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哲学毕业论文

哲学毕业论文范文精选

哲学毕业论文

哲学毕业论文范文第1篇

日来,记者对太原太原师范学院、太原理工大学、重机学院三所高校的采访调查中,发现毕业论文注水现象多出现在中文、历史、哲学、经济等文科专业,毕业论文的出炉方式五花八门,其精髓是综合应用了复制、粘贴手段,大量拼凑、抄袭而成。理工科的许多专业因为需要编程序或画构造图,从一定程度上杜绝了抄袭现象。

2004年初夏,在这个大学生即将毕业的季节里,除了找工作、实习之外,必然伴随着写毕业论文的过程。作为大学生涯交的最后一份、也是最重要的一份作业,按理说每个学生都应该认真对待。大多数学生采取东拼西凑、网络帮忙、代劳、旧物利用四种方式来完成论文。毕业论文写作与审核过程中出现的一些实际问题,如论文选题的广泛、写作时间安排的不合理、审核机制的不严格……都为学生应付毕业论文写作提供了客观条件。考虑到撰写毕业论文的难度,学校一般都会给学生安排半个学期左右的时间,并配备相应的指导老师。但恰好大四这一年正是毕业生找工作的关键时刻,学生们忙着联系用人单位、笔试、面试、实习……毕业论文只好让路。一些学生认为论文写得再好,也不会增加找工作的砝码,于是只在“拿来”上做文章。

注水论文能从老师的手下通过,也让一些学生产生了侥幸心理。写毕业论文,对于学生来说是展示四年学习成果的极好机会,即使对一些基础知识掌握不牢的学生,也逼着他在最后阶段“冲刺”了一回,同时对查阅文献、科研、独立工作等各项能力,也是一种锻炼,对于毕业论文不要轻言“放弃”。已有许多高校老师为此忧心忡忡,他们呼吁,重视毕业论文注水现象。

在学生中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必须注意到论文“抄袭”是个严重的道德问题。论文打假要多管齐下,首先要铲除论文造假的土壤,扭转审核不严的局面。指导老师要加强对学生毕业论文全过程的检查工作,对论文选题、内容、质量严格把关;其次,形成规范化的激励和制约措施,对优秀论文要激励,对注水论文要严惩。上海师范大学的一些学院就构建了“毕业论文质量跟踪和监控体系”,师生相互评分,老师指导学生论文次数和学生论文写作的优缺点、创见等都写在了评分表上,促进了师生之间的双向监督。

一篇优秀的毕业论文能为大学生涯画下圆满的句号。从中体现的,不仅是知识的掌握与能力的培养,还在于对人格的塑造。

哲学毕业论文范文第2篇

根据我国2000年出台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以下简称《教学大纲》)的规定,高等学校英语专业的本科生应该用英语撰写三千至五千个单词的毕业论文,不仅“要求文字通顺、思路清晰、内容充实”,而且要有“独立见解和创新意识”。毕业论文本应该是检验学生学业成绩的标尺,更是学生展示其学术能力、表达思想的平台。但是,对于教师来说,指导学生的毕业论文日益成为挑战性很强的工作,因为毕业论文问题重重,集中暴露了学生学习的弱点,也反映了教学和管理方面的薄弱。

首先,学生的毕业论文中频繁出现语法错误。究其原因,很多高校教师没有把语法讲解作为讲课重点,或者即使教师强调了语法,学生也没有充分重视。第二,学生论文中逻辑混乱,常常出现循环论证、自相矛盾等逻辑错误。条理不清,论据不足。第三,论文缺少批判性。学生往往擅长介绍某个学派或者学者的观点,却并没有提出自己对于研究对象的评价;即使有所评价,也大多是赞誉,不进行理性的审视和批判。第四,学生所写的论文题目大多是老生常谈,新意匮乏;内容陈旧,行文刻板。可见,有些毕业论文没有达到《教学大纲》规定的提出“独立见解和创新意识”的要求。存在以上问题的原因很多。从主观上讲,有的学生对于毕业论文的写作重视不够,写作态度不认真。从客观上讲,课程设置亟待改进。虽然《教学大纲》规定“我们要有意识地将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有机地融合在英语专业技能、英语专业知识和相关知识课程的教学中”,但是,高校几乎没有专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课程。例如,高校的英语专业并不开设逻辑课程,也不开设数学、几何等自然科学方面的课程,更没有其他训练思维的课程,这是造成文科学生的逻辑思维不发达的重要原因。《教学大纲》明确建议开设英语国家概况、英国社会与文化、美国社会与文化、西方文化入门、希腊和罗马神话、《圣经》、西方文明史等课程,但是,实际上很多高校的英语专业并没有全面开设这些课程;即使开设了其中的一些课程,也大多是从历史的角度介绍史实,缺乏从哲学的深度研究人文思想和探究思维本质。

所以,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不强,创新性思维更得不到培养。另外,有的高校没有开设专门的论文写作课程,致使学生不了解论文写作的规范和方法。所以,从根本上讲,论文写作的问题暴露了学生在思维能力方面的薄弱,特别表现在逻辑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性思维等方面。笔者认为,逻辑思维、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是进行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教学和研究最重要的思维方式,三者缺一不可。其中,逻辑思维是基础,是批判和创造的工具。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是逻辑思维的发展和升华。对于这三种思维的有效运用是提高英语论文写作的有效途径。

二、逻辑思维训练

人类具有逻辑思维的能力,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人人都进行严密的逻辑思维。研究逻辑思维的逻辑学作为一门学科由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创立,支配着西方的逻辑观。逻辑学可以分为形式逻辑和非形式逻辑。亚里士多德创立的逻辑学后来被归为形式逻辑,特别典型的是三段论。形式逻辑经过两千多年的发展,至今已经比较完备,是逻辑学的主体部分。“形式逻辑是关于思维的逻辑形式及其规律的科学,同时也研究一些认识现实的简单的逻辑方法。”①P8形式逻辑是一种理性认识形式,包括概念、判断和推理,也就是运用概念进行判断和推理。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包括同一律、不矛盾律、排中律和充足理由律。形式逻辑非常重要。亚里士多德将其系统论述逻辑法则的著作称为《工具论》,意思是逻辑是认识的工具。近代英国哲学家弗朗西斯·培根批判了亚里士多德基于其形而上学的逻辑体系,而把归纳逻辑视为进行科学研究和认识的工具,为自己的著作命名《新工具》,与《工具论》形成鲜明对比。形式逻辑不仅是认识客观世界的工具,而且是表达思想的工具,更是揭露错误、进行批评的有力工具。在西方,自从古希腊时代以来,逻辑学一直在学术界备受重视。柏拉图学园禁止不懂几何者入内,强调了逻辑的重要性。在中世纪,西方学校普遍讲授的七门课程(“七艺”)中首推“逻辑学”,其它为语法、修辞、算术、音乐、几何、天文。至今,逻辑学也是西方高等院校的重要课程,不仅是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而且是进行科学研究必不可少的工具。逻辑学并不是西方的专利。中国古代即有逻辑学,当时称为名辩学,印度的古代逻辑学称为因明,又称佛家逻辑。但是,令人遗憾的是,我国古代的逻辑学并没有得到充分发展,所以现代的逻辑学大多遵照西方的逻辑学。这也可以算作我国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不如西方的一个深层原因,然而,更直接的原因在于教育管理和课程设置。目前,高校中开设逻辑课程的专业大多仅限于人文社会科学的哲学院系,在外语类院校开设此课程的几乎没有。由于英语专业的学生在毕业之后大多从事教学、科研和商务工作,这需要很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应变能力,所以,逻辑思维的培养直接关系到英语人才培养的成败,而衡量英语人才的标准之一就是毕业论文写作的质量。一篇好的论文应该是思想、逻辑和文采三者的统一。思想性是论文的精髓,逻辑是保证论文的思想性、准确性的重要工具。

文采是在思想和逻辑的基础上将论文在美学上得以升华的体现。在论文写作中,逻辑具体体现在概念明确,判断恰当,使用概念和判断进行推理时符合逻辑规律。推理包括演绎推理和归纳推理,主要体现在论证过程中。如果论证的一个组成部分在逻辑上有缺陷,整个论证就是无效的。英语专业毕业论文中出现的首要问题就是逻辑错误众多,集中表现为推理错误,包括以偏概全、偷换概念、自相矛盾、循环论证、转移论题、倒置因果等。例如,论据对于论点的支撑缺乏逻辑性,甚至互相矛盾。此外,学生论文的另一常见逻辑错误在于缺乏一致性和连贯性。一致性要求每一个段落只表达一个中心思想,每个章节只论述一个主题,所有章节都围绕着一个论题展开论证。但是,学生往往在一个章节中论述多个主题,而且前后矛盾。连贯性需要论文运用各种语言技巧将各个句子和段落进行有效衔接,使得语句、段落之间形成清晰的逻辑关系,从而明确地表达作者的观点。学生经常在论文中忽略语句、段落之间的连贯性,堆砌斧凿的痕迹明显,反映出其思维混乱。为了解决毕业论文中存在的诸多逻辑问题,提高论文质量,首先,学校应该开设形式逻辑课,系统地讲授逻辑知识。第二,教师应该在不同的专业课程中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适当传授逻辑知识。第三,教师应该在写作课上适当普及逻辑知识,加强旨在提高逻辑能力的写作练习。第三,教师加强英语语法操练,增强学生的语感,避免语法错误。第四,教师介绍英语与汉语在逻辑上的主要不同点,引导学生提高英语表达能力,避免中式英语。

三、批判性思维训练

批判性思维的定义很多,比较著名的是由迈克·斯克里文和理查德·保罗在1987年的第八届批判性思维与教育改革国际会议上提出的,即“批判性思维是积极地、巧妙地构想、应用、分析、综合以及/或者评估来自或者产生于观察、经验、反思、推理、或者交流之信息的理智控制过程,这是信念和行动的向导。”②理查德·保罗教授目前是卓越的批判性思维全国委员会的主席。在写作课上,特别是在毕业论文写作的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批评性思维非常重要。我国高校学生在写作过程中最常见的错误是只介绍相关理论和理论家的观点,缺乏对他人观点的评价,更缺少批判性。例如,在“文献综述”部分,仅仅列出已经出现的相关成果,没有进行评价;在论证过程中,只是介绍相关思想家的观点,缺乏批判。归根结底,这是由于中国传统文化尊敬前辈,敬畏权威,学者不敢提出否定意见,而且中国传统思维模式中缺乏追根溯源的求证精神,所以批判性思维没有得到充分发挥。而在西方,批判性思维自古希腊时代开始,具有2500多年的悠久历史,促使了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在论文写作中运用批判性思维实际上是两个过程:先“破”后“立”。首先是对于论文研究对象和前辈学者的结论的怀疑、质疑,也就是对其进行分析、推断、解释、评价,以便发现其错误和有待改进之处。然后,重要的是能够雄辩有力、全面鲜明地阐述自己的观点,提供充分的论据加以推理、证明,以便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不仅对于已经进行的研究进行批判或者借鉴,而且对自己的研究进行评价,提出将来进一步研究的空间所在。

那么,学生对于前人观点的分析、批判能力从何而来呢?从后天教育的角度讲,批判性思维能力主要来自学生接受课堂教育以及在课余时间的知识积累。长期以来,批判性思维薄弱一直是英语专业学生的通病。对此,学界已经有明确的呼声,例如黄源深教授的论文“思辨缺席”③和“英语专业课程必须彻底改革再论———‘思辨缺席’”④反映出,从20世纪末至今的十几年中,英语专业学生思辨能力薄弱的现象没有得到改进,专业课程设置依然有不甚合理之处。笔者认为,英语专业学生的主要知识盲点是中国和西方的思想文化,特别是哲学思想。虽然英语专业普遍开始英美文化课程,但是,并没有从哲学角度进行讲授,也鲜有涉及思维方式。

所以,高校应该打破人文学科在不同专业之间的森严壁垒,扭转外国语言文学专业与其他文史哲学科之间互不联系的局面,多开设中国传统文化、中国哲学、西方哲学这样的哲学社会科学课程,拓展学生的学术视野,增加学生的知识深度,特别注重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目前,有少数外语院校已经意识到英语专业并不应该仅仅传授外语语言技能,而是应该全面传授前沿性的西方语言文学、西方思想文化知识,提高思维方式培养。例如,目前北京外国语大学为英语专业的学生开设西方思想方面的课程;天津外国语大学为英语专业研究生讲授西方思想文化课程,着重于传授西方思想和思维方式。为了增强英语专业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提高论文写作水平,教师应该在写作课教学中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有意识地训练学生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多角度分析问题等理性分析能力、判断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例如,在授课过程中,教师提出某一个论题,先把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在小组内采取交际法,让每个小组就此论题展开讨论之后提出尽可能多的不同见解。然后,采取师生互动的方式。每组组长代表小组发言,教师进行质疑,其他同学也可以回应,这样可以调动学生听课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激发批判思维。此外,教师还可以结合自己的科研工作,启发学生进行科研,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和科研兴趣,从而提出创新性的观点。

四、创造性思维训练

创造性思维往往是神秘莫测,引人遐想。对于什么是创造性,也是众说纷纭。中世纪的德意志神学家马丁·路德认为“创造就是总做新事情”,强调创造是一种行为。现今,约翰·阿代尔认为“创造性是心灵和精神的能力,使我们表面上从无创造出一些有用的、有序的、美丽的或者重要的东西。”⑤P8这里的“创造”主要指心灵所具有的分析、综合和评价的能力。创造性思维与逻辑思维、批判性思维的关系比较复杂,不能一概而论。有的创造性思维基于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即在批判性思维的基础上提出自己创新而独特的观点。批判和创造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没有批判就没有创造,而没有创造的批判也是无益的。戴维斯-西弗(Davis-Seaver)就认为“它(批判性思维)是创造性思维过程的一部分,创造性思维分析并评估创造过程产生的结果的适当性和逻辑性。”⑥P9-10创造性思维在生活和科学研究的各个领域都非常重要,其价值不一而足,在论文写作中也是如此。创造性思维与批判性思维既有相同之处,也有重大区别。教师在指导学生的英语论文写作过程中,应该注意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创造与批判的相同之处在于,都追求真理,实事求是,采取科学的方法论,不畏权威,不拘泥于教条,旨在产生新的观点和思想。而不同之处在于,批判着重于对前人成果的否定和修正,而创新虽然也研究前辈的成果,但着重于创造新事物。因此,在写作中,批判精神体现于注重对前辈成果的分析、评价、修改和补充。而创新性思维体现于大胆地列出自己新颖的研究方法、设想、过程和结果,采取开放的思想,以广纳百川的胸襟进行科学研究。另外,有很多类型的创造性属于非逻辑思维,类似于钱学森提出的形象(直感)思维、灵感(顿悟)思维(另一思维形式是逻辑思维)。⑦P16-17这些非逻辑思维,例如意象、想象、直觉等在论文写作的构思中也起到很大的作用。例如,人们熟知意象在诗歌创作中具有重要作用,而在论文写作中,意象是比喻、拟人、举隅法等多种修辞方法的来源。想象力是人的心灵将观念进行排列、组合甚至从无中进行创造的重要能力。直觉思维可以是理性的,也可以是感性的,其来源不为人的理性所知,却是创造性的重要源泉。为了培养学生在论文写作中的创造性,首先,高校应该按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第四十条规定,“尊重学术自由,营造宽松的学术环境。”⑧这是高校管理者、教师和学生的权利,也是义务。高校是培养人才的摇篮。只有尊重学术自由,才能培养出真正的“人”,也就是德国哲学家康德所说的作为目的的人,而不是作为手段的人。只有尊重学术自由,才能使教师和学生追求真理,各抒己见,激发创造性思维,保证写作中的创新性。只有尊重学术自由,才能使师生踊跃地发表创新性成果,形成良性互动和竞争的氛围,从而促进学术进步和社会繁荣。

激发学生在论文写作中的创造性思维有赖于教师采取合理的授课方式和指导。第一,教师应该采取学生讨论、师生互动的授课方式,营造相互尊重、平等交流的教学环境,这有助于学生克服教师权威产生的心理障碍,从而发挥创造潜能。第二,教师在授课中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丰富的知识是创造性的源泉。第三,教师在课堂鼓励学生进行开放式的、发散的、多元的思考方式,打破僵化的思维模式,正如瓦基勒(Vakil)指出,寻求“刻板规则和固定解释”⑨的思维模式有时并不恰当。第四,教师在写作课中应该强调论文中语言表达的生动性,尤其是借助对比、对照、引用、比喻、拟人等多种修辞方法,使论文富有感染力,色彩斑斓。即使是论文中的论证,也可以适当地使用富于感情的形象化的语言,简练却又有力地阐明自己的观点。论文应该长短相宜,避免冗长,正如《庄子》所言:“凫胫虽短,续之则悲;鹤胫虽长,断之则哀。”深入浅出,切忌矫揉造作,佶屈聱牙。第五,鼓励学生接触大自然,从生活经验中汲取创作的灵感。

五、结语

哲学毕业论文范文第3篇

本科毕业实习是高等教育教学过程中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也是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有效措施。根据近年来指导农学类专业本科毕业生和深入生产科研一线所了解的情况,分析了农学类专业本科生毕业实习过程中的主要问题,提出进一步提高毕业实习质量的对策。

【关键词】农学;毕业实习;问题;对策

农学类本科毕业实习是建立在农学理论基础上,是高校培养人才的重要实践教学环节。近年来,高等学校本科毕业实习质量逐年提高。但是,高等学校扩招导致的人均占用教育资源减少,“三农”问题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对农学类本科毕业实习质量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提高农学类本科毕业实习质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业精神,是新形势下高等学校亟待解决的课题。目前在农业类本科院校,毕业实习环节存在如下问题:(1)通过对往届毕业生的问卷调查,我们发现大部分学生认为毕业实习在整个教学环节中对自己帮助最大。然而在校生对待实习主动意识淡薄,对导师依赖心理太重,把主要精力放在考研、考公务员、找工作等方面,导致从思想上不重视毕业实习。(2)生产实习环节缺乏有效的监控,导致有些同学在此环节有应付现象。其中,考研学生和工作的学生目标不同,对实习方向的需求也不同,如果统一安排收效较差。(3)在论文答辩过程中,我们经常发现一些试验做的还不错,但是论文写作水平较差,主要是由于部分学生平时很少浏览专业期刊,知识面狭窄、求知欲不足,对行业缺乏基本的了解,难以应付论文设计及撰写等综合性的工作。这导致学生很难在毕业论文中写出新意和深度的。(4)我国本科生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出现师生比例不足、教师指导学生过多、毕业实习上经费较少、研究命题缺乏创新性等现象,影响了学生创新能力发展。为了提升农学类本科毕业实习质量,作者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如下对策。

1建立科学的选题机制,提高论文质量

科学的论文选题机制是形成高质量论文的基础。农学类毕业论文选题类型及导师的研究方向应在学生选题前公布,让每一个学生根据自己的需求和兴趣来选题。比如考研学生采取偏向于学术研究和技术创新方面的实习,就业学生应偏向于应用实践方面的实习,这类岗位就需要扎实的农业生产实践经验。但无论选什么题,都应重视其在技术方法和农业应用方面的开拓和创新,杜绝照搬前人研究成果,重复别人做过的工作。另外,论文选题难易程度要适中,选题时间考虑到小麦、棉花、水稻、玉米等作物的生长发育周期。

2扩充条件保障措施,增强生产、科研与教学的联系

多方位吸纳实习资金来源,为学生优质毕业设计提供保障。一是,借助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改革试点项目、部级、校级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等,实施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二是,借助校企联合培养本科生的平台,支持一部分学生到企业去完成毕业实习,实行联合培养制度。从而增加毕业生到基层锻炼的机会,学习当季农作物整个生育期各方面的农业知识,了解当地农作物的发生发展规律、生产管理、病虫害防治等各方面的情况,促进生产、科研与教学的联系。让学生在实践中将理论融汇贯通,有助于其更好的完成本科毕业论文,也让学生获得了一定基层实践经验,对今后工作的开展十分有益。

3加强科技写作训练,提高科技写作水平

在实习开始前,增加农学类专业学生的科技论文写作课程,培养学生科技论文检索、阅读、写作的能力,让其结合自己课题查阅资料、写开题报告。通过科技论文的写作训练,提高了同学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同学们的毕业论文写作水平。另外,鼓励本科毕业生发表科技论文,并奖励一定的稿费,激励学生写科技论文的积极性。

4加强院系的宏观调控,合理安排毕业实习

院系应加强毕业实习工作的宏观调控。负责学生工作辅导员、班主任应该密切配合,经常举办特定专题的学习交流报告会。同时,农学类本科生增加《农学类专业导论》,主要由系主任及相关领域的教授讲课,邀请农业领域的杰出校友来做专题报告,提高学生投身农业科研的兴趣。在生产实习环节采用不同阶段抽查的方式与实习单位联系,关注整个实习动态。在毕业实习阶段,学生和指导教师进行双向选择的同时,进行合理宏观调控,根据导师的经费数额、职称等方面的条件限制选报名额,达到最优的培养质量。为解决农学类毕业生试验的季节性问题,采取毕业实习提前开始的办法,从大三下学期开始让学生提前选导师,实行导师负责制,提前进入实习状态。如棉花类、水稻类以及相应栽培实验可以在第六学期计划安排;小麦类宜在第七学期安排。这样灵活安排可以使学生熟悉作物的一生,充分了解大田实际情况,为论文数据分析奠定坚实理论基础。

5探索学生参与评价毕业设计的新模式

现在各个院校基本上都有毕业论文的监控与评价体系,但这些评价方法主要是对毕业论文格式、各种材料是否齐全等形式的评价,这样的评价不利于进一步提高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的质量。目前,需要探索一套以学生评价为主的体系,通过学生对整个实习过程的效果、毕业论文的发表情况与应用情况、毕业后所学知识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情况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评价,突出实习内容的应用性和学生主体地位,对持续提高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质量起到好的效果。总之,目前我国农学类本科毕业论文的质量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提出一系列科学有效、可操作性强的论文评价指标体系对其质量进行监控已是刻不容缓。我们只有从源头解决问题,才能使农学类专业本科教育中本科毕业论文这一重要环节走出困境。

【参考文献】

[1]魏俊岭,郜红建,张自立.提高农学类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主要途径[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4(4):470-473.

[2]禤维言.新形势下农学本科毕业论文质量问题与对策[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S1):177-178.

[3]徐晓峰.浅议农学类本科毕业论文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J].人力资源管理:学术版,2010(5):172-172.

[4]胡根海,岳庆玲,周岩.农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质量问题的探讨[J].科技创新导报,2010(3):229-229.

哲学毕业论文范文第4篇

1、发挥导向作用。电力企业建设企业文化,可以使企业形成一种文化定式,通过营造各种文化意识和文化氛围引导职工的行为心理,使职工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企业共同的价值观的熏陶和感染,把电力职工的努力方向引导到企业所确定的目标上来,使职本毕业论文由整理提供工把实现企业的目标变为自觉的行为,从而促进企业朝着选定的目标发展。

2、增强企业的向心力和凝聚力。电力企业建设企业文化,可以促使电力职工产生对企业目标、准则及观念的认同和作为企业职工的使命感。在这种文化氛围的作用下,职工从对本职工作的使命感,有机发出对本职工作的自豪感,以及对价值的认同和人的主体性的尊重,使企业成为全体职工利益感情的统一体,自然地产生对企业的归属感。职工中“认同感”、“使命感”、“自豪感”及“归属感”的树立,潜意识的产生对企业的向心力,这种巨大的心理力量,就不断产生着把每个个体职工凝聚在本企业集体之中的整体效应。

3、加强信息交流。企业职工本毕业论文由整理提供在统一的文化氛围中逐渐形成统一的价值观念,相互之间就会产生共同的语言和情感,也就便于交流信息,统一认识。上级了解并信任下级,而下级也理解上级并领会上级的意图,上下关系融洽,左右关系和谐。

4、规范电力企业员工的行为。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外在约束,即通过企业制度、企业风尚、企业道德以及约定俗成的厂规厂纪等文化熏陶来规范员工的行为。(2)内在约束,即通过影响企业员工共同的价值观来进行自我约束。

5、发挥激励作用。电力企业文化的激励作用,是以精神褒奖为主体的剌激效应,主要是运用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手段,激发职工的动机,使人产生内动力,朝着企业所期望的目标奋进。

二、电力企业文化建设的原则

1、强化创建意识的原则。

电力企业文化是电力企业两个文明建设的综合反映。当代的企业管理是文化型的管理,通过“文化力”来协调、引导和约束人的本毕业论文由整理提供行为,以弥补企业制度管理的不足,促进企业技术、经济、精神、物质的深刻变化,达到人和物的同步发展。电力企业的领导应当借助当代企业管理新思想来推动电力企业文化建设。在企业内部形成全员参加,同步运转、协调发展的格局,不断增强企业职工的创建意识,努力营造一个宽松、和谐、民主的文化环境,以促进电力企业文化建设向纵深发展。

2、行业特色原则。

在电力企业文化的建设过程中,要把电力企业文化同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国外进步的企业文化相结合,并且针对电力行业产品、管理、生产和企业分布的特殊性,将电力企业文化建设的范围,从电力生产企业的内部扩展到电网所属各单位,把侧重点放在电网内各企业、单位的文化建设上,使电力企业文化建设从实际出发,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一个有机的本毕业论文由整理提供文化网络,充分体现“人民电业为人民”的行业特色。

3、育人原则。

电力企业具有生产的严密性、技术的复杂性、产品的公益性等特点,它集资金密集、技术密集、人才密集于一体,拥有先进的技术、先进的设备。这就需要进行系统的职工教育,以提高电力职工的技术、业务能力和整体素质,通过培育企业精神的形式,融合有效的思想政治工作,使广大电力职工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念和高尚的道德观念,最大限度地激励电力职工敬业爱岗,发挥其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实现以人为本的管理格局。

4、服务原则。

电力企业公益性强的特点,决定了它与其他行业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因此,在电力的生产、建设、经营管理等实践中,应增强责任感,塑造本毕业论文由整理提供服务于社会、服务于用户的行业形象。

5、民主原则。

电力企业文化是电力企业全体职工感情的凝聚和升华,坚持民主原则是建设电力企业文化的客观要求,企业的民主管理可以增进职工以及干群之间的相互了解、信任与宽容,在企业内部建立起充满民主、和谐、诚挚的新型人际关系。

三、电力企业文化建设的内容结构

电力企业文化的内容结构,可以从物质层、行为层、制度层和精神层等层面上探讨。电力企业文化的物质层也叫电力企业的物质文化,它是由电力企业职工创造的产品种物质设施等构成的器物文化,是一种以物质形态为主要研究对象的表层企业文化,主要包括电力企业的生产经营成果、创造的生产环境和企业容貌、企业建筑及广告等。电力企业文化的行为层又称为电力企业行为文化,实现电力企业员工在生产经营、学习娱乐中产生的活动文化,主要包括企业经营、本毕业论文由整理提供教育宣传、人际关系活动、文娱体育活动中产生的文化现象,它是电力企业经营作风、精神面貌、人际关系的动态体现,也是企业精神、企业价值观的折射。电力企业文化的制度层又叫电力企业的制度文化,是电力企业为实现自身目标对员工的行为给与一定限制的文化,主要包括电力企业的领导体制、组织机构和管理制度三个方面。电力企业文化的精神层又叫电力企业精神文化,是指电力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受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意识形态影响而长期形成的一种精神成果和文化观念,主要包括电力企业精神、经营哲学、企业道德、企业价值观及企业风貌等内容。具体地说,电力企业文化主要包括以下一些内容:

1、企业哲学。企业哲学,即企业的经营哲学,是指企业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在生产、经营、管理的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企业进行各种活动、处理各种关系和信息选择的总体观点和综合方法。企业哲学既是时代哲学观念的具体应用,又是企业管理理论的升华。电力企业哲学应包含反映时代特点的一些共同的新观念,如系统观念、物质观念、动态观念、效率与效益观念、风险与竞争观念、市场观念、信息观念、人才观念等,这些观念是形成电力企业哲学的基本思想。

2、企业价值观。它是指企业在追求经营成功过程中所推崇的基本信念和奉行的目标。企业价值观是企业全体或多数员工一致赞同的关于企业意义的终极判断,是一种企业人格化的产物。企业价值观作为企业人的共同信念,为企业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基本毕业论文由整理提供本的方向和行动指南。

3、企业精神。它是企业在独立经营和长期发展过程中,在继承企业优良传统的基础上,适应时代的要求,由企业家积极倡导、全体职工自觉实践而形成的代表企业信念、推动企业生产经营的规范化和信念化了的群体意识,它包括企业的个性精神、团体精神、现代意识和自觉的群体意识,通过厂歌、厂训、厂规、厂徽等形式形象的表现出来。

4、企业形象。企业形象是反映企业文化个性的外在表现。电力企业的形象应体现对国家、对社会的强烈的责任感、“人民电业为人民”的负责精神;体现优良的电力质量、服务质量;正确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利益关系,收费合理;作风严谨朴实、内部团结等。超级秘书网

5、企业规范。企业规范是处理相互关系的规章制度,是职工的行业标准。包含企业与上级组织、下级组织、管理当局、业主、承包商、地方政府和其他单位行为关系的一般准则;企业内部各级组织与职工关系的准则;职工之间关系的一般行为准则,也就是职业道德规范。

6、企业文化网络。它是指企业中非建制型的信息传播渠道,常常与非正式组织相互联系在一起。从企业岗位责任制来看,每个人都只能在一个岗位上扮演一个角色,但同时,几乎所有的人又都在扮演着另一个或几个角色,如传播小道消息、小集团成本毕业论文由整理提供员等。它独立于企业正式建制之外,不分地位、工作特点,把企业中的各种人员联系在一起,影响着企业各种决策和协调。

7、企业习俗、礼仪。它是企业有系统、有计划的日常例行事务,其实质是要培植基于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的行为准则,追求更深层次的价值观,赋予企业内部浓厚的人情味,使企业与职工之间、企业与公众之间充满友情。它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电力企业文化建设应注意的问题及应采取的措施

1、要发挥党组织在电力企业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企业党组织在企业中处于政治核心地位,其对企业的领导从根本上说是政治领导。这种政治领导在企业文化建设中主要通过政治导向作用、关系协调作用、榜样示范作用和政工优势作用来实现。

2、电力企业文化建设中的创新问题。

提高电力企业文化的创新含量本毕业论文由整理提供,除了要在建立健全科技创新机制、管理创新机制等方面努力外,还要借鉴西方发达国家成熟运行数百年的管理文化,包括他们的管理方式和方法、管理原则、管理标准、管理机制等。

3、电力企业的文化建设要与电力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相结合。

从企业文化的角度来看,其核心层及精神层的内容,如企业目标、企业哲学、企业宗旨、企业精神、企业道德、企业风气等都属于思想政治工作的范围;其中间层次及制度层的形成和贯彻,也离不开思想政治工作的保证和促进作用。从思想政治工作的角度来看,其大部分内容直接与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有关,这些内容都可以划入企业文化的范围。因此,思想政治工作是培育企业精神、建立企业文化的主要手段,而企业文化则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与管理工作密切结合提供了一个最好的形式。

哲学毕业论文范文第5篇

远程教学毕业论文写作大致分为这样几个流程:

1、选题:毕业论文写作,选题是关键,在学习撰写毕业论文时首先就应该学会如何选题。在进行毕业论文的选题时,应着重注意选题要恰当。高校制定并公布选题目录或选题方向,学生自主选择题目,经网络学院审批后确定学生选题并为学生指派论文指导教师。

2、论文写作:选题之后,论文写作过程开始,在这一阶段,首先,学生们要查阅大量文献,确定论文提纲或是撰写开题报告;然后完成初稿,二稿,最后确定终稿。

3、论文指导:在开设远程教育的高校中,对于毕业论文指导形式大致分为间接指导形式和直接指导形式两种:间接指导形式是指采用电话、QQ、电子邮件、专门的论文指导平台等媒介进行指导或是对学生进行书面指导;直接指导形式是指面对面对学生进行面授指导。

4、论文答辩:分为全体答辩;部分答辩;部分答辩又分为申请学位者答辩、优秀良好以上答辩、随机抽取答辩;不答辩。

二、存在问题

1、选题方面问题选题较为固定,导致学生不能根据自己的本职岗位和特长对论文题目做出调整,主观能动性与客观实践不能很好的结合起来。

2、学生与指导教师沟通方面问题在开设远程教育的高校中,论文指导直接指导形式即面授指导,因时间和空间上的局限性,采用此种指导形式毕竟为少数。而大部分开设远程教育的高校采用间接指导形式。以南京大学为例,论文写作分为提纲、初稿、二稿和终稿,每一稿提交截止之后,论文指导教师会有一段时间的评阅期,评阅期结束,学生就可以在论文指导平台上看到教师对自己论文的指导意见,同时,在论文写作期间,学生还可以通过电子邮件形式和教师交流论文写作方面的相关问题。但是,这种沟通形式的缺点在于,学生提出问题和老师解答问题之间有一个时间差,问题不能够实时地被解决,就有可能对论文写作造成不利的影响。

3、论文作弊问题包括抄袭、、“拿来”。所谓抄袭是指在网上或者书本上部分或者全部抄袭别人的文章;是指有偿或者无偿地请别人代替自己写作论文;“拿来”是指在经过他人许可的情况下,直接将他人已经通过论文答辩的文章挪为己用。

4、教师指导问题以南京大学网络教育学院为例,因为每位论文指导老师所提供的论题数量不一样,导致每位老师所带的学生数量不一样多,有些特别多,有些特别少。在此种情况下,如果教师的科研任务繁重,对论文指导心有余而力不足,就会导致论文指导质量下降,不能进行有效的指导。

三、建议

1、完善开题报告环节,公布毕业论文选题方向,与时俱进,双向选择,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开题报告是本科毕业论文开始前的工作,开题报告中明确了毕业论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国内外文献综述、研究内容、论文提纲以及参考文献。这些是从事论文写作的准备工作。学生在进行开题报告的写作工作时,已经开始对自己的选题有一个全面的思考过程,同时也着手查阅国内外文献综述,总结出论文的提纲。因此,开题报告环节是论文写作过程中至关重要的起点。就好比一艘即将出海航行的船,先将方向和补给准备充足,才能够对今后的航行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众所周知,有些学科的发展是日新月异的,因此,首先体现在论文的选题上就需要经常更新,比如根据法学专业的学科特点,许多法律条文国家每隔几年便会修订一次,若论题不及时更新,可能会造成写作内容与法条相悖;其次,只公布选题方向有利于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将自己的工作实践与相关理论结合起来,双向选择,对自己的学习能够有更深入的思考。

2、重视文献综述,建立论文答辩网上旁观环节论文的引用文献数量从一个方面反映了论文的研究深度和学术规范。比如,浙江大学就开设了文献检索课程,指导学生如何进行文献检索查阅。掌握文献检索方法对论文写作大有裨益。在论文写作中适当参考引用文献,对于提升研究质量也很有帮助。考虑到远程教育地域上的特殊性,采取全体答辩形式的高校毕竟是少数,而部分答辩占多数。以南京大学为例,在论文成绩为良好以上的学生中抽取答辩名单,答辩专业控制在四个,答辩人数控制在四十到五十名左右。但是这样的话,没有参加答辩的同学还是占了大部分,这一部分同学就不能够学习到优秀良好的毕业论文中的可取之处。若将论文答辩设置成网上会议形式,允许没有参加论文答辩的同学自觉自愿地选择网上旁听,听取别人论文中好的理论和论点,应该会对毕业论文写作有所帮助。

3、完善高校网络教育论文库与论文制度可以将优秀的论文整理入库,实现资源共享,为学生们论文写作提供有力的借鉴。同时,为了有效杜绝论文写作中的抄袭和“拿来主义”,论文是一项重要的工作,论文系统比较著名的有中国知网的“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等。这仅仅是一方面,学院本身对于论文抄袭也应该制定完善的处理规定,从源头、过程和结尾三管齐下。

4、毕业论文学分比例与教师指导人数控制毕业论文所占的学分比例应该适当,既不能太高也不能太低。应体现出毕业论文在整个学业过程中的重要性。同时,教师指导人数应当平均分配,部分教师过多的指导人数会加重其工作量,相应的会造成指导质量的下降,同时在总数一定的情况下也会造成教师指导人数的不平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