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国外工程质量管理研究现状

国外工程质量管理研究现状

国外工程质量管理研究现状

国外工程质量管理研究现状范文第1篇

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是职业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质量管理体系为核心,通过组织保障、资源保障、制度保障、监控保障等形成特定的运行机制,最终达到质量目标。德国、日本、美国、英国等职业教育发达国家在长期办学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质量管理经验:①法律保障方面。德国通过职业教育的相关法律法规———《职业教育法》、《职业培训条例》等,对各方的职责、激励与制约措施都有详细规定,为“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提供坚实保障;②课程设置、专业管理与评价方面。英国、澳大利亚通过NVQ职业资格体系和培训包等制度,在保证各个行政区、学校自的基础上,提供了全国统一的课程或职业资格标准。从制度上让企业参与国家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开发与维护,以及国家职业资格认证体系的构建,确保职业教育的科学和规范化发展;③公共经费投入方面。各国采用形式不一,如“用户选择”政策、新学徒计划、“代金券”拨款形式等。由学生选择学校和专业,将学校的吸引力与所获经费挂钩,客观上达到了促进职业教育质量的目的,体现了职业教育服务大众的功能。

随着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人才培养质量保障问题被社会高度关注。2006年,教育部出台《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职业教育要面向人人、面向社会,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到2020年,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并将“健全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要求写入《纲要》;2011年,教育部连续出台《教育部关于充分发挥职业教育行业指导作用的意见》(教职成[2011]6号)、《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使得构建现代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更加凸显。

国内关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与评价体系的相关研究较多,如北京联合大学鲍洁的“高等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研究”、浙江工业大学李海宗的“高等职业教育产出质量保障机制研究”、王前新等编著的《高职教育教学质量构建机制与保障体系》、孙志河的“中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评估体系的研究”等,都对职业教育质量保障的原则、方法、要素、体系、机制进行了探索,但也存在以下问题:①对职业教育机构外部质量保障的研究较少;②缺乏对人才培养质量关键监控、评价指标的研究;③对协调中高职发展的人才培养质量保障的研究几乎是空白。

二、研究目标的设立与内容的选择

1.研究目标。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与评价体系的相关研究,可从调研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状态入手,分析主要影响因素,确立中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监控、评价的关键监控指标体系(KPI);从中高职协调发展的角度,研究人才培养质量保障及评价体系的构成模式,提出职业教育内外机构对人才培养质量进行控制、审核和评价的方案。

2.假设及重点。(1)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的相关研究可基于以下假设:人才培养工作状态信息采集系统的建立与完善,可使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信息得到及时的收集与整理;监控关键评价指标,可帮助职业教育机构动态把握人才培养的质量;人才培养质量保障及评价体系的完善,可促进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整体提升。(2)笔者将以下研究内容作为课题选择的重点:①人才培养质量的现状分析;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信息采集系统的研究;③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的人才培养质量关键监控、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④政府主导、行业指导、社会组织参与的外部质量保障机制建构的研究;⑤职业教育机构内、外部质量保障体系协同机制的研究。

3.创新之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相关研究的创新之处:①提出人才培养内外质量保障及评价体系的协同问题;②从中高职协调发展的角度,提出人才培养质量关键监控评价指标体系;③提出多方参与的人才培养外部质量保障机制构建方案(质量标准和工作流程)。

三、研究的基本思路与方法

从分析人才培养质量的现状出发,通过对人才培养工作状态信息采集系统的研究,解决信息的收集与整理问题;再通过确立监控人才培养质量关键评价指标,动态、准确地获取才培养质量的特征;最后提出基于现代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保障及评价体系的构建方案。

1.研究方法。①文献研究法。收集相关文献资料,了解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研究的现状;②调查研究法。对职业院校进行广泛调查,了解中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现状,发现共性规律及差异性特点;③比较研究法。比较现行各类职业教育人才质量保障及评价体系在全面性、灵敏度、有效性方面的异同;④个案研究法。可选取具有典型特征的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进行个案剖析,以验证研究成果的适应性;⑤归纳分析法。通过对数据和质量评价的实际成果进行分析,归纳出研究结论。

2.技术路线和实施步骤。可遵循以下技术路线:通过调研、访谈、文献研究分析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现状———比较,归纳人才培养工作状态信息采集的途径、方式、技术、制度、指标———以状态信息指标为基础,通过筛选与再设计提出人才培养质量关键监控、评价指标体系———通过个案研究,验证关键监控、评价指标体系的敏感性和有效性———提出中高职协调发展的人才培养质量保障及评价体系的构建方案。具体工作可分为5个阶段。①第一阶段:总体设计,分解任务;②第二阶段:查阅文献,调查、访谈、取证;③第三阶段:展开人才培养状态数据的个案研究;④第四阶段:进行人才培养质量关键监控评价指标的研究;⑤第五阶段:总结成果,形成研究报告。

四、研究的意义及价值

国外工程质量管理研究现状范文第2篇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建筑产业发展迅速,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日趋重要。2002年,我国具有一定资质等级的施工总承包、专业承包建筑业企业共有47820家,建筑业从业人数达到2245.2万人,建筑业总产值达到18527.18亿元,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7%。这一年,全国房屋建筑施工面积达到215608.7万平方米,竣工面积为110217.1万平方米川。据专家分析,我国大规模的工程建设还将持续相当一段时期。

自2001年以来,建筑业继续呈现出快速发展的态势,建筑业总产值和增加值的年均增长率都超过20%,2005年前三季度,全国建筑业企业完成建筑业总产值20057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1.7%。同时,建筑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支柱产业作用日益明显。2003年建筑业产值占到当年国内生产产值的6.9%〔们。随着建设业的蓬勃发展和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三峡工程”、“南水北调”、“西气东输”、“奥运场馆建设”等部级大型工程项目不断涌现,为推动国民经济增长和社会全面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建筑工程质量既是社会关注的热点,又是各级建设行政管理部门管理的重点,同时也是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的难点所在〔5,。建筑工程项目具有工期长、投资多、技术复杂、质量要求高的特点。政府和企业要管理好一个错综复杂的大型建筑工程项目,需要与众多利益相关者进行沟通和协调,也需要对大量的工程信息进行处理,而所有这些工作都体现在对工程质量、进度、成本三要素的管理和控制上,即在一定的资源条件约束下实现对工程质量、进度、成本指标的最优化控制。只有实现对工程质量、进度、成本的有效管理,才能从根本上保障建筑工程项目预期目标的实现。在工程质量、进度、成本这三方面的控制中,质量控制最为突出也尤为重要。百年工程,质量为本,没有质量就没有投资效益,没有工程进度,没有社会信誉。质量管理不仅是现代管理工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建筑工程项目管理工作的核心,是工程建设的根本,是决定工程建设成败的关键。

然而,在建筑工程项目建设的实践中,质量问题仍然困扰着建筑工程项目的如期交付并影响预期效益的实现。虽然近年来国家相继制定了多部关于工程质量的法律法规,各级建设行政管理部门也加大了建筑工程项目质量的行政监管力度,但由于缺乏科学有效的控制手段,建筑工程项目质量形势仍然严峻。因此,如何全面的、客观的对我国的建筑工程项目的质量状况进行描述和评价〔卜〕,并在此基础上对建筑工程项目的质量进行科学的监督管理,就成为政府管理部门和项目业主十分关心的问题。目前,我国在建筑工程项目的质量控制方面尚未建立起较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建筑工程项目质量控制缺乏可靠的数据来源和现实依据。综上所述,依靠现代项目管理理论,结合国外项目管理先进经验,从建筑工程项目质量管理的内在规律和实际需求出发,研究建立一套面向工程项目全生命周期、突出关键控制因素,以数字化指标为主的建筑工程项目质量动态评价指标体系就显得非常必要。

随着建筑事业的蓬勃发展和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建筑工程质量既是社会关注的热点,又是各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工作的重点。这是因为建筑工程质量不仅关系到工程本身的适用性和建筑项目的投资效果,而且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一旦出现工程质量问题,还会直接影响公共利益和公众安全,因而建筑工程质量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也正因为如此党和国家一直高度重视建筑工程质量工作,建筑工程质量管理一直是各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工作的重要内容。目前,关于工程质量的法律、法规、规章相继出台,面向市场的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法律体系初步建立;一大批在安全性、适用性、经济性方面均堪称上乘的建筑项目在各地陆续建成,全国单位工程优良率逐年提高,这些都充分反映了我国在建设工程质量方面取得的进步。

然而,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也必须承认我国仍面临极其严峻的工程质量形势。首先,工程质量事故时有发生,给国家财产和人民群众生命安全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其次,在民用建筑工程特别是住宅工程中,影响使用功能的质量通病比较普遍,已经成为群众投诉的热点问题。另外,一些已建成工程还存在着结构安全隐患,直接威胁着人民生命和财产的安全。如何全面的、客观的、科学的对我国的建设工程质量状况进行描述和评价,并在此基础上对工程质量进行科学的监督管理和控制,以寻求保证和提高工程质量水平的方法和途径,己成为政府管理部门十分关心的问题。

2002年2月,当时的建设部副部长郑一军〔7〕在全国工程质量安全监督工作会议上首先提出应建立一个系统的指标体系,对我国的工程质量状况进行完整的、科学的、全面的评价,在此基础上对我国建设工程质量的形势进行分析和预测,作为各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质量管理工作的现实依据和参考。郑部长还进一步提出了编制一部“中国的工程建设质量白皮书”的设想,以建设工程质量状况分析和预测为主要内容,全面阐述我国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思路、方针、政策,展示我国在提高建设工程质量水平方面的努力和取得的进步。

加强对建筑工程项目的施工质量评价和管理,可以作为提高整个建筑行业工程质量水平的重要手段,引导企业完善质量保证体系和严格落实强制性标准,实现工程质量、企业信誉、经营效益的同步发展。然而现行的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取消了优良等级的评定而导致建筑工程质量评优管理工作出现了脱节。

目前,我国尚未形成系统的建筑工程质量评价理论模型和指标体系,现行的质量评价制度和运行机制不甚完善,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的质量管理工作因此而缺乏可靠的数据来源和现实依据。本文将在深入研究国内外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体制,分析我国的国情以及政府部门工程质量管理和监督工作的实际需要,借鉴国外己有质量评价体系的经验,构建一个可操作性强的建筑工程质量评价体系。

2研究意义

建筑工程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为客观描述建筑工程质量提供了便捷有效的计算模型,评价结果可以为建设行政管理部门实施质量监管提供参考,为项目业主考核施工质量提供依据,为施工单位规范自身质量管理程序和方法提供建议,进一步促进在建建筑工程项目的质量管理水平的提高;对于政府投资的建筑工程项目〔的,建筑工程项目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应用是加强政府投资监管部门效能建设的重要内容和手段,是连接建筑工程项目计划与实施结果的纽带,有利于强化建筑工程项目建设的外部约束,有利于建筑工程项目管理法规制度和政策的贯彻执行,有利于保障政府出资安全和保证投资效果的实现;本文所建立的建筑工程项目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为建筑工程项目质量管理的统计和稽察提供必要的信息基础,可以为今后开发建设包括质量评价在内的建设项目动态评价指标体系提供依据和标准,对于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数字化、信息化具有重要意义。

3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内研究现状

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在我国的逐步建立和完善,建筑业得到空前的发展。建筑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暴露出许多问题,建筑工程质量,特别是住宅工程质量已成为己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在现代建筑业中,由于建筑产品的特殊性,建筑产品的质量问题一直是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和热点。当前,在我国建筑企业的经营管理中,“质量为生存之本”这一意识己逐渐成为人们的共识。

20世纪90年代中期起,一些国内学者对于建设工程质量的评价方法和数学模型进行了研究。郑周练等〔9]指出通过划分质量等级来对工程质量进行评价具有模糊性,因而构建了应用模糊数学理论评判工程质量的数学模型。模型中一一确定了基本项目和允许偏差项目在各种条件下的模糊隶属函数,依据隶属函数得出基本项目和允许偏差项目的模糊评判矩阵,根据最大隶属度原则对基本项目和允许偏差项目的质量等级进行模糊综合评定,并在此基础上对分部工程、分项工程、单位工程的质量等级进行模糊综合评判。李田、雷勇、陶冶等〔l。〕’〔‘2〕除提出类似的模糊综合评判基本模型外,还分别给出了实施模糊综合评判方法对工程质量进行评价的实例,并就工程质量评价实例计算过程中涉及的权重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李田认为在模糊综合评判中,权重是至关重要的,它反映了各个质量影响因素在综合评判中所占有的地位或所起的作用,并直接影响到综合评判的结果。陶冶等指出模糊综合评价中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和各种评价模型的特点,选取比较适宜的方法来生成权数。上述文献中的权重主要是根据专家的经验判断直接确定,其客观性和合理性值得商榷。周悼华、刘迎心、吕云南、梁爽等〔‘31、〔’6〕则在应用模糊数学理论的基础上,引入了层次分析法来构建项目质量的评价指标体系并计算指标的权重。通过数学变换得出的权重结果更客观的吸收了专家的经验和意见,从而提高了模糊综合评判模型的可靠性。

除在建设工程质量评价中引入新的数学方法之外,国内学者也对评价的对象和内容—建设工程质量进行了一些探讨。陶冶等提出将建筑工程质量分为设计质量和施工质量。周悼华等提出现有质量评价方法不符合工程质量的系统性、模糊性和客观性要求,应运用质量学原理,以系统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为技术手段对工程质量及其内涵进行全面客观的分析与评价。刘迎心等提出应从工程项目实体质量、质量保证资料、工程观感质量、设计质量以及对环境影响等因素入手,对工程质量进行综合评判和控制。这些观点较对建设工程质量的一般认识有所深入,但仍未能从系统的角度、全面的认识建设工程质量的概念及其评价方法。此外,上述文献大多以得出工程质量等级评定结果为目标,偏重于讨论项目质量评价方法的科学性,较少涉及对质量评价制度以及宏观质量数据的研究和探讨。

国外工程质量管理研究现状范文第3篇

关键词:输电线路;状态检修;项目管理;成本管理;进度管理;质量管理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TM755 文章编号:1009-2374(2016)26-0181-02 DOI:10.13535/ki.11-4406/n.2016.26.088

在近几十年的发展中,国家的基础建设不断得到进步和发展,尤其是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电力设施建设方面也有了巨大的进步。在输电线路的快速发展过程中,输电线路的可靠性要求越发严格,其检修工作也逐渐得到了更多关注,对输电线路进行的检修工作会极大地影响到输电线路的可用率。而检修工作与项目的管理密切相关。国内的状况已经逐渐发展成为采用状态检修的方式对输电线路进行检修,并且与项目管理相结合,以增强检修工作的时效性。本文旨在通过探讨项目管理在500kV输电线路状态检修中的应用,进一步促使输电线路的检修工作得到更好发展。

1 项目管理的研究概况以及关于500kV输电线路状态检修的简单介绍

1.1 项目管理的研究概况

项目管理大约是在20世纪中期于西方逐渐兴起和发展的,并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间被广泛应用到一些工程建筑领域中,获得了高度重视和良好发展。在这段发展期间里,随着项目管理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西方一些发展较快的国家逐步建立起了三个相关组织来进行项目管理,这三个组织国际化水平较高,在其运转推动之下,项目管理在实际运用中的作用得到了更加充分的发挥,关于项目管理的一些研究也逐渐提高了水平。在进入1980年以后,人们在长期的发展和研究中,已经慢慢将项目管理作为一种管理的学科来看待,并且其应用也不再局限于最初的一些工程建设领域。尤其是在后来信息技术等领域不断的发展冲击下,项目管理得到创新的洗礼,不断朝着现代化和科学化的方向发展。我国关于项目管理方面的研究,总的来说是一种起步晚、发展快的状态。在建设发展过程中,国家逐渐意识到项目管理的重要性和实践意义,就加大力度对该方面进行了研究以便其更好地应用到相关领域中促进发展。当然由于发展时间较短的问题,中国的项目管理研究与发达国家多年的研究相比还存在不足之处,而这就是我们国家接下来需要不断努力的地方。

项目管理的内容较为繁杂,一般在对某个项目进行管理的时候,我们主要是对其成本、进度、质量及风险等多个方面进行管理。对项目进行成本管理指的是对项目的成本支出进行控制使之满足项目开展的需要,在开展一个项目前都会有一个成本预算,而成本管理的控制范围就是这个项目前期的预算。对项目进行进度管理指的是项目都有预先制定好的工作计划、内容、时间等,管理进度实际就是检查和核实项目在开展过程中有没有按照预先计划来进行,是否出现了延误工期、工作内容重叠等情况,如果有这些情况的话就要及时分析原因并采用一定手段进行补救。对项目质量进行管理指的是项目都有一定的质量要求,项目建设的最终成果质量达标才能完成交付,进行质量管理就是在项目进行过程中随时抽验,确保项目的质量始终是符合标准的,防止项目最后出现让人不满意的结果。对项目进行风险管理指的是任何项目在开展过程中都会存在或大或小的风险,这些风险多少会对相关人员或者项目施工造成损失,风险管理就是采取相应手段来规避项目可能出现的风险,保障项目的顺利实施,如若出现一些不可避免的风险,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损失。

1.2 关于500kV输电线路状态检修的简单介绍

就目前我国输电线路分布的状态来看,其范围较广,容易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自然因素就包括一些比较极端的天气比如暴雨、大雪等,而人为因素就包括秸秆的焚烧等,这些都是容易导致输电线路出现故障,进而影响运行的原因。而这之中很多原因也是人力不可预测或者难以避免的,所以重担就落到了后期的对输电线路进行的检修工作上。只有通过检修工作的开展,才能尽力保证输电线路的正常运行,预防意外事故。但是就传统的检修工作来说,已经变得相对落后了,不仅费时费力,也不够科学,难以应对频发的输电线路故障。而且当前的社会趋势是要在保证发展需要前提下尽量达到对经济效益的优化,这就要求必须发展新的检修技术,也只有不断革新的检修技术才能符合发展需要,既能保证输电线路的检修效果,又能提高经济效益。也就是在这样的发展需求下,发展和提高输电线路的状态检修技术就显得很有必要。

国外工程质量管理研究现状范文第4篇

软件开发项目的顺利实施需要规范的管理体系进行必要的指导与约束,而就目前的软件质量管理管理与规范情况来看,缺乏经验丰富的管理人员,缺乏合理到位的监督与规范体系,对于软件质量上的审查不到位,此外管理模式上的漏洞也成为质量监管的限制因素。整个软件质量监管不到位,软件质量得不到保证,直接影响到软件工程的标准化。

2软件工程标准化的可行性措施分析

2.1吸取国外先进经验,实现与国家研发接轨针对我国软件工程研制起步晚的现状,我们有必要引进先进的国家设计标准。目前国际上关于软件工程的标准性研究不断深入,许多西方国家制定出比较成熟的软件工程标准,我国可以在借鉴国际先进标准成果的基础上,获取突破口,加快标准的制定,实现与国家软件工程设计有效接轨。

2.2加大宣传,增强对软件工程标准化的关注与理解我国软件工程之所以很难形成有效的模式标准,其中最关键的原因是先入为主的用户使用习惯。在使用软件的过程中,用户更多地受先入为主思想的影响,根据自身对软件的使用情况来选取对应的使用标准,从而忽视了各个标准软件工程内在的联系性与互补性。针对该现状首先应该加大宣传,帮助用户充分理解软件工程标准化的概念,深刻把握软件工程之间的联系与互补性,制定比较理想化的软件工程标准。

2.3培养技术性人才,有效引荐国外先进标准化技术我国软件工程标准化研究人员与管理人员相对不足,在借鉴国外设计成果的同时更应该注重国内该方面研究人才的培育与发展,定期组织技术研讨与交流会,开展专题性的研究与探讨,充分听取众家意见,注重本国特色与实际,开发出适合国内软件工程特色的具体软件标准,更好地促进我国软件工程的自主性创新发展。

2.4及时发现问题,及时修改,完善软件工程标准化软件工程的标准化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在时展背景下,在用户多样的使用需求下,软件工程标准也是不断更新与改进的过程。我们对于软件工程标准的实施效果进行定期检测,当发现其中的问题时第一时间分析与修改,对于其中存在的缺陷性问题进行整合,针对存在的问题改进标准化,以此类推,完善软件工程的标准化。

3结束语

国外工程质量管理研究现状范文第5篇

关键词:软件工程;标准化;定义;发展现状;研究分析

中图分类号:TP31-65

软件工程的开发为居民生活、工作、学习等方面带来了便利,也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工作效率,促进了社会生产和经济发展。但是软件工程会受到人为因素而限制各项操作的正常进行,因此提出了软件工程标准化这一概念。软件工程标准化的目的在于通过对软件设计、研究开发、生产和后期维护等每个环节规范化,从而提高电子产品的质量水平。本文通过探究软件工程标准化的发展现状和研究分析,从而促进软件生产效率的提高,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保障整个软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1 软件工程标准化的定义和研究意义

1.1 软件工程标准化的定义

软件工程标准化包括软件标准化和过程的标准化。其中软件过程的标准化是软件工程发展成熟的重要标志。软件工程作为软件构件技术发展和产业发展的技术保障条件,是软件工程发展的必然结果。通常情况下,软件开发项目可以有多个开发阶段和多个发展层次,各个阶段和各个层次之间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联系。这就要求各种类型的技术研究人员相互配合、分工合作,利用与之相关的技术标准和规范规定将研发过程中复杂关系协调配合好。软件工程的管理工作具体表现在软件产品生命周期所有环节中,统一的标准和规定是各项项目操作的参考依据和衡量标准。

1.2 软件工程标准化的研究意义

软件工程标准化为软件项目的开发工作带来诸多的有力条件。软件工程标准化促进了软件可靠性能、可移植性能和可维护性能的提高,从而提高了软件质量;工程的标准化也促进了项目研发人员技术和通信效率的提升,进而降低了差错问题的发生率,实现了软件生产效率的进一步提高。此外,软件工程的标准化减少了项目研发成本,缩短了研发时间,也有助于软件工程的管理和维护[1]。

2 软件工程标准化的发展现状

软件工程领域利用一些新的操作工具、开发方案解决了在软件开发过程中出现的许多问题。实际的软件工程标准化发展过程中,利用标准化概念来分析,可以深刻了解到软件工程开发中出现各种问题的原因,工程项目受到制约。此外,从上实际的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期,全球范围内开始逐渐制度制定软件工程的标准制度,用来规范软件工程的整个过程,并解决出现的具体问题。

2.1 未制定科学合理的工程项目计划

因为软件工程项目管理知识的不足,导致研发人员对实际研发过程中可能会出现问题的预测能力不足,未制定科学合理的工程项目计划,对软件工程研发成本、时间和预算进度出现了较大的偏差。因此,为了缩短研发时间、节约研发成本,采用一些可能会损害软件产品质量和工作效率的应急策略,从而造成最终的软件产品偏离了实际需求[2]。

2.2 对于软软件质量环节的管理力度不足,软件工程的配置管理能力偏低

因为对软件工程研发质量环节的管理力度不够,没有健全的过程质量控制管理机制,没有配置工程项目工程管理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使得项目工程质量环节得不到保障,管理策略不到位,制约了项目工程的研发进度,同时也间接影响了软件成品的质量。应用软件在优化组合程序和相应文档的基础上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具备的功能。工程项目研发初期,没有建立健全的配置管理和工程项目文档数据资料的控制管理体系,使得文档和实际软件产品相脱节。此外,由于大型的应用软件在开发过程中,出现研究人员和管理的变更,使得项目工程文档出现失控问题,最终导致软件工程后期的维护和管理难以实现规范化[3]。

2.3 软件工程部标准化存在的问题

没有清楚的软件工程体系概念,忽视了软件工程中各种类型标准之间的联系性和互补性,忽视软件程序标准使用的时间;引入国际软件工程标准的速度缓慢。这就要求,加大国内软件工程产业标准化的研究和组织力度;及时地引用国际软件工程标准,并及时进行学习和研究。

3 软件工程标准化的研究分析

按照在软件工程开发和管理过程中应用标准的最终效果,对国内和国外软件工程的标准化进行研究分析,从而为软件工程研发过程中管理控制环节的实际需求提供科学依据,方便软件工程研发人员、管理人员能准确掌握软件工程有关的标准。

3.1 国外软件工程的标准化体系

国际标准化组织机构ISOTC97设置了软件工程和软件系统分技术组织机构,即ISO/IECJTCISC7,对软件工程标准化进行系统性、规范化的制定和设计。涉及到了软件产品和系统工程的研发过程、操作工具和支持技术方面的标准化等主要内容。国际标准化组织机构ISO TC97先后了超过70项各种类型软件工程标准,其中包括通用类型的标准、过程类型的标准、产品类型的标准、操作工具类型的标准、技术类型的标准、资源类型的标准和数据资料类型的标准等。此外,ISO/IECl2207计算机技术-软件生命周期的过程标准处于软件工程标准体系中的关键位置[4]。

3.2 美国IEEE软件工程的标准体系

IEEE是美国的电气电子工程学会,其属于较早时间研究软件工程标准的组织结构,制定的一些标准直接被定为美国国家软件工程标准。此外,许多国家在制定软件标准过程中以IEEE软件工程标准为基础。美国IEEE自设立用以来不断推动着电工技术理论方面的发展和完善,也使得电工技术得到更为广泛地应用[5]。

3.3 我国软件工程的标准化体系

我国软件工程标准化的起步时间晚。在1984年成立了软件工程分技术组织机构,制定了超过30项国家软件工程标准。这30多项国家标准是以ISO和IEEE标准为基础制定而成,并形成了我国软件工程标准化体系[6]。

4 结语

从我国软件工程管理的实际情况出发,研究总结ISO和IEEE在软件工程行业的标准化体系,针对软件工程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注重软件工程的标准化,从而进一步完善我国软件工程的标准化研究。对软件工程标准化分析得出:我国需要及时跟进国际软件工程标准化发展步伐,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大力引用标准,积极推广我国标准化的工作,自主设计制定符合我国软件工程管理需要的标准,从而推动社会信息化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丁珩,杨芙清.我国软件产业的现状、问题及加快发展的建议[J].科技与经济,2013(01).

[2]梅宏,吕建,金芝.浅论软件工程标准化的发展[J].电子学报,2010(09).

[3]吴志刚,李晓桦.我国软件工程标准化体系建设的思考[J].上海标准化,2011(10).

[4]宝艾,刘正高.我国软件工程标准化的发展现状分析[J].软件工程与标准化,2012(05).

[5]冯惠,李米娜.刍议软件工程标准化发展现状与分析[J].世界标准化与质量管理,2010(11).

[6]黄荣峰,周元宇.刍议中国软件工程标准化发展现状与分析[J].软件工程与标准化,201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