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图书管理功能

图书管理功能

图书管理功能

图书管理功能范文第1篇

【关键词】:图书管理系统;需求;功能

二十一世纪是信息高度交流与发展的时代,面计算机系统则在信息时代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脚色,随着计算机的不断发展,计算机以渗透到各个领域,图书馆也不例外,图书馆的计算机化以不容迟缓。

图书馆在正常运营中总是面对大量的读者信息、书籍信息以及两者相互作用产生的借书信息、还书信息。需要对读者资源、书籍资源、借书信息、还书信息进行管理,及时了解各个环节中信息的变更,有利于提高管理效率。作者针对图书馆手工管理的现状,经过详细系统的调查,阐明了图书管理系统的需求和功能,为图书馆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打下坚实基础。

一、图书管理系统的需求分析

当决定要开发一个信息系统时,首先要对信息系统的需求进行分析,需求分析要做的工作是深入描述软件的功能和性能,确定软件设计的限制和软件同其他系统元素的接口细节,定义软件的其他有效性需求。

获得当前系统的处理流程,在此首先假设当前系统是手工处理系统。手工处理流程大致是这样的。读者将要借的书和借阅证交给工作人员,工作人员将每本书附带的描述书信息的卡和读者借阅证一起放在一个小格栏,并在借阅证和每本书上贴的借阅信息。这样借书过程就完成了。还书时读者将要还的图书交给工作人员,工作人员图书信息找到相应的书卡和借阅证,并填写相应的还书信息。

抽象出当前系统的逻辑模型。在理解当前系统“怎么做”的基础上,抽取其“做什么”的本质,从而从当前系统的物理模型抽象出当前系统的逻辑模型。在物理模型中有许多物理因素,随着分析工作的深入,有些非本质的物理因素就成为不必要的负担,因而需要对物理模型进行分析,区分出本质的物理因素就成为不必要的负担,因而需要对物理模型进行分析,区分出本质的和非本质的困素,去掉那些非本质的困素即可获得反映系统本质的逻辑模型。

建立目标系统的逻辑模型。分析目标系统与当前系统逻辑上的差别,明确目标系统到底要“做什么”,从而从当前系统的逻辑模型导出目标系统的逻辑模型。在对上述流程进行分析后,我们对新的图书处理流程进行整理,图书馆借还书过程如下:

借书过程:读者从架上选到所需图书后,将图书和借书卡交管理人员,管理人员用码阅读器将图书和借书卡上的读者条码2码读入处理系统。系统根据读者条码从读者文件和借阅文件中找到相应记录;根据图书上的条码从图书文件中找到相应记录,读者如果有如下列情况之一将不予办理借书手续。

①读者所借阅图书已超过该读者容许的最多借书数目。

②该读者记录中有止借标志。

③该读者还有已超过归还日期而仍未归还的图书。

④该图书暂停外借。

若读者符合所有借书条件时,予以借出。系统在借阅文件中增加一条记录,记入读者码、图书条码、借阅日期等内容。

还书过程:还书时读者只要将书交给管理人员,管理员将书上的图书条码读入系统,系统从借阅文件上找到相应记录,填上还书日期后写入借阅历史文件,并从借阅文件上删去相应记录,同时系统对借还书日期进行计算并判断是否超期,若不超期则结束过程,若超期则计算出超期天数、罚款数、并打印罚款通知书,记入罚款文件。同时在读者记录上作止借标记。当读者交来罚款收据后,系统根据读者条码查罚款文件,将相应记录写入罚款历史文件,并从罚款文件只删除该记录,同时去掉读者文件中的止借标记。

为了对图书管理系统做完整的描述,还需要对上面得到的逻辑模型做一些补充.首先采用图形的方式描述图书管理系统的用户界面,这样做的目的是保证整个系统的用户界面的一致性,同时也有国助于后续的开发人员更好地理解系统需要实现的功能.其次,说明图书管理系统的一些特珠性能要求。如借书、还书服务花费的时间一次不得大于5分钟等。

前面着重对借还书流程进行了说细的阐述,下面介绍图书管理系统的总体功能要求。简单的图书管理系统主要包括下面的功能:

>借书处理:完成读者借书这一业务流程。

>还书处理:完成读者还书这一业务流程。

>罚款处理:解决读者借书超期的罚款处理。

>新书上架:输入新书资料。

>旧书淘汰:删除图书资料。

>读者查询:根据读者号,查询读者借阅情况。

二、图书管理系统的功能分析

系统功能分析是在系统开发的总体任务的基础上完成。图书馆管理信息系统需要完成功能主要有:

有关读者种类标准的制定、种类住处的输入,包括种类编号、种类名称、借书数量、借书期限、有效期限、备注等。

读者种类信息的修改、查询等。

读者基本信息的输入,包括读者编号、读者姓名、读者种类、读者性别、工作单位、家庭住址、电话号码、电子邮件地址、办证日期、备注等。

读者基本信息的查询、修改,包括读者编号、读者姓名、读者种类、读者性别、工作单位、家庭住址、电话号码、电子邮件地址、办证日期、备注等等。

书籍类别标准的制定、类别信息的输入,包括类别编号、类别名称、关键词、备注信息等。

书籍信息的输入,包括书籍编号、书籍名称、书籍名称、书籍类别、作者姓名、出版社名称、出版日期、书籍页书、关键词、登记日期、备注信息等。

借书信息的输入,包括借书信息编号、读者编号、读者姓名、书籍编号、书籍名称、借书日期、备注信息等。

借书信息的查询、修改,包括借书信息编号、读者编号、读者姓名、书籍编号、书籍名称、借书日期、备注信息等。

还书信息的输入,包括还书信息编号、读者编号、读者姓名、书籍编号、书籍名称、借书日期、还书日期、备注信息等。

还书信息的查询和修改,包括还书信息编号、读者编号、读者姓名、书籍编号、书籍姓名、借书日期、还书日期、备注信息等。

参考文献

[1]EWinemiller,J.Roff,着.VisualBasic6.0数据库开发.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2]郭盈发,张红娟.《数据库原理》.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2.

图书管理功能范文第2篇

关键词:图书管理系统;功能;使用;数字化;教学

一、图书管理系统的功能

图书管理信息系统的功能主要有:

(1)有关读者信息。①流通参数。设置读者类型,包括读者类型编号、读者类型名称、该类型读者借书证的有限期限、可借阅册数等。②读者来源。设置读者来源,包括读者来源代号、读者来源名称、读者类型。③新读者登记。读者基本信息的输入,读者姓名、证件号码、读者类型、发证日期,失效日期、读者照片等。④读者基本信息的查询、修改。

(2)有关书籍信息。①书籍条码制作。②图书编目,书籍ISBN、书籍名称、书籍分类、作者姓名、出版社名称、出版日期、书籍条码、书籍页数、登记日期等。③书标的打印。④书刊流通,借书、还书信息的输入。⑤流通统计和查询。⑥借书、还书信息的查询。⑦图书注销及恢复。

(3)图书借阅卡的办理、挂失及恢复。

二、图书管理系统的使用

系统功能的使用是建立在系统功能的基础上完成的。文章主要对“图书编目”、导入“读者信息”作比较详细的介绍。“图书编目”和“读者信息”是系统很重要的模块,本系统要有此模块的数据才能和读者产生借阅关系。

(1)图书编目。“图书编目”是一个重要的工作,是新书上架进行流通必须要经过的一个流程。

①编目图书的准备工作。

1)正确验收图书。A.对特别的图书作相应处理。a.赠送书、交换书、征集书是否有估计价,如果没有,可以把估计价格用铅笔或钢笔写在图书的版权页。b.赠送书是否盖上赠送章,可把赠送书和非赠送书区别开来。c.对于丛书、重要的多卷集应该在同一批待编书中收罗完整。d.过于陈旧,已无编目必要的图书可以剔除。B.数一数本批图书的总数是否有100本,差不差书、多不多书。C.检查本批图书的内部顺序,是否打乱了。

2)把图书正确贴上条码。A.最好要一批一批贴,一般都以100个条码的图书(即每100本书)为一批。B.条码一定要连续。

②图书著录。图书编目加工的第二道工序是图书著录。本系统主要在“图书编目”子系统——“图书编目”模块中进行。图书著录操作步骤如下:

1)通过导航图打开“图书编目”——点击“图书编目”或单击“图书编目”菜单下的“图书编目”弹出操作窗口。进入图书编目模块,即图书著录模块。本模块一共有四个选项卡(标签):全屏、MARC序列、卡片、浏览。全屏——用来对图书进行定长字段格式字段录入、编辑。MARC序列——是用来对图书进行变长字段格式著录。卡片——则显示所选书目记录的卡片格式。它只能显示,不能编辑。浏览——用来显示全部记录。

2)一般都是选用“全屏”选项卡来对图书进行编目,即定长字段格式著录。

选择新书:将登到且已验收新书选入编辑页编辑。选择新书的数据来源于图书征订——新书验收后已验收新书。单击“选择新书”图标,进入选择新书对话框。在选择新书对话框中填入查询条件,单击“”再单击“确定”即可将新书调入编辑页。这时单击选中要进行编目的图书,再单击“确定”返回编辑页面并将图书编目信息补充完整。

:利用功能可确定要进行编目的图书在编目(馆藏)库中是否已有该种图书,如果有该种图书,则可从编目(馆藏)库直接提取该图书信息,不需用户再输入图书信息,减轻用户的录入工作量,直接增加条形码即可。操作如下:在图书编目中,ISBN 号、正题名、第一责任者任意输入一个条件,然后单击“”按钮,如果查到则在弹出的列表框列出来,选择后按“确定”提示是否合并数据,单击“是”按钮回到图书编目编辑页面进入修改状态,补充该图书的条码。如果没有查到则提示“没有查到重复的数据”,按“确定”后继续编目。

套录:单击“套录”图标,在弹出的对话框中选择套录数据源,然后输入查询条件,单击“查询”按钮,如果查询到就会在下面的列表框中列出来。选中一条记录,然后单击“确定”按钮,系统提示是否合并数据,单击“是”按钮回到图书编目编辑页进入修改状态,补充该图书的条码。单击“否”按钮也会把记录数据返回编辑页面,进入修改状态,修改过后录入条码号然后按“确定”按钮,将此数据另存为一条图书记录。

增加:对于不是经过图书征订——新书验收或预编的图书,可利用此功能增加该图书直接进入编目(馆藏)库。单击“确定”图标,用户根据屏幕提示填入相关内容。

修改:如果某些编目信息不正确或不完善,可单击“修改”图标进入编辑状态,改正不正确的内容后,单击“确定”按钮存盘,单击“取消”按钮则放弃修改。

条码:在图书编目操作过程中需要为图书分配条码号时,单击“增加条码”(也可按F8键)按钮,然后选择相应的馆藏地。

删除:可删除一条图书编目记录(借出的图书不能删除),通过导航按钮选择需要删除图书编目信息,或通过浏览页选择需删除图书预编信息。单击“删除”出现对话框,单击“是”按钮将该记录删除,单击“否”按钮则不删除。

定位:单击“定位”图标,打开查询对话框,有“普通查询”“组合查询”。选择查询方式,再完成相应的查询条件,单击“确定”按钮,将结果选入图书编目页;单击“取消”按钮则不选入查询结果。

检测:在为图书分配条码登记号前,检测某一条码登记号是否已占用;单击“检测”图标弹出检测操作窗口,输入要检测的条码登记号,单击“检测”按钮进行检测,如果该条码登记号已被其他图书占用,请输入新的条码号继续检测;如果该条码登记号没有其他图书占用,则系统将它释放,可以继续使用,可以将它分配给新编目的图书。

复制当前记录:当需要编目的图书信息与前一条记录大部分内容相同时,如同系列丛书,出版者、出版地、文献类型、文献语种等大部分项目都相同,只有书名、ISBN号、预定价格等少数信息不同时,利用系统提供的复制前条记录功能可避免重复录入,节省录入工作量。操作如下:单击编目窗口左下角的“复制当前记录”,选中该项以复制当前窗口显示的记录,按“增加”图标,在图书征订窗口中新增了一条相同数据的记录,然后再将不同的部分(书名、预定价格等)改正,然后单击“确定”按钮存盘。

导入和导出:为了便于不同图书馆之间的数据或便于备份、保藏本图书馆的馆藏图书数据,可将现有馆藏图书数据导出成Excel格式文件或将Excel格式文件数据导入本系统数据库。

著录字段:作为一条完整的编目信息,必须包括正题名、责任者、出版者、分类号、图书价格等重要信息(即带号的项目为必填),ISBN为可选项目,ISBN号必须正确录入。复本数不能直接输入,它是根据条码个数自动计算出来。

在编辑的过程中使用快捷键更快,常用的快捷键如下:F2键—增加、F3键—修改、F4键—删除、F5键—保存、F8键—输入条码、F9键—、F12键—套录。

(2)导入读者信息。读者信息也是该系统比较重要的数据源,读者信息的录入分为“直接录入”和“数据导入”。“直接录入”适合少数读者,“数据导入”适合大批量读者。如大批量读者的信息录入用“直接录入”的方法,费时费力。现对“数据导入”在本系统中如何使用作简单的介绍。

①读者数据导入的准备工作。1)收集读者姓名(用Excel格式文件)。2)编辑借书证号码(注意要和系统设置的长度相符)。3)制表,一个班用一张工作表,一个年级用一个文件,年级、班级注意区别清楚。

②读者数据导入的操作步骤:1)打开读者数据导入管理,出现导入读者数据的窗口。2)点击“打开EXCEL文件”,找出第一步做的EXCEL文件(即学生名单、借书证号)。出现对话框“增加ODBC数据源成功”,然后点击确定。3)点击下拉按钮选择班级,出现相对应班级EXCEL表内容。4)在“目标部门选择”选择相对应的班级。5)在“输入借书证起始号”处输入借书证起始号。“输入借书证前缀字母”处可不取值。6)对应关系选择,“EXCEL表字段”和“读者表字段”相对应,点击增加进入“对应关系”框。“EXCEL表字段”有借书证号和读者姓名这两项就可以了,其他项目可不要。7)点击“执行操作”,出现相应的对话框时,都点击“确定”。这样,数据就成功地导入到“新读者登记”模块里了。再进行下一班读者信息的导入,必须删除上一次的“对应关系”框内的内容。

参考文献:

图书管理功能范文第3篇

关键词 网络环境;图书馆;calis;高校图书馆服务功能;开发创新

中图分类号 G25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671-(2012)111-0223-01

电子图书在短短五年的时间里已经发展到无处不在、无所不包了。丰富的信息获取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容易。只要你手里拿着手机并开通互联网服务(如3G业务)就可以随时随地查找你想要的书籍、信息、资料。图书馆在十几年前的优势已经荡然无存。现在任何一个个人只要他在互联网上专心收集图书,5年之内,他就可以获得比任何纸质图书馆都更多的“私藏”。那么对于图书馆而言,如何发挥自身优势、拓展服务功能与模式就是必须解决的问题。

1 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服务功能开发与创新的必要性

1.1 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高校图书馆服务方式的变革

互联网的空前普及,信息获取的前所未有的便利,也给高校的图书馆带来了契机,高校的图书馆可以更方便的与兄递院校加强信息联系,使更多的人更方便的使用高校的图书馆资源。由于每一个高校都有其特色的图书,因此每个高校可以借此办一个专门的专题网站,让专业的学术交流更加便捷。另外高校的图书馆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实现图书的多媒体化。虽然互联网上的电子书很多,但是真正实现多媒体化的可以说是少之又少,多媒体化也是图书未来的一个必然的趋势。但是意识到这一点的高校图书馆还仅仅只是少数。绝大多数高校图书馆都是正行进在数字化的道路上。

1.2 不同层次读者对服务要求的差异性要求提供个性化信息服务

每一位读者都有其各自的阅读目的,每一位读者都有其独特的阅读需求。尤其是现在的学生们,他们的兴趣十分广泛,文学、艺术、音乐、美术、体育,都是他们涉猎的范围。针对需求的多元化,高校图书馆也应该适时开展多元化服务。开办各种兴趣的讲座对于图书馆来说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开办各种学历教育的讲座,开办成人考试或本校专业的各种学术化的交流等等。

1.3 高校图书馆的生存和发展迫切要求推行个性化信息服务

个性化服务是高校图书馆的生存发展的必由之路。高校图书馆必须向特色化、人性化、差异化方向发展,加强图书馆的各项建设工作,关注读者的个性需求,提高个性化服务质量,提供更高附加值的图书产品信息,提供更有效的信息咨询服务,拓展更大的生存空间。

2 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服务功能开发与创新的实践探索

2.1 利用高校图书馆丰富的文献资源,向社会读者开放服务

高校图书馆必须向社会读者开放,因为学校的学生们每天都要上课、学习、考试,还要进行其他各种各样的活动,所以对图书馆的图书利用率很低。而社会读者却会有很多阅读方面的需求。因此,开放高校图书馆,允许社会人员对图书进行租借、查阅、咨询等。如果出于管理考虑,可以在高校的一侧开一个专用的门,社会人员可以通过这道门进入仅对社会人员开放的图书馆,这个图书馆与学校的其他区域隔离,这样可以避免学生与社会人员之间发生各种各样的问题,同时保证了高校安静的学习环境。

2.2 利用高校图书馆电子资源,为读者提供数字化服务

开展数字化信息服务是高校图书馆发展的必然要求。数字化信息需求将会构成未来读者信息需求的主体。读者可以在任何地方、任何时间随意选取信息。

2.3 营造优雅舒适的阅读环境,为读者提供人性化服务

有的时候阅读不只需要心情,更需要环境。因此高校图书馆应遵循“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给读者营造一个赏心悦目的阅读环境,力求功能完整、布局合理,令读者身心愉悦。明净、整洁、优雅、舒适的阅读环境,不仅可以提高读者的阅读兴趣,还能激发读者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望。

2.4 满足读者个性化信息需求,主动开展多层次服务

以读者需求为导向,对高校图书馆的各项工作、服务进行改革调整。开展向读者征求意见、建议的活动,提供方便的与读者沟通的渠道,更多的面向社会,面向互联网上所有的有需求的读者。改变原来的单纯的借阅为互动式服务,对馆内图书进行电子化归档,同类书籍可以进行阅读参照等。

3 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服务功能开发与创新的建议

3.1 加大资金投入,完善图书馆网络设施

高校应对图书馆加大资金投入,为学生们营造一个雅致、舒适的阅读、学习环境。为学生们配置更多的计算机阅读检索终端。同时尽快建立校内或互联网上的电子阅览室,提供更为便捷的图书借阅、检索方式。

3.2 加强网络建设,确保图书馆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

1)利用高校图书馆整体化优势进行图书馆网络的优化组织与协调,使互联网的信息服务功能在图书馆网络化服务中充分体现。促使因特网上的电子信息资源成为图书馆信息服务的有机组成部分。

2)强化网络条件下高校图书馆的文献信息资源建设,实现网络资源配置的优化,网络信息资源的二次开发与综合信息服务。提高服务的技术含量,利用自己占有的信息资源,快速进行信息加工的能力和优势,利用网络环境,对资源进行浓缩和重组,扩大服务效果和服务能力。

3.3 创新服务角色,探索网络环境下图书馆服务新模式

高校的图书馆应该比任何一个单位都能更好的利用互联网,每个图书馆都应该配备5-10名对该校的专业有研究的专业人员关注世界发达国家在相应专业方面的最新进展,并及时将这些动态提供给图书馆的学生及社会人员,并定期举办相关的讲座,向学生以及社会人员通报世界最先进的科学、技术、文化、教育等方面的最新发展趋势。高校的图书馆应该具备外文信息资源收集、整理、加工、翻译、服务的能力,并将这些信息以网页的形式通过校内网或互联网传递出去,或供学生、社会人员查阅。只有这样才能使图书馆在互联网的大潮中激流勇进,不被这场大潮吞没。

3.4 加强图书馆员的素质培养和专业技能培训

高校图书馆管理员应该加强业务素质的培养,对于图书分类学、档案学都应该有所了解,对当代思潮、当代艺术也应该有所研究,这样才能为借书、阅读的读者做好中介人与导航员。还要加强专业技能培训工作,学习西方发达国家的成功的图书管理经验。高校的图书馆管理员应该多关注世界发达国家的先进管理经验,才能为读者提供更好的服务。

4 结束语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图书馆就要尽可能地让越来越多的人们更方便、更快捷、更高效、更舒适的拾级而上。因此,高校图书馆的功能开发与管理就具有了更高层次、更深刻的意义。在现代信息社会中,高校图书馆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坚持便利性、均等化、差异化原则,把服务功能的开发与创新运用到读者服务中,利用馆藏文献与现代信息技术,拓展服务领域、创新服务功能,将健康、积极的先进文化和理念植入每个读者心中,为推动社会和谐发展,促进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大发展大繁荣做出积极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杨衍.创新高校图书馆个性化信息服务模式的探索与思考[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1,4.

[2]王科.论网络时代图书馆服务的发展方向[J].图书馆,2003,3.

图书管理功能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 环境育人 管理模式

中图分类号:G2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10-135-02

大学作为从事高等教育的场所,其本质更多地应该是代表着一种精神和理念。师生为了学习或传授知识而聚集在一起,一方面实现了知识的传承,另一方面又不断地在探索与产生着新的知识。虽然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大学的功能日趋多样化,但其主体功能却仍然是为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交流提供场所与环境氛围,从而实现知识的薪火相传,并共同创造智慧之源。高校的这种场所与环境氛围我们通常称为育人环境。人的成长都离不开一定的环境。高校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场所,高校内一切与人才培养活动相关的诸因素综合构成了高校的育人环境。育人环境是一个由多因素、多层次、多环节构成的复杂系统,包括教学环境、学术环境、文化环境等。就其关系来看,学校的文化环境在大学生的全面综合素质的培养与提高方面起着更基础、更关键、更重要、更突出的作用。显而易见高校图书馆作为学校三大支柱之一、作为高校最主要的文化设施它不仅在提供教学环境、学术环境中担当着重要角色,而且在营造高校文化育人环境上更发挥着其它各类文化设施都不可替代的重大作用。但这种功能往往淹没在图书馆的主体功用――提供“知识的海洋”之中,变成一项隐,得不到应有的彰显而稍显忽略。

由于图书馆在高校中的这种特殊地位和作用,使得任何关于“提升高校环境育人水平”的讨论都离不开对高校图书馆的关注与研究,离不开对高校图书馆管理理念、运行模式的关注与研究,离不开对高校图书馆在管理模式方面的创新与变革给整体环境育人水平带来的影响的关注与研究。

若干年前国内高校图书馆的管理体制还基本上是以传统的外借、阅览、咨询、检索相分离的服务模式为主,部门设置通常较多;大部分高校图书馆只有部分区域或服务功能的开放时间能达到或略超过《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修订)》规定的图书馆每周开放时间不少于70小时,不能适应高校教学科研全天候的工作节奏。近年来随着高校新馆的建立,普遍采用了全开放一体化管理模式,以开放性、兼容性、共享性、效益性和以人为本等为构建原则,集收藏、外借、阅览、咨询为一体。该模式实行以来业界对它好评如潮,但也有不少研究者认为一体化模式实行后也带来了许多问题:如:工作强度加大,人力成本并不节省。众所周知全开放一体化的管理模式的最大优越性之一是可节约人力资源成本,从而使高校图书馆在不增加人员的前提下延长开馆时间,但事实上在全开放一体化的管理模式下,出借流通量并没有下降,而馆内阅览的量激剧上升,几乎与出借量相等,客观上大大增加了上架、整架的工作量。并且开放式的服务,虽给读者提供了极大的自由,却因疏于管理和部分读者素质的低下及普遍的陋习,造成很多读者每次取书大大超过实际需要,这更加剧了上架、整架的工作量,使原本可以通过降低人力资源成本来保障延长开放时间的愿望成为泡影。书籍破损率、划痕率大幅增高。这一方面是因为读者可自由携书出入馆内各个场所,并将可自带书籍与馆藏书籍混在一起阅读,学生在勾划时别说管理人员难以辩别,有时恐怕连读者自己都没辩清。另一方面借还处集中在服务台只配备少量人员处理全馆的书籍借还,等候的读者多,操作节奏快,无法细查细辩有无破损、划痕难以追究责任。由于大范围跨楼层任由读者自由取书阅读,管库工作人员无法实施有效监督,学生将自己喜爱的书藏匿起来,以备下次阅读的现象愈演愈烈。存在着大量的占座位现象,造成虽有空座位但后来的同学却无座位可坐。偷书现象呈蔓延之势,手法各异,但以晚间将书扔出窗外和抽掉书内磁条将书堂而皇之带出者居多。为躲避超期罚款,趁可携书包入库之机,将超期书籍放回书架,谎称是服务台工作人员疏忽所至,如此造成学生与管理人员纠纷,或使图书馆因需核实取证而增加查处成本。图书馆内虽设有简餐、茶点与休闲专区,但学生仍将食品饮料、熟食、啤酒等装在书包中带入书库和阅览室,造成环境卫生打扫工作量增加,巡库人员管理劝止的工作负荷加重。

高校图书馆由于推行了全开放一体化管理模式的确实现了“读者第一,服务至上”的管理目标,有效地提高了图书馆“知识服务”的质量,但由于新模式的应用,确实也造成了高校图书馆学生读者群中一些原本在封闭模式时代不存在或很少发生的乱象不可避免地大量发生。在片面追求满足“读者至上,服务第一”信条的同时,悄悄地削弱甚至放弃了高校图书馆环境育人的职责与功能。学生到了图书馆就如同进入了一个没有游戏规则的球场。虽然产生这些乱象的根本原因是学生自身素质修养与道德品质不高。但以社会心理学的观点来看,这些“乱象”的出现与高校图书馆恶化了的环境诱因是有关系的。高校图书馆全开放一体化管理模式在制度设计上的缺陷,对此“乱象”出现与蔓延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我们认为由于高校图书馆作为高校的主要文化设施在为读者服务的同时还担负着环境育人的作用。这一点是有别于社会图书馆的,至少其“环境育人”的责任远远重于社会图书馆。我们知道就育人的内涵而言含有两个方面的成效评价标志,一是内在成效,即将育人的内容内化为学生个体自身的思想、品德、信仰、价值观来提升学生的“自律性”,二是通过教育引导、约束、鼓励、禁止、惩处、制度规定及硬环境的制约(如围墙,大门,作息制度等)让学生接受某种固定的价值标准或具体的道德规范、纪律条文(如不得偷盗等)来提升学生“他律性”。当然这二者之间无论哪一个的提升与削弱都会影响另一面。但不能不承认,人的素质、品德总是需要这二者的共同作用才有实际的收效。而现代环境心理学的研究也向我们揭示环境因素对人类行为影响的重要作用,这些作用尤其表现在环境对人类心理行为的制约性和规范性。所以在高校无论哪个环节上削弱了这两者之一,都会对整个育人成效带来灾难性的后果。以往对于学生个人整体素质的培育与提高,我们往往过多地关注于思想教育层面,过多地将其归属于思想品质或道德素养方面。这正是我们多少年来在学生全面素质教育问题上泛政治化、泛道德化的主导观点带来的后果。其实构成一个人的品行素养的有各个方面的因素,并不是都能归属于思想、品德、觉悟等范畴。比如一个人的卫生习惯就应该与他的卫生知识和从小的生活环境、生活习惯以及物质条件等因素相关。我们不能说一个卫生习惯不好的人就是思想品德有问题的人。同样“靠右行驶”,“先下后上(乘车与坐电梯时)”等虽也可勉强引伸到社会公德上去,但究其本质也不过就是公众社会生活中需大家共同遵守的游戏规则而已,它的道理也就跟踢足球不能用手击球的规定一样简单,根本就不干思想品德的事。而高校图书馆的育人功效相当大的程度上是体现在营造和提升学生“他律性”的育人环境上的。

正是在这一点上全开放一体化的管理模式存在制度设计层面的缺陷。在考虑降低人力资源成本以使服务时间延长的时候,未充分估计到监管力度的下降会带来学生读者外部约束力的同步下降,从而诱使乱象发生。其缺陷在于未同步以其它方式、手段来弥补监管力度的缺失。在设计所有馆内场所对学生自由开放,并可携带书包等物品进入的做法时,未同步设计新的借阅管理方式,仍沿用原封闭管理模式时的运行方式,造成日常运行出现许多管理漏洞,诱发学生行为失范。对全开放模式下学生读者自由取书阅读和自主寻找需借书籍时,带来的上架、整架工作量的成倍增长估计不足,既使内部环境变糟也使人力资源成本的节省变成可望而不可及的海市蜃楼。对全开放后事实上存在的学生将图书馆当成社交、聚会场所的要求视而不见,未对图书馆内部布局和功能安排作出相应的调整。未对实行全开放一体化的高校图书馆在安防、监控、信息化等软硬件配套设施方面提出具体要求,造成偷窃与毁损图书行为的实施成本降低。未对实行全开放一体化后的高校图书馆具体工作岗位性质的变化,提出相应的岗位设置条件、任职条件与岗位职责方面的配套要求来弥补新出现的薄弱环节。

当然,全开放一体化模式本身可能仅是一个管理的理念,而并不是一个具体的方案,需各高校图书馆根据自己的情况去变通实施。但即便是一个理念也应充分考虑到该模式实施后可能带来的负面效应。

综上所述我们有理由认为,高校图书馆与社会图书馆的重要区别之一是它担负着更多的育人功能,这种功能的任何削弱与损害,其后果都是灾难性的。而高校图书馆在从封闭管理模式向开放模式转变过程中,较多地考虑了“服务读者、方便读者”的原则,未考虑其对环境育人功能的影响,故而在制度设计上存在缺陷。正是这些缺陷的存在导致了全开放一体化模式实行后带来诸多乱象。这些乱象的发生损害了高校图书馆的环境育人功能,因此有必要对该模式进行修正。限于篇幅,笔者将另行撰文对此提出自己的看法与建议。

[本文系金陵科技学院科研基金(党建思政及学生教育重点专项)“高校图书馆运行模式与环境育人水平提升的关系与方法研究”(项目号:jit-xsgl-201002)资助]

参考文献:

1.周筱,李嘉华.大学校园精神文化行为与空间要素的相关性分析[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8(12)

2.向来生,诸葛福民,郭加书.高校育人环境分析与优化探讨[J].中国高教研究,2000(12)

3.夏有根,徐一忠,潘继进.高校图书馆“藏、借、阅、咨”一体化开放服务管理模式几点问题的探讨[J].浙江高校图书情报工作,2008(4)

4.周红卫.财经院校图书馆“藏、借、阅、咨”一体化服务模式及其实践[J].科技经济市场,2009(11)

5.陈萍.我国学校德育实效研究综述[J].教学与管理,2005(25)

图书管理功能范文第5篇

关键词:图书管理系统 系统开发 系统应用 效果

图书馆是人们进行学习和获取知识的重要场所,各项教学、科研、资料查询等工作基本上都离不开图书馆的支持。正因为图书馆具有如此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因而开发科学的图书管理系统并把它运用到实践中去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介绍了一套图书管理系统设计方案,重点阐述了该软件的模块结构、该软件的主要功能和该软件的特色。通过实际运用表明,该系统操作方便,功能齐全且易于维护。该系统的开发顺应了现代图书管理的实际需求,可以促进图书管理工作进一步的科学化、自动化、信息化、规范化和现代化,有利于提高现代图书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率。

1.软件的模块结构

本系统的开发工具是VF6,VF6是目前所应用的最优秀的数据库管理系统软件之一,由于它采取了可视化的、面向对象的程序方法,因而使得应用系统的开发过程得以大大的简化,并且使系统的模块性和紧凑性得到了提高。根据图书管理工作的流程及工作要求,该系统设计了五个基本模块结构,包括设置、录入、借阅还书、查询和其他。此外,该系统采用结构化、模块化的编程方式,通过主控程序将各个模块互联,从而使得该菜单的操作界面变得简捷、清晰。

2.数据库设计

为了方便图书管理工作,建立科学合理的数据库是十分必要的。数据库的设计要考虑图书管理的需求和图书管理的具体业务流程,以达到既方便管理又方便读者的目标。根据该系统的要求,考虑到图书管理的实际,数据库包括以下几方面的信息:图书编号、分类号、图书名、作者、出版社、出版时间、单价、入库时间、借阅人、借出时间。

3.软件的主要功能

为了满足图书管理的需要,促进图书管理工作的规范化,该软件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功能。

3.1设置功能。设置功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部门设置,该功能主要为了区分教师和学生借书而设计的,该系统给予了部门代码,以便区分教师和学生的借书数量、保留时期、借书权限等。第二、借书天数,该功能设置教师和学生所规定的借书天数。第三、借书数量,该功能设置教师和学生所规定的借书数量。第四、口令设置,该系统设计了口令设置功能,图书管理人员可以随时修改口令,以保证系统的安全。

3.2录入功能。录入功能就是人们常说的图书编目管理功能,图书管理的录用工作主要包括部门人员的录入、图书的录入、期刊的录入及期刊目录的录入。为了方便录入、查询以及管理工作,对录入的资料进行编号是十分必要的。如规定部门人员的姓名和编号,统一图书及期刊的录入格式,将图书及期刊进行编号,这些方式都可以方便录入、查询和管理。

3.3借阅还书功能。借阅还书功能即图书的流通管理功能,它可以准确地记录图书流通的各种数据,检查和修改图书流通中的差错,控制读者借书的数量和借书的时间,同时,它还可以将读者借书目录、借书数量、借出时间、归还时间等信息进行排列,使读者和管理人员能够一目了然,方便查询和管理。借阅还书功能在图书管理系统的应用的实践中居于非常重要的地位,它一方面加快了图书资料的借阅和流通速度,另一方面提高了图书资料的利用效率,同时还方便了对图书资料的管理。

3.4查询功能。图书管理自动化是现代图书管理发展的一种趋势,查询功能则充分体现了图书管理的自动化。查询功能包括图书目录查询、借书综合查询、归还日期查询、期刊综合查询等。图书目录查询可以方便读者快速找到所要借阅的书籍;借书综合查询主要为了了解书刊借阅的情况,统计书刊借出和馆藏图书的具体情况;归还日期查询可以了解读者图书借出的目录,它主要是为了提醒读者按时还书;期刊综合查询一般采用模糊查询的方式,只要读者输入刊号、刊名、作者、出版社等任一信息就可以快速地找到所要检索的期刊。

3.5备份接收文件功能。图书管理系统有可能会受到病毒的攻击或者因硬件的损坏而导致数据的丢失,因此,对文件进行备份十分必要,备份文件功能主要是为了防止系统受损而导致数据丢失,以免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接收文件功能包括对原备份文件的接收、新增图书的接收、新增期刊的接收以及新增人员的接受。总的来说,备份接收文件功能可以避免数据不必要的损失,减少了录入的工作量,提高图书管理工作的效率。

3.6数据整理功能。图书管理过程中会出现过期的数据,因而对数据进行整理是十分必要的。该系统的数据整理功能主要是清理图书管理的过期数据,对图书管理的数据进行必要的维护,从而提高系统的运行效率。

4.软件的特色

该软件的模块结构特别,数据库的设计科学合理,功能强大齐全,因而具有鲜明的特色,总的来说,该软件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色。

4.1界面清晰,易于操作。由于图书管理人员的计算机专业知识相对较少,为了方便他们管理工作的需要,要求开发简单的操作软件,以便利管理人员日常的图书管理工作。本系统软件在满足管理工作的需求的前提下,做到了简捷清晰,易于操作。其中,数据的录入和显示均采用了网格格式,而数据的查询均采用了模糊查询,这就使得界面清晰、直观,操作起来也十分简单方便。在进行图书管理实践中,如查询、借书、还书、录入等环节中,都较多地利用代码,使用鼠标就可以完成,这样一来就使得图书管理的各项工作变得非常的方便。

4.2纠错能力强。软件在实际运行中,由于受到图书管理人员的计算机水平和业务能力等条件的限制,发生错误的概率是非常高的。为了保障数据的准确率,提高管理效率,对数据进行检查和纠错是十分必要的。本系统具有很强的纠错能力,能够很好地避免错误操作。比如在借书、还书、数据录入、查询等图书管理的各个环节都有相应的对错误操作进行提示的窗口或对话框,如果管理人员出现错误操作,这些程序中设置好了的窗 口或对话框便可以提醒管理人员及时更正。该系统强大的纠错能力大大减少了工作量,方便了管理实践,提高了管理效率。

4.3数据转换方便。数据库在图书管理系统中居于核心地位,建立数据库既要满足日常管理的需要,又要减少不必要的多余数据,在系统设计中要充分考虑各个模块的数据之间的联系,促进数据交换,推动数据共享。本系统在开发过程中将各个模块的数据有机的联系起来,这样就使得各个模块之间的数据能够相互交流和利用,从而大大减少了工作量,方便了管理工作。如在期刊目录的录入方面,可以将期刊目录扫描并转化为文本文件,然后利用复制技术将所选文本粘贴到期刊目录录入窗口即完成录入工作。该系统方便的数据转换功能减少了很多不必要的工作,很容易地实现了数据的交流和共享,从而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图书管理工作的效率。

4.4结构合理简明,功能齐全且实用。本系统的开发充分考虑到了图书管理工作的特点和实际需求,在满足图书管理实际需要的前提下,尽量做到了结构合理简明,功能齐全且实用。该系统结构合理简明,便于操作,符合管理简便化的要求,有利于提高图书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率;该系统功能齐全,拥有设置功能、录入功能、借阅还书功能、查询功能、备份接收文件功能、数据整理功能,这些功能不仅满足了图书管理的实际需要,而且实用,有利于推动图书管理工作的科学化和规范化。

5.图书管理系统应用的必要性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而图书馆是人们阅读,查阅资料,获取知识的非常重要的场所。为了满足人们阅读的需要,给人们提供充足的精神食粮,将图书馆向越来越多的读者开放,满足大家摄取知识的需求是不可避免的趋势。而要实现这样的目标,发挥图书馆的最大功能,建立科学合理的图书管理系统是十分必要的。传统的图书管理系统过于陈旧,落后,效率低,不能满足现代社会图书管理的需求,因而,开发科学的管理系统并运用于图书管理的实践中去是人们不能回避的新课题。而以信息技术和互联网为先导的技术革命给人类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变革,也给图书管理系统的开发和利用带来了新的契机。所以,我们需要改变传统落后的管理模式,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来武装图书管理系统,开发高效的图书管理系统,推动图书资源共享,满足读者需求,将图书管理的各项工作变得更加方便和更加高效。

6.该图书管理系统投入使用后的效果

该图书管理系统投入使用后收到良好的效果。简单清晰的界面简化了管理工作,使管理人员可以及时、便利地更新图书资料和管理内容;快捷的借书还书功能推动了图书管理工作的规范化、科学化和自动化;健全的查询功能方便了读者和管理人员的查询,使他们可以迅速地了解有关图书资料的各项信息;独特的系统功能使繁琐的图书管理工作变得简单轻松,提高了图书管理的效率。此外,随着科技的进步,时代的发展,设备的改进,图书资料的借阅可以进行条形码处理,读者借书可以实现IC卡处理,这样,图书管理工作便会更加方便,图书管理工作将进一步向自动化迈进。

7.结束语

时代在发展,科技在进步,人们的要求在提高,图书管理系统也会不断的升级,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图书管理的数字化、网络化将是未来管理工作发展的趋势。而提高图书管理系统的科技含量和现代化水平,提升图书管理的服务质量是我们孜孜不倦的追求。因而,我们在图书管理系统的开发和应用工作中,要时刻关注科技进步和网络技术升级,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和数据库技术,推动图书管理向数字化、网络化迈进,促进图书管理工作的科学化、自动化、信息化、规范化和现代化,进一步提高现代图书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率。

参考文献:

[1]陈亦强.资料室图书管理系统的开发和应用[J],苏州大学学报(工科版), 2002,(5)

[2]邓腹娥.系级资料室图书管理系统的开发及应用[J],湖北工业大学学报,20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