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初中历史教学重难点

初中历史教学重难点

初中历史教学重难点

初中历史教学重难点范文第1篇

【关键词】初中历史 历史学习 存在困难 解决策略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7.071

初中阶段学生要学习的一个新学科就是历史。结合实际的教学经验,笔者认为历史是一门学生十分喜爱的学科,很多学生对历史事件十分感兴趣,对历史教材上的图片也很感兴趣,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喜爱,无疑对教师的教学产生了很大的促进作用。然而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也不难发现,虽然历史是一门学生较为喜欢的学科,但是学生在学习历史学科的过程中,依然会存在各种各样的困难,影响了学生有效进行历史知识点的学习质量。

一、初中学生在历史学习中存在的困难分析

历史虽然是一门学生十分喜欢的学科,但是很多学生在历史学习的过程中也会产生疑惑,从而给学生的学习造成了困难。在实际的教学中本人发现,目前初中学生在历史学习过程中存在的困难是多种多样的,本人就学生在历史学习中存在的较为突出的几点困难进行分析。

(一)在历史事件的时间记忆方面存在困难

就目前初中学生在历史学习中存在的困难来讲,存在的一个较为突出的困难就是学生对历史事件时间的掌握程度不够。翻开初中历史教材,我们会发现有很多以文字形式或者数字形式表示的时间,学生在记忆单个时间点的时候不会感觉到困难,但是随着学生学习的时间点的不断增加,需要学生掌握的时间点也越来越多,学生就会出现混淆的情况。同时,由于时间点的掌握对历史学科的学习十分重要,学生在时间点学习过程中存在困难,自然也就会影响学生对历史学科学习的有效性。

(二)在灵活应用知识点方面存在困难

传统教学中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往往鼓励学生对历史知识点进行死记硬背,认为只要学生能够清楚的记忆知识点,就能够取得优异的成绩。新时期历史学科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求学生能够有效的掌握历史知识点,而且要求学生能够对知识点进行灵活应用,这样学生才能更好地掌握知识点,同时也才能更好地应对现代考试。而目前初中学生在历史学习中存在的困难之一,就是难以对知识点进行灵活应用,这无疑给学生学习历史学科带来了较大的困难。

(三)容易遗忘

遗忘是一种正常现象。但是学生在进行知识点学习的过程中,如果不能采取有效方法使学习的知识点得以强化,进行有效记忆,那么,势必会对学生学习历史学科产生不良影响。而目前初中学生在历史学科学习过程中存在的困难之一,就是在掌握历史知识点的过程中往往出现遗忘的现象。知识点繁多且较为零碎,是历史学科的特点之一。而学生在历史学科学习的过程中如果对知识点进行死记硬背,那么,知识点在学生的脑海中自然难以留下深刻的印象。目前初中学生在历史学科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遗忘现象,应该引起教师的高度重视。

(四)在建立历史知识体系方面存在困难

知识体系化是一种重要的学习理念。学生将学习的知识点体系化,不仅对学生更加清晰的掌握知识线条有很大帮助,而且对学生更加有效的应用知识点也有很大帮助。历史学科虽然知识点较为繁多且零碎,但是也是一门知识线条、框架十分清晰的学科,因此,在新时期的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将知识体系化。而就目前初中学生在建立知识体系过程中的实际情况来看,学生在建立知识体系方面存在困难。一方面,有些学生不知道该如何建立知识体系框架;另一方面,有些学生即使了解如何建立知识体系框架,但在建立的过程中也是困难重重。针对目前初中学生在建立知识体系框架过程中存在的困难,要求教师对学生进行有效引导。

二、解决初中学生历史学习过程中存在困难的有效措施

根据上文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目前对初中学生在历史学习的过程中,还存在各种各样的困难。为了更好的帮助学生进行历史学科学习,教师要对学生在历史学习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引起重视,并采取有效措施帮助学生克服历史学科学习中存在的困难。针对上文中分析的目前初中学生在历史学科学习过程中存在的困难,本人提出如下几种帮助学生走出困境的策略:

(一)引导学生掌握有效的历史时间记忆方法

历史时间的学习既是学生历史学科学习的重点,同时也是难点。为了帮助学生克服历史时间学习过程中存在的困难,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掌握一些有效的学习方法与技巧。在实际的教学中,为了引导学生有效进行历史时间点的学习,本人要求学生列出历史事件发生表,将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时间清晰的罗列出来,更好的帮助学生记忆,避免出现混淆的现象。当然,由于学生在时间点记忆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遗忘的现象,需要教师鼓励学生对历史时间进行反复的记忆,并能够经常复习,强化记忆。

(二)培B学生灵活应用历史知识点的能力

针对目前初中学生在灵活应用历史知识点方面存在困难的情况,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就重点培养学生灵活应用知识点的能力。本人在实际的教学中为了有效培养学生灵活应用知识点的能力,在对学生进行知识点讲解的过程中,就结合相关的应用题目,一边使学生掌握知识点本身的含义,一边使学生明白知识点是如何应用的,进而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就提高了学生对知识点的实际应用能力。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还要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思考对提升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也有很大帮助。

(三)将知识点的学习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之上

针对目前初中学生在历史学科学习的过程中经常出现遗忘现象的情况,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将知识点的学习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之上。只有学生理解了历史事件的含义,才能强化记忆。当然,学生也可以采用一些较为巧妙的记忆方法加深对知识点的印象。

初中历史教学重难点范文第2篇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育教学;高效课堂;问题;方法

众所周知,目前,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成为了中学历史老师共同关注的一个热点话题。本研究通过对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概念、特征和重要性的详细阐述,同时根据教学实践分析了现阶段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重点探讨了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有效教学行为的对策,希望通过全新的历史教学模式,为教师和学生更好地学习历史提供借鉴。作为一名初中历史教育工作者,我们要提高认识,发挥优势,积极构建高效历史教学课堂。

一、正确认识当前优质课堂所存在的问题

不容否认,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初中阶段历史学科教育教学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初中阶段历史学科教学效果不容乐观。基于此,作为当下初中历史教育工作者我们要正确认识当前教育所存在的问题。比如:初中历史教学目标不清晰。历史教师在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往往忽略了对教学目标的深入落实,绝大多数历史教师在备课中通常设立不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目标,使得其在历史课堂上的教学行为达不到教学目标的要求和标准,且很难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学目标不清晰使得历史教师在课堂上缺乏对学生进行史学方法运用方面的引导,忽视了历史思考、反省能力的训练,使得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仅局限于对历史事件的认知和识记,忽略了对学生自身价值观、情感和态度的培养与体验。因此,历史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综合考虑教学内容、学生的学习认知能力和课程标准等因素,再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初中历史教材编制不合理。由于我国现阶段的初中历史教材多为集中统一印制,使得教材作者在编制教材的过程中往往带有一些个人的主观色彩,加上每位教材作者的历史体系各有不同,使得教材编制的思路混乱,学生接触到的历史知识较为局限,接受的历史观点较片面,忽略了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对历史知识的接受能力。在编制过程中,历史教材的时效性和客观性很难达到统一,学生不能很好地抓住教材的难点和要点,使得学生学习到的历史知识缺乏体系感,多为零散状态,这不利于学生历史学习效率和学习能力的提升。缺乏创新、灵活的教学方法。现阶段绝大多数的初中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经常出现单一、贫乏的说教模式进行历史课程的讲授,这种传统、单一、死板的教学方法,使得学生在历史的听讲过程中往往容易犯困,学习历史知识的兴趣很难得到提高。这与课程改革重视学生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和自主学习的目标相悖。这种以听教为主的教学方式使得学生很少有机会对历史事件进行深入的分析,尤其缺少与老师的课堂沟通交流,使得历史课堂的学习氛围死气沉沉,极易使学生产生听课的疲惫感等。此外,学生在历史考试的复习过程中,往往只注重对历史事件的死记硬背,缺乏对历史事件的分析评价能力,不利于学生长远的发展。

二、合理引入故事,激发学生学习情感

就我国现阶段的学校历史课程设置而言,初中阶段与高中阶段均开设有历史课程,初中阶段历史课程的学习,并没有很高的要求。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初中历史学习应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以普及历史常识为主,引领学生掌握基本的、重要的历史知识和技能,逐步形成正确的历史意识,为学生进一步学习与发展打下基础。由此,也就决定了初中历史课程在教学过程当中应突出其故事性与趣味性原则。寓教于乐,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创设具体的历史情境,增加历史学习的故事性与趣味性,有效提高学生历史学习兴趣。伴随现代教学设备在教学活动中的应用,为初中历史老师实现课堂教学的故事性与趣味性提供了可能。在教学中,教师可根据课程内容搜集并利用多媒体网络教学资源,抓住学生初中阶段学生好奇心理,运用图片、音乐、视频等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去开展教学。比如,在导入新课可创设一定的故事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在学习关于现代史部分中人们衣、食、住、行、用等方面的变化课程时,在教学方法的采用上,可以在课前让大家搜集一些家里保留的各个不同时段的材料在课堂之上展示,让学生参与其中,身临其境,寓教于乐,在阅读中感受到学习的快乐。

三、把握课堂

学生学习的每一个环节都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掌握有效的历史学习方法与技巧的过程中,应该从多个环节着手,本人在实际的教学中发现,学生能否做好课堂笔记,也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历史学习。虽然初中阶段历史教材上的每一个知识点都有重要意义,但是从事件的重要程度、考试的要求及学生掌握事件的难度等多个方面来考虑,依然需要学生对不同的知识点采用不同的记忆,其中做好课堂笔记就为学生区分知识点的难易程度、重要程度等做好了准备。同时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做好笔记,也为学生课后有效进行知识点的复习奠定了基础。有些学生在课堂上没有对做笔记引起重视,教师在进行知识点讲解的过程中,学生机械的听教师讲解知识点,并没有及时有效的做笔记,一节课下来学生的历史教材没有任何标注,结果学生在课余时间复习知识点的过程中就变得毫无方向,自然影响了学生学习的有效性。鉴于做好历史课堂笔记的重要性,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鼓励学生做笔记,必要时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提醒学生做笔记。

初中历史教学重难点范文第3篇

关键词: 初中历史教学 史料运用 策略研究

在当前的初中历史教学中,由于课时和篇幅的限制,学生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不能广泛地认识给定的历史现象或历史背景。所以,史料对于学生学习历史、认识历史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初中历史教师在引出历史现象与历史问题时,只有善于有效运用史料,才能最大限度地增强学习效果。

一、运用史料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重要性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目前,初中历史课堂上的最大问题就是兴趣问题,学生学得没有兴趣,教师在激发学生兴趣方面显得力不从心。其实,历史的有趣之处在于其真实性,而不是干枯的理论和苍白的说教,历史是有生命的、生动的,这就需要教师从史料中去发现、去探究。通过阅读分析史料,学生能够真实地感受到历史的脉搏,体悟到生活的历史,在无形中提高学习历史的兴趣。

2.增强历史知识真实感。历史知识的一个重要特质是其研究对象早已消失,也不可能再现,所以难以被直接观察,这时更加需要过去遗留下来的史料。可以说,史料在教学中的运用价值,就在于为已消失的历史事实提供例证,传输历史事件的真实感,促进学生进入历史,感觉当时的历史环境,触摸历史的脉搏,有助于学生真实地融入历史,从而真正理解书本中的历史知识。

3.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让学生直接阅读史料,接触各种历史文献,介绍各种说法、解释和观点以供选择,可以使学生对历史进行直接的探究。学生们通过分析各种史料,思考这些史料是什么人、什么时间、为什么和怎样做出的,从中反映出作者有什么样的观点和背景,等等,在探究的过程中会加深对历史知识的认识和理解。

二、初中历史教学有效运用史料的策略

1.根据教学内容选择运用史料。由于课本篇幅等原因,初中历史教材重点和难点内容并不是都有史料及思考题的,但是教材中有些重点内容只有历史结论而没有说明的过程,学生难以理解,所以需要史实说明,做到论从史出。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充分估计到应补充史实的内容,并精心搜集补充史料充实教材。在实际教学中选取的重要史料,不管是教材已有的还是补充自课外的,都要指导学生“细嚼慢咽”,逐句过关。对一些冷僻的读音、字义,难懂的典故等细节,教师要讲解到位,彰显历史的魅力。同时,对史料的理解和把握,要通过让学生解答有梯度的问题的形式来培养。教师应精心设计具有层次性、启发性、规律性的问题,激发学生阅读史料的兴趣。同时,有部分历史知识仅靠教师讲述学生很难有直观、全面的认识,这时教师就应该及时地补充史料。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为教学提供了便利,如在学习秦始皇兵马俑、敦煌壁画、战争场面、人物形象等知识时,通过多媒体将这些内容再现于大屏幕上,一下子便可拉近古今的距离。

2.通过史料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在历史教材中,史料带有思考题的多在课后习题部分。对于这些史料,因为基本上都是围绕教材的重点、难点内容选取的,具有情境性、典型性、深刻性和启示性。在教学中要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在读懂读通的基础上分析史料,最大限度地从史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结合内容回答思考题,充分发挥史料应有的作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像《鸦片战争》思考题,那时鸦片输入给中国造成哪些危害?我们结合课文的史料可以设计这样几个小问题:鸦片本身有什么特点?吸食后对人体有何危害?大量鸦片输入后对国家造成哪些危害?通过层层深入、细细引导,学生迎刃而解:损害身心健康、吏治败坏、军队战斗力下降、白银大量外流、造成政府统治危机。这样的回答便和下面涉及林则徐主张禁烟、道光皇帝下令禁烟的课程有机联系起来,能充分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

三、初中历史教学运用史料应注意的问题

1.选择的史料要真实。历史不能虚构,真实是历史学的生命。面对史料时,除了要判定真伪外,更牵涉到如何获得有效信息,以及有效信息如何诠释的问题。教师选择史料时一定要真实,在指导学生搜集史料时要教会学生鉴定真伪,使用史料时要尝试提出有意义的问题,提升学生主动思考的意识和能力。

2.谨慎地选择史料。在具体的历史教学过程中,面对大量的史料,教师应该注意合理取舍,围绕教材的重点、难点、内容和课程标准的要求,选用那些最具情境性、典型性、深刻性和启发性的材料作为问题素材,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历史思维能力培养和主动创新实践能力的训练。

3.有针对性地运用史料。教学中,要依据初中学生的现有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选择难易适中、通俗易懂的史料。运用史料时不要牵强附会,只有那些比较重大并且和教材内容存在有机联系的问题或事件,才可以在教学中进行适当的联系。因此,在运用史料时应顺势而为,不可刻意用之。

总之,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认识到史料的重要性,通过课堂实践,形成一套比较完善的史料教学方案,不断在实际中加以运用完善,必将使初中历史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尚东宁,龚宁东.历史教学中史料的运用与分析[J].宁夏教育,2003,(12).

初中历史教学重难点范文第4篇

【关键词】新课改;初中历史;教学效率

一、提高初中历史教学效率的必要性

自2001年国家启动新课程改革以来,初中历史教学也兴起了一股改革热潮,相关理论、教材如雨后春笋般纷纷出现,初中历史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形式也发生了巨大变化。新课改本意在于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以及知识运用能力的人性化培养,然而一些初中历史教师却出现了认识上的偏差,一味追求教学的外在形式,却忽视了对影响教学成败最为根本的因素,即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许多学生纷纷反映初中历史课堂难以学到有用知识,学习效率低下。初中历史教学效率低下带来的直接影响是学生课堂收获的有限,初中生必须投入更多的课下精力学习历史知识,这无疑增添了初中生本的学习压力,不仅违背了新课改的初衷,更与素质教育的潮流相悖。

正是由于初中历史教学的问题以及素质教育的要求,使我们必须对初中历史教学加以全面深入研究,以切实可行措施提高初中历史教学效率,使初中生在享受历史教学的同时收获更多知识。

二、新课改背景下如何提高初中历史教学效率

(一)教师的科学化、精细化、艺术化课前教学设计

以往教师课前备课,更多的是从自身教学主体出发,进行知识准备,重难点分析。然而教学不仅是知识的传输,更是对学生进行的精神滋养,因此科学化的课前备课,要更加科学化、精细化和艺术化。具体来讲,科学化的课前设计首先应突出鲜明的课堂主题,例如专题化学习、历史人物评说、通史学习等等;其次教学设计不应仅仅站在教师的角度,还应充分考虑到学生,改变传统课堂枯燥的灌输模式,增加学生间知识交流讨论环节,师生间交流互动环节,避免课堂的枯燥化;最后初中历史老师在进行教学设计的制定应考虑学生的合理化诉求和建议。

例如在讲解宋元社会风俗内容时,组织学生以清明上河图为课堂背景,进行历史场景再现,既增强了课堂的趣味性,又让学生对历史有了直观性把握。再比如讲解新航路开辟时,老师教学设计首先让学生观看新航路开辟的影片,之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新航路开辟的积极和消极影响进行讨论后在全班汇报,整个过程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二)教师指导下学生进行良好的课前准备

初中历课堂教学时间非常有限,这种情况下教师的讲解不可能面面俱到,因此高效的历史课堂教学要求初中历史老师必须准确把握教学重点。以往初中历史老师把握教学重点往往是根据教学经验以及参考书籍所给出的教学重点,却并没有考虑自己学生的诉求, 学生由于缺乏有效的课前准备,上课时间只是跟着老师的思路在走,难以发现自己的困惑。因此高效的初中历史教学离不开学生充足的课前准备,唯有学生在课前准备中掌握必要的知识储备,课堂上才能有与老师互动的可能,才能提出自己的问题,发现自己掌握的不足,这也正是初中历史老师课堂教学的重点。

但初中生由于经验的缺乏以及课下时间的有限,因此初中历史老师必须对学生的课下准备给予必要指导。具体来讲,首先,老师应为学生精选适合的课前预习材料。预习材料不应仅仅局限于教科书,更应有老师优选的辅助材料,老师对辅助材料选择必须贴合教学内容,贴合学生知识背景和接受能力。其次,初中历史老师可以针对教学重点对学生的课前准备提出思考问题,让学生课下先对重点进行思考,学生有了自己的思考过程,课堂才能发现自己理解的局限,知识领会才会更加深刻,而不是一味地被动接受。

(三)把课堂还给学生及历史教学材料地合理整合与运用

师生间在课堂上的良性互动是教师掌握学生学习动态,学生理解老师讲解的关键,很大程度上决定教学成败。高效的初中历史教学应改变传统课堂老师单向度传授的模式,把课堂还给学生,以丰富多彩且贴合教学的形式增加学生间的交流讨论以及师生间的知识互动。

其次,新课改背景下,历史学习的素材是非常丰富的,在教科书之外,还有配套的辅助教材,更有课外的史料事实,实物图像资料……因此新课改背景下初中历史教师应注意对丰富的历史教学素材的合理整合运用,例如教学过程中借助历史地图册等辅助读物综合解读知识背景,培养学生历史学习能力;课外筛选高质量的史实史料,利用优秀纪录片,例如《大国崛起》、《复兴之路》等以及中外历史经典原著读物开拓学生历史视野。

(四)课后任务应更注重体验学习

初中历史教学效率的提高离不开学生课下的良好巩固。但传统上,初中历史老师大都通过布置书面作业来让学生巩固知识,不仅内容枯燥而且效果并不明显。科学研究发现,体验式学习是高效的学习方式。在信息高度丰富的当今社会,学生历史知识的来源更加丰富,例如某校即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不仅内容丰富多彩、形式新颖,能够吸引学生兴趣,更是对课堂知识的有效补充。因此学生课后的知识巩固应更加注重课堂难以实现的体验学习。另外在知识和信息快速更新的当今社会,作为基础教育重要环节的初中历史教学,应注重对学生历史思维以及历史学习方法地培养,例如学生运用多种史观的能力,这样才能从长远上提高历史教学效率。

三、结论

新课改背景下,初中历史老师必须与时俱进,转变教学思想,提高辨识能力,深化对初中历史教学目的的认识,注重对学生历史素质的综合培养;在教学方法上,从课前设计、课堂教学、课下指导等教学环节全面入手,采取更加合理、民主、高效的人性化教学方法,让学生在提升对历史兴趣的同时,更加牢固的掌握历史知识,获得历史学习方法。

【参考文献】

[1]孙福章.中学历史教学的有效性[D].首都师范大学,2007

初中历史教学重难点范文第5篇

【关键词】新课改;教学衔接;激发兴趣;创新学习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2-0176-01

历史教学在中学教育教学中是一门很容易被忽视的学科。在现今竞争激烈的社会中,人才成为促进生产力发展众多元素中最重要的一个因素,所以,培养出怎样合格类型的人才成为中小学教育教学中重中之重。

中学教学中的宗旨是培养合格的全面发展人才,要求中小学生的方方面面素质要全面整齐的发展。笔者从历史学科的重要性,联想到历史科教学目前存在的一些困难,经过思考,对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提出几点浅陋的看法。

1历史学科在中学教学中的现状

1.1教学环境令人堪忧:正因为目前中学的管理机制,中学普遍重视语、数、外三门高考必考科目,而轻视历史学科的教学。这种现状导致在第一线的历史教师困惑重重、步履维艰,而这种困惑主要来自教和学两方面,表现为三个层次:一是薄弱的基础。由于中考进行开卷考试,初中课时安排少,又缺乏专业教师,往往是其他学科甚至音乐、体育这样与历史科缺乏联系的教师“越俎代疱”,完全没有正规的教学、学习和训练环节。二是学习观念滞后或失误。学生初上高中在学习目标上仍然认为历史学习就是记忆一些过去年代的人和事,历史考试不过是考查年、月、日和人、地、事的记忆数量和程度,但对当前高考改革形势一无所知;在学习方法上视机械背诵为唯一的法宝,不愿认真听讲,缺乏积极思维习惯,认识不到训练的意义,不做平时积累、循序渐进的打算。

1.2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学习态度存在严重的偏颇:随着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冲击,人文学科的地位本身就大不如前。种种原因,使得“历史是‘副课’”的观念,早在初中阶段,已经有意无意地根植于学生的观念中,根深蒂固。这种态度,也被带进了高中历史学习的课堂。很大一部分学生在进入高中后,对历史的学习,在态度上不够重视,乃至轻视。如果教师不加正确引导的话,那后果就是历史真的被学生“抛弃”!这是同行不想看到的,那么,就需要高中教师在学生入学后,想方设法地端正学生的态度,使学生认清历史学习的重要性。

1.3学生在学习方法上存在不足之处:在初中历史教学内容中,更多是介绍一些基本的历史现象,更强调记忆。因此,学生在初中历史学习方法上比较简单,就是死记硬背。而进入高中后,很多学生在沿用了初中历史的学习方法,认为只要背好了书,就能把历史学好,重记轻思的现象十分突出。

2在课改下,如何做好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

历史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必修课,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学生获得基本知识和技能,初步了解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过程,逐步学会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增强爱国主义情感,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学习和继承人类的传统美德,从人类社会历史的曲折中理解人生的价值和意义,逐渐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1教师要关注差异,分层教学。

2.1.1思维品质的差异:初中学生思维属于经验型逻辑思维(即需直观感性经验的支持),初中生认知水平各方面技能远比高中生低,且知识迁移很少,抽象思维能力还不够,正视初高中学生由于处于不同的年龄阶段和知识层次存在各方面的差异,是为了更好地指导和矫正我们的教学,选择科学有效的教育教学方法。

2.1.2学生学习品质存在的差异

(1)初中学生学习的方法主要是记忆、重现、简单模仿等较为机械、死板的方法。这是由初中阶段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等方面因素决定的。高中学生的学习方法是既注重基础知识的接受、理解,也注重各种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的培养、完善。

(2)初中学生的学习目的性比较不明确,学习的主动性也比较差。

2.2教师要从培养学生的兴趣入手,提高学生的创新学习能力:高一学生正处在思想和心理从感性到理性过渡期、转型期的开端,在能力要求急剧攀高、理性思维显著增强,且教师难教、学生难学的高一《中国近代现代史》的学习中,如果任课教师把指导高考备考中的那一套思维习惯和教学模式不自觉的用到高一阶段,板着面孔做学问,板着面孔教书,不仅是不合时宜的,也必须是失败的,因为这必将学生觉得老师“面目可憎、语言无味”,从而“望而生畏”、“知难而退”,产生强烈的厌倦、挫折心理,失去学习的兴趣和愿望,更遑论积极、主动地思考和探索。其实,高一教材丰富的人文知识和历史课堂开放的结构,包含着大量有趣味的因素和激起兴趣的契机。有兴趣引路,扭转观念,培养能力的努力才能渗透其中,不是强输硬灌,更易被接受,更易生效。但有两个“度”是值得很好把握的,一是激化兴趣的教学内容不能还是初中阶段纯感性的、表面的、故事性的,而应是情理交融的、深层次的、思辨性的,要有能力的自觉渗透;二是激发兴趣的手段不能是随心所欲、自由散漫的,而应从教材与学生现有认识结构的联系之处着手,围绕教学目标,服务于教学任务,要有循序渐进的自觉安排。

2.3注意历史学科初高中教学方法的衔接:初中教学方法较多是采用灌输式的直接讲解法。学生多数情况下是处于被动接受的,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发挥得少。高中的教学方法应该提倡启发、点拨,让学生在教师的讲解或提示中理解、掌握知识的精髓,应该鼓励学生自学、创新。由于初高中教学方法存在的差别,因此高一年级的教学方法也要有一个与初中的衔接过程。这个过程应该是循序渐进的,让学生有一个适应期,尽量减少学生在课堂上“听不懂”的现象。

老师在具体教学中应该让学生掌握本学科最基本的知识,做好学习高中知识,完成高中学习任务的准备。高一年开始的前半学期直至整个高一年都要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学习习惯为目的。

3努力克服在日常历史教学中常见的几种近视的做法

3.1太早瞄准高考。有些教师认为应该让学生早点接触高考题,才会引起重视,在平时的教学中经常拿高考题做例子,随意加深教学难度。这样做是不可取的。历史能力的形成是一种“慢效应”的过程,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要注意过程的重要性。“一位到位”的思想是不可取的。

3.2过分强调应试。应试的表现在考试题型上高考什么题型就跟着做什么题型,以致于学生很擅长做选择题,而阅读能力和运用能力很差。

3.3过分夸大课程难度。有些教师为了让学生对历史引起足够的重视,在学生刚刚进入高中就跟学生生龙活虎地讲高中历史如何如何难,能力要求如何如何高。这无形中给学生背上了包袱。有些学生甚至产生了畏难心理,学习信心不足。这对日后的历史学习十分不利。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

[2]《中学历史教学》.2006年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