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小学音乐教育教学研究

小学音乐教育教学研究

小学音乐教育教学研究

小学音乐教育教学研究范文第1篇

 

关键词:小学音乐 教育 创新研究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不仅给学生的学习观与学习方式提出了一个全新的要求,而且对教师的教育观念、综合素质以及教学能力也提出了新的期盼。

 

一、创新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

 

学生的音乐基础是参差不齐的,其中更有“五音不全”者。对于这类学生的教学,音乐知识、音乐技能的传授必不可少,但若过分强调训练这方面的技能,将会使他们失去学习音乐的兴趣,消耗他们的学习热情,同时会使他们对音乐产生厌倦心理。这时为了让他们都能在自身的基础上获得创新发展,我决定用游戏的手段,为他们营造一种、自由、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使他们不仅掌握知识又发挥他们的创新主动性。如在学习节奏排列的课上,首先,我先出示五张节奏卡片,以比赛的形式让学生随琴声学会节奏,接着我让学生五人围成一组进行讨论:节奏卡片如何讨论更通顺流畅?当话音刚落,全班同学便纷纷讨论起来,这回他们可忙了,有的用手拍节奏,有的安排顺序,有的眉开眼笑,有的双眉紧锁,有的拍手叫好,看着他们一个个认真的样子,我也不断地在一旁给予鼓励,最后还让全班同学评价他们的游戏,学习他们的优点,同时也指出他们的缺点,大家在游戏或观察的过程中都很投入,发言也很积极。学生在欢快的游戏活动中掌握了节奏的排列要领和方法,从而有效地调动了学习音乐的积极性。

 

二、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音乐课的教学过程就是音乐实践的过程,不同的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和想象力都会有一定的差异。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不同的生活环境和阅历,创设民主、平等的和谐关系,在教学中灵活实际地采用合理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增强学生的信心和勇气,主动积极地参与教学、激发学习热情,有效地达到教学目标。新的课程观认为“音乐教学应该是师生共同体验、发现、创造、表现和享受音乐美的过程;应面向全体学生,而不是为了培养专门人才,音乐课的全部教学活动应以学生为主体。”而传统的班级授课制则是以班级为单位,按学科教学大纲规定的内容组织教材施教,学生的主体地位和独立性受到限制,学生学习的探作性和创造性受到限制,同学间缺乏交流,合作、动手机会少,而在传统的音乐教学中,我们普遍存在的问题是教师唱“独角戏”,学生很少参与。学生往往成为被动的听众和机械的模仿者,主体地位和独立性受到限制,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便会丧失自主的学习心理,对音乐失去兴趣。而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是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展示学生的个性,摆正教学过程中的师生关系,把教师从“教书匠”的角色转变成音乐实践的主体,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音乐活动中来。

 

三、以课堂为主渠道,从生活取材,展开创新思维

 

艺术来源于生活,也扎根于生活。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为教学服务,将会对创新教育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在家里经常看到爸爸妈妈为他们做饭而忙碌于厨房的情景,我便将它运用到《买菜》一课的教学中,让孩子们也做一回“爸爸妈妈”,以组为单位结成各个“小家庭”,开展“烹饪大赛”,让学生以文具盒作为烹饪工具,橡皮当菜来烹制。在报菜名时,则要求学生用“×××”节奏说出,并将这些菜名取代歌中“×××”节奏处的歌词,以演唱的形式向别人介绍自己家庭的“成果”。在教学中,学生从生活中提取生活经验,在教师的指导、鼓励下总结并创造,最后又回到生活。这些设计,将音乐教学生活化、平凡化了,让学生深刻感受到,其实音乐就在我们身边。

四、创新意识应贯穿音乐教学始终 

 

我们过去教学注重知识传授,采用灌输式教学,不允许学生有不同观点,禁锢和束缚了学生的思维,阻碍了探索与创新。在新理念的指导下,在教学中要舍得花费时间开启学生勇于发现和探索的闸门,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并允许标新立异。 

例如,在教授“爱唱什么歌”这个专题时,我让学生欣赏《青蛙合唱》这首曲子,首先向学生用多媒体展示夏天的池塘,然后对学生说:“夏天到了,池塘里的青蛙爸爸和青蛙宝宝们又开始了唱歌比赛。你听……”,我开始模仿青蛙爸爸和青蛙宝宝的歌声。并问学生:“你觉得哪个是青蛙爸爸在唱歌?哪个是小青蛙?他们的声音有什么不一样呢?”接着我给学生播放钢琴曲《青蛙合唱》这首曲子,然后让学生分小组做游戏:听到小青蛙的声音迅速站起来,听到大青蛙的声音迅速坐下,反应迅速整齐的小组获胜,得到青蛙合唱团送出的智慧星。游戏做完后我组织学生学习歌曲第一段。我说:“小青蛙看到小朋友的表现如此的出色,它要为小朋友唱首歌奖励大家。可是……它把歌名给忘了,请聪明的小朋友听完后帮它起个歌名。”随后,我学着小青蛙的样子唱第一段歌词。之后我对学生说:“想不想学小青蛙唱歌?”学生们很积极,于是学生用听唱法学唱。学生学完之后我对学生说:“看着小青蛙唱得那么开心,其他小动物都坐不住了了,你还能替它们唱出自己的歌?”于是,学生们替小蜜蜂、老虎、小鸟等唱歌,氛围十分活跃。之后,我向学生揭示本次课题为“爱唱什么歌”。 

教学中鼓励学生对所听音乐有独立感受与见解,并让学生模仿,给学生开阔了想象的空间,体现了自主、开放、创新这一教学新理念。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音乐教师要敢于打破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对学生能力提高的束缚,开发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培养学生的参与、合作、探究能力,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努力为学生创设条件,充分利用音乐教学这一主渠道,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 

 

参考文献: 

小学音乐教育教学研究范文第2篇

关键词:小学音乐;教育;教学方法

音乐,是洗涤和启发灵魂的美妙乐章,伴随着我们一路成长。小学音乐课堂的设立使学生能够更早地接触音乐,学习音乐基础知识、基础乐理知识、经典名作以及音乐和我们生活之间的紧密联系等。小学音乐的教学,首先要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让他们对音乐有主动想要探索学习的冲动,进而更有利于提高学生对音乐的认知能力。但是在音乐教学中难免会有一些问题,下面就分析目前音乐教学的一些问题,并提出新型的音乐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有效地发展音乐教育事业。

一、小学音乐教育教学中的主要问题

现如今,我国小学音乐的教育教学还有一部分受到传统音乐教学方法的影响,虽然新课改不断实行,但是小学音乐教学仍然有一定的问题和缺陷:

1.小学音乐教育不能得到高度重视

小学是学生接受一切事物的初级阶段,小学音乐是学生时代接触音乐艺术、培养音乐美感的初级阶段,教师需要在这一阶段不断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并培养他们对音乐的认知能力、感悟能力。在课堂上,教师需要多让学生听一些美妙的经典名作,多接触一些乐器。每个人对不同的乐器喜爱程度是不一样的,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兴趣与长处,积极鼓励学生学习音乐,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能力,更能陶冶情操,丰富学生的音乐知识,培养学生的变现力和创造力。然而,很多学校不能高度重视小学音乐教育,他们有的占用音乐课讲解习题,有的甚至不上这门课,宁愿设立自习课也不安排音乐课,更不要说请好的音乐教师了。他们完全没有意识到小学音乐教育的重要性――音乐和美术一样,都属于艺术类的课程,可以培养学生的艺术感和美感,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等。

2.小学音乐没有良好的教学环境

很多学校并不重视小学音乐的教育,也就没有良好的教学环境了。主要表现在:音乐教学内容不够全面,小学音乐的课程内容并没有随着新课改而改进,很多还是按着教材授课的传统教学方式,没有额外的创新内容,很难跟上现在的社会发展水平;音乐教学条件不过硬,有些学校的多媒体设备相对落后,故障多,课堂上不能让学生更多地听,音乐课重要的就是让学生听,激发学生的兴趣,落后的教学设备不利于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

二、小学音乐教育教学的对策研究

创新教育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一种主体性的教育,现如今已经成为一个热词,它将学生放在第一位,注重学生的发展、潜能、利益等,从各个角度全面考虑对学生的教育教学。小学音乐教学中,创新化的音乐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更有利于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培养学生对音乐的认知能力、感悟能力以及审美观念。如何改进小学音乐教育教学的?创新是必要的要点之一。

1.将音乐教学目标理解透彻

在小学音乐教育教学中,要让学生知道音乐的重要性,学校要高度重视音乐课,一周适量安排音乐课,教师要随着新课改的实行,改革创新自己的教学方法,不能给学生灌输音乐是一门可有可无的课。教师要在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以后,培养学生多听音乐,积极鼓励学生学习一种或几种喜欢的乐器,让学生爱上音乐,并鼓励学生探索音乐和我们生活之间的紧密联系,从生活中找到灵感,并有可能创造出属于他们自己风格的音乐。音乐教学的目标其实就是让学生在对音乐的学习过程中,发现音乐的美,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感悟能力和审美观念,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力,丰富学生的生活。

2.创新音乐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

传统的音乐教学方法在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等方面有一定的欠缺,教师要看到问题并创新自己的音乐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要在课前做足功课,要熟练、深刻地理解和掌握即将讲课的歌曲,明确课堂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准确掌握课堂的重点和要点,让学生更快地理解并掌握课堂中的精髓。不同学生有不同的感受,教师还要根据不同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不能是以前无法全面满足学生学习需求的单一教学方式。比如在教人教版小学音乐第五册《草原赞歌》时,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欣赏、感悟体会到这首歌是赞美草原的辽阔,甚至在听这首歌曲时有种身临其境的感受,更好地培养学生对美的体会、对事物的赞颂。

音乐是带给我们美好感受的东西,不止带领我们探索另一个世界的美,更让我们化身为美。小学音乐是学生时代初次接触音乐艺术和培养音乐美感的阶段,其教育是义务教育阶段重要的一方面。尽管现如今小学音乐教育还存在一些问题和缺陷,但是有问题就有解决的办法,小学音乐教育者要将音乐教学目标理解透彻,并加以改进;还要创新他们的音乐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为学生的音乐发展改革且创新。

参考文献:

小学音乐教育教学研究范文第3篇

近年来,本土文化教育成为了教育领域所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受到政府及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传统音乐是我国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历史、民族、风土民俗的艺术再现,也是当地特色文化的重要表现。古老而丰富的本土音乐文化是中华民族生存过程中最基本、最精练的文化信息,是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和智慧结晶。要让本土音乐文化得以世代传承,中小学音乐教育无疑是最有利、最直接的渠道。孩子们学习本土音乐的过程也是了解本土文化、历史、人文等知识的过程。因此,用本土的音乐文化感染、熏陶青少年,让独具特色的地方音乐进入中小学课堂,是一项符合我国中小学音乐教育现状的有益探索。

一、本土音乐文化纳入本地中小学音乐课程的必要性

本土音乐文化代表着本地区民族生存发展的历史,是人们生产、生活、劳动的集体智慧体现,是我国民族音乐的“活化石”。自20世纪以来,随着世界音乐文化和学术思潮蜂拥而至,尤其是“新潮音乐”和“流行音乐”的快速发展,国人已缺乏对民族音乐文化的深层次认识,使民族音乐日渐冷落。新潮音乐、流行音乐及现代网络音乐等对民族音乐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同时也促使国人对中国音乐的发展道路进行认真的思考。随着国际社会和我国政府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人们尊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识日益增强。社会各界就如何保护、传承和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等问题也各显其能。为此,作为中小学音乐教育课程,应当承担起对民间音乐教学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应的责任。

2008年国家教育部在十几个省市开展了京剧进中小学课堂的试点工作, 15首京剧优秀唱段(包括传统剧目和现代剧目)进入了中小学音乐课堂。京剧进课堂是弘扬民族精神的一项重要举措,它使我们民族文化的传承能够从娃娃抓起,是振兴传统文化艺术的一个良好开端。京剧进入课堂,意义不在于扶持京剧,而是在于扶持以京剧为代表的传统文化。重视戏曲艺术传承的同时,还应加强本土文化的传承教育,因地制宜,选择较为普及的地方戏作为音乐课增设内容,在更大范围内传承中华优秀戏曲文化。我省民间音乐文化资源丰厚,每一种乐种都有着独特的艺术价值,立足河北实际,提取文化精髓,我们要在众多本土特色艺术上下工夫,让孩子们了解河北的深厚文化底蕴,认识本土文化的博大精深,使河北民间音乐文化重现勃勃生机。

1.河北民间音乐文化资源

河北历史悠久,人烟辐辏,地域宽广,物产丰富,为河北民间音乐文化的产生和发展创造了得天独厚的土壤和条件。近些年来,据省有关部门调查统计,目前在河北有47个戏剧剧种,其中河北土生土长的有26个,有代表性的是河北梆子、哈哈腔、评剧、唐山皮影等;民间曲艺曲种30余种,在各地流传的主要有西河大鼓、乐亭大鼓等,这些曲种,有的演唱长篇大书,有的演唱小段,多年来流传下来的大小书目数以千计。民间歌舞有146种,基本以秧歌为主,其他的还有各种灯类、鼓类以及借助道具表演的狮子舞、竹马、旱船、花船、小车、大头舞等如:徐水狮子舞,唐山地秧歌,昌黎跑驴,井陉拉花,沧州落子舞等;数以万计的民间歌曲,包括汉族小调、号子、花会歌曲、山歌、儿歌等;还有能够演奏的河北民间音乐有上千小时和数以万计的曲目。

2.河北民间音乐文化生存状况

河北民间音乐文化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其他民间艺术一样,主要是通过口头传承的方式,虽然传承中也有文字记载如琴谱、鼓谱等,但口传心授始终是民间音乐传承的主要方式,它依托民俗,以家族为宗系,秉承以师带徒的传承体制,不断积累、传递和进化,世代相传。

由于生存空间的缩小、生态环境的破坏以及经济窘困的制约,各地一些乐种相继失传,仅存的一些也都濒临灭绝的边缘,许多乐种是传一代少一代,甚至严重到传一代少一半的程度,后继无人的状况令人担忧。如起源于唐朝天宝年间的藁城战鼓,以大鼓、锣、镲为伴奏,以钹为舞具又兼伴奏的男性群体舞乐艺术,兴盛时期曾经发展到近百个鼓会,四大流派,表演套路12――16套不等,表演舞蹈、打击乐风格各流派互不相同。然而藁城战鼓自古就无鼓谱记录,无表演套路图示资料,完全依赖传承人的口口相传来世代传承,使学习者望而却步,仅学会一套鼓谱光记口诀就要用几个月的时间。加之现在很多民间乐师观念陈旧,技艺不愿外传,不能真传实教,年轻人无兴趣学习,造成了传承发展的一个主要障碍。

目前,部分中小学校进行了乡土传统文化教育。我省一些试点学校也实现了将京剧引入校园的素质教育工程,石家庄裕华西路小学不仅在音乐课上让学生们学习和欣赏京剧唱腔,在美术课上对戏剧脸谱、服装和头饰进行赏析、绘制;在语文课上了解京剧演绎的历史故事,就连课间学校都会广播一些京剧的著名唱段。此外,还开设了“裕西京剧娃”专题网站,介绍京剧常识,展示少儿京剧演出录像,校内少儿京剧活动信息,并且还聘请省河北梆子剧院演员担任辅导员,不定期地对音乐老师进行艺术指导。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强化了教师的京剧专业素养,激发了学生学习京剧的热情和积极性。但总体说来有这方面意识的学校和文化部门还是少数,在本市还没有形成一定的气候。

二、目前本土化音乐教育存在的问题

我省本土音乐引入中小学音乐教育还处于探索阶段,有一些县市进行了初步尝试,取得了一定成绩。如井陉拉花、常山战鼓引入校园,河北梆子、评剧进入课堂等。以井陉拉花引入校园较为典型,在县里的几所学校建立培训基地,传承人亲自传授,取得了较大成功。但从全省范围发展情况来看,要将各地的优秀传统音乐文化引入中小学音乐教育工程,仍是步履维艰,需要付出大量努力。主要存在的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l.本土音乐师资的缺乏

从本土音乐教育背景来看,大多数老师对传统音乐文化的了解是通过自学、社会、传媒的途径实现的,音乐教师几乎都没有接受过正规培训和教育。省里组织过一些暑期中学音乐师资培训,培训的课程基本为“新课程标准”的解读、多元音乐文化观的树立等内容;整个师资培训课程中没有关于本土音乐和传统音乐文化的内容,教师们对本土音乐文化、多元音乐文化的了解和认识宽泛而肤浅。很多教师对于本土音乐文化的教学、知识储备量不能满足学生学习的需求,他们在自己的课堂上,要么完全不接触传统音乐的内容,要么所涉及的内容量很少,仅局限在某个名曲唱段、某个知识点、某个现象上。

学校对普通音乐教学的忽视,影响着教师们的教学热情,也影响着传统音乐文化在学校教育中传承的效果。现在大部分学校面临升学的年级是没有音乐课的,由于升学的压力,毕业班的音乐课被取消了。甚至有的中学连初(高)一、二年级都没有普通音乐教学,音乐不参加中、高考,音乐考试成绩好与不好不会影响到学校的升学率。很多高中的音乐教学也仅存在于特长班的专业音乐教学中,专业特长班的教学内容是由现行的艺术联考内容决定的,基本不涉及传统音乐方面的知识。在这些学校,没有传统音乐传承,甚至没有普通音乐文化的教育。即便是一二年级的音乐课并非都能贯穿整个学期。在学校准备任何考试,包括大大小小的会考、期末考试、期中考试之前,音乐课都会无条件地让给其他的考试科目。据调查,大多数老师认为学校不太重视传统民族音乐、本土音乐的教学,而本身投入在音乐教学上的教育经费也很少。

3.教学内容选择不适当

地方乐种及戏曲音乐都有各自独特的伴奏形式和音响色彩,现在音乐教学多半是利用多媒体手段让学生在课堂上听、看图片、跟着音乐学唱等方式进行。从网上下载的音乐资料大多是现代电声乐器或者利用音乐软件制作出来的,如此本土音乐的艺术鉴赏的已不是地道、原味的东西了。而对于乐种和戏曲唱段的选择,大多数局限于教师的兴趣和熟知程度,这样就不能充分地展现出地方音乐所具有的艺术的整体性和综合性。单一的教学内容以及现代音乐的流行化也会引起学生对地方传统音乐的反感,大多教师缺乏激发学生兴趣的手段,太侧重于单纯的音乐欣赏,忽略了对传统音乐产生的历史背景、文化环境以及对社会产生积极作用的介绍,影响了学生欣赏或学习的视角与深层次的理解。

三、本土音乐引入中小学音乐教育之策略

本土音乐引入中小学课堂是一个系统工程,课程的开设要注重音乐的个性和历史性,要以民族性、民间性为主轴,强调“文化”引领,强调艺术本身的通俗和艺术内涵,建立传统化与多元化相结合、外延拓展与内涵挖潜相结合的本土音乐继承与发展的教育模式。

1.弘扬优秀文化

引入课堂的内容选择首先考虑到乐种的历史价值、学术价值和审美价值。“对乐种的研究有利于对传统文化的总体认识,有利于认识文化艺术与社会诸文化背景之间的关系,有利于对文化体系的梳理和理论探索”。 如传统井陉拉花就集中体现了综合文化性强的特点,它是我国首批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成和流传于河北石家庄井陉县境内,属秧歌范畴,舞蹈刚柔相济、粗犷含蓄,擅于表现悲欢、情恋等各种不同的情绪;拉花道具繁多:伞、包袱、太平板、霸王鞭、花瓶等寓意内涵丰富;表演人数多少不等,少则2人,多则百人、千人。井陉拉花的音乐为独立乐种,既有河北吹歌的韵味,又有民歌、民间曲牌和戏曲曲牌的音调,还不乏浓厚的寺庙音乐和宫廷音乐的色彩。拉花的艺术形式以其实用性、审美性且简单易学而得以广泛传播。作为河北三大秧歌之一,井陉拉花广为本地区人们所熟知,进入中小学音乐教育更具有很好的文化教育意义。因此,对于石家庄地区来说,把拉花纳入中小学校教育是非常适合的一个音乐形式。同时,还可以精选本地优秀的民歌、戏曲、说唱音乐、器乐等进行教学和音乐欣赏教学。

2.凸显地域特色

在当前“文化本土化”的潮流背景下,地方特色文化越来越得到政府部门的认可和支持。如常山战鼓进校园等已取得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对于石家庄地区来说,民间歌舞、打击(器)乐、戏曲音乐及佛教音乐在全国都具有特殊的地位。如:赵县柏灵禅寺的《瑜伽焰口》是寺院中最为广泛的法事活动之一。也称为“禅焰口”,代代相传,流传至今,仍是音乐史上极为宝贵的艺术形式。昌黎地秧歌是一种奇异的民族民俗文化遗存,不断丰富和发展的“滦河三角洲”文化是它产生并发展的地域条件,而以中原文化为主接受并吸纳的契丹、女真、蒙古等少数民族文化元素的“舞”“戏”并重的形式特征,它变革求新发展至今,实为传统音乐文化中的宝贵遗产。昌黎地秧歌地域分布广大,民族文化蕴含丰富,表演形式个性独特鲜明,有着良好的传承和发展前景,将它引入当地中小学音乐课堂,将会产生广泛的社会影响,对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播都具有很强的带动力。

3.提升教师教学能力

为了使学生能很好地学习本土音乐,老师带领学生深入本地域采风的学习形式具有直接性的优势。教师外出采风或带领学生到本地域范围内进行学习,深入了解当地乐种和民间艺人等各方面的文化背景,收集大量的音乐原始资料,提高自感性认识,进一步了解本土音乐的特征、风格体裁。将收集的本土音乐加以分析、整理,从原生音乐中汲取最有代表性的乐句、乐汇、特性音为素材传授给学生,使本土音乐的基因融进中小学音乐教学之中。另外,掌握本土音乐文化资源的人主要是当地的文化部门的音乐专家和民间艺人,如果聘请文化部门的音乐专家或优秀民间乐师到学校任教或做讲座,这种形式操作起来也是比较容易,而且效果也很好。在教学运用中,专家和乐师结合当地的民俗民风对学生进行讲解,学生们更容易接受和理解。丰富教学内容形式能使学生亲密接触民间传统音乐文化,陶冶情操,提高艺术修养,也是音乐与文化结合的最有效途径,使中小学音乐教育具有更深厚的音乐文化内涵。此外,举行多种文艺活动形式,如民间歌曲、歌舞、器乐比赛。还可以组织校园鼓队、秧歌队、器乐队等业余活动团体,定期请艺人或专家培训,并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当地一些具有特色、寓意的民俗活动,这些都是学习本土音乐的有效途径。

由于中国传统音乐理论在整个中小学音乐教育中都是薄弱环节.因此.在本土音乐引入中小学课程的过程中,重视基础理论的教学就更具有必要性。理论知识包括音乐基础理论以及与音乐相关的音乐文化,如音乐史等。此外,在本土音乐内容安排上要循序渐进式丰富多样。

作者简介:

1.姚秀梅,石家庄学院音乐系副教授,主要从事音乐教育研究。

小学音乐教育教学研究范文第4篇

【关键词】小学;音乐教育;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G623.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05-0249-01

一、我国音乐发展现状

随着社会经济、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整体提高,生活方式也变得越来越多样。人们开始更多地关注内心的需要,越来越关注高品质的音乐作品,音乐成为人们的精神追求。

歌曲的演唱是由歌唱者自身的生理条件、声乐技巧、心理素养等共同构成的,为了更好地将这些因素结合起来,找到一个适合我国小学生基础的声乐教学法是非常重要的。目前我国的小学音乐基础教育体系尚未形成,教师仍在沿用专业教学模式,使小学生很难适应这种高难度、专业化的要求。因此,教师应该改变单一的教学模式,通过教学及开展各种丰富的音乐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和修养。

二、小学生在音乐方面的发展特点

模仿是孩子学习知识的最大特点,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如果家长爱好音乐并且对音乐有一定的认知,这对培养孩子的演唱兴趣,会起到很大的作用。

学生进入五六年级后,会变得很害羞,表现得不自信,歌唱次数明显减少,这就要求教师在音乐课上鼓励学生理解音乐作品,发现其中的乐趣。

三、音乐教学法

学校的音乐教育以音乐审美体验为核心,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发散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形成良好的合作意识及人文素养,为学生终生喜爱音乐、学习音乐、创造音乐、享受音乐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发声练习。歌唱的发声与说话的发声是不完全一样的,它必须由呼吸器官、发声器官、共鸣器官有机地协调配合才能完成发声共鸣。即常听的“气沉丹田,肩膀放松,横膈膜用力”;共鸣的基本方法有:“哼鸣”练习,要领为身体自然直立,舌头自然放平,感觉到声音集中在鼻腔顶端等。

课例1:不带音的打“嘟”练习(气息的把握)

(二)奥尔夫乐器的运用。在现实的生活中,我们会发现并非所有的孩子都喜爱歌唱,同时也不是每个学生在任何时期都爱好唱歌。我们的音乐教育中要及采用各种手段,使学生能产生对音乐的兴趣和分享音乐的快乐。

奥尔夫乐器有两大类,第一类为打击乐器,如定音鼓、木鱼、锣等;第二类是音条乐器,如木琴,金属琴等。小型打击乐器人手一件,是课堂教学中应用范围最广、最简便易学又深受学生欢迎的乐器。

n例3:

采用不同的打击乐器进行节奏的训练。

四、结语

在我国当下社会环境下,快速的生活节奏、激烈的竞争压力,致使人们对内心世界很少关注。音乐教育已是全民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良好的音乐素质为儿童音乐心理的发展提供潜在的可能性。因此,需要我们当代及未来的教育工作者,打造更好的音乐教育模式!

参考文献:

[1]王媛媛. 建国后我国小学音乐教学法理论与实践的变迁[D].上海音乐学院,2007.

作者简介:

小学音乐教育教学研究范文第5篇

关键词:歌唱教学;小学音乐教育;审美教育

一、小学音乐歌唱教学中审美教育的价值所在

首先,在小学音乐歌唱教学中融入审美教育,可以培养学生对于音乐的感知能力,进而为其审美能力的提升奠定基础。一切音乐艺术其本质都是听觉的艺术,而对于广大小学生而言,其对于音乐的听觉感知能力并非与生俱来,而是在享受、欣赏过程中反复磨练而逐渐生成的。因此在审美教育的过程中,教师通过视唱练耳课程、音乐技能的训练、音乐欣赏以及其他类型音乐活动的开展,实现对于学生听觉感知能力的开发与培养,能够使其在认知美、欣赏美、生成美的过程中学会以“美”的角度欣赏和学习音乐,并在歌曲视唱学习中把握音高、音强、速度与节奏当中所寄予的情感。

其次,在小学音乐歌唱教学中融入审美教育,可以激发小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音乐本身是一门想象的艺术,歌曲的诞生是由创造者个人灵感激发的作用下产生的,所以学生在学习歌曲的过程中极易随着个人情绪的波动对于歌曲当中的情境产生丰富的联想与想象,进而使其对于音乐情感的表达和演绎更加生动,更加具有立体感。也正由于这种联想与想象的存在,学生的创造能力也在无形之中得以开发,赋予了歌曲更加生动的演绎、更加精彩的诠释。

再次,在小学音乐歌唱教学中融入审美教育,有益于促进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对于广大小学生而言,认识美、发现美的过程意味着神经系统被优美的旋律所刺激。随着音乐中情绪的起伏波动,自己的身心也将变得更加愉悦、精神更加振奋,所有的烦恼也会烟消云散。

二、小学音乐歌唱教学中审美教育的实现路径

1.激发学习兴趣

当前小学音乐教育中用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有很多,其中运用较多的包括情感体验法、提问发、故事引入法、图文欣赏等。其中,情感体验法主要是教师在进行歌唱教学的过程中,通过音乐播放的方式引入授课,让学生欣赏音乐、感知音乐,并与教师进行简短的交流,就歌曲中思想情感发表自己的看法。提问法指的是教师根据歌词的内容设置相关的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比如某一段歌词当中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方法,为什么会使用这样的修辞方法,这样的用法会给歌曲带来什么样的感觉等。故事法主要针对民歌以及一些少数民族歌曲,引入当今具有流行风格的爱国歌曲激发学生对于此种情怀歌曲的学习兴趣。比如笔者在教学生演唱《嘎达梅林》时,会占用一定的课堂时间告诉学生这首歌的创作背景以及歌曲当中所蕴含的英雄事迹和意义。利用图文欣赏来展开歌曲教学时,笔者会利用多媒体或者其他教学辅助设备,采取图片或图文相结合的方式,表达歌曲的情感基调以及环境氛围,使学生在学习时身临其境。上述教学方法无疑将充分激发学生对于歌曲学习的兴趣,也会促使学生在视觉与听相结合的审美氛围中,实现审美能力的提升。

2.巩固新歌

在巩固学习的过程中使用如下的方法,可以实现学生对所学歌曲的巩固。如笔者在进行示范演唱的过程中,经常刻意回避一些音符,通过让学生对比原唱找出区别所在,实现对学生听力的训练;再如将歌曲演唱与乐理知识相结合,同一首歌曲,利用不同的速度和力度来进行演唱,实现巩固歌曲记忆的同时对乐理知识的同步掌握与复习;进行分组联系,让小组合作完成演唱,并由教师将不同小组的表演统一录制,再由全班同学集体点评欣赏,利用比赛竞争的刺激性,活跃课堂气氛,增强学生对于歌曲的记忆;由教师编排简单的舞步,让学生边唱边跳,实现身体律动和歌曲演唱的统一,或者利用各种打击类乐器,配合歌曲进行伴奏,加强学生对于旋律的记忆。此种方法的合理运用,将有助于学生对于所学歌曲的掌握,而唯有从记忆上加深对歌曲的认知与理解,才能帮助学生学会从本质上感受歌曲意境的美感,从而提升个人的审美能力。

三、结论

音乐是所有艺术形式中最善于表达和抒感的艺术形式,因此如何通过歌曲感知音乐的情感元素,体验歌曲意境中的美感,是当前音乐教育的重点和核心。音乐本身所独具的魅力,再配合小学生本身天真烂漫、生动灵性的心理特征,将在教育过程中发挥重大的作用。而要想真正意义上实现音乐歌曲教学过程中审美教育的融入和提升,就要采取有效方法提升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并在不断掌握新知识的同时,及时巩固以往的知识,让自身的审美能力始终保持先进性和能动性。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