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国外供应链管理现状

国外供应链管理现状

国外供应链管理现状

国外供应链管理现状范文第1篇

摘要:2008年以来我国商业银行纷纷退出了供应链金融产品,供应链金融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中小企业融资难的现状,商业银行作为贷款人,在此过程中,存在一定的信用风险。基于供应链金融的背景分析了我国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的发展现状,风险管理的要求,以及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及建议。

关键词:供应链金融;商业银行;风险管理

0引言

近年来,中小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我国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然而中小企业融资难这一难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中小企业的发展。目前,国内大多从政策扶持,例如建立金融支持体系,建立中小金融机构,以及加大城市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来缓解这一困境。商业银行在贷款审核方面相对严格,对借款人的要求相对较高,程序复杂,而中小企业由于自身的特点,企业规模不大、财务制度不健全、管理制度欠缺等原因,导致贷款审核不通过,或者由于以上原因,商业银行会相应上调贷款利率,以至于企业陷入融资约束的困境。在此背景下,供应链金融业务逐渐发展起来,供应链金融的发展,为中小企业解决融资约束问题提供了新的视角,同时也为商业银行产品创新提供了新思路,依托核心企业为其上下游中小企业提供资金。

1供应链金融的含义

供应链最早源于德鲁克提出的“经济链”,之后波特将其发展为“价值链”,最终演变为“供应链”。供应链指的是围绕核心企业,从原料的采购、到运输加工、分销、销售最终要消费者手中的过程,我们将这一过程称之为供应链。供应链金融是对多个企业提供全面的金融服务,包括供应链上的单个企业和与该企业相关的上下游的多个企业,促进了这些企业之间“产一供一销”链条的稳定和顺畅,将金融机构的资金注入到实体经济中以达到资金的高效利用,在银行、企业和产品供应链之间构建一个相互依存、互惠互利、合作共赢的产业生态圈。

2我国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发展现状及风险管理要求

2.1我国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发展的现状

在我国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的发展中,深发行由于起步较早,处在领先的地位。除此之外,广发行、上海浦东发展银行、华夏银行、民生银行以及工农中建四大行也开始逐步开展供应链金融的业务。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蔓延,沿海地区众多中小企业由于资金链断裂而纷纷倒闭,此时,国内商业银行为降低不良贷款利率,在信贷政策方面,相对紧缩;由于传统融资渠道受阻,导致供应链金融业务蓬勃发展。目前,在国内经营的一些外资银行也纷纷推出了供应链金融业务,供应链金融市场竞争也日趋激烈。

2.2我国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

我国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还不够完善,相对于供应链上的其他企业商业银行更加注重核心企业的信用状况,商业银行一般通过对核心企业的财务状况、资信情况、信用评级状况来审核并核准授信额度;核心企业上下游企业的贷款额度将依据中小企业与核心企业合作的密切程度以及贸易往来的频率来确定,总金额在上述核准的授信额度范围内。我国商业银行对供应链金融的风险管理大体上分为以下两类:

2.2.1以核心企业的风险管理为着眼点

在供应链中,与核心企业往来的资金流是供应链中小企业还款的主要来源,因此核心企业的实力是供应链还款的基础。在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中,对核心企业的风险控制显得尤为重要,核心企业经营的好坏,将关系到整个供应链上资金的运作。从宏观层面上来说,商业银行有必要深入了解核心企业的经营情况,行业特征以及可能面临的风险,以增加对行业政策变化的灵敏度。此外,也要对核心企业的综合实力包括财务方面(盈利能力、偿债能力、运营能力)、企业职工以及管理人员素质、企业规模等方面,全方位多层次的考核核心企业的综合竞争能力。

2.2.2以供应链的整体风险管理为着眼点

供应链上整体具有较高的竞争能力是供应链金融业务的基础,其中核心企业是否拥有较为强劲的管理团队,是否具有较高的信用评级,关系到整个供应链上企业信用的评级。供应链上所有企业组成了一个整体,其中某一个环节出问题,都可能会导致整个供应链资金断裂,发生系统性的风险。因此,银行有必要从总体的角度来考量供应链金融的系统性风险,这是风险控制的前提,也是维持供应链金融良好运作的基础。商业银行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控制风险:第一,立足整体综合考量供应链中的运作模式,对供应链金融的信用做综合全面的评估,严防虚假贸易;第二,确保贸易的真实性,充分了解商品的竞争实力。

2.3我国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风险控制中存在的问题

2.3.1准入门槛以及信用体系的不健全

商业银行银贷风险的门槛是客户准入,在客户准入中,信用评估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供应链融资业务中,风险管理制度大多建立在“合理控制资金流”的基础上,这一风险管理制度一般包括贷前、贷时、贷后三个方面。贷前主要包括对贷款公司信息流的调查;贷时主要是对贷前所收集到的信息流的审查;贷后主要是跟踪贷款人资金流的去向,有效控制资金流。然而,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大多没有针对供应链特有的性质,来建立与之相应的信用评级体系,目前商业银行采用的“主体+负债”的信用评级模型,其评价指标以及指标的权重方面仍然不够合理,不能从本质上区分传统的信贷客户和供应链金融下信贷客户评级的优势和区别。

2.3.2供应链内部企业协同性较差

由于供应链中中小企业自身的缺陷,例如自身规模太小、信誉度不高、信息不对称以及担保抵押不足等等,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供应链各企业之间管理的协同。我国除了少数垄断行业诸如钢铁、通信、汽车等行业优质企业较多,其供应链条相对稳定,其他行业各企业之间的合作极不稳定,这无疑增加了商业银行信贷风险。

2.3.3第三方中介机构质量不高

目前,国内物流企业众多,质量参差不齐,其经营环境不够完善还有待提高;一些小的公司管理团队素质不改,配送技术也还未达到国外先进水平,此外物流信息的共享方面也有一定的缺陷,不能及时为因为提供更新数据。除此之外,第三方机构由于管理团队素质不高、对市场敏感性不高,在运营中可能会出现仓储租赁手续不全、质押不规范以及一些原因,而致使银行的经营风险上升。

2.3.4商业银行产品创新能力以及信息技术水平有待提高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供应链产品过于单一,还未能找到一种能为全部企业提供全方位深层次的金融产品。在供应链金融行业处于领先地位的国外银行,在信息技术方面比较先进,例如:实现了信用证贸易中,银行以及买方的单证处理;企业之间通过互联网等信息平台实现数据共享等服务,为银行供应链金融产品的创新提供便利,最大限度的为银企双方的合作提供了便利。然而,与国外相比,国内银行金融信息技术相对落后,信用凭证、应收票据的确认方面大多人工确认为主,还难以实现信息的共享,这一现状无疑增加了银行运营的成本,同样也增加了操作风险。

2.4供应链金融视角下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对策

2.4.1运用“互联网+供应链金融”增进供应链内部中小企业信用供应链金融的运用

在提升中小企业的信用水平上上功不可没。以供应链上的核心企业为靠山,合理利用企业之间的贸易往来,为供应链上下游的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担保。将“互联网+”融入供应链金融,把供应链中的资金流、物流、信息流等信息数据化,借助“互联网+”实现信息共享。这样既为银行考察贷款企业的资信水平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也最大程度的保证了贸易背景的真实性以及贸易信息的时效性,杜绝了中小企业采用不正当当手段获取贷款的可能性,最大可能的规避了逆向选择的风险,提高了风险控制的有效性。

2.4.2完善的供应链金融主体准入审核制度加强对核心企业的审核

我国的经济发展正处于关键时期,增长速度放慢,传统行业和产能过剩行业正在经历转型的重要时期,银行频频发生不良贷款的情况,其中中小企业占很大比例,极大的打击了银行同意贷款的意愿,从银行的角度来看,银行获取有关企业真实的经营情况,资信水平以及财务状况的渠道有限,仅有的信贷“三查”只能依靠人工,耗时耗力,效果不佳,银行的风险防范和规避无法保障;从企业的角度来看,供应链金融的应收账款融资、保兑仓融资以及融通仓融资等方式虽说解决了中小企业资信不足的问题,但是在解决问题的基础上如果能够提高解决的效率那就更加完美了,商业银行应建立系统的审核制度,根据企业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以及企业内部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以及国家政策导向以及市场行情来对供应链上的企业进行打分并实时监督。核心企业是商业银行判断供应链是否强劲的重要依据,商业银行在对贷款业务进行审核时,要将核心企业列为其审核的重点,将核心企业的授信业务延伸,在对核心企业上下游中小企业提供贷款时占用核心企业的额度,以此来约束核心企业作为风险的承担着。

2.4.3健全法律法规,培育良好的信用环境和法制环境

政府应对更好的管理中小企业,完善并创造性的提出了很多管理办法,大量真实有效的中小企业的经营信息和财务状况都掌握在政府有关部门的手中,例如国家的税务、社保、商检、房产管理等部门,以及社会公众服务企业,如供水、供电等,都不同程度的掌握了中小企业的相关信息。银行征得中小企业的授权,获得相关政府部门的批准查阅其部门内部数据库,搜集与中小企业融资贷款有关的第一手资料。另外,银行还应该与政府有关部门签订共享信息承诺书,承诺合法合规使用上述信息。通过这种方式获得相关信息,可以有效的帮助银行简化审批程序,降低风险概率,降低交易成本,提高风险防范能力。

2.4.4大力发展物联网,促进供应链金融的高效运行

物联网即通过传感器装置将所有物品连上网络,生成一个庞大的物流信息数据库。将物联网融入供应链金融,以网络物流信息为基础,利用物与物、物与人之间双向信息传递,能够对中小企业的信用水平进行更加客观准确的评级。另外,物联网技术还可以帮助银行以及第三方物流企业更好的实时监控存放在仓库的抵押物品,随时掌握供应链上下游中小企业的生产销售状况。银行和第三方物流企业引入物联网传感设备和智能监控系统,并实行信息共享,对用于融资抵押的货物或者标的物品进行识别、定位、跟踪、监控。企业、第三方物流监管方以及银行都可以通过物流数据库随时监督动产的状态和变化,杜绝中小企业恶意串通物流企业骗取贷款的可能。

参考文献

[1]曾小燕.我国供应链金融发展研究[J].商业评论,2012,(1).

[2]何昇轩,沈颂东.基于第H方bB2B平台的线上供应链金融风险评估[J].东南学术,2016,(3).

[3]汪小华.农业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的评价及控制研究[J].农业经济,2015,(12).

国外供应链管理现状范文第2篇

关键词:供应链管理;信息技术;发展创新

当前的供应链信息技术管理模式主要以Intranet为内部核心,以Internet为外部核心的商务平台,可以最大限度地实现信息资源共享,防止外部侵害入侵,具有一定的安全性、科学性和高效性。供应链信息管理的实施是否达到了预期的经营目标,需要通过科学的供应链管理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来进行测量和衡量。近些年来的互联网信息技术为供应链的管理以及运营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技术和帮助,可以不断实现供应链之间合作伙伴之间的信息交换和资源共享,不断降低供应链成员日常运营和合作过程中产生的费用,减少经营过程中出现的摩擦,不断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以及市场预测能力,降低运营链管理过程中的成本。

1国内外研究现状

1.1我国国内研究现状

近些年来,企业的日常运营和发展对于信息化的需求和依赖日益增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企业的经营管理理念开始转变,从过去的单纯财务部门及应用需求逐渐转变为企业级全面运用需求,从注重经济利益财务信息逐步扩大到关注企业的日常运营客户关系、内部管理以及供应商、供货商、人力资源等方面的管理。其次是当前日益加剧的市场竞争使得各大企业不断重视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应用和发展,企业之间可以借助信息化技术不断实现上下游企业之间的业务协同和合作。近些年来,我国一些发展较为全面的企业都纷纷意识到供应链信息化管理的重要性,开始不断运用这种先进的理念进行日常运营和管理,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部分国际性跨国公司也开始认识到供应链信息管理的重要性,在中国市场运作中采用供应链管理模式并取得了初步的成效。最后,我国的相关学者开始不断加强与国外的交流和学习,对供应链研究信息和知识进行不断的探索和创新,结合我国当前实际运作的情况,不断丰富研究成果。近些年来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出,虽然我国经济发展越来越迅速,但是在供应链信息化管理运营程度上与其他先进国家相比还具有一定的差异性,我们必须精准地认识这一现实,采取多种方式不断缩小与其他国家的差距,注重学术界的内部交流,定期召开相关的研讨会,充分发挥互联网信息技术,进行相关的专业讨论,不断激发相关学者的学习热情。

1.2国外研究现状

不断提升信息的利用价值以及信息的共享程度是国外学者提出较早,并且研究较为全面的现代化主题,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发展,当前的信息技术已成为各个行业、各个企业之间竞争的决定性因素,尤其是对于供应链管理更是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发展,当前经济全球化趋势越来越明显,为了不断实现行业和企业之间的互补共存不断,扩大企业的生存空间,信息的利用以及资源共享就显得尤为重要。随着近些年来因特网的不断发展,互联网多媒体技术开始在供应链管理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日本著名企业丰田汽车公司在其全球供应链语音过程中研制和创新的知识共享机制,供应链中的各个节点、各个企业可以对于其中的显性知识以及隐性资源进行一定的共享和互补,并且取得了非常明显的成功。国外对于供应链信息管理的研究主要侧重在以下几个方面,主要分为供应链中的知识学习、供应链知识管理的基本理论、供应链企业之间的知识吸收能力、供应链知识管理的实现、供应链之间信息和资源的共享等。在研究方法上大多采用实证研究以及理论研究相互融合的方式,结合实际的具体案例不断分析理论意义。

2我国在实施供应链管理过程中,信息技术应用的现状

供应链管理理念是当代社会和经济不断发展、市场竞争力不断加剧背景下产生的各种竞争力和资源进行集成和互补,对供应链中的各个企业进行同步化、集成化的现代化管理模式,从而能够使各个行业各个企业在实行外面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不断提高自身的竞争能力,为客户争取最大程度的经营收益,是一种非常现代化的经营管理模式。本文的研究出发点在于信息技术在供应链管理过程中的应用和发展现状,结合当前我国企业日常经营发展过程中供应链管理手段的现状进行相关的分析和探索,就当前我国企业在实施供应链管理过程中信息技术应用的现状和问题进行相关的建议和分析,提出相关的意见和对策,以便不断促进企业供应链管理过程中信息技术的应用水平。

2.1信息技术应用的积极性不高

虽然近些年来我国各行各业的企业发展有了明显的突破和创新,但是部分企业在经营理念和经营手段的选择上过于陈旧和老套,不能正视供应链管理为其发展带来的积极意义和收益,在实际运营过程中不愿意与相关企业进行信息技术上的共享以及资源的合理配置,不愿意牺牲自己的一小部分利益而去换取产业链的最大利益,企业之间缺乏存在的信任问题,总想最大限度地为自身企业规避风险,而不管供应链中的其他企业,缺乏一定的合作意识和供应意识,因此使得供应链管理过程中信息技术的应用难以取得良好的效果。

2.2实施供应链管理过程中的信息技术应用水平较落后

虽然近些年来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有了一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也有了一定的提高,但是由于起步较晚,因此供应链管理理念在我国各个行业、各个企业之间的应用并不广泛,对于一些思想成就手段落后的老式企业,新型理念和管理手段的推行总是阻力重重。就以当前的物流条码技术推广过程为例,有一部分企业能够正视该项技术对于企业发展带来的便利和收益,但却有一部分企业认为如果不给商品印制条码,将会影响企业中自动扫描系统的设置和建立,而部分生产企业则认为物流企业不建立应用系统,而使得商品条码印制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此外物流条码的不规范也给后期的配送和出售带来了极大的困难,不断增加运营过程中的难度,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和成本,不断提高企业运营过程中的损失。

2.3没有过多地利用网络开展相关的经营活动

虽然近几年来我国的互联网科学技术发展迅速,但是却有一大部分企业并未在网页上开设相关的主页以及地址,并没有对当前广阔的网络资源进行合理的优化和使用,没有借助网络开展相关的商务活动、不断提升企业的知名度和综合实力。甚至有部分企业忽略自身的网站建设,网站的主页信息长期不更新,使网站有名无实,而对比美国等其他相关企业,我国企业的网络活跃程度远远不够。2.4各大企业电子商务进程缓慢近些年来,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发展,全球经济进展越来越迅速,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也使得全球的电子商务正处于快速的上升时期,在世界经济总量中占据重要地位。但是我国的市场经济发展却并不成熟,部分企业信用较差,存在着拖欠资金、信息技术不配套、缺乏支付系统以及保障制度等问题,在电子商务的推行和应用过程中并不积极。

3关于供应链信息管理研究的前景展望

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发展,我国各行各业的提升越来越迅速,对于供应链信息管理的研究也逐渐加大步伐,当前国内外各个研究学者纷纷开始对供应链管理理念的案例进行研究,研究成果也越来越多样化,对于供应链信息管理的现在以及未来发展有一定的作用。然而在当前的学术讨论和学术研究过程中,单独对供应链信息管理进行研究和创新的组织却少之又少,而其中存在的种种问题也并没有得到及时合理的解决,企业供应链信息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依旧困惑着企业甚至于各个行业的发展,对社会经济的提升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和不确定性。因此,各行各业的相关学者要不断转变自身的研究理念和研究方向,积极学习国外先进经验,不断加强国际交流和探索,专门针对供应链信息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不断加强研究的专业化和专门化。各个行业、各个企业的经营者和管理者也在不断转变经营理念,改变传统老旧的经营方式,不断提升企业内部的信息化技术水平,将信息技术水平与供应链管理模式完美地融合在一起,要学会充分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的优势,实现资源的优势互补不断,在网络上提升自己的知名度,提升企业的综合竞争能力,借助网络这一开放的市场进行资源的收集和整理,不断提升信息技术。而当前针对于企业供应链管理过程中信息系统的研究,相关学者和研究者却出现了一边倒的情况,在选择研究问题以及研究方向上较为单一,并没有广泛深入地针对某一行业或某一企业供应链管理过程中信息技术存在的问题进行细致的分析和深入,这是当前供应链管理信息化中存在的问题,依旧困惑着行业和企业的发展,存在的问题仍旧得不到处理。在实际运营过程中,所采用的研究方法除了相关的控制论以及统计学原理,还可以采纳其他的科学原理来对供应链管理过程中信息化问题进行研究和建议,找到问题的根源,从根本上控制问题。在进行研究和实验的过程中可以应用控制工程学的方法和相关理论,对信息失真、信息技术应用缓慢的问题进行分析,从本源上找出成因,用合理有效的方法去消除困难。因此不管未来市场经济如何动荡,各行各业发展如何改变,在供应链管理模式的研究和创新路程上,科学信息技术的研究应当得到一定的关注和支持,必须要深入探讨和分析网络信息技术存在的各种问题得以解决,才能更好地促使供应链管理模式得到更加良好的发展。

国外供应链管理现状范文第3篇

关键词:供应链、军事供应链

目前,有关军事供应链的概念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不同学者从各自的角度加以理解。十分有必要对军事供应链的概念进行重新认识和定位,为后续研究奠定基础。

军事供应链的研究现状

军事供应链的概念最早由美军提出,也是美军最早将供应链理论付诸于后勤实践中。2001年7月,兰德公司在对企业供应链管理进行了广泛调研后,得出了企业供应链管理思想可用于军事后勤领域的结论,并将军事供应链管理方案交给军方。美军方认为,传统后勤是一个强调“大而全”的纵向一体化自我封闭的巨大体系,承担了过多的社会性保障职能,追求物资的规模和数量优势,以换取战争中持续的后勤供应,对经济效益关注不够,兰德公司的方案对提升后勤保障效益具有重大意义。美军方随即在同年10月公布实施军事供应链管理,主要包括将地方供应链管理理念应用于美军后勤,在美军物流中心正式实施军事供应链管理,与美军顶级供应商构建战略联盟关系,大力推动电子商务在军队中四个方面的应用。从海湾战争结束到伊拉克战争期间,美军事后勤呈加速度向军事供应链发展。

以《国防部供应链管理实施指南》的颁布为标志,美军从2003开始全面进入供应链管理阶段。美军在国防后勤局设立了“一体化供应链小组”,目的是推进一体化全球供应链的构建,为未来美军部队提供有效的保障。美军事后勤变革的近期目标是国防后勤局、运输司令部及各军兵种通过功能集成、横向集成和外部集成,建立并完善各自的军事供应链系统,包括端到端的全球物资配送系统、联合全资产可视化系统、全球战斗保障系统和实时、精确的资金流;最终目标是在2015年左右构建起一体化的全球供应链,全面实施需求驱动、基于配送的供应链管理战略,在信息化战争条件下为美军在全球范围内遂行任务提供物资保障。

在国内,最早是王进发、李励对军事供应链进行了初步而较为全面的研究。此后,高军等对我军武器装备供应保障实施供应链管理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焦红对军事供应链柔性化管理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龚卫锋在其博士论文中对军事物资供应链管理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研究。另有一些硕士生对与军事供应链相关的内容进行了初步研究。当前,不少学者撰文研究军事供应链及其相关内容,大多是从供应链的视角来尝试研究军事后勤或军事装备中的某一具体问题,如军队物资采购、物资保障、配送、库存管理、物流流程、物资可视系统、油料保障、军需保障、装备保障等,尝试运用供应链的思想来创新发展军事后勤和军事装备的各个相关研究领域。

总体上,军事供应链研究在国内还处于初始起步阶段,许多理论问题还有待于进一步探讨和发展。

军事供应链的概念

军事供应链的概念来自于商业领域的供应链,故有必要先了解供应链的概念。

(一)供应链的概念

供应链(supply chain)最早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目前尚无公认的定义。在供应链管理的发展过程中,专家学者提出的大量的定义都是在一定背景下提出的,是不同发展阶段的产物。随着对供应链理解的加深,人们对其定义也在不断拓展。

对供应链的界定从范围上来看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最初,供应链仅被视为企业内部的物流过程,主要涉及到物料采购、库存、生产和分销等部门的职能协调,目的是为了优化企业内部的业务流程,仅局限于企业的内部操作层,注重企业自身资源的利用。之后,对供应链的认识从企业内部扩展到企业之间,将供应商纳入其范畴,并与采购、供应管理相关联。还有学者将分销商等分销渠道中的实体纳入供应链的概念。但这种观点仅局限于制造商和供应商、制造商和分销商之间的关系和各企业的独立运作,忽略了与外部供应链成员企业的联系,往往造成企业间的目标冲突。其后,供应链概念注意了与其他企业的联系,注意了供应链企业的外部环境,并将用户、消费者纳入供应链的范围,认为供应链是一个涵盖整个产品“运动”过程的范畴,是更大范围、更为系统的概念。它注重了供应链的完整性,考虑了供应链中所有成员操作的致性。最近,供应链的概念更加注重围绕核心企业的网链关系,对供应链的认识从线性的“单链”转向非线性的“网链”。可以看出,随着人们对供应链认识的加深,供应链从企业内部延伸到企业外部,从单个企业向上延伸到供应商以及供应商的供应商,向下延伸到客户以及客户的客户直到最终消费者供应链的结构则从“单链”扩展到“网链”。此外,还有学者从价值链、业务流程或合作伙伴关系等角度给出供应链的定义。因此,从概念的内涵角度,又可以把供应链的这些定义依次划分为物流管理过程、价值增值链和“网链”三个阶段。

国内目前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如《物流术语》国家标准(GB/T18354-2001)中给出的定义,认为供应链是生产及流通过程中,涉及将产品更新换代或服务提供给最终客户的上游或下游企业,所形成的网络结构。从国内外学者给出的定义中,可以提炼出诸如活动、过程、流程、物流、信息流、协作、网络、系统、关系、价值链、网链等关键性词汇,进而可以进一步领悟出,关于供应链的核心词语是流、链、网。“链”交结成“网”,“链”与“网”承载着“流”,是“流”的依托和载体。

(二)军事供应链的概念

1 对军事供应链的定义

我军军事供应链的提法最初也是来自于商业领域,后来又汲取了外军主要是美军供应链的一些研究成果。目前关于军事供应链的定义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王进发等认为军事供应链是军事后勤保障过程中所涉及的军队内部和军队外部的(分属于军队后勤和国家后勤的)所有实体,以及由实体的活动与相互关系构成的网络系统。王宗喜教授等认为军事供应链是围绕军事物资供应部门,从军事物资生产开始,经由筹措、运输、储备、保养、配送等军事物资供应环节,将制造商、供应商、第三方物流企业、军事物资供应部门、各级军事物流基地(或中心)直到部队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功能网链结构模式。焦红认为军事供应链是指在军事后勤保障过程中,以军队总部级后勤管理与控制中心为核心,由企业供应链和军队后勤系统共同组成的保障网络。王丰等认为军事供应链是从地方供应商开始,经由军队后勤系统到最终部队用户的一个军事后勤保障网,是将军队内部与军队外部各种保障力量和保障资源整合在一起,充分发挥各自最大功能,最终实现提高军事后勤保障效益的目标。高军等

将武器装备供应链定义为,武器装备(包括其所配套的保障装备、零部件、器材等)经由生产、包装、采购、储存、运输、补给等环节,最终抵达作战部队(最终用户)的一个网络式链条结构。

上述对军事供应链概念的界定,既有认识上的共性,也有认识上的个性差异,大体上表达了军事供应链的含义。笔者认为,要科学地界定军事供应链的概念,首先必须认清几个前提:一是军事供应链是一个网络体系,涉及到众多相互交叉关联的成员实体,二是军事供应链的范围涉及到军队和地方两个领域,涵盖了物资进入军队之前的生成阶段以及保障到部队后的使用消耗阶段i三是军事供应链的目的是为部队提供后勤保障,主要是物资保障;四是军事供应链的核心属性是军事性,其组成是军队内部的后勤系统以及与军队后勤系统发生关联关系的军内外所有实体,军队后勤系统是主要组成部分。

基于上述认识,笔者认为,军事供应链是指以对部队实施后勤保障为目的,以部队所需装备物资的生产制造直至使用消耗全过程为主线而将与之发生关联关系的军队内部和外部所有成员实体连接起来的以军队后勤系统为主要组成部分的链状网络体系。它以成员实体为研究核心,通过对网链上各成员实体之间的关联关系进行管理,进而向下涉及到物流、信息流、资金流以及各级各类要素,实现包括物流在内的整个军事供应链的高效运作。

2 军事供应链概念的内涵

从内涵来看,这种界定赋予了军事供应链概念丰富的含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明确了军事供应链存在的目的。即以对部队实施后勤保障,满足部队的后勤需求为目的,是军事供应链的动力之源,也是其存在的意义。这里的“后勤”和“军队后勤系统”是比较广义的,可认为“后勤”是对保障军队建设和作战的物质需要的统称,包括各类装备物资保障(有时将装备物资简称为物资)。

二是明确了军事供应链这个网链的主线。为部队提供所需装备物资的保障是军事供应链的主要职能,故从全时空、全流程角度研究装备物资保障的军事供应链,其主线就是装备物资保障的全过程。围绕装备物资的生成、采购直到使用消耗直至退出军队领域,所有环节构成的完整的时序过程不仅反映了装备物资的生命周期,也反映了装备物资的整个保障业务与流程,并将军队内部和外部的所有相关成员实体串接关联起来,形成一个以装备物资保障全过程为主线的链状网络体系。

三是将军事供应链界定为链状网络体系。首先,军事供应链是一个体系,是由众多组成部分有机结合、密切关联而成的系统整体。其次是一个网络,组成军事供应链的各成员实体之间存在相互交织、相互作用的关联关系,进而形成关系网络。最后,军事供应链是链状的。这个网络体系无论结构多复杂、体系多庞大,必然存在一个主链条,反映物资保障的时序过程,这是军事供应链网络体系的主轴。

四是指出了军事供应链的成员构成及其主要组成部分。由于军事供应链是围绕一条跨越军地、贯穿军队的主线而形成的链状网络体系,其组成成员自然是链状网络体系上的各个节点,包括军队内部节点成员和军队外部节点成员。军事供应链的重心在军队内部,又因为其是以保障为主要职能,故其主要组成部分是军队后勤系统,它构成了军事供应链的主体和核心。

国外供应链管理现状范文第4篇

关键词:建筑工程 施工企业 供应链管理 现状

在我国现代市场经济稳步发展的今天,我国建筑市场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城市改造、城市扩建的需求,为建筑工程施工企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在建筑工程施工企业经营发展中,施工企业的供应链管理是影响施工企业经济效益、影响工程施工进度的重要因素。为了保障现代建筑工程施工需求,建筑工程施工企业应加强供应链的管理。通过对供应链管理现状的分析、管理方法的探讨,掌握现代建筑工程施工企业供应链管理要点。以此为基础,优化、强化建筑工程施工企业供应链管理能力,为保障工程顺利施工、保障工程施工进度奠定基础。

一、建筑工程施工企业供应链管理工作重要性分析

在我国建筑工程施工市场竞争压力日益增加的今天,施工企业供应链管理工作是影响企业市场竞争力、影响工程建设施工进度、影响工程施工质量的重要工作。供应链管理工作是工程施工企业技术、施工、物料、设备、劳动力供应的管理工作,是保障施工过程中各项内容管理的重要工作。在现代建筑工程施工中,供应链施工管理工作对施工企业的项目管理有着重要的影响。人力资源供应、物料供应、技术供应等因素都将影响工程施工进度,同时也对工程施工企业市场竞争力有着极大的影响。在现代建筑工程施工项目管理中,供应链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点、是企业综合管理能力的体现。因此,加强建筑工程供应链管理,是现代建筑工程施工企业管理工作的重要工作。

二、建筑施工中企业供应链管理现状及问题的分析

(一)建筑施工中企业供应链管理现状的分析

我国建筑工程施工企业供应链管理起步较晚,相关理论也多为国外理论。受我国建筑施工企业、上下游企业经营理念影响,建筑工程施工企业供应链管理中存在诸多的不足。首先,建筑工程施工企业对供应链管理工作认识不足,同时缺乏完善的管理组织架构及管理体系。另外,供应链管理归属部门缺乏科学性,单纯依靠采购部进行管理影响了工程施工进度及相关施工管理工作。工程施工材料供应市场现状也使得建筑材料市场存在供大于求的局面,进而使得施工企业对材料供应缺乏足够的重视。受市场经济因素影响,多数施工企业会面临物料、劳动力缺乏的问题。针对这一问题,现代建筑工程施工企业应加强相关管理工作体系的建立。通过供应链管理认识的提高、管理体系的完善,提高企业供应链管理能力。

(二)建筑工程施工企业供应链管理应对措施的分析

针对现代建筑工程施工企业供应链管理现状,我国建筑工程施工企业应在正确认识工程施工行业现状。通过劳动力市场、物料市场、设备市场的了解,掌握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各因素供应链的实际情况,为降低供应链断裂事故奠定基础。因此,建筑工程施工企业应提高对供应链管理工作的认识。通过供应链管理体系的建立、相关岗位职责的完善,保障供应链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在此基础上,建筑工程施工企业还应建立人力资源储备系统,降低人力资源供应链断裂风险。针对建筑工程施工材料供应需求,施工企业应加强采购管理工作。针对建筑工程施工中各施工材料的需求,建立多渠道采购系统。避免,单一供应渠道断裂对施工进度、施工工作的影响,降低工程建设施工风险。

在建筑工程施工企业供应链管理中,建筑工程施工企业还应加强设备供应链的控制。在选择适宜施工设备供应基础上,施工企业还应建立备用设备供应体系。避免施工设备故障对工程施工的影响。例如,建筑工程混凝土浇筑施工中,应准备两套混凝土输送泵车,避免混凝土输送泵故障对浇筑施工质量的影响。通过多渠道、多方面的供应链预备体系,降低建筑工程施工风险,保障工程施工进度。

三、强化人力资源建设,预防人力资源供应链的断裂

现代企业经营发展中,人才培养、发展空间、福利待遇是保障人才稳定性的关键,是降低企业人力资源成本的重要内容。针对现代建筑市场现状,建筑工程施工企业应加强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建立。通过人才储备、人才培养、薪酬体系的建立,保障建筑工程施工企业人才体系的稳定性,预防人力资源危机的发生。

四、结论

在现代城市发展中,建筑工程施工企业供应链管理是提高施工企业市场竞争力的关键、是降低施工企业经营风险的关键。针对建筑工程施工行业特点,现代建筑工程施工企业应建立供应链管理体系。针对人力资源管理、设备管理、物料管理需求,确定供应链管理的重点。以此为基础,保障建筑工程施工供应链的通畅,为建筑工程施工企业的健康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国外供应链管理现状范文第5篇

内容摘要:本文分析了供应链风险问题研究的现状,然后提出了现阶段供应链风险问题研究存在的不足,最后指出了供应链风险问题研究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供应链风险 研究现状 发展趋势

近几年,尽管供应链管理理论研究在不断发展,供应链实践在不断深入,但截止目前对供应链风险问题的研究还比较有限,有关文献也比较零散。供应链存在着很多风险,分析、识别供应链的风险因素,预警和控制供应链风险,对供应链管理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本文旨对供应链风险的研究成果进行分析,指出其存在的不足和发展趋势。

供应链风险研究现状

供应链风险的概念

供应链风险概念的提出,最初是基于对供应风险概念的研究。一些专家、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供应链风险进行了界定,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形成统一认识。现阶段比较典型的观点有:

供应链风险是一种潜在的威胁,它会利用供应链系统的脆弱性对供应链系统造成破坏,给上下游企业以及整个供应链带来损害和损失。

供应链风险是指供应链企业在生产过程当中,由于各种事先无法预测的不确定因素带来的影响,使供应链企业实际收益与预期收益发生偏差,从而有受损的风险和可能性。

供应链风险是影响和破坏供应链安全运行,从而无法达到供应链管理的预期目标,造成供应链效率下降、成本增加,是导致供应链网络失败和解体的不确定因素和意外事件。

从上述定义可以看出,对供应链风险的界定都借用了风险的一般概念,而且着眼于项目管理的角度,核心内容一致,目的都是为了更好地对供应链风险进行管理。

供应链存在的风险与对策

尽管对供应链风险的概念有不同的描述,但并没有影响对供应链存在的风险及其对策进行研究。在国外,有学者研究分析了建筑供应链的供求风险,指出了当前建设项目风险管理过程、工具和技术的缺点,提出了一个等级风险统计结构的风险描述语言,作为一个可共享的知识驱动风险管理方法,并界定了供应链风险的涵义,建立相应的补救措施;也有学者研究了供应链的恐怖袭击风险,指出了供应链的脆弱性应加强与政府合作,增强安全措施,防范恐怖袭击的发生,建立适当的库存抵抗恐怖袭击。而在国内,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很多,如有的研究了供应链战略联盟的风险问题,分析了三类供应链战略联盟的风险,应用SWOT法确定了风险发生的领域和影响状况,提出要建立动态合同和增加敏捷信任以有效防范风险;有的对跨国供应链管理的风险问题进行了研究,指出跨国供应链可能存在的风险主要有:成员企业国际间合作环境的不确定性所带来的风险问题、信息传递所带来的风险问题、供应商单一所带来的风险问题,并提出了降低跨国供应链管理风险的途径;还有的认为供应链管理中可能存在的风险有市场风险、合作风险、技术风险、信息风险、财务风险和解散风险,指出可以通过建立规范的合作伙伴选择、评价和激励机制以及设计全面的供应链合作协议,有效减小和避免供应链的风险;同时还对风险分担与利益分配机制问题进行了研究。

这些研究成果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供应链或供应链管理所存在的风险,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防范和控制这些风险的对策,但缺乏系统性,显得比较零散,需要加以规范。

供应链风险的分类

国内外学者对供应链风险的分类有多种解释,但大多是从供应链风险形成或来源的角度进行划分的。然而,这些分类并没有提出明确的分类标准,如有些国外学者将供应链的风险分为三种:运作事故,诸如带来较小后果的失火和卡车事故;运作灾难,诸如很少但带来灾难性后果的地震等;更大的战略风险,诸如不确定情形下在特殊资源方面的未来投资。还有的将供应链风险分为六种,分别是需求风险因素、供应风险因素、运作过程风险因素、环境风险因素、制度风险因素以及预防计划措施失败风险因素等。而国内比较典型的是将供应链风险分为内生风险和外生风险两类,内生风险涉及道德风险、信息扭曲和个体理性,外生风险涉及政治风险、经济风险、法律风险、技术风险、供应和需求。此外,还有的将供应链中的风险分为关系风险和绩效风险两种:关系风险指因合作带来的风险;绩效风险指合作顺利而整体目标不能实现的可能性,并提出增强合作企业间的信息交流、消除冗余环节、简化供应链、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和供应链柔性化是有效的风险控制措施。

这些研究成果对供应链风险的分类显得比较随意,没有提出明确的划分标准。此外,应从哪些角度对供应链风险进行分类以及不同角度下有多少供应链风险因素都没有明确结论。

供应链风险的形成原因 从不同角度入手,分析供应链风险的形成原因或来源会有不同结果。尽管已有不少供应链风险问题的研究成果,但针对供应链风险的形成原因或来源的研究成果并不多,这些成果多是从某一供应链特性角度分析其形成原因或来源,而由于供应链本身的复杂性,表现出多种特性,因而其代表性不强。如从供应链的结构特点角度提出了供应链风险通常来自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个方面。从信任合作危机及其表现、产生信任危机的原因角度对信任合作风险进行了分析;从信息失真风险的主要表现、信息失真的原因角度对信息失真风险进行了分析。此外,还有的研究了旅游供应链“委托一”关系可能导致的供应链风险,并对目前国内旅游供应链的风险规避措施进行了初步探讨。

供应链风险的管理 对供应链风险管理的研究成果相对较多,特别是将一些定量的方法应用到供应链风险管理之中,使得供应链风险管理“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可操作性比较强,相信该项专题研究还会出现更多的研究成果。如有的研究了数据挖掘在供应链风险控制中的应用问题,在研究中选择供应商风险作为数据挖掘技术应用的切入点,详细阐述了违约供应商特征描述的数据挖掘方法,为供应链风险管理增添了新方法。有的从供应链风险来源、供应链风险评估、供应链风险防范三个方面论述了供应链风险管理问题。有的从实时连接性风险、信息传递风险、协作和信用风险、物流风险对企业供应链风险管理进行了研究,并指出如何从量的角度来衡量供应链中发生风险的可能性和风险的大小是解决供应链风险问题的关键一环。还有的研究了基于案例推理的供应链风险估计方法,把人工智能中的案例推理技术引入供应链风险估计,较好地解决了案例的描述与存储组织、匹配案例的检索以及检索结果的调整等关键问题,设计了实用化的偶发风险估计原形系统。此外,还有的以供应链风险管理与企业风险管理之比较为题,全面阐述了供应链风险分类、成因、特点,以及供应链风险防范与对策。

供应链风险问题研究存在的不足

尽管供应链风险问题的研究有了一定的进展,但由于供应链风险管理的实践时间较短,加上目前供应链风险领域的研究内容还不够系统,而同时供应链系统面临越来越多的不确定性,因而对供应链风险问题的研究还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在:

现有研究成果大多是针对供应链风险问题的某一方面研究,局限于个别问题的解决。其中对供应链存在的各种风险和采取的防范措施讨论得比较多,而供应链风险定量方面的研究很少,尤其在供应链风险的识别、评估和调控管理的系统性和实证研究方面国内目前还是空白。

尽管现有的研究已基本明确了供应链风险管理的研究范围、方法以及该领域的研究框架,并引入有关风险管理理论,建立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数学模型。但仅侧重于物流功能,对节点企业的风险只是从具体来源予以区分,如金融风险、政治风险、道德风险等,而没能结合到所在供应链中整体分析;有关供应链风险管理理论与方法的构架、模型选择,特别是风险管理理论与供应链的有机融合等方面的内容还不系统。

现阶段很多文献研究了供应链存在的各种各样风险,并提出了针对不同风险的防范措施,但对供应链风险的认识上存在着分歧,有些学者甚至将企业的风险等同于供应链风险。同时,对所提出的供应链风险大多缺乏科学的分类,个别的也只是从风险的形成原因或来源角度进行了初步分类,并没有进行深层次的分析,导致列举供应链风险的随意性比较强,阻碍了对供应链风险的深入研究。

在有关规避供应链风险的对策和措施的研究成果中,有一些只是提到了要建立风险预警机制,并没有展开研究。同时,尽管规避供应链风险问题已引起实业界的重视,但实际运作中并没有建立起供应链风险预警机制。

供应链风险问题研究的发展趋势

对供应链风险因素进行系统研究。在一些行业,特别是那些趋于更长供应链和面临日益增长的不确定需求的行业,供应链风险处理和风险分担问题是一个重要课题。供应链风险来源于许多方面,有市场的不稳定性、供应风险、自然灾害等等,这些因素既影响某一项业务活动,又影响整个供应链。因此,要研究导致供应链风险的因素有哪些,如何从不同的角度对风险因素进行分类;如何评测不同的风险因素是怎样影响供应链的;如何评估供应链风险的水平;如何避免、减弱、转移、分担供应链风险等。

对防范供应链风险措施和方法的深入研究。目前所提出的各种供应链风险防范措施和方法大多属于定性的。而针对供应链中的各种风险,采取什么有力措施和方法来保证供应链的安全线以及如何强化供应链,以使供应链更具灵活性,更好地应对未预料到的中断,还需要进行深入的定量研究。如目前已经出现了采用集成风险管理方法来管理全球供应链风险,基于合作博弈等理论对供应链风险一体化管理等研究。

展开对供应链风险预警系统或预警机制的研究。风险预警系统或预警机制的研究已在其他领域广泛展开,就我国而言,已有的研究成果包括地方财政风险预警机制研究、地方商业银行风险预警机制研究、企业财务风险预警机制研究等,特别是2005年银监会根据我国商业银行的实际情况,并参照国际同业的先进做法,制定了《商业银行风险预警操作指引(试行)》,将在银行监管部门内部开展商业银行风险预警工作。鉴于其他领域的风险预警系统或预警机制在防范和控制风险方面的作用,有关供应链风险预警系统或预警机制的研究也必将很快展开。

近几年发生的全球风险事件,对全球供应链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引起了国外企业及学者对供应链风险的关注,目前正在积极展开这方面的研究探讨及实践工作。本文对供应链风险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综述,旨在进一步推进供应链风险研究。

参考文献:

1.丁伟东, 刘凯, 贺国先. 供应链风险研究[J].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2003 (4)

2.胡金环, 周启蕾. 供应链风险管理探讨[J]. 价值工程, 2005 (3)

3.周永强, 杨忠直. 网络供应链竞争下的风险控制[J].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 (6)

4.王金凤. 谈供应链管理中的风险及其防范[J]. 市场研究, 2004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