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初中历史新课程理念

初中历史新课程理念

初中历史新课程理念

初中历史新课程理念范文第1篇

关键词:新课程;初中历史;教学新理念

新课标的引入对传统的教学理念带来了较大的冲击,长期的应试教学将历史课堂变得呆板枯燥,教学质量不断下降,学生的学习兴趣低下。新课程教学理念尊重学生主体地位为基础,在创新型教学课堂中以培养学生的创新型思想和能力为目标,用全新的教学手段转变学生的学习观念,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教学课堂的高效开展。在课改的过程中,教师应首先转变自己的教学观念,不能单纯地以分数为教学目标,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为教学活动带来生机。本文主要就新课程下初中历史教学活动的创新进行探究,为学生的身心发展和提升教学效率奠定基础

一、传统初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资源的不充分使用历史教学拥有着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然而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有些教师并不能做到全面的了解教学资源,比如在运用一些相关的辅助教学设备中,过分依赖设备而忽视了对于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多媒体教学虽然丰富了教学课堂,但是有些教师过分依赖PPT教学,教学文案上只是简单的文字和图片的堆砌,教师也只是一味地采用满堂灌的教学手法向学生传授,对于文字内容或者图片的历史并没有做到充分理解,从而也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学习历史。

(二)教学观念落后,目标不清晰,有的教师在制定教学方案的时候,没有将如何提升学生某方面的能力相结合。当前,一些教学活动并没有清晰的意识,对教学目标掌握不准确,教学大纲模糊。甚至有些课堂的教学内容比较单一肤浅,或者教学内容过于难以理解。这两者都促使学生对于所学历史的掌握不够深厚。从客观层面而讲,其严重影响历史的教学效果。

二、新课程下初中历史教学新理念探析

(一)创新课堂活动,提升学生的参与度创新性的教学手段能够丰富教学课堂,使学生积极参与其中。因此,教师应该不断摸索更新颖、更吸引人的教学手段,提升学生的参与度,让更多的学生爱上历史课。教师可以利用信息化技术改变教学方式。“微课“翻转课堂是一种以信息化技术为手段的教学模式,微课的出现打破了传统初中历史教学的局限性。该模式主要利用“微课”简短、可重复的特性,帮助学生在原有的认知水平上,来完善和构建学生的知识体系。教师在进行微课制作的过程中,要有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以视频、教案、课件、练习、学习任务为主线,在实际的教学中为学生标明前进的方向。另外,在制作微课过程中,教师要注重根据学生实际的认知水平和理解能力去制作,避免不切实际、教案漫无边际,让学生爱上学习。例如,在学习《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一文中,教师可以用PPT+视频的形式,在教学中间穿插一些重要的历史影像,并在《义勇军进行曲》的环绕下,让学生深受感染和熏陶,感受到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满腔爱国热血。[1]

初中历史新课程理念范文第2篇

(青海省互助县沙塘川镇中心学校 青海 互助 810500)

摘要:历史教师如何在课改的大背景下,顺应形势,让历史课堂更加充满活力,让历史课真正地发挥着自己的育人功能呢?本文作者提出以教师的敬业乐业精神为前提,以树立正确的学生观为目的,以多样化的课堂教学模式为载体,在良好的教学氛围中顺应目前课改的形势等观点。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如何激活;历史课堂

中图分类号:G623.41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5-0205-01

随着新课程的实施,历史课堂教学也在悄然变化,充满活力的教学思路、教学形式越来越赢得学生的欢迎,作为一名历史教师如何在课改的大背景下,顺应形势,让历史课堂更加充满活力,让历史课真正地发挥着自己的育人功能呢?通过几年的实践,有以下体会:

1.教师必须有敬业乐业精神

“敬业”,按照朱熹先生的解释是“主一无适便是敬”。用现在的话说,凡做一件事便忠于一件事,将全副精力集中上头,一点儿不旁骛,便是敬。教师这一职业不同于其他的行业,特别是直接效益、短期效益、经济效益不太明显。如果没有高尚的师德,远大的追求,持久的毅力,就难以形成敬业、乐业的精神。之所以敬业和乐业显得特别的重要,是因为只有敬业和乐业,才能产生驱动力,责任心、事业心,工作才会更主动、更富于创造性,体现在课堂教学上,只有创造性的教学,才有创造性的学习,才能实现新课程的宗旨。

2.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学生是课堂中心,营造宽松、民主、自由、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调动学生主动学习、自主探究、合作共进的积极性,已经成为我们历史教师的共识。不少的先行者经过不断的探索,摸索了一系列的经验,给我们提供了不少的借鉴。如孙君老师执教的《思想的活跃与百家争鸣》,他打破常规,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主旨,真正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只是扮演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帮助者和欣赏者。整个教学过程无不体现着以学生的发展为主线的教学理念。还有广东深圳中学的老师,以“历史课要贴近生活,关注现实”的新课程理念为指导,开展了“以中国古代的和平思考,谈解决民族和地区冲突的方式方法”的开放性教学活动,体现了新课程“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层次的目标的统一,逐步培养学生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富于情感、善于分析并积极投身社会生活的学习方式和学习气氛……还有很多的教师在历史教学过程中不断钻研,不断的尝试,在促进学生发展的同时,历史学科的生命力也不断通过特定的教学活动焕发出来,使一直摇摆不定、停滞不前的历史教学改革找到了“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

3.注重历史课堂教学形式的多样性

历史教学中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观念,反映于教育教学的实践之中,其表现形式也是多种多样,但就其历史课堂教学来说,历史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和教材的特点,选取不同的教学模式,常用的有以下四种模式:

3.1 讲解接受模式。这种模式是历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经常采用的模式。其主要流程是:预习讨论--导入新课--讲授新知识--重点总结--练习反馈。这种模式是传统的模式,但它有自身的优点,即学生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大量的历史新知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特别是对那些理论性较强,学生自学较为困难的内容效果尤为明显,但这种模式也有不足,如果把握不好,就会陷入教师讲的过多,过死,学生被动而学,强行灌入的圈子,限制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应辅之于自学、讨论相结合。

3.2 自学讨论模式。这种模式不仅仅限于课堂内的历史教学,也可作为作业安排在课外。其主要流程是:明确学习目标--学生阅读思考--师生提问讨论,解决问题--重点检测反馈--教师总结。它的优点是: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突出了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教师充当了课堂学习的指导者、顾问的教色。这种方法适合难度较小,通过学生的努力可以达到的历史内容,采用这种模式教学,教师最好在学生学习的早期教给学生的自学方法。这种模式的不足在于:如果组织不力,就会流于形式,达不到启发学生思维发展的目的,收不到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3.3 情感、体验教学模式。这种模式是指通过教师巧妙合理地设计历史情景,把学生转换成那个时代的人,让学生带着情感展开想象、自主学习、主动探究、体验和感悟那久已尘封的历史,从而感受学习的快乐,培养探究精神,并激发生命的活力,追求人间真善美。在情感体验教学模式方面的探索很多,如:《从情景交融到历史思维》;《我和邓世昌的对话》;《走进盛唐时代----唐都长安一日游》--在这种模式中,学生经过体验和自身的感悟和探究,就能在情境中体会历史内容,获得历史知识,并从历史中领悟真实深刻的历史,用心去追求人间的真善美。

3.4 问题研究模式。其主要流程是:由教师或学生提出带有学习价值的、可研究的问题--教师引导学生提出解决问题的假设--教师向学生提出获取材料的途径,学生搜索、整理相关资料--学生运用相关资料和理论论证说明--师生讨论总结和反思探索、论证的经验和教训。在问题研究中,教师要善于针对本地区学生的实际情况选题,一般选择学生较为关心且饶有兴趣的问题,启发学生多角度地思考、分析、解决问题。学生在研究中掌握历史知识,历史思维能力、历史问题探究能力也得到了相应的培养。但这种模式也有弊端,它受时间、精力、条件的限制,有可能表面上搞的轰轰烈烈,却难以达到实际效果,失去原有的生命力。

4.营造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

初中历史新课程理念范文第3篇

(一)教学设计不是写教案

有些教师认为,教学设计就是写教案,最多也就是在教案的基础上把一些地方写得详细些,把内容弄得精彩些。其实不然:教学设计不仅是写教案,而是以一定的教学思想、教学观念、教学理论为指导,以分析教学需求为基础,以确立解决教学问题的步骤为目的,对教学的系统规划及其教学方法的设计。初中历史教学设计,就是要在教学之前做出如何最有效地向学生传播基础知识、培养基本能力、学会学习方法、养成良好情感态度价值观,并从一节课中有所收获的整体设计。特别是在当前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学设计更显出了其特点,更多地体现新的教育教学理念,促使教师去理性地思考教学,在教学认知能力上有所提高。教学设计功能与传统教案有所不同:它不仅仅只是上课的依据,更重要的是说清楚为什么要这么设计,教学设计是整个教学过程的起始阶段,对教学过程起着宏观调控的作用。

(二)教学设计不能单枪匹马

教学设计不能单枪匹马。在设计《美国内战》时,从设计的建构、资料的查找、重难点的确定、教法的突破、新课的导入、目标的达成、课件的制作等,都经过数次反反复复的集体讨论、修改。例如,难点的突破:南北双方的矛盾(即战争爆发的原因),最初的设计就是按部就班,先讲领土的扩张,再讲南北矛盾,结果学生不易理解;后经过大家攻关,打破了传统的按照教材知识点的先后顺序讲解,而是先抛出两种经济制度,引出矛盾,再通过了解美国领土扩张加剧了矛盾,从而引出焦点问题。这样重新组合了教材内容,由浅入深,层层深入分析原因,学生很自然地了解了原因,突破了难点。由此可以看到,教师仅依靠个人孤军奋战、单枪匹马、冥思苦想,显然不可取,有时甚至会出现谬误。集体备课有利于发挥集体的智慧,各位教师合作探究,形成研讨氛围,发挥“集团效应”的作用,能弥补个人在备课过程中的不足,取长补短,提高教学的整体水平。而且在集体备课中,教师之间相互合作,从集体中获取知识,汲取力量,倡导“以生为本”“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大家可以畅所欲言,既彼此交流了情感,又能引发参与者的智慧,从而提高教育教学效果。

(三)以学生为主体,不拘泥于教学设计

叶澜教授认为,评价一堂课好不好,其实是不可能有一个统一的标准的。因为评价标准可以随学校、教师、学生、学科、教材等情况的不同而不同。叶澜教授提倡一堂好课应该努力做到“五实”:扎实、充实、丰实、平实和真实。要做到这“五实”,最基本的条件就是要以学生为本。

为什么有时教师设计极佳的课上下来效果却不怎么理想?其实原因就是忽略了最重要的对象――学生。教育所面对的是思维活跃、充满好奇、充满求知欲却又还是些不谙世事的孩子,在课堂中会出现很多出乎意料的情况。因此,面对不同地方、不同班级的孩子,教师在实施教学设计的过程中也要有所不同;面对不同个性的学生,教学时也应有所调整和变化,要以学生为重,体现学生为主体;在遇到没有设计到的课堂问题时要平心静气、稳定情绪、妥当处理。总之,教学过程中不能拘泥于教学设计,被教学设计束缚了手脚,一切应以学生为重,以教促学,应学生动而动、应情境变而变,对课堂教学各种变化进行综合把握,及时做出正确的判断,采取有效的措施。

(四)好的教学设计要走进学生的心灵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我坚信常常以教育的巨大的不幸和失败而告终的学校内许许多多的冲突,其根源都在于教师不善于与学生交往。”卡尔森也说过:“课堂教学中的问题不仅仅是教师行为,而是师生之间的相互建构。”新课改也强调:““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营造宽松 、和谐、民主、活跃的课堂氛围。”好的教学设计,还要在课堂上实施好。

要上好一节课,就要善于与学生交往,要走进学生的心灵。教师要会“审时度势”,“察言观色”。课堂上应及时注意学生的表情,从而判断出学生对自己的课是否满意,历史课(较枯燥)学生最容易出现厌倦、烦燥情绪,教师还一味地讲下去,那么师生关系就会紧张。所以,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反应,及时设计自己的方法、语言或提问方式等,从而达到师生和谐。教师要特别关注那些沉默寡言、不爱表达、甚至内向怪癖的学生,对他们要多鼓励、多给予参与的机会,慢慢调动他们的情感,从而让每位学生都积极参与,形成全体同学共同参与的课堂。还应注重那些对历史有“天资”的学生,他们因特别喜欢历史而有趣味地学习历史,他们思维开阔、知识丰富,教师应适当增加教学难度,培养他们积极思维、大胆创新、不断探索的精神。张民生认为:课堂教学设计中必须兼顾有差异的学生,使不同层次学生都有所得。一堂好课,不是为一个人,也不是为几个人,而是为全班所有学生上的,要使全班学生都有收获。

初中历史新课程理念范文第4篇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 教学模式 自主学习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新的教育思想、教学理念不断涌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己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识。作为一名历史教师,也深切地感到过去单靠教师满堂灌,搞填鸭式教学已经不能适应现在教学的需要,学生成长的需要了。那么,怎么办?我曾经尝试过在教学中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但在实践中笔者发现虽然它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但是却不能改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传统位置,不能充分培养学生在探索中发现知识,从而理解知识的能力。充其量它也只能算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手段,而不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模式。

知识构建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在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即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教学模式的改变为学生知识的建构服务,因而随着学习方式的改变,教学模式也亟需改变。

所谓教学模式就是在一定教学理论或教学思想指导下,通过教学实践抽象概括而形成的教学活动相对稳定的基本结构或范型。它既不同于纯粹的教学理论,也不同于具体的教学方法,从本质上看,它是实施教学的一种教学策略,一种方法论体系。

一、旧的历史课堂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学习模式的变化

新课程改革之前,历史课堂教学模式基本上是以满堂灌或者填鸭式为主,每一堂课,教师作为独角戏的主角,承担着教育教学的双重任务,而学生作为独角戏的观众与听众,被动地接受知识,这种教学模式的长期贯彻,只能是这样一种结果:学生产生对教师的一种依赖,没有了教师的督促与鼓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难以为继,那么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程度也不容乐观。这种静态、保守的历史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中心,以历史知识的讲解和知识点的学习为主要内容,采用陈述式、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培养出的学生根本不能适应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和变革的需要。可以说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已经难以适应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学生学习模式的变化。历史教师的教学观绝不能停留在任何一种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应勇于探索、敢于创新、敢于突破。

二、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课堂教学模式改变的必要性

初中教育是九年义务教育的重要阶段,下关系到“普六”成果的巩固提高,上关系到高中教育教学的持续均衡发展。从普遍意义看,初中教育教学水平的高低,质量的好坏,影响着国民素质的优劣,甚至影响着民族复兴大业。因而,加强初中阶段的教育教学,全面提高初中阶段教育教学质量,不失为做大做强基础教育工作的重要举措。2001年春夏之交,《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出台,《纲要》有一个重要的变化就是,整体设置九年义务教育阶段课程,要求教育工作者和教师以新的课程理念引领“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教学。

我们每位教师乃至所有的教育工作者都知道教师要有先进的教育观,教师要有正确的人才观,教师要有现代的课程观,教师要有民主的教学观……如此等等。问题是,我们能不能在具体的教育过程中、在具体的教学行为方面自觉地呈现这些观念。教师是先进课程理念的第一实践者,在教育实践中能改变教育教学的面貌,决定教育的成败。但观念不能灌输,而要靠教师在学习中领会,靠在实践中感悟,靠在经验中提升,靠在教学中扬弃。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如何实现从以往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促进者;如何把新的课程观、质量观、人才观、评价观贯彻到实际教学中去,转化为我们的现实行为。这决非易事。其原因主要有:一是传统的师承式教育观念在头脑中根深蒂固;二是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行为缺乏反思;三是不少教师乃至学校管理者,教育管理者急功近利,心性浮躁;四是对有能力敢于冲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施教者,缺少一种精神的支持;五是转变观念不仅仅是某一个教师、某一所学校的事情,而是涉及到我们整个教育体制,全体教育工作者的大问题,这种思想上深刻的洗礼,非一朝一夕之举。

三、新课程理念下教学模式改变的若干意见

1. 教学模式的改变要立足学生学习的需要。

历史学科历来不被学生重视,这有社会的原因、学校的原因、也有学科自身的原因,作为历史学科的教师,就要立足于本职,在教学改革上下功夫,分析原因、找出对策,根据学生的生理和心理成长需要来改革教法。

2. 教学模式的改变要着眼于学生的能力培养。

现代教育强调对学生的各方面的能力的培养,对教学模式的改良也要以是否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为评价标准。历史学科过去一贯重视对文科学生的能力培养,而对理科学生的教学仅停留在知识传授上,所以更要重视对全体学生的能力的培养,尤其是自主学习的能力,这是他们上大学的必要准备。

3. 师生互动,合作探究。

现在课程改革中增加了研究性学习,自主型教学模式可以算是研究性学习的模式在历史课堂上的应用。通过师生互动共同来完成教材内容的学习,学生的学习活动对教师是一个促进,促使教师更深入地挖掘教材,更广泛地涉猎知识,而教师的点滴言行也是学生学习活动的榜样,学生一般都喜欢学识渊博,平易近人的教师。教师在学习活动中要扮演教育者、组织者、参与者、听众、评价者等多重角色,这对教师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四、正确的学生教学反馈

测验教学目标是否达成的主体是学生。因此作为教育者在测验自己的教学结果时需精心设计教学评价。如何正确的反馈教学成果,摒弃传统的背、默已让教育者思索不已。根据新课标的“发展性评价”。作我认为科学的课堂教学过程应注重教学反馈的及时性与多样性。

心理学家实验表明,及时反馈及勤于反馈与教学效果极为相关 ,反馈间隔越短,反馈次数越多,学生的成绩提高越快。从反馈的途径看,应采用灵活多样的手段,如提问、观察课堂反应、当堂测试等等。为了加强反馈信息的广度和深度,教师既要着眼于“评教”,又要着眼于“评学”,即对教学双方的情况进行全面的信息反馈。

初中历史新课程理念范文第5篇

一、教师自身素质的展示

历史教师的素质有:(1)扎实的基本功;(2)宽阔的历史视野;(3)丰富的历史知识。作为一名历史教师,要不断充实自身的历史专业知识,提高教学技能。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得体的语言、丰富的情感流露、教学图片的设计等来展示自身的素质,以达到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效率。

1.教学中自然的情感流露

历史课的内容丰富多彩,历史事件有血有肉,如果仍旧使用老的教学方法――照本宣科,一只粉笔一本书,念完了事,很难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各种情感的流露。当然,课堂上教师的语调、节奏、表情都应随教材内容的变化而变化。

在教学《郑和下西洋和戚继光抗倭》一节的结尾部分,我提议:我们可以从郑和、戚继光的身上学到什么?(小组讨论,归纳,发言,然后评出三个较好的小组答案,由组长把答案抄在黑板上,让同学们分享。)然后,我声情并茂地说:我们应该学习他们的什么“心?”――爱国心!学习他们的什么“情?”――爱国情!学习他们的什么“行动?”――爱国行动!这样一呼一应,加之我激情高亢的语调,仿佛把学生带到了郑和的航船上,和探索者一起在“西洋”上航行,共享“东南亚和非洲国家独特风土民情”的喜悦,这样学生的全部感情和思维就完全集中于教师教学之中了。

2.教学图片的精心设计

初中学生的逻辑思维和理解能力是有限的,有时具体的形象比生动的语言更能帮助他们的理解和记忆。因此在课堂上恰如其分地运用和设计有关图片、图表等,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功效。

我讲俾斯麦发动的三次对外战争时,就利用电脑绘制了一张类似红十字会标志的示意图,讲解时,边介绍内容边指示,图表一步一步地展现在学生眼前,学生在新奇之中不仅掌握了历史的基本知识,还通过这一直观教学,使教学内容趣味横生,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了教学效果。

3.借助网络,再现历史

如教学《新中国的成立》时,课前准备了:

(1)七届二中全会、国旗、国徽、国歌、人民英雄纪念碑等的相关资料。借助网络,把资料归类保存在博客里。

(2)自制聊天场景。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义勇军进行曲。

②《歌唱祖国》。

再如欣赏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把《清明上河图》投影出来,比看课文的图片效果要好得多。

得体的语言,恰如其分的感情抒发,辅之以形象的自制图片和多媒体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强烈的求知欲望,从而提高教育教学效果。

二、教学方式的新颖创设

在教学中,讲述式、谈话式、启发式、提问式等各种传统教学方式,在教师的主导下,学生也能主动自主地发展。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新颖的教学方式被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取得了可喜的效果。

1.活动体验式

例如,在讲《佛教的产生》时,由县城凤山顶的寺庙导入。在介绍佛教出现的背景、教义、影响后,设计活动:佛教教人向善,请举出俗语成语证明――(1)放下屠刀,立地成佛;(2)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教学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方法亦然。)

2.情景交融式

在中国历史上有许多重大的历史事件,讲这一类内容时,我打破了以前的常规思路。例如教学《百家争鸣》,由成语接龙导入,用分组讨论归纳各家学派的观点,接着进行历史体验:请用百家争鸣时期某一家学派的观点,就现实生活中随地大小便这一令人头疼的问题,谈谈你的看法。小组讨论、发言,并引导学生归纳。儒家:“不要在这里拉了,怎么还在这里拉呢?”道家:“拉吧,这里的环境污染了,我住山上。”法家:“此地禁止乱拉大小便,违者罚款!”我的喜怒之情溢于言表,语言抑扬顿挫,真可谓声情并茂,真正做到了以史育人、以情感人。

3.自主探究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