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体育赛事的商业模式

体育赛事的商业模式

体育赛事的商业模式

体育赛事的商业模式范文第1篇

多方角力,中超版权的动荡又一次引发舆论关注。 

7月18日,据资深足球记者肖良志报道,体奥动力希望重新签署中超的版权合同:因为中超擅自改变大政方针,严重侵害并影响了版权商的利益,要求将现有的5年80亿元版权费改为10年80亿元。 

而最新消息显示,中超公司对此事进行了正面回应,称“高度重视”,并且“仍然在和体奥动力坦诚沟通”。 

从中超公司的回应用词看,双方谈判目前已经陷入拉锯。不过,从硬币的另一面看,5年80亿人民币的价格本就过于乐观,并且合同期前2个赛季的版权及周边经营也未必得法。 

骑虎难下的80亿版权故事再度引发业界思考:天价版权如何盈利? 

痛点:赔本赚吆喝 

“目前国内能盈利的体育赛事寥寥无几。”盛意体育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创始人李涛直奔主题。 

据悉,我国体育赛事大致可分为三类:一类是以中国网球公开赛(以下简称“中网”)、中国足球超级联赛(以下简称“中超”)、中国男子篮球职业联赛(以下简称“CBA”)等为代表的头部赛事;一类是以马拉松为代表的,由政府支持主办的体育赛事;还有一类是单纯由体育公司独立运营的普通赛事。 

李涛表示,目前能盈利的体育赛事基本只有前两类,第三类普通赛事生存艰难,却占比最大,可达总数的90%左右,“而这一类赛事才最能真正体现我国体育赛事产业的发展状况。” 

与国外主要依靠市场运作实现盈利的模式不同,国内的体育赛事中,政府支持力度的大小几乎成为了决定一场赛事盈利与否的关键因素。从本科到研究生,从国内到海外,学习了6年体育管理专业的刘星坦言,回国后接触过一些本土体育赛事经营和市场营销公司,他们的盈利模式让他感到惊讶。“很多公司引入国际某赛事,纯粹依靠当地政府补贴赚取收入。”对此,李涛亦深有同感,“国家提倡大力发展体育产业,这是好事,地方政府有指标和资金用于发展体育,例如某地欲引进国外赛事IP,政府可以埋单引进费用,这样,赛事的盈利压力就会减小很多,赞助这块就可以完全计为盈利。相反,独立运营赛事的公司则需要建立赛事品牌,寻求赞助也比较难。” 

完整的赛事盈利构成应该包含商业赞助、媒体版权、票务接待、衍生产品四部分。但李涛告诉记者,后三项在我国的体育赛事运营中目前都处于缺失状态。因此,赞助商就显得尤为重要。“不过,国内现有赛事赞助品牌展示这一链条并不完整。以招商情况较好的中网为例,赞助商找到了,但服务没做好,只有现场展示,没有后续服务和附加服务,致使品牌影响力的扩大受到限制。” 

当然,在如何更好地展示赞助品牌,提升赛事盈利回报方面,很多赛事也在探寻新的道路。近日CBA宣布,将在新赛季增加观众席横幅、两侧底线缓冲区地贴、吊旗、记分牌左右两侧区域、啦啦棒,以及球迷方阵6处广告位。有分析称,此举有望带来数百万的收入。 

此外,李涛告诉记者,在美国成熟的赛事运营模式中,品牌从前期市场和受众调研、赞助,到现场展示、推广,再到后期的传播、宣传,已经构成一套成熟的完整体系,然而,在国内,“几乎没有。” 

媒体曝光也是对赞助品牌进行展示的有效途径,但据李涛观察,对于国内多数赛事来说,只要在平面和网络媒体发几篇报道,上了央视新闻,组织方就已满足。 

他还指出,当下的体育IP缺乏赛事包装,例如在哪些平台上了有号召力的图片?如何将赛事和赞助品牌更好地结合?有多少平台在进行赛事直播?有多少观众在看赛事视频? “只有全方位体现才能增加对赞助商的吸引力。但是很多人并没有考虑到这一点。” 

对此,李涛显得有些无奈。“行业规则也有,关键原因还是模式太初级,相比于美国不止落后几十年。有些赛事也在努力模仿美国成熟模式,但是完全的拿来主义肯定行不通,还是要摸索,发现新鲜、有趣的玩法。” 

 

同时他强调,欲速则不达,优秀的体育赛事IP绝不是一两年就可以形成的,都是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传承,“很多赞助商都是伴随着赛事一同成长壮大的,它们之间更具有坚持的精神和连续性。” 

对于另外三个缺失的盈利环节,据记者了解,在版权方面,媒体直播为买方市场,就连头部赛事都分三六九等,即便是鼎鼎有名的中超欲在央视播放,也要支付一定费用。国际马联(FEI)场地障碍世界杯中国联赛组委会副秘书长曹京此前就曾透露,该赛事在获得央视5套体育频道直播或录播资格时就费了不少周折。 

对于周边产品,李涛认为市场机会与挑战并存。“以中超球衣为例,一件正版球衣五六百,价格太贵,盗版更受欢迎。挖空心思生产出一款产品,得益的反而是盗版商。” 

至于门票收入,似乎可以借用一句电影台词来形容。16年前,冯小刚的电影《大腕》中有这样一句台词:门票还不够打发粉丝的呢。16年后,这句话依然适用于我国的体育赛事市场。李涛告诉记者,“体育圈较为固化,因为都是熟人,所以送票成风,买票看比赛反而成了‘没面子’。” 

他给记者举了一个例子,7月22日,切尔西与阿森纳在北京鸟巢进行了一场名为伦敦超级德比杯的热身赛,他的朋友圈好友有近一半的人都去观看了比赛,但这其中几乎无人买票。 

“买票看比赛只有一种情况:实在没有票了,买两张送朋友。”大众没有形成体育消费习惯,票务方面几乎赚不到钱,即使头部赛事也不行。在李涛看来,市场的培育可能还需要5到10年的时间。 

佼佼者:马拉松 

虽然大多数赛事盈利阴霾重重,但近两年逐渐火爆的一项赛事与其他体育赛事略有不同,那就是马拉松。

     已成功運营百余场马拉松赛事的智美体育集团(01661.HK)自2014年起单赛事运营一项业务就已实现年收入过亿元。究其原因,智美将之归功于集团在赛事运营上的“智式”方法。 

智美表示,通常国内的马拉松都是由当地政府负责,赛事规模往往由于项目拨款有限以及主管部门缺乏体育赛事商业化运作经验而难以扩张。智美接收一个路跑项目后,一般先靠自有资金补齐项目的资金缺口,然后通过自身的客户资源和策划能力对赛事进行商业化的包装和运作,以此来获得收益。 

曾与智美合作过的浙江省竞赛中心对此深有体会,“此前也尝试与第三方伙伴进行合作运营,但提升到一定程度后就很难再更进一步。智美除了赛事运营服务外,还可提供相关的营销、传媒等体育服务,从而放大赛事效应。” 

马拉松赛事的收入来源中最常见的,也最容易理解的就是报名费。拥有包括北马、港马在内十余场参赛经验的刘铮告诉记者,国内马拉松赛事的报名费通常是全、半马每人百元左右、迷你马不足50元,按照全马3000人、半马4000人、迷你马13000人的赛事规模计算,一场成功的马拉松可产生约109万元报名费。 

同时,名声在外,不怕招商难。据介绍,开始报名后仅一个上午,由智美运营的杭州马拉松数万名额就抢售一空,赞助商除了体育品牌耐克和体育赛事的忠实赞助商车企外,连银泰这样的零售商也参与其中。 

既要开源也要节流,马拉松或许称得上所有赛事中操作起来最省钱的一项。这类赛事办赛难度相对较低,场地要求不高,无论是城市的柏油马路还是郊外的乡村小道,有路的地方就能办赛,为主办方节省了组织成本。赛事近一半工作人员为志愿者,需要支付的费用仅是一套服装和一纸志愿者证书,而志愿者和运动员的服装皆来自国内运动服饰品牌的赞助。办赛唯一需要烧钱的就是安保。据悉,国内目前尚没有较为成熟的赛事安保公司,一般需通过政府调动公安,因此政府在此时能给予多大的支持对赛事运营方来讲就显得极为重要。 

智美表示,单独赛事的商业价值十分有限,他们的做法是将赛事做成体系。 

目前,智美负责运营的赛事除了广州、杭州、长沙等7个城市的马拉松赛事,还包括CBL篮球联赛。此外,智美自有IP路跑项目“四季跑”也将在全国多个城市开展比赛。“智式”赛事运营模式链条由此展开,第一节链条为大众项目,中间是以路跑为代表的半专业项目,链条末端为职业项目。 

智美坦言,选择路跑作为进入体育产业的切入点并非意外,“美国路跑产业是所有体育产业里细分市场较大的一块。在美国,一年有700多场马拉松,每年人均路跑消费金额在千余美金左右。相比之下,中国的路跑市场,乃至体育赛事的运营模式都才刚刚起步。” 

他山之石 NBA赚钱再添新招 

体育赛事要想破解盈利难题,必须首先改变单一的盈利渠道,拓展更多盈利渠道,这一点,可以向已经具备完善盈利模式的体育赛事学习,例如NBA。 

NBA可谓是全球运营最成功的赛事,建立球员培训机制构建人才梯队、组建联盟整合资源争取商业利益最大化,通过吸引全球优秀球员等一系列运作后,NBA的版权价格、衍生品、广告、球员代言等各项业务均实现了巨大价值。 

最新消息显示,抵不住一切向钱看的诱惑,NBA终于退让,从2017-18赛季开始,允许球员上衣左胸商标位置出现广告。这也是美国四大体育联盟中第一个把广告印在正规比赛日球衣上的联赛。消息一经传出,各大品牌便按捺不住跑马圈地。上个月,底特律活塞队刚刚与美国旗星银行正式签约球衣广告协议,美国旗星银行的广告即将出现在新赛季活塞队的球衣上,目前签约金额还没有官方数据。 

截至记者发稿时,已经有10支球队确定了球衣广告厂商。这些赞助商所从事的领域五花八门,从通用电气到软件公司,从轮胎制造商到迪斯尼,横跨金融、快消、汽车、医疗等多个领域,除了StubHub票务网站与体育略微相关外,其他品牌与赛事没有半毛钱关系。对于赞助品牌所在行业,NBA守住了最后底线,严禁酒精、烟草、、政治、传媒领域的赞助商。 

这不是NBA为了打造体育赛事IP的唯一改变,近日,NBA首届颁奖典礼在纽约完美落幕。有分析称,NBA之所以做出这个改变,幕后隐藏的是北美四大联赛的IP博弈。 

在NBA的商业收入账单上,赞助商是不可或缺的浓墨一笔,有媒体报道称,NBA的年赞助收益已达8亿美元。为了让这8亿美元只升不降,NBA可谓煞费苦心,力争为赞助商提供更多、更好的展示机会,这次的颁奖礼就是一次尝试。无论是在颁奖礼的宣传片、球迷投票的NBA官网和推特等社交媒体平台,还是盛典插播广告、动画宣传板,赞助商的logo处处可见。 

体育赛事的商业模式范文第2篇

(武汉体育学院体育科技学院 湖北 武汉 430205)

摘 要:通过分析散打商业化运作过程中暴露的问题,从资金保障欠缺,经济效益比较差,没有形成规模的专业化赛制等问题入手,对职业联赛制度、申办城市的竞争、比赛定价体系等几个方面提出解决办法,为散打赛事的商业化运作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 :武术散打;商业化;运营

中图分类号:G85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65-2272.2015.02.012

收稿日期:2014-11-25

目前我国武术散打市场化程度还比较低,因此武术散打的发展必须走市场化、职业化、商业化的道路。文章纵横两个方面对商业化散打竞赛与跆拳道、泰拳、职业拳击之间的比赛以及与NBA(美国男子职业篮球联赛)之间进行对比,探析商业化散打竞赛运行机制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寻找突破点谋求发展,并提出建议。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商业化散打竞赛的运行机制为研究对象。文章本着重点突出、兼顾全面的原则,以商业化散打竞赛运行机制的研究为重点目标,搏击赛事之间的纵向对比(包括国内与国内的赛事的对比以及散打赛事与美国职业拳击赛事的对比)和商业化散打竞赛与商业化程度很高、运行机制稳固的NBA(美国男子篮球职业联赛)运行机制的横向对比。

1.2 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通过检索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并查阅山东师范大学图书馆、资料室的相关藏书文献资料,搜集相关的论著和文献,了解本课题的研究现状,收集相关文献资料,通过整理,为专家访谈提纲和设计调查问卷等方面奠定了理论基础。

(2)问卷调查法。根据本文的研究内容和研究目的,遵循体育科研方法关于问卷设计的要求,对问卷的题目、内容等方面的设计咨询有关专家的意见,经过反复修改并进行效度和信度的检验之后,以已有的散打竞赛方面的调查问卷为基础,结合商业化运行模式对散打竞赛开展的影响自编了一份调查问卷。

(3)专家访谈法。本文在撰写的过程中访问过武汉体育学院武术学院具有教授和副教授职称的(包括民族传统体育学、体育教育训练学、体育人文社会学等专业方向)专家18人,并就设计好的问卷进行访谈,听取和收集他们的观点,得到了诸多有益的启发。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现阶段我国商业化散打竞赛发展现状

(1)我国商业化散打竞赛的分类。商业化散打竞赛中,最为著名的是当年举办的中国武术散打王争霸赛,该赛事的停办社会各界无不为其惋惜遗憾。近些年,商业化散打竞赛大大小小各种赛事也层出不穷,一般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联赛类型的商业散打竞赛;另一种是对抗赛形式的商业化散打竞赛。

(2)散打王争霸赛和武术散打超级联赛概况。我国断断续续举行了众多商业化散打竞赛,其中比较著名的有:中国武术散打王争霸赛、中国武术散打超级联赛等。从表面上看,散打竞赛的发展已经进入了市场化、商业化的操作和运行阶段。以下是散打王争霸赛和散打超级联赛的概况。

一个成熟的赛事市场是要有稳固成熟的赛制来作为保障的,而这种多变的不稳定的赛制体现了散打王争霸赛赛事的不成熟性,这对赛事的市场开发是极为不利的。

而CKA(中国武术散打超级联赛)是由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和中国武术协会主办,中国武术散打超级联赛组委会、北京东方武联体育文化有限公司组织承办的部级体育赛事。以中国武术散打超级联赛(CKA)为例,来分析一下2009年和2010年两届中国武术散打超级联赛的情况。

从表2可以看出,第二届较第一届增加了浙江和福建两个队伍;从两届赛事所采用的比赛赛制来看,第一届采用的是循环积分赛制,第二届采用的是南北地区对抗的形式,然后采用团体之间的单循环淘汰赛制,最终决出冠军。但是,中国武术散打超级联赛只举办了两届,就没有继续下去,这不能不发人深省。

2.2 我国散打商业化赛事运作模式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1)运作模式。目前,我国散打商业化赛事运作模式可以划分为一种组织形式,两种比赛类型。一种组织形式主要是指,以官方主办为主,社会或企业承办。两种比赛类型主要是指:一是以长期盈利为目的、塑造赛事品牌为途径开展的联赛;二是以盈利为目的,促进中外搏击术交流为宗旨的短期赛事。

(2)存在问题。一是独家承办赛事,导致资金保障不力。现阶段我国散打商业化比赛主要以官方主办,社会或企业承办运作。组织一场商业化的散打比赛是一个复杂的工程,涉及部门众多,民间团体很难在短时间里完成比赛的审批、组织和安全工作。政府部门占据着强大的社会资源,拥有强力的统筹和协调能力,只有政府才能提高比赛组织的效率。二是利润微薄,经济效益较差。任何体育赛事的商业化运作最终目都是盈利,不管是赞助商还是承办方,只有利润才能调动他们投资比赛的积极性,只有盈利了赛事才能有充足的资金办下去,这是市场商业化运作的游戏规则。就目前国内的情况来看,散打不是奥运会项目,有关部门和媒体关注匮乏,缺乏积极有效的宣传。三是没有形成规模的职业联赛。目前我国的散打商业化赛事主要的问题就是上的项目多,规模小,没有形成撼动全国市场的赛事。这几年除了“武林风”举办得小有成绩,赢得了一定的收视率之外,其它赛事均为临时举办,例如“中泰对抗赛”、“中美对抗赛”等,这些赛事赛期比较短,无法形成规模化经营。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1)武术散打的商业化运作是一个复杂的体系,运作成功了可以实现巨大的社会和经济价值,所以在运作过程中,要协调好与社会其它系统的关系,建立起良性互动的运作体系,实现互利双赢的最终目标。

(2)目前我国散打商业赛事举办模式是由我国具体国情和散打发展现状决定的。诸如独家承办赛事,导致资金保障不力;利润微薄,经济效益较差;没有专业的商业化联赛等等,这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3.2 建议

(1)职业联赛制和大众普及两条腿走路。良好的群众基础可以间接为散打职业化联赛提供充足的资金来源,而职业联赛的举办可以更广泛地宣传散打项目。它们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所以要采取举办联赛制和大众普及两条腿走路的策略。

(2)对参与赛事的赞助商给足回报,实现双赢。散打赛事的投资商本来就少,所以一定要用丰厚的回报来吸引投资商。一方面,根据协议对投资商给予回报,让参与赛事合作成为其一条有效的盈利途径。另一方面,利用赛事中的宣传工具和各种机会,在不同场合对企业进行最大限度的宣传,对赞助商的地位进行充分的肯定,切实使其达到最大化的宣传效果,进而让赞助商实现名利双收。

(3)舆论造势,对申办城市进行全国性招标。一旦散打建立了联赛制度以后,应该改变有着悠久武术传统或者承办方的城市,对举办地点进行全国性的招标。促使全国所有城市能参与赛事举办,推动散打运动的发展。

(4)确立正确的比赛定价体系。散打赛事要根据比赛水平、比赛时间以及比赛的关己性、比赛的重要性来确立科学的定价体系。同时在门票价格,赞助商金额等各方面,都要有合理的评估。

总而言之,促进职业联赛制和大众普及有效结合、同参与赛事的赞助商实现双赢、舆论造势、、申办城市的全国性招标以及确立正确的比赛定价体系,是完善我国散打商业竞赛运行机制的重要手段。

参考文献

1 田普雨.大型体育赛事的经营管理[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7

2 曲进.我国商业性赛事市场化发展及经营管理创新思考[J].体育科技,2009(1)

3 罗建英,丛湖平.商业性体育赛事网络结构特征及其关系[J].体育科学,2010(4)

4 吕晓标,毛伟琴.竞技武术职业化发展的相关对策探析[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 2006(1)

体育赛事的商业模式范文第3篇

关键词:体育产业;互联网;体育平台;羽毛球

一、当前互联网体育产业发展的现状

腾讯、新浪、乐视、虎扑等互联网企业也先后布局体育产业,特别是阿里、腾讯作为科技圈巨头,纷纷布局体育产业,可以说明体育产业的发展前景被普遍看好,虽然各科技巨头的具体发展方向有所不同,但其核心业务均围绕“赛事IP”来进行,而随着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的推出,“互联网+”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体育产业的发展模式无可避免的需要发生革命性的变革,现阶段各互联网体育公司的业务核心全部集中于体育赛事IP的开发,利用赛事的核心观赏力开发赛事的商业价值,以乐视体育为例,其赛事版权价值的实现方式一般包括四个方面:广告赞助、赛事运营及会员收入、赛事周边衍生收入以及点播及转播收入,在资本涌入体育产业的同时也就意味着更加激烈的竞争,而正是在这种竞争压力下,乐视就吃下了此前盲目拿下的赛事IP的恶果,由于后期资金的断裂,诸如中超、亚冠等赛事IP无法提供后期费用,导致失去赛事版权,并要承担违约的费用,基于此乐视体育不得不改变自己的发展战略,剥离部分赛事业务,将业务核心转为体育传媒方面,而其300万“乐视体育超级会员”的补偿问题也众说纷纭,乐视体育的发展现阶段可以说是举步维艰,以赛事IP作为核心的发展模式其成功与否仍需时间的检验,而在当前,我认为一种新的发展模式——互联网体育平台的发展模式可以作为一个新的发展方向,促进互联网体育产业的发展。

二、体育产业发展新模式——体育平台的引入

平台商业模式的精髓在于打造一个完善的、成长潜能强大的“生态圈”。该生态圈拥有独树一帜的精密规范和机制系统,能有效激励多方群体之间的互动,建立良性循环机制,达到共创、共享和共赢。体育平台的出现改变了现在客户被动接受信息的情况,使用户可以介入到信息的以及反馈中,使商家与客户不断相互影响、相互改变,既提高了用户体验,也可以提高商家的经营收益,实现社会资源的有效分配。之所以选择羽毛球这个单项,是因为羽毛球项目的群众基础好,群众参与度高,且本身该运动项目的市场消费能力相对较强,同时目前也有“爱羽客”APP在经营羽毛球网络平台,可以作为借鉴进行研究。

(一)爱羽客APP发展现状与不足

而爱羽客作为全国最早进行独立进行羽毛球比赛直播的门户网站,很好的解决了观众的观赛需求与转播较少这个矛盾,爱羽客不仅对重大赛事如超级赛进行直播和报道,正是因为爱羽客抓住了很多羽球迷的这个痛点,因此爱羽客的用户流量不断提升,在爱羽客成立的初期,其平台的重心在于赛事的转播以及赛事媒体的跟进;但是在智能手机兴起之后,爱羽客APP的问世打破了这一情况,现在的爱羽客APP分为“球讯、活动、圈子、商城”四个大的项目,其中“球讯”为其传统的体育传媒业务,“活动”可以理解为球友之间的网上约球活动,通过网络约定场地时间,定期进行球技切磋,“圈子”可以理解为开放的“羽毛球朋友圈”,里面基本上是球友发表的自己的趣事趣闻,供其他球友分享,“商城”则是羽毛球装备的网上商城,可以在爱羽客上选购自己心仪的羽毛球装备。就目前情况来说爱羽客APP现在的发展模式可以概括为“以体育传媒业务为核心的体育平台式的发展,通过体育传媒业务吸引的流量,发展电子商务,同时拓展用户之间的互动,提高用户的体验,吸引更多的用户反过来促进核心业务的发展”。这种发展模式相对于爱羽客最初的单一化发展确实有不小的进步,但同时我认为也存在几个问题,首先就是盈利模式相对单一的问题,目前来看爱羽客的盈利模式不外乎两种,一种是广告的投放;二是体育商城的营收,从电子商务的层面来看,体育商城的存在对于整个平台的营收贡献相对较小。其次是平台功能相对较少,体育产业分类众多,一个好的体育平台,应该具备更多的功能进行互补互动才能最大程度的吸引流量。那么在这里我们就提出一种新的流量引入的方式——通过业余联赛的建立吸引流量,众所周知,目前在世界羽毛球范围内,除了亚洲地区的羽毛球强国,只有丹麦有能力与亚洲诸强进行对抗,而与亚洲专业羽毛球举国培训的培训方式不同,其国家队队员只有在重大比赛前才集中训练,丹麦的羽毛球培训是以俱乐部为基础的分级制度,分为精英级、准精英级、A级、B级、C级、D级,精英级、准精英级,A级、B级、C级和D级。一些大的俱乐部在6个级别中都拥有球队。每个级别都安排有大量的比赛,青年选手在每年8月到次年3月间有30次比赛机会,基本上每个周末他们都有比赛要打。如果仿照丹麦的发展模式,在不改变我国羽毛球发展举国体制的前提下,可以试着建立一个面向业余的运动员分级制度的平台,定期举办比赛来吸引流量,这类用户的优点在于其是羽毛球运动的参与者,对于羽毛球的需求不仅仅在于观看比赛,其需要装备、培训、场馆和互相的交流,从需求上看对于平台的粘性更大,更容易以资金换取平台的服务。

(二)羽毛球体育平台体系的建立

在确定了流量进入的方式之后,在现实中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就是如何吸引用户的进入,在平台建立的初期,资本的介入非常必要,如果要吸引流量,在平台建立的初期,高额的比赛奖金是最有效的方式,在比赛的初期以现金奖励为主,这样可以最大限度的吸引业余高手的参与,借以提高赛事IP的价值。赛制可以呈进阶式,如:地区赛、大区赛、全国赛。在赛事的覆盖能力达到一定程度后,将用户的奖励方法进行相对应的改变,可以逐渐减少现金的奖励而增加平台其他服务的奖励,比如平台装备区的抵用券等等,使用户与平台的其他服务逐渐捆绑。在解决了流量问题之后,我将平台的服务主要分为:联赛、传媒、培训、电子商务、圈子和体育经纪。传媒方面的业务主要是提供大小羽毛球赛事的直播和转播以及及时的羽球资讯;培训方面的业务主要是提供可靠、优质的羽毛球培训活动,可以针对不同级别的运动员提供相应级别的教练员进行分级别的培训,同时不能忽视青少年对于羽毛球培训的需求,尽力寻求由平台培养,向专业队输出的培训方式;电子商务就是针对平台的会员进行羽毛球装备的网络销售;圈子提供的主要是帮助提高球友之间的互动;体育经纪方面主要是满足某些体育公司对于专业的羽毛球管理人才的需求。网络体育平台相对于传统的体育公司,我认为其最大的优点就在于通过网络使平台的业务相互捆绑,共同促进式的发展,更多的盈利点是网络体育平台的基本特点之一。就中国体育产业目前发展的阶段来看,联赛、传媒、培训和电子商务四块的商业价值最大,互相的捆绑功能也最强。当用户通过业余的联赛接入体育平台后,因为业余联赛的常年设置,所以这部分用户对于平台的粘性较大,同时其对羽毛球运动的需求不仅仅停留于赛事的观赏,无论是自身对于水平的提高还是平时约球的需要,这类用户的需求潜能相对较大,消费能力也相对较强,因此针对这类用户可以推出以段位为标准的培训服务,通过线上报名、线下培训的方式促进体育培训类业务的发展,同时可以加强线下场馆对于平台的粘性,促进线上与线下的互动,对于电子商务类的商品服务可以与用户的段位以及培训时间进行挂钩,段位高、经过多次培训的忠实客户可以提供相对较低的价格优惠。体育传媒板块对于培训、业余联赛以及电子商务部分需要有足够的板块进行报道,打造高品质的业余联赛在我看来是一个好的羽毛球平台的核心,这样各个部分相互配合、可以极大地促进羽毛球平台的良好发展。

作者:单良 单位:华东政法大学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EB/OL].[2015-12-30]www.gov.cn/

体育赛事的商业模式范文第4篇

关键词:中国特色 攀岩赛事 运作管理

中图分类号:G8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10(a)-0231-02

攀岩运动自20世纪80年代传入我国以来得到快速发展。国民所得的提高、余暇时间增多、北京奥运会带来的体育热潮等因素极大的促进了攀岩的推广。攀岩赛事在全国许多大、中、小城市中逐渐开展起来,整体水平有了很大进步,并逐步向专业化体育赛事靠拢。攀岩运动作为一项“舶来品”,在中国市场化、人文要求下被赋予许多新的内容,其赛事也表现出与传统体育赛事不同的特征。一方面,攀岩赛事对社会和文化、自然和环境、政治、旅游和经济具有强大冲击影响力,为攀岩赛事的举办地带来巨大的经济与社会效益。另一方面攀岩赛事作为一项新兴的体育赛事,也对赛事运作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运作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着一项体育赛事影响力的大小,也将对该赛事今后能否长期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因此,对攀岩赛事运作管理模式进行探索,建设符合我国发展实际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攀岩赛事运作管理模式,对于攀岩赛事在中国的推广与普及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 我国攀岩赛事运作现状的独特性分析

1.1 发展前景广阔

随着社会进步,经济发达,生活节奏加快,人们崇尚挑战自我,回归大自然的愿望日趋强烈,攀岩顺应社会潮流,成为当今的时尚运动。随着我国攀岩运动的快速发展,竞技水平不断提高,自从2004年10月中国选手陈小捷夺得首个速度攀岩的世界杯冠军以来,7年多时间内中国人先后获得过几十次世界冠军。各项重大国际性攀岩赛事也纷纷落户中国,我们已日益成为国际上推动此项运动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此外,正如中国登山协会攀岩攀冰部主任丁祥华所说:“攀岩项目具有很好的社会价值,未来发展前景看好。”攀岩赛事具有较大的社会影响力,能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因而具有较大的传播效应。[1]通过这种传播效应与社会影响力,使我国攀岩赛事形成了巨大的无形资产,吸引了越来越多社会资本对攀岩赛事的关注和参与,使它成为了新的社会投资热点。

1.2 发展不均衡

第三届全国体育大会攀岩赛调查显示,我国攀岩运动水平低且发展很不均衡,上海、江西、广东、香港、湖北五省、区占参赛队的2/3,而其它八个省份共占1/3,很多省份甚至没有派出参赛队。[2]攀岩赛事主要集中在南方及东部沿海城市,这些地区相对经济发达,大城市聚集,人口密度高,对于外来新兴事物接受程度高,且对于回归自然的运动项目需求程度高。与此同时,攀岩运动在中国的发展逐渐表现出新的特色—— 高校成为中国攀岩赛事主阵地。国内高校逐渐认识到开展攀岩运动对学校的作用,纷纷加入到这一行列,办高水平运动队、办专业等,通过这一渠道来宣传学校,提高学校的知名度。

1.3 缺乏专业人才队伍

我国传统体育赛事的运作通常都有一支高素质的专业人才队伍,不仅包括高水平的竞技人才,还包括具有行业管理经验的专业赛事管理人才。而攀岩项目作为新兴的体育运动,在中国兴起时间还不长,缺乏像传统体育项目那样选苗、育苗的人才培养机制,当前攀岩高水平运动者不乏业余爱好者和高校学生,尚未形成长期组织培训、科学指导的竞技人才队伍。而攀岩赛事也是近几年才逐渐兴起的,虽然其巨大的经济发展潜力吸引不少投资商的关注,但是这些体育产业的开发商、经营商虽然精通经营之道,往往对攀岩赛事的特点缺乏了解。因此在攀岩竞赛实体运作上缺少相应的组织与管理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专业管理人才的缺乏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攀岩竞赛市场的进一步发展。

1.4 当前发展水平相对较低

虽然我国攀岩运动在近几年里发展比较快,但是攀岩运动还未纳入奥运会比赛项目,这说明在国内的发展一直还处在比较边缘的状态,从近几年世界杯攀岩赛、世界极限运动会及亚洲杯比赛成绩来看,我国的竞技攀岩水平和欧、美等国还存在较大差距。这种差距不仅表现在攀岩的竞技水平上,还表现在攀岩赛事的运作水平上。当前我国攀岩赛事运作缺乏市场意识及赛事品牌意识,多数攀岩赛事运作中主要局限于赛事本身,很少考虑赛事品牌的建设,而众多赛事举办方也往往缺乏攀岩赛事品牌运作经验,赛事品牌资源整合不力,致使攀岩赛事未能发挥出品牌优势。

2 中国特色攀岩赛事运作管理的理论依据

构建中国特色攀岩赛事运作管理模式,要求我们不光从管理技术与管理科学上建立中国攀岩赛事运作管理模式,而且必须运用整体化的管理哲学思想及其应用效能对中国体育赛事运作管理模式的发展方向进行宏观把握。[3]

2.1 西方管理科学理论的借鉴

西方管理思想的产生于演变都是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实践中产生的。在商品经济土壤的培育下,西方管理理论既有严密的形式又具有创新的精神。一方面,它依靠明确细致的法律条文和规章制度进行统一管理。另一方面,为了适应剧烈变动的商品经济生活,它又不得不经常地超越和打破自己的管理规范,不断进行着管理思想和理论的革新和创造。西方管理科学与中国具有强大继承性的管理哲学思想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对于中国攀岩赛事运作管理更具有指导与借鉴意义—— 对赛事运作管理过程进行有效地计划、组织、指挥、控制和协调的系统项目管理理论;对一系列目标有顺序的实现而完成整个赛事目标的目标管理理念;对赛事运作风险的权变组织理论及以品牌赛事打造为核心的市场营销理论等西方管理科学理论,对中国攀岩赛事的普及与长远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理论指导价值。

2.2 中国管理哲学意蕴的传承

博大精深的中国管理哲学是建立中国攀岩赛事运作管理模式所必须的丰富理论源泉。中国攀岩赛事运作管理模式不应脱离中国文化内涵而机械照搬国外模式悬空架构,脱离中国文化内涵建立的模式具有不稳定性,很容易形成文化排斥,必然被大众视为“异端”,在“格格不入”的现实对话中失去“市场”,走向衰败。中国哲学作为维系中华民族两千年文明的思想纽带,在外来强势文化的冲击下尚具有较强的延续性,将在新时期中国科学社会主义建设中扮演重要的角色。中国文化的性格似乎更应引起我们的重视,表征中国文化性格的中国管理哲学意蕴将对中国特色的攀岩赛事运作管理模式的建立起到借鉴、提高的作用。[4]

3 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攀岩赛事运作管理模式

处于探索期的中国攀岩赛事运作管理模式,对西方国家的攀岩赛事运作管理模式不可以单纯的复制和移植,惟有在深入了解西方国家攀岩赛事运作管理模式经验的前提下,遵循中国社会、经济、文化等因素的规律性,科学合理的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攀岩赛事运作管理模式,才能真正打造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攀岩品牌赛事。

3.1 市场主导

要建立中国特色的攀岩赛事运作管理模式,首先必须增强赛事运作管理的市场主体意识,逐步实现赛事经费来源多元化,突出市场机制及其管理方法手段的作用,将赛事项目管理理念、市场经营理念、赛事综合效益诉求理念贯彻于攀岩赛事运作的全过程,尤其是市场营销理念,采用市场机制及其方法手段经营攀岩赛事,逐步形成攀岩项目的品牌赛事。

3.2 制度健全

管理是体育赛事运作的重要特征之一,其内部管理和运行规则都是在整密的制度下完成和实现的,在体育赛事运作期间,将所有制度建立完善,在管理中就有据可寻。当前国内攀岩赛事运作管理基本上按照国际惯例和安排原则进行,大多仅从竞技赛事的角度来组织,忽视了赛事的商业化运作机制,缺乏符合国内经济社会发展现状的、规范的商业运作流程,对于赛事运作过程中突发事件及赛事风险缺少应急机制。制度健全、规章严密是攀岩赛事得以在中国健康发展的理论依据,也是建立中国特色攀岩赛事运作管理模式的基石。

3.3 理念创新

建立运作管理理念有利管理者从管理学的角度认识赛事事物的本质,有利于对赛事展开管理活动,因此明确和建立运作管理理念显得十分必要。当前一些赛事运作中,传统媒介宣传不力,再加上网络媒体跟进不足,导致传播价值降低,使得许多赞助、广告商望而却步,从而造成赛事的市场化运作水平不高。因此,创新传播理念,打破传统的传播方式,通过别出心裁的赛事包装和策划在网络媒体传播中吸引公众的目光,必然事倍功半。

3.4 品牌打造

品牌体育赛事是指以竞赛为核心,围绕竞赛和提供相关服务的赛事活动,被社会所认同并受公众欢迎的竞赛活动,具有极大市场潜力,对举办地经济、社会、文化产生深刻影响的赛事。鉴于品牌赛事所带来的一系列经济和社会效益,我们在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攀岩赛事运作管理模式时也要致力于品牌攀岩赛事的打造。在形成品牌资产的基础上再进行品牌延伸,逐渐形成攀岩品牌赛事系列,培育品牌文化、建立品牌忠诚。同时,注意结合国内具体实际,吸取和借鉴国际大型攀岩赛事的经验和做法,争取把攀岩赛事做大做强,形成国际赛事品牌,以谋求更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进一步服务我国体育事业。

4 结语

我国攀岩赛事具有巨大的潜力和广阔的发展空间,而对于攀岩赛事的运作管理模式还在进一步探索当中。当前,我国攀岩赛事运作管理现状表现出发展前景广阔、地区发展不均衡、缺乏专业化的人才队伍和当前水平相对较低的独特性,通过对这种独特性进行分析,引入西方攀岩赛事运作管理理论,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攀岩赛事运作管理模式成为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1] 肖林鹏,叶庆晖.体育赛事项目管理[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5.

[2] 刘清早.体育赛事运作管理[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6.

[3] 陈云开.赛事经营管理概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体育赛事的商业模式范文第5篇

一、我国体育赛事运作的发展趋势

1.市场化运作的必然性。首先,这是由体育赛事的市场特性决定的。体育赛事作为一种具有观赏价值的服务产品,拥有巨大的无形资产和极高的商业媒介价值,可作为一种商品进入市场领域。其次,体育赛事运作市场化是由供给和需求两方面因素决定的一种制度创新。从供给层面上看,对政府在市场经济中的地位与作用的重新认识、西方发达国家体育赛事运作市场化的成功经验等,都为我国体育赛事运作市场化制度创新提供了强大的供给意愿和能力。从需求层面上看,市场对体育赛事的强烈需求使体育赛事市场化运作后盈利的空间和可能越来越大。随着制度环境的变化,国内外民营的大型体育经纪公司成长为一个拥有强大实力的新的利益集团,将成为这一制度创新的需求主体。基于以上两点,我国体育赛事运作市场化将成为必然趋势。

2.市场化运作的渐进性与多样性。我国体育赛事的运作经历了一个从政府包办运作赛事到政府主导、市场运作赛事,再到政府参与、市场运作赛事的渐进过程。在政府主导、市场运作模式阶段,政府运用行政管理手段对资源进行控制和分配,而在政府参与、市场运作模式阶段,政府则更多地运用法律法规来进行规制。然而,我国正处于经济体制转型之时,政府的行政控制能力较强、法治化能力较弱。在这种情况下,企图完全依靠正规的法规管理体育赛事是不现实的。因此,在我国现有条件下,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和政府参与、市场运作这两种市场化程度不同的赛事运作模式将会共同存在。同时,在这两种模式下,体育赛事市场化运作的具体方式也会呈现出多样性的特点。

3.市场化运作的不平衡性。由于现阶段不同性质、不同级别的体育赛事在市场发育程度上相差比较大,从而导致了我国体育赛事运作市场化的不平衡性的特征。从影响我国体育赛事运作市场化的供给与需求因素来看,一些商业性的、国际知名的体育赛事备受国内外观众的期待,并且很多企业也都希望能够通过赞助这些知名赛事提升自身的品牌形象、扩大影响,因此,这些赛事市场化运作的盈利可能性很大,体育赛事运作市场化的程度就越高。反之,对于一些国家计划内的体育赛事,以及一些级别不高,不能吸引观众眼球的体育赛事,其市场化运作的盈利空间就相对较小,因此,这些体育赛事运作市场化的程度就较低。

二、我国体育赛事的营销策略

体育赛事营销的本质是一种集合多方资源的整合营销,在赛事营销过程中体现出服务营销的特色,这种营销本身就是特殊形式的商品交换过程。

1.营销原则。体育赛事营销有一条众所周知的定律,那就是二八定律,即对于所有的体育营销项目而言,体育营销项目本身的工作只占全部工作的20%,当然这是最核心的工作。还有80%的工作却是在项目之外的辅助工作。因此,将体育赛事营销项目的资源尽可能做精、做透、做足、做大而必须进行的辅助工作,往往是决定体育赛事营销成功与否的关键。另外,赞助商还需遵循一三原则,即赞助商的体育赞助费用是一,用于市场推广的配套费用是三。

2.体验式营销。体验是一种创造观念经历的活动,体验营销是企业以服务为舞台,以管理为道具,围绕消费者创造出值得回忆的经历活动。体育赛事营销本身就是体验式营销,提供给消费者的体育赛事服务产品,使之参与其中,并深刻感受到体育的魅力。当消费结束时,消费者又将体验的过程作为记忆保存起来。

3.品牌营销。体育赛事能否成为品牌赛事取决于以下三个条件:(1)赛事本身具有很好的观赏价值和很高的竞技价值。(2)参加赛事的运动员的竞技水平和公众影响。(3)赛事组织经营者的赛事包装和市场运作。体育赛事要获得良好的市场推动力,必须要创造品牌赛事。

4.大众传媒营销。通过与电视台、报纸、广播、杂志等进行全方位的合作,可加大体育赛事的宣传力度,扩大体育赛事的影响力。另外,进行互联网营销是当前体育赛事营销的一个重要手段,通过网络在线传播与观众形成友好接触的平台,不仅可为网络观众提供与体育巨星交流的机会,还可深入了解自己喜爱的体育项目。

5.绿色营销。绿色营销,从广义上讲,泛指企业营销活动中所体现出的社会价值观和伦理道德观,从狭义上讲,是指企业在营销活动中,探求消费者、企业与环境三方利益的协调。体育赛事营销就是企业在寻求消费者的兴趣过程中,探求企业利益和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协调互动。这种互动协调首先是一种企业与环境利益的协调。同时,体育赛事活动是在一种公平、公正、团结拼搏的体育道德规范的约束下进行的,它给人良好的道德和伦理的熏陶,以及精神的愉悦、健康的促进。体育产业还是“无烟”工业,是“绿色”产业。因此,体育赛事营销是一种具有绿色营销内涵和特征的营销活动。

6.关系营销。关系营销是指为了保持长期的优先权和业务经营而与关键顾客建立长期的令人满意的关系的活动。它更多地强调营销活动的互利性和战略过程的协同性,注重信息沟通的双向性和反馈的及时性。因此,从本质上讲,关系营销的目的就在于同消费者建立长期的、相互依存的关系。体育赛事是一项关系到国家、社会或地区的活动,需要与社会方方面面建立联系,构建广泛的信息通道,建立与多级组织或企业互动互利的关系。

参考文献:

[1]邢尊明等:体育赛事盈利模式研究.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7.5

[2]杨 炯:大型体育赛事的相关经济效应问题研究.中国体育科技,20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