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绿色建筑技术分析

绿色建筑技术分析

绿色建筑技术分析

绿色建筑技术分析范文第1篇

关键词:绿色工业建筑;增量成本;经济效益

当前绿色工业建筑总数较少,其原因在于绿色建筑技术带来的增量成本。评价绿色工业建筑技术的增量经济效益,有利于决策者合理选择技术方案并消除高成本误解。

1绿色工业建筑与民用建筑评价体系对比

根据GB/T50878—2013《绿色工业建筑评价标准》及GB/T50378—2014《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绿色工业建筑与民用建筑评价标准大部分评价内容和评价要求基本一致,主要区别为工业建筑多了“室外环境与污染物控制”,居住建筑、公共建筑及工业建筑评价权重指标相差不大,而绿色工业建筑在节能节水和室外环境上的分数权重较大[1]。

2绿色工业建筑经济评价理论

(1)工业建筑生命周期成本理论指考虑成本的时间价值下分析绿色工业建筑生产、运营、处置3个阶段的各项投入总成本。(2)开展经济性评价为主的绿色工业建筑技术增量成本与效益分析,绿色建筑技术应用将导致生产者成本增加,却也换来使用者和社会成本的降低及一定的环境效益。

3绿色工业建筑技术增量成本与效益分析

3.1绿色工业建筑技术增量成本识别

绿色建筑增量成本指绿色项目与基准建筑相比额外增加的成本投入。由于准备阶段增量成本约占总增量成本的1%,故不单独列入研究。根据评价标准有以下7个方面的增量成本:(1)工业建筑合理规划使用地上地下空间、开展厂区绿化、室外透水地面设计、可再生地利用等节地措施;(2)采取围护结构、暖通空调、绿色照明、可再生能源利用等;(3)工业废水再生回用、雨水利用、节水器具的节水与水资源利用;(4)采用建筑构件预制化、钢结构、一体化设计与施工、高强材料、绿色材料等节材技术;(5)采取光污染、室外噪声、工业粉尘、烟尘控制技术的室外环境与污染物控制技术;(6)进行室内空气质量、风环境调节的室内环境技术;(7)运营管理系统增量成本。

3.2绿色工业建筑技术增量效益分析

3.2.1节地与可持续发展场地增量效益合理规划用地是节约土地的重要举措,可表示为:S节地=S屋顶绿化+S空间利用+S透水地面+S可再生地式中:S透水地面=G×(1–r)×P×A×10—3,G为管网运行费用,取0.08(元/m3);H1为渗入地下的雨水量(m3),各地不同;r为降雨过程中透水面的径流系数;P为年平均降雨量(mm);A为透水面投影面积(m2)[2]。S屋顶绿化=ΔP×P电=ΔW×Tw×S×P电;ΔP为屋顶绿化节省的用电量(kW•h);P电为工业电价(元/kW•h);ΔW为房间每m2减少的日用电量[kW•h/(m2•d)];S为屋顶面积(m2);Tw为采暖期与制冷期之和(d)[2]。3.2.2节能与能源利用技术增量效益(1)通过减少空调在夏季和冬季的负荷量来节省用电量,软件显示增强型围护系统每年可节约电力30%以上[4]。(2)根据生产工艺需求采用灵活的空调形式,釆用高效率的采暖空调系统,降低耗电量。(3)绿色照明节能S照明=ΔQ照明×P电,式中:ΔQ照明为基准建筑与绿色建筑照明系统年用电量之差(kW•h);P电为工业电价。(4)可再生能源利用包括地热能、太阳能、工业余热回收利用等。3.2.3节水与水资源利用技术增量经济效益(1)工业废水再生回用效益指每年回收及利用废水价值与废水处理成本之差。记为S废再用=Δq×(P水–F),式中:Δq为再生水回用水量(m3);F为废水处理成本。(2)雨水利用技术效益S雨水利用=Q雨×P水=Δp×S×δ×P水,式中:Q雨为系统雨水收集量(m3);Δp为年平均降水量;S为收集面积;δ为工业建筑利用系数,取0.9。(3)绿色节水器具效益S节水器具=QW×α×P水,式中:QW为标准用水量(m3);α为节水率。3.2.4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增量经济效益S节材=S结构节材+S节约用材(1)建筑构件预制化。其在减少资源浪费的同时也减少了施工中的粉尘和噪声,记为S预制化。(2)钢结构体系。因其特性可充分发挥材料力学性能,降低结构用料指标,记为S钢结构。(3)一体化设计与施工效益。将主体结构、工艺及设备等在一个系统中建模,施工时既可减少噪声污染,又能节省工期和降低能耗、劳动强度,记为S一体化设计。(4)绿色建材利用效益。材料的循环再利用性可节约原材料并降低能耗、保护环境。(5)高强材料利用。其效益为增加建筑室内净高,记为S高强材料。3.2.5运营效益运用综合能耗管理进行数据分析可实现能源和资源的合理利用,利用远程监控系统、智能建筑系统可提高设备运行可靠性,降低劳动强度。记为S运营效益=S综合能耗+S远程监控。

4绿色工业建筑技术增量成效案例分析

浙江某日用品有限公司于2003年开始绿色建设。企业占地15000m2,建筑面积41836m2,主要绿色工业建筑技术有:厂区绿化覆盖率达42%,其中透水地面800m2,办公楼和厂房均进行屋顶绿化,面积超过1800m2;合理规划生产物流线,布局地上地下空间;集合高效保温隔热外墙、太阳能利用、绿色照明、遮阳系统、雨水收集、中水回用系统等节能节水技术;采用设备余热废气采集循环利用、排水噪声处理、除尘技术等手段,建有通风系统、智能化管理系统等,各项绿色技术投入800余万元,主要增量效益如下。

4.1可量化的经济效益

4.1.1节地(1)若绿化屋顶每m2的日用电量可减少0.2kW•h/(m2•d),制冷采暖天数取170d,则S屋顶绿化=0.2×3200×170×1.2=13.05(万元/年);(2)合理规划空间,节省土地面积取1400m2,根据当地土地购置费,则S空间利用=58.8万元;(3)S透水地面=4190元/年。4.1.2节能(1)按围护结构每年节约煤1.5kg/m2计,按每kW•h电量相当于0.404kg煤,则S围护=18.6万/年;(2)若采用绿色建筑照明系统年省用电量14.3kW/m2,则S照明=6.5万/年;(3)按太阳能热水器年节省电1万kW•h计,则有S光热=1.3万kW•h/年;(4)S余热回收=1.45万kW•h/年。4.1.3节水(1)按统计雨水收集面积约38000m2,当地年平均降水量1100~1600mm,工业水均价2.6元,则S雨水利用=9.8万元/年;(2)由于建设了完备的中水回用系统,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汇集到废水池,经处理后流入中水储存池,回用后每年节约用水25万t,取当地废水处理成本0.4元/m3,则有S废水再用=55万元/年;(3)S节水器具=1.43万元/年。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绿色建筑技术单层次排序权重,检验判断矩阵的一致性,并计得λmax=6.04,得到各目标层权重结果。该项目其他绿色技术增量成本效益情况见表1。

4.2环境效益

4.2.1污染物减排效益Q电量取74万元/年,S大气污染=Q电量×0.404×733.5×0.001=25.4(万元/年)。4.2.2建筑物寿命延长效益S建筑物寿命=S×f×(ε1–ε2)=1.5万元/年,式中:S为绿色建筑面积;f为调整系数,取0.3;ε1,ε2分别为普通建筑和绿色建筑下大气环境综合指数,根据当地资料ε1,ε2分别取2.9,1.7。4.2.3绿化效益。绿色植物具有吸收CO2,SO2及粉尘等功能。若吸收CO2,SO2及粉尘减排经济价值分别为389.8元/t,4344.9元/t,275.2元/t,则S绿化效益为1.67万元/年。4.3社会效益从节约的排污费、舒适度效益方面量化衡量绿色工业建筑对社会责任方面所做贡献。则S节约排污费=P排污×∑Q×δ=3.16万元/年,式中:P排污为当地每吨污水处理费,取1.4元;∑Q为绿色建筑节水量(m3/年);δ为有效系数,取0.9;舒适度效益为绿色技术营造出良好的舒适感可提高员工工作效益,用模糊综合评价法进行量化计算,若取评价优秀工作效率提高取2.5%,当地人均生产总值取7.8万元,则S舒适度=79.95万元/年。

5绿色工业建筑技术增量效益评价

绿色工业建筑技术增量效益评价指标为绿色工业建筑净现值和内部收益率。净现值按行业基准收益率,在预计的计算期内各年净现金流量折算到建设期初的现值之和。内部收益率指在计算期内经济净效益流量的现值累计等于零时的折现率。经计算,该绿色工业建筑经济效益超过行业平均水平5.2%,具有抗风险能力。6结论(1)在绿色工业建筑全生命周期50年内运用经济效益分析法开展评价,项目净现值和内部收益率数据可较好地反映其在经济上的可行性和优越性。(2)绿色工业建筑具有较大的外部性,环境和社会效益在整个效益中占比较大,受益面更广,可见绿色工业建筑具有长远发展前景。(3)由于绿色工业建筑综合增量效益评价研究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许多因素难以明确统计量化,一些内容只能通过模糊评价加以统计。目前尚缺乏大量系统性的统计和研究。

参考文献

[1]严龙.绿色建筑在工业建筑系统中的应用——以经济分析为例[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15.

[2]傅为华.绿色建筑技术增量经济效益评价实证研究[J].建筑技术,2016,47(10):876–879.

[3]仇保兴.中国绿色建筑行动纲要[J].绿色建筑,2011(3):4–5.

[4]杨艳.绿色建筑技术经济成本效益评价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15.

[5]史国永.绿色建筑技术体系模块化构建及应用[J].建筑技术,2017,48(2):180–182.

[6]韩德周,任富俊,王磊,等.侯台公园展示中心绿色建筑技术分析与研究[J].建筑技术,2016,47(5):460–463.

绿色建筑技术分析范文第2篇

关键词:绿色建筑;暖通空调;技术

引言: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居住建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建筑行业是一个能源消耗非常大的行业,近年来,由于人们意识到了环保和节能的重要性,因此各行各业在发展的过程中都贯彻了节能和环保的理念,建筑行业也是如此,绿色建筑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在绿色建筑设计中,暖通空调的设计是一个重点内容,同样应该贯彻节能和环保的理念。

一、绿色建筑暖通空调设计的原则

在绿色建筑暖通空调的设计过程中,应该始终贯彻保护环境和节约能源的理念,在设计过程中,不仅要满足绿色建筑的功能要求,同时也要满足节能和环保的要求。建筑本身最重要的功能就是为人们提供一个舒适的居住环境,所谓的绿色建筑就是在为人们提供舒适的居住环境的同时,还应该注重建筑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因此,在绿色建筑暖通空调的设计中,应该要尽量减少能源的消耗,实现资源利用的最大化,同时减少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在暖通空调设计中,应该遵从节省、回用、回收和循环的原则[1]。对各种材料和能源都应该节约使用,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在设计过程中,还应该将暖通空调完好或者可以修复的整体部件或者局部部件再次回用,并且要广泛的回收;在广回收各种资源和构件之后,进行加工后可以循环再生,对一些报废的材料也应该进行循环利用。只有遵从以上几个原则,才能保证在暖通空调设计过程中不断提高能源的利用率,减少能源的浪费,符合绿色建筑的设计理念。

二、绿色建筑暖通空调设计的常见技术

(一)地源热泵技术。在暖通空调设计过程中,地源热泵技术是一种对地源热能进行充分利用的技术,节能效果非常好,可取得较高的经济效益。在利用地源热泵技术的时候,整个地源热泵系统只是充分利用地源内的问题,只会对土壤的温度造成影响,但却并不会对地面水和地下水造成污染和不利的影响,真正意义上实现了对可再生能源的充分利用,同时还减少了对自然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在供热和制冷两个方面都取得了非常广泛的应用。地源热泵技术会对土壤的温度造成影响,因为在应用的过程中需要将竖直的埋管换热器埋在地下,换热器在换热的过程中,会产生一定的热量,而这部分的热量就是使土壤温度发生变化的因素。埋管换热器的性能在不同的温度下是不一样的,若将冬季吸热和夏季排热的温度平衡,便不会对土壤造成温度影响了。因此,这也决定了地源热泵技术在冬季和夏季热量比较相当的地区更加适用,这也是此技术应用的一个局限性。

(二)太阳能节能技术。太阳能节能技术在暖通空调的设计中应用非常广泛,由于其是一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能源,在每个地区都可以运用,并且不会对环境造成不利的影响,是一种真正环保无污染的技术。在暖通空调中,太阳能供暖系统主要分为两个部分,为循环控制系统和集热器,集热器负责将太阳能收集起来,主要为加热设备,而循环控制系统则包括地板采暖、生活热水系统和温度控制器等三个部分。集热器将太阳能收集之后,并转化为热能,而热导循环系统需要对热能进行处理,并将其传到换热中心,对水进行加热,最终进入底板采暖系统。在太阳能节能技术中,还可以通过电子仪器对室内的温度进行调节和控制,实现太阳能暖通空调的功能。在利用太阳能技术的时候,当遇到阴雨天气时,不能收集太阳能,此时控制系统将会自动转换,进入到燃气炉设备来进行加热,让人们即使在阴雨天气中也可以享受空调带来的舒适环境。

(三)对暖通空调的热回收,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暖通空调在使用的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热量,这些热量如果没有充分利用起来,则被大大浪费,如果将这些热量回收起来,也是一种节能措施。在对空调运行中产生的热量进行回收的时候,应该利用各种先进的技术,可以利用排气余热来对新鲜空气进行处理,还能够使排出的气体和室内空气的状况接近,不仅节约了大量的电能,还减少了对室外空气的影响,环保效果非常好。在暖通空调的设计中,需要充分利用各种可再生能源,除了太阳能和地热能之外,风能也是一种可再生能源,将这些能源充分利用起来,不仅可以减少对能源的消耗,同时也能够减少对环境造成的不良影响,环保性能非常好。

结语:为了实现绿色建筑,设计人员在暖通空调的设计过程中,应该遵循节能、环保、回收和循环利用等原则,充分利用太阳能节能技术、地源热泵技术,回收暖通空调运行过程中的产热,充分利用各种可再生能源,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暖通空调的节能环保设计。

绿色建筑技术分析范文第3篇

[关键词]绿色建筑;评价体系;适宜性技术

引言

资源的过度消耗和环境的持续恶化,是当前人类面临的重大挑战。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建筑行业发展迅速,所造成的资源和环境问题日益突出。据统计,我国建筑能耗已占社会总能耗的30%以上,建筑垃圾数量已占到城市垃圾总量的1/3,建筑所造成的水污染和生态破坏更是触目惊心。如何切实有效地降低建筑的资源消耗,平衡建设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成为我国亟需解决的问题。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寿命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四节一环保”(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和环境保护)是绿色建筑的技术灵魂,“因地制宜”是绿色建筑创建的基本原则。绿色建筑站在可持续发展的高度,更多关注建筑的设计、建造、使用和拆除全过程对于资源的节约和环境的保护。同时,在保证建筑使用功能和安全性的基础上,尽可能提高建筑品质,改善生活、工作环境的舒适性。近年来,我国相继出台《“十二五”建筑节能专项规划》、《关于加快推动我国绿色建筑发展的实施意见》、《绿色建筑行动方案》等重要政策文件的同时,不断完善绿色建筑技术标准和相关管理制度,培养绿色建筑产业,推动绿色建筑规模化和普及化。

1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简介

我国于2006年3月正式推出国家标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06,并在随后迅速完善相关管理要求和技术细则,标志着我国的绿色建筑评价认定和技术指导体系基本建立,绿色建筑的概念得以标准化和具体化,为全国范围内绿色建筑推广打下前期基础。目前,新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14已修订完成并颁布,评价方式由原来简单的措施条款符合性检查改为打分制,绿色建筑技术措施被区分权重,使得绿色建筑的评价更为科学、全面、合理。我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制定,是以我国的基本国情为出发点的。针对民用建筑和工业建筑,我国分别制定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和《绿色工业建筑评价标准》。并且,针对民用建筑的不同使用功能,细化形成了《绿色校园评价标准》、《绿色办公建筑评价标准》、《绿色医院建筑评价标准》、《绿色商店建筑评价标准》和《绿色宾馆建筑评价标准》,由此构建了较为完善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体系。绿色建筑的认证有一套相对固定、严格的程序,包括材料准备、材料形式审查、专家审查、备案、公示公告、证书发放。经过绿色建筑认证后,可获得绿色建筑评价标识。为提高项目进行绿色建筑认证的积极性,我国按工程进展阶段的不同,将绿色建筑评价标识分为“设计阶段标识”和“运行阶段标识”。“设计阶段标识”在项目完成施工图审查后即可申请,仅考评项目设计的绿色化程度。“运行阶段标识”则是项目竣工并投入使用1年以上方可申请,考评项目绿色建筑技术/产品的落实情况,以及实际运行的绿色化程度。目前绿色建筑标识均由国家住建部备案、颁发和管理。量大面广的民用建筑是我国实施建筑绿色化的重点,因此相应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14成为当前绿色建筑评价的主流标准。该标准基于“四节一环保”的要求,在内容上划分为“节地与室外环境”、“节能与能源利用”、“节水与水资源利用”、“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室内环境质量”、“施工管理”和“运营管理”共7个版块,其中进行“设计阶段标识”的项目不需要参评“施工管理”和“运营管理”。每个版块的条款分为“控制项”和“评分项”两类,其中,“控制项”为绿色建筑的前提条件,如果参评建筑未能满足控制项中的任何一项,则判定为达不到绿色建筑要求。“评分项”是划分绿色建筑等级的可选项,每个“评分项”基本对应一项绿色建筑技术/产品,并根据该技术/产品的绿色化程度和重要性赋予不同分值。实际工程项目进行绿色建筑认证时,在确认满足所有“控制项”的基础上,根据其所采用的技术/产品的得分情况,区分该项目的绿色建筑等级。根据绿色化程度的不同,绿色建筑分为一星级、二星级和三星级。为方便推广,住建部从2009年起将一、二星级绿色建筑的评审权限下放至各省、直辖市的住建部门。我省一、二星级绿色建筑的评定,所执行的标准为地方标准《福建省绿色建筑评价标准》DBJ/T13-118-2014,由省住建厅委托的福建省海峡绿色建筑发展中心统一组织评审。三星级绿色建筑的评定,所执行的标准为国家标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14,由国家住建部委托的住建部科技发展促进中心和城市科学研究会绿色建筑研究中心组织评审。

2福建省适宜性绿色建筑技术简介

一项建筑技术的绿色化程度和经济性,与建筑所处地区的气候、资源、人文环境息息相关。我国地域辽阔,各地区地域条件存在差异,为此,充分调研和分析建筑所在地域条件,“因地制宜”进行绿色建筑技术的使用,遵循“被动式技术措施优先、主动式技术措施优化”策略,是绿色建筑设计的基本原则。福建省地处沿海,建筑气候上骑跨夏热冬冷和夏热冬暖两区,山多平地少,夏季闷热,过渡季节长,常年较为湿润。大量的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表明,自然通风、遮阳、立体绿化、围护结构自保温体系等,是具有我省特点的适宜性绿色建筑技术,应予以大力推广[1]。

2.1自然通风

我省多数地区夏季和全年平均风速均在1.5m/s以上,具备自然通风的基础条件。而且,开窗通风在我省有着良好的群众生活根基,人们无论是过渡季节还是冬、夏两季普遍有开窗加强室内通风的习惯。自然通风有着两方面的突出优势:一是改善室内空气品质;二是在两个连晴高温期间的阴雨降温过程或降雨后连晴高温开始升温过程的夜间,室外气候凉爽宜人,通风能带走室内余热或积蓄冷量,减少空调使用,降低建筑能耗。自然通风属于被动式、低成本技术,不耗能,且对建筑品质提升效果明显,但应在建筑的前期规划和设计中予以充分考虑。在实际工程设计中,通常结合计算机辅助模拟对建筑方案的通风效果进行分析,并通过调整建筑形体、朝向、室内布局和增加通风辅助设施(导风板、通风器)等方式进行优化。我省较为显著的季风特征,是进行自然通风设计的主要依据。除此之外,水陆分布、地势起伏、表面覆盖物等条件不同,会对局部微气候产生影响,形成地形风,如山谷风、巷道风等。当季风不明显(季风转换期)时,地形风是建筑自然通风设计的重点考虑因素。建筑布置及朝向是自然通风首要考虑的因素。按建筑群排列方式,错位排列、斜向排列及自由式排列的自然通风效果较好,如图1所示。若受各方面因素限制采用平行排列的形式,为改善后排建筑的自然通风条件,可在前排建筑做垂直通风口,或利用底层个别位置做“过街楼”,也可将底层全部架空做水平通风口,如图2所示。此外在立体布置方面,可采用“前低后高”和有规律的“高低错落”的方式,为自然通风创造条件。在单体建筑的设计方面,应重点关注建筑通风开口面积和位置,以及合理利用外挑檐、挡风板等构造,形成良好的风压差,提供自然通风的基础条件。如图3所示。在室内平面布局方面,应统筹各房间及其开口位置,设计良好的通风路径形成穿堂风。此外,采用灵活的室内分隔措施,如通风隔断、带可开启扇的通风门(老虎窗设计)等,可显著加强室内通风效果,如图4所示。

2.2遮阳

窗户是建筑围护构造中热工性能最为薄弱的环节。通过设置建筑遮阳,可有效降低夏季透过窗户进入室内的太阳辐射得热、减少空调能耗和提高室内舒适性的同时,也可起到良好的防雨作用,避免梅雨季节因外窗无挡雨构造不能开启通风,而造成的空调时间变长,能耗增加。建筑各个朝向的遮阳形式选择与朝向所受日晒时间长短及太阳高度角的变化等因素密切相关。我省夏季太阳辐射在东、西向最大,因此在建筑东、西向外窗设置外遮阳十分必要。并且,因东西向太阳高度角随时间变化,宜采用综合遮阳。南面由于太阳入射角变化较小但日照时间长,所以宜采用水平遮阳。北面由于直接日射较少,不作为建筑遮阳的重点,可采用水平遮阳。我省建筑各朝向遮阳需求系数及适宜的外遮阳形式如图5所示。另外,天窗受夏季太阳直射得热大,也应采用遮阳措施。建筑遮阳形式有多种多样,如利用建筑形体(形体凹凸、阳台、挑檐等)形成的自遮阳,外窗固定外遮阳构造,外窗活动遮阳设施,中空内置百叶玻璃窗,以及外窗玻璃自身遮阳等。从阻断热辐射的效果上看,设置外遮阳最为有效。外窗进行遮阳设计时,应优先采用建筑构造遮阳,其次考虑采用安装构件的遮阳,当两者都不能达到要求时再考虑提高窗自身的遮阳能力,原因在于单纯依靠窗自身的遮阳能力不能适应开窗通风时的遮阳和防雨需要。在建筑方案设计时统筹考虑外遮阳构造,可达到建筑美观与节能的双重效果。常见外遮阳形式的工程实例如图6所示。

2.3立体绿化

建筑立体绿化是增加绿化覆盖率,改善居住环境的有效措施。我省气候条件较为优越,植物成活率高,后期维护难度低,因此推广立体绿化有着天然优势。立体绿化分为屋面绿化和垂直绿化。屋面绿化是指在高出地面以上,周边不与自然土层相连接的各类建筑物、构筑物等的顶部以及天台、露台上的绿化。屋面绿化具有隔热节能、提供休憩活动场所、提高顶层热舒适性、改善城市热岛效应等显著优点。垂直绿化是指利用植物材料沿建筑物立面或构筑物表面攀附、固定、贴植、垂吊形成立体空间的绿化方式。垂直绿化植物的选择,与种植地的生境条件息息相关。东南向的墙面或构筑物前应以喜阳的攀援植物为主;北向墙面或构筑物前应栽植耐荫或半耐荫的攀援植物;在高大建筑物北面或高大乔木下面遮荫程度较大的地方,应选择耐荫种类。垂直绿化设计应保证室内对采光、通风的正常需求,并综合考虑植物的观赏效果和室内功能要求。同时,应考虑后期养护需要,采取合理的节能节水浇灌措施。建筑采用立体绿化,屋面和墙体的设计条件会有所变化,应重点对结构荷载、防水、防腐等方面的要求进行复核,避免覆土重量、植物根茎穿刺等影响建筑物的安全性和功能性。同时,应合理选用植物类型,形成易于养护、相对稳定的植物群落,避免后期植物死亡造成负面影响。常见立体绿化实例如图7所示。

2.4建筑围护结构自保温体系

改善围护结构的热工性能,提高人体舒适度,从而降低建筑物的采暖和空调能耗,是降低建筑能耗的最基本方法。北方全年气温较低,气候干燥,为此北方建筑的围护结构重点在于阻断室内热量散失,加强围护结构的保温性能。常用做法是在外墙部位采用高效的保温材料,设计复合墙体及屋面。而相比之下,福建省地处南方沿海,夏季闷热,冬天湿冷,过渡季节长,由此决定福建省建筑围护结构应考虑阻断室内外的冷热量传递,适度提升整体隔热性能的同时,又能在需要时(夏季、过渡季节的夜晚等)进行有效散热。因此,在我省范围内进行建筑围护结构设计,需要进行统筹考虑,不能一味提高其热工性能要求,否则将造成建材过度使用,经济社会效益不高。经多年的研究与实践,我省目前已经形成了较为成熟的建筑围护结构自保温体系,相应的自保温产品也已能够基本满足当前建筑节能发展的需要。典型的自保温墙体材料有加气混凝土砌块、粉煤灰(陶粒)小型空心砌块、淤泥烧结多孔砖、煤矸石烧结砖等。这些自保温砌块(砖)不但可以满足我省墙体隔热保温要求,而且多数可以就地取材,甚至于以废弃物为原料生产,具有较高的经济社会价值。常见自保温砌块(砖)的类型和保温隔热基本原理如图8所示。

参考文献

绿色建筑技术分析范文第4篇

关键词:绿色节能建筑:节能:能源

中图分类号:TU111.19+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0422(2010)10-0131-02

1前言

“绿色建筑”是上世纪90年代才兴起的术语,其起源可追溯到70年代,由于能源危机,建筑家们开始质疑玻璃加钢筋的建筑结构,因为这些建筑需要庞大的加热与冷却系统。英、美、日、加等国,为减缓建筑对环境所造成的能源负载与破坏。相继提出绿色建筑的环保理念。绿色节能建筑将建筑及其周围的环境看成一个有机的系统,在建造和使用过程中综合各项措施有效地节约能源的消耗,在更高的层次上,实现了建筑业的可持续发展。

2绿色节能建筑与绿色施工技术

2.1绿色节能建筑的含义与特点

绿色建筑是顺应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的要求而产生的,它是指为人们提供健康、舒适、安全的居住、工作和活动的空间,同时在建筑全生命周期(物料生产、建筑规划、设计、施工、运营维护及拆除、回收利用过程)中实现高效率地利用资源能源、土地、水资源、材料,太阳能等洁净可再生能源,最低限度地影响环境的建筑物。绿色建筑也必定是节能建筑。节能建筑是按节能设计标准进行设计,在建造过程中应用节能施工技术,使其在使用过程中降低能耗的建筑,是实现绿色建筑的必然途径和关键因素。

绿色节能建筑的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方面就是全寿命周期的概念,它主要强调建筑对环境影响在时间上的意义。建筑的寿命通常涵盖从项目选址、规划、设计、施工到运营的过程,建筑对环境的影响要做一个全时间段的估算。考虑到建筑对环境的影响并不局限在建筑物存在的时间段里,绿色节能建筑全寿命周期的概念还应在上述的基础上向前、向后延伸,往前从建筑材料的开采到运输、生产过程,往后到建筑拆除后垃圾的自然降解或资源的回收再利用。这个周期的拉长意味着在原材料采购过程对环境的影响,尽量就近取材减少运输能耗,生产工艺的改进或淘汰。建造就要高瞻远瞩的选择可循环再利用的建材。第二方面强调最大限度的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第三个方面就是建筑根本的功能需求。健康的要求是最基本的,节约不能以牺牲人的健康为代价。强调适用,强调适度消费的概念,决不能提倡奢侈与浪费。第四个方面是建筑要与自然和谐共生。发展绿色节能建筑的最终目的是要节能环保,实现人、建筑与自然的协调统一。

2.2绿色节能建筑与一般建筑的区别

根据绿色节能建筑其含义和特点,我们可以看到绿色节能建筑和一般建筑比较有以下不同:

(1)一般建筑的生产、使用忽视能耗彩响;绿色节能建筑则以低能耗满足使用的功能、提高舒适度。

(2)一般建筑和绿色节能建筑都以追求经济性为核心,但绿色节能建筑强调经济与环境的结构平衡,不是一味只追求经济效益,

(3)一般建筑标准化、产业化发展,易出现不同城市建筑雷同:绿色节能建筑强调建筑与地域资源、气候差异,因而能够体现建筑文化。

(4)一般建筑忽视与环境的沟通:绿色节能建筑更多关注与外部环境的关系,与自然和谐共生。

(5)一般建筑运行结束固体废料可回收利用的较少:绿色节能建筑则在设计时就考虑尽可能采用可循环利用的材料。

(6)一般建筑考虑的是浅生命周期,即包括项目前期、建设运行期、维修拆除期:绿色节能建筑考虑泛生命周期。从建筑材料开采、加工到建设、运行,再到维修改造,最后到拆除。

2.3绿色施工技术的含义

所谓绿色施工技术,就是以资源的高效利用为核心。以环保优先为原则,追求高效、低耗、环保,统筹兼顾,实现工程质量、安全、文明、效益、环保综合效益最大化,它不是独立于传统施工技术的全新技术,而是用“可持续”的眼光对传统施工技术的重新审视,是具有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施工方法和施工技术。

绿色施工与传统施工相比,有很大的区别。传统施工以满足工程本身指标为目的,往往以工程质量、工期为根本目标,在节约资源和环境保护方面考虑较少,当其他要素与质量、工期等指标发生冲突时。采取牺牲其他要素的方法来确保质量和工期,这样做的后果常常是工程本身的质量、工期达到了要求。但工程施工中对环境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也浪费了大量的不可再生资源。更甚者,工程竣工后很长时间后遗症尚在,无法达到建筑与自然和谐之目的。绿色施工技术是具有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施工方法和施工技术在绿色施工中的具体呈现,是实现绿色节能建筑的必要技术手段,在工程建设中更加注重对资源和能源的节约,对环境的有效保护。是科学发展观在建筑上的应用,对促进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提升现阶段我国建筑业的技术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2.4绿色施工技术要点

绿色施工技术要点共分6个内容:绿色施工管理、环境保护技术、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技术、节水与水资源利用技术、节地与施工用地保护技术、节能与能源利用技术。

(1)绿色施工管理主要包括组织管理、规划管理、实施管理、评价管理和人员安全与健康管理五个方面。一个工程要实施绿色施工,没有组织措施,岗位责任制、施工规划、评价体系等系列制度是无法实现的。

(2)环境保护技术扬尘、噪声和光污染是当前施工影响环保的三大焦点。大气环境污染的主要源之一是大气中的总悬浮颗粒,粒径小于10微米的颗粒可以被人类吸入肺部,对健康十分有害,大气中的悬浮颗粒包括了建筑尘、土壤尘、道路尘等。建筑尘的产生可能由材料堆放、运输、垃圾清运、模板清理、机械剔凿作业等多种原因引起,引发百姓的投诉。在施工中可以采取一定环境保护技术措施,如土方作业阶段采取洒水、覆盖等措施,达到作业区目测粉尘高度小于1.5m,结构施工、安装装饰装修阶段,作业区目测粉尘高度小于0.5m。

(3)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技术由于体制问题,政策法规欠缺,管理不到位等众多原因,施工中材料使用的随意性、无意性大量存在。且房屋建筑工程中2/3建筑物成本属于材料费,所以节材技术是绿色施工技术的重中之重。绿色施工技术节材的重点是我国目前新建建筑施工过程中的建筑垃圾需要减量,而且要加强回收利用。在现浇混凝土结构工程中,模板的工程量约占30~40%,占工期50%左右。过去模板体系约占施工企业固定资产的1/3,现在开展租赁业务情况有所变化,模板技术直接影响工程建设的质量、造价和效益,因此它是绿色施工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节材必须考虑的一个问题。

(4)节水与水资源利用技术节水与水资源利用技术是绿色施工技术中不可忽视的一个

方面。建筑施工用水量大,尤其是混凝土用水占了施工用水的绝大部分。目前我国的混凝土产量逾20亿m3,每立方米混凝土搅拌用水量以185kg计,需用水3.7亿ta混凝土养护用水根据地区及季节而定,专家测算为搅拌用水的2-5倍。初步估算混凝土的搅拌与养护用水为10亿t,而且基本上用的都是自来水(工业用水的价格高于生活用水的价格)。目前整个国家的水资源缺口为60亿t,建筑施工用水占如此大的比重,足见节水是绿色施工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问题。

(5)节地与施工用地保护技术节地的工作在设计阶段远比施工阶段关键,但这并不说明在施工阶段就没有工作可做,对临时设施的处置和施工道路的设置都体现了项目部对节地工作的重视程度。从节地工作角度考虑。项目部应合理规划工地临房、临时围墙、施工便道及硬地坪,其占地面积应根据施工生产规模、员工人数、材料设备需用计划及现场条件等进行控制,从而高效的利用土地,提高建筑空间的使用率。

(6)节能与能源利用技术节能与能源利用技术是绿色施工技术中需要坚持贯彻的一个方面。施工中的节能有两个大方向,一是降低能耗,二是提高用能效率,此外,使用可再生能源是今后的发展方向。由于保温隔热差,我国单位面积采暖能耗是相同气候条件下世界平均值的3倍。推进建筑节能工作,需要有整体的、系统的观念,不能局限在建筑单体,一定要从热源、管网和建筑系统考虑,从选择利用可再生能源、提高热力使用能效比、减少输配管网热损失、提高室内散热器热效率、提高建筑围护结构的保温隔热性能、充分利用自然资源等多方面着手。在提高用能效率方面,施工现场应该选择功率与负载相匹配的施工机械设备,避免大功率施工机械设备低负载运行或小功率施工机械设备超负载运行。优化施工方案,合理安排工序,提高机械设备的满载率;现场应加强管理,做到人离机停,避免设备长时间空载运行。

3 节能建筑施工技术的推广措施

(1)建立“政府推动与市场引导有效结合”的节能建筑施工技术推广新机制。节能技术的推广必须坚持政府与市场紧密结合的发展思路。政府要将节能建筑施工技术推广为重点扶持项目,在资金投入、政策等方面给予保障与激励;通过改革,消除节能建筑施工技术推广体系制度中的不合理因素,为节能技术推广工作打造良好的政策平台;发挥政府推广体系主渠道的作用,借用政府力量,加强对节能建筑施工技术推广工作的组织协调,调动各方力量促进产学研的紧密结合与节能技术成果的有效转化。

(2)推进节能建筑施工技术的科研推广体制改革。我国虽然科技推广体系涉及部门多,但却存在重复浪费、效率低小的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发挥政府的作用,进行强制性的制度创新,积极推进以节能建筑施工技术科教、产、学、研紧密结合为主旨的体制改革,建立节能建筑施工技术科研、推广一体化的组织机构。

(3)促进节能建筑施工技术推广主体的多元化,优化推广模式。多元化是节能建筑施工技术推广体系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根据我国的国情,在推广模式的选择上,要因地制宜,调动各方积极性,进行多种形式的技术推广工作。节能建筑施工技术的推广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推广模式: “技术科研机构+推广对象”的推广模式;以建筑技术咨询服务公司为主体的推广模式:建筑节能技术协会推广模式:展会模式等。

(4)建立和健全节能建筑施工技术信息服务网络和信息反馈机制。建立节能建筑施工技术供应信息服务网络平台和信息反馈机制,以信息网络为纽带,为市场科学技术需求主体和供应方提供交流平台,提供包括国外最新研究技术成果和产品的知识与技术供应。建立信息咨询网络的同时,要加强信息反馈机制的建立,这将大大提高建筑节能技术推广的效果,促进推广对象和推广专家、科技人员进行沟通和交流,激发推广对象参与节能建筑施工技术推广的意愿,这是节能建筑施工技术推广的重要部分和保障。

绿色建筑技术分析范文第5篇

关键词:绿色节能建筑;施工技术;发展

一、引言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全球能源都处于枯竭状态,在这种情况下,人们环保意识不断增强,为了实现能源的节约,绿色节能建筑越来越受到大家的关注,绿色、节能、环保等理念更多的在绿色建筑中得以发展,绿色建设标志着能源最大限度的节约,已成为当前实现节能的重要途径。所以,在当前大量倡导资源节约及可持续发展的新形势下,通过发展绿色节有建设不仅可以有效的降低能源的消耗,减少环境的污染,同时还要更好的实现生态环境的保护,为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绿色节能建筑的内涵

绿色节能建筑是一种抽象的概念,其是最大限度的实现资源的节约,并将对周围环境的污染降至最低,减少建筑材料所可能给人体带来的伤害,绿色节能建筑属于一种建筑实体,其通过对建筑物周围自然环境的有效利用,从而争取到有利条件,尽可能避免不利因素的存在,利用节能的设计思想和各种新技术来确保建筑物的无污染和超低能源消耗的实现。绿色节能建筑属于一种理想状态的建筑物,不仅对环境带来污染,也不会对人体造成伤害,使建筑和环境之间实现了协调发展,其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市场前景,与国家倡导的可持续发展要求相符合,实现了建筑资源的节约和对环境的保护,确保了人与自然与建筑之间的和谐发展。

三、绿色施工技术要点

3.1、绿色施工管理

主要包括组织管理规划管理实施管理评价管理和人员安全与健康管理五个方面。

3.2、环境保护技术

在建筑施工中所产生的扬尘噪声和光都会给环境带来一定的污染,所以在绿色节能建筑施工过程中,需要采取必要的环境保护措施来降低这些污染源所给环境带来的污染。

3.3、节约材料资源利用技术

目前在绿色施工中,由于管理上不到位,再加之体制和政策法规等众多的因素,施工材料在使用过程中存在着很大的随意性,材料存在着不合理利用及浪费的情况。针对于这种情况的存在,需要在当前绿色施工技术中加强节约材料资源技术的利用,特别是在新建建筑施工中,不仅需要尽可能的降低建筑垃圾的产量,同时还要采取相关的措施做好建筑垃圾的回收利用工作,从而更好的确保绿色施工过程的能源节约。

3.4、节水及控制水污染

对水资源的节约也是绿色建筑施工技术的一个重要指标。众所周知,建筑项目的施工是离不开水资源消耗的,因此如何加强对水资源的节约也是绿色施工技术需要考虑的重要部分。在节水方面可以从以下几点进行:首先,避免不必要的浪费,在不影响施工进展的情况下减少用水。其次,可以对水资源进行循环使用,减少消耗。最后,对施工用过的废水要严格排放,不能随意的排放到水源或者土地中,避免环境和水资源的污染。在一个建筑项目施工开展之前,要对当地的水资源进行质量检查,确定其是否满足施工要求。

3.5、节地与施工用地保护技术

在设计阶段是节地的关键时期,需要通过合理的规划和设计来确保实现土地的节约利用。在施工阶段也需要做好节地和用地的相关工作,需要对临时设施和施工道路进行设置进行重视,确保实现土地的节约利用。节地工作主要由项目部来完成,需要对工地临时性建筑及施工道路根据施工的具体情况进行合理规划和设置,确保土地的高效利用,提高建筑空间的使用率。

3.6、节能与能源利用技术

绿色施工技术需要有效的坚持节能与能源的高效利用,在施工过程中,需要从降低能源及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两个方面来实现节能。同时还要加快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利用高效率的施工机械设备及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合理安排施工工序,优化施工方案,加强施工现场管理等诸多措施来实现节能和能源的高效利用。

四、绿色节能环境下的施工技术改良与发展

4.1、环境保护技术的改进

在建筑施工过程中,如果作业操作存在不规范性,材料不能合理进行摆放,风钻钻孔打眼时不堆满等问题,都会导致粉尘污染,会有较微小的微尘颗粒产生,这些粉尘颗粒极易被人吸入到肺部,从而给身体带来严重生的伤害。同时施工过程中还会产生噪音污染和光电设备污染,从而环境带来堵多不良的影响。对于这些污染的存在,需要采取必要的保护和防范措施,特别时为了避免粉尘对人体带来的伤害,可以在作业时佩戴相关的防尘设施或是利用湿法作业等来做好防尘保护。

4.2、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技术

由于我国建筑行业缺乏健全的技术标准和技术规范,同时计划经济时代遗留的体制等影响因素,导致建筑施工中的材料没有强制性的选择标准,从而造成材料质量不统一。同时建筑材料费用高昂,一般占建筑成本的百分之八十以上,因此掌握材料节约技术成为打造低碳建筑的重点。而另一方面,建筑施工产生的建筑垃圾也不容忽视,在造成环境污染的同时也是对材料的巨大浪费,因此要实现循环利用材料、降低材料垃圾对环境的污染,掌握节能建筑技术也势在必行。

4.3、节地与施工用地保护技术

建筑施工的设计阶段的节地工作十分重要,但同样不能忽略施工阶段的节地工作的展开,要充分重视对临时设施的处理与施工道路的设计,节地工作的成果是要通过施工细节体现的。因此施工项目部应注重对施工细节的规划,如工地临时房屋临时搭建围墙、施工便道、硬地坪等都应根据具体的作业规模和员工人数进行具体规划,也要对材料设备等选用计划做好管理和控制,从而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建筑空间使用率。

4.4、开发可持续能源利用技术

(1)利用太阳能技术

太阳能无污染,且能量含量高,因此可以考虑在太阳能较丰富区域通过加装太阳能利用装置,实现建筑物的绿色化和节能化,最典型的就是太阳能热水器装置。太阳能热水器放置在屋顶,不占用任何室内空间,而且具有热度提升快支持大用水量等优点,因此部分地区已率先采用太阳能设备为建筑物的标准加装设备。

(2)利用风能

近年来在开发无污染资源过程中,风能得以开发出来,我国无论是陆地还是海上风力资源都较为丰富,但相对于储量丰富的风能资源来讲,我国在风能的利用率上却处于极低的水平,对风能的开发价值缺乏意识,这也就导致风能的消费市场没有形成。所以在我国加大对风能开发的研究的基础上,还要强化风能的建设,从而使风能利用率得以提升。

(3)利用水能

我国具有储量丰富的淡水资源,但我国同样也具有世界上最多的人口,所以人均水资源占有量较少。所以在绿色节能建筑建设过程中,节约水能也是十分重要的一项内容。在节能水能工作中,可以通过储存和回收雨水,建设雨水清洁设施等来提高水能的有效利用。特别是对于缺水地区,可以建设雨水净化设施,对雨水进行一次性清洁,提高雨水回收利用水平。

五、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