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课堂体育教学论文

课堂体育教学论文

课堂体育教学论文

课堂体育教学论文范文第1篇

快乐体育从方法论角度讲,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调动教和学的积极性,使教师乐教、学生乐学,使全体学生在师生融洽合作的氛围中生动活泼的发展,并在学习过程中始终体验运动的乐趣,体验克服困难后取得“成功”的快乐的一种体育教育思想。根据二期课改“以人为本”理念,在日常体育教学采用: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作用;改变课堂教学模式,激活课堂气氛;激发学生个性,体验练习快乐;利用感官刺激,激发学生心理快乐;评价体系多元化构建,激发学生练习兴趣等。为学生创设多种条件,培养学生的基本活动能力,激发学生参加体育的兴趣,让学生“想学”、“敢学”、“乐学”,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使学生在体育课堂中能真正品尝体育的快乐。

关键词:体育快乐

跨入21世纪,学校体育教育必须适应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需要,应在社会健康观和体育观的基础上形成新的体育教育思想。所以,快乐体育思想就运用而生,它是时代的产物,是时代精神的反映,是与整个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离不开的,特别是与当前进行“二期”教育改革以及整个体育的改革与发展紧密联系的。

快乐体育是体育教学的目标所在,追求所在,目的在于让学生在快乐的气氛中接受知识,学会方法。它重视体育课中所具有的独特乐趣,以此来满足运动的欲望,发展体力和智力,驱散疲劳和烦恼。真正做到“课伊始、趣已生;课进行、趣正浓;课结束、趣尤存”。

一、注重学生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1、教师转变观念、体现为学生服务的教育观念

现代教育倡导“以人为本”,而以往教师在课堂上一味的采用灌输方法,一切以教师说了算。已经无法让孩子发挥主动性,严重妨碍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的发挥,与现代教育理念相违背。正是在“二期课改”的指导下,教师在教学之前应了解学生喜欢什么?喜欢怎样的教学环境且学生之间可以共同参与课堂教学与教学目标的制订,甚至可以参与教学进度与制度实施,只要学生喜欢教师就应该满足他们的需要。

2、树立学生自信心,敢做课堂主人

教师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参加课堂教学,用和蔼可亲的语言与学生进行交流。树立他们的自信心,教育学生课堂是他们的,让学生从思想上认识到他们才是课堂真正的主人。一切教学活动都是为了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鼓励学生在课堂中勇于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只要有利于激发学生参加体育的兴趣,能让学生“想学”、“敢学”、“乐学”的方法教师都应该主动接受,使学生成为课堂真正主人,让他们在体育课堂中能品尝体育的快乐。。

二、改变课堂模式,激活课堂氛围

1.导入新颖,气氛活跃

给学生营造一个宽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既是我们教师努力的方向,也是激发学生兴趣使他们得到快乐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学生也乐于接受。例如:我们改变以往军事性的导入方式(小干部整队、向教师汇报人数、宣布课的内容和任务),利用学生好动的天性,以游戏为切入点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孩子自由结伴按自己的练习倾向有序地进行活动:还可以利用一些轻松愉快的音乐作为练习的背景音乐,既对课堂气氛进行烘托,又能通过听觉刺激学生的感官,使其愉悦。这种形式不仅使学生在心理上得到满足,得到心理上的,同时也起到了整备活动的辅助功效,也激活了课堂气氛。

2、师生共练,融洽师生关系

俗话讲得好:言教不如身教。教师的一言一行给予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在教学中,教师应溶入到学生中去,和孩子们打成一片,成为他们的朋友,利用肢体语言与学生交流,如:身体的接触、抚摩孩子、蹲下来和学生说话等。教师还可以利用自己行动感染学生,以微笑服务学生。如《老鹰捉小鸡》的游戏,教师可以用夸张的肢体语言来模仿老鹰的动作,幽默的脸部表情等都能激发学生的练习积极性,调动学生的练习欲望,满足他们心理和生理上的。

3、学生自由结伴,建立良好的伙伴关系

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和同龄人进行交往是内在的心理倾向,能和自己的好伙伴一起做游戏是意见非常高兴的事情。教师在课堂中教师可以让孩子自己选择合作伙伴:“兴趣爱好相同的结伴”——可以使学生在练习和交流中得到快乐;练习能力相仿的结伴——可以使学生在练习和比赛中得到成功的快乐;练习能力不同的结伴——可以使练习能力好的学生在帮助他人时感到快乐——助人为乐。这种方式的采用大大地提高了学生间的人际交往能力,为学生将来进入社会打好基础。

三、激发学生个性,体验练习快乐

1、多器材教学,品尝练习的快乐

学生的个性是有差异的,兴趣也各不相同,教师在课堂中应重视学生个性倾向,把选择权让给学生,就是形式有权在课中选择自己喜欢的项目和器械练习。一般而言,学生从事自己所喜爱的、熟悉的、能容易掌握的运动项目,如男生喜爱足球、篮球、乒乓等一些竞赛项目,而女生则较接受羽毛球、毽子、跳绳等文雅的项目,这样学生不仅接触器械时间多了,而且运动量也同步加大,练习的意识加强了。学生练习兴趣高涨,教学气氛活跃,自己做主,满足需求。

2、改变练习形式,感受成功的喜悦。

有人曾这样说“如果教师给学生都是具体的东西,规范的东西,那么学生就没有创想了”,故而,教师应多引导学生、利用场地器材进行各种变化和组合进行练习,以此来感受成功的喜悦,在障碍赛跑游戏中,教师可以利用垫子、健身棒、短绳等来作为障碍物,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来从新对障碍物的次序进行重新组合来缩短比赛的时间。通过学生小组讨论,教师引导:有的组把四个障碍物交换了位置,有的改变障碍物的形状等,在比赛中品尝创新和成功的快乐。这样的教学可以使学生有不同的练习形式,教学场面气势如宏。有思则必有疑,有疑则必有探知的欲望,以此培养学生的思维和探究的习惯,让学生充分感受体育带来的魅力。

四、利用感官刺激,激发学生心理快乐

1、正确优美的示范,消除心理障碍。

教师正确优美的讲解与示范是一种最直接、最实用的教方法。根据儿童生理和心理学特点:儿童的第一信号发育比较完善,而第二信号系统发育比较迟缓,学生对直观形象的事物特别敏感,且他们天生模仿能力很强。为此,我们可以通过熟练、轻松、优美的示范来激发学生的练习欲望,让他们跃跃欲试,同时还能消除学生对练习动作的恐惧心理。例如:在“单杠后摆下”动作教学时。由于是学生初次尝试练习,为了避免产生恐惧心理现象,教师可先进行规范、优美的示范,从方向、部位、时间上让学生仔细观察。既有利于学生直观模仿便于加深对动作的理解以及容易掌握动作,使他们体验体育锻炼的快乐,又有利于学生消除恐惧心理,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2、多媒体的运用,体现身临其境的感觉

在现代教育中教育手段更趋向人性化,其唯一目的是让学生在情绪和心理上体现独一无二的教育效果。我们可以运用多种先进技术:如录像、投影以及电脑等手段使学生更直接,零距离的体验身临其境的感受,如2002年4月在上海同洲模范学校进行的二期体育教学活动中由于事先运用了多媒体制作,学生通过录像看到上课时的自己。每一个动作和表情历历在目,情绪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了。同时也增加了孩子的自信心,课堂气氛空前高涨。也培养了孩子平时锻炼的好习惯,增强了竞争的意识,知道了自己爱好运动是多么有价值、有意义的。

3、场地器材合理布置及色彩的运用

场地器材的合理运用是教师上好课的前提,它不仅体现教师资力的内涵也能优化课堂的教学效果,同时也能让学生一下子被吸引住,激发他们练习的欲望。课堂中教师可以把体育器材布置成小学生熟悉和喜爱的图,如长方形、正方形、菱形等。给学生清新的情境和直观的感觉,引发学生的好奇心。除此以外,还可以在器材上涂上各种不同的颜色,利用色彩刺激学生的感官,使学生在课前产生兴奋的感觉,有利于学生主动参加锻炼。

五、建立评价体系,从成功中体验快乐

1.教师鼓励性评价

法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鼓励、唤醒、鼓舞”。课堂教学中体育教师应运用鼓励性评价方式,即用肯定、鼓励、尊重、信任的语言,对学生的行为表现进行评定。鼓励性评价能使学生改变消极的我不行的自我概念,增强其参与的信心和主动性。如:试一试,老师相信你能行;勇敢一点你一定能跳过去;你重新再做一次,改过来好不好等。激发学生学习的强烈动机,产生更大的学习兴趣。除此以外,还可以通过小组竞争等方式,鼓励学生的勇气,激发学生的热情。使学生在超越自我、战胜他人过程中享受达到目标的快乐和获得成功的喜悦。

2.学生相互评价

学生互评可以使学生了解自己无法知道或体验的效果。如:在做“前平举和侧平举”的时候,学生可通过同学的评价来了解自己所做动作的到位率。通过及时的评价和反馈的信息来提高自己动作质量,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学生互评不仅使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热情提高了,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积极思考、仔细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并且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往,学生社会交往能力也得到充分的培养。

3.学生自我评价

课堂体育教学论文范文第2篇

根据香港学者李月莲的研究,大致可分为以下四种阶段:一是媒体素养教育已发展到高级阶段。英国、加拿大、美国等国是典型代表。在这些国家中,媒体素养教育已有几十年的发展历史,受重视程度高,普及范围广,并在国家或地方的正规教育体系中取得稳固地位;二是主要依靠教师推动或外国机构资助的初级教育阶段;三是在教会组织或个别先驱人物倡导下进行的小规模萌芽阶段;四是理论引入与论证阶段(李月莲,2009)。总的看来,较系统的媒体素养教育目前大多集中在大众传播业高度发达的工业化国家,非洲和亚洲部分地区的媒体素养教育则仍处于起步或萌芽状态(毕玉,2008)。在我国大陆,媒体素养教育主要有两种途径:开设媒体素养教育的专业传媒课程和将其融入社科语言类课程。对大部分高职院校而言,并没有传媒这个专业,所以将媒体素养教育融入语言课程为最佳途径。高职英语作为全校性通识必修科目,能为一所高职院校的全体学生提供很好的实施媒介素养教育的平台。笔者在浙江省杭州万向职业技术学院范围内以抽样调查的方式对295名大学生和22名通识英语课老师的媒体素养现状及其在课堂中的积极作用进行了一次规范的调查和访谈,总结出以下几点:

二、媒体素养教育对学生的积极作用

一是促进高职学生媒体素养水平的提高。研究发现,学生的媒体素养水平普遍较低,使用媒体虽然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多重需求,但由于英语水平有限,大多是为了娱乐消遣,很少主动接触英语新闻类媒体。调查显示,多数学生无法深入了解、分析和辨识外文媒体内容,例如CNN对昆明火车站的恐怖袭击事件的报道。中国政府认为这是一起由新疆分裂势力一手策划组织的严重暴力恐怖事件,CNN却给标题里的terrorists()一词加上了引号。但多数高职学生并不了解此事甚至表现漠然,更无人质疑CNN的报道动机。学生并不懂得CNN使用引号的险恶用意,更不关心外媒的对华态度。二是有助于改变学生应试的学习态度。媒体素养教育是为锻炼人的思辨能力,可以让学生把所有的知识融会贯通,用以分析解读媒体,既能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又能让学生灵活应用各科知识。媒体素养教育对英语教师的积极作用:一是促进教师提高自身的媒体素养水平,有助于教师补充各类知识,更新自身的信息储备,关注时事热点,紧跟时代潮流。二是转变教师的课堂教学观点,使得英语教师不再过于强调考级,把一部分课堂时间花在英语媒体解读、学习上而不再单纯强调词汇语法。随着全球化的深入,传播的媒介可能是双语的,甚至是多语的。媒介的传播者和消费者都可能面对多元文化(潘章仙,2009)。国内外各种形式的媒体如电影、电视剧、新闻报道、微博、微信等涌入大学生的生活。媒体素养研究理论在教育理念上强调能否通过课堂学习习得媒体承载的文化价值,同时整合了文本和媒体这两种元素。高职英语课程中融入媒体素养教育不仅能提高高职学生的外语水平,而且有利于推动媒体素养教育的展开,两者相得益彰。

三、基于这些问题,笔者提出如下建议

课堂体育教学论文范文第3篇

《体育与健康》的课程标准强调“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个学生受益”的理念,以促进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以及培养小学生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为课程总体目标。在平时的实际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把体育教学当成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树立以“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参与到体育教学与活动中的教学观念,让学生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教师在课堂上要为学生提供平台,创造条件,把学生的主体性很好地融入到课堂教学之中,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学习,让学生充分享受到体育带来的乐趣。例如,在田径项目的教学中,旧的教学方式是很多教师注重追求学生的运动成绩。看重哪个学生跳得高、跑得快、掷得远等,忽略了学生上体育课的真正目标———健康第一。因此,我们在今后的体育课堂教学中应当更注重对学生体育能力提高和体育锻炼方法的培养,使学生能做到自我锻炼,达到增强学生体质健康的目的。

二、灵活运用教法

有道是:“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师不管采用何种方法进行课堂教学,都应该考虑是否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否能够取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否则所采用的方法是无效的。所以,教师只有灵活地选择最适合本班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法,才能最佳的教学方法。1.运用游戏进行教学。游戏是体育运动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由于它内容丰富、形成多样,能很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根据不同年龄特点,灵活运用游戏教学,激发学生兴趣。如我在教学投掷沙包之前,先组织学生进行甩手练习游戏,两两结合,比比哪组做得最好。这样,学生不仅复习了投掷的动作要领,而且培养了学生对时间和空间的判断能力和投掷能力。学生懂得了投掷沙包取胜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必须要认真的学习投掷技巧,否则单靠用蛮力是投不出好成绩的,从而促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认真听讲、尽力练习。2.采用竞赛展开教学。我们知道,在体育课教学中,如果所采用的教法老套、形式单一,根本调动不起学生的课堂学习积极性。而变化多样,能根据学生好胜心理特点。引入竞赛机制,那效果就不同了。如我在以往教学60米短跑时,分组让学生跑,学生总是跑两次就厌烦了。后来我改变方法,让学生胸前贴报纸快速跑,并且进行分组比赛,规定速度快、纸掉下少的组为胜队。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场面活跃,积极性高涨。这样,学生就会为了集体的荣誉而全身心投入,从而增强了竞争意识,提高了教学效率。

三、培养良好品质

意志品质是人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有意识地支配、调节自己的行动去克服困难而产生的心理体验和心理过程。良好的意志品质,是提高小学体育课堂效率的重要保障,也是《体育课程标准》所倡导的“健康第一”思想的重要内容。现如今,小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意志力都显得较差,更应该得到良好的培养。因此,在体育课教学中,我们不但要教给学生必要的运动知识与技能,更要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使他们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都能得到充分发展。1.开展一些弹跳之类的活动,如跳山羊、跳高等。此类活动,部分学生会表现出动摇、胆怯等消极的意志品质。因此,教师要善于帮其寻找原因进行有效的引导。首先,教师要先讲清动作要领,并进行示范,解除他们的害怕心理。其次,降低“山羊”的高度,加宽跳高架的距离,翻松沙坑,让他们觉得安全,从而鼓足勇气,获取成功,在取得成功的努力中锻炼意志,体验快乐。2.开展一些培养学生应变能力的活动,如乒乓球、羽毛球、排球等。学生在这些活动中能灵活地处理自己所碰到的问题,培养了他们果敢机智、灵活应变等良好意志品质。3.开展一些培养学生耐力训练的活动,如1000米长跑或200米接力跑。这些活动都会使学生出现心律加速、呼吸出现困难、口干等观象。意志品质薄弱的学生就会失去信心,中途退出,这时就需要教师的支持与鼓励,让他们树立信心、克服困难、战胜困难。

四、讲究教学效率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快乐是学习之本,没有了快乐,学生如何会喜欢上你的体育课,而且更谈不上讲究教学效率。因此,体育课堂教学教师要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出发,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项目,引导学生,使学生由被动变为主动,寓乐于教。因此,教师要根据各年级学生水平的特点,通过不同的教材,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来保持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如在指导“摸高练习”时,教师可以根据本班学生身高的特点,按身高进行分组,自选高度,并且随时调换高度,使学生不断地向更高的目标发展,使他们有种跳一跳就你能尝到果子的滋味。而且在做动作的过程中引导并给学生一定的空间,让学生自己去思考、讨论、判断,从中获得正确的答案,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体会成功的快乐。

课堂体育教学论文范文第4篇

大多数人认为:上体育课很简单,用不着备课,上课时,教师安排学生运动就是了。其实,这种看法是错误的。体育课是教授体育运动知识(主要是体育运动技术动作)和体能训练的课,它与其他科的课一样,每节课都有一定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要完成教学任务就一定要备好课,否则无法达到目的。那么,怎样才算备好课呢?我认为备好课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明确要求,熟悉教材内容。教师要熟练掌握所教的技术动作,要熟知其动作要领;并能估计到学生练习时容易出现的错误动作及能定出行之有效的纠正错误动作的方法。

第二,结合教材,学生的特点确定教学任务、重点、难点,为解决重点、难点设计好辅练习内容,让学生顺利掌握重点,攻克难点。

第三,结合教材、学生的特点、场地器材的实际,确定最佳的组织、教学方法。

二、上好课

要认真上好体育课,使学生感到技术动作容易学,身体锻炼乐无穷,从而有效地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那么,怎样上好每节体育课呢?

第一,动作讲解言简意赅、具体形象。言简意赅、具体形象的动作讲解,学生容易抓住动作要点较快领会动作。因此,教师在讲解动作时,应突出重点和触类旁通,并尽量把一些抽象概念通过准精练的语言和恰当的比喻使之具体、生动和形象。例如,教学前滚翻动作时,使用低头、抬臂、抬臀、前移(重心)、蹬地、着垫(脑后)等词语来讲解,并把动作过程比喻成“皮球滚动”。这样的讲解,学生容易在脑海里建立起清晰的运动表象,从而较快理解和掌握动作。

第二,示范动作准确、轻松优美。教师准确、轻松优美的动作示范,会使学习伊始便在大脑中留下正确的动作印象,并产生动作优美易学的感觉和强烈的学习欲望。因此,教师在备课时就一定要熟练掌握所教动作,并在上课前演练几次,确保在课中示范时做到动作准确、轻松优美,给学生一个良好的身教,为后段教学的顺利进行打下良好基础。第三,组织教学的语言富有启发性、激励性。富有启发性、激励性的教学语言,可促进学生进行积极的思维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所以,教师在组织教学时,应结合教材,学生实际采用促使学生动脑、激发学生渴望练习,积极练习的语言来组织教学。例如:弯道跑教学时,对动作要领、离心力和向心力的关系,我暂时不讲,只向学生提出一个问题:沿圆圈跑时人体的感觉是怎样的?(即身体怎样,脚掌怎样着地)。然后让学生沿弯道跑三次(慢、中、快)体会动作,再用提问的方法让学生回答上述的问题,学生基本能作出正确的回答。这时我就把学生作答加以整理、概括为:克服离心体放松,身体向内沿倾斜,两脚着地有不同,左脚前外侧,右臂前内往和外,左臂离身前后摆,摆臂幅度外大内较小,右肩稍前沿线跑。这就是弯道跑的动作要领。

又如,在篮球行进间单手肩上投篮的教学。分析动作时,教师分别请一个动作准,一个动作错误(带普遍性)的同学示范后,问:“刚才两位同学所做的动作,好在哪里,错在哪里?”在学生作出了正确的回答后,教师用鼓励的语气教学,既有效地促进学生在思考中练习,在练习中思考,又使学生越练越想练积极练,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第四,组织教学的形式、方法生动活泼,富有趣味性、竞争性。体育课教授的技术动作,大多数都是用四节课才能完成的;或有些是前阶段学习过现在要进一步提高动作质量的。这样,学生在一节或连续几节课都练习同样一个动作,或练习以前学习过和动作,很容易出现厌烦的情绪和不认真练,不愿意练的现象。所以,教师在授课时,要注意根据教材、学生的特点、器材场地的实际,采用生动活泼,富有趣味性、竞争性的形式和方法诱导学生主动练习、积极练习。例如耐力跑练习,采用3分钟变换跑。方法是篮球场跑“区”型,每跑一圈变换一种跑姿。可采用左右侧向并步跑、左右交叉步跑,后退跑、高抬腿跑、后蹬跑等。这种方法由于跑姿和跑动路线的不断变化,使学生始终保持着很高的兴奋性,3分钟跑下来虽然个个都满头大汗、气喘嘘嘘,可没有一个人叫累。又如原地单手肩上投篮练习,采用分组投篮比赛,看哪一组投中的最多,方法是把学生分成人数相等4组,按顺序每人投篮5次,整组投投完后看哪一组投中的最多。通过投篮比赛练习,不但提高了学习练习的积极性,而且活跃了课堂的气氛,从而完成了学习的任务。

第五,合理安排课的练习密度和运动量。一堂好的体育课应该是既能使学生较快地较好地掌握技术动作,又能使学生有效地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生长发育规律、运动的能力,合理安排课的练习密度和运动量,在正常条件下,准备部分脉搏应在110次/分至130次/分之间,平均120次/分,基本部分130次/分至150次/分之间,最高峰170次/分,平均140次/分左右,结束部分130次/分至至90次/分,平均110次/分左右,课的密度35%,平均脉搏124次/分左右。这样使运动曲线、练习密度、运动理比较科学合理,从而有效地发挥学生的潜能,锻炼学生的身体,增强学生的体质。

中学阶段,加强体育课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积极性,显得尤为重要。兴趣是一种心理状态,是人们力求探索某种事物和从事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当前体育课提倡的成功教育、快乐教育,从某方面来说,我认为也就是对体育兴趣的培养。兴趣是引导人们实现远大理想的第一步,一个学生某门功课、某个运动项目比较突出,就会得到老师的表扬,同学们的钦佩,他就会产生优越感,花更多时间去钻研,就可能成为这方面的专门人才和学有所长。美国教育学家杜崴也曾经说过,“教师应以儿童的兴趣为中心,教师的作用是建设、引导和帮助,创造儿童喜爱的环境”。体育课的目的在于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体育观念教育和运动能力教育,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

[摘要]体育课堂教学是学校体育工作的主要方面,它是训练学生运动技能,增强体质,锻练体能,促进学生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方面都得到发展的重要基地。因此,提高体育课的课堂教学,是贯彻教学方针,培养建设合格人材的具体体现。体育课的目的在于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体育观念教育和运动能力教育,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

课堂体育教学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生态教学观;体育生态课堂;校园生态文化;影响

1.研究缘起

20世纪30年代,美国教育学者Waller提出了“课堂生态学”的概念。20世纪60年代,国外学者Doyle和ponder从教育生态学的微观方面提出课堂学习是由教师、学生、教学环境、教学媒介因素构成了一个生态系统。Ellison提出了“课堂文化生态”这一概念,体现了对课堂生态的理解的深入。20世纪末期至本世纪初,我国学者对课堂生态进行了系统研究,如吴鼎福《教育生态学》、范国睿《教育生态学》、任凯与白燕《教育生态学》等著作对课堂教学生态进行了系统研究,同时,这些学者在著作中都不同程度的对校园文化的作用进行了论述。

教学过程即教学系统要素相互博弈的过程,从课堂生态环境到校园文化与生态文化也不例外。高校校园文化是课堂文化的延伸,其中校园生态文化更是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高校校园生态文化具有充满蓬勃旺盛、永恒不息的生命力与和谐性和可持续性两个显著特征。[1]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现行的教学观打上了赫尔巴特和凯洛夫思想的深深的烙印,以致今天仍未根本上从凯洛夫的体系中挣脱出来,[2]体育课堂文化是校园文化的一部分,而始于体育生态课堂的体育生态文化更是一所高校彰显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由于人类是社会进化的产物,在体育参与和体育文化的表现上具有复杂性,如何理顺体育与社会、体育与自然的复杂关系是体育生态管理的一个世界性课题。[3]

2.生态教学观概念的解析

文化具有很强的稳定性,文化的惯性以一种强大的力量左右着人们的行为方式。[4]进入21世纪以来,生态化现象已经成为高校教学改革的现实,特别是生态社会特征的明彰和校园生态文化的逐步生成,是其核心内容。生态文化是探讨和解决人与自然之间复杂关系的文化,也是渗透于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之中,体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价值观的文化。[5]在生态文化背景下,高校课堂教学的教学观是文化现象的一种反映。生态教学观的定义很多,本文倾向于学者阮利东的观点,“生态教学观是生态学和教育学二门类的交叉应用,指用生态学的视野、原则和方法来指导教育教学活动的各环节,以期达到教和学二元的对立和统一”。[6]

3.存在的问题

3.1 课堂单极表演——影响校园文化的先进性

生态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社会环境状态,文化是承载着人类思想和实践的现象。生态文化的一个比较显著的特征就是物种丰富且多样多元文化共生。从体育生态学的视角看,体育课堂是一个人工生态系统,由教师生态主体、学生生态主体、教学内容、教学媒介等构成一个完整的、具有动态生成的系统。它是不断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双向流动的动态和开放的系统,具有平衡稳定性。传统的体育课堂中,由于教师是单极表演者,使课堂出现死气沉沉的现象,教师为了教而教,学生为了拿学分而痛苦、被动的学习。不仅如此,这种始于课堂的师生交流不畅课堂文化还对校园文化产生了负面影响。

3.2 理论与实践脱节——阻断生态文化的开放性

在传统体育课堂中,体育知识的学习只囿于一个教室或在运动场地中技术动作的学习,而不强调实际应用和产生的背景,不仅导致理论与实践脱节,泯灭了生态个体对创造性的渴望和对开拓进取精神的培养,还导致了因课堂文化理解偏向对学生生态主体的正确校园文化观产生了错误的指向。因传统的体育课堂教学视生态个体的差异为洪水猛兽,对体育理论和实践的教学“就高不就低”,使学生对体育知识的学习失去了兴趣,出现了理论和实践的脱节,从而也出现对始于课堂文化的校园文化开放性的阻断。

3.3 教学班级人数密度过大——超出了生态承载力

生态系统是生态学的核心和关键,其组成中含有生命成分,赋予生态系统以生命特征。在传统的体育课堂中,由于班级人数密度过大,人均锻炼空间过于狭小或者人均教学资源过少,出现了沉闷乏味的课堂教学气氛。从教学效果看,课堂教学成败的关键并不仅仅是体育教师扎实的专业知识和高超的教学技巧,而是在适度空间、资源下,师生关系的正确处理和情感态度的适度表现。所以,体育教师因教学空间资源的有限,导致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手段、教学语言、态度等收到了限制,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4.解决的途径

4.1 互利共生,实现师生良性互动

互利共生是不同种两个体间一种互惠关系,可增加双方的适合度。[7]因人类是大自然唯一具有内在价值的存在物,大自然的内在价值体现在生态课堂上,就有了教育生态环境和自然存在物的相互兼容。生态课堂就是在自然、和谐、民主的环境中让学生富有个性地、自主地实现教学内容、师生的多层次互动,使师生不断的开发潜能、创造自我、改善和发展生命以取得教学效率和生命质量的整体提升。[8]教育生态环境作为高校文化精神传承的重要载体和途径,对高校学生的健康成长,对教育目标的实现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9]

学生不是孤立地存在于课堂,而是彼此相互交融构成的生态结构。[10]体育生态课堂上,要体现师生人格平等,教学过程要体现师生良性互动、经验共享。良性互动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主动参与各项活动,通过口、手、脑并用,与教师的多维互动中享受体育文化、提出问题、形成解决问题的思维和策略。体育生态课堂上文化的共同参与是生态课堂上的一个民主化过程,师生生态主体在相互沟通、协商、理解、让步中,建立积极、友好、平等和民主的生态关系。教师通过课堂教学中这种生态文化角色的转换,奠定了和谐校园文化师生生态关系的基础,并在这种生态良性循环之中取得更好的文化效果。

4.2 拓展外延,注重生态系统的开放性

人和人类社会是自然生态系统自组织进化的产物,人和人类社会产生以后又作为相对独立的主体,以自身适应和改造自然环境的活动,参与自然生态系统的自组织演化过程。[11]体育生态课堂是地域文化与时代文化的共融。不同的时代、不同地区对体育文化的体现有所不同,与之所需的能量也不同。课堂生态系统的能量就是以社会能量的形式存在的。[12]生态教学观下的体育课堂教学,要注重生态系统的开放性,强化体育课堂与现实生活的关联、注重结果也同样注重过程、注重实践也同样注重体验。课堂教学中的个体、群体在完成课堂学习任务的阶段上,对环境的各种因子都有自己适应范围的上限和下限,在此范围内主体能很好发展,否则将走向反面,和生态学的最适度原则产生了矛盾。

学校体育生态系统呈现出多结构、多序列、多层次和多功能及作用各异的生态因子。[13]注重生态系统的开放性,师生生态主体都要树立人类意识和社会意识,在和外界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中不断获得负熵流。体育教学要走进社会大课堂,要鼓励学生生态主体带着理想去理解体育文化及其价值,提高欣赏体育文化的能力。例如通过体育比赛和文化交流,实现体育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的有机结合,在社会实践中培养创新思维、增强应用意识。

4.3 与时俱进,建立良好的体育课堂生态环境

从人与自然关系看,体育是以人类的“本体自然”为对象,改造“体外自然”的实践活动。[14]体育生态课堂系统不是一个孤立的生态系统,它在诸种对师生生态主体起到关键作用的环境因子相互作用下,形成一个与时俱进的整体。教育本身是向受教育者传授适应生活的能力,包括适应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能力。[15]在和谐的课堂生态环境中,教师生态主体要根据学生生态主体的认识特点和心理成长规律,把他们的注意力有效集中于学习的内容,长久保持以形成与时俱进的文化。教师生态主体要充分把握与时俱进的先进文化方向,实现体育课堂教学和校园文化开展有效契合。

人类社会活动的生态化,其运动结果是不断谋求人类自体存在的平衡态及文化状态,而以人类的整体存在面对自然生态系统建立生态关系,那么,这种系统整体性、关系性及过程性运演逻辑必然形成社会生态“合力”。[16]任何组织都始终和生态环境处于互动的状态,必然要受到生态环境的影响。[17]良好的教学环境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教学环境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例如在体育实践课堂的环境建设方面,要根据上课内容不断修正与之适应的环境,充分挖掘有利于学生生态主体身心全面发展器材,激发学生的体育学习动机、兴趣和陶冶学生道德情操。在体育理论课堂上利用计算机、多媒体的等辅助手段教学,营造出一种“连墙壁都在说话”的体育教学环境,实现校园文化的自组织管理在生物耐性范围内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5.小结

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大学生是社会对高校提出的最强烈要求。高校教师具备生态教学观正是对这种要求的回应,它实质上是为传统教学观增加了一种教学动力。高校体育教师须有环境意识,因为环境意识可以成为极具感染力的激情,[18]可以为生态教学观指导下的校园生态文化的开展提供理论和实践支持。体育教师课堂教学应该贯穿生态教育的每个方面,使学生成为具有生态思维的人。只有这样,校园文化的生态性才能回归教育的本质归属,才能符合体育文化发展的生态规律。

参考文献

[1]胡祖吉.生态文化教育与大学校园文化的交融[J].教育探索,2008(4):12-113.

[2]郑确辉.论对我国主流教学观的完善[J].教育探索,2007 (1):10-11.

[3]刘海仁,等.体育生态系统复杂适应性研究[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10(5):53-55.

[4]杨志宏,等.教师观念错位的现实表现与成因[J].当代教育论坛,2013(1):27-30.

[5]贾治邦.深化认识、统一思想、大力推进生态文化体系建设[J].生态文化,2007(5):4-10.

[6]阮利东.生态教学观视阈下的大学英语学习困难者心理调适策略[J].大家,2011(18):165.

[7]牛翠娟,等.基础生态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146.

[8]焦君瑞.生态课堂中的高效率教学研究[D].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11.

[9]肖洲.教育生态环境在促进高校学生精神生态良性发展中的作用[J].怀化学院学报,2007(5):135-136.

[10]陈茜.生态教学观下的英语视听说课堂环境[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1(10):126-128.

[11]韩德信,等.生态文化视野中的科学发展观[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8:34.

[12]李守可,等.生态学原理视阈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探析[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2(10):35-40.

[13]成守允,等.论教育生态环境与体育教育生态系统[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1996(3):12-15.

[14]岳君,等.以可持续发展观审视高校体育生态化[J].安徽体育科技,2008(4):77-78.

[15]郭俊华.高校生态文化教育的探索[J].前沿,2008(9):160-162.

[16]盖光.生态文化与社会生态结构[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47-51.

[17]刘魁.区域高等教育生态系统管理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