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农业技术培训方式

农业技术培训方式

农业技术培训方式

农业技术培训方式范文第1篇

一、培训的内容要有新成果

农机培训的主要目的是将农机新技术、新成果通过培训让农民接受,并使之转化为生产力,从而推动现代农业的发展。因此,培训的内容要有新成果。农机的新成果重点是技术和机具两个方面。无论是技术还是机具,应该着力于先进、实用、安全、环保、节能、高效,而技术还应着力于科研成果的转化与应用。农机培训内容只有从以上几个方面着力,才能实现农机培训的科学发展。

二、培训的方式要有新举措

培训效果的好坏与培训方式和手段直接关联。而目前基层农机普及式的培训方式仍然是以会代训或者短班式的强化训练,培训的效果不理想,因此,培训的方式必须要有新举措。可以采取定向委托培训(有实力的农机专业合作社社员)、学研用培训(基层农机培训主体或者农业发展公司)、专家指导(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厂家经销商、农机校一体化培训(农机技术普及)等形式,增强培训效果,提升技术水平,实现成果转化,促进整体提高。

三、培训的载体要有新形式

培训的载体与培训的成果关系重大,而目前农机培训的主要载体就是县级的农业机械化学校或者是一些短班,这些培训载体的技术条件不成熟,承载能力、创新能力也不高,要实现农机培训的效果,在培训载体上应该有新的突破。首先,培训的主体即农机培训的职能部门技术要成熟,教学形式和手段要优化,特别是培训的方向要适应当地的客观要求和条件,符合当地农业农机产业发展的要求。其次,在培训的载体上,可以借助农机专业合作社、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等平台,开展实地培训,服务上门;也可以利用职业技术学校等载体,培训农机专业技术人员;同时还可以尝试和探索农村农机培训的经纪公司,通过公司,院校、企业以及产业的联动,培训和培育农机技术人员,推动农机培训的社会化。

四、培训的水平要有新境界

其一,农机培训要与技术推进相结合,农机培训的目的就是新技术的推广与应用,因此,培训必须与技术推进相结合,要将先进适用的技术与装备推而广之,促进农机事业的发展。其二,农机培训要与产业发展相结合。要结合当地农业产业发展的趋势,引进和推广先进农机装备和技术,通过培训,使先进农机装备和技术适应产业发展的需求。其三,农机培训要与市场需求相结合。即农机培训要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要使农机技术培训成为提高农民综合素质和农业生产发展水平的一种形式,同时,农机技术培训也是广大农民适应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一种需求。只有这样,农机技术培训才会不断地焕发出新的活力和生命力。

农业技术培训方式范文第2篇

一、强化农机培训对促进农业发展的意义

1.有利于新技术和新机具的推广使用

我国政府为了支持农业发展、促进农业的机械化和现代化,对于农民购置新农机的给予财政补贴的优惠政策;同时各个地方政府采取了相关的优惠政策,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新技术、新农机的推广使用。但是相对于传统的旧农机,新农机在日常的操作使用和维护保养方面存在着诸多的不同之处,农民不仅需要较长的时间来接受新技术,而且容易操作失误或者未能采取正确的保养维护而使降低甚至是损害新农机的性能。但是通过农机培训,能够让农民接受比较系统和全面的教育,了解目前新技术和新农机的特点,并提升正确操作使用、科学维护保养的意识和能力。

2.有利于保证农机的安全生产

目前,各种农用机械设备在农村地区当中获得了大规模的应用,并成为了农民增收的重要手段之一。但是绝大部分的农机操作和驾驶人员没有接受过正规和系统的道路安全驾驶培训、机械常识教育以及交通安全法律知识培训等。所以导致农机操作和驾驶人员的驾驶技能和安全意识均比较差、应急处置能力薄弱,并且法律意识淡薄,这些均为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和安全生产埋下了隐患。通过系统和正规的农机培训教育,不仅能够在技术方面提高其驾驶和操作技能,更能够在意识提高对安全驾驶和安全操作的重视。

3.有利于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

农业机械化步伐的加快,推动了农机市场的繁荣。但是在繁荣的背后也存在着不和谐的因素。其中表现最为明显的就是农机产品的质量缺陷和农机售后服务的不完善。同时,由于农机市场潜力(钱力)巨大,许多质量低劣但是价格便宜的农机流入市场,扰乱了正常的市场秩序,也威胁了农民的合法权益。通过强化农机培训教育,可以让农民深入了解农机的工作原理、配件知识等,能够有效增强农民识别假冒农机的能力。此举不仅有利于维护农机市场正常的市场秩序,也在降低了农民购买到假冒农机的几率降低,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二、县级农机校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农机化学校基础设施和教学设备整体状况基本上能满足农机化技术培训要求,但总体水平不高,与农机化发展新形势及农机化培训任务的需求有很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多年来农机校缺少必要的资金投入,学校基础设施薄弱,建设步伐不快,教具、电教设备陈旧,已无法满足现阶段农机化技术培训的需求。

2.大多数教师专业知识比较单一,有些是半路出身,动手能力差,知识老化问题突出,缺少专业性的培训,对新型农业机械状况了解很少,现有农机化专业技术知识滞后于先进农机化技术的发展,农机化专业知识需要进一步的更新。

3.目前的培训内容、方式和手段与农民的需求不相适应,也影响了农民参加培训的积极性。有的培训内容理论性太强,抽象不直观,农民根本听不懂;有的培训内容偏重理论讲解,针对性不强,结合实际机具的演示操作、故障排除内容偏少,不能解决实际问题,培训效果不佳;加之培训的手段和方式陈旧,缺乏新意,多采用集中到学校培训,没有考虑农民在实践和交通上的不便,影响了农民参加培训的积极性。

三、农机培训工作需要创新

1.培训的内容要有新成果,农机培训的主要目的是将农机新技术、新成果通过培训而让农民接受,并使之转化为促进农业生产发展的生产力,从而推动现代农业的发展。因此,培训的内容要有新成果,农机的新成果重点是技术和机具两个方面。无论是技术还是机具,应该着力于先进、适用、安全、环保、节能、高效,而技术还应着力于科研成果的转化与应用。农机培训内容只有从以上几个方面着力,才能焕发出不竭的活力和生命力,才能实现农机培训的科学发展;而传统的农机培训内容,我们应该采取科学的“扬弃”态度,促进技术更新,实现新陈代谢!

2.培训的方式要有新举措,培训效果的好坏与培训方式和手段直接关联

而目前基层农机普及式的培训方式仍然是以会代训或者短班式的强化训练,培训的技术不成熟,应用过程中的安全风险大,不确定的风险因素增多,培训的效果不理想,因此,培训的方式必须要有新举措。可以采取定向委托培训(有实力的农机专业合作社社员),学研用培训(基层农机培训主体或者农业发展公司),专家指导(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厂家经销商、农机校一体化培训(农机技术普及)等形式,增强培训效果,提升技术水平,实现成果转化,促进整体提高。

3.培训的载体要有新形式

培训的载体与培训的成果关系重大,而目前农机培训的主要载体就是县级的农业机械化学校或者是一些短班,这些培训载体的技术条件不成熟,承载能力、创新能力也不高,培训的效果难以理想,要实现农机培训的效果,在培训载体上应该有新的突破,首先,培训的主体即农机培训的职能部门技术要成熟,教学形式和手段要优化,特别是培训的方向要适应当地的客观要求和条件,符合当地农业农机产业发展的要求。其次,在培训的载体上,可以借农机专业合作社、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等平台,开展实地培训,服务上门;也可以利用职业技术学校等载体,培训农机专业技术人员;同时还可以尝试和探索农村农机培训的经纪公司,通过公司,院校、企业以及产业的联动,培训和培育农机技术人员,推动农机培训的社会化。

4.培训的水平要有新境界

农机培训是农机技术和装备推进的关键因素,培训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农机事业的发展速度。因此,培训的水平要有新的境界。一、农机培训要与技术推进相结合,农机培训的目的就是新技术的推广与应用,因此,培训必须与技术推进相结合,要将先进适用的技术与装备推而广之,促进农机事业的发展。其二,农机培训要与体制创新相结合,好的经营体制可以产生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果,农机培训应着力于农机经营体制的创新,可以利用产业政策、土地流转政策等政策优势和导向,促进农机技术、装备资源的整合与有效利用,通过农机经营体制创新,激发农机产业的潜能。其三,农机培训要与产业发展相结合。要结合当地农业产业发展的趋势,引进和推广先进农机装备和技术,通过培训,使先进农机装备和技术适应产业发展的需求。其四,农机培训要与市场需求相结合。农机培训这个市场,并非完全意义上的商品市场,而是社会的需要。即农机培训要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要使农机技术培训成为提高农民综合素质和农业生产发展水平的一种形式,同时,农机技术培训也是广大农民群众适用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一种需求,农机技术培训的市场需求就在于此,只有这样,农机技术培训才会不断地焕发出新的活力和生命力。

四、农机校发展和技术培训工作的建议

1.加强宣传,提高认识

农机培训是职业技术教育和农机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项根底性任务。搞好农机培训,关于管好用好农业机械,推进农机化事业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要充分认识到加强农机手上岗前培训,进步操作技艺,对推进安全消费及进步经济效益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要让农机驾驶员认识到培训的重要性,同时应该做好农机培训宣传工作,加强驾驶员的安全意识性,使农机培训人员充分认识到农机培训的必要性,变被动培训为主动培训。增强农机驾驶员的自信心,通过面授、实训、远程培训与现场田间操作并重的方式进行教学和技术指导。

2.广开生源,顺应情势

生源是农机校赖以生活的根底,没有生源,其它任务就无从谈起。生源不足是搅扰农机校发展的关键要素,因而要采取实在措施增加生源。一要留意改善农业机械化发展环境,农机化有了大的发展,对农机培训的需求自然会大大增加。二要农机监理部门加强田检路查,根绝无证驾驶景象。三要广开办学路径,拓宽培训领域,充分利用现有的场地、师资、设备,最大限制地发挥其作用。四要在保证培训质量的前提下,尽量紧缩培训工夫,使机手在尽能够短的工夫内真正学会适用的操作、维修等技术,实在加强学校的凝结力和吸收力。

3.深化教学变革,进步办学质量和效率

农机校要想方设法改进教学质量,进步办学程度,真正做到“想农民所想,急农民所需”。要采取灵敏多样的培训方式,或集合培训,或送教下乡,或修训分离。本着学用分离,按需施教和重视实效的原则,加强理论教学,重视实际技艺的培养,教授农民欢送的保守适用技术。

4.加强部门合作

强化农机校、监理站、推广站及乡镇农机站的合作认识,建立一盘棋思想,充分发挥农机管理零碎全体功能。

5.改变观念,积极参与培训市场的合作

农机校在搞好农机培训的同时,应利用学校本身优势,拓宽培训领域,量体裁衣展开多种技术和人才的培训。不受培训方式、内容和工夫的限制,倡导跨行业、跨地域联合办学,鼓励创办各类职业培训班、成人中专班、技工班等,构成多层次、多方式的教育培训格式,统筹统筹,分析发展。要完全改变依赖行政手段抓生源的观念,主动办学的观念,积极趿身人才培训市场,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打破行业界线,根据乡村经济发展的需求,培养各品种型的适用人才。

6.改善培训基地设施,提高师资水平

加大对县级农机学校的资金投入,引进基层培训急需的教学设备,提供农机培训工作的硬件条件。只有具备良好的教学条件,配备齐全的基础设施,才能使给学员一个好的生活环境和学习环境,才能对学员产生吸引力。

7.培训内容紧跟需要,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

培训内容要紧跟县级当下农机发展的需要,要努力解决农民朋友在农机使用中遇到的现实问题,只有这样才能为农民朋友所接受,才能满足农民朋友的需求。在培训驾驶技能的同时,也要涉及农机的保养、维修培训和田间生产实际作业的培训。由于农机学校培训的对象是农民,知识水平参差不齐。因此,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对那些理论知识差的学员,要提高他们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需采取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相结合,常规教学与书本知识、实际事例、电化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8.加强农机补贴政策宣传,开展“阳光工程”培训

加强农机补贴政策宣传,提高农民对农机使用实际的认识水平,使农民同时享受购机补贴和培训补贴,从而提高农民的购买积极性。宣传“阳光工程”在农机培训方面的工作布置,以购机农民为主要培训对象,培养一批有文化、有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推动农业机械化科学发展,以此带动更多地区的农机培训水平。农机培训学校要以阳光工程农机培训的发展为契机,加强与工程管理部门的协调与配合,提高农机培训水平,促进县级农机培训工作又好又快地发展。

农业技术培训方式范文第3篇

一、培训目标:计划培训农业实用技术青年农民2万人。惠及全市11个乡镇和2个办事处、148个村、3418个村民小组。通过培训,达到每人掌握一至二门农业实用技术,掌握相关法律法规和查阅农业信息的基本技能。

二、培训内容:根据全市稻、麦、茶、菜鹅等优势农产品产业和高效农业规模化发展要求,围绕全省16个主导产业,开展种植和养殖新技术、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农产品质量安全与标准化生产技术、农产品加工与营销、农产品贮藏与运输、动植物病虫害综防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新型农业机械使用、农村环境保护、生态农业等实用技术和文化知识、卫生、环境、道德及法律常识等素质培训。

三、培训方式:开展生动活泼、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培训方式。培训地点主要以村为主,推行整村推进,可以延伸到规模较大的村民小组,选择有较大活动场所的农户家中,进行培训。其培训方式主要有:一是采用专家和农技人员进村开办讲座、组织学员集中收看农业实用技术教学片现场培训等培训方式,实施面对面、手把手培训。二是通过开展农业科技直通车进村、农民科技书屋等流动和固定的培训方式,围绕重点推广的农业技术项目,结合生产季节特点,开展多种形式的农业实用技术培训。三是会同市电视台、广播电台等联合开办农业栏目,进行长期培训,普及农业实用技术。

市农林局将依托市农广校、市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市农业技术培训中心会同技术推广单位,培训各乡镇农业实用技术培训所需教师,培训普通技术人员。成立以农业技术骨干为主体的50人左右的农业实用技术讲师团。整个培训按照三部委共同组织实施的“四个一”培训模式,即由市农广校免费为核心农户和参加普及性培训的农户发放一张培训卡、一张明白纸、一本技术手册,并为每个培训点发放一张弱筋小麦生产技术光盘。按作物生育阶段、关键生产技术,开展专题讲座、田头现场指导、农业版权所有科技“110”及集市咨询等多种培训形式,分级、分层、分次的开展培训。

市级重点班由市培训承担单位负责,分2期组织培训,主要参加培训对象是承担主讲教师的50名专业技术人员和各乡镇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国家农业技术人员,培训150人次;乡镇重点班由各乡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具体组织,市培训承担单位派员主讲,主要培训各村农业生产负责人和部分专业大户,举办30期次,培训人数人1000人次;普通班主要在全市148个村、约200个教学点举办,办班400班次,培训农民19000人,每个村民小组3-4人,同时吸纳有意愿接受培训的农户参加。

统编教材:使用的教材为省统编的《弱筋小麦栽培技术》、《水稻生产技术》、《家禽养殖新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动物养殖技术》等和生产流程明白图为主,视听教材以教学光盘和电视片、录相片、幻灯片、各类专业技术光碟等为主。

农业技术培训方式范文第4篇

1、培训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组织化程度不高在培训过程中我们发现特别是基层村级干部将村经济发展放在重要位置,对开展农业培训工作重视程度不够,忽视农民实用技术和技能的提高。而做为培训主体的农民由于受年龄、文化等因素的制约,大多数人员从业水平并不高,对农业技术培训重要性认识还不够,缺乏接纳吸收农业新科技、新模式的意识,部分农民缺乏培训兴趣,决定了培训组织难度增大,成效不明显。

2、农业科技培训机构分散,培训经费不足目前农业、劳动、妇联、成教等部门都开展培训,培训缺乏统一的组织领导,个别参与培训的机构敷衍了事,培训工作仅仅是为了完成任务,影响了培训效果。农业培训经费财政投入较少,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农业技术培训工作的全面顺利开展,影响了镇村一级的培训基地和配套设施的建立和完善。

3、培训师资力量不足,培训方式变化不大目前的培训师资力量和数量和质量都比较薄弱,主要来源是高校专家及相关部门的工作人员,教师的知识层次、理论水平参差不齐,培训的效果和质量得不到保证。培训形式缺乏创新,当前的农民培训模式及内容与实际联系性不强,传统的教学模式为主,理论讲述多、实践指导少,信息技术运用少,无法适应新形势下科技培训的要求。

4、农业科技培训内容多样,效果不明显近年来,上级农业部门先后推出了多项培训工程,从我镇的几年实施情况来看,并没有完全达到预期的效果和目的,这些培训主要是依靠上级主管部门和政府自上而下的途径开展,农民参与培训的整体积极性相对较低,抱有应付的心态,造成了培训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二、加强技术培训工作的建议及对策

1、提高认识,大力宣传,增强为农培训观念农业的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的推广应用,而农民科技水平的高低是关键,因此,各级政府、部门要充分认识农业科技培训工作在现代农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重视和支持农业培训工作,消除部分干部认为农民只要有事做、不上访就够了的消极认识,树立科技培训不仅是让农民掌握技术和创业本领,主要还是要依靠科技进步来提高农民整体素质的观念。

2、整合培训资源,增加农业科技培训的经费投入农业、成教、劳动等部门要加强联系与合作,形成综合优势。加强同涉农科研院校的联系和吸收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等联合办训,最近两年我们同成教联合市讲师团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农业科技培训,向农民传授通俗易懂的新知识、新技术、新信息,拓展了广大农民知识层面,取得较好的效果。为确保培训工作的顺利开展,政府应加大对农业科技培训的支持力度,在财政资金支持上要给予一定的倾斜,保证培训的经费投入。

3、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做好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培训培训师资除聘请院校专家、教授外,应以本地技术人员为主要力量。培训教师不仅仅是理论的讲解者,还要是实践生产中的操作员,在具备较高的教学能力、丰富的理论知识同时,还要有熟练的实践操作能力,这样才会受到农民的欢迎。基层农业技术人员是农业技术培训的中坚力量,在技术推广过程中要借助多种渠道加强农业技术的继续教育培训,及时更新理念和知识构成,学习掌握新技术、农业政策法规、市场信息等理论知识,不断提高为农服务的水平和能力。

4、结合实际开展培训,提高农业技术培训效果农业生产具有很强时间性,要根据农民的需求,结合各村实际情况,合理安排计划,展开农业种(养)殖技术、农产品营销、农业合作社、农民创业等培训,要以农民看得到、学得会,实效强的内容为主,调查发现绝大多数农民参加培训的目的是如何更好地减轻劳动强度,减少农业成本,提高生产收入,因此要注重针对轻型高产高效栽培技术、集约化科学养殖技术等进行培训,确保培训取得实效。

农业技术培训方式范文第5篇

一、基本情况

全县现有农业人口29.4万人,占总人口的83%;农村劳动力14万人,占农业人口的47.6%;农户7万户,果农户占农户的90%以上。近年来,相关部门通过采取聘请农业院校专家教授专题讲解、选送务果能手赴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白水试验站和杨凌职业技术学院等院所短期培训、县镇技术干部深入田间地头指导、印发果业生产培训资料等方式,加大果农技术培训力度,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每年培训果农约6万人次。同时,2012年有158名果农通过了杨凌示范区科教局生产力培训中心农民职称等级考试取得资格证书。

二、存在问题

一是农村劳动力文化程度整体偏低。农村人口中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占14.8%左右,中专及以上文化程度和专业技能的仅占0.6%,32.4%的人只有小学文化和脱盲程度。

二是农村劳动力科技意识不高。农村科技人员和实用技术人才少,群众对提高自身科技素质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在调查农民参加农业技术素质培训的原因时,调查结果显示60%的调查对象对培训缺乏恒心和持久性。

三是农村劳动力信息相对闭塞。农民获取信息的渠道主要是看电视、听广播,信息来源单一,传播速度慢。同时,由于农村劳动力培训结果反馈不及时、不准确,造成年复一年的开展培训,但内容单一、脱节,影响了培训效果。

四是培训激励机制不健全。据调查,培训一项实用技术最少需25学时,培训一项就业技能最少需50学时,分别需要800元和1000元。仅靠政府投入难以满足需要,而多数农民又不愿或无力支付培训费用。

三、提高果农素质的建议

(一)大力扭转果农观念。果农是果业生产的直接参与者,果农素质的高低,直接关乎果品产量的提高和质量的提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果农不光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也不只是修剪果树,施肥打药,现代果农,应该成为果品生产者和经营者,一个果农实质上就是一个果品经销企业的老板。果农既要会生产高质量的果子,又要善于研究市场,只有这样才能成为名副其实的果农。

(二)增强培训针对性。要按照培养新型农民的要求,结合现代果业发展需求,围绕示范园建设和果品销售,开展层次较高、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主旨鲜明的专题培训活动,示范带动,全面提高果农素质。在培训对象选择上,应以初中以上文化程度、有强烈学习愿望的中青年农民和取得技术等级证书的技术骨干为主。在培训内容上,应围绕果树栽培、土肥水管理、病虫害综合防治、精准化施肥、标准化生产、果园认证管理、果品营销知识等方面。在培训方式上,应采取分级负责的形式,先培训县镇技术人员,由县镇技术干部分包镇和重点村,由具有资格证书的农民技术骨干包村包户进行培训。

(三)提高技术骨干待遇。在目前县镇技术力量十分薄弱的情况下,加强农民技术骨干队伍建设,是提高果农素质的有效途径。应继续坚持考核认定的方式,通过和杨凌示范区科教局生产力培训中心合作,每年选拔组织技术骨干参加农民技术等级资格证书考试。在此基础上,应选拔确定200多名技术标兵,根据每名技术标兵所持证书等级,每月发给一定补贴(高级农技师120元、农技师100元、农技员80元),指导、带动、辐射高标准示范园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