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临床医学出科个人小结

临床医学出科个人小结

临床医学出科个人小结

临床医学出科个人小结范文第1篇

随着检验自动化的飞速发展,新仪器的不断购进,这要求检验人员定期与临床科室联系,并将此项工作制度化。检验人员可通过这种方式及时了解临床需求和建议,回顾近阶段医疗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措施,同时也可向临床医务人员提出建议,从而确保检验结果的可靠性,真正做到相互促进,提高医疗质量。在非典型性间质性肺炎流行时期,为加强检验科设备,本科获赠1台日本SYSMEXpocH-100i全自动三分类血液分析仪,可采用全血模式检测,省去了半自动的稀释步骤,方便快捷,但使用一段时间后发现,一些标本采用此仪器检测会出现血小板偏低的现象,血小板计数为(50~80)×109/L,有些甚至低至(20~30)×109/L,但患者无出血症状,且红细胞、白细胞、血红蛋白等数值均为正常。在与临床科室的交流会上,血小板计数结果偏低这个问题经常被询问,甚至外科有几位患者因血小板计数低于正常值而将手术时间推延,当时这一结果被认为是护士抽血不顺利或抽血后未混匀。但有2点疑问却难以解释:

(1)为什么以前用日本光电MEK-5108K半自动血液分析仪时很少出现此现象,而日本SYSMEXpocH-100i全自动三分类血液分析仪却频频出现;

(2)环境温度低或远距离医疗点送来的血样更容易出现此现象。

后来发现此现象被称为乙二胺四乙酸(ethylenediami-netetraaceticacid,EDTA)依赖性假性血小板减少症(EDTA-dependentpseu-dothrombocytopenia,EDTA-PTCP),与使用的EDTA-K2抗凝剂有关。EDTA-K2是一种钙配位剂,可与血液中的Ca2+结合形成配位化合物,从而阻止血液凝固,因其对红细胞、白细胞形态影响很小,广泛应用于血细胞计数检测,但当体内存在人源性抗血小板膜糖蛋白(glycoprotein,GP)Ⅱb/Ⅲa抗体时,该抗体可以与GPⅡb/Ⅲa抗原结合形成复合物;在体外接触到EDTA时,会产生血小板凝块、血小板卫星现象或血小板-白细胞聚集凝块等,诱导血小板聚集,用其抗凝的全血在血液分析仪上检测时,可能会出现EDTA-PTCP。住院患者EDTA-PTCP的发生率为0.13%,门诊患者为0.10%[4]。手工计数或采集患者末梢血在稀释模式下检测,可以纠正ED-TA-PTCP。这表明检验人员只有深入临床,随时了解临床的反馈意见,不断改进工作方法,才能相互促进,使检验这门学科不断发展、成熟和完善。

2检验科应向临床作好检验结果的分析和解释工作

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如标本的采集时间与方法、检验科室内质控工作等。临床对检验科部分结果不理解,与临床不了解检验的方法、技术原理有一定的关系。如梅毒的假阳性率为1%~2%,老年人的假阳性率会更高[5],梅毒螺旋体血球凝集试验(treponemapallidumhemagglutinationassay,TPHA)是针对梅毒螺旋体的抗体,其特异性较高;而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rapidplasmareagincirclecardtest,RPR)采用抗类脂质抗体,无特异性。但梅毒以外疾病造成的RPR阳性有一个显著特点,即RPR的滴度比较低。临床检验中出现假阳性或假阴性结果是较常见的问题,并非检验水平差,而是由于检验结果的影响因素较多,任何一项辅助检查都有出现假阳性或假阴性的可能。作为临床医师,应学会在众多的检验报告中去伪存真,结合临床进行分析;而作为检验科医师,也应在检验出现可疑结果时,及时与临床医师联系,解决临床的疑问。只有这样,才能使临床误诊率降至最低。

3检验科应积极深入临床,参与临床会诊

合格的检验师必须了解临床,积极参加临床会诊,学习临床知识,听取临床医师对检验结果的评价,解释临床医师的疑问。本科微生物室与临床科室沟通,提出并实施以下改进措施:

(1)临床标本无菌采集后立即送检,应在使用抗菌药物前采集标本;

(2)取脓液标本时,先用无菌棉签将脓液去除,取基底部渗出物送检;

(3)所有送检标本,应先进行革兰染色,必要时做抗酸染色,初报涂片结果;

(4)所有标本应在1h之内接种。细菌室人员应通晓诊断细菌学的全面知识,负责人应不断学习更新知识,了解细菌学检验的进展,积极参与临床会诊、讨论,了解检验与临床的关系,积极与临床沟通联系。

4小结

临床医学出科个人小结范文第2篇

关键词:教学改革;外科学课程;精英式教育

改革与创新是新时期各个行业的主旋律,本科生教学同样面临着机遇与挑战。2010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把教育摆在突出位置。教育部也相继出台精品视频公开课、“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设立部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全国大学生临床技能竞赛、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评估等举措,切实推进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提高本科生教学质量。教育部在今年6月发表的《关于中央部门所属高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指导意见》中进一步指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高等教育的核心任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是新时期高等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1]。外科学是一门动手能力很强的学科,现今医学教育对本科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和临床实践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总结七年制教改班的外科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以便在今后的教学中,寻求更合理、更科学的教学方法,在实践中不断完善。

1问题的提出

医学教育是培养良医的基础,代表着中国医学事业的未来,要想实现中国健康梦,需要培养出更多的好医生。外科学是以手术治疗为主的实践性学科,医学生不仅要具备扎实的基础理论,更要有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临床思维能力以及临床科研思路。以往沿用的外科学教学模式是先集中进行理论授课,然后再通过动物实习练习切开、缝合、止血、打结等外科基本操作训练,最后到临床进行实习。这种培养模式的弊端是教育教学理念滞后,理论授课偏重书本知识,以大堂讲课方式对学生进行被动灌输,忽略学生兴趣,学生只能死记硬背;课堂上缺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缺少教师启发学生思考,更没有学生主动思考;同时理论课与临床实习间隔太长,医学生进入临床时以往所学的理论知识部分遗忘,带来理论和实践脱节,影响实践教学质量等问题。现行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求和新时期的人才培养要求,现代社会呼唤具有解决临床实际问题能力的卓越医学人才。因此,有必要对现行的教学理念进行改革,更新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2改革措施

根据教育部文件精神及吉林大学白求恩医学部的本科生教学改革规划,推进小班制教学,外科教学回归精英人才培养的改革思路。2015年春季学期开始从2011级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中抽调32名学生,成立七年制教改班,外科教研室选拔优秀教师进行精英教学;2016年在2012级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中选拔42名学生。有关七年制教改班的教学改革措施如下:①小班制精英教育,班级人数在30~50人,全部由正高职教授授课;②医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相结合,强调白求恩精神育人;③早期接触临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在理论课阶段穿插临床实习内容,包括床旁教学、PBL教学和模拟教学,为以后的临床实习打下良好的基础;④结合模拟教学,训练临床基本技能;⑤设立一名外科学班主任,及时反馈学生意见,并为学生答疑;⑥通过名师讲座开阔视野,提升人文素养;⑦教学硬件支撑,新建的6000m2医学模拟中心为实践教学提供保障;⑧重视高质量教师队伍建设。

3初步实施效果

从2015年学期教学实践反馈结果看,一方面集中优秀教师成立教学团队,能够强化高质量教师队伍建设;另一方面90%的学生对新的教学方式表示认可,认为和以往的教学方法相比在临床思维和临床技能方面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优于普通班的学生。10%的学生反映,理论课期间增加床旁教学及病例讨论,虽然增加了理论结合实际的能力,但缺少平时的复习时间,临近期末考试时个别学生放弃临床实习。理论课结束后马上实习,有些知识点尚未理解透彻,很难主动参与临床病例讨论和认症。鉴于上述情况,2016年适当减少床旁教学时数,增加名师讲座、教师答疑、考前辅导等内容。

4讨论

学习外科应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重点培养临床思维能力、实践能力以及临床科研思路,从而为以后从事外科三级学科临床工作,成为优秀的外科医生奠定理论和实践基础。做好新时期外科教学工作的改革,需要从以下几点进行思考。

4.1办学定位与人才培养目标要明确

无论进行何种教学改革,首先要有明确的办学定位与目标,所有的改革措施都要基于这一目标实施。临床医学七年制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卫生事业发展需要的、具有系统的专业知识和良好职业素质、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具备终生学习能力和较强发展潜力、达到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水平的医学专门人才。学生毕业时能够在上级医师的指导下从事安全有效的医疗实践,并能开展临床医学科学研究。这一目标中体现出系统的理论知识、精湛的医术、较强的科研能力以及良好的职业素质几大要素,在制定具体教学改革方案时,要充分考虑这些因素,此次外科学课程改革的重点放在课程早期理论和临床实践相结合,强化临床技能和临床思维能力的训练。医药卫生事业不同于其他行业,关系亿万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所以在人才培养目标中必须体现良好的医德医风。吉林大学白求恩医学部成立于2000年6月,由原白求恩医科大学合并组建。白求恩医科大学的前身是晋察冀军区卫生学校,由国际共产主义战士、加拿大的白求恩医生参与了学校的创建工作。白求恩医生所体现的伟大的国际主义精神,毫不利己、专门利人、无私奉献的精神激励了几代白医大人。进入21世纪,医学人才的培养仍然离不开白求恩精神,这是时代的需要,广大人民群众的呼声[2]。医学生的培养离不开白求恩的旗帜,要以人为本,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以白求恩精神育人。

4.2外科学教学改革内容探索

教学改革中课程体系的改革是难点,需要思考哪些课程需要优化?需要增加哪些新内容?鉴于以往的教学弊端,2015年春季学期七年制教改目标是学生早期接触临床,理论课和临床实习课同步启动,以期提高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和临床实践技能。具体实施方法是开学前对教务处下发的外科学教学课表进行修改,将原来连续的理论课改为每章节理论课后安排一节临床实习(问病史、写病历、体格检查、认症、沟通能力);临床肿瘤学部分是每章节理论课结束后安排一节临床实习(问病史、写病历、体格检查、认症、沟通能力、人文关怀),安排一节相关肿瘤的临床病例讨论,涉及临床诊断和鉴别诊断,训练临床思维能力。经过2015年学期的教学实践,增加床旁教学及病例讨论的时间,确实增加了理论结合实际的能力,但缺少平时的复习时间,;理论课结束后马上实习,有些知识点尚未理解透彻,学生很难主动参与临床病例讨论和认症。针对此种情况,从单一的床旁实习调整为适当减少床旁实习时间,增加其他实习课程,丰富教学内容。2016年在外科理论课程阶段穿插了20学时的临床教学内容,包括:①各专科专家专题讲座6次(12学时),安排甲状腺外科、胃肠外科、肝胆外科、骨科、神经外科的专家介绍本专科近年的热点及发展趋势,帮助学生开拓视野,同时通过专家自身经历、人格魅力感染学生,探讨医学生的成长,谈论医学人文,树立良好的医德医风;②床旁教学4学时;③外科临床技能培训2学时,培训内容包括刷手、手术区消毒、铺单、穿脱手术衣与戴无菌手套,了解手术基本操作;④临床病例讨论2学时,采用启发式、互动式教学方式,通过典型病例的讨论,培养学生们的临床思维能力。在理论课程阶段穿插临床实习内容可以使学生在后期临床实习时很快进入角色,为以后的临床工作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小班教学拉近了教师和学生的距离,增加了师生之间沟通的机会,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教学。今年的教学效果有待以后总结。由于教学时数有限,此次课程改革中实践教学所占的比例偏少,今后可以尝试通过网络教学的方式提供外科手术基本技能的培训辅导。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竞争能力的高素质医学人才任重而道远,以重视实践教学为目的的课程改革尚不成熟,课程质量保障体系和学生能力评价体系方面有待完善,但只要秉承“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遵循医学教育规律,充分了解并尊重学生的意见,正视改革中的问题,并通过科学地、循证地、持续地改革去消除这些问题,是能够获得师生的肯定[3]。

4.3重视高质量教师队伍建设

教育部关于中央部门所属高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指导意见[1]中指出,巩固本科教学基础地位,高级职称教师要更多承担本科教学任务,将承担本科教学任务作为教授聘任的基本条件,开展教师培训、教学咨询服务、教学改革研究、教学质量评估,建设优质教学资源,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和业务水平。根据这一精神,由正高职教师承担七年制教改班的理论课,安排高年资主治医师以上人员带临床实习课。临床教师是临床教学工作的主要承担者,临床教师队伍的素质、能力与水平直接关系高等医学教育质量与医学人才培养质量[4]。为了保证教学水平出台了多项措施狠抓教学质量,这些措施包括:课前集体备课制度,任课教师共同探讨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讲解方式及讲解技巧,保证教学质量;课前试讲制度,组织专家对新晋升的教师进行课前试讲,指出不足,把好教学质量关,对不能满足教学要求者,禁止上岗;请专家举办教案书写培训班,详细讲解教案格式,书写要求,如何做好教案设计等问题,要求新学期重新书写教案、讲稿和PPT课件,防止个别教师一稿讲多年;教学提醒制度,由教学秘书在上课前一天提醒授课教师,避免迟到和漏课的现象发生;教学督导制度,组织专家通过听理论课、到临床一线检查课间实习和生产实习情况并进行评价,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教学反馈制度,每堂课结束后听取学生对教学内容;主任、教学秘书、年轻教师听课制度;教学观摩制度。

4.4教学硬件支撑

临床医学出科个人小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临床路径 对比分析 费用管理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R19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51(2014)2-0279-02

“临床路径管理”是针对一个病种,制定出医院内医务人员必须遵循的诊疗模式,使病人从入院到出院依照该模式接受检查、手术、治疗、护理等医疗服务。即将某种疾病(手术)关键性的检查、治疗、护理等活动标准化,确保正确的诊疗服务,以期达到最佳疗效和费用降低。其核心理念是不断改进医疗质量管理,主要作用是有效控制医疗费用的无效支出。我院自实施临床路径管理以来,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发现了一些问题。本文通过对我院相关资料、文献的回顾,结合一年多来实施临床路径的情况分析,总结实施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相应对策。

一 实施背景

2009年12月8日,卫生部明确提出:在全国范围内至少遴选50家试点医院,承担22个专业112个病种的临床路径管理试点工作。临床路径管理作为公立医院改革的重要内容,试点工作于2010年正式启动。每家大型、综合试点医院至少选择2个治疗专业的病种,作为试点规范临床治疗路径。

国家期望通过开展临床路径管理试点工作,探索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临床路径管理制度、工作模式、运行机制以及质量评估和持续改进体系,为在全国范围内推广临床路径管理积累经验并提供实践依据;对已颁布实施的临床路径的科学性、规范性、先进性和可操作性进行论证和进一步完善,使之能够更好地推广并为临床工作服务。

二 实施优点

实施临床路径管理将保证患者所按受的治疗项目精细化、标准化、程序化,减少治疗过程的随意性,加强临床治疗的风险控制,提高医院资源的管理和利用,缩短住院天数,降低住院费用。

(一)主要具体作用。

1、减少不必要的检查、处置;

2、减少临床操作的差异性;

3、增加病人诊疗的医疗效果,改善医疗品质;

4、降低或控制医疗成本;

5、改善临床医学教育训练,推广正确使用医疗科技与方法;

6、采用以证据为主的诊疗行为,将医学研究结果融入临床诊疗作业中。

(二)参与对象的意义。

1、对主治及以上医师而言:大部分病例纳入临床路径进行集中管理,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研究疑难复杂病症及手术,促进自身业务水平的提高;

2、对住院医师而言:可为临床训练的教学指引,更快掌握诊疗流程和规范;

3、对护理人员而言:可由临床路径预先得知对患者应提供的护理服务及预后,使护理活动更具有规范性;

4、对患者而言:可获得高品质的医疗服务、缩短住院日、减轻医疗费用负担、降低并发症。

三 实施过程

为积极推动临床路径管理工作,医院成立了医院临床路径管理工作领导小组, 组织指导并监督各科室开展工作;各相关科室成立了临床路径管理工作实施小组,负责本专业相关病种临床路径管理工作的具体实施。通过一年多实施临床路径管理的实践和探索,取得了良好效果,主要实施过程如下:

(一)原则

在全院23个临床科室试点临床路径管理工作,每个科室选择2个病种进行试点。选择原则为:本地常见病和多发病,2012、2013年所在科室前五位并属卫生部规定的112个病种,且诊断明确、手术或处置方式差异小、疗效确切的无并发症单纯性疾病。若进入临床路径的患者出现严重并发症时,或需要出院、转院时,应当退出当前临床路径。

(二)目的

对比分析临床路径实施前后4项基本运行指标变化情况,评价临床路径的实施效果, 为开展单病种付费提供研究基础。

(三)分析

采用病历回顾性调查分析的方法,抽取我院以下10个主要病种,对实施临床路径前后同期的4个基本运行指标进行对比分析。(见表一)

实施临床路径前后基本运行指标对比情况表

(四)结果

从表一数据对比数据显示,临床路径实施前后以上4个基本运行指标具有显著性差异,实施后指标数据均低于实施前。

(五)结论

综合以上分析,临床路径管理能使病人从入院到检查、手术、治疗、护理等有章可循,减少诊疗的随意性,有效防止“大处方”、过度检查、过度治疗等。说明临床路径的实施有

助于减少无效、低效住院日,控制住院天数,降低住院费用,促使合理用药。

(六)成效

临床路径在规范诊疗行为,保障医疗安全的同时,使我院诊疗费用更趋合理化,运行效率更趋精益化,并在临床路径的研究、开发与应用及医院医疗体制、医疗保险支付制度

改革工作都起着明显的推动作用。

四 存在问题

(一)部分科室重视程度不够,入组例数少。个别临床科主任对临床路径管理工作不够重视,部分医护人员对临床路径在思想上认识不深,态度消极,个别科室入组完成率低。

(二)临床路径制定目的不清晰,设计标准不明确。有的临床路径的制定是照搬国外的项目流程,忽略了我国的医疗技术水平,反而增加了医疗费用;有的科室为了减少药品占总费用的比例,增加了检查项目,使得单病种医疗费用反而增加。

(三)个别病种医疗费用控制不理想,实施效果无法评价。大部分科室对费用控制较为理想,有些科室病种成本核算不到位,临床路径带来的效益无法评价,且部分科室不进行费用对比的统计学处理,未考虑门诊及出院后的医疗费用,缺乏对路径实施中变异信息的收集、分析,是否真正降低医疗费用存在疑问。

(四)实施过程中医务人员的自与标准化存在某些冲突。部分医生认为,临床路径是一种有限的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完善的实施需相当长时间的磨合,治疗方案僵化,会减少医生的自,对患者的治疗产生消极影响,限制了医务人员的临床思维和创新能力。

(五)我院是教学医院,临床路径设立了固定的诊疗程序,可能会影响到医学培训。临床路径是一种格式化、标准化的诊疗程序,可能会影响到医学教学,影响临床试验和学生的独立思考,抑制学生提问,可能会影响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也可能会延缓医学科研的进展。

(六)临床路径实施中可能引起相关的医疗纠纷及其法律问题。临床路径重视病人的知情同意权,发挥了病人参与意识和合作态度对治疗的作用,如果医生没有完全遵守临床路径而患者得了并发症,医生面对医疗事故投诉将处于不利地位。

五 采取的对策

(一)临床路径的引进、推广首先应是观念的转变。医院管理者要充分认识到临床路径的先进性,认识到医疗服务质量继续提高的现实以及医院所面临的激烈竞争,必须采用更先进的质量效益管理模式,才能统一思想,带领广大医务人员深入认识临床路径的内涵,保证临床路径的顺利实施。要选择病人多、易成模型样式的疾病或手术方法施行,对于一些病情复杂、诊疗措施变异大的病种不适合实行临床路径。

(二)应当清醒地认识到,临床路径管理模式的目的是以最小成本的提供医疗服务。针对我国国情,临床路径设计应通过与中国医改实际情况的有机结合,重点降低药品比例,向低收入人群倾斜,保障基本医疗,不照搬国外模式,乱增加服务内容。临床路径的开发和应用包括了诊疗过程中的各个学科,必须结合我院实际,收集分析本单位的大量管理、诊疗、经济数据,才能根据实际情况实施符合中国国情的临床路径。

(三)加强医疗质量控制,通过对变异数据信息的收集、分析,结合诊疗技术的最新发展,不断改进、修正路径。临床路径的施行,需每天记录差异,随时修正,每一位患者出院后填一份差异报表,充分运用信息化技术,对较大的变异应及时地分析、讨论,找出差异报表与预期成果不同的原因,修正为最合适的临床路径。

(四)努力找到自主化和标准化之间的平衡点,不断在医生和医院之间进行对话。临床路径不是一种标准,一成不变,它只是一种指导或建议,是为特定的病种的通常情况设计开发的,目的是建立医疗护理工作的最佳流程,弥补由于医生水平不同导致的治疗效果不同。考虑疾病的复杂性和个体差异,临床路径允许有20%左右的病例偏离路径。允许医生根据实际病情,适当调整患者的临床路径,或者让患者完全退出临床路径,并没有剥夺医生的自。

(五)通过将临床路径与教学方法结合起来,思想上要有创新意识,发现问题及时处理。我院兼职教授可以教给学生符合成本效果的临床实践,更好地为医学教学服务,提倡学生在实施临床路径的同时要善于分析变异;可以将临床路径作为教学工具,探讨临床路径中有争议的治疗行为,从而将临床路径结合到教学中去。

(六)加大沟通力度,建立临床路径管理规程。一方面,医生应加强对患者的宣教,说明路径仅作为参考,还需结合患者实际病情做出最终治疗方案。另外,医生也应该在发生偏离路径时做好详细记录,及时讨论,做好自身保护,有利于日后进行评价和修正路径。通过临床路径的运用,积极引导病人及其家属参与整个医疗过程,加强医患沟通,充分体现“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

六 结束语

临床路径管理是一项应用科学领域的研究,其根本目的是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医疗安全,降低社会医疗负担。随着医疗付费制度的改革,缩短平均住院日、降低医疗费用已势在必行。临床路径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有效工具。通过引入临床路径,必将增强多专业的合作意识,培养团队精神和提高凝聚力,以标准化的医疗文件及信息管理为医院管理和医学教学、科研提供详实可靠的数据,并通过降低医疗费用,提高医疗质量和经营效益,达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我们相信,通过借鉴国内外现有的一些经验,结合实际情况,可以逐步创建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符合中国国情和发展需要的新型医疗服务模式。

参考文献

[1]王冬,董军,朱俊.临床路径-临床医疗的标准化管理模式.医院管理论坛,2003,1(3):38-42.

[2]陶月玉、钱介荣等,临床路径和病种分型在医疗保险费支付中的应用[J].医院管理,2003.6

临床医学出科个人小结范文第4篇

【关键词】 蒙医妇产科临床见习教学方法改革

蒙医妇产科是一以蒙医基础理论为理论指导的实践性很强的蒙医临床学科[1],临床见习是蒙医妇产科教学的重要环节,它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是医学生开始实践临床的起点,是由学生到医生角色转变的桥梁[2]。临床见习教学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对蒙医妇产科理论知识及临床技能的学习与掌握。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蒙医临床医学的背景发生了很大改变,也对蒙医临床教学工作提出更高更新的要求。

1 蒙医妇产科见习面临的问题

1.1 教学条件差 近年来各高校在扩招,学生人数急剧地增加,但是各蒙医教学医院的规模和教学条件没有得到相应的扩大和改善,甚至某些蒙医临床教学医院没有设立单独的产科。大部分蒙医临床教学医院产科工作进行不完善、设备不完备、产科医护人员技术不精甚至无产房等实际问题给临床带教科室带来很多压力,严重影响教学质量。

1.2 教师的带教意识不高,学生缺乏学习兴趣,教学方法落后 相当一部分蒙医临床教师的临床带教意识不高,而且蒙医临床医生比较忙而对教学、临床及科研等三者的关系处理不当,重视临床工作而忽落了临床带教工作,只是简单走形式或重复书本上的理论内容,没有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践的目的。带教方法上,教学查房、病案分析及临床技能操作等各个环节上,主要采用教师讲学生听讲、教师操作学生看的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这样以来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很难培养创新的蒙医临床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2 教学改进方法

2.1 教学条件的完善及带教队伍的建设 蒙医临床教学医院设立完备的产科,产科医护人员专业技术方面不断深造。教师在临床教学能否起主导地位,是临床教学是否保证质量的关键[3]。学校方面,应该经常派出一批批年轻骨干教师去进修学习蒙医妇产科学及相关学科的理论与临床,丰富带教医师的临床技能。教学医院应把带教工作放到重要位置,带教教充当既是临床医生又是教的双重角色,促使业务知识的学习,从而提高自身素质。带教教师有丰富的蒙医临床经验,而且经过严格规范的岗前培训并通过,熟练掌握现代蒙医教学方法,同时具有好的医德医风。

2.2 采用临床见习和理论授课相穿插方式 带教教师充当既是临床医生又是教师的双重角色,有课的时候在校给学生上课,没课时在医院管床,掌握患者病情,争取到患者配合临床见习教学,增加临床教学的病原,也提高了蒙医临床医生的带教意识,实践中不断业务学习。这样的临床教学安排使教师能根据现有的病源情况灵活安排见习教学,临床见习和理论学习像穿插,是学生分批、分期地分散到蒙医妇产科各个部门,对一段时间学生所学过的病种进行见习。这样学生动手操作机会可增加,通过直观感受和动手操作真正掌握临床技能。这样更进一步加深了学生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也激发学生对蒙医妇产科的浓厚兴趣和学习的主动性及参与意识。

2.3 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 针对蒙医妇产科临床示教内容复杂抽象等现状,采用多媒体教学包括文字、声音、图像、动画、影像、实物模型运用等多种手段,能够直观、形象、立体地给学生以说明和展示,让学生清楚了解接生、计划生育以及妇产科各种手术过程。还利用手术室和产房里安装的电视监控系统,让学生监控屏幕上观看手术仪器、器具和手术操作全过程,这样生动逼真的教学方法和环境提高了教学质量。

2.4 蒙医妇产科临床见习教学中尝试实施PBL教学 传统的蒙医妇产科见习模式已跟不上快速发展的社会需求。PBL 教学模式是以病例为先导,以问题为基础,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导向,综合小组讨论、多媒体教学、电子仿真模型等多种手段的教学方法[4]。PBL 将基础科学和临床实践相结合,是一种讨论、自学、再讨论、再自学的学习过程,学生成为学习和教学的主体[5]。具体过程中,学生独立完成搜集病例、查阅和整理资料,初始资料的讨论以及资料的追踪等整个过程。由查阅医学文献、搜集资料到病历资料相结合,对相关疾病展开诊断及鉴别诊断,都与医学生今后从事的临床工作很相似,所以能够很好的培养和提高蒙医学生的蒙医临床思维能力,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及沟通技能,为以后成长为一名真正的临床医生做奠基石。

参考文献

[1] 策.苏荣扎布.蒙医妇科学[S].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7.1.

[2] 刘小云.见习教学要促进学生的三个转变[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0,(6):26-27.

[3] 盛红,郝玛.中西医结合妇产科学多媒体教学的探索与体会[J].中医教育,2007:26.

临床医学出科个人小结范文第5篇

[关键词]实验室,医院;临床实习;学生;学科间信息交流

1检验科与临床沟通的重要性

临床沟通是ISO15189医学实验室质量和能力认可准则的基本要求,准则中明确说明医学实验室是为临床医生和患者服务的,不仅要为临床提供准确的检验报告,还要为临床提供必要的咨询服务[3-4]。临床沟通已成为检验科日常工作中非常重要的内容,是提高检验质量、检验能力和检验价值的重要环节。当检验科发现危急值,如不及时通知临床医生,就有可能导致临床医生错过最佳处置时间,延误病情,甚至导致患者死亡。当检验科发现异常结果,怀疑样本采集有误时必须及时与临床沟通,进一步核实采样过程是否规范、是否需重新送样复查;否则,检验科就可能将这些异常结果直接报告给临床医生,导致其对患者病情的误判、错判[5-6]。鉴于临床沟通的重要性,检验科带教教师必须重视和加强学生的临床沟通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根据检验科的服务范围及职责,临床沟通至少应包括与临床医生、护士及患者的沟通。本文从这3个方面谈谈如何提高学生的临床沟通能力。

2与临床医生的沟通

检验科与临床医生的沟通内容主要包括检验项目和检验结果两大方面。在检验项目方面,随着医学检验设备和技术的迅猛发展,新项目被不断推出,可供临床医生选择的检验指标也越来越多。检验科应主动、及时向临床医生介绍这些新指标的临床意义和应用价值,根据临床需求开展新项目,这样才有利于临床检验工作的顺利开展,有利于临床疾病的诊治[7-8]。检验项目和检验方法学的变更,也需事先告知临床医生。以尿液有形成分检测为例,传统的人工显微镜镜检是以每个高(低)倍视野中有形成分的半定量检测报告。而现在流行的流式尿沉渣全自动分析仪则是以每微升中有形成分的定量检测报告,与人工显微镜检法明显不一样[9-10]。因此,当使用流式尿沉渣全自动分析仪时必须向临床医生说明其方法及原理,告知参考区间,否则会导致临床医生对检验结果的误解。此外,检验标本的采集和运输也需检验科与临床医生共同制定。在检验结果方面,检验科除必须按规定程序向临床医生报告危急值外,在检测体系运行正常情况下,如遇到超异常结果时也需立即告知临床医生,找寻原因,建议患者复查。如遇到血小板很低的样本,就应主动告知临床医生,确认样本采集是否顺畅,以排除采血导致的血小板消耗,确认检验结果是否与患者临床表现相符。当发现患者前后结果差异较大时也要主动向临床医生了解患者的病情及治疗情况。如化疗患者白细胞通常会明显下降,当检验科发现患者白细胞计数差异很大时应向临床医生咨询患者的治疗情况,以合理解释结果之间的差异。此外,当临床医生对检验结果产生怀疑时,检验科工作人员有义务为其提供咨询服务。针对与临床医生沟通的这两大方面,带教教师应要求学生熟悉检验科开展的检测项目,各项目检测的原理、标本采集、运输及储存方法等。带教教师应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临床医学知识,对常见疾病的诊疗有一定了解。熟悉检验项目的参考区间、危急值及报告流程。带教教师应有意识地让学生参与临床沟通,刚开始给学生做好示范,待学生熟悉流程后可让学生单独完成,最后根据学生和临床的反馈意见,判断学生是否掌握了沟通技巧、是否能与临床医生进行有效沟通。对存在的问题,带教教师应进行针对性指导。

3与护士的沟通

正确规范的采集标本是保证检验质量的基本前提[11]。临床标本采集主要是由护士实施完成,因此,护士不仅要按医嘱核对患者信息、检测项目,还必须熟悉不同检验项目标本采集的流程和规范,包括采集时间、方式、容器和送检等。检验科应主动对护士进行培训及考核,主要包括各检验项目对样本采集的要求、是采集动脉血还是静脉血、是否需要抗凝、选用何种抗凝剂、压脉带的正确使用、采集时间、采集顺序、采集量、送检时间、送检方式等。强调样本采集不规范对检验结果的影响,如压脉带捆扎时间过长可能导致样本溶血和凝血酶活化,从而引起血清钾水平增高、凝血酶原时间缩短等异常结果[12-13]。同时,检验科应编制样本采集手册,发放到临床各护理单元供护士学习和查阅;且当护士对样本采集规范存在疑问或理解不到位向检验科咨询时,检验科工作人员应给予及时、准确的回复。检验科除在样本采集前对护士进行培训外,在检验中也应重视与护士的沟通。当检验科发现明显异常的检验结果或与以往有明显差距的结果时,排除检测系统异常外,首先应考虑样本采集是否规范。如检验科发现红细胞、血红蛋白、白细胞、血小板计数均明显低于参考范围的血常规结果时应向护士询问患者病情,以明确该结果与患者临床表现是否相符;若与患者临床表现不符,检验科需进一步详细了解护士采血过程,以确定患者的信息是否准确,是否在静脉滴注时同侧手臂采血导致样本稀释,是否需重新采样复查。显然,只有通过与护士的沟通,检验科才能掌握样本采集过程是否规范,在此基础上,才能判定检验结果是否合理、可靠,才能向临床提供准确的报告。基于检验科与护士沟通的重要性,带教教师应要求学生熟练掌握检验科开展项目的样本采集、送检、保存等基本知识,增加沟通的自信心;让学生参与报告审核,提高发现和判断异常结果的能力;指导学生分析和查找异常结果产生的原因;根据可能的原因,训练学生与护士沟通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