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旅游文化规划

旅游文化规划

旅游文化规划

旅游文化规划范文第1篇

【关键词】旅游景区 景观规划 主题文化 包装

引言

主题产生于景观规划设计中的初始策划阶段,主要是用来指导和约束后续景观规划设计与意境营造工作的。随着国家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对于旅游景区的建设与开发暴露出了诸多严重的问题,造成旅游景区在整体视觉上混乱、无序、人文关怀不足、生态环境破坏等问题出现。其中最突出的问题是对景区的地域文化历史挖掘不足、景观资源浪费,致使景区主题定位的错位或缺失,旅游产品的开发和文化包装缺乏创新、同质化现象严重。因此,如何通过对景区的主题文化进行包装,打造一个既具有鲜明特色、丰富文化内涵,又能满足游客休闲与游憩活动需求的主题景区是旅游规划中的难题。

1 旅游景区规划概述

1.1 概念

旅游景区规划是指为了科学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各项资源、有效经营和科学管理旅游景区,充分发挥景区资源的多种功能与价值,通过对各项旅游要素进行的统筹部署和具体安排,创造景区更大的吸引力。

旅游景区规划目的是通过多种手段与方法来烘托主题,并通过主题来表达特定文化内涵。根据自身所处地理位置的不同,不同的地形地貌、气候环境和经济状况等因素影响,大致形成了以自然生态、社会人文、产业文化为主题的三种类别的旅游景区。其中,自然生态类旅游景区包括以地质地貌、水文、气候气象、动植物观赏等为主题的景区;社会人文类旅游景区包括以名人、名胜古迹、民俗文化、事件等为主题的景区;产业文化类旅游景区包括以农业文化、工业文化、商业文化、游乐、科学科幻等为主题的景区。

1.2 发展现状

目前,我国的旅游景区规划仍处于探索阶段,在具体实践中缺乏行之有效的理论指导。有几种不良的现象蔓延,一种是过于重视构成景区环境的建筑、水体、山石、植物、小品、主题雕塑等表面物质形式的景观要素建设,而忽视景区精神内涵的提升;另一种是不切实际地的照搬模仿,旅游景区的风格混乱;第三种是过于重视商业经济利益,弱化了旅游景区的主题文化内涵。最终,导致已建成的许多景区开发的旅游产品同质化,缺乏特色与人文关怀,吸引力不足等问题较为突出。究其主要原因是在旅游景区的策划阶段时,对景区的主题定位缺失,形象塑造错位。

2 旅游景区主题文化的影响因素

主题文化作为旅游景区内容的组织主线,是对整个景区旅游环境艺术形象和文化内涵的高度概括,是景观规划设计人员进行旅游项目规划艺术形象和旅游产品开发的总指导思想与理念。可以说,一个旅游景区规划的成功与否与其主题的确立有着最直接的联系。旅游景区主题的界定往往受以下三个方面因素的影响。

2.1 旅游资源条件

旅游资源是一个地方或区域能够发展旅游业的前提条件和基础,是确立景区主题定位的题材,是主要的影响因素。景区的旅游资源包括项目区域背景、周围自然环境、地域文化特征等各项资源。

2.2 设计师的素养

设计师的职业素养决定了旅游景区主题定位的高度,即特色性和鲜明性。如果一个设计师缺乏应该具备的专业理论知识和职业的态度,主要表现为对旅游景区缺乏实地调研与考察、系统全面的分析基础,片面追求新奇时髦、视觉冲击力,这都会使其对旅游景区独特地域文化内涵挖掘不够,拿捏不到位,造成主题定位的错位或缺失。

2.3 管理者的水平

除此之外,主题定位还和景区主要职能管理部门或管理者的水平有关。如由于管理者的短视或干预,为了暂时的政绩工程、表面的形象工程,往往也会造成主题定位不准、不突出,景区缺乏应有的识别性和感召力,各项资源难以形成市场效应。

3 旅游景区主题文化包装策略

旅游景区主题文化包装是指对景区特色与个性塑造。具体来说,就是通过挖掘旅游景区所在地的历史文化、民俗风情、人文遗址或遗迹等各项文化资源的内涵,凝练出最具有特色和个性且区别于同地区其他景区的主题,然后围绕主题设计开发旅游产品,达到提升景区品牌形象,增强景区吸引力的目的。

3.1 立足文化,凸显主题

文化不仅是确立旅游景区规划主题的引擎,更是形成有别于其他旅游景区旅游产品的灵魂。一个景区的主题要能很好反应其文化内涵,就必须对景区所在地域的自然地理基础、历史文化传统、社会心理基础和经济发展水平状况等各项旅游资源进行全面分析,整合提炼出核心主题文化,以此作为旅游景区规划的根本。同时,要求旅游景区的主题具有鲜明性的个性特点,体现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和精神追求,在游览中能够为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

(1)景观序列设计

在空间布局时,围绕主题来规划旅游景区,划分景区的各大功能区,设计旅游景点,组织交通流线,形成主题鲜明的旅游景观序列,达到提升旅游景区的文化品位,传承地域文化目的。

对于景观序列的规划,可以通过编撰故事情节隐喻主题,然后围绕情节展开各分景点的设计和组织。例如宁夏的沙坡头景区依托生态自然资源(大漠文化),编撰桂王城的故事来包装景区的主题;新疆的喀纳斯湖景区结合图瓦人的神秘信仰,编撰湖怪的噱头来包装主题,吸引人游客。当然,编撰故事不可胡编乱造,是对景区的文化资源内涵更为深刻的梳理。在景点的设计上,可以通过直白和隐喻的艺术手法来对主题进行文化包装。例如可以通过情景雕塑、主题标志、文字、图案等形式以直白的手法将景区所在地的历史事件、民族习俗、文化传统等主题再现出来;再如借助景区规划的场地材质、空间体量、色彩、光线、序列等形态以隐喻的手法来包装主题。最终,使游客在景区中体验到“由景入境,由境生情”的感受,获知景观所蕴涵的主题情感,满足精神需求,体现人文关怀。

(2)影视剧创意

通过挖掘景区所在地的民间故事传说、人文遗址或遗迹、英雄人物事迹等文化资源,创作影视剧来对外宣传景区旅游文化和品牌,提高景区的知名度。例如由张艺谋的印象系列,即《印象・刘三姐》、《印象・丽江》、《印象・西湖》、《印象・海南岛》、《印象・大红袍》、《印象・普陀》、《印象・武隆》等,以绚丽的山水风景、民族民俗文化为创作核心,成功包装旅游景区的主题文化,宣传城市形象,打造旅游品牌;被誉为“东方好莱坞”的西部影城,原本是地处宁夏银川西郊镇北堡荒野地带的一处城堡遗址,通过张贤亮的运作,使《红高粱》、《大话西游》等众多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著名影视剧在这里拍摄,因此有“中国电影从这里走向世界”的美誉,影视剧的成功使其成为国内著名的旅游景点;地处陕、甘、川三省交界的宁强县青木川古镇,因电视剧《一代枭雄》的热播,作为故事发生的原型地,带动了古镇旅游发展。

3.2 合理安排,统一规划

整个旅游景区的主题要有统一性和逻辑性,景区与景点之间的大小主题要体现总与分的逻辑关系,即在大主题的统一下有细分主题,其主题内容与表达形式必须统一于大主题之内,且大小主题的文化特点都能体现整个旅游景区的风貌。其次,主题的选择和确立必须综合地考虑景区所在地范围以外的周边地区旅游的开况,寻找最适合自己发展的旅游产品定位,确立具有鲜明特色与个性的主题文化。

对于旅游景区环境的构建要在合理规划的基础上,将每个分景点设计纳入到整体空间环境设计中来,使构成景观的元素与主题有机地结合起来,创造出环境优美、富有文化内涵的景观空间。这方面可以借鉴企业CI理论,从视觉传达的角度对旅游景区的主题文化进行包装。

(1)VI系统设计

VI 全称Visual Identity,即视觉识别系统设计。对于旅游景区的VI视觉识别系统规划,主要表现在景区的主题理念与视觉传达的协调性,即造型与材料的统一性、颜色的一致性、风格的一致性等。通过旅游景区的VI设计,使旅游景区庞杂的系统具有更强的条理化、系统化和协调性,促使景区特色文化主题的形成,在视觉上各分景点的标识牌、公共服务设施、建筑小品、建筑以独特的造型、色彩等设计语言体现其性格与魅力,唤起人们对地域人文特色的记忆。此外,在手工艺品、服装、饰品、门票等旅游纪念品的设计与包装上体现统一性,有利于品牌的形成。

(2)标志设计

在景区VI系统设计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标志设计。标志设计作为景区旅游形象的主要文化载体之一,是旅游景区规划的一项重要内容,是一个景区主题文化的形象化、视觉化、图案化概括,具有高识别性、传播快、识记性强的特点。一个成功的旅游景区标志,只有通过深层挖掘景区的各类文化资源,提炼出景区文化的核心(即主题),然后以解构、整合的手法创作简洁明了的视觉文化符号,同社会大众见面,达到宣传景区品牌的目的。

3.3 以人为本,体现人文关怀

从游客的参与性角度出发,充分体现人文关怀。景区规划要以游客的心理和行为需求为出发点,充分了解游客的动机与爱好,在审美情趣和求知欲望上下功夫,将景区单一的观光旅游产品发展为具有观赏性、趣味性、娱乐性和知识性的多元化产品,使游客在参与的过程中获得一种人生体验和经历,并加深对景区主题文化的理解。

目前,对于旅游景区最成功且最常见的艺术手法就是通过策划节庆活动来实现游客的游憩参与性。因为节庆活动互动性、参与性较强,同时也是最好继承文化传统的一种方式,是了解景区主题文化的窗口。根据景区的自然资源特点,可以设立具有特色的植物采摘节、观花节等;根据景区的文化资源,可以设立特色民俗文化节等。当然节庆活动的策划与设立不是盲目性的、毫无根据的标新立异,一定要有文化的渊源,在实际运作中禁忌过于重视节庆活动的营销价值作用,而忽视其内涵的发展,例如甘肃省西和县的巧娘娘节,云南省西双版纳的泼水节等。

结论

通过对旅游景区主题文化的包装,规划出既有地域文化特色又有时代性特点的旅游产品,体现人文关怀,满足人的精神需求,丰富景区的文化内涵,提升景区对外旅游服务功能,增强景区的市场竞争力,达到传承和弘扬地域传统文化的目的,使地方特色文化与环境文脉得以延续。同时,在对一个景区主题文化的包装过程中,切忌面面俱到,切忌过于重视商业经济开发;注重对旅游产品的文化主题内涵不断地挖掘,以保持旅游产品的活力和魅力。

参考文献

[1]刘永福.景观规划设计[M].中国出版集团东方出版中心,2012:85-86.

[2]徐晶.民族旅游文化包装创新[J].包装工程,2013(4):17-20.

[3]秦学颀.重庆都市旅游的文化价值和文化包装[J].经济地理,2002,22(1):115-118.

旅游文化规划范文第2篇

【关键词】历史文化名镇;古镇;安顺旧州;旅游规划

1、引言

城镇自身具有发展与变化的必然性[1],历史文化名镇也有发展的需求。其中,发展遗产旅游是实现古村镇经济发展和遗产保护最常用的途径。但是,在旅游开发中一些古镇越加“雷同”,旅游资源开发的形式较为局限[2]。

古镇的旅游规划,需要对游赏资源梳理整合,挖掘特色突出的历史遗产,保护和建设具有游览价值的历史人文环境。在这一过程中,如何让景区的地域特色鲜活起来,如何提升游客对历史文化的感知,如何体现历史遗产在新时代的价值,这些都需要我们开阔思维深入思考。

2、旧州镇旅游资源现状及问题

贵州省安顺市旧州镇是中国第四批部级历史文化名镇,也是黔中地域屯堡文化的典型代表 [3]。经过多年的建设积累,古镇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建设性破坏”,但整体保存尚可。古镇格局清晰,主要街巷完整,还有若干挂牌保护院落,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

通过对历史遗存的实地调研发现,旧州镇内目前有如下几个问题:

第一,古镇内的游赏资源缺乏梳理。古镇具有游赏价值的区域范围尚需统一规划,几处重要的游赏资源分布零散,不利于游客旅游观光的完整性和便捷性。一些地段新建了现代建筑,体量和外观都与古镇气质不协调,如中小学、多层住宅小区等,影响游览感受。对此,规划的首要内容就是梳理古镇有价值的游赏资源,对游赏资源进行必要的衔接,甚至部分区域的协同改造。

第二,缺少具有“点睛”作用的的历史建筑。旧州镇曾是安顺地区的首府,有三教合一的文化传统[4],佛道儒三教的寺庙、道观并存于镇内,成为当时重要的交流场所和地标建筑。现今多数寺庙、道观都已经损毁、荒废了,原先的城门、鼓楼等标志物也拆除了,令人惋惜。在旅游开发中,有必要修复一批典型的历史建筑,重新利用它们,提升古镇的旅游形象。

第三,古镇的若干标志性景观节点已不存。根据《旧州镇志》所记载,古镇及周边原有“八景”(注2),并由文人墨客赋诗相应,充分体现了旧州作为安顺地区首府的历史内蕴和文化沉淀。可惜的是这八景并没有完整的保存下来。有必要采用适当的手段恢复、重现旧州八景,重塑古镇的历史人文框架,提升古镇的历史人文气氛。

第四,古镇“历史边界”不清晰。在新城镇建设中,旧州镇的规模逐渐扩大,同时一些老房子逐渐被现代建筑所取代,新旧地区逐渐交织,再加上古城墙早已不存,古镇原先的“葫芦形轮廓”(图1)变得模糊。葫芦形轮廓在贵州众多古镇中是唯一的[5],这一地方文化符号亟需挽救和传承。

3、旧州镇旅游规划的几点构思

(1)提取特色区域,打造精品游线

由于长期现代化建设的积累,古镇往往出新旧建筑混合、新旧地段相互穿插的状态,对游赏路线的组织有很大影响。在旅游规划中,参考保护规划的保护范围,着重对历史环境气氛保存较好的区域规划整理,梳理结构,以建立游览框架。(图2)在调研中发现,北街至麒麟山一带涵盖了多个节点,如城隍庙、清元宫、山体公园等,又与历史氛围浓厚的东街关系密切。规划将北街与东街交汇处的现代平房拆除,开辟为清元宫的前广场,作为大量人流的缓和空间,同时引导人流至城隍庙、麒麟山一带,新规划的这一条游线串联了旧州最重要的几个景点,在一定程度上弥合了历史空间的连续性。(图3)

(2)利用历史建筑,赋予主题特色

建筑是凝固的历史,历史建筑浓缩了一个地区的文化特征。对老房子的利用一直是古镇旅游规划中重要的内容之一,除了沿街商铺基本的业态之外,还可以挖掘老房子的特色,打文化牌。如西街的鲁氏大宅(图4),留下了一段动人的爱情故事,今天老宅子在历经波折之后依然完整的保留了下来,它将作为具有地方特色的婚庆基地和婚纱摄影基地。又如北街衙门老房子,修整为小型的屯堡军制展览馆,展示与屯堡军屯建制相关的历史展品和售卖特色纪念品,为商业街补充历史气氛。还有前文提到的清元宫,在古时作为慈善教育机构,修缮后命名为清元学堂,既是参观景点,又可以作为当地学校的传统文化拓展基地。

(3)修复历史场景,兼顾使用功能

古镇旅游的核心吸引力在于“古”,人们追求的是访古寻踪的意境。修缮整治街巷立面固然是重要的一个方面,另外对特定的开敞空间或说历史场景的修复利用,也是必不可少的。这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类是标志性建筑的故址复建,并结合周边环境丰富功能。如恢复“八景”之一的“扶风夜笛”,文献记载天宝桥上有扶风亭,乃旧州“乘凉赏月之胜区”。规划将扶风亭与碧波湖文化广场结合设计,作为旧州镇的东门标志,为本镇居民和游客修建一处怀古文化公园。另一类是特色资源叠加功能和内涵延伸。如八景中的“麟山晴岚”,原指麒麟山景之秀美。在旅游规划中,将麒麟山修建为体育休闲公园并建设t望平台,与居民和游客的登山需求相结合。又如“南堤绿柳”,在护城河岸边补种柳树,修建为滨水健身步道。

(4)珍惜历史要素,协调总体规划

古镇因特色才能脱颖而出,才契合“名镇”之名,必须珍惜自身独有的历史元素。如旧州“葫芦形轮廓”是古人营城智慧的结晶,体现了建城特色。虽然构成轮廓的城墙、城门基本不存,但通过现场调研和相关资料仍能推测出大致的位置关系。对其保护将在空间上对古镇历史范围有所限定,有利于古镇有重点、分层次的保护落实和更新建设。

另外,古镇的街巷肌理是历史积累而形成的,在城镇总体规划中不仅要保护主要街道,还应重视各条支巷、小路。同时,避免新规划道路影响到葫芦形轮廓所在区域,利用公共绿地勾勒轮廓边界,保持古镇的历史城建骨架。

4、小结

旧州镇旅游规划秉承了“以史为本,借古营新”的理念,力图从旧州本地的历史传统要素中寻找有价值的元素,用现代人愿意接受的“新”丰富旧貌,让古镇旧貌换新颜。这里的“新”主要有以下三点:

第一,开发新的游赏路线。古镇丰富曲折的道路系统体现了深厚的人文沉淀,是形成游赏路线的天然条件。除此之外,在交通组织中,还可以考虑不拘泥于原有的街巷交通,通过适当的调整整合资源,有选择的衔接重要的节点空间,促进精品游览线路的成形。必须强调的是,古镇的保护是第一位的,任何新建设和调整都应满足文物保护可逆性的原则,不能产生实质性的破坏。

第二,赋予老房子新的主题。为了更好的体现历史建筑的价值,在旅游规划中应依据历史建筑的原有性质赋予适当的主题功能,以发展旅游经济。在主题的选择上,以凸显历史特色为佳。根据名人轶事、历史活动等,挖掘具有一定独特性的文化类主题,并对主题进行演绎和延伸,开发一些接地气、本土化的特色服务。

第三,赋予历史场景新的内涵。古镇中的一些场所充满了人文情怀,找出并强化这样的历史场所,引导人们从中获取精神的共鸣,是旅游规划、景观设计中应该注重的方面。历史场景是空间与文化、功能与文脉的载体,在规划设计中,要将空间环境结构与社会文化形态结合起来[6],形成集审美、史学、文化、使用等多方面价值于一体的复合型空间。这其中的功能属性,是较难体现的部分而更应重视起来。

历史文化名镇的旅游规划,要尊重历史,又要体现发展,在保持本真的基础上创新性的服务于旅游产业。关于历史文化名镇旅游规划的思考不止于此,需要我们继续研究和实践。

注1:本文为贵州省安顺“大屯堡”旅游规划阶段性成果。

注2:根据《旧州镇志》所载,“旧州八景”为麟山晴岚、文阁夕照、扶风夜笛、华严晚钟、南堤绿柳、北岭寒梅、翠微春霭和碧波秋月。

参考文献:

[1] 嵇岚.历史城镇的保护再思考. 2008 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2008

[2] 宋瑞.古村镇旅游的问题与难题[J].旅游学刊,2010.06

[3] 杨开.贵州安顺市旧州古镇的特色分析与历史保护. 2007 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2007

[4] 安顺市西秀区旧州镇志编篡委员会.旧州镇志[M].贵州:贵州人民出版社,2003

旅游文化规划范文第3篇

关键词:旅游规划;历史文化城镇;控制性规划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2)12-0220-05

1引言

历史文化城镇是城市历史文化传统的载体,反映着城市历史文化传统的延续和发展,是历史遗留给当代的重要文化资源。而旅游作为当今时代的朝阳产业,也是活化历史文化城镇、使其融入当今社会生活并不断创造社会、经济价值的重要手段。

历史文化城镇旅游已经成为当今旅游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这种以历史文化城镇为旅游活动载体的旅游形式最重要的吸引力便是在于历史文化城镇的整体风貌、特色的地域文化和旅游者与当地居民及经营者的互动行为。

2历史文化城镇旅游规划的现状反思

历史文化城镇作为一种特殊的旅游资源,尚未有特定的规范指导其规划编制。现状历史文化城镇的旅游规划内容大多借鉴城市规划、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以及城市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的研究成果进行编制。

然而,在规划的实施过程中,不难得出以上规划在历史文化城镇旅游中难以面面俱到之处:城市规划的研究内容以土地的利用为重点,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以历史遗迹的保护为主,而城市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以特定场地空间的保护更新为主。三者俱聚焦于场地空间及建筑的静态控制与保护,忽略了旅游规划中最重要的行为、动态影响,而其后果直接体现在了现状历史文化城镇旅游的普遍问题中。

(1)管理不当,风貌难以维持。旅游管理者是指旅游组织(包括政府组织和企业组织)中,从事管理工作、负有领导和指挥下级去完成任务职责的组织成员。他们是旅游管理中最活跃、最积极的因素,是旅游组织的支柱和决定旅游管理水平的关键力量。他们为区域旅游提供决策方案、合理调配资源和处理协调各方面关系。

现在国内大多数进行旅游开发的历史文化城镇旅游区都存在管理粗放、发展目标雷同、分工不明、缺少管理力度等通病。这些管理上的不当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历史文化城镇的旅游发展,更有甚者威胁到其旅游风貌及品质。国内的历史城镇旅游地区的管理主体基本分为政府主导和企业主导两大类,其中前者为主者居多。在管理开发的初步,受各种建设条件、政策及城市发展的影响使得大部分历史城镇的旅游发展缺失个性,地域文化的多样性少有得到体现;其次在开发过程中,管理权力下放使得旅游区域内的发展各自为政,难以进行可持续开发;同时在进一步开发中,由于管理力度不足的问题着重体现在(人文以及自然)环境保护不利、周边地块控制不足、服务基础设施匮乏等方面,整体降低了历史文化城镇旅游开发的氛围和品质,使其历史风貌难以维持。

(2)经营不当,氛围难以营造。旅游经营者是指以经营为目的,从事旅游经营活动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经营组织。他们为旅游消费者提供旅游商品和交通、游览、住宿、餐饮、娱乐等旅游服务,因此,他们所提供的商品及服务项目的类型、种类及品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地区旅游的氛围和旅游体验的质量。

现在国内的旅游经营存在相当多的诟病,其中以不法经营和不适宜经营尤为严重。细说来,前者主要为无证经营的个人或组织在历史文化城镇中进行的经营活动,由于缺乏管制,他们所提供的商品质量和服务质量难以得到保障,甚至有强买强卖、以次充好、恶性欺诈等行为,严重影响当地旅游氛围;同时此类不法经营者的经营活动很可能加重原本就不轻松的交通、游览压力,破坏游览性质。而后者所提到的不适宜经营主要指那些经营项目类型、氛围与历史文化城镇不相宜的经营活动,如寺庙前大肆叫卖甚至开设荤腥餐饮、古街上门店装饰“特立独行”等,它们的存在无一不对原本的历史文化城镇的整体风貌和历史氛围产生不良影响,拉低整体氛围,降低旅游品质。

(3)游客行为引导不当,体验品质难以保证。游客是历史文化城镇的旅游消费主体,是旅游管理者和经营者的服务对象,他们在历史文化城镇内的旅游行为可谓是对历史文化城镇原本旅游资源和旅游开发中管理经营成果的反映。他们的旅游行为不仅对历史文化城镇本身产生影响,他们的行为体验也将影响到历史文化城镇的旅游质量和品质。

在现今国内大多数历史文化旅游城镇中游客不和谐行为随处可见:自辟路线、无视禁行告示、随意攀爬、乱丢垃圾、践踏草坪、违规停车等。一般来说,历史文化城镇对此采取的是设施引导、语言引导及事前引导的行为来引导游客的旅游行为,即设立旅游警示标志、利用导游的示范教导作用以及团队间的提醒教育等,但此类行为对游客的行为引导作用微乎其微。如若此类不和谐旅游行为继续存在甚至恶化,将严重影响历史文化城镇旅游的运营成本及旅游品牌的塑造。

3历史文化城镇旅游控规中控制要素及

体系构建理念3.1历史文化城镇旅游控制要素选取思考

《旅游规划通则》(GB/T 18971-2003)中提出旅游区的控制性详细规划的任务是:“以总体规划为依据,详细规定区内建设用地的各项控制指标和其它规划管理要求,为区内一切开发建设活动提供指导。”

在此规范中不难看出“建设用地的各项控制指标”依然是旅游规划的规划重点,然则仅有土地类要素的控制是不够的。针对历史文化城镇旅游中更加关注“整体风貌、特色的地域文化和旅游者与当地居民及经营者的互动行为”的特点及现实历史文化城镇旅游中的种种问题,本文欲将对旅游区域内的行为控制作为其历史文化城镇旅游控规的另一规划重点。

3.2历史文化城镇旅游控制要素选取理念

历史文化城镇旅游控规应是在旅游总体规划的基础上,通过各个地块中的土地利用性质调整、建筑建设的限定等土地类控制要素及地块管理经营的行为控制、游客行为引导等行为类控制要素一道对历史文化城镇中用于旅游的地块加以控制,使之既能符合城镇控制规划和文物保护的要求,又可体现旅游发展特色、满足游客需求、提升旅游品质。

3.2.1历史文化城镇旅游控规中的土地控制

历史文化城镇的特定文化和艺术价值在空间物质上可分为建筑特色、场地风貌、空间格局与环境氛围等4个层次,故旅游控规在对其整体风貌和特色的地域文化的打造中,亦应从此4个方面对土地建设进行控制,以达成总体规划的目标与内容(图1)。

3.2.2历史文化城镇旅游控规中的行为控制

在历史文化城镇的旅游活动中,三类主要直接相关群体(旅游管理者、旅游经营者、游客)同当地居民一道成为历史文化城镇的主要使用者,他们的行为不仅反映了历史文化城镇旅游的状态同时也对其产生着巨大的影响。故在旅游控规中的行为控制中亦应对此四类古城使用人群加以控制和引导,以助于进一步提示历史文化城镇旅游的氛围和品质(图2)。

4历史文化城镇旅游控规编制的方法与

体系探索在河南新密古城的旅游控规中,笔者针对古城现状保存状况和旅游发展总规在其控规的编制方法和控制引导体系上进行了探索创新,其中包括了地块的划分、旅游控规指标体系的构建等方面。

新密市位于中国河南省中部,地处五岳之一的嵩山东麓,其历史记载可追溯至上古时期。新密古城位于老城中心区南部,处于旧时商业区和官宦人家的住宅区。现存的历史建筑群主要集中在老城的中心城区,共有文保单位9处,古民居300余处。整个古城街道格局犹在,民居建筑多为低矮的旧式民房和部分后期新建的2~3层房屋,旧房均具有典型的中原传统建筑风格,多为清代及民国初年所建,保存基本完整。

4.1地块划分:以资源为本,划分不同类型地块

新密古城内的现状利用旅游资源大致可分为四类:文物遗存、湮灭古迹、历史建筑和传统民居建筑,根据资源存在状态及其周边环境,规划首先为这些资源所在区块进行区块性质划分(表 1、图3)。

在此地块性质划分的基础上,依托古城内现状道路街巷格局和规划开发要求,将整个古城的场地整理后统一地块划分为历史核心区、风貌控制区、环境引导区三个主要类别,确立不同的保护开发理念(表2、图4)。

4.2旅游控规指标体系:土地控制与行为控制并重

基于旅游规划的特殊性,规划在常规性的控规体系中对土地和建筑建设的控制体系基础上,研究加入规范约束引导旅游区域内活动的行为控制体系,同时针对历史文化城镇的特殊资源特征,亦应加入一系列满足古城保护和氛围营造的特殊指标。由此形成在历史文化城镇旅游控规中“土地—行为—特别要素”的控制措施(表3)。

5历史文化城镇旅游控规编制刍议

旅游控规的编制目的在于将规划设计与管理开发相衔接,作为旅游开发管理的依据并指导下一步的修建性详细规划。而历史文化城镇旅游控规究其资源的特殊性,应在统筹满足其城镇发展与文物保护的基础上开展旅游,这就要求历史文化城镇的旅游控规建立更加详细和明确的规划过程和体系。

5.1历史文化城镇旅游控规编制过程

就前文提到的历史文化城镇旅游控规中所言及的统筹城乡规划、文物保护、旅游发展等多个方面,这要求我们在做其旅游控规时需要以包括历史文化城镇的城乡规划、保护规划、旅游总体规划等上位规划为规划依据。故将历史文化城镇旅游控规的编制流程按先后顺序回顾如下(图5)。

5.2历史文化城镇旅游控规指标体系概念框架

历史文化城镇的控规指标体系包括历史文化城镇土地要素控制指标、历史文化城镇行为要素控制指标和历史文化城镇其他特殊要素控制指标三部分(图 6)。

6结语

本文结合新密古城旅游控规的编制实践和研究,尝试提出了历史文化城镇旅游控规的“土地—行为—特别要素”三层面的控制措施,并建立了历史文化城镇旅游控规的编制指标体系概念框架,试图引起对确立旅游中的行为控制在旅游控规中的地位这一议题的关注和讨论,以期促进我国历史文化城镇旅游控规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夏南凯,田宝江. 控制性详细规划[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 2005:234.

[2]马勇. 旅游规划与开发[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4:379.

[3]李继峰. 历史文化名城旅游开发中的不谐和因子研究[J].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36(6):129~132.

[4]任伟. 旅游消费行为的调控与引导[J]. 现代经济信息, 2011(17):114.

[5]魏峰群. 对历史文化名城旅游开发的探索和思考[J]. 旅游科学, 2006,20(2):30~34.

旅游文化规划范文第4篇

[关键词]文化旅游;资源型城市;城市空间;结构规划

资源型城市发展的过程必须要经历转型期,这样做不仅响应了国家战略的要求,也可以及时让自身的经济结构发生良好的变革。一座城市的空间结构,能够完整地体现出城市的综合发展程度,以及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类型和层次,将城市所处地域的发展层次进行有机呈现。在对现有的城市空间进行合理规划的同时,运用文化旅游的视角,让历史文化在城市之中得以延续,能够解决资源型城市在当前空间发展过程中,面临的诸多问题,所以需要人们进行深入探索。

一、资源型城市的定义

在20世纪的20年代至70年代,伴随着煤炭、钢铁等矿产资源在工业生产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由此诞生了资源型城市的概念,该领域的学术研究者在对此进行研究的时候,得出的结论并不相同,但是所有学者都认同资源型城市的核心,也就是将开发自然经济的活动作为主导,发展过程高度依赖自然资源。总而言之,资源型城市以天然国土作为根基,以第二产业作为主导的城市类型。工业化贯穿于资源型城市的发展脉络,所有的资源型城市的发展,都会被自然条件所限制。我国的资源型城市受到曾经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呈现出与普通城市发展不同的矛盾,例如产业结构过于单一、忽视建设相应基础设施等,成长的空间格局呈现出明显的间断性。在对以往的资源型城市空间结构研究成果进行借鉴后,有学者通过实地考察以及学习活动,将资源型城市结构的类型进行总结。本文以煤炭为依托的资源型城市的空间发展作为例子,分析其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类型,主要分为三种:集中分布、多中心分散、一城多镇[1]。

二、资源型城市空间结构出现的问题

(一)生态资源遭到破坏资源型城市内部的产业结构较低,因此在城市空间结构的布局之中,经常出现居民区与厂矿混乱的情况,工业生产与居民生活的区域没有明确划分,导致整个城市的城市空间结构并不完善,浪费土地资源的现象随处可见,而且环境污染问题十分严重。资源型城市的布局通常为“城中有矿,矿中有城”,不仅污染了当地的生态环境,也导致城市内部居民的健康受到不良影响,生活质量大幅度下降。在开发资源的过程中,由于只注重经济效益,导致地表植被遭到破坏,各种废弃物的排放,也使得原本就受到环境破坏的城市“雪上加霜”,甚至导致各种地质灾害的发生,严重阻碍了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进程[2]。

(二)空间结构杂乱无章在资源型城市处于转型的阶段,其空间结构通常呈现为多个中心,所有中心并不是集中分布在某个区域,而是“各自为政”,每个中心所控制的地域有着较大的范围,城市空间由于不同中心而变得散乱。虽然空间之内拥有明显的集约程度,但是,每个中心的土地利用过于紧凑,人员密集,导致城市在谋求发展的过程中,经常受到不宜建设的区域的影响,例如工厂污染区域、因采矿而塌陷的区域等,导致资源型城市在发展空间的过程中出现阻碍。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城市空间的发展并非无止境的,不宜建设的区域能够控制城市空间,避免出现过度扩张的现象,让现有的城市出现空间发展的跳跃情况,帮助城市构建多中心的、紧凑的空间,更适合城市居民的生产生活[3]。

三、影响城市空间结构的因素调整

现有的产业结构,是城市资源能够达成产业间合理分配的有效途径。城市的产业结构能够间接体现出城市的空间结构。城市在对产业资源进行分配时,需要注意到不同资源类型对城市空间选址提出的不同要求。以旅游产业为主的城市为例,在城市用地规划之中,服务用地和旅游用地所占比重较大,其他产业用地则比重较小。

(一)土地利用结构城市发展空间的根本和必要的载体就是土地,如果没有土地,城市发展就失去了生产要素,土地资源也是支撑城市产业发展的坚实后盾。所以在调整城市的主导产业结构的时候,城市的土地利用结构也必然发生变化。任何产业的用地与其自身的产业发展之间,存在正相关的关系。在对城市的产业结构进行调整时,将会重新分配城市的土地资源,在对土地资源进行重新划分时,能够形成一一对应的紧密联系,从而使土地资源得到合理且有效的运用。在这一过程中,城市的整体发展需求得到满足,城市空间结构也得到了优化,同时也为城市土地利用的社会经济效益注入了活力,城市地域也得到扩充[5]。

(二)产业结构产业用地与其对应的产业之间,存在正相关的关系。其呈现方式为不同产业有着不同的土地资源需求量,导致城市在分配土地资源时,由于产业结构调整而出现或大或小的差异。对于水平空间而言,产业调整表现为产业用地面积的扩大,为了产业的发展必然会占用面积更大的土地资源,这种方式主要是传统第一二产业主导的产业结构,获取发展空间的方式。如果产业结构转变为第三产业,例如先进的制造业、旅游、商务、金融、文化娱乐等方面,上述产业通常会对空间集聚效应产生强烈的依赖性,出现较高的土地集约利用程度,因此可以使用垂直增加可用空间的方法。中央活动区(CAZ)、中央商务区(CBD)、游憩商业区(RBD)、中央旅游区(CTD)、中央娱乐区(CED)等各类新的产业空间,其空间形态的密度都比较高,例如我国的上海、重庆等城市。当城市处于第二产业为主导的发展阶段时,城市密度通常较低,但是在产业结构的调整之下,服务业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城市的密度也会呈现出增加的趋势[6]。

四、以文化旅游视角探究资源型城市空间结构规划

(一)形成新的城市空间节点在城市空间进行不断发展的阶段,城市规模不断扩充,在城市旅游目的地的生命周期中,文化旅游产业兴起,从而促使新的旅游空间节点形成。有形的文化旅游遗存保存自然延续,直接构成城市旅游节点,或者在旧城区的基础上,创建全新的文化创意旅游产业集聚区。对于无形的衍生的文化旅游遗存,可以解构和重新组装文化要素,创建新的城市旅游节点,或者在政策以及市场的驱动下,将更加富有创意的节点进行打造。

(二)凸显城市的空间轴线功能多个节点并存而且同时发展,是城市空间发展所经历的一个必然阶段,在不同的连接点之间,可以产生轴线沿线的相关旅游产业。城市的交通功能,通过城市的空间轴线体现出来,从而构成了文化旅游的轴线,在对城市空间轴线产生影响以及制约的过程中,文化旅游将不同的功能分区,在城市空间之中进行合理的划分[7]。

(三)促进城市空间得到全面发展影响城市空间发展的要素有很多,而且相互之间存在差异,但是文化旅游相关的元素之间并非孤立,而是有多样化的联系分布其中。当前的城市出现了变化更加深远的空间建设,使得空间轴线与旅游节点的联系逐渐增强,从而有机结合,形成全新的区域。在对城市的文化要素进行整合的过程中,需要对城市空间的旅游发展主题进行确定。文化旅游与城市旅游空间结构不是单方面的作用,二者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和影响的关系。城市空间结构的变化,可以通过文化旅游来进行推动,从而对旅游节点、旅游轴线、旅游空间三者产生重要的影响。不仅如此,城市空间是文化旅游的物质载体,文化与空间规划二者之间,能够进行传承与创新工作,从而使城市的综合竞争力大大提升[8]。

五、结语

旅游文化规划范文第5篇

关键词:藏区旅游 城镇规划 文化保护

甘南藏族自治州地处甘肃省西南部甘、青、川省交界处,是全国三十个少数民族自治州、十个藏族自治州之一。总面积4.5万平方千米,人口68.01万,有藏、汉、回、土、撒拉、满等24个民族。自治州成立于1953年,辖合作市、临潭、卓尼、舟曲、迭部、玛曲、碌曲、夏河七县一市。甘南州自古以来就是汉族与藏族等少数民族经济文化交流的前滑地带和重要通道,与中原地区有经济文化往来。特殊的地理位置,决定了甘南州在内地与藏区之间起着承接过渡的作用。 我国藏区地广人稀,藏区旅游业的发展以其民族文化的独特性和原始性,强烈吸引着各地游客。同时,由于甘南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在旅游开发的过程中,城市环境容易受到破坏。因此,在藏区旅游开发中,旅游城镇的规划和建设显得尤为重要。

一、甘南州旅游业的发展情况

甘南州旅游业发展现状近年来,随着全国旅游热的兴起,甘南州逐步成为独具魅力的西部藏区旅游中心和感受青藏风情、体验藏族文化的黄金热线。甘南州各级政府均选择旅游业作为支撑区域发展、协调人地矛盾的、推行富民战略的关键性支柱产业加以培养,并卓有成效。旅游业是藏区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藏区的中心的兴起、城镇体系空间组织的优化等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人民的生活水平随着城镇化水平的提高而增加。旅游业带来的影响旅游业在发展过程中,往往将民族文化作为旅游目的地独有的文化资源,在旅游活动中得到展现,同时又为了适应旅游市场的需求而随潮流发生改变。

二、甘南州藏区旅游城镇规划、建设的现状分析

城镇是主要的旅游接待中心,各种旅游接待设施应该重点放在城镇。服装和礼仪等能直接表达藏民族元素。目前,甘南州藏区的民族文化保护潜存危机,许多城镇在规划建设时没有考虑到城镇的旅游功能,因而没有按照旅游城镇的要求进行规划。长期居住在藏区的藏族人民对于他们传统的日常生活习惯及生活环境已经习以为常,他们没有意识到民族文化的珍贵性,在追求现代化的过程中很容易受到汉地文化的影响。在城镇建设中一味模仿汉地城镇的建设风貌,而摒弃自身的民族的优秀文化。现就以郎木寺镇和拉卜楞镇为例加以说明。

近年来,郎木寺镇区及相关街巷总体的无序开发和过度建设而导致的破坏,已对郎木寺当地人居环境和乡土景观造成了巨大影响。该镇区街巷建筑虽然在前几年进行藏式风貌改造,但未能完全体现藏文化特色和朗木寺地域风情。中心街区除少数民居与经营商铺有一定藏式文化元素体现外,其余样式均较为现代,且建筑方式较为粗陋(如大量外墙的瓷砖贴面)。郎木寺虽处于甘南藏区的重要地带,但离汉地较远,受汉地文化的影响相对较弱。近年来藏区旅游业的蓬勃发展,不可避免地受到外来文化的侵袭,使自身的民族文化受到严重的破坏。随着当地政府对民族文化的重视,郎木寺实行科学合理的规划与开发,正逐步恢复原有的民族文化特色。

由于自然地理条件和藏传佛教的,拉卜楞镇一直是人们向往的旅游圣地。拉卜楞寺和县城过渡带的建筑主要是传统藏式建筑和汉式建筑的融合。拉卜楞镇主干道两旁的建筑是在现代建筑的基础上加上藏式建筑相的,显得十分杂乱,与其所在的环境很不协调。在室内陈设方面,一些年轻人由于具有现代意识,使得这几年所建的房屋在建筑材料及装饰上均受到影响。旅游餐厅、青年旅舍、马队和民族手工艺商品店这些店铺中,除少数已对游客需求有明显感知,能够将藏式元素反映,在外墙装修、标牌设计上,能尽量与藏文化元素相关联。

三、甘南州藏区旅游城镇规划与建设的发展方向

1.藏区旅游城镇的规划和建设风貌要突出藏区的建筑等民族文化特色。这不仅要求城镇的外部建筑风貌、外部装饰是本民族的,而且还要求建筑物的建筑材料、室内装饰是具有本民族特色的。在城镇规划建设时,对于新的建设要谨慎进行,注意协调与旧聚落和旧建筑间的关系,做好两者的和谐一致。但是,由于藏区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已经建好的建筑也不可能随便拆除。如对于拉卜楞镇这样的城镇,只能在游客聚集之地和城市的主要通道上实施改造,实行民族元素的外观包装。这样做虽然不太可取,但是对于民族文化的保护还是进行了一定的补救工作。 2.藏区旅游城镇规划和建设要突出城镇的旅游功能。旅游城镇是游客的主要聚散地,是区域旅游产业的中心。可将城镇民族文化的活力复兴与文化产业、旅游产业的开发结合起来,把民族文化的内容融入衣、食、住、行、游、购、娱诸方面,开发出独具个性特征的旅游服务和商品。此外,为了从根本上做到城镇的功能分区,可考虑把原生的藏民族生活空间与游客的休闲游憩空间及民族文化展示的空间区分开来,以减少外来因素对当地文化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