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初中生心理特点及辅导对策

初中生心理特点及辅导对策

初中生心理特点及辅导对策

初中生心理特点及辅导对策范文第1篇

一、初中女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初中女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中最为突出的是人际关系、学习、青春期问题,现试述如下:

1. 同学间的关系问题。初中女生内心有强烈的交友需要,但由于一些女生心胸狭隘及缺乏相应的人际交往技巧,表现为孤独、同学关系不融洽、小团体内拉帮结派等现象。

2.与父母关系的问题。由于与父母缺乏相互理解及沟通不当,加上初中女生个性娇气、叛逆,往往造成亲子关系紧张。

3.与教师的关系问题。初中女生心理特别脆弱、敏感,更希望得到教师的关心和理解。她们往往会产生老师偏心、不公平、不关心自己等错误的认知,以及感到失落,没有归属感。

4.学习任务繁重,竞争激烈,父母的期望值过高,许多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考试排名,题海战术,违反心理健康原则的教育方法和教学手段。一方面,使学生的心理整天处于超负荷的高度紧张状态之中,致使学生出现一些异常的学习行为与习惯;另一方面,对分数的错误看法给学生的心理造成了很大的压力。

5.青春期心理问题是初中女生心理困扰中较为又一普遍而又严重的问题。初中阶段,性器官渐渐发育,性意识也慢慢成熟。此时,女生主要表现为性情多愁善感,容易产生青春期闭锁心理。另外,初中学生开始对异性出现好奇与向往,在教育引导不及时不得力的情况下,女生更容易涉足早恋。

综上,由于初中女生情感脆弱,且敏感多疑,在人际关系问题、早恋问题、学习适应等方面产生的心理冲突比男生更为突出。因此,我们尤其要正确认识初中女生的心理问题,采取切实有效的策略,实施心理健康教育。

二、初中女生心理健康的策略

根据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原则,针对初中女生的生理心理特征,教师和家长必须引导她们正确认识身心发展特点,掌握解决心理问题的方法和技巧,从而使其具有良好的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

1.开展心理辅导,提高心理承受能力

初中女生产生这些心理困扰,既与社会、家庭、学校教育有关,又与她们自身生理发展有关,如学习竞争加剧,青春期的生理心理变化所造成的烦恼与忧虑,以及部分教师、家长不正确的教育观念造成的心理压力等。这些都需要初中女生有较强的心理调节能力。

心理辅导是针对学生的生理心理特征,消除其不利于心理发展的因素,培养其健全的和谐的心理品质,使其主动调整在其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心理问题,以积极的态度去对待自己的心理冲突。只有她们心理素质得到提高,才能自觉克服、纠正其心理困扰。对初中女生进行心理辅导,可以通过两种途径:其一是把心理辅导课程化。教给她们一些自我调控的方法,正确认识已有的困扰或障碍;其二是组织心理辅导活动,进行个别辅导与咨询,以及在日常教育教学活动、团队活动中渗透心理辅导内容。

2.积极关注,激发学生心智潜能

要消除初中女生的学习困扰,首先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习动机,建立起学习的自信心。大多数女生认为学习成绩不好是由于自己能力不够或智力低下造成的,这就严重地挫伤其学习自信心,失去了学习的内在动力。教学实践证明,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有较强的自信心往往能激发其智力活动,使其智力活动的水平达到最佳状态。所以,教学活动中,要多采用鼓励、赞扬、期待、肯定等评价方式积极关注学生,以建立自信心,调动和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初中女生学习负担过重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心理负担过重,只要加强学习辅导,注重学习信心的培养,传授学习方法和策略,其负担过重问题就会得到解决。

3.引导健康情感,鼓励学生正常交往,

初中生心理特点及辅导对策范文第2篇

初中生 考试焦虑 辅导方法

考试原本是检验学生学习情况和教学效果的一种重要方法,但在一些学校、一部分教师眼中考试已成为检验教与学效果的唯一方法,自然而然加大了考试在师生心目中的地位,成为学生的难关。有的学生由于部分学习环节的欠缺,加上沉重的外部压力,引起了考试期的担心、害怕、恐惧等不良的心理反映,严重的会出现出汗、口干、腹痛、头痛、头晕等不良的心理反映,影响了正常学习水平的发挥。因此,教师、学生都应对考试焦虑现象有充分的认识,让学生掌握适当的自我心理调节和心理训练的方法和技巧,让不良的心理和生理反应逐渐减弱乃至消失。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心理的焦虑程度与活动效率呈倒“U”型曲线关系。换句话说,焦虑程度过强和过弱,都不利于提高活动的效率,而适度的心理焦虑,对人所从事的活动会产生激励作用,产生良好的活动效果。学校对学生进行的前期问卷调查也表明,初中学生中普遍存在不同程度的考试焦虑现象。

我们认为,在对学生考试焦虑心理的研究探索中应遵循以下原则:

1.客观性原则。即对初中学生中出现的考试焦虑现象,必须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进行分析和解释,不能有任何的主观臆测。客观性原则是设计心理学方法、采取心理学对策的最主要、最基本的要求。

2.发展性原则。即对初中学生中出现的考试焦虑现象的研究要坚持发展性原则。中学生正处在一定的发展年龄阶段,而每个发展年龄阶段所形成的角色年龄特征既有相对的稳定性,又有一定的或塑性,在对其心理的研究中要坚持发展性原则。

3.教育性原则。以中学生为客体而进行的教育实验研究,决不允许给学生留下任何心理创伤。研究取得的成果必须接受教育实践的验证,有效地服务于教育实践。

4.点面结合原则。对学生考试焦虑现象的心理辅导受两个因素的制约。即指导的对象和内容,就辅导的对象而言,对学生考试焦虑的心理辅导既要全面,既对全体学生普遍进行,又要结合每个学生不同的特点加以个别辅导。就辅导的内容而言,既有普遍的一般考试焦虑缓解方法的辅导,又有特殊的适合特定学生的具体个案的心理辅导内容。为此,既要了解普遍的焦虑状况,又要了解个别的焦虑差异,找出有代表性问题进行针对性的辅导解决。

特质理论的代表人物阿尔波特认为,特质是人格最有效的“分析单元”,是能引发人的行为和思想的神经“心理结构”。按照阿尔波特的看法,人格特质具有以下八个显著特点:(1)特质是一种实际存在于个体之内的事物,即神经心理结构;(2)特质比习惯更具有一般性,习惯是特质的具体表现;(3)特质具有动力性,也就是具有决定人的行为的能力;(4)特质的存在可从个体的外显行为加以推测;(5)特质与特质间具有一定的联系,不同特质的区分只是相对的;(6)特质与道德判断或标准不是同一范畴;(7)当一个人的行动或习惯与某一特质不相符时,也不能证明此种特质不存在,因为同一特质在个体身上的不同组合、个体外显行为的两重性及其不同情境的刺激,有可能导致个体特征与行动的背离;(8)特质既可作为个体人格来研究,也可根据它在整个人口中的分布来研究。

在个人特质中又特别强调对主导性特质的把握,这种思想对形成指导模式的基本特征有重要作用。因为指导模式是以对学生个体心理特质的全面了解和把握为前提的。

美国认知心理学家约翰逊认为,问题解决包括准备、生成和判断三个阶段。准备是指明确问题的性质、确定信息范围以及解决问题策略受何因素制约这样一些心理活动。生成是指考虑出一些可供选择的解决问题的办法。判断是指对这些解决问题办法进行评价。就一些简单问题的解决而言,这三个阶段可能是依次进行、步骤分明、一次完成的;但对一些较为复杂的问题来说,则可能在某些阶段出现循环。或者为了解决问题的一同部分而重复生成阶段,或者根据新的信息对可能的解决问题部分进行多次的评价。因此,虽然问题解决的一般程序是准备、生成和判断,但在解决某一具体问题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三个阶段多次循环反复的现象。该理论对于我们正确把握辅导过程中的认知机制,帮助学生依据问题性质合理选择解决问题方案,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的智力结构发展理论,在当代心理发展理论中占有重要地位。皮亚杰认为,从整体上看影响智力发展的因素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是成熟的影响,指机体成长对智力发展的制约作用;二是动作练习和经验的影响,这种平衡过程实际上指的是认知结构的建造过程。皮亚杰认为,认知结构的建造过程对智力发展的影响最大,它构成个体心理发展的内部机制。

美国心理学家哈维格斯特提出的综合适应发展理论认为,发展任务即一个人在发展的某一个阶段必须学习的活动。若此项活动成功地学会了,不仅可使他感到快乐,而且还会促使他顺利完成以后的发展任务;若此项活动的学习遭受失败,则不但会使他感到沮丧、不安,还可能阻碍以后发展活动的进行。在发展任务中有些是伴随身体的成熟而出现的,有些主要来自社会文化的压力客观需要,还有些则基于个人的价值观和抱负的增长。哈维格斯特关于发展的基本思想和主要途径是值得我们重视和借鉴的。

人际互动理论又称为人际相互作用,强调人与人之间交往时的相互依赖关系。蒂博特和杰勒德就是从这一观点出发,提出了人际互动理论。他们认为,任何一个人在互动情境中的行为都取决于两个基本因素,即一方进入情境时的目的、动机,以及另一方对此可能出现的行为反应。由此而来的三个需要考虑的问题便是:个人行为受其意图决定的程度;个人行为与对方反应相依的程度;上述两方面相互结合的程度。根据这一思路,他们划分出人际互动的四种相依类型。分别为假相依;非对称性相依;反应在性相依;彼此相依。程度逐渐加深,这一理论思路对于正确认识辅导过程中的人际关系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我们希望,运用教育学、心理学原理指导学生考试焦虑的心理研究和实践,总结学生在考试心理方面的变化规律,通过现象探索学生考试焦虑心理辅导中行之有效的科学模式,尽最大限度地排除学生的考试焦虑心理障碍,以发挥学生真实的学识水平,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初中生心理特点及辅导对策范文第3篇

关键词 初中生 考试焦虑 心理辅导

一、初中生考试焦虑的概念

考试焦虑是在一定的应试情境激发下,受个体评价能力、人格特征与其它身心因素所制约,以担忧为基本特征,以防御或逃避为行为方式,通过不同的情绪反应所表现出来的一种心理状态。初中生处于身心发展的特殊时期,在身心发育和社会成熟方面与之互有一些交叉。初中生的生理发展迅速走向成熟,而心理的发展却相对落后于生理的发展,他们在理智、情感、道德和社交等方面,都还未达到成熟的指标,还处在人格化的过程中。初中阶段心理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动荡性和自主性几个基本特点,这些特点也决定了特定时期的他们有着特定的焦虑状态和焦虑程度。

二、初中生考试焦虑问题产生的原因

(一)学习压力过大

学习压力过大是导致初中学生考试焦虑的首要因素。在初中阶段如果学习任务过重,考试次数过多,就很容易使学生产生心理压力。学生经常会错误地夸大考试与个人得失及前途的关系,过分渲染考试失败的情景等,这些都会造成学生心理负荷过重,使学生在过大的压力下产生紧张、焦虑的情绪。

(二)学业期望值过高

对学业成绩看得比较重要,反而对考试失败的恐惧越高,越容易产生考试焦虑。一般来说,学生能否考上理想的高中,关系到学生以后的人生前途。基于这一点,学生、家长和老师对于学生学业都非常重视,各方面对学业的过高要求和期望,加大了初中生的课业压力,很容易让学生对考试产生焦虑情绪。

(三)过去考试失败经验的影响

初中生大多数在初中时都有过考试失败的经验,偶然的考试失败会重新唤起他们过去的考试失败经验,引发焦虑情绪,如果经历多次考试失败,则容易把失败的结果归结为自己不聪明、能力差、就会对自己的学业失去信心,因而面临考试就会过度的紧张和焦虑。

三、初中生考试焦虑的行为表现

初中生考试焦虑的行为表现一般发生在重大考试前20天左右,主要症状有精力不集中,心烦意乱,情绪波动较大,程度较为严重的还会出现头痛、腹泻、发烧等症状。中度的考试焦虑者,会在考试前的一段时间里,较多的想到考试情景,经常感到紧张不安,对众多的复习材料感到发愁和忧虑,缺乏自信心,老是感到把握不大,心里没底,有的会发生失眠噩梦。影响正常的复习进行。重度的考试焦虑者,在考试前很长一段时间里就产生了对考试的恐惧感和焦虑情绪,对功课复习有严重的畏难情绪,自信心差,出现头痛、失眠、多梦易醒、食欲不振、心悸盗汗、脾气不好等症状,严重影响复习和考试成绩。

学生考试焦虑行为在考场上也会表现出来。①学生会出现怯场行为,即考试时由于心理过度紧张,情绪不安,大脑处于兴奋状态,难以控制自己,无法集中注意力,严重时会出现头晕,活动失常,无法进行考试。②对考试丧失信心。学生在考试过程中表现出情绪低落、心态消极,对考试没有信心,无法集中注意力,最终导致弃考。③学生由于考试焦虑,在考场上随机的偶发事件就会导致其心烦意乱和恐慌,影响正常思维,造成考试成绩下降。

四、针对初中生考试焦虑问题的心理辅导策略

对于初中生来说,考试无疑是他们在学校生活中所面临的重要事情。面对考试,很多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焦虑情绪。适度的焦虑有利于学生保持和提高大脑的兴奋性和感受刺激性,能激发学生始终处于思维的主动自觉状态,有助于提高学业成绩。但是对于考试的过度焦虑不仅影响智力活动的正常发挥和认知任务的顺利操作,而且有可能击溃人的心理结构,歪曲人的意识,影响人的行为,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学业成绩造成明显不良影响。为了缓解和减轻初中生的考试焦虑情绪,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实施相应的心理辅导策略。

(一)重组认知

1.关于压力。在辅导过程中心理教师深刻地同学生探讨压力的作用。心理压力的存在是一个人生命历程中的一种不可避免的普遍现象,在很多况下,这种压力可以成为个体发展的动力。但是,在压力过大时,压力也会成为导致心理障碍或疾病的原因,从而变成一种阻力。

2.关于“失败”。在重组认知的过程中,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失败和挫折:一帆风顺是长辈对子女,子女对自己的一种美好祝愿。但从一个人一生的发展来看,一味地一帆风顺其实并不是一件好事情。失败、挫折能磨练人的意志,有时,成长的道路上多经历几次失败并不是坏事。失败并不是天崩地裂的事情。

(二)行为训练

同强迫症一样,考试焦虑也不仅仅只是一种观念上的偏差,它更是一种行为上的不能适应。因此,在矫治时除了帮助学生重组认知之外,还必须考虑作出行为上的矫正。

1.采用冥想法消除“恐惧源”,矫正对考试的不正确认识,消除不必要的压力,以平常心去看待考试。

2.在大考到来之前三、四天,恢复到平时的作息时间,给身体一个必要的休整时间,使自己达到一种最佳心理状态。

学校作为培养学生的重要场所,也应该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在平时应经常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以便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通过心理学讲座等方式教给学生一些简单、易行的心理保健方法。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教师应摒弃成绩高于一切的思想,切忌把考试成绩作为衡量学生的唯一标准,在教学过程中要适当调节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学校适当组织一些趣味知识竞赛、热门话题辩论、体育竞赛等活动,可以让学生转移注意力,同时把在这些活动中的成功体验带到学习中去,以提高抵御焦虑心理的免疫力。

参考文献:

[1]杨辉.一则考试心态调整的案例分析[J]心理辅导,2004,5.

[2]金荣,张颖梅. 初中生考试焦虑问题及教育策略[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9,7.

[3]郭念峰.心理咨询师(二级)[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7:66.

[4]魏心.初中生考试焦虑集体治疗探讨[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0,14(3)

[5]孙建兴.初中生考试焦虑心理分析与矫正[J]科教文汇,2006,5.摘 要 初中生的考试焦虑在现在非常常见,甚至一些学生因为考试焦虑产生严重的行为问题。通过对初中生产生考试焦虑的原因及其常见表现的分析,提出一些心理辅导的策略。

关键词 初中生 考试焦虑 心理辅导

一、初中生考试焦虑的概念

考试焦虑是在一定的应试情境激发下,受个体评价能力、人格特征与其它身心因素所制约,以担忧为基本特征,以防御或逃避为行为方式,通过不同的情绪反应所表现出来的一种心理状态。初中生处于身心发展的特殊时期,在身心发育和社会成熟方面与之互有一些交叉。初中生的生理发展迅速走向成熟,而心理的发展却相对落后于生理的发展,他们在理智、情感、道德和社交等方面,都还未达到成熟的指标,还处在人格化的过程中。初中阶段心理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动荡性和自主性几个基本特点,这些特点也决定了特定时期的他们有着特定的焦虑状态和焦虑程度。

二、初中生考试焦虑问题产生的原因

(一)学习压力过大

学习压力过大是导致初中学生考试焦虑的首要因素。在初中阶段如果学习任务过重,考试次数过多,就很容易使学生产生心理压力。学生经常会错误地夸大考试与个人得失及前途的关系,过分渲染考试失败的情景等,这些都会造成学生心理负荷过重,使学生在过大的压力下产生紧张、焦虑的情绪。

(二)学业期望值过高

对学业成绩看得比较重要,反而对考试失败的恐惧越高,越容易产生考试焦虑。一般来说,学生能否考上理想的高中,关系到学生以后的人生前途。基于这一点,学生、家长和老师对于学生学业都非常重视,各方面对学业的过高要求和期望,加大了初中生的课业压力,很容易让学生对考试产生焦虑情绪。

(三)过去考试失败经验的影响

初中生大多数在初中时都有过考试失败的经验,偶然的考试失败会重新唤起他们过去的考试失败经验,引发焦虑情绪,如果经历多次考试失败,则容易把失败的结果归结为自己不聪明、能力差、就会对自己的学业失去信心,因而面临考试就会过度的紧张和焦虑。

三、初中生考试焦虑的行为表现

初中生考试焦虑的行为表现一般发生在重大考试前20天左右,主要症状有精力不集中,心烦意乱,情绪波动较大,程度较为严重的还会出现头痛、腹泻、发烧等症状。中度的考试焦虑者,会在考试前的一段时间里,较多的想到考试情景,经常感到紧张不安,对众多的复习材料感到发愁和忧虑,缺乏自信心,老是感到把握不大,心里没底,有的会发生失眠噩梦。影响正常的复习进行。重度的考试焦虑者,在考试前很长一段时间里就产生了对考试的恐惧感和焦虑情绪,对功课复习有严重的畏难情绪,自信心差,出现头痛、失眠、多梦易醒、食欲不振、心悸盗汗、脾气不好等症状,严重影响复习和考试成绩。

学生考试焦虑行为在考场上也会表现出来。①学生会出现怯场行为,即考试时由于心理过度紧张,情绪不安,大脑处于兴奋状态,难以控制自己,无法集中注意力,严重时会出现头晕,活动失常,无法进行考试。②对考试丧失信心。学生在考试过程中表现出情绪低落、心态消极,对考试没有信心,无法集中注意力,最终导致弃考。③学生由于考试焦虑,在考场上随机的偶发事件就会导致其心烦意乱和恐慌,影响正常思维,造成考试成绩下降。

四、针对初中生考试焦虑问题的心理辅导策略

对于初中生来说,考试无疑是他们在学校生活中所面临的重要事情。面对考试,很多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焦虑情绪。适度的焦虑有利于学生保持和提高大脑的兴奋性和感受刺激性,能激发学生始终处于思维的主动自觉状态,有助于提高学业成绩。但是对于考试的过度焦虑不仅影响智力活动的正常发挥和认知任务的顺利操作,而且有可能击溃人的心理结构,歪曲人的意识,影响人的行为,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学业成绩造成明显不良影响。为了缓解和减轻初中生的考试焦虑情绪,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实施相应的心理辅导策略。

(一)重组认知

1.关于压力。在辅导过程中心理教师深刻地同学生探讨压力的作用。心理压力的存在是一个人生命历程中的一种不可避免的普遍现象,在很多况下,这种压力可以成为个体发展的动力。但是,在压力过大时,压力也会成为导致心理障碍或疾病的原因,从而变成一种阻力。

2.关于“失败”。在重组认知的过程中,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失败和挫折:一帆风顺是长辈对子女,子女对自己的一种美好祝愿。但从一个人一生的发展来看,一味地一帆风顺其实并不是一件好事情。失败、挫折能磨练人的意志,有时,成长的道路上多经历几次失败并不是坏事。失败并不是天崩地裂的事情。

(二)行为训练

同强迫症一样,考试焦虑也不仅仅只是一种观念上的偏差,它更是一种行为上的不能适应。因此,在矫治时除了帮助学生重组认知之外,还必须考虑作出行为上的矫正。

1.采用冥想法消除“恐惧源”,矫正对考试的不正确认识,消除不必要的压力,以平常心去看待考试。

2.在大考到来之前三、四天,恢复到平时的作息时间,给身体一个必要的休整时间,使自己达到一种最佳心理状态。

学校作为培养学生的重要场所,也应该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在平时应经常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以便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通过心理学讲座等方式教给学生一些简单、易行的心理保健方法。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教师应摒弃成绩高于一切的思想,切忌把考试成绩作为衡量学生的唯一标准,在教学过程中要适当调节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学校适当组织一些趣味知识竞赛、热门话题辩论、体育竞赛等活动,可以让学生转移注意力,同时把在这些活动中的成功体验带到学习中去,以提高抵御焦虑心理的免疫力。

参考文献:

[1]杨辉.一则考试心态调整的案例分析[J]心理辅导,2004,5.

[2]金荣,张颖梅. 初中生考试焦虑问题及教育策略[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9,7.

[3]郭念峰.心理咨询师(二级)[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7:66.

初中生心理特点及辅导对策范文第4篇

关键词:职业能力;辅导员;发展现状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精神,进一步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科学化水平,教育部于2014年3月印发了《标准》,对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描绘了一个精细的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发展的蓝图。为此,我们从辅导员的工作实际出发,分析了高职院校辅导员发展现状与困境,以《标准》的视角了解辅导员职业化的路径选择,研究出了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化路径发展对策,探讨卫生类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化路径研究。

一、高职院校辅导员发展现状与困境

1.辅导员队伍配备不足

2005年1月13日,教育部出台了《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指出:“专职辅导员总体上按1:200的比例配备。”在实际工作中,各高校普遍存在小于该比例的现象,一般情况为1:350~400,不符合国家规定。辅导员职业化发展必须要以适度规模的辅导员队伍为依托。目前,由于工作的特殊性,要负责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党团和班级建设、学业指导、日常事务管理、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危机事件应对、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理论和实践研究等相关工作,本身就是24小时待命的群体之一,由于配备不足,也就逐渐形成了“白加黑日工作、5+2周工作”模式,工作强度大,更容易产生职业倦怠,不利于辅导员的职业化发展。

2.辅导员缺乏职业成就感

现在高职院校辅导员的招聘不仅要有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等相关专业背景、硕士学历,还要有学生干部经历、中共党员身份。即便如此,高校对辅导员的定位依然是“救火队员”“保姆”,学校所有有关学生管理的事务都会涉及辅导员,工作内容始终停留在基本的事务管理方面。虽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高校辅导员应定位为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专任教师,在实际过程中,一般均为天天坐班的行政管理人员,付出很多却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和认可,容易产生自卑情绪,缺乏职业成就感。

3.辅导员发展缺乏完善的机制

辅导员的工作具有特殊性,没有专门的职称晋升、培训机制,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不合理的现象。中央16号文件出台后,高职院校相应地出台相关政策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在一定程度上有改善作用,但是在职称晋升方面还远远比不上专任教师,这样一种不平衡的现状使辅导员看不见自己将来的发展方向。随着工作年限的增长,相当多的辅导员会对个人的职位提升感到迷茫,许多辅导员只是将现在的工作当成是跳板,一有机会就会通过各种途径调往教师岗位或者其他行政岗位。除此之外,辅导员的培训机会相对较少,培训形式也较为单一,基本采取讲座的形式,对本职工作能力提升不大。

二、《标准》视角下辅导员职业化的路径选择

《标准》以工作年限为隔断,将辅导员的进阶划分为初级、中级、高级三个阶段,表明了辅导员职业化道路需经历一个从学徒到专家、从非职业到职业化的过程。《标准》中的初级、中级、高级三个阶段,对应了辅导员职业化过程中需要经历的初始期、成长期和成熟期三个过程。

1.辅导员职业化初始期

此阶段的辅导员,工作年限较短,工作方式是向资深学生工作前辈汲取工作经验,完成从一名学生到一名教育工作者的转变。就目前来看,大多数辅导员都只是经历过短暂的省级岗前培训以及形式简单的校内培训即上岗,专业能力普遍缺乏。比较好的方式是推行辅导员导师制,即每名成长期的辅导员“1+1”指导一名初始期的辅导员,就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案例化分析指导,增加实践能力,并将指导的实效纳入两人的辅导员年度考核,提升工作积极性。

2.辅导员职业化成长期

此阶段的辅导员,在素质能力和专业能力方面通过实践工作的锻炼已经相对成熟,有了清晰的职业认知和岗位责任感、使命感,高校对成长期的辅导员在心理咨询师、职业指导师、创业咨询师等培训方面也有了要求,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辅导员在某些方面已经开始注重提升自己的职业能力特长。他们在学生的学业指导、心理健康教育、创业咨询等方面更有经验,更加专业,也可以在多方面辅导“1+1”模式下的初始期的辅导员。

3.辅导员职业化成熟期

辅导员职业化的结果是希望从事该工作的人员成为该领域的专家。到了成熟期阶段的辅导员,按照《标准》的界定,一般工作8年以上已经有所专长,角色由日常事务型向专业专家型转变。就我院实际来看,工作8年以上的辅导员能够胜任任何的学生管理工作,在危机应对等方面有较丰富的经验,并且已经有了属于自己的学生管理的专家标签:比如职业指导专家、心理健康教育专家等,并且能够出色地引导初始期、成长期的辅导员开展工作,传帮带作用明显。

三、辅导员职业化路径发展对策

1.提升待遇,优化职称晋升途径

由于辅导员岗位的工作性质,中午、晚上加班几乎是常态,但是目前很多高校对辅导员这一行政岗位的加班是没有任何经济补贴,更不用说在基本工资待遇方面和授课教师的较大差异。待遇的高低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某一种职业的社会声望,辅导员工资待遇偏低的现实不利于职业化发展。各高校要结合学校实际,完善辅导员薪酬制度,在交通、通讯等方面提供适当的补贴。除此之外,与教师待遇相关的重要因素就是职称,“辅导员这一特殊教师群体的发展与培养,在实际高校结构体系中,徘徊于专业老师和行政人员的边缘,身份难以界定,作用也难以凸显”,学院、人事处、学工处、二级学院要成立专职辅导员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委员会,积极推动相关政策的出台。虽说专职辅导员可按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要求评聘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或其他相关学科的专业技术职务,但是由于在科研能力等方面和专业教师的差距,在职称评定方面一直处于劣势。高职院校根据辅导员的工作性质和特点,已经逐步形成辅导员队伍相对合理的单独的职称评定和聘任体系,根据工作时间、工作成效、科研成果等多角度进行综合考核,有意识地给予政策上的照顾,这对保证辅导员队伍的稳定性和提高职业化程度都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2.分工合作,实行轮岗调动制

根据辅导员的工作内容,其工作职责划分为日常管理、资助工作、实习工作、就业工作、党团工作、心理健康教育等,可以根据辅导员的特长以及兴趣爱好,结合“能岗匹配”原则二级学院指定负责的项目,一年的工作周期之后,根据辅导员的工作状态、能力以及工作成效,把兴趣与成效结合起来,采取日常工作轮转的工作模式,有利于辅导员的职业化成长。此外,由于专业差异,各二级学院的辅导员的工作难度、工作强度都不尽相同,为了加强这支队伍的团队合作以及相互理解,辅导员的岗位轮转就显得尤为重要。本部门内各辅导员间工作分工的调整,既可以熟悉不同的工作分工,也可以加强相互间的合作,为二级学院间轮转提供了可能性。当然为了鼓励先进,年度考核优秀的辅导员可以优先选择轮岗的二级学院或者选择暂时不轮岗,而考核暂时落后的则必须重新调整部门,实行末尾调动轮岗制,充分调动辅导员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形成积极的良性竞争,加强辅导员职业化建设。

3.二级院系主导,打造发展平台

在辅导员的职业化成长中,必须充分发挥二级院系的主导作用。首先,高职院校可以组织科技处、学工处等部门,设置辅导员专项科研课题,研究在学生工作过程中遇到的学业指导、党团建设等相关问题,构建浓厚的文化氛围;其次,高职院校要制定辅导员研讨交流制度,确保辅导员每年能参加一次以上的省级培训,选派优秀的专职辅导员到国内相关学院甚至国外大学进行考察、进修和学习,加强学生管理的国际化交流与合作,提高自身的学术水平和工作实践能力;再次,结合辅导员的工作分工以及特长,鼓励辅导员走向教学一线得到锻炼,组织辅导员集体编写教材、备课,积极承担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SYB创业课程的任课,加强和学生的接触,从而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科学化模式、专业化培养、多样化发展”辅导员队伍。除此之外,我们也要充分运用辅导员职业技能大赛和辅导员年度人物的评选平台,以赛代练、以评选促进步,推进辅导员职业能力提升,推进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发展。

4.因地制宜,创建卫生类特色职业文化

辅导员的招聘顺应了辅导员职业化的发展趋势,除了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等专业,还应该结合所在学校的办学特色,强化音乐、美术等艺术专业的辅导员,加强人文建设。除此之外,作为卫生类的高职院校,我院可以招聘医学相关专业的辅导员,这样,在进行学业指导的时候更便利。对于没有医学背景的辅导员,可以鼓励其和学生一起走进课堂,学习医学基础课程(生理学、解剖学、临床医学概要等);更多走进医院、连锁药店、幼儿园等学生实习单位,深入临床一线了解学生。了解专业之后,开展具有医学特色的活动,如专业技能竞赛类(康复技能大赛、影像技能大赛、美容技能大赛)、人文素质讲座类、医学特色活动等,加强和医学生的专业联系,形成卫生类院校辅导员发展的特色职业化道路。

辅导员职业能力提升有利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创新,极大地促进优秀校园文化的创建。高职院校员应该根据助《标准》的要求,通过提升待遇、优化职称晋升途径、加强轮岗等途径,努力使辅导员成为专业化、专家型的人才,努力探索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化路径新模式。

参考文献:

[1]袁方.基于“能岗匹配”的领导人才综合评价体系[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8.

初中生心理特点及辅导对策范文第5篇

【关键词】中职班主任 心理辅导 优势 策略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5B-0084-02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心理健康辅导工作逐渐被提到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位置,并受到了中职学校的足够重视。因为中职学生相对于普通高中学生来说,心理问题更加突出,部分中职学生在学习上没有自信心、缺乏上进心,从初中到中职一路走来,在生活与学习上表现平平,学习成绩不突出,往往会产生自卑、逆反等心理情绪。同时,中职学生的人生观与世界观还没有最终形成,他们对事物的认识能力还比较薄弱,极易受到不良信息及不健康观念的侵蚀,特别是随着网络信息的日趋发达,泛滥于网络的凶杀、黄赌毒等不良信息,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形成更大的危害。因此,了解中职学生的心理特点,明晰中职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所具有的独特优势,并采取有针对性的心理辅导策略,才能把心理辅导工作做出成效,促使学生以乐观的态度对待生活、对待学习,促进身心的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

一、中职学生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

(一)缺乏学习自信。中职学校的生源主要来自中考失利以及家庭经济条件不是很好的学生,往往缺乏学习自信。一是基础知识相对薄弱,没有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二是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缺乏理想信念;三是对学习不感兴趣,往往会出现学习焦虑心理,学习成绩不理想,产生厌学心理,甚至发生逃学现象。

(二)具有严重自卑与逆反心理。首先,从初中到中职,中职学生几乎在学习、生活方面没有成功体验,学习成绩一直得不到家长与教师的肯定,觉得事事不如人,因此会产生不同程度的自卑心理。其次,由于学生的家庭背景问题及家长的教育方式不当等原因,也会使其产生自暴自弃、破罐子破摔的心理。再者,中职学生的逆反心理严重。逆反心理就是不顺从别人的意见,而是逆事物发展的反向发展的一种心理状态。中职生产生逆反心理的原因很多,例如他们对自己的生活环境不满意,对家庭的照顾不满意等,都可以导致逆反心理的产生。中职学生心理敏感,如果老师教育方法及话语不得当,就可能让学生产生逆反心理。

(三)缺乏自控能力。处在青春期的中职学生情感比较丰富,情绪不稳定,易于感情用事,遇事缺乏冷静,对自身的情绪控制力较弱。无论在学习与感情上遇到挫折都会心灰意冷,抗挫能力较差。部分中职生情绪冷淡,对任何事情漠不关心,缺乏参加集体活动的热情。更有甚者,遇到不顺心的人和事会发生冲突,产生报复心理。

二、中职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的优势

(一)具有信任优势。做好心理辅导工作最关键的是学生与辅导教师有一定的感情基础,这样学生才会消除戒备心理,敞开心扉,与教师交流,教师才可以及时发现其心理问题,采取有效方法进行疏导。中职班主任的职责决定了必须与学生频繁接触,班主任与学生之间建立了比较深厚的感情基础,学生之间发生问题,班主任就是他们的依靠,他们往往要班主任帮助解决,他们信任班主任,班主任对其进行心理辅导,他们往往易于接受,这是中职班主任做好学生心理辅导工作的信任优势。

(二)具有时间优势。班主任相对学校其它管理部门领导及任课教师来说,更有时间接触学生,也对学生了解最全面与详细,与学生相处时间长久,也容易发现学生心理问题。由于班主任经常与学生接触、联系,并对其耐心教育、引导与提供服务,班主任的角色也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发生转移,年长的班主任学生会感觉到像自己的父母,年轻的则就象姊妹兄弟一样。中职班主任完全可以根据学生的性格特点,开展类似“严父慈母、兄弟姊妹”角色的、富有人文特色的心理辅导教育活动。在这样的角色下,教师也可以以自身的心理健康素质对中职生起到良好的带动与影响作用。班主任在做学生心理辅导工作时能够打开局面,心理辅导富有针对性,并且能够取得学生心理上的认同。

(三)具有职能优势。中职班主任的基本职责就是为学生服务,保障班级学习生活等活动的正常运行。班主任是班级的领导者、组织者与引导者,是学生的“领头人”与“导师”。更重要的是,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工作,可以充分发挥班主任职能作用,发挥组织的优势,选择丰富多彩的形式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教育。例如可以根据心理健康问题组织主题班会,也可以以“结对互帮”的方式,激励班级内具备心理辅导能力的学生对产生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帮扶。

三、中职班主任开展学生心理辅导工作的策略

(一)平等尊重,耐心倾听。中职班主任做学生的心理辅导工作,做到平等尊重和耐心倾听,更易于全面深入的了解学生的心理问题所在,为实施有针对性的教育打好基础。(1)平等尊重。在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的过程中,班主任一定要杜绝对学生批评与挖苦甚至是讽刺,要在平等尊重的前提下耐心、细心,真诚地与学生交心,贴心地诱导与启发,使学生感受到自身在人格上得到了尊重,更乐于将心理问题跟教师交流。(2)耐心倾听。大多数时候,班主任要做一个倾听者,耐心倾听学生的诉说,细心地观察学生的言行,让学生将心中不良情绪都发泄出来,然后再倾心与学生交流,做到心与心的沟通,并且找准问题的切入点,有效进行开导,使学生的心灵得到慰藉。特别对于情感丰富的女生,心中郁积的不良情绪,不吐不快,教师完全可以鼓励女孩子哭出来,等情绪平缓以后,再适时地对其进行耐心启发与引导。

(二)利用多种教育形式,树立心理健康意识。班主任平日需要以身示范,引导学生用积极的心态去对待生活,对待学习,对待生活学习中出现的问题。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利用不同的形式对学生的心理进行启发,帮助他们提高抵抗挫折的能力,指导学生掌握处理各种人际关系的方法。例如:(1)日记。可以让学生通过写日记,着重于对自己的心理进行剖析,让学生做自我激励,自我督促。(2)博客。班主任可以在班级博客开设“说说心理话”专栏、上传有关心理辅导的视频讲座等,学生与教师的交流既可以是公开的,也可以匿名跟教师交流、接受帮助。这样借助网络的交流可以突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实现师生间畅通交流,心理问题可以及时通过交流而得以解决。(3)活动。针对学生实际情况开展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活动,例如具有引导性与指导意义的文体活动、以心理健康辅导为内容的主题班会等,引导学生的心理向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三)实施激励评价,激发心理自信。中职学生大多是在初中阶段学习成绩不佳的学生,在他们生活与学习过程中得到教师与家长表扬的机会较少,这也是他们产生不健康心理的重要原因。因此,中职班主任要特别注重对学生进行激励性评价,遇到问题不能动辄批评,要细心分析原因,发现学生进步的闪光点,给予及时鼓励,要让学生看到自身的成长与进步,点燃学生的自信。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班主任可以通过语言、动作等给学生“你可以做得更好”的心理信息引导,这样,才能让学生感受到被尊重,尝到成功的愉悦,并且鼓起前进的勇气,一步步迈向成功。

(四)注重生活方面的辅导,培养自律能力。中职学生从初中阶段一路走到中职,他们当中相当一部分学生缺乏自律意识,自控能力较弱。进入中职,学生各方面都在向着成熟的方向发展,中职班主任工作也更具复杂性与特殊性。做好学生的生活辅导是解决中职学生心理问题的有效途径,班主任可以通过各种形式与渠道做好学生生活辅导工作。例如:(1)建立心理健康档案。通过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情况进行分类,与家长进行联系,实现家校联手共同做好学生的生活辅导工作,让学生在生活交往中,性格得到不断完善,养成严格自律、自我反省的良好习惯。(2)培养健康的社交心理。班主任要着重培养学生健康的社交心理以及人际交往能力,让学生学会善于倾听别人的意见,正确处理好人际关系,避免报复性的矛盾冲突,使学生能够在和谐的人际氛围中学习与生活,为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营造和谐的生活与学习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