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传统手工艺的传承

传统手工艺的传承

传统手工艺的传承

传统手工艺的传承范文第1篇

关键词 国际交流 手工艺 传承与创新 研创营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Promote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 of Traditional

Crafts by International Exchanges

――Suzhou Art & Design Technology Institute World Crafts Council

for Chinese Research, Innovation and Business Model

GONG Yuxing

(Suzhou Art & Design Technology Institute, Suzhou, Jiangsu 215104)

Abstract In the process of industrialization, traditional arts and crafts around the world are facing heritage, the plight of development. Suzhou Art & Design Technology Institute in cooperation with the World Crafts Council,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China Research and Innovation Camp, providing a platform for the exchange of learning craftspeople around the world, and thus promote the heritage and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crafts.

Key words international exchanges; handicraft;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 research, innovation and business

1 传统手工艺发展的现状

世界各国珍贵的传统手工艺品都可以称得上是国家和民族传统生活文化的象征。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世界传统手工艺产业,都是形成地域生活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但随着现代工业时代物质文明的发展,世界各国的传统手工艺产业受到严重冲击,一些优秀的传统手工艺产品,尤其是民间艺术已经和正在消亡、失传。

中国的传统工艺产业历史悠久、技艺高超、门类齐全、品种丰富,在世界上享有盛誉。但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尤其是在近200年里,历尽坎坷。解放后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恢复和发展,但在中又惨遭摧残。改革开放后,中国传统工艺产业尽管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但与其它手工艺历史悠久的国家一样,也面临着缺乏资源、缺少创新、竞争力弱、工艺失传、后继无人等严峻的考验。

2 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世界手工艺理事会中国研创营

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苏州工艺美院)是我国成立的第一所艺术设计类高等职业院校。得益于苏州得天独厚的工艺美术传统和深厚的人文积淀,学院始终把传统工艺美术的传承与发展作为办学的亮点与特色。下属的装饰艺术系开设有漆艺、纤维、玻璃、首饰、雕刻、刺绣、书画、陶瓷等多个专业方向,基本涵盖了传统工艺的主要门类,并与相关产业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学院致力于传统工艺美术的传承与创新,多年来坚持积极探索、大胆尝试,所获得的经验和成果得到了全国行业协会组织――中国工艺美术协会的肯定和高度评价。

世界手工艺理事会隶属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是其唯一负责手工艺方面的国际性非盈利、非政府组织,成立于1964年。在非洲、亚太、欧洲、拉丁美洲、北美洲五个地区设有分支机构,成员包括世界各地的手工艺组织和个人。其使命是保护、提高手工艺作为世界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地位,提高手工艺品的价值,鼓励、促进世界各国手工艺者之间交流,扩大影响力。致力于工匠和工艺的传统继承与生活主流结合,同时通过使用现代技术实验、创新,面向未来,开辟新的市场。

在中国工艺美术协会的支持与帮助下,苏州工艺美院与世界手工艺理事会的结缘始于2008年在中国杭州举办的世界手工艺大会。会后,世界手工艺理事会主席乌沙・奎师那带领90多位各国参会代表来到学院参观。2011年,乌沙女士再次访问苏州工艺美院,专程考察、商讨在学院建立世界手工艺理事会中国研究创作营的事项。2012年,研创营正式成立,并于当年6月迎来第一批学员。

研创营旨在向世界手工艺理事会成员国的手工艺大师提供学习中国手工艺文化的机会,增进不通国家手工艺者之间的交流,激发艺术创意,创作手工艺精品,以促进世界手工艺行业更好地发展。现阶段,研创营主要接收世界手工艺理事会亚太地区分会推荐的优秀手工艺艺术家,涉及金属工艺、佛教艺术品、线画、石雕、竹编等多个亚太传统工艺领域。

苏州工艺美院为研创营的学员们提供独立的创作空间、材料和工具,组织学员们进行文化考察和企业参观,安排学员们与学校相关专业的教师以及来自民间或行业的专业人士交流,并鼓励学员参与到学院传统工艺课程的教学中去。在为期1~2个月的交流创作结束后,要求每位学员都必须提交学习交流报告书一份,并举办汇报展。

3 研创营在推动手工艺传承与发展方面的作用

研创营的建立为世界各国手工艺者提供了一个交流切磋的平台,无论学校还是学员都能从中各取所需,互利互惠,真正做到“双赢”。

从学员的角度来说,这是一次难得的开拓眼界、与同行交流学习的机会。中国工艺美术的丰富资源为他们提供了新的创作灵感,与各国艺术家的交流为他们开拓了新的合作发展机遇,并且在相互探讨中共同探索走出传统手工艺发展困境、提高产品竞争力的新举措。有些学员也在本国的学校中进行传统手工艺的推广,通过参与苏州工艺美院的教学活动,他们更加意识到手工艺教育的重要性,并表示回国后将借鉴学院在保护传承传统工艺方面的一些做法和模式,进行试点和推广。

对于学院来说,研创营对传统工艺美术教学的推动作用主要体现在:(1)扩展视野。使师生们不再局限于中国传统工艺美术的框架,而放眼全球手工艺的发展,加强对亚太周边国家手工艺发展历史和现状的认知,比较同一工艺在国内外传承方式的异同,学习国外的工艺技巧,从中获取灵感,设计出新颖的手工艺产品。(2)丰富教学内容。通过邀请研创营的手工艺大师举办专业讲座,参与工作室教学,观摩大师创作过程,参观大师汇报展览等活动,增加学员与师生的交流机会,分享专业技巧和创作体会。例如,学员中的佛教艺术学者为师生介绍梵文兰扎文的书写方式,并与中国传统书法进行比较;石雕大师带来了尼泊尔精湛的石雕艺术品,并讲解尼泊尔佛教造像的工艺方法;竹编艺术家则介绍了竹制品在南亚地区人民生活中的重要性以及各种创意使用等等。(3)提高教师专业能力。研创营的许多学员都来自民间,掌握着一些濒临失传的手工艺绝技,与现代(学院)手工艺有着许多不同之处。通过组织专业教师与学员们的交流切磋,拓展各自研究领域,积累创作素材,提高专业能力,从而有助于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手工艺传承之路。(4)扩大学校知名度。随着每一次研创营活动的顺利开展,学院的组织接待安排工作得到了参与学员的一致好评。苏州工艺美院在传统工艺的传承和创新方面所做的努力也为世界各地的手工艺大师所认可,美誉度日渐提升。良好的口碑,悠久的手工艺传统,一流的设备设施,重视手工艺传承的氛围,为学院在世界手工艺界赢得了知名度,从而有机会承办一些世界级的手工艺盛事,例如2012年在苏州工艺美院举办的第二届亚太手工艺大师评审会,进一步推动了学院国际交流活动的展开。

4 结语

研创营模式为传统的工艺美术教学带来了新的启示与思考,并在实践中有力地推动了传统手工艺的传承与创新。未来将为更多的手工艺者提供学习交流的平台,进而提升传统手工艺的全球影响力。

参考文献

[1] 张福昌.振兴中国传统手工艺产业刍议[J].艺术・生活,2005(4).

[2] 王敏.手工创造未来――记印度金奈2012年世界手工艺峰会[J].上海工艺美术,2012(4).

传统手工艺的传承范文第2篇

关键词:民族传统装饰手工技艺;传承;发展

中图分类号:TS941-2 文献标志码:A

现代服饰设计不仅与款式、面料、色彩等息息相关,同时也要有文化主张。在倡导可持续发展、建设生态文明的当代,利用可再生自然资源结合传统纺织、运用民族传统装饰元素和手工技艺,是现代人对绿色服饰文化的追求。民族传统装饰取材自然、技艺环保,并且元素的造型特点、色彩特征、工艺手法等备受世人瞩目,作为一种文化符号,凝聚着鲜明的中华民族特色和深厚的华夏文化内涵。现代服饰设计中也有许多民族传统装饰元素的呈现,但表现手法、技艺单一,几乎都是机械化加工与生产,工艺效果刻板,总缺少一种人情的味道,一些柔性的东西,产品的档次也随之降低。因此,传承与发展民族传统装饰手工技艺,应用于服饰设计中,会更突出民族的特色、鲜明的个性及服饰的文化内涵。

在工业文明发展壮大的今天,传统的服饰手工装饰技艺使用范围却越来越狭小。在服饰高级定制产品、影视作品中偶有展现,或专业服装院校的教学中有部分展示,而在面向大众的服饰产品中,却因手工技艺产出量低,工艺复杂性强,投入与产出不成正比等因素而转换成机械加工制做,使传统民族装饰工艺方法抽繁去简,只保留了部分形式,从而减弱了现代服饰“文化产品”的身份。

在现代服饰设计中,传统的民族装饰手工技艺不应退出历史舞台,或是以服饰工业化生产的“有益补充”才出现。它的传承与发展对于延续传统文化、提高服饰产品的文化附加值;拓展乡村妇女的就业渠道,维护和扩展民众的生计来源,发展地方经济;建设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社会及培养服装专业学生创新、创造意识有着重要的意义。

1.传统的民族装饰手工技艺呈现和延续传统文化,提高服饰产品的文化附加值

我国具有辉煌灿烂的服饰装饰工艺文明,它是古代先民智慧与能力的体现。主要的表现形式有织锦、印染、刺绣和缂丝,这些手工艺技法生动地展现了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风貌,清晰地再现了当时的主导文化、艺术形式。例如,刺绣是古代女子必学的技能之一,女孩在未出嫁前都要为自己绣嫁妆,包括服饰和日常生活用品。传承、发展到清代,服饰手工艺技法的繁华为历代所不及,仅装饰绣法的种类就很多,有平针绣、抢针绣、打子绣、贴补绣、摘绫绣、盘金(银)绣、钉带(线)绣、镂空绣、珠绣、拉锁绣、麦秆绣、包花绣、挖补绣,再加上镶、滚等工艺,方法变换无穷。在服饰上具体表现为15种手法,即补、绣、盘、钉、雕、抽、挑、拚、绗、揽、垫、编、织、钩、印。这样繁多的工艺技法说明我国清代服饰文化注重繁复的装饰,展现繁缛、精致、极尽奢华的服饰风格。现代,这些民族传统装饰工艺手段在今天的服饰中鲜少看见,很多传统的民族装饰手工技艺已经失传或正面临后继无人的现状,国家也在积极筹措保护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

现代社会人的需求是多样的,所以从文化的视角及人的需要的多样性来看,传承与发展传统的民族装饰手工技艺是必要的。传统民族装饰元素的价值主要表现在文化内涵的精神层面,人们在享受日益丰富的物质生活的同时,对精神生活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服饰是实用性和艺术性的统一体,在现代社会它不仅要满足功能的需求,同时艺术美、文化性也更加凸显。现代服饰中想要再现民族传统文化,只有用传统的装饰手工技艺才能更契合民族文化的归属感,才能够感受到文化的根源所在。在现代服饰设计中,当使用一些民族传统的手工技艺时,如刺绣、编织、印染或手工画等,传统的手工技法也会因制作者的不同而产生与众不同的痕迹,这种个人风格充分地体现出艺术的那种不可重复的意味性,使它与其他艺术品一样,具有超出一般服饰品价值的高文化附加值。在当代“手工制品”往往成为“优质品”的代名词,它也意味着购买这些服饰品的消费者属于较高的文化阶层,拥有独特的审美品位和鉴赏能力。

2.应用自然环保的生态材料与技艺,是可持续发展、建设生态文明的可行途径

民族传统装饰通常讲究就地取材、因才施艺、因地制宜,是不破坏自然环境的生态技艺。例如,产生于少数民族的印染工艺,面料以纯棉布、丝绵绸、麻纱为主,经植物染料反复染制而成,产品不仅永不褪色,色彩鲜艳,而且对皮肤有消炎保健作用,克服了现代化学染料有害人体健康的副作用。

传统的服饰手工业经营,生产运作规模小,可分散,具有投入资本小、占用流动资金少、生产管理成本低的经济性。它无需复杂的工具设备和生产组织,不依赖高昂的投资和精尖的科技,只要人勤手巧、口传身授或临时培训,再加适当的政策扶持,便可广泛开展,有利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这种经济形势的能源消耗较低,主要利用当地可再生的自然资源,不会产生高污染的废弃物。而且这种产业形态就其生产环境和工艺过程也极具特色,可开发为地方特色民族手工艺文化旅游资源。文化旅游与传统的民族手工艺产业互相促进,是建设可持续发展、生态经济的一种切实可行的途径。

3.传统的民族装饰手工产业开发、拓展乡村妇女的就业渠道,维护和扩展民众的生计来源,发展地方经济

传统的民族装饰手工制作自古以来都是以广大乡村妇女为主的,她们不仅是家庭生产生活的主体,闲暇时还要从事纺线、编织、刺绣等服饰手工艺。虽然她们缺乏知识与文化,但长期以来,她们将民族历史中的古歌、史诗、创世神话等,以手工艺和服饰的形式在民间传承和传播,使得这些宝贵的民族传统服饰文化得以在民间延续。因此,传统的民族装饰手工产业以心灵手巧的乡村妇女为主,既充分发挥她们的技艺优势,又维护和扩展民众的生计来源。

传统的民族装饰手工生产由于规模小,产品转型快,还可以作为新产品开发的实验手段,是一种新的经济形势。现在大众文化正在向“分众文化”、“小众文化”发展,这种小规模或个人化的生产方式可以针对不同群体进行新的产品开发、款式设计,也许就会形成新的产业形式或产品领域。

4.传统的民族装饰手工技艺训练对于培养服装专业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也具有重要意义

有研究表明,人类手的活动与灵巧性可以促使人类大脑的发育,同时对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形成也至关重要。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基于手与脑的互相促进、转化。当今手工实践的优势主要表现在其拥有无限的创造性上。“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设计与创新绝不是空想出来的,它是反复实践、反复推敲和修改的结果。在服装专业教学中,加强传统的民族装饰手工技艺训练有助于学生在实践中重新发现自我、发挥创造潜能、培养创意思维,改善现代服装艺术教学中教育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现象。可以将传统的民族装饰手工技艺训练与创意人才培养相结合,促进人才的可持续发展。

5.结语

传承与发展传统的民族装饰手工技艺也不是完全沿袭旧体制与旧工艺,继续制造“历史悠久’的老产品,而是要保留其组织原理、技术原理和资源观念,发展新的生产形势。与现代化大工业生产相比,服饰手工产业的规模不在大小,而在于其专业性、灵活性、技术的先进性、产品的特色性和创新性。

那么,发展现代的传统民族装饰手工艺产业应注意以下几点:

(1)虽然仍以手工缝制或操作为主,但也会根据需求运用相应的工具和先进的技术,例如,南京云锦中的“结花本”技术和织造技术,即使现在看来也令人叹为观止。

(2)原材料仍以天然的为主体,但也不排斥使用少量的、恰当的人工合成材料。天然材料虽然环保,但其供应量毕竟是有限的,而复合材料在性能等方面有些还是优于天然材料的。

(3)注重产品样式多样化,注重定制者的特殊需求,符合多样化与个性化的原则。机制灵活、反应敏锐是小企业的特点。应对市场多层次的需求,细分顾客群,紧跟流行动态,快速更新设计,也会具有很大的市场竞争力的。

服饰是一个国家的文化表征,体现着个人的审美意识与品位素养,也成为表象世界与意志世界、理性与感性、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连接纽带。在当代的服饰设计中,民族传统装饰手工技艺被渐渐淡化、湮没,但它并不是过时的东西,它与现代服饰设计是相互依存、相互借鉴,在共同满足和丰富人们的审美要求的同时也在提升内在的精神生活。所以,在现代服饰设计中植入民族传统装饰手工艺制作的元素,通过传统的手工艺文明表现出一种文化思维和民族观念,表现一种鲜明的个性。借鉴传统创造新时尚,通过民族传统装饰手工技艺在现代服饰设计中的运用,探寻中国文化,深入华夏文明。

参考文献

[1]卢娜,现代服装设计中传统手工艺的运用及思考[J],广西轻工业,2009(4):145-146.

[2]于政婷,刘磊,浅谈传统手工艺对服装设计的影响[J],山东纺织经济,2009(3):91-93.

传统手工艺的传承范文第3篇

【关键词】苗族;侗族;传统工艺;开发与保护

中图分类号:J5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06-0252-03

苗侗民族传统工艺是苗侗民族特有的工艺,其历史悠久,技艺精湛,并代代相传,有完整工艺流程,采用自然界天然材料制作,具有鲜明的苗侗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苗侗民族传统工艺是苗侗历史和文化的载体,蕴涵了苗侗工艺文化,是苗侗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苗侗民族传统科学技术观、价值观和审美观,不仅具有很大的文化价值,同时还具有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经济价值等。苗侗民族丰富的传统工艺文化资源,广泛渗透在苗侗民族世代生活之中。

一、苗侗民族传统工艺文化资源现状

苗侗民族是两个历史悠久的民族,创造了具有鲜明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的原生态民族文化。在贵州省的清水江、都柳江流域,以及黔东南一带,苗族侗族分别聚族而居、和睦相处,由于生活习惯、语言、服饰的不同,传统工艺又各有特色,因此形成了独特的文化资源,其物质和精神文化形态完整、内容丰富、多姿多彩、特点鲜明、底蕴深厚。苗侗民族传统工艺文化多为族群集体潜意识行为,通过口传心授、世代相传,并在族群中约定俗成。苗侗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主要是指苗侗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苗侗民族基本的识别标记和文化基因,是维系苗侗民族存在和发展的源泉之一。

聚居于贵州省东南部的苗族,多居住在高山地带,以农业为主,种植棉、麻,自己纺织。苗族具有代表性的传统手工艺主要有刺绣、挑花、蜡染、剪纸、银饰制作等。苗族服饰多达二百多种,其艳丽的色彩、繁复的装饰承载了丰富的民族历史文化内涵,显示出鲜明的本民族艺术特色。服饰图案内容上,大多取材于日常生活中各种活生生的物象,具有表意及识别族类、支系的重要作用;制作技艺上,苗族服饰中至今保存了中国服饰发展史上的编制型、织制型、缝制型、拼合型和剪裁型等五种类型;用色上,对比强烈,色彩浓郁、厚重艳丽,一般为黑、红、白、黄、蓝五种。苗家银饰的工艺精美、华丽、考究,一直以“大、重、多”影响着自身民族的审美观,组合部件多的有数百种,繁复重叠,呈现出繁缛之美。

苗族蜡染风格古朴、粗犷、奔放,纹样多以变形的动植物为主,既抽象又不失具象。蜡染除大量用于服饰外,还用做被面、床单、枕巾、帐沿、手巾和挂包中。丹寨地区的苗族祭祖时,穿着特制的蜡染衣并挑起数丈长的皤,皤上的蜡染纹样多为复杂的龙纹。黄平地区苗族蜡染工整、细密、精致,构图严谨,面积较小,图案是由经过高度提炼和程式化处理的人物、动植物以及几何纹样相互组合而成,记录了苗族祖辈们对原始生活的认识和理解,表达了苗族祖先对本民族图腾标志的特殊情结。这些图案上幽远、神秘的符号记录了苗族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精神。

F州省的黔东南州也是全国最大的侗族聚居地。侗族的传统手工艺文化丰富多彩,民间手工艺主要有刺绣、织锦、彩绘、剪纸、藤编、竹编等。刺绣图案花纹形象生动,色彩绚丽;侗族银饰有颈圈、项链、耳环、手镯、戒指、银簪、银花;纺织品有侗锦、侗帕、侗布。侗族擅长建筑,木结构建筑精巧,形式多样,鼓楼、风雨桥、吊脚楼是侗族的主要建筑。鼓楼下部分呈方形,瓦檐呈多角形高耸于寨中,飞檐重阁形似宝塔。

苗侗民族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传统手工艺文化,体现了苗侗民族独特的审美价值、艺术情趣和文化心理,由此折射出苗侗民族原生态文化特质。

二、苗侗民族传统工艺文化资源的传承与发展面临的问题

苗侗民族传统手工艺承载着苗侗民族的历史和文化,由于社会发展,苗侗族人民很多生活习惯发生了变化,传统手工艺的地位也跟着发生变化,在传承与发展中面临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苗侗民族传统手工艺传承后继乏人。苗侗传统手工艺产品历来是自然经济形态下广大苗侗群众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物品,然而,随着各种工业产品的出现,在性能和价格等方面的种种优势,使苗侗传统手工艺品受到冲击。当今多数苗侗传统手工艺人收入不高,市场前景不好,无法靠技艺谋生,一些传统手工艺人的子女不愿继承老行当,很多工匠也不希望自己的后代像他们一样靠手艺吃饭,因此,苗侗传统手工艺普遍出现后继无人的状态,面临着传承困境。如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苗族泥哨代表性传承人吴天和,自幼随父学习泥哨技艺,并独具特色,由于泥哨技艺无法带来可观的经济收入,他的儿子和孙子都不愿像祖辈一样传承技艺,老手艺苦于后继无人;再如雷山土陶、三穗竹篾等传统手工艺也面临着技艺传承的困境。由于缺少继承人,市场逐渐萎缩,手工艺作坊从以前的上百家缩小到现在的寥寥几家。

家庭传承曾经是苗侗传统手工艺传承的重要形式,但现在这种方式越来越少,家族传承断档情况严重。有的手工艺非常复杂,学起来费时费力,当今的苗侗青年也一样追求高效快速,不再自觉喜爱,他们情愿放弃祖祖辈辈留下来的传统技艺,离开家乡进城务工或外出求学,很少有年轻人再愿意继续跟老艺人学习和从事传统手工技艺。

在调研中笔者发现,苗侗民族传统社会中曾经作为衡量一个女子是否优秀的刺绣、织锦或蜡染等传统手艺,在如今已经显得不再重要,大多数80、90后苗族侗族女孩已经不再跟随母亲、外婆、奶奶学习刺绣、蜡染了,除了少部分在大学学习外,多数苗侗族女孩初中毕业便离家外出打工。这些因素让苗侗传统手工艺濒临失传的险境,令人担忧。

(二)苗侗民族传统手工艺传承人社会地位不高,文化不自信。因为苗侗民族传统手工艺收入低,地位不高,还很辛苦,加之外来文化的渗入和影响,很多苗侗手工艺人内心不自信,觉得是过时的技术,迫于生计,在日复一日的生产中变得有些麻木,对自己的手艺已没有了感情,他们只注重传统的技艺,而技艺背后的民族文化内涵却没有认真了解,只知道是祖辈传下来的。不够了解自己所从事的手工艺背后的文化价值,所以当他们遇到现代文化的冲击时,就盲目地效仿,放弃了本民族自身的文化和传统。一个民族一旦失去了自己的传统文化,其后果不堪设想。

(三)苗侗民族传统手工艺生产上面临的窘境。苗侗民族传统手工艺作坊具有生产规模小、加工时间长、产品生产周期慢等特点,与机器生产相比造价高昂,随着现代制造业的飞速发展,大量价廉物美的新产品涌现在苗乡侗寨,如苗侗群众生活必须的各种竹编、土陶器件已经被不锈钢、塑料器件代替了。传统手工艺人因生意不好纷纷转行,目前只剩一些苗侗老传统手工艺人还在坚守,他们有的是对自己的手艺充满激情,将它作为一种乐趣延续下去。如丹寨杨武的土陶,曾经的辉煌已不复存在,现在只剩几家土炉生产作坊,勉强维持生计,老工匠们也不愿开发新产品。而银饰行业的年轻工匠既想发展保护好自己祖传的技艺,又想赚钱谋求更大发展;刺绣行业大量引进绣花机,使得手绣产品与机绣产品的价格相差了很多倍。面对传承与发展,这些因素往往使苗侗民族传统工匠处于进退两难的境地。如果长此这样下去,传统的文化资源就会慢慢丢失,也将丧失一个弘扬苗侗传统手工艺的文化市场。

三、加强苗侗民族传统工艺文化资源保护的措施建议

苗侗民族传统手工艺作为蕴含独特的文化艺术,是苗侗族先祖们勤劳智慧的体现,作为后人有必要做好保护传承工作,在快速消费、破坏式创新的今天,如何保护、传承和发扬苗侗民族民间传统手工艺,不让它们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上失传,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认为,要解决好这一问题,必须要提高民间手工艺人自身素养和民族文化自信,提升民间手工艺人的社会地位,重新审视其价值,充分利用好苗侗民族手工艺文化,重视传统手工技艺的发展,弘扬其艺术和文化内涵,将苗侗民族传统手工艺保护和经济发展相结合。

(一)多形式的保护发展方式,建立有效的扶持和激励机制,加强州、市、县有关部门、行业的联系。苗侗民族民间传统工艺文化保护是一项基础性、长期性的工作,需要各方面的协调配合,近年来尽管从中央到各级地方政府对苗侗民族传统工艺保护发展做了许多工作,但是面对日渐消失的民族传统工艺文化,政府及相关文化部门协同工艺行业协会、企业、家庭作坊、传承人等,根据苗侗民族传统工艺濒危程度和历史文化价值,在深入调查的基础上,应从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的全局出发,对苗侗民族民间传统手工艺文化资源进行充分研究,深入挖掘,从整体性、抢救性、生产性出发,把传承、经营与产业化发展有机地统一起来,探索多种有效方式,建立完善的保护发展体系,遵照市场规律要求,形成科学规范的管理和高效的运营机制,进行保护、合理开发。借助专业协会和专家力量,加大挖掘、整理、研究、宣传力度,让保护工作成为苗侗民族人民自觉的行动,使苗侗民族民间传统手工艺文化得到有效保护。建立相关扶持和激励机制,采取一定的补助、扶持措施,保护好民间传统手工艺的优秀项目、传承人和优秀作品,挖掘培养传承人,进行抢救性保护。

政府对苗侗民族传统手工艺生产、经营企业和传承人给予必要的政策倾斜,鼓励苗侗青年传承人创业,他们思维活跃、视野开阔,愿意接受新鲜事物。这样既能推动苗侗民族文化产业的繁荣,又能促进苗侗族地区旅游业的发展。

(二)做好宣传教育传承,开展丰富多彩的苗侗民族民俗节庆活动。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一些苗侗民族传统手工艺因为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不再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但是作为一项历史悠久的民族传统技艺,为不让它们失传则需要我们去保护。加强苗侗民族民间传统手工艺文化的教育,让民族民间传统文化后继有人。一是把苗侗民族民间传统手工艺文化引入学校教育,组织民间手工艺传承人进校园,开设民间手工课程,渗透到一些教学活动和课外活动之中,对学生进行民族素质教育;二是利用传习所、文化站、文化馆、博物馆等文化场所,开展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知识讲座,让苗侗年轻一代了解和欣赏本民族的民间工艺,延续苗侗民族信念,维系苗侗民族感情,参与传统手工艺保护工作。

民族民间传统文化是培养苗侗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在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要充分挖掘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潜力,在苗侗传统节日中,利用苗侗民族民间传统文化资源,开展有价值的庆祝活动,使之成为了解苗侗民族传统手工艺绝活、弘扬民族民间优秀文化的“窗口”,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欢苗侗民族民间传统手工艺文化。

(三)争创文化品牌,保护苗侗民族民间传统工艺文化的多样性,走产业化发展之路。苗侗文化是苗侗民族的身份象征,保护苗侗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多样性,促进民族经济发展,是历史赋予我们的任务。对于正在逐渐消失的苗侗传统手工艺,我们应保持其独特的文化特色和地方特色,对有价值的苗侗民间传统文化项目进行保护的同时,开发其历史文化价值和市场价值,创造条件,使其成为村、镇、县的一个文化品牌。在打造文化品牌的同时,进一步挖掘苗侗特色鲜明的文化艺术形式,推出适当的文化活动、文化宣传、文化旅游的项目,促进品牌的形成。

苗侗民族民间传统工艺虽然具有原生态和本真性,但并非是一成不变的。引导传承人,让传统手艺与现代科技相结合,尽可能发掘市场价值和文化价值,让某些不适应现代生活需要的手工制品重新适应人们的需要,有的项目可以从实用性向观赏性转变,从而打开市场。用传统技法、纯手工做出来的产品虽然价格昂贵,但传统手工艺的价值如果被社会广泛认可,使传承人获得高额报酬,他们就能将苗侗传统技艺传承下去。同时引导年轻手工艺传承人与现代科技、工艺元素、流行时尚相结合,在图案的造型、设计、原材料运用和制作技艺方面努力创新发展,在生产中不断调整,研发出与现代生产生活相适应的产品,被市场认可,以适应快速发展的社会。

以品牌为基础,向民族产业化发展,与苗侗传统村落及旅游景点相结合,促进苗侗民间传统手工艺文化消费。整合资源,产销结合,厂店合一(前店后厂),集中传统工匠和产品,以门店为依托,集中展卖形成规模,激活传统手工艺传承人的创新精神和市场意识,提高民间传统文化产业的市场化程度和效应。

当然,在手工艺生产中,必须保持苗侗手工艺产品的特点,不能盲目追求机械化生产。苗侗民族有很多传统技艺项目生命力比较强,只要把握创新和市场就能做到继承传统、追求创新和推进产业化。

四、结语

苗侗民族民间传统工艺文化有着苗侗民族的精神特质和独特的艺术气息。创新乃苗侗民族传统工艺文化保护、发展的必由之路,长期的思想禁锢和种种束缚,使生活在贵州边远山区的苗侗民族传统手工艺人缺乏创新意识、创新意愿和创新的能力。合理开发和利用苗侗民族民间传统工艺文化资源,不断总结传统民间工艺保护与利用的经验,挖掘一批传统民间工艺项目,将其发展为民族特色手工艺产业,寻求有现实意义的保护措施以及创新发展的策略,培养苗侗民族传统手工艺创新传承人才,为地处边远山区的苗侗族人民提供在当地就业的机会和条件,不用为了生存而M城打工,从而也避免了空巢老人、留守儿童等问题,这对维护社会和谐与稳定有一定的作用,引导他们向创新和振兴传统工艺方面做努力,创造更多、更好的展示平台,让更多人了解、关注苗侗民族民间传统手工艺文化,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繁荣发展。

参考文献:

[1]杨正文.苗族服饰文化[M].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1998.

[2]张锦华.苗族民间美术研究[M].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2007.

[3]张建世,杨正文.西南少数民族传统工艺文化资源的保护[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3).

[4]曾梦宇,胡艳丽.黔湘桂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跨区域保和传承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6.

[5]龙佑铭,吴建伟.贵州传统村落与文化遗产保护文论集[D].重庆:重庆出版社.2016.

传统手工艺的传承范文第4篇

关键词:闽东传统工艺美术;产业化发展;现状与对策

一、闽东传统工艺美术传承

与发展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闽东传统工艺美术风格独特,品种繁多,既有实用的大众化工艺品,又有收藏型艺术精品,囊括剪纸、银雕、船模、根雕、油画等三十多个品种[3]。其中福安畲族银雕、柘荣剪纸、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等相继入选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而蜚声海内外。初步形成了以福安银雕、柘荣剪纸、古田油画、溪竹编等特色文化产业区[4]。然而随着文化生态的演变、市场经济的发展,一些曾代表着地域特征的优秀传统工艺美术却渐行渐远,甚至消失在历史长河里。当前,传统工艺美术传承与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有:传统的工艺美术产业规模小、缺乏资金、人才不足;某些传统工艺美术的传承面临困境;传统工艺美术发展缺乏创新和竞争力优势。

二、闽东传统工艺美术传承与产业化发展的对策

(一)加强闽东传统工艺美术的传承与保护

首先,应加强对保护闽东传统工艺美术重要性的宣传,让保护闽东传统工艺成为民众的自觉意识和行动,形成社会大众关心和支持保护闽东地区传统工艺美术的良好氛围。其次,及时利用多种手段和方式对本地区传统工艺美术进行全面、仔细、忠实的记录。针对畲族花斗笠和畲族服饰等一些濒临失传的传统工艺美术,必须组织有关人员对其制作工艺以及产品形态进行抢救性收集、整理。探索多样化的传承方式来继承和保护传统工艺美术,如现代传媒手段的介入,制作介绍闽东地区传统工艺美术传承人和制作工艺的VCD、DVD光碟,通过建立网站、微博、数据库、数字博物馆等网络力量丰富传统工艺美术的传承及保护的途径和方法。最后,加强对闽东传统工艺美术传承与保护的各项政策力度。在1997年国务院颁布的《传统工艺美术保护条例》基础上,细化和制定相关传承与保护闽东传统工艺美术的政策和法规[4]。组织专家学者确认闽东传统工艺美术的保护种类,进而制定出有效的保护和支持政策,建立科学而有效的机制,使传统工艺美术的保护形成自上而下的有序结构。加大经费投入,最大限度地利用各级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等一些公共文化机构的资源,建立闽东传统工艺美术博物馆和展示中心,普及保护知识并培养保护意识,使闽东传统工艺美术的传承与保护工作落到实处。此外,传统工艺在手工业时代,其使用工具大多是手工工具。随着社会的变迁,进入工业化后,特别是近几十年来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导致传统工艺美术行业在技术层面上面临着传统手工技艺正逐步被机器大工业所取代,如果不注重对传统手工技艺的传承与保护工作,牢牢抓住传统技艺“保护”这一核心,任其被机械化所取代,最终将导致传统工艺美术的消亡。

(二)培养高素质人才,重视传承人的保护

首先,要建立科学的工艺美术特殊人才培养制度和教育体系,为闽东传统工艺美术人才的培养创造良好条件,改革原有师徒传承的单一培养模式,充分发挥宁德师范学院和宁德职业技术学院等地方院校的教育资源和人才培养优势,以互惠互利原则建立各种联合办学方式,共同推进校企“产学研一体化”和“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新型模式,从而保证人才培养质量。其次,应加强传统工艺美术传承人的保护。一些继承闽东地区传统技艺的继承人,他们是活文物,在他们有生之年,如何加强对这些传统技艺继承人的保护和政策支持,是十分迫切的课题。应采取法律、行政、财政等措施,建立传统技艺传承人保障制度,给予应有的荣誉感、归属感、使命感、责任感,使他们可以全身心投入传统工艺美术的创作中。并鼓励他们开班收徒传授绝技绝活,使闽东传统技艺后继有人。最后,对闽东地区技艺精湛、成就卓越、享有声誉并长期从事传统工艺美术制作的人员,各级政府应授予工艺美术大师称号并提高他们的经济待遇和政治地位。这一方面,日本的经验值得借鉴。在日本,传统工艺美术的传承人受到日本各级政府和国家的多方面的支持与保护,自1974年起,日本政府每年都会拨付相当多的特别补助金,用于培养继承人和提高他们的技艺水平,日本政府还组织力量对濒临消亡的传统技艺和重要文化遗产采用各种方式进行调查记录。

(三)与时俱进,加快创新步伐

首先,鼓励民间工艺美术企业建立研发中心,不断开发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发展当代工艺美术,加快闽东传统工艺品与现代科技、创意设计以及时代元素相融合,对民间工艺美术品的制作要充分体现出闽东传统地域文化[5],但这种传统地域文化又需要与现代市场需求相结合,融合当代艺术元素,开发符合当代人审美需要及时尚趋势的工艺品,让闽东传统工艺真正获得新生,被现代人所认同、所欣赏,增加产品文化含量和科技含量,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其次,拓展产品功能和应用范畴。如柘荣剪纸产品设计开发可结合现代社会民众生活热点,向印刷包装业、服装服饰业、建筑装饰业和礼品业延伸,利用现代艺术家的创造精神、现代艺术理念和高科技手段让柘荣剪纸这项传统的民间技艺逐渐融入现代生活。这样既能保存传统民间文化,又可为当代生活增添新的文化元素。最后,面对激烈的竞争市场,闽东传统工艺美术需要从强化地域特色入手,深入挖掘民族文化元素,突出地域特色,从发展地区经济、建设地区文化的角度,加强传统工艺美术品种的开发和培植工作,充分发挥和利用闽东丰富多彩的民族地域特色文化,将畲族银雕和柘荣剪纸等传统工艺品与相应的畲族文化和地域文化相结合,打造独具闽东地域特性和畲族特性的闽东传统工艺美术。

(四)转变营销模式,积极开拓市场

当前闽东传统工艺美术仍存在布局分散、小规模手工作业、家庭作坊式的零散经营、“坐等销售”的现象,这极不利于创建工艺美术产业品牌、不利于传统工艺美术的产业化、市场化发展,必须改变以往的营销模式。首先,政府除应加强市场监管,扶持龙头企业外,还应将分散的中小企业集中起来,整合资源,完善生产链,引导企业向规模化经营和产业化方向发展。企业应该完善组织模式,明确产品定位,适度扩大规模,引进国内外的先进经验,强化市场营销。通过组织相关专家学者和工艺美术大师,以创新思维研究社会生活与传统工艺美术的关系以及传统工艺美术如何融入当代生活等现实课题,开发既蕴含闽东传统元素又符合现代生活需求的新产品。传统工艺美术产品只有得到消费者的认可,才能获得较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把握社会消费需求,明确产品的定位,提升产品的核心竞争力,有针对性地开拓市场。其次,结合闽东地区蓬勃发展的旅游业,积极引导工艺美术大师及相关企业创作特色旅游纪念品,开办闽东地区特色旅游商品专营店,建立相对集中的特色化、专业化旅游产品市场。以闽东传统特色化的工艺品制作体验吸引游客参与,既能丰富旅游项目内容,又能扩展闽东传统工艺品自身的市场空间。在这个过程中,不能单纯从商品角度去考量,应善于利用多种方式及手段,充分展示闽东传统工艺美术产品所蕴含的传统文化价值和地域文化价值,这既是提高闽东传统工艺产品附加值的需要,也是提升传统工艺美术产业化发展的关键。最后,在工艺美术产业开发中赋予传统工艺美术鲜明的民族文化内涵和地域特色,可以使闽东传统工艺美术保持旺盛的生机活力,拥有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土壤。当然,我们要拒绝盲目市场化,解决过度的市场化所导致的问题,通过推进有序的、规范的市场化可实现闽东传统工艺美术的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共赢,更利于闽东传统工艺美术的传承与发展。总之,单纯的保护,而不与产业结合,不走市场化道路,闽东传统工艺美术只能够“养在深闺人不识”。相反,把闽东传统工艺美术保护融入到工艺美术产业发展过程中,既能使政府拓宽保护资金的渠道,又可为传承人带来经济收益,从而激发其对传统手工技艺的保护意识。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只有不断强化市场运营,才能保持和发挥闽东传统工艺美术优势,实现发展的新跨越。

三、结语

工艺美术产业是美化人民生活、传播民族文化、推进文化建设、解决社会就业和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也是资源消耗低、产出效益和文化艺术附加值高的绿色环保产业[5]。然而,闽东传统工艺美术传承与产业化发展相对滞后,必须在有效传承与保护的基础上,制定出人才、资金和税收等方面的具体优惠政策措施,通过有效整合,集中连片经营、发展,形成传统工艺美术产业群。同时结合闽东优秀的畲族文化资源和丰富的旅游资源,用适当的市场化和产业化营销模式来推动闽东传统工艺美术的发展。在相关企业和传统继承人层面,应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把现代科技手段和经营理念,融入到传统工艺美术中去,在继承保护闽东传统工艺美术的基础上,积极创造出适应当代人需求、体现时代特征的新产品,让闽东传统工艺美术与时俱进,实现跨越式发展。

参考文献:

[1]李砚祖.物质与非物质:传统工艺美术的保护与发展[J].文艺研究,2006(12):106-117.

[2]刘.民间手工艺变迁中的“现代化”反思[J].吉首大学学报,2006(3):65-69.

[3]马宏儒.宁德工艺美术产业发展的SWOT分析[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2013(7):16-19.

[4]马宏儒,蔡志成,宋云珍.闽东传统工艺美术传承及产业化发展的现状分析[J].大众文艺,2016(9):94.

传统手工艺的传承范文第5篇

关键词:传统金属;传承创新;高校;培养模式;再设计研究;花丝工艺

一、传统金属工艺概述

(一)传统金属工艺时展背景

随着社会生产效率及经营速度都有了较大程度上的提升,随之而来的也有传统手工劳作在市场内部应用占比缩小,使我国历史发展以来形成的传统手工劳作技巧和方式趋于式微,加快了手工劳作模式退出市场的速度。传统金属工艺作为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劳动人民从事生产活动得到的经验总结,具有重要的时代历史性特征。但根据我国文化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及财政部在2017年3月共同制定的《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提出,未来工业生产应该重点关注传统工艺具有的文化传承、工艺美学和匠人精神等文化元素,达到促进我国传统工艺文化传承与应用的需求。这就要求新时期必须要积极寻求传统金属工艺创新设计方法,寻求解决传统金属工艺传承困难的局面,使传统金属工艺中蕴含的各种文化元素和精神内涵,能够以其独特的文化特质和美学构造得到展示,是弘扬与传承中国人民文化智慧结晶的重点要求[1]。

(二)传统金属工艺传承的时代碰撞

1.文化性与民族性传统金属工艺是我国古代群众利用金属材质制作成品,用以观赏或者实际应用得到的生产及加工技巧。纵观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归纳记载的大量传统金属工艺,可以看出,金属工艺作为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体现,在兼具实用性和观赏性的基础上能够作为某一固定的文化现象代表传承至今,必定离不开其背后蕴含的文化性特点,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展示。因此传统金属工艺就其性质划分上兼具文化性和民族性特色,也是中华文化及精神的重要展示[2]。2.时代性和局限性同时以传统金属工艺制作的特点来看,无论哪一种类型的传统金属工艺制作方式,从制作材料到结构工艺等多项因素上,都需要耗大量的时间和人力成本,与现代社会高效率社会生产需求不符,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特点,这也是传统金属工艺逐渐被市场所淘汰最基础的原因[3]。此外,以地方为特色的传统金属工艺传承模式基本上以师徒或者父子相传的模式,工艺传承简单,产品设计单一化,借鉴抄袭传统首饰较多,并不能适应市场消费者的多元化需求。基于以上判断,传统金属工艺的发展进入到了认识上有高度,但保护传承上又缺乏有效手段的尴尬阶段。因此,立足工艺美术的历史特点和工艺技法,结合工艺美术类高校课程体系改革,探寻出一条集合“传承—保护—再研—提升—入市”的路径显得更加具有历史和现实的双关意义。

二、传统金属工艺结合高校创新培养模式再设计的可行性

(一)传统金属工艺发展的需求

根据传统金属工艺在新时期生产过程中,受到金属加工工艺生产效率低下等因素限制,无法实现大规模生产及加工的特征,必须有效结合现代创新及设计优势资源,在确保传统金属工艺制作成品质量不受影响的前提下,具体结合高校创新培养模式和再设计研究,对传统金属加工方式进行改进,根据高校完成传统金属工艺创新培养和再设计发展的具体研究,以高校文化创新及工艺优化的优势,将传统金属工艺应用在高校教学培养体系内,能够从传统金属工艺历史沿革、所需材料、工具和加工工艺等多个层面着手,实践传统金属加工工艺分析及创新应用,在其意义上不但能够达到促进学生掌握工艺技法,拓展传统工艺的传承模式,增强手工艺的生命力,也能够借助当前我国高校教育以培养人才创新意识为核心的教育特色,对传统金属工艺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模式以及工艺更新等内容上有所发展,是传统工艺与现代创意有机结合迸发的全新产学研项目[6]。

(二)传统金属工艺发展的指导思想

以高校课程体系建设为培养模式的契机是传统金属工艺传承的一个发展方向,也是高等艺术院校教学的重点目标。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例,融汇了中华传统文化科学性、实用性、审美性、教育性等多种特性,特别是其独具华夏特色的审美价值,使其具备了进入工艺美术设计领域的合理性。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十大类别,其中的传统美术以及传统手工艺两大类别,展示了中华民族手工劳动所承载的生活文化,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这种审美价值不仅体现在杰出的代表作品中,更体现在手艺人的工具中。因此,如果能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具有较高审美价值的工艺与美术设计相融合进行产教融合的模式,不仅为工艺美术专业设计增添了一份厚重而亲民的文化底蕴,更彰显佩戴者独特的传统文化审美能力与气质。所以,传统金属工艺可作为重要的切入点,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走进工艺美术设计课堂中,将传统工艺引入现代设计中,不仅是工艺延伸的重要途径,也是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提升提高学生设计水平的新思路。因此在金属工艺具体创新与改革的过程中,除了需要对当前教学体系内原有的金属工艺课程进行全方位调整以外,还需要强化教学过程实践应用的重要性,使学生能够通过积极训练,以优化和更新加工内容的需要,对金属加工工艺创新发展进行转变[7]。

(三)传统金属工艺创新应用的市场优势

以花丝工艺作为首饰制作主要金属加工方法来看,现代首饰设计趋向于人的个性化与参与性,人们对首饰的关注点已经从单纯的外部装饰性转向注重内在意蕴与情感表达。虽然现代首饰设计可以通过机械加工对传统首饰进行大规模的复制,但是大规模的机械复制使得设计产品同质化严重缺乏新颖与个性,极易使人产生审美疲劳,从而使得该产品在视觉上与反观上的惊艳感降低。因而机械复制与产品同质所造成的审美疲劳,使得传统手工工艺运用于现代的首饰设计之中成为可能。再加上传统金属工艺加工方法其独特的文化性和民族性特点,能够提高商品的价值和文化内涵,具有发展潜力和增长空间。

三、传统金属工艺与高校创新培养教学融合意义

(一)理论层面

将传统金属加工工艺和高效创新培养模式结合起来进行研究,具有传承和发展民族文化的重要意义,是非物质文化遗传的创造性传承。首饰设计作品具备文化底蕴与内涵,才能够具有典型的民族特质,才能更好地体现我们的“文化自信”。该项目的研究,将传统金属工艺中的首饰设计的创作空间与历史维度相结合,极大地拓宽了首饰艺术的创作空间与创作维度,为传统手工艺的发展开拓更多的可能性[8]。

(二)学科意义

传统金属工艺的拓展与创新是工艺美术专业发展的重要内容。比如说首饰花丝工艺虽存在工艺繁琐,样式老旧的问题但是可以在现代设计语境存活的,面对新的语境挑战,以一种科学系统的传承方式存活下来是花丝工艺在现代设计语境长期稳定发展的保障,实现传统工艺由传统的传承模式向现代的教学模式的转变是花丝等传统工艺进行现代转型的基础。该项目的学科意义就在于拓宽了首饰艺术创作空间和教学内容,深入研究传统手工艺术的创新性,将工艺传承与高校学科课程体系相结合,在教与学中,不断发扬和传承传统花丝工艺。

(三)现实意义

随着大众对金属工艺和首饰审美层次的不断提高,人们更加看重内涵和各异性在首饰中的体现,追求首饰中个人情感的承载以及首饰创作材料的与众不同。将中国传统手工艺的代表花丝工艺应用于现代首饰中,与大众市场上那些设计毫无新意但工艺技术上无可挑剔的商业首饰相比,无疑提升了花丝首饰的差异性和竞争力。作为从事珠宝设计行业的我们应该努力结合时代的特点,将首饰花丝细腻别致的工艺特点发扬光大,吸收多元化设计元素的同时注重花丝工艺的传承和创新,让具有悠久历史的传统工艺重新焕发出耀眼的光辉,从而推动我国现代首饰设计领域的多元化发展。

四、传统金属工艺与高校创新培养教学融合的实现路径—以花丝工艺为例

(一)关注融合教学成果的导向性作用

结合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火热开展的时代条件,将传统金属工艺文化作为非物质文化保护的重点内容展示在社会群众面前,通过传统金属文化工艺,比如花丝工艺在首饰类文创产品制作和生产过程中具有的独特设计内涵和结构美学内容,有效推出非物质文化遗产金属工艺与现代化经济品结合发现的目标。要求高校在首饰设计课堂教学过程当中,必须要积极关注到金属工艺从传统加工方法寻求新时期创新改革的迫切性和时代性特点,在提供认知和方法建议的基础上,深入挖掘传统金属工艺文化元素,作为新时期生产和设计的灵感来源,在保护和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任务上为其提供基础性应用平台,以高校作为教育传播者的重要功能,凭借教育发展的导向性作用,在社会内带动传统金属工艺加工方法的技巧优势和文化内涵形成,以精神文化内核传承为核心,强调文化和工匠精神,也是积极转化传统金属加工工艺,实现传统金属工艺文化发扬和传承的重要展示。

(二)保证传统金属工艺的核心特质

传统金属工艺区别于其他金属工艺最本质的体现就在于传统金属工艺的文化性和民族性特点,作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时期寻求传统金属工艺与高校创新培养模式结合设计的过程中,必须要强调学校是作为文化和公益保护者的身份出发,要根据不同的主题划分,选择各个时期具有代表性和有利于弘扬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及民族精神的教学主题,通过文化内涵深入研究的途径对如何推广传统金属工艺,利用新媒体时代信息化和网络浏览的便捷性特点,在最大范围内实现传统金属工艺特点展示,实现新时代传统金属工艺及生产方式上,生产文化功能展示进行转变,以生产文化元素为主要资本优势,但同时要关注生产产品的质量,绝非为突出文化元素而忽视整体生产质量作出规整,要实现传统金属工艺文化性、民族性和创新应用的时代性特点。以花丝工艺为例,将此工艺的传承纳入高校培养体系,首先要重视工艺的文化性和民族性特点。在课程设置上,要避免直入主题,直接进入实际操作阶段,一定要有理论讲述作为先导,使学生明晰花丝工艺的发展历史,以及随着时代进步所产生的内在变化,要立好民族性的旗帜,使学生明白这是中华民族的独特文化语言,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实操阶段,要保留传统技法的学习,要尊重历史和传统,特别是工艺美术大师的地位和作用。要创设条件开设以“大师进课堂”“大师进高校”等为主题的课程,让大师进课堂现身说法,将以往父子传承的模式,变为大师教授,学生学习掌握,掌握技法和工艺毕业后辐射影响更多人的传承模式;要高度重视新媒体教学手段,可以采取视频摄录的方式,完整呈现传统花丝工艺技法的方方面面,结合课程教学改革,打造更加扁平的教学体验过程,采取线上呈现的方式,将创作或制作的过程延伸到其他高校,将传承意义的覆盖面做到最大化;要鼓励或支持跨系、跨校课程选择,探索学分互认,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重视传统金属工艺的混合式教学模式研究

疫情期间互联网教学和多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为传统金属工艺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发展创设了条件。因此,必须高度重视传统工艺设计教学流程再造,打造“线上线下三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保障学生线上理论学习,线下提升综合实践能力,实现“手、脑、眼”沉浸式教学效果,促进创造性思维、设计技能等高阶能力的发展。以山东工艺美术学院《珠宝首饰花丝工艺》为例,该课程是2019年开始建设的混合式一流课程。课程创设背景是传统花丝工艺面临失传,工艺制作步骤复杂,短时间较难掌握,具有教学和传承两方面的严重局限性。课程着力从以下方面进行破解:一是更新教学理念,遵循“以学生为中心,从传授工艺知识转向培养设计能力为主转变,从单一实践制作向多种学习方式融合转变”的教育理念实施教学。二是改革教学模式,打破传统花丝工艺复杂,短期工艺无法掌握,通过首饰案例录制视频线上进行制作分解,学习形式更为灵活,学习效果更为扎实。三是优化教学内容,通过在线课程,增加理论学习内容,将理论教学与实践制作技能内容紧密结合,让学生在线下运用理论知识解决设计实操问题。四是强化教学实践,将工艺与文创衍生品设计相结合,拓宽了首饰艺术创作空间和应用场景,为深入研究工艺创新和继承发扬传统花丝工艺提供可能。课程依托山东省高等学校开放课程平台和中国大学MOOC(慕课)平台,上线教学视频,实现校内混合教学。目前应用四个学期,跨校累计在线学习3000余人,14所高校使用,初步实现了“继承工艺文化、拓展工艺价值、传播工艺美学、助力工艺振兴”的建课理念与使命。通过线上学习,促使学生全面了解传统花丝工艺特点,辅以创新创意思维教学引导,使学生掌握传统工艺创新要点,同时启发线下的设计方法转化,将传统工艺与现代设计相融合。线上造型美学传播,线下造物技艺体验。通过线上学习,促使学生掌握传统花丝工艺造型规律和美学价值,线下通过对材料、工艺的实操体验,启发学生由概念创意拓展到设计实践层面,体现审美与工匠精神的统一。线上以学定教,线下因需促学。线上教学突出学生中心、自主学习和育人目标达成,线下教学突出企业、展赛及培养规格需要,体现不唯教、只唯学的混合式教学观,形成线上技法保护、强化指导学习、线下技艺实践、工艺传承创新的传统工艺学习流程再造。

(四)关注传统技术工艺产学研模式一体化发展

借助传统金属工艺与高校创新培育模式及再设计研究内容,可以看出,当前传统金属工艺生产的工艺品种类和形式有所限制,不仅在产品多样化特点上不能得到应用,传统金属工艺本身具有的低效率生产问题更是其教学创新发展的重大阻碍。设计研究的过程中,必须要充分利用美育教学内容,对原有加工产品的设计理念进行完善,同时突破原有的设计方式,积极关注现代化技术应用的需求,以文化对比作为传统金属方法文化内涵深入拓展的需要,找到最符合现代化审美和工艺发展的设计想法。在有效的市场调研数据前提下,以高校为具体产业形成主体,基于传统金属工艺为核心实现打造具有高度审美和符合市场消费需要的传统金属加工工艺产学研一体化发展模式,产品加工和培育模式,以满足传统加工工艺在具体实践优势最大化获取需要。以花丝工艺为例,花丝工艺是来自基层的原创生态工艺。首饰作品的实现价值在于佩戴和进入消费领域,进一步推进花丝工艺产业化,需要政府、社会和各方的共同合作。通过相关政策措施,提高了花丝工艺发展的组织化程度,同时制定实施鼓励花丝工艺发展的专项工作优惠政策,并建立了专项资金,以强化政府财政扶持力量。依托网络资源优势,公司积极拓宽经营途径,逐步形成了以现代电商平台为主、以传统销售手段为辅的现代市场营销网络,逐渐形成并健全了流程工业电商平台,以此提升花丝工艺发展的品牌化程度。当前,更需要通过基础文化教育,提高学生对花丝工艺的认识,加强对传统花丝工艺人才的保护和培养。形成了“产学研一体化”的发展模式。以现代教学体系取代传统的师徒教学模式,有利于传统花丝工艺的可持续发展。它还可以将传统花丝工艺纳入国家教育体系,通过加强研究和创新获得消费者市场的认可,激发年轻人对传统手工艺的兴趣。同时,应该看到,创新并非标新立异和割裂传统,而是在保持对传统花丝工艺精华与艺术本质的"恒久品味"的前提下,推陈出新。唯有提高人们对传统花丝文化和传统花丝技术等内容的认识,才能立足传统传承,提升花丝工艺质量,让当代创新技术成为对传统的继承。

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