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特殊孩子的教育方法

特殊孩子的教育方法

特殊孩子的教育方法

特殊孩子的教育方法范文第1篇

经过几年的实践探索,我觉得对轻度弱智儿童首先要有爱心、细心、耐心和责任心,其次,还要掌握弱智儿童的生理心理特点,进行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教育,营造一个正常的环境,使他们和同龄孩子一起健康、快乐地成长。

要对特殊幼儿的教育取得成效,关键在于教师要把特殊孩子看成活生生可以发展的人,树立特殊孩子的信心,体验成功的快乐,使特殊孩子的能力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提高。

二、教育在面向全体的同时,要兼顾个别

一日活动的主体是全体幼儿,教学活动的内容与要求要符合多数幼儿的认知水平。但是也不能放弃对特殊幼儿的教育,更不能为了给特殊孩子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条件,就让几十个普通孩子陪着特殊的孩子学习,造成顾此失彼的情形。教师要充分了解特殊孩子,为他们提供平等参与课堂教学的机会,创造适合的教育环境。每次教学活动前我都进行认真的备课,制定出特殊幼儿和普通幼儿的教学活动目标,在集体活动中充分运用多种教育策略和教育形式,以满足特殊幼儿的不同教育需求,使教学活动既能符合普通幼儿发展的需要,又能让特殊幼儿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

教师在活动中的呵护点滴,倾注无私的关爱,能唤起同伴对于特殊孩子的爱心,以集体的温暖来化解孩子在生活、游戏、学习中的陌生和害怕,使他们尽快勇敢地面对身边的一切,使特殊孩子身心得到较好的发展,潜能得到挖掘,智力得到开发。

三、以多种形式加强特殊幼儿的个训

在特殊儿童的教育过程中,必须始终坚持反复教育的原则,根据孩子各方面能力和需要,针对特殊孩子的个性特点,在不同的时间运用多种教育形式,提供活动材料,加强个别训练,以便使特殊孩子能得到适合其自身发展水平的教育,真正从中获益。

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人最大的幸福在于与他人交往。”为了使特殊幼儿能和正常的孩子一样幸福和快乐,我们应该尽快地将这种获得幸福与快乐的方法教给我们的孩子。众所周知,言语参与人的全部心理活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日本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学家木村久一在《早期教育和天才》一书中这样写到:“言语是我们接受知识的工具,没有这个工具我们就得不到任何知识,我们人类之所以优于其它动物而取得今天的进步,就是因为使用了其它动物所不具有的言语。”基于这一理由,如果我们不及早对弱智儿童进行言语发展和训练,那将会恶性循环。

对特殊的幼儿不能急,最需要的是耐心,是坚持。要想使教育在这样的孩子身上开花,必须要找到适合他们的教育方法,随时抓住机会进行各个方面的训练,持之以恒。

四、家园携手形成合力,帮助孩子成长

家庭是孩子首先接受教育的地方,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要使特殊幼儿保教取得成效,仅靠幼儿园教育是不够的,家庭教育也是不可忽视的教育资源,教师应和家长一起互相沟通、了解,形成教育的合力,使家庭教育成为幼儿园教育的延伸和补充。

但越是特殊孩子的家长越不愿意提及孩子的问题,都是尽量回避,用孩子不专心、身体弱、家中娇惯等做借口,我也不能直接去说,这样会伤害家长本已脆弱的心。要想转变家长观念,必须让家长信任我,愿意和我主动谈孩子才行。经过思考,我利用幼儿园组织的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把家长们请进教室,让家长观摩老师的教学,利用家长会、家访、入园接待宣传教育理念、教育方法甚至是心得。等家长彻底信任我了,我就会介绍一些关于特殊幼儿教育的书给家长,以减轻特殊幼儿家长的不安和焦虑,获得有效的科学育儿经验,也使他们认识到自己的孩子是有希望的。只要运用科学的方法,和教师积极配合,形成教育的合力,孩子一定能和其他孩子一样健康成长。

特殊孩子的教育方法范文第2篇

关键词: 特殊儿童 适应教育课程理论 家庭教育

一、问题的提出

我在特殊幼儿园的实习过程中,通过对日常教学的观察,以及与家长的交流,发现目前对特殊儿童的教育存在一个问题: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不相一致。例如:在学校,老师费尽心思地教孩子认识红绿灯,耐心地教会孩子红灯停、绿灯行,一些家长却在接送孩子时,为了赶时间不顾交通规则、无视生命,拉着孩子闯红灯;在学校,老师想方设法采取各种方法控制学生暴躁的情绪,一些家长却为了孩子在家里不吵闹,带着孩子去吃孩子喜欢吃的但刺激孩子情绪的火锅;在学校,老师不厌其烦地、负责任地一步一步地教会孩子擦桌子、扫地,一些家长却在家里以孩子干活慢、打扫不干净为由,剥夺了孩子锻炼的机会。诸如此类的现象还有不少。孩子的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怎么才能统一,我们究竟应该给孩子怎样的教育呢?这些问题引发我不断地思考。

二、适应教育课程理论

1992年,美国智能障碍协会(AAMR)的智能障碍定义指出:“智能障碍是始于儿童期间,在智力及生活适应、技能方面有限制的一种特殊功能、能力状态。”这个定义着眼于将儿童放在所处的环境当中,着重强调儿童对环境的适应,即特殊儿童理解社会要求,适应社会与环境,课程应该具有社会对社会成员的基本要求。

2002年,美国智能障碍协会给智障的新定义为:“智能障碍是在智力功能和适应行为方面存在实质性限制的一种障碍,主要表现在概念、社交和实用的适应能力方面,障碍发生于18岁之前。”这个定义着眼于环境中的儿童,着重强调环境对儿童的适应,即要让社会理解、接纳、协助特殊儿童并满足特殊儿童的需求,课程应该具有功能性,给特殊儿童提供支持、辅助。

从对智力障碍定义的一步步完善中,我们看到社会、环境对特殊儿童的支持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儿童的社会支持系统是由儿童及其周围与之有接触的人们(支持者),以及儿童和这些支持者之间的交往活动所构成的系统。家长作为与这个系统密切相关的核心人物,在其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由于特殊儿童的特殊性,家长在教育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特殊儿童的家庭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目前,我们对学龄中后期、初中阶段的特殊儿童的学校教育主要适用的课程是根据特殊儿童适应教育课程理论而设置的。特殊儿童适应性教育是指有计划、有步骤地对特殊儿童在环境中的功能性适应力进行培养,注重与其日常生活相关的有效、实用的能力教育,以及在居家生活、社区生活、职业生活中的运用,从而提升其生活品质,让其过上更独立、更统合、更具生产力的生活。按照此课程理论划分了沟通、自我照顾、居家生活、社交技能、使用社区、自我引导、健康安全、适应性科学、休闲娱乐、工作等十大领域作为课程目标体系。这十大目标都是特殊儿童经过接受教育而发展成长的目标,在他们发展、成长的期间,势必会对家长不断地提出新的挑战,这就要求家长要不断地学习,因此我根据特殊儿童适应教育课程理论对特殊儿童的家庭教育进行了分析。

三、目前特殊儿童家庭教育的误区

1.家长态度。

特殊儿童在生理、心理上的特殊性,给他们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带来了很多不利的影响,很难与正常人融洽地沟通、交流,使他们经常受到正常人的排斥,这给他们的心灵造成了很多伤害,使他们变得孤僻、偏激、易冲动。家庭是他们唯一感到安全和放松的环境,但是目前许多特殊儿童家长对自己的子女采取的态度却令人堪忧。有的家长既不认为孩子是累赘,又不对其寄以希望;有的家长对子女采取严苛、虐待的态度,认为他们达不到自己的目标就应该受到惩罚;还有的家长对子女采取溺爱的态度,认为是自己的过错造成孩子的障碍,对孩子满怀愧疚之情,于是对孩子百依百顺,凡事听之任之,不加约束。

2.教育内容。

受传统观念影响,人们根深蒂固的观念是要想出人头地就必须学好科学文化知识。因此,大多数家长一窝蜂地追求名师、名校,以使孩子成龙成风。特殊儿童的家长深知自己的孩子在某一方面存在实质性限制,但迫于周围环境的压力,有些家长仍然千方百计地让孩子学习文化知识,而没有考虑孩子真正的感受,其结果可想而知。

3.教育方法。

现在社会上流行“速成班”,不管多难的事都可以通过培训迅速成功。有些特殊儿童家长看到别人的孩子三天可以学会一首唐诗,便训练孩子,试图让孩子也可以做到,殊不知他们忽视了孩子的兴趣,没有考虑到孩子的难处。对于一个自闭症孩子来说,在两三个月内使语言有突飞猛进的发展几乎是不可能的,最终结果只会是拔苗助长。

四、根据课程理论提出家庭教育新理念

1.家长要用理性的态度来看待孩子,给予孩子一个平等的机会。

事实上,能够理解特殊儿童,对他们加以关怀、疼爱,并施以正常的教育,才是对特殊儿童最好的态度。常言道: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特殊儿童的家长更是如此。家长的态度对孩子的成长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家长首先要消除自卑心理,不要给自己施加压力,不能因为怕孩子的特殊性被人笑话而自我封闭,更不能因此剥夺孩子与外界接触、交流融合的机会,否则会导致孩子生性孤僻、不合群,对他人不信任、易冲动等潜在性弱点。家长要对孩子的成长抱有更多的期待,更有自信,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把孩子看作是一个正常人,拓展他的生活空间,这样才能使他们融入生活、适应生活。对特殊儿童来说,适应生活比获取知识更重要。

其次,家长要想让孩子适应生活,融于社会并服务于社会,就应努力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及时纠正一些不良习惯和个性缺陷。溺爱只会使孩子性情懒惰、意志脆弱、依赖性强,不利于孩子吃苦耐劳的意志和动手操作的技能的培养。因此,家长应该更多地创造锻炼机会,培养孩子的生存、生活能力,从细微处入手,让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为今后独立生活打下基础。

2.家长要合理地对孩子进行教育,维护孩子学习的动机。

由于自身的特殊性,一些正常儿童通过潜移默化或生活情境能学到的内容,特殊儿童必须专门的、细致的、小步骤地学习。而且由于特殊儿童某方面的缺陷,对特殊儿童的教育要注重生活中有效实用的东西。如,我们对中重度智力障碍的孩子首先要教他们自我照顾,对于文化知识不可强求;对自闭症孩子来说,不能一味地强迫训练他们与别人交流,而是要发现他们的兴趣所在,使他们感受到成功感,维护他们进一步学习的信心和动机。

不仅是不同障碍类别的特殊儿童教育内容的侧重点有不同,同一障碍类别不同生活环境的孩子教育内容也是有差异的。如,南方地区的自闭症的孩子也许父母必须教会他们游泳,但是北方孩子学习游泳的要求并没有那么高;农村地区的中重度智障儿童要学会如何打水,但是城市的孩子只要学会如何开关水龙头。

因此,特殊儿童的家长不能有攀比心理,不能想当然地让孩子学习自认为重要的知识,而是要根据孩子实际的生活环境来学习最实用的东西,注重广义的生活适应能力的培养和完整的真实的生活状况的把握。

3.家长对孩子的教育要温柔地坚持,提供孩子发展的机会。

特殊儿童身心发展被称为是正常儿童身心发展的慢镜头,特殊儿童的教育过程复杂、耗时长。这就要求家长在教育过程中要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要不厌其烦地、反复地对孩子坚持教育。不能因为教孩子一项必备的技能一年还没教会便放弃,也不能因为看到孩子学习太累太痛苦便让孩子放弃,如,脑瘫孩子的训练是非常苦的,家长不能因为不忍便中途放弃,否则对孩子的发展无一益处。总之,家长在教育过程中要本着按规定、坚持、不破例的原则,在温柔中坚持,并保持教育的一致性。

4.家长要定期培训学习,促进孩子更好地发展。

由于受家庭因素的影响,孩子有一部分时间是在学校接受教育,家长必须对学校的教育有一定的了解,保持教育的一致性,切不可南辕北辙。为了保证教育的连续性、一致性,根据特殊儿童适应教育课程理论的要求,学校教育要为家庭教育提供支持,学校不仅要视特殊儿童为受教育者,而且要把家长看作是同学生一起接受教育的。学校可以对家长定期进行培训,建立家长和教师的交流机制,要求家长每周要和教师见一次面,教师要告知孩子在学校的学习内容,并且要根据家长的意见和孩子的实际情况,帮助家长设计不同的训练课题。

根据特殊儿童适应教育课程理论的指导,在对儿童进行教育的过程中,不仅要做到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一致,而且要运用生态观,提供更多联系生活环境与具体情境的动态、弹性、多元化、个别化的适应性教育。

参考文献:

[1]张文京.徐家成.弱智儿童适应教育课程与实践.重庆出版社,2002.

[2]张文京.弱智儿童适应性教育再思考.中国特殊教育,2003.5.

[3]易进.儿童社会支持系统――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心理发展与教育,1999,2:58-61.

[4]申仁洪.论随班就读的家庭支持.中国特殊教育,2006.2.

[5]茅于燕.弱智儿童家庭训练教程[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3.

[6][7]赵忠心.家庭教育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8]胡晓毅.论特殊需要儿童家庭与专业人员合作的几个核心问题.中国特殊教育,2000.12.

[9]田红.关于开展特殊儿童家庭教育的几点思考.家庭教育,2006.6.

[10]余慧琴.家庭教育的几个特点.上海师范大学学报,1987.2.

[11]刘颂华.弱智儿童家庭早期干预的实践与研究.中州大学学报,2005.7.

特殊孩子的教育方法范文第3篇

特殊家庭学生中不良思想品质何行为习惯的形成,既有自身的消极因素,也有来自外部的消极因素,因此,对他们的品行进行矫治,家庭、学校、社会必须齐抓共管,既要各尽其责,又要互相配合,形成合力, 才能受到良好效果。

1 学校要切实加强对特殊家庭学生的教育和引导

学校不仅对特殊家庭的学生和一般家庭学生一样按教育大纲进行教育,更要从这些学生的家庭特点出发,从行为习惯,学习成绩,心理发育方面加倍关心,对症下药,行为上要严重格训导,学习上要热情帮助,心理上要对症疏导。

1.1 生活上多给一些关心:特殊家庭的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家境比较困难,对于这些同学,学校应主动予以关心,尽力为他们解决一些实际困难,动员班级学生为他们献爱心,生日时给他们送上一点礼物,使他们体验到学校在关心他们,老师在关心他们,从而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实践证明,这些学生中的大多数都会投桃报李,以实际行动来回报学校,老师对他们的关怀。

1.2 学习上多给他们一些帮助:为了帮助特殊家庭学生克服自卑感,树立自信心,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是行之有效的措施,要偏爱这些学生,经常询问他们学习中的困难,并利用业余时间为他们补缺补差,当他们稍有进步时,老师应及时给予表扬,让他们尝到成功喜悦,激励他们不断进步。

2 学校要积极指导特殊家庭的家长进行正确的家庭教育

2.1 让家长明确教育孩子的目的:生活在特殊家庭的孩子生长的环境具有特殊性,作为家长更要从各方面进行教育和呵护,但光给孩子良好的物质条件不是一个好家长,而从孩子成长的各方面来关心、教育、引导孩子的这才是一个好家长,只有让家长在思想上明确教育孩子的重要性,才可能让家长使用正确的方法去教育孩子。

2.2 让家长掌握教育孩子的方法:学校开设家长教育讲座,请教育专家介绍家庭教育方法,请优秀家长介绍教育子女的经验,学校设立家庭教育咨询站,随时随地接受在家庭教育中有困惑的家长的咨询,进行科学教育子女的方法指导,学校召开不同类型家庭学生家长会,与家长共同探讨正确教育孩子的方法,及时反馈这些孩子在家、校的表现,家校同步共商教育对策,使家长能用正确的方法去教育自己的孩子,避免家庭教育走上歧途。

对不同类型的家庭进行不同教育方法的指导:

(1)父母离异家庭:要求家长明确不管谁是孩子的监护人,父母双方都有教育子女的责任,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要为子女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父母双方要定期到校参加学校组织的家长会,协调好孩子的教育问题,教育方法要一致,以免出现抵消的反作用。

(2)父母再婚家庭:要求家长明确对非亲生的孩子,要克服教育上的心理障碍,严是爱,宽是害,只要出于一片爱心,孩子是能理解的,但在表达上一定要注意方式方法,以免让孩子出现逆反的心理。

(3)双亲缺一家庭:要求家长明确为了孩子的健康,自己首先要走出家庭不幸的阴影,要以坚强,乐观的态度面对人生,并用自己不被生活屈服的良好形象去影响孩子,多让孩子参加集体活动,积极鼓励孩子奋发向上,切忌把自己的爱全部转移到孩子身上,过分溺爱孩子,走进教育的误区。

3 学校要尽力呼吁社会各界关心、帮助特殊家庭的学生

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思想家爱尔维修认为:“儿童的真正教师是他们周围的对象”,即周围的环境,除了父母亲朋的影响之外,所接触的人,所受的教育,所读的书等社会生活条件都是造成人的性格、道德和观念差异的因素,特殊家庭的孩子也生活在现实的社会环境中,社会环境是教育特殊家庭孩子的广阔天地,如社会风气、社会文化、社会舆论和社会宣传工具的等,时时处处都在对特殊家庭的孩子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努力争取社会,尤其是社区的积极配合,相互协调,对矫正和培养孩子们良好的心理品质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让学生感觉到自己除了父母、同学、老师的关心外,社会上还有许多人也在关注着自己。

(1)生活上照顾他们。由街道牵线搭桥,开展结对子活动,对离异家庭中生活困难的同学给予经济上的帮助,街道可以在了解地区内特殊家庭学生家庭经济情况的基础上,对于地区内献爱心的单位、个人的作一统筹安排,使这些缺少家庭温暖、生活拮据的孩子感受到社会大家庭的温暖,将来很好地回报社会。

(2)思想上关心他们。街道干部应经常上门家访,了解家长及孩子的思想状态,并及时和学校取得联系,共同商量,研究、关心、教育好每一个特殊家庭的孩子。

特殊孩子的教育方法范文第4篇

【关 键 词】 西部农村地区;小学生;特殊家庭;心理健康教育;应对策略

俗话说: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由此可见,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成长来说是何等的重要。西部农村一直处在不发达的状态,农民父母自身受到的教育有限。同时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民离开土地,外出打工挣钱,即使近年来附近有厂在厂上班,也是早出晚归,与孩子见面的时间少,同时随着家庭离异现象增多,交通事故引起死亡率上升,以及家庭成员身患绝症,病故等现象的增多,特殊家庭学生的比例呈不断上升趋势。再加上未成年人犯罪率不断增加,并呈低龄化发展趋势,造成当前特殊家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不容忽视。

一、特殊家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1. 在外在客观条件上,由于家庭正常结构的破坏,孩子失去良好的家庭教育和家庭温暖。再加上经济条件差,学习环境恶劣等方面的限制,多数家长对教育的意识还停留在学校教育的层面上缺乏对子女的督导。很多家庭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一些家长文化水平低,家庭教育观念落伍,再加上孩子得不到同学、亲朋好友的理解,甚至会受到辱骂、取笑;有的教师教育方法简单、粗暴,容易打击孩子的信心。而学习成绩下降也会加重孩子的心理异常。总的来说,孩子只能在生活上得到温饱,心理和生理健康根本得不到疏通和正常成长的需要。

2. 在内在主观条件上,人自身的心理因素是影响心理健康的重要原因,因为只有外因与内因相互作用,引起儿童的内心产生矛盾(如冲突、压力、挫折)才会对儿童心理产生实质性的影响。如果这些心理矛盾能在较短时间里得到调适和解决,使孩子能很好适应,孩子的心理将能健康地发展,反之就会引起心理异常。特殊家庭的孩子由于过早失去正常的父母关爱,承受了人间的悲欢离合,其智力、性格、情绪和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和发展受到压抑或扭曲,造成成绩下降,思想品行下滑,也导致行为心理异常和心理偏常。

3. 家校沟通困难同样也是特殊家庭学生教育中的一大问题。如单亲家庭找不到家长,很难与家长沟通;特困家庭则主要是家长素质太低,有的甚至不识字,有的性格古怪难以沟通;还有个别家长信教入魔,给她讲不清道理,如我班的曾某同学,父亲老实,40多岁取了一个外地妻子,去外地打工过年才回一次家,因为自己没文化,在外面挣不了多少钱,母亲随父亲也只能做饭洗衣,孩子随奶奶生活,奶奶又信教,靠信教挣点钱维持生活,在这种环境下生活的孩子心理能没问题吗?因此,家校沟通困难造成了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不一致性,甚至与学校教育相悖,也成为孩子健康成长的障碍。

4. 社会上不良因素的影响。风气的蔓延,许多家长成天沉迷于麻将当中,孩子回家都见不到大人,再加上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的盛行,暴力游戏,色情网吧等给孩子的健康成长带来了负面的影响,使他们极易结交校外不良青年,造成破罐子破摔的局面,学校教育显得苍白无力。

二、对特殊家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

1. 重视心理教育。不要把心理问题当作品行问题来看待,重点放在问题的解决而不纠缠于问题的本身,坚持对孩子终生发展高度负责的精神来重视心理健康教育。

2. 重视学校和家庭教育相结合,不要把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和辅导当作解决特殊心理问题的唯一途径,更不要夸大其辞。就像泰戈尔提示我们,教育应传递生命的气息。学会与小学生进行心灵对话,是教育工作者的责任,也是一种使命。心理辅导是一种助人的艺术,让我们在帮助青少年成长的同时,自身的心灵也得到洗礼和修炼,得到成长。

(1)父母离异家庭。家长要明确不管谁是孩子的监护人,父母都要有教育关心子女的责任心。为了子女的健康成长,要随时倾听孩子的心声,注意与孩子的交流,要用心去聆听孩子的倾诉,这样才能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更重要的是为了孩子I造一个好的成长环境,父母双方要经常到学校了解孩子的情况,协调好孩子的心理教育问题,方法要一致,不要让孩子产生抵触情绪。

(2)父母再婚家庭。老师要跟家长讲明白,继父继母要明确对非亲生的子女,也有关心教育的责任,既然组成一家人了,就要克服非亲生子女的心理障碍。用心去爱非亲孩子,孩子是能够感受到的,但在表达方式上一定要注意方法,以免孩子出现逆反的心理。情感教育是化解矛盾的良药,古语有“爱屋及乌”,只要你倾注了真实的感情,哪怕不是亲生也胜是亲生。

(3)双亲缺一家庭。家长要明白,为了孩子的健康,自己要走出家庭的不幸阴影,要以坚强乐观的态度面对生活,并要以自己不向生活屈服的形象去影响孩子。不要因为孩子对一方关爱的缺失而在有些小事上放任自流,溺爱孩子,这样会影响孩子的心理。如我班的黄某同学。他的父亲在他8岁时得癌症去世了。母亲觉得孩子缺少了父爱,在学习上放纵了,生活上也有些将就,这一下来孩子成绩直线下降,课堂上显得怯懦、退缩,焦虑,越来越学不进去。我发现后,首先找家长谈话,再找学生谈 打开他的心结,同时鼓励他要做一个男子汉。在较短时间里孩子树立起坚强的信心,成绩进步了,心态也变阳光了。

(4)祖辈代管家庭。由于监护人年纪较大,教育观念陈旧,文化水平有限,在教育上显得力不从心。学校对这些监护人要做更多更细的指导,经常与他们联系,不断更新他们的教育,避免产生溺爱型,放任型心理教育方式。

3. 班主任和任课教师应把一种炽热的“爱”贯穿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的整个过程之中。因为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一切教育都要从爱出发。应注意到两个方面:一方面平等对待特殊学生,承认和了解他们的差异性;另一方面了解每一位特殊学生的心理状况和形成原因,针对不同情况分别对待。

(1)对单亲离婚家庭的孩子,应给予他们一份诚挚的爱和信任。离婚家庭的孩子不但得不到完整的家庭温暖和爱护,也会受到外界的伤害,他们最害怕的就是受到别人的冷落,最缺少的就是一份真诚的关爱。如果老师能够从感情上亲近他们,从生活上关心他们,他们就能够从老师的爱中得到鼓励,获得前进的动力。

(2)对重组家庭,及时与家长沟通,疏导心理。我班刘某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一年前因为家庭矛盾,他的母亲离家出走了,没过多久父母就离婚了,这给小刘的心灵留下了深刻的创伤。爸爸没过多久结婚了,由于后妈偏爱自己的孩子,家庭矛盾又开始了。家里经常吵声不断,心灵创伤未愈的小刘开始恨这个家,还和同学吵架,放学不想回家,到处游荡。而父亲的教育就是打骂,这使他的性格变得越来越暴躁和孤僻。为了挽救这个孩子,我及时与他的父亲联系,引导和帮助他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并要求家长以良好的行为、正确地方式去影响和教育孩子,同时给他后妈讲清她这种对待男方孩子和亲生女儿将会导致的后果,经过一段时间的心理教育和心理辅导,小刘的性格有了改善,与同学的交往友善了,能够容纳别人了,学习也有了进步。

三、学校尽力呼吁社会各界关心,帮助特殊学生

特殊家庭的孩子也生活在现实的社会环境中,社会环境是孩子广阔的天地,如社会风气、社会文化、社会舆论和社会宣传工具等,时时处处都在对特殊家庭孩子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努力争取社会,尤其是村社、镇或社区的积极配合,相互协调,对矫正和培养孩子的良好的心理品质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让孩子感受到自己除了父母、同学、老师的关心以外,社会上还有许多人也在关注着自己。

1. 思想上关心他们。村、街道干部经常上门了解家长和孩子的思想状态,并经常和学校取得联系,共同商量、研究,关心、教育好每一个特殊家庭的孩子。

2. 政治上辅助他们。多数小学生法制观念较差,特别是离异、单亲家庭的孩子,一方面不懂得用法律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另一方面又不自觉地违反法纪甚至犯罪,因此有必要请派出所的同志来学校开展民主法治宣传教育,用真实的例子来教育孩子,加强孩子的法制观念和自我保护意识,达到减少和降低违法犯罪的目的。

3. 生活上照顾他们。由街道、村居牵线搭桥,开展结对子活动。对贫困家庭给予经济上的帮助。

四、学校在心理健康教育和辅导中应采取的具体措施

1. 建立心理咨询室,并派教师去进修学习,真正发挥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的作用。

2. 建立档案制度,规范管理。在了解特殊学生家庭情况,个性特点、经历、兴趣爱好,理想追求,社会交往的基础上建立档案,对特殊学生的教育“对症下药”。

3. 建立谈话制度,积极尝试心理咨询。谈话方式可以面谈,打电话,作业本上谈,书信、微信等形式进行,视情况而定,针对学生的具w表现选择合适他们的谈话方式,做到有的放矢。对他们的进步及时肯定和适当表扬,对他们的错误进行及时指导。

4. 建立心理疏导制度,进行训练。问题学生的错误,大都是心理问题,而不是道德问题。老师应该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示之以法。做好心理疏导工作,让其心理障碍问题消融或合理宣泄、转移,最终实现健康发展。

5. 建立信任激励机制,倡导自我教育。从心理学观点看,对学生的信任激励,能使学生排除心理障碍,即心理不安全感。由学生管理学生,甚至可充当临时教师,对其中表现出色的特殊学生应该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

总之对特殊家庭的孩子,家长要肩负起自己的责任,学校及老师也要随时根据特殊孩子的特殊性有针对性的采取必要的辅导措施。

【参考文献】

[1] 赵石屏. 石屏谈家教[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

特殊孩子的教育方法范文第5篇

单一的评价模式(分数)导致老师对有特殊需求孩子的支持出现偏差:有情绪障碍的孩子会被排在教室的最后,为了不影响其他孩子的学习;有学习障碍、智力障碍的孩子每天在语文、数学……的苦海中挣扎,这些孩子因为无法达到其他孩子的水平而不断受挫,最终丧失自信。

老师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这些孩子身上,但收效甚微。因为他们没有专业的指导帮助,不知道如何帮助这些孩子。

有相当一部分家长文化水平较低,忙于生计,对孩子的关注不够,对待孩子的方法简单、粗暴。还有的家长无视孩子的特殊需求,没有与老师积极地沟通。

成都市簇桥小学一直关注有特殊需求孩子的发展,坚持开展普通学校的随班就读工作。认为普通孩子和有特殊需求的孩子都是学校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有特殊需求的孩子有其发展的优势智能,学校教育应该发展其优势智能,促进其多元发展,让他们真正地享受教育的公平、老师的温暖、同学的友爱。

2011年始,学校推行全纳教育理念,把全纳教育暨随班就读工作推向了新的阶段。学校邀请欧美教育专家到学校开展讲座,为学校带来全纳教育的先进经验,在全校36个班级全面铺开:对学生初筛、建立个人档案、有特殊需求学生分类、学科优势分析表、学科老师安排、个案分析、制定个人IEP等一系列工作,让更多的孩子享受教育的公平和温暖。

一项令人满意的可行性调查

2011年始,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学校开展社区大调查。调查了在普通教育环境下难以满足其学习需求而需要获得特殊的教育计划、教学方法和相关服务的学生,包括有智力障碍、学习障碍、情绪障碍、行为障碍、自闭症、多动症等情况的学生。

问卷调查对象为:99名教师、95名有特殊需求孩子的家长以及1690名普通学生。在调查中涉及的有特殊需求孩子分布情况如下:

调查家长、学生、老师对学校全纳教育工作推行的认识和看法。包括:有特殊需求孩子的家长对学校开展全纳教育工作的认识和需求;普通学生和有特殊需求学生的一起学习、生活的现状和需求;学校领导和老师对全纳教育工作开展的认识、支持程度和对未来工作的设想。

针对家长的调查显示:家长希望学校能够给家长和学生在学习和生活方面更加专业化的指导。95%的家长希望学校能够给予教师更为专业的培训和教育,让老师更好地为孩子提供支持。86%的家长希望能够给予一些技术支持,如听障孩子助听器的安装等。

从老师的问卷情况反馈来看,老师能够认可并在教学实际中关注有特殊需求的孩子,考虑孩子的需求制定不同的教育教学活动计划,这是值得首肯的。老师还特别关注孩子在课外活动中的参与融合情况,把对学生的关注延伸到了课外,充分体现了全纳教育理念已在老师心中扎根。

从对普通学生的调查研究来看,普通孩子和特殊需求的孩子之间的融合度极高,有特殊需求的孩子在这个集体中不再是“随班就坐”,而是成为同学中的一员,相互学习、相互关心。

一套较为完善的随班就读工作体系

学校依据美国纽约州教育厅提供的筛查各类残障儿童样表,以及中国鉴定残障儿童的各类样表对有特殊需求孩子进行了初步的筛查(此类筛查不是医学鉴定也不是医学用药的依据,仅仅是为了给教育教学提供一定的帮助)。老师能够根据所得的信息更加有效地去帮助这些孩子。如果需要进行医学鉴定,学校会和家长联系,让其和相应的医院联系。

学校为特殊需求的孩子建立个人档案。档案需要突出孩子的优势智能、强项、爱好以及需求。这样才能够对孩子有一个全方位的认识和了解,为下一步制定个人计划提供依据。

学校设置了“课堂观察表”,内容包括:教室环境(教室是如何安排的,该生坐在哪个位置)、观察期间看到的行为表现、教师使用了的课堂管理方法、学生任务完成情况及建议等。资源中心老师和骨干老师进入课堂,深入观察特殊需求孩子在课堂上的表现,得到孩子最准确、最真实的信息,为下一步实施学科评价作准备。

根据课堂观察所得,老师为有特殊需求学生制定学科优势表。这个表格要求各任课老师进行填写,写出该孩子在各个学科的优势和劣势,现有的障碍对学生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资源中心的老师和骨干老师根据所得的资料进行相应的课堂教学建议,制定个人IEP,为有特殊需求的孩子制定个人教育发展计划。

同时,学校建立了良好的家校合作平台。学校通过家长学校、校报《起航》和家长搭建友好平台。每个月定期或不定期地和家长沟通孩子信息。

全纳实践中的几个难题与思考

对有特殊需求孩子筛查确认上存在一定畏难情绪。筛查是为了准确了解学生情况,为学校、教师提供更加适合学生身心特点的教育提供依据,为开展个别化教学打基础,不是为了给随读学生贴个“弱智”之类的标签。老师们因为专业知识的限制,害怕出现纰漏产生了畏难情绪。

个别家长不支持学校的工作。学校地处城郊结合部,家长素养较差,不能正确对待孩子的问题。工作中常出现家长不配合学校工作的状况,不承认孩子有问题,或者对孩子的问题听之任之,或者只是对学校提出要求,让学校老师负责管教,加大了老师工作的难度。

缺乏资源教室、专业教师。虽然学校外派老师出去学习,得到了很多先进的教育教学经验。由于学校学生较多、班额较大,无法做到每个班配备一位骨干老师,这必然影响工作的具体实施。学校还没有成立资源教室,没有整合每个骨干老师的教育资源,形成学校的教育合力。

骨干教师培训还需加强。全纳教育工作涉及面广,参与教师多,仅靠每年两次的师资培训,参与的人员不足。师资在特教理论及新理念、新知识上缺乏更高层次的培训,影响了学校全纳教育工作的进一步开展。

课堂上对学生的支持和关注不够细化。老师在教学中能够关注孩子的参与和融入,大部分学科在教学中不能完全根据学科特点设计相应的教育教学环节或者活动让孩子参与其中。这也是很多老师在教学中比较困惑的地方。

对此我们建议,除了搭建有效的家校沟通平台等常规手段外,要加大教学实践,实现孩子的完全融合,大力倡导落实个别教学计划,建立特殊需求孩子的评价机制及教师考核评价机制,全力推进全纳教育的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