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行政管理基础理论知识

行政管理基础理论知识

行政管理基础理论知识

行政管理基础理论知识范文第1篇

【关键词】行政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职业能力

行政管理学作为政治学的一个分支学科,随着政治学的恢复与发展,自上世纪 80 年代中期,行政管理本科教育也得以恢复,并得到了迅猛发展,经过30多年的重建与发展,截至 2014 年,全国已有256多所本科高校设立了行政管理专业,中国行政管理专业已初步建立起自己的理论体系与课程体系。但还不够成熟,必须优化课程体系,建立以职业能力为导向,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与素养,满足社会多层次、多领域、多方面的需求。

一、行政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现状

根据国内主要大学的行政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选择国内比较有代表性的大学行政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来进行分析比较,主要有这样一些学校的行政管理专业:北京大学、天津科技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武汉大学、重庆理工大学、宁波大学、厦门大学、中山大学、广东商学院等。这些院校在行政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上大体上是相同的,国内各院校行政管理专业基本上开设的课程模块有:政治学类主要包括政治学原理、中国政府与政治等;法学类包括法学概论、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民法、刑法等;管理学基础类包括管理学、领导学、人力资源管理、管理心理学等;社会类社会学概论、社区管理、社会工作实务、社会调查方法、社会保障概论等;公共行政学类行政管理学、城市管理学、行政伦理学、公共关系学公共危机管理、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等;公共政策分析类包括公共政策概论、公共政策规划与方法等;研究方法类包括行政研究方法;基本技能类包括信息检索与利用、公文写作、现代礼仪、电子政务原理、行政职能能力训练、政府门户网站建设与管理等和其他类。

二、山西大学商务学院课程体系的特点

文章所指的专业课程包括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基于目前国内各高校基本开设课程的类别,将山西大学商务学院行政管理专业的课程分为十大类型模块。为了说明该校行政管理专业的专业课程设置特点或者与普通高校行政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的异同,我们把山西大学商务学院与全国不同类型的高校和本科层次的高校专业课程模块进行了对比,如表1、图1所示。

表1统计了各类层次普通高校(学士、硕士、博士)和本科院校出现的99 门专业课程、山西大学商务学院36门专业课程,反映的是十类课程模块在本科院校专业课程所占比例和在不同层次高校专业课程所占比例的平均水平和山西大学商务学院专业课程中所占的比例。基于以上统计资料分析,关于不同类型高校间各模块类型课程分布情况对比分析结果发现,山西大学商务学院与不同层次普通高校和本科层次的高校的各课程模块分布折线图走势基本相同,这初步说明我国高校行政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在整体内容设置上具有较大相似性。

在分析了一些院校行政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之后,我国行政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具有以下特点:

(一)各层次高校专业课程设置上体现了学科的综合性

行政管理专业主要研究对象是以政府为主体的公共部门管理,除了行政与公共管理类的学科外,还有大量专业课程来自政治学、社会学、管理学等其他学科,体现了行政管理专业的复合型、跨学科性特征。

(二)政治学类和管理学类的课程所占的比重偏大,经济类的课程相对较少

从表1可以得出,行政与公共管理类的课程最高,管理类(18.89%)居第二,政治类(8.67%)居第三。政治学类和管理学类的课程相对较多这一统计结果与我国学者郭小聪、陈瑞莲、蔡立辉(2003)等关于我国行政管理专业课程教学存在着严重的政治学和管理学取向的观点相互印证。目前开设的经济学类的专业课程有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公共经济学,但经济类课程并不多,没有开设税收、公共预算、政府部门会计、政府部门审计、政府采购制度以及作为基础的会计学和审计学的课程。事实上,政府管理的大部分内容都与经济有关,若行政管理专业的毕业生不懂现代市场经济学的知识,缺乏处理问题的能力,不能满足岗位的需求。

(三)研究方法和公共政策类课程所占比例更低

从表1和图 1 的分析中,我们发现研究方法类课程和公共政策类课程在不同类型高校中的比重均最低,事实上很多高校都没有开设研究方法的课程,这体现出了我国高校行政管理专业研究方法教育较为薄弱。我们发现公共政策类课程的比重,在学士点高校、硕士点高校和博士点高校中分别处于倒数几位,与公共政策在公共行政理论研究和管理实践中的地位而言,其重要性体现不足。

三、山西大学商务学院行政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评价

文章对山西大学商务学院行政管理专业的学生的课程评价进行了调查,问卷主要选大四学生,因为大四的学生已经修完大部分课程,他们更清楚本专业课程情况。共发放问卷91份,回收的有效问卷77份,问卷回收率为84.6%,主要调查独立学院行政管理专业的学生对目前学院课程设置在理论课、实践课、能力和素质的提高方面的看法,具体评价如下。

(一)对理论课的评价

在课程设置上的评价,通过罗列本校行政管理专业所开设的36门专业课程让学生选择哪些课程最重要。经统计分析,90%以上的学生认为最重要的课程是《行政管理学》和《管理学原理》、《公文写作》、《行政组织学》;70%以上的学生认为最重要的课程是《公共政策学》和《政治经济学》、《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社交礼仪》《行政职业能力训练》《公务员面试》、《办公自动化》、《中国政府与政治》、《公共事业管理》重要;60%以上的学生认为最重要的课程是《政治学》和《西方经济学》、《社会保障》重要;50%以上的学生认为最重要的课程是《领导学》《地方政府治理》《企业行政管理》重要;认为最不重要、不需开设的课程是《物业管理》《社区建设与管理》《基层民主建设》。有24门课的被选率超过50%,占所有课程的66.7%;从学生对课程设置上的评价看,总体设置上还是比较合理的,但不完善。在课程教育上的评价,9%的学生认为通过课程教育学到了知识,提高了实践能力;45%的学生认为学到了理论知识;9%的学生认为实践能力提高了;学生对课程教育的总体评价不是很高。

(二)对实践课的评价

在实践时间的安排和次数上:72.7%的学生认为学校安排的实习时间与次数都比较短,9%的学生认为实习时间和次数适当,18%的学生认为实习时间太长;在实习安排与实习辅导:36.3%的学生认为学校对实习的安排妥当,辅导到位,也有27%的学生认为学校对实习的安排妥当,但辅导不到位,9%的学生认为实习安排欠妥,辅导到位。9%的学生认为实习安排欠妥,并且辅导不到位。由于行政管理实习最对口的单位是政府部门,但是政府部门一个特殊的部门,专业化程度高,要求学生的素质较高,无法接纳大量毕业生,行政管理专业学生的实习基地建设面临很大挑战。这严重制约了行政管理专业实习教育的效果。

(三)对能力和素质提高的评价

通过接受行政管理专业的教育,27%的学生认为对提高能力和素质很有帮助,54.5%的学生认为对提高能力和素质有一定帮助,9%的学生认为无任何帮助,9%的学生认为无法评价自己的能力和素质是否提高了。通过问卷统计,学生普遍认为他们的能力和素质提高不明显。

四、以职业能力为导向课程体系的调整

面对目前就业形势越来越严重,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未来职业发展能力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和重视,逐步成为高等教育得到社会认可的重要标志之一。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需求变得多样化,对政府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更高水平和素质的人才满足社会公众的需求,行政管理专业是培养高素质的管理人才的基地,这要求普通高校本科行政管理专业教育必须以职业能力为导向,优化课程体系。

通过分析课程设置的现状以及学生对课程设置的评价,课程设置必须体现能提高学生自身的知识、能力、素质,而学生自身的知识、能力、素质决定其职业发展情况,因此,构建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课程体系,把课程体系划分为四个模块,即公共基础模块、学科课程模块、专业模块、职业课程块。在学生掌握通用知识、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和素养,在学生掌握基本技能和方法的基础上,提高各项实践能力。在现有相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上,以学生的职业发展为目标,重新构建课程体系。

(一)行政管理类岗位群的职业能力分析

以职业能力为导向重构课程体系,必须在深入分析行政管理专业未来就业岗位所需的知识、能力基础上,确定各专业的培养目标,然后设置相应的课程。行政管理专业是公共管理类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主要培养适应现代社会需要,掌握系统的行政管理的理论、知识和方法,具备较高的管理、沟通、组织协调等能力的专门人才。行政管理专业的学生可在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从事行政管理、市政管理、人事管理、社会工作、政策研究、秘书等工作。政府、社会和企业对行政管理专业的学生需求是多层次的。

(二)行政管理专业课程结构体系的调整

1.公共课程。公共基础是全校学生必须修读,为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而设置的通识教育类课程,以进行跨专业的基本能力和基本素质教育为主要功能的课程。主要分为三大类课程:思想道德素质类课程、身体素质类课程(体育等)、基本知识与能力素质类课程主要课程,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邓小平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势与政策、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大学体育和计算机基础、大学英语、应用文写作等课程。以使学生具备基本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外语能力、写作能力、适应社会能力等。

2.学科课程。学科课程是同一学科中各专业学生必须修读,为了将来在某一学科领域从事理论研究与实践的学生掌握该学科领域和相关学科领域的最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而设置的课程。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确立,我国的社会公共管理和服务职能在逐渐强化,社会对行政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量增大。现代社会的需求的多样化和管理对象的广泛性与复杂性,决定了行政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计应体现诸多学科相互融合、相互渗透和相互发展的取向。因此,这类课程应该包括三类:学科基础课程、学科核心课程、跨学科课程。除了必须有的学科核心课外,还应该有二级学科基础课程、一级学科或跨学科基础课程,尤其是经济类、社会类、公共政策类等课程。

3.专业课程。专业课程模块包括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三个方面。专业基础类课程主要是使学生具有行政管理专业基础理论和基本专业能力与思维训练能力的课程。主要有中西行政制度史、公共组织理论、市政学、当代中国政治制度等。专业必修课程是使学生了解本专业前沿的学术理论成果、最新实践应用成果,掌握必备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为主的课程。专业必修课程主要公共管理学、公共行政学、政策学、管理心理学等。专业选修课程是公共管理理论与方法拓展与素质课程,是行政管理专业的应用方法与技能课程,旨在拓宽知识领域,增强专业技能素质。因此,在专业课程的设置上应该在保证专业基础课和专业必修课的基础上,增加专业选修课的门数和比例。不仅可以使学生掌握本专业的基本知识、方法、技能和能力,同时可也以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现代政府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政府,要求具有服务意识、公仆意识和公共责任意识等的道德素养,在课程设置上要体现个人修身与素质、专业素养等综合素养。

4.职业课程。高等教育传授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使知识转化为智力和技能,适应社会需求。据资料显示,高校在课程设置上太过倾向于专业理论知识,对学生实践课程安排太少。从目前国内行政管理本科教育的课程设置上看,基本原理类的课程所占的比例为82%左右,明显偏大,而培养学生行政能力和技术方法方面的课程不到10%,明显偏小。学生只学到了一些基本的原理,却没有学到一些技能和方法,各方面的能力也没有得到提升。设置一些方法和技能类的课程,主要有公共管理统计学、行政案例分析与研究、公共管理定量分析技术与方法、社会研究方法基础、政府绩效管理、领导决策科学、普通逻辑学、公务文秘、公文写作与处理、电子政务与信息化、办公信息自动化科学等和其他文史哲、经管类等课程。

而就业市场更多地要求毕业生要有相关的实践经验及实践能力。主要在课程设置上体现在职业课程模块主要是通过职业技能培训,整合通用知识、通用能力和学科课程,将学生知识和能力系统化,以达到迅速适应工作岗位的目的。行政管理专业是一门应用性和实践性极强的学科,行政管理专业教学计划除设置大量的理论课程外,还应包括更多的实践环节。主要包括:认知实习、专业课程实习、学年论文、毕业论文、社会实践、课内实践。要求学生独立研究公共服务领域里存在的问题,培养其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对行政管理活动深层次的现象进行分析、整合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屈站.我国行政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对比分析――基于国内15所高校培养方案的实证研究[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13(3).

[2] 赵瑞峰.中外高校行政管理专业本科教育课程设置比较[J].高教论坛,2003(1).

[3] 吴波,孟霞光.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定位与课程体系对比分析――基于对国内20所高校的调研[J].黑龙江教育,2012(4).

行政管理基础理论知识范文第2篇

一、体验式教学方法及其理论基础

(一)体验式教学方法

体验式教学方法不同于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的教学方法,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二)体验式教学方法的理论基础:建构主义

建构主义是源于心理学的一种学习理论,倡导学生的知识学习主体地位。建构主义发端于18世纪哲学家维柯的哲学思想。维柯将人们的创造性活动看成是人们认识活动和理解活动的基础。康德的先验认识论也是建构主义的重要理论基础。康德调和了经验论和唯理论,他认为,一切科学知识都是以先天的理智范畴来综合杂多的感性材料而得到的一种思维判断,人是能动的认知主体。现代建构主义先驱皮亚杰提出的发展认识论,也成为建构主义的重要理论来源。他指出人类认识来源于人类自身的活动,是以主体已有经验为基础。由此可见,建构主义关注以固有经验和认知为基础建构知识,认为学生已有的感性认知(隐性知识)及概念掌握(显性知识)都可以成为新知识的生长点,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原有经验或知识,以促使其理解新知识。

二、行政管理专业电子政务课程特点

行政管理专业的电子政务课程的特点如下:

一是以政府为主线。电子政务是在世界范围内政府改革的背景下出现的,借以再造政府工作流程,提高公众对政府的满意度。因此,电子政务课程的主要内容在于介绍电子政务是什么,为什么施行电子政务,如何实施以及实施的效果,是围绕政府而

展开。

二是以信息技术发展为背景。欧美国家的电子政务勃兴,以及亚洲国家电子政务的后来居上,都得益于信息技术的发展。为避免过于侧重对政府改革的论述,行政管理专业的电子政务课程内容应该交代清楚信息技术在电子政务中的地位和基本应用模块。

三是理论与实践并重。电子政务课程涉及政务,电子两大部分,应用性较强,故而,行政管理专业的电子政务课程不仅要对电子政务基本原理进行详细介绍,还应该创造条件让学生亲自实践,或者引导学生将原有的电子政务体验与理论知识相连结。

三、基于网络的行政管理专业电子政务课程体验式教学方法

如前所述,建构主义提倡感性经验与理性思维的结合。基于网络的行政管理专业电子政务课程体验式教学方法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针对电子政务的知识点,提出问题,学生当场或课后利用随身的手机、PAD等通讯设备登录政府网站或学校网站,亲身感受或模拟感受政府内部办公系统、协同政务系统、公共服务系统,将所学理论知识与经验感受相结合,阐述个人观点,再由教师加以点评的互动教学方法。

一是以网络为教学技术支撑。电子政务课程教学不是笼统空洞地讲授政府内部管理和外部服务,而是需要借助政府网站以及网络实训软件,让学生对政府公共事务的处理有更直观清晰的认知。可以说,网络是电子政务课程体验式教学必不可少的技术基础。

二是重视学生的体验。体验式教学方法重视学生在现实情境或模拟情境中的体验。通过网站或电子政务软件,学生可以以政府公务人员、政府部门服务对象等不同身份,直接体验政府内部办公流程、服务公众流程及公众申请流程。

三是师生互动较强。体验式教学方法还强调活跃课堂气氛和教师对学生的反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体验、思考、探究,还要对学生体验后的观点进行深入的点评。借由师生交流、质疑中的思想碰撞和观点启发,双方都得以建构新知识。

四、基于网络的电子政务课程体验式教学方法实施的障碍及其突破

(一)基于网络的电子政务课程体验式教学方法实施的障碍

目前国内多数高校特别是地方高校,仍存在着阻碍行政管理专业电子政务课程体验式教学方法实施的因素。

1.教师教学观念滞后

体验式教学方法要求教师革新教学观念。鉴于电子政务在多数高校并未被视为行政管理专业的主干课程,且大部分授课教师并没有电子政务的专业背景,或是懂信息技术却不了解政府管理,或虽熟悉政府管理却不清楚信息技术,因此教师缺乏创新教学观念的动力,仍沿袭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方法,甚至照本宣科,以知识灌输为主。

2.学生学习主动性匾乏

行政管理专业中电子政务的非核心课程性质,降低了学生的重视程度。此外,填鸭式的课堂教学方法容易受到高校学生的心理抵制,仅有幻灯片的单一的教学辅助手段也压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利于学生在体验式教学方法中主体地位的确立。

3.网络软件支持乏力

电子政务课程中的体验要通过实际情境或模拟情境而得。因此需要有电子政务的实训软件帮助学生模拟政府公务人员角色。但是很多开设行政管理专业的高校并未建立行政管理实验室,更逞论电子政务模拟软件。

(二)基于网络的电子政务课程体验式教学方法的实施路径

1.转变教师观念

教师应该转变教学观念,不能仅仅是对知识进行展示,也不能自认为是知识权威,应该树立教学相长的观念,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导向,鼓励学生以自身经历或体验来解读知识,倾听学生对政府网站、政府行为的看法,适时引导、解惑,帮助学生不断提高知识发掘能力。

2.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课程学习伊始,就要使学生清楚电子政务在信息化社会里、电子政务课程在行政管理专业中的重要性,以加强学生对该课程的重视。课堂教学中,可设定时间,允许学生使用电子设备进行知识查询,鼓励学生、师生之间的探讨交流,以打破枯燥、沉闷的课堂气氛。

行政管理基础理论知识范文第3篇

【关键词】应用创新型人才;行政管理;KAQ模式

21世纪是一个全新的知识经济时代。其核心在于知识的创新及技术的应用。而知识创新、技术应用能否实现的核心问题取决于人,取决于人的创新与应用的精神、意识和能力,因而新世纪应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时代向教育提出的要求,也是实现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建设创新型国家,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然选择。高等院校是为国家培养应用创新型人才的重要阵地。高校班主任是班集体的组织者、教育者和领导者,是学校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能否搞好的关键环节,在高校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一、应用创新型人才的内涵

什么是应用创新型人才?这是一个培养目标问题,是高校班主任工作必须认识清楚的问题。对于应用创新型人才的界说,在教育理论界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我国高校培养的人才从宏观上可以划分为学术型和应用型两大类。[1]应用型人才根据不同的层次和水平分为技术(技能)应用型人才、知识应用型人才和创新应用型人才三类,不同层次的应用型人才在生产活动过程中所运用的知识和能力、所包含的创新程度、所解决问题的复杂程度也是不同的,一个层次比一个层次高。创新应用型人才是应用型人才的高级层次,不仅理论知识比较深厚、技术技能比较扎实,尤为重要的是具备较强的创新能力。[2]可见,应用创新型人才属于一种高层次的中间人才,他既拥有一般人才具有的科学系统的理论知识,同时又能针对现场操作过程,熟练地掌握应用技能,具有创新能力,面向社会、服务社会,能在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通过创新产品、生产技术和工艺,提升产品科技含量和科学管理等方面创造价值的人才。[3]国际上公认的人才质量包括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三个方面。即KAQ模式,三要素形成了一个有机的统一体。应用创新型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是围绕着社会生产实践的实际需要与创新而构建的。由于社会分工不同,不同专业的应用创新型人才的具体KAQ模式不同,本文仅以行政管理专业为例来说明应用创新型人才的具体特征。

二、行政管理专业应用创新型人才的特征

行政管理专业原属于法学政治门类一级学科的行政学专业(二级学科),1996-1997年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学科专业进行了一次较大的调整后,行政学专业从此归入公共管理一级学科中,并更名为“行政管理”。这不仅是行政学(行政管理)专业的学科归属上的变化,而且有着更深刻的内涵,即意味着该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必须由传统的学术型(理论型)向应用型(实务型)的转变,以适应市场经济和现代化建设对复合型、应用型的公共管理人才的需求。[4]

(一)知识层面

行政管理是一门典型的在跨学科发展的基础上形成的交叉学科。它不仅广泛运用了政治学、管理学、法学、社会学、经济学甚至数学、生态学、系统论等各门学科的原理和方法,具有明显的综合性; 另一方面,它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具有独立的研究对象、范畴和体系。行政管理学因管理的客观性而与政治学相分离,又因权力的公共性而与管理学相区别。因此,根据行政管理学的这一特点,行政管理专业知识结构不仅要有坚实的行政管理学理论基础,掌握行政管理专业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了解行政管理学科前沿和发展动态,还应有相关多学科的知识背景。同时,由于行政管理学研究社会事务的公共管理,必然广泛涉及医药卫生、文化教育、国土资源管理、社会福利、国家安全等社会具体行业领域,从而表现出极强的应用性。这一特点要求行政管理专业人才不仅要有“一般行政”的理论知识,还要有“专业行政”的业务知识。[5]

(二)能力层面

1.实践操作能力

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和操作技能,是应用创新型人才区别于其他人才的一个重要能力特征。应用创新型行政管理人才的实践操作能力可划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基本的实践能力。包括语言运用能力、人际沟通能力、组织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计算机和外语能力等等。第二个层次是专业的实践操作能力。这种能力主要指专业技能方面的熟练性,如行政管理专业的学生能够熟练的操作办公自动化设备、公文写作娴熟等等。第三个层次是专业知识的运用能力,即在系统地掌握本专业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自觉地以这些理论知识方法指导实践,解决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6]如行政管理专业的学生通过在校实践活动了解公共组织的运作规律、熟悉公共组织运作流程,具有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敏感性及可操作性特征,能敏感地在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发现潜在的问题,熟练地运用各种知识和技能解决现场实际问题。包括确定情境化问题的性质、信息的搜集与处理、形成多样化解决方案、选择合理的方案、适应变化和价值取向等,需要根据信息背景的变化来判断决策的正误。

2.管理创新能力

管理创新能力是指管理主体参与管理创新全过程,有自己的创意并成功地将自己的创造性知识灵活地运用于组织运行过程的能力。具体包括创新意识,创新策划运作能力。创新意识是管理创新的关键。创新意识是创新内在需求在思维上的反映。具体地讲,就是指在人们的思想意识中,始终存在着一种创造新东西的内在欲望和动力。创新策划运作能力直接关系到创意能否实施以及最终获得创新成果。创新策划运作是主体在长期学习积累过程中,能动地改变现存事物的活动。这种能力在以实践为基础的各项活动中随着认识与实践能力的发展而不断提高,并成为实践的典型表现与特殊形式。创新策划运作在创新活动中表现为管理创新主体在企业或自己所从事的管理领域中善于敏锐地观察旧事物的缺陷,准确地捕捉新事物的萌芽,提出大胆新颖的推测和设想,继而进行周密的论证,拿出可行的方案来付诸实施。[7]

(三)素质结构层面

1.思想道德素质

行政管理专业培养的学生,毕业的主要去向为政府机关等公共组织,更应该具备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具有远大的共产主义理想和信念,诚信守法,正直无私,廉洁自律,求真务实的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2.良好的身心素质

在知识经济时代,要以人为本。身体是事业的本钱,工作的资本。较强的身心素质是应用创新型行政管理人才必须具备的素质之一。既要有健康的身体,又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有积极、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和爱岗敬业的热情,较强的团队协作精神,心胸开阔,容人让人,不嫉贤妒能,根据形势和环境变化适时调整自己的思维和行为,才能在错综复杂的国际经济活动过程中身体力行,从容应对组织内部条件的限制和来自外部环境的压力,冷静分析现实,脚踏实地前进。

三、班主任在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大学班主任是班集体的组织者、教育者和领导者,是联系各科教师的纽带,是沟通学校与家庭和社会的桥梁,是学校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能否搞好的关键环节,在高校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一)焕发自身创新精神,做学生的榜样

班级管理中,学生与班主任交往、交流最多,班主任的言行举止对学生的影响较大。班主任的教育不仅可以直接督促学生,激发学生创新的潜能,而且在与学生朝夕相处中,班主任个人所具有的创新人格特征,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首先,应用创新型本科教育要求班主任在思想上要创新,要打破旧的、传统的教育思想观念,重新确立评价学生的标准,调整教育的手段方法,创造一种积极向上、勇于进取、开拓创新的班集体气氛,营造一个好的创新环境。其次,班主任要有创新的人格魅力,从而影响学生。有创新人格特征的班主任应该是创新意识强、创新兴趣浓,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有远大的创造理想以及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要以身作则,讲究教育艺术,不断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必定会取得预期的教育效果。因此,班主任要不断地学习,运用现代化科技手段,获取多方面的前沿信息,充实自己,接受新的事物。更新知识,改变知识结构,以适应时代的要求和学生创新的要求。[8]

(二)分阶段、分方向,对学生进行个性化培养

班主任是与学生接触最多的老师,是与学生走得最近的老师,因此,对学生的具体情况也最为了解。根据学生认知规律、接受能力和培养潜能,以优化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为目的,把四年制本科生分为两个阶段,各有侧重,相互融合,本着“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原则,对学生进行个性化培养。

1.夯实基础、拓宽知识

大学一、二年级为夯实基础、拓宽知识的第一阶段。主要通过通识、学科基础、专业基础三个课程平台进行基础教育。根据行政管理专业的特色和知识结构,在课程设置上主要有管理学原理、行政管理学、社会学、政治学原理等一些专业基础课。同时,还有丰富的选修课资源供学生自行选择。这样,不仅使学生具备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坚实宽广的专业基础知识,而且也具备较广的人文、社会、经济和管理等方面的知识。丰富的知识是创新的源泉,是启迪人们创新灵感的物质基础。创新的基础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知识经验的积累。班主任要在学生入学之初做好正确的引导,焕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新意识。班组任要善于通过各种途径启发学生了解积累传统文化知识、社会科学知识和自然科学知识的重要性,配合各课任教师教给学生积累知识的好方法。

2.发展个性、分方向进行能力培养

大学三、四年级为发展个性、分流培养的第二阶段。随着学生知识面的拓展与专业知识学习的深化,学生对于本专业、对自身都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而同时班主任对于学生的了解也更为深入具体。因此在这一阶段,班主任应该善于倾听意见、挖掘学生的闪光点,发现学生之间的差异,注意对学生潜能的开发。主要根据学生的兴趣、个性和能力进行引导,结合科学的职业倾向测评结果,使学生向学术型、公务员型、企业型三个方向分流。可以在学生中组建相应的兴趣小组,大家在一起学习讨论。班主任可以结合自身的学识和经验,为不同的学生量身打造一套发展计划,并进行有针对性地跟踪指导。侧重引导学术型的学生多阅读专业原著,鼓励学生积极申请校院两级社会科学、基础研究和科技开发项目;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国家、省、市组织的各种大学生论文大赛活动。引导公务员型的学生拓展自己的知识面,多参加大学生公文写作比赛、大学生调研报告写作比赛、大学生演讲比赛等活动,有针对性地加强口头表达能力、组织能力、人际关系协调能力,多多进行行政职业能力测试方面的练习,增加自己的应试技巧。引导企业型的学生多学习企业管理方面的知识,参与创业计划大赛、模拟面试、企业运营模拟等活动。

3.鼓励学生多参与实践,提升综合素质

这两个阶段,都需要引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积极参加实践活动,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鼓励和引导学生参与校内的社团活动,创新学生社团活动的形式,将道德品质、团队精神、工作态度纳入到社团活动的主题中,可以考虑把社团活动纳入到学分体系中,与理论教学紧密结合,重点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和创新精神。班主任应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各种社会实践活动,要尽可能地通过认识实习、业务实习、毕业实习、社区服务、假期体验等多种活动,最大限度地让所有学生参与。因为后天的实践活动对于个人的应用创新能力培养具有积极作用。

(三)协调各方力量,形成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合力

班主任应当好学生与学院领导、专业教师、后勤服务以及学生与社会之间联系沟通的桥梁。协调各方力量,形成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合力。首先,要争取学院领导及学生管理部门的支持, 结合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与市场需求探讨教学计划与培养目标的调整,优化课程体系,加强核心课建设,删减重复的课程,突出核心课程的核心地位。重视一些与具体行业相关的课程,将这些课程作为教改革的重点,并创新其实践形式:如决策与政策分析、社区管理、文秘学、地方政府管理、电子政务等。其次,多与专业教师联系,请他们介绍本学科课程特点及当前发展动态,指导学生进行相关的学术与实践活动。再次,协助搞好后勤服务,多深入学生的学习与生活,了解他们的实际困难,指导他们如何与有关部门联系,解决学习的后顾之忧。

四、结论

钱学森逝世之前念兹再三:“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钱老这样一个刻骨铭心的疑问,也是所有教育工作者的疑问,是社会各界对中国教育的疑问,是一个伟大民族必须直面的疑问。反思如此疑问,高校班主任应勇于承担起自身的重任。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它贯穿大学的每一个阶段,呈现出一个不断递进、不断深入的过程,是一个知识、能力与素质结构三位一体的培养过程。高校班主任应该转变教育观念,以自身的创新人格魅力来影响教育学生,注意到每不同阶段的具体性,对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培养,为培养应用创新型人才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钱国英,王刚,徐立清.本科应用型人才的特点及其培养体系的构建[J].中国大学教学,2005(9):54-56.

[2]刘健,王春,李奎山.应用型人才的层次及其实践环节的培养[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8):126-128.

[3]石金峰.构建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战略思考[J].煤炭高等教育,2008(7):29-31.

[4]陈振明.行政管理专业由传统的学术型向应用型转变的探索[J].中国行政管理,2001(10):23-24.

[5]宋斌,谢昕,罗辉,阮横俯.行政管理专业本科培养模式探析[J].中国行政管理,2000(11):14-16.

[6]贺先志.论构建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以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为例[J].中国成人教育,2007(8):131-132.

[7]帅世平,张婷婷.管理创新主体能力研究[J].山东经济,2005(3):70-71.

行政管理基础理论知识范文第4篇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知识管理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为组织管理带来了重大的影响。作为社会的综合管理组织,政府的管理模式也亟待改善,以满足社会公众和企业越来越高的要求。

本文试图将知识管理理论应用于政府管理,在较为系统的梳理知识管理基本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政府知识管理的内涵,并从政府能力角度分析了政府知识管理的作用,提出运用知识管理来提升政府能力,构建了政府知识链模型。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一个完整政府知识管理模型,系统的分析了模型中的各组成部分,包括政府知识管理战略,政府知识共享,知识管理在政府中的应用以及政府知识管理的技术平台。重点论述了知识共享的障碍因素并建立了知识共享的实施模型。接着在分析政府知识管理内容以及管理流程的基础上,构建了一个基于知识管理的电子政务系统模型,并根据模型建立了一个完整的系统体系结构,最后对系统的主要功能模块及关键技术进行了系统的分析。

关键词:政府知识;管理知识;共享电子政务

1绪论

1.1问题的提出

随着世界知识经济的到来,信息流动的速度和广度及由此而产生的整个社会运作的效率越来越快,知识己经成为新时代下最重要的资源。而知识管理(knowledge management)是伴随知识经济浪潮而兴起的一种全新的思维和管理模式。知识管理的提出为组织的管理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路。

政府,作为社会的综合管理组织,其使命是向整个社会提供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而知识经济的到来使得政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传统的组织结构存在多等级、多层次、机构臃肿、横向沟通困难、信息传递失真、缺乏活力、对外界变化反应迟钝等弊端。同时,随着政府职能的扩大化和复杂化,政府角色从被动的社会公共服务提供者向主动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推动者转变,公众和企业对政府的要求越来越高,传统的政府组织和业务模式逐渐不适应新形势的发展,对政府的管理水平和服务功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么,对于政府来说,如何解决其固有问题,使其能够胜任知识经济时代的这些新要求,就成为现阶段摆在政府组织面前非常值得研究的一个问题。因此,有必要探讨如何将知识管理引入政府,使得政府从过去老一套的管理模式中走出来,找出新的对策,适应新的环境变化,为政府谋求一个健康良性的发展思路。

1.2选题意义

信息时代已经演进至知识经济时代,人类对于信息的追求持续不断,丝毫没有减缓的迹象。放眼未来,各组织单位都在积极发展新的i t应用形式,例如:供应链管理、电子商务、企业资源管理、客户关系管理、商务智能、电子政务、知识管理等,以进一步加快自身的发展,提高竞争力。新的经济体系正以史无前例的惊人速度产生信息,并在业务伙伴、员工及顾客间传递。但是随着信息量的暴涨,我们更加迫切地需要辨识知识的能力,这样才能择精去芜,进而采取对组织有利的行动。

在知识经济阶段,知识成为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以及企业成长的关键性资源,最大限度地掌握和利用知识越来越成为各组织机构信息化建设的核心。任何一个组织如果对知识管理的浪潮视而不见,他们就将错过探索商业和技术前沿的良机。

行政管理基础理论知识范文第5篇

本文试图将知识管理理论应用于政府管理,在较为系统的梳理知识管理基本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政府知识管理的内涵,并从政府能力角度分析了政府知识管理的作用,提出运用知识管理来提升政府能力,构建了政府知识链模型。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一个完整政府知识管理模型,系统的分析了模型中的各组成部分,包括政府知识管理战略,政府知识共享,知识管理在政府中的应用以及政府知识管理的技术平台。重点论述了知识共享的障碍因素并建立了知识共享的实施模型。接着在分析政府知识管理内容以及管理流程的基础上,构建了一个基于知识管理的电子政务系统模型,并根据模型建立了一个完整的系统体系结构,最后对系统的主要功能模块及关键技术进行了系统的分析。

关键词:政府知识;管理知识;共享电子政务

1绪论

1.1问题的提出

随着世界知识经济的到来,信息流动的速度和广度及由此而产生的整个社会运作的效率越来越快,知识己经成为新时代下最重要的资源。而知识管理(Knowledge Management)是伴随知识经济浪潮而兴起的一种全新的思维和管理模式。知识管理的提出为组织的管理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路。

政府,作为社会的综合管理组织,其使命是向整个社会提供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而知识经济的到来使得政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传统的组织结构存在多等级、多层次、机构臃肿、横向沟通困难、信息传递失真、缺乏活力、对外界变化反应迟钝等弊端。同时,随着政府职能的扩大化和复杂化,政府角色从被动的社会公共服务提供者向主动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推动者转变,公众和企业对政府的要求越来越高,传统的政府组织和业务模式逐渐不适应新形势的发展,对政府的管理水平和服务功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么,对于政府来说,如何解决其固有问题,使其能够胜任知识经济时代的这些新要求,就成为现阶段摆在政府组织面前非常值得研究的一个问题。因此,有必要探讨如何将知识管理引入政府,使得政府从过去老一套的管理模式中走出来,找出新的对策,适应新的环境变化,为政府谋求一个健康良性的发展思路。

1.2选题意义

信息时代已经演进至知识经济时代,人类对于信息的追求持续不断,丝毫没有减缓的迹象。放眼未来,各组织单位都在积极发展新的I T应用形式,例如:供应链管理、电子商务、企业资源管理、客户关系管理、商务智能、电子政务、知识管理等,以进一步加快自身的发展,提高竞争力。新的经济体系正以史无前例的惊人速度产生信息,并在业务伙伴、员工及顾客间传递。但是随着信息量的暴涨,我们更加迫切地需要辨识知识的能力,这样才能择精去芜,进而采取对组织有利的行动。

在知识经济阶段,知识成为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以及企业成长的关键性资源,最大限度地掌握和利用知识越来越成为各组织机构信息化建设的核心。任何一个组织如果对知识管理的浪潮视而不见,他们就将错过探索商业和技术前沿的良机。