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医疗卫生行业前景

医疗卫生行业前景

医疗卫生行业前景

医疗卫生行业前景范文第1篇

北京宇信网景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是一家专注于公共卫生及医疗行业信息化建设,特别是社区卫生及区域医疗信息化建设领域的高科技企业。公司自成立以来,始终致力于开发面向公共卫生和区域医疗信息化领域的自主知识产权的软件产品和解决方案,为各级公共卫生和医疗行业用户提供包括系统集成、软件开发、运营维护在内的IT服务,目前公司已经发展成为中国医疗卫生行业初具规模和影响力企业之一。

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是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问题,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及相关应用系统的建设与应用,是助推新医改,提升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和促进区域医药卫生服务模式转变的重要支撑手段。

宇信网景区域卫生信息化解决方案包括区域卫生信息平台为核心的一系列产品,以卫生部“3521工程”为指导,依据《基于健康档案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技术解决方案》等文件要求,为省市级卫生管理部门提供的全面的卫生信息化解决方案。该解决方案包括区域电子健康档案及电子病历信息管理,患者主索引管理,数据交换服务、医疗协同服务等基础支撑服务,医疗服务点和公共卫生机构的信息化管理系统以及基于整合数据的分析展现等功能。

宇信网景区域卫生信息化解决方案完整覆盖了从卫生管理部门到基层卫生服务机构等各级部门的核心业务需求,涵盖健康档案管理、电子病历信息、区域卫生信息基础平台、居民健康卡管理、区域转诊、检验、影像等医疗协同服务、医院和基层卫生服务机构基本医疗信息管理、妇幼保健等公共卫生信息管理以及卫生综合信息管理等各业务环节,在全面满足区域卫生管理部门对卫生业务的各项管理要求的基础上,能够更充分地实现各医疗机构和公共卫生服务机构间数据资源和业务资源地整合。

医疗卫生行业前景范文第2篇

结合当前工作需要,的会员“kiujh”为你整理了这篇结对帮扶医务人员先进事迹材料范文,希望能给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参考借鉴作用。

【正文】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年,是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收官之年。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和对扶贫攻坚战略的总体部署,根据《广州市增城区卫计系统2017至2020年度对口帮扶工作计划》文件精神,去年,增城区连续不间断、密集地派出一批批医务人员到贵州毕节金海湖新区、百里杜鹃管理区开展医疗机构结对帮扶。

帮扶期间,增城区赴毕节挂职医务人员不遗余力地帮助毕节市医疗机构加强院容院貌、医院管理、业务水平、服务模式、职工文化等方面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得到了当地医疗机构同行和当地广大人民群众的好评。2020年12月31日,增城区第十批帮扶的8名医务人员完成任务,顺利返回增城。

全力帮扶百里杜鹃人民医院建立5个特色专科+1个急救中心及1个重症监护室(下称“5+2”任务)是增城区卫健系统2020年的重点工作之一。当年8月,该局从辖区医疗卫生机构遴选出首批6名专家,以“组团”的方式,对百里杜鹃人民医院开展为期1-6个月的帮扶,全力完成“5+2”任务。增城区中医医院曾健球身兼两个重任:一是进行特色专科中医科建设;二是对接沟通帮扶方和受帮扶方。

当曾健球一行翻山越岭,来到1100多公里外的百里杜鹃人民医院,亲眼所见的现状让他们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压力。百里杜鹃人民医院虽说为一家二级综合性医院,但是却面临严重的窘境:缺场地——租用酒店作业务用房;缺设备——医疗器械配置不全,检验检查配套不全;缺人才——诊疗技术相对落后。

困难重重,如何着手?在与增城区卫健局沟通对接后,增城区帮扶贵州省毕节市医疗工作组临时党支部正式成立,确定曾健球为临时党支部书记。随即,曾健球主持召开党员大会研究对策,决定帮扶专家团要在党建引领下,逐步形成制度化、流程化、个性化的科学管理制度及先进技术,并定期组织开展送医送药送技下乡义诊及巡回培训活动,进行深度医疗帮扶。

在“5+2”帮扶过程中,抓紧配备必要的器械设备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对此,曾健球在认真对照“5+2”模式专科建设任务的基础上,详细了解百里杜鹃人民医院急需、必备的医疗设备需求,并反馈回增城区卫健局。如今,全自动干式生化分析仪、电动吸引器(吸痰机)、新生儿抢救台、阴道镜等先进医疗设备已陆续送达百里杜鹃人民医院,为全面提升特色专科技术水平提供重要支撑。

医疗技术帮扶方面,曾健球找准百里杜鹃人民医院中医科问题,具体包括标识不清晰、工作流程和制度不完善、没有协定处方、医生专业技术水平有待提升等方面。帮扶期间,他主要通过教学查房、疑难病例讨论和专题培训的方式进行技术帮扶。如针对科室医务人员大多为刚毕业的大学生,进行职业规划科医疗安全培训;针对科室收治的常见病、多发病进行基础培训。

在曾健球看来,国家东西部对口帮扶政策功德无量,既让受援地区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恩惠,让受援医院的医务人员学到技术,同时也磨炼了帮扶人员的意志,更加珍惜目前的工作、生活环境。

荔城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刘亚雷帮扶百里杜鹃人民医院急救中心

刘亚雷开展院前急救培训

“时间短、任务重、保完成。”这简短的9个字,是刘亚雷帮扶百里杜鹃人民医院急救中心时立下的决心。

百里杜鹃管理区地处黔西北,有丰富的煤矿资源及大片美丽的野生杜鹃花海,属于多民族聚居地。区域医疗往往会带着鲜明的地域性和民族性。贵州酒文化有着浓厚的底蕴,人们尤其喜欢喝高度酒,而且百里杜鹃地处山区,山路蜿蜒崎岖,道路狭窄,摩托车、货车的车祸时有发生,外伤病人较多,准确快速的检伤和明确诊断往往影响着下一步的治疗方向,甚至影响着患者的命运。

可是,现状给了刘亚雷当头一棒:当地医疗机构急救中心刚刚成立,急诊急救设备设施不完善,制度流程不健全,医护人员急诊急救理论知识及技能水平相对较低。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将帮扶医疗机构急救中心建设成为区域医疗救援的核心,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一次院前急救能力培训坚定了刘亚雷的帮扶信心。当时增城医疗帮扶专家组组织百里杜鹃区各医疗机构医护人员学习院前急救知识,由于参与人员对医疗知识及医疗服务能力提升的渴望,原本预计3小时的培训,最终历时5个多小时才完成。

随即,刘亚雷面对百里杜鹃管理人民医院急诊科建科时间短、科室相关工作制度及岗位职责不完善等问题,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制定各项科室管理制度及岗位职责,组织急诊科医护人员学习并在工作中落实,发现不足并及时完善,逐步形成适合急诊科科室管理的完善的规章制度。

同时,结合当地急危重症发病特点及规律,初步制定了急性心脑血管意外、急性中毒、急性创伤等常见危急重症诊治流程及治疗规范,在临床诊疗中实施,使临床诊疗活动能够规范开展,达到了对胸痛、创伤、卒中等急危重症患者的早期识别、诊断、治疗及转诊,大大提高了急危重症患者的抢救成功率。并通过开展急诊知识及技能培训、教学查房及疑难病例讨论、应急演练等方式提高急诊医护人员的实践能力。

通过3个月的帮扶,百里杜鹃人民医院已初步完成急救中心的建设,成为区域医疗救援的核心,具备承担所在区域特点的院前急救能力,实现对急危重伤病患者连贯性一体化的救治、慢性病急性发作时的急诊处理;并且具备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紧急医疗救护服务和重大事件的医疗卫生保障能力。

再穷不能穷医疗 再苦不能苦人才

区中医医院许迎景挂职百里杜鹃人民医院副院长

许迎景抢救呼吸衰竭患者

“环境优美、景色宜人,是一座宜居的城市。”这是许迎景踏进百里杜鹃的初印象。山多人稀、信息闭塞、交通不便、医疗卫生条件差、技术水平落后……现实的诸多困境让他清醒不少——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连技术人员都少,更不要说人才了。7个月的时间,许迎景不仅挂职百里杜鹃人民医院副院长一职,还要帮扶医院打造重症医学科,谈何容易?

特别是场地的限制,资金的匮乏,根本无法开展重症监护中心的建设。在增城区政府、卫健系统的人员统筹兼顾下,捐赠了建设资金和一批医疗设备,让事情的进展有了转机。

百里杜鹃管理区辖区600平方公里,人口11万,为地处两县交界的山区,但全区只有百里杜鹃人民医院一家一级医院,人才缺乏,专业技术薄弱。

“许医生,有一个病人要抢救。”许迎景一接电话就立马从宿舍奔赴医院。病人昏睡约6小时入院。患者被诊断为严重的呼吸性酸中毒,II型呼吸衰竭,肺心病伴心律失常,低钾血症。只要脑缺氧4-6分钟,脑细胞就开始死亡,而且不可逆转。他决定采用呼吸机辅助通气治疗。经过一个多小时的抢救,患者神志逐渐有所好转后,许迎景才安心让其他医护人员继续跟进。“这边技术人员严重不足,住院医师都很少,呼吸机也不太会用,唯有争分夺秒赶来实操指导。”

帮扶期间,许迎景把新理念、新技术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当地医护人员,并且不间断地开展业务学习、专业技术技能培训,疑难病例的讨论等,帮助科室提高急危重症疾病的认识和治疗能力,使得诊疗更加规范,进一步加强危重病患者的管理水平。

为助力金海湖新区、百里杜鹃管理区医疗水平、服务质量提升,许迎景还和其他7位帮扶专家自发组建培训讲师团队,将技能送至金海湖新区梨树镇卫生院、岔河镇卫生院、双山镇卫生院等7个乡镇卫生院以及百里杜鹃管理区金坡乡卫生院、大水乡卫生院、仁和乡卫生院等7个乡镇卫生院,培训达1200人次。同时,帮扶专家还组织开展10多次义诊活动,就近就急解决当地群众就医需求。

许迎景深知,一个家庭只要有一个患有重病就会拖垮整个家庭。全社会必须发展医疗事业,树立再穷不能穷医疗,再苦不能苦人才的目标。他为这次医疗帮扶贡献绵薄之力而感到自豪,也尽己所能带出一批专业技能过硬、合作意识强、思想觉悟高的年轻的医护人员,让他们能够为当地百姓提供更多更好的医疗服务。

培养一批有责任有技术的医生

石滩镇中心卫生院刘烈焱挂职金海湖新区文阁乡卫生院副院长

院感培训现场

“医院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的培养。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必须培养一批细心、耐心、爱心,有责任、有技术的医生,为当地老百姓服务。”对刘烈焱来说,这是他希望能帮扶到的最终目的。

2020年6月3日至12月底,刘烈焱被派至金海湖新区文阁乡卫生院进行技术帮扶,并挂职副院长。

在技术帮扶方面,刘烈焱主要对综合科(住院部)进行常见病、多发病诊治指导。帮扶初期,他就发现本地多头晕/眩晕病人及脊柱病因相关疾病病人。由于当地技术水平相对较差,患者就诊现象多为治疗时间长、多个地方治疗,花费多,但是效果不理想。基于此,刘烈焱立即引进龙氏治脊疗法新技术。

该项新技术效果很快便得到了证实。在文阁乡卫生院,刘烈焱遇到一位患者,曾经因为头晕上班时晕厥,到上级医院ICU住院。出院后仍有头晕,甚至到遵义等多地大医院进行了脑血管造影等检查,均未发现问题。前后多地治疗两年多,花了2万多元。医生交代调整心态,多锻炼,患者每天坚持跳广场舞1小时,但仍有经常头晕,晕晕沉沉。

经过刘烈焱问诊查体,给予X线等检查后,诊断颈椎病,给予推拿、正骨治疗,并嘱托持续颈椎操锻炼,效果显著,患者自诉精神面貌焕然一新,感觉获得重生。此外,也有几位慢性上腹部疼痛不适患者,考虑慢性胃炎、胃溃疡、胃肠功能紊乱,消化不良等,予以质子泵抑制胃酸,保护胃黏膜,对症支持等治疗,5-6天效果仍不明显。考虑到患者无恶性病变导致的消耗性体质及其他情绪、压力、饮食、药物等特殊因素,且医院无胃镜、幽门螺旋杆菌等检查,刘烈焱建议先从脊柱病因着手,考虑是否脊柱病因导致。待完善相关检查,结果发现上述患者均有胸椎侧弯。最终经过指导推拿正骨后,患者疼痛大大降低。

医疗卫生行业前景范文第3篇

关键词:保险市场;商业健康保险;市场潜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

2009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从而拉开了我国新一轮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序幕。作为医疗保障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商业健康保险未来发展前景如何,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又对商业健康保险监管提出什么样的新要求,本文围绕这两个问题进行了探讨。

一、关于商业健康保险市场潜力的认识误区

从国内理论研究和经营实践来看,对商业健康保险市场潜力经常存在认识上的误区,其中最常见的是通过比较我国和欧美发达国家商业健康保险在人身保险中的业务占比或者商业健康险保费收入在卫生总费用中的占比,从比较差距得出我国商业健康险发展滞后、市场潜力巨大的结论。不可否认,欧美国家健康保险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其市场已高度成熟,代表了先进水平,其中有许多发展经验非常值得我国借鉴。然而,将欧美国家健康保险市场作为我国健康保险发展坐标的认识事实上脱离了各国医疗保障制度背景的差异,这种差异在经济发展水平相近情况下主要取决于各国不同的政治思想、社会价值、文化理念等因素,而这些因素难有优劣之分,且通常处于动态变化过程中,因此我们不能简单地认为福利主导型的医疗保障制度(以英国为典型)就比市场主导型(以美国为典型)优异,反之亦然。同样道理,我们也不能简单地把某个或某些国家的市场作为我国商业健康保险市场潜力评估的基准。

医疗保障制度选择对商业健康保险的影响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不同制度背景下个人医疗负担责任不同,因而商业健康保险的市场需求也不同。例如在福利主导型的英国,2006年私人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的比例仅为12.7%,国民绝大部分的医疗费用由政府买单,个人预付公摊风险计划(Prepaidandrisk-poolingplans,主要是商业健康险)占卫生总费用的比例仅为l%左右;而在市场主导型的美国,2006年私人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的比例高达54,2%,政府主要承担老年人(Medicare)、低收入人群(Medicaid)的医疗费用,对于其他人群,几乎所有的医疗费用支出都由私人承担,因而商业健康险的市场潜力非常大,2006年美国个人预付公摊风险计划在卫生总费用中的占比将近36%。二是制度变迁导致个人医疗负担责任的变化,进而造成商业健康险市场需求的变化。以英国为例,私人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的比例由2000年的19.1%下降到2006年的12.7%,个人医疗负担进一步减轻,由此导致个人预付公摊风险计划占卫生总费用的比例也由2000年的约3.2%下降到2006年的约1.1%。

如表1所示,总体而言收入水平越高国家私人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的比例越低,这主要是因为越高收入国家的财政实力往往也越雄厚,且国家财政的“公共”职能也越明确,政府有更强的能力和意愿为国民提供医疗保障这一社会“公共产品”,从而个人担负的医疗责任也较轻。然而,对个人责任的强调也并不意味着商业健康保险市场就越发达,事实上个人责任在医疗费用融资中可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包括个人“自掏腰包”付费、国家强制储蓄、购买商业健康险等。以新加坡为例,医疗保障以全民保健储蓄计划(Medisave)为主,政府强制性地把国民收入的一部分以储蓄个人公积金的方式转化为保健基金用于未来的卫生支出。2006年新加坡私人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的比例高达66.9%,卫生费用主要由个人负担,而个人预付计划占私人卫生支出的比例仅为2.9%,商业健康保险市场份额很小。

二、商业健康保险市场潜力的决定因素

市场潜力反映了市场容量的大小,根本上取决于消费者的潜在需求。而消费者购买商业健康险的主要目的是要转移未来可能发生的由私人承担的医疗支出,因而决定商业健康险市场潜力的因素主要有两个:一是医疗费用增长趋势。当前,有许多因素驱动着全球医疗费用的增加,主要包括:健康优先的理念、医疗技术的进步、不良的生活方式、过度医疗化(即把行为问题当作医学问题来定义和对待)和人口老龄化等。分析我国卫生总费用历史数据,人均卫生支出由2000年的361.9元增长到2008年的915元,年均增长率高达12.3%。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医疗费用的增长将推动商业健康保险需求的增加。二是个人负担责任的变化。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中国私人卫生支出在卫生总支出的比例由2001年的64.4%下降到2007年的54.7%,下降了近10个百分点,个人负担责任不断减轻,从而将导致全社会对商业健康保险潜在需求的相对减少。以上两方面因素共同作用决定了未来商业健康保险的市场潜力大小,由于医疗费用增长趋势和个人负担责任均处于动态变化过程,因而商业健康保险市场潜力也是不断变化的。

三、我国商业健康保险市场潜力的静态评估

由于各国国情不同,我们很难确定一个全球范围适用的理想的个人实际卫生支出占比。另外,中国实行的社会医疗保障制度具有很强的特殊性,既不同于社会医疗保险制度(以德国为代表),也不同于储蓄医疗保险制度(以新加坡为代表),而是独有的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医疗保障制度,该制度实际上是以上两种制度的结合体。因而,关于个人实际卫生支出在卫生总支出的占比(2006年德国为13.2%,而新加坡为62.7%)我们也很难从其他国家或地区找到合适的参照对象。若以全球个人实际卫生支出水平(2006全球个人实际卫生支出在卫生总费用中的占比为21%)和2007年我国卫生数据推算,我国个人实际卫生支出在私人卫生支出的占比应为38.4%,则商业健康保险在私人卫生支出的占比应为61.6%。按照2007年我国6175.92亿元的私人卫生支出计算,商业健康保险的市场潜力约为3800亿元,而到2008年我国商业健康保险保费收入仅为585.46亿元,仅占潜在市场的15.4%。可见,我国商业健康保险在医疗费用融资中的比重仍然很低,不仅远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即使和一些发展中国家相比,也有很大差距。

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对我国商业健康保险市场潜力的动态影响

(一)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对商业健康保险市场潜力的影响机制

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对商业健康保险市场的影响主要有两个方面:

1改革导致个人医疗支出负担责任的变化,其中影响商业健康保险发展的主要因素包括政府卫生投入的大小以及医疗保障制度设计。改革开放以来“医疗卫生体制变革的基本走向是商业化、市场化”,其结果是在很长一段时间中,政府卫生投入比重下降,而个人比重上升,“看病难、看病贵”成为全社会的一个突出问题。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商业健康保险日益受到广大老百姓的青睐,业务实现了飞速发展。如图2所示,1998~2003年,除2001年外,各年保费增长率均超过30%,其中1998、2002、2003年增长率甚至接近或超过100%。而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中央及各级地方政府开始加大卫生投入力度,相应的个人卫生支出比重由2001年的60%下降到2007年的45.2%,个人医疗负担大大减轻。受此影响,相对前段时间的高速增长,2004~2007年商业健康保险业务增长率又急剧放缓,四年间年均增长率仅为12%左右。

数据来源:卫生总费用构成数据来源与卫生部卫生统计;健康险保费数据来源于中国保监会“保险统计信息系统”。

医疗保障制度设计方面。几次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均对医疗保障问题十分重视,1997年的医改文件提出“改革城镇职工医疗保障制度”,开始建立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2003年,卫生部、财政部、农业部联合下发《关于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意见》,广大农民也开始纳入医疗保障体系。然而,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医疗保障的覆盖面一直非常狭窄。在城镇,除享受公费医疗的机关工作人员之外,医疗保障仅覆盖城镇职工,2006年参保人数占城镇总人口的比重不到30%。在农村,2006年新农合参保人数占农村人口的比重约55.6%。近年来,随着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障制度的建立以及新农合的全面推广,我国社会医疗保障覆盖面大大提高。如图3所示,我国无社会医疗保险的人群在总人口中比重已由2003年的77.9%迅速下降至2008年的12.8%,下降幅度高达65个百分点。社会医疗保障的日益健全使得全社会个人医疗负担大大减轻,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人们对商业健康保险的潜在需求。

2改革影响商业健康保险的地位和发展环境。南开大学朱铭来教授认为,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商业健康保险在我国医疗保障体制中发挥的作用不大,其根本原因在于商业保险的地位不明确、经营环境制约严重。其核心问题在于,从制度层面来看,商业健康保险仅仅作为社会基本医疗保险有限的、简单的补充,没有成为国家医疗保障体系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此,笔者深表同意。事实上,在前几次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中,无论是1997年出台的《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还是2000年出台的《关于城镇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和2001年出台的《关于农村卫生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意见》,完全未涉及商业健康保险,商业健康保险作为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的一部分一直未能在政策层面予以明确,在法律层面更是一片空白。

(二)新一轮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背景下我国商业健康保险市场潜力展望

此次新一轮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总体目标是要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是利国利民的一项重要战略举措。然而,就商业健康保险行业自身而言,此次改革的影响亦有两面性。

1不利影响。新一轮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方案将“政府主导”作为此次改革的一项基本原则,突出强调政府在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中的责任。国务院出台的《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2009~2011年)》提出,为了实现改革目标,政府将在未来3年追加8500亿元的卫生投入,其中中央政府的投入比例将有所提高。医疗保障制度方面,《意见》提出“到2011年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全面覆盖城乡居民”,到2020年普遍建立“比较健全的医疗保障体系”,确立了“全民医保”的发展目标。另外,近期的五项重点改革更是将“加快推进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放在第一的位置。综上所述,可以预见随着政府卫生投入的加大和基本医疗保障的逐步健全,个人医疗支出负担责任将进一步下降。

2有利影响。首先,新一轮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方案首次突破性地在政策层面对商业健康保险地位进行了明确,提出“加快建立和完善以基本医疗保障为主体,其他多种形式补充医疗保险和商业健康保险为补充,覆盖城乡居民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其次,改革方案将“积极发展商业健康保险”予以单独强调,提出“鼓励商业保险机构开发适应不同需要的健康保险产品,简化理赔手续,方便群众,满足多样化的健康需求。”最后,政策对商业健康保险服务形式作了具体明确,即“鼓励企业和个人通过参加商业保险及多种形式的补充保险解决基本医疗保障之外的需求。在确保基金安全和有效监管的前提下,积极提倡以政府购买医疗保障服务的方式,探索委托具有资质的商业保险机构经办各类医疗保障管理服务。”

未来我国商业健康保险的市场潜力取决于以上两方面因素的综合影响。比较而言,个人负担责任的下降趋势较为明确,而商业健康险发展环境优化对市场究竟能起到多大的推动作用则还有待观察。然而,可以确定无疑的是随着医疗费用的增长以及人民群众收入水平的提高,商业健康保险的巨大潜在需求将得到释放,未来很长一段时间我国商业健康保险的业务规模将不断扩大。

医疗卫生行业前景范文第4篇

[关键词]临床医学生;基层就业;调查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疾病谱和死亡谱的改变,人们对生活质量和生命健康更加重视,对医疗服务的需求在不断增加,对卫生服务需求的层次在不断提高。然而,在我国广大基层地区,医疗卫生服务质量水平与现代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下的发达地区仍有较大差距。2011年,卫生部下发的《医药卫生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1-2020年)》明确提出要强化基层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到2015年基层医疗卫生人员达到387万人,其中全科医生达到18万人[1];而《2011年我国卫生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1年末,卫生人员总数中,卫生技术人员620.3万人,乡村医生和卫生员112.6万人[2]。200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提出制定优惠政策,鼓励优秀卫生人才到农村、城市社区和中西部地区服务[3]。为了解某医学院校临床医学生基层就业现状,探索医学生基层就业意向及其影响因素,选取某高校临床专业三个年级学生展开调查。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选取某高校470名临床专业二年级、三年级、四年级学生为普查对象。(二)研究方法。自主设计临床医学生基层就业意愿调查表,内容主要包括:(1)基本情况:专业、性别、是否独生子女、家庭经济状况、所在地等;(2)基层工作的就业意愿;(3)就业政策的知晓情况;(4)影响基层就业意向的影响因素。以班级为单位,现场发放和回收问卷,保证了问卷回收率。(三)统计方法。数据采用Excel软件双录入,SPSS17.0进行统计分析,以P<0.05为有显著性差异。

二、结果

在470份有效问卷中,男生125名(26.6%),女生345名(73.4%);二年级学生105名(22.3%),三年级学生230名(48.9%),四年级学生135名(28.7%);城镇239人(50.9%),农村231人(49.1%);独生子女204人(43.4%),非独生子女266人(56.6%);经济状况好218人(46.4%),一般的189人(40.2%),困难的63人(13.4%)。“非常愿意”到基层就业的只有34人(7.2%);“比较愿意”的144人(30.6%);“不太愿意”的258人(54.9%);“非常不愿意”的34人,(7.2%)。第一理想就职单位52.6%的学生选择城市大中型医院,29.8%的选择县市级医疗机构,12.6%的选择科研机构或医学院校,仅有2.3%选择基层医疗机构。在就业打算上有303人(64.5%)选择继续学业;116人(24.7%)选择先就业再择业;22人(4.7%)选择了先待业直至找到理想工作,14人(3%)选择出国留学、14人(3%)选择自主创业。择业选择因素中工作待遇、专业对口、个人发展空间和工作环境分别占44.9%、24.5%、23.0%和20.9%。在不愿就业基层的原因中,工作福利低、社会保障机制不健全,晋升空间有限、个人发展前景不乐观、基层硬件设施不完善、工作条件差等因素分别占62.3%、60.9%、57.0%、42.6%;认为基层就业最缺乏吸引力是硬件设施差、薪水和福利低、医院的发展前景和个人晋升空间有限;选择基层就业最希望能给予的优惠政策依次为薪酬及福利待遇、社会保障机制、工作环境、晋级晋职机会。基层就业的影响因素主要有性别、年级、家庭经济状况、学生对所学专业的就业前景态度;对政策的了解度与其基层就业意愿之间也有关联性。而是否有明确的职业目标、是否参与就业指导课程的学习等与基层就业意愿无关。有61.5%的学生认为开设就业指导课很有必要,并有66.4%的人参与就业指导,对于基层就业的相关优惠政策只有15.9%的学生了解。

三、讨论

自1999年医学高校扩招以来,每年医学毕业生人数持续增加,临床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就业压力逐年增加[4]。然而,2009年统计年鉴[5]显示:我国基层医疗机构人均拥有医师数约0.03%,人均拥有护士数约0.022%,说明我国基层卫生人员匮乏与医学生基层就业难的矛盾十分突出,“医学人才饱和”与基层卫生服务机构人才断层现象之间的矛盾日益严峻[6],基层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相对滞后已成为制约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发展的“瓶颈”[7],从而制约了基层卫生事业可持续发展。在这种形势下,临床医学生就业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不仅可以缓解就业压力,优化人才配置,还能为基层医疗卫生事业注入新鲜血液,带动基层临床理论、科研等方面的提高。调查显示该校临床专业学生愿意到基层工作的比例为7.2%,与国内研究结果每年实际到基层工作的人数不足10%[8]基本一致,二者均显示出医学生就业基层意愿低。(一)择业条件的倾向性。临床医学生到基层就业的意愿受性别、年级和自身家庭经济状况的影响,71.6%的学生在择业时最重视的因素为薪酬福利待遇。大城市在薪酬福利、硬件设施、个人发展空间等方面的优势已成为医学生择业时优先考虑的因素。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工作环境差、仪器设备等设施落后且配置不齐全,拥有高学历、丰富经验的医生不多,整体医疗水平相对落后。医学生普遍期望薪酬数较高,近60%的学生期望每月薪酬大于3000元。加之基层医疗单位长期缺乏特异病人,医生无法充分发挥所学所长,更无法深入专研新的病症治疗方法,致使基层医疗单位自身建设发展和医生自身能力的提高受到冲击。(二)就业指导工作不到位。调查发现临床医学生到基层就业的意愿受其对本专业的就业前景的态度的影响,就业前景不乐观的学生其基层就业的倾向性大于对就业前景持乐观态度的学生。近六成以上学生认为就业指导课程很有必要,而39.1%的学生对国家鼓励医学生基层就业的优惠政策不了解,大多数学生认为学校提供的就业信息量太小,致使个人对岗位专业知识缺乏了解,求职方法技巧欠缺占,综合能力不足。(三)医学生对自身发展定位认识不足。某些医学生或家长固守“医学生精英就业”的观念,职业价值认同感较高,无法接受受过高等教育的医学生回到偏远落后的基层工作之间的巨大落差。同时,学生没有充分了解当前就业形式,根据自身条件做好明确的职业发展定位,缺乏远见,不了解当前卫生人才市场的需求以及本科人才的社会定位,将城市大中型医院作为毕业后首选之地,认为择业基层有失体面、大材小用。另外,医学教育的高成本无法在薪酬福利待很低的基层得以回馈和满足,所以,大多数学生宁愿选择继续学业或者先待业,直至找到理想工作,也不愿意选择基层。(四)职业规划有待提高。调查显示有66.4%的人参与就业指导,但对于基层就业的相关优惠政策只有15.9%的学生了解。因此高校应加强就业指导工作,让医学生充分了解国家有关到基层就业的优惠方针政策,强调基层医疗卫生服务工作的重要性,宣传基层医疗卫生工作的良好前景,促进学生逐渐转变就业观念,树立正确的择业就业观;学生本身也应改变自己的就业观念,做好职业规划。培养“六位一体型”的医学观念,努力成为“学得实、下得去、用得上、干得好、留得住”的高素质全科临床医学生[9]。医学生择业基层不仅是提高基层医疗服务水平,促进人类身体健康,提高生命质量,实现人人享有卫生为保健目标的有力保证,也是改善我国基层卫生事业发展滞后的关键,是合理配置卫生人力资源、优化卫生事业管理的结构层次和促进基层卫生事业发展的重要途径。因此,充分重视各行为主体的影响及其综合作用,探索医学生基层就业意向及其影响因素显得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杜文娜.新形势下医学本科生基层就业问题探讨[J].西北医学教育,2012(1):15-16,31.

[2]郭跃.医疗卫生事业发展视野下基层人才短缺与医学生就业难的矛盾及对策[J].西北医学教育,2013(3):427-428,432.

[3]张锦平,周梅,吴林雄,等.医学本科毕业生基层就业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的调查分析[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3(3):206-208.

[4]章月芳,葛国曙,张莹,等.高校医学生从事基层卫生服务工作意愿的研究[J].卫生软科学,2011(9):615-618.

[5]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2012中国卫生统计年鉴[EB/OL].

[6]季彬彬,江群,管素叶.新医改视角下医学生基层就业问题成因分析及对策探讨[J].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0(20):75-76.

[7]王帅,苏维.西部某医学院校医学生基层就业意向及原因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2011,38(16):3222-3224.

[8]黄进,王海清,董欣欣,等.医学本科生基层就业意愿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10(4):28-36.

医疗卫生行业前景范文第5篇

关键词:医疗改革 基层医疗机构 财务管理

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会计制度》、《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务制度》深入贯彻实施的新医改工作背景下,作为推行医疗改革政策的前端领域,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会计核算、财政补偿制度及其财务管理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使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面临挑战的同时也迎来了进一步发展的机遇。在当前背景下,基层医疗机构只有通过强化财务管理意识、提升财务管理与会计核算能力才能切实使自身在新医改的浪潮中顺利发展,促进新医疗改革政策的顺利实施。

一、实施新医疗改革制度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影响

1.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所有收支与任务均纳入至预算管理,由政府制定相应的人员权责利,运营更加规范。为强化防范财务风险、加强会计监督与核算成立会计核算中心,本着“集中核算、规范管理,统一账户,分户结算”的原则,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所有经费收支和资金结算均归集到统一账户进行办理,强化财务监督,将预算管理落实到财务管理中,防范资金风险的同时发挥资金使用实效。

2.促进财务管理方法和经营模式的转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收入结构得以在新医改中产生良性变化,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和基本公共卫生项目从根本上使其不再“以药养医”、以盈利为主要目的而更加突出的是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社会公益性。具体表现为以下两方面:

第一,实施新医疗改革,为城乡居民提供免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经费来源,为各级财政预算提供专项资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获取政府补助只需按照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有关绩效考评要求完成各项指标即可,经费不再是其提供卫生服务的重大阻碍。

第二,实施新医疗改革,零差率销售基本药物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得以实现,各级财政统一补贴一定比例的基本药物综合差价,由此药物售价相应下降,政府补助收入占其收入比重增加较为明显,使得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盈利性质日益减弱,致力于提升医疗服务水平的同时缓解了群众就医难问题。

3.奖励基金等激励机制的完善及绩效考评机制的建立有助于资金的高效合理使用。新医改下,奖励性与基础性绩效考评相互结合,明确发放绩效部分的对象资格、支付方式、财务处理及会计核算流程等,使得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财务管理方向更加清晰。

二、新医疗改革制度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所面临突出财务管理问题

在新医疗改革制度实施背景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面临的财务管理问题仍然较为突出,如内审部门尚未建立起来,财务信息系统落后,财务人员综合素养有待提升、财务内控机制不健全、应收款项回收不力、管理层及财务人员财务管理意识不强等等问题在不同程度地影响着我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发展进程。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管理层及财务人员的风险意识、竞争意识、市场意识及财务管理意识都需进一步增强,尤其是管理层要提升财务分析能力,财务人员信息反馈、参谋助手作用有待增强。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影响根深蒂固,医院管理层无须从根本上对医疗患者负责,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也尚未完全身处市场竞争中,财务核算较为单一,其财务人员认为财务管理仅仅是例行会计入账而已,认识不到存在的财务风险,财务管理意识极为淡薄,管理层不重视财务管理工作导致其财务分析能力不足。同时,部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务人员业务水平有待提升,财务管理能力考评不达标同时缺乏相应的专业培训,甚至对基本的会计核算流程都无法准确掌握,不去深入了解医改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可能产生的财务管理影响,对工作中出现的财务问题缺乏专业判断,财务工作人员存在较大局限性。医院财务人员也须加强财务知识的学习,做好财务信息反馈工作,做到在遇到财务有关的问题时能够出谋划策。

第二、卫生系统内部审计部门职能有待进一步完善,亟需规范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务管理行为,提高财务管理质量。鉴于其他外部审计、国家税务部门、卫生行政管理部门的审计工作基本都较为侧重某一方面,无法对其财务收支进行全面审计,卫生系统内审部门对于提升医院财务管理水平的重要性则更加凸显。只有强化内审部门职能,才能切实保证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财务管理工作进行持续监督,提升医院财务管理整体质量。

第三,财务电子信息运用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操作系统落后、财务数据的录入错误现象时有发生,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务电子信息管理水平有待于进一步提升。落后的财务电子信息水平削弱了财务信息共享能力,尤其是成立会计核算中心后统一保管电子财务数据,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缺乏信息人才且信息技术环境不良就导致了财务管理人员可能无法及时全面地获取财务信息以进行相应的风险控制活动。

第四,财务制度有待进一步细化。新医改实施后专项资金增多,尤其是基本公共卫生资金上级尚未形成支出细则。只有对专项资金支出制度加以细化,进一步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务制度,才能更好地管理专项资金,使专项资金真正发挥实效。

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存在以上现状的原因分析

第一,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业务运行程序不规范,尤其有的卫生院人员少、兼职现象普遍,对应审核的重点环节核实不严格,员工为了自身方便罔顾卫生机构的财务制度,存在较大随意性,财务管理在这些方面亦未能进行有效的控制监督。

第二,财务人员责任意识、管理理念尚需进一步提高,大多数财会人员在处理财务事项中,存在老好人思想,坚持原则力度小,检查工作时没有真正严格按照企业会计制度的有关要求展开。且多数财务人员尚处于传统的记账型阶段,与管理型财务人员还有一定差距,财务管理人员综合素养有待提升。

第三,财务人员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地位不高。在实施绩效工资后,财务人员属于后勤保障人员,与一线医技人员相比其奖励绩效工资相差很多,工作的积极性受到一定影响,不利于财务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新医疗改革实施后完善财务管理的措施

第一,新医疗实施背景下的会计集中核算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务人员财务管理能力和综合业务素质的要求大大提升,基层医疗机构的财务管理工作质量优劣受其财务人员业务素质的直接影响。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务人员应进一步加强内控制度执行水平、财务操作熟练水平、以及财务管理综合水平,通过参加一系列定期或不定期的培训与教育活动,学习行业内最新会计制度,深入剖析新医改及其他会计政策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可能产生的影响,高效管理财政专项资金最终成为优秀财务管理人员。同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聘用财务人员时应注重考察其业务水平,确保其具备从业资格。

第二,规范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具体工作,健全内部稽核体制,完善全面预算管理约束制度。预算管理应容纳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所有收支,财务人员通过编制收入、支出预算分析预算收入的历年增减变动和医疗服务成本的变化趋势,本着“总量控制、以收定支”的原则核查机构医疗服务效益及收支情况,确保各项列支均处于合理的范围,符合制定的开支标准,专款专用财政专项资金并遵守《会计法》等法律法规及《企业会计制度》等有关会计核算制度,对发展建设性支出应严格履行相应的报批手续。

第三,建立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务内部控制制度,尤其明确应收账款的回收处理,提升应收账款回收能力的同时防范审计风险。对于应收账款应准确加以记录,及时与对方单位或个人进行对账,考察应收账款的可回收性并根据坏账计提政策计提相应的坏账,以完整准确地反映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财务状况,为财务管理人员提供资金运营有关的基础信息。另外,对于应收账款的形成应由专门的负责人予以授权审批,财务人员要掌握每笔应收账款形成的时间及数额,保证每笔应收账款的存在性与准确性,确认无虚假账务处理,同时要加强应收款项催收,增强资金的流动性,提升资金使用效益。

第四,引进运行稳定质量优良的财务信息管理系统,也是提升整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工作效率和促进财务人员管理能力提升的重要方面,该系统应能实现多业务系统的整合及数据共享,使得财务人员能及时完整地获取其所需的财务信息控制财务风险。

五、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