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休闲食品行业背景

休闲食品行业背景

休闲食品行业背景

休闲食品行业背景范文第1篇

1 背景

在国家出台政策大力扶持下,旅游业在我国经济中所占比重和地位日渐加强,随着全球农业的产业化发展,对传统农业赋予许多新的概念,现代农业不仅具备生产,还应具有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人们提供观光、休闲、度假的生活。随着人们收入的增加、闲暇时间的增多,生活节奏的加快以及竞争的日益激烈,人们渴望在紧张的工作之余能在典型的环境中放松自己。于是,农业与旅游业边缘交叉的新型业――休闲农业应用而生。平谷区梨树沟发展规划是基于以上基础提出的休闲农业与农业产业规划设计。

平谷区作为我国首批生态示范区之一和北京市生态涵养发展区,素有“京东素谷”的美誉。全区森林覆盖率63%,居全市首位,已达到世界发达国家水平;山区植被覆盖率达到90%以上;22万亩世界面积最大的桃林,占到了全区林地总面积的四分之一,成为重要的生态调节因素,同时也是首都重要的绿色生态屏障,因此,特色生态旅游和民俗休闲旅游成为全区旅游的新亮点。

2 梨树沟开发条件分析

2.1 产业发展优势

旅游产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国家与各地方政府都大力推广扶持。旅游业已经从传统观光旅游模式逐步向生态、休闲旅游模式转变。农村休闲农业旅游,也逐渐成为旅游产业中的重要一环,具备了生态与休闲的产业特点,是当前我国大力推广的旅游模式之一,特别是优美的自然景观与朴素的民俗生活相结合的部分旅游景区景点,更是在市场上具有先天的优势。

梨树沟景区,具备了比较优美的自然环境与朴素生态的农村生活这双重优势,符合整个旅游产业发展的大趋势大背景,具有发展的大潜力。

2.2 国家政策支持

政府对农村休闲农业的发展给予了多方面的政策支持,北京市2008年推出了“沟域经济”的发展理念。 “沟域经济”是针对北京周边山区内农村经济与旅游产业发展所提出的发展战略。梨树沟景区是典型的“沟域经济”所特指的地区,国家对大力发展农村休闲旅游产业都给予了各项政策、资金上的支持。

2.3 地方经济成熟

梨树沟景区位于平谷区黄松峪国家森林公园、国家地质公园,周边开发成熟、运营多年的景区多达十几处,整个地区已经成为北京市周边郊区中非常著名的旅游目的地,并形成了与休闲农业旅游产业相关配套的完整产业链,可以为游客提供吃、住、行、游、玩、购物等完整服务。成熟的地方旅游经济发展为梨树沟景区的开发、运营提供了相对成熟的市场环境,减少了投资的风险与成本。

2.4 经营开发条件

梨树沟景区项目的投资经营为平谷石林峡景区的开发方,石林峡景区是平谷区著名景区,有石林、悬柏、巨石、险峡、飞瀑、灵潭六大著名景观,是近年来平谷区旅游开发最为成功的景区之一。而梨树沟距石林峡车行距离仅3公里,具有一定的区域优势,而且投资经营方对梨树沟现状情况有充分的了解,具备对梨树沟投资开发的优势与经验。

2.5 用地条件优势

梨树沟景区用地面积为916公顷(约合13740亩),用地地貌形态主要为山谷,大部分用地坡度较大,现状用地内拥有大面积自然森林与悬崖地貌景观,拥有原始生态的自然环境。现状道路状况良好,无需维修即可投入使用,用地范围内还留有明长城一直的两座项目用地位于平敌楼,具备一定的人文旅游资源。

综上所述,项目用地整体适合作为旅游度假区进行开发。

3 规划的指导思想和目标

梨树沟依托其特有的自然资源,以及特色农业产品优势,“以生态建设为核心,以现代休闲农业为依托,以自然景观开发为原则”的规划思想。预计达到以下建设目标:

3.1 引领会展产业,统筹农业旅游,争做行业领袖

会展产业对旅游产业的带动作用非常明显。通过举办大型会议展览,在带来市场信息的同时,也能提高当地的旅游发展。梨树沟已经具备一定的市场基础,统筹梨树沟现有条件和农业、旅游业会展业的发展趋势,我们建议在梨树沟景区设置一处会展中心,开展农业论坛,提高业内影响度。

3.2 发挥自身潜力,结合山水资源,营造梨花浪漫

梨树沟村,因山地梨树多而命名,所以在景区整林的景观营造以梨花为重点,打造山水景观为主,对原有山体充分利用,在景区内建设几处瀑布,对山间小溪进行改造,使整个山水与梨花一起形成整体的美丽画面,创造出宛如人间仙境的景象。

3.3 展示高科农业,推广绿色经济,打造牡丹花海

梨树沟是典型的山区农村地区,拥有发展休闲农业产业的条件,另一方面也具备了依托北京市发展“沟域经济”政策的条件,结合这一优势与会展提倡的高科技农业与绿色农产品这一主题规划设计。具体设计包括:牡丹花海,山野果树林,林下菌类种植,林下中草药种植,鸟巢温室,以及家畜家禽的养殖加工中心,为游客提供兼观赏,采摘,消费以及食用的一条龙服务。

3.4 专注以人为本,提高服务质量,特色吃住游玩

作为服务产业,服务质量是决定本身竞争力的重要一环,除了在提高服务人员的服务素质外,环境的硬件条件以及服务特色极为重要,依托梨树沟村的天然环境,开发以纯天然的绿色有机食品为主题的饮食,以清新幽静民俗宾馆为特色的居住,以立体梦幻多层次景色为引导,以轻松愉悦活动项目为辅助,打造一个全新的休闲观光和农产品加工的农业园。

4 规划的原则与要点

4.1 规划原则

(1)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2)战略――战术、宏观――微观相结合的原则。既重视整个景区旅游发展的整体大思路,同时又注重大思路的落实与贯彻,使大思路与具体景点的发展结合在一起。

(3)立足现有基础,重视整合与提升。景区内部分设施已经具备一定的基础,因此本规划强调以现有发展为基础,重视对景区的整合与提升。

(4)科学性与创新性相结合的原则。重视调查与资料的收集,在科学分析基础上,针对景区具体问题,提出创新性的发展思路。

(5)可操作性原则。规划在一定前瞻性基础上,注重教育实际密切结合,可进一步细化、落实、具有可操作性。

4,2规划要点

根据梨树沟农业园的建设目标,除具有休闲农业观光的作用外,我们根据梨树沟村农业产品与特点外,对园区内的农作物进行产品深加工,提高其附加值,增加园区收入。

景观系统

植物景观与自然景观的结合,通过在不同功能区内渲染植物景观特色,丰富游人的游览观赏感觉,通过对园区的水体建设与改造。配合相应的丰题景观,予人以诗情画意之感。

种植系统

选择观赏价值较高适合本地生长的特色植物和农作物,适当引进国内外优良品种。注意体现科学、自然、优美的配植原则,形成植物群落观赏效果,并具有一定的食用与经济价值,做到观赏、食用与创收的统一链条。 5功能分区与项目设计 梨树沟观光农业规划思想、目标与规划原则,按照观光休闲,将全园划分为“一廊,六区,八景点”并且在与农业产业规划思想中设计了种植,高科技农业区、农产品加工地,做到休闲观光与农业产业的完美融合。

5,1观光农业

(1) “一廊”即指沿景区主要交通道路打造生态景观廊道,在串联各个功能片区与景点的同事,建设道路两侧的景观,使之成为景观大道。 “六区”是指结合在梨树沟内现状6个自然村落,打造六大功能片区,分别是入口景观区、度假酒店区、户外运动基地、艺术家村、会展中心以及总部基地,

(2)入口景观区:结合梨树沟山门以及未来的景区入口,以综合服务和交通调度为主要功能,并辅以农产品粗加工、办公等职能。

(3)度假酒店区:因用地面积较大,地形坡度较为平缓,规划中将其确定为度假酒店所在地,以建设独立或者联排式低层、低密度建筑为主,旨在为游客提供生态休闲的住宿服务。

(4)户外运动基地:为北京市户外运动爱好者提供集会俱乐部为主旨,为游客聚会、休闲娱乐提供场所。

(5)艺术家村:因地制宜,选用地理位置优越,周边自然景观独特,并且位于群山环抱之中,适合艺术家创作时的居住之地,并设置一处小型展览馆,作为艺术作品的展示场所。

(6)会展中心:梨树沟景区的核心功能片区,作为“三新”农业论坛的固定会址,背依高大雄伟的太平山,俯视景区核心景观牡丹花海,是梨树沟景区中最具有标志意义的功能片区。

(7)总部基地:是梨花沟景区内最深处的功能片区,规划定位为总部基地,作为大型企业举行定期会议、定期休假的场所。

(8) “八景点”是指在六大功能区的依照地形与环境需要设计的观光景点,其中有:源于古诗中的多首梨花的描写,分别设计“满城飞白…梨花带雨”“莫染风尘” “晴雪沾衣” “梨花溪月”“暮雨洗状”六处人造景观,以及“观景平台”“火山口景区”两个自然景点。充分做到一步一景,异步异景的视觉享受。做到人文与观赏环境充分融合的多层次综合观光休闲园区。

5.2 农业产业布局

(1)种植业规划:其中包括:牡丹花、林下中草药和食用菌、以及梨树的种植。在紧邻会展中心的缓坡台上,种植牡丹花,因为其观赏性与药用价值,不仅营造美丽的景观,同时带来了经济效益。

在梨树沟内大片的果树林区,地势平缓。气候适宜的地方套种中草药和食用菌,增加园区效益。

梨树沟有优良的种植梨树环境,引进优良品种,打造梨树观赏及采摘景区,可年产优质梨600吨。

休闲食品行业背景范文第2篇

关键词 观光休闲农业;发展前景;机遇;问题;对策;中国

中图分类号 F59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18-0301-01

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推进,都市上班族生活节奏加快,压力增大,人们迫切需要通过亲近自然、寄情田园牧歌般的乡村生活来舒缓压力。伴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闲暇时间的增加,不断增加的休闲消费需求正在带动观光休闲农业的发展[1]。

国内外的成功实践表明,观光休闲农业这一新型农业模式可增加农民收入,优化产业结构,有利于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还能改善农村的交通、通讯状况,对推进新农村建设具有积极意义[2]。

1 观光休闲农业发展前景

1.1 产生背景

观光休闲农业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发展的新型产业,是农业发展的新途径和旅游业发展的新领域。其作为新兴的旅游产业,是对旅游业外延的扩大、内涵的丰富[3]。随着城市化发展进程及人们工作节奏不断加快,人们迫切渴望回归自然,品味地方文化,享受绿色饮食和舒缓的生活节奏[4]。

1.2 发展意义

农业资源的开发利用对发展观光休闲农业具有重要意义:①促进农业产业结构的改善、升级。②提高农业的经济效益,带动农产品销售市场,扩大劳动就业,缓解农村剩余劳动力。③加快农村城镇化建设,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提高环境质量。④通过学习农业生产,享受农家生活,普及农业基本知识。⑤开拓新的旅游领域和空间,缓解城市旅游的拥挤现象。

2 面临的机遇

2.1 收入水平的提高推动消费结构升级

世界发达国家经济发展实践证明,当人均GDP达到1 000美元,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下降到50%以下时,用于休闲娱乐文化消费的可支配收入会大大增加,进而刺激和带动文化娱乐产业和消费的增长[5]。截至2008年,我国人均GDP已突破3 000美元,这为休闲旅游提供了基本条件和经济保障。

2.2 居民休闲消费方式多元化、个性化

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生活质量的需求,推动人们去追求丰富多彩的的生活休闲方式。

2.3 人口城镇化率逐年提高,“城市病”增加

为摆脱精神和环境的困扰,人们迫切渴望回归自然,品味地方文化,享受绿色饮食和舒缓的生活节奏[6]。

2.4 便利的交通带动观光休闲农业的发展

随着道路交通改善、汽车普及、二级公路免费,人们的出游率、旅游消费大幅增加。

3 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多数地区观光休闲农业处于起步阶段,在规范管理、市场营销、法规建设等方面需借鉴国内外成功经验。

针对各地迅速增加的观光农业项目,有关部门制定了一些标准和管理政策,但因缺乏宏观控制,投资决策存在随意性和盲目性:①农村自然资源和人文环境是观光休闲农业发展的基础和灵魂,决定着观光休闲农业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6-7]。观光休闲农业实际上是一种生态旅游,在开发经营过程中,应注重挖掘地方旅游产品特色和文化内涵,将旅游对环境的损害降到最低[8]。②缺乏统一的科学规划,投资决策随意而盲目,造成项目开发同质化现象严重,恶性竞争加剧,经济效益下滑。就单个观光休闲农业项目而言,因缺少投资、规划、市场定位及设施体系,缺乏专业的管理人才和从业人员,后期经营管理困难,只能单纯依靠旅游或门票收入来维持。③发展观光休闲农业的根本目的是调动企业和当地农民的积极性,通过旅游增收致富。但受地理位置、文化特色、自然资源、经营水平等因素的制约,若盲目发展项目,易遭受经济损失,挫伤农民积极性,使整个产业失去发展动力。

4 观光休闲农业发展对策

4.1 坚持科学发展观

观光休闲农业以农业经营为主,以农业养旅游,以旅游促农业,二者协调发展;坚持以人为本,提高农民收益,满足游客需求,最终实现农民富裕;注重保护农村文化,维持自然生态平衡,实现开发与保护相结合、继承与发展相结合[9]。

4.2 科学规划,有效管理

加强部门联动协调机制、完善政策措施、制定行业标准、规范行业管理、打造服务平台等措施:一是合理布局旅游项目与景观,树立特色品牌,避免重复建设和恶性竞争[10]。二是严格控制项目数量,保证开发质量。对已有项目进行审查评估,提高竞争力。三是发挥农村基层管理人员的作用,组建经营联盟或行业协会,协调经营者之间的利益关系,促成相互合作,实现共同富裕。

4.3 拓宽投资渠道,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政府要发挥引导和扶持作用,鼓励国内外企业和个人投资观光休闲农业[11]。在经营管理上,大胆创新,建立多元化经营体制及“公司+农户”、“农户+基地”等运作机制。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结合新农村建设,合理布局水电设施,开辟旅游专线,方便游客出游。各地政府和经营者应重视行业人才队伍建设,提高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对现有的管理、从业人员,进行集中培训,提高服务水平。

4.4 加强宣传,打造绿色产品

政府应加强对观光休闲农业景点景区的宣传和推介。编写旅游指南,完善交通线路图,推出多种旅游主题[12]。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思想,打造符合生态保护要求的绿色观光休闲旅游产品。

5 结语

我国在发展观光休闲农业时,政府应采取有效措施,避免盲目发展;经营者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循序渐进,稳步发展,同时要注意环境保护;有关规划部门要坚持生态规划的理念,着重体现自然生态和地方特色。随着观光休闲农业在我国的日臻发展成熟,必将成为我国新农村建设的希望之路。

6 参考文献

[1] 杨其长.我国农业科技示范园的技术经济背景与发展对策[J].中国农业科技,2004(8):11-12.

[2] 钟春艳.关于休闲观光农业发展热潮的思考[J].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0):9796-9798.

[3] 张平远.世界观光农业的发展前景广阔[J].中国第三产业,2001(5):38.

[4] 郭焕成,刘军萍,王云才.观光农业发展研究[J].经济地理,2000,20(3):119-124.

[5] 徐萍.消费结构升级中的陕西文化消费探析[J].职大学报,2007(3):91-92,87.

[6] 李飞.台湾休闲农业的发展模式及其对大陆的启示[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8(3):67-69.

[7] 张力越,马俊.加快河南省休闲观光农业发展的思考与对策[J].河南农业科学,2010(11):130-132.

[8] 李蕾,云兴福.内蒙古地区观光休闲农业园区景观规划设计的探讨[J].内蒙古农业科技,2013(1):98-101.

[9] 周士锋,王旭东,赵国芳.城郊休闲观光农业园规划初探——以洛阳市太阳雨休闲观光农业园为例[J].江西农业学报,2011(5):32-35.

[10] 郑伟民,陈少青,杨诗源.生态休闲观光农业旅游开发研究——以福建省泉州市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1(36):22432-22434.

休闲食品行业背景范文第3篇

(北京农学院,北京102206)

摘要:笔者从京津冀一体化发展的现实需求出发,以推动北京生态休闲农业持续发展为落脚点,诠释了在京津冀一体化发展的背景下北京生态休闲农业的定位,分析了目前北京休闲农业所存在的问题,诸如传统农家乐供给过剩、环境污染、缺乏品牌效应、产业融合度不高等问题;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了北京生态休闲农业发展的相关建议,其中包括打造京津冀一体化生态空间、开发生态休闲农业多元主题、研发生态休闲农业创意产品、实现生态休闲农业“社区经营”,为北京休闲农业发展、北京城市建设协调共进提供科学而有力的支持。

关键词 :京津冀;北京;现实需求;生态休闲农业;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S9-9 文献标志码:A 论文编号:casb14110069

基金项目:北京市教委项目“科研基地建设-哲社基地-北京新农村建设研究”(PXM2015_014207_000013)。

第一作者简介:谭雅蓉,女,1990 年出生,陕西汉中人,硕士,研究方向:都市型现代农业。通信地址:102206 北京市昌平区回龙观镇北农路7 号北京农学院,E-mail:tanyarong@126.com。

通讯作者:史亚军,男,1957 年出生,北京人,教授,研究方向:都市型现代农业的教学与研究。通信地址:102206 北京市昌平区回龙观镇北农路7 号北京农学院,Tel:010-80799305,E-mail:shiyajun@126.com。

收稿日期:2014-11-12,修回日期:2015-02-17。

0 引言

京津冀一体化发展赋予了北京生态休闲农业发展新的内涵,在京津冀协调发展的战略背景下,北京城市功能需要重新定位、经济结构需要重新调整、农业结构需要重新整合。如何统筹区位、资源、生态、经济基础等要素,实现北京与河北、天津2 地休闲农业发展优势互补、互利共赢,不仅是多年来北京休闲农业发展的进一步深入,更是北京休闲农业进入一个重要的转型升级阶段。京津冀一体化背景下北京生态休闲农业,是融合生产、生活、生态“三生”为一体的综合性休闲农业,是以绿色生态为理念,以科学技术为支撑,以健康舒适为目标,不断满足不同层次居民需求的新型绿色产业。

1 生态休闲农业定位

1.1 概念

生态休闲农业是在传统休闲农业的基础上,以生态旅游、健康旅游、文化旅游为特色,以健康、环保与永续观念为导向,以带动京津冀休闲农业经营消费、农民就业增收为目标,把农村产业、经济、人文、生态结合在一起,打造健康养生、亲子体验、文化体验、美食娱乐、舒压疗郁等多元主题,研发个性化创意产品,满足不同层次、不同年龄段的消费者心理需求,同时发挥生态功能,涵养水源,调节微气候,减少城市的生态足迹,是保障农村生态安全、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的新型绿色休闲农业[1-2]。

笔者结合京津冀一体化北京生态休闲农业发展实际需求,从生产、生态、生活、“三生”角度出发,阐述了生态休闲农业的功能定位,如图1 所示。

1.2 特征

1.2.1 突出“三生”功能生态休闲农业是具有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于一体的综合性休闲农业。所谓生产功能是指通过发展生态休闲农业,不断拓宽了农业以及涉农企业的收入渠道,农业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农民生活质量得到持续改善。所谓生活功能是指通过不断开发具有特色的田园风光、农事耕作文化,为旅游者提供了体验农村生活的机会,使消费者达到修养身心、缓解压力的目的,增进人与人之间的亲和力。所谓生态功能是指生态休闲农业具有涵养水源,调节微气候,提升人们环保意识,保护农村环境,减少城市的生态足迹[3]。

1.2.2 以绿色生态为理念绿色被视为一种文明的象征,返璞归真,回归自然成为当下旅游的热潮。生态休闲农业顺势而生,以绿色、生态、环保理念为导向,以提升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持续性为目标,依托田园景观、自然资源,尊重自然,亲近自然、保护自然、发展以自然为取向,兼顾环境、保护与环境治理的生态休闲旅游,打造景观欣赏、森林漫步、文化欣赏、生态康养的产业形态,创造人与自然永续共存的和谐环境[4]。

1.2.3 以科学技术为支撑生态休闲农业通过利用生物技术手段、科学的经营管理方式、规模化农业生产经营理念,不断坚持技术创新,培育繁殖优良新品种,不断延伸农业产业链,打造出具备一整列的生产、制作和包装技术,创新加工及保鲜技术,适度适量地使用化肥农药,从而生产出健康安全、无公害的绿色农产品和食品。同时根据不同农产品特色,加以创意包装,满足消费者的精神需求,生态休闲农业是融合了高新生物技术和创新理念的新型农业产业。

1.2.4 以健康自然为目标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加快,城市居民更加渴望绿色生态环境、更加渴望亲近自然。生态休闲农业就是通过充分发掘农业生产中旅游资源因素,为游客提供生态、清新、舒适、健康的休闲活动场所,有利于城镇居民和游客身心得到真正放松和享受、缓解紧张工作压力、陶冶情操,满足消费者追求快乐、惬意、安逸以及修养身心、接触自然的休闲需求,使其得到体质、智力的恢复和提高。

1.2.5 以多元主题为特色为了满足不同层次,不同年龄段的消费者心理需求,促进农村多元化发展,生态休闲农业不断拓展农村旅游市场,逐步向精致,特色与多元主题方向发展。通过打造健康养生、亲子体验、文化体验、美食娱乐、舒压疗郁等多元主题,结合人文、艺术与创意美学,兼具自然观光景点,研发凸显自身特色的主导产品、主题产品、创意精品,使得生态休闲农业的新业态、新产品、新价值直接转化为经济效益。

2 京津冀一体化背景下北京生态休闲农业发展需求分析研究

当前北京农业的发展将迈向一个崭新的阶段。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消费结构发展变化,对生活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与之带来了资源环境不断恶化,生态环境问题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5-6]。另外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农产品面临着国际市场的严峻挑战,各种突出问题层出不穷,因此,只有发展生态休闲农业才能解决北京生态环境问题,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才能促进北京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2.1 生态需求

生态成为北京生态休闲农业发展的第一需求。随着经济不断发展和人口的增长,资源环境约束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已经成为目前北京最为尖锐的矛盾。水资源短缺、水污染严重、雾霾天气、大雾造成严重空气污染等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北京自然生态系统已经遭受到破坏,资源环境承载力已明显处于超负荷状态。因此发展生态休闲农业,提高自然资源的生态性,探索保护环境有效路径、促进自然资源与经济发展和谐统一势在必行[7]。

2.1.1 水源近年来,作为国际化大都市的北京,水资源短缺、水污染严重等这些水资源问题对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构成极大的威胁。北京属于特贫水城市,是资源型重度缺水地区,北京每年水库存水量的下降速度也非常快,是中国全国范围内下降最快的3 个城市之一。2012 年北京市水资源总量为39.50 亿m3,按照2012 年末常住人口约2069.3 万人,北京市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的为193 m3,是远低于国际人均水资源占有量1000 m3的重度缺水标准。北京不仅重度缺水,而且水污染也十分严重。2012 年每年直接排放的污水仍有2.6 亿m3,而且再生水利用率不到40%;水资源紧缺严重制约着北京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保护水资源迫在眉睫。有限的水资源要求北京市农业必须走一条资源节约及循环可持续的发展之路[8]。

2.1.2 空气北京目前面临的突出问题还有大气污染防治问题。雾霾天气,大雾造成严重空气污染,京津冀地区PM 2.5 值几次濒临“爆表”。如表1 所示2013 年城市PM 2.5 年均浓度排行最严重前13 个城市中京津冀更占10 席。这些城市的PM 2.5 年均浓度远远超于国家标准,大气污染问题十分严峻,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长期暴露在雾霾之下同时也是诱发肺癌的重要因素。有监测结果显示,过去5 年间北京肺癌发病率增加了70%,相当于每10万人中就会有45人患有肺癌[9]。蓝天难见、雾霾满天、繁星无影不仅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出行,更危害着人们的生命健康。渴望呼吸到新鲜空气是京津冀人民的重大需求。

2.2 市场需求

休闲娱乐成为北京生态休闲农业发展的主要方向。随着北京市人们休闲娱乐的经济能力不断提升,闲暇时间不断增加,人们精神压力不断增大,各种市场需求助推着北京市生态休闲农业持续快速的发展。生态休闲农业发展模式多样化,休闲娱乐功能齐全,自然文化资源丰富,将成为21 世纪北京未来农业发展的新方向[10-11]。

2.2.1 消费水平增高从消费性支出来看,2012 年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已经达到了24046 元,其中教育、文化和娱乐服务占了15.37%,31.3%的恩格尔系数显示出北京城市居民已经满足了基本的吃、穿的需求,人们的消费倾向将会转向更高层面,更多的追求文化、旅游等消费领域以及精神层面的消费需求(表2)。另一方面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在北京这样的国际大都市里,医疗、房价、养老、物价的上涨使得人们精神压力巨大,朝九晚五的单一乏味的生活使得精神层面的追求得不到满足,长期以往身心疲惫,据2012 年《北京社会发展报告》显示有32.6%的市民感到生活压力加重,人们急需要通过休闲度假的方式来缓解精神压力[12]。

2.2.2 休闲农业市场潜力巨大据北京市调查统计,随着节假日的增多,游客数也在逐年增加,2014 年上半年北京总接待游客数高达800 多万人次,同比增长5.6%,乡村民俗户接待游客在春节、清明、五一、端午小长假期间,增长率分别为14.1%、12.2%、10.4%和18.3%[13]。从表3 中可以看出5 年间北京市观光农业接待人数从2009 年的1597 万人次增加到2013 年的1944万人次,总数增加了347 万人次,经营总收入更是以20%~25%的速度不断增长,说明北京市民的消费能力不断增强[14]。

2.3 绿色产品需求

绿色健康成为北京生态休闲农业的重要目标。当今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频繁发展,毒生姜、毒豆芽的爆发,使人们对农产品质量安全产生了许多顾虑与担忧,发展生态休闲农业是解决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有效途径,是提升农产品国际市场竞争力的必然选择,是提升人民生存质量和生活质量的重要保障。

2.3.1 农产品国际市场竞争力急需提升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提升,越来越多的农产品出口国外。国际市场对农产品出口的标准越来越高,对种植方式、生产环节、农产品生产和贸易有关的环保技术以及食品卫生安全标准提出更严格的要求,北京乃至全国只有不断提升农产品质量,发展绿色农产品,才能提升农产品国际市场竞争力。

2.3.2 人民健康需要保障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人们的饮食结构以及消费需求发生了变化,对农产品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北京2012 年农业生产施用化肥达到13.68 万t,由于化肥、农药的过度使用,使得农产品所附的农药残留增多,农产品质量降低,危害人们的健康;另一方面转基因食品的出现也加剧了人们对农产品安全的担忧,人们更加青睐于天然、无公害、绿色环保的农产品。

3 北京生态休闲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3.1 北京传统农家乐供给过剩,重复建设问题严重目前北京郊区大多数休闲农业项目盲目发展,单纯停留在提供餐饮、住宿、垂钓、采摘等初级阶段,人为因素过重,与“重返自然亲近自然”主题相违背,参与活动形式单一,缺乏特色,“农家乐”模式已经日趋势微;对于基础设施方面,园区内交通设施、水电设施、住宿设施不完善、档次偏低;饮食卫生、安全问题也存在隐患,难以形成固定客源。

相当数量的休闲农业项目经营主体主要为当地的农户,文化水平较低,素质不高,没有接受过多的专业培训,缺乏可持续发展理念以及科学合理的规划,导致服务水平偏低,降低了观光区档次,减少了客流量[15]。

3.2 过度开发,造成部分环境污染

随着休闲农业项目短期经济效益的递增,一些经营者唯利是图,为了获取更多的收益而盲目开发自然资源,比如倚靠河流就修建水上娱乐项目,倚靠高山就增加索道项目,严重破坏了生态系统;另一方面不断增多的休闲农业项目也带来了大量的废气、废水、垃圾的随意排放,严重污染了当地的水资源、空气、植被以及土壤,对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的破坏[16]。消费者在旅游的过程中随处乱扔垃圾、随地吐痰的现象普遍存在、不仅如此乱攀枝叶、乱写乱划的不文明行为也屡见不鲜,这些无视脆弱环境的旅游行为都对生态环境和自然景观造成了极大的破坏。

3.3 休闲农业产品档次偏低,缺乏品牌效应

各郊区县的大多数休闲旅游经营户还停留在“小农经济”的经营观念上,在项目宣传、市场拓展、产品包装以及品牌打造方面观念较弱,同时,各景点之间缺乏合作宣传意识,没有形成组团式的宣传与发展,导致影响力和宣传力相对较弱。

多数休闲农业项目不能适应现代旅游市场的需求,虽然不同于城市生活,但每个休闲观光的模式与布局大同小异,缺乏创新与特色,趋同性使得各个园区可以被轻易替换,不能够给顾客留下深刻印象。整个观光活动与当地的资源优势、特色产品联系较少,民俗文化开发不充分,地域性、个性化不突出,缺乏知识性与趣味性。

3.4 休闲农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度不高

目前虽然北京各类新型产业蓬勃发展,例如科技农业、生态农业、创意农业,但这些新型产业与休闲农业之间缺乏相互的融合、跨界,产业链条没有做到更好延伸,经济利益没能实现最大化的挖掘。当前的北京休闲农业忽视了不同类型产业之间的融合和互动,只是单一的农业或者旅游业的单唯性,没有形成产业之间立体产业体系,不能更好的满足人们从物质生活到精神生活不断提升的需求。

4 京津冀一体化背景下北京生态休闲农业发展建议

4.1 保护生态环境,打造京津冀一体化生态空间生态环境的恶化和水资源严重的匮乏,是京津冀一体化生态休闲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最为重要的障碍。因此,在北京生态休闲农业发展中,应充分认识到京津冀地区在生态环境方面所存在的问题,必须把保护生态环境、打造京津冀一体化生态空间放在首要位置,做到科学合理规划措施途径,推进京津冀生态环境保护联防联控、区域环保一体化发展。一方面大力宣传生态保护和绿色消费,树立民众可持续发展意识,增强人民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自觉性,改变传统高消耗、高排放的消费模式,重点推广绿色消费和低碳消费;另一方面发展节水型生态休闲农业,打造带动京津冀一体化发展的环保屏障和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带,推动京津冀绿色生态长廊建设,促进京津冀一体化大气污染治理,将生态休闲农业作为一种可以永续利用资源、绿色环保的产业形态,以生态休闲农业发展为切入点,统筹城乡发展,基于各自优势,打造京津冀一体化的生态休闲空间[17-19]。

4.2 根据不同客层,开发生态休闲农业多元主题

深度挖掘个性化、层次化消费市场,开发多元主题,是发展生态休闲农业的创新之举[20]。通过市场调研与深度挖掘,将北京市休闲农业市场进行细分,根据不同年龄段的消费者的需求,打造健康养生、亲子体验、文化体验、美食娱乐、舒压疗郁等多元主题的生态休闲农业。例如针对中老年人市场,可以开发生态休闲养生游、生态休闲康体游等;针对上班族市场,可以开发生态休闲运动游、生态休闲体验游、生态休闲舒压游、生态休闲亲子游等主题。针对学生市场,可以开发校外教学、假期体验游、农村体验住宿游等主题。同时,依照不同月份、季节性、环境资源等因素,开发赏鸟、赏枫、赏樱、定向、森林漫步、自然创作等主题游。创建特色鲜明的有机农业生态休闲园、郊野公园、森林生态旅游、生态度假村、生态农庄、体验农庄等多种形态的生态休闲农业。

4.3 增强文化创意,研发生态休闲农业创意产品

通过品牌效应带动农业升级,扩展市场是发展生态休闲农业的有效措施。创新生态休闲农业特色品牌,以文化创新提升生态休闲农业的内涵,以科技创新提升生态休闲农业的质量,通过创新把乡村自然环境、生活文化、历史文明以及市场需求有机结合起来,以文化创新为核心,以自然为取向,兼顾环境保护,整合各类文化资源,融合农村美学、观光旅游、电子商务,创造故事性话题,激发新的潜在需求,引领新的消费导向,研发出凸显自身特色的主导产品、主题产品、创意精品,提升农产品附加值,设立不同农业知识科普区,带给游客视觉、听觉、味觉、嗅觉和触觉等多方位的刺激和体验。同时引进创新引导和经营方面的人才,为农业和农村的发展开辟全新的空间,使得生态休闲农业的新业态、新产品、新价值直接转化为经济效益[21-24]。

4.4 产业联动发展,实现生态休闲农业“社区经营”

产业联动发展,打造“社区经营”是发展生态休闲农业的重要理念。面对京津冀一体化发展的良好势头,北京市应高站位高标准谋划、规划北京市生态休闲农业产业发展,坚持“产业联动、高点起步”的原则,加快一、二、三产业融合,整合采摘园、农园、民宿以及各个景区景点等领域,不同领域之间进行合理的分工与合作,使其点连成线,线连成片,通过联盟营销方式构成带状式的生态休闲农业“社区经营”。此外,建立网络信息营销平台,手机第三方应用程序(APP),包括“景点介绍、住宿餐饮预订服务、路线推荐、留言评价”等服务内容,使各个产业链条利益达到最大化。使北京休闲农业从简单农家乐转变成向生态、休闲、养生、健身以及商务、度假为一体的高精尖服务产业,为游客提供一两日乃至多日的旅游组合[25]。同时应按照国际旅游城市的建设标准和发展目标定位的发展合理规划,坚持生态休闲农业与国际旅游城市建设相结合的原则,配套餐饮和体验设施、休闲娱乐设施、保健、康体设施、拓展训练设施等,把北京生态休闲农业打造成为具有国际标准的生态休闲农业。

5 结论

北京生态休闲农业立足于京津冀一体化背景下北京生态休闲农业发展的实际需求的大背景下产生的,笔者通过阐述北京生态休闲农业的相关概念与内涵,探讨北京地区都市休闲农业发展中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提出了京津冀一体化背景下北京生态休闲农业发展建议,对北京各区县的战略定位、具体产业布局、休闲农业发展思路等方面有一定的指导性,并能够为相关政府职能部门提供决策参考,促进北京郊区都市生态休闲农业的快速发展。目前北京生态休闲农业的相关理论研究和具体产业形态都尚处在初步发展阶段,对生态休闲农业的研究较少,可以参考的文献并不多,笔者对生态休闲农业也只是初步探究,下一步的研究中将对北京生态休闲农业发展形态进行分析,希望未来可以更好的推动北京休闲农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娟,孙素芬,郭强.发展生态休闲农业的理论与途径探析—以北京市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8,6(2):812-813.

[2] 罗清.中国生态旅游发展前景分析[J],消费导刊,2008(16):44.

[3] 张敏,苗润莲,胥艳玲,等.京津冀都市圈生态休闲农业的功能定位及关键问题探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3,41(1):174-176.

[4] 史亚军.休闲农业概论[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1:20-54.

[5] 裴红罗,王运圣.休闲农业发展探析—基于生态环境的视角[J].中国农学通报,2011,27(1):483-487.

[6] 刘溪.马克思主义生态观视阈下的中国生态环境保护[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1):6-7.

[7] 张建东.北京市生态环境建设发展报告[M].北京:中国环境出版社,2013:102-120.

[8] 郭淑敏,程序,史亚军.北京的资源环境约束与生态型都市农业发展对策[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4(5):194-197.

[9] 刘兴春.北京市大气中颗粒物变化趋势分析研究[D].北京:北京工业大学,2013.

[10] 刘静.沈阳市休闲农业市场需要分析[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3,233(11):73-75.

[11] 刘笑冰.北京市创意农业需求分析与发展预测[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13:38-44.

[12] 范子文.陈奕捷,王忠义,等.北京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报告[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2-26.

[13] 熊晓红.都市圈地区休闲观光农业创新发展研究[J].三农问题研究,2010(11):44-45.

[14] 曹暕.北京观光休闲农业发展研究—基于供需角度的分析[J].中国农学通报,2009(25):118-120.

[15] 卜梅兰.基于供应链视角的生态休闲农业发展研究[J].上饶师范学院学报,2011,31(5)84-87.

[16] 李健,钟永德,王祖良.国内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进展[J].生态学杂志,2006(9):114-116.

[17] 王军,李逸波,何玲.基于生态补偿机制的京津冀农业合作模式探讨[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10,31(3):74-78.

[18] 王玮.京津冀生态保护整体方案预计7 月出台[N].中国环境报,2014-6-25(05).

[19] 常纪文,汤方晴.京津冀一体化发展的环境法治保障措施[J].环境保护,2014,42(17):26-29.

[20] 史亚军.农村文化产业概论[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14:43-62.

[21] 张文敏,于德珍.关于生态旅游商品的几点思考[J].林业经济,2001(4):51.

[22] 王榕国.福建连江坑园生态农业旅游产品开发研究[D].福州:福建农林大学,2013:20-31.

[23] 陈晓红.循环经济视角下生态农业旅游产品模式的构建[J].安徽农业科技,2012,40(8):4709-4711.

休闲食品行业背景范文第4篇

运用DEA研究方法对丰县现代农业示范区旅游业运营效率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示范区旅游运营生产效益微有成效,旅游收入较低,游客停留时间短,同时旅游生产各要素收入差别大,建议加大休闲农业旅游产品开发力度,延长游客停留时间,提高旅游收入。

关键字:

丰县;农业旅游;生产效率;DEA

目前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决策,推进新农村建设,关键是发展农村经济,核心是增加农民收入。休闲农业的应运而生,正是适应新农村建设的要求,从一开始就具有强大的生命力。2006年3月17日颁布的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内容中明确提出了“发展休闲农业”。以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和历史文化遗存为前提,合理利用民俗村寨、古村古镇,创建独具特色的旅游乡镇,开发“农家乐”、休闲农庄等旅游产品。2010年中央1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中更为明确指出:要积极发展乡村旅游、休闲农业和农村服务业,拓展农村非农的就业空间。可见农业生产是休闲农业的基础,而农村非农业的就业空间是休闲农业发展新动力。

一、研究区概况

丰县农业现代示范区涉及孙楼、赵庄、常店、王沟和宋楼等5镇,示范区物产丰饶,享有“丰熟可抵三州”的美誉。近年来号召政府有关新农村建设政策,示范区开展了现代农业、农村旅游以及相关产业建设,经规划后都取得了一定绩效,目前研究区域农业生产建设园区内现有11个村委会,劳动年龄内人口30648人,其中种植业人员19097人,养殖业人员3417人,农产品加工人员2274人,物流、仓储人员347人,人均收入6218元,农业现代示范区农业建设初具规模,农业基础为农业产业化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园区以徐州中南食品有限公司为园区龙头运作,现有入园企业6个,注册资金3852万元,合作经济组织9个,注册资金1026万元,已建成现代规模高效设施农业生产基地7260亩,投资7000万元建设秀珍菇、海鲜菇、白色金针菇等食用菌生产基地750亩;投资6000万元兴建占地160亩苏鲁豫皖边界农贸批发市场。旅游服务业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截至2010年,住宿和餐饮业利润总额57974万元,比上年增长18.21%,就业人数559人,比上年增长40.43%,星级饭店1个,客房数位154间,比上年增长4%。娱乐教育文化及服务人均消费1458元,比上年增长12.07%。旅游综合收入为6.95亿元,占第三产业比重3.91%,综合消费低,本地消费比例大,外地游客比重低,以大沙河果都大观园景区为例,年接待超50万人次,人均消费仅停留在门票阶段。旅游产品主要是依托节事活动开展的“苹果节”“梨花节”,旅游淡旺季明显。社会经济核心区主要集中在孙楼镇,目前已形成了以木业加工为龙头和特色,拥有食品加工、工艺铸造、机械铸造、车业泵业制造、电力电讯器材、建材预制、燃气供应等门类企业40余家,其中外商投资企业5家。全镇现有企业职工2.5万人,社会固定资产总投资4.5亿元,工业年总产值11.5亿元。综上我们研究区域各个行业发展现状,现代农业生产趋于成熟,农业生产附加旅游产业以及工业生产,因基础薄弱,经验匮乏,处于发展阶段尚在起步时期。农村旅游尚未形成规模产业,旅游产品单一,基础配套设施有待完善。

二、研究方法

传统系统评价方法适用于单输出系统,旅游业生产是多输入和输出系统,传统评价方法已不适用,处理该类评价较适宜用数据包络分析法,该方法属于运筹学一个新研究领域,是评价多输入、多输出系统相对效率的较有效方法,目前采用DEA法对旅游生产系统进行详尽综合分析较少,数据包络分析可详尽有效的表现各要素运作和贡献过程,为旅游生产提效提供明确方向。

(一)DEA方法与模式本文的实证研究将对丰县现代休闲农业发展先行示范区,主要涉及王沟、孙楼、赵庄、常店、宋楼5镇,对该地区的旅游业生产进行横向效率评价,各镇区生产概况各不相同,通过对不同镇区生产效率比较研究,探索努力方向,总结相应改进措施和建议。

(二)评价指标构建本研究选择生产法对数据指标进行构建[5],根据德尔菲专家法,结合旅游专业文献[6-12]和网络知识,根据丰县农业旅游业实际情况,在农业旅游运营生产过程选取6项输入指标①农业体验项目开发投入;②食宿投入;③娱购投入;④交通设施投入;⑤旅游教育培训投入;⑥景区建设投入;根据旅游收入的计算衡量标准选取了3项输出指标①旅游综合收入;②旅游接待人数;③游客停留时间。

三、研究结果

(一)指标数据收集此实验数据参考旅游相关专业标准,从旅游产业,吃、住、行、游、购、娱等六要素,结合各要素的评定标准,构造了输入和输出指标,并对数据进行可收集,主要通过政府内部以及部门官方网站进行二手数据收集数据具体如表1。

(二)投影分析影响农业旅游生产能力因素很多,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是一个互相交叉、互相依存的综合性概念。旅游业的产出除了旅游收入直接性的代表,还包括间接因素比如接待人数和停留时间,同样是一项输入通常作用于多项输出之上,针对农业产生的附加旅游性质,选取合适的评价方法和指标体系,考虑该系统单元DMU为单一性,输入向量和输出向量为T=1,根据丰县农业旅游规划和实际现状进行了决策单元指标构建,并进行了投影分析:由表3,表4结果,可知决策单元农业现行示范区旅游整体有效值为1,并且满足S-≠0且S+≠0,说明该单元属于弱有效性,需要有提升和改善的方向,力求使该决策单元达到有效性。对以输出为导向的对偶函数进行分析,DEA和投影结果显示,该决策单元呈现弱有效性,从中可以看出提升有效性的方向,分析结果表明,该决策单元在景区建设投入缺乏,而在食宿投入方面有冗余,这与当地经济状况贫瘠和景区建设不完善有关,我们可以看出农业现行示范区在食宿和景区建设投入指标项调整幅度分别为13.2%和42.5%,为保障旅游业生产系统完整运转,需完善该单元的景区建设,并且在食宿投入应适当的减少,同时也显示了该决策单元在输出元素即旅游收入和游客停留时间等方面还未显现,当地旅游开发步伐落后,旅游结构单一,导致游客逗留时间较短,

四、结论及建议

(一)结论1.整个决策单元呈弱有效性,显示研究区域的农业旅游运营系统尚处在起步阶段,整个产业经济体并不能成为有效的良好运营体,需要在各个输入和输出要素上进行幅度正负调正,使得整个运营体能够成为正常产效体。2.数据分析显示,农业生产带来的旅游产业在各个要素的投入较为不平衡,在餐饮和酒店住宿服务建设投入需要进行正向幅度的调整,在景区建设投入方面,研究区域建设初步到位,在该方面进行些许回缩负向幅度的调整,若做出这些调整使得有效性更加明显,凸显建设投入要素的高效性。3.前期旅游规划在各要素建设投入后,研究区域旅游产业得到初步效益回收,旅游发展基础薄弱,旅游产品单一,经验欠缺,虽然能够吸引游客的到来,但游客停留时间较短,往往是半天,过夜次数较少,综合旅游收入较低。4.同时在分析过程存在一定误差,误差原因主要是非旅游者的正常住宿和餐饮会对数据有干扰,会对最终评价分析结果产生不利影响。该分析方法能够在数据标准化基础上减小误差,所以其评价结果是可采纳的。

休闲食品行业背景范文第5篇

论文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农业休闲旅游将成为一种时尚,休闲农业的前景十分广阔。在阐述休闲农业产业化的概念及江西省休闲农业产业化发展必要性的基础上,对江西省休闲农业产业化发展进行可行性分析并提出加快江西省休闲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若干建议,旨在为江西省新农村建设提供参考。

据有关统计资料显示,我国人均耕地仅有1.4亩,不到世界水平的40%。全国农村有2.4亿农户,户均耕地不到半公顷。经营规模小,效益低。美国一个农民可以养94个城里人,我们仅能养4个人。由于农业的小规模经营,农民要增收,必然导致兼业化,农村从事非农业劳力已超过50%;城镇化进程的推进,房地产开发的力度加大,人均耕地在逐渐“缩水”等等给现代农业的发展带来难题。为此,提高农业生产率,实现农业向“高产量、高质量、高效益”三高农业转型迫在眉睫。休闲农业的出现为农业的转型指出了方向,也拓展了旅游业的内涵。其产业化发展必然提升农村区域经济竞争力,带动农村的经济发展、增加农民的收入,推动新农村建设。

一、休闲农业产业化概述

(一)休闲农业产业化概念

旅游产业化是指以旅游核心产业为龙头,相关产业协同发展,不断推进现代化、国际化、规模化和市场化,进而形成现代旅游产业的产业集群化的过程。旅游产业化是现代旅游业的基本业态,也是旅游产业化的动态发展行为,即由初级产业向高级产业发展,由传统产业向现代产业进军的产业进步过程。

休闲农业产业化是指以休闲农业为龙头,相关产业协同发展,不断推进农业休闲旅游的市场化、规模化、现代化和国际化,进而形成农业休闲旅游的产业集群化过程。即将休闲农业作为一大产业来经营,按照市场运作方式,将区域旅游资源、旅游环境、旅游区位、旅游文化、旅游人才、旅游管理等优势转化为旅游产业优势,形成产业竞争力。而休闲农业旅游是以农业资源为基础,以休闲旅游为主题,它以充分开发具有观光、旅游价值的农业资源和农业产品为前提,把农业生产、科技应用、艺术加工和游客参加农事活动等融为一体,利用田园景观、农业生产经营活动和农村特有的人文景观,吸引游客前来观赏、休闲、购物、度假,满足旅游者食、住、行、购、娱、游的需求,供游客领略在其他风景名胜地欣赏不到的大自然浓情意趣和现代化的新型农业艺术的一种农业旅游活动。这就决定着农业休闲旅游的产业化经营必须以农业产业化为前提,实现食、住、行、购、娱、游协同发展。

休闲农业产业化涉及诸多复杂问题。首先,休闲农业产业化与农业产业化、工业化、城市化、全球化交织在一起;其次,休闲农业产业化受到区域农业资源、旅游资源、旅游环境、旅游区位、文化环境,以及旅游人才、管理体制、企业机制等多种因素的制约。但无论如何,休闲农业产业化是现代农业和旅游业的基本业态和基本趋势。其产业化标志具有多个层面:(1)市场化——休闲农业产业化的基本前提和运作方式。(2)规模化与集约化——休闲农业产业化的成熟标志。(3)国际化与现代化——休闲农业产业化的水平标志。(4)集群化——休闲农业产业化的竞争优势。

(二)休闲农业产业化发展背景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推进、经济的全球化,传统的农业结构已不适应新的形势,如何加快转型、提高竞争力已成为当今农业发展的重大课题。特别是近几年来农业实现连续丰收,过去农产品短缺的局面已经扭转,包括粮食在内的大多数农产品供给已经进入较为充裕的阶段,表现为卖方市场;在家庭承包的基础上,创新农业经营组织,克服“小规模、分散化”家庭经营弊端,已成为深化农村改革的主旋律;实行农业战略转型是解决农业发展的深层和长远问题,必须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鼓励创建多种经济成份并存的农业经营组织形式,是目前形势下农业经营组织的创新思路。休闲农业的兴起为农业的生产与经营形式的战略转型指明了方向。发展休闲农业可将具单纯生产性功能的农业向附加值较高的二、三产业转移,它是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有机结合,是在农业生产的基础上拓展具有农业生产、加工、游览、休闲、科普、农技推广、农产品展示、销售、特色餐饮、景色观光、宠物饲养及其附属用品供应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特色农业,为农业注入了较大的科技含量,又集观光、休闲、旅游、科教于一身,因此可获得较高的效益。

经济的快速发展、城镇化速度的加快、人们带薪休假天数的增多等促进了社会消费结构转向发展型和享受型,人们对休闲文化和休闲产业的发展提出了更多要求,而作为乡村旅游形式之一的休闲农业旅游自然而然的成为都市人们休闲的首选。据统计,到2006年底,我国城镇人口已达5.77亿人,城镇化水平达到43.9%,全国人均GDP超过了2000美元,且每年有114天的法定节假日,这为休闲农业旅游提供了巨大的潜在市场。,对于乡村旅游形式之一的农业休闲旅游,其产业化发展必定提升区域农业生产的效率,以及区域旅游业的竞争力。但由于受利益的刺激,全国各地休闲农业旅游项目纷纷上马,造成规模小、集约化程度不高、竞争力不强等严重现象。为此,加强休闲农业产业化发展是解决这类问题的主要措施,也是实施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跨越”的重要举措,必然带来农业产业形态的更新。

二、江西省休闲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必要性

(一)休闲农业产业化发展是实现农村产业结构优化的有效途径

休闲农业与传统农业的最大不同,是它具有服务业的功能。休闲农业依托城市、服务城市、受益于城市,是一种强调城乡经济有机融合、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发达农业形态,使农业由第一产业向第三产业延伸。休闲农业是农业和休闲旅游的有机结合,其市场化、规模化、现代化和国际化的发展,产业化必然打破传统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促进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另外,农业休闲旅游具有很强的产业渗透性和互动性,大力发展农业休闲旅游,不仅可以将农村的第一产业(农业)、第二产业(乡镇工业)作为新的旅游资源,优化农村产业结构,促进农村经济的良性发展。

(二)休闲农业产业化是建设绿色生态江西的有效手段

近年来,资源消耗高、浪费大、环境污染严重等等问题一直困扰我国经济发展,这些问题在江西省也同样存在,同时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和人口的不断增加,水、土地、能源、矿产等资源不足的矛盾更加突出,环境压力日益增大。经济快速增长的背后是资源的巨大浪费和对环境的极大破坏,为此,“建设节约型社会”应运而生。其中所提出的发展生态经济,正是使我省摆脱目前经济发展模式困境的最好途径。江西省早在上世纪末就提出了建设生态江西的理念,倡导经济与环境和谐的发展模式。所谓生态经济就是把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有机结合起来,使二者互相促进的经济活动形式,其强调的是生态建设和生态利用并重,力求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在发展中达到动态平衡。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应作为经济社会发展计划的重要内容和支撑点,并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整体利益和局部利益综合考虑,实现和谐的可持续发展。

休闲农业旅游是把生态建设与开发旅游产业结合起来,发展生态经济的良好途径。江西省作为一个传统的农业大省,具有丰富的农业资源及自然资源,为江西省发展休闲农业产业化发展提供了雄厚的资源基础。休闲农业提倡农业生态化,将科技含量极高的农业技术融入到农业生产之中,切实提高了农产品的质量、农业生产效率。而随着农业休闲旅游的发展,提高了农产品的知名度,为农产品开拓了全新的销售渠道。婺源的有机绿茶,近几年畅销欧美,仅2006年一年年产达5000吨,销售收入达1.08亿元,茶农和有茶的农民的收入有了大大的提高,提高了他的积极性,让他尝到了农业休闲旅游带来的甜头,促进茶叶生产数量和质量的提高。还有以往农民家中留着自吃的干蕨、干笋、干辣椒等等今年也销售旺盛,自家养的农家猪、农家鸡、鸭都是游客所爱吃的,游客也愿意出高价。农民的收入增加了,参与生态建设的积极性也跟着提高了,转变了农民的思想观念,为生态江西的建设提供了有力的经济、思想保障。

(三)休闲农业产业化发展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需要

其一,休闲农业产业化发展能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提供广泛的就业机会,充分利用农村劳动力资源。旅游产业是一种综合性的服务行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其产品的绝大部分是以劳务形式体现的,它要满足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的多方面需求,它需要有“一条龙”的行业与之配套服务,除了直接促进农业发展之外,还可以带动交通、运输、饮食、邮电、商业以及纪念品生产等相关行业的发展,从而为人们提供大量的工作机会。据有关资料统计,旅游业直接就业者与间接就业者的比例为1:5,提供就业机会多。

其二,休闲农业的开发,扩大了农业经营范围和经营规模,改善了农业生产结构,增加了农民收入。休闲农业区别于传统农业的显著特点之一就是把农产品直接销售给消费者,这样就很好地解决了部分农产品运销层次多的问题,避免经销商的中间盘剥,同时农民也可从提供休闲服务中获取合理报酬,增加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