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病人心理疏导的基本方法

病人心理疏导的基本方法

病人心理疏导的基本方法

病人心理疏导的基本方法范文第1篇

【中图分类号】R39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517(2010)10-240-2

银屑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红斑鳞屑性皮肤病,祖国医学文献中称为“白”、“干癣”、“松皮癣”等。其病因病机至今尚不清楚,到目前为止本病尚无根治方法。多年来在单纯生物医学模式观点的影响下,只重视药物治疗,大部分患者停药后很快复发或引起了严重后果,不但远期疗效不良,严重影响患者的心身健康和生活质量。现代研究表明,银屑病是典型的心身疾病[1]。由于精神心理因素在皮肤病的发生、发展中起主要作用时,即为典型的心身性皮肤病,而银屑病是典型的心身性皮肤病。长期研究证明,银屑病的发生、发展与病人的性格、情感、紧张、烦恼、忧虑等心理因素及社会环境有密切关系,这也是银屑病发病和加重的重要因素。

中国传统医学浩瀚繁博,中国古代医学家在心理治疗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早在两千多年前问世的《黄帝内经》等典籍中已经蕴藏着许多心理疏导治疗学术思想。具体在银屑病的防治中,护理干预银屑病的报道较多,而应用心理疏导疗法干预治疗银屑病不多见。

近年来,笔者按心身性疾病应用心理疏导疗法治疗银屑病,获得较为理想的防治效果。

心理疏导疗法是治疗心身疾病的一个有效的手段[2]即:以患者为中心,在患者不同的病情阶段,以严正,亲切,灵活,适当的合情语言,来激励鼓舞患者自我领悟,增强向疾病作斗争的信念和勇气,充分调动其治疗的能动性,促使心理病理自身转化,减轻或消除症状,达到治疗和预防,促进心理康复的目的。

心理疏导疗法以辨证施治为原则,以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医学为指导,以系统论、信息论和控制论为基础,在临床上取得了显著的疗效,尤其对以往认为很难治疗的各类神经症可以取得较高的疗效。

心理疏导疗法将心理障碍的产生、发展比作一棵树,这棵“树”分根、干、冠三个部分。树冠代表各种症状,树干代表“怕”字,树根则代表性格缺陷,“树”成长的土壤代表个人所处的社会和自然环境。“怕”的本质是“虚、假、空”,特性是欺软怕硬。要治愈心理障碍,须除去这棵病理之“树”。提高自我认识是心理疏导治疗的重要前提,针对“怕”欺软怕硬的特征,采取“习以治惊”的方法,是治疗心理障碍的重要技术。心理疏导治疗模式是:不知知认识实践效果再认识再实践效果巩固。

该治疗是一个循环往复、逐步深入的认知改变过程。所以,其效果不仅仅是求得症状的消失,而是以远期效果的巩固为最终目标。心理疏导疗法分两步进行。

第一步,在就诊时由经治医师详细告诉患者所患疾病以及疾病的发生、发展、治疗方式、预后估计等,与患者共同讨论,选择患者最希望的治疗方式,告之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应注意的和应做到的事情。

第二步,在对患者制定疾病治疗方法的基础上,根据每个研究对象的文化背景、文化程度、所处环境、遗传素质、个性特点的不同,进行个体心理分析,制订“心理疏导疗法”的干预方案。

具体措施包括:①个别心理疏导:耐心地与每一位患者交谈,听取他们的心理感受,收集详细资料,评估、分析引起患者产生负性情绪的原因,从患者原有对银屑病的认识水平着手,提出问题,共同讨论,启发和诱导患者思考、领悟;②集体心理疏导:每半月组织1次集体心理治疗,通过讲座、互动性讨论和医护人员解答疑问等方式,使患者了解调节自我情绪、适应周边环境的技巧,通过集体治疗让患者能互相关心、互相感染、互相学习、互相启发、互相激励、互相促进、互相矫正,共同承担痛苦,分享战胜疾病的快乐;③放松训练:在医生的指导下,由患者自己控制行为的治疗方法。其目的是当人体肌肉放松时,排除对外界的一切考虑,无焦虑、抑郁存在或不允许焦虑、抑郁存在,经过反复训练,使患者全身发生条件反射性松驰反应。具体分三个步骤,首先是准备工作:向患者讲解放松程序,治疗环境应安静、轻松,使患者处于最佳、最舒适的位置,且集中精力,保持安静与平静。第二步为吸气训练:嘱患者闭眼,进行深而慢的呼吸,先深吸气,再缓慢呼气,重复数次,使患者完全安静下来。第三步,指导患者放松:嘱患者在吸气时紧张肌肉,呼气时放松肌肉,交替进行。依次紧张全身的每一组肌肉并保持约10s,接下来放松同一组肌群约20~30s,并注意体验放松后的感觉。顺序重复2~3次(放松训练时全身肌肉放松的顺序要事先确定,一旦执行,不能任意更改),每次10~30min。

第四步,开展腹式呼吸训练治疗。腹式呼吸是一种有意识的深慢而有节律的呼吸模式,可以提高自主神经调节功能。近年来,笔者研究结果证实,腹式呼吸确实可以提高副交感神经的张力,改善自主神经调节能力[3]。笔者已对30例银屑病患者进行腹式呼吸训练治疗,每天进行2次,每次30min,27例坚持训练1个月后,皮损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

心理疏导疗法有利于改善银屑病患者的负性情绪。研究证实银屑病患者的心理健康水平明显低于正常人,主要表现在自卑自闭症、抑郁、焦虑等方面。而抑郁、焦虑等精神紧张因素可引起大脑边缘高级神经中枢的变化,继而可能通过下丘脑调节下位神经及内分泌系统影响免疫功能,进一步加重银屑病病情,影响银屑病的转归、预后及治疗效果[4]。一般认为,精神紧张引起的情绪反应经大脑边缘系统处理后,引起下丘脑调节内分泌的变化。相关的研究已经注意到皮肤中某些神经肽尤其是sP在发病中有重要的作用。

我们在实践中发现:放松训练和腹式呼吸的方法可以有效地缓解银屑病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但人是有机的独特的整体,人的健康受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影响,这些方法对银屑病的治疗有促进作用,但患者遇到意外的不良刺激因素时,由于其特定的性格特征有可能会再度出现情绪波动,影响疾病的康复。

心理疏导疗法是医务人员在与患者交往中,对患者的病理心理状态进行疏通引导,排解不良情绪,从而达到治疗和预防疾病、促进身心健康的一种方法[5]。我们通过实践认识到:心理疏导干预可以改变银屑病患者的认知行为,有效减轻或消除伴发的负性情绪,提高患者的心理素质和应对能力,对银屑病治疗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医生与病人与患者建立良好的关系是实施心理疏导的基础。在诊疗过程中医生的支持在患者疾病的康复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心理疏导系统主要由医生-信息-患者三个要素构成,其治疗机制是通过医生的疏导信息与患者的反馈信息实现互换[5]。因此,如果未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很难实施心理疏导。我们体会到在实施心理疏导前,医生应细心仔细地向患者讲解银屑病的相关的知识,并用痊愈病例的实例进行开导,及时、准确地解释患者的疑问或提问。指导病人使其很快适应疾病对自身的影响,尊重、关心、理解病人,使其感到温暖,树立其战胜疾病的信心,调动机体内潜在的积极因素,达到促进康复的作用。只有在充分取得病人信任后,建立坚定的信任关系后,才能获得患者治疗和心理上的反馈信息。有效的心理疏导只有建立在良好的护患关系基础上,才能起到帮助患者改善不良情绪和消极应对方式的作用。

在心理疏导过程中,熟练的操作技能是达到最优化治疗的必要条件。医生须掌握被疏导者足够的信息,才能制订出结合患者个性特征、文化背景、知识结构等综合因素的疏导内容,并能通俗易懂地、有针对性地帮助患者深化认识。而心理疏导的基本工具是语言,须通过护患双方交流形成互动,达成共识后才能起到良好的治疗作用。有效的心理疏导不仅需要医生掌握医学、心理学等相关理论知识,还要求医生接受专门的心理疏导训练,熟练掌握操作规则和治疗程序,辨证施治,否则很难达到心理疏导治疗“最优化”。

总之,心理疏导疗法通过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分析和解决问题,能有效改善患者消极的应对方式,提高患者的心理健康水平。

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社会中各种社会心理应激的增多,心身疾病及植物神经功能紊乱也随之增加。作为一名医生,要学会用新的医学模式去治疗病人,在头脑中要有心身疾病的概念,治疗上,除常规用药外,要加强心理治疗,即所谓的“心病需要心药医”。

银屑病患者若能够顺理调整好自己的精神状态,消除患病原因将胜于任何药物对疾病的治疗效果,这本身就是防治银屑病的一个有效途径,那么疾病就会相应减轻而至痊愈[6]。

所以说,不是单纯研究某种药物和某些治疗手段就能够治愈银屑病,而要研究银屑病患者心身状态,要认真实施新医学模式防治银屑病。其中,心理疏导疗法是心理治疗中最简便易行,容易掌握而切实有效的,运用心理疏导疗法治疗银屑病,对于在新的医学模式下探讨银屑病的治疗提供了可行的理论和方法。

参考文献

[1] 杨雪琴,李世荫,邵长庚,等.用现代医学模式论防治银屑病的观点[J].中华皮肤科杂志,1997,30(2):4-6.

[2] 鲁龙光.疏导心理疗法[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23-24.

[3] 张力军,杨雪琴,吕沙里,等.腹式呼吸训练对心率及呼吸性窦性心律不齐作用的初步观察.北京生物医学工程,2005,24(1):39.

[4] 李雯,到贞富.皮肤病、精神因素与神经一内分泌一免疫调节[J].国外医学皮肤科性病学分册,2002,28(2).

病人心理疏导的基本方法范文第2篇

【关键词】 心理疏导;临床观察;成效;人流综合征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4.03.163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3-1331-01

在人流手术中,人流综合征为一种常见并发症,其发生的概率通常在23%-34%这一范围内。所谓人流综合征就是指心脑综合征,即在人流过程中,孕妇出现呕吐、血压下降、恶心、气喘、大汗淋漓、心律不齐、头晕、面色苍白、四肢厥冷以及胸闷等症状,严重者可能出现休克、昏厥或者抽搐等症状[1]。人流综合征为精神与神经共同作用所造成的结果,和孕妇的心理有着很大的关系,通过临床观察,容易出现这种综合征的一般为精神紧张或者对于人流手术存有疑惑的孕妇。对此,要想有效地避免这种综合征出现,首先必须要从孕妇心理着手,以此消除孕妇对于人流所产生的恐惧心理,防止其在精神过度紧张、过分疲劳或者饥饿的状态下进行手术。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了近几年在我院进行人流手术的孕妇30例,将其划分为了对照组和观察组,每个组的病患各为15例,所有孕妇的孕龄均在46-62d范围内,孕妇的年龄主要在22-40岁这之间,其平均年龄为25.2岁。在对照组中,只进行了常规术前的护理与告知,未实施心理疏导;在观察组中,除了进行常规术前的护理与告知以外,同时在手术前还实施了相应的心理疏导。两组病患不管是在年龄、身体状况,还是在学历与孕产次等方面,所存差异均不是很显著,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故有很好的可比性。

1.2 干预方法

1.2.1 对照组的干预方法 对照组只进行了常规术前的护理与告知,并未实施心理疏导。

1.2.2 观察组的干预方法 实施心理疏导工作的人员主要为施术者与护士,在术前实施的心理疏导如下:首先对受术者身体状况与接受手术心态进行详细地了解,并实施基本评估,为受术者进行人流过程的介绍,进行相关注意事项的讲解,以此缓解孕妇紧张的心理。在病患中,有部分为未婚先孕者,这些病患在心理上所存压力较大,自卑情绪较为严重,因此,对于这类病患应该进行认知疗法,消除自卑感以及孤立感等,改变其对于人流手术的错误看法。其次对病患进行心理暗示,消除病患的紧张以及恐惧,并对病患实施健康教育,在术前和病患进行积极地沟通,对病患所产生的顾虑,进行详细地解答,加强医患之间的关系,以此增强孕妇对于该手术的信心,减少其对于医疗水平以及手术方法的怀疑。术中心理疏导:在手术之前,尽管已经实施了心理疏导,但是仍旧有孕妇存在一定的害怕心理或者恐惧心理,对此,在术中,医生与护士可通过和孕妇亲切交谈,从而获得孕妇的信任,以此消除其恐惧心理,同时还应该调节好手术内室温,尽量保持在23℃。此外,在手术过程中,施术者在操作时,尽量要稳、轻以及快,由于在手术过程中,受术者听到手术器具会产生一种害怕心理,在此时,护士应该通过交流与放松训练来将受术者注意力分散。

1.3 评价标准 通过比较分析上述两组的临床观察成效,采用疼痛表来进行评价衡量:一级(显效):在手术时未产生疼痛感,且病患表情处于安静的状态;二级(有效):病患下腹存有轻微的牵拉感与疼痛感,但可忍受,且病情处于基本稳定状态;三级(无效):下腹疼痛严重,表情痛苦。

1.4 统计学方法 在本次的实验数据中采用的是SPSS17.0[2-3]软件来实施统计学分析,其中组间数据资料的对比采用的是t检验,而计数资料对比则采用的是卡方检验,以P

2 结 果

对两组实施措施干预以后,所得数据如表1所示,通过表1中的数据可见,观察组所采用的心理疏导成效要更为显著,其P

3 讨 论

人流综合征作为人流手术中一种常见的并发症,如何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也是医护人员必须要重视的。文章针对这一问题,就心理疏导在避免人流综合证的临床效果进行了观察和分析,在心理疏导过程中,医护人员应该针对孕妇所存在的思想顾虑,进行详细地解答,在孕妇压力较大且心态较为激动的情况下,不可多次地进行吸刮。同时在手术过程中,若病患出现了宫颈过紧现象,可适当地通过局部用药来使宫颈扩张,以此减少人流综合征的发生率。此外,在手术过程中,医生应尽量做到轻、稳、快,以此来减轻病患的疼痛。从本次研究所获得数据来看,心理疏导所获得成效较为明显,在临床工作值得推广以及应用。

参考文献

[1] 毛亚萍.宁心安神胶囊治疗更年期综合征[J].浙江中医学院学报,2003(01).

病人心理疏导的基本方法范文第3篇

【关键词】老年人;功能性消化不良;针刺 ;心理疏导疗法

【中图分类号】R98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0515(2011)04-0147-02

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是临床常见的一组以消化道多种症状为主诉的症侯群,持续性或反复性发作,病因复杂,患病率高,严重影响老年患者身心健康,我科近两年对60例老年FD患者,在中医辩证用药的基础上加用针刺及个体化心理疏导法,取得满意疗效,现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2004年6月-2006年4月120例在我院消化科门诊及住院治疗120例老年FD患者,均符合罗马Ⅱ诊断标准[6](1)持续或间断性消化不良,表现为上腹痛、腹胀、反酸烧心、早饱、嗳气、恶心等症状,并持续12周以上;(2)胃镜检查未发现炎症、糜烂、溃疡、肿痛等器质性病变;(3)腹部B超或X线等检查排除肝、胆、胰、肠道等器质性疾病。120例老年FD患者,男56例,女64例,年龄65-83岁,平均年龄69.3岁,病程3个月~16年,根据随机分组的原则,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0例,2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病情等方面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2 治疗方法

2.1 对照组:单纯中药治疗以健脾化湿,疏肝解郁、调理寒热为主。

2.2 治疗组:在中药治疗基础上根据老年FD患者身心特点及祖国医学经络学理论, 加用针刺与心理疏导疗法。

2:1针刺疗法:采用针刺足三里、三阴交、中脘、梁门、公孙、脾俞、行间、肝俞等穴位,用平补平泻手法,得气后留针30,每日一次,10次为1疗程,然后休息2-3天,再进行下一疗程治疗,治疗一个月为一观察时间段。

2:2心理疏导法:具体步骤 ①表达移性:首先医护人员对老年患者应做到热情接,真诚帮,仔细询,耐心解,对患者的处境和困难表达理解、支持,让他感到亲切,温暖,可信,营造一个良好氛围,然后诱导病人说出内心困惑,使压抑已久的不愉快心理矛盾冲突全部发泄出来。②劝说疏导:通过与病人有效沟通,取得了信任,引导病人一起分析发病的原因,认识自己不合理情绪和行为表现或症状是什么,帮助病人领悟他的病(FD)与矛盾心理.问题行为的关系以及对健康的危害,重点给病人讲述生活中遇到忧虑、烦恼之事,要学会退步思量,并及时吐露,善于与人交谈,听人劝慰,以消除自身烦恼,保持一个平静、仁和、乐观的心态。③健康行为指导:在领悟认同的基础上,指导和鼓励病人进行综合能力训练,并制定健康行为改变计划。①体能训练:鼓励老年FD患者选择适合自身的运动方式,如:打太极 、做老年操、散步、赏玩花草等。②智能训练:常看书、读报、下棋、欣赏音乐及字画等。③自护能力训练:为病人提供自我保健按摩的方法和技能,如穴位或腹部按摩以及建立规律生活,合理膳食模式方法。

3 疗效标准

采用半定量方法,即治疗前,将上腹痛或不适、嗳气返酸、恶心或呕吐、烧心,餐后早饱这5个主要症状均分为轻、中、重3级,每级5分。然后再用治疗前症状总分减去治疗后症状总分除以治疗前症状总分再乘以100%,作为疗效指数来判定疗效。

治愈:疗效指数为100%,

显效:疗效指数在75%-100%之间

有效:疗效指数在50%-75%之间

好转:疗效指数在25%-50%之间

无效:疗效指数小于或等于25%者

4 治疗结果

2组患者治疗疗效对比见表

2组疗效比较 例(%)

5 讨论

FD的发病机制至今尚未完全阐明,可能涉及多种机制,现代医学认为,发病机制主要是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下出现的攻击和保护因素失调[5],近几年精神心理失衡在FD发病中的地位早已确定,并提出生理――心理――社会发病模式,3个因素既独立又相互促进[1]。本次调查中发现老年FD患者除多种消化道不适症状外,大多伴有忧郁多虑、敏感、焦虑等心理,而1/4的患者认为只有靠药物治疗控制,而盲目增加药物的种类和数量,病急乱投医,效果不理想,怀疑自己得了不治之症,整日忧心忡忡,精神过度紧张,久而久之发生或加重疾病,并于身心之间,造成恶性循环。这些与老年患者的环境、地位改变,家庭状况以及患者对疾病相关知识认知,都有一定关系,面对老年FD较为复杂的临床见症,中医辩证治疗有自己的优势。

FD属中医学中“胃脘痛、痞证、嘈杂”等范畴,认为该病发生与脾胃虚弱、饮食不节、情志内伤,六淫邪气及内生痰、湿、瘀有关,以肝郁气滞,脾失健运,胃失和降为基本病机[3].通过针刺足三里、三阴交、中脘、梁门、行间、肝俞等穴合用共奏调理脾胃,疏肝解郁,除痞之功。针刺对消化系统运动、分泌、吸收功能,具有双向调节作用[1]。 足三里为足阳明胃经之合穴,治疗脾胃系病症的要穴,可鼓舞正气,以利通腑;三阴交可助脾气,脾气升则胃气降;中脘是胃的募穴,具有健运中州,调理气机之功能;行间穴为肝经之荥穴,能疏泄肝经之郁结,配合肝俞穴以疏肝理气,肝郁得解故诸证得减。笔者观察到中药治疗根据辩证论治有一定的疗效,停药后往往出现反复;针刺治疗肝胃不和,起效较快,假如此时中断治疗或情绪不稳,则病证也易反复,而对脾胃虚弱型治疗,起效慢,但完成治疗后,疗效巩固,笔者体会到治疗老年FD应考虑综合治疗,从整体上调整脏腑功能、平衡阴阳、调理气机。心理疏导法是FD治疗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在中药治疗的基础上配合针刺与心理治疗,对解除病人的顾虑、调适情绪、增强信心,提高及巩固疗效十分有益。

参考文献

[1] 王春林,刘静.功能性消化不良精神心理因素及治疗[J]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2001,10(21):208-208

[2] 李瑶瑶,卜平,朱海杭等 功能性胃肠病烧心症状病机分析[J]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06,14(5):334--335

[3] 汪海静,王联发,谌俭.功能性消化不良辩证施治与固定方药疗效分析[J]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06 14(2)121-122

[4] 王启才.针灸治疗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 140-142

[5] 杜芳,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基础研究现状[J]医学综述 2005.11(4)355-356

[6] Drossman DA,Corazziari E,Talley NI,et al.RomeⅡ The functional gastrointestinal disorders[M].2nd ed.USA;Allen press,2000.659--668

病人心理疏导的基本方法范文第4篇

[关键词]骨质疏松症;中医护理干预;疗效骨质

疏松症患者的临床特点是易于骨折、骨量低、骨强度减低、骨髓腔增宽、骨组织的微细结构发生退化和(或)遭受破坏、骨皮质变薄、单位体积内骨量减少等[1]。研究表明[2],通过中医护理干预,能有效提高患者的临床疗效。本研究通过对骨质疏松症患者施以中医护理干预,患者的疼痛症状得到有效的缓解,且临床疗效及骨骼矿物质密度(简称骨密度)也显著提高,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4月~2014年4月辽宁省丹东市中医院收治的224例骨质疏松症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112例,其中男48例,女64例;平均年龄(46.3±4.5)岁;病程(6.7±3.1)年。观察组112例,其中男52例,女60例;平均年龄(46.4±4.3)岁;病程(6.5±3.3)年。2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均具有可比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1)符合《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诊治指南2011》诊断标准;(2)18岁<年龄<80岁;(3)无严重的肝、肾、心、肺系统疾病。排除标准:(1)合并有严重的肝、肾、心、肺系统基础疾病(;2)不同意治疗的患者。

1.2护理方法

对照组患者予以常规的骨科护理干预,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予以中医护理干预。中医护理干预的具体护理方法如下。

1.2.1情志护理干预

大多数患者由于对疾病的认识不足[3],很容易出现恐惧、紧张、焦虑等负性情绪,负性情绪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患者的病情恢复。因此,护理人员应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工作。护理人员应将疾病的发病原因、诊治经过、预后等以通俗易懂的方式讲解给患者,使患者对骨质疏松症有所了解,从而树立战胜骨质疏松症的信心,积极配合医师完成救治方案。对于有负性情绪的患者,应注意及时的疏解,并将一些治疗成功的案例讲解给患者,让患者更加有信心面对疾病。

1.2.2护理干预

应注意对骨质疏松症患者在生病期间的护理,嘱咐患者生病期间休息时应选择硬板床,在仰卧时应将双膝保持在轻度屈曲的状态,并于患者的膝关节下垫一个软枕,以患者感到舒适为宜。除了要做好护理,如果天气发生变化,应指导患者做好祛湿、保暖、防寒等自我防护措施,还可配合一些局部的热敷治疗等[4]。

1.2.3饮食护理干预

应特别注意骨质疏松症患者的饮食,患者宜进食富含多种维生素、蛋白质和钙的食物。这些食物能补充患者所需的矿物质,特别是锌、镁、钙,此外还要注意维生素D和维生素C的补充。中医理论辨证的将骨质疏松症分为:肾阴虚型和脾气虚型。因此进食应以益肝健脾、温补肾阳、滋补肾阴的药食为主[5]。膳食中如桑葚牛骨汤、豆腐虾皮汤、黄豆猪骨、猪皮续断汤,并配合花生、核桃仁、松子仁等坚果类食物的进食,具有益肾强筋、滋阴补血的作用。指导患者戒烟、限酒,尽量避免过量的咖啡、茶等一些刺激性饮料的摄入。

1.2.4功能锻炼干预

中医理论认为不通则痛,筋膜失养、血经不通、气滞不行是骨质疏松症的主要发病机制,因此加强患者的功能锻炼是通络、温经的一个非常有效的方法。根据患者的骨质疏松部位选择合适的项目,如若是髋骨和股骨发生骨质疏松,则可以选择登楼梯运动;如果是腰椎骨质疏松,可以选择体操训练;而促进骨质疏松的一个重要运动方式是渐进抗阻练习法。运动时间、运动强度、运动频率等均应与患者的身体素质相符,循序渐进,坚持恒久,方能有效的延缓骨质丢失。可以针对患者的具体情况,配合中医按摩、中药熏蒸、中药热奄包、小针刀、针炙拔罐等方式改善患者的血液循环,提高患者神经系统的兴奋性,促进患者的功能恢复。

1.3疗效评价标准

比较干预后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骨密度提高程度等。无效:患者的临床症状及体征无任何改善甚至加重,患者的疼痛明显;好转:患者的临床症状及体征基本消失,但患者活动仍感到轻微的疼痛;显效:患者的临床症状及体征消失,静息状态及运动时均无疼痛感。骨密度采用骨密度T值表示。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与分析,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例数(n)表示,计数资料组间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患者经常规骨科护理后,2组治疗后有效率和骨密度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讨论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以骨脆性增加、骨强度降低、骨质量改变、骨量减少等为主要特征的一种全身性的代谢性骨病[6],患者临床主要表现为容易易骨折。有研究表明,>70岁男性及绝经>20年的女性的发病率非常高,且女性的发病率是男性的2倍[7]。

本研究中,通过情志护理、护理、饮食护理和功能锻炼等中医护理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且骨密度T值也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与前人研究结果一致[2]。结果表明,中医护理干预能有效提高患者的疗效,提高患者的骨密度。骨质疏松症患者由于病程比较长,且容易发生反复的骨骼疼痛,易产生焦虑、紧张、不安的负性情绪[8],导致患者的肝气郁结,肝郁会导致气滞,而气滞则会导致瘀血的发生,血液循环不通畅,不通则痛。对患者实施情志护理干预后,患者的紧张、焦虑、恐惧等负性情绪得到疏解,因此有效的缓解了疼痛,并让患者更有信心面对疾病,有利于病情的恢复。通过饮食调护,能有效的补充患者体内的维生素D、矿物质等,进一步缓解了骨质丢失对患者的危害,从而提高治疗的疗效。通过功能锻炼干预,并配合中医按摩、中药熏蒸、中药热奄包、小针刀、针炙、拔罐等,能有效改善患者的血液循环,从而促进患者功能的恢复。综上,对骨质疏松症患者实施中医护理干预,能有效提高患者的临床疗效,缓解患者的疼痛症状,增加患者的骨密度,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作者:王彤艳 单位:辽宁省丹东市中医院针灸推拿科

参考文献

[1]熊桂华,黄彬,赵军.中医护理干预对骨质疏松症患者的作用[J].中国当代医药,2011,9(27):118-121.

[2]张玲.中医护理干预对骨质疏松症患者的影响[J].湖北中医杂志,2014,36(4):58.

[3]唐海梅.中医护理干预对老年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的影响[J].中医药导报,2012,18(7):114-115.

[4]丁云霞,崔晓燕.中医护理在骨质疏松症中的应用现状与进展[J].河北中医,2014,36(2):312-313.

[5]周一庆.骨质疏松性腰椎压缩性骨折保守治疗中医护理研究进展[J].中国农村卫生,2013(z2):210-211.

[6]何艳平.骨质疏松症的中医护理[J].医药前沿,2014,20(7):319-320.

病人心理疏导的基本方法范文第5篇

关键词 慢性心衰 情志刺激 疏肝法 中医药疗法

慢性心衰是指由各种心脏疾病引起的、以循环障碍为主的综合征,多因心脏的收缩功能障碍,导致心排血量绝对和相对的减少,不能满足机体代谢的需要所表现的一组病理现象,临床表现有呼吸困难、咳嗽、咳痰、咯血、倦怠、乏力、上腹饱胀疼痛、消化不良、尿量减少等症状。本病在祖国医学中无明确的独立病名,但在惊悸、怔忡、喘证、痰饮、水肿、胸痹等病名范畴中均有提及,属本虚标实证,可涉及到心脾肝肾等诸多脏器。

慢性心衰在整个疾病的演变过程中,虚实相兼,而情志刺激这一诱因对疾病的发生、发展起重要的作用。《素问・经脉别论》云:“有所坠恐,喘出于肝。”郁怒伤肝,肝气郁结,气滞血瘀,使经脉不畅,不通则痛,在胸表现为胸痹,在腹表现为腹部胀痛,若肝气上逆犯肺,肺气不得肃降,升多降少,则气逆而为喘。正如《医学入门・喘》所说:“惊扰气郁,惕惕闷闷,引息鼻张气喘,呼吸急促而无痰声者。”即属此类。气郁而化火,易灼伤肺络而致咯血。怒伤肝,肝失疏泄,犯脾克胃,致使脾胃升降失常,临床上除肝气郁结症状外,还出现胃气不降之脘痞、腹胀痛、消化不良等症状。肝主疏泄,肝的疏泄功能对全身各脏腑组织的气机升降出入之间的平衡协调起重要的调节作用。只有气机调畅,气血和顺,才能充分发挥心主血脉,肺助心行血,脾主统血的作用,从而保证气血的正常运行,所以肝气舒畅条达,血液才能得以运行,藏泻有度。血之源头在于气,气行血行,气滞血瘀。再者,人体水液代谢的调节主要靠肺脾肾等脏腑共同完成的,但与肝的疏泄功能密切相关,因肝的疏泄功能,能调畅三焦气机,促进肺脾肾的功能,协助其调节水液代谢,这是理气治水的理论依据,是协助行水的重要一环,如果肝气郁滞,气机不利,三焦通道受阻,气滞水停,导致水液代谢的障碍,最后演变为尿量的减少,加快心衰的发生。

综上所述,情志刺激是慢性心衰发病的一个重要诱因,而肝气郁滞是病理变化的基础,根据辨证求因的原则,笔者对存在着慢性心衰疾病的患者,因情志刺激诱发症状加重者,采用柴胡疏肝散加减来治疗,取得较为满意的效果。基本方:柴胡、香附、枳壳、白芍各10g,陈皮、川芎各6g,甘草3g。本方针对病因,重在疏肝,取柴胡为治疗肝失疏泄、气机阻滞所致的胸腹胀痛等肝气郁滞之要药,配以枳壳、香附、陈皮等疏肝理气解郁之药,使肝气条达,芍药、甘草缓急止痛,川芎活血祛瘀,调畅气机,为血中之气药。可适当加减,慢性心衰的患者在临床上常有瘀血表现,情志刺激导致肝气不疏,加重了血瘀症状,使循环障碍加重,出现肝区胀痛,按之有块,消化不良等症,选加当归、川楝子等活血行气止痛药物,《本草正》说:“当归,其味甘而重,故专能补血,其气轻而辛,故又能行血,补中有动,行中有补,诚血中之气药,亦血中之圣药也。”而川楝子苦寒,归肝、膀胱经,《神农本草经》云:“主温疾、伤寒大热烦狂,杀三虫,疥疡,利小便水道。”配合基本方起疏肝理气、行水化瘀之作用。如治赵某某,男,68岁。因胸闷、气促伴上腹胀痛1天来院求诊。症见:面色黯红,眼睑浮肿,张口呼吸,口唇紫黯,呼吸较快,右上腹略有触痛,两下肢轻度凹陷。舌质黯、苔薄,脉弦数结代。心电图示:房颤,右心室增大。B超示:肝肿大;少量腹水。血常规示:正常。尿常规示:蛋白十。中医辨证属胸痹(心血瘀阻型)。追问病史,患者有与他人争吵导致病发之诱因,所以采用柴胡疏肝散加减治之。处方:柴胡、枳壳、川芎、当归、香附、川楝子、泽泻、炒白术各10g,紫丹参20g,甘草3g。3剂后胸闷、腹痛减轻,但腹胀仍存,予上方加白茯苓15g,广木香6g,以健脾行气利水,调服7剂后,症状得以缓解。

笔者体会,慢性心衰本身是一种本虚标实的病证,本虚表现为宗气下陷,原则上不应用破气行气药物治疗,但由于情志刺激所造成的肝郁气滞或肝火犯肺导致经脉运行不畅,血不循常道运行,不妨用疏肝理气法先疏导,后培本来调养,达到稳定疾病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