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农业科技知识培训

农业科技知识培训

农业科技知识培训

农业科技知识培训范文第1篇

1 农民科技教育培训的内涵

农民科技教育是以农民为对象进行的有关自然科学和技术的教育,与一般的教育相比,农民科技教育在内容上更加注重科学知识和科学技术的培训。新时期,我国农民科技教育随着新农村建设、城镇化建设以及农业现代化的推进,农民科技教育有了新内容。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我国大量劳动力逐渐转向二三产业,从而导致农业后备力量严重不足。因此,在我国现阶段农民科技教育培训的重点是加快培养有文化、懂技术的高素质人才,重点突出农业结构调整、特色产业开发、劳务技能等重点

内容。

2 农民科技教育的基本特点

2.1 农村技术教育具有社会性 三农问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最主要问题,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和农民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提高农民科技教育是目前解决农村农业问题的关键,更是一项重大的社会性工作,具有社会性特点。

2.2 农民文化程度的差异性 由于农民受教育程度和文化程度不同,根据农民掌握的文化知识可以将农民分为基层干部、技术人员和专业户,他们具有一定的文化知识和劳动技能,但是这部分人所占的比例很少。第二类技术人员有一定的文化知识,但是他们缺乏农业科技知识和生产技能。部分专业户虽然有一定的生产经验,但是缺乏农业意识,文化素质普遍较低,大多数农民没有受过专业技术的培训。

2.3 农业产业种类繁多 在农村,种植业、养殖业、畜牧业、服务业等等多种产业并存,特别是近几年,农村个体经营和乡镇企业迅速发展起来,因此,农村产业的多样性和专业性特点突出。

3 对农民开展科技教育培训的重要性

十一五期间,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时期,党中央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号召,为我国农业发展创造了机会。要想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必须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培养有文化、懂技术、善于管理的高素质新型农民。因此,只有开展农民科技教育工作,培养出掌握现代技术农业科技的人才,才能实现农业增收和农村致富。所以,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农民科技教育的重要性和积极意义,加大对农民科技教育培训力度,保证农村、农业快速发展。

4 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存在的问题

4.1 制约农民科技教育培训的因素

(1)政府对其重视程度不够,一些领导重视经济工作,轻视培训教育,没有把农民科技教育与经济建设结合起来,缺乏长远的规划和过硬的措施,根本没有把这项工作真正作为政府的职能去抓。(2)培训机构合作不力,虽然各农业机构培训部门都在搞培训,但是培训内容和手段缺乏创新,传统老套的办法已经不再适应当今新形势的要求。另外,各部门的培训缺乏统一规划和指导,这样既浪费培训成本和教育资源,又无法形成统一的系统工程,更难以取得好的效果。(3)培训机构硬件设备不完善,各地的一些培训单位没有条件承担农业培训任务,包括一些培训硬件设备建设不足问题还比较严重。虽然有些地方开设培训机构,但是培训机构的投资条件还处于很低的水平。

4.2 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存在的问题

4.2.1 农村干部群众的观念转变跟不上形势发展的需要 农村经济发展已经进入到一个新时期,农业结构的调整、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城镇化步伐越来越快,农民的土地越来越少,随着剩余劳动力的增加,转到二三产业就业的工人不断增加,这就需要以加强农民教育培训、提高知识技能成为农民就业的有力保障。但是在真正的农民教育培训中,农民还没有真正认识到教育培训的重要性,还没有把教育培训放到重要的位置上。

4.2.2 农业、教育、科技三者各自分离,缺乏统一规划 农业、教育和科技目前还是三个分离的个体,因各部分资源和资金比较分散,培训内容和形式也缺乏创新研究,这样看来师资力量、质量和数量都比较薄弱。因此目前的形式无法适应新形势下农民科技教育的发展要求。

4.2.3 农民文化程度相对较低,组织化程度不高 农民大部分知识文化程度低下,文化素质不高,其知识结构和创新能力严重不足,不仅制约科技成果的发展和新技术的快速推广,甚至严重影响剩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

5 发展农民科技教育的建议

5.1 拓展培训内容 在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需要拓展培训内容,其内容的发展方向应该是向着对农产品新品种的选用、产后贮藏、加工、营销等方面扩展延伸。并对传统养殖和生产技术、新技术的应用加以推广。在培训过程中既要对生产技术进行培训,又需要对市场营销、政策法规、经营管理等多边学科进行培训研究。从培训对象上,也要从单纯的农民培训向农村干部、部门领导以及科技人员范围延伸。

5.2 改变培训方法 农业科技教育培训为地方建设和经济发展提供了保障,培养新型农民、加大对农民文化素质的修养和技能的提高成为当前培训教育中的重点内容。因此,对农民的培训要采取面对面、手把手、方便简单的方法为主,具有系统性、针对性和有效性的进行培训。

5.3 完善培训体系 农业科技教育培训工作是一项系统而繁琐的工作,要想达到培训的目的,充分发挥教育资源优势,就必须建立一个完整的培训体系,以科学合理、设施完备、对层次、多渠道的培训体系来提高民农业的发展。

5.4 强化师资队伍 师资队伍的壮大是加强农民科技教育培训的保障基础,农民科技教育不同于其他教育,农民面对的是农业,不仅要掌握和精通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因此,加强师资队伍的培训和深造对于开展一职多能的培养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5.5 建立培训法制 农业科技教育培训事业是一项长期任务、系统工程,要加强规划,建立必要的制度,并逐步法制化。根据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对农民科技培训的要求,制定农民科技培训的专门法律法规,把农民科技培训工作纳入规范化和制度化的轨道,使农民科技培训工作在法制保障下正常有序地开展,通过立法,为农民教育培训提供法律保障。

农业科技知识培训范文第2篇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和党的十七届全会精神为指导,以提高农民农业生产技能、实用技能和自主创业水平为目标,以巡回培训和基地培训为主要方式,努力培养和造就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能创业的新型农民,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与和谐建设步伐。

二、目标任务

充分发挥共青团、妇联、科协等群众团体的组织网络优势和农业、科技、劳动等部门的政策资源优势,在广大农民,特别是受金融危机影响的返乡青年和农村“两后生”(即:农村初、高中毕业后未能继续升学的人员)中开展农业生产技能和创业培训,大力提高农村青年的致富创业能力,努力使走出去的农村青年具备较强的务工技能,留下来的农村青年掌握先进适用的农业技术,搞创业的农村青年掌握一定的经营管理知识,走出一条以就业引导培训、培训促进就业,创业带动就业、就业促进增收的新路子。

三、培训内容

(一)团县委实施计划

1、开展农村青年“领头雁”培训工程。以返乡农村青年和农村“两后生”为主,加强对我县“畜、菜、果”主导产业技能知识培训,提高农村青年的专业技术水平。团县委将邀请西农大教授、省博士生服务团成员以及市县“土专家”和联想公司等,巡回开展技能培训,举办培训班10期,培训2万人(次)。

2、树立农村青年典型。积极树立农村返乡创业青年典型和主导产业青年标兵,宣传表彰优秀农村青年的先进事迹,引导和带动周边一大批农村青年学习科技知识,提高就业创业能力,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二)县妇联实施计划

1、以“创业就业促发展,巾帼创业争先锋”为主题,大力开展“十百千巾帼创业先锋”培训宣传活动。即围绕县上的主导产业,培养树立16个妇字号龙头基地,创建16个巾帼示范村,围绕菜果畜产业特点,培养100个巾帼科技致富带头户,利用科技大篷车和科技服务队深入村组对1000名妇女进行科普知识宣传、咨询、答疑,培养扶持一批巾帼致富带头人和巾帼创业就业示范基地。

2、强化培训,提高妇女创业就业能力。针对部分有志创办企业或开办小企业缺乏经营企业系统知识的妇女,积极宣传创业就业政策,帮助妇女充分运用和享有政策、开展针对性的创业就业培训,聘请GYB创业培训班专家来我县对妇女创业就业能力进行培训。

3、树立表彰一批优秀创业妇女典型,最大限度地调动和激发广大妇女的创业热情和致富欲望。坚定妇女创办企业谋求自立发展的信心和勇气。

(三)县科协实施计划

1、开展农村多项实用技术培训活动。主要以农村返乡农民工、农村中的知识青年和已经有一技之长的农民群众为主体,围绕我县主导产业分季节、分时段、分门类开展相应培训,提高群众的农业专业技能。县科协将邀请省、市农业部门、农业院校、科研单位专家、教授和我县科普讲师团成员,在全县各乡镇开展巡回培训,培训人员不少于2000人次,采用集中培训讲课,播放科技录像、VCD,分发各类实用农业科技图书,并现场深入大棚菜基地、畜牧小区、果园进行现场疑难问题解答,与农民群众进行现场零距离接触,深化教学、培训效果。

2、认真扎实搞好农村科普画廊的建设。科普画廊是农村农业科普宣传的主要文化阵地,是群众了解农业科技发展的主要信息平台,是提高全民素质的系统工程,县科协计划在全县新农村建设中试点配套建立一批农村科普画廊,科普画廊依托于农村村级党员活动室及农村文化活动广场,以农业科技实用知识、生活常识、保健知识为载体,不定期更换内容来达到宣传和教育群众的目的。

四、工作措施

1、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共青团县委、妇联、科协以及劳动部门要从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高度来认识开展农村青年培训的重大意义,把此项工作纳入到全县农村整体工作之中,制定好农村青年培训工作实施方案,抓好落实,全面完成培训任务。

农业科技知识培训范文第3篇

[关键词]培养; 探索

[abstract] the coordination of rural and urban development key in the countryside, and the key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farmers. Farmers is the construction socialism new countryside subject. Farmers' culture quality, technical skills, moral level directly determine the new rural construction's prosperity and decline success or failure,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ist new countryside needs to raise millions and millions have culture, and understand technology and management of the new type of farmers. Therefore, in order to promote balanced urban and rural development strategy,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a new socialist countryside, the urgent task is to improve their quality, large-scale training new peasants.

[keywords] training; explore

中图分类号:D422.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如何大规模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农”字一号大课题,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最本质、最核心的内容。本文结合重庆实际,就培养新型农民的路径问题进行探讨,以抛砖引玉。

重庆是一个农民占绝大多数的集大城市、大农村、大山区、大库区于一体的直辖市,从总体上看,农民的基本素质是相当低的,概而言之就是“三偏低”、“三缺少。“三偏低”即劳动技能偏低,文化素质偏低,科技成果偏低;“三缺少”即缺少懂技术、会种田的新型农民,缺少懂技术、会管理的青年农民;缺少农民企业家和掌握高技术的致富带头人。因此,大规模培养新型农民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具有长期性、艰巨性和紧迫性,务必齐心协力,同舟共济,方能奏效。依笔者愚见,大规模培养新型农民应着重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全力以赴,加快发展农村教育事业。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农村教育是农民学科学、学技术,实现职业转化的必要文化基础。强基固本筑高楼。首先要重点普及和巩固农村九年义务教育,培养造就更多的农村未来新型农民。我们要借国家在西部农村推行免费九年义务教育的东风,确保农村适龄青少年上得起学,念得起书,确保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不失学,不辍学。决不再生产新的文盲、半文盲,改善农村学校办学条件,提高农村教育质量,为农村孩子创造相对公平的教育环境。为此,我们必须整合优化农村教育资源。一方面,要大力推进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改革,要把农村教育摆到整个教育发展的战略地位和整个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的优先领域,进一步巩固和完善现行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要明确各级政府在农村教育发展上的人事权,巩固以财政投入为主的经费保障机制,加大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力度。另一方面,要加快教育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精简教师队伍,提高教师质量,建立城乡教师交流制度,鼓励和引导城镇教师到乡村执教;要继续做好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提高教育资源使用效率。其次要强化农村职业教育。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教育部前副部长吴启迪曾指出:“新农村建设人才的主体要靠职业教育培养。”职业教育具有鲜明的职业性、社会性、人民性,是面向人人的教育,职业教育发展的内在规律是工学结合、半工半读,这十分有利于农民的学习。各级政府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精品打造特色职业教育,使职业教育在培养新型农民中大有作为。

二、深谋远虑,实施“科教兴农”战略,全方位、多渠道、多途径、多形式强化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和职业技术培训。

大量的农业科技成果最终要被农民所掌握,才能转化成为现实生产力。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农业实用技术培训、职业技能培训是培养新型农民的重要途径。一要广泛开展五大农民培训工程——绿色证书工程、跨世纪青年农民科技培训工程、新型农民创业培植工程、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阳光工程、农业远程培训工程。绿色证书工程即按照农业生产岗位规范要求,加大绿色证书培训的力度,培养更多的农民技术骨干;跨世纪青年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即重点对农村优秀青年进行以科技为主的综合性培训,培养农村致富带头人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中坚力量;新型农民创业培植工程即选拔能开展规模化生产和具有创业能力的优秀农民,通过政策引导、信息服务、创业资金扶持和技术支持,培植规模化和专业化生产经营的农业大户和农民企业家;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阳光工程即加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前的引导性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充分开发和利用农村劳动力资源潜力,增强农民转产转业的信心和技能培训,提升农民二、三产业的就业能力和竞争力;农业远程培训工程即以计算机信息网络为载体,面向农民实施农业科技培训的远程教育,方便、快捷地向广大农民传授农业科技知识。二要因地制宜,结合实际,突出特色,机动灵活地开展培训工作。第一,要变指令性培训为适应性培训,培养实用对路的农民。一是适应产业结构调整培养急需的新型农民。比如,长寿的鱼、蛋鸡、奶牛、杂柑、夏橙、西瓜,石柱的辣椒、黄连,城口的茶叶、黑桃、中药材,涪陵的榨菜、药材,黔江的烟草、牛肉特色各异,享誉全国。各区县要根据自己的特色产业、支柱产业,重点突出特色产业的生产、加工的科普知识,为急需技术指导的龙头企业、专业大户“雪中送炭”。二是适应新型农民的需要培养急需人才,即广大农民要什么技术就培训什么技术;要什么类型的农民就培养什么类型的农民。比如长寿是中国西部有名的产鱼大区,对农民就应大力培训鱼类养殖、加工技术;辣椒和黄连是石柱的主导产业,农民需要的是辣椒和黄连方面的知识技能,送科技、智力下乡,就要侧重培训辣椒和黄连的栽培、加工等技术;烟草是黔江的主导产业,对黔江而言,进行烟草栽培、烟草的提炼、加工等相关知识培训就是工作重点。要使每类产业人员对相应知识、技能的需要有可靠保证。三是不断更新培训内容。要根据经济社会的发展进行培训,比如网络知识、科技知识、法律知识、经济知识、基本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培训等,用新知识充实农民的头脑,把农民培养成具有现代信息的科技人才。第二,要变零散培训为网络培训,培训适用急需的新型农民。一是成立区县级农民培训基地,从市内外农业科研院所及各乡镇拔尖的 “土专家”、“田秀才”中聘请专兼职教师指导培训;二是兴建乡镇培训基地。以各乡镇化艺术学校和知名企业为依托,兴建农民培训基地,因地制宜地组织农民开展科技知识培训;三是利用村、组党员活动室开展培训;四是利用电视、广播、报刊等宣传媒体,开辟培训专栏。第三,要变单一培训为多渠道培训,培养复合型农民。首先,突破传统培训模式,坚持七个结合,灵活施教。即长期培训与短期培训相结合,点上培训与面上培训相结合,课堂传授与实际指导相结合,域内培训与域外培训相结合,普及性培训与系统性培训相结合,理论培训与技能培训相结合,阶段性教育与终生教育相结合。其次,突破传统培训方法的局限,重点用四种方式大力培训农民。一是就地培训。就地取材,请农民企业家、专业户主动现身说教,示范操作。二是基地培训。充分发挥市区县党校阵地和区(县)乡(镇)培训基地规模大、设施全的优势,系统培训现代农业科技知识和信息、网络知识,引导广大农民在理论指导下进行生产和经营。尤其是信息、网络技术的培训,大大缩短本地与沿海发达地区信息传递的差距,天涯变通途。三是输出培训。就我们欠发达地区而言,认真做好“输”这篇大文章至关重要。一方面,充分发挥人才市场的中介作用,向沿海发达地区输送富余人才。另一方面,有组织、有计划地选派一批初、高中毕业生到有关院校学习深造,使更多的农村青年观念新、技术精、会经营、善管理,成为真正的能人、真正的带头人,带领一方百姓科技致富。四是引进培训。与西南大学、重庆大学、三峡职业大学等高等院校联姻,请专家、教授指导、培训现代农业科技和职业技能。

三、精心策划,切实完善服务体系,强化优质服务。

根据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进一步完善我市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形成集科研、推广、服务、培训为一体,与农民紧密相连的新型科技服务体系。建立有效的多层次服务网络,积极收集适应本地结构调整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信息、技术,通过媒体宣传、编发资料、现场会、培训班、科技下乡等多种形式,对农民进行指导和帮助,提高技术服务的针对性。同时为广大农民提供有关农业政策、科技知识、市场信息和产前、产中、产后的全程服务,增强农民适应市场、驾驭市场的能力,充分发挥农民在农业结构调整中的主观能动性。

四、法德并举,大力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大规模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新型农民的基本保证。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其核心是加强农村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和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题中应有之义。我们可以开展多种形式的学法守法活动,比如法律知识讲座、法律知识竞赛、以案说法演讲会等,向农民广泛地、深入地宣传、灌输法律知识,使广大农民自觉地、有效地学法律、用法律,自觉地遵章守法,用法律武器维护合法权益,遏制违法犯罪,从而积极有效地维护社会正义,实现社会的公平、公正。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以德治国,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题中应有之义。当前我们要大力宣传社会主义“八荣八耻”荣辱观,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开放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认真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积极推动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开展和谐家庭、和谐村组、和谐乡镇创建活动,引导农民崇尚科学、抵制迷信、移风易俗、破除陋习,树立先进的思想观念和良好的道德风尚,提倡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在农村形成文明向上的社会风貌。(作者系中共重庆市长寿区委党校教师)

参考文献:

[1]李斌《“农”字一号大课题:培育新型农民》见中国发展门户网。

[2]曾业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关键是培育具有科学文化素质新农民》见《光明日报2006.3.24。

[3]李海桐《培养新型农民是当务之急》见《廊坊日报》2006.3.7。

[4]危朝安《大力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见中国发展门户网。

[5]曾一春《下大力气加快培养造就新型农民》见中国发展门户网.

[6]陈建国《论农村新文化在新农民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见文化传播网。

[7]张体辉、余静《培养新型农民,推动新农村建设》,见中国发展门户网。

农业科技知识培训范文第4篇

关键词新时期;农机科技培训;存在问题;对策

农机科技培训工作是各级农机主管部门主要的业务职能之一,其与农机管理、监理、推广构成农机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1]。而新时期如何做好农机科技培训工作是当前的一个重要课题,当前农机科技培训工作中存在着很多问题,必须加以分析、研究和解决。

1存在的问题

1.1政府重视支持力度不够

一是政府有关部门对农机化学习的财力支持不够。大部分农机化学校的基础设施都是20世纪70~80年资建设的,存在教室简陋、陈旧、教学设备老化落后、缺乏应有的电教化教学设备等问题,跟不上社会科技水平发展的需要。二是农机管理部门本身不健全,从省、市(地)、县(市)3级农机管理机构来看,无论是农机推广部门还是农机监理部门,从县(市)到省都有相对应的直接业务管理和指导部门,而农机校却没有相对应的直接的上级业务管理和指导部门,这样也就容易导致农机科技培训工作上下不协调,缺少上级业务管理部门对下级农机科技培训工作的监管、指导与支持。这些都在较大程度上制约和影响了农机科技培训工作的正常开展。

1.2教职工的业务素质有待提高

目前,农机教学人员整体业务素质偏低、知识老化、知识结构参差不齐。有的是接班顶替、有的只有初中文化程度、有的是“半路出家”,有的是转业军人安置的,他们大都没有接受过全面系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培训。由于农机校无上级业务对口领导部门,广大教职工每年不能定期接受新知识、新技能培训,影响了其业务知识的更新。

1.3领导和机手对农机科技培训工作认识不够

一般都认为农机是在农田作业,作业环境不复杂,驾驶操作简单容易,只要会开就行,机手没必要参加培训,认为培训只是个形式而已。

1.4与相关部门配合协作不够

如农机部门与交通部门、公安部门与劳动部门的关系,农机系统内部学校与监理、推广的关系,这些协作关系处理不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机培训工作的开展。

2对策

2.1提高思想认识水平,增强工作自信心

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拖拉机培训管理办法》和《农业机械安全监督管理条例》等一系列有关农机科技培训的法律法规的出台实施,特别是农业和农村经济的不断深入发展,加上中央、省、市对“三农”工作的高度重视以及购机补贴政策的大力实施,这些都为农机科技培训工作提供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因此,农机培训教育工作者必须抢抓机遇、正视困难、振奋精神,增强做好农机科技培训的自信心,充分发挥技术优势,不断推动农机科技培训工作再上新台阶。

2.2强化对农机培训工作的宣传力度

通过新闻媒体、实用技术培训、阳光工程培训、技能竞赛和专题讲座等多种形式,向企业和社会宣传农机化科技培训的作用和成效,进而提高社会影响力和认知度,努力营造出有利于农业机械化科技培训的良好氛围[2]。

2.3努力争取资金政策和舆论支持

建议各级政府加强对培训工作的领导,出台规范性文件,明确农机科技培训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积极争取财政部门,将农机科技培训经费真正纳入当地政府财政预算,保证农机科技培训经费及时到位。同时,农机业务主管部门也应加强对农机科技培训工作的指导和管理。农机校也要提高认识,加强自身队伍建设,以优质的服务、出色的成绩树立良好的社会信誉和形象,赢得社会的信赖和支持,为开展好农机科技培训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2.4切实提高培训质量

一是坚持对教职工进行经常性业务技能的培训,特别是要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增强对农机科技培训工作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严格要求教师持证上岗,规范管理,建立一支业务素质高、吃苦耐劳、甘于奉献的专业教师队伍。二是积极鼓励教师采取各种形式学习,更新知识,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学校采取定期组织听课、举行教学观摩会等方式,不断促进和增强教师的授课水平[3]。三是严格按照国家农业部颁布的教学大纲的要求组织教学,保证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的课时,确保培训质量。

2.5推行组合式培训模式

根据形势的发展需要,在对拖拉机驾驶员开展培训、取得驾驶证的同时,开展农机维修、电气焊等劳动实用技能培训,使其取得职业资格证书,从而提高机手参加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农民就业技能,提高农民向二、三产业转移的技能,有效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

2.6加强配合协作,拓宽培训范围

农机科技培训、技术推广、安全管理是农机管理不可分割的整体,农机推广脱离了培训,新机型、机具、新技术就不可能被人们了解和掌握,更不能得到充分的应用和推广,农机安全管理脱离了培训,农机的安全应用就得不到保证,更不可能把安全事故降到最低。因此,农机科技培训与监理、推广要密切配合、全方位发动、宣传农机科技培训政策、规定、要求和好处,保障培训生源[4]。在推广新机具及办理购机补贴手续时,必须要求办理的对象具有拖拉机驾驶证,同时结合新机具新技术的推广工作,对机手进行跟踪培训。要充分发挥农机监理的杠杆作用,加大田检路查力度,使机手明白要操作农业机械,就必须参加农机培训办理驾驶证。

3结语

农机校要适应新时期农业机械化发展的需要,充分利用人才、设施和社会知名度的优势,进一步加大同职业学校和劳动部门等联合办学的力度,拓宽农机科技培训的专业范围,将培训延伸到农机维修、电工、电气焊工等其他专业。充分发挥农机科技培训在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和农电科技培训上的生力军作用,不断开创农机科技培训工作的新局面。

4参考文献

[1] 朱丽萍.农机培训存在的问题与发展对策[j].当代农村,2008(9):78-79.

[2] 马龙武,陈海涛.农机推广培训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j].农业科技与装备,2009(5):85-86.

农业科技知识培训范文第5篇

关键词:农民科学素质教育;特点;方式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国民的科学素质已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基础,提高国民科学素质已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1]。2006年2月,国务院颁布了《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年)》,将农民作为提高科学素质的四大重点人群之一[2]。为此,由农业部与中国科协牵头,联合17个部委启动了提高农民科学素质行动(简称“农民科学素质行动”),公布了《农民科学素质教育大纲》,科学概括了农民科学素质的主要标准,并以此为指导深入开展了农民科学技术教育培训、农村科普、农民科学素质行动试点村建设等活动,形成了“政府主导、部门推进、社会参与、农民主体”的工作局面。

教育与培训历来是提高我国农民科学素质的主要途径,实践证明:“提高人的素质,最主要的方式是教育”[3]。与农村科普、农民科学素质行动试点村建设活动相比,教育培训提高农民科学素质的方式最直接,效果最明显。2006年以来的农民科学素质教育培训与过去相比,在理念和方法上有了很大创新,但也必须清醒地看到:提高农民群体的科学素质,是提高我国全民科学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难点所在,教育培训还存在不少问题。因此,深入研究现阶段我国农民科学素质教育培训的特点和方式,评价其成效和不足,对“十二五”时期深入开展农民科学素质行动,进一步提升农民科学素质教育培训的效果有积极意义。

一、我国农民科学素质教育培训的特点

2006年以来,我国农民科学素质教育培训较以往相比,体现出了鲜明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对目标进行了调整、对象的针对性更强、培训内容更加丰富和培训形式更趋灵活四个方面。

(一)目标的调整

2006年以来开展的农民教育与培训项目,有很大一部分是已有项目的延续,如绿色证书工程、跨世纪青年农民科技培训工程等早在上世纪末和本世纪初就已开始实施,并延续到现在。也有2006年以后才开始实施的新项目,如农村实用人才培养“百万中专生计划”、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等。但无论项目开始时间的早晚,2006年以后的农民科学素质教育与培训项目在工作目标上发生了很大变化:一是以前的项目偏重于技术的普及,以提高技术的覆盖面、增加培训农民的数量为目标,2006年《全民科学素质纲要》出台之后,各有关部门逐渐认识到:技术的贡献是有限的,单纯追求技术的推广和普及是片面的,科学知识的掌握和应用必须以农民具备一定的科学素质为基础,教育与培训应当以加强农民的能力建设、以提升农民科学素质为目标。因而2006年以后的项目更注重对“人”的要求,中央到地方各部门在“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将农民利益摆在第一位,把开展教育培训工作与培养农民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结合起来,项目的开展改变了以往“就事论事、重物轻人”的形式主义做法,使农民不仅从项目中学到了技术,增长了知识,更重要的是改变了观念、培养了学习能力,科学素质也得到了提升。二是2006年以前的项目更多是政府部门需求,以实现政府的工作任务为目标,教育培训由政府统一安排,体现出“自上而下”的工作特点,2006年以后安排项目更重视农民的需求,教育培训工作开始围绕农民的需求,以农民利益为中心,体现出“自下而上”的特点。三是2006年以前的项目看重经济效益,关注农民在教育培训后增加了多少产量、提高了多少收入,强调技术带来的物质利益,2006年以后的项目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基础上,开始看重社会效益,关注教育培训在增加就业、农村稳定和农民素质提升方面的作用和实施途径。

(二)对象的针对性更强

2006年以前,我国农民科学素质教育与培训主要针对农民在增加收入和就业时遇到的一个主要制约因素,即缺乏技术来开展教育和培训,重点是对专业农民进行种养业技术、农机管理技术、农村合作经济管理技能、农业环境保护知识以及对农村转移劳动力进行工业、商业、建筑业、运输服务业技能和创业技能的教育和培训,实施对象较为广泛,具体项目对其实施人群的要求不太严格。2006年以后,教育培训对象的针对性增强,在实施过程中对不同性别、年龄、学历、从事行业等有所侧重,如阳光工程职业技能培训主要针对外出务工农民,重在提高其职业技能水平和外出适应能力,而新型农民培训工程侧重于提高专业农民掌握从事主导产业的生产技术及其相关知识,提升其种养水平和生产经营能力。跨世纪青年农民科技培训的对象主要是年龄在40岁以下,具有初中以上文化水平的农民,“巾帼科技致富工程”工程的培训对象主要是基层妇联干部、回乡女青年等。

(三)培训内容更加丰富

2006年以来,我国农民科学素质教育与培训的内容涉及面较以往更广,不单局限在农业科技层面,提供给农民必要的农业新知识、新品种、新技术方面的内容,更多涉及到农民提高职业技能水平和外出适应能力等其他因素,特别是与农村发展和农民综合素质提高的内容。如阳光工程在实施过程中,将劳动力转移培训内容划分为职业技能培训和引导性培训,内容十分丰富,前者主要是提高农民生产技能方面的内容,后者是基本权益保护、法律知识、城市生活常识、求职知识等方面的内容,目的是提高农民工遵守法律和依法维护自身权益的意识,树立新的就业观念,提高城市生存能力。

(四)培训形式更加灵活

2006年以来,我国农民科学素质教育与培训的形式更加灵活多样,既有具备规范学制、师资和课程设置,毕业获得学历的农村基础教育,也有区别于学历教育的农民素质教育,如绿色证书培训是使农民达到某种岗位规范的知识和技能要求的培训,获得专业技术资质而非学历。有单个部门开展培训等方式,如“农业科技入户工程”由农业部单独实施,也有多部门联合对农民进行培训的形式,如“跨世纪青年农民科技培训工程”由农业部、财政部和共青团中央共同实施。在教育与培训形式上不受某种固定模式的限制,通常根据不同的培训内容采取多种形式的教育方法和培训手段,有课堂讲授,也有现场指导、实践操作等。

二、我国农民科学素质教育培训的方式

2006年以来,农民科学素质教育培训的实施途径较以往发生了很大变化,运行效率有了明显提高。表现在加强创办村民学校、开展现场示范指导和利用新型传播媒介三个方面。

(一)创办村民学校

目前,我国70%的人口在农村。只有不到10%的学校在农村,无法满足农民教育培训的需求,农民自身受到农村产业特点的限制和自身经济条件约束,无法保证有足够的时间和必要的经济条件去城市学校参加职业培训,同时,城市学校也没有足够的空间来容纳这个庞大的群体。由于城市学校脱离农村,难免对村民的培训内容没有针对性、实用性、时效性。长期以来,村民学校在村委会领导下,成为村民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高农民素质的农村非学历培训机构,根据农村经济发展规律和特点,针对农民适应农村现代化的实际需要,定期或不定期对村民开展教育培训,增强了农民的生产能力,提高了科学文化素质。实践证明,以村为单位成立村民学校,更方便村民,更符合村民的需要。

2006年以来,村民学校的建设力度明显加大,在“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更加注重农民自身的发展,一方面,村民学校建设的保障措施更加得力。通过大力宣传村民学校的重要性,以终身教育思想武装村民、加大投入,改善办学条件、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保证学校运行、加强师资队伍和课程建设等措施,村民学校成为提高村民科学素质,有利于新农村建设,推动和谐社会发展的助推器。二是授课形式更加灵活多样。充分利用农闲期间对村民进行职业培训;采取短期、中期培训相结合,农闲系统培训、农忙急用培训;根据市场变化、农民需求开展高效实用培训班;充分利用农民白天、夜间休息时间对其进行集中培训等方式,有效增加了教育培训的覆盖面,方便了农民。

(二)开展现场示范指导

教育培训的过程就是要让培训对象进入和参与一系列的认识与实践活动,这样就必须借助于一定的载体去构成这些认识与实践活动,这种载体即为途径。生产实践就是培训农民的最有效的途径,农民科学素质教育培训目标中绝大部分知识、技能、素质的培养任务,都要依靠实践途径来完成。

2006年以来,农民教育培训比以往更注重生产实践,成为村民学校的重要补充。一方面,“示范基地式”培训模式得到推广。“示范基地式”培训模式,就是利用生产实践来培训、指导农民,采用在基地实施培训,再推广到受训农户的培训模式,在时间上是“实验—试点—推广”,在空间上是“基地—示范农户—农户”的培训模式。如海南的农业科技服务110,农民在田间地头直接专家、技术员或示范农户的指导,对抽象的生产知识和技能更容易理解和接受。建立示范基地是为了项目推广的需要,更重要的是示范基地本身的成功使农民对科技成果“看得见、摸得着”,农民受到成功事件的触动,进而积极参加培训和推广,促进了自身科学素质的提高。

另一方面,典型示范的形式增加。通过优化示范户发展环境,培养、扶持一大批“科技示范户”当样板、作示范,传授技能;分期分批组织乡村组干部、党员、农业生产大户到外地参观考察,学习掌握外地先进经验。在这些人的示范带动下,增强农民相互学习和赶超意识,让农民在实际的观摩交流中,逐步掌握新技术、新思路、新方法,通过示范引路,让广大农户看得见“成效”,摸得着“方法”,有力推动了农村科普知识的传播和农业科学技术的推广,对农民科学素质提高起到了重要作用。

(三)利用新型传播媒介

2006年以来,农民科学素质教育培训在手段上较以往有了明显进步,充分利用新型传播媒介,如网络、手机等,进一步实现了农民教育培训信息化。一方面,通过利用传统的广播、电视、建设农村文化站和图书室,使用报纸、杂志、图书、音像资料及其他书面资料的方式向农民传输各种致富信息,定期举办科普大集,宣传普及农业实用技术知识,提高农民利用科技致富的本领;另一方面,在传统手段的基础上不断创新,通过在各级农民培训中心建立信息网络体系,特别是建立自己的网站,随时农民培训的有关信息,调查农民的发展现状,为教育培训内容的选择提供必要的依据;通过充分利用现代互联网络技术,在各级乡镇设立互联网点,与各级培训中心联网,及时农业产业政策,农产品供求信息,雇佣农民工信息,专业技术知识讲座等,免费为农民搭建信息互动平台,提供信息交流机会;通过各培训中心设立网上农民接待站,安排专人值班,公布服务电话,收集和反馈农民的意见和建议,做好咨询服务工作等,畅通了农民科学素质教育培训的渠道。

三、我国农民科学素质教育培训评价

2006年以来,我国农民科学素质教育与培训通过以上工作的实施,效果逐步显现。首先,需求瞄准机制不断强化,农民利益得到了保障,农民需求得到优先考虑,在保证技术效率的层面上,教育培训越来越关注能力建设和人的素质提升,农民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不仅得到了经济实惠,更重要的是自身科学素养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增强。其次,教育培训工作中和竞争择优机制不断强化,教育培训质量逐渐得到保证。目前,我国已经建立起庞大的农民教育培训网络,农民教育与培训机构的多元化和民营化开始出现,不同类型教育培训机构分工协作的现象逐步形成,教育培训机构市场化趋势日益明显,优胜劣汰机制也逐步建立等。这些都是我国农民科学素质教育培训工作的可喜成果。

尽管我国农民科学素质教育培训工作通过各级各部门的共同努力,有了突破性的发展,但与广大农民的现实需要,特别是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还存在很大差距,主要表现在几下几个方面:

一是教育培训规模还有待扩大。以“绿色证书”项目为例,截至2004年培训农民1600多万人,不足我国农村人口的1/50,其他教育培训项目,如:青年农民培训工程、百万中专生计划、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等,与我国7亿农民的需求相比,规模也十分有限,教育培训工作还远远不能满足农民需求。

二是农民教育培训投入不足,教育培训人才缺乏。中央和地方财政对农民教育培训资金虽然逐年都有增加,但仍远远不足,基层教育培训单位的办公设施和教学条件还比较落后,不能适应“十二五”时期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的需要。我国的农业教育培训由各乡镇农技推广站负责,但由于很多农业院校毕业生因先工作条件艰苦而不愿前往就业,使这些部门长期得不到青年农技人员的补充,农业推广队伍老龄化的趋势已日益明显。

三是农民教育培训的机制和保障体系还不完善。目前农民教育培训体系比较分散,缺乏活力和动力,缺乏系统的整合与管理,教育培训工作缺乏针对性和实用性,缺乏科学的管理办法和有效的监督。到目前为止,我国还没有一部规范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的法律文件,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的随意性和人为干预较大,导致许多工作缺乏法律保障,这与我国农民教育培训的战略地位和作用很不相称。因此,我国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的任务依然艰巨,提高农民科学素质需要我们一如继往,做出不懈的努力[4]。

参考文献

[1]张磊,简小鹰,滕明雨.国外农民科学素质行动经验借鉴及启示[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0(02):29-31.

[2]愈涛.《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解读[M].上海: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20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