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病人康复训练

病人康复训练

病人康复训练

病人康复训练范文第1篇

【摘要】目的膝关节、骨关节炎病人的康复训练及护理。方法对76例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进行康复训练,并设理疗组进行对照。结果经过康复训练优达到77.5%,良达到15%,总有效率达90%以上。结论康复训练治疗效果较理疗效果稳定,能阻断或延缓膝骨关节的恶性循环,改善膝关节的功能。

【关键词】膝关节;骨关节炎;康复训练;心理护理

膝关节、骨关节炎是一组以关节退化,关节软骨被破坏所致的慢性关节炎,是中老年人常见的慢性病之一。其病程长期迁延,反复发作,是引起老年人下肢功能障碍及活动受限的重要原因,常对生活和工作造成影响。目前对治疗该病症尚无特效疗法,多采用非甾体类消炎镇痛药物进行治疗,特别是急性期的治疗。由于这类药物副作用明显,常使患者不能耐受而终止治疗。我院在超短波治疗的基础上配合康复训练,效果较好,症状较稳定,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对我院2003-2008年76例膝关节骨关节患者按入院日期分为两组,逢单号为康复训练组,双号为对照组,康复训练组40例,对照组36例。男30例,女46例,年龄53-75岁,平均年龄63.6岁,病程(29.48±5.17)个月,入院患者的主要症状有:①膝关节疼痛;②膝关节压痛;③上下楼梯关节痛;④关节肿胀;⑤关节活动障碍;⑥X线检查有关节退行性病变;⑦排除风湿、类风湿及痛风等病变。符合上述①⑥⑦三项及②-⑤中两项以上者为观察对象。

1.2 心理护理:在康复训练的治疗过程中患者的配合是至关重要的,根据不同的心理反应,采取不同的护理方法是心理护理的原则,是医护人员应具备良好的医德医风,要有高度的责任感和同情心,要用安慰、体贴的话语,亲切热情的态度,尽可能准确地解答患者提出的疑问,护士要善于分析,采取有效措施,控制和减少不良因素对患者造成的刺激。如:要尊重患者,细心倾听患者陈述,征求他们的意见,告诉患者如何对待康复训练,鼓励患者克服困难,战胜疾病。心理护理虽然时间短暂,但效果明显,往往简单的几句话,说服劝慰就能改善患者的心态和心境,提高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如康复训练时不能过于疲劳,以能耐受为限,疼痛的护理等等。减少伤残程度,便于早日康复。

1.3治疗方法:两组患者均采用上海产CDB-1型超短波电疗机,输出功率200W,波长7.37m,频率40.68WHz,电容电极板13cm×20cm两块,分别置于膝关节的上下两侧,间隙3-4cm,无热量,20分钟/次,1次/日,15天为1个疗程。康复训练组除上述治疗外,对患者进行功能训练,主要以锻炼股四头肌为主的等长性练习。方法有:①病人仰卧,膝下放一毛巾卷,踝背屈做膝关节下压,股四头肌等长收缩,髌骨向心滑动;②病人仰卧,踝上置1-2kg沙袋,踝背屈、下肢伸直至离床面30°;③病人坐位,交替抬下肢,使髋关节90°,膝关节0°,踝背屈;④大腿外侧肌的训练,病人侧卧,下侧腿屈曲,上侧腿抬高30°;⑤大腿内收肌的锻炼,病人仰卧,将皮球或枕头放在两大腿之间做夹腿训练;⑥肌力Ⅲ级以上病人的训练,双脚合拢,双手交叉放在劲后,膝关节在0°-40°,做蹲起训练。以上训练 ①-③ 肌肉等长收缩时间为5-10秒,放松7-10秒,每次10-30次,1-2次/日,④-⑥训练后以第2天无肌肉酸痛为量。

1.4 疗效评定:两组患者治疗2-3个疗程后,根据关节疼痛(休息痛及运动痛)、压痛、肿胀、活动度等行走情况综合评分[1],每项4级评分,正常:0分;优:1-2分;良:3-5分;可:6-10分;差;>10分。资料的统计学处理采用χ2检查,见表1。

2结果见表2。

3讨论

骨关节炎康复治疗的目标:缓解关节疼痛,消炎退肿,减轻关节负荷,保护关节和肢体活动功能,增强患肢肌肉力量,预防和治疗肌软弱和肌萎缩,增强关节稳定性,保护关节,改善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提高生活质量[1]。超短波治疗有消炎、消肿,促进局部血液循环,促进炎症吸收,改善机体功能的作用,同时又能使局部的肌肉放松,起到舒筋活络和消炎止痛的作用;可以缓解关节疼痛及僵硬感,但其不能增强膝关节的稳定性,不能阻断膝关节骨关节炎发病的恶性循环;肌力训练能减轻或消除炎症、水肿所导致的关节源性肌肉抑制,从而达到肌力增长;并能促进关节滑液循环,改善关节软骨营养,强化股四头肌肌力,增强膝关节的稳定性,从而阻断或延缓膝关节炎的恶性循环,改善膝关节的功能。需要强调的是,进行功能锻炼时应循序渐进,注重个体化的适度。对高龄患者尤其是妇女更应注意,因较大的强度或过渡的训练会造成骨关节的损害,加重关节疼痛。

病人康复训练范文第2篇

摘 要 目的:运用非语言交流形式的训练,与喉癌术后暂时性失语病人进行交流和沟通。方法:喉癌患者30例分成两组,对其中一组应用自制图片、自编手语、写字板及发音训练等手段进行围手术期的指导。结果:经临床观察统计,两组在提高沟通满意度上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非语言交流形式训练在喉癌病人手术康复中有显著意义,可提高暂时性失语病人的生活质量,扩展护士的知识内涵。

关键词 交流 喉癌 暂时性失语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1.02.220

为了增强病人术后适应能力,探讨喉癌术后病人适合的非语言交流形式和沟通技巧,对30例喉癌病人进行非语言交流指导和训练,取得良好效果,现介绍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08年3月~2010年3月收治喉癌患者30例,前15例为对照组,后15例为训练组。训练组男12例,女3例;年龄47~70岁,平均59.6岁;文化程度:高中以上5例,初中以下7例,文盲3例;施行半喉切除术,均康复出院。对照组男13例,女2例,平均年龄58.3岁;文化程度:高中以上4例,初中以下10例,文盲1例;按常规护理。两组病人年龄、性别比例,文化程度等条件相匹配。

心理护理:多和病人及家属沟通,介绍成功的病例,建立互相信任、开放的良好护患关系,这是有效训练的根本保证。与病人进行有目的与特定专业内容的交谈、倾听他的叙述,表示同情、关心,使病人产生亲切、安全感,同时了解他的情感所需。

图片介绍:提供自制的图文并茂的图片,简便实用、内容丰富,包括生活、治疗、饮食等方面,分类排放,易于查找,即使文化程度较低的病人也能看懂、表达他的所需,而且半喉切除术后病人均留置气管套管,不能发音、点头,术后6小时内因取平卧位而不便写字,通过提供图片,他们可以用眼神沟通、用手势表示自己的需求。

自编手语:针对吃癌病人术后常出现的护理,护理对于较年轻、接受能力强的病人,教会用简单的手势及哑语对话。如“气管有痰”-用手指向气管套管;“切口疼痛-双眉紧锁”;“表示同意”-竖起大拇指;“不愿意”-伸出食示;“感到饥饿”-抚摸上腹部;“需上厕所”-示指弯向拇指,与其他三个手指形成“WC”的形状。对于病情危重、体重虚弱的病人,我们只提出一些简单的问题,让其只需点头、摇头或睁眼、闭眼,我们就能领会他的意图[1]。

写字板的应用:适用于具备一定文化程度、术后病情相对稳定而又善于表达的病人,他们可以把自己的想法及要求直接写在写字板上,让我们一目了然,及时满足他们的需求,该方法能表达较复杂的信息内容,是其他方法所不能比拟的。

发音功能的训练:半喉切除术后常留置气管套管,病人对暂时性失语顾虑较大,我们在术前就先用成功病例现身说法,即让病人对术后的自我形象及沟通方式有所了解。术后7~10天鼓励病人堵管说话。以食管代替正常语音,让患者深吸气,按住气管造瘘口,此时咽肌收缩,随后气体挤向喉腔,呈嗳气的方式挤送气体,使咽喉皱襞震动而发出咽食管音,然后经咽腔、口腔、舌齿、唇、鼻腔等参与呈现语音声[2]。发“咿”或“啊”的音,或数“1”、“2”音,使之逐步适应发音模式和语言功能的变化。拔除气管套管后由于存在气管瘘口,气道漏气,而且受手术操作的影响,发音仍受障碍,应鼓励病人克服困难,树立信心和勇气,放松颈部,头略前倾,使气管内的气流顺利送入下咽腔,应先易后难,先发单字,再练双音与语句,本组病人均顺利掌握发音技巧。

结 果

15例参与适应行为训练的病人应用沟通方式的情况,见表1、2。

讨 论

通过表1所示,对照组与训练组比较,在用体态语言、手语、暗语、图片等方式上有显著差异,而在文字的使用上无显著差异。文字方式只要求病人具备一定的识字能力便可使用,因此有无训练并不影响该方法的使用。而日常生活中极少单纯使用体态语言、手语来沟通,如未经训练,一般无法应用,但经过非语言交流方式的训练,病人一旦掌握,就能更简单快捷地表达自己的意愿,满足需求,并增强自信心,缩短病人与医护人员、亲人之间的距离。

通过表2所示,经统计学分析P<0.05,说明两组在沟通满意度上差异显著,通过训练,对于提高喉癌病人手术后的沟通能力有显著意义。同时应该看到训练组中感觉非常满意仅1例,甚至有1例在沟通方面还是感觉不满意,这是由于护理人员的经验不足,同时也受病人的诸多因素影响。

非语言交流训练中应注意的问题:因人、因病情而异,在训练中应有所侧重,如果病人接受能力较强,病情较轻,就可增加手语、体态语言等方面训练。

参考文献

1 曹佩珍.适应行为训练在喉癌病人手术后康复中的运用研究.中国基层医药,2003,10(6):488.

2 王萍.喉癌喉切除后发声和吞咽功能训练及康复护理体会.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4,19(10):787.

表1 各种沟通方式的应用情况[例(%)]

病人康复训练范文第3篇

   【摘要】  目的  观察言语康复训练方法对脑卒中致语言障碍的疗效。方法  对72例脑卒中致语言障碍病人进行系统训练,在治疗前后运用改良波士顿诊断性失语症检查法(BDAE)评估其语言功能,评估标准提高2度者定为明显好转,评估标准提高1度者为好转,并进行比较。结果  运动性失语的Ⅱ度以上病人经过3~4周训练后,明显好转31例,好转7例;感觉性失语的23例病人经6周训练后明显好转17例,好转6例,总有效率均达到100%。但完全性失语的病人,康复治疗效果较差,其中仍有4例经康复训练后并无明显改善。结论  开展语言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后语言功能的恢复有积极疗效。

【关键词】  脑卒中;失语;康复训练

  

    脑卒中致残病人出现失语症的比率高达20%~30%[1]。失语症病人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听理解障碍、口语表达障碍、阅读、计算、写字能力下降。因此,严重影响与他人的交流。自2004年以来,笔者对经头颅CT、核磁扫描证实为脑卒中后致言语障碍的病人,进行了语言训练,病人语言功能康复明显。现将训练方法及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住院病人72例,男50例,女22例。年龄最大82岁,最小41岁,平均68岁。其中脑出血26例,脑梗死46例,均经CT或MRI确诊。病前均智力正常,言语流利,阅读、书写能力正常。按失语症分类诊断为运动性失语38例,感觉性失语23例,完全性失语11例。失语程度采用改良波士顿诊断性失语症检查法(BDAE)检查。言语障碍的评估标准:0度,不能用言语进行实际的思想交流或言语不能使人理解;Ⅰ度,能说极少量词汇及短语;Ⅱ度,能说单词或短句,对日常用语可理解,表达中存在语法上错误;Ⅲ度,对日常熟悉的事物或经历能较快地领悟或表达,对不熟悉的事物或经历则表达困难;Ⅳ度,多数情况下无言语障碍,但有时有理解障碍,言语欠流畅;Ⅴ度,言语障碍极轻,不易被他人察觉,仅病人自己有所体会[2]。根据评估标准,其中0度的有11例,Ⅰ度的有28例,Ⅱ度的有21例,Ⅲ度的有12例。笔者把经康复护理后评估标准提高2度者定为明显好转(如由Ⅰ度提高到Ⅲ度),评估标准提高Ⅰ度者为好转。

1.2  方法 

1.2.1  运动性失语的康复训练  运动性失语以语音训练为主。先做好心理行为干预,运动性失语病人最初多表现为抑郁、烦躁、易怒等,此时护士应给予耐心开导,并与家属一起制定训练计划。(1)发音训练:先要进行舌肌、面肌、软腭和声带运动的训练,以使语言肌肉的功能得以恢复。(2)词、句单音训练:发音训练1周后逐步训练病人说出单词-词组-短句。从简单的单词开始,逐渐加大难度。0~Ⅰ度病人以单词训练为主,Ⅱ~Ⅲ度的病人以词组、短句为主。(3)阅读训练:将适合病人发音的生活用语录制成磁带,让病人跟读,反复进行语言刺激。

1.2.2  感觉性失语的康复训练  感觉性失语以提高理解能力训练为主。(1)听觉训练:护士与病人采取一对一的形式,通过病人以往所熟悉的声音,如平常最喜欢的音乐等,刺激病人的听觉,强化应答能力,刺激思维,增加语言的理解力。(2)手势训练:通过病人较熟悉的手势激发其理解能力。如梳头,护士做梳头动作,让病人模仿、重复。(3)实物刺激:让病人说出所看到的实物的名字,护士可适当提醒,反复练习。(4)图片刺激:护士用图片边读边示意,并提出一些简单的问题,让病人思考后回答,以锻炼病人对问题的理解能力。

1.2.3  完全性失语的康复训练  完全性失语康复训练时不应该过于着急,一般选用适当的难度,使病人基本能完成为宜。因部分病人的情绪常不稳定,连续生硬的语言可使病人失去信心而不能配合治疗。可请病人尽可能多地进行自我介绍,家庭成员介绍和自己的病史述说等,训练病人的表达能力,同时指导病人家属配合训练,可以互相促进效果。康复训练应因人而异,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2  结果

本组病人采用BDAE检查法评价效果。在总共38例运动性失语的病人中,Ⅱ度以上病人或经过3~4周时间训练,掌握一般的词组、短句即能接受跟读或阅读短文的训练。有31例由Ⅰ度恢复到Ⅲ度,属明显好转,另有7例语言能力提高1度,总有效率达到100%。经康复锻炼后,感觉性失语的23例病人经6周训练有6例病人的恢复不稳定,只提高了1度,而其他17例病人效果较为明显,由Ⅰ度恢复到了Ⅲ度,不但对常用的语句能够理解,对日常熟悉的事物也能较快地表达,对于感觉性失语,康复疗效也满意,总有效率达到100%。但完全性失语的病人,经过语言康复治疗7周后,效果均没有运动性失语和感觉性失语恢复得好,有7例由0度恢复到Ⅲ度,仍有4例经康复后并无明显改善。见表1。

表1  脑卒中康复锻炼效果  (略)

3  讨论

病人一旦确诊为失语,应立即进行语言训练,可加快代偿活动,帮助病人尽早恢复语言理解能力及表达能力。护理人员要根据病人的临床表现,科学地评估失语的类型和程度,根据其类型和程度采取相应的训练方法,充分调动病人语言训练的积极性、主动性,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地进行语言训练,大多数病人是可以恢复语言功能的。为取得好的训练效果,在训练过程中要教会家属语言训练的方法,使家属能够主动协助医护人员对病人实施康复训练。实践证明,家属的支持帮助是病人语言功能恢复的重要保证。

良好的心理准备是语言康复训练成功的基础和保障。运动性失语病人能理解别人的语言,但不能用口语表达自己的情感,因此常表现烦躁、易怒、情绪抑郁。而语言康复又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实现的。因此,帮助病人建立和巩固语言康复的信心和决心非常重要。完全性失语症较难治愈,对于此类病人来说进行系统的、频繁的语言康复治疗才能得出最好的疗效。而对于运动性失语症和感觉性失语症病人来说进行系统的、频繁的语言康复训练是肯定有效的,通过词汇的反复再现和再积累使病人重新能够与他人交流,使之回归社会、回归家庭、降低致残率。病人家属的积极配合可使病人达到语言恢复最好程度的必要条件。要根据病人不同时期的进步和表现改变训练计划,逐渐增加训练难度,并根据病人的职业和兴趣爱好,及时调整训练内容,使病人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下进行语言训练,以改善交流能力,充分发挥残存功能,才能使失语症病人语言能力的康复达到最佳水平。

【参考文献】

病人康复训练范文第4篇

康复医学的崛起,拓宽了神经科护理学的领域,它将康复医学的观点融会贯通于护理工作的全过程,包括运动功能康复,语言功能康复,日常生活康复等,将可能发生的病残障碍减少到最低程度,同时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残存功能,从而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使其早日回归家庭,回归社会。我科脑血管病偏瘫病人进行系统、规范的康复指导,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 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我科2005年1~12月住院的脑血管病偏瘫病人50例,其中男35例,女15例,左侧肢体偏瘫30例,右侧肢体偏瘫20例,上肢肌力<3级15例, >3级35例,下肢肌力<3级20例,>3级30例,均无意识障碍。

2康复护理

2.1心理康复指导:心理康复是脑血管病人进行其他康复治疗的先决条件,由于脑血管病起病急,病人在短时间内从一个健康人变成了一个存在不同程度功能障碍的残疾人,生理上的病痛,加上漫长的康复过程这些都容易使他们产生孤独、自卑等偏执心理。因此,医护人员要用爱心和热情去了解他们,帮助他们,尊重他们。利用鼓励、暗示、支持、疏导等方式进行心理调节。帮助病人树立战胜疾病与积极配合康复治疗的信心,使病人和家属主动参与康复训练。

2.2肢体康复训练:良姿位的摆放是偏瘫早期运动康复的重要内容,目的是预防痉挛模式出现和防止继发性关节挛缩畸形和肌萎缩。上肢采用敬礼位,下肢屈膝,屈髋,踝关节置中立位,足底着床,大腿微内收位。在此基础上,做肢体由近端至远端的按摩,手法可用揉、搓、捏,以防止肌萎缩,肢体被动活动包括肩部运动法,高举摸头法,及髋关节、膝关节屈曲、伸展、绕膝、转足等运动,幅度由小到大,由健侧到患侧,由大关节到小关节循序进行,用力适宜,活动度以不引起病人疲劳为宜。

2.3坐位、站立与行走训练:坐起是直立的基础,直立是人类日常活动的基本。病人病情稳定,生命体征平稳时,应尽早开始坐位训练,当病人能自动翻身时,训练改为坐位。让病人坐在床上或扶手椅上,患侧上肢肘关节微屈,放于扶手上或枕头上,患侧膝关节屈曲90度,使足与小腿保持垂直位。病人能坐稳后,改为站立训练,站起时,病人由坐位前移使双脚平稳着地,与肩同宽,足后移,同时屈髋,躯干伸直前倾,双肩越过足尖,双膝前移使重心达到足上,伸髋伸膝站起。站立时有人扶持,保持静态平衡,坐-站交换,反复训练,直到能独立站立。当病人站稳10~15分钟后,开始行走训练。行走训练前应在扶持立位下患腿做前后摆动、踏步、屈膝、患腿负重、健腿向前后移动及进一步训练患腿的平衡[1]。以上训练每天2次,每次30分钟,必须在医生和护士的指导下进行。另外,行走训练中除了姿势的正确外,当能力不断增强时,要逐步加强速度及跨障碍物等训练,以适应其日常生活及社交活动的需要。

2.4日常生活活动康复训练:任何人都需要有饮食、排泄、清洁、更衣、移动等生活能力的基本动作。康复护理的主要内容就是加强病残者的机能训练,把这些训练实施于日常生活活动中[2]。日常生活能力训练的目的是教会病人利用残存机能发挥自理能力,恢复生活自理,让病人学会自己穿衣、洗漱、进食、床旁移动,以及在他人协助下入厕,室内行走等。训练中要有极大的耐心和爱心,及时对病人的细微进步给予肯定和鼓励,让病人尽可能用患侧肢体协助完成各项动作,尽快恢复生活自理能力。

3护理体会

3.1要争取机会,尽早康复介入:当病人发生脑卒中后,如生命体征稳定,神经系统症状无进一步损害的征象,一般48~72小时后即可进行康复介入。因为中枢神经系统在结构和功能上具有代偿和重组能力,脑血管病病人在早期进行肢体康复训练能够刺激部分脑细胞产生功能代偿,使神经系统尽快建立新的联系,促使肢体机能早日康复,而且在发病早期肢体机能有着自然恢复的趋势,是肢体康复训练的最佳时期。

3.2要遵守“安全第一”原则:康复训练时要确保病人安全,急性期康复要随时观察生命体征变化,关节被动活动时动作要轻柔,用力适度,避免两次损伤,平衡及步行训练时要严防摔倒。

3.3强调病人的主动参与意识,变替代护理为自我护理:偏瘫病人康复的目标是生活能够自理、自立,因此,康复护理的工作不可替代解决,但也不能让病人独立的急于从事。护士在指导病人训练时要始终守护在病人身旁,确保安全,并给予必要的协助与鼓励。要耐心地等待病人的不熟悉的动作,仔细观察肢体机能恢复的程度,及时发现问题,及时给予解决。当病人肌力有一定恢复时,把生活自理能力的护理指导与协助训练贯穿到日常生活中,如练习穿脱衣服、洗脸、刷牙、进食、转换及手功能训练等,鼓励患者独立完成。

3.4加强心理康复指导,使康复训练持之以恒:脑卒中抑郁是常见的心理障碍,其患病率在20%~50%[3]。心理康复指导是预防和治疗抑郁的首要措施,能够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使病人运动功能明显改善。心理康复指导,能增强其和家属主动训练的意识,增强康复训练的信心,从而使康复训练得以持之以恒地进行。

参考文献:

[1]贾勤,陈爱初.偏瘫患者的家庭康复训练和护理[J].中国康复医 学杂志,1997,12(5):229.

[2]南登昆,廖鸿石.康复医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208.

[3]刘永玢,龙洁.卒中后抑郁状态对预后的影响及治疗进展[J].国 外医学脑血管病分册,2001,9:247.

病人康复训练范文第5篇

关键词:糖尿病性脑梗塞;康复训练;护理干预

糖尿病(disbetes mellitus,DM)是由胰岛素分泌和(或)作用缺陷引起的,以慢性血葡萄糖水平增高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1]。而脑梗塞是DM患者慢性并发症中较常见的。脑梗塞因其致残率高,不仅造成糖尿病性脑梗塞患者心里负担,更对日常生活造成严重影响。

治疗糖尿病性脑梗塞不仅坚持糖尿病饮食、药物治疗外,应行科学的康复训练。康复训练不仅要求医师较高的业务水平外,做好患者康复训练期间护理也同样重要。近年来,我院对30例糖尿病性脑梗塞患者行康复训练期间护理干预,疗效显著,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60例糖尿病性脑梗塞病例均来自我科2012年1月~2013年6月收治的患者。所有病例符合糖尿病诊断标准[2]及脑梗塞诊断标准[3]。60例患者采用随机对照分组的方法,分为正常组和干预组,每组各30例。两组治疗钱性别、年龄、病程、Barthel指数等一般资料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1.2方法 两组康复训练期间均给予正常护理,干预组在正常护理基础上给予个性化康复教育、生活护理、心理护理等综合护理干预。

1.2.1个性化康复教育 护士在接待患者时,向患者及家属介绍住院生活环境及康复训练环境;强调糖尿病饮食的作用及意义。经与患者或陪护人员沟通,了解病史、治疗及康复过程以及康复期望值,并评价患者基本的或躯体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Basic or physical ADL,PADL),以及康复资源等,为患者制订个性化康复护理计划。通过对患者及陪护人员进行康复训练讲座,了解各项康复训练和护理目的、意义及其注意事项,提高患者及陪护人员主动参与意识。

1.2.2生活护理 注意调节病房及康复训练室的温度、湿度。指导患者及护理人员形成规律的作息时间。加强皮肤护理:对于注射胰岛素患者,局部皮肤进行严格消毒;加强对足部皮肤的清洗,以防糖尿病足的发生。防止在热疗过程中因感觉减退或丧失而烫伤。

1.2.3心理护理 因突然造成的偏瘫或语言功能的缺失,使糖尿病性脑梗塞患者失去生活的信心,产生焦虑、恐惧、抑郁等负面情绪。因此护士结合患者心理状况,常给予关爱与帮助,并向患者解释康复训练的必要性及有效性,使患者更好的配合医护工作。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康复训练前后PADL及护理满意度等情况。PADL评定采用Barthel指数[4] 评分。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6.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均数的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P

2结果

2.1两组PADL比较 组内训练前后Ridit分析表明,康复训练对PADL改善均有显著效果(P

2.2护理满意度 两组护理满意度经Ridit分析表明差异显著(P

3讨论

DM患者是造成脑梗塞的独立因素,其血管征性改变为血管壁纤维化、基底膜局灶性粗糙增厚;血糖控制不佳时,血管病变基础上,红细胞聚集性增高、血脂异常、促进血小板粘附和聚集,致使血栓形成,诱发脑梗塞[5,6]。康复训练可使感受器接受的传入性冲动促进大脑皮层功能的可塑性发展,使丧失的功能重新恢复[7]。然而突然造成的肢体功能或语言功能的丧失,使糖尿病性脑梗塞患者生活质量下降、产生抑郁、甚至轻生等负面情绪。临床康复训练多以功能恢复治疗为主,容易忽视对患者心理的护理。本研究结果表明,康复训练可有效提高患者生活质量,若康复训练期间给予综合护理干预可显著提高PADL,与正常康复训练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

参考文献:

[1]陆再英,钟南山,主编.内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387.

[2]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Definition,diagnosis and C1assifycation of diabetes mel1itus.Report of a WHO conclusion[M].Geneva: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1999:18.

[3]中华医学会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各类脑血管病疾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

[4]林蓓蕾,张振香,陈颖,等.社区脑卒中患者抑郁、ADL和生活质量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3,16(3):7-9.

[5]张涛.糖尿病性脑梗塞患者的临床诊治及预后探讨[J].中国药物经济学,2013,4:107-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