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农村小学教师论文

农村小学教师论文

农村小学教师论文

农村小学教师论文范文第1篇

【论文摘要】现行新农村小学教育中新农村教师的角色活动不可避免地受到经济发展水平、社会思潮和政府现行政策的影响,当前各教育行政管理部门要用现代激励理论,建立“政策激励、导向激励、引力激励”的激励机制,进一步激励新农村小学教师继续扎根新农村小学教育。

我国是个农业大国,农业人口约占我国总人口的3/4,新农村教育对我国教育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目前我国正处在剧烈的社会转型时期,新农村教师的角色活动不可避免地会受到经济发展水平、社会思潮和政府现行政策的影响,从而表现出激烈的角色冲突。解决这些角色冲突的首选途径是建立合理有效的激励机制。

一、建立新农村小学教师教育激励机制的必要性

一般认为,社会角色是处于一定社会地位的个体,根据社会的客观期望,借助自己的主观能力适应社会环境所表现出来的行为模式。它是人们对具有特定身份的人的一种行为期望,是构成社会群体或组织的基础。新农村小学教师作为基层教育工作者,当她(他)们不能满足社会角色要求或期待而造成的内心或者情感的矛盾与冲突时,角色冲突就产生了。这些角色冲~突主要有以下四种:

首先是新农村小学教师辛勤劳动与工资待遇的冲突。这是新农村小学教师角色冲突中最核心的、最基本的冲突。对任何社会职业而言,劳动价值决定劳动报酬,新农村小学教育对社会发展的重大意义和作用要求新农村小学教师及其职业劳动应有相对高的报酬和待遇。新农村小学教师弃教现象严重,弃教的教师不是不热爱教育事业,而是物价高、待遇低。教师弃教的直接后果是师资力量缺乏,教学质量下降,升学率低,学生缺乏管教、厌学弃学,等等。

其次,教员与家庭成员的冲突。新农村小学教师大部分都有责任田,作为教师,他们要教书育人,为人师表;作为新农村家庭成员,他们又要种田。尤其是农忙时节,常常是顾了家里影响了学校,顾了学校影响了家里。由于工资低,劳动复杂,为家庭所做的贡献比较小,教师们的自我评价和社会对他们的评价不一致,最光荣、最神圣的农*,Ttb学教师则是新农村中最贫困的,被“穷”字压得最没有信心、最没有自豪感的一个群体,并且连及家庭成员。

再次,新农村人口素质低下与教师弱势群体的冲突。在所有职业中,教师对于他所处的机构控制性是最低的。加之部分农民素质不高,一些新农村干部工作方法简单粗暴,在对待新农村小学教师的诸多问题上,受短期思维和短期行为的影响,出现一些轻侮教师的行为。作为弱势群体的新农村小学教师,对这些情况缺乏主动权和控制权,其权利又得不到可靠的保障,劳动得不到社会的承认,找不到自尊心和荣誊感,反而会有失落感和屈辱感。

另外,还有教师心理认知失调的冲突。一般来说,社会中的主体都将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归因。所谓归因,就是人们对自己或他人的外在行为表现的因果关系作出解释和作出推论的过程。在社会转型时期新农村小学教师对自己的教师角色归因将会出现不协调的情况。教师如将自己的辛苦努力归因为自己将得到较高的报酬认知因素才可能是一致的,可是现实中教师工资并不高;若将自己教书育人辛勤工作归因为将受到社会和人们的尊重认知元素之间也是协调的。关键在于教师既没有较高的工资,社会上也尚未真正形成尊师重教的风气。这样一来,教师就会出现认知失调,即为自己的行为找不到合适的理由,而处于心理上迷茫的状态。以上冲突如果不在一种行之有效的机制引导下进行转化,势必对新农村教育产生强烈的冲击。

二、建立新农村小学教师教育激励机制的主要途径

应合理运用现代激励理论,建立“政策激励、导向激励、引力激励”的新农村小学教师教育激励机制,具体可以通过以下四种途径实行:

一)深入了解新农村小学教师的各种需要

新农村小学教师同其他人一样,积极的心理源泉来自他们的需要。学校领导者必须深入了解分析新农村小学教师的各种需要,根据他们需要的特点和需要动机发生发展的规律,对他们进行正确的动机诱导,满足他们正当的需要,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激励他们的积极性。

新农村小学教师除了具有一般人的需要外,还有其自身的需求特点,这是由教师的职业地位和他们的教育工作这个客观条件决定的。教师运用知识进行创造性劳动的比重很大,他们劳动的积极性,主要是依靠他们的自觉性,单纯采用管理一般体力劳动者的方法法去管理教师是不行的,而如何激发他们自觉性则显得尤为重要。

笔者就我国新农村小学教师的需要结构已开展过一些调查,初步认为有以下需要:第一,社会生活需要。包括社会需要,集体关系需要,相互尊重和帮助等政治进步的需要;第二,工作学习需要。包括工作需要(如希望有较好的工作条件和作出工作成绩),尊重和荣誉的需要(如希望得到学校的重视等);第三,生活福利需要。包括基本生活需要,子女教育就业的需要和文艺体育活动的需要。

在新农村小学教师的需要中,发挥才能乃是一种极为重要的需要。学校领导者创造条件使教师在这方面的需要得到满足,对于激发他们的积极性,搞好教育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学校领导对教师的管理,应该做到“知人善任”,用其所长,避其所短,使他们的才能与工作安排之问有个最佳的搭配。

(二)增加教育投入,提高新农村小学教师待遇

教育投入的具体指标反映了一个国家教育在社会发展战略中的地位,与全社会的教育意识息息相关,只有把新农村教育放到国家富强和经济振兴的高度上来,切实增加对教育的投入,才有可能提高新农村小学教师的地位和待遇。新农村小学教师地位提高的关键在于增加对新农村教育的投资。对新农村小学教师而言,当务之急是切实提高新农村小学教师工资待遇,并制定切实可行的保障制度,杜绝新农村教育中的“白条”现象。

(三)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相结合

在实行激励机制的过程中必须充分体现物质奖励对激励新农村小学教师积极性的重要作用。学校科学地实行“多劳多得”的分配原则,才能调动教师的积极性。要注意教师工作质量的考核和评定。这种考核和评定,包括对教师工作成绩的认可和赞许,一方面带有精神鼓励的作用;另一方面又为正常的职称评定、提升和其它物质奖励提供了客观依据。

精神鼓励对激励新农村小学教师积极性的作用同样不容忽视。一般来说,作为知识分子中的教师,精神需要比物质需要显得更为重要。因此,学校领导者要关心和尊重教师,对他们工作成绩多肯定、表扬,提供学习进修的机会和条件,安排具有竞争性的任务,吸收先进教师入党,等等,所有这些都能起到满足教师精神需要的作用,使他们在精神上得到安慰和鼓舞。:

(四)正确处理新农村小学教师的心理挫伤

心理挫伤一般有客观上的也有主观上的。客观原因包括政治上得不到信任,工作上不受重视,组织问题长期不能解决,生活困难得不到妥善安排和照顾,人际关系紧张及突如其来的遭遇等;主观原因包括个人需要与学校集体利益矛盾,能力与任务之间不相适应,性格软弱,缺乏抗挫折耐性等。

农村小学教师论文范文第2篇

受到农村自身条件的限制,农村英语教师获得学习和培训进修的机会很少,教学能力、业务素质相对较弱。一些教师未经过正规训练,语言技能较弱,加之夹杂乡音,而且专业基本功不扎实,又缺乏教学经验。从教师的英语口语到课堂教学的组织,从对教学规律的把握到对教材的理解,从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到,都相对滞后。这样,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因此,要加大培训的力度,不断提高农村英语教师素质。首先,教育主管部门、学校要加大投入,创造条件,开展培训工作。可以从教师自学和集中培训两个角度开展培训。集中培训应结合当地实际,有计划、有目的地定期举办,可以利用双休日、寒暑假进行,这样,广大教师有时间有精力参加学习。针对农村学校的特点,农村小学英语教师的自学是一种自我培训,可以有效提高自身素质。坚持学习有关的英语专业知识,阅读相关的英语报刊、英语学科教育理论书籍,收听收看英语节目,都可以促进自己知识的不断更新,能力的不断提高。另外,要学习新课标、新理念,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在先进理念的指导下,精心备课,钻研教材,吃透教材。

2开展教研,以活动促发展

教师的工作的性质决定了教师既要具有过强的学科知识,又要具有较强的学科教学能力。一名优秀的教师不仅学术根底要深厚,学术视野要广阔,还要与时俱进,不断更新知识,把握教育发展动态,又要了解学生发展的规律,形成教育技巧、教学智慧。这就需要教师不断学习,不断提升自身素质。然而,现在大多农村小学在英语教师师资严重不足,教学设备落后,教师教学和提高业务的积极性不高,仅满足于按部就班进行课本教学。学校缺少教学活动,缺少教研氛围,教师缺乏业务进修的自觉性。因此,提高农村英语教师素质,不仅仅要加大培训力度,还要通过开展教学活动,调动老师的积极性,促进其在活动中学习、交流、反思、提升。促使教师在发展方向上由经验型向科研型转化。如,开展教研会议、说课交流、年组教研、评课、汇报课、新秀课等,通过教学活动激发教师的学习热情、责任感、上进心,在活动中营造良好的教研氛围,在活动中提升教学水平。另外,在现有的条件下,可以与城市学校联谊,让校际之间、教师之间进行强弱结对互补,通过传、帮、带、研等形式共同提高。

3加强管理,在评价中激励教师

农村小学教师论文范文第3篇

师范教育缺失了关于农村教育这一课,师范生缺失服务于农村教育的基本素质与专业技能,要想从根本上改变农村基础教育必然要从源头抓起,从改革现行的师范教育入手,学术研究成果转化为教学改革实践的尝试“农村基础教育理论与实践”这项教学改革,是以重庆农村教育发展研究所多年来的学术研究成果为基础,将科研成果运用于高等师范教育改革服务于社会的尝试。研究所近年来主持完成了四项农村教育方面的国家项目(其中三项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一项教育部规划重点课题)及若干项市级研究项目。在《中国教育学刊》等重要刊物上发表了多篇学术成果,在学界产生了较好的影响。任运昌教授的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研究成果曾作为“内参”上报国务院,并获得重庆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等奖;上海《教育发展研究》2006年第8期曾以封面文章推出林健教授的《高等教育应担负起农村教育的文化使命》一文。这些研究为教学改革项目的开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学术支撑。科学研究的目的是服务于社会,促进社会发展。致力于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是教学改革项目的宗旨,也是全体项目成员的初衷。

课程设计思路

(一)整合师范专业的学科教育与职业教育此课程的开设打破现在师范教育中学科教育与职业教育分割的局面(师范专业是一个封闭的课程体系,而职业教育则隶属于大学生政治思想课程毕业前由政工人员讲授)。“农村教育”中的“农村”已不仅是地域的概念,“农村教育”既是专业教育的一部分,又是对学生的职业意识与技能的教育。(二)服务于农村教师职前职后一体化的专业发展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一个完整的过程,职前职后一体化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师范院校应该同时参与教师的职前职后培养培训,课程体系的设计正是根据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着眼于教师职前职后的协调发展。“农村基础教育理论与实践”课程设计的基本理念是提升受教育者从事农村教育的专业发展能力,它既针对职前师范生的入职需要,又服务于职后教师(包括职初教师、经验型教师和专家型教师)的专业发展。不了解职后教师发展规律与需求,师范教育永远不可能真正贴近农村基础教育的实际。而不在职前就培养师范生服务农村基础教育的意识与技能则永远不可能改变农村教师队伍面貌。(三)融高校的国情教育、人文素质教育于农村大教育中近年来,大学生通过“三下乡”等社会实践活动,“三支一扶”、西部计划、大学生村官、志愿者等各种形式服务农村,服务者已远远超出了师范生的范围,他们已经成为改变农村教育现状的一支重要力量。我国是农业大国,多数大学生来自农村。从农村、农业、农民的发展关系到民族现代化进程的意义上讲,“农村基础教育理论与实践”也是一种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和基本的国情教育。对当代城市大学生来说,比技术和专业更重要的是对人类苦难的同情心。要让大学生走近农村,尤其是走近西部贫困地区的农村,走近还未实现温饱的几千万父老乡亲的生活与内心世界,感悟和体会另一种人生,在心中树立起道德理想和人文关怀。

课程改革内容

(一)对传统师范课程体系进行改造1.指导思想:根据农村教师专业发展需要,按照教师培养职前职后一体化的思路改造传统师范教育的课程体系,重在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2.课程体系构架:传统师范教育课程体系以合格的中小学教师为目标;以学科知识的系统掌握为导向改革后的师范教育课程体系以教师的终身发展为目标;以农村教师的专业发展需求为导向(见图2)。3.主要特点:一是加大师范教育课程中教育类课程的比例。传统师范教育课程中教育类课程仅占整个学时的8%左右,明显偏少。二是变过去封闭式的教师教育为开放式的教师教育,目标指向教师(含职前)的终身发展。三是变过去纯学科化的“理论—实践”线性课程安排为“理论—实践—理论”的循环上升式学习模式。改变过去学生到高年级或毕业前才到基层学校见习实习的作法,让学生从大一开始就通过各种形式参加有关农村学校的教育实践活动,带着实践中的问题参与学习。四是变过去师范教育城市化取向为面向农村学校的教育。过去学生在学校的学习、见习、实习等活动皆在城市。要让学生在校期间就直接接触到今后服务的对象———农村学校教育,了解和思考如何服务于农村教育。(二)“农村基础教育理论与实践”课程建构1.课程目标:了解农村基础教育的现状,培养对农村、农业、农民的基本情感,懂得农村基础教育的特点与规律,掌握服务农村基础教育必要的基本技能,帮助学习者寻找一条符合农村基础教育实际又适合自己专业发展的道路。一是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我国农村教师队伍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缺乏一批将农村教育作为“可以成为终身投入的事业”的教师、缺乏具有从事农村教育“专门知识和技能”的教师。二是师范生培养的现状。师范毕业生普遍缺乏对农村教育的深入了解,难以将农村教育作为一种“事业”去投入。同时,传统师范教育中又没有教给学生服务农村教育的专业技能,其结果师范教育培养的学生要么不愿意到农村服务,要么去了以后不知怎样发挥自己的才能最终难以坚持下去。对于来自不同渠道支教的非师范专业的志愿者,由于缺乏严格的师范教育训练,尤其是缺乏对农村基础教育的了解,他们不可能在短时期内成为农村教育的行家,难以真正发挥自己的才能。2.教学大纲:(1)指导思想:一是可读性。结合农村中小学教育改革的实际,选择经典鲜活的案例、农村教育研究的经典文章或论述片断供学习者思考、阅读。二是针对性。针对农村基础教育改革和西部农村,尤其是边远地区、贫困地区农村教育的实际。三是适切性。适应即将服务于农村教育的师范生、不同专业将到农村参加支教等实践活动的大学生和在职进修的不同层次的农村教师。四是开放性。其内容根据农村教育改革发展过程中不断出现的新问题适时调整和增删。(2)教学大纲目录:序,中国农村教育的发展;国外的农村教育;农村教育的性质、功能与目标;农村中小学的教师与学生,农村中小学的教学活动,农村中小学的文化建设,农村基础教育的教育科研;农村中小学的校本教研,农村学校的复式教学,农村寄宿制学校的管理与建设,农村学校留守儿童教育;农村中小学的信息建设与利用等。3.课程内容:课程分为农村基础教育理论与农村基础教育实践两个部分。第一部分适用于所有的大学生以及各类服务于农村教育的人员。以叙述和理论分析为主。第二部分为专题性质,根据阅读对象的不同选择不同的专题讲授。课程按照“基本理论、案例、阅读材料、思考题”的顺序展开。理论部分主要着眼于农村教育相关理论的梳理与介绍,不过分强调理论的系统性。将农村基础教育放到农业文化背景、农村大教育背景和国际视野中审视,看其特殊性与重要意义。分析农村基础教育发展的历史与现状、特点、基本模式与规律。主要着眼于观念、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习者了解农村教育的过去、现在与未来,开阔视野,理清一些认识上的问题。实践部分是课程的重点,以专题的形式讲述。主要结合农村基础教育改革的实际,重点针对农村基础教育中的一些带有普遍性的问题,通过案例的分析,提供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尽可能给学生以操作层面的选择与启示。课程内容呈开放式,主要提供一个基本的理论构架,可根据不同的对象选择不同专题讲授。职前在校生、职初教师、骨干教师讲授的内容各有侧重。

课程价值

(一)适应当前教师教育体制的变化,对师范教育课程体系进行改造的有益探索国家师范教育体制由三级师范改变为二级师范后,原有的中等师范教育被取消了,过去我国农村中小学教师的主要来源就是中等师范,中坚力量也来自中等师范毕业生。几十年的中等师范办学中形成了一整套服务于农村学校教育的培养模式。中等师范被取消后,大量的培养农村教师的任务落在高等师范院校上,而普通高等师范并没有因为服务对象的变化而改变课程体系和培养模式,造成了农村教师培养的尴尬局面。开设“农村基础教育理论与实践”这门课程,是适应师范体制的变化对传统高等师范教育课程体系进行改造的有益探索。(二)改革传统的师范教育模式,在师范教育中强化职业教育的有益尝试师范教育本来就应该是一种职业教育。但是,现在师范院校培养的师范生大多数毕业后并不从事与教育相关的工作已成为不争的事实,能够真正服务于农村学校的毕业生更是少数。因为传统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模式没有改变,即使是教育部重新在六所师大恢复免费师范生制度的效果也不理想。当然,师范生难以安心于农村教育,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传统高等师范教育中专业教育与职业教育严重脱节、师范教育的学科化倾向是造成目前这种局面的重要原因(比较极端的例子是:一些教了若干年书的中小学教师在做函授本科毕业论文时不去反思升华自己教育教学的实践知识,而去网上抄袭研究李白杜甫的文章)。因此,高等师范教育已到非改变传统教育模式不可的时候了。(三)捕捉农村教育的研究成果和前沿信息,对师范教育进行补充与改造多数学生毕业后要进入农村中小学,而课堂上教师传授的东西却如同隔靴搔痒远离农村教育实际,这是现行师范教育的一个弊端。其原因在于教师本身不了解农村教育,课堂上自然不讲农村学生的成长特点与规律,不讲该如何唤醒农村学生的生命记忆与智慧,不讲如何按照农村教育的规律来组织和实施教育教学,也不讲作为农村教师应怎样适应农村教育的生态环境选择适宜于自己的专业发展路径。大学师范教育的课堂上不缺乏理论,缺乏的是来自农村教育的实践知识、最新教改成果和前沿信息。该课程的开设正是基于项目组成员多年田野调查研究的成果。需要说明的是,该课程的开设并非是画地为牢排斥城市教育,相反,它是以代表现代教育方向的城市教育为参照,寻找农村教育的特点与规律,进而达到更好地服务于农村学生成长的目的,能使师范教育更好地发挥服务社会的职能。

农村小学教师论文范文第4篇

>> 浅析农村小学高效课堂的建构 农村小学面临的困境及对策 小学语文高效课堂建构策略研究 小学体育高效课堂建构策略研究 江津农村小学均衡发展的现实困境及对策研究 农村小学教学管理的困境及对策 农村小学留守儿童教育的困境及对策 试论农村小学作文教学的困境及对策 如何建构小学语文的高效课堂 论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建构 小学音乐高效课堂的建构 建构小学数学的高效课堂 浅谈小学英语高效课堂的建构 农村留守老人的养老困境及对策研究 农村义务教育面临的困境及对策研究 农村小学构建数学高效课堂的问题与对策 中职校生态课堂建构的困境与对策 建构小学语文高效课堂 建构小学英语高效课堂 小学数学高效课堂建构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教育 > 农村小学高效课堂建构的困境及对策研究 农村小学高效课堂建构的困境及对策研究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吴陈兵")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摘 要】农村小学受课改的影响,也在积极地进行高效课堂教学实践。但农村小学教师课堂教学少“技术”、缺“技艺”和无“艺术”的现实困境,使高效课堂难以实现。要提高农村小学课堂教学效率,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农村小学教师必须博采众长,坚持知行合一、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关键词】农村小学 高效课堂 课堂艺术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32-0036-02

一 高效课堂的内涵

高效课堂是一种高效的教学思维,是教师基于教学规律、教学原则对教学因素的高效组合,是教师融认知建构和情感激活、价值引导和人格陶冶、教学控制和情景创设为一体,使教与学交感互动、协调平稳推进的高效教学。教师对教学策略的选择和运用与学生的最大发展水平之间具有极大的相关性和一致性,高效课堂是一种理性的课堂,一种精致的教学理想和境界。“高效课堂的本质特征是心系学生、以生为本,是把课堂还给学生,努力创建学生学习的‘学堂’。”

二 农村小学高效课堂建构的现实障碍

目前,农村学校受课改的影响,纷纷踏上课堂教学的改革道路,学习一些改革的成功经验,比如山东杜郎口中学的“三三制”模式、洋思中学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模式以及山东省昌乐二中的“271”模式等高效课堂的实践。但很多农村小学高效课堂的建构并没有取得很大的效果,在形式上,还是追求课本至上、考试至上、教师至上。农村小学高效课堂建构的现实困境是教师课堂教学少“技术”、缺“技艺”、无“艺术”。

1.少“技术”――课堂技术的不足

“所谓课堂技术,就是教学实践者固化、定型、再制造某些优秀课改经验或流程,并扩大其应用范围的课堂思维、行动、观念,是教师在课堂中为达成教学意图而采用的现成技术性手段的总和。”在农村小学,多数教师都是一个人一个班全权负责制。一方面教师课务繁重,另一方面教师能力有限。根据笔者的调查,在很多偏远的地方,农村小学教师对新课改的教学模式、教学思想、教学方式等新理念知之甚少。有的农村老师可能对一些课改概念听说过,但对其内容和意义却是完全不知,有的甚至就不知道什么叫作课改。农村学校的小学老师对新课改并不是没有向往的,但行动是艰难的,一是创新代价大,素质教育在农村基础薄弱,老师一旦抓不好,将面临家长、学校领导的重重批评;二是教师自信度不高,农村教师多半是普师,他们对自身的能力有所怀疑;三是学校领导对课改的热情度不高,没有得到学校领导的支持,很少有人敢去尝试。

2.缺“技艺”――课堂技艺的短缺

西部农村小学教育,在某种程度上还持续着封闭、保守的传统教育,学校的教师不仅缺乏课堂技术,在课堂技艺方面更是十分的短缺。在课堂上,还是以教材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学生的成绩为中心,与我国素质教育提倡的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还差了很多。“任何课堂技术都有一定适用阈限与生命周期,对它的任何过度使用、过分偏宠、刻意固化都可能导致课堂技术的崩溃与失效。”因此,在高效课堂的建构中,还需要呼吁课堂技艺,“所谓课堂技艺,就是教师在熟练掌握大量现成课堂技术,如课堂典范、课改理念、先进模式、课堂结构、课堂程式等的基础上,个性化地理解、迁移、改进这些范例、理念、模式、结构、程式,促使其与自己的教学情境、经验结构、教学个性、教学思维、教学哲学等相融合,努力构建具体有自身特色、更高效能、日趋合理的课堂形态的一种专业品性或教学样态。”

3.无“艺术”――课堂艺术的低能

“所谓课堂艺术就是课堂教学的超越性品质与理想化状态,其主要内涵是:整个课堂教学活动以和谐美好为内在目标,以灵活多变、创意跌出、个性突出、风格明显、自如自然为外显特点,以即兴创作、机智应变、自由施展的方式展开,由此到达了一种‘随心所欲而不渝距’的完美教学境界。”要想提高课堂教学的艺术对农村小学教师来说是艰难的,毕竟这是一个高境界和超越性很强的课堂。教师不仅要能够把各种课堂技术内化到自身的教学中,要到达对各种教学技术能灵活自如运用的境界,而且还要懂得课堂教学的“道”,“道即方法、技术、技艺,是教师职业生存和发展的规律,影响着教师的专业发展”。领悟课堂的智慧,到达课堂教学的高度自主化、个性化和柔性化状态,对农村小学教师来说是可望而不可及的事。

三 农村小学高效课堂建构的有效策略

1.重“技术”――博采众长

“对课堂‘效力’的追求当属一种科学主义的教学论调,即只重结果、不重过程,只讲目的、不问手段。”“教学无论采取什么形式、设计、思路,只要能在不违背道德原则的前提下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这种教学即可被认定是成功的。”实际中,农村小学教师的问题是对教学技术掌握的缺乏,对教学理念的不足,再加上课堂教学的低效、无效和“反效”使得教学效果更糟糕。加强农村小学高效课堂的建构,必须博采众长,发挥教师的优势。这里主要有三个层次,第一是校内教师相互学习彼此之间的长处,取长补短;第二是农村教师应该多吸收校外优秀教师长处,不断积累经验,促进自我教学水平的提高;第三个是教师要有自信,通过前面的博采众长,再根据自己优点积极建构自己的教学体系,实现教学水平的提高。

2.品“技艺”――知行合一

农村小学教师教学技艺的短缺,是因为农村小学教师实践能力不够,不能很好地将教育理论与实际联系起来。建构农村小学的高效课堂,不是一日之长,而是一个持续的过程。需要农村小学教师不停地输入新鲜血液,“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同时,“劳其筋骨,饿其体肤”,不断地进行实践与理论的创新,高效课堂才能真正地高效。只有农村小学教师不断将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进行有机的结合,实现教学的知行合一,农村小学教师才能掌握教学技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实现课堂的高效。

知行合一是教师教学的智慧。提高农村小学课堂教学效率,需要教师“从课堂上来,再到课堂中去”,需要教师脚踏实地、细心观察、用心体会。“纸上来得终觉浅,绝知此事须躬行”,教师须亲身体验、亲身感悟,才能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农村教师虽然长期站在教育第一线,可毕竟“只缘身在此山中,云深不此处”,要想摆脱自身的局限,教师必须开阔视野,多学习理论知识,站在最高处,“一览众山小”。通过理论学习和不懈的教学实践,农村小学教师还必须有自我的反思、内心的自审,把教学理论所反映的思想与教学实践进行有机的组合,实现教学的系统化、科学化和高效化,掌握好课堂教学技艺的精髓。

2.贵“艺术”――以人为本

教学艺术是教学的“道”。提高农村小学教学效率,教师心中必须随时有学生,尊重学生,以生为本。加强学生能力的提升和学生身心健康成长,是高效课堂教学的首位。教学是一个环境,环境与人是相互关联的。教学艺术就是教师能合理地把学生置身于环境中,使学生的“德”“智”“体”“美”和“劳”获得全面和谐发展。“高效课堂是一种促使学生学习高效率地发生的优质教学形态,是以促使学生学习富有成效地展开为终极使命的教学样式,以生为本、以学为本,是高效课堂改革的本真内涵。”以人为本是教学艺术的核心,坚持以人为本,提高教师教学艺术,是实现农村小学高效课堂的关键。

农村小学教师论文范文第5篇

    一、西部农村教师专业能力基本现状

    专业能力作为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领域,受到了人们的广泛重视。不少学者对此进行了内涵界定,如:范诗武认为教师专业能力是指从事教书育人活动的人所必须具备的带有教师职业特点的能力。[1]郝林晓和折延东认为教师专业能力主要指作为专业技术人员的教师在从事教育教学活动中能利用教育理性和教育经验,灵活地应对教育情景,作出敏捷的教育行为反应,以促使学生能全面、主动、活泼发展所必需的教育技能。[2]柳海民在其主编的《现代教育原理》中认为,教师专业能力是指教师运用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顺利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的能力[3]。可以看出,教师专业能力的内涵界定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和多维度性,至今难以形成统一的看法。笔者认为,对教师专业能力现状与问题的探究,必须围绕教师专业能力结构来进行。综合学者们对该问题的研究,教师专业能力结构主要包括教学能力、科研能力、反思能力、交往能力、评价能力等,其核心能力是教学能力,本问卷以教学能力调查为主。调查显示,92.3%的教师认为他们基本了解学生的特点,基本能够对学生作出客观评价,这反映了西部农村中小学教师平日与学生接触较多,彼此比较了解,所以教师在这方面的自我评价较高。同时,对于能否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采用不同的有针对性的教学方式,表示基本能够的教师比例高达86.5%,只有2.9%的教师表示难以做到,并且有81.3%的教师认为自己在课堂上能够通过组织教学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难以做好或毫无办法的教师只占3.6%,这反映了多数西部农村中小学教师比较重视教学组织能力,能够针对学生的实际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外,90%的教师认为自己对每一个教学环节和可利用的教学资源完全或基本了解,不了解的教师只占4.3%,这表明绝大多数农村中小学教师对课堂教学比较熟悉,对有效利用教学资源和教学安排等教学常规比较重视。在使用教育技术设备方面,经常使用的教师仅占27.9%,有46.5%是很少使用电教设备或是只在公开课时才使用电教设备进行教学;从来不用、不会用或是学校根本没有电教设备的情况占25.6%。尽管国家近几年对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比较重视,但西部农村中小学教师在这方面的实际能力的确不容乐观。在教育科研能力方面,尽管88.5%的教师认为他们对改进教学经常进行了反思,显示了多数教师有研究的心态和意向,但有10.6%的教师从未写过教育教学研究论文,其他不少教师也只是写过少量论着且未发表。这反映了西部农村中小学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普遍比较缺乏,不仅缺乏发现问题、确定研究课题的能力,也缺乏查阅相关文献、收集和分析资料的能力(见下表)。

    二、主要问题及归因分析

    现状调查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探明现实存在的问题,也只有在充分把握问题实质及成因的基础上,才能有效探寻应对之策。这就需要我们努力揭示西部农村教师专业能力方面的主要问题,并进行归因分析。通过本次调查,笔者认为,西部农村中小学教师在专业能力方面的主要问题集中体现在:

    (一)因材施教的教学能力有待提高

    一般来讲,能够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采用不同的有针对性的教学方式,才能算得上有较好的因材施教能力。调查发现,真正能够做到这点的教师只有35.3%,而51.2%的教师还处在努力使自己的教学方式能适合每一个学生发展的阶段。这表明西部农村教师的因材施教能力已有了一定的发展,然而仍有部分教师不能确定自己是否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采取了有差别的教学方式,甚至也有部分教师明确表示难以做到这点。同时,对于教学中能否深入了解学生并对学生作出客观和恰当的评价,对此完全符合的教师高达51.0%,而不太符合的教师只占到2.2%。这说明许多西部农村教师在了解教育对象方面的自我评价较高,对教育对象比较熟悉,然而未能完全做到这点的教师比例也接近半数。一般而论,西部农村教师与学生平时接触较多,经历的教学磨练不少,他们的教学应更加易于为学生所接受,然而其实际教学效果却徘徊在较低的水平,教学中的因材施教能力实际并不高。之所以出现这种状况,一方面由于有34.3%的教师教龄在10年以下,西部农村教师队伍中的年轻教师比例逐年增加,年轻教师的教学工作经验相对不足,中老年教师也比较缺乏这方面的有意识的专门训练;另一方面,不少西部农村教师的专业思想还不牢,比较缺乏对学生思想和心理发展特点的关注和研究,同时在比较封闭的农村社会环境中易于满足现状,缺乏竞争性的发展意识和追求,综合起来,就使得西部农村教师在因材施教方面难以得心应手。

    (二)反思和研究能力普遍较弱

    随着现代社会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以及当代教育实践的日新月异,中小学教师必须具备反思和研究的专业能力,也就是要不断进行主动的思考、探究、评价和改进。目前,许多中小学教师也意识到了这点,比如调查发现有44.4%的西部农村教师已意识到应进行自我反思,吸取教育教学中的经验教训,对以后的教学进行改进。然而,一方面他们的自我反思总是限于如何解决教育教学问题上面,并没有真正意识到反思对于提高教学成效的重要性,同时在反思的方式上偏好交流式反思,例如53.7%的教师在遇到教育问题时趋向于与同事讨论,而查阅书籍报刊以及自己摸索这种内省式反思方式仅占14.4%和3.5%。显然,他们的反思方式很局限,总体上反思能力还不够强。另一方面,对于教师的教育教学研究情况,调查显示,从未发表过论文和着作的教师比例占到了49.4%,其中38.8%的教师写过论文但未发表,这方面的原因主要在于,一是部分区县实行教师参评论文获奖即可评定职称,故不需要;二是老师找不到发表的渠道,这方面的信息比较缺乏;三是现在很多期刊收费发表文章,老师非常反感,不愿意花钱发表文章;四是成果意识较为缺乏,难以从教育教学工作中提炼总结,形成教研成果。总体而言,西部农村教师的科研成果比较匮乏,中高级职称太少,科研能力总体不高。应该说,随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大力推行,西部农村中小学教师也开始重视对教学工作的积极反思,并且较为普遍地有了研究的心态和意向,但比起中东部地区农村教师及城市教师而言,西部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反思意识和反思精神明显较弱,其教育教学研究能力也差距明显,迫切需要在反思和研究能力方面能够得到强化和提升。

    (三)运用教育技术手段的能力比较欠缺

    近年来,国家特别强调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我国出台的第一个教师专业能力标准就是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这项能力不是简单地会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而是在教师已具备传统教学技能的基础上,善于使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服务于课堂教学。[4]调查显示,西部农村教师在教学中经常使用电教设备较少,仅占调查总人数的27.9%,而不太会用、从来不用、很少使用及学校没有的比例则高达54.5%,说明西部农村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普遍不高。究其原因主要有二:一是西部农村学校由于信息技术建设起步较晚,硬件设施配套不足,信息资源的维护比较落后,教师也比较缺乏相应的教育技术培训,这使得他们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方面的意识比较淡薄,实际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普遍偏低,难以适应当今教育教学改革的要求。二是年龄在40岁以上的教师比例为38.3%,表明西部农村教师老龄化的状况依然存在,同时从第一学历来看,中师、中专及高中学历的教师比例占到了54.2%,本科及研究生学历的教师比例仅占8.9%,这种学历状况也显示了西部农村教师使用教育技术的基础较欠缺,习惯于黑板加粉笔。同时,现实中现代教育技术设备的欠缺,也使得西部农村教师难以在教学中经常性地使用。据调查,多数农村学校配置有一间语音室,外语教学使用较多,其他学科教学几乎不使用,这种很少使用教育技术设备的状况,非常不利于西部农村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提升。

    三、对策思考与建议

    从以上调查及分析看出,西部农村中小学教师在专业能力方面确实存在明显不足,迫切需要切实加以积极改善。针对本次调查所揭示的主要问题,笔者认为,可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考虑其应对举措:

    (一)加强教育理论学习,积极促成理论知识向施教能力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