方法,而完全不考虑演绎方法。事实上,演绎方法在哲学研究中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如果说,归纳方法只能导出偶然真理,亦即缺乏普遍必然性的真理,那么,演绎方法才蕴含着对必然真理,亦即具有普遍必然性的真理的认同。举例说来,假如我们接受了这样的大前提:“一切人都会死的”;又接受了这样的小前提:“xxx是人”;那就一定会引申出一个必然性的结论:“xxx会死的。”不管“xxx”是什么人,其结论都具有普遍必然性。可见,只承认“概括”功能的哲学在逻辑上是不完整的。 

其三,就“总结”这个术语而言,它关涉到的只是对以往已经发生的事实和观念的回顾。这使我们很自然地联想起黑格尔的哲学观:“哲学作为有关世界的思想,要直到现实结束其形成过程并完成其自身之后,才会出现。……密纳发的猫头鹰要等黄昏到来,才会起飞。”④按照这样的哲学观,哲学只能面对和“总结”过去,无法面对和预期将来。 

换言之,哲学只能做黄昏到来时才起飞的猫头鹰,却不能成为早晨啼鸣、面向白天的雄鸡。然而,我们知道,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1844)中强调的正是哲学的预期功能:“一切内在条件一旦成熟,德国的复活日就会由高卢雄鸡的高鸣来宣布。”①显然,只肯定哲学的“总结”功能,必定会忽略它的“预期”功能。要言之,把哲学理解为对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的观点显然是成问题的。把这样的哲学观引入到对中国哲学史的研究中,全部哲学命题就只能在偶然真理的框架中挣扎。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吗? 

把哲学理解为关于世界观的学问,也是一种传统的、影响深远的哲学观。什么是世界观呢?肖前等主编的《辩证唯物主义原理》认为:“所谓世界观(亦称宇宙观),就是人们对于整个世界、整个宇宙,包括自然界、社会历史和人的思想统统在内的根本观点。”②只要认真加以考察,就会发现,这种哲学观也有着本质性的缺陷: 

首先,这里使用的“世界”概念就是成问题的。一方面,把作为认识者的人和作为认识对象的“世界”分离开来并对立起来了。其实,海德格尔早就告诉我们,作为人之存在的“此在”乃是“在世之存在”(in der welt sein),四个德文词都是用连字符号联系起来的,意在表明,人与世界是不可分离的。世界就是由人的生存活动构成的。换言之,人的生存活动的展开就是世界。另一方面,把世界理解为“自然界、社会历史和人的思想”这三个层面的总和,也是成问题的。因为在这里体现出来的只是时间在先的观点,也就是说,最先存在的是自然界,接着是社会历史,最后才是人的思想。而被忽略的正是逻辑在先的观点。按照这种观点,逻辑上具有先在性的恰恰是人的思想和社会历史,而自然界只是在这样的逻辑先在性的基础上才能得到合理的说明。比如,在老子研究中,有的学者认为,老子的重大贡献是揭示了自然界、社会历史中的辩证法。这样的见解就蕴含着对老子思想的根本性误解。其实,老子的思想本质上是政治哲学,其逻辑起点是如何治理好一个国家。如果他谈到自然界的某些辩证的现象,目的也只是为了以更形象的方式阐明自己的治道,即政治哲学的观点。所以,必须重新反思“世界”这一哲学研究中的基础性的概念。 

其次,这里使用的“世界观”概念也是成问题的。一方面,按照康德的看法,“世界”乃是一个超验的物自体,而物自体是不可知的。当人们运用知性范畴,试图去认识作为物自体的“世界”时,就会陷入二律背反。在维特根斯坦看来,世界的整体意义必定在世界之外,所以人们是无法把握的:“6 44 神秘的不是世界是怎样的,而是世界是这样的。”③既然整体世界是不可认识的,人们的“世界观”又是如何形成的呢?它们的可靠性又在什么地方呢?另一方面,海德格尔认为,“世界观”的概念是在18世纪末出现的,虽然其含义不无变化,“不过,‘世界观’一词仍然保持自身为表示人在存在者中间的地位的名称,这个情况给出了一个证明,说明一旦人已经把他的生命当作主体带到了关系中心的优先地位上,世界如何决定性地成了图像”④。在海氏看来,“世界观”这个术语正是近代主体形而上学形成的一个标志,人们不但不应该以价值中立的方式来谈论它,而且应该对它进行深刻的反省和批判。海氏还指出:“世界观虽然需要并且利用哲学的博学,但它不需要任何一种哲学,因为它作为世界观已经接受了某种特有的对存在者的解说和构形。”⑤这就使无批判地使用“世界观”的概念成为哲学上的不合法的行为。 

最后,“学问”这个术语也暗含着一种倾向,即哲学与实践活动的分离,仿佛它只是人们关于世界的一种看法、一种观点,而并没有把蕴含在哲学内部的根本要求———“知行合一”凸现出来。 

上面的分析表明,把哲学理解为关于世界观的学问也是站不住脚的,而把这样的哲学观引入到对中国哲学史的研究中,也是不可能对它作出原创性的说明的。 

哲学的主要知识点范文第4篇

摘要: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目前我国的经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马克思主义哲学始终作为我们这个社会的精神导向不断影响着我们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但在每个时代背景下,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解都被烙印上了很明显的时代标签,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身在也不断的发展与创新中进一步完善。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 哲学 发展 创新

作为一门已经经过验证并成功的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世界观和价值观方面的贡献是伟大的,而从未来的角度看,这种贡献是无限的。因此界定发展与创新的对象,还是要从世界观和价值观入手,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以马解马”。

“以马解马”,简单的四个字所传达的并不是在现有这回研究成果上从事向内探索的工作,而是从广义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架构中寻求新时代的社会特征,反过来针对当下的社会现状和社会形势融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哲学内容,是一种由内向外的探索过程。

哲学是否是一门学科,一种知识,这是一直以来广受争议的问题,至今已形成了许多不同的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理论或系统化的世界观;第二种观点则认为哲学包含多种知识,多门学科,世界观、历史观、价值观、人生观、方法论等;第三种观点同意第二种观点,但同时他们认为哲学的核心是世界观,即本体论。第四种观点认为哲学是知识,但不是一般的知识,一般知识是认知、真知,而哲学是睿知,包含价值观。还有第五种观点则认为哲学包含知识的一面,但本质不是知识,而应该是反思,是批判。而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何性质,包含哪些内容,也是议声一片,未有定案。第一种观点认为它是关于世界观的科学理论,称为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最确切的,把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并列起来是为了强调并突出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性;第二种观点认为科学的区分应以对象为标准,马克思主义哲学应该是包含其他适当科学的一个有机整体;第三种观点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种把握世界方式的有机整体,是政治意识、方法论和价值定向的有机统一;第四种观点认为它就是辩证的历史的唯物主义;第五种观点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要理念是“实践”而不是“物质”,它注重的是人类社会而不是自然界,可把它称为实践唯物主义;第六种观点认为能全面表明它内容的概念名词是“辩证的历史的实践的唯物主义”。

然而,不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性质或是内容上的定义与概念如何众说纷纭,可以肯定的一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是有利于人类社会发展的,时至今日,以中国社会主义发展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为例,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与时俱进要求下,又有哪些发展与创新呢?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中国发展的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1949―1965年新中国成立初期,这一时期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得到了广泛普及。建国初期,马克思主义哲学被党中央确立了指导地位,撰写的《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初步论述了社会主义社会的辩证法。同时,在理论界,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如冯定著的《平凡的真理》、艾思奇主编的《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在当时中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第二个阶段是1966―1976年十年时期,这一时期马克思主义哲学受到了极大的冲击。马克思主义哲学被扭曲误解,唯心主义盛行,形而上学大肆其道,出现了如造神运动、精神万能、斗争哲学、影射史学等一系列违反科学的思想,这给当代中国的哲学史留下了惨痛的一笔。第三个阶段是1977至今,“”的粉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及之前真理标准讨论会议的召开,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复苏和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这一时期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发展可以用大发展、大繁荣来概括。国内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深度与广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潮,也取得许多令人振奋的傲人成绩。如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丰富与发展,这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达到了一个崭新的阶段与境界。

二、新时期“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继承与发展

提出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融会贯穿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方法论于其中,内容科学、逻辑缜密。比如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关于矛盾分析的方法论在新时期条件下,在“三个代表”思想中的体现。第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寓矛盾分析法于其中,即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及矛盾普遍存在的相关方法论,科学地分析判断了我国新时期的新情况、新问题,敏锐地把握了新时期的主要矛盾,在对我国所处的国内外形势进行深刻而正确的分析的基础上,从根本上回答了在新的历史时期,我国在建党问题上“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重大历史问题。第二,党的先进性问题,是党存在与发展的根本依据,是决定党生死存亡、兴衰成败的根本问题,在这个问题上,“三个代表”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普遍联系、不断发展的哲学观点,解决了如何保持党的先进性的问题 第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时也坚持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理论与实践、历史与逻辑、继承与创新相统一的科学观点。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的理论体系,实践的发展要求从实际出发,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我国进行新情况与新问题的研究与解决,“三个代表”重要的思想在此基础上作出了它新的发展。如“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则是从实际出发,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观点,根据新时期我国国内根本矛盾的变化提出的新的发展方向与要求。

三、科学发展观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新与发展

科学发展观是中国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继承与发展最重要的表现形式之一。它对于我们如何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与发展,如何认识和改造世界有着极大的意义。比如,从最基本的对社会发展的问题上来看,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史观认为,实践内包含着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一是追求真理的过程,二是实现价值的过程。而在科学发展观的概念里,社会发展从本质上是合规律性(即社会发展是社会主体认识和遵循社会客观规律的进程)与合目的性(即合乎社会主体目的的进程)内在统一的进程。两者也是不可或缺的整体,这是科学发展观对发展本质的新揭示。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探究与发展,中国正在并一直都锲而不舍地努力着,科学发展观不仅是对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继承与发展,更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与探索的新高度。

参考文献:

哲学的主要知识点范文第5篇

①人的理性为自然界立法

②太阳每天东升西落

③世界是一团永恒燃烧的“活火”

④中美关系是当今世界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

⑤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A. ①②③ B. ①③⑤

C. ②④⑤ D. ②③④

2. 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融合度越来越高,不仅仅是世界影响中国,中国也影响了世界,整个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世界。 上述材料表明( )

A. 哲学就是对经济生活的概括

B. 哲学对经济生活具有指导作用

C. 哲学源于具体的经济生活

D. 哲学与我们的社会密切相关

3. 暗示有着不可抗拒和不可思议的巨大力量,积极的自我暗示往往会使别人不自觉地按照一定的方式行动,最后的结果会如同你自己暗示一样,呈现在你眼前。这种观点体现了( )

A. 世界观决定实践的结果

B. 方法论指导世界观

C. 世界观比方法论更重要

D. 世界观决定方法论

4. 我国青年数学家杨乐、张广厚在研究函数值分布论中两个主要概念――亏值和奇异方向的时候,用对立统一观点作指导,认识到两者之间存在着对立统一的关系,又经过艰苦的数学研究,求出了两者之间的数学表达式,取得了具有世界水平的成果。这说明了( )

A. 哲学为具体科学的发展提供世界观的指导

B. 哲学为具体科学的发展提供具体的研究方法

C. 具体科学推动哲学的发展

D. 世界观决定方法论

5.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发挥哲学社会科学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这体现了( )

A. 要有世界观和方法论,就必须学习哲学

B. 哲学可以使我们正确的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

C. 哲学为具体科学的发展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D. 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知识的概括

6.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每年11月份的第三个星期四定为“世界哲学日”,其宗旨是鼓励世界各国与其他民族分享他们的哲学传统,促进哲学教学的发展,更好地发挥哲学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巨大促进作用。关于哲学与具体科学关系的认识正确的是( )

A. 哲学是各门具体科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发展推动着哲学的发展

B. 哲学是“科学研究之母”,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

C. 哲学是“科学之科学”,是对科学的最高概括

D. 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中最普遍、最一般规律的学科

7. 寓言最早都是劳动人民的口头创作。“锯竿进城”“瞎子摸象”“郑人买履”、“刻舟求剑”、“守株待兔”等,这些寓言故事除了使人哑然失笑之外,还充满哲学智慧。这说明( )

A. 哲学智慧产生于寓言故事

B. 哲学的任务就是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C. 哲学是一门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

D. 哲学源于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8. 从19世纪开始,自然科学的研究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进入了整理材料、寻找内部联系和跨门类研究的阶段,形而上学的自然观逐渐被打开了一个又一个的缺口。特别是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这三大发现,揭示了自然界的物质统一性以及各种物质形态之间联系和发展的辩证性质,为哲学总结自然现象以及认识它们的一般规律提供了可靠的知识基础。这两段话是在强调( )

A. 具体科学是哲学发展的基础

B. 哲学是具体科学知识的总汇

C. 哲学指导具体科学研究

D. 哲学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

9. 牛顿是古典力学的奠基人,在自发唯物主义思想的指导下创立了万有引力理论。晚年的牛顿由于信奉上帝,认为还存在来自上帝的“第一推动力”,结果一事无成。这说明( )

A. 离开哲学,具体科学就不能取得进步

B. 具体科学为哲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C. 哲学是科学的科学,没有哲学,科学就会失去正确方向

D. 哲学和具体科学密切联系、不可分割

10. “人体是一架会自己发动的机器,一架永动机的活生生的模型。它由体温推动,由食料支持。没有食料,心灵便渐渐瘫痪下去,突然疯狂地挣扎一下,终于躺下,死去。”这里所表达的观点属于( )

A. 主观唯心主义 B. 客观唯心主义

C. 机械唯物主义 D. 辨证唯物主义

11. 东汉时期的王充有论:“夫天不能故生人,则其生万物亦不能故也,天地合气,物偶自生矣。”下列观点与王允的观点一致的是( )

A. 气者,理之依也

B. 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

C. 理生万物,理主动静

D. 人的理性为自然立法

12. 划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标准是( )

A. 思维决定存在的问题

B. 存在决定思维的问题

C. 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D.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13. 恩格斯认为:“物质本身是纯粹的思想创造物和纯粹的抽象。当我们把各种有形地存在着的事物概括在物质这一概念下的时候,我们是把它们的质的差异撇开了。因此,物质本身和各种特定的、实存的物质不同,它不是感性地存在着的东西。”这一观点是( )

A. 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B. 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C. 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D. 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14. 下列观点属于主观唯心主义的有( )

①万物皆备于我

②生死由命,富贵在天

③中国革命史上的教条主义

④理生万物,理主动静

⑤上帝创造世界

⑥绝对精神决定万物的发展

⑦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⑧英雄史观

A. ①②③⑤ B. ④⑤⑥⑦

C. ①③⑦⑧ D. ②④⑥⑧

15. 可知论承认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这里同一性的含义有( )

①正确的意识可以达到与对象的一致

②正确的意识可以达到与对象完全相等

③正确的意识可以达到与对象的符合

④正确的意识与对象是矛盾的

A. ①③ B. ①②

C. ③④ D. ②④

16. 目前,一些地方的封建迷信活动有所抬头。参与者既有普通群众,也有私企老板、公务员等,可谓形形。普通群众多以“求医”为主,私企老板多以“开工奠基挑选吉日”为主,公务员多以占卜“升迁”为主。信奉迷信的做法体现了他们具有( )

A.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思想

B. 近代机械唯物主义思想

C. 主观唯心主义思想

D. 客观唯心主义思想

17. 孔子提出“畏天命。获罪于天,无所祷也”。下列观点中孔子思想一致的有( )

①万物都在运动,但只是在概念中运动

②数是万物的本原

③气者,理之依也

④道生万物

⑤尽信书,不如无书

A. ①②④ B. ①③④

C. ①②③④⑤ D. ①②④⑤

18.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下列说法与这一佛家俚语的观点所坚持的哲学基本立场相同的是( )

A. 心中有笼,便有笼;心中无笼,便无笼

B. 未有此气,先有此理

C. 水停百日生虫,人闲百日生病

D.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19. 恩格斯曾经说过:“马克思和我,可以说是从德国唯心主义哲学中拯救了自觉的辩证法并且把它转为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的唯一的人。可是要确立辩证的同时又是唯物主义的自然观,需要具备数学和自然科学的知识。”这表明( )

A. 缺乏正确的世界观的指导,科学家的研究就会失去方向

B. 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是人类认识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成果

C. 马克思和恩格斯适应时代的需要,创立了马克思主义

D. 学术素养和知识基础,对创立马克思主义产生了积极影响

20. 马克思和恩格斯对黑格尔辩证法的唯物主义转化,使这种辩证法摆脱了其最后的神秘外壳。这说明马克思主义哲学( )

①以黑格尔的辩证法为直接理论来源,并对其丰富和发展

②吸取了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并使之和唯物主义相结合

③是自己所处时代精神上的精华

④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不断丰富和发展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①④

21. 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高度的科学性和实践性,实践性是指( )

A. 正确阐明整个世界发展最普遍的规律

B. 以改造客观世界为目的

C. 有效提供改造客观世界的观点和方法

D. 以认识客观世界为目的

22.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性在于它是( )

A. 源于实践的科学

B. 认识世界的科学

C. 改造世界的科学

D. 变化发展的科学

23. 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解正确的是( )

①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②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概括各门具体科学知识,揭示世界普遍规律的理论体系

③马克思主义哲学弥补了旧唯物主义的缺陷,达到了哲学的最高境界

④马克思主义哲学对自然界和社会历史的观察既是唯物的又是辩证的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④

24. 马克思指出:“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地,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这一命题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 )

①革命性 ②阶级性 ③客观性 ④实践性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④

25. 马克思主义哲学彻底解决哲学基本问题的关键在于( )

A. 提出和坚持了科学的物质观

B. 提出和坚持了科学的实践观

C. 提出和坚持了矛盾的学说

D. 提出和坚持了意识的学说

26. 指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国共产党人准确把握时代特征,紧跟世界发展进步潮流的必然要求;是中国共产党80多年奋斗历程和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是中国共产党解决党内存在的突出问题,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的根本需要;是同志长期以来坚持理论创新,开拓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的理论成果。上述材料说明( )

A. 哲学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经济和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

B. 哲学正确地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是时代变革的思想结晶

C. 哲学能帮助人们正确地认识和改造世界

D. 哲学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发展,越来越正确

27.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是实现了( )

①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统一

②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有机统一

③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

④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A. ①②④ B. ①②③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28. 我国灿烂优秀的文化中,有不少言简意赅的成语,不仅蕴含着深刻的思想性,而且富于哲理。如望梅止渴、对牛弹琴、盲人摸象、画蛇添足、杀鸡取卵等。

(1)上述成语各蕴含了什么哲理?

(2)结合材料分析哲学与生活是一种什么关系?

29. 有人认为:“自然科学可以通过实验予以检验,哲学无法检验,哲学只是一种思想理论,没有实在的意义,哲学应该被自然科学所代替。”请简要评析这一观点。

30. 材料一 医生看病要“对症下药”,裁缝裁衣要“量体裁衣”,农民种地要“因地制宜”,教师育人要“因材施教”。因此,治理长期造成的环境污染,要从实际出发,进行具体分析,才能找到解决污染的具体方法,从而正确地解决环境污染问题,建设美丽中国、宜居中国,为人民造福,为人类造福。

材料二 《庄子・齐物论》中有一段妙语:“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蝴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

上述材料共同说明什么问题?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31. 观点一 “一切知识都是正在经验着或知觉着的人的一种机能。物理对象是我们一起经验到的诸感觉的累积,习惯的力量使它们在我们的心中联合起来。”

观点二 “未有这事,先有这理,如未有君臣,已先有君臣之理;未有父子,已先有父子之理”

观点三 “夫天地之气,不失其序。若过其序,民乱之也。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蒸,于是有地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