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人工智能教育的目的

人工智能教育的目的

人工智能教育的目的

人工智能教育的目的范文第1篇

[关键词]人工智能 教育

人工智能是现代计算机科学的一个重要的分支,它涉及了计算机科学、信息科学、心理学、哲学、生理学等众多的领域,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新兴边缘学科。进入2]世纪以来,随着人工智能研究的不断深入以及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也逐渐得到了人们的重视,我国的许多专家学者从不同角度对人工智能的教育教学应用展开了深入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1 人工智能及其研究领域

人工智能的研究可以追溯至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在其著作(工具论)中提出的形式逻辑和称为三段论的演绎推理。从1956年开始,人工智能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开始快速的发展起来。在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人工智能从问题求解、逻辑推理与定理证明、自然语言理解、博弈、自动程序设计、专家系统、学习及机器入学等多个角度展开了研究,在许多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研究成果。与其他应用型学科一样,人工智能的研究都是集合具体的应用来开展的。人工智能目前的主要研究领域有:专家系统、机器学习、模式识别、自然语言理解、机器人、人工神经网络、博弈与游戏等,

专家系统(Expert Sy~em)是一个智能的计算机程序,它运用知识与逻辑推理来模仿人类专家解决相关领域的复杂问题。

机器学习(Machine Learning)是机器具有智能的一个重要标志,同时也是机器获取知识的根本途径。机器学习主要研究如何使计算机能够模拟,甚至是实现人类的学习功能,如人类的学习机理,学习方法等。模式识别(Pa~em Recognition)就是使计算机能够对给定的事件进行鉴别,并把它们归人与之相同或是相似的模式中。模式识别的主要目标是用计算机来模拟人类的各种识别能力,目前主要是对视觉和听觉能力的模拟,用于图形识别和语音识别中。

自然语言理解(Namral LanguageProcessing)是研究如何让计算机理解人类的自然语言及其所表达的思想。研究自然语言理解的目的是提高人类与计算机交互的能力,使人类可以更加便利的用自然语言的方式与计算机进行沟通, 机器人(Robot)是在一定的环境下能够完成与人类相同行动和功能的机器,它可以应用于工业、农业、国防、教育、医疗等多种领域,对现代社会的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人工神经网络(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40年代,是利用多个简单的处理单元按照某种特定的方式相互连接起来的计算机系统,用于模拟人类大脑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人工神经网络已经成功应用于人工智能领域的许多方面,在模仿生物神经计算功能方面有着计算机难以比拟的优势。

博弈(Game)主要是研究对策与斗智,例如,策略游戏等智能活动。博弈以问题求解和模式识别为基础,最能够体现人工智能技术的优势。

2,人工智能在现代教育中的应用情况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和教育信息化的不断深入,人工智能技术在现代教育领域中的应用正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分析目前的状况,人工智能在现代教育中的应用主要有以下几类。

2,1智能教学系统(Intelligence/utoringSystem)

智能教学系统是人工智能技术在教育中的重要应用之一,是对计算机辅助教学(CAD相关研究的进一步发展。智能教学系统旨在为学生创造一个优良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可以方便快捷的调用各种资源,接受全方位的学习服务,以获得学习的成功。当前的智能教学系统主要依靠智能主体技术来进行构建,通过建立教师主体、学生主体、教学管理主体等,可以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来制定和实施相应的教学策略,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教学服务。基于网络的分布式智能教学系统是目前智能教学系统的最新发展方向,它可以使原本相隔在不同地区的学生在虚拟的环境之中共同学习,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发挥学习者的主动性,带来更好的教学效果,

2,2智能网络组卷阅卷系统(IntelligentNetwork Examine System)目前无纸化考试已经成为了考试的一种重要的新型形式。从广义上来说,无纸化考试包括使用计算机来建立与管理题库、选题组卷、考试与阅卷等多个环节。它不仅从形式上对传统的纸质考试方式进行了创新,对考试的设计与评价环节也有了重大的改进。智能网络组卷系统具有成本低、效率低、保密性好、试卷一致性高,即使在限制条件较多的情况下,仍可以按给定的组卷策略生成满足要求的试卷。同时,基于网络的试题库可以收集广大教师的编写的经典习题,集中和共享了教师的劳动成功,确保了试卷的高质量。采用人工智能的阅卷系统能够有效地识别试卷,并减少出错的可官旨,极大地提高阅卷流程的工作效率。 2,3智能决策支持系统(Intelligent DecisionSupport System) 智能决策支持系统是人工智能的重要应用之一,是人工智能和决策支持系统相结合,应用专家系统,使决策支持系统能够更充分地应用人类的知识,如关于决策问题的描述性知识,决策过程中的过程性知识,求解问题的推理性知识,通过逻辑推理来帮助解决复杂的决策问题。智能决策支持系统主要由数据库、模型库、方法库、人机接口以及智能部件组成。目前,智能决策支持系统已经成为了决策支持系统的主要发展方向,在网络教育领域的应用方面显示出了极强的发展潜力和美好的前景。 2,4智能仿真教学系统(Intelligent Simulation7echnology) 在远程教育教学中,实验教学是一个不可缺少的教学环节,但目前以教学教务管理为主的网络教学平台很少涉及实验教学内容。智能仿真技术是人工智能与仿真技术的高度集成,它力求克服以往传统仿真的模型及建模方法的局限性,以及建模艰巨、界面单调和结果费解等方面的问题。智能仿真系统在某种程度上可替代仿真专家完成建模、设计实验、理解及评价仿真结果的步骤,并具有一定的学习能力,运用智能仿真系统来开发实验教学课件可以大大节省人力物力,降低开发成本,加快开发速度,缩短开发周期,

人工智能教育的目的范文第2篇

[关键词]大数据;教育管理;智能化;机遇与挑战

随着中国的高等教育正式进入普及化阶段,大众的关注点由注重教育规模的扩大化转向注重教育质量的高精尖。教育事关民族未来,为了能够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取得优势,明确当下乃至未来的教育发展趋势至关重要。智能化时代的到来,智能技术的研发及应用成为引发国家之间新一轮角逐的着力点。新技术的出现及逐步成熟能够为高校教学管理提供有力支持,智能教学管理将成为未来教学管理新常态。

一、智能技术应用与高校教学管理的契机

智能化技术的发展能够通过个人信息数据的收集,制定个性化管理方案,满足高校学生的个性化管理,促使其实现个性化发展。

(一)政策导向

自1956年达特茅斯会议召开以来,智能化时代初露端倪,智能化的发展在曲折中前进。2012年,各个国家纷纷出台人工智能发展战略,推动人工智能在多个领域的应用,中国也紧紧把握时代机遇,制定人工智能发展政策。2017年7月,国务院印发了《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指出要构建人工智能五大保障措施,分别是加强组织实施、加大支持力度、鼓励创新创业、加快人才培养、优化发展环境。各大重点高校纷纷成立“人工智能学院”,开始为社会培养、输送该领域的紧缺人才[1]。最近教育部又了《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计划行动》,对人工智能的创新发展做出顶层规划和部署,推动人工智能与其他领域的深度结合。教育作为社会发展的助推器,“人工智能+教育”成为当前各界关注的重点推进领域。

(二)现实因素

从“互联网+”到“AI+”,人工智能正在逐渐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在科技快速发展的现在,我们每个人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着数据的交流与传递[2]。新形势下的国际竞争是围绕核心技术与创新型人才开展的竞争。为了维系传统大国地位,各个国家纷纷制定新一代信息化战略,以期在当前的国际竞争中继续取得领先地位。中国当前取得的成就远超预期,这一态势鼓舞了教育界人士,开始探索“人工智能”与“教育”的多领域结合。除此之外,2019年末随着疫情的爆发,“停课不停学”的要求使在线教育成为教学领域的新图景。高校教学大数据监测显示,疫情期间全国高校在线课堂出勤率达到91%,教师在线教学认可度达到80%,学生在线教学满意率高达85%。线上课程的大规模实施及其良好成效,为未来高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新思路,同样传统的高校教育管理方式已经不适应于在线教学这种灵活多变的模式,因此,教育管理新“样态”的出现推动着教育管理方式的创新发展。

(三)技术支撑

随着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成为当今教育评价中的重要指标,单一的教学管理模式已经不适应灵活多变的教学对象和教学要求,传统的教学管理方式模式单一刻板,难以实现学生个性化发展。智能技术的发展为教育领域创新发展提供了新契机。以泛在化、精准化、个性化、协同化、自动化为典型特征的智能教育迎合了当前的教育导向[3]。目前应用于人工智能教育的关键技术包括:知识表示方法、机器学习与深度学习技术、自然语言处理、智能和情感计算等[4]。“人工智能+教育”能够通过搜集、整理、分析教育数据,辅助教师对学生的个性化指导。从知识层面看,“人工智能+教育”能够促进知识生成、更新、传播、管理,解决知识陈腐老旧的问题;从学习者层面看,“人工智能+教育”能够自动感知学生的学习情况,采取适当方式引导学生集中注意力学习,使得学习者从被动学习转变为自发学习;从教育者层面看,它促进教师重新思考教育者的角色,从教书匠向教练员角色转变[5]。智能化的学习进度分析相较于传统步调统一的教学模式更具有灵活性,数据的挖掘技术、智慧学习还能够提供多层次的教学内容,迎合不同对象的发展需求;通过感知学生的学习状态、学习习惯、兴趣爱好能够分析并提供多种教学策略和学习策略,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实现。

二、智能化时代高校教学管理面临的问题

智能辅助教学应用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就目前来说,我国的人工智能与教学的融合仍然是低水平的。当前我国人工智能与教学活动的结合不足主要表现在:教育起点定位模糊、人工智能的教学应用集中开发以及技术不成熟且人工智能技术落地缓慢。

(一)智能教学管理定位模糊

教育与技术的结合过程中普遍共识是首先应当重视教育的起点和价值,其次强调技术性。当前,在人工智能与教育结合的过程中出现了过于强调技术研发及应用,忽视了教育承载的社会共同价值和文化创新发展功能,教学过程中缺乏实践反思的现象。技术人员缺乏教育教学知识,教学人员难以理解相关的智能技术工作原理,导致技术与教育并未叠加出理想的成效。当前教育界对于人工智能技术强烈追捧,夸大人工智能的教育教学成效,高校通过引入新型教学设备、采用智能教学技术,传授教育教学内容,对传统教学模式进行了全方位、多角度的改革。一方面这样大规模教学模式改革有助于改革面积的迅速铺开,加速智能教学改革进度,扩大智能教学普及面。另一方面,当前智能技术中的情感计算和言语处理并未发展到足以替代传统教学模式的地步,不加批判的盲目引入智能教学手段、忽视人的情感发展需求和人的价值,反而会起到负面效果。

(二)智能教学管理指向不明

高校教学管理涵盖教学计划制定、教学资源管理、学生学籍管理等诸多内容,涉及数据量巨大,且数据呈动态变化,因此,对教学管理工作的准确性、实时性及严谨性提出更高要求[6]。当前人工智能应用在教育教学领域的过程中主要关注点聚焦于教学过程管理,对于智能技术应用于教学过程中所产生的教学质量及其教学评价研究较少。一方面,在教学过程中,智能教学的开发及应用主要集中于在现有的教学科目上进行教学方法的更新换代,人工智能教育本身作为一个新兴事物还有待于研究及开发。另一方面,人工智能作为一个新兴事物,人们热衷于在多个教学领域进行尝试。但是在实践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产生重复建设和过度建设倾向。例如当今个性化发展的提法,致使人工智能在教学应用中过于强调其个性的一面,忽视其共性的养成。过于强调学习的个性化、碎片化、轻量化,对于学习时的纪律约束和行为习惯的养成重视程度不足。归根结底是人工智能与教育的结合发展处于初级阶段,应用指向不明确,应用标准不规范。再就学生个人信息的收集过程来讲也容易出现重复操作的倾向。信息数据跨介质互联困难,导致教育数据的冗杂、学生的负担加重、学校统计及收集也较为困难。

(三)智能教育技术落地迟缓

从早期的计算机辅助教学开始,我们就积极将信息技术产品引入课堂,首先引进的是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系统,包括电脑、投影仪、大屏幕等。由于这些设备的引入,能够方便地将音频、视频、文本、动画等媒体集合在一起,给教师的教学提供了极大的方便[7]。多媒体技术的出现给当今教师教学、学生学习都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但我们不能忽视当前教学过程中师生运用智能技术挖掘学习资源的能力不足且新兴的智能技术应用不足。教师授课过程中仍然依赖单一的多媒体技术,对于学生个人学情关注较少,单一的教学方式和信息体量庞大的教学资源使学生对于教学内容丧失兴趣。学生在课后搜集相关的学习资源又不得其法,易产生学习倦怠心理。教育对象数量的增长及相应产生的数据给数据收集和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高校中虽然依托信息化系统实现了教学管理工作的数据化管理,但是管理流程及模式仍处于低水平阶段,面对时下日益繁多的科研信息、学生信息、教学信息等传统的信息处理技术严重滞后,影响了高校教学教务工作的高效实施。当前应各方要求,高校教学管理应当做到严谨、准确、及时、简明,数据收集、处理、分析技术应当迎来发展新局面,但大数据在其他领域中的推进已经取得初步成效,而高校的教学管理工作中仍然处于低层次的应用,并未能够有效地辅助高校教学教务工作的展开。

三、智能化时代高校教学管理的新常态

随着计算机、大数据、区块链的发展,教育生态的智能化成为一大亮点。高校要制定相应的发展战略,将智能技术运用在高校教育教学管理过程,提高管理水平[8]。智能化下的高校教学管理通过数据收集及管理、在实践中反复演习制定规范的智能教学运行标准、面向多种主体进行教学信息的搜集有助于做出科学的教学管理决策。

(一)智能教务系统辅助教学管理

智能化时代的高校教学管理中应注重“一个中心,三大主体”。即以人才培养为核心,人才培养过程包括知情意行四大环节,任何环节都缺一不可。三大主体是指教学管理之过程中涉及的三大群体,即学生、教师、管理人员。智能化时代的教学管理应当以智能化技术为支撑、以人才培养本身为主导,防止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将知识传授作为教学工作的根本评价指标,忽视教育对象人性的培养。各主体应当将自己的角色定位与国家政策整体导向以及先进的技术相结合,更好的完善自己。学生应当主动寻进步,通过学习数据挖掘等智能技术,拓宽自己获取知识的来源;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应当遵循以人为本的教学原则,避免盲目依赖智能化技术,通过学习及应用人工智能技术使其更好地辅助教学活动开展;教学管理人员应当不断完善教学信息管理平台,做好关于教学意见的搜集及问题及时处理,做好教学辅助工作。

(二)数据治理辅助处理冗杂数据

教育大数据,是指整个教育活动过程中所产生的以及根据教育需要采集到的,一切用于教育发展并可创造巨大潜在价值的数据集合[9]。随着教育教学过程的演进,教育过程会不断产生大量的数据,如何能够有效挖掘以及对于数据进行可视化表征是当前教育数据处理中的一大难题。由于教学过程中产生的教育数据是非线性的,因此智能教育管理系统中的模型应当具有复杂问题分析能力,当前高等教育中之所以存在大量的冗杂数据是因为教育数据搜集标准制定不明确、收集到大量的无效数据。因此当前高校教学管理中应当将更多的利益相关者以直接或者间接的方式对于高等教育数据管理工作提出建议,完善数据收集理论,改进教育数据收集和管理的机制,尽可能避免数据的冗杂和烦琐。以清晰、直观的数据表征方式对高校教学过程中的相关数据进行展示。对相关以提升教育教学管理成效为目的的教育数据进行伴随式收集、集成化管理以及实现数据资源的开放共享,避免相关数据的重复录入,形成教师、学生、教务管理人员之间的信息流通网络,为高校及时、准确地开展教学工作提供妥帖的技术支持。

(三)深化技术应用推进教学变革

构建基于数据挖掘技术、学习状态及情感感知技术、计算机智能技术、机器学习等技术的教学管理平台取代传统低效的教学管理平台。具有复杂适应能力的教学管理平台能够通过分析学习者学习内容和学习者个人学情,描绘个体学习图谱,使教学内容和教学计划能够根据学生的学情自适应调整。学生的学习进度和学情能够及时准确地反馈给教师和教务管理人员。教师可以根据其他方面的因素对学生的学习进度及内容做出部分调整,避免教学进度差距过于悬殊。智能教学平台能够借助自适应、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实现家长、学生、教师的全面连接[10]。未来智能教育平台将通过数据的搜集、整理、归纳、分析以及算法和算力支持为学生的学习、教师的教学、教务人员的管理工作等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随着智能化时代的到来,传统的教学管理方式已经出现较多的局限性。为使高校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进一步提升,智能技术与教育的融合势在必行。移动智能设备与大数据结合下的教学管理系统能够实现高校教学工作的便捷化、及时化、准确化,为高校教师和学生提供更加优化、更加精准的服务。

参考文献:

[1]唐怀坤.国内外人工智能的主要政策导向和发展动态[J].中国无线电,2018(5):45-46.

[2]罗维,周辉.大数据时代背景下我国人工智能前景研究[J].中国科技信息,2019(12):113-114.

[3]梁迎丽,刘陈.人工智能教育应用的现状分析、典型特征与发展趋势[J].中国电化教育,2018(3):24-30.

[4]闫志明,唐夏夏,秦旋,等.教育人工智能(EAI)的内涵、关键技术与应用趋势———美国《为人工智能的未来做好准备》和《国家人工智能研发战略规划》报告解析[J].远程教育杂志,2017,35(1):26-35.

[5]吴永和,刘博文,马晓玲.构筑“人工智能+教育”的生态系统[J].远程教育杂志,2017,35(5):27-39.

[6]王晓玲,刘嘉滨.高等教学管理中智能化管理技术应用[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4,(2):247-249,278.

[7]王竹立,李小玉,林津.智能手机与“互联网+”课堂———信息技术与教学整合的新思维、新路径[J].远程教育杂志,2015,33(4):14-21.

[8]项丹.云计算与大数据时代下的高校教育教学管理信息化策略[J].中国成人教育,2017(6):40-43.

[9]杨现民,唐斯斯,李冀红.发展教育大数据:内涵、价值和挑战[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6(1):50-61.

人工智能教育的目的范文第3篇

关键词:德育教育 智育教育 共同推进

一、当代中学生德育教育与智育教育融合问题的背景

我国人口众多,各地区经济发展状况不尽相同,而素质教育的推进离不开经济基础的保驾护航。虽然,国家积极推进九年义务教育,并且在部分城镇地区试点推行高中免费教育,但是,每年仍然有大量学生辍学,这与经济发展状况存在很大联系,但也发人深省。素质教育如何改善提高才能增强其对民众的感召力,学校和教育工作者应该如何改善教育教学工作,才能够让社会正确认识教育的重要性。

总结当前中学阶段教育工作,我们看到总体状况是良好的,越来越多学生拥有受教育的机会,并在该阶段树立了正确价值观念,为后期接受高等教育奠定了基础。但是,关于学生德育教育缺乏,或是重分数轻素质等问题的探讨也折射出中学教育工作的不足。因此,只有德育教育与素质教育双管齐下,才能够为国家培养高素质的人才。

二、当代中学生德育教育与智育教育的问题探讨

通过实践分析,我们发现,当前的中学生德育教育工作与智育教育工作还有很多不足,存在很多问题,要不断进行改善和提高。

1.教育工作中重智育轻德育,教育内容脱离目标要求。

当前,中学生阶段学习课程内容众多,升学考试的压力依然存在,学校作为学习知识的摇篮,理应关注学生的智育教育工作,帮助学生掌握学习的技巧和方法。然而,虽然我国不断推进素质教育的进程,原有应试教育的影响依然存在。学校虽然是传递知识的地方,但更重要的目标是为社会培养有用人才。有用人才不仅是指具备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具有良好的德行操守。学校教育内容应该是立足于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人才,对学生终生成长有益的。教育工作中对德育教育重视不够,教育内容的丰富性缺乏。

2.教育工作中德育教育与智育教育方式方法缺乏多样性,改革创新精神缺乏。

教育工作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的特点,学生情况不尽相同,教学工作因材施教、因人施教要求高,手段的多样化必不可少。然而,当前中学生德育教育工作还是以思想教育课程为主,以书本理论知识和案例引导学生,德育教育实践性活动十分缺乏。

此外,德育教育与智育教育的融合性工作缺乏科学合理的方式方法,学生在校期间以书本知识为重,德育课程和智育课程是混合统一的,而德育教育本身教学难度大,教育工作上的不清晰使得教师教学工作难度大,有的德育教学内容无法通过语言准确传达出来,并让学生领会。教育方式多样性突破难度大,改革创新道路还十分漫长。

3.德育教育与智育教育考核机制缺乏,成果考核难度大。

在目前的中学生教学成果考核体系中,主要以定期或是不定期的考试进行,以学生考试成绩作为在校学习成效的唯一考核方法。这种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较好地提现智育教学的成果,但同样存在着很多问题。以考试成绩为标杆,使得德育教育成果无法很好体现出来,考核缺乏科学性和严谨性。德育教学有一个过程,在与智育教学融合的过程中,德育教学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甚至是终身的,本身考核难度大。因此,寻求科学合理的考评机制是十分必要的。

三、中学生德育教学与智育教学工作的改善提高

1. 加大德育教育重视程度,德育教育与智育教育双管齐下。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认识到教育工作无小事。未来,教育工作中要加大对德育教学工作的关注力度,在引导学生学习书本知识的基础上,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融入社会上影响力大、对学生德育教育具有模范示范作用的案例,让学生自由发表看法,从而树立良好的行为品德。此外,学校在教学课程上,要适当调整原有内容,开展有关德育教育的课程,给学生更多学习的机会。德育教育与智育教育工作双管齐下,在学习知识的基础上,对自身操守行为进行修正。

2. 增强教学工作的多样性,充分利用现代化技术手段。

首先,增强教学工作的多样性,在教学方式上要改善提高。为了更好实现德育教学目标,学校要适当增加社会实践课程。例如通过组织学生聆听当地道德模范讲座,组织学生到周边社区、养老院开展帮扶活动,通过实践感染学生,让他们正确认识自我,认识要做一个品德端正的当代中学生的重要性。

其次,在教学手段的多样性上,学校应该积极运用现代科技手段,通过多媒体等教学工具,录制视频课或是播放视频录像,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领悟人生的真谛。例如,在课堂上播放相关电视、新闻节目,如感动中国等,让学生身临其境,接收道德的感召。

此外,通过学生家长与学校的双结合,在关注学生学业成绩的同时,注重学生的身心健康,对学生行为进行引导,鼓励他们积极向上,学习文化知识,对不好的行为要用巧妙的方式进行引导,多与学生沟通交流。

3. 完善德育教育与智育教育考评机制,考核内容更加多样化、合理化。

针对考评机制不健全的问题,学校应该努力进行改善。在以分数成绩考核为主的机制下,辅之以多样化的方式,通过学生日常行为表现考评、道德学习课程感悟考核等多角度对学生学习成效进行考核,改变过去单一的模式。

其次,要更好做好德育教育与智育教育的融合工作,就应该完善考评体系的设置,不单以知识考核为主要内容,还要对学生的社会实践表现状况进行考核。

此外,考评体系的内容不仅要以学生为主,还应该与教师教学工作相联系,对教师的教育成果、学生理解能力培养、学生个人感受等进行考核,帮助教师提高业务水平,帮助学生认识到德育教育与智育教育同等重要。

4. 加强中学教师队伍建设,优化教学环境。

教师队伍建设一直以来都是教学工作的重点,但是因地区差异问题,贫困地区中学生的德育、智育工作一直十分落后,即使是在条件好的城镇地区,教师素养也继续提高。作为人类灵魂建设者,教师队伍要进行道德责任感培训工作,首先从教育者出发,以身作则,树立模范示范作用,学生才能更加注重自身行为,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同时,学校要通过多种形式的培训活动,以老带新,通过教学能手、高水平教师的培训、教师间交流,提高自身教学水平,才能更好实现德育、智育教学的融合工作。广大教师工作者只有从自己出发,脚踏实地,将教学工作做细,关注学生成长,德育教育与智育教育成果才能保障。

参考文献:

[1] 谢祥清、杨曼英.素质教育教程[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2] 常天义、郑崇辉.高等学校素质教育与第二课堂[M].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2010

人工智能教育的目的范文第4篇

在我国,政府明确提出美育是学校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的有两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新中国成立到19 56年。这一时期所召开的有关会议,所颁发的有关文件等,都是提对学生“实施智育、德育、体育、美育全面 发展的教育”。第二个时期是1986年至今。其中的第一个主要标志是1986年国务院制定的《七五计划》中明确 规定各级各类学校都要“贯彻德育、智育、体育、 美育全面发展的方针”, 第二个主要标志是1993年制定的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和1994年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对美育所做的专门论述。但直到现在,在教育 方针的表述中,都一直没有包含“美”或“美育”一词。不过,应当看到,今天的教育方针的表述与1957年毛 泽东同志发表的《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中对我国教育方针所作的第一次权威表述是有很 大不同的。这里我们不妨对比一下,当年的表述是“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 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而1995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中的表述是“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 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很明显,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得到发展,与培养德 、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人才,二者仅从字义上讲就不一样:“德育、智育、体育”是就学校全面发展教育 的有机组成部分而言的,这里没有提美育,也就意味着美育不是学校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它所造成的严重后 果,这之后的教育实践已经给了我们答案。而“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中的“德、智、体”这是就个体 素质结构而言的,而不是就教育的组成部分或教育途径和内容而言的,因此这样的提法本身应该说丝毫也没有 排斥美育,也就是说,教育方针中没有“美”字并不意味着学校教育中就不存在或不提倡美育了。具体讲,美 育同德育、智育、体育甚至劳动教育一样,同样承担着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人才的任务,并在培养全 面发展型人才这方面能够发挥重要的作用,更何况“德、智、体等”中的“等”字还把个体的审美素质包含在 内。这也就是为什么现在教育方针的表述中虽然并没有“美”字,但无论是中央领导的有关讲话还是政府制定 的教育法规和文件大都包含了美育的内容,美育在这几年依然受到一定重视的原因。从这个意义上讲,我认为 ,只要我们能对教育方针的理解是科学的、正确的和全面的,教育方针中加没加上“美”字对美育来说并不是 决定性的。当然,如果能加上去,那么美育就会更加名正言顺、一目了然,能避免许多误解,这对学校美育事 业的发展必然会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

在我国教育方针表述中的“德、智、体”与“德育、智育、体育”是两组不同的概念,二者并不等同。建 国初期的有关规定到同志对教育方针的界定,在语言表述上并不严谨,犯了偷换概念的毛病,把属于学 校全面发展教育有机组成部分的德育、智育、体育等同于了个体身心发展素质的德、智、体。这一问题,在19 86年重新确立美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以后,应该说已经得到了解决。近十多年来,无论是中央领导同志的有 关讲话,还是政府制定的有关法律文件,都是从培养个体素质的角度提“德智体全面发展”或“德智体等方面 全面发展”或“德智体等诸方面全面发展”,而再没有出现过“培养德育、智育、体育全面发展的人才”之类 的表述。(当然,提“德智体全面发展”一时不用“等”,一时又用“等”,一时又用“等诸方面”,也表明 在这一问题上认识不一致,表述不规范。重视美育的人用“等”,不重视美育的人不用“等”,谈美育时用“ 等”,不谈美育时不用“等”,“等”字几乎就成了美的代名词。)

现在教育方针关于“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表述是与《宪法》关于教育的规定 一致的,《宪法》的规定是“国家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这也进一步 证明教育方针中的“德、智、体”是“品德、智力、体质”意义上的“德、智、体”,而不是“德育、智育、 体育”的简称。那么,究竟可不可以把教育方针中所表述的“德、智、体”理解为是“德育、智育、体育”呢 ?应该说不可以。下面将要谈到这个问题。

二、关于学校实施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全面发展的教育与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型人 才,以及与学校开设的各学科课程三者之间的关系问题

1.学校实施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全面发展的教育与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型人才的关系。上面已经谈 到,二者是属于两个不同的范畴,不可等同。除此之外,二者又有密切的联系。一方面,它们之间是手段与目 标的关系,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是教育的最终目标,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对受教育者实施德育 、德育、体育、美育全面发展的教育,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型人才的手段和途径 ,而且这种教育必须是整体的和全方位的,即只实施德育、智育、体育、美育中的任何一个方面,或两个方面 ,甚至三个方面,都不可能真正培养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另一方面,也应看到,德育、智育、体育、 美育四方面教育与德、智、体、美四方面素质之间并不是绝对的一一对应的关系,而是相对对应的关系,这也 就是我们不能把教育方针中的德、智、体、美理解为是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的简称的根本原因之一,即我 们不能理解为德育只培养德的素质,智育只培养智的素质,而美育只培养美的素质。而应该这样去理解,德育 主要是培养德的素质,但同时也兼顾培养着智、体、美等素质,依此类推,美育,不仅主要培养美的素质,它 还兼顾培养着德、智、体这三方面的素质(在这方面学者们已有诸多论证)。这样的话,就算教育方针中没有 “美”字,就算人们不怎么关注美的素质,美育也有其存在的价值。依照这一理解,我们就应该强调一点:培 养学生美的素质也并不是美育独自负责的事情,德育、智育、体育同样应该承担一部分责任。这一点,往往被 我们忽视了,却又恰恰本应由我们美育工作者自己大胆地提出来的。

2.德育、智育、体育、美育与学校各学科课程之间的关系。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的实施涉及到包括

教 学工作在内的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与各个环节,但是它们最主要、最有效的实施途径还是教学,而课程是学校 教学工作的出发点,是教学活动的依托,因此,也是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在教学方面的主要媒介和具体实 施。可见,课程设置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的任务,德、智、体、美诸育则是课程设置的 主要依据。具体说,为了实施德育,学校教育设置了德育方面的课程,如思想品德课;为了实施美育,便设置 了音乐、美术等艺术课程,因此,各学科课程与德、智、体、美诸育是具有一定的对应关系的。但这种对应关 系同样不是绝对的,因为,所有课程都承担着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的任务,如属于美育课程的音乐与美术 等艺术课,不仅承担着美育的任务,也同样力所能及地肩负着德育、智育、体育方面的一些任务,这也是我们 经常强调的,同样的道理,除艺术课程之外的学校其他课程也应该力所能及地承担部分美育的任务,对于这一 点,恐怕不仅是其他课程想都没想过,而且美育工作者自己也很少想到过。这就是美育在学校教育中的一种不 平等地位,正是这种不平等地位的存在,才导致了人们把美育等同于了艺术教育,甚至等同于了艺术教育中的 音乐、美术课程,也才导致人们片面地认为艺术课程不仅是为美育服务的,理所应当也是为其他几育服务的, 而反过来艺术课程之外的其他各科课程则堂而皇之是无须为美育服务的,如此,美育的唯一所属就是音乐和美 术课了,这便是目前美育的最大悲哀所在。美育在学校教育中地位窘迫,美育工作者自身要承担部分责任,以 往我们强调美育和艺术教育对其他几育的奉献太多而索取太少,以至于美育和艺术教育主体地位容易丧失,容 易被人瞧不起。

弄清楚了上述两种关系,理解学校所设课程与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型人才的关系就简单了,二者同样也 是手段与目标的关系,所有不同课程的设置都是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型人才。音乐 、美术等艺术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美的素质,同时兼顾培养德、智、体的素质,而其他非艺术课程主要培养德、 智、体的素质,但也应兼顾培养美的素质。即只有各门课程既分工又协作,课程设置的目标——培养全面发展 型人才才能实现。

综上所述:其一,美育是学校全面发展教育中与其他方面教育平等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它对培养学 生德、智、体、美等各方面素质均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二,培养学生美的素质的任务虽然主要依靠的是美育 ,但美育不应也不可能负担起全部的责任,德育、智育、体育等同样必须担负起一定的责任,同理,培养学生 美的素质的任务不仅仅是包括音乐、美术课程在内的艺术教育的责任,同样也是学校所有其他课程的责任;其 三,美育不仅仅体现在教学工作之中,学校教育的各个环节和各个方面都应承担起美育的任务。总之,我们要 树立的这种美育观是一种大的美育观或较为宽泛的美育观,美育工作者更要树立这种美育观,其他的所有教育 工作者更要树立这种美育观,因为只有这样,美育才有可能真正被人们重视。

三、关于美育的界定与具体实施问题

1.关于美育的界定问题

界定美育首先要综合各方面的意见,吸取各方面的精华,给美育做一个相对科学和完善的界定。其次还要 敢于跳出美育的自我圈子,站在全面发展教育的高度来审视美育。对此,界定美育的性质,既要突出美育的特 殊性,又要考虑教育的普遍性;界定美育的任务和目的,既要突出培养学生审美素质,又要关注培养学生的整 体素质;界定美育的内容与途径,既要强调艺术教育,又要重视其他方面的教育,既要突出教学工作,又要关 照学校的其他方面工作,总之,我们给美育所做的界定,应该在强调美育自身特点、确保美育主体地位不动摇 的前提下,要特别明确地给人们传达一个这样的信息,即美育是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各个学科共 同的事情,美育对学生各方面素质的提高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2.关于美育的具体实施问题

第一,依靠艺术教育主渠道,确保艺术教育的美育属性。

虽然艺术教育不是美育的全部,但艺术教育始终是美育的主要内容和途径,美育的成败很大程度上维系于 艺术教育。

说艺术教育不是美育的全部,主要原因还是上面我们所强调的美育涉及到学校教育的方方面面,是学校教 育齐抓共管的事情。而在许多人看来,美育不等同于艺术教育的主要理由是美不仅有艺术美,还有现实美、科 学美等,因而从内容上讲,艺术教育没有包揽美的全部内容。不能说这种观点完全没有道理,但至少可以说其 理由缺乏说服力。因为一方面,就美的内容而言,艺术美除了艺术形式本身的美之外,艺术内容之美实际上就 是现实美的高度提炼和集中,因而不能说通过艺术教育,学生领略不到现实美,恰恰相反,人们尤其是学生对 现实美的领略往往大多是通过欣赏艺术来实现的。另一方面,持这种观点的人所关注的是美,而不是美育,较 少考虑学校教育的特殊性和局限性。学生欣赏现实美、科学美较多地还是在校园里、课堂上、书本中,对于学 生来说,除了通过艺术教育欣赏到现实美、科学美之外,还可通过其他学科乃至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来欣赏现 实美和科学美。

不过,这些方方面面也是有主次之分的,对于美育来说,艺术教育是专职,其他方面是兼职。如果美育专 职者艺术教育自己都搞不好,那么在美育还并不太受重视的今天,把美育的希望寄托在美育的兼职者身上是不 现实的。因此可以说,艺术教育的成败直接关系到美育的成败,艺术教育搞不好,美育必然不会有成效。这就 要求艺术教育一定要安心自己的本职工作,首先完成好美育交给它的任务。如果艺术教育只顾帮其他方面(如 德育、智育)的忙而忘了自己的本职工作,那么,艺术教育就不再姓“美”,不再是美育了,美育也就徒有虚 名。因此,搞好美育的关键问题是确保艺术教育的美育属性。

第二,建立完整而开放的学校美育体系

要根据学校美育工作的总体目标,遵循青少年学生审美心理发展规律和教育与社会发展的要求,科学地整 体规划各教育阶段美育的基本任务、具体内容、实施途径和方法。

要根据学校美育工作的特点,建立美育工作管理体制,把美育贯穿在学校教育的全过程,落实在教学、管 理、后勤服务等各个环节上,与学生的学习、生活紧密结合,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都主动承担起美育的任务, 自觉地把美育渗透到各自的工作中,发挥各自的审美育人作用。包括按照不同学科的特点,促进各类学科课程 同美育的有机结合;充分发挥共青团、少先队、学生会组织的作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净化校园文化环境, 大力开展学生喜闻乐见、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活动,创建健康高雅的校园文化氛围。

美育工作是一项社会性的系统工程。学校美育、家庭美育、社会美育要紧密配合,形成合力,学校美育要 保持开放的心态,主动与家庭、社会合作,动员、组织、协调社会各方面力量支持维护学校美育工作及其成果 。

人工智能教育的目的范文第5篇

1.前苏联教育模式的移植

我国现行的教育模式,基本上采用前苏联的教育模式,教学法也是采用前苏联教育家的教学方法,象乌苏斯基、苏霍姆林斯基、巴班斯基、凯洛夫等人。特别是凯洛夫的教学五大环节(诱导学习动机、感知和理解新教材、巩固知识、运用知识、检查)和“三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和以教师为中心)至今仍还是我国教学的重要手段。

2.中国封建思想中的“学而优则仕”的影响

中国千年来的传统观念,就是要学好“文化课”才有“好出路”。在刚结束恢复高考相当一段时间里,有“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说法。虽说我们的祖先强调“中庸”之道,但我们并没有做好,中国人做事喜欢一阵风,期间只强调学工、学农、学军,后就全面转向只学“数理化”等文化课,其它“琴棋书画”都是“不正之道”,在学校里被称为“副科”。都只想着整天埋头学习“数理化”就行了,什么素质教育、体育艺术类课程,能不上就不上,学校也常常将其课时用于上“文化课”,好象学生成天在教室里学习,学生的智力水平和能力才能提高。

3.“传统智力理论”的“支撑”

“传统智力理论”是以语言表达能力和数理逻辑能力为核心的,它的能力强与弱主要是以考试的方式来检测,因而,在传统的教学中,表现为解答问题、寻求问题特定的答案来评价有效地学习的能力。在这种“传统智力”观的影响下,半个多世纪以来,学校教育活动只重视语言智力和数理逻辑智力的培养,忽视了学生在运动、音乐自我认知等其它方面智力的培养,阻碍了儿童获得成功的通道。“传统智力理论”将智能局限在课业学习的范畴,其评价标准也只局限于对学生学业成绩的考核方面,这样,不但对学生的全面发展造成了不利影响,而且从理论上“支撑”了现行学校教育体系的形成——以片面追求学业成绩为目的的教育体系。

二、重新认识艺术教育的作用

我们知道,1957年,前苏联发射了人类第一颗人造卫星,苏联卫星的上天,让美国人大吃一惊,因为美国人比苏联晚了3个月。于是,美国人开始检讨教育的问题。结果发现,美国的科学教育很先进,但是,艺术教育却比较落后。为此美国展开了“零点项目的研究”,“零”代表美国对艺术教育的认识是一个空白,从零开始,一定能够战胜苏联。

1967年,在哈佛大学教育研究生院成立了“零点项目”研究组,加德纳教授是“零点项目”的灵魂人物,期间,加德纳教授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多元智能理论的提出,与“零点项目”的关系十分密切。由此展开了美国和前苏联的科技、军事的竞争。

1979年,受荷兰海牙伯纳德·凡·李尔基金会的委托,哈佛大学教育研究生院的一个研究小组承担了一项重大课题——研究人类潜能的本质及其开发。作为发展心理学的研究人员,加德纳接受了一个富有挑战性的任务:写一部专著,在人文科学领域中建立人类认知本质的理论。这一研究工作的成果就是1983年出版的专著《智能的结构》。在该书中,加德纳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加德纳认为人类至少存在七种以上的智能,即:语言、逻辑—数理、音乐、运动、视觉—空间、人际、自我认识等智能。在1999年,加德纳又提出了自然观察智能和存在智能。在加德纳看来,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智能组合。这些“智能”在人类认知世界及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具体巨大作用。传统的智力测验和学校教育过分强调语言智能和数理逻辑智能,削弱甚至否定了其他智能的作用,使青少年儿童身上的许多潜能得不到确认和开发。

三、“多元智力理论”给我们的启示

“多元智能理论”自上世纪下半叶起,在美国教育改革的理论和实践两方面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直接导致了现行美国的教育形式,由此,加德纳被誉为“美国教育改革的首席科学家”。在我国致力推进教育改革的今天,“多元智能理论”对我们的课程改革具有借鉴和启示意义。“多元智能理论”不仅诠释了什么样的教育才是素质教育,也同时为我们的教育改革提供了新的理论支撑点。从“多元智能理论”的思想出发,让我们对于如何开发人的潜能和智慧品质有了更深层次思考。教育是“育人”,并非“制器”,按照加德纳的教育理论及思想观点来看,教育只要得法,每个少年儿童的“智能”都能够达到相当高的水平。所以,“多元智能”的教育理念是面对全体学生的、“关爱生命”的教育理念。“尊重生命”是教育的基础,在此基础之上教育就是为了提高人的“生命质量”和实现人的“生命价值”而进行的活动。

1.艺术教育有助于学生大脑智力开发

从美苏两国教育对比反省中,让我们认识到体艺类课程的开设对人的大脑发育和智力水平的提升是有很大帮助的。我国前教育部副部长韦钰2009年在昆山教育高端论坛上也曾说过“教育是艺术更是科学。”所以,我们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对:“育人”的工作,首先要以科学的态度和方法来对待教育,因为培养人不是生产“产品”,他是不可能反复加工的,一旦时间差过了,坏习惯养成了,思维形成定势了,一切教育工作都白费了,而且会“害一批人”。我们教师千万不能以自己自认为“对”的方法和做法去做工作。由于体艺类教育在对学生大脑开发方面好象表面上看不出来,所以我们就否认它的作用,学校也就减少甚至“砍掉”体艺类课程的课时,这都是对体艺类学科认识不到位,自以为是的结果。

2.艺术教育可以丰富学生的文化生活

人在学习过程中,要想效率高、效果好,就应该注意劳逸结合。会学习的人,是一个会合理安排时间的人,在学习过程中大脑如果长期处理紧张状态,或长时间专注同一个问题,其效率自然会下降,当自己发现效率低下时,如果安排合适的艺术活动,既可以放松大脑的紧张状况又可以调节心情,并可以更好的丰富自己的文化生活。

3.艺术教育提高学生的个性修养

笔者在学校管理中提出对“五育”排序的一个理念,就是:体育是基础(一切活动先有身体),德育是根本(德是立人之本),劳动是需要(人的生存需要),智育是技能(工作所需技艺),艺术是修养(审美礼仪气质)。一个有文化的人,应该是一个有气质修养的人,它有两个途径去实现,一是大量而广泛的阅读;二就是加强艺术类课程的学习。

4.艺术教育为人生提供更广阔的精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