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体育教学案例及反思

体育教学案例及反思

体育教学案例及反思

体育教学案例及反思范文第1篇

关键词: 案例反思 教师专业化发展 具体方式

案例反思是指教师对教育教学实践中的突出的有探索价值的例子进行研究、反思,从而找出其本质的问题进行总结,相互之间进行交流,从而提升自己教育教学水平的一种教育活动。案例反思有助于教师提高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养成反思的习惯,提高教师反思的深度和广度。

一、案例反思在教师专业化发展中的作用

(一)通过案例反思,促进了教师对教育行为的反思及对教育理论的学习。

在日常案例反思过程中,教师要对教育过程进行回顾,除再现教育情境外,也对自己解决问题的心路历程进行再分析,系统反思自身的教育教学行为,这种总结与反思对于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至关重要。案例反思一般都要撰写教育教学案例,教育教学案例描述的是教师亲身经历的在真实情况下发生的故事或事件,事件发生在前,教师写作案例在后。在写作时教师要对案例所描述的事件及自己当时在面对事件时的反应和处理事件时的思考做全面的回忆、梳理,在这一梳理过程中发现教育实践中微妙但十分关键的方面,跳出原来的教育情境,从新的角度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和教育理念,澄清和表达自己对教育教学的一些理解,从中获得新的知识,发展新的理念或以新的方式实现对原有知识的再现。这个过程的完成即实现了教师个人知识的重新建构。教师在撰写教育案例时,要把案例分析透彻,需要有足够的教育理论的支撑。常态下教师往往不注重对教育理论的学习,因此在评析教育案例时往往感到力不从心,这就促使教师带着教育实践问题学习相关的教育理论,这种带着问题有针对性的自愿学习,不仅促进了教师自觉自愿地学习教育理论,而且加深了教师对教育理论的理解,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通过案例反思提高了教师的科研能力。

教师在案例开发过程中,不断用现代教育理念、原则或方法审视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并把研究的成果有效迁移到对相关教育问题的处理与探究中。在案例反思过程中,教师还积极开展案例讨论、共享,形成学术研究和探讨的氛围,在校本研究的模式中提高教科研能力。教师只有把自己定位在研究者的位置上,才能成为教学改革的积极参与者和主动适应者。教师通过对自身实践的情况和经验进行反思,在提高教学水平的同时提高研究能力,实现在教学中研究,在研究中教学,教学与科研同步并进。案例反思直接指向教师日常工作中遇到的迫切需要解决的实践问题,这些日常问题的解决,不仅需要发挥教师的各种聪明才智,而且需要教师不断内省自己的工作行为,不断设计并调整,更不满足于对问题的解决,从而进一步激发教师的创新精神和热情,循序渐进,持久地开展并改进自己的工作。它的开展能对教师起到更大的促进作用,引领教师向反思型、学习型、研究型、合作型、自主型、创造型、专家型教师转变,从而大大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二、教师专业化发展中开展案例反思的具体方式

(一)教师个人备课、上课为主的自我案例反思。

教师自我案例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为反思目标,对自己在教育教学中的行为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其目的是思考反省和探讨自己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先决条件,备课质量直接影响教学效果。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教学的实际需要来备课。教案应体现出课堂形式的多样性和学生个体的差异性。教师备课要与时俱进,及时去除陈旧的、过时的东西,用先进的教学理念武装自己,用科学的教学方式指导自己。①备课标,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掌握所教学科的教学要求。②备活动,精心设计学生的学习活动,让学生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经历、体验知识产生和形成的过程,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③备资源,主要包括备教材和备教具、学具。备教材是把握全册教材的内容、编写意图、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掌握每单元的教学内容、目标要求、重点、难点和所在知识体系中的地位、作用。钻研每节课的教学内容,确定每节课的教学目标,挖掘开发教学资源,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教具学具、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做到心中有数,准备充分。④备学生,掌握学生身心特点、学习基础、认知水平、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等,调整教学策略,因材施教。教师要关注课堂教学活动中是否有同学生的“沟通”和“合作”。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常常会于不经意间产生“奇思妙想”,生发出创新火花,教师不仅应在课堂上及时将这些细微之处流露出来的信息捕捉、加以重组整合,并借机引发学生开展讨论,给课堂带来精彩,给学生带来自信,更应关注这些因素的捕捉、提炼,这样既可为教研积累第一手素材,又可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提高教学水平。将这些教学中的事件记录下来,可以作为教学的宝贵资料,进行案例反思和共享。

(二)教师集体备课、相互探讨为主的案例反思。

学校充分运用校内外优秀教师资源,以老带新,互相促进,发挥集体智慧,促进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学校可以安排每个年级相同学科每周必须保证一节课的集体备课时间,在集体备课时实实在在地一起解决具体的教学问题。教师个人备课后在每周固定时间的集体备课中进行说课,就教学单元的内容、目标及重难点进行细致的定位研讨,就教学情境的创设、教学步骤的安排、教学评价的组织和教学资源的应用作较为详尽的探讨和交流。集体备课不仅体现了集体智慧的结晶,更为教师之间的交流协作提供了平台,是教师合作交流的载体。通过研讨,每位老师都将自己的优点展现给别人,又从别人那里吸收更多的营养,形成一个相互影响的合作链,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这样每位教师都能在集体备课的过程中,迅速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和教学水平。教师集体备课在于实现资源共享,以便从繁琐的抄写中解脱出来,利用更多的时间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研究。教师积极相互听课,在听课过程中尽可能地完整地记录教学的主要环节,包括教师、学生的活动,教学所使用的教具,各个环节的教学时间等。听课的过程实际就是反思的过程,星星点点的思维火花会不时闪现,因此,及时记录评点内容就尤为重要,这样会给课后的深入思考、研究提供极大的便利。听课后要及时讨论,讨论是在听课后,授课者与听课者的及时交流研讨,这是研究必不可缺的一个环节。讨论最好是下课后立即进行,因为对教学过程中许多具体问题的探讨需要借助双方清晰的记忆。而且,如果不及时进行交流探讨而在日后重提旧话,那么对每天都承担繁重教学任务的教师来说,很可能做不到在下课后及时讨论那么深入。

在案例反思中,教师通过不断对比、归纳、思考、领悟,建立一套独特的、适合学生特点的、有效的思维方式,从而树立清晰的教育价值观,提高自己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进行教育科研的能力,使教育行为更科学、合理、有效。教师若经常案例反思,则能敏锐地发现教育实践中的同类问题,并找出解决同类问题的有效途径和方法,使教育理论对教育实践的指导作用充分发挥,从而实现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结合效益的最大化,更好地促进教师专业能力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胡小勇.案例研究的理论与实例[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体育教学案例及反思范文第2篇

本书共分六个单元,可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包括第一至第五单元,主要呈现一个个完整的案例或案例片段,在同伴研讨及评价的基础上。阐述一个个教学观点。第一单元是关于适宜的教育教学主题和目标的确定。确定适宜的活动主题与教育目标是开展高质量的教育教学活动最基础的一步。作者认为:适宜的教育教学主题和目标的确定,主要与幼儿的关键经验、兴趣点及幼儿的学习特点和规律等有关。

第二单元主要介绍了互动墙饰的创设及适宜材料与资源的选择与投放。作者通过案例《采摘前后》和《秋天的故事》,让我们看到了墙饰与教育活动的相互呼应和相互生成;通过展现体育活动《赶小猪》和《自制平衡木》,让我们了解了如何通过适宜的材料投放与游戏活动,支持幼儿跨越学习的难点;通过呈现案例《小兔跳和大象走》,让我们知道了怎样根据目标选择合适的材料。

促进幼儿主动学习的理念已被教师广泛接纳并成为实践中的追求。然而,真正的主动学习状态是什么样的,在幼儿主动建构的过程中教师怎样发挥作用,教师当前的兴趣与关注点蕴涵着哪些教育价值等,仍然是教师们感到困惑的问题。第三单元在呈现一个个具体、生动的案例的基础上,为教师营造了一个个主动学习的“课堂”,让大家在经历一次次视觉体验的基础上,达到经验内化的学习。

第四单元,作者结合《纲要》向我们介绍了不同领域的特点及幼儿在其中学习的不同表现方式,并指出:应根据不同领域的特点,支持幼儿主动学习。案例《洗手四部曲》中的教师通过体验、游戏、疾病归因、环境暗示与巩固等方式,有效地激发和促进了幼儿健康行为的主动选择与学习。《打人之后》这一案例以幼儿人际交往中的争执事件为背景,生动地展示了促进幼儿主动建构适宜交往策略的教育过程。

第五单元,反思、改进教与学的行为。就如何反思和改进教学行为以促进幼儿发展进行了阐述。在《玩偶进行曲》这一案例中,教师重点反思了同一教育教学内容在不同情况下的适宜性与挑战性。健康教育案例《整齐便利小柜格》体现出了一种反思思路,即在发现、思考、尝试实践的循环往复中总结出有效策略。作者希望我们广大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应养成反思的意识,学习反思的基本方法,通过有效反思促进幼儿主动学习、有效发展,促进自身专业的主动而持续的发展,促进自我价值的充分实现。

体育教学案例及反思范文第3篇

【关键词】幼儿教育;案例分析;发展

进入21世纪的十年来,我国经济不断发展,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国家的发展越来越依靠于人才,重视教育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早期教育的问题。广大家长已经不再是仅仅要求孩子在幼儿园中得到全面的照顾,而是迫切希望孩子能受到良好的早期教育。

在新的幼儿教育要求下,我们的幼儿教育者要不断地创新幼儿教育的工作方式,提升工作能力,正确认识教育案例并开展教育案例分析工作是一条最直接、最科学的途径。

一、教育案例发展及认识

案例和案例研究是个泊来品,最早被运用于哈佛法学院,后来依次被运用于哈佛医学院、商学院和教育学院。20世纪初,案例研究思想就已经使西方的教师教育得益匪浅。跨入新世纪后,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深入尤其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推进,案例的价值已经愈来愈为我们所认识,案例及案例研究已经渐渐成为我国教育理论与实践领域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对于案例的定义,各国学者对其的理解各不相同,劳伦斯将案例定义为一个复杂情景的记录;汉森则愿意把案例说成是对真实事件的描写,能引起大家的思考和争论,且富有启发性;理查特却认为教学案例描述的是教学实践以丰富的叙述形式,展示了一些包含有教师和学生的典型的故事。我国学者顾泠沅认为,“案例是指包含有某些决策或问题的教学故事,这些故事反映了典型的教学思考力水平”。[1]综合各家之言,现阶段大家比较公认的教育案例的定义是在真实的教育教学情境中发生的典型事件,是围绕事件而展开的故事,是对事件的描述。所以用三个词语可以来简单归纳教育案例:事件、故事与描述。针对以上定义,我们来具体讲一讲一个教育案例应该具备哪些特点:

1、真实性:教育案例讲述的是已经完成的教育事件,表现的是真实事件的重要的实践意义,绝不可以是杜撰出来的虚假的事件。

2、故事性:教育案例重新关注教师自己的亲身经历,不仅把自己摆进去,也要把幼儿摆进去,而且把写作的对象从知识事件转换为人的事件,是人与知识打交道或人与人打交道时发生的某个故事。

3、价值性:教育案例描述的故事内蕴丰富,具有教育研究价值。一个案例,无论其事件的大小,都应当蕴涵丰富,能引起大家的思考和争论,给人许多十分有益的启示。[2]

因此,只有具备了以上三个特点的教育案例,才是一个合格的教育案例,只有理解了什么是合格的教育案例,才能真正地通过教育案例的研究得到促进教学的效果。

二、教育案例研究的认识

教育案例研究,是指教师把平时在教育教学中发生的事件以案例的形式予以呈现,通过分析、研究、探讨的一系列思维加工过程,促成问题的解决和成功经验分享的研究方法。具体而言,就是教师以课堂教学、班级管理、幼儿教育、人际交往等方面遇到的问题作为研究内容,通过查阅有关文献资料、访谈、观察等方法收集数据,进行全面、深人、细致的分析研究,形成含有问题及问题解决方法的案例,再通过研究及探讨,获得教育的新经验,概括教育的新方法,启迪教育的新思想,提升教育的新理念。教育案例研究的实质是对教育事件现象的解释,是对已有教育实践的理性开掘和理论解释。

同样的,针对教育案例研究的理解,教育案例研究也具有几个重要的特点:

1、案例研究是质化研究的一种方法,研究者在研究开始之前一般没有理论假设,而是带着研究问题,直接从原始资料中归纳出概念和命题,然后再上升到理论,从中寻找带有一般性的教育规律。

2、案例研究强调在自然情境中收集第一手资料,完全体现研究的开放性。这就要求研究者走向田野,走入活动和课堂,走近教师和幼儿,通过实地考察、亲身体验、访谈交流等,了解在“自然、真实的情境”中到底发生了什么事、为什么会发生、产生了什么后果以及当事人对此的感受和看法,并且在甄别和筛选资料时,要做到客观、中立、真实地再现事实,不能有某种期待和偏向。

3、对资料的分析以归纳法为主。案例研究要求研究者花费大量的时间去收集各方面的资料,而事前并不考虑哪些资料是重要的、哪些资料是无关紧要的、哪些资料将是研究假设的佐证等问题,研究的结论是随资料的收集而逐步明朗化的。案例研究是一个自下而上的动态过程,在整个研究过程中,研究者逐步归纳概括出一般概念,从而获得对研究现象的深刻认识,并从中建构理论。[3]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说,案例研究是自然的,它是真实的教育教学工作与思维研究相结合的结果,可以用于解决教育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典型问题,通过观察与反思、合作与交流,以求调整与改进现有的教育教学行为,对教师的时间做出指导;案例研究是开放的,案例提供的是真实事件,同样的事件在不同的教学情境下可以得到不同的分析结果,在相同的背景下因为参与者的着重点不同可以做出不同的分析,就是说允许每一个人对案例的分析、研究和解释有其独到的见解。

三、教育案例研究的在幼儿教育工作中开展的意义

基于目前社会对幼儿教育要求不断提升的形势和教师自身专业成长的需要,幼儿教师开展教育案例研究有很大的必要性。一方面,现阶段,素质教育成为我国幼儿教育的新的发展要求,给广大幼儿教师提出了重大的机遇和挑战,它需要教师进行角色转型,通过在实践中的不断研究,更新教育教学观念、调整认知与能力结构、提高分析与解决日常教育过程中不断出现的新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对于教师自身专业发展来说,在教师的本体性知识和条件性知识达到一定基础后,实践性知识对于进一步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这类知识的获得,因为其特有的个体性、情境性、开放性和探索性特征,要求教师通过自我实践的反思、研究和训练才能拥有。具体地说,教师进行教育案例研究有以下作用:

1、通过案例研究,教师可以清晰地了解自己的教育教学过程。对于在教学过程所产生的教学方法,可以做到及时的记录和整理,时间一长,那么则为案例分析积累了很多好的素材;同时,教师在教育过程中会遇到一些问题,教师能及时记录,提出自己的见解,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那么这些见解和方法则是我们常常无法利用的隐性知识,如此则促进了教师隐性知识的显性化。

2、通过案例研究,教师可以更深刻认识到自己工作中的重点和难点。案例研究可以促使教师对平时工作中的“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等问题做有意识地探索,及时梳理出工作中的问题并加以澄清。这样的方式无论是对自己今后开展工作还是对其他老师判断工作的重、难点都有极大的帮助。

3、通过案例研究,教师间可以加强沟通,彼此帮助,分享经验,共同发展;并且有利于幼儿教师将先进的教育理念落实在具体的教育行为之中。通过交流,教师一方面能从案例中发现自身的不足以便不断改进,另一方面,也会在不知不觉中提升自己的能力,获取更多的直面教育教学实践的研究经验。

4、通过案例研究,教师可以进一步增强自己的研究能力和观察能力,更易于寻找到基于自己实践之上的理论假设,还可能总结出一些新的教育理论。另外,教师的教育案例可以作为教育理论工作者的宝贵资料,为理论到实践架起了一座桥梁,从而可以避免目前理论界关于教育研究从理论到理论的弊端,进而可以克服研究者和实践工作者之间的距离,以利于幼儿教育的整体发展。

5、案例研究是一个从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一过程使得教师可以获得新的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自我探索的学习能力的同时,他们培养了更坚定的意志以及更强的求知欲,这样他们将可以萌发出更多的想法,达到案例的不断创新,而这一点,将帮助教师突破瓶颈通向教师专业发展更高的境界。[4-5]

总之,每一个幼儿园教师都应当明确教育案例研究对于促进幼儿教育发展的价值,切忌为写而写,更不能是为了完成任务而写。总之,只有认真开展教育案例研究工作,促进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才可以进一步的提高幼儿教育的质量,满足社会对幼儿教育的要求。

四、如何开展教育案例研究

在充分的理解了教育案例与教育案例研究的定义,并且能充分的认识到教育案例的价值后,我们来探讨一下如何能够很好地完成教育案例研究。

(一)、教育案例研究的基本思路是把教学过程中真实发生的情景和处理后所受到的效果如实记录下来,构成案例的主题、背景及问题,然后围绕问题进行思考与讨论,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或者提出新的教学理念,最终形成教育案例。总的来说,教育案例研究的撰写要经过以下四个阶段。

1、前期准备阶段该阶段要求研究者了解当前教育改革的方向以及当前教育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自己在教育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通过相关的调研以及老师之间的研讨初步确定案例的研究目标、研究任务和案例的体例、类型、结构等。

2、收集材料阶段收集充分的案例材料是教育案例研究的基础,在做好了相关的前期准备工作后,研究者可以通过观察、访谈、调察以及查阅文献资料的方法来捕捉最真实的案例材料。

3、分析研究阶段该阶段要求研究者围绕案例材料作多角度、全方位的解读。它可以是教师个体对案例材料的反思,也可以采用集体讨论(如教研活动)的方法共同研究。研究时尤其要注意对教育活动作整体的考察和深层次的分析,以对资料进行理性的分析,从中探索造成某种特殊状况的原因。理论分析阶段可采用两种不同的方式展开:一是主观--客观分析,从主客观两方面寻找问题的症结所在;二是现状--过程--背景分析,从现状分析追溯其形成发展过程,并讨论过程和现状的动态的因果关系,进一步分析过程发生的背景因素,从而挖掘出收集材料的真正价值。必要时案例研究还可以进行文献分析,即通过查阅文献资料,从过去和现在的有关研究成果中受到启发,从中找到支持自己案例研究的理论依据,以增强案例分析的说服力。该阶段最好采用集体研讨的方式,以求能形成一份有价值的案例。[5-6]

4、形成案例阶段。在对案例作多角度研究分析的基础上,可按一定的结构进行表达,形成教育案例。

(二)、教育案例撰写的基本要素一般由主题、背景、案例问题、情境与细节描述、教育结果以及思考与讨论六个部分组成。各部分的主要要点包括:[7]

1、主题:本案例的核心,到底想反映什么问题,应该从最有收获及能引人思考的角度确定主题。

2、背景:案例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等基本情况,如也可描述存在哪些问题以及研究方法。

3、案例问题:是指能够阐述案例的主题,揭示困惑,链接有关理论,启发读者的反思的问题。

4、情境与细节描述:环绕主题,对原始材料进行筛选,剪裁情节,有针对性地描写特定的内容,把能突出问题的细节写清楚,做到引人思考。描述的形式可以是真实教育及生活过程中的对话,也可以是一个引人思考的故事。案例描述不能杜撰,它应来源于教师曾经面对的问题及真实的教学经验,总之要保证案例描述能够围绕主题并凸显出问题的关键。

5、教育结果:教育措施的课堂效果,包括幼儿的和自己的感受等。

6、思考与讨论:主要是运用教育理论对案例作多角度的分析解读,回归到教育基础理论层面,是教育案例研究成败的关键。

在具体撰写教育案例时,其结构可以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如:“事实描述+点评”、“全程描述+反思"”、“问题+描述+点评”等。但不管采用何种形式,都必须要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理、求真务实、小中见大”。需要指出的是,案例研究从发现研究问题到解释研究的发现,并不是那么步骤分明、循序渐进的,而是一个周而复始的循环过程。其研究步骤可非常操作化地表述为: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拟定计划--搜集资料--分析资料--批判与修正--试行与检验--搜集资料……撰写案例研究报告。

五、教育案例研究与幼儿教育发展

在幼儿素质教育日益得到大家的重视的背景下,在社会对幼儿教育提出更高的期望时,我们幼儿教育发展应当着重于幼儿生长发育的年龄特征,着重于家庭和社会对幼儿成长发展的影响,然而这些正是我们幼儿教育的空缺所在,因此,为了能够更好地促进幼儿教育的发展,能达到社会对幼儿教育以及幼儿教育工作者的期望,我们应当充分认识并且重视幼儿教育案例分析对于我们幼儿教育工作者的能力水平的提升以及幼儿教育的发展所起到的举足轻重的作用,认真的开展教育案例研究,以求提高教育案例研究的实效。

要提高教育案例研究的实效,我们每一名一线教师在案例材料的收集以及更好的教育理念的提炼上具有更好的环境,因此我们一线幼儿教师就应当利用这一条件,更好的开展教育案例分析工作,努力理解教育案例及案例分析,按照案例分析的要求来认真挖掘出教育过程中对幼儿教育的快速发展有促进的案例,完成研究,以提炼出更多的教育理论及方式方法。

希望每一个一线教育者能够努力做到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需要教育者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和较强的思辩能力,善于在实际工作中捕捉各种有效信息、获取案例素材,并从素材中发现问题并把握问题的实质。其次,要有一定的教育理论素养,只有联系教育理论对发现问题不断进行思辩和探讨,才能揭示问题的本质。相信大家在重视案例分析并且努力提升个人的洞察思辨力及教育理论素养后,对于幼儿教育的发展将会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蔡守龙.走向教育案例研究_兼论新一轮课程改革实验区的教育科研[Z].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

[2]顾明娟.浅谈教育案例和教育案例的研究[Z].教育理论.2011

[3]黄娟娟.教育案例与案例研究_案例教学[Z].学前教育研究.2003

[4]唐协辉.教育案例研究促进教师专业发展[Z].教师之友.2005

[5]洪飞.教育案例研究_教师专业成长的阶梯[Z].革新实践.2004

体育教学案例及反思范文第4篇

关键词:教育管理学;案例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4107(2014)04-0016-02

作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近年来案例教学在教育管理学实践教学中应用甚广,既得到广大教育实践者的认可和推崇,更受到学习者的喜爱和好评。那么,案例教学有哪些与众不同的特点?它在教育管理学实际应用中都有哪些实践模式?应用这些模式应注意哪些问题?这是许多教育管理学科的工作者必须弄清楚的问题,也是本文研究的逻辑起点。

一、案例教学的特点

案例教学是指教师根据教学活动中课堂教学的目的和要求,紧密围绕课程内容选取真实典型的案例,通过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讨论和交流,加深学生对所学课程基本概念和原理的理解,从而提升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它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其特点主要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

(一)案例教学具有师生双向交流而非单向传递的价值取向

案例教学是教师以教学案例为载体,通过设置一系列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相互讨论交流,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解决教育实践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提高学生的判断、决策、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能够通过“在恰当的时候、以恰当的方式、对恰当的人、提出恰当的问题”来调动所有学生的参与热情[1]。

(二)案例教学具有以学生为中心而非被动接受的价值取向

学生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是教师时时应该关注的中心。无论在案例的精选、情境的设置、问题的呈现、讨论的方式、内容的剖析、结论的达成等方面,都应给予学生充分的参与权、选择权和决策权。

(三)案例教学具有即时性知识而非规律性知识的价值取向

在案例教学中,案例的选择可谓重中之重,高质量即时性的案例是实施有效案例教学的根本和保障。随着知识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新知识、新技术、新思想、新理念日新月异,甚至瞬息万变。

(四)课堂氛围具有合作反思而非被动服从的价值取向

案例教学作为新型教学方法,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具有真实性、情境性、问题性,重视实践生成,能够通过直观、生动、形象具有吸引力的案例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反思意识和探索精神。

二、教育管理学案例教学模式分类及其适用性

案例教学具有情境性、开放性、实践性和应用性等特点,在教育管理学等学科领域被广泛采用。笔者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将案例教学模式从以下三个视角进行划分。

(一)按案例不同的呈现模式划分

案例教学过程中,为了更好地呈现案例和发挥案例的独特优势,案例的呈现模式是不同的,可以概括为以下三种类型。

1.先案后理型。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PPT或书面材料向学生出示案例,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阅读案例、分析案例,并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归纳出相关的教育管理原理[2]。这种案例教学模式是教育管理学中最为常用的一种,教师通过引导学生一步步从实践分析走向理论归纳,在构筑知识体系结构的同时,增强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先案后理型案例教学模式非常适合教育管理学的学科性质,通过真实的案例呈现,将知识原理贯穿其中,引导学生灵活运用,总结反思。

2.先理后案型。即教师在案例导入环节先讲解教育管理的原理,再出示相关的案例,运用有关的原理来分析这些案例,用相关原理来解释和论证这些实际事件中存在的问题。这种教学模式是在提升学生理论素养的同时,增强学生的专业分析能力。

3.案理同步型。即教师在展示案例的过程中,根据教育管理原理知识体系进行分阶段、分层次地解析案例。这种综合性案例,对案例进行分阶段地剖析,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向学生展示分析案例应有的逻辑推理能力和逻辑分析步骤。

(二)按案例不同的教学目的划分

案例教学过程中,为了实现不同的教学目的,产生预期不同的教学效果,可将案例教学划分为以下两种类型。

1.即时型案例教学模式。即时型案例,顾名思义就是指案例发生时间的当前性,可能是刚刚发生的事例,也可能是正在发生的事例。即时型案例教学模式就是将即时型案例发生地负责人以特邀嘉宾身份请进课堂,并参与课堂教学的一种教学模式[3]。为的是让师生共同占有第一手信息资料,并且能够与案例的当事人面对面交流和讨论,做出合理正确的价值判断和决策。众所周知,案例教学中案例的选择是影响教学质量和效果的重要因素,即时、新颖、典型的案例不仅会引起学生的兴趣与关注,更有利于充分论证教育管理相关理论,开拓学生视野,使学生仿佛置身于真实的案例环境中。

2.应用型案例教学模式。应用型案例教学主要基于学生学习时间少,没有大块时间进行集中教学的特点,可以通过网络进行应用型案例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自主性,确保实现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的[4]。应用型案例教学由于教学环境和手段的特殊性,学生可以随时参与其中,自主性、灵活性比较强。开放式的教学方式能够更好地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对于培养服务、管理领域的人才十分必要。

(三)按案例不同的研究目的划分

案例教学过程中,为了丰富学生的实践经验,同时拓展学生的学术视野,可将案例教学划分为以下两种类型。

1.经验型案例教学模式。一个案例往往就是一个实际情境的描述。教学一线教师常常会利用自身丰富的实践经验来解决课堂教学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并以案例形式在课堂教学中呈现。这种经验型案例教学不仅可提供真实例证和情境,为其他教育工作者提供借鉴,而且是教育培训、个人教学反思的有效途径[5]。在教育管理学课堂教学中,借助这种经验型案例教学,对于教师关注教育细节,注重身边教育事态的发展,及时反思和探究教育热点问题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和激励作用。

2.学术型案例教学模式。学术型案例教学适用于研究“怎么样”和“为什么”的问题类型,研究对象通常是目前正在发生的事件。这种教学模式通常为教育领域专业科研人员所撰写,主要用以解释发生在真实生活中复杂的案例事件。这种模式类型可以充分体现学术型案例教学与其他教学方法的区别所在。教育管理学集管理学和教育学双重学科属性于一身,具有科学性和价值性、专业性和复杂性等多种特点。

三、案例教学在教育管理学实践中运用需要注意的问题

案例教学在教育管理学实践中被广泛应用,深受研究者与一线教师和学生的青睐。为了进一步推动案例教学走向更为严谨、规范的发展道路,我们认为案例教学在教育管理学实践中运用需要注意以下问题。

(一)案例教学实施前需要注意的问题

1.精心准备,提升案例质量。教育管理学任课教师在课前准备时,案例的精选是最重要的一部分。首先,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认知水平,选择符合学生学习需要和能够接受的相关案例。其次,案例所要表达的概念、原理和思想是学生能够理解和把握的,能够通过案例引发学生的思考,增强课堂互动性,在教师的引导下,为学生提供更开阔的思路和空间。

2.针对弱点,加强教师培训。案例教学作为近些年新兴的教学方法,对于研究者和一线教师来说还不能完全运用自如。为了应对案例撰写、案例分析、案例评价所提出的新要求,必须针对不同弱项,加强对教师相关知识与技能的培训,使他们更新教育观念,迅速掌握并灵活运用从事案例教学所需要的各项技能。

(二)案例教学实施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案例教学虽然在研究性质上属于实证研究,但并没有实验、计算等依据来提供精确的数字和指标,必须借助教师的判断和解释,这样就避免不了会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教师会不由自主地根据自身学科背景、教学经验和对事物不同的见解来得出最终结论。在讲授过程中,为了避免学生抓不住案例重点,分析问题天马行空、离题万里,教师必须在讲解案例前把涉及本案例的主要理论知识点简明扼要地讲解清楚,再指导学生如何运用。还要正确处理好案例教学应用过程中的新型师生互动关系,教师要能够接受与自己观点不一、视角不同的学生,要允许学生对教师的看法提出反对的意见,始终将考察和训练学生的思维作为课堂任务的第一要务。

(二)案例实施过程后需要注意的问题

叶澜教授曾经指出:“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可能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教学反思有可能成为名师。”[6]因此,教学反思无论是在传统教学法还是案例教学法中都至关重要。教师在案例教学过程中,要悉心观察、监控和判断学生的反应与自己的教学设计环节是否吻合,从而在课后进行适当调整和完善,将案例教学过程不断推向更高的层次。课后反思不仅是推动课堂教学完善的过程,更是促进教师成长和反思的过程,通过总结经验和教训,为今后的教学再设计提供指导和参考。

参考文献:

[1]刘建新,卢厚清.案例教学法的起源、特点与应用研究[J].南京工程学院学报,2011,(3).

[2]肖庆华.案例教学法在教育管理教学中的运用[J].经济研究导刊,2012,(18).

[3]郭文臣.即时型案例教学模式探析[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7).

[4]丁荣荣.“应用型案例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赤峰学院学报,2010,(4).

[5]王攀攀.案例研究及其在教育领域的应用[J].教育研究与评论:中学教育教学,2011,(2).

[6]罗景静.在案例教学中开展教学反思[J].科技创新导报,2009,(25).

收稿日期:2013-11-20

体育教学案例及反思范文第5篇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教师的专业成长已成为实施新课程的瓶颈,那么如何促进新理念转变为教师的教学行为?是日前课程改革中亟待解决的一个关键问题。而案例教学是通过典型案例呈现出实际工作的情境,通过对案例的分析和讨论,使受训者能更有效地接受新的观点和理念、提高行为技能、改进内隐决策、增进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案例则是课堂中真实的故事,是教师在实际教学中的困惑,足以引发教师思考和讨论的事件,又解析某一教育理论。因此,无论是案例教学还是教学案例关注的是学校、师生、教学问题的解决,它可以激发教师对实践问题作出多样化的理论解读,促使教师在交流、碰撞中,相互学习、借鉴、提高,对促进教师专业化的成长都具有诸多价值和功能,它是理论联系实际的中介和桥梁,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途径、教学相长的阶梯。

二、研究的目标

1.通过案例学习,促进每一位教师研究自己的教学策略和行为,分享其成长的经验,积累反思的素材,在实践反思中调整、改进自己的教学策略和行为,提高课堂教学的技能。 2.运用案例教学,把接受式培训导向参与式培训,在分析案例、情景模拟、角色换位、集体讨论、多角度思考、交互式讨论、开放式探究的过程中,加强教师的能力建设。3.记载教学过程中发生的故事,提升文字功底,积累教学经验。

三、研究主要内容

1、目前教师专业水平现状的剖析,及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措施和对策;2、探索案例特性,案例学习与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密切关系及作用;3、探讨如何撰写案例和案例教学,“解读”不同教师的教学实践;4、寻求精选、分析、拓展、研究案例教学的方式,有效促进教师的观察分析、文字记录、理论水平等专业能力的提高。

四、课题研究的方法

以本园A、B教研组为研究基地,行动研究法为侧重点,采用调查法、经验总结法、研讨法、个案法等多种方法综合进行。

五、课题实施步骤

第一阶段(2006、6-2007、7):选题、制定研究方案;开题;完成本课题的组织工作;开展园本案例的学习,培训,通过讲座、座谈、教研组研讨活动等多种形式,使教师对课题新理念能融会贯通,增强教师的的研究意识、整体意识、创新意识和教研信心。

第二阶段(2007、9―2008、7):精选典型案例,通过分析案例、交互式讨论、开放式探究、案例教学,使教师对教育行为进行观察、分析、诊断及多维度的解读,将具体的教育行为与教育理论联系起来一并思考,从中加深对教育理论的理解,反过来指导教育实践。

第三阶段(2008、9―2009、7):根据每一个教师的现有专业水平和个性化学习需要,适时、适宜地开展教学案例的撰写和研讨活动,反思自我教学行为背后的教育理念,“解读”不同教师的教学实践,有效促进教师的观察分析、文字记录、理论水平等专业能力的提高。

第四阶段:(2009、9―2009、12):以多种形式与方式进行课题成果展示,介绍经验,推广、汇编优秀的典型案例,整理教研活动实录,撰写结题报告,做好结题有关工作

六、研究结果和分析

(一)领悟案例的内涵,促进教师专业化的成长

观念是行为的先导,理论是实践的依据。观念的转变起始于头脑中原有的认识与新理论之间的矛盾,理论的学习引发了教师原有认识与新观念之间的矛盾,而矛盾解决的过程就是观念转变与认识提高的过程。

案例学习与教师专业化成长有着密切关系和作用,能有效促进教师的观察分析、文字记录、理论水平等专业能力的提高。感悟到案例研究的意义:1.案例研究可以分享教师实践的智慧。优秀教师的实践智慧通过案例来传递;全校同伴的经验,通过案例来分享;教师、专家“实践共同体”以案例为载体对话与交流。2.案例研究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途径、教学相长的阶梯。教学案例是教师专业知识结构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教学案例为教师提供了在典型情境中应对的策略、理论联系实际的中介。3.从案例研究中发展教师的自我反思能力。案例研究是教师研究特有的话语系统; 案例研究是教师实践反思的最好形式,教师正是从案例中感悟理念,学会方法,学会从多角度来观察事物思考问题。

(二)精选名师典型优秀案例,结合本园实践,组织教师研究,促进教师再学习再提高

1.以研讨为主导,交流、反思融于教学实践中。

精选名师典型优秀的教学案例,并汇编成册,教研组组织教师教研活动时,组织教师专门学习。从而促进了每一个教师研究自己的教学策略和行为,分享他人成长的经验,积累反思的素材,在实践反思中自觉调整、改进自己的教学策略和行为,提高课堂教学的技能。

2.“观课”,研究、借鉴他人的优秀案例。“观课”在很大程度上与我们常说的“听课”类似。传统的听课目的比较单一,而且听课之后几乎没有什么评论。而观课作为一种教育研究范式,注重在教研活动中提倡合作、互助、共享意识采用不同的形式,加强教师间的专业切磋、协调与合作。

3.在研讨――实践――评议――反思的循环过程中,为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搭建了平台。06年的9月到现在,我们采用了“案例教学”、同课异构的“一课三研”等方式,通过提出问题――学习理论――现场教学与探析――认识提升等研讨程序,引领老师们把研究和实践的过程变成自我学习和思考的过程。

(三)研究自己的教学活动,提炼和积累有价值的案例

教学案例是课堂中真实的故事,是教师在实际教学中的困惑,是足以引发教师思考和讨论的事件,是蕴含着教育理论的典型事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