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初中历史归纳

初中历史归纳

初中历史归纳

初中历史归纳范文第1篇

【关键词】中考历史 解题效果 试题特点

在新课改大背景中,中考依然以卷面考试的形式出现,因此中考历史复习的重中之重便在于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在教育实践中,教师们最头疼的一个问题便是:明明已经在课堂上将知识讲得一清二楚了,为何学生一考起来还是一塌糊涂?实际上,知识的讲授和书面的考试,既相互关联也存在较大的差异。书面考试更加注重的是学生对知识的运用,它需要一定的能力和技巧。因此,笔者根据自身的教学经验,总结出中考历史复习中提高学生解题能力的系统方法。

一、提高学生归纳知识的能力

从初中教学的整体情况来看,七八年级的历史教学主要是打好学生的基础,而九年级的历史教学将会面临一个重要的新任务,那就是引导学生将初中的历史知识进行整合。这种整合的重要性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它能够使学生对初中历史形成一种整体观感,对历史有着一种宏观的感知;第二,它能够帮助学生在答题的过程中更好地把握题目,毕竟中考的历史题目往往是建立在综合多方面知识的基础上的。

为了更好地完成这个任务,九年级历史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首先应提高自身的综合归纳能力。教师在整体把握初中历史知识的前提下,应用心寻找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对知识点进行精华式的概括,从而为初中历史知识构建出一个完整的系统。

当教师完成了对知识的整合之后,教师应根据班级学生的学习特点,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归纳总结。首先,教师可以向学生示范如何对知识进行总结,例如将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等历史事例放在一起进行归纳和比较,这样既可以减轻记忆的负担,也可以增进对这段历史的理解,在日后的答题过程中可以以不变应万变。其次,教师应向学生传授归纳知识点的方法,如时间线索法、比较法、相似归纳法等,让学生在理论的指导下具体地感知如何进行归纳。最后,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训练,在日常的教学上习惯性地要求学生对某方面的知识进行归纳,让学生在频繁性的实践中真正增强自身的总结能力,并且将这种知识归纳成为一种内在的需求。只有这样,九年级的学生才能具备对初中历史知识的整体掌控力,也才能在各种习题中应对自如。

二、让学生掌握解答题目的技巧

中考的历史题目并不完全是知识的考核,其中还包括着各式各样的能力考察。因此,教师在提高学生归纳知识的能力之后,还要注重培养学生掌握解答题目的能力以及掌握答题技巧。

一般而言,初中的历史题目主要包括两种类型,一是以选择或填空形式出现的客观题,二是以材料题的形式出现的主观题。在历史客观题方面,教师主要应培养学生的记忆能力、判断能力和排除能力。在历史材料题方面,教师应培养学生的读题能力、寻找能力以及书写能力。

在确定这些能力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总结出初中历史的答题技巧。在处理历史选择题时,教师可以教会学生掌握排除法,即先用排除法将两个不符合的答案进行排除,然后在剩余的两个答案中权衡哪个更加接近题意。也可以教会学生掌握联系法,即根据题干在选项中选择最具有联系的答案。在处理历史材料题时,教师可以在日常的课堂上训练学生掌握“四步走”的技巧:第一,仔细阅读并且认真理解完题目后再阅读原材料;第二,划出材料关键句,圈出问题关键词;第三,根据问题找出答案所在的区域;第四,根据材料的内容分条列点进行作答。这种“四步走”的答题技巧并不是一朝一夕便能掌握的,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多让学生进行实战演练,在“真枪实弹”中让学生感受如何去摸索出属于自己的步骤和方法。同时,教师也要根据学生实战演练的结果,为学生指出不足之处,并且帮助学生真正掌握答题的技巧。

三、增强答题的心理素质

当学生提高了归纳知识的能力以及掌握了答题的技巧之后,初中历史教师在中考复习中还应重视另一点,那就是增强学生答题的心理素质。实践证明,在学生答题的过程中,知识的掌握度并不是影响学生答题效果的唯一因素,心理素质的好坏有时也能左右着学生的答题成果。因此,教师在复习的过程中,可以利用平时的练习或测试增强学生答题的心理素质。

1.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由于中考历史题目往往是以综合型的形式出现,题目也具有新颖性和迷惑性。因此,部分学生往往在拿到题目时受到一定的迷惑,感觉自己无法驾驭题目,从而在丧失自信心的情况下发挥失常。因此,教师在日常的训练和练习中应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让学生接触各种不同类型的题目,这样学生才能熟悉中考出题的思维逻辑,消除陌生感和恐惧感。

2.帮助学生养成细心的习惯

历史题目往往存在着许多关键性的细节,倘若不细心审题,随时可能做出错误的答案,这些因细心而失分的情况经常在历史考试中出现。为了尽量减少这种情况的发生,教师应在平时的练习中帮助学生养成细心的习惯,在处理易错题时提醒学生应注意哪些关键性的细节,或者将那些易错的细节进行整理分发给学生,减少学生做题的错误率。

四、结语

总之,在中考历史的复习中,初中历史教师不仅要从质上提高学生的解题效果,帮助学生提高归纳知识的能力,还要在细节上想办法让学生掌握解答各种题目的技巧,最后还要注重增强学生的解题心理素质。只有这三者并重,学生才能从根本上提高自身的历史解题效果。

参考文献:

初中历史归纳范文第2篇

什么是历史?历史不仅仅指历史上客观存在着的史实,还包含着人们对这些史实的评价;不仅仅是“是什么”的问题,还有“你认为是什么”的问题。也就是说,历史由史实和史论两部分构成。既然如此,那么历史学习就不能只是单纯的、简单的、机械的记忆一些历史知识,还应该追求更高层次、更高境界。

就历史学习的境界而言,存在着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三个层次:其一,初级境界:解决历史“是什么”的问题,了解历史现象、历史事实,识记一些历史知识。其二,中级境界:解决“你认为历史是什么”的问题,包含分析历史背景、解释历史现象、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概括历史阶段特征、归纳历史知识线索、形成历史知识专题等,目的是培养历史学科能力、提高历史理论水平。所以,这是历史学习的一个较高境界。其三,高级境界:是对历史的反思,总结历史经验、汲取历史智慧、感悟历史变迁。这是历史学习的最高境界。

可以这样说,初级境界只是历史学习的知识层次,而中级、高级境界是历史学习的能力层次。不论中考、高考还是新课程改革,对历史学习的要求更侧重能力要求,所以,对历史的学习,我们要追求的目标应当是中级境界和高级境界。当然,初级境界是达到中级、高级境界的前提和基础。

就拿“抗美援朝”来说,应当掌握的基本史实有: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美国公开干涉朝鲜内政并严重威胁中国安全,战争从1950年10月持续到1953年夏,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是,战争结果是迫使美国在《朝鲜停战协定》上签字,抗美援朝的历史意义等。掌握这些史实只能算历史学习的初级境界,仅此是不够的。那么,在“抗美援朝”这个问题上,如何达到历史学习的中级、高级境界呢?那就必须分析“抗美援朝”发生的历史背景、探究中国是否应该出兵朝鲜、分析中朝取胜原因,还应把同一历史时期国内发生的运动、镇压反革命运动及国际上美国推行霸权政策、两极格局形成等问题结合起来,把历史上的中朝关系进行归纳概括,对明朝的抗日援朝与现代的抗美援朝进行比较。这样,我们的历史学习就显得“大气”多了,我们就能从旧的死的历史知识中感悟出许多新r的活跃的历史经验和历史智慧。这才是历史学习的较高境界!历史是死的,但我们对历史的学习必须是活的。

如何达到历史学习的较高境界呢?下面,笔者介绍四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一、宏观切入、微观突破法。历史学习要大出着眼、小出着手,把宏观认识与微观认识有机地结合起来。拿中国古代史来说,对于每一个朝代的学习,首先要从宏观上把握一个朝代的历史阶段特征,把握相关章节的课题,然后具体到这个朝代的政治、经济、民族关系、对外关系、科学文化等方面,并一一进行突破。如唐朝,首先要掌握它的最大特征是“封建社会的繁荣”,然后再从政治、经济、民族关系、对外关系、科学文化等方面去认识唐朝的繁荣。

二、纵横归纳法。历史知识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要善于把相关的历史知识从纵向、横向角度进行归纳和整理,从而使我们所学的历史知识不是零乱的、杂乱无章的。如“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这个问题,几乎每一个封建朝代都讲到,就有必要对它进行纵向归纳;还如,1941D1942年间的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状况如何,就有必要对各个战场战况进行横向归纳。

初中历史归纳范文第3篇

一、恰当取舍,保留主干

即根据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对专题复习涉及的基础知识进行恰当取舍,保留主干知识。历史专题复习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学生对古今中外历史或是同一类型历史事件进行归纳比较,帮助学生形成对历史事件现象的立体认识,并提高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专题复习课《美国史》的教学中,笔者主要围绕对美国历史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以及美国历史对世界历史产生的重大影响等角度进行归纳总结。

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历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努力提高学生对复习课的参与度和积极性。在《美国史》的专题复习教学中,笔者主要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板块。

1.引导学生自主归纳,多角度构建专题史的知识体系。在《美国史》的专题复习中,首先由学生分组讨论,大致总结出《美国史》的复习可以分为“美国资本主义的建立巩固”、“科技革命”、“世界格局的演变与发展”等若干个专题,每一专题下又包含哪些重大历史事件。比如对“美国资本主义的建立巩固”产生重大影响的事件主要有“独立战争”、“南北战争”、“罗斯福新政”等,从而帮助学生强化专题意识,尤其要注意大专题下的小专题。其次,按照时间顺序,总结归纳美国史上的重大历史事件及影响。例如:18世纪的美国独立战争,19世纪的南北战争、第二次科技革命,二战前后(20世纪)的罗斯福新政、第三次科技革命等。

2.分组合作,交流展示。首先,笔者从教材中精选了几幅代表美国不同历史时期发展的图片进行展示,图片中有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比如华盛顿、林肯、罗斯福、杜鲁门、科索沃战争等。各小组根据所学知识总结交流图片中的人物、事件对美国历史发展产生的贡献或重大影响,要求每个学生都把本组的交流结果写下来,然后派小组代表选择其中的一幅图片在全班进行交流,比一比哪个小组的总结更准确全面,让学生在交流中自己整合相关知识,同时也达到了复习基础知识的目的。

3.提高阅读和理解重要史料的能力。阅读和理解史料是历史中考考查的能力之一,在平时的复习中,很多学生认为对教材史料的复习是一种“炒冷饭”,兴趣不大,部分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甚至连书本都懒得翻。在《美国史》的教学复习中,笔者将教材中与美国史有关的图片、文字等重要史料在多媒体上进行展示。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多媒体上展示的史料进行知识抢答,说出史料反映的历史现象。学生积极参与,达到了让学生动起来,真正参与到课堂当中去的目的。

4.分析探究,提高历史思维能力。历史专题复习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通过复习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性现象,透过历史表象认识历史本质及以史为鉴的能力。在本堂课教学中,笔者设置了“从经济、政治、文化等角度概括美国历史的发展对人类文明的贡献”,“美国的崛起对世界格局产生了哪些重要影响?”等问题,引导学生合作探究,进一步提升对美国史的认识。

5.将历史问题与当前社会热点问题结合起来。将历史问题与热点问题结合起来是中考的重要特点,同时也是让学生保持新鲜感、提高复习课关注度的重要手段之一。对美国史的复习绕不开中美关系这一重大热点问题,在这节课当中,笔者通过一个短片向学生简单介绍新中国成立后中美关系的发展变化。然后让学生讨论“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今天,你认为应如何发展中美关系?”“在问题上,美国的一些政客为何频频发声,纵容日本?”等问题。从学生的反应来看,学生对这些热点问题保持了较高的关注度。

通过以上板块的复习,既让学生进行了充分的合作探究,开拓了思维能力;又激发了学生复习的兴趣,提高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从学生的表现来看,基本达到了笔者设计这堂课的预期目的,复习效果也比较明显。

三、精选试题,巩固训练

初中历史归纳范文第4篇

一、提高学习兴趣,激发学习动机

孔子早在2 000多年前就提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复习课上,教师要想方设法把旧知识上出新意,吸引学生眼球,调动学生积极性,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1)运用多媒体课件,提高复习课效率。《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版)实施建议中指出:“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历史学习提供了更为便捷和更加丰富的信息来源。有条件的地方和学校,应充分利用各种与历史学习有关的计算机教学辅助软件、多媒体历史课件等以获取丰富的历史学习资源。”历史学科特点决定了多媒体教学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它可将文字、图片、声音、视频等有效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让学生听、看、说、想,充分解放学生的眼、耳、口、手,创设历史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各种活动,提高复习课的效率。

例如在复习《三次科技革命》时,可展示有关三次科技革命的图片进行串讲,也可以组织看图说话,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了历史知识。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和影响是学生理解的难点,教师可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文献材料,既可以加深理解,培养论从史出的能力,又节省了时间,增加了课堂容量,大大提高了复习课的效率。

当然,我们也要合理运用多媒体资源,它仅仅是上课的形式和手段,形式永远都是为内容服务的,它替代不了教师地位。在教学中,我们应根据实际条件、教学内容采用适当的多媒体资源,为教学锦上添花,而不能喧宾夺主。

(2)联系实际生活,激活历史课堂。为现实服务是历史学科的功能之一,初三历史复习课融入时事热点,与学生实际生活相关的内容,历史课堂就能活起来。如2013年3月22日国家主席首次外访选择俄国,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以此为切入点,进行中俄关系专题复习。2012年9月11日日本政府签署“购买”合同,中日关系再次恶化,以此为切入点,进行中日关系专题复习。联系现实,关注时事热点,就可激发学习兴趣,学生就会更加愿意接受历史复习课,就可实现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

(3)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课堂是教学活动的主阵地,在课堂教学中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是提高课堂效率的必要条件。在课堂上,切忌“有教无学”和“有学无教”,这两种做法都会使学生疲倦,效率低下。传统的复习课往往是“教师讲解考点――学生当堂训练”,似乎避免了上述两种做法,但学生仍感到了无兴趣。每一种教学方法都有助于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都有其独特的功能和长处,但也都存在内在的局限性。我们应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教学内容来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和学生活动。

二、减负增效,指导历史复习方法

21世纪人与人之间的“较量”,关键在于学习能力的“较量”。教师需要深刻认识“教给方法比教给知识更重要”。学生学会了复习历史的方法,就能轻松掌握历史知识,学习负担自然就会减轻。

(1)指导学生制订科学的复习计划。苏州中考内容多,共6本书,包括世界近现代史、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因此合理安排时间,制订详细的复习计划必不可少。尤其是中考前100天,要根据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制订不同的月计划、周计划、日计划。

(2)指导学生自主复习,归纳、整理所学知识。在教学中,经常会碰到:新授课学生掌握的知识很牢固,但要把所有的知识联系起来,学生就会一头雾水,前后混淆。原因就在于学生课后不会归纳、整理知识,把每课的知识点孤立起来。因此在复习课的教学中,要教给学生整理知识、梳理知识的方法。

实践证明,学案导学是有效的复习方法之一,它可指导学生课前自主复习,梳理知识。如进行资产阶级革命专题复习时,可按照时间顺序归纳整理17世、18世纪的英、美、法资产阶级革命,19世纪60年代的美国南北战争,20世纪初的中国辛亥革命,在学案上适当留空,引导学生思考。课前的预习工作对提高课堂效率是大有裨益的。

课后的复习工作更不能少。要求学生及时复习,时常回忆,归纳重点,消除疑点。复习完一个单元、一本书或一个专题的内容后,应善于把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列出知识网络,形成知识体系,从整体上把握知识。经常整理笔记,做好当天学习小结。按周、月、学期总结知识,不断充实和完善知识体系。

(3)指导记忆方法。苏州中考历史学科虽然只有50分,但所考内容浩如烟海,纷繁复杂,让很多学生不自觉地产生畏难情绪。虽然现在的中考注重能力的考查,但如果没有扎实的基础知识,能力也就无从谈起。因此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记住尽可能多的历史知识并准确灵活地运用知识成为历史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指导记忆方法,提高记忆能力也就成为初三历史复习课的重要环节。记忆方法有关键词记忆法,如《南京条约》的内容可记 “割、赔、开、关”四字;谐音记忆法,如《辛丑条约》的内容可记“前(钱)进(禁)宾(兵)馆”。采用这种方式记忆,学生感觉记忆很轻松又很有趣,知识要点不容易遗漏,记忆深刻且持续时间长;表格记忆法:如17~18世纪英美法资产阶级革命,两次世界大战,三次科技革命均可列表归纳,一目了然,方便记忆;比较记忆法:如比较中国和日本明治维新等。记忆方法还有很多,如理解记忆法,公式记忆法,图示记忆法等,久而久之,学生自己也会创造一些记忆方法。

初中历史归纳范文第5篇

一、通过各种手段的运用,培养初中学生的预习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初中学生年龄偏小,活泼好动,注意力容易分散。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如果巧妙地插入一个小故事,调节学生的情绪,活跃课堂气氛,往往就会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需要注意的是,这种课前预习的方法必须在老师有计划、有目的的指导下完成。对不同年级的学生要有不同的要求,如对于七年级的学生,老师可以针对课文的重点问题设计一些填空题,让学生预习之后填空,鼓励学生提出一些问题,老师在上课时检查学生预习的情况。对于级的学生,老师可以引导他们编写预习提纲,注意问题的序号化和知识的条理性。也可以要求学生预习时用铅笔在书本上作批注,圈出重要的时间、人物和事件,写出自己的疑惑等。

二、通过课堂教学,培养学生阅读、归纳、提炼知识要点的能力。

课堂是学习的主阵地,学生的阅读表达能力、从材料中提炼知识要点的能力、分析探究能力和综合归纳问题的能力等,都是在课堂学习中通过教师的引导获得的。为了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我要求学生在阅读后,用自己的话复述一个历史事件或者以小故事的形式讲给大家听。刚开始时,有的学生很紧张,不敢开口说;有的学生照着课文读一遍,应付了事。经过反复引导,大多数学生掌握了表述历史事件的要领,知道了一个历史事件要从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原因、经过、结果等几方面表述。

为了培养学生从史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我要求学生在阅读后提炼出知识要点。如学习《伐无道,诛暴秦》这一课时,提问:秦朝的暴政表现在哪些方面?学生甲说,秦始皇修建豪华的宫殿和陵墓,使用了很多人;学生乙说“车裂”很残酷;学生丙说,秦朝的暴政表现在秦朝的徭役繁重,赋税沉重,刑法残酷三个方面。从这里可以看出学生的阅读能力不一样,有的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强,能够很快找出关键的句子,如学生丙。历史教学要培养学生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提炼知识要点的能力。通过这种方法,为学生在练习中做材料分析题打下基础。

利用教材中的“动脑筋”、“活动与探究”等内容,引导学生思考、讨论、谈谈自己的看法,从而培养学生的分析探究能力。如《人类迈入“电气时代”》这一课的“动脑筋”:老人说:“汽车的发明给我们带来很多便利,应该积极发展汽车工业。”小孩说:“汽车的大量使用带来了空气污染、交通阻塞、交通事故等许多问题。因此,应该停止发展汽车工业。”想一想,他们谁说得有道理?怎么办?学生通过讨论认识到老人和小孩的观点都是片面的,应该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分析、判断、评价。教材中的“动脑筋”题主要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分析能力为宗旨的开放性问题,老师应让学生思考、探究得出答案,而不要包办代替(老师说学生记答案)。通过不断练习,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会得到提高。

教学中,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学习制作表格,归纳类似的历史问题,培养归纳问题的能力。如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及其主张、三次科技革命、中国近代化的探索等,就可以通过表格归纳相关的知识点。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归纳问题的能力,又为学生复习带来了方便,可以说是一举多得。

三、辅导学生掌握一些科学的复习方法。

“学而时习之”,才能“温故而知新”。然而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初中历史教学越来越成为被遗忘的角落,大家都认为历史是“小科目”,在中考学科中占的分数很少,学生平时也不会复习。历史学科要记的知识点很多,如果只靠死记硬背,那么既吃力又容易忘记。每次考试过后,学生总是抱怨:“老师,历史太难记了,我昨天背了的内容,今天就忘记了,怎么办呢?”我们应该辅导学生掌握一些科学的记忆方法,强化记忆效果。

1.重复记忆法,就是要求学生通过反复阅读巩固记忆。我们从遗忘的速度是“先快后慢”这一规律知道,学生对新学的内容容易忘记。教了新的历史知识,我通常要求阅读三遍课文。

2.回忆记忆法,就是将识记过的内容回忆出来,在回忆过程中加强记忆。这一过程应在学生反复阅读课文之后进行。我会提醒学生利用晚上睡觉前的几分钟时间回忆学过的内容,对自己不能回忆出来的内容,在第二天及时进行复习。

3.“顺口溜”记忆法,就是将学过的内容编成歌谣或顺口溜的形式记忆。如《华夏之祖》这一课,可以让学生这样记:“人文初祖”是黄帝,禅让制度尧舜禹。禹建夏朝生国家,奴隶社会从此起。记“战国七雄”的地理位置:齐楚秦燕赵魏韩,东南西北到中间,中间再从北到南。这种方法效果很好,可以让学生很轻松地记住课文的大概内容。

4.信息压缩记忆法,就是先通过关键词记住大体轮廓,然后逐渐记住每一细节。在记历史事件的影响或意义时就可以用这种方法,如《美国独立战争》的历史意义。

5.归纳记忆法,就是将要记忆的内容列出提纲,然后进行记忆。如:《日本明治维新》,可以根据“背景、时间、主要内容、性质、历史意义或影响”等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