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小学评课标准细则

小学评课标准细则

小学评课标准细则

小学评课标准细则范文第1篇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学评价是找寻提高教学效率途径的关键,是完成教学目标的重要途径。分析了小学语文评价方式现状,并为如何优化小学语文评价方式提出一些建议,为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语文教学做出贡献。

关键词:

新课程理念;小学语文教学;评价方式;优化评价

一、前言

新课程标准对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传统只注重成绩和知识传授的教学方式和理念,转变为开始注重素质教学,注重培养学生优秀的品质和高尚的情操,培养学生能够适应社会激励的竞争环境的强大心理素质和能力。小学语文作为培养学生基本表达能力,陶冶学生情操的重要科目,高质量的教学对学生未来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因此,研究如何选择更加合适的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是现阶段小学语文教学应该重视的,而优化教学评价方式,从学生的学习能力、情感、自我认知等方面进行评价,则是检验新课程理念下语文教学方式是否合理的重要途径,是关注提高学生自身综合素质的重要方式。

二、小学语文评价方式现状分析

1.重读、写评价,轻视对表达能力的评价

当下的小学语文教学虽然在很大程度上迎合了新课程标准的教学标准,但是在课程评价的过程中依然没有把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作为评价的重要标准,而语言表达能力则是衡量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关键。在这种情况下,学生逐渐降低了对表达能力的重视程度,转向在考试中占有更大比重的读、写、考,而这种评价方式显然不适应当下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这一问题也急需解决。

2.阶段性书面考试评价方式单一

当下小学语文的评价方式仍然比较单一,一般是以“一张试卷”见分晓。随着教学改革的推进,小学语文的评价在原来试卷的基础上添加了一些对小学生自身语文能力的评价标准,然而,由于教师的教学理念没有得到及时更新,很多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依然沿用了传统的评价方式,这种片面的评价方式不仅失去了教学评价的功能,甚至还会打击小学生学习语文的自信心,不利于将来的语文学习。

3.评价项目单一

在“一张试卷”见分晓的小学语文单一教学评价模式中,并没有真正发挥整张试卷的潜在功能,其考试项目依然是比较单一的,基础知识和阅读理解占的比重非常大,写作部分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有些百分制试卷中,写作部分只占20分,很多小学生由于受到考试时间限制或对写作的抵触心理而直接放弃写作,使本来就单一的考试评价项目变得更加片面,不利于小学生语文表达能力的提高和语文教学水平、教学质量的提升。

三、新课程理念下小学语文优化评价方式的途径

1.优化小学语文评价方式,实行多元化评价

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语文教学目标是培养听、说、读、写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水平的语文人才,传统的“一张试卷”见分晓的评价方式具有片面性,不能综合反映学生的语文能力和优缺点,长此以往不利于其表达能力的培养。因此,创新优化评价方式,实行多元化评价对小学语文的发展十分重要。在创新评价方式的过程中,教师要突破传统思想的界限,试卷考试的方式能够帮助检验学生基础知识是否掌握牢固,这是评价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另外,在基础知识之外,还应该增加语文实践教学课程,在语文实践活动中,例如情境对话、分角色朗读、朗诵比赛中,对学生的语文能力进行评价。这样能够分散学生对纸质试卷的重视程度,将提高对语文的实际运用能力重视起来,让学生自己认识到将理论应用到实际的过程,并在这一过程中深化对语文教学的理解,提高语文学习兴趣,从而适应新课程理念的标准,不断提高语文学习水平。

2.优化小学语文评价项目内容,实行综合性评价

试卷形式的语文评价仍然以字词等基础知识作为重点,对学生积累基础语文知识能够起到很大的作用,但是对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方面就有很大的欠缺,因此,新课程理念下,优化小学语文的评价项目内容,实行综合性评价对提高小学生的综合素质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小学语文中实行综合性评价,首先,明确评价标准不再以纸质试卷为全部,而是从原来的单一内容拓展为对学生口语交际、自学内容和参与实践活动中的表现来综合评价,还要不断提高基础知识以外的评价因素所占的比重,这对拓展学生的学习思路和领域,培养健康的性格有重要作用;其次,向学生明确评价标准,让小学生意识到语文学习不能停留在只凭借语文试卷的高分成绩就能高枕无忧的阶段,而是意识到只有从各个方面综合提高自身素养才能够取得更高的语文学习水平,培养更加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能力;最后,教师应该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将小学生在家庭生活中对语文的运用能力作为评价的重要标准之一,由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学生的语文能力究竟如何,会直接表现在日常的生活中,而家长是与学生生活中接触最多的群体,因此,定期保持与家长的沟通也是优化评价内容的重要途径之一。

3.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细化评价规则

评价因素越细化,其评价结果就越具有说服力,因此,新课程理念下的评价方式应该从细节中发现真章,即不断细化评价规则。首先,对小学语文的评价应该从课上、课下与期中、期末考试成绩三方面来决定的,根据学生的表现再联系统一的评价规则加分或者减分,例如,学生课上是否认真预习,是否认真听课,对老师提出的问题能否给出合理的答案,是否能够根据所学内容举一反三,课上学习纪律如何,在能否按时完成课后作业,完成质量高度等等,通过更加细化的评价因素,尽量还原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状态,从细节中发现问题,这样才能及时解决问题;其次,细化后的评价规则比较复杂,教师应该在一个固定的周期结束后及时进行归纳总结,为下一个周期的评价做出准备;最后,可以采用学生与学生之间互评的方式,由于学生之间更加了解彼此的学习水平,他们之间的评价能够作为教师细化评价规则的重要参考条件,为优化语文评价方式提供重要依据。

4.培养具有新教学理念的高素质小学语文教师队伍

高水平的小学语文教师队伍是创新各种教学评价方式和内容的关键,教师自身的语文水平和人文情操对学生品格的培养起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因此,培养一支高素质水平和人文修养的小学语文教师队伍是新课程理念下优化评价方式的前提。首先,加强对现有教师队伍的培训和考核,尽最大努力尽快转变教学理念,向新课程理念学习,为接下来的教学提供思想基础;其次,教师应该树立终身学习的目标,不断提高自身的语文专业素质和人文修养,在语言表达上严格要求自己,在与学生交流时以正面引导,激励赞扬为主,通过积极正面的形象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优化评价结果;最后,提高小学语文教师招聘条件,这是培养高质量的小学语文教师队伍的重要基础。

四、总结

新课程理念下优化小学语文评价方式是现代教育教学和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结果,传统的小学语文评价方式过于单一,内容死板僵化,不利于学生人文修养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新课程理念对小学语文评价方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优化评价方式,拓宽评价内容,细化评价规则是当下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提高小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途径。只有不断改进优化评价方式,才能为培养更加优秀的人才做出更多贡献。

参考文献:

[1]肖华萍.新课程理念下小学语文优化评价方式探微[J].新课程,2014,(12).

[2]李艳玲.新课程理念下小学语文优化评价方式探微[J].课程教育研究,2015,(09).

小学评课标准细则范文第2篇

关键词:小学英语;课堂教学质量;测评指标体系

建构科学合理的教育教学质量测评体系对精准评估、科学引领英语教学具有重要意义。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从根本上解决教育评价指挥棒问题。”可见构建科学合理的教育质量测评体系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现实需要。

一、课堂教学质量和测评指标体系概述

课堂教学质量是一个复合概念,“质量”在《汉语大词典》释义为“产品或工作的优劣程度”[1],而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将其解释为“反映实体满足明确或隐含需要的能力的特征总和”。我国某教育理论学者认为“教学质量是人才培养的整体结构,也是学校办学和教学管理的总体成果”。基于已有研究,本研究认为课堂教学质量指师生以教学课程标准为导向,合理开展教学活动,满足学生个体发展和社会教育发展需求及课程标准实施要求的标准。测评指标体系,“测评”包括测量和评价两个过程,测量是依据相应算法和法则对事物赋予一定的量,评价即按照一定的规则用相应的数据或符号对事物进行赋值测算、预测分析并得出结论的过程。“体系”在《辞海》中解释为:“若干有关事物互相联系、相互制约而构成的一个整体。”[2]因此,测评指标体系是以课堂教学质量的本质为核心,以具体化、可操作化的指标为衡量标准,评定课堂教学质量的整体特征。

二、教学质量测评的理论依据

《英语新课程标准》规定,应遵循以育人为本的评价理念,根据课程标准的目标和要求,对教学全过程实施有效监控。英语教学评价体系应由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构成,教师既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其中,终结性评价应着重检测学生的综合语言技能和语言应用能力。评价要能够促进学生英语语言能力的发展和发挥,促进英语课程的不断发展与完善。在“教师教学效果评价研究课题”中首次提出教师教学效能感理论,并指出教师教学效能感是教师对自己教学活动的主观判断,其始终影响着教师的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意愿,它是影响课堂质量的重要因素,因此,教师可以利用教师教学效能感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并进行课堂教学质量测评研究。20世纪40年代到50年代,有效教学理论在西方盛行,其强调关注学生的发展,确立了“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理念和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现代教学理念。有效教学理念契合现代英语课堂教学对质量的追求,从根本上讲,在该理论的指导下,教师要遵循英语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更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实现英语教学目标和学生的个性培养,并争取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三、小学英语课堂教学质量测评的原则和方法

(一)评价原则评价原则要严格按照新课标基本理念和课程目标的要求,尽可能科学、系统、合理地构建小学英语课堂教学质量测评指标体系。第一,坚持可操作性原则。务必采取简单、精确、易于量化的评价指标,确保评价体系易于操作。第二,坚持系统性原则。充分分析已有的成果和实践经验,从各个方面对测评目标进行诠释,尽可能全面、客观、系统性地反映小学英语课堂教学质量。第三,坚持可比性原则。采取经典的评价方法,尽可能选取标准统计数据,能够从横向和纵向上对指标进行两两比较。第四,坚持统计学原则。坚持使用统计抽样方法,严格按照样本抽选程序进行抽样调查,且所得统计数据要严格遵循统计学规律,通过数据能够建立起相关系数和权重,进而建立起测评指标体系。

(二)评价方法1.文献分析法。通过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百度学术等网络检索平台,搜集并整理了国内外关于“课堂教学质量”和“课堂质量测评”的相关文献资料,并进行分析、归纳和研究,为测评指标的初选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和参考依据。2.专家咨询法(Delphi法)。本研究采用专家咨询法收集了各专家对小学英语课堂教学质量测评指标的意见和看法,再结合均值、标准差、变异系数、协调系数四个指2020年7月标,将汇总后的专家意见进行了梳理和筛选,并进行了多轮的咨询磋商,最终取得了较为一致的测评指标体系。3.层次分析法。本研究在确定小学英语课堂教学质量一级测评指标和二级测评指标的权重系数时,遵照该方法执行,建构了小学英语课堂教学质量测评指标体系的层次结构表,进而编制成了问卷,让各个专家对一级测评指标进行两两重要性比较,对每个一级测评指标下的二级指标进行两两重要性比较,进而确定各级测评指标中各个指标之同的相对重要性,最终确定一级、二级测评指标的权重系数。

四、小学英语课堂教学质量测评指标选择

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是一个系统工程,要按照《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要求选取指标,参考朱德全、宋乃庆教授在《教育统计与测评技术》中运用的因素分解法,对一级、二级测评指标进行逐层细化分解,下面就一级指标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效果进行二级指标的细化和分解[3]。

(一)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对教学活动系统性的规划、安排与决策,直接决定着课堂质量。因此,基于教学论和英语教学评价基本观点,并参考叶澜等人对教学设计维度的设计方法,在设计教学一级测评指标时应设立三个二级测评指标,分别是教学目标设计、内容设计、过程设计[4]。

(二)教学实施在教学设计中,要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发展理念,在课堂中要积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根据学生的认知需要,注重学生语言能力、思维品质、文化品格和学习能力四个方面的英语学科素养的培养。参考周九诗基于录像观摩对中学数学优质课的教学质量分析维度,应在一级指标下设定数学内容、认知需求、教学组织、学生参与、英语交流和及时评价这六个二级测评指标[5]。

(三)教学效果教学效果评价是依据教学目标对教学过程及结果进行价值判断,并测量、分析和评定教学效果的一种评价方式,因而教学效果应重在体现学生的学习效果,参考庞丽丽的《“以学生为本”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研究》,可在教学效果这一一级测评指标下设定四个二级测评指标,分别是知识技能、语言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6]。

五、小学英语课堂教学质量测评指标体系构建

小学英语课堂教学质量测评指标体系构建过程分以下四个步骤进行:第一,测评指标初选;第二,运用专家咨询法(Delphi法)确定各级指标;第三,应用层次分析法(AHP)计算指标权重;第四,确定指标分值,构建测评指标体系。

(一)测评指标初选查阅相关资料,总结归纳小学英语教学质量测评的已有成果和研究经验,调查并分析目前小学英语教学质量测评的现状,并结合实际情况,对测评指标进行逐层细化分解,斟酌比较后,初选相对可行的测评指标,为测评指标的确立提供理论依据。

(二)确定各级指标梳理出初选指标后,设计调查问卷,运用专家咨询法确定小学英语教学质量测评各级指标,组建由教育专家、教师和科研人员组成的专家库,各专家在坚持体系评价原则的基础上,就调查问卷反馈征求意见,形成备选意见,再经过层层筛选,最终确立测评的一级、二级指标。

小学评课标准细则范文第3篇

关键词:IBDP项目;IBDP化学新课程;科学的本质

文章编号:1005–6629(2013)12–0014–04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IBDP项目(International Baccalaureate Diploma Programme)是由1968年成立于瑞士日内瓦的国际文凭组织(International Baccalaureate Organization-IBO)提供的一种国际化的学习项目。该项目面向16至19岁的高中生,是为学有余力的学生在高中最后两年所设置的综合的大学预科课程。目前为止,全球共有两千多所IBDP成员学校。在中国,该项目在近几年得到了蓬勃发展,从国际学校走向了很多的公办高中和私立学校。

该项目每7年要进行一次课程评审(curriculum review),以确保整个课程体系能够适应社会变化,并将新近的教育研究成果和对现有课程体系的评估成果整合到其中。从2010年开始,IBO便启动了新一轮的课程评审。在本次课程评审中,项目的整体框架做出了调整。围绕此框架,每门学科的项目指南(内容包括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评价结构、评价标准以及课程纲要等,教师以项目指南为基础来安排整个课程)也将进行修改。目前,虽然课程评审仍在进行之中(新课程的实施将会在2014年9月正式开展), 但非常明确的是所有的科学课程均提出一个共同的主旨,即“科学的本质”(Nature of Science-NOS),旨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本文将以IBDP化学新课程为例来详细阐述。

1 IBDP化学新课程的结构和课程纲要

化学属于新框架中“科学”这一学科组(即原有框架中的“实验科学”这一组)。新课程依旧保留两个层次:标准水平(Standard level-SL)和高级水平(Higher level-HL)。新课程的结构仍然保持不变,由理论部分和实践活动两大块构成。

理论部分包括核心(HL和SL学生都必须学习的内容)、附加高级层次(只有HL学生需要学习的内容)和选修(HL和SL学生都必须选修部分内容)。核心和附加高级层次共包括化学计算、原子结构、周期律、化学键和结构、能量、化学动力学、化学平衡、酸和碱、氧化还原、有机化学、测量和分析等11个主题。与原有课程相比,这些主题保持不变,因为它们涉及化学学习中最为基础最为核心的内容。每个主题分为若干次级主题,再进而分解为具体知识点。在每个主题中,一部分难度较大的次级主题被划为附加高级层次内容,只对HL学生做要求。新课程增加了核心内容的比重,将原有的部分附加高级层次和选修内容增加到核心之中,这意味着对学生的要求有所提高。比如,将原有的“现代分析化学”这一选修主题中关于有机物的光谱分析的部分内容添加到“测量和分析”这一主题之中。

新课程对选修也做出了重大调整。原有的选修主题有7个,包括现代分析化学、人类生物化学、化工和技术、药学和药物、环境化学、食物化学、进一步的有机化学,学生必须从中挑选两个主题来学习。新的选修主题有四个,包括材料、生物化学、能量、药物化学,学生必须选修其中一个主题。对于选修而言,这不仅仅是主题的增减,而且是内容的重新整合。比如,“材料”这一主题中的新增内容就包含金属和ICP光谱、超导金属、X-射线晶体学(只对HL要求)、重金属的环境效应(只对HL要求),此外,该主题还包含了原有的“化工和技术”主题中的催化剂、液晶、聚合物、纳米技术以及原有“环境化学”中塑料的环境效应这些内容。

实践活动占总教学时间的25%(SL为40小时,HL为60小时),占学生最后总成绩的20% 。新课程中加入了一个 “内部评价探究”(Internal assessment investigation),期待学生能够像科学家进行研究那样去探究某一主题。除了“内部评价探究”(占10小时)之外,其余则为原有的跨学科探究项目(占10小时,目的是让所有学习科学课程的学生合作探究与多门科学学科有关的主题或问题)和动手探究实验(SL为20小时,

HL为40小时,由教师来安排具体的实验方案。实验涉及与化学学习相关的一些最为基础的技能。它们可以是虚拟的,也可以在传统的实验室中进行)。

2 IBDP化学新课程对“科学的本质”的凸显

IBO认为, “科学的本质”应当是科学教育的本质部分,它只有在被明确整合到科学课程中时才能得到充分的理解和重视。本次课程评审中,IBO多次强调各门科学课程的主旨是“科学的本质”,并对其进行了解读和整合,以下将以化学新课程为例来剖析。

2.1 项目指南中对“科学的本质”的解读

“科学的本质”是一个复杂概念,它涉及哲学、社会学和科学史的多方面,很难对其进行定义。它通常描述了科学作为一种认知过程的特征以及科学知识的特征,比如:科学存在局限性;科学可能会被滥用;科学是一种复杂的社会活动;科学理念是变化的;科学知识从本质上具有不确定性等等。在物理、化学、生物这三门新课程(均属于“科学”这一学科组)的项目指南中将有一个对“科学的本质”进行解读的重要部分,“科学的本质”被分解为若干共同的目标。笔者将这些目标集中分为以下三大类,并为每类举出了一些例子:[1]

(1)科学世界观

对认定所有的科学理论都具有不确定性这一需要进行思考,并且尝试通过否定这些理论来对其进行挑战;

讨论科学中的进步是如何发生的,讨论应当包括被否定的理论以及一种理论被另一种理论所取代的相关案例;

运用科学准则来评价报纸和其他媒体上关于自然界的断言的一些案例;

……

(2)科学探索

对自然界进行仔细观察,寻找范例、趋势、差异,并基于发现来提出问题;

通过使用理论、模型和假设,来设法发现和证实存在于自然界中的广泛概念和普遍原理;

对提出的关于自然界的问题进行回答,或是生成关于自然界的假设,并且通过控制化的实验来验证这些假设;

进行准确的定量测量,控制变量,并进行重复实验以确保信度;

……

(3)科学事业

讨论世界科学家之间的合作,讨论应当包括期刊上发表的研究结果和对研究的同行评审;

用案例来讨论科学的益处和风险,以及科学家对与其研究相关的风险评价的需求;

为自身进行的实验的结果和风险承担责任;

……

IBO认为需要通过一种主动的途径来指明贯穿课程的“科学的本质”这一主旨,它从课程纲要、评价等方面对“科学的本质”进行了整合。

2.2 课程纲要中对“科学的本质”的整合

为促成以上目标,IBO在物理、化学和生物这三门学科的课程纲要中均加入了“科学的本质”的相关内容,并指出其动机和理念是将“科学的本质”完全整合到新课程中来。课程纲要中的每一次级主题都与以上目标联系起来,并依据特定背景来对这些目标进行细化。

以下是来自新的化学课程纲要的一个案例:[2]

案例 基本观点——物理和化学性质取决于不同原子进行组合的方式

次级主题一 对物质的微粒性和化学变化的介绍

科学的性质:进行定量测量并以重复测量来保证信度——定比和倍比。

理解:

(1)不同的元素以固定的比率来形成化合物,化合物的性质不同于组成化合物的元素的性质。

(2)混合物含有不止一种的单质和/或化合物,而这些单质和/或化合物之间不存在化学键,因此保持其原有性质。

(3)混合物可以是均相混合物或异相混合物。

运用和技能:

(1)在指明反应物和产物时,推导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在方程式中应用状态符号(s)、(l)、(g)和(aq)。

(3)解释状态改变时能够观察到的物理性质的变化和温度的变化。

导航:

(1)方程式的配平应当包括各种不同类型的反应。

(2)必须涉及以下状态改变的名称:融化、凝固、沸腾、蒸发、冷凝、升华。

(3)对“潜热”不作要求。

(4)元素的名称和符号可以在化学数据手册中的第9部分找到。

国际情怀:

(1)化学符号和化学方程式是国际化的,使得科学家之间无需翻译就可以进行有效交流。

(2)IUPAC(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是制定

有机和无机化合物的标准化的系统命名法的世界性权威机构。

知识理论:

(1)化学方程式是化学的语言。使用共同的语言如何帮助和阻碍了对知识的寻求?

(2)拉瓦锡对氧气的发现了燃素学说,这是一个范式转换的例子。那么科学知识是如何进步的?

实际应用:

(1)制冷以及它是怎么与状态的变化联系起来。

(2)原子经济性。

以上案例是“化学计算”这一主题中的一个次级主题,即“对物质的微粒性和化学变化的介绍”。与该次级主题有关的“科学的本质”是“进行定量测量并以重复测量来保证信度——定比和倍比”。之所以提到定比和倍比,一方面是由于它们隐含在相应学科内容中,另一方面,它们的发现和验证过程正是涉及到化学家对不同物质的定量测量和重复测量。该案例的基本观点即“物理和化学性质取决于不同原子进行组合的方式”则是这一“科学的本质”在以学科内容为背景下的细化。这一基本观点也概述了如何通过案例中的“理解”、“运用和技能”来例证相应的“科学的本质”。这样就帮助学生在掌握学科内容的同时,也理解了基本观点。“导航”则是用来帮助教师明确课程纲要的要求。

案例中的“国际情怀”和“知识理论”也能够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科学的本质”(IBO在其使命宣言中就指出了其项目旨在培养国际情怀。而知识理论则为IBDP项目的三大核心课程之一,它鼓励学生对所获得的知识和经验进行批判性反思并以跨文化的视角来思考问题)。科学家之间在技术、信息和概念方面的交流不断进行着,这种有效交流需要建立国际统一的规范。对科学史和知识理论的涉及则能够帮助学生理解科学知识是不断修正的,科学不仰仗权威,新的问题和发现会导致新的理论的出现。科学知识具有应用特点与实用价值,“实际应用”中的这两个例子一个是来源于生活,另一个是绿色化学的核心名词,能够帮助学生运用所学来解释实际生活和工业生产。

IBO强调“科学的本质”是常规教学的一部分,并把它作为学科问题的一部分来进行考查,这将会在今后的样题中有所展示。

2.3 内部评价中对“科学的本质”的整合

新课程对实践活动的评价方式有所改变,由原先的只进行内部评价转为进行内部评价和外部评价(外部评价即全球统考。内部评价指的是学生的实验报告先由教师根据相应评价标准进行评分,再送与考官进行审核调整)。新课程只对“内部评价探究”这一块进行内部评价,并制定了新的内部评价标准。对动手探究实验的评价则将改在外部评价中进行,这其实在近几年的全球统考中已有彰显。

IBO认为要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科学的本质”,就必须让学生像科学家那样进行探索,“内部评价探究”则应运而生,它要求学生能够像科学家进行研究那样去探究某一主题,并撰写6~10页的报告。探究的主题必须是开放的,并且包含多种活动。IBO列举了一些可以包含的活动的例子:使用数据透视表进行分析和建模;从数据库中提取数据并用图表进行分析;进行模拟(必须是交互、开放的);允许更多的定性研究。

值得一提的是,这是一种全新的内部评价,而不仅仅是对现有的进行修改而已。这种全新的内部评价必须响应“科学的本质”这一主旨,因此它必须更加具有开放性,必须采用更加通用的标准,并且允许更多类型的活动。与此相应的是内部评价标准的改变,新标准拟包括以下四个方面[3](见表1):

IBO指出这四个方面与项目指南中对“科学的本质”所解读的一些目标相关。“背景”考察的是学生是否明确了探索的背景,并运用有效的科学方法来进行探索。因为离开了具体的调查研究背景,科学探索就难以叙述清楚。“分析”考察的是学生提出问题或假设、进行准确的实验、控制变量、收集数据、给出问题的解答或验证假设的能力。“交流”考察的是对科学术语的使用。科学具有精确性,清晰的交流是从事科学工作的基本条件。术语的使用非常重要,用词不规范、不统一,会妨碍有效的交流。“反思”则要求学生为他们自身的实验承担责任,分析和警惕由于在研究、取样、选定方法和选用仪器时产生的偏见。有关以上新标准的评分细则以及如何开展考官的外部审核则仍在讨论之中,与此相关的教师支持材料也在编订之中,届时将会提供相应的评分案例。

3 总结与点评

“科学的本质”一直被视为科学教育的一个长期目标,是科学素养的一个关键部分。但是研究表明“在高中生、大学生甚至教师中普遍存在着对‘科学的本质’

的误解 (Lederman, 2007)”[4]。教育界关于“科学的本质”的系统化研究已经开展了50多年,尽管对于很多假设和问题还没有明确的回答,但可以肯定的是对“科学的本质”的理解能够帮助学生认识科学,并为他们学习学科知识提供了一种意义化的境脉。IBDP项目作为一种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教育项目,其将“科学的本质”作为主旨并整合到常规教学中来,是一个重大的尝试,我们将拭目以待。

目前我国的中学化学课程改革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以上海市为例,《上海中小学自然科学学习领域课程指导纲要》指出了“科学、技术与社会”以及“科学的历史与本质”均属于自然科学学习领域课程的基本内容,并明确了不同阶段的学习要求,这些要求已然涉及到“科学的本质”。纲要还指出了10至12年级的学习要求应当由高中科学、生命科学、物理、化学课程共同承担。相应地,从《上海市中学化学课程标准(试行稿)》中“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大类课程目标中,我们也可以发现与“科学的本质”相关的方面,但是这些方面缺乏系统的整合。

从IBDP化学新课程中,我们可以有所借鉴:第一,应当建立“科学的本质”的内容框架,对其包括哪些具体方面进行仔细解读。第二,从学科层面对内容框架进行细化,将其分解为若干基本观点,并将它们贯穿在学科内容中。第三,“科学的本质”是非常抽象的内容,要求学生在掌握学科内容的同时去理解“科学的本质”,则需要从具体方面比如化学史、批判性思维、国际情怀以及实际运用等角度来加以例证,从而形成一个十分清晰的网络。第四,对于科学探究的评价需要建立一个完善的评价体系。虽然目前国内的化学课程十分注重科学探究,对于探究也提出了很多评价方式,但是没有细化的评价标准和指标。此外,课程标准虽然提供了一些探究的案例,但是没有如何评价的案例。IBDP化学新课程对实践活动的评价值得我们去参考。

参考文献:

[1] International Baccalaureate Organization. Internal Assessment in Biology, Chemistry and Physics Curriculum Review Report, Cardiff: IBO, November 2011:3.

[2] International Baccalaureate Organization. Chemistry Curriculum Review Report, Cardiff: IBO, December 2012:7.

小学评课标准细则范文第4篇

关键词:数学课堂;小学生;提高主动性;合作精神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18-272-01

众所周知,小学六年级毕业生青春萌芽、活泼好动。然而,在学习领域,尤其是数学学习领域,基于各种各样的因素,我所接这些孩子中的多数却是沉默、放弃,甚至是自卑的。教学行为方式转变,对这些数学基础薄弱、数学兴趣很少甚至早已丧失的孩子来说,不啻于一声惊雷。而采用班级内分小组量化积分的评价策略后,事实证明,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自我控制能力、合作学习以及良性竞争等方面都有良好的表现效果;这也给了我很大的推动力,让我能更好地帮助他们有效学习,帮助他们在数学的舞台上尽情地展现自我。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提出:“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小组量化积分”考核就是根据各学习小组的具体学习情况,在学习、纪律、合作等方面制定出统一的目标和考核标准(即班级学习小组量化评比细则),对小组成员进行定性、定量考核,再将个人考核成绩纳入小组总成绩,并以各学习小组为单位定期进行创先争优评比激励的评价过程。“小组量化积分”的评价策略,有效促进了小学数学课堂学习小组的合作互助,并引导学习小组走向良性竞争。

“小组量化积分”策略的实施步骤,关键是确定量化积分细则并遵章执行。这是学生数学学习小组的文化建设核心,是学生自我约束、自主管理的准绳。在实际操作中,我的学习小组管理积分激励尝试实践是:每个小组当天的起评分是20分,组员的加分、扣分都直接兑现在小组积分里;每天由值日班长负责积分小结,每周由量化积分专员负责统分评优,前两名的小组给予约定的激励奖励。这样的积分管理细则,就让班级里的小组既是纪律上的互相监督小组,更是学习上的互助小组,有效促进了组内的团结互助和组间的良性竞争,极大地调动了班级孩子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小学评课标准细则范文第5篇

关键词:一体化教学 学分制 教学管理

一、学分制教学管理的含义及特点

学分制教学管理以模块式一体化教学和日常操行考核为基础,制定各课程的一体化教学环节学分和操行考核评分标准,以学分的形式衡量学生学习分量、学习成效及操行表现,考查学生在校期间素质教育水平,制定学分奖励机制,依据期末成绩及学分确定学生的毕业、结业资格,在校期间根据学生的成绩、学分量化评优,进行奖励。

学分制教学管理的实施以学生的成长为核心,以面向社会需求、适应社会发展为准则,建立新型的教学管理模式。学分制管理在教学上非常灵活,如教学课程模块化、实习课题化、教学一体化等。以学分为主线,贯穿素质教育、学历教育、创业教育,构建人才成长的立交桥,将学历文凭和职业资格证有机地结合起来。

二、学分制教学管理的实施步骤

图1 学分制教学管理实施步骤

第一阶段,传达与宣传。传达校务会议及文件精神,在师生中广泛宣传学习有关学分制管理的措施和配套的规章制度,使师生们认识学分制教学管理的意义和相关细则。

第二阶段,机构设置。各专业都要配备适应一体化教学需要的教师,同时增设一个技工教育研究所和一个技能鉴定站。研究所的职能主要是协调指导各专业进行教学改革和专题教改的研究,追踪国内外职教的发展动态,为教改提供理论指导和经验借鉴。技能鉴定站的职能主要是承担教考分离的考核鉴定工作,便于合理评价教学效果,方便学生技能鉴定及考证。

第三阶段,课程改革。这是整个教改的重点和核心,学分制是建立在模块式一体化教学的基础上,因此模块划分尤为重要。首先,由校企合作的专家团队和模块课研组成员确定专业总体培养目标,在此基础上,打破传统以知识为中心的学科式课程内容体系,取消章节限制,把密切相关的理论和实际操作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依据各类型的能力和素质要求,划分模块;其次,根据课程体系归类划分出子模块,在子模块中根据各个具体目标与内容划分出的若干个课题,从而使模块教学形成一个“积木组合式”的教学模式。为此,笔者学校组织各专业学科的教师们集体编写出大量的校本教材,开发出各类多媒体课件,涵盖了计算机、焊接、电工、会计等专业。

第四阶段,一体化教学根据模块化的课程设置,进行一体化教学,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课堂教学过程按照一体化教学环节制定学分评定和考核标准,这一阶段是学分制教学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模块课程、一体化教学、学分制考核三者整合化一的关键环节,在这一阶段将进行具体的学分评定与记录。

第五阶段,评价与反馈。按照《安达技工学校教学督导细则》和学分制教学管理细则进行评价,改变以往单纯用“考试分数”作为唯一尺度的评价标准,通过对学分和期末成绩两项量化指标考核学生学习效果,并以此对学生进行先进评优。

三、学分制教学管理考评过程

1.学分种类

(1)课程学分。课程学分是指一体化教学的各环节得分。模块式一体化教学是将专业知识的模块教学程序按项目驱动合作的方式组织课堂教学,这就要求我们以学分制来管理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在教学管理上十分灵活。我们把课程内容分成若干模块,各模块有鲜明的学习目标,且相对独立,并按多种方式组合应用。课堂上教师根据模块学习目标制定学习任务,在教学过程中划分出九大环节(如图2)并制定相应分数,将教、学、做、考、评五位一体,对学生进行全方位考核。

图2 教学过程的九大环节

(2)操行学分。操行学分是将学生在校期间的政治思想、道德品质和行为规范等表现进行量化而取得的学分。操行学分包括学生的课堂表现、课余表现和生活表现三个方面,依据学校行为规范标准进行分数评定。

2.考核细则

(1)课程学分管理细则。实行模块式一体化教学的基础是采用小班分组教学,每个班级学生人数在20~25人,每个小组4~5人。采用这种方式不仅有利于学分制考核的分组管理,还便于学生即时掌握所学知识。

(2)操行学分考核细则。操行学分考核实行总分50分的扣分制,主要包含三个部分:课堂表现20分、课后表现10分、生活表现(寝室考评)20分。

课堂表现扣分细则:正常上课日,旷课1节扣1分,事假一天扣1分,病假不扣分;凡上课迟到、早退、睡觉、说话等违犯课堂纪律等现象(以任课老师和学校检查为准)每人每次扣0.5分。

课后表现扣分细则:不讲礼貌,与同学或其他人吵闹,在班级、走廊打闹不遵守公共秩序的扣1分;在校期间与同学或外来人员打架滋事者扣2分;班级、学校组织的各种活动时,不接受分配的工作或完成不好的每人次扣2分;凡在校期间,抽烟、酗酒减2分;有严重违纪现象,受到学校通报批评,每人次扣10分,受警告处分的学生操行分扣15分,经研究受留校察看处分的学生操行分扣20分。

生活表现(寝室考评):不按时作息,不按时起床或超过规定时间就寝者,寝室扣1分;寝室卫生不合格,扣1~3分;在宿舍乱接电线,私自带校外人员进入寝室,扣1分。

生活表现(寝室考评)分为定期检查和不定期检查两种,定期检查为每周一次,不定期检查为每两周一次。

3.计分说明

课程学分中前八个环节都以小组为单位,考评小组得分,期末累计出小组总得分,并换算出个人得分。第九个环节为个人得分。

个人课程分=小组总分/小组人数+第九环节分

操行学分中每学期每名学生的原始分都为50分,根据考评细则进行相应扣分处理,其中生活表现(寝室考评)期末得分即为寝室成员个人得分。

个人总学分=课程学分+操行学分

四、学分制教学管理考评要求

一是学分以“周上报、月评比、末总评”的方式,每学期末各专业进行汇总,进行期末评优。

二是考评工作的组织实施以班级为单位,每月进行一次学分累计。当月学分成绩,各班级要及时存档、备用。

三是学校组织班主任、教师、学生干部组成考评小组,教务处负责专业考评工作的组织、协调、指导、督促及审定,做到全面掌握学生情况,力使考评做到客观、公正、合理。

四是每学期末任课教师负责统计本课程内学生的学分,班主任负责班级学生课程学分的收集和汇总。通过书面和电子表格的形式报教务处进行审核备案。教务处将学分进行年终专业排名,并及时每位学生的学分情况。每学期末,向学生及家长寄送的成绩单应含有学分获得情况的信息。

五是学生毕业时将其成绩、学分归入本人档案。在毕业推荐表中,将记录操行评定成绩,择优推荐就业。

五、学分制教学管理的使用

学分是衡量学生在校期间综合表现的重要依据,是鼓励学生进步、引导学生争先创优的基础,是校奖学金发放,三好学生、优秀毕业生、先进集体、文明班级、文明寝室等评优的主要依据。

根据期末总分排名依次颁发一、二、三等校奖学金,每个专业一等奖学金1人、二等奖学金3人,三等奖学金5人。班级三好学生按学生总数的10%评选,校级三好学生不超过学生总数的2%,在班级三好学生中产生。各专业评选出先进集体、文明班级、文明寝室各一个。校优秀毕业生按毕业生总数的6%评选,期末总分在班级10%以上学员方可参选。

六、实行学分制的保障条件

1.教师素质保障

实行学分制必须有相应的教师队伍作保障。首先,教师必须树立与时俱进的教育观、人才观、质量观;其次,教师的业务素质要提高,要改变终身只教一门课程的状况,成为双师型教师,改变陈旧的教学方法和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单一的教学手段,采用现代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现代教育技术、教学手段实施教学,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再次,教师必须主动适应市场对教学的要求,及时掌握专业的新知识、新技术,丰富授课内容,保证学生学习掌握的技术具有一定先进性,能够适应社会发展。这些都将增加教师的危机感,激发教师进行教学改革,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2.教学管理保障

实行学分制,教学管理也将改变模式。教学管理将由过去的共性管理变为个性管理,变面对班级为面对学生个体,由现有的单一学业成绩管理模式转变为学业成绩和学分考核并重的管理模式。各行政处室要在认真学习学分制管理理论的基础上,会同各专业出台相应的学分管理认证操作方案,编制符合学校特点的专业实施性课程方案(包括学习领域、科目、模块及学分分配等),制定学习分量与学习成效相结合学分评价体系,确保模块式一体化教学和学分制教学管理模式改革的顺利进行。

3.辅助工具保障

学分制管理的核心是量化考核。实践中对全校学生成绩、学分的统计工作量无疑是庞大的,仅靠人工统计和管理既繁琐又易出差错,而运用微机辅助管理则可大大减轻工作量。因此,学校教学管理部门必须提高管理水平,同时,要提高现代化的程度,如研制学分制条件下的教务管理系统、学生管理系统等计算机软件,实行计算机管理。在学分记录和统计方面充分利用Excel办公软的强大功能,在Excel中设计出有针对性的各功能模块,功能框架如下表。

图3 功能框架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