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小学课程与教学设计

小学课程与教学设计

小学课程与教学设计

小学课程与教学设计范文第1篇

相关政策与文件

开设一门课程,必须依据有关政策法规。与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相关的文件主要有三个:一是2001年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这份文件规定: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综合实践活动,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该文件明确了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课程性质――既是一门国家规定必修课,也是综合实践活动中的一部分。二是2001年的《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这份文件规定了义务教育阶段在3~9年级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且“综合实践活动、地方与学校课程共占总课时数的16%~20%”,这也意味着小学信息技术课的课时数有上限规定,但具体的课时数需要各地根据实际情况来进一步限定。三是2000年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这份文件第一次从课程任务、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总课时数及评价方式等方面对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设计给出了指导性建议,但由于该文件出台时间较早,有些内容在实施义务教育阶段新课程实验后,相对滞后于教学实际,在实际执行时需要灵活处理。

制订课程方案与课程目标

浙江省从2002年开始在义务教育阶段实施课程改革。在制订浙江省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方案时,考虑到当时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刚刚起步,并没有将信息技术课程合并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而是规定了其独立的开课时间和课时数:小学3~6年级,每周1课时;初中7~9年级,每周2课时。一般每学期的教学时间在20周左右,除去一些学校活动,每学期至少能保证15周的上课时间。这样,在小学阶段,3~6年级8个学期至少共有120课时的信息技术上课时间,远远超过了《纲要》中规定的课时数,体现了浙江省对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视。

虽然《纲要》中已对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目标给出了建议,但在实际操作时,还需要各地根据实际情况将其适当地调整和细化。我们在设计本地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目标时,主要考虑以下三个原则。

一是兼顾现实基础与超前性要求。由于硬软件技术更新速度非常快,信息技术与生活应用又密切相关,家庭计算机拥有量越来越高,因此应以有关政策文件为依据,以三维目标为准则,以计算机、网络等硬件设备配置情况为基础,适当超前设计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目标,使其尽可能地与社会发展同步。

二是兼顾初中与小学的衔接及城乡差异。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程度越来越高,课程开设也将越来越规范,因此,为与初中课程进行衔接,需要对小学阶段的信息技术课程目标有明确的界定。此外,城乡差异在我国还比较明显,农村无论是计算机普及程度还是师资水平都与城镇有一定的差距,因此,课程目标既要体现信息技术的先进性,又要保证全体学生都能掌握。

三是以最基本的技能为目标,具有可操作性和可评测性。由于小学阶段是信息技术学习起始阶段,因而必须以最基本的技能、最基础的知识掌握作为基本目标。在目标描述上,要尽量明确、有可操作性,能让教师一目了然。这也便于教师对照目标检查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根据以上原则,在《浙江省普及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规划(2001-2005年)》中,我们提出了浙江省教育信息化的发展目标,即到2005年,所有中小学都将开设信息技术课程。根据这一目标,浙江省在2002年启动义务教育新课程实验时,就开始同步考虑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体系的建立,规划课程方案,同时提出,要按照“技术培养”和“能力培养”两条主线来制定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目标。

技术线:从有关信息技术及其工具使用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角度来考虑。

能力线:从培养学生初步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及良好的计算机使用习惯来考虑。

在此基础上,我们又提出了浙江省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总体目标。

了解信息与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及信息技术在生活学习中的应用,具有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的兴趣与意识。

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能熟练运用鼠标、键盘等计算机外部设备。

掌握文字信息处理方法,能运用文字处理工具为生活和学习服务。

了解多媒体素材的制作方法,能利用图片、音频、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制作简单的多媒体作品,表达一定的主题,具有一定的合作交流能力。

知道应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系统及软件,具有良好的计算机使用习惯和责任意识。

整体规划教学内容和要求

依据《纲要》等有关文件的要求,本着有利于学生长远发展的原则,我们从信息技术在生活和学习中所常用的功能中抽取最重要、最基本的教学内容作为信息技术教学的重点,从而明确小学阶段学生应掌握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应培养的基本信息素养,最终确定了以下三方面的主要教学内容。

一是有关计算机基本操作方面的知识。包括:操作系统的熟悉和使用、常用应用软件的使用、鼠标与键盘的使用、网络浏览器的使用等。

二是有关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包括:信息与信息技术的概念、信息技术与生活、信息伦理道德等。

三是有关信息加工与处理的基本技能。包括:文本与图像信息获取方法、文本信息处理方法与技巧、简单图像信息处理方法、音视频信息的简单应用等。

根据小学各年级学生的心智发育特点,并参照其他学科各年级的教学内容,我们对3~6年级信息技术教学内容进行了规划,每个学期的主要内容。

各学期的教学内容既相互联系,又各有特色、各有侧重,基本涵盖了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各方面的要求。

设计和编写各年级教材

明确了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之后,就可以开始着手设计和编写各年级教材了。小学阶段的各学科教材在体例结构上,一般以“单元”形式呈现相对独立的教学内容,以“课”作为最小的组织结构,小学信息技术教材也不例外。这种形式既便于教师把握教学要求,也便于控制每课时的容量。在设计和编写教材时,还应体现出课程设计的思想和理念,体现出课程特色。在设计和编写浙江省小学信息技术教材的过程中,我们主要注重以下几种能力的培养。

1.规划设计能力

之前的很多信息技术教材被形容为“软件说明书”,而且无论是对成人的培训教材还是小学生使用的教材,内容大同小异。计算机课程改为信息技术课程后,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上都有了很大的变化。因此,在编写信息技术教材时,必须体现对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

小学生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善于模仿,也喜欢模仿。往往教材或教师的范例是怎么做的,学生的作品也差不多是怎么做的。这样教学导致的结果是学生的思维被禁锢,他们只会按照教师的要求做,而不会自己设计创作。在浙江省小学信息技术教材中,从作品设计开始,对培养学生应用信息技术进行创新和创造的能力进行了探索。从3年级用画图软件开始,就渗透了设计思想。如3年级上第9课《花香满园》这一课,主要学习利用“画图”软件中的复制、粘贴、翻转等功能,快速画一些相似图形。教材中提供了两种花形,并特意预留了空白让学生设计,让学生先想一想还可以怎么画花,再动手在电脑中画。通过这样的引导,学生画出来的花就更加五彩缤纷、各具特色了。随着年级升高,教材中还不断地渗透了各方面的设计能力,如4年级在学生学习文字处理时,增加了作文集、电子小报的设计;5年级在学生学习演示文稿时,增加了多媒体作品的设计;6年级增加了各种研究报告的设计等。这样,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逐步培养学生的规划设计能力,才有可能创新。

2.文件管理能力

在信息素养中,有一项很重要也很实用的能力,那就是信息资源管理能力。一个有着良好的信息资源管理能力的人,在学习和生活中往往也是有条理、有良好习惯的人。因此,培养学生的信息资源管理能力是很有必要的。在小学阶段,我们可以从最简单、最常用的文件管理着手,包括:文件和文件夹的命名、存放、整理等。这些能力的培养不是靠一节课或几节课的教学就可以实现的,而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过程。

在浙江省的小学信息技术教材中,对于文件和文件夹的学习贯穿了整个小学阶段。从3年级上册学习画图开始,到6年级小学阶段的信息技术学习的结束,教材始终强调文件的合理存放和管理。当学生在3年级做出第一件作品时,教材就渗透了文件的合理命名方式,同时也给教师一个应注重培养学生文件管理能力的提示。4年级的教材注重培养学生利用文件夹分类整理文件的习惯,5年级和6年级则通过各种任务进一步强化文件管理能力的养成教育,通过不同任务、不同方式强调文件管理的重要性,使学生能形成适合自己的文件管理方式。

3.信息技术工具的学习能力

信息技术的发展是很迅速的,计算机硬件、软件以及网络应用的更新速度也相当快,而教材编写一般需要经过策划、编写、修订、审定、出版、发行等一系列过程,是有一定的周期性的。这就导致教材中的内容往往滞后于技术的发展。如果学生只会使用教材中的技术,就无法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因此,在编写教材时,对于一些操作系统、应用软件等工具的教学,就不能单纯地就软件来讲操作,而是要精选一些常规的、通用的、一般性的方法,以及能让学生举一反三的方法。

如5年级下第3单元“动画天地”,教材用4课时,从认识动画到简单动画制作,介绍了GIF动画的制作方法。由于GIF动画是典型的逐帧动画,学生利用GIF动画可以相对容易地理解动画制作中最重要的关于“帧”的概念,因此在编写教材时,也突出有关帧的各种基本概念和技能,为将来学生学习其他的动画制作方法打下基础。

课程建设是一项系统性、综合性很强的工作,以上所讨论的仅仅是其中的一些基础性工作,还有课程实施、课程管理、课程评价等很多方面的工作要做,需要我们进一步去研究和探索。

小学课程与教学设计范文第2篇

摘要:环境小品设计课程是景观设计专业较重要的一门专业课,近些年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审美意识的提高,景观设计与规划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重视和关注,人们对周边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一些学生的设计作业往往停留在表面,只注重形式而忽略了实用性,没有将环境小品设计看成是现实当中的一件物品。这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必须要求学生宏观地看待问题,可以通过实地测绘来培养学生空间尺度的概念。 

 

关键词:环境小品 设计课程 景观设计 教学改革 

 

环境小品是居住小区规划、公园规划等室外环境设计的重要内容,将环境小品结合园林绿地规划,可以起到很好的美化环境的作用。同时,环境小品设计课程是学习景观规划设计的重要专业课程之一。环境小品与我们的生活环境相比显得有些渺小、有些微不足道,可它们却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公园中或者小区里的一个座椅、一个垃圾箱、一条路、一个雕塑都可以给我们带来欢愉、舒适的感受。因此,环境小品会影响景观甚至是景观规划的整体性、实用性、艺术性和趣味性等方面,直接影响景观的成败。 

环境小品不是现代的产物,不管是在西方还是东方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在教学中,笔者发现,学生还是比较欠缺环境小品设计方面的知识,不能有效地组织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具有典型风格化的方案。结合学生的特点,笔者在教学中做了一点调整,就是在做正题设计方案之前,会给学生增加一些有针对性的训练,并把这种训练称之为“本土化”设计训练。第一阶段需要充分了解某一地区(注意是区域性的)的地域文化、风土人情、民俗民风等方面的内容,再到具体的环节就包括物品的造型样式、装饰图案等有关信息。第二阶段是整合阶段,整合所收集的素材,包括文字、图形、图案等信息。这时需要确定自己的设计主题,然后从素材当中提取所需要的东西,通过艺术美的法则以及人体工程学等学科的应用,设计出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案。这是前期的一个训练,目的在于训练学生的设计作品能够充分体现出个性、民族性或者文化性。一个好的设计作品不仅仅是功能性的体现,同样要有个性、民族性、文化性,这才是一个有灵魂的作品,才能与观者产生共鸣。 

另外,还要注意多角度的设计。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发现,一些学生容易忽略作品在夜间的陈列效果。任何一件或多件小品被放置在一个环境空间中,都会遇到白天与夜晚不同的时间。然而,对于夜景来说,是目前公园或者小区规划当中重要的一部分,因此,就要关注照明设计。我们要用立体的设计手法去思考和处理问题,即多角度设计。从艺术设计的角度来讲,空间照明设计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对重要立面采用层叠照明法,因为景观照明中最重要、最基本的一个原则是:人们喜欢靠近最亮的光源。第二,可以通过再现、隐去、部分展示、强化表现等照明手法,体现被装饰物体的明暗变化的层次关系,起到突出主题的作用。第三,要充分运用现代照明技术为设计服务。比如,选用超薄的灯具,起到隐去灯具的作用等。还有对绿色节能方面的考虑,现在是能源危机的年代,要提倡低碳生活。这对设计来说也是一样的,要尽量选用绿色节能的设备,在设计的同时不能只是为了营造良好的视觉效果而忽略其能耗的大小。 

一件好的环境小品设计,还需考虑到环境小品的易损因素,要从制作材料上进行把关,还要注意地理环境的不同。环境小品大都设置在露天,要保证维修的方便。环境小品在材料上一般多以混凝土为主,也有采用综合材料制作的,如主体混凝土局部加木料或以金属加混凝土预制构件等。不论采用何种材料,都要考虑其耐久性和抗损性,同时要讲究施工工艺。公共桌、凳、座椅作为城市家具,受到场所环境的限定,具备更大的随意性,但绝不可随心所欲杂乱无章地设置,要求与环境和谐,要形成一种景观气氛。在设置上需要同其他小品诸如标志、种植容器、污物筒等有机结合,以实现环境的舒适感。

一些学生的环境小品设计作业往往较注重形式,忽略了实用性,我们要求学生要宏观地看待问题,可以通过实地测绘来培养学生的这一能力。对某一个景区中的座椅、污物桶等物品进行实地测量,以此来了解尺度在空间当中的概念。另外,对一些古典家具和现代家具的实地测量也是很有必要的。 

以上是笔者在教学当中的一些体会,对照了环境小品设计课程教学的一些实践办法和建议,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汤重熹,曹瑞忻.配景与艺术小品[M].乌鲁木齐:新疆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 

小学课程与教学设计范文第3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教学过程;策略

【中图分类号】G132.60 【文章标识码】B 【文章编号】1326-3587(2013)06-0006-01

古代行军讲究粮草先行,意思是要做好充足的准备,教师上课前也要做好充份的准备。教学设计就是教师依据数学学科和学生的特点,认真钻研教材,分析教学任务和教学对象,从而对教材进行再组织,设计教学方案的过程。下面就新课程下的数学教学设计来谈谈自己的一些想法。

一、深入了解学生,找准教学起点

要想学生通过40分钟的学习有所提高,首先就要了解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也就是确定教学起点。教学起点就是学生在学习新的知识之前已具有的相关知识和技能以及有关学习的认知水平与态度。它是影响学生学习新知识的重要因素。教师要想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来设计教学过程,首先就要了解教学的真正起点。

二、客观分析教材,优化教学内容

教材是实现教学计划的重要载体,也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主要依据。要真正地用好教材,教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思考:

(1)为实现教学目标,教材提供的内容是否都有用,哪些需要补充,哪些可以删除或改变。

(2)教材提供的教学顺序是否需要重新组合。

(3)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是什么。只有解决了以上几个问题,才能使教学内容更易于教师教学,学生更易于自主探索。

在教学三年级上册《秒的认识》一课中,教材提供的是春节联欢晚会倒计时的一个场景来导入新课,从而感悟1秒钟的时间很短来揭示课题的。但是这场景时问过去较长了,对学生而言感受不大。于是我结合了刚刚前几天学校组织观看过的神舟六号发射前的倒计时来进行导入,不仅使学生感受了1秒很短,更让学生了解祖国航空事业的发展,感受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在设计教学时,又插入刘翔在雅典奥运会上的成绩,明白1秒甚至比1秒更短的时间往往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通过学生课前收集时问格式,课堂交流,对学生进行了珍惜时间的教育。这样安排,使学生接受教学内容更丰富,史富有时代特色。

三、制定明确目标,贯穿各个细节

教学目标足教学的出发点,也是教学的归宿,它是教学设计中必须考虑的要素。数学教学的目标一定要着眼于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要在认真分析学生的起点,全面了解课程标准对学段的目标,以及客观分析教材的基础上,制定具体、可行的教学目标。规定学生在一节课结束后掌握哪些知识与技能,使哪些情感与态度得到发展。

在设计《秒的认识》时,要求学生:①能认识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种=60秒,体会1秒,了解1秒的价值;②能在开放的活动中发挥自己的观察力和想像力,通过看一看、说 一说、算一算等,逐步培养初步的数学思维能力;③初步建立1分1秒的时间观念,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渗透爱惜时问的教育,教育学生珍惜分分秒秒。

四、活跃教学活动,增浓学习氛围

当教学目标确立后,教师就需要考虑如何来达到目标,有效的学习活动理所当然成了达到目标的最好途径。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小组合作学习更是作为教师组织学生学习的首选形式。

在《秒的认识》一课中,设计教学时,我在关键的地方组织了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第一处,在了解学生对秒的知识掌握的情况中要求学生把自己知道的知识和小组内的 学交流,选出认为最有价值的知识向全班同学交流。第二处,在学生明白秒针走l小格是1秒,走1人格是5秒后,让小组内的学牛轮流出题,从而引导学生会求经过时间,认识秒针走1圈是60秒等知识,学生在问题情境中自已创设问题,合作解决问题,突破教学的一个重点:时间单位的换算。

五、研究教学过程,探索教学顺序

教师的教学按照什么样的步骤进行,这是教学设计时必须要完成的任务。合理地安排教学顺序,有助于学生系统地进行学习,从一个知识层向另一个知识层提升。在设计教学过程时,通过听秒针走动的声音和观察钟面,先了解学生对学习新知识的准备,再观看神舟六号的发射来感受秒、交流秒的知识,这样的安排, 使学生知道自己对旧知识的掌握和对新知识的了解,可以帮助学生有序地接受新知识,进一步探索自己的未知空间。

六、精心设计练习,拓宽探究空间

练习足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巩同新知。形成技能技巧,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发展学生智力的重要途径。数学练习必须精心设计与安排,因为学牛在做经过精心安排的练习时,不仅在积极地掌握数学知以,而且能获得进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要充分发挥数学练习的功能,设计练习时除了应由浅入深、难易适当、逐步提高、突出重点 关键、注意题型搭配外,还应强化习题的趣味性和开放性。因为灵活多样、新颖、有趣的练习,能使学生克服厌倦心理,保持强烈的学爿兴趣,促进学生的有效思维。而开放性的练习能给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更多参与的机会、成功的机会,能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及创新能力的发展。

七、估计教学过程,预计意外事件

小学课程与教学设计范文第4篇

论文摘要:我国高校师范美术教育课程的编写逐渐从单一的绘画,向多门类、多方面、多层次发展,结合高校师范课程,所培养的应是走进学校的美术教师,而现阶段高校美术课程设置与中小学美术课程脱节较严重,这就要从高校的课程设置着手,调整高校师范美术的课程结构,加强教学实践,使其与基础美术教育课程相接轨。

美术课程设计,通常是指学校设置美术课程类型和对不同的美术类型课程的教学目的、内容、进程、评价等设计的总体方案。

1、高校师范美术教育课程的教育目标和意义

高校师范院校承担着中小学的师资培养任务。因此,做一个热爱美术教育事业、甘当人梯的普通老师是师范类高校的教育目标。其次,其专业设置面广,无论是国画或是油画,无论是实践还是理论,无论是工艺还是实习等均为必修课,其目的是使师范生根据教学目的及其特点,全面掌握美术知识和技能并运用到教学实践中。

高师课程设置应该以各门美术技能专业为主,与教育学、心理学、中外美术史等相结合,形成立体交叉思维、教育模式。

通过自己的实习,发现在中小学美术课堂中折射出的问题更严重。走进中小学的课堂,发现现在的中小学除课堂正式教学外,兴趣班开设的也较多。除了素描色彩之外大多都有版画、泥塑、陶艺、书法、篆刻、手工制作、拼贴、剪纸,小学还有儿童画创作课。

2、怎样使高校美术教育与中小学美术教育相接轨呢?

(1)首先大学教学与课程设应该与社会的发展及教学的更新相适应。课程设计应紧追时展的步伐,课程的开设应具有鲜明的预见性,把学生培养成多元化的全能人才,以适应社会的发展。所以,大学应该不断地进行课程更新以切实与中小学美术教学相配套。比如,开设一些多媒体、手工的操作实践课、VIDIO(影视制作)、电脑设计课,学习flash动画等相关课程。针对小学涉及一些手工制作、拼贴、剪纸,儿童画创作等课程。这样高校美术教育专业的学生将来才能运筹于中小学美术教育这片领地。

除了教学设施与方式要配套外,还要提高美术学科大学生的综合素养。美术教育专业的学生要在力求精通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拓宽知识面,适应当今对基础教育理论的扩充,以最大限度地扭转美术学科大学生综合素质低的这一现状。

(2)调整高校师范美术教育课程结构,加强教学实践

A、要修订高校师范美术教育专业的课程目标

综观我国高等师范院校现行的美术教育课程计划,可以发现高校美术教育课程仍偏重技能性训练方面的内容,如造型表现训练的课时占很大比例;美术创作至今仍然是师范类毕业生的重头戏,也是评价其能力的重要标准。很明显该课程计划还是以培养专门从事艺术作品创作的艺术家为方向的,仍然保留着专业美术院校课程设计的痕迹,在目标上有大同小异之感。现在把美术创作定为是评价毕业学生能力的课程科目,就不如改为以美术课堂教学的形式来评价学生的能力,更符合《标准》对美术教师素质和能力的要求。

因此,高校师范美术教育的课程目标的制定,应该注意这些方面问题:既注重以美术教育学科为中心,又要兼顾实用艺术、综合艺术和人文知识的教育;既要注重各类艺术的审美和艺术表现过程的教育,又要兼顾基础技能的训练;既注重比较宽泛的艺术学科知识的教育,又要兼顾学生独特美术个性需求的发展。同时,还必须对学生从事美术教育必需的教学组织、实施和教育科研的能力进行培养和锻炼,使高校师范美术教育的课程目标清晰化,才能够设置出适应当前中小学美术课程改革要求的课程体系,才能防止高校师范美术教育办学方向偏离轨道。

B、重整高校师范美术教育的课程体系,加强教学实践

目前,有相当一部分高校的美术教育专业的课程体系,很大程度上偏向专业美术院校的课程设计,多以专业画种或美术门类为设置主线。高师教育是以多门课程为基础,技法课和理论课相结合,与教育学、心理学等相关学科相互结合、渗透、融会的一种学科。

这样的体系难以与《标准》[1]的目标要求、课程结构和内容相适应。对于美术教育专业的教学实践尤为重要。《课程标准》[3]指出“学习内容应适应高中学生的实际能力,不宜过高、过难,过于专业化”。《标准》规定的美术课程,其内容和量及涵盖的面更为宽阔。教师除了应具有造型艺术的知识及技能外,还涉及了实用艺术、表情艺术和综合艺术的知识。所以,高校师范美术教育的课程体系应该减少单独开设的技能课程的门数,把一些技能课程、史类课程和相近课程进行合并,以确保有课时空间来调和课程结构。合并后的技能课程其知识性、体验性的掌握,比技能性掌握更重要。如版画与雕塑、油画与水彩,其体验的过程比技能的掌握更重要;技能传授,教师的演示比口述更重要。比如说有48学时的雕塑课程或48学时的版画课程,那在这个时间里能够培养雕塑艺术家、版画艺术家出来吗?不能。

3、通过课程调整对高校师范美术教育体系的要求与建议

通过课程的改革调整使高校课程同基础教育美术课程接轨,这就要求高校师范美术教育的课程体系应走出过于专门化的美术教育,尤其是专门技术化的狭小天地。从纯艺术领域到实用艺术领域,从理论领域到技术领域,从审美领域到创造领域,从普通教育领域到艺术教育领域都应涉及,从而建立一套完备的课程体系,使其更加完善与发展。

由于调整后课程体系容量大,在课程内容的难度上和教学方式、教学方法上要与专业美术学院拉开距离,从而才能保证教育科目的课时和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常锐伦:《美术学科教育学》,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小学课程与教学设计范文第5篇

关键词:小学教育专业;教学设计能力;培养

一、引言

小学教育专业的本科师范生毕业后会面临从教,但他们的教学能力还不足以支撑其有效完成基础教育教学活动,教学设计能力是教育教学能力的基本功,而当前高校对其教学设计能力培养存在一定程度的忽视。小学教育是为生命奠定基础的教育,小教专业本科师范生教学设计能力只有被给予更多的重视与培养,他们将来参与基础教育教学工作才能更加得心应手。

二、教学设计理念掌握不够明确

对于教学设计的基本理念掌握不够明确,理解也不到位,即使在开设的课程中对于各科的教学法进行了学习,但往往学习也只停留在了表面,缺乏深入的理解与分析,也并未反思总结,进行相应的训练,教师对教学设计理念的传授也存在参差不齐的状况,使教学设计能力整体不能达标。

三、教学内容学设计方面

第一,现在小教专业本科师范生许多的教学设计中,仍用大量的篇幅仅仅从传授知识的角度详尽地描写教学过程,很少根据教材的具体内容去设计那些发现、挖掘、提炼教材中培养小学生能力、智力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等非智力价值的方案。

第二,大多数的教学设计只是停留在完成“教学内容”的水平,而没有达到完成“教学目标”的高度。教学内容是完成教学目标的基础,教学目标是教学内容的升华。因此,教学设计中仅有让学生获得基本概念、基础知识、基本能力的方案还是远远不够的。

第三,师范生在进行教学设计时,由于对课内知识研究的较多,联系社会发展和学生生活得课外知识较少,因此教学设计比较乏味单一,由于缺少知识整合致教学容量不够。表现为缺乏与本课有关的相关学科知识联系的设计,缺乏与本课有关的实践知识联系的设计等。

第四,新课程改革要求改变评价方式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评价应该“立足过程,促进发展”。而在小教师范生的教学设计中往往偏重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设计,忽略对教师教学过程、学生学习过程进行教学评价设计,忽略了将新课改理念结合到教学评价设计当中。

四、课程标准不熟悉,对教学目标设计掌握不足

课程标准是进行教育教学的标准与前提,对教学设计与教学活动具有指导作用。目前中小学都在进行课程改革,也有新的课程标准与理念做指导,而大学课堂教学却没有与时俱进,也并未对各学科课程标准做详细的讲解与分析。小教专业本科师范生对总的以及各科的课程标准把握不够清晰,理解不够到位,不能将课程标准与教育发展实际情况相结合,更难以对教学目标从整体上与课程标准结合起来,从而无法确定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

五、小学教育专业本科师范生教学设计能力的培养策略

第一,教学设计在实践与应用之中体现了各种科学理论,教学是教师沟通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切不可走向两个极端,大部分的小教专业学生在校园里接受的认知层面的理论知识偏多。这就需要在培养过程中加强教学设计的理论与实践并行,不断地使教学设计反映教学实践的动态要求,体现教学设计的创造性。

第二,小教专业的师范生很多都是从技术层面去理解、学习教学设计,并没有结合教学实践应有的多元性与动态化,缺乏针对性的练习与操作。研究表明,教学设计是一种在特定情境脉络中解决结构不良的非确定性的过程,它所运用的是一种高度互动与协作的设计方式[1]。教学设计也是一种社会化活动,它需要各种有效的资源的参与,充分体现了进行设计的创造性。所以,应在培养教学设计能力的进程中树立理性与创造性结合的教学设计观。

第三,目前,教学设计大多在教师教这单一层面上进行,侧重于教材的钻研、教学策略的运用、教学组织形式的筛选和教学评价的具体实施,忽略了学习者的兴趣爱好与需要,也缺乏对教学情景给予应有的重视。教学活动是由教师教学生学的双边活动过程,而教学设计应是多方面的的集合,应从整体的角度出发,整合各个要素,重视教学情景的因素,对教学整体进行设计,坚持教师主导、学生主体,从人的整体发展出发进行教学设计。

第四,小学教育的教育对象是身心发展不成熟且处于成长状态的小学生,这决定小学教师必须具有专业性,应具有专业情谊、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创新小学教师的培养模式去适应小学教育发展的实际和小学教师专业化的需求,与时俱进,明确小学教师专业特性。

第五,对小教专业本科师范生来讲相关教育知识一大部分来源于课堂课程的学习与理解。所以必须丰富课程的门类,让学生去汲取更多丰富的教育教学理论知识。小教专业应开设与小学教育教学密切联系的课程内容,加大课时,使师范生更深刻的掌握课程内容。现代社会日新月异发展迅速,需要更新课程的内容,与时俱进,师范生可以形成更加基础、扎实、全面的理论知识功底。

第六,在理论课程的学习中通常存在学生多、教师少并且常以大合堂进行教授的现象,师生鲜有互动,常常出现教师在讲台上唱独角戏,学生听课注意力不集中,不能保证基本的教学效果。基于此,灵活的教学方法,先进的教学理念显得尤为重要,应注重教师自身的教学业务水平,面对众多学生灵活进行教学,尽量使学生得到一定的进步与发展。将自身的教学经验,教学设计能力体现在课堂教学之中,并做好示范与讲解,针对性的去提高学生的教学设计能力。

第七,现在大多数的高校培养小教专业还是延续着传统的师范教育培养模式,即“教育学+心理学+学科教学法+教育教学实习”。[2]很多高校虽开设了教育研究方法、现代教育技术,但讲解存在形式化,开设的很多课程仅处于文化理论层面,偏于认知,并不能满足小教本科师范生的教学设计能力发展的需要。小教师范生教学设计能力的培养中还需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在师范生认知的基础之上,强化理解,强调创新,强调与现在社会与教育发展的实际情况相联系,与时俱进。

第八,说课主要是阐述某一学科具体课题的教学设计,是一项对教学设计的反思的过程,通过说课的练习,可以逐步改进和优化教学设计的教学研究过程,可以提高师范生教学设计能力。因此,加强说课训练并结合教师进行指导,使学生的教学设计的更富有艺术性与创作性。校外实习见习可以直接接触真正的课堂与受教育者,在听课、备课、授课中充分与实际的教学情境相结合,这是理论与实践真正的结合。在实习见习前进行详细科学教学设计,并多向在职教师虚心请教,遇到问题多请教老师与查资料尝试解决问题。实习见习结束后,要进行系统的梳理、反思、总结从而消化吸收,夯实基础,稳步提升,有效提高教育教学设计能力。

第九,以案例为载体,组织小学教育专业本科师范生对特级教师、优秀教师的教学设计案例进行分析与研究,学习优秀教师教学设计成功的地方,并对自己的教学设计方案与他们的差距进行反思,从而改进、提高;课堂模拟也正是对教学设计过程的体验与反思,在分析研究并改进教学设计方案后进行实际课堂模拟,注意将新课程理念体现在模拟练习中。通过教师点评、学生互评,找寻自己教学设计的问题,并逐渐改进;教学设计具有实践性,而现场教学则是让小教专业师范生的教学设计走进真正的课堂情境,结合当今社会中基础教育教学的现况,将预设的教学设计逐渐达到目标状态,不断将教学设计理性的认识与实践的体验达到和谐统一。在小教专业本科师范生教学设计能力的实践培养中更要将案例分析、课堂模拟、现场教学有机的结合到一起,使小学教育专业师范生不断进行分析、反思、改进、练习逐步提高其教学设计能力。

参考文献:

[1]张华,钟启泉.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